CN102799093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9093A
CN102799093A CN2012101655478A CN201210165547A CN102799093A CN 102799093 A CN102799093 A CN 102799093A CN 2012101655478 A CN2012101655478 A CN 2012101655478A CN 201210165547 A CN201210165547 A CN 201210165547A CN 102799093 A CN102799093 A CN 1027990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developer
coarse particles
band
image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655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99093B (zh
Inventor
伊藤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D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Data Corp filed Critical Oki D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990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90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990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90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显影剂承载体,其承载由显影剂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该显影剂图像承载体在其表面上具有给予粗糙颗粒。给予粗糙颗粒的平均颗粒直径d和该显影剂的平均颗粒直径D满足下述关系: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4DEST_PATH_IMAGE002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
该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图像承载体(例如感光鼓),用于在该图像承载体上形成潜像和显影剂图像。该图像形成单元还包括围绕图像承载体设置的充电构件和显影构件。曝光单元被设置在充电构件和显影构件之间。充电构件对图像承载体的表面均匀地充电。曝光单元发出光对该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曝光以形成潜像。显影构件对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显影剂图像。
转印单元将该显影剂图像从图像承载体转印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诸如中间转印带)或记录介质。定影单元通过向该显影剂图像施加热量和压力来将其定影到记录介质。
传统地,提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被配置用来防止清洁性能变坏的显影剂图像承载体(例如参见日本公开专利公布号No.   2007-225969)。
然而,在传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与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显影剂图像承载体有关的因素。因此,传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可能形成其质量不能满足预定质量等级的图像。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意图提供一种能够形成具有高质量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承载由显影剂形成的显影剂图像的显影剂图像承载体。该显影剂图像承载体在其表面上具有给予粗糙颗粒。给予粗糙颗粒的平均颗粒直径d和显影剂的平均颗粒直径D满足下述关系: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02
利用这样的配置,可以减少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因素。因此,可以获得能够形成具有高质量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从下面给出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可应用性范围将变得显而易见。然而,应该理解,尽管详细的描述和具体实施例指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它们仅以说明的方式给出,因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根据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A和2B是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环带的一个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A和3B是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环带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环带的配置示例的示意性放大视图;
图5A和5B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环带的实验结果;
图6A和6B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环带的实验结果;
图7示出用于评估图像质量的评估标准;
图8A、8B和8C是用于图示如何将显影剂附着于根据实施例1的环带的示意性截面视图;
图9A、9B和9C是用于图示如何将显影剂附着于根据实施例1的环带的示意性截面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环带的示意性截面视图;以及
图11示出根据实施例2的环带的实验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了说明目的而提供附图并且所述附图不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各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标记来指示共同或相似的部件。
实施例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1意图通过减少“固体图像中的密度不均匀性”、“半色调图像的粒度”以及“细线中的凹坑缺陷”并且通过增强“清洁性能”来增强图像质量。
“固体图像中的密度不均匀性”(在下文中被称为固体图像密度不均匀性)指示在固体图像中出现白色空白的现象。“半色调图像的粒状”(在下文中被称为半色调图像粒状)指示在半色调图像中出现具有高粒状的点的现象。“细线中的凹坑缺陷”(在下文中被称为细线缺陷)指示在宽度为例如1-2mm的细线图像中出现缺陷(即,显影剂从其脱落的区域)的现象。
对于该目的,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作为显影剂图像承载体的环带21,在其表面上具有给予粗糙颗粒104。此外,如随后描述的那样限定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μm)和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的平均颗粒直径D(μm)。
<图像形成装置的配置>
将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配置。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视图。
作为一个示例,该图像形成装置1被配置为串联类型和中间转印类型的电子照相彩色打印机。该中间转印类型被配置成首先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环带(作为显影剂图像承载体),并且然后其次将该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在下文中,将图像形成装置1称为打印机1。此外,将图像形成操作称为打印操作。
如在图1所示,打印机1包括:图像形成单元3K、3Y、3M和3C,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在图像承载体11上形成显影剂图像;转印单元4,其将该显影剂图像从图像承载体11转印到纸张9(即记录介质);以及定影单元5,其将该显影剂图像定影到纸张9。打印机1还包括:作为供给部分的供给盒2,其存储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9;以及堆纸器6,用于放置其上面已经完成打印的纸张9。
图像形成单元3K、3Y、3M和3C被配置成形成黑色(K)、黄色(Y)、品红(M)和青色(C)的图像。图像形成单元3K、3Y、3M和3C被设置在作为显影剂图像承载体的环带21的上面,以便感光鼓11(下文所述)接触环带21。这些图像形成单元3K、3Y、3M和3C被可拆卸地安装到打印机1的主体。
图像形成单元3K、3Y、3M和3C除了显影剂(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之外具有相同的配置。这些图像形成单元3K、3Y、3M和3C被共同地称为图像形成单元3。该图像形成单元3还可以被称为处理单元或显影单元。
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都包括图像承载体11,在其上形成潜像和显影剂图像。图像承载体11被配置作为包括金属轴和在该金属轴上形成的感光层的感光鼓。在下文中,图像承载体11将被称为感光鼓11。
图像形成单元3还包括作为充电构件的充电辊12和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辊14,它们被设置在感光鼓11周围。曝光单元13被设置在充电辊12和显影辊14之间以便面对感光鼓11。
充电辊12被配置成对感光鼓11的表面均匀充电。曝光单元13被配置成基于(从主机设备发送的)打印命令来发出光,以便选择性地曝光感光鼓11的表面以形成潜像。曝光单元13被配置为LED头(发光二极管)头,并且被可拆卸地安装到打印机1的主体。
显影辊14被配置成将显影剂(在下文中被称为调色剂)200供应给感光鼓11的表面,在该表面上形成潜像。利用显影剂200来对潜像进行显影,并且调色剂图像被形成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环带21(即显影剂图像承载体或中间转印体)。
转印单元4包括环带21、驱动辊22、从动辊23和24、初级转印辊25、次级转印辊26和作为清洁构件的清洁刮片27。
环带21(在下文中被称为带21)被配置成承载作为显影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带21接触图像形成单元3(3K、3Y、3M和3C)。调色剂图像首先被从图像形成单元3的感光鼓11转印到带21,并且然后其次当纸张9随着带21移动时被从带21转印到纸张9。
驱动辊22和从动辊23和24构成拉伸单元,带21围绕该拉伸单元拉伸。驱动辊22和从动辊23和24将6kg±10%的张紧力施加于带21。该带21被驱动辊22和从动辊23沿水平拉伸并且带21的下部被从动辊24以向下突出的方式支撑。带21通过驱动辊22的旋转移动。引导构件被设置在带21的两侧。引导构件引导带21的两个侧端(即横向端)以防止带21的歪斜。
每个初级转印辊25(作为初级转印构件)被配置成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1转印到带21。初级转印辊25被设置在带21的内圆周侧以便面向感光鼓11。初级转印鼓25被施加电压,该电压的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利用这样的电压,初级转印辊25吸引来自感光鼓11的调色剂,并且首先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1转印到带21。
次级转印辊26(作为次级转印构件)被配置成将调色剂图像从带21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9。次级转印辊26被设置在带21的外圆周侧以便经由带21面向从动辊24。换句话说,次级转印辊26在向下突出的带21的实质性顶点处面向带21。次级转印辊26被施加电压,该电压的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并且该次级转印辊26吸引来自带21的调色剂图像。打印机1被配置成通过带21和次级转印辊26之间的辊隙部分(nip portion)输送纸张9,并且次级转印辊26其次将调色剂图像从带21转印到纸张9。
清洁刮片27接触带21的表面并且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纸张9之后移除剩余在带21的表面上的剩余调色剂。
其次被转印到纸张9的调色剂图像在定影单元5处被定影到纸张9。该定影单元5被配置成将调色剂图像(已经被转印到纸张9)定影到纸张9。该定影单元5可拆卸地安装到打印机1的主体。
<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
在此将描述打印机1的操作。当打印机1从主机设备接收到打印命令时,打印机1分析该打印命令并且获得要被打印的图像数据。然后,打印机1开始打印操作。
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中,充电辊12对感光鼓11的表面均匀充电。然后,LED头13发出光以根据所述图像数据选择性地对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曝光,以便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潜像。显影辊14将调色剂200供应给感光鼓11并且对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即显影剂图像)。每个初级转印辊25吸引来自感光鼓11的调色剂图像并且将该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1转印到带21。
当要被打印的图像数据是彩色图像数据时,图像形成单元3(3K、3Y、3M和3C)在感光鼓11上形成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以重叠的方式将该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1转印到带21。换句话说,在带21的表面上形成彩色图像。
供给单元28将纸张9从供给盒2供给到纸张输送路径,并且输送单元29通过次级转印辊26和从动辊24之间的辊隙部分输送纸张9。当纸张9通过在次级转印辊26和从动辊24之间的辊隙部分时,次级转印辊26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9。
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9被输送到定影单元5。定影单元5将热量和压力施加给纸张9以使得调色剂图像熔化并且被定影到纸张9。
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的纸张9被定影单元5弹出,并且被放置在堆纸器6上。清洁刮片27从带21的表面移除剩余的调色剂或其他外来材料。
<环带的配置>
在一般的打印机中,存在与带21的表面粗糙度有关的、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因素。在实施例1中,带21被配置成使得降低这些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因素。在此将描述带21的配置。
在这里,图2A和2B示出带21的示例,其被称为带21a。图3A和3B示出带21的另一示例,其被称为带21b。如图2A和2B中示出的那样,带21a不具有弹性层。相反,如图3A和3B中示出的那样,带21b具有弹性层102。在下文中,在有必要区分带21a和21b的地方,带21a将被称为“不具有弹性层的带21a”并且带21b将被称为“具有弹性层的带21b”。
此外,准备两种调色剂201(图2A和3A)和调色剂202(图2B和3B)。调色剂201通过粉碎方法产生并且具有低球度。相反,调色剂202通过乳液聚合方法产生并且具有高球度。在下文中,在有必要区别调色剂201和调色剂202的地方,调色剂201将被称为“粉末调色剂201”并且调色剂202将被称为“球形调色剂202”。
在下文中,将进行对作为实施例1的带21的示例的带21a和21b的配置的描述。图2A和2B是示出不具有弹性层的带21a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视图。图3A和3B是示出具有弹性层102的带21b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视图。图4是示出稍后描述的带21(21a、21b)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示意视图。
如图2A和2B所示的那样,带21a(不具有弹性层)在其内圆周上具有带衬底101。带21a还包括在带衬底101的表面(即外圆周)上形成的粘合剂层103。给予粗糙颗粒104被固定到粘合剂层103。该给予粗糙颗粒104被提供用于在带21a的表面上形成凹陷和凸起。粘合剂层103和给予粗糙颗粒104构成带21a的表面层110。如图4中所示的那样,给予粗糙颗粒104以节距(即平均节距)L布置在带衬底101上。换句话说,相邻的给予粗糙颗粒104彼此相距所述节距L。利用这样的配置,带21a(不具有弹性层)因为给予粗糙颗粒104而在表面层110的表面上具有凸起和凹陷。
就这一点来说,优选的是给予粗糙颗粒104的节距L、调色剂的平均颗粒直径D和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满足下述关系: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04
更具体地说,当(表面层110的)给予粗糙颗粒104以100至1000的数量设置在100μm平方面积中时可以获得效果。这相当于给予粗糙颗粒104以10000至100000的数量设置在1mm平方面积(即1mm2)中的情况。
此外,更为优选的是给予粗糙颗粒104以300至800的数量设置在100μm平方面积中。这相当于给予粗糙颗粒104以30000至80000的数量设置在1mm平方面积(即1mm2)中的情况。
如图2A示出的那样,当带21a(不具有弹性层)与作为调色剂200的粉末调色剂201一起使用时,粉末调色剂201在给予粗糙颗粒104之间附着到表面层110。如图2B示出的那样,当带21a(不具有弹性层)与作为调色剂200的球形调色剂202一起使用时,球形调色剂202在给予粗糙颗粒104之间附着到表面层110。
如图3A和3B示出的那样,带21b(具有弹性层102)在其内圆周上具有带衬底101。带21b还包括在带衬底101的表面(即外圆周)上形成的弹性层102和在该弹性层102上形成的粘合剂层103。弹性层102具有预定的弹性。给予粗糙颗粒104被固定到粘合剂层103。如图4示出的那样,与不具有弹性层的带21a的表面层110相似,给予粗糙颗粒104以节距(即平均节距)L布置。利用这样的配置,带21b(具有弹性层102)因为给予粗糙颗粒104而在表面层110的表面上具有凸起和凹陷。
如图3A示出的那样,当带21b(具有弹性层102)与作为调色剂200的粉末调色剂201一起使用时,粉末调色剂201在给予粗糙颗粒104之间附着到表面层110。如图3B示出的那样,当带21b(具有弹性层102)与作为调色剂200的球形调色剂202一起使用时,球形调色剂202在给予粗糙颗粒104之间附着到表面层110。
<不具有弹性层的带的产生方法>
将描述不具有弹性层的带21a(图2A和2B)的产生方法。
(1)首先,形成带衬底101(也被称为带衬底层101)。作为示例,使用挤压模塑来形成带衬底101。带衬底101的形成方法不限于挤压模塑。例如,可以使用膨胀模塑、注入模塑、离心模塑、浸渍模塑等等来形成带衬底101。
(1-1)首先,准备用于形成带衬底101的树脂。更具体地,将适当数量的炭黑(用于给予导电性)添加到聚酰胺-酰亚胺(PAI),并且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混合和搅动,以使得获得作为带衬底101的材料的树脂。在该示例中,PAI具有处于2.0GPa到5.5GPa的范围中的,并且更优选地处于3.0GPa到5.0GPa的范围中的杨氏模量。
(1-2)接下来,所产生的树脂被注入到圆柱模型中。然后,将树脂加热到处于从80℃到120℃的范围中的预定温度持续预定时间段,同时旋转所述圆柱模型。此外,树脂被加热到处于从200℃到350℃的范围中的预定温度持续预定时间段,然后从所述圆柱模型取出树脂。就这一点来说,通过从圆柱模型的喷嘴连续挤压出,树脂从该圆柱模型中取出。结果,获得具有预定尺寸的脱模的PAI带衬底(其要成为带衬底101)。在该示例中,该脱模的带衬底具有100±10(μm)的厚度和624±1.5(mm)的内圆周长度。通过调节圆柱模型的喷嘴的设置来确定脱模的带衬底的这些尺度。
(1-3)所述脱模的带衬底具有对应于多个带21a的宽度的宽度。因此,该脱模的带衬底被切成预定的宽度(其与带21a的宽度相同)。结果,获得具有预定宽度的带衬底101。在该示例中,获得具有100±10(μm)的厚度、624±1.5(mm)的内圆周长度和228±0.5(mm)的宽度的带衬底101。
(2)接下来,将用于形成带21a的表面层110的材料(被称为表面层材料)涂覆在带衬底101的表面上。作为示例,喷涂被用来涂覆表面层材料。
(2-1)首先,准备表面层材料。更具体地,将适当数量的丙烯颗粒(作为给予粗糙颗粒104)添加到基于聚氨酯的水涂覆材料(作为粘合剂层103),以便形成表面层材料。
就这一点来说,可以将各种种类的颗粒用作给予粗糙颗粒104。例如,还有可能单独或组合地使用硅石(SiO2)、聚脂树脂、丙烯酸树脂、氟化物树脂、有机硅树脂等等。
此外,如果给予粗糙颗粒104的自由面能量小,则给予粗糙颗粒104和调色剂200的颗粒之间的粘着性降低。因为这个原因,优选使用自由面能量大的给予粗糙颗粒。
优选的是,基于调色剂200(图2A到3B)的平均颗粒直径D和包含给予粗糙颗粒104的表面层材料的涂覆方法来调节给予粗糙颗粒104的添加数量。此外,优选的是,设置给予粗糙颗粒104的添加数量以便减小粘合剂层103和调色剂200之间的接触区域。
(2-2)接下来,在模型中设置带衬底101,并且使用喷涂将表面层材料涂覆在带衬底101的外圆周上。利用该过程,在带衬底101的表面上形成粘合剂层103。在该阶段,将给予粗糙颗粒104固定到带衬底101。粘合剂层103和给予粗糙颗粒104构成表面层110。结果,产生不具有弹性层的带21a。
所产生的带21a具有作为带衬底101的厚度(100±10μm)和粘合剂层103的厚度的和的总厚度。带21a具有624±1.5mm的外圆周表面和228±0.5mm的宽度。
就这一点来说,用于涂覆表面层材料的方法不限于喷涂方法。还有可能使用辊式涂覆方法、棒式涂覆方法、浸渍涂覆方法等等。可选地,为了增强表面层110(即粘合剂层103和给予粗糙颗粒104)和带衬底101之间的粘着性,有可能在带衬底101的外圆周表面上涂覆表面处理剂(即底漆)。通过调节表面层材料的密度、表面层材料的涂覆量等等可以调节表面层110的厚度。
在实施例1中,不通过研磨,而是通过给予粗糙颗粒104的涂覆来调节带21的表面粗糙度。原因如下,当在软的对象上执行研磨时,难以获得该对象的表面精度,并且难以控制该对象的形成。相反,通过在软材料上涂覆给予粗糙颗粒104,变得有可能获得具有在该对象的宽阔区域上准确的均匀粗糙度的表面,并且有可能控制该对象的形成。
<具有弹性层的带的产生方法>
将描述具有弹性层102的带21b(图3A和3B)的产生方法。
(1)首先,形成带衬底101。在这里,以与带21a的带衬底101相似的方式来形成带衬底101。就这一点来说,在形成弹性层102之后,将带衬底101切成带21b的宽度。
(1-1)首先,如在带21a的产生方法中所述的那样准备用于形成带衬底101的树脂。
(1-2)然后,将该树脂注入到圆柱模型中,并且将其加热到处于从80℃到120℃的范围中的预定温度持续预定时间段。然后,该树脂被加热到处于从200℃到350℃的范围中的预定温度持续预定时间段,并且从所述圆柱模型取出树脂。就这一点来说,通过从该模型的喷嘴连续挤压出,树脂从该圆柱模型中取出。结果,获得具有预定尺寸的PAI带衬底101。在该示例中,该带衬底具有100±10(μm)的厚度和624±1.5(mm)的内圆周长度。
(2)接下来,在带衬底101上形成弹性层102。
(2-1)首先,准备用于形成弹性层102的树脂。更具体地,将适当数量的离子导体(用于给予导电性)添加到热塑性聚氨酯,以便获得用于形成弹性层102的树脂。
(2-2)接下来,将该树脂注入到圆柱模型中,并且将其加热到处于从90℃到100℃的范围中的预定温度持续预定时间段,同时旋转所述圆柱模型。然后,带衬底101被插入到圆柱模型中以便促使树脂和带衬底101彼此附着。然后,树脂和带衬底101被加热到处于从100℃到120℃的范围中的预定温度持续预定时间段,并且从圆柱模型取出树脂和带衬底101。利用该过程,获得集成有弹性层102(即初始管)的带衬底101。
该初始管具有对应于多个带21b的宽度的宽度。在该示例中,该初始管具有300±30(μm)的厚度和624±1.5(mm)的内圆周长度。通过调节圆柱模型的喷嘴的设置来确定该初始管的这些尺度。
(2-3)因为所述初始管具有对应于多个带21b的宽度的宽度,所以该初始管被切成预定宽度(其与带21b的宽度相同)。结果,获得具有预定宽度的带衬底101。更具体地,获得具有带21b的宽度的、具有弹性层102的带衬底101(被称为带弹性衬底101A)。在该示例中,获得具有100±10(μm)的厚度、624±1.5(mm)的内圆周长度和228±0.5(mm)的宽度的带弹性衬底101A。
(3)然后,在带弹性衬底101A上涂覆表面层材料。在该示例中,以与关于带21a所述的方式相似的方式在带弹性衬底101A上涂覆表面层材料。
(3-1)首先,以与关于带21a所述的方式相似的方式准备(要被涂覆在带弹性衬底101A上的)表面层材料。
(3-2)然后,在模型中设置带弹性衬底101A,并且在带弹性衬底101A的外圆周表面上涂覆表面层材料。利用该过程,在带弹性衬底101A的表面上形成粘合剂层103。在该阶段,将给予粗糙颗粒104固定到粘合剂层103。粘合剂层和给予粗糙颗粒104构成表面层110。结果,产生具有弹性层102的带21b。
所产生的带21b具有作为带弹性衬底101A的厚度(300±30μm)和粘合剂层103的厚度的和的总厚度。带21b具有624±1.5mm的内圆周长度和228±0.5mm的宽度。
<补偿解释>
在实施例1中,带衬底101由PAI构成。PAI具有一系列化学结构,在每个该化学结构中,酰胺基经由有机基键合到一个或两个酰亚胺基。
取决于该有机基是脂肪系还是芳香系,PAI被分类成脂肪系和芳香系。就弯曲持久性和机械特性来说,优选使用芳香系PAI。芳香系是其中键合酰亚胺基和酰胺基的有机基采用一个或两个苯环的形式的有机化合物。
PAI可以是酰亚胺闭环或在变成酰亚胺闭环之前的酸酰胺。在实施例1中,优选的是,酰亚胺比高于或等于50%,并且更优选地70%。这是因为包含大量在变成酰亚胺闭环之前的酸酰胺的PAI可以展示相对较大的尺度变化。
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射线光谱仪(FT-IR)来测量酰亚胺比。基于与酰亚胺基相关联的吸收峰值(1780cm-1)处的红外射线的强度和与苯环相关联的吸收峰值(1510cm-1)处的红外射线的强度的比来指定酰亚胺比。
一般来说,当带衬底101具有包含大量芳香环或酰亚胺基的分子结构时,带衬底101的杨氏模量可以增加。相反,当带衬底101具有包含少量芳香环或酰亚胺基的分子结构时,带衬底101的杨氏模量可以降低。
带衬底101的材料不限于PAI。就弯曲持久性和机械特性来说,带21优选地由具有下述特性的材料制成,利用该材料,当带21移动时张紧力处于预定范围内,并且利用该材料,当带21利用歪斜阻止构件(即引导构件)重复滑动时,带21经历最轻微的损坏(侧端处的磨损、弯曲或断裂)。
带21的材料不限于上述PAI。例如,具有大于或等于2.0GPa(并且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3.0GPa)并且小于5.5GPa(并且更优选的小于5.0GPa)的杨氏模量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酰胺(PA)、聚醚醚酮(PEEK)、聚偏二氟乙烯(PVdF)、乙烯-四氟乙烯(ETFE)以及基于这些树脂的混合物。
当使用旋转模塑来制造带21时,可以基于要被使用的材料来适当地选择溶剂。通常使用有机溶剂。特别地,可以将上述NMP、N,N-二甲基-乙酰胺用作溶剂。还有可能使用二甲基亚砜、嘧啶、环丁砜以及二甲基环丁砜等等。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这些溶剂。
就这一点来说,N,N-二甲基-乙酰胺包括例如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乙基甲酰胺、N,N-二乙基乙酰胺等等。
就带21的厚度的精度和带21的厚度的剖面来说,在旋转模塑中圆柱模型的旋转速度处于从5rpm到1000rpm的范围中(并且更优选地处于从10rpm到500rpm的范围中)。
如用于形成带21的方法那样,有可能彼此组合地使用具有较大直径的圆柱模型和具有较小直径的另一圆柱模型。在这样的方法中,带21被形成在两个圆柱模型之间的间隙中。还有可能通过利用涂覆或浸渍将带21的材料施加到圆柱模型的外圆周表面来形成带21。即使选择任何方法,带21的材料和产生条件都是相同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上述挤压模塑方法或膨胀模塑方法来形成带21。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在不使用溶剂的情况下形成带,或者可以同时形成不同材料的带21。
因为炭黑被包含在带衬底101中,所以有可能使用例如炉黑、槽法炭黑、科琴导电碳黑、乙炔黑等等。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这些材料。
根据期望的导电性来适当地选择炭黑的种类。在实施例1中,优选使用炉黑和槽法炭黑。此外,炭黑可以优选经受氧化处理或移植(graft)处理,或者经受用于增强到溶剂中的扩散的处理。
可以根据炭黑的种类和炭黑的目的来选择炭黑的数量。就充足的机械强度来说,基于固体含量,实施例1的环带包含从3到40wt%并且更优选的从5到30wt%(进一步优选的从5到25wt%)的数量的炭黑。
表面层110优选地由具有均匀电阻并且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弹性材料构成。作为弹性材料,有可能使用例如传统的离子导电橡胶、弹性体、具有离子导电剂的橡胶等等。
作为离子导电剂,优选使用在化合物中具有极性基的橡胶材料。例如,有可能使用丙烯腈丁二烯橡胶、表氯醇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丙烯酸橡胶、聚亚安酯橡胶、聚亚安酯弹性体等等。
特别地,优选使用聚亚安酯橡胶或聚亚安酯弹性体。这是因为聚亚安酯橡胶和聚亚安酯弹性体不会如增塑剂那样从带21渗出。因此,接触带21的部件(例如感光鼓11等等)不会变脏,甚至在带21在打印机1中被使用长时间的情况下。
例如,为了防止接触带21的部件在打印机1的长时间使用期间变脏,不能优选的是,带21包含有可能渗出的增塑剂或其他物质。鉴于此,因为聚亚安酯橡胶和聚亚安酯弹性体不会如增塑剂那样从带21渗出,所以会防止接触带21的部件变脏。
例如,作为离子导电剂,有可能使用铵盐。还有可能使用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高氯酸盐、氯酸盐、盐酸盐、溴酸盐、碘酸盐、氟硼酸铵、硫酸氢盐、烷基硫酸盐、羧酸盐、三氟甲基硫酸盐、磺酸盐、二-三氟甲基磺酸-酰亚胺等等。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这些材料。
作为离子导电剂,有可能使用例如,四乙铵、四丁铵、十二烷基三甲基铵、十八烷基三甲基铵、十八烷基三甲基铵、十六烷基三甲基铵、苄基三甲基铵、改性脂肪族二甲基乙基铵等等。
作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有可能使用例如锂、钠、钾、钙、镁等等。
弹性层102可以包含电子导电剂,诸如炭黑等等。
根据弹性层102的形成方法,存在其中弹性层102的树脂被溶剂稀释的情况。作为溶剂,有可能使用例如芳香基溶剂、酯基溶剂、酮基溶剂(诸如甲基乙基酮和丙酮)、酰胺基溶剂等等。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这些溶剂。
作为芳香基溶剂,有可能使用例如甲苯和二甲苯等等。作为酯基溶剂,有可能使用例如乙酸丁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乙酯等等。作为酰胺基溶剂,有可能使用例如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等等。
只要粘合剂层103的材料具有非粘着性,该材料就不受限制。作为粘合剂层103的材料,有可能使用例如氟橡胶、氟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聚氨酯树脂、硅树脂等等。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这些材料。
作为氟橡胶,有可能使用例如偏二氟乙烯氟橡胶(FKM)、四氟乙烯/丙烯树脂(FEPM)、四氟乙烯-全氟乙烯基醚(FFKM)等等。
作为氟树脂,有可能使用例如四氟乙烯-全氟烃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氟化乙丙烯(FEP)、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二氟乙烯(THV)等等。
丙烯酸树脂是具有丙烯基的聚合物。作为丙烯酸树脂,有可能使用丙烯酸酯、异丁烯酸盐酯等等。
作为丙烯酸树脂,有可能使用例如在主链中具有酯键的聚酯基聚氨酯树脂,在主链中具有酯键的聚醚基聚氨酯树脂等等。
硅树脂是在主链中具有硅氧烷键的聚合物。
带21的产生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还可以使用下述方法来产生带21。例如,可以通过使用离心模塑以形成表面层110、弹性层102和带衬底101这样的顺序来产生带21。替换地,可以通过使用离心模塑以形成弹性层102和带衬底101这样的顺序、从模型中取出模制材料、以及将表面层110涂覆在该模制材料上来产生带21。此外,可以通过以使用离心模塑形成带衬底101、从模型中取出模塑材料(即带衬底101)、以及将弹性层102和表面层110涂覆在带衬底101上这样的顺序来产生带21。
带21被这样配置,即表面层110具有通过给予粗糙颗粒104形成的凹陷和凸起。作为稍后描述的图5A和5B中示出的实验的结果,发现当表面层110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和调色剂200(在此是粉末调色剂201和球形调色剂202)的平均颗粒直径D满足下面的不等式(1)时,获得高图像质量: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06
此外,作为稍后描述的图6A和6B中示出的实验的结果,发现当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和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满足下面的不等式(2)时,获得高图像质量: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08
如下测量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和调色剂200的平均颗粒直径D。使用细胞计数器/分析仪“Coulter Multisizer III”(由Beckman Coulter有限公司制造)来测量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即平均体积直径)d。细胞计数器/分析仪的孔径直径被设置成100μm,并且确定30000个颗粒(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体积直径(μm)。类似地,使用细胞计数器/分析仪“Coulter Multisizer III”(由Beckman Coulter有限公司制造)来测量调色剂200的平均颗粒直径D。细胞计数器/分析仪的孔径直径被设置成100μm,并且测量调色剂200的30000个颗粒的平均体积直径(μm)。
<实验>
将参考图5A、5B、6A和6B来描述确定根据实施例1的带21的最佳配置的实验。图5A、5B、6A和6B示出使用根据实施例1的带21的实验结果。
使用粉末调色剂201(参见图2A和3A)和球形调色剂202(参见图2B和3B)来执行实验。将描述粉末调色剂201和球形调色剂202的产生方法。
<粉末调色剂的产生方法>
粉末调色剂201的颗粒主要由聚酯纤维构成。粉末调色剂201的颗粒通过粉碎方法来形成。此外,将所产生的颗粒与氧化硅或氧化钛的细颗粒混合,并且使用混合器来搅动。在这些实验中,使用平均颗粒直径为5.7μm的粉末调色剂201。粉末调色剂201的颗粒具有不规则形状,并且因此没有限定球度。
<球形调色剂的产生方法>
球形调色剂202的颗粒主要由苯乙烯-丙烯共聚物构成并且包含数量为9重量份数的固体石腊。通过用乳液聚合方法将苯乙烯-丙烯共聚物和固体石蜡混合来形成球形调色剂202的颗粒。此外,将所产生的颗粒与氧化硅或氧化钛的细颗粒混合,并且使用混合器来搅动。在这些实验中,使用平均颗粒直径为5.5μm且球度为0.95的球形调色剂202。就这一点来说,随着球度的值更接近1.00,颗粒的形状更接近球体。
乳液聚合方法如下。首先,通过将苯乙烯-丙烯共聚物(即球形调色剂202的粘合剂树脂)混合到溶剂中来形成最初的颗粒。然后,在相同的溶剂中将(使用作为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来乳化的)着色剂和最初的颗粒混合。此外,如果有必要的话,将石蜡或电荷控制剂等等与所产生的颗粒混合。然后,所产生的颗粒被聚集。球形调色剂202的颗粒被从溶剂取出,被清洁并且被干燥,以使得移除不需要的溶剂成分或副产品。
<在实验中使用的打印机的规范>
在这些实施例中,使用由Oki Data有限公司制造的打印机“C910”。尽管打印机“C910”初始被配置为直接转印类型的彩色打印机,但是打印机“C910”被修改成用于这些实验的中间转印类型的彩色打印机。
在这些实验中使用的调色剂201和202具有5.7μm的平均颗粒直径(即平均体积直径)并且包含其直径处于从5.3μm到6.1μm的范围中的颗粒。
A4尺寸的纸张9被用作记录介质。三种种类的图像(即黑色固体图像、半色调图像和细线图像)被打印在纸张9上。
在带21a和21b的每一个中,给予粗糙颗粒104被涂覆在具有小于或等于5μm的十点表面粗糙度Rz的表面上。更具体地,在不具有弹性层的带21a中,带衬底101具有小于或等于5μm的十点表面粗糙度Rz。在具有弹性层102的带21b中,弹性层102具有小于或等于5μm的十点表面粗糙度Rz。关于如在JIS(日本工业标准)中限定的0.8mm的参考长度来测量十点表面粗糙度Rz。
带21的速度(即线性速度)被设置成90mm/sec。在这些实验中使用的打印机1中,驱动辊22和从动辊23和24中的每一个都具有25mm的直径。就这一点来说,实施例1的驱动辊22和从动辊23和24不限于这样的直径。在一般的打印机1中,就减小成本和尺寸来说,驱动辊22和从动辊23和24的直径处于从10mm到50mm的范围中。
在这些实验中使用的打印机1中,带21被围绕驱动辊22和从动辊23和24拉伸并且被施加通过弹簧施加的6kg±10%的拉伸力。然而,用于将带21拉伸的配置不限于此。基于带21的材料和用于移动该带21的机构来适当地设置施加于带21的拉伸力。一般来说,施加于带21的拉伸力是8kg±10%。
在这些实验中使用的清洁刮片27由具有JIS_A 72°的橡胶硬度和1.5mm的厚度的聚氨酯橡胶形成。清洁刮片27的接触线性压力被设置成4.3g/mm。在移除剩余调色剂和外来物质、简化结构、压缩尺寸并且降低成本方面,使用诸如聚氨酯橡胶等等的弹性体是极好的。作为清洁刮片27的材料,聚氨酯橡胶是最优选的,因为聚氨酯橡胶具有高硬度和弹性,并且在抗磨损性、机械强度、耐油性、抗臭氧性等方面是极好的。
一般来说,清洁刮片27的聚氨酯橡胶优选具有处于从JIS_A 60°到90°的范围中并且更优选地从JIS_A 70°到85°的范围中的硬度,以便获得充分的清洁性能。聚氨酯橡胶的断裂伸长优选地处于从250%到500%的范围中,并且更优选地处于从300%到400%的范围中。聚氨酯橡胶的永久伸长优选地处于从1.0%到5.0%的范围中,并且更优选地处于从1.0%到2.0%的范围中。聚氨酯橡胶的回弹性优选地处于从10%到70%的范围中,并且更优选地处于从30%到50%的范围中。根据JIS_K6301来测量这些特性。
清洁刮片27和带21之间的接触压力(即线性压力)优选地处于从1g/mm到6g/mm的范围中,并且更优选地处于从2g/mm到5g/mm的范围中。这是因为如果接触压力太低,则清洁刮片27用来挤压带21的力变得不够,并且可能引起清洁故障(即,清洁刮片27不能从带21移除剩余调色剂的现象)。此外,如果接触压力太高,则清洁刮片27和带21在表面处彼此接触并且可能增加摩擦阻力,这可能引起调色剂通过挤压力粘住带21的镀膜现象或者可能引起清洁刮片27的剥落。
<实验>
作为第一系列实验,执行在图5A中示出的实验A1至A24。使用不具有弹性层的带21a和粉末调色剂201来执行实验A1至A6。带21a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被变成1、2、3、4、5和6μm。
使用不具有弹性层的带21a和球形调色剂202来执行实验A7至A12。带21a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被变成1、2、3、4、5和6μm。
使用具有弹性层102的带21b和粉末调色剂201来执行实验A13至A18。带21b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被变成1、2、3、4、5和6μm。
使用具有弹性层102的带21b和球形调色剂202来执行实验A19至A24。带21b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被变成1、2、3、4、5和6μm。
作为第二系列实验,执行在图6A中示出的实验B1至B10。使用具有平均颗粒直径d为3μm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带21b(其具有弹性层102)并且使用球形调色剂202来执行实验B1至B5。此外,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被变成1.0、1.5、2.0、3.0和4.0μm。
使用具有平均颗粒直径d为5μm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带21b(其具有弹性层102)并且使用球形调色剂202来执行实验B6至B10。此外,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被变成2.0、2.5、4.0、5.0和6.0μm。
就这一点来说,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图5A、5B、6A和6B)和直径的范围具有下面的关系。
平均颗粒直径d为1μm的给予粗糙颗粒104包含直径处于从0.3μm到1.7μm的范围中的颗粒。
平均颗粒直径d为2μm的给予粗糙颗粒104包含直径处于从0.6μm到3.4μm的范围中的颗粒。
平均颗粒直径d为3μm的给予粗糙颗粒104包含直径处于从0.9μm到5.1μm的范围中的颗粒。
平均颗粒直径d为4μm的给予粗糙颗粒104包含直径处于从1.2μm到6.8μm的范围中的颗粒。
平均颗粒直径d为5μm的给予粗糙颗粒104包含直径处于从1.5μm到8.5μm的范围中的颗粒。
平均颗粒直径d为6μm的给予粗糙颗粒104包含直径处于从1.8μm到10.2μm的范围中的颗粒。
在这些实验中,评估固体图像密度不均匀性(即固体图像中的密度不均匀性)、半色调图像粒状(即半色调图像的粒状)、细线缺陷(细线中的凹坑缺陷)和清洁性能。将参考图7来描述评估标准。
图7示出评估标准。如图7所示,固体图像密度不均匀性指示在固体图像中出现白色空白的现象。当调色剂没有到达纸张9的凹陷部分并且纸张9的表面被部分曝光时生成白色空白。白色空白作为受扰部分出现。通过检查白色空白的存在/不存在以及白色空白的程度来执行固体图像密度不均匀性的评估。当出现固体图像密度不均匀性时,受扰的图像被打印到纸张9上。
半色调图像粒状指示在半色调图像中出现具有高粒状的点的现象。通过检查这些点的形状来执行半色调图像粒状的评估。当点具有圆形形状时,半色调图像粒状的评估结果处于可接受的等级。当点具有非圆形形状(即从圆形形状变形的非圆形形状)时,或者当透过该点看见纸张9时,半色调图像粒状的评估结果处于不可接受的等级。当出现半色调图像粒状时,在纸张9上形成模糊的图像。
细线缺陷指示在宽度为例如1-2mm的细线图像中出现凹坑缺陷(即,不具有显影剂的区域)的现象。当例如调色剂200与带21分开时,出现凹坑缺陷。当没有发现凹坑缺陷时,细线缺陷的评估结果处于可接受的等级。当发现凹坑缺陷时,细线缺陷的评估结果处于不可接受的等级。当出现细线缺陷时,在纸张9上形成不准确的图像。
清洁性能是清洁刮片27可用来(在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之后)移除剩余在带21上的剩余调色剂200的一种性能。当剩余调色剂200从带21充分移除时,清洁性能的评估结果处于可接受的等级。当没有从带21充分移除剩余调色剂200时,清洁性能的评估结果处于不可接受的等级。当清洁性能降低时,在纸张9上形成弄脏的图像。
这些评估结果被分类成四个等级:即极好(OO)、良好(O)、正常(Δ)和差(X)。“极好”(OO)和“良好”(O)指示图像质量处于可接受的等级。“极好”(OO)比“良好”(O)更好。“正常”(Δ)指示尽管轻微地出现固体图像密度不均匀性、半色调图像粒状、细线缺陷或清洁故障,但是图像质量处于几乎可接受的等级。“差”(X)指示图像质量处于不可接受的等级。
在这些实验中,对10000张纸执行打印。当在10000张纸中的甚至一张中发现处于不可接受的等级的图像(参见,图7的底行)时,评估结果被确定成“差”(X)。如果用肉眼不能观察到处于不可接受的等级的图像,但是使用10倍放大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处于不可接受的等级的图像,则评估结果被确定为“正常”(Δ)。
从图5A中示出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实验A3、A4、A5、A9、A10、A11、A15、A16、A17、A21、A22和A23中获得高图像质量。也就是说,当满足不等式(1)(即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10
)时,获得高图像质量。
在不等式(1)中,使用不等号“<”来代替“≤”。原因如下。不等式(1)限定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和调色剂(201、202)的平均颗粒直径D的相对范围。如果该不等式被表示为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12
,则平均颗粒直径d和D可以采用该范围的临界值(即d=D/2或d=D)。然而,在平均颗粒直径d和D中存在测量误差(归因于例如直径分布)。因此,如果平均颗粒直径d和D采用该范围的临界值(即d=D/2或d=D),则存在因为这些测量误差而不能满足该不等式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如果在平均颗粒直径d和D采用该范围的临界值(即d=D/2或d=D)的情况下执行这些实验,则可能在一些情况下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在其他情况下不会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该原因,在不等式(1)中使用不等号“<”来代替“≤”,以便确保图像质量的增强。
为了确认,执行图5B中示出的实验A25至A29。使用具有平均颗粒直径d为2.85μm(即d=D/2)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带21b(其具有弹性层21b)并且使用粉末调色剂201来执行实验A25和A26。
使用具有平均颗粒直径d为5.7μm(即d=D)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带21b(其具有弹性层21b)并且使用粉末调色剂201来执行实验A27和A28。
使用不具有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带21b(其具有弹性层21b)并且使用粉末调色剂201来执行实验A29。
如在图5B中所示,在实验A25和A26中,使用具有平均颗粒直径d为2.85μm(即d=D/2)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带21b(其具有弹性层21b)和粉末调色剂201。尽管在相同的条件下执行实验A25和A26,但是实验A25没有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实验A26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类似地,在实验A27和A28中,使用具有平均颗粒直径d为5.7μm(即d=D)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带21b(其具有弹性层21b)和粉末调色剂201。尽管在相同的条件下执行实验A27和A28,但是实验A27没有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实验A28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当执行实验同时粉末调色剂201的平均颗粒直径D在从5μm到6.5μm的范围中改变时,获得相同的实验结果。
在上述图5A和5B所示出的实验中,在将给予粗糙颗粒104涂覆在带21a和21b中的每一个的表面上之前,它们具有十点表面粗糙度Rz为5μm的表面。然而,带21a和21b不限于这样的配置。作为各种实验的结果,已发现只要十点表面粗糙度Rz处于1μm到20μm的范围中,就会获得相同的实验结果。
在被涂覆满足关系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14
(在该示例中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16
)的给予粗糙颗粒104之后,带21的十点表面粗糙度Rz处于从1.5μm到7μm的范围中。
就这一点来说,在将给予粗糙颗粒104涂覆在带21的表面上之前,该表面具有5μm的十点表面粗糙度Rz,其处于十点表面粗糙度Rz的上述范围(即1-20μm)中。然而,在实验A29(图5B)(即当带21不具有给予粗糙颗粒104时)中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从该结果,已发现当带21不具有给予粗糙颗粒104时,不会实现图像质量的增强。换句话说,已发现通过向带21供应给予粗糙颗粒104,会实现图像质量的增强。
此外,从图6A所示的实验结果,已发现在实验B2、B3、B7和B8中获得高图像质量。也就是说,当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和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满足不等式(2)(即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18
)时,获得高图像质量。
在不等式(2)中,使用不等号“<”来代替“≤”。原因如下。不等式(2)限定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和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的相对范围。如果该不等式被表示为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20
,则厚度H和平均颗粒直径d可以采用该范围的临界值(即H=d/2或H=d)。然而,在厚度H和平均颗粒直径d中存在测量误差。因此,如果厚度H和平均颗粒直径d采用该范围的临界值(即H=d/2或H=d),则存在因为测量误差而不能满足该不等式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如果在厚度H和平均颗粒直径d采用该范围的临界值(即H=d/2或H=d)的情况下执行实验,则可能在一些情况下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在其他情况下不会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该原因,在不等式(2)中使用不等号“<”来代替“≤”,以便确保图像质量的增强。
为了确认,执行图6B中示出的实验B2a、B4a、B7a和B9a。在与图6A中示出的实验B2、B4、B7和B9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执行实验B2a、B4a、B7a和B9a。在这些实验中,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和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满足关系H=d/2(B2、B7、B2a和B7a)或者H=d(B4、B9、B4a和B9a)。带21b具有弹性层102。
如在图6A和6B中示出的那样,在实验B2和B2a中,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为3μm,并且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为1.5μm(即H=d/2)。实验B2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实验B2a没有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类似地,在实验B4和B4a中,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为3μm,并且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为3.0μm(即H=d)。实验B4没有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实验B4a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实验B7和B7a中,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为5μm,并且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为2.5μm(即H=d/2)。实验B7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实验B7a没有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类似地,在实验B9和B9a中,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为5μm,并且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为5.0μm(即H=d)。实验B9没有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实验B9a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考虑>
将参考图8A到9C来对为什么优选满足不等式(1)和(2)的原因进行描述。
图8A、8B和8C是示出如何将调色剂200的颗粒附着于带21a的示意视图。图9A、9B和9C是示出如何将调色剂200的颗粒附着于带21b的示意视图。
在这里,将对满足不等式(1)和(2)的配置的效果进行描述。首先,作为反证,将描述当不等式(1)或(2)不满足时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因素如何出现。
<不等式(1)>
将参考图8A描述为什么优选满足不等式(1)的第一原因。图8A示出其中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小于或等于不等式(1)的下限(D/2)(即d≤D/2)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给予粗糙颗粒104趋向于从带21的表面层110掉落,并且外部添加剂301趋向于从调色剂200的颗粒的表面掉落。
更具体地,当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小于或等于不等式(1)的下限(D/2)时,带21和外部添加剂301之间的接触的可能性可能增加。也就是说,带21和外部添加剂301彼此频繁地接触。因此,给予粗糙颗粒104可能从表面层110掉落,并且外部添加剂301可能从调色剂200掉落。因为该原因,当打印机1使用具有平均颗粒直径d小于或等于不等式(1)的下限(D/2)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带21时,可能出现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因素(例如带21的表面层110的磨损、外部添加剂301到带21的表面层110的粘附、带21的不充分清洁等等)。结果,打印机1可能经受图像质量的变坏。
将参考图8C描述为什么优选满足不等式(1)的第二原因。图8C示出其中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大于或等于不等式(1)的上限(D)(即D≤d)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给予粗糙颗粒104之间隐藏调色剂200的颗粒。因为该原因,当打印机1使用具有平均颗粒直径d大于或等于不等式(1)的上限(D)的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带21时,可能出现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因素(例如调色剂200的不充分转印、带21的不充分清洁、对清洁刮片27的损坏等等)。结果,打印机1经受图像质量的变坏。
图8B示出其中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处于由不等式(1)限定的范围中的状态。如图8B中所示,当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处于由不等式(1)限定的范围中时(即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22
),可以减少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上述因素。因此,打印机1可以打印具有高质量的图像。
<不等式(2)>
为什么优选满足不等式(2)的第一原因如下。如果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薄于或等于不等式(2)的下限(d/2),即H≤d/2,则给予粗糙颗粒104趋向于从带21的表面层110掉落,或者表面层110趋向于经受磨损。在这种情况下,变得难以维持带21提供令人满意的图像质量的功能,即防止给予粗糙颗粒104从带21的表面层110掉落以及防止带21的表面层110的磨损的功能。
为什么优选满足不等式(2)的第二原因如下。如果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厚于或等于不等式(2)的下限(d),即d≤H,则给予粗糙颗粒104可以被隐藏在粘合剂层103中。在这种情况下,变得难以维持带21提供令人满意的图像质量的功能,即防止带21的表面层110的磨损、防止外部添加剂到带21的表面层110的粘附、防止带21的清洁故障的功能。
此外,从图5A和6A中示出的实验结果,发现在抑制固体图像密度不均匀性从而增强图像质量方面具有弹性层102的带21是有利的。
更具体地,因为带21具有弹性层102,所以带21的表面层110在调色剂图像从带21转印到纸张9时与纸张9柔软地接触。因此,带21和纸张9之间的接触区域增加,并且调色剂图像到纸张9的可转印性增强(甚至在纸张9具有相对较大的凹陷和凸起的时候)。
这是因为带21的弹性层102将压力从调色剂200的颗粒释放到带21,并且调色剂200的颗粒不会被施加过多力。因此,可以防止调色剂200的颗粒的结块,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固体图像密度不均匀性。
特别有利的是,当纸张9的表面具有相对较大的凹陷和凸起时(即带纹理表面的纸张、诸如粗糙纸张的多孔纸张等等),带21具有弹性层102。
更具体地,不可能使表面具有相对较大凹陷和凸起的纸张9来适应具有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带21的表面层110。当调色剂图像被从带21转印到这样的纸张9时,调色剂可能不会到达纸张9的凹陷部分,这将引起所打印的图像上的白色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具有弹性层102的带21来增强调色剂图像的转印能力。
相比而言,在实现图5A中示出的高清洁性能时,不具有弹性层102的带21(其中表面层110形成在带衬底101上)是有利的。
如上所述,基于期望的图像质量来确定提供具有弹性层102的带21还是不具有弹性层102的带21。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1的带21,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和调色剂200的平均颗粒直径满足下述关系:。利用这样的配置,可以减少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因素的出现,并且因此可以实现高图像质量。
此外,根据实施例1的带21,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和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满足下述关系: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26
。利用这样的配置,可以进一步减少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因素的出现,并且因此可以实现更高的图像质量。
实施例2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带21A的示意视图。实施例2的带21A与实施例1的带21的不同之处在于,固体润滑剂被混合并且分散在带21A的表面层110的粘合剂层103中。
将描述实施例2的带21A。带21A具有与实施例1的带21相同的配置(图2A到图3B)。与实施例1的带21的部件相同或相当的带21A的部件被分配相同的参考标记,并且重复的解释将被省略。此外,关于与实施例1的带21的操作和效果相同的实施例2的带21A的操作和效果,重复的解释将被省略。
在实施例2中,带21A具有带弹性衬底101A。例如,带弹性衬底101A具有300±30μm的厚度、624±1.5mm的内圆周长度和228±0.5mm的宽度。就这一点来说,还有可能使用不具有弹性层102的带衬底101(图2A和2B)。
在带弹性衬底101A上形成表面层110。更具体地,通过将平均颗粒直径为3μm的丙烯颗粒(作为给予粗糙颗粒104)和硬脂酸锌(作为固体润滑剂)分散在基于聚氨酯的水涂覆材料(作为粘合剂层103)中来形成表面层材料。使用喷涂方法将该表面层材料涂覆在带弹性衬底101A上以使得粘合剂层103的厚度是2μm。利用这样的过程,产生实施例2的带21A。
在实施例2中,硬脂酸锌被用作固体润滑剂。然而,还有可能使用基于金属皂的润滑剂,诸如硬脂酸化合物,例如硬脂酸铝、硬脂酸钡、硬脂酸钙、硬脂酸镁、硬脂酸锂、硬脂酸钠等等。可以考虑硬度、温度限制、可溶性等等来选择适当材料。
当对带21A执行实验时,发现带21A(具有包含固体润滑剂的粘合剂层103)具有带21A不会产生噪声的优点。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1描述对带21A的实验。图11示出使用实施例1的带21和实施例2的带21A的实验结果C1和C2。更具体地,图11示出静态摩擦系数、噪声的生成以及安静的评估结果。
在图11中,使用安装了实施例1的带21(其粘合剂层103不包含固体润滑剂)的打印机1来获得实验结果C1。使用安装了实施例2的带21A(其粘合剂层103包含固体润滑剂)的打印机1来获得实验结果C2。
在低温(10℃)且低湿度(20%)的环境(即LL环境)下执行这些实验(即打印测试)。其他实验条件和用于评估的方法与实施例1中所述的那些相同。使用由Shinto Scientific有限公司制造的测量仪器“TRIBOGEAR 14FV”来测量带21(21A)的表面层110的静态摩擦系数。
在这些实验中,将打印机1留在LL环境下(温度为10℃且湿度为20%)持续24小时。然后,接通打印机1,并且当带21(21A)在打印机1的启动操作期间移动时检查噪声的生成。结果,获得在图11中示出的实验数据C1和C2。
从图11中示出的实验结果,已发现实施例2的带21A优于实施例1的带21的方面在于抑制了噪声的生成。因此,要理解在增强安静时使用包含固体润滑剂的粘合剂层103是有利的。
原因如下。噪声由带21的表面层110和清洁刮片27之间的摩擦(参见图1)引起。特别地,噪声有可能在其中橡胶弹性降低的LL环境下出现。
在带21A中,粘合剂层103包含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被分布到带21A的表面层110的整体,并且因此带21A和清洁刮片27之间的静态摩擦降低。因此,带21A可以被平滑地旋转,并且与打印机1的启动操作相关联的噪声可以被抑制。
此外,在打印机1中,不需要提供固体润滑剂的供应构件以使得不接触清洁刮片27。因此,可以提高打印机1的部件的布局的成本和自由度。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2的带21A,粘合剂层103包含固体润滑剂,诸如硬脂酸锌。因此,带21A可以被平滑地移动,并且与打印机1的启动操作相关联的噪声可以被抑制。
如在实施例1和2中所述的那样,打印机1(即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显影剂图像承载体(即带21、21A),其承载由显影剂(即调色剂200)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该显影剂图像承载体在其表面上具有给予粗糙颗粒104。给予粗糙颗粒的平均颗粒直径d和显影剂的平均颗粒直径D满足下述关系: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28
如果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小于或等于上述范围的下限(D/2),则显影剂图像承载体和显影剂的外部添加剂之间的接触的可能性会增加。也就是说,显影剂图像承载体和外部添加剂彼此频繁接触。因此,给予粗糙颗粒可以从显影剂图像承载体掉落,或者外部添加剂可以从显影剂掉落。当图像形成装置使用这样的显影剂图像承载体时,可能出现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因素(例如显影剂图像承载体的磨损、外部添加剂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的粘附、显影剂图像承载体的不充分清洁等等)。结果,图像形成装置可能经受图像质量的变坏。
此外,如果给予粗糙颗粒的平均颗粒直径d大于或等于上述范围的上限(D),则显影剂的颗粒可以被隐藏在给予粗糙颗粒之间中。当图像形成装置使用这样的显影剂图像承载体时,可能出现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因素(例如显影剂的不充分转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的不充分清洁、对清洁构件的损坏等等)。结果,图像形成装置可能经受图像质量的变坏。
相比较而言,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2,给予粗糙颗粒的平均颗粒直径d和显影剂的平均颗粒直径D满足下述关系: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2DEST_PATH_IMAGE030
。因此,可以减少引起图像质量变坏的因素,并且可以实现高图像质量。
本发明不限于打印机,而是可以应用于诸如传真机、复印机、MFP或具有环带的类似物之类的图像形成装置。就这一点来说,“MFP”代表具有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复印机等等的功能的多功能外围设备。
此外,本发明还可应用于诸如感光带、定影带、输送带等等之类的环带。
在上述实施例1和2中,已经描述了中间转印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中间转印类型。例如,本发明可应用于其中转印单元将显影剂图像从图像承载体(例如感光鼓)转印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例如带)或转印到随着该显影剂图像承载体一起移动的记录介质的图像形成装置。
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认识到,在不偏离如下述权利要求中所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做出修改和改进。

Claims (10)

1.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
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其承载由显影剂(200)形成的显影剂图像,
其中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在其表面上具有给予粗糙颗粒(104),
其中所述给予粗糙颗粒(104)的平均颗粒直径d和所述显影剂(200)的平均颗粒直径D满足下述关系: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1DEST_PATH_IMAGE002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中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具有包括所述给予粗糙颗粒(104)的表面层(110)和粘合剂层(103)。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中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包括被设置在所述表面层(110)下面的衬底(101)。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中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包括被设置在所述表面层(110)和所述衬底(101)之间的弹性层(102)。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中所述粘合剂层(103)的厚度H和所述给予粗糙颗粒(104)的所述平均颗粒直径d满足下述关系: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1DEST_PATH_IMAGE004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用以布置所述给予粗糙颗粒(104)的节距L满足下述关系:
Figure 2012101655478100001DEST_PATH_IMAGE006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中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是带。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中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是环带。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3),其具有图像承载体(11)并且被配置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11)上形成所述显影剂图像; 
转印单元(4),其具有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并且被配置成将所述显影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体(11)转印到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或者转印到随着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一起移动的记录介质(9);
定影单元(5),其被配置成将所述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9);以及
清洁构件(27),其被配置成清洁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3),其具有图像承载体(11)并且被配置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11)上形成所述显影剂图像;
转印单元(4),其具有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并且被配置成将所述显影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体(11)转印到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并且然后将所述显影剂图像从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转印到记录介质(9);
定影单元(5),其被配置成将所述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9);以及
清洁构件(27),其被配置成清洁所述显影剂图像承载体(21、21A)。
CN201210165547.8A 2011-05-27 2012-05-25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7990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8990A JP5579655B2 (ja) 2011-05-27 2011-05-27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18990 2011-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9093A true CN102799093A (zh) 2012-11-28
CN102799093B CN102799093B (zh) 2016-08-31

Family

ID=46087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65547.8A Active CN102799093B (zh) 2011-05-27 2012-05-25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301191A1 (zh)
EP (1) EP2592487B1 (zh)
JP (1) JP5579655B2 (zh)
CN (1) CN1027990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5349B2 (ja) * 2012-09-18 2017-04-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6080536B2 (ja) * 2012-12-21 2017-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87625A (ja) * 2014-03-26 2015-10-2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転写ベルト、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59630B2 (ja) * 2016-08-29 2021-04-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67934A1 (en) * 2000-12-04 2002-06-06 Jia Nancy Y.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providing high transfer efficiency of toner images to a transfuse member
JP2009075154A (ja) * 2007-09-18 2009-04-09 Bridgestone Corp 導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JP2010191232A (ja) * 2009-02-19 2010-09-02 Kyocera Mita Corp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84718A1 (en) * 2009-05-08 2010-11-11 Oki Da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20110116829A1 (en) * 2009-11-19 2011-05-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73018A (en) * 1995-05-16 1999-02-1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unit with a surface having reduced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JP3327111B2 (ja) * 1996-04-10 2002-09-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00549A (ja) * 1999-09-30 2001-04-13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転写ロー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04047B2 (ja) * 2003-10-31 2009-07-2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導電性ベルトおよび導電性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4656297B2 (ja) * 2004-12-22 2011-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導電性ベルトおよび導電性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07183401A (ja) * 2006-01-06 2007-07-19 Canon Inc 多層から形成される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25969A (ja) 2006-02-24 2007-09-06 Oki Data Corp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8165A (ja) * 2006-06-08 2007-12-20 Bridgestone Corp 導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JP4915538B2 (ja) * 2010-11-12 2012-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67934A1 (en) * 2000-12-04 2002-06-06 Jia Nancy Y.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providing high transfer efficiency of toner images to a transfuse member
JP2009075154A (ja) * 2007-09-18 2009-04-09 Bridgestone Corp 導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JP2010191232A (ja) * 2009-02-19 2010-09-02 Kyocera Mita Corp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84718A1 (en) * 2009-05-08 2010-11-11 Oki Da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20110116829A1 (en) * 2009-11-19 2011-05-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47610A (ja) 2012-12-13
US20120301191A1 (en) 2012-11-29
EP2592487A2 (en) 2013-05-15
CN102799093B (zh) 2016-08-31
EP2592487B1 (en) 2018-04-18
JP5579655B2 (ja) 2014-08-27
EP2592487A3 (en) 2016-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55222B2 (en) Developing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139657A (ja) ベルト部材、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部材仕様決定評価方法
US7392003B2 (en)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incorporates the belt unit
CN107664938B (zh) 显影设备、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JP20140022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9909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1913376A (zh)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7223838A (ja) 無端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無端ベルトユニット
JP65652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環状体、画像形成装置用の環状体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86881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EP2949455B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003459A (ja) 無端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5510A (ja) 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70831A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647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97525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
US94175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rollers, belt and a tension applying unit
JP2015125414A (ja) 管状体、管状体ユニット、中間転写体、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127916B2 (ja) 管状体、管状成形体ユニット、中間転写体、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20240094664A1 (en) Fixing device having reduced increase in rotational torque of second rotatable member providing an image with reduced unevenness in gloss to be forme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H1120264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15273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ransfer unit
JP2008056856A (ja) 円筒状部材、樹脂組成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26017A (ja) 樹脂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6743639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4

Address after: Tiger gate, 1, 7, 12, Tokyo harbour, Japan

Patentee after: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ki Data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