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2357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2357B
CN102792357B CN201180012660.6A CN201180012660A CN102792357B CN 102792357 B CN102792357 B CN 102792357B CN 201180012660 A CN201180012660 A CN 201180012660A CN 102792357 B CN102792357 B CN 1027923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mentioned
contact site
shift registe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26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92357A (zh
Inventor
大桥诚二
镰田豪
井出哲也
胜田升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92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23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923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23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9/00Digital stores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moved stepwise, e.g. shift registers
    • G11C19/28Digital stores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moved stepwise, e.g. shift registers using semiconductor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09G2310/0286Details of a shift registers arranged for use in a driving circuit

Abstract

本发明是由第2基板(2)的栅极驱动器(13)对开关元件(15)进行导通/截止控制,利用基准信号线(12)对必需位置的像素电极(10)通电,向第1基板(1)的数据电极(3)施加数据信号的方式。将与上述栅极驱动器的驱动用信号端子连接的输入端子接触部(18)与第1基板侧的信号线接触部(7)电连接,将该信号线接触部与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连接。从外部向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输入必需的信号,由此进行:栅极驱动器所进行的扫描线的选择;和向数据电极施加信号。上述输入端子接触部包括数根连接线,因此,无需针对全部扫描线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取得导通。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0年3月10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0-053650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显示装置、例如将液晶材料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用作显示介质层的显示装置中,使用了以增大显示电容为目的而按照由液晶层或有机EL层形成的2维面的多个像素分别设置有开关元件的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 
另外,作为STN液晶显示装置型的改良类型,还提出了按照每一个像素设置有有源元件的构成的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 
在该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已知有如下类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向设置在夹持液晶层而配置的一对基板中的相对基板侧的条状的多个数据电极供给数据(视频)信号,并且经由设置在另一方基板侧的多个开关元件向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供给基准信号电压(共用电压)。 
图10是示出这种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的图。在图10所示的基本结构中,像素电极101以与夹持液晶层的一方基板100的显示区域对应的方式按矩阵状配置。另外,共用总线103连接于与在行方向(图10的X方向)上排列的各像素电极101连接的开关元件102的源极侧。另外,栅极总线105与在行方向上排列的开关元件102的栅极侧连接。另外,在夹持液晶层的相对侧的基板106的液晶层侧,形成有多根在列方向(图10的Y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数据总线107。并且,在一方基板100中形成有与上述多根栅极总线105连接的集成端子部108。另外,在另一方基板106中形成有与上述多根数据总线107连接的集成端子部109。并且,构成为能将搭载了驱动用IC等的挠性印刷基板(FPC)等基板或者驱动用 IC与各端子部108、109直接粘合而连接。 
图10所示结构的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经由根据来自栅极总线105的输入而处于导通状态的开关元件102,从共用总线103向像素电极101施加基准信号电压(共用电压)。另外,向上述多个数据总线107分别输入对应的数据(视频)信号,来驱动在数据总线107与像素电极101交叉的区域中存在的液晶而进行显示。 
但是,在图10所示的基本结构的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基板100、106两者中分别装载FPC基板、驱动用IC并将端子彼此两者压接而连接的作业,预想由对两基板进行压接作业的工序数的增加所导致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成本提高。 
因此,提出了能仅在一方基板中装载FPC基板、驱动用IC这种类型的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在图11~图13中示出该类型的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结构例。 
图11示出相对侧的第1基板111,图12示出设置开关元件的一侧的第2基板112,图13示出贴合了两基板时的配线结构的概要。 
如图11所示,在第1基板111的液晶层侧,设有在列方向(Y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多个数据电极113。另外,在各数据电极11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第1端部113a和第2端部113b。另外,在第1端部侧形成有连接焊盘115,在第2端部侧形成有连接焊盘116。 
下面,如图13所示,在第2基板112的液晶层侧按矩阵状形成有多个像素电极117,并且形成有与各像素电极117电连接的省略图示的开关元件。而且,在第2基板112的液晶层侧,形成有沿着各像素电极117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多根扫描线118和与该扫描线118平行地配置的基准信号线119。 
如图12所示,在第2基板112中,在按矩阵状排列有显示用像素电极117的区域的外侧,形成有俯视为矩形框状的密封部120。基板111、112经由该密封部120贴合,在两基板之间夹持、封入液晶层。而且,在第2基板112中以向密封部120的外侧引出的方式在扫描线118的一端侧形成输入端子121,在基准信号线119的一端侧形成输 入端子122,这些端子如图13所示,与安装在第2基板112中的驱动用IC 123连接。 
另外,在图12所示的第2基板112中沿着密封部120的上边侧和下边侧设有多个连接焊盘124,如图13所示,在贴合了两个基板的状态下,多个连接焊盘124与第1基板111的各数据电极113连接,并且在第2基板112的下边侧的连接焊盘124处,数据电极用的输入端子125以向密封部120的外侧引出的方式形成,这些端子与安装在第2基板112中的驱动用IC126连接。此外,如图12、图13所示,在第2基板112中形成有配线修正用预备配线130。 
在上述构成的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多个开关元件分别形成在基准信号线119和像素电极117之间,经由根据来自扫描线118的输入而处于导通状态的开关元件,从基准信号线119向像素电极117施加基准信号电压(共用电压)。另外,向上述多个数据电极113分别输入与多个数据电极113分别对应的数据(视频)信号来进行显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160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应用领域的近来的数字电视的像素数有增加的倾向,为1920×1080或1440×1080等。另外,在对应全HD(High Definition:高清晰度)的分辨率的液晶面板中,数据总线的总数当还包括画面显示量以外的配线并加上每一像素的彩色显示用RGB显示量时,以1980×3的数量来形成。 
当在该对应全HD的显示面板中应用上述图11~图13所示结构的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时,形成于相对基板侧的连接焊盘116、124的总数也成为庞大的数量。另外,用于将连接焊盘116、124导通的部位在两个基板之间形成有多个。由此,担心液晶面板 制造时的成品率的降低。 
例如,为了进行液晶面板的成对的基板之间的焊盘连接,也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对使用将塑料珠等间隔物和各向异性导电颗粒混合并分散到热固化型树脂中而成的导通材料来贴合用于夹持液晶层的基板时的压力和温度条件进行控制并经由配置在相对的基板的连接焊盘彼此之间的导通材料,取得连接焊盘彼此的电连接。但是,如上所述,当连接焊盘数变多时,担心发生连接不良的概率变高,成品率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要在像素数较多的面板结构中应用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削减成对的基板之间的连接焊盘的总数,由此能提供大幅度地削减在两个基板之间取得导通的部位、难以发生导通不良、高成品率的显示装置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显示装置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基板;第2基板,其与上述第1基板相对地配置;以及显示介质层,其设置在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在上述第1基板中,设有:多个数据电极,其为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其从该各数据电极的一部分延伸形成并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输入与上述多个数据电极分别对应的数据信号;共用总线接触部,其以与该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连接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以及信号线接触部,其以与上述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连接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并且在上述第2基板中,形成有:多根扫描线和多根基准信号线,其在行方向上延伸;多个像素电极,其按矩阵状配置;多个开关元件,其由上述多根扫描线控制导通/截止且设置在上述多根基准信号线和上述多个像素电极之间;栅极驱动器,其具有多个输出端子并且将这些输出端子与上述扫描线连接而形成于上述第2基板;输入端子接触部,其以与该栅极驱动器的驱动用信号输入端子连接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2基板;以及基准信号线接触部,其以与上述多根基准信号线连接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2基板,在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配置成使上述按矩阵状配置的像素电极与上述条状地形成的数据电极相对的状态下,上述第1基板的共用总线接触部与上述第2基板的基准信号线接触部电连接,并且,上述第1基板的信号线接触部与上述第2基板的输入端子接触部电连接。
(2)本发明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其特征在于,由上述栅极驱动器扫描上述扫描线而对沿着对应的扫描线设置的上述开关元件进行导通/截止控制,经由导通状态的开关元件从上述基准信号线向上述像素电极施加基准信号电压,并且向上述多个数据电极输入分别对应的数据信号,对介于施加了电压的像素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显示介质层的透射率进行控制来进行显示。 
(3)本发明可以采用以下构成,驱动用IC或搭载了驱动用IC的挠性印刷基板与上述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连接。 
(4)本发明可以采用以下构成,上述栅极驱动器具备级联连接的多级移位寄存器,在各移位寄存器中形成有时钟输入端子、信号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上述移位寄存器是输出电路,它们被供给相位不同的多个时钟信号,用于将上述输出端子的电压切换为高的值或低的值,构成为扫描开始信号输入到第1级移位寄存器,扫描结束信号输入到最终级移位寄存器,上述多个时钟信号和上述扫描开始信号、扫描结束信号经由形成于上述第2基板的输入端子接触部而输入。 
(5)本发明可以采用以下构成,上述第1基板的共用总线接触部与上述第2基板的基准信号线接触部由将间隔物和各向异性导电颗粒分散到树脂中而成的、介于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导通材料电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相对数据型显示装置中,能大幅度地削减夹持显示介质层的基板之间的导通部分的个数和基板间连接部分的个数。 
另外,将驱动用IC等驱动用元件仅与第1基板侧连接,就能进行显示装置的驱动,因此,相对于需要对两方基板分别设置驱动用元件的结构,存在驱动用元件的安装也变得容易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构成图。 
图1B是示出基板之间的导通部分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同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相对侧基板的电路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3是示出同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元件侧基板的电路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4是示出在同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元件侧基板的电路构成中包括像素电极和开关元件的部分的等价电路构成的图。 
图5是示出将同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两个基板实现一体化时的电路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6是示出驱动同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时的多级式移位寄存器的一个例子的电路框图。 
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移位寄存器的各级中的晶体管配置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 
图8是示出图7所示的移位寄存器的电路中的输入输出端子电压的一个例子的波形图。 
图9是示出从图7所示的电路向显示装置施加的驱动波形和输出脉冲的一个例子的波形图。 
图10是示出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11是示出在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现有的结构例中的相对基板侧的结构的构成图。 
图12是示出在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现有的结构例中的元件基板侧的结构的构成图。 
图13是示出在相对数据供给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现有的结构例中使两个基板实现一体化时的电路构成的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特别是对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应用了本发明的情况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应用于在成对的基板之间夹持液晶层等显示介质层的方式的相对数据供给型显示装置。图1A是示出使两方基板相对的状态下的两个基板和形成在两个基板中的配线的概要的图。图1B是示出基板之间导通部分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简图。图2是示出相对侧基板的配线的图。图3是示出元件侧基板的配线的图。图4是示出像素电极周围的配线结构的图。图5是示出将两个基板组合时的显示装置的全体电路的简图。此外,在图6中示出能应用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栅极驱动器电路的一个构成例,在图7中示出其内部晶体管电路的一个例子。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A中,如图1A所示,矩形的第1基板1与第2基板2构成为以夹着作为显示介质层的液晶层的方式相对配置。在第1基板1和第2基板2之间夹持的显示介质层是液晶层的情况下,在第1基板1和第2基板2的周边部分配置密封材料a,液晶层被两个基板1、2和密封材料a包围而密封。图1A示出形成在基板1、2中的配线要素、电极部分的主要部分。另外,第1基板1通常包括透明的玻璃基板等,针对第2基板2,根据显示方式是透射显示型还是反射显示型来选择使用透明基板或非透明基板中的任一个。 
如图1A、图2所示,在第1基板1的显示介质层侧的面中,设有在列方向(图1A的Y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多个数据电极(数据线)3,使该数据电极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3a侧经由延长配线4向第1基板1的周边部侧延伸而在该周边部中央侧形成有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该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划分为后述的搭载了驱动用IC25或驱动用IC和电子部件的挠性印刷基板(FPC基板)等进行端子焊接的区域。驱动用IC25固定于第1基板1,驱动第1基板1侧的多个数据电极3。 
如图1A所示,在X方向上空出间隔而排列的多个数据电极3中的、位于第1基板1上的左端的数据电极3和第1基板1的左端边缘之间的区域中形成有共用总线接触部6。另外,在位于第1基板1上的右端的数据电极3和第1基板1的右端边缘之间的区域中形成有信号线接触部7。
此外,图2所示的第1基板1是图1A所示的第1基板1进行透射显示、将配线结构作为主体所显示的图,因此,与从底面侧看图1A所示的第1基板1的图左右相反地显示。实际上在从底面看图1A所示的第1基板1的情况下,相对于被排列的多个数据电极3,共用总线接触部6配置在右侧,信号线接触部7配置在左侧。 
上述共用总线接触部6具备形成在第1基板1的显示介质层侧的端子焊盘6a,该端子焊盘6a经由延长配线8与上述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连接,与驱动用IC25连接。 
上述信号线接触部7具备形成在第1基板1的显示介质层侧的4个端子焊盘7a。并且,该各端子焊盘7a经由延长配线9与上述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连接,与驱动用IC25连接。 
在第2基板2侧,如图1A、图3所示,在上述第2基板2的显示介质层侧的面(上表面)中按矩阵状形成有多个矩形像素电极10。 
该像素电极10中的、在列方向(Y方向)上空出规定间隔而排列的多个像素电极10与第1基板1侧的数据电极3对应地配置,在行方向(X方向)上排列的像素电极10的间隔与形成在第1基板1中的数据电极3的间隔相等。此外,在图1A中,简略地记载了像素电极10的排列状态,因此,仅标出3个像素电极,但实际上与所应用的显示装置的分辨率配合地如图3所示按矩阵状配置为在列方向上是任意数m个、在行方向上是任意数n个像素电极来构成显示装置。例如在全HD标准的分辨率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作为使用了RGB方式的彩色滤光片的彩色显示构成,n的数量为1980×3。此外,该实施方式中的m×n个像素电极10的排列个数能根据在显示装置中要求的分辨率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过是示出了一个例子。只要根据所要求的显示装置的分辨率来采用适当数量的排列即可。 
下面,在第2基板2中按矩阵状排列的像素电极10的附近,在行方向(X方向)上延伸的多根扫描线11和在行方向上延伸的多根基准信号线12以沿着按矩阵状排列的各像素电极10的方式形成。 
扫描线11分别经过像素电极10的附近而延伸形成到第2基板2的端部侧为止,在图1A所示的第2基板2的右端侧,分别与以在列方向(Y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的栅极驱动器13的输出端子连接。图3示出m根扫描线11与栅极驱动器13的输出端子侧连接的状态,因此,为了方便,对这些扫描线11附上附图标记G1~Gm来区别地标出。 
另外,在各扫描线11和与其接近的像素电极10之间,配置有薄膜晶体管(TFT)元件等开关元件15。另外,如图4所示,各开关元件15的栅极G与扫描线11连接,各开关元件15的漏极D与像素电极10连接。 
基准信号线12如图1A、图4所示,以与扫描线11平行地经过各像素电极10的附近的方式沿着行方向形成,并且与各像素电极10的附近的开关元件15的源极S连接,而且,各基准信号线12与形成在第2基板2的左端侧的延长配线16连接。该延长配线16在第2基板2的左端侧在列方向上延伸形成,延伸设置到第2基板2的左端侧的角落部分为止并在该位置形成具有端子焊盘17a的基准信号线接触部17。此外,该端子焊盘17a的形成位置在使第1基板1与第2基板2相对地配置的状态下,为与形成于第1基板1侧的端子焊盘6a的位置俯视时重叠的位置。 
下面,如图1A、图3所示,在第2基板2的一端边缘侧且与扫描线11的一端侧对应的位置,沿着第2基板2的列方向(Y方向)配置栅极驱动器13,与该栅极驱动器13的一端接近地形成有输入端子接触部18。在该输入端子接触部18中形成4个端子焊盘18a,4个端子焊盘18a利用连接线19a~19d与上述栅极驱动器13的一端(输入端子侧)连接。该端子焊盘18a的形成位置在使第1基板1与第2基板2相对地配置的状态下,为与形成于第1基板1侧的4个端子焊盘7a的位置俯视时重叠的位置。 
下面,在使第1基板1与第2基板2隔着显示介质层相对、使两者实现接合一体化时的、第1基板1的端子焊盘7a与第2基板2的端子焊盘18a的导通结构成为图1B所示的结构。 
即,通过使球状间隔物20和各向异性导电颗粒21按规定量分散到树脂构件22的内部所得的结构的导通材料23连接。此外,在图1B中示出在基板2中形成有3个的端子焊盘18a和端子焊盘7a的部分的截面结构,但在第1基板1的端子焊盘6a与第2基板2的端子焊盘17a的连接部分,也是在两个基板中各形成一个端子焊盘的同等结构。 
在该方式的导通材料23中,各向异性导电颗粒21包括在规定粒径的塑料颗粒的表面覆盖形成有Au等导电层的复合颗粒,根据将第1基板1与第2基板2接合时的施加压力而在第1基板1的端子焊盘6a和第2基板2的端子焊盘17a之间存在,其本身发生弹性变形而与两者接触,由此将两者电连接。另外,第1基板1的端子焊盘7a与第2基板2的端子焊盘18a的导通也同样是使用了导通材料23的连接结构。当将导通材料23所包括的各向异性导电颗粒21的平均分散量设为D个/mm2时,作为直径数为μ的各向异性导电颗粒21,能在D=数个~数百个程度的范围内分散混合,但该混合量是一个例子,当然可以混合作为显示装置A的低电阻连接所必需的充分的个数来构成导通材料23。 
采用图1B所示的导通结构,由此在使第1基板1与第2基板2隔着显示介质层相对的、使两者利用密封材料等实现接合一体化的状态下,第2基板2的基准信号线12经由延长配线16、端子焊盘17a、导通材料23、端子焊盘6a、延长配线8与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电连接,与驱动用IC25电连接。另外,同样地,栅极驱动器13的驱动用信号输入端子13a侧经由连接线19、端子焊盘18a、导通材料23、端子焊盘7a、延长配线9与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电连接,与驱动用IC25电连接。 
并且,用于驱动本申请的显示装置A的驱动用IC25与第1基板1中的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进行端子连接。该驱动用IC25具有向第1基板1侧的多个数据电极3供给数据信号,并且对栅极驱动器13发 出是否选择任一个扫描线11的选择指令,对基准信号线12施加基准信号电压的功能。 
此外,与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连接的驱动用IC25可以是IC单体构成。另外,驱动用IC25也可以是在FPC基板等中搭载了驱动用IC和其它的电子部件等的复合型驱动用模块。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论其详细构成如何,只要在任一个中均具备用于驱动显示装置A所必需的功能即可。 
如图1A所示,配置在上述基板1、2之间并用于密封液晶的密封材料a以包围按矩阵状排列的像素电极10的周围的方式俯视时形成为矩形框状。该密封材料a的各边在基板2中的配置有栅极驱动器13和端子焊盘18a的一侧配置在比栅极驱动器13和端子焊盘18a靠内侧的位置。另外,密封材料a的各边在基板2中的配置有端子焊盘17a的一侧配置在比端子焊盘17a靠内侧的位置。另外,密封材料a的各边在基板1中的配置有驱动用IC25的一侧配置在比驱动用IC25的设置位置靠内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A中,在采用彩色显示构成的情况下,通常将配置有RGB颜色的彩色滤光片配置在第1基板1和数据电极3之间,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彩色滤光片的记载。另外,近年来,还提供了在第2基板2侧设置彩色滤光片的类型的阵列上彩色滤光片(Color-Filter-On-Array)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因此,也可以设为在第2基板2侧设置彩色滤光片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6~图8在下面说明优选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栅极驱动器13的移位寄存器的一个结构例。 
图6是示出包括将移位寄存器SR进行多级连接而成的基本结构的栅极驱动器13的一个例子的电路框图。 
该例子的栅极驱动器13是配置实质上相同的多个级联连接的第1~第m级移位寄存器SR1~SRm而成的,在各移位寄存器SR中分别设有时钟输入端子CKA和输出端子Q以及输入端子S、R。 
如图6所示,经由连接线19a向如第1级、第3级、第5级那样的奇数级移位寄存器SR的时钟输入端子CKA输入时钟信号CK1,经由 连接线19b向如第2级、第4级、第6级那样的偶数级移位寄存器SR的时钟输入端子CKA输入时钟信号CK2。另外,经由连接线19c向第1级移位寄存器SR1的输入端子S输入扫描开始信号GSP1。另外,向第1级之后的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输入端子R输入来自后级移位寄存器SR的输出端子Q的分支输出。另外,向第2级之后的移位寄存器SR的输入端子S输入来自前级移位寄存器SR的输出端子Q的分支输出。另外,经由连接线19d向最终级移位寄存器SRm的输入端子R输入扫描结束信号GEP1。 
并且,上述第1级~第m级移位寄存器SR的各输出端子Q与形成在基板2中的各扫描线11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A中,是与栅极驱动器13的端子侧连接的4个连接线19a、19b、19c、19d如图6所示与移位寄存器SR1~SRm连接的构成,因此,成为在与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连接的驱动用IC25中,除了具备数据信号的供给能力以外还具备产生上述时钟信号、扫描开始信号以及扫描结束信号的能力的构成。或者,也可以采用驱动用IC25仅具备数据信号的供给能力,除了驱动用IC25以外,还将具备其它元件部件和脉冲发生器等的挠性印刷基板与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连接的构成。 
在图7中示出图6所示的各移位寄存器SR中的内部的晶体管电路结构的一个例子。 
在图7所示的晶体管电路中,包括n型TFT的晶体管M1~M11形成在基板2上且相互以配线连接。向晶体管M1的源极输入时钟信号,晶体管M2的漏极经由netA与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另外,向晶体管M2的源极施加偏置电压VDD,向晶体管M2的栅极输入前级的输出(S(Gm-1))。 
晶体管M11的栅极经由输出端子Q与晶体管M1的漏极连接。另外,在输出端子Q和节点netA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1。 
另外,晶体管M3的源极与节点netA连接,晶体管M3的栅极经由节点netB与晶体管M7的源极和晶体管M4、M8的栅极连接。另外,节点netB经由电容器C2与节点netC连接。晶体管M9的源极、晶体 管M11的源极以及晶体管M10的漏极与该节点netC连接,晶体管M10的源极被施加偏置电压VDD。 
图7所示的晶体管M8设计为与晶体管M3或M4的晶体管特性类似。作为其方法,可以考虑采用例如使晶体管M3、M4、M8的W/L(沟道宽度/沟道长度)一致,或者除上述内容以外,使晶体管M3、M4中的至少一方与晶体管M8的布局配置接近的结构。 
在此,为了简化图7所示的电路,晶体管M3、M4、M8的初始(使电路工作紧前的)阈值电压Vth相同,将使电路持续工作某一期间后的阈值电压偏移量(Vth+α、α>0)也设为相同。 
如图6那样,向移位寄存器SR1的输入端子S输入扫描开始信号GSP1或前级的输出信号。另外,向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时钟信号输入端子CKA输入具有不同的相位的2个驱动脉冲CK1或CK2。例如,向奇数级移位寄存器SR的时钟输入端子CKA输入驱动脉冲CK1,向偶数级移位寄存器SR的时钟输入端子CKA输入驱动脉冲CK2。 
并且,从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输出端子Q输出的信号分别向相应的扫描线G1~Gm施加,另外,向后级移位寄存器SR的输入端子S输出。 
下面,参照图8、图9说明在图6和图7中所示的移位寄存器电路的动作。 
首先,在时刻t0,扫描开始信号GSP1的电位成为VGH。当该电位向第1级移位寄存器SR1的输入端子S施加时,晶体管M2和M7、M9成为导通状态。此时,节点netA的电位设定为电源线VDD的电位VGH。 
因此,晶体管M1成为导通状态,但输入端子CKA的端子电压是VGL,因此,输出端子Q的端子电压保持VGL的原样。另外,晶体管M7成为导通状态,晶体管M8的栅极/漏极之间短路,因此,晶体管M8成为连接成二极管的状态。 
因此,从晶体管M8的栅极/漏极端子(节点netB)向晶体管M8的源极端子流入电流,节点netB徐徐地下降,其电压持续下降到成为VGL+Vth_M8为止。在此,Vth_M8是晶体管M8的阈值电压,为Vth_M8>0且Vth_M8>VGL。
此时,晶体管M8的栅极/源极之间电压Vgs成为Vgs=Vth_M8,成为非导通状态。另外,晶体管M3和M4也由于阈值电压与晶体管M8的阈值电压一致,因此,与晶体管M8同样地成为非导通状态。 
另外,晶体管M9为导通状态,因此,节点netC设定为晶体管M9的源极端子的电压VGL。 
接着,在时刻t1,扫描开始信号GSP的电压变为VGL,驱动脉冲CK1的电压变为VGH。此时,晶体管M2、M7、M9成为非导通状态。 
另外,晶体管M1的漏极端子电压设定为VGH,因此,因为在晶体管M1的栅极/漏极之间寄生的电容,节点netA的电位从VGH被上拉,因此,节点netA的电位设定为比VGH大的电位(理想的是成为VGH的2倍的电压,但因为分别在节点netA、输入端子CKA、输出端子Q、晶体管M1寄生的电容、电阻等的原因,上升不到该电压)。 
由此通过晶体管M1将输入端子CKA的电位VGH向输出端子Q输出,向相应的扫描线G1施加该电位,在时刻t2扫描线G1成为选择状态直到驱动脉冲CK1的电位变为VGL为止。当输出端子Q的电压成为晶体管M11的阈值电压以上时,晶体管M11成为导通状态,节点netC成为晶体管M11的源极端子电压VGL,能维持时刻t0的状态。此时,节点netC能维持时刻t0的状态,因此,作为电容器C2的另一方端子的节点netB也维持时刻t0的状态,晶体管M3、M4成为非导通状态。 
另外,向后级移位寄存器SR2的输入端子S施加移位寄存器SR1的输出端子Q的电压,向输入端子CKA施加驱动脉冲CK2的电压,因此,移位寄存器SR2成为与移位寄存器SR1的时刻t0的状态相同的状态。 
接着,在时刻t2,移位寄存器SR1的驱动脉冲CK1的电位变为VGL,因此,输入端子CKA的电压设定为VGL。此时,节点netA的电位设定为比VGH高的电位,晶体管M1的漏极端子设定为VGL,因此,电流从晶体管M1的源极端子向漏极端子的方向流动,晶体管M1的漏极端子(输出端子Q)的电位下降到VGL为止。因此,扫描线G1的电位也下降到VGL为止,扫描线G1成为非选择状态。另外,与此相伴地,晶体管M11成为非导通状态。 
另外,此时在后级移位寄存器SR2中,向输入端子CKA施加VGH,成为与第1级移位寄存器SR1的时刻t1相同的状态,向扫描线G2施加VGH,因此,扫描线G2成为选择状态。 
由此,在移位寄存器SR1中,输入端子R被施加VGL,晶体管M10成为导通状态,因此,节点netC设定为电源线VDD的电压VGH。因此,电容器C2的另一方端子节点netB的电压从时刻t1的状态上升节点netC的电压上升的量(VGH-VGL的量)。此时,处于VGH>VGL的关系,因此,netB的电压成为Vth_M8+VGH-VGL,晶体管M3、M4成为导通状态。由此,节点netA的电位设定为晶体管M3的源极端子电压VGL,晶体管M1成为非导通状态。 
另外,第3级移位寄存器SR3成为与第2级移位寄存器SR2的时刻t1相同的状态。 
接着,在时刻t3,驱动脉冲CK1变为VGH,驱动脉冲CK2变为VGL。此时,第1级移位寄存器SR1中的输入端子CKA的电压设定为VGH,netB和netC分别维持为Vth_M8+VGH-VGL、VGH,晶体管M3、M4保持导通状态。由此,在晶体管M1中,其栅极端子电压(netA)设定为VGL,成为非导通状态且输出端子Q维持为作为晶体管M4的源极端子电压的VGL。 
第2级移位寄存器SR2成为与第1级移位寄存器的时刻t2相同的状态,扫描线G2被施加VGL,扫描线G2成为非选择状态。 
此时在第3级移位寄存器SR3中,输入端子CKA被施加VGH,成为与第2级移位寄存器SR2的时刻t1相同的状态。由此,向扫描线G3施加VGH,因此,扫描线G3成为选择状态。 
省略对时刻t4之后的动作的说明,但如到目前为止所述的那样,时刻t的第m级移位寄存器SRm成为前级(前1级)移位寄存器 SRm-1的时刻t-1的状态(状态被改变),实现作为移位寄存器的功能。 
另外,在最终级移位寄存器SRm中,由于不存在后级移位寄存器,因此,不会发生:例如在时刻t2移位寄存器SR1的输入端子R的电压上升到VGH,晶体管M10成为导通状态,netC的电压上升到VGH为止。 
因此,在成为与时刻t1的移位寄存器SR1的状态相同的状态后,向移位寄存器SRm的输入端子R输入扫描结束信号GEP1,由此成为时刻t2的移位寄存器SR1的状态。由此,能将移位寄存器SRm所涉及的扫描线Gm设为非选择状态并使扫描线G1~Gm结束扫描。并且,与下一定时的扫描配合地再次对扫描线G1~Gm进行选择扫描,由此,能进行作为栅极驱动器13的动作。 
在此,当观察图9的节点netB的电压波形时,如在本实施例中说明的,施加有大致恒定的电压VGH。其结果是,晶体管M3和M4、M8的阈值向正的方向偏移。在此,下面的式(1)成立。 
Ids=W/L×μ×Cox×(Vgs-Vth_M8-Vds/2)×Vds…式(1) 
但是,在式(1)中,示出μ:迁移率,Cox:栅极氧化膜电容,Vgs:栅极/源极间电压,Vth:阈值电压,Vds:漏极/源极间电压。 
另外,晶体管M3、M4设计为与晶体管M8类似的晶体管特性,因此,进行与晶体管M8同样的阈值偏移。但是,本实施例的移位寄存器电路的netB(晶体管M8的栅极端子电压)除了设定为Vth_M8的期间以外,在大致全部期间内,设定为Vth_M8+VGH-VGL,因此,式(1)如下所示进行改写。 
Ids=W/L×μ×Cox×{(Vth_M8+VGH-VGL)+VGL-Vth_M8-Vds/2)×Vds 
=W/L×μ×Cox×(VGH-Vds/2)×Vds…式(2) 
即,不依赖于晶体管M8的阈值电压。该式(2)针对晶体管M3、M4进行改写后的公式也是相同的,因此,可以说与阈值偏移没关系(不存在晶体管驱动能力的劣化)。 
因此,在由于使用具有图7所示的晶体管电路的移位寄存器SR 而各个晶体管发生阈值偏移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作为移位寄存器SR的功能。 
根据如上所说明的具备多级式移位寄存器SR的栅极驱动器13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A中能顺序对扫描线11进行扫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A中,从与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连接的驱动用IC25向第1基板1的多个数据电极3输入数据信号,驱动栅极驱动器13并进行扫描线11的选择,使必要的开关元件15处于导通状态,与此同时,对与开关元件15连接的像素电极10从基准信号线12施加基准信号电压(共用电压),由此能对在输入有信号的数据线3与施加有基准信号电压的像素电极10的交差部分所存在的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等的取向进行控制,控制光的透射率并进行目标视频等的显示。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A,能通过上述驱动进行视频等的显示,并且与栅极驱动器13的驱动用信号输入端子连接的输入端子接触部18可以包括数根,例如4根连接线19a~19d。因此,不再需要全部扫描线11在第1基板1和第2基板2之间取得由导通材料带来的导通,实质上如将基板之间的导通部设为4个就能实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由此,能大幅度地削减基板之间的连接数。 
因此,在对应全HD的分辨率的高清晰显示装置中,在扫描线的数量极多的显示装置的结构中,也能大幅度地削减基板间连接部的数量,由此能期待成品率的提高效果。例如,在高分辨率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在考虑使用了RGB方式的彩色滤光片的彩色显示构成而需要数百根~数千根扫描线的结构中,也能利用4根连接线19a~19d的导通来完成扫描线用基板1、2之间的连接,因此,有助于大幅度的省力化。 
另外,将驱动用IC等驱动用元件仅与第1基板1侧的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5连接,就能进行显示装置A的驱动,因此,相对于需要在两方基板1、2中分别设置驱动用元件的现有结构,存在驱动用元件的安装也变得容易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适用于全HD等高分辨率的显示装置,能通过削减基板之间的导通部分的连接数来实现成品率的提高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Claims (5)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1基板;第2基板,其与上述第1基板相对地配置;以及显示介质层,其设置在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
在上述第1基板中,设有:多个数据电极,其为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其从该各数据电极的一部分延伸形成并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输入与上述多个数据电极分别对应的数据信号;共用总线接触部,其以与该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连接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以及信号线接触部,其以与上述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连接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并且,
在上述第2基板中,形成有:多根扫描线和多根基准信号线,其在行方向上延伸;多个像素电极,其按矩阵状配置;多个开关元件,其由上述多根扫描线控制导通/截止且设置在上述多根基准信号线和上述多个像素电极之间;栅极驱动器,其具有多个输出端子并且将这些输出端子与上述扫描线连接而形成于上述第2基板;输入端子接触部,其以与该栅极驱动器的驱动用信号输入端子连接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2基板;以及基准信号线接触部,其以与上述多根基准信号线连接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2基板,
在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配置成使上述按矩阵状配置的像素电极与上述条状地形成的数据电极相对的状态下,上述第1基板的共用总线接触部与上述第2基板的基准信号线接触部电连接,并且,上述第1基板的信号线接触部与上述第2基板的输入端子接触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栅极驱动器扫描上述扫描线而对沿着对应的扫描线设置的上述开关元件进行导通/截止控制,经由导通状态的开关元件从上述基准信号线向上述像素电极施加基准信号电压,并且向上述多个数据电极输入分别对应的数据信号,对介于施加了电压的像素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显示介质层的透射率进行控制来进行显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驱动用IC或搭载了驱动用IC的挠性印刷基板与上述第1基板侧端子集合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栅极驱动器具备级联连接的多级移位寄存器,在各移位寄存器中形成有时钟输入端子、信号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上述移位寄存器是输出电路,它们被供给相位不同的多个时钟信号,用于将上述输出端子的电压切换为高的值或低的值,构成为扫描开始信号输入到第1级移位寄存器,扫描结束信号输入到最终级移位寄存器,上述多个时钟信号和上述扫描开始信号、扫描结束信号经由形成于上述第2基板的输入端子接触部而输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的共用总线接触部与上述第2基板的基准信号线接触部由将间隔物和各向异性导电颗粒分散到树脂中而成的、介于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导通材料电连接。
CN201180012660.6A 2010-03-10 2011-01-05 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923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3650 2010-03-10
JP2010053650 2010-03-10
PCT/JP2011/050057 WO2011111404A1 (ja) 2010-03-10 2011-01-05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2357A CN102792357A (zh) 2012-11-21
CN102792357B true CN102792357B (zh) 2014-11-26

Family

ID=44563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266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92357B (zh) 2010-03-10 2011-01-05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327060A1 (zh)
JP (1) JP5344776B2 (zh)
CN (1) CN102792357B (zh)
WO (1) WO20111114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2884A (zh) * 2010-03-26 2012-12-12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用阵列基板的制造方法
CN104424876B (zh) * 2013-08-22 2018-07-20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goa单元、goa电路及显示装置
CN104078019B (zh) * 2014-07-17 2016-03-0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自我补偿功能的栅极驱动电路
KR20160087043A (ko) * 2015-01-12 2016-07-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10586495B2 (en) * 2016-07-22 2020-03-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88812B (zh) * 2018-11-21 2020-03-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N110082965A (zh) * 2019-04-08 2019-08-02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框胶硬化装置
CN110047854B (zh) * 2019-05-08 2021-02-2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91634B2 (en) * 2002-01-18 2004-09-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having connecting pads crossing a spare line
CN1592866A (zh) * 2000-11-08 2005-03-09 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US7088330B2 (en) * 2000-12-25 2006-08-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display device
JP2006220702A (ja) * 2005-02-08 2006-08-24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09093352A1 (ja) * 2008-01-24 2009-07-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53218B1 (fr) * 1983-10-07 1987-09-25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Ecran d'affichage a matrice active sans croisement des lignes et des colonnes d'adressage
JPH0616945U (ja) * 1992-08-04 1994-03-0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333639A (ja) * 2001-03-08 2002-11-22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4225777B2 (ja) * 2002-02-08 2009-02-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ならびにその駆動回路および駆動方法
JP5130916B2 (ja) * 2008-01-08 2013-0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用走査線駆動回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2866A (zh) * 2000-11-08 2005-03-09 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US7088330B2 (en) * 2000-12-25 2006-08-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display device
US6791634B2 (en) * 2002-01-18 2004-09-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having connecting pads crossing a spare line
JP2006220702A (ja) * 2005-02-08 2006-08-24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09093352A1 (ja) * 2008-01-24 2009-07-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44776B2 (ja) 2013-11-20
US20120327060A1 (en) 2012-12-27
WO2011111404A1 (ja) 2011-09-15
JPWO2011111404A1 (ja) 2013-06-27
CN102792357A (zh) 2012-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92357B (zh) 显示装置
CN104934005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221072A (zh) 显示装置
CN1166980C (zh) 有源矩阵液晶显示装置
CN101738800B (zh) 液晶显示器的像素阵列布局
CN102483888B (zh) 器件基板
CN102013238B (zh) 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
CN102866551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路
CN101114431B (zh) 液晶显示器
CN111613183B (zh)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4808406A (zh) 一种基板及其液晶显示装置
CN110658658B (zh) 图像显示装置
CN104285177A (zh) 液晶显示器
CN101276535B (zh) 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驱动方法和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
CN110660368B (zh) 图像显示装置
US20170146848A1 (e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a driver disposed on a flexible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1883074A (zh) 栅极驱动电路、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166552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驱动电路
US10690951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of display panel
CN105609070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904704B (zh) 显示装置
US20170148373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04064154B (zh) 液晶面板的电路结构及液晶面板的驱动方法
US11308912B2 (en) Gate drive circuit for improving charging efficiency of display panel,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720479A (zh) 有源矩阵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1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