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9153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89153A CN102789153A CN2012102739292A CN201210273929A CN102789153A CN 102789153 A CN102789153 A CN 102789153A CN 2012102739292 A CN2012102739292 A CN 2012102739292A CN 201210273929 A CN201210273929 A CN 201210273929A CN 102789153 A CN102789153 A CN 1027891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pe cell
- contact site
- frame
- main
- rol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29—Transpor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transf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主体框架;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框架内的带单元,带单元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主端部和第二主端部,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的带单元主框架;第一辊;第二辊;围绕第一辊和第二辊安装的带;附接到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带单元侧框架;布置于第一主端部的手柄部;设置在手柄部的保持单元;带单元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手柄部的第一被接触部;设置于带单元主框架和带单元侧框架中的一个上的第二被接触部,第二被接触部比第一辊更靠近第二辊;保持单元包括:杆构件,第一被接触部设置于杆构件;对杆构件提供力的弹性构件,以增加第二接触部和第二被接触部之间的接触压力。
Description
本申请为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原申请的申请日:2009年03月05日
原申请的申请号:200910126454.2
原申请的发明名称:成像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互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08年3月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055024和2008年3月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055015的优先权。这些在先申请中的每一个的所有内容在此通过而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在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公报No.2007-101728中揭示的常规成像设备包括带单元(转印单元)和主体框架,带单元具有围绕两个辊安装的带,而带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框架中。带单元具有手柄,用户或维修技师在安装或拆卸带单元时抓住该手柄。
在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公报No.2007-101728所揭示的发明中,通过从带单元向上延伸的手柄的远端部和从手柄朝向带单元的侧表面突出的支撑部将带单元固定到主体框架。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用以可拆卸地将带单元安装到主体框架。
为了实现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主体框架;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框架内的带单元,带单元包括:带单元主框架,该带单元主框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主端部和第二主端部,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布置于第一主端部的第一辊;布置于第二主端部的第二辊;围绕第一辊和第二辊安装的带;带单元侧框架,该带单元侧框架附接到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布置于第一主端部的手柄部;保持单元,该保持单元设置在手柄部,以保持带单元相对于主体框架的位置;带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一被接触部,该第一被接触部设置于手柄部,以接触第一接触部;第二被接触部,该第二被接触部设置于带单元主框架和带单元侧框架中的一个上,以接触第二接触部,第二被接触部比第一辊更靠近第二辊;其中保持单元包括:杆构件,第一被接触部设置于杆构件;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对杆构件提供力,以增加第二接触部和第二被接触部之间的接触压力。
较优地,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成像设备中,保持单元设置在手柄部的带单元框架侧。
较优地,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成像设备中,手柄部在带单元侧框架处具有顶端和侧端;其中弹性构件为卷簧,该卷簧具有在平行于连接顶端和侧端的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轴线。
较优地,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成像设备中,杆构件具有接收来自弹性构件的力的第一臂、其上设置有第一被接触部的第二臂,和以一定角度连接第一臂和第二臂的弯曲部;其中在带单元安装到框架中的状态下,第一臂延伸的方向与轴线延伸的方向正交,第二臂延伸的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
较优地,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成像设备中,手柄部具有与第二方向正交的且具有边缘的表面,以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且覆盖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的壁,第一被接触部设置在表面上;其中壁在第二方向上具有三角形形状,三角形形状具有缺少侧部的假想侧,保持单元经由假想侧而被容纳在三角形形状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主体框架;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框架内的带单元。带单元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主端部和第二主端部,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的带单元主框架;布置于第一主端部的第一辊;布置于第二主端部的第二辊;围绕第一辊和第二辊安装的带;附接到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中的至少一个上的带单元侧框架;布置在第一主端部的手柄部;设置在手柄部,以接触第一接触部的第一被接触部;设置在带单元主框架和带单元侧框架中的一个上,以接触第二接触部的第二被接触部,第二被接触部比第一辊更靠近第二辊。手柄部具有与第二方向正交的且具有边缘的表面,以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且覆盖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的壁,第一被接触部设置在表面上。
附图说明
通过接下来与附图相关联的描述,本发明的具体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目标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为根据优选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的、显示了其主要部件的中心剖视图;
图2为当从主体框架1B拆除带单元10时成像设备1的透视图;
图3为当顶盖1F处于开启状态时成像设备1的中心剖视图;
图4为已经从带单元10拆除一个带单元侧框架13(在宽度方向上在左侧的侧框架)时带单元10的透视图;
图5为带单元10的透视图;
图6(a)-6(c)为说明设置在带单元10中的斜道(chute)15D的操作的说明性图示;
图7为靠近手柄部15的带单元10的俯视图;
图8为图7所示带单元10的左视图;
图9为显示处理盒3和带单元10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10为成像设备1的俯视图,显示了安装在成像设备1的主体框架1B中的带单元10;和
图11为当带单元10处于正在被拆除的过程中时成像设备1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优选实施例中,将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提供给电照相成像设备。下面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1.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
如图1所示,成像设备1具有图像形成单元2,用于在纸或幻灯片(以下简称“纸”)的薄片(sheet)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单元2包括四个处理盒3K、3Y、3M和3C,四个对应的曝光单元4和定影单元5。
在优选实施例中,采用直接串联图像形成单元2以通过在纸上叠加四个色粉图像而在纸上形成彩色图像。由对应于黑色、黄色、洋红和青色四种颜色的显影剂(色粉)的四个处理盒3K、3Y、3M和3C形成四个色粉图像。
成像设备1还包括容纳多个堆叠的纸张的纸盘6、用于馈送纸堆上最上面的纸片的馈送机构7、用于从被馈送机构7馈送的薄片去除纸尘并将薄片传送到下游的纸尘辊8、用于校正从纸尘辊8传送来的薄片的歪斜并接着将薄片传送到带单元10的一对校准辊9。将在稍后更详细地说明带单元10。
四个处理盒3K、3Y、3M和3C(以下一起称为“处理盒3”)布置在带单元10的纸传送表面上方,并且沿着纸传送方向按照处理盒3K、3Y、3M和3C的顺序排列。
四个处理盒3顺序地将四个色粉图像转印到带单元10上传送的纸片上。在所有色粉图像已经转印到纸片上以后,带单元10将纸片传送到定影单元5,在那里通过加热将色粉图像定影到纸片上。
当纸片离开定影单元5时完成成像。在这时候,纸片沿着向上然后向前指向的U形传送路径前进,并且纸片被排放到形成在成像设备1顶面上的排出盘1A上。
每个处理盒3容纳用于携带色粉图像的感光鼓3A、用于对感光鼓3A的表面充电的充电器(未显示)等。在已经对感光鼓3A的表面充电之后,对应的曝光单元4将照射光到表面上,以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随后,将色粉供应到感光鼓3A上以将潜像显影成色粉图像。
定影单元5包括加热辊5A和加压辊5B,加热辊5A加热转印到纸上的色粉以便将色粉图像定影到纸上,而加压辊5B布置在对面并对加热辊5A施加压力。从带单元10传送来的纸张介于加热辊5A和加压辊5B之间。
如图2所示,成像设备1的主体部分由主体框架1B和机壳1C形成,机壳1C覆盖主体框架1B以形成成像设备1的装饰外表面。处理盒3和带单元10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框架1B中。
主体框架1B由在沿宽度方向上设置成像设备1的两侧(即左侧和右侧)的侧框架部1D、用于联接侧框架部1D的连接框架部(未显示)等构成。图2中仅显示了其中一个侧框架部1D(左侧框架部1D),而没有显示另一侧框架部1D和连接框架部。
在两个侧框架部1D的每一个中形成四个凹槽1E,用于在处理盒3安装在主体框架1B(成像设备1)中时保持四个处理盒3以将每个处理盒3引导到预定位置。凹槽1E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
机壳1C包括顶盖1F,排出盘1A设置在该顶盖1F上。如图3所示,顶盖1F可枢轴旋转地装配在机壳1C上。通过向上旋转顶盖1F,露出四个处理盒3上方的空间。
因此,通过向上旋转顶盖1F以使处理盒3在成像设备1的顶部露出,然后沿从成像设备1的前上部向后底部倾斜的方向插入或拆除处理盒3,处理盒3被安装到成像设备1的主体框架1B中和从成像设备1的主体框架1B拆除。
为了从主体框架1B拆除带单元10,操作者首先打开顶盖1F并从主体框架1B拆除四个处理盒3。随后,操作者抓住后面将描述的手柄部15并向上拉,如图11所示。
2.带单元的结构
2.1带单元的基本结构
如上所述,根据优选实施例的带单元10布置在面对四个处理盒3中的每一个感光鼓3A的位置。带单元10具有传送纸张的功能。
如图1所示,带单元10更具体地包括带单元主框架(未显示),具有与感光鼓3A的转动轴相平行的转动轴的驱动辊12A和随动辊(张力辊)12B、围绕辊12A和12B安装的传送带12C,和用于将携带在感光鼓3A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的转印辊3B。纸张在停留在传送带12C顶部的同时被传送。
带单元主框架具有由第一主端部和第二主端部在前后方向上以及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在左右方向上限定的矩形形状。驱动辊12A布置在第一主端部,且从动辊12B布置在第二主端部。第一主端部和第二主端部之间的距离可以比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更短。进一步,第一主端部和第二主端部之间的距离可以大致上等于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驱动辊12A接收来自安装在成像设备1的主体(主体框架1B)上的电动机(未显示)的驱动力,并且驱动传送带12C循环。随动辊12B随着驱动辊12A的旋转和传送带12C的循环而旋转。
如图10所示,驱动辊12A可旋转地装配在带单元主框架11的一端(图4中的后端)。随动辊12B可旋转且可移动地装配在带单元主框架11的另一端(图4中的前端)上,使得随动辊12B的轴线平行于驱动辊12A的轴线。
如图4所示,带单元侧框架13设置在带单元主框架11的左右两侧,也就是,带单元主框架11相对于驱动辊12A轴向(以下简称为"宽度方向")的两侧。带单元侧框架1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该前后方向也是传送带12C从驱动辊12A向随动辊12B伸展的方向。
因此,驱动辊12A通过驱动辊12A相对于带单元侧框架13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没有变化地旋转而驱动传送带12C循环。
另一方面,设置在每个带单元侧框架13中的卷簧12D对随动辊12E施力,用于推动随动辊12B离开驱动辊12A,如图5所示。当随动辊12B向前移位时,卷簧12D和随动辊12B对传送带12C施加预定的张力。
通过螺栓14或其他机械紧固件将带单元侧框架13可拆卸地固定到带单元主框架11上。手柄部15设置在带单元10的随动辊12B侧上。用户或维修技师在安装或拆卸带单元时抓住手柄部15。
如图4和5所示,手柄部15包括设置在每个带单元侧框架13的一个纵向端部的手柄侧框架15A、在宽度方向上(左右方向)延伸以跨接手柄侧框架15A的桥部15B,以及填充手柄侧框架15A和桥部15B之间的开口15C(见图6(c))的板状斜道15D。
如图6(a)-6(c)所示,斜道15D的最靠近桥部15B的边缘被附接到手柄侧框架l5A,从而斜道15D可以枢轴转动。斜道15D具有将由馈送机构7传送的纸张朝向传送带12C引导的功能。
如图5所示,每个手柄侧框架15A均具有板状的框架壁15E和沿着实质上与框架壁15E正交的宽度方向伸出的第一肋15F和第二肋15G,框架壁15E定向成与传送带12C所处平面正交并且平行于相应的带单元侧框架13。手柄侧框架15A在底部侧开口,即在与后述第二臂16E(第一被接触部16E)的远端对应的那侧开口。也就是说,在手柄侧框架15A的底部没有设置肋或壁部。
传送带12C的顶面在随动辊12B和驱动辊12A之间平坦伸展。在优选实施例中,传送带12C的顶面实质上是支撑并且传送纸张的水平面。
框架壁15E占据沿着带单元侧框架13靠近随动辊12B侧的一个横向边缘的平面,具体是穿过传送带12C的横向边缘的第一平面S1(见图7),并且本质上与传送带12C所占据的平面正交。
伸出的第一肋15F的远端本质上定位于穿过远离随动辊12B的带单元侧框架13的另一横向边缘的平面内,更具体而言,在与第一平面S1平行且包括带单元10的整个横向边缘的第二平面S2(见图7)内。
如图8所示,框架壁15E具有三角形形状,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从靠近手柄部15的末端(桥部15B)的上端朝向随动辊12B扩展的尺寸W。如图9所示,在处理盒3K侧上框架壁15E的边缘沿着实质上平行于处理盒3K的倾斜的方向倾斜。
第一肋15F设置在框架壁15E的最靠近驱动辊12A(处理盒3K侧)的边缘上。另一方面,第二肋15G设置在框架壁15E的与第一肋15F相对的另一边缘(成像设备1的前侧)上。
第二肋15G的伸出长度设定成小于第一肋15F的伸出长度(排除邻接桥部15B的区域(见图5)),其中第一肋15F和第二肋15G的伸出长度为在宽度方向上从框架壁15E到其远端的距离。
2.2保持机构等的结构
保持机构16设置在手柄部15的带单元侧框架13侧,即框架壁15E,如图8所示。保持机构16具有在将带单元10安装在成像设备1中时将带单元10保持在相对于主体框架1B的位置的功能。
每个保持机构16包括杆构件16A、第一被接触部16B和卷簧16C,第一被接触部16B设置在杆构件16A上用以接触设置在主体框架18上的第一接触部1G(图10和11),卷簧16C用于在要增加第一接触部1G和第一被接触部16B之间的接触力的方向上对杆构件16A施加弹性力。当带单元10安装在成像设备1中时,主体框架1B的第一接触部1G夹在第一被接触部16B和带单元侧框架13的前端之间。
如图10和11所示,第一接触部1G为从侧框架部1D朝向带单元10伸出的凸出部。
如图8所示,杆构件16A通过弯曲部16F可旋转地安装在框架壁15E上。杆构件16A以一定角度弯曲,该角度的边由第一臂16D和第二臂16E形成,第一臂16D耦接到弹簧16C的一个轴向端用以接收由弹簧16C施加的弹性力,而第二臂16E的远端设置有第一被接触部16B。
如图7所示,杆构件16A和弹簧16C(即保持机构16)容纳在第一平面S1和第二平面S2之间。如图8所示,如果带单元侧框架13在手柄部15侧延伸得更远,第一被接触部16B将布置在带单元侧框架13的假想延伸部落在的区域V1内。
换句话说,第一被接触部16B布置在随动辊12B远离驱动辊12A的另一侧的空间内,该空间由第一平面S1和第二平面S2、穿过带单元侧框架13的上缘的第三平面S3和穿过带单元侧框架13底缘的第四平面54限定。
在优选实施例中,垂直方向与正交于带单元侧框架13的纵向尺寸及宽度尺寸的方向对齐。
进一步地,当带单元10安装到主体框架1B中时,杆构件16A和弹簧16C设定为使得第一臂16D的纵向实质上与弹簧16C的轴向正交,而第二臂16E的纵向实质上与传送带12C所属的平面(带单元侧框架13的纵向尺寸)正交。
更具体地说,弹簧16C排列为使得从手柄部15的顶端连续延伸的条带形第一肋15F(桥部15B)实质上平行于弹簧16C的轴线。杆构件16A定向为使得第一臂16D的纵向尺寸实质上与第一肋15F的延伸方向正交,而第二臂16E的纵向尺寸实质上与成像设备1的前后尺寸正交。
如图10和11所示,第二接触部1H设置在主体框架1B(侧框架部1D)上,在与带单元侧框架13相对且比第一接触部1G更靠近驱动辊12A的地方。
如上所述,机壳1C和主体框架lB(侧框架部1D)在图11中显示成单个单元,且机壳1C在优选实施例中覆盖主体框架1B。因而,主体框架1B机壳1C是分离的元件。
第二被接触部11A设置在带单元10(带单元侧框架13)的一个横向侧,在比驱动辊12A和随动辊12B之间的中间位置更靠近驱动辊12A的地方。当带单元10安装到主体框架1B中时,第二被接触部11A接触第二接触部1H。
如图4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二被接触部11A设置在带单元10的带单元主框架11上。第二被接触部11A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带单元侧框架13,以便在带单元10的横向侧露出。
如图8所示,杆构件16A的第一被接触部16B从第二肋15G侧接触第一接触部1G,并且对第一接触部1G施加朝向驱动辊12A作用的力F1。因此,由杆构件16A施加到第一接触部1G上的力F1的反作用力起作用,以使带单元10从驱动辊12F侧朝向随动辊12B侧移动。
然而,由于第二被接触部11A从驱动辊12A侧接触第二接触部1H,尽管反作用力作用于带单元10,带单元10被限制朝向随动辊12B侧移动。进一步,第二接触部1H和第二被接触部11A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大,确保了可靠地保持带单元1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如图10和11所示,基准面1J和1K设置在主体框架1B上以支撑带单元10。基准面1J在随动辊12B侧接触带单元侧框架13的底缘,且基准面1K接收驱动辊12A的轴向端部。
第一接触部1G和第二接触部1H仅设置在其中一个侧框架部1D上。该同一个侧框架部1D还设置有横向定位部1L和1M,用于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主体框架1B设定带单元10的位置。
横向定位部1L和1M中的每个均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接合孔。如图4所示,凸出部分11B和11C设置在带单元10的带单元主框架11上,以插入形成在横向定位部1L和1M的接合孔。凸出部分11B插入并接合到形成在横向定位部1M的接合孔中,而凸出部分11C插入并接合到形成在横向定位部1L的接合孔中。
电极部17设置在与其上设置有第一接触部1G等的侧框架部1D相对的侧框架部1D上。在将携带在感光鼓3A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时,电极部17给转印辊3供电。
3.根据优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特征
在优选实施例中,手柄部15设置在带单元10的随动辊12B侧,第一被接触部16B设置在手柄部15的带单元侧框架13侧,而第二被接触部11A设置在带单元10的驱动辊12A侧。因此,带单元10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不同于背景技术部分中提及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公报No.2007-101728所公开的发明的一种新型结构的主体框架1B中。
进一步,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被接触部16B定位成比第二平面S2更靠近随动辊12B。这个构造防止在安装和拆除带单元10时第一被接触部16B和杆构件16A与侧框架部1D等彼此干涉。
在优选实施例中,如果带单元侧框架13朝向手柄部15延伸得更远,第一被接触部16B定位在将要被带单元侧框架13占据的区域V1内。因此,能够对带单元侧框架13施加沿着实质上与带单元侧框架13的纵向尺寸等同的方向作用的力F1,以可靠地维持带单元10的位置。
在如上所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肋15F和15G设置在框架壁15E上,并且沿着宽度方向从框架壁15E伸出,框架壁15E为其中设置有第一被接触部16B的手柄部15的侧面。这个构造改善了手柄侧框架15A的机械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随动辊12B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因为随动辊12B插入形成在带单元侧框架13中的椭圆孔(未显示)中,并通过弹簧(未显示)在前后方向上被偏置。另一方面,驱动辊12A能够旋转但不相对于带单元侧框架13移位。因而,必须以高于随动辊12B的精度来定位驱动辊12A。
然而,在优选实施例中,带单元侧框架13由具有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较高的膨胀率和收缩率的合成树脂形成。因此,驱动辊12A的位置可能由于温度变化而很大地变化。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二被接触部11A布置在随动辊12B和驱动辊12A之间,并且更靠近驱动辊12A,从而减少第二被接触部11A和驱动辊12A之间的距离。
因此,即使带单元侧框架13由于温度变化膨胀和收缩,驱动辊12A和第二被接触部11A之间的距离没有很大地扩大和收缩。因此,该结构减小了温度效应,从而以更高的精度定位驱动辊12A。
进一步,在优选实施例中,将第二被接触部11A设置在带单元主框架11获得了比将第二被接触部11A设置在带单元侧框架13上时更高的定位精度,由此以更高的精度定位驱动辊12A。
在优选实施例中,保持机构16布置在手柄侧框架15A上,并且容纳在第一平面S1和第二平面S2之间。这个结构允许将成像设备1做得比在成像设备1的主体(侧框架部1D)上设置与保持机构16相当的功能时更紧凑。
进一步,弹簧16C定向成其轴线平行于从随动辊12B侧延伸到手柄部15顶部的方向。因此,即使在轴向上具有大尺寸的保持机构16也能够容纳在第一平面Sl和第二平面S2之间的空间内,允许将成像设备1做得更紧凑。
进一步,描述弹簧16C“定向成其轴线平行于从随动辊12B侧向手柄部15的顶部延伸的方向”不限于“平行”的严格定义,而是包括对于肉眼来说实质上平行的含义。
在优选实施例中,当带单元10安装在主体框架1B(侧框架部1D)中时,第一臂1D的纵向尺寸与弹簧16C的轴线正交,且第二臂16E的纵向尺寸与传送带12C所占据的平面正交。因此,弹簧16C能够有效地将力F1施加到第一接触部1G。
这里“正交”不局限于“正交”一词的严格定义,而是包括对于肉眼来说实质上正交的含义。
在优选实施例中,框架壁15E具有实质上三角形的形状,具有从手柄部15的顶部朝向随动辊12B增大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W。这个结构提高了手柄部15(手柄侧框架15A)的强度,同时有效地分配了用于容纳保持机构16的空间。
4.实施例的变形
尽管已经参照具体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优选实施例描述了直接将携带在感光鼓3A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的直接串联成像设备。然而,本发明也可以用于首先将携带在感光鼓3A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再接着将色粉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纸张上的成像设备。
进一步,在如上所述的优选实施例中,本发明用于彩色成像设备,但本发明可以用于单色成像设备等,而不局限于彩色成像设备。
进一步,在优选实施例中曝光单元采用了LED,曝光单元可以构造成扫描激光束,并且不局限于优选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曝光单元。
在如上所述的优选实施例中,将保持机构16的弹簧16C描述为卷簧,该弹簧16C可以构造成扭簧、片簧或其他类型的弹簧。
在如上所述的优选实施例中,斜道15D的桥部15B侧被可枢轴旋转地附接于手柄侧框架15A,但斜道15D的另一侧也可以固定到手柄侧框架15A。
优选实施例中,带单元主框架11和带单元侧框架13被分别模制,并随后用螺栓固定在一起,但带单元主框架11和带单元侧框架13也可以模制成单个一体单元。
在如上所述的优选实施例中,传送带12C围绕包括驱动辊12A和随动辊12B在内的两个棍安装,但传送带12C也可以围绕三个或更多辊安装。
Claims (6)
1.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主体框架;和
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内的带单元,所述带单元包括:
带单元主框架,该带单元主框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主端部和第二主端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
布置于所述第一主端部的第一辊;
布置于所述第二主端部的第二辊;
围绕所述第一辊和第二辊安装的带;
带单元侧框架,该带单元侧框架附接到所述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中的至少一个;
布置于所述第一主端部的手柄部;和
保持单元,该保持单元设置在所述手柄部,以保持所述带单元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位置;并且
所述带单元进一步包括:
第一被接触部,该第一被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手柄部,以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和
第二被接触部,该第二被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带单元主框架和所述带单元侧框架中的一个上,以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被接触部比所述第一辊更靠近所述第二辊;且
其中所述保持单元包括:
杆构件,所述第一被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杆构件;和
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对所述杆构件提供力,以增加所述第二接触部和第二被接触部之间的接触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单元设置在所述手柄部的带单元框架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在所述带单元侧框架处具有顶端和侧端,
其中所述弹性构件为卷簧,该卷簧具有在平行于连接所述顶端和侧端的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轴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杆构件具有接收来自所述弹性构件的力的第一臂、其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被接触部的第二臂,和以一定角度连接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的弯曲部,并且
其中在所述带单元安装到所述框架中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臂延伸的方向与所述轴线延伸的方向正交,所述第二臂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具有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且具有边缘的表面,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且覆盖所述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的壁,所述第一被接触部设置在所述表面上;并且
其中所述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三角形形状,所述三角形形状具有缺少侧部的假想侧,所述保持单元经由所述假想侧而被容纳在所述三角形形状内。
6.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主体框架;和
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内的带单元,所述带单元包括:
带单元主框架,该带单元主框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主端部和第二主端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
布置于所述第一主端部的第一辊;
布置于所述第二主端部的第二辊;
围绕所述第一辊和第二辊安装的带;
带单元侧框架,该带单元侧框架附接到所述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中的至少一个上;
手柄部,该手柄部布置在所述第一主端部;
第一被接触部,该第一被接触部设置在所述手柄部,以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和
第二被接触部,该第二被接触部设置在所述带单元主框架和带单元侧框架中的一个上,以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被接触部比所述第一辊更靠近所述第二辊;并且
所述手柄部具有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且具有边缘的表面,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且覆盖所述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的壁,所述第一被接触部设置在所述表面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55014 | 2008-03-05 | ||
JP2008-055015 | 2008-03-05 | ||
JP2008055015A JP4569645B2 (ja) | 2008-03-05 | 2008-03-05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55014A JP4569644B2 (ja) | 2008-03-05 | 2008-03-05 | 画像形成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264542A Division CN101526776B (zh) | 2008-03-05 | 2009-03-05 | 成像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89153A true CN102789153A (zh) | 2012-11-21 |
CN102789153B CN102789153B (zh) | 2015-04-22 |
Family
ID=41053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73929.2A Active CN102789153B (zh) | 2008-03-05 | 2009-03-05 | 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55559B2 (zh) |
CN (1) | CN10278915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99969B2 (ja) * | 2012-01-31 | 2016-04-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03342B2 (ja) * | 2012-07-27 | 2016-10-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136759A1 (en) * | 2002-12-10 | 2004-07-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ransfer unit of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920681A (zh) * | 2005-08-25 | 2007-02-2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JP2007101728A (ja) * | 2005-09-30 | 2007-04-19 | Oki Da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301464A (ja) | 1997-02-27 | 1998-11-13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412258B2 (ja) | 2005-08-25 | 2010-02-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454158B2 (en) | 2005-08-25 | 2008-11-1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ccommodation spaces |
-
2009
- 2009-03-05 CN CN201210273929.2A patent/CN102789153B/zh active Active
- 2009-03-05 US US12/398,557 patent/US815555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136759A1 (en) * | 2002-12-10 | 2004-07-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ransfer unit of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920681A (zh) * | 2005-08-25 | 2007-02-2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JP2007101728A (ja) * | 2005-09-30 | 2007-04-19 | Oki Da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155559B2 (en) | 2012-04-10 |
CN102789153B (zh) | 2015-04-22 |
US20090226212A1 (en) | 2009-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78390C (zh) | 可从成像装置上拆卸的显影剂盒 | |
CN102200728B (zh) | 显影盒 | |
US919520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19520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207627B2 (en) | Frame-enhancing structure for a frame to support an image forming unit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26185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18893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resin frame to support image forming unit having photosensitive drum | |
US7840159B2 (en) | Image-forming device having a positioning structure | |
EP2138908A1 (en) | Tandem-type process unit removably loaded in image forming device | |
CN102243454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262387A (zh) | 可动地安装有可拆卸地保持调色剂箱的保持器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289163B (zh) | 鼓单元 | |
CN101526776B (zh) | 成像设备 | |
CN102253629A (zh) | 具有用于调色剂箱的保持器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200724A (zh) | 显影盒 | |
US20150177680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2789153A (zh) | 成像设备 | |
CN102221797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918894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1056458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optical print head | |
JP456964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931076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feeling when opening cover | |
JP640621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922941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resin frame and image forming unit | |
CN101051195A (zh) | 成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