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3055A - 光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3055A
CN102783055A CN2011800127191A CN201180012719A CN102783055A CN 102783055 A CN102783055 A CN 102783055A CN 2011800127191 A CN2011800127191 A CN 2011800127191A CN 201180012719 A CN201180012719 A CN 201180012719A CN 102783055 A CN102783055 A CN 1027830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path
transmission system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27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3055B (zh
Inventor
生岛刚
柴田修
齐藤义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83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30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30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30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04B10/2589B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传输系统,其经由光传输路径来传输信息,具有:发射部,其向光传输路径射出激励光,该激励光用于对经由光传输路径的设备间连接进行检测;响应部,其从光传输路径接收激励光,并利用该激励光的光能量来向光传输路径射出检测光;响应接收部,其从光传输路径接收检测光后输出检测光电流;检测部,其基于检测光电流来检测设备间连接的有无;光传输用信号光发送部,其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向光传输路径射出用于信息的光传输的信号光;和光传输用信号光接收部,其从光传输路径接收信号光。

Description

光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涉及光传输系统,尤其是涉及具备了用于对通过光传输路径而将具备发光元件的装置(发送装置)和具备受光元件的装置(接收装置)互相连接起来的状况进行检测的构成的光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进行与影像信号及声音信号相关的设备间传输的标准,公知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在以HDMI标准为基准的传输系统中,可以以非压缩的方式从作为发送装置的源设备向作为接收装置的终端设备传输影像信号及声音信号。
近年来,影像源的高精细化、3D影像的普及得到了发展。伴随与此,在设备间的非压缩传输中要求传输速度的高速化。
为了响应该要求,正在研究将以往主要在长距离传输或路由器、超级计算机等工业用设备间的高速传输中使用的光传输技术适用于民用设备间的传输。再有,作为光传输路径的光纤(光缆)不同于电气传输用电缆,由于不放射电磁噪声,故还可以期待电磁噪声的抑制效果。
然而,在现行的HDMI标准中确定了在设备间传输开始之前对设备间的电缆连接进行检测的功能、即所谓的热插拔功能(hot plug detect(HPD))。在将光传输系统适用于民用设备间的影像信号传输系统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与HDMI对应的后台互换性,希望在该光传输系统中也追加与热插拔功能相同的功能。
区别于确保与HDMI对应的后台互换性这一课题,基于以下的理由,对光传输系统来说热插拔功能是有用的。
作为构成光传输系统的发光元件,主要采用半导体激光器。在采用半导体激光器的设备中,以确保对眼睛的安全性为目的,限制向设备外部放射的激光的强度。
满足该限制的方法之一是,按照从发光元件射出的激光的强度始终在限制强度以下的方式来驱动半导体激光器。当然,该情况下,容许的光传输路径的光损耗变小。
因此,需要将发光元件(半导体激光器)或受光元件(光电探测器)与光传输路径(光纤)的耦合损耗抑制得较低,结果,存在作为光学系统而要求较高的组装精度,由此导致成本上升的缺点。
作为满足上述限制的其他方法,存在以下方法:在并未利用光传输路径连接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的情况下,停止半导体激光器(发光元件)的驱动,仅在连接的情况下按照驱动半导体激光器(发光元件)的方式,控制半导体激光器。根据该方法,在并未利用光传输路径连接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的情况下,不能向外部放射激光。因此,半导体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的强度不会受到上述限制的制约。
但是,在该方法中,需要对经由光传输路径连接了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的状况进行检测的构造。
根据以上的理由,寄希望于具备了热插拔功能的光传输系统的实现。
专利文献1公开了适于光传输系统的电缆连接检测方法。图20及图21是例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的图。参照图20及图21可知,通过光纤电缆930连接了具备发光元件(激光器914)的光通信装置910、和具备受光元件(光电探测器921)的光通信装置920。光纤电缆930包括光纤932,还具备导电线931及933。
光通信装置910具备通电电路915、阻抗911、以及监视通电电路915的通电状态的监视器912。光通信装置920具备通电电路916及阻抗922。
如图20所示,若利用光纤电缆930来连接光通信装置910与光通信装置920,则阻抗911、通电电路915、导电线931、通电电路916、阻抗922、及导电线932都成为导通状态。在该状态下,监视器912检测与并联连接阻抗911及阻抗922时的阻抗相等的阻抗。该情况下,输出控制部913判断为处于正常的连接状态,开始激光器914的规定强度下的发光。
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在并未连接光通信装置920与光纤电缆930的情况下,并不存在导电线931、导电线933与通电电路916的导通。因此,监视器912检测与阻抗911单独的阻抗相等的阻抗。该情况下,输出控制部913判断为处于非连接状态,停止激光器914的发光。
这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是通过在光传输路径的周围设置导电线(导电性素材),从而能够基于阻抗来检测在光传输路径的两端是否连接了设备。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4-3501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決的技术课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例中,为了实现热插拔功能,使用有可能放射电磁噪声的导电线。因此,担心光传输路径的优点之一、即电磁噪声的抑制效果受损。再有,需要向包含上述导电线和监视器等的连接检测系统供给电力。
鉴于上述事情,提供一种具备不会有损作为光传输系统的优点之一的电磁噪声的抑制效果,以最小限度的耗电来检测通过光传输路径将发送侧的装置与接收侧的装置互相连接的状况的功能(连接检测功能)的光传输系统。
(用于解決课题的技术手段)
第1方式是一种光传输系统,其用于经由光传输路径而在设备间对信息进行光传输,具有:发射部,其向光传输路径射出激励光,该激励光用于对经由光传输路径的设备间连接进行检测;响应部,其从光传输路径接收激励光,并利用该激励光的光能量向光传输路径射出检测光;响应接收部,其从光传输路径接收检测光后输出检测光电流;检测部,其基于检测光电流来检测设备间连接的有无;光传输用信号光发送部,其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向光传输路径射出用于信息的光传输的信号光;和光传输用信号光接收部,其从光传输路径接收信号光。
(发明效果)
在本光传输系统中,能够以极其简单的构成实现连接检测功能,该构成是以最小限度的耗电量工作的,且在连接检测功能的动作中无需担心会放射电磁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光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2A是表示连接检测时在光传输路径中传播的激励光的例图。
图2B是表示连接检测时在光传输路径中传播的激励光及检测光的例图。
图2C是表示数据信号传输时在光传输路径中传播的信号光的例图。
图3(a)是发射部(连接检测用发光元件)射出的激励光的特性图,(b)是未连接接收装置时入射到响应接收部(连接检测用受光元件)的光的特性图,(c)是连接接收装置时入射到响应接收部的检测光的特性图。
图4是实施方式2的光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5(a)是发射部射出的激励光、及从接收了该激励光的响应部(反射体(偏转部))射出的检测光的特性图,(b)是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的光透过特性图,(c)是入射到响应接收部的光的特性图。
图6是实施方式3的光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7是发射部射出的激励光、从接收了该激励光的响应部射出的检测光、及信号发送部(信号发送用发光元件)射出的信号光的特性图。
图8(a)是发送装置侧的光合分波滤波器中的发射部用滤光器的光透过特性图,(b)是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的光透过特性图,(c)是信号发送部用滤光器的光透过特性图。
图9(a)是接收装置侧的光合分波滤波器中的响应部用滤光器的光透过特性图,(b)是信号接收部(信号接收用受光元件)用滤光器的光透过特性图。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光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光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方式5的光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13A是表示在光传输路径中传播的激励光、检测光、及信号光的例图。
图13B是表示在光传输路径中传播的激励光、检测光、及信号光的例图。
图14是实施方式6的光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15(a)是激励光及信号光的特性图,(b)是表示滤光器的光反射特性的图,(c)是表示滤光器的光透过特性的图。
图16A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光传输系统中连接了发送装置与光传输路径、但并未连接该光传输路径与接收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6B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光传输系统中经由光传输路径连接了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6C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光传输系统中进行经由光传输路径的信号传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7是实施方式8的连接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18A是表示实施方式9的光传输系统中光传输路径并未连接到发送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8B是表示实施方式9的光传输系统中经由光传输路径连接了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9是实施方式9的连接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现有例的光传输系统的示意图(连接时)。
图21是现有例的光传输系统的示意图(未连接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各实施方式。
1.概要
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是能够从发送装置向接收装置光传输期望的信息(例如数字数据)的光传输系统。本光传输系统除了信息的光传输功能以外,还具备用于实现所谓热插拔功能的构成,即用于对通过光传输路径连接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的状况进行检测的连接检测功能。
用于连接检测功能的构成包括: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的任意一方(优选发送装置)所具备的发射部、响应接收部、及检测部;和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的任意另一方(优选接收装置)或者光传输路径所具备的接收激励光并射出检测光的响应部。
发射部向光传输路径射出激励光。响应部接收经由光传输路径而入射的激励光,利用通过激励光的受光而得到的光能量,向光传输路径射出检测光。响应接收部接收从响应部射出的检测光之后输出检测光电流。而且,检测部基于检测光电流来检测连接。
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所具备的连接检测功能中,不会在连接电缆等中传播电能。由此,不必担心会放射电磁噪声。再有,本连接检测功能是通过极其简单的构成来实现的,且可以以最小限度的耗电来检测连接。尤其是在响应部中仅利用激励光的光能量就可以射出检测光。因此,在响应部中,也能够使连接检测功能的动作引起的耗电量实质上为零。
2.实施方式1
2-1.构成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光传输系统100的构成的框图。光传输系统100构成为包括发送装置1、作为光传输路径的光缆2及接收装置3。
作为用于实现数字数据等信息的光传输功能的构成,发送装置1具备信号发送用发光元件109(以下称为“信号发送部”),接收装置3具备信号接收用受光元件303(以下称为“信号接收部”)。信号发送部109例如为半导体激光器光源。光缆2可以是包含第1光纤201及第2光纤203在内的多芯光缆,在数字数据等信息的光传输中主要采用第2光纤203。信号接收部303例如为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等的光检测器。
发送装置1除了信号发送部109以外,作为用于连接检测功能的构成而具备:射出包含规定波长的光在内的激励光的连接检测用发光元件101(以下称为“发射部”);接收经由光传输路径2从接收装置3发送来的检测光并输出与检测光的强度相应的检测光电流的连接检测用受光元件103(以下称为“响应接收部”);和基于检测光电流来检测有无连接的连接检测部105(以下称为“检测部”)。
检测部105将基于检测光电流的连接检测的结果作为连接检测信号而输出给发送电路部107。发送电路部107通过基于连接检测信号及从外部接收的发送信号(表示应该被传输的数字数据等信息的信号)来生成驱动电流并输出给信号发送部109,从而对信号发送部109进行驱动控制。发送电路107包括激光器光源用的驱动电路。发送电路107也可以具备编码电路等。信号发送部109将驱动电流变换为信号光。信号光入射到第2光纤203,并被发送给接收装置3。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射部101可以是发光二极管。发射部101向光传输路径射出包含规定波长的光在内的激励光。从发送部101射出的激励光在光传输路径2中传播。
本实施方式中,响应接收部103可以是输出与入射光的强度相应的电流的光检测器。光检测器只要能够输出与入射光(例如检测光)的强度相应的检测光电流即可,光检测器例如为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
如上所述,光传输路径2是多芯光缆,在第1光纤201中传播发送装置1的发射部101射出的激励光、及被接收装置2的响应部301偏转后再次入射到光传输路径2的激励光(检测光)。在第2光纤203中传播发送装置1的信号发送部109射出的信号光。其中,光传输路径2也可以是光波导。
接收装置3除了信号接收部303以外,作为用于连接检测功能的构成还具有偏转部301(响应部),其接收在第1光纤201中传播的激励光,使该激励光的传播方向朝第1光纤201的方向偏转,并使其作为检测光而入射到第1光纤201。
本实施方式中,响应部301可以是光偏转元件,例如可以是良好地反射发射部101射出的激励光的光反射体。光反射体例如包括反射镜。
通过由响应部301使入射到响应部301的激励光向光传输路径2的方向偏转,从而作为检测光再次入射至光传输路径2(例如第1光纤201)。检测光在光传输路径2中传播,并被发送装置1的响应接收部103接收。
另外,光传输系统100的光传输路径2可以具备未图示的第3光纤,也可以通过响应部301使在第1光纤201中传播并入射到响应部301的激励光偏转为向未图示的第3光纤入射。该情况下,发送装置1的响应接收部103只要配置为可良好地接收从未图示的第3光纤射出的光即可。
信号接收部303输出与所接收的信号光相应的信号光电流。接收电路部305基于信号光电流来输出接收信号。接收电路部305具备识别电路,根据需要还可以具备译码电路等。
2-2.动作
接着,参照图2A、图2B、图2C、及图3对连接检测功能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进行连接检测时,发送装置1的发射部101射出激励光401。在该时间点,不清楚发送装置1与接收装置3是否互相连接。因此,从对眼睛的安全性的观点来说,发送电路部107不驱动信号发送部109。再有,从对眼睛的安全性的观点来说,作为发射部101希望采用激光器以外的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
如图2A所示,在并未经由光传输路径2而互相连接发送装置1与接收装置3的情况下,从第1光纤201射出的激励光401从第1光纤201的一端射出,并在空气中传播。因此,无法检测连接。在此,在经过恒定时间后若停止发射部101的发光,则可以削减发送装置1所消耗的电力。
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在经由光传输路径2而互相连接发送装置1与接收装置3的情况下,从第1光纤201射出的激励光401向接收装置3的响应部301入射。例如,构成为包括反射镜的响应部301使激励光偏转(反射)后射出。从响应部301射出的反射光(检测光403)再次入射到第1光纤201,被发送装置1的响应接收部103受光。
响应接收部103向检测部105输出与检测光403的光强度相应的检测光电流。检测部105基于检测光电流,若检测到经由光传输路径2已互相连接发送装置1与接收装置3,则向发送电路部107输出表示连接的连接检测信号。
如图2C所示,发送电路部107若接收表示连接的连接检测信号,则基于从外部接收的发送信号来生成驱动电流,并向信号发送部109输出驱动电流。而且,信号发送用发光元件109接收驱动电流后射出信号光405。信号光405在第2光纤203中传播并被接收装置3的信号接收部303受光。由此,开始信息的光传输。此时,如果停止发射部101的发光,则可以削减发送装置1所消耗的电力。该情况下,检测部105只要在检测光电流的输入停止之后还继续输出连接检测信号即可。
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的光传输系统100中,接收装置3通过接收由发送装置1的发射部101发出且经由光传输路径2入射的激励光,使所接收的激励光的传播方向偏转(反射)后作为检测光而返回给发送装置1,从而发送装置1的响应接收部103输出规定的检测光电流,发送装置1的检测部105基于检测光电流来检测与接收装置3的连接。发送装置1若检测到经由光传输路径2而连接了接收装置3,则开始利用了信号发送部109的信息的光传输。
图3(a)是发射部101射出的激励光的光谱特性的例图。图3(b)及图3(c)是入射到响应接收部103的光的光谱特性的例图。图3(b)是接收装置3并未被连接到光传输路径2时入射到响应接收部103的光的光谱特性的例图。相对于此,图3(c)是接收装置3被连接到光传输路径2时入射到响应接收部103的光的光谱特性的例图。
如图3(a)所示,发射部101射出在规定波长CD下具有光强度的峰值(强度PE)的激励光401。
如图3(b)所示,即便在接收装置3并未被连接到光传输路径2时,通过发送装置1与光传输路径2的界面处的反射等,有时只有激励光的一部分(背景光)402入射到响应接收部103中。此时,背景光402在波长CD下具有光强度PBG
相对于此,如图3(c)所示,在接收装置3被连接到光传输路径2的情况下,从响应部301射出的检测光403入射到响应接收部103。此时,检测光403在波长CD下具有光强度PR
响应接收部103向检测部105输出与入射光(背景光402或者检测光403)的光强度相应的大小的电流(检测光电流)。因此,检测部105在存在规定大小以上的电流输入的情况下,对接收装置3已被连接到光传输路径2的状况进行检测,向发送电路部107输出表示连接的连接检测信号。在此,检测部105在存在光强度阈值Thr的光入射到响应接收部103时输出的检测光电流的电流值以上的大小以上的电流输入的情况下,只要对发送电路部107输出连接检测信号即可。只要设定为光强度阈值Thr比背景光402的光强度PBG还大、且比检测光403的光强度PR还小即可。
如此一来,在实施方式1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中,响应部301接收发射部101射出的激励光,可以仅利用接收到的激励光的光能量来生成检测光,并重新向光传输路径2入射该检测光。检测光被响应接收部103受光,并被变换为与接收到的光的强度相应的检测光电流。检测部105基于检测光电流的大小来检测接收装置3的连接。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中,可以进行连接检测而不会使电能在连接电缆(光传输路径2)中传播。再有,配置于接收装置3中的响应部301由使接收到的光反射(偏转)的偏转部301构成。因此,响应部301中的耗电实质上为零。由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中,通过极其简单的构成且最小限度的耗电就能实现连接检测功能。
另外,为了对开始信号光的发送之后发送装置1与光传输路径2之间、或光传输路径2与接收装置3之间的连接断开的情况或者光传输路径2断线的情况进行检测,只要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来重复上述的连接检测动作,在未被连接检测时停止信号光的发送即可。
此外,以上对信号光为1条信道时的构成进行了描述,但信号光也可以是2条信道以上。该情况下,只要准备与信号光的信道数相同数量的信号发送部109、第2光纤203、信号接收部303即可。
3.实施方式2
3-1.构成
接着,参照图4及图5,说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a。其中,对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及动作适当地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a,作为接收装置3a的响应部301a而具有波长变换元件301a。波长变换元件301a吸收激励光401的至少一部分,利用所吸收的光能量来射出包含波长不同于激励光401的波长的光在内的检测光403a。
响应部301a例如可以采用吸收激励光401所包括的至少一部分的波长的光并发出波长比所吸收的光的波长还长的光的荧光体来构成。
另外,检测光403a的峰值波长也可以不是比激励光401峰值波长更长的波长。若激励光401的峰值波长不同于检测光403a的峰值波长,则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a可正确地工作。该情况下,响应部301也可以不是荧光体。该情况下,响应部301只要采用可以射出比吸收到的光还短的波长的光的、适当的波长变换元件来实现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a中,在发送装置1a中可以在响应接收部103与第1光纤201之间具备良好地阻断激励光401且良好地使检测光403a透过的滤光器102(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
图5(a)是激励光401、及检测光403a的光谱特性的例图。激励光401是在波长CD下具有光强度的峰值的光。检测光403a是在波长CR下具有光强度的峰值的光。在此,虽然以激励光401的波段与检测光403a的波段并未交迭的方式进行了图示,但激励光401与检测光403a也可以在波段内包含交迭的部分。该情况下,希望激励光401的峰值波长CD与检测光403a的峰值波长CR不同。
图5(b)是表示滤光器102的光透过特性的图。如此一来,滤光器102只要设计为很好地使检测光403a的峰值波长CR的光透过且很好地阻断激励光401的峰值波长CD的光即可。
图5(c)是表示入射到响应接收部103的光的特性图的例图。如此一来,通过滤光器102的作用,虽然检测光403a很好地入射到响应接收部103,但401几乎不入射激励光。因此,连接/未连接的检测变得容易起来。
3-2.动作
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连接检测时发送装置1a的发射部101射出激励光401。
在发送装置1a与接收装置3a并未经由光传输路径2而互相连接的情况下,从第1光纤201射出的激励光401从第1光纤201的一端射出,并在空气中传播。
另一方面,在发送装置1a与接收装置3a经由光传输路径2而被互相连接的情况下,从第1光纤201射出的激励光401向接收装置3a的响应部301a(波长变换元件)入射。例如,构成为包含荧光体的响应部301a吸收激励光的至少一部分,并利用所吸收的光能量,射出波长比所吸收的光的波长还长的光。从响应部301a射出的荧光(检测光403a)再次入射到第1光纤201,并透过滤光器102,被发送装置1的响应接收部103接收。
响应接收部103向检测部105输出与检测光403的光强度相应的检测光电流。检测部105基于检测光电流,若检测到经由光传输路径2而将发送装置1a与接收装置3a互相连接,则向发送电路部107输出表示连接的连接检测信号。
发送电路部107若接收表示连接的连接检测信号,则基于从外部接收的发送信号而生成驱动电流,并向信号发送部109输出驱动电流。而且,信号发送用发光元件109接收驱动电流后射出信号光405。信号光405在第2光纤203中传播,并被接收装置3a的信号接收部303接收。由此,开始信息的光传输。
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的光传输系统100a中,接收装置3a吸收由发送装置1a的发射部101发出并经由光传输路径2而入射的激励光,将波长比所吸收的激励光的波长还长的检测光作为检测光来返回给发送装置1a,由此发送装置1a的响应接收部103输出规定的检测光电流,发送装置1a的检测部105基于检测光电流来检测与接收装置3a的连接。发送装置1a在检测到经由光传输路径2而连接了接收装置3a时,开始采用了信号发送部109的信息的光传输。
通过滤光器102的作用,激励光401几乎不会入射到响应接收部103。因此,能够以比实施方式1还高的精度进行连接的检测。
如此一来,实施方式2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a中,响应部301a吸收发射部101射出的激励光,仅利用所吸收的激励光的光能量就可以生成检测光403a而再次入射到光传输路径2。
由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a中,可以进行连接检测而不会使电能在连接电缆(光传输路径2)中传播。再有,配置于接收装置3a中的响应部301a由波长变换元件301a构成,该波长变换元件301a吸收激励光的至少一部分且射出波长不同于激励光的光。因此,响应部301a中的耗电实质上为零。由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a中,能够以极其简单的构成且最小限度的耗电实现连接检测功能。
4.实施方式3
4-1.构成
接着,参照图6~图9,说明实施方式3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b。其中,针对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及动作适当地省略说明。
图6是本实施方式3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b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3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b具有能够在同一光传输路径2b(光纤2b)中对激励光401及检测光403a、与信号光405进行波长复用后进行传输的构成。
图7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激励光401、检测光403a、及信号光405的光谱特性的例图。激励光401是具有峰值波长CD的光,检测光403a与实施方式2同样,是具有峰值波长CR的光。此时,信号光405是具有与波长CD及波长CR不同的峰值波长CS的激光。
返回图6,发送装置1b具有对光进行合波或者分波的第1光波长合分波滤波器111。第1光波长合分波滤波器111在发射部101与光传输路径2b之间具备发射部用滤光器102a,在响应接收部103与光传输路径2b之间具备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102,在信号发送部109与光传输路径2b之间具备信号发送部用滤光器102b。
图8(a)是发射部用滤光器102a的光透过特性图。如此一来,发射部用滤光器102a很好地使激励光的峰值波长CD的光透过,而几乎不会使检测光403a的峰值波长CR及信号光405的峰值波长CS的光透过。因此,激励光401可以无损耗地入射到光传输路径2b。
图8(b)是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102的光透过特性图。如此一来,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102很好地使检测光403a的峰值波长CR的光透过,而几乎不会使激励光的峰值波长CD及信号光405的峰值波长CS的光透过。因此,可以仅使检测光403a入射到响应接收部103,可以高精度且容易地进行连接/未连接的检测。
图8(c)是信号发送部用滤光器102b的光透过特性图。如此一来,信号发送部用滤光器102b很好地使信号光405的峰值波长CS的光透过,而几乎不会使检测光403a的峰值波长CR及激励光的峰值波长CD的光透过。因此,信号光405可以无损耗地入射到光传输路径2b。
接着,返回图6,说明接收装置3b的构成。接收装置3b具有对光进行合波或者分波的第2光波长合分波滤波器307。第2光波长合分波滤波器307在响应部301a与光传输路径2b之间具备响应部用滤光器309a,在信号接收部303与光传输路径2b之间具备信号接收部用滤光器309b。
图9(a)是响应部用滤光器309a的光透过特性图。如此一来,响应部用滤光器309a很好地使激励光的峰值波长CD及检测光403a的峰值波长CR的光透过,而几乎不会使信号光405的峰值波长CS的光透过。因此,激励光401可以无损耗地入射到响应部301a,响应部301a射出的检测光405也可以无损耗地入射到光传输路径2b。
图9(b)是信号接收部用滤光器309b的光透过特性图。如此一来,信号接收部用滤光器309b很好地使信号光405的峰值波长CS的光透过,而几乎不会使激励光的峰值波长CD及检测光403a的峰值波长CR的光透过。因此,信号光405可以无损耗地入射到信号接收部103。
4-2.动作
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即便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b中也可以进行连接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单一的光传输路径2b就可以进行连接的检测和信息的光传输。通过采取这种构成,从而可以削减光缆内部的光纤(光传输路径)的根数。
5.实施方式4
5-1.构成
接着,参照图10,说明实施方式4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c。其中,适当地省略说明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及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c中,追加用于根据激励光的接收而使接收装置3c的信号接收部303及接收电路部305启动的构成。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抑制接收装置3c的信号接收部303及接收电路部305的动作所引起的电力的消耗。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c中,实际上在进行信号的收发之前就可以中止接收装置3c的信号接收部303及接收电路部305的动作,可以期待耗电削减效果。
接收装置3c在响应部301a中除了波长变换元件301a外,还具备太阳能电池311。太阳能电池311吸收激励光的至少一部分,可产生电动势。
来自太阳能电池311的输出电压或者输出电流被输入到供电控制部313。
供电控制部313监视来自太阳能电池311的输入,对太阳能电池311的激励光401的受光的有无进行监视。再有,供电控制部313可以控制对信号接收部303及接收电路部305的供电的有效/无效。
供电控制部313若确认太阳能电池311接收了激励光401,则判断为已通过光传输路径2连接了接收装置3c与发送装置1a,开始对信号接收部303及接收电路部305供电。
其中,即便取代太阳能电池311而采用光电二极管,也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
5-2.变形例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光传输系统的变形例100d的示意图。
本变形例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d与光传输系统100c相同,具有供电控制部313。供电控制部313对来自信号接收部303的输出进行监视。
在本变形例中,供电控制部313对信号接收部303中的信号光405的受光的有无进行监视。在信号接收部303中确认到已接收了信号光405之前,供电控制部313控制供电,使得成为不对信号接收部303及接收电路部305供电的状态。
由此,在信号光405的接收最初期,不对信号接收部303进行供电。该状态下,若信号接收部303接收信号光405,则从信号接收部303输出微弱的信号光电流。若供电监视部313在确认了该微弱的信号光电流的输出,则开始对信号接收部303及接收电路部305供电。
另外,无供电状态的信号接收部303(例如光电探测器)并不具备能够得到高速的信号波形程度的响应速度,但对于检测信号光的有无来说是足够的。若利用供电控制部213来监视从无供电状态的信号接收部303输出的微弱的信号光电流并检测信号光电流,则供电控制部313通过开始对信号接收部303及接收电路部305供电,从而可以仅在信号传输时使信号接收部303及接收电路部305启动。
进而,发送装置1a在从信号光的发送开始起的规定期间内,通过使信号光的强度比通常的信号传输时更大,从而供电控制部313可以更可靠地检测信号光的有无。只要使上述规定期间比供电控制部313检测微弱的信号光电流所需的期间还长即可。
6.实施方式5
6-1.构成
接着,参照图12、图13A、及图13B,说明实施方式5涉及的光传输系统200。
在光传输系统200中,能够与连接检测配合来判断被连接的接收装置的种类。
本实施方式能够检测发送装置1c已被连接到接收装置,进而能够判断接收装置的种类。例如,关于能够接收的传输速率不同、或者信号格式不同等多种接收装置,判断被连接的接收装置的种类,可以与种类不同的接收装置的光传输对应。
图12是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200的概况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在本例中示出用于与2种接收装置对应的构成。然而,可对应的接收装置的种类并不限于2种。在阅读了以下的说明之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与3种以上的接收装置对应也是很容易的。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200的发送装置1c具备多个(2个)响应接收部(第1响应接收部103a及第2响应接收部103b)。而且,在各响应接收部103a、103b与光传输路径2之间配置光波长合分波滤波器111a。在光波长合分波滤波器111a与第1响应接收部103a之间具备第1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102,在光波长合分波滤波器111a与第2响应接收部103b之间具备第2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102c。
第1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102是很好地使规定的第1波长附近的光透过且很好地阻断剩下的光的滤光器。
第2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102c是很好地使规定的第2波长附近的光透过且很好地阻断剩下的光的滤光器。
另外,作为光波长合分波滤波器111a,也可以采用按照每个波长来分离光的等离子体或阵列波导型滤光器等。
接着,对接收装置侧的构成进行说明。
由于接收装置能够区分接收装置的种类,故具备能够射出与接收装置的种类建立了对应的波段的检测光的响应部。
6-2.动作
参照图13A,示意性示出第1种接收装置3a1的构成。第1种接收装置3a1作为响应部而具备吸收激励光401并射出规定的第1波长附近的光的第1波长变换元件301a1。由此,若第1种接收装置3a1接收激励光401,则将规定的第1波长附近的光作为第1检测光403a1来射出。
入射到发送装置1c的第1检测光403a1虽然会透过第1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102,但不会透过第2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102c。因此,第1检测光403a1仅入射到第1响应接收部103a。
由此,检测部105a仅从第1响应接收部103a输入规定值以上的大小的检测光电流。若检测部105a检测到来自第1响应接收部103a的检测光电流,则向发送电路部107a输出表示第1种接收装置3a1已被连接的第1连接检测信号。
接收了第1连接检测信号的发送电路部107a按照发送适于第1种接收装置3a1的信号光的方式来驱动信号发送部109。另外,适于第1种接收装置3a1的信号是信号格式或传输速率适于第1种接收装置3a1的信号。只要在检测部105a或者发送电路部107a中预先保存与适于第1种接收装置3a1的信号格式或传输速率相关的信息即可。
参照图13B,示意地示出了第2种接收装置3a2已被连接到发送装置1c的状态。第2种接收装置3a2作为响应部而具备吸收激励光401并射出规定的第2波长附近的光的第2波长变换元件301a2。由此,第2种接收装置3a2若接收激励光401,则将规定的第2波长附近的光作为第2检测光403a2来射出。
入射到发送装置1c中的第2检测光403a2虽然透过第2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102c,但不会透过第1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102。因此,第2检测光403a2仅入射到第2响应接收部103b。
由此,检测部105a仅从第2响应接收部103b输入规定值以上的大小的检测光电流。检测部105a若探测到来自第2响应接收部103b的检测光电流,则向发送电路部107a输出表示第2种接收装置3a2已被连接的第2连接检测信号。
接收了第2连接检测信号的发送电路部107a按照发送适于第2种接收装置3a2的信号光的方式对信号发送部109进行驱动。
如此一来,检测部105a基于响应接收部(103a、103b)接收到的检测光的波长的差异,能够判断已被连接的接收装置的种类。
以上虽然说明了与2种接收装置(3a1、3a2)对应的情况,但所对应的接收装置的种类也可以是3种以上。该情况下,按照每个接收装置的种类来分配检测光的波长数与接收装置的种类相同的不同波长。再有,只要准备与接收装置的种类相同的数目以上的响应接收部(103a、103b)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地,信号光是2个信道以上。该情况下,只要将信号发送部、光传输路径、信号接收部等准备与信号光的信道数相同的数目即可。进而,即便在随着接收装置的种类的不同而信号光的信道数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再有,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过的同样,也可以是对激励光、检测光、信号光进行波长复用的构成。
还有,即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之前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过的那样,追加仅在激励光受光时及信号光受光时启动信号接收部及接收电路部的功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的连接检测的功能以外,还能够以极其简单的构成来实现判定接收装置的种类的功能。
7.实施方式6
7-1.构成
接着,参照图14及图15,说明实施方式6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e。其中,适当地省略说明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及动作。
如图14所示,在实施方式6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e中,作为接收装置3e的响应部而具备滤光器301b。滤光器301b是在光反射率(或者光透过率)上具有波长依赖性的光学滤波器。滤光器301b的光反射率在激励光401的峰值波长CD附近的波段被设定为能得到高强度的反射光的值,反射光的强度高到发送装置1b可接收来自滤光器301b的反射光(检测光)来检测接收装置3e已被连接的状况的程度。进而,滤光器301b的光反射率在信号光405的峰值波长CS附近的波段被设定为以下的值,即低到能够采用信号光405从发送装置1b向接收装置3e进行数据传输的程度的值。(滤光器301b的光透过率在激励光401的峰值波长CD附近的波段被设定为以下的值,即低到发送装置1b可接收来自滤光器301b的反射光(检测光)来检测接收装置3e已被连接的状况的程度的值。进而,滤光器301b的光透过率在信号光405的峰值波长CS附近的波段被设定为以下的值,即高到采用信号光405能够从发送装置1b向接收装置3e进行数据传输的程度的值。)
作为滤光器301b,例如可以采用光纤光栅滤波器(Fiber gratingfilter),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种类的滤光器。
图15是表示激励光401及信号光405的特性、以及滤光器301b的光反射率及光透过率的特性的图。
如图15(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激励光401在波长CD上具有光强度的峰值,信号光405在波长CS上具有光强度的峰值。只要波长CD与波长CS相异即可,与两者间的大小关系无关。
如图15(b)所示,滤光器301b的光反射率在波长CD附近较高而在波长CS附近相对地较低。这表示滤光器301b具有很好地反射激励光401而几乎不会反射信号光405的特性。图15(c)表示滤光器301c的光透过率。反过来说,这表示滤光器301b几乎不会使激励光401透过而很好地使信号光405透过。
7-2.动作
连接检测时,发送装置1b的发射部101射出激励光401。
在发送装置1b与接收装置3e未经由光传输路径2b而互相连接的情况下,从光纤201的一端射出激励光401。
在发送装置1b与接收装置3e经由光传输路径2b而互相连接的情况下,从光纤201射出的激励光401入射到接收装置3e的响应部301b(滤光器)。滤光器301b反射激励光。反射光作为检测光403而在光纤201中向发送装置1b传播,并入射到发送装置1b的响应接收部103。
在检测光403被输入到响应接收部103之后,直到信号发送部109输出信号光为止的动作和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相同。
信号发送部109射出的信号光405大部分透过滤光器301b之后入射到信号接收部303。
如此一来,在实施方式6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e中,响应部301b接收发射部101射出的激励光401,仅利用所接收的激励光的光能量来生成检测光403并使其再次入射到光传输路径2b。由响应接收部103接收检测光403,并将其变换为与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相应的检测光电流。检测部105基于检测光电流的大小,对接收装置3e的连接进行检测。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e中可以进行连接检测,而不会使电能在连接电缆(光传输路径2b)中传播。再有,由于配置于接收装置3e中的响应部301b通过反射所接收的光来生成检测光403,故响应部301b中的耗电实质上为零。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滤光器301b具有可以将激励光401(检测光403)与信号光405分离的光学特性。由此,可以利用1根光纤201来传输激励光401(检测光403)和信号光405。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以利用1根光纤201统一传输激励光401(检测光403)和信号光405,故可以利用比实施方式1还少的根数的光纤来实现热插拔的功能与信号的传输。
8.实施方式7
8-1.构成
接着,参照图16A、图16B、及图16C,说明实施方式7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f。其中,适当地省略说明与其他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及动作。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传输系统100f在光传输路径2c上具备特征性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光传输路径2c至少在其一端具备可开闭的盖部211。盖部211具有在其处于封闭位置时阻断在光传输路径2c中传播来的信号光405从另一端向光传输路径2c外部射出的作用。再有,盖部211在其处于开放位置时不会阻断信号光405。盖部211通过将具备该盖部211的光传输路径2c的端部连接到接收装置3f等设备,从而借助与所卡合的设备之间的相互作用,盖部211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用于实现该作用的机械构成只要基于现有技术来实现即可。再有,盖部211的封闭位置-开放位置间的移动可以构成为可由用户等手动进行。还有,盖部211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从光传输路径2c装卸。进而,封闭位置及开放位置也可以通过机械作用以外的作用来实现。
在盖部211的内侧(在封闭位置处与光纤201相对的一侧)具备响应部212。响应部212若接收激励光401,则可以利用激励光401的光能量来射出检测光403a(或者403)。此处的响应部212的光学特性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响应部301、301a、或者301b等的光学特性相同。
虽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响应部配置在接收装置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响应部212配置在盖部211、即光传输路径2c的至少一方端部。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尤其无需具备响应部。
8-2.动作
图16A是表示发送装置1与光传输路径2c的一端连接且光传输路径2c的另一端并未与设备连接的状态的图。在该状态下,光传输路径2c的盖部211处于封闭位置。因此,即便假设信号发送部109欲射出信号光,信号光也会被盖部211阻断,因此信号光不会向外部泄漏。
在图16A的状态下,若发送装置1的振动部101射出激励光401,则激励光401入射到光传输路径2c的一端,在光纤201中传播,在光传输路径2c的另一端入射到响应部212。如上所述,响应部212若接收激励光401则会射出检测光403。从响应部212射出的检测光403在光纤201中传播,并被发送装置1的响应接收部103接收。
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的检测部105在振动部101射出激励光401时从响应接收部103接收规定强度以上的检测光电流的情况下,判断为光传输路径2c的另一端并未连接设备。该状态下,检测部105不向发送电路部107输出表示连接的连接检测信号。
图16B是表示经由光传输路径2c而连接了发送装置1与接收装置3f的状态的图。如上所述,盖部211通过将配置了盖部211的端部和设备连接在一起,从而借助与该设备的机械相互作用,自动地向开放位置移动。该盖部211的自动开闭机构是通过使盖部211所具备的机械机构和设备连接部的机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在图16B的状态下,若发送装置1的振动部101射出激励光401,则激励光401入射到光传输路径2c的一端,在光纤201中传播,然后从光传输路径2c的另一端入射到接收装置3f。
发送装置1的检测部105无论振动部101是否射出激励光401,在未从响应接收部103输入规定强度以上的检测光电流的情况下都对在光传输路径2c的另一端上连接了设备的状况进行检测。此时,检测部105将表示连接的连接检测信号输出到发送电路部107。
此外,此时向接收装置3f的信号接收部303入射激励光401。由此,即便在接收装置3f侧也可以对经由光传输路径2c与发送装置1连接的状况进行检测。具体是,若信号接收部303输入激励光401,则向接收电路部305输出与激励光401的光能量相应的电信号。而且,接收电路部305基于该电信号来探测与发送装置1的连接。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在接收装置3f中也能够简便地实现热插拔功能。
如图16C所示,接收了连接检测信号的发送电路部107基于从外部接收的发送信号来生成驱动电流,并向信号发送部109输出驱动电流。而且,信号发送用发光元件109接收驱动电流并射出信号光405。由此,开始信息的光传输。
如此一来,本实施方式的传输系统100f在光传输路径2c上具备盖部211,在盖部211中具备接收激励光401并射出检测光403的响应部212。根据这种特征性构成,在光传输路径2c并未与接收装置3f连接的状态下即便由于发送装置1的错误动作而发生输出了信号光405的情况,盖部211也可以阻断信号光405并不会使其射出到外部,因此对于用户而言不会有害健康。再有,由于在光传输路径2c上配置响应部212,故接收装置3f无需具备相当于响应部的构成。
另外,借助盖部211的作用,在接收装置3f未连接的状态下,发送装置1输出的信号光405不会从光传输路径2c的另一端输出到外部,因此也可以省略振动部101,可以向信号发送用发光元件109输出激励光401。该情况下,激励光401与信号光405可以具有相同的波长,也可以使两者相异。再有,该情况下,对于激励光401与信号光405的强度而言,既可以是相同的强度,也可以是相异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光传输路径2c的一端配置了盖部211,但是也可以在光传输路径2c的两端部配置盖部211。发送装置1与接收装置3f同样,具备若连接光传输路径2c、则使盖部211从封闭状态过渡到开放状态的机构。
9.实施方式8
9-1.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传输系统在发送装置的连接检测处理的实施定时控制方面具有特征。对于该特征以外的构成而言,实施方式8涉及的传输系统只要具有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传输系统同样的构成即可。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1、1a、1b、1c等)具有未图示的操作部及操作检测部。操作部是指用户能够对发送装置输入指示等的用户接口,操作检测部是指检测对操作部进行的操作的电路。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中,操作检测部通过探测用户经由操作部输入了指示等情形,从而开始进行连接检测处理,判断接收装置是否已被连接。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在用户操作了操作按钮时进行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处理。由此,连接检测处理的执行频度被削减,从而设备的装置寿命被延长,故障的发生概率降低。
另外,发送装置的操作部可以是发送装置所具备的操作按钮、或发送装置的遥控器所具备的操作按钮等。此外,在发送装置经由规定的通信路径而可以从其他设备接收用户对其他设备的遥控器进行的操作内容的情况下,该遥控器也可以包含在发送装置的操作部中。
9-2.动作
图17是用于判断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送装置进行的、接收装置连接检测处理的开始的处理的流程图。
若发送装置的电源变为有效,则发送装置在规定的电源接通时进行动作(S1)。
完成了电源接通时动作的发送装置与实施方式1等同样,执行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处理(S2、S3)。
首先,发送装置开始激励光的输出(S2)。
接着,发送装置基于检测光的检测的有无等,判断接收装置的连接的有无。在检测到接收装置的连接时(步骤S3中的“是”),发送装置停止激励光的输出(S6),开始输出信号光,进行数据传输(S7)。在未检测到接收装置的连接时(步骤S3中的“否”),发送装置停止激励光的输出(S4),直到检测到操作部的按钮操作为止不进行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处理(S5)。
发送装置若检测到操作部的按钮操作(步骤S5中的“是”),则再次执行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处理(处理从步骤S5返回到步骤S2)。
发送装置重复步骤S2~S5的循环,直到检测到接收装置的连接为止。由此,发送装置若探测到用户操作,就马上开始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处理,如果检测到连接,就可以开始与接收装置的通信。因此,发送装置不会使用户感到不便。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按照每个恒定期间来执行连接检测处理的构成相比,可以使连接检测处理的执行频度降低,进一步减轻该处理对装置的负担,延长装置寿命,可以降低故障的发生概率。
另外,在步骤S2~S6等中说明过的用于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的处理也可以按照实施方式1~7的任一构成及顺序来进行。
10.实施方式9
10-1.构成
最后,参照图18A、图18B、及图19,说明实施方式9的光传输系统100g。
本实施方式的传输系统100g在发送装置的构成、及发送装置进行的连接检测处理的实施定时控制方面具有特征。具体是,发送装置能够判断与其连接的光传输路径的有无,发送装置在不存在与其连接的光传输路径的情况下,不进行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处理。对于该特征以外的构成而言,实施方式9涉及的传输系统只要具有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传输系统同样的构成即可。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1d和实施方式8的发送装置同样,可以具有操作部。发送装置在具有操作部的情况下,即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实现与实施方式8同样的连接检测处理的开始定时控制。
参照图18A,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d的构成。作为光传输路径连接检测机构,发送装置1d具备机械式开关112及电缆检测部113。对于其他构成而言,发送装置1d只要具有与其他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1a、1b、或者1c)同样的构成即可。
光传输路径连接检测机构由根据光传输路径的连接的有无来切换其接通/断开的开关112、以及基于开关112的接通/断开(或者断开/接通)来检测光传输路径的连接的有/无的电缆检测部113构成。
10-2.动作
图18B是表示发送装置1与光传输路径2b的一端连接、且接收装置3e与光传输路径2b的另一端连接的状态下的光传输系统100g的图。如此一来,伴随光传输路径2b的连接,开关112的状态发生变化,通过由电缆检测部113来探测该变化,从而发送装置1d检测光传输路径2b的连接。
另外,图18A及18B示出的光传输路径连接检测机构的构成仅仅是一例。该机构只要能够判断光传输路径的连接的有无即可,并不限于本例。
图19是用于判断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送装置1d进行的接收装置连接检测处理的开始的处理的流程图。
如上所述,若电源变为接通,则实施方式8的发送装置执行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处理。在这一点上,相比之下,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d实质上并不是在电源接通的同时开始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处理。若发送装置1d在电源接通时进行动作(S11),则接着进行被连接的电缆(光传输路径2b)的有无的判断(S12)。
发送装置1d在判断为没有被连接的电缆(光传输路径2b)时(步骤S12中的“否”),待机(S13)。
发送装置1d在确认了被连接的电缆(光传输路径2b)的存在时(步骤S12中的“是”),开始执行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处理(S14、S15)。
以下,步骤S14、S15、S16、S17、S18、S19中的处理分别和实施方式8中说明过的步骤S2、S3、S4、S5、S6、S7(图17)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
如此一来,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d可以探测被连接的光传输路径2b的有无,在光传输路径2b未被连接时,不进行用于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的处理。由此,发送装置1d可以节约被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消耗掉的电力。再有,发送装置1d也与实施方式8同样,可以延长装置的寿命,降低故障的发生概率。
另外,步骤S14~S18等中说明的用于接收装置的连接检测的处理也可以按照实施方式1~7的任一构成及顺序来进行。
11.总结
如此一来,在实施方式1~6、8和9中,在经由光传输路径而连接了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的情况下,激励光经由光传输路径而入射到响应部。相反,在实施方式7~9中,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并未经由光传输路径而连接的情况下,激励光经由光传输路径而入射到响应部。(在实施方式8及9中,响应部等的构成也可以是实施方式1~7的任一构成。)响应部利用激励光的光能量来向光传输路径射出检测光。检测光入射到响应接收部。响应接收部若接收检测光,则输出检测光电流。检测部基于该连接检测信号来检测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被互相连接的状况。例如,连接检测部可以通过判断检测光电流的电平是在规定的阈值以上、还是低于规定的阈值来检测连接/未连接(实施方式7中为未连接/连接)。
在实施方式的光传输系统中,连接检测功能是通过完全没有采用导电线的构成来实现的。因此,作为光传输系统的优点之一的电磁噪声的抑制效果不会被连接检测功能的动作损害。连接检测功能由发射部、响应部、响应接收部、及检测部来构成,因此其构成极其紧凑,且在成本方面也是有利的。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的响应部不消耗电力就可以工作。因此,可以将由连接检测功能的动作消耗掉的电力抑制得较低。
根据实施方式3及6,借助按照每个波长来分离光的滤光器的作用,以1根光纤电缆就可以进行热插拔功能与数据信号的传输。
根据实施方式7,通过在光传输路径的至少一端设置可以阻断信号光且能够开闭的盖部,从而可提高对用户的眼睛的安全性。另外,即便在实施方式7中,也可以利用1根光纤电缆来进行热插拔功能与数据信号的传输。
根据实施方式8及9,可以使发送装置进行的用于接收装置连接检测的处理的执行定时和频度最佳化。因此,可获得更进一步的消耗电力削减效果、装置寿命的延长效果及故障发生概率的降低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兴)
本实施方式是可以对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连接进行检测的光传输系统。本实施方式在光传输领域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发送装置
1a    发送装置
1b    发送装置
1c    发送装置
2     光传输路径
2b    光传输路径
2c    光传输路径
3     接收装置
3a    接收装置
3a    1第1种接收装置
3a    2第2种接收装置
3b    接收装置
3c    接收装置
3d    接收装置
3e    接收装置
3f    接收装置
100   光传输系统
100a  光传输系统
100b  光传输系统
100c  光传输系统
100d  光传输系统
100e  光传输系统
100f  光传输系统
100g    光传输系统
101     发射部
102     第1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
102a    振动部用滤光器
102b    信号发送部用滤光器
102c    第2响应接收部用滤光器
103     响应接收部
103a    第1响应接收部
103b    第2响应接收部
105     检测部
105a    检测部
107     发送电路部
107a    发送电路部
109     信号发送部
111     光波长合分波滤波器
111a    光波长合分波滤波器
112     机械式开关
113     电缆检测部
200     光传输系统
201     第1光纤
203     第2光纤
211     盖部
212     响应部
301     光偏转元件(反射体)
301a    波长变换元件(荧光体)
301a1   第1波长变换元件
301a2   第2波长变换元件
301b    滤光器(光纤光栅滤波器)
303     信号接收部
305     接收电路部
307     光波长合分波滤波器
309a    响应部用滤光器
309b    信号接收部用滤光器
311     太阳能电池
313     供电控制部
401     激励光
403     检测光
403a    检测光
405     信号光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正后)一种光传输系统,用于经由光传输路径在设备间对信息进行光传输,该光传输系统具有:
发射部,其向光传输路径射出激励光,该激励光用于对经由光传输路径的设备间连接进行检测;
响应部,其从所述光传输路径接收所述激励光,并利用该激励光的光能量向所述光传输路径射出检测光;
响应接收部,其从所述光传输路径接收所述检测光后输出检测光电流;
检测部,其基于所述检测光电流来检测所述设备间连接的有无;
光传输用信号光发送部,其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向所述光传输路径射出用于信息的光传输的信号光;和
光传输用信号光接收部,其从所述光传输路径接收所述信号光,
所述响应部具备吸收所述激励光的至少一部分后射出具有与所述激励光的峰值波长不同的峰值波长的所述检测光的波长变换元件。
2.(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光传输系统还具备光传输路径连接检测部,该光传输路径连接检测部针对所述设备的至少一方检测所述光传输路径的连接,
所述发射部在所述光传输路径连接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光传输路径的连接时射出所述激励光。
3.(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光传输系统还具备针对所述设备的至少一方检测用户操作的操作检测部,
若所述操作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用户操作,则所述发射部射出所述激励光。
4.(删除)
5.(删除)
6.(删除)
7.(删除)
8.(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波长变换元件是荧光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响应部是滤光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滤光器是光纤光栅滤波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检测部基于所述响应接收部所接收的所述检测光的波长,来判断经由所述光传输路径而被连接的设备的种类。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还具有:
太阳能电池,其吸收所述激励光的至少一部分,从而生成电动势;和
供电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输出,控制对所述光传输用信号光接收部的供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还具有:
供电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光传输用信号光接收部所接收的所述信号光,控制对所述光传输用信号光接收部的供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发射部是发光二极管。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光传输用信号光发送部是半导体激光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光传输路径在其至少一个端部具备盖部,
所述盖部具备所述响应部,
通过使所述一个端部与设备相连接,从而所述盖部从封闭位置移动到开放位置,
在所述封闭位置处,所述盖部阻断在所述光传输路径中传播而来的所述信号光。

Claims (16)

1.一种光传输系统,用于经由光传输路径在设备间对信息进行光传输,该光传输系统具有:
发射部,其向光传输路径射出激励光,该激励光用于对经由光传输路径的设备间连接进行检测;
响应部,其从所述光传输路径接收所述激励光,并利用该激励光的光能量向所述光传输路径射出检测光;
响应接收部,其从所述光传输路径接收所述检测光后输出检测光电流;
检测部,其基于所述检测光电流来检测所述设备间连接的有无;
光传输用信号光发送部,其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向所述光传输路径射出用于信息的光传输的信号光;和
光传输用信号光接收部,其从所述光传输路径接收所述信号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光传输系统还具备光传输路径连接检测部,该光传输路径连接检测部针对所述设备的至少一方检测所述光传输路径的连接,
所述振动部在通过所述光传输路径连接检测而检测到所述光传输路径的连接时射出所述激励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光传输系统还具备针对所述设备的至少一方检测用户操作的操作检测部,
若所述操作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用户操作,则所述振动部射出所述激励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响应部是使所述激励光的传播方向向所述光传输路径的方向偏转的光偏转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光偏转元件是反射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反射体是反射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响应部是吸收所述激励光的至少一部分后射出具有与所述激励光的峰值波长不同的峰值波长的所述检测光的波长变换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波长变换元件是荧光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响应部是滤光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滤光器是光纤光栅滤波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检测部基于所述响应接收部所接收的所述检测光的波长,来判断经由所述光传输路径而被连接的设备的种类。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还具有:
太阳能电池,其吸收所述激励光的至少一部分,从而生成电动势;和
供电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输出,控制对所述光传输用信号光接收部的供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还具有:
供电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光传输用信号光接收部所接收的所述信号光,控制对所述光传输用信号光接收部的供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发射部是发光二极管。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光传输用信号光发送部是半导体激光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光传输路径在其至少一个端部具备盖部,
所述盖部具备所述响应部,
通过使所述一个端部与设备相连接,从而所述盖部从封闭位置移动到开放位置,
在所述封闭位置处,所述盖部阻断在所述光传输路径中传播而来的所述信号光。
CN201180012719.1A 2011-01-07 2011-10-28 光传输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830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1914 2011-01-07
JP2011-001914 2011-01-07
PCT/JP2011/006055 WO2012093431A1 (ja) 2011-01-07 2011-10-28 光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3055A true CN102783055A (zh) 2012-11-14
CN102783055B CN102783055B (zh) 2016-03-23

Family

ID=46457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271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83055B (zh) 2011-01-07 2011-10-28 光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02198B2 (zh)
JP (1) JP5879546B2 (zh)
CN (1) CN102783055B (zh)
WO (1) WO201209343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8715A (zh) * 2015-09-04 2017-05-31 弗莱克斯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激光和光充电和通信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02198B2 (en) * 2011-01-07 2015-04-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JP6222084B2 (ja) * 2012-05-18 2017-11-0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システム
US10693555B2 (en) * 2014-09-03 2020-06-23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Optical network faulted identification
KR101817335B1 (ko) * 2016-01-28 2018-01-10 (주)파이버피아 광 단말기 모니터링 장치 및 방법
US20170302387A1 (en) * 2016-04-15 2017-10-19 Lattic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Interconnect for micro form-factor photonic
JP6891522B2 (ja) * 2017-02-08 2021-06-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トランシーバ
US10797797B2 (en) * 2017-03-31 2020-10-06 Nexans Fiber optic extender
US11177877B2 (en) * 2019-05-29 2021-11-16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Data transfer between electrical-optical devices
US11092761B2 (en) * 2019-12-04 2021-08-17 Baker Hughes Oilfield Operations Llc Downhole fiber optic connector with fiber channel independent testing apparatus
CN114176797B (zh) * 2021-11-17 2023-08-18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手术器械安装检测系统、手术器械和手术机器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3475A (ja) * 1992-03-24 1993-10-22 Sony Corp 光ファイバ通信装置
JPH0628594A (ja) * 1992-07-08 1994-02-04 Fujitsu Ltd 光パワーダウン装置
JPH0787025A (ja) * 1993-09-17 1995-03-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伝送機器
JPH10163968A (ja) * 1996-11-29 1998-06-19 Tokin Corp 光源作動制御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光通信シテスム
JPH11355208A (ja) * 1998-06-09 1999-12-24 Sony Corp 光通信装置
JP2006050530A (ja) * 2004-07-06 2006-02-16 Fuji Xerox Co Ltd 光信号伝送装置
JP2007043521A (ja) * 2005-08-04 2007-02-15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光送受信機および波長多重通信システム
US7359634B1 (en) * 2003-08-01 2008-04-15 Cisco Technology, Inc. Light color recognition for optical connection verification
CN101924962A (zh) * 2010-08-25 2010-1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故障检测的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9398A (en) * 1978-12-04 1981-09-15 Robichaud Roger E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DE3721823A1 (de) * 1987-07-02 1989-01-12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Verfahren zur messung der von einer reflexionsstelle reflektierten optischen strahlungsleistung
CA2031870C (en) * 1989-12-11 1995-08-08 Nobuo Tomita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distinguishing faults employed in an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GB9027716D0 (en) * 1990-12-20 1991-02-13 British Telecomm Optic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5251001A (en) * 1991-11-18 1993-10-05 Teradyne, Inc. Reflected optical power fiber test system
JPH09261187A (ja) * 1996-03-19 1997-10-03 Fujitsu Ltd 無中継光伝送システムのリモートアンプおよび障害点標定方法
JPH09307134A (ja) * 1996-05-13 1997-11-28 Fujitsu Ltd 受光素子及びその光モジュール並びに光ユニット
JP4902044B2 (ja) * 1999-09-24 2012-03-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光伝送装置、光伝送システム、電子機器、制御装置、接続コネクタ、通信装置、ならびに光伝送方法、データ送受信方法
EP1405444B1 (en) * 2001-07-09 2013-01-23 TQ Gamma, LLC Fiber optic telecommunications card with security detection
GB0126166D0 (en) * 2001-10-31 2002-01-02 Cit Alcate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 optical transmission line
JP2003218813A (ja) * 2002-01-22 2003-07-31 Sankosha Corp 光信号監視装置
JP2004350155A (ja) 2003-05-23 2004-12-09 Sony Corp 光通信システム、光通信装置および光ケーブル
US20070154215A1 (en) * 2006-01-05 2007-07-05 Tellabs Bedford,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optical reflections in an optical network
US8570501B2 (en) * 2009-12-17 2013-10-2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iber identification using mode field diameter profile
US8532497B2 (en) * 2010-05-11 2013-09-10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Optical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having multiple optical power forms with partial free-space transmission
US9002198B2 (en) * 2011-01-07 2015-04-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WO2013025630A1 (en) * 2011-08-12 2013-02-21 Oclaro Technology Limited Embedded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for optically amplified link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3475A (ja) * 1992-03-24 1993-10-22 Sony Corp 光ファイバ通信装置
JPH0628594A (ja) * 1992-07-08 1994-02-04 Fujitsu Ltd 光パワーダウン装置
JPH0787025A (ja) * 1993-09-17 1995-03-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伝送機器
JPH10163968A (ja) * 1996-11-29 1998-06-19 Tokin Corp 光源作動制御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光通信シテスム
JPH11355208A (ja) * 1998-06-09 1999-12-24 Sony Corp 光通信装置
US7359634B1 (en) * 2003-08-01 2008-04-15 Cisco Technology, Inc. Light color recognition for optical connection verification
JP2006050530A (ja) * 2004-07-06 2006-02-16 Fuji Xerox Co Ltd 光信号伝送装置
JP2007043521A (ja) * 2005-08-04 2007-02-15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光送受信機および波長多重通信システム
CN101924962A (zh) * 2010-08-25 2010-1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故障检测的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8715A (zh) * 2015-09-04 2017-05-31 弗莱克斯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激光和光充电和通信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93431A1 (ja) 2012-07-12
US9002198B2 (en) 2015-04-07
CN102783055B (zh) 2016-03-23
JP5879546B2 (ja) 2016-03-08
US20120328304A1 (en) 2012-12-27
JPWO2012093431A1 (ja) 2014-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3055A (zh) 光传输系统
CN101548492B (zh) 光电复合布线部件及使用了该部件的电子设备
US5487120A (en) Optical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r for high speed, protocol-independent serial data sources
CN104412541A (zh) 混合式光纤和以太网供电
KR101880070B1 (ko) 광 도파관을 통한 동시의 데이터 및 전력 전송을 위한 장치
WO2008134750A2 (en) Eye safety and interoperability of active cable devices
CN202978938U (zh) 无源组件实现自动切换保护的光缆监测系统
CN103986524B (zh) 一种单纤双向光模块、通信设备及连接错误检测方法
CN108880683A (zh) 光纤扩展器
EP3930216A1 (en) Optical connector for optical fiber power feed system, power feed device, and optical fiber power feed system
CN110365411B (zh) 一种光模块
US4736359A (en) Single fiber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202480A2 (en) Bidirectional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optical transceiver
EP4033678B1 (en) Optical power supply system
US20150295642A1 (en) Optical active cable and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EP1610475B1 (en) Optical transmission path failure detection system
CN209545593U (zh) 实现光路自动切换的光电收发模块及系统
CN103688478A (zh) 抑制PCIe走光纤通信输出噪声的方法、装置及通信节点
JP2021027474A (ja) 光ファイバー給電システム
JP2021019444A (ja) 光給電システム
EP2819326A1 (en) Optical transceiver for use in low bitrate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7436160B2 (ja) 光給電システム
EP1018814A2 (en) Optical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100283997A1 (en) Test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c fiber cable connections
US10707956B1 (en) Active fiber ta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31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23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