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70647A - 用于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70647A
CN102770647A CN2011800095788A CN201180009578A CN102770647A CN 102770647 A CN102770647 A CN 102770647A CN 2011800095788 A CN2011800095788 A CN 2011800095788A CN 201180009578 A CN201180009578 A CN 201180009578A CN 102770647 A CN102770647 A CN 1027706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actuator
working angle
high temperature
control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95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70647B (zh
Inventor
中川崇
山本俊介
羽原俊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70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0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70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06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3/00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 F02D13/02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during engine operation
    • F02D13/0203Variable control of intake and exhaust valves
    • F02D13/0207Variable control of intake and exhaust valves changing valve lift or valve lift and tim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ng control signals
    • F02D41/04Introducing corrections for particu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 F02D41/06Introducing corrections for particu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engine starting or warming up
    • F02D41/062Introducing corrections for particu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engine starting or warming up for starting
    • F02D41/065Introducing corrections for particu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engine starting or warming up for starting at hot start or rest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02D2041/001Controlling intake air for engines with variable valve actu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ng control signals
    • F02D41/04Introducing corrections for particu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 F02D41/042Introducing corrections for particu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stopping the eng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 Combined Control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电子控制单元(4)控制可变作用角机构(1),可变作用角机构(1)改变进气门作用角,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在发动机停止后首先将进气门的作用角维持为比通常起动作用角大的高温再起动作用角预定时段之后,将进气门作用角减小到通常起动作用角。

Description

用于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变进气门的作用角的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在发动机停止时改进了高温可起动性的控制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改变进气门和排气门的作用角的可变作用角机构用作应用于车辆等内的发动机的机构。在许多提供有此可变作用角机构的发动机中,当发动机停止时,进气门的作用角被设定为最佳作用角,以保证下次发动机起动时的可起动性。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299594(JP-A-2005-299594)建议了降低用于起动的起动机的驱动转矩的技术,因此改进了发动机的可起动性,这通过在发动机停止时增加进气门的作用角且降低气缸内的压缩比来实现。
顺便提及的是,近年来,已努力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以改进燃料效率等。然而,在发动机在高温下再起动时(在下文中也称为“高温再起动”),带有高压缩比的发动机易于受到爆震。在高温再起动期间的这样的爆震可通过在发动机停止时增加进气门的作用角且降低气缸内的压缩比来避免。因此,在以上所述的相关技术中,在高温再起动期间的爆震可通过在发动机停止时增加进气门的作用角到使得可避免在高温再起动期间的爆震的点来避免。然而,如果进气门的作用角增加到使得可避免在高温再起动期间的爆震的点,则对于不是高温再起动的通常起动,压缩比可能过低,且结果是不再可保证通常起动期间的充分的可起动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其可保证不是高温再起动的通常起动期间良好的可起动性,同时也避免了在高温再起动期间的爆震。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改变进气门的作用角的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以此控制设备,在发动机停止后,作用角维持为高于通常起动作用角的高温再起动作用角第一预定时段,然后作用角减小到通常起动作用角。
在此第一方面的控制设备中,通常起动作用角可以是200°CA,且高温再起动作用角可以是240°CA。
在以上所述的控制设备中,第一预定时段可设定为当发动机停止时的时间点和当发动机温度已降低到即使发动机再起动也将不进行高温再起动的温度的时间点之间的时段。
通过以上所述的结构,当发动机停止时,进气门的作用角设定为高于通常起动作用角的高温再起动作用角。在发动机刚停止后,发动机的温度高,且如果发动机此时再起动,将进行高温再起动。然而,在以上所述的结构中,此时进气门作用角明显增加,这降低了气缸内的压缩比,因此伴随高温再起动的爆震将被抑制。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停止后的短时间后,发动机的温度将降低,因此即使发动机被起动,也将进行通常起动、而非高温再起动。考虑到这点,通过以上所述的结构,在发动机停止后已经经过第一预定时段后,进气门作用角减小为通常起动作用角,使得气缸内的压缩比将在通常起动期间不降低过低。
以此方式,以此类结构,可对于高温再起动和通常起动都设定合适的作用角。因此,此结构也使得在不是高温再起动的通常起动期间可保证良好的可起动性,同时也避免了高温再起动期间的爆震。
通过以上所述的结构,在发动机停止后,作用角从高温再起动作用角减小到通常起动作用角。当在发动机停止后操作可变作用角机构时,促动器的生热和运行噪声成为问题。顺便提及的是,需要略微大量的转矩来运行处于停止的促动器,但一旦促动器起动,则促动器能以小的转矩保持运行。
因此,在以上所述的控制设备中,当将作用角减小到通常起动作用角时,开始运行可变作用角机构的促动器所需的驱动占空比可应用到促动器第二预定时段,然后小于开始运行可变作用角机构的促动器所需驱动占空比的驱动占空比可应用到促动器,直至作用角与通常起动作用角相匹配。通过以此方式控制驱动占空比,提供到促动器的电流可降低到所需的最小量,这使得可更好地抑制促动器的生热和运行噪声。
顺便提及的是,存在由于硬件中的个体差异导致的促动器的可运行性的变化。因此,对于促动器的更低的运行速度,预定第二时段可设定为更长。以此结构,进气门作用角可更可靠地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而与促动器的可运行性的个体差异无关。
而且,在以上所述的控制设备中,可设定在将作用角减小到通常起动作用角时的可变作用角机构的促动器的目标运行速度,且促动器的运行速度可被反馈控制,使得促动器的实际运行速度与目标运行速度相匹配。在此情况中,促动器可按意图运行,而与促动器的可运行性中的个体差异无关。
而且,在以上所述的控制设备中,即使在不运行所述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所述促动器时,所述通常起动作用角也能够被机械地维持,且所述高温再起动作用角能够通过运行所述促动器被维持。根据此结构,促动器的运行可在已经经过第一预定时段后停止。这使得可抑制在发动机停止的同时车载电池的放电。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前述和/或另外的目标、特征和优点将从如下示例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附图变得显见,其中类似的附图标号用于表示类似的元件,且其中:
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示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的框架格式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示例实施例的控制设备应用到的发动机的气门系统的结构的截面视图;
图3是使用在本发明的第一示例实施例中的可变作用角机构的结构的透视截面视图;
图4是使用在本发明的第一示例实施例中的可变作用角机构的输入臂和输出臂的结构的透视截面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实施例在发动机停止前和后的控制模式的示例的时间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实施例在发动机停止前和后的控制模式的示例的时间图;和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实施例在发动机停止前和后的控制模式的示例的时间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在后文中参考图1至图5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的第一示例实施例。
图1是第一示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的视图。图1中示出的可变作用角机构1响应于控制轴3运行,所述控制轴3在轴向方向上被促动器2驱动。进气门的作用角响应于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运行而改变。
促动器2被电子控制单元(ECU)4控制。ECU 4根据进气门作用角的目标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异计算驱动占空比。ECU 4然后以计算的驱动占空比运行促动器2。驱动占空比的值设定在-100%(包含)至100%(包含)的范围内。当值为负值时,促动器2在降低进气门作用角的方向上被驱动。当值为正值时,促动器2在增加进气门作用角的方向上被驱动。当驱动占空比的绝对值增加时,促动器2的驱动转矩也增加。顺便提及的是,当促动器2在发动机正在运行的同时被通常驱动时的驱动占空比被监控,使得驱动占空比的值将落在-95%(包含)至95%(包含)的范围内。
图2是提供有此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发动机的气门系统的结构的视图。如在图2中示出,可变作用角机构1布置在提供在凸轮轴5上的凸轮6和进气门10之间。可变作用角机构1可旋转地支承,以可在与凸轮轴5平行布置的管形摇臂轴7上摇动,且具有输入臂100和一对输出臂101,所述输入臂101的每侧上布置有所述一对输出臂101中的一个。顺便提及的是,以上所述的控制轴3布置为可在轴向方向上在摇臂轴7内侧滑动。
邻靠凸轮6的滚子102可旋转地接附到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输入臂100的尖端。输入臂100与输出臂101一起围绕摇臂轴7的轴线响应于通过凸轮6的向下推动而摇动。
顺便提及的是,突出103形成在输入臂100的外周上。空载弹簧104在此突出103和形成在发动机的气缸盖上的弹簧座8之间布置在压缩状态中。空载弹簧104促动可变作用角机构1,使得输入臂100的滚子102被推靠在凸轮6上。
滚子摇臂9布置在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每个输出轴101下方(在图2中)。每个滚子摇臂9可枢转地通过发动机的气缸盖支承在基端处,但在尖端处邻靠进气门10的上端。而且,滚子11可旋转地接附到每个滚子摇臂9。滚子11被进气门10的气门弹簧12的弹簧力推靠在形成在输出臂101的尖端部分的滚子摇臂9侧上的凸轮面105上。
以此气门系统,当可变作用角机构1因凸轮6被凸轮轴5的旋转向下推而枢转(即摇动)时,每个输出臂101的凸轮面105推在相应的滚子11上,且其结果是滚子摇臂9枢转。在滚子摇臂9枢转时,滚子摇臂9的尖端部分推在进气门10的上端上,因此驱动进气门10打开和关闭。输出臂101的凸轮面105和滚子摇臂9的滚子11之间的接触点此时随着输出臂101枢转(即摇动)而沿凸轮面105前后移动(即往复移动)。滚子摇臂轴9被凸轮面105向下推的量且因此进气门10的升程量随着摇臂轴7与在凸轮面105和滚子11之间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增加。
也以此气门系统,输入臂100的尖端和输出臂101的尖端在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摇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可通过使控制轴3在轴向方向上在摇臂轴7的内侧上位移而改变。通过以此方式改变输入臂100和输出臂101的尖端的相对位置,凸轮面105和滚子11之间的接触点的往复运动范围在可变作用角机构1枢转时可改变,且因此进气门10的最大升程量和运行量可改变。
更具体地,当输入臂100的尖端和输出臂101的尖端在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摇动方向上变得相互更靠近时,凸轮面105和滚子11之间的接触点的往复范围向摇臂轴7移位,这降低了进气门10的最大升程量和作用角。当输入臂100的尖端和输出臂101的尖端在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摇动方向上变得更远离时,接触点的往复范围也在远离摇臂轴7的方向上位移,这增加了进气门10的最大升程量和作用角。
然后,将参考图3和图4描述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内部结构。如在图3中所示,大致圆柱形的滑块106布置在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输入臂100和输出臂101的内侧。滑块106与控制轴3整合且可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具有螺旋花键的输入齿轮107固定到滑块106的在外周上的纵向中心部分,且具有螺旋花键的输出齿轮108布置在滑块106的外周上的输入齿轮107的在纵向方向上的每侧上。
同时,如在图4中示出,具有带螺旋花键的内齿109的内齿轮形成在输入臂100的内周上,且具有带螺旋花键的内齿110的内齿轮形成在输出臂101中的每个的内周上。输入臂100的具有内齿109的齿轮与滑块106的输入齿轮107啮合(见图3),且输出臂101的具有内齿110的齿轮与滑块106的输出齿轮108啮合(见图3)。顺便提及的是,输入齿轮107和具有内齿109的齿轮的螺旋花键的螺旋角度与输出齿轮108和具有内齿110的齿轮的螺旋花键的螺旋角度不同,且所述角度的定向(即,齿线的倾斜方向)相反。
在此气门系统中,当滑块106通过控制轴3在轴向方向的移动而在轴向方向上移位时,输入臂100的尖端和输出臂101的尖端在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摇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由于输入齿轮107和具有内齿109的齿轮的相互啮合以及输出齿轮108和具有内齿110的齿轮的相互啮合而改变。更特定地,输入臂100的尖端和输出臂101的尖端在摇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改变,以当滑块106在图3中示出的箭头L的方向上位移时相互更靠近,且当滑块106在箭头H的方向上位移时变得相互更远离。根据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通过凸轮6的旋转的摇动的进气门10的最大升程量和作用角可通过以此方式改变相对位置而变化。
因而,在以上所述构造的示例实施例中,在发动机停止之后,ECU4临时将进气门作用角设定为大于通常起动作用角(例如,200°CA)的高温再起动作用角(例如,240°CA)。ECU 4维持此状态预定时段(即,第一预定时段),且然后将进气门作用角降低为通常起动作用角。
顺便提及的是,在此示例实施例中,通常起动作用角是即使不运行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促动器2也可机械地维持的作用角。另一方面,高温再起动作用角是仅可通过运行促动器2来维持的作用角。然而,在此示例实施例中,虽然促动器2需要运行一定时段,在该时段内高温再起动作用角在发动机停止后被维持,但促动器2不需要在作用角已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之后运行。
图5是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发动机被停止(也简称为“发动机停止”)之前和之后的控制模式的视图。更特定地,图5示出了发动机速度ene、进气门作用角和促动器2的驱动占空比在发动机停止之前和之后的改变。
在图5中在时刻t0时点火开关关闭(Ig-关)之后,促动器2被驱动,以使进气门作用角增大到高温再起动作用角(240°CA)。此状态维持直至时刻t1,此时发动机温度已降低到如果此时发动机再起动则将不是高温再起动的温度。在此阶段期间,进气门作用角增加且发动机的压缩比充分地降低。因此,在此阶段期间,即使发动机在高温下再起动(即,即使执行高温再起动)也不发生爆震。
然后,在当发动机温度已充分降低的时刻t1,促动器2被驱动以降低进气作用角到通常起动作用角(200°CA)。顺便提及的是,此时促动器2在发动机停止后被驱动,因此由于促动器2的运行产生的噪声,例如马达运行噪声和齿轮运行噪声成为问题。如果促动器2此时被锁定,则也将流过高电流,这可能生成大量的热。这也成为问题。因此,以此示例实施例,此时对于促动器2的驱动占空比具有限制。
顺便提及的是,当促动器停止时需要略大程度的转矩来运行促动器,但一旦促动器开始运行,则促动器的运行可通过小量的转矩维持。因此,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当作用角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时,开始运行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促动器2所需的驱动占空比(在图5中示出的示例中为-20%)被应用到所述促动器2预定时段(即,第二时段)。此后,驱动占空比降低直至作用角与通常起动作用角相匹配(在图5中示出的示例中为-7%),且此驱动占空比然后应用到促动器2。
更具体地,当如下描述的条件(a)至(c)都满足时,ECU 4限制促动器2的驱动占空比到-20%(包含)至20%(包含)的范围内。即,刚好使得可生成足以开始运行促动器2的驱动转矩的驱动占空比此时被应用到所述促动器2。在此,条件(a)为发动机速度低于预定值(例如,50rpm)。条件(b)为将在下文中描述的监控切换计数器的指令值小于预定时间(例如,200毫秒)。条件(c)为如下条件(i)或(ii)的至少一个被满足。即,条件(i)为实际行程差异大于等于预定值(例如,0.005mm),且条件(ii)为目标差异大于等于预定值(例如,0.2mm)。为使条件(c)满足,这些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必须满足。
顺便提及的是,实际行程差异在此指示了控制轴3在单位时间内的实际行程(即,轴向方向上的位移)的改变量。而且,目标差异指示了控制轴3的在单位时间内的目标行程改变量。
同时,监控切换计数器的值以如下方式运行。即,监控切换计数器的值在以上所述的条件(a)和条件(c)都满足时对于每个预定控制循环以1的增量增加。而且,监控切换计数器的值在条件(a)和/或条件(b)的一个或两个不满足时被清空(即,复位为0)。
而且,当以下的条件(d)或(e)的至少一个满足时,ECU 4将限制促动器2的驱动占空比到-5%(包含)至5%(包含)的范围内。即,刚好使得可生成足以维持已开始运行的促动器2继续运行的驱动转矩的驱动占空比此时被应用到所述促动器2。首先,条件(d)是如下所有条件(iii)、(iv)和(v)都满足。在此,条件(iii)为以上的条件(a)满足,条件(iv)为实际行程差异小于预定值(例如,0.005mm),且条件(v)为目标差异小于预定值(例如,0.2mm)。然后,条件(e)是监控切换计数器的指令值大于等于预定时间(例如,200毫秒)。
此示例实施例的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可产生如下效果。首先,将描述第一效果。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在发动机停止后,进气门作用角维持为大于通常起动作用角的高温再起动作用角预定时段,且然后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当发动机停止时,进气门作用角设定为大于通常起动作用角的高温再起动作用角。在发动机刚停止之后,发动机的温度高,且如果发动机此时再起动,则将是高温再起动。然而,在此示例实施例中,此时进气门作用角被明显增加,这降低了气缸内的压缩比,因此将抑制伴随高温再起动的爆震。另一方面,在发动机停止后短时间之后,发动机的温度将降低,因此即使发动机再起动也将是通常起动,而非高温再起动。考虑到此情况,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在发动机停止后经过了预定时段(即,第一预定时段)之后,进气门作用角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因此气缸内的压缩比将在通常起动期间不降低过低。以此方式,通过此类结构,可对于高温再起动和通常起动都设定合适的作用角。因此,此示例实施例也使得可保证在不是高温再起动的通常起动期间的良好的可起动性,同时也避免了在高温再起动期间的爆震。
然后,将描述第二效果。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当作用角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时,开始运行促动器2所需的驱动占空比首先被应用到所述促动器2预定时段,且然后驱动占空比降低且应用到所述促动器2,直至作用角与通常起动作用角相匹配。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在发动机停止后,作用角从高温再起动作用角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当在发动机停止后驱动可变作用角机构时,促动器的生热和运行噪声成为问题。顺便提及的是,需要略大量的转矩来运行停止的促动器,但一旦促动器起动,则促动器可使用小的转矩维持运行。因此,通过控制如上所述的驱动占空比,供给到促动器2的电流可降低到所需的最小量,这使得可更好地抑制促动器2的生热和运行噪声。
然后,将描述第三效果。在此示例实施例中,通常起动作用角是即使不运行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促动器2也可机械维持的作用角。另一方面,高温再起动作用角是可通过运行促动器2而维持的作用角。在此示例实施例中,促动器2的运行可在发动机停止后经过了预定时段之后停止。这使得可在发动机停止时抑制车载电池的放电。
然后,将参考图6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的第二示例实施例。顺便提及的是,在此示例实施例中,与第一示例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将通过相同的附图标号指示,且将省略对于相同结构的详细描述。
使用以上所述的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促动器2,存在由于硬件中的个体差异导致的可运行性的变化。即,取决于单独的促动器2,在起动或维持运行所需的驱动转矩中可能存在大的差异。即使在此情况中,以如下方式控制促动器2也使得在发动机停止后作用角可从高温再起动作用角合适地改变为通常起动作用角。
在第一示例实施例中,促动器2可通过在监控切换计数器的指令值小于预定时间时将能够刚好生成足以开始运行所述促动器2所需的驱动转矩的驱动占空比应用到所述促动器2上而被起动。当然,使用具有优秀可运行性的促动器2,促动器2可通过应用较短的时段的驱动占空比而被起动,且使用具有差可起动性的促动器2,必须在起动促动器2之前应用较长的时段的驱动占空比。
因此,以此示例实施例,对于促动器2的较低的运行速度,将预定时段设定为较长。更特定地,检测实际行程的改变线的斜率(即每单位时间的实际行程的改变量),且对于较小的斜率,将预定时段设定为较长。
图6是在此实施例中发动机停止之前和之后的控制模式的视图。更特定地,图6示出了发动机停止之前和之后进气门作用角的改变和促动器2的驱动占空比的改变。
在图6中,进气门作用角维持在高温再起动作用角(240°CA)直至时刻t1,然后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200°CA)。当在时刻t1后驱动促动器2时,也应用了两级驱动占空比限制。即刚好在时刻t1之后,将刚好生成足以开始运行促动器2所需的驱动转矩的驱动占空比(-20%)应用到所述促动器2一定的时段。然后,在此之后,将仅生成足以维持已开始的促动器2的运行所需的驱动转矩的驱动占空比(-5%)应用到所述促动器2。
在此,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当促动器2的可运行性高且实际行程在时刻t1之后的斜率相对大时,如通过图6中的实线所示,应用-20%的驱动占空比的时间相对短。而且,当促动器2的可运行性低且实际行程在时刻t1之后的斜率相对小时,如通过图6中的虚线所示,应用-20%的驱动占空比的时间相对长。
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可产生除以上所述的第一至第三效果之外的第四效果。现在将描述此第四效果。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开始运行可变作用角机构1的促动器2所需的驱动占空比(-20%)被应用的时间对于促动器2的更低的运行速度设定为更长。因此,进气门作用角可更可靠地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而与促动器2的可运行性的个体差异无关。
然后,将参考图7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的第三示例实施例。顺便提及的是,在此示例实施例中,与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将通过相同的附图标号指示,且将省略对于该结构的详细描述。
存在多种方式来应对在如上所述将作用角从高温再起动作用角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时伴随促动器2的驱动的噪声生成和生热。例如,可设定使得可避免噪声生成和生热的问题的促动器2的目标运行速度,且噪声生成和生热可通过对促动器2的运行速度进行反馈控制使得实际运行速度与目标运行速度相匹配而避免,。
即,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在作用角开始从高温再起动作用角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时在时刻t1后的促动器2的目标运行速度被设定,如在图7中通过点划线所示,且促动器2的实际运行速度被反馈控制以跟随设定的目标运行速度。在此情况中,促动器2的实际运行速度可通过充分地保证促动器2的响应性而按希望改变。因此,促动器2可运行为使得通过合适地设定目标运行速度而不发生噪音生成和生热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可具有除以上所述的第一至第三效果外的第五效果。现在将描述此第五效果。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当将作用角从高温再起动作用角降低为通常起动作用角时,对促动器2的运行设定目标运行速度。然后,促动器2的运行速度被反馈控制,使得促动器2的实际运行速度与目标运行速度相匹配。在此示例实施例中,促动器2可按希望运行,而与促动器2的可运行性的个体差异无关。
顺便提及的是,此示例实施例也可修改为如下。例如,在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中,当进气门作用角从高温再起动作用角降低为通常起动作用角时,二级监控被应用于促动器2的驱动占空比。当然,如果需要更精细地设定监控,则此时监控也可具有三级或更多级。而且,如果不需要精细地设定监控,则此时监控也可具有仅一个级。
而且,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当发动机停止时伴随促动器2的运行的噪声生成和生热的问题也通过在将作用角从高温再起动作用角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时向促动器2的驱动占空比应用比当发动机运行时促动器2通常驱动时的监控更为严格的监控而得以避免。当然,如果不存在噪声生成和生热的问题,则在将作用角从高温再起动作用角降低到通常起动作用角时驱动占空比的监控也可设定为类似于在发动机运行时促动器2通常驱动时的监控。
而且,在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中,通常起动作用角设定为200°CA,且高温再起动作用角设定为240°CA。然而,这些作用角值可根据应用本发明的发动机的特性等合适地改变。
另外,在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中,通常起动作用角是即使在不运行促动器2时也可机械维持的作用角,且高温再起动作用角是可通过运行促动器2而维持的作用角。当然,只要在发动机停止时存在充分的电力使车载电池放电,通常起动作用角就也可设定为可通过运行促动器2维持的作用角。
已参考示例实施例仅用于阐述的目的进行了描述本发明。应理解的是描述不意图于是详尽的或限制本发明的形式,且本发明可适用于其他系统和应用。本发明的范围包括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可构思的各种修改和等价布置。

Claims (7)

1.一种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所述可变作用角机构改变进气门的作用角,所述控制设备的特征在于:在发动机停止后,将所述作用角维持在比通常起动作用角大的高温再起动作用角第一预定时段,然后将所述作用角减小到所述通常起动作用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所述通常起动作用角是200°CA,而所述高温再起动作用角是240°C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定时段被设定为当所述发动机停止时的时间点和当发动机温度已降低到即使所述发动机再起动也将不进行高温再起动的温度时的时间点之间的时段。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当将所述作用角减小到所述通常起动作用角时,将开始运行所述可变作用角机构的促动器所需的驱动占空比应用到所述促动器第二预定时段,然后将比开始运行所述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所述促动器所需的所述驱动占空比小的驱动占空比应用到所述促动器,直至所述作用角与所述通常起动作用角相匹配为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控制设备,其中,对于所述促动器的较低运行速度,所述预定第二时段被设定为较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设定当将所述作用角减小到所述通常起动作用角时的所述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所述促动器的目标运行速度;并且
所述促动器的运行速度被反馈控制,使得所述促动器的实际运行速度与所述目标运行速度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即使在不运行所述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所述促动器时,所述通常起动作用角也能够被机械地维持;并且
所述高温再起动作用角能够通过运行所述促动器被维持。
CN201180009578.8A 2010-03-30 2011-03-11 用于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70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9109A JP4985811B2 (ja) 2010-03-30 2010-03-30 作用角可変機構の制御装置
JP2010-079109 2010-03-30
PCT/IB2011/000665 WO2011121419A1 (en) 2010-03-30 2011-03-11 Control apparatus for variable operation angle mechanis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70647A true CN102770647A (zh) 2012-11-07
CN102770647B CN102770647B (zh) 2015-04-22

Family

ID=44269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957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70647B (zh) 2010-03-30 2011-03-11 用于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64674B2 (zh)
EP (1) EP2553245B1 (zh)
JP (1) JP4985811B2 (zh)
CN (1) CN102770647B (zh)
WO (1) WO20111214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4332B2 (ja) * 2012-08-01 2014-09-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始動制御装置
US20140089835A1 (en) * 2012-09-21 2014-03-27 EVCO Plastics Application for Core Drilling
EP2915981B1 (en) * 2012-10-30 2017-10-0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4098369A (ja) * 2012-11-15 2014-05-29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6304009B2 (ja) * 2014-12-10 2018-04-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制御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59130A1 (en) * 1997-02-14 1998-08-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ystem for regulating valve timing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1363002A1 (en) * 2002-05-16 2003-11-19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JP2004036425A (ja) * 2002-07-01 2004-02-05 Hitachi Unisia Automotive Ltd エンジンの吸気制御装置
CN1683768A (zh) * 2004-04-15 2005-10-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发动机的气门致动控制装置和方法
US20060048737A1 (en) * 2004-09-09 2006-03-0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8682B2 (ja) * 2003-09-18 2009-03-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混合気を圧縮自着火させる自着火運転が可能な2サイクル式内燃機関
JP4135630B2 (ja) * 2003-12-24 2008-08-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可変動弁機構
DE602004006649T2 (de) * 2003-12-18 2008-01-3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Variabler ventilmechanismus
JP4530831B2 (ja) * 2004-12-16 2010-08-25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可変動弁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JP2007023800A (ja) * 2005-07-12 2007-02-01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特性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59130A1 (en) * 1997-02-14 1998-08-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ystem for regulating valve timing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1363002A1 (en) * 2002-05-16 2003-11-19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JP2004036425A (ja) * 2002-07-01 2004-02-05 Hitachi Unisia Automotive Ltd エンジンの吸気制御装置
CN1683768A (zh) * 2004-04-15 2005-10-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发动机的气门致动控制装置和方法
US20060048737A1 (en) * 2004-09-09 2006-03-0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64674B2 (en) 2013-06-18
JP4985811B2 (ja) 2012-07-25
WO2011121419A1 (en) 2011-10-06
EP2553245A1 (en) 2013-02-06
EP2553245B1 (en) 2016-08-31
US20130008396A1 (en) 2013-01-10
CN102770647B (zh) 2015-04-22
JP2011208606A (ja) 2011-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27518B2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CN102770647A (zh) 用于可变作用角机构的控制设备
EP2055933B1 (en) High pressure piston pump actuating system using automotive starter system
US9527501B2 (en) Hybrid vehicle
KR101832300B1 (ko) 차량 제어 장치 및 차량 제어 방법
JP4858729B2 (ja) 可変動弁装置
US8801402B2 (en) Air compression device
EP2982848A1 (en) Controller of variable valve mechanism
JP4539538B2 (ja) エネルギ回収装置
US7712445B2 (en) Fuel pressure boost method and apparatus
JP4449642B2 (ja) 内燃機関の圧縮比制御装置及び圧縮比制御方法
EP2075444A1 (en) Controlle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4138229A (ja) 内燃機関の運動方向変換構造
US9889842B2 (en) Hybrid vehicle, controller for hybrid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hybrid vehicle
JP4737158B2 (ja) 可変動弁機構付のエンジン
JP2007292045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CN102116182B (zh) 用于降低发动机曲柄起动期间的汽缸压力的凸轮轴轮廓
JP2007146689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6642350B2 (ja) 電動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516432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内燃機関
JP2005207261A (ja) 可変ivc出力制御動弁機構
JP2010185399A (ja) 内燃機関の圧縮比制御装置
JP2009030578A (ja) 可変動弁機構付のエンジン
CN105569839A (zh) 一种新型高效率发动机
JP2004084717A (ja)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