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69486B - 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69486B CN102769486B CN201210255987.2A CN201210255987A CN102769486B CN 102769486 B CN102769486 B CN 102769486B CN 201210255987 A CN201210255987 A CN 201210255987A CN 102769486 B CN102769486 B CN 1027694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sub
- msubsup
- mrow
- relay node
- ma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91029480 NONCOD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包括:通过发射训练序列,得到源端、普通中继节点与双向中继节点相互间的估计信道;源端将估计出信道信息反馈给普通中继节点,所有中继节点将信道信息传输给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迭代计算普通中继预编码,双向中继预编码和源端接收均衡矩阵;中央处理器将计算出的预编码以及均衡矩阵传输给所有中继节点;源端对发射信号进行调制处理后发射至普通中继;普通中继节点发射信号至双向中继节点;双向中继节点广播信号至普通中继节点;普通中继节点发射信号至源端;源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检测处理。本发明采用双向多跳中继的信息传输模式,提高了信道容量,改善了系统的比特误码率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无线通信领域的方法,具体是一种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中继系统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已经在第四代无线通信标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LTE-A(Long Term Evolation-Advanced,增强型长期演进)系统中引入无线中继技术来减小无线链路的空间损耗,增大信噪比,从而提高边缘用户信道容量。这样拉近了天线和终端用户的距离,可以改善终端的链路质量,从而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用户数据率。由于设备的复杂度较低,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中继系统具有较多的应用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系统性能提升。
通过在中继节点上安装多天线,可以进一步利用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相关技术(如分集、复用技术)增强系统的传输性能。
中继系统取得的增益取决于中继节点上采取的信号处理策略,根据中继节点信号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中继节点分为解码转发中继(decode-and-forwardrelay)和放大转发中继(amplified-and-forword relay)等。对于解码转发中继,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比特序列进行解码,然后重新译码进行转发,有一个信号重建的过程。而对于放大转发中继节点,中继节点不对信号进行译码的操作,只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一定的线性处理得到需要发送的信号。
放大转发中继节点在放大处理的时候会将有用信号和干扰噪声信号同时进行线性处理,没有对干扰噪声进行抑制,在放大信号的同时也放大了噪声,得到的系统性能较差。而解码转发中继节点对信号译码之后能够抑制中继节点的噪声以及其他信号的干扰,得到较好的系统性能,但由于译码的系统实现复杂度比较高、延时较大。由于实现相对简单,放大转发中继节点在实际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发明中采用放大转发型中继节点用于无线信号的传输。
根据传统的中继协议,一次信息交互过程需要耗费4个时隙完成:源A→中继、源B→中继、中继→源A、中继→源B。通过采用双向中继系统可以将信息交互过程缩短到2个时隙内完成:接收时隙和发送时隙。这样会大大增加系统的频谱利用效率,提高系统的容量。
当两个远距离用户需要交换信息时,信号需要以多跳的形式通过多个中继进行传输以达到理想的系统性能,此时需要进一步对每一个中继节点设计信号处理方法。
经对现有文献检索发现,Rui Wang Meixia Tao,“Joint Source and RelayPrecoding Designs for MIMO Two-Way Relay Systems,”IEEE ICC,2011(“MIMO双向中继系统中的联合源端和中继预编码设计”,IEEE国际通信会议,2011),该文章研究了仅通过一个中继节点进行双向信号的传输过程,联合设计源端和中继的信号处理,以最小化检测信号的均方误差。
经检索还发现,YueRong,“Optimality of Diagonalization of Multi-Hop MIMORelays”,IEEE Tra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Dec.2009(“多跳MIMO中继系统中对角化优化设计”,IEEE无线通讯会刊,2009十二月),该文章研究了信号在长距离传输情况下,通过多个中继节点实现多跳通信,针对该系统采用对角化的方法设计各中继端的信号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对解决用户通过若干中继节点,以多跳的方式进行无线信息交互场景下的信号处理方法并没有进行研究,而上述的两篇文章只是此场景的一部分。当两个远距离用户需要进行信息交互时,该场景就显得非常必要。如何在该场景下设计一种性能较好的各中继端信号处理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本发明根据MMSE(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最小均方误差)准则,联合设计了各个中继端和用户接收端线性信号处理方法,有效改善了系统的比特误码率性能。
本发明所述的通信系统结构包括2个多天线源端收发机(既是发射机也是接收机),2个多天线普通中继节点和1个多天线双向中继节点,每个源端收发机都主要由一个调制器、一个解调器、一个存储器和一个自干扰消除器组成,普通中继节点和双向中继节点均主要由一个调制器、一个解调器和一个预编码线性处理器组成,工作方式为半双工放大转发中继。所有中继节点在后台有一个中央处理器用于信号处理。
本发明描述了一种双向多跳无线通信方法,一个完整的通信过程在四个时隙内完成,在第一个时隙,两个源端收发机同时向普通中继节点发送信号;在第二个时隙,两个普通中继节点将处理后的信号同时发送至双向中继节点;在第三个时隙,双向中继节点将处理后的信号广播至两个普通中继节点;在第四个时隙,两个普通中继节点将处理后的信号同时发送至两个源端收发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第一源端收发机K1和第二源端收发机K2向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分别发射训练序列,所述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根据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第一源端收发机以及第二源端收发机到所述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的信道,其中,与第一源端收发机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为第一普通中继节点R1,与第二源端收发机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为第二普通中继节点R2;
第二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同时向双向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双向中继节点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双向中继节点间的信道、以及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和双向中继节点间的信道;
第三步,双向中继节点同时向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回跳时双向中继节点和第一普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以及双向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
第四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同时向对应的源端收发机发射训练序列,所述对应的源端收发机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回跳时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和所述对应的源端收发机之间的信道,其中,与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对应的源端收发机为第一源端收发机,与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对应的源端收发机为第二源端收发机;
第五步,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将估计得到的信道信息反馈给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所有中继节点将所有的信道信息传输给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可以是一个与所有中继相连的单独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某一个中继节点内的。中央处理器根据所有的信道信息迭代计算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k,k=1,2,3,4,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以及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的接收均衡矩阵Wi,i=1,2;
第六步,中央处理器将计算得到的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以及接收均衡矩阵传输给所有中继节点,然后中继节点反馈接收均衡矩阵到相应的源端收发机,同时将源端收发机所对应的信道信息反馈给相应的源端收发机;
第七步,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直接将调制后的信号发射至所述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
第八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线性处理,得到普通中继节点的发射信号,并将其发送至双向中继节点;
第九步,双向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线性处理,得到双向中继节点的发射信号,并将其广播至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
第十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线性处理,得到回跳时普通中继节点的发射信号,并将其发送至所述对应的源端收发机;
第十一步,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检测处理,得到估计的发射信号。
优选地,所述第一步中的信道估计处理方法为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向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其中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分别发送的发射训练序列为S1、S2,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分别接收到的从对应的源端收发机发射的训练序列序号为第一源端收发机到第一普通中继节点的信道H1、以及第二源端收发机到第二普通中继节点的信道G1分别由下两式得到
其中M是源端收发机的天线数,是训练序列Si的信噪比, 是源端收发机Ki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Ni是普通中继节点Ri的天线数,IM为大小为M×M的单位矩阵,上标(·)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其中i=1,2。
优选地,所述第二步中的信道估计处理方法为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分别向双向中继节点Rc发射训练序列,其中普通中继节点Ri发送的发射训练序列为双向中继节点接收到的从普通中继节点Ri发射的训练序列序号为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到双向中继间的信道H2、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到双向中继间的信道G2分别由下两式得到
其中是训练序列的信噪比, 是普通中继节点Ri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Ni是普通中继节点Ri的天线数,Nr是双向中继节点Rc的天线数,上标(·)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其中i=1,2。
优选地,所述第三步中的信道估计处理方法为双向中继节点分别向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其中双向中继节点Rc向普通中继节点Ri发送的发射训练序列为普通中继节点Ri接收到的从双向中继节点Rc发射的训练序列序号为双向中继节点到第一普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H3、双向中继节点到第二普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G3分别由下两式得到
其中是训练序列的信噪比, 是双向中继节点Rc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Ni是普通中继节点Ri的天线数,Nr是双向中继节点Rc的天线数,上标(·)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其中i=1,2。
优选地,所述第四步中的信道估计处理方法为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向对应的源端收发机分别发射训练序列,其中普通中继节点Ri向源端收发机Ki发送的发射训练序列为源端收发机Ki接收到的从普通中继节点Ri发射的训练序列序号为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到第一源端收发机间的信道H4、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到第二源端收发机间的信道G4分别由下两式得到
其中是训练序列的信噪比, 是回跳时普通中继Ri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Ni是普通中继节点Ri的天线数,Nr是双向中继节点Rc的天线数,上标(·)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其中i=1,2。
优选地,所述第五步中中央处理器通过迭代方法求出所有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k,k=1,2,3,4,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以及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的接收均衡矩阵Wi,i=1,2,所述迭代方法的实现方法是:
迭代一:假设所有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k,k=1,2,3,4以及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已知,计算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的接收均衡矩阵Wi,i=1,2。其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U1=H4F3H3Fr,U2=G4F4G3Fr,
是发射信号的平均功率,是第一普通中继节点的噪声功率,是第二普通中继节点的噪声功率,是回跳时第一普通中继节点的噪声功率,是回跳时第二普通中继节点的噪声功率,是双向中继节点的噪声功率,是第一源端收发机的噪声功率,是第二源端收发机的噪声功率;
迭代二:假设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以及接收均衡矩阵Wi,i=1,2已知,计算所有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k,k=1,2,3,4,其中F1,F2为对应R1,R2上的预编码,而F3,F4分别对应信号回跳时R1,R2上的预编码;
设计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使用了分布式的多入多出中继算法;Ak表示输入预编码,对后向信道进行均衡;Bk表示输出预编码,对前向信道进行预均衡;总的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为
Fk=PkBkAk
其中,Pk为功率限制因子,为了使得普通中继节点的发送功率满足功率限制要求,即将发送信号功率归一化后乘上普通中继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具体可以表示为:
其中pg_r为普通中继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yreceive_k表示该普通中继节点接收到的信号,Tr(·)表示矩阵的迹;
使用MMSE预编码设计Ak、Bk。具体设计分为两步:
第一步为前两个时隙,即信号从源端收发机传输至双向中继节点;普通中继预编码只与前后向信道有关,且有相同固定的形式,如R1处的预编码:
第二步为后两个时隙,即信号从双向中继节点传输至源端收发机;普通中继预编码除了与信道有关,还与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有关,需要进行迭代,但仍有相同的形式,如信号回跳时R1处的预编码:
迭代三的实现通过迭代算法进行,其迭代实现方法为:
假设所有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k,k=1,2,3,4以及接收均衡矩阵Wi,i=1,2已知,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是基于MMSE准则计算得到的,由本迭代步骤得出:
其中
为Kronecker运算,vec(·)为矩阵化向量运算,mat(·)为vec(·)的逆运算;
其中的参数λ的取值范围为pc_r为双向中继发射功率;
取λ=0,算出此时的发射功率Tr(FrRxFr H),如果Tr(FrRxFr H)<pc_r,则取λ=0的Fr为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
如果λ=0时Tr(FrRxFr H)>pc_r,则运用二分法对λ在其取值范围进行搜索,直到中继发射功率等于pc_r,即:
Tr(FrRxFr H)=pc_r
由此,即可得到最优的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
所述第五步在初始时任意取一组可行的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k,k=1,2,3,4以及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通过上述三个迭代步骤,最终得出使得总MSE收敛的所有中继节点的预编码矩阵。
优选地,所述第六步中中央处理器将计算得到的矩阵Fk,Fr,Wi(k=1,2,3,4,i=1,2)传输给各个中继节点,普通中继节点Ri将均衡矩阵Wi反馈给源端收发机Ki,同时将信道信息H1反馈给第一源端收发机K1,将信道信息G1反馈给第二源端收发机K2。
优选地,所述第七步中的源端收发机将经过m-QAM调制后的信号直接发送给普通中继节点,其中L为源端i发射信号的流数。
优选地,所述第八步中普通中继节点的线性处理方法是:
yi=Fixi
其中xi为普通中继节点Ri接收到的信号向量,yi为普通中继节点Ri发送出去的信号向量。
优选地,所述第九步中双向中继节点的线性处理方法是:
yr=Frxr
其中xr为双向中继节点Rc接收到的信号向量,yr为中继节点Rc发送出去的信号向量。
优选地,所述第十步中,在信号回跳时普通中继节点的线性处理方法是:
yj=Fjxj
其中xj为信号回跳时普通中继节点Rj-2接收到的信号向量,yj为信号回跳时普通中继节点Rj-2发送出去的信号向量,j=3,4。
优选地,所述第十一步中源端接收机Ki的检测处理方法是:
其中为源端接收机Ki检测到的信号,ysi表示源端接收机Ki经过自干扰消除后接收到的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双向中继和双向中继的混合信息传输模式,能较大地提高信道容量,并且采用了最小化均方误差的信号处理方法,有效地改善了系统的比特误码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误码率性能比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方法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2个源端收发机、2个普通中继节点以及1个双向中继节点。每个源端收发机上的天线均为2,即M=2,每个普通中继节点以及双向中继节点上的天线数均为2,即N1=N2=Nr=2。在本实施例中,源端收发机S1通过各个中继节点与源端收发机S2进行数据交互通信。每个源端收发机发送的信息流数为2。待互相传输的符号为随机生成的QPSK调制符号,两个源端收发机平均发射功率均为所有信道均为瑞丽(Rayleigh)平坦衰落,所有普通中继节点、双向中继节点以及接收端的接收噪声均为零均值单位方差的复高斯白噪声, 所有中继节点的发射功率都相同,即pg_r=pc_r。定义第一个时隙的信噪比为第二个时隙的信噪比为 第三个时隙的信噪比为 第四个时隙的信噪比为并且SNR1=SNR2=SNR3=SNR4。
本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第一源端收发机向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S1,第一普通中继节点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一普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H1。同时第二源端收发机向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S2,第二普通中继节点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第二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G1。
所述的信道估计处理,是:
其中:分别是训练序列S1,S2的信噪比, 分别为第一源端收发机、第二源端收发机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IM为大小为M×M的单位矩阵,上标(·)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
第二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向双向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双向中继节点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双向中继节点间的信道H2。同时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向双向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双向中继节点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和双向中继间节点的信道G2。
所述的信道估计处理,是:
其中:分别是训练序列的信噪比, 分别为第一普通中继节点、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
第三步,双向中继节点向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第一普通中继节点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双向中继节点和第一普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H3。同时双向中继节点向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第二普通中继节点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双向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G3。
所述的信道估计处理,是:
其中:分别是训练序列的信噪比, 为双向中继节点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
第四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向第一源端收发机发射训练序列第一源端收发机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一源端收发机间的信道H4。同时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向第二源端收发机发射训练序列第二源端收发机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源端收发机间的信道G4。
所述的信道估计处理,是:
其中:分别是训练序列的信噪比, 分别为信号回跳时第一普通中继节点、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训练序列长度 训练序列的信噪比为
第五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将估计得到的信道信息H4,G4反馈给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所有中继节点将所有的信道信息传输给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根据所有的信道信息迭代计算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1,F2,F3,F4,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以及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的接收均衡矩阵W1,W2。在进行迭代处理方法之前中央处理器先确定一组迭代初始预编码矩阵。本实施例中取初始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为
迭代一:假设F1,F2,F3,F4,Fr已知,计算第一源端接收机和第二源端接收机的接收均衡矩阵W1,W2,方法如下:
其中的参数定义如下:
U1=H4F3H3Fr,U2=G4F4G3Fr,
迭代二:假设W1,W2,Fr已知,计算中继节点的预编码矩阵F1,F2,F3,F4,方法如下:
其中的参数定义如下:
迭代三:假设F1,F2,F3,F4,W1,W2已知,计算双向中继节点的预编码矩阵Fr,方法如下:
预编码矩阵Fr的得出是基于MMSE准则通过以下迭代步骤求解得到的。
其中的参数定义如下:
为Kronecker运算,vec(·)为矩阵化向量运算,mat(·)为vec(·)的逆运算,参数λ的取值范围为
运用二分法对λ在其取值范围进行搜索,直到中继发射功率等于pc_r,即由此,即可得到最优的λ和中继预编码矩阵Fr。
通过上述三个迭代步骤,最终得出使得总MSE收敛的预编码矩阵。
第六步,中央处理器将计算得到的矩阵F1,F2,F3,F4,Fr,W1,W2传输给各个中继节点,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将W1反馈给第一源端收发机,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将W2反馈给第二源端收发机。同时将信道信息H1反馈给第一源端收发机,将信道信息G1反馈给第二源端收发机。
第七步,源端发射机将经过QPSK调制后的信号直接发送给普通中继节点。s1=[s11,s12]T,s2=[s21,s22]T分别是第一源端收发机、第二源端收发机经过调制后的信号。
第八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x1进行线性处理,得到信号y1,并将y1发送给双向中继节点;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x2进行线性处理,得到信号y2,并将y2发送给双向中继节点。
所述的线性处理是:
y1=F1x1,y2=F2x2
第九步,双向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xr进行线性处理,得到信号yr,并将yr广播给普通中继1,2。
所述的线性处理是:
yr=Frxr
第十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x3进行线性处理,得到信号y3,并将y3发送给第一源端收发机;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x4进行线性处理,得到信号y4,并将y4发送给第二源端收发机。
所述的线性处理是:
y3=F3x3,y4=F4x4
第十一步,第一源端收发机对接收到的信号r1进行自干扰消除以及检测处理,得到估计信号第二源端收发机对接收到的信号r2进行自干扰消除以及检测处理,得到估计信号
所述检测处理为
图1是本实施例的误码率性能比较示意图,其中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的天线数为M=2,第一普通中继节点、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双向中继节点的天线数为N1=N2=Nr=2,信道信噪比SNR1=SNR2=SNR3=SNR4。信道参数H1,H2,G1,G2以及H3,H4,G3,G4中的每一个元素为零均值方差为1的复高斯随机变量,仿真程序一共随机生成了1000次信道实现,每次信道实现中均传输40000个QPSK符号。
仿真程序把本实施例与一些处理方法做比较:
1.只做接收端均衡处理;
2.只做双向中继节点和接收机的联合处理;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低信噪比情况下,本实施例的比特误码率性能和处理方法1、2的信号处理方式相差不大。在高信噪比情况下,本实施例有效地改善了系统的比特无码率性能,随着信噪比的增大,这种性能优势更加明显。
Claims (9)
1.一种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第一源端收发机K1和第二源端收发机K2向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分别发射训练序列,所述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根据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第一源端收发机以及第二源端收发机到所述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的信道,其中,与第一源端收发机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为第一普通中继节点R1,与第二源端收发机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为第二普通中继节点R2;
第二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同时向双向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双向中继节点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双向中继节点间的信道、以及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和双向中继节点间的信道;
第三步,双向中继节点同时向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回跳时双向中继节点和第一普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以及双向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
第四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同时向对应的源端收发机发射训练序列,所述对应的源端收发机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回跳时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和所述对应的源端收发机之间的信道,其中,与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对应的源端收发机为第一源端收发机,与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对应的源端收发机为第二源端收发机;
第五步,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将估计得到的信道信息反馈给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所有中继节点将所有的信道信息传输给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根据所有的信道信息迭代计算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k,k=1,2,3,4,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以及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的接收均衡矩阵Wi,i=1,2;
第六步,中央处理器将计算得到的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以及接收均衡矩阵传输给所有中继节点,然后中继节点反馈接收均衡矩阵到相应的源端收发机,同时将源端收发机所对应的信道信息反馈给相应的源端收发机;
第七步,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直接将调制后的信号发射至所述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
第八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线性处理,得到普通中继节点的发射信号,并将其发送至双向中继节点;
第九步,双向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线性处理,得到双向中继节点的发射信号,并将其广播至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
第十步,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线性处理,得到回跳时普通中继节点的发射信号,并将其发送至所述对应的源端收发机;
第十一步,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检测处理,得到估计的发射信号。
2.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步中的信道估计处理方法为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向对应的普通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其中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分别发送的发射训练序列为S1、S2,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分别接收到的从对应的源端收发机发射的训练序列序号为第一源端收发机到第一普通中继节点的信道H1、以及第二源端收发机到第二普通中继节点的信道G1分别由下两式得到
其中M是源端收发机的天线数,是训练序列Si的信噪比, 是源端收发机Ki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Ni是普通中继节点Ri的天线数,IM为大小为M×M的单位矩阵,上标(·)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其中i=1,2。
3.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步中的信道估计处理方法为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分别向双向中继节点Rc发射训练序列,其中普通中继节点Ri发送的发射训练序列为双向中继节点接收到的从普通中继节点Ri发射的训练序列序号为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到双向中继间的信道H2、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到双向中继间的信道G2分别由下两式得到
其中是训练序列的信噪比, 是普通中继节点Ri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Ni是普通中继节点Ri的天线数,Nr是双向中继节点Rc的天线数,上标(·)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其中i=1,2。
4.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三步中的信道估计处理方法为双向中继节点分别向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发射训练序列,其中双向中继节点Rc向普通中继节点Ri发送的发射训练序列为普通中继节点Ri接收到的从双向中继节点Rc发射的训练序列序号为双向中继节点到第一普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H3、双向中继节点到第二普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G3分别由下两式得到
其中是训练序列的信噪比, 是双向中继节点Rc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Ni是普通中继节点Ri的天线数,Nr是双向中继节点Rc的天线数,上标(·)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其中i=1,2。
5.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四步中的信道估计处理方法为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和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向对应的源端收发机分别发射训练序列,其中普通中继节点Ri向源端收发机Ki发送的发射训练序列为源端收发机Ki接收到的从普通中继节点Ri发射的训练序列序号为XSi,第一普通中继节点到第一源端收发机间的信道H4、第二普通中继节点到第二源端收发机间的信道G4分别由下两式得到
其中是训练序列的信噪比, 是回跳时普通中继Ri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Ni是普通中继节点Ri的天线数,Nr是双向中继节点Rc的天线数,上标(·)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其中i=1,2。
6.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五步中中央处理器通过迭代方法求出所有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k,k=1,2,3,4,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以及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的接收均衡矩阵Wi,i=1,2,所述迭代方法的实现方法是:
迭代一:假设所有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k,k=1,2,3,4以及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已知,计算第一源端收发机和第二源端收发机的接收均衡矩阵Wi,i=1,2;其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U1=H4F3H3Fr,U2=G4F4G3Fr,
是发射信号的平均功率,是第一普通中继节点的噪声功率,是第二普通中继节点的噪声功率,是回跳时第一普通中继节点的噪声功率,是回跳时第二普通中继节点的噪声功率,是双向中继节点的噪声功率,是第一源端收发机的噪声功率,是第二源端收发机的噪声功率;
迭代二:假设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以及接收均衡矩阵Wi,i=1,2已知,计算所有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k,k=1,2,3,4,其中F1,F2为对应R1,R2上的预编码,而F3,F4分别对应信号回跳时R1,R2上的预编码;
设计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使用了分布式的多入多出中继算法;Ak表示输入预编码,对后向信道进行均衡;Bk表示输出预编码,对前向信道进行预均衡;总的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为
Fk=PkBkAk
其中,Pk为功率限制因子,为了使得普通中继节点的发送功率满足功率限制要求,即将发送信号功率归一化后乘上普通中继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具体可以表示为:
其中pg_r为普通中继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yreceive_k表示该普通中继节点接收到的信号,Tr(·)表示矩阵的迹;
使用最小均方误差MMSE预编码设计Ak、Bk;具体设计分为两步:
第一步为前两个时隙,即信号从源端收发机传输至双向中继节点;普通中继预编码只与前后向信道有关,且有相同固定的形式,R1处的预编码:
第二步为后两个时隙,即信号从双向中继节点传输至源端收发机;普通中继预编码除了与信道有关,还与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有关,需要进行迭代,但仍有相同的形式,信号回跳时R1处的预编码:
迭代三的实现通过迭代算法进行,其迭代实现方法为:
假设所有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k,k=1,2,3,4以及接收均衡矩阵Wi,i=1,2已知,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是基于MMSE准则计算得到的,由本迭代步骤得出:
其中
为Kronecker运算,vec(·)为矩阵化向量运算,mat(·)为vec(·)的逆运算;
其中的参数λ的取值范围为pc_r为双向中继发射功率;
取λ=0,算出此时的发射功率Tr(FrRxFr H),如果Tr(FrRxFr H)<pc_r,则取λ=0的Fr为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
如果λ=0时Tr(FrRxFr H)>pc_r,则运用二分法对λ在其取值范围进行搜索,直到中继发射功率等于pc_r,即:
Tr(FrRxFr H)=pc_r
由此,即可得到最优的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
所述第五步在初始时任意取一组可行的普通中继预编码矩阵Fk,k=1,2,3,4以及双向中继预编码矩阵Fr,通过上述三个迭代步骤,最终得出使得总均方误差MSE收敛的所有中继节点的预编码矩阵。
7.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六步中中央处理器将计算得到的矩阵Fk,Fr,Wi(k=1,2,3,4,i=1,2)传输给各个中继节点,普通中继节点Ri将均衡矩阵Wi反馈给源端收发机Ki,同时将信道信息H1反馈给第一源端收发机K1,将信道信息G1反馈给第二源端收发机K2。
8.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九步中双向中继节点的线性处理方法是:
yr=Frxr
其中xr为双向中继节点Rc接收到的信号向量,yr为中继节点Rc发送出去的信号向量。
9.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十一步中源端接收机Ki的检测处理方法是:
其中为源端接收机Ki检测到的信号,ysi表示源端接收机Ki经过自干扰消除后接收到的信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55987.2A CN102769486B (zh) | 2012-07-23 | 2012-07-23 | 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55987.2A CN102769486B (zh) | 2012-07-23 | 2012-07-23 | 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69486A CN102769486A (zh) | 2012-11-07 |
CN102769486B true CN102769486B (zh) | 2014-11-19 |
Family
ID=47096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5598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9486B (zh) | 2012-07-23 | 2012-07-23 | 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76948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95412A (zh) * | 2013-01-11 | 2013-05-08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中继协作的广播信道中的联合信源中继的预编码方法 |
CN103152086B (zh) * | 2013-02-05 | 2016-02-10 | 上海交通大学 | 双向多中继系统中继端波束成形的鲁棒性信号处理方法 |
CN105375958B (zh) * | 2015-10-10 | 2018-12-0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存在信道反馈延迟的mimo中继系统的线性预编码方法 |
CN105516034B (zh) * | 2015-11-24 | 2018-08-24 | 山东大学 | 一种全双工大规模天线阵列系统中自干扰的联合抑制方法 |
CN108156614B (zh) * | 2016-12-05 | 2021-03-09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进行发送功率和传输速率的联合优化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
CN113543343B (zh) * | 2021-07-16 | 2022-10-25 | 哈尔滨海能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通信组网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83622A (zh) * | 2008-01-11 | 2009-07-15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在双向中继网络中信道估计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WO2009121405A1 (en) * | 2008-04-02 | 2009-10-08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relaying system |
CN101969324A (zh) * | 2009-07-27 | 2011-02-09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信号中继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2571279A (zh) * | 2012-01-06 | 2012-07-11 | 上海交通大学 | 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 |
-
2012
- 2012-07-23 CN CN201210255987.2A patent/CN10276948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83622A (zh) * | 2008-01-11 | 2009-07-15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在双向中继网络中信道估计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WO2009121405A1 (en) * | 2008-04-02 | 2009-10-08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relaying system |
CN101969324A (zh) * | 2009-07-27 | 2011-02-09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信号中继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2571279A (zh) * | 2012-01-06 | 2012-07-11 | 上海交通大学 | 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Haike Yi,."Joint MMSE Precoding Design in Multi-user Two-Way MIMO Relay Systems".《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Signal Processing (WCSP),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11,第1-5页. * |
Haike Yi,."Joint MMSE Precoding Design in Multi-user Two-Way MIMO Relay Systems".《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Signal Processing (WCSP),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11,第1-5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69486A (zh) | 2012-1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04404B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多用户mimo的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终端 | |
CN102724145B (zh) | 双向多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鲁棒性联合信号处理方法 | |
CN102769486B (zh) | 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 | |
CN102571279B (zh) | 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 | |
CN102694628B (zh) | 基于多用户mimo协同中继系统的干扰抑制方法 | |
Sun et al. | Channel training design in amplify-and-forward MIMO relay networks | |
CN102104451A (zh) |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多用户收发联合预编码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4780025B (zh) | 针对全双工协作通信系统的空时交织卷积码编码方法 | |
CN103580737A (zh) |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双向中继系统天线对选择方法 | |
CN101848070B (zh) | Mimo中继广播系统的信息处理方法 | |
CN102684771B (zh) | 多用户双向多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联合信号处理方法 | |
CN102394682B (zh) |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协同中继系统信息处理方法 | |
ES2415355T3 (es) |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o de múltiple entrada múltiple salida | |
CN103259577B (zh) | 一种中继系统源端和中继端鲁棒性联合信号处理方法 | |
CN102811188B (zh) | 双向中继系统中中继端鲁棒性信号处理方法 | |
CN108092928A (zh) | 聚合干扰导向干扰管理方法、混合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 | |
CN102780545A (zh) | 放大转发分布式协作系统发射天线选择方法 | |
CN102546127B (zh) | Mimo中继系统中的信息处理方法 | |
CN102035628A (zh) | 一种中继辅助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通信方法 | |
CN101521531B (zh) | 一种利用天线选择增强td-lte下行链路性能的方法 | |
KR101401592B1 (ko) |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시스템에서 공간 다중화를 위한 장치및 방법 | |
Tourki et al. | Channel and delay estimation algorithm for asynchronous cooperative diversity | |
CN102664712A (zh) | 多天线系统的网络编码传输方法 | |
Qian et al. | Energy-efficient antenna selection in green MIMO relaying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CN104486029A (zh) | 一种多天线双向中继高分集增益的网络编码传输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9 Termination date: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