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69149B -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及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及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69149B
CN102769149B CN201210225129.3A CN201210225129A CN102769149B CN 102769149 B CN102769149 B CN 102769149B CN 201210225129 A CN201210225129 A CN 201210225129A CN 102769149 B CN102769149 B CN 1027691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
ion battery
active layer
plate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251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69149A (zh
Inventor
赖桂棠
许晶
王涛
李科
严磊
陈兴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 Zhijuan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CEANSUN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CEANSUN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CEANSUN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22512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691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69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9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69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91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及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其制造方法包括:制备正极片和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在正极片、负极片的两面均涂覆一层聚合物膜;在正极片和负极片的中间设置隔膜,且将正极片、隔膜及负极片做成裸电芯,并将裸电芯封装于电池壳体内;在干燥房中往电池壳体内注入液体电解液,并密封电池壳体的开口,得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进行加热加压,将其塑化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进行化成。本发明提高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避免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导致其硅碳活性层粉化或从其负极集流体上脱落,提高了电池的循环性能。<!--1-->

Description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及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及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高、无记忆效应及体积能量密度高等特点,使得其在便携式电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得对锂离子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体积能量密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方面,目前采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实现。因为其不存在漏液的问题,并能够抑制电解液溶剂与电池正负极之间的副反应,使得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在安全性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提高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方面,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采用新型的正极材料。目前商品化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二元材料等。在这些材料中,钴酸锂具有最高的体积能量密度,虽然钴具有毒性,且其在全球的储量有限,但是目前还没有出现比钴酸锂更高体积能量密度的正极材料,从而使得通过改变正极材料来提高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存在一定的障碍;(2)采用新型的负极材料。现有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主要是采用石墨作为其负极活性材料,然而当采用石墨作为其负极活性材料时,石墨的实际克比容量已接近于其理论值(372mAh/g)。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已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负极材料。例如硅,其能量密度(其克比容量为4200mAh/g)远超于上述石墨的能量密度(其克比容量为372mAh/g)。因此,可以通过采用硅这种新型的负极材料来提高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
虽然自然界中硅资源很丰富,可以作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新型负极材料,但是当采用硅作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时,硅在嵌/脱锂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体积变化(变化率超过300%),由于其巨大的体积变化,使得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的结构迅速坍塌、粉化或从负极集流体上脱落,导致电子不能迅速转移,使得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急剧下降,从而影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整体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旨在提高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的同时,又能避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片的硅碳活性层的粉化或从负极集流体上脱落,以及简化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过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该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制备正极片和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
步骤S02:在正极片的两面及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的两面均涂覆一层聚合物膜;
步骤S03:在涂覆过聚合物膜的正极片和涂覆过聚合物膜的负极片的中间设置隔膜,且通过卷绕或叠片的方式将所述涂覆过聚合物膜的正极片、隔膜及涂覆过聚合物膜的负极片做成裸电芯,并将所述裸电芯封装于一含有开口的电池壳体内;
步骤S04:在干燥房中从所述电池壳体的开口往所述电池壳体内注入液体电解液,并密封所述电池壳体的开口,得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
步骤S05:对所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进行加热加压,将其塑化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步骤S06:对所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进行化成。
优选地,所述步骤S02具体包括:
将聚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浆料;
通过刮涂、喷涂、浸泡或印刷的方式将所述聚合物浆料涂覆于正极片的两面及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的两面,形成聚合物膜。
优选地,所述聚合物为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所述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中所述六氟丙烯在所述聚偏二氟乙烯主链中的比例为8%-25%;所述溶剂为丙酮、N-甲基吡咯烷酮、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甲乙酮及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步骤S05具体为:
将所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置于温度为60~100℃和压力为100kPa-4000kPa的环境下对其进行加热加压,将其塑化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优选地,所述步骤S01中制备的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及位于所述负极集流体上的硅碳活性层,所述负极集流体为铜箔;制备的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极集流体及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层,所述正极集流体为铝箔,所述正极活性层为钴酸锂或镍钴铝酸锂二元材料活性层。
优选地,所述步骤S02中所涂覆的聚合物膜的厚度为2-8um。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该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池壳体及位于电池壳体内的裸电芯,所述裸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位于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位于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层,所述负极活性层为硅碳活性层,所述负极片的两面及所述正极片的两面均涂覆有聚合物膜。
优选地,所述聚合物膜中的聚合物为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所述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中所述六氟丙烯在所述聚偏二氟乙烯主链中的比例为8%-25%。
优选地,所述负极片的负极集流体为铜箔;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位于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层,所述正极集流体为铝箔,所述正极活性层为钴酸锂或镍钴铝酸锂二元材料活性层。
优选地,所述聚合物膜的厚度为2-8um。
本发明提出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通过在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的两面均涂覆一聚合物膜,使得负极片与隔膜通过聚合物膜粘结在一起,从而限制了负极片的硅碳活性层在充放电的过程中产生体积膨胀,并且,由于聚合物膜具有一定的塑性,使得其能够缓冲负极片的硅碳活性层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因其体积膨胀而产生的应力,因此,本发明避免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导致其硅碳活性层的粉化或其硅碳活性层从其负极集流体上的脱落,从而提高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较佳实施例中裸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较佳实施例的倍率性能测试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较佳实施例的常温循环测试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参照图1,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制备正极片和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
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的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层,其中,正极集流体为铝箔,正极活性层中的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LiCoO2)和镍钴铝酸锂二元材料(Li(Ni0.8Co0.15Al0.05)O2)中的一种或由钴酸锂(LiCoO2)与镍钴铝酸锂二元材料(Li(Ni0.8Co0.15Al0.05)O2)以任意比例进行混合后所得的混合物,本实施例中的正极活性层为钴酸锂活性层,活性物质含量为85.0-98.5%,导电剂含量为1.0-5.0%,粘结剂含量为0.5-10.0%,该钴酸锂活性层的具体配方为:钴酸锂(LiCoO2)(活性物质):SuperP(导电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粘结剂)=95.6:1.8:2.6;
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的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层,其中,负极集流体为铜箔,负极活性层中的活性物质为硅碳(SiC),硅碳活性物质含量为80.0-99.5%,导电剂含量为0.0-10.0%,粘结剂含量为0.5-10.0%,分散剂含量为0.0-5.0%,负极活性层的具体配方为:硅碳(SiC)(活性物质):SuperP(导电剂):丁苯橡胶(SBR)(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分散剂)=95.5:1.5:1.5:1.5。
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的正极片的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上述正极活性层的配方比例,将钴酸锂(LiCoO2)(活性物质)、SuperP(导电剂)及相应的溶剂放入双行星搅拌机,通过双行星搅拌机将其搅拌均匀,然后加入聚偏二氟乙烯(PVDF)(粘结剂)进行慢速搅拌,得到正极活性层的浆料(控制浆料的粘度为2000-7000mPa·S);
其次,将正极活性层的浆料涂覆于正极集流体(铝箔)的表面,得到正极片;
最后,通过辊压机将整个正极片辊压至一定的厚度。
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的负极片的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上述负极活性层的配方比例,将硅碳(SiC)(活性物质)、SuperP(导电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分散剂)及相应的溶剂放入双行星搅拌机,通过双行星搅拌机将其搅拌均匀,然后加入丁苯橡胶(SBR)(粘结剂)进行慢速搅拌,得到负极活性层的浆料(控制浆料的粘度为750~2000mPa·S);
其次,将负极活性层的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铝箔)的表面,得到负极片;
最后,通过辊压机将整个负极片辊压至一定的厚度。
步骤S02:在正极片的两面及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的两面均涂覆一层聚合物膜;
该步骤具体为:
首先将聚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浆料;
然后通过刮涂、喷涂、浸泡或印刷的方式将聚合物浆料涂覆于正极片的两面及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的两面,形成聚合物膜。
其中,上述聚合物为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在该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中,六氟丙烯在聚偏二氟乙烯主链中的比例为8%-25%;上述溶剂为丙酮、N-甲基吡咯烷酮、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甲乙酮及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聚合物膜的厚度为2-8um。
步骤S03:在涂覆过聚合物膜的正极片和涂覆过聚合物膜的负极片的中间设置隔膜,且通过卷绕或叠片的方式将所述涂覆过聚合物膜的正极片、隔膜及涂覆过聚合物膜的负极片做成裸电芯,并将所述裸电芯封装于一含有开口的电池壳体内;
其中,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隔膜为聚烯烃类隔膜,其厚度范围为8~40um,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厚度为12um。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电池壳体为方形铝塑膜壳体(即采用铝塑膜对裸电芯进行包装)。
步骤S04:在干燥房中从所述电池壳体的开口往所述电池壳体内注入液体电解液,并密封所述电池壳体的开口,得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
本实施例中往电池壳体内所注入的液体电解液为常规的液体电解液,该液体电解液的锂盐为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双草酸硼酸锂(LiBOB)等,该液体电解液的非水溶剂为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甲乙酯(EMC)等。优选地,本实施例所使用的液体电解液是浓度为1mol/L的六氟磷酸锂(LiPF6)溶液,其非水溶剂为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和碳酸丙烯酯(PC)的混合溶剂,其中,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丙烯酯(PC)=3:3:3。
步骤S05:对所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进行加热加压,将其塑化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具体的,在对步骤S04所得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进行加热加压,将其塑化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时,其压力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压力太小,将不足以形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良好界面,而压力太大,又将会增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内部短路的风险;同时,温度的选择也很重要,因为温度太低,将不足以使所注入的液体电解液形成凝胶,而温度太高,又将会导致液体电解液溶剂的汽化。本发明实施例在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进行塑化时,所选择的压力范围是100kPa~4000kPa,所选择的温度范围是60~100℃。即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置于温度为60~100℃和压力为100kPa-4000kPa的环境下对其进行加热加压,将其塑化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优选地,本实施例在对上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进行塑化时,所选择的压力可以为1000kPa、2500kPa或3000kPa,而所选择的温度可以为70℃、80℃或85℃。
步骤S06:对所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进行化成。
该步骤中的化成技术,是采用现有常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制作技术中的化成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出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通过在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的两面均涂覆一聚合物膜,使得负极片与隔膜通过聚合物膜粘结在一起,从而限制了负极片的硅碳活性层在充放电的过程中产生体积膨胀,并且,由于聚合物膜具有一定的塑性,使得其能够缓冲负极片的硅碳活性层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因其体积膨胀而产生的应力,因此,本发明避免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在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导致其硅碳活性层的粉化或其硅碳活性层从其负极集流体上的脱落,从而提高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
图2是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较佳实施例中裸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2,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的裸电芯从上往下依次分别为聚合物膜1、正极活性层2、正极集流体3、正极活性层2、聚合物膜1、隔膜4、聚合物膜1、负极活性层5、负极集流体6、负极活性层5、聚合物膜1。其中,正极集流体3和位于正极集流体3上的正极活性层2构成正极片;负极集流体6和位于负极集流体6上的负极活性层5构成负极片。本发明实施例中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5为硅碳活性层,且负极片的两面(即负极活性层5的表面)均涂覆有聚合物膜1,使得负极片与隔膜4通过聚合物膜1粘结在一起,从而限制了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5(即上述硅碳活性层)在充放电的过程中产生体积膨胀,而且由于聚合物膜1具有一定的塑性,使得其能够缓冲负极片的硅碳活性层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因其体积膨胀而产生的应力,以避免负极片的硅碳活性层的粉化或从其负极集流体6上脱落。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正极片的两面也均涂覆有聚合物膜1,以使正极片的性能与负极片的性能相匹配。
其中,上述聚合物膜1中的聚合物为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PVDF-HFP)。由于聚偏二氟乙烯(PVDF)具有突出的成膜特性,且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此外,聚偏二氟乙烯(PVDF)还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和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而有利于其对锂盐的解离。但是,由于聚偏二氟乙烯(PVDF)的分子对称性好及结构规整性高,从而导致其易发生结晶的现象,从而不利于其对锂离子的传导。本发明实施例采用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PVDF-HFP)作为上述聚合物膜1的聚合物材料,其主要是通过六氟丙烯HFP破坏聚偏二氟乙烯(PVDF)分子结构的对称性及其规整性,以降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其结晶度,从而提高其链段运动能力,从而最终实现提高其锂离子导电率的目的。并且由于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PVDF-HFP)中的碳氟键功能团(-C-F)具有强吸附电子的能力,使得聚偏二氟乙烯(PVDF)具有较强的抗电化学氧化能力。
具体的,上述聚合物膜1的制作过程如下:首先将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PVDF-HFP)溶解于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浆料,然后通过刮涂、喷涂、浸泡或印刷的方式将聚合物浆料涂覆于正极片的两面(即上述正极活性层2的表面)及含负极片的两面(即上述负极活性层5的表面),形成聚合物膜1。
其中,上述聚合物(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PVDF-HFP))中六氟丙烯(HFP)在聚偏二氟乙烯(PVDF)主链中的比例为8%-25%,上述溶剂为丙酮、N-甲基吡咯烷酮、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甲乙酮及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聚合物膜1的厚度为2-8um。隔膜4的厚度为12um,隔膜4为聚烯烃类隔膜。负极片的负极集流体6为铜箔。正极片的正极集流体3为铝箔,正极片的正极活性层2的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LiCoO2)和镍钴铝酸锂二元材料(Li(Ni0.8Co0.15Al0.05)O2)中的一种或由钴酸锂(LiCoO2)与镍钴铝酸锂二元材料(Li(Ni0.8Co0.15Al0.05)O2)以任意比例进行混合后所得的混合物。
本发明实施例中正极片的正极活性层2为钴酸锂活性层,该钴酸锂活性层的具体配方为:钴酸锂(LiCoO2)(活性物质):SuperP(导电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粘结剂)=95.6:1.8:2.6;
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5(即上述硅碳活性层)的配方为:硅碳(SiC)(活性物质):SuperP(导电剂):丁苯橡胶(SBR)(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分散剂)=95.5:1.5:1.5:1.5。
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长为61.5mm,宽为42.0mm,厚为4.5mm,其容量为2000mAh,其内阻为40mΩ,其电池壳体为方形铝塑膜壳体。
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为硅碳活性层,从而提高了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并且,由于在负极片的两面均涂覆有一聚合物膜,使得负极片与隔膜通过聚合物膜粘结在一起,从而限制了负极片的硅碳活性层在充放电的过程中产生体积膨胀;而且由于聚合物膜具有一定的塑性,使得其能够缓冲负极片的硅碳活性层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因其体积膨胀而产生的应力,因此,本发明避免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在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导致其硅碳活性层的粉化或其硅碳活性层从其负极集流体上的脱落,从而提高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
图3是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较佳实施例的倍率性能测试示意图。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为2000mAh,其长为61.5mm,宽为42.0mm,厚为4.5mm,因此,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约为619Wh/L,比现有常规的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提高了30%。参照图3,曲线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以0.2C倍率放电时所放出的容量,曲线2表示以0.5C倍率放电时所放出的容量,曲线3表示以1.0C倍率放电时所放出的容量,曲线4表示以2.0C倍率放电时所放出的容量。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为2000mAh,因此,从该图可以看出,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以0.2C的倍率放电时,其放电容量为100%,以0.5C的倍率放电时,其放电容量为99%,以1.0C的倍率放电时,其放电容量为97.6%,以2.0C的倍率放电时,其放电容量为90.2%,即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表现出了良好的倍率性能,其完全能够满足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对其所需电池性能的需求。
图4是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较佳实施例的常温循环测试示意图。
参照图4,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以1.0C的倍率进行充放电时,其经过500周的循环充放电后,其容量的保持率为87%,即本发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制备正极片和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
步骤S02:在正极片的两面及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的两面均涂覆一层聚合物膜;
步骤S03:在涂覆过聚合物膜的正极片和涂覆过聚合物膜的负极片的中间设置隔膜,且通过卷绕或叠片的方式将所述涂覆过聚合物膜的正极片、隔膜及涂覆过聚合物膜的负极片做成裸电芯,并将所述裸电芯封装于一含有开口的电池壳体内;
步骤S04:在干燥房中从所述电池壳体的开口往所述电池壳体内注入液体电解液,并密封所述电池壳体的开口,得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
步骤S05:对所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进行加热加压,将其塑化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步骤S06:对所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进行化成;
所述负极片与所述隔膜通过聚合物膜粘结在一起,所述正极片与所述隔膜通过聚合物膜粘结在一起;
所述步骤S05具体为:
将所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前体置于温度为60~100℃和压力为100kPa-4000kPa的环境下对其进行加热加压,将其塑化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2具体包括:
将聚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浆料;
通过刮涂、喷涂、浸泡或印刷的方式将所述聚合物浆料涂覆于正极片的两面及含硅碳活性层的负极片的两面,形成聚合物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为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所述聚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中所述六氟丙烯在所述聚偏二氟乙烯主链中的比例为8%-25%;所述溶剂为丙酮、N-甲基吡咯烷酮、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甲乙酮及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1中制备的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及位于所述负极集流体上的硅碳活性层,所述负极集流体为铜箔;制备的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极集流体及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层,所述正极集流体为铝箔,所述正极活性层为钴酸锂或镍钴铝酸锂二元材料活性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2中所涂覆的聚合物膜的厚度为2-8um。
CN201210225129.3A 2012-07-02 2012-07-02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及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Active CN1027691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25129.3A CN102769149B (zh) 2012-07-02 2012-07-02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及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25129.3A CN102769149B (zh) 2012-07-02 2012-07-02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及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9149A CN102769149A (zh) 2012-11-07
CN102769149B true CN102769149B (zh) 2016-01-06

Family

ID=47096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25129.3A Active CN102769149B (zh) 2012-07-02 2012-07-02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及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691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7945B (zh) * 2013-02-27 2015-09-16 浙江吉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及表面处理装置
CN106207161B (zh) * 2015-05-06 2019-03-22 南开大学 负极材料与制备方法以及用该负极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6058156A (zh) * 2016-05-18 2016-10-26 山东威能环保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材料负极片的制片方法及在高比能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CN106169579A (zh) * 2016-08-29 2016-11-30 江苏天鹏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锂电池
CN106159341A (zh) * 2016-08-29 2016-11-23 江苏天鹏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锂电池生产工艺
CN106920996A (zh) * 2017-05-11 2017-07-04 李永祥 一种锂聚合物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7968225A (zh) * 2017-12-26 2018-04-27 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耐振动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60255B (zh) * 2018-12-20 2022-05-10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处理方法、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2259776B (zh) * 2019-07-02 2022-02-22 邱瑞光 储电单元、储电模块以及电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7562A (zh) * 2007-11-28 2009-06-03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锂电池用负极及包括该负极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CN102522560A (zh) * 2011-12-20 2012-06-27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02737038U (zh) * 2012-07-02 2013-02-13 深圳市海太阳实业有限公司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7562A (zh) * 2007-11-28 2009-06-03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锂电池用负极及包括该负极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CN102522560A (zh) * 2011-12-20 2012-06-27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02737038U (zh) * 2012-07-02 2013-02-13 深圳市海太阳实业有限公司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9149A (zh) 2012-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69149B (zh)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及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CN102522560B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TWI376828B (en) Electrolytic solution and lithium battery employing the same
CN101388449B (zh) 一种高功率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及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04604014B (zh) 非水电解质溶液和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WO2013185629A1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充放电锂电池
WO2018094773A1 (zh)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动力电池
JP5463817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この製造方法
CN102290577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CN102694201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WO2020238521A1 (zh) 正极集流体、正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包含该电化学装置的用电设备
CN101740807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700808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极片、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US20220052341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1740809A (zh) 一种大容量动力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02737038U (zh)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CN105845978B (zh) 锂离子电池
CN105761944B (zh) 一种混合超级电容器用复合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混合超级电容器
CN114207873A (zh) 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3151563A (zh) 一种聚合物电池的制备方法及聚合物电池
CN109244335A (zh) 一种聚酰亚胺隔膜锂硫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0470884C (zh) 一种电池正极和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12615055A (zh) 非水电解液及耐高温的锂离子电池
CN202839842U (zh) 一种倍率型锂离子电池
CN114122406B (zh) 石墨烯改性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及磷酸铁锂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13

Address after: 300000 No. 1506, A block, Wanke city garden, Wang Gang Chang, Hebei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after: Han Zhijuan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Shenzhen Longgang District Longcheng Street Longxi community A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Oceansun Batter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