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68435B -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68435B
CN102768435B CN201210265168.6A CN201210265168A CN102768435B CN 102768435 B CN102768435 B CN 102768435B CN 201210265168 A CN201210265168 A CN 201210265168A CN 102768435 B CN102768435 B CN 1027684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board
display device
reflector plate
extension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651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68435A (zh
Inventor
林毅凡
林诗尧
郑杰仁
陈柏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011222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454800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68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8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684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84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显示装置包含面板模块及背光模块。背光模块设置于面板模块下方。背光模块包含背板、导光板以及反射片。导光板的边缘受背板承载。反射片设置于导光板下。反射片的边缘与背板的边缘水平且未重叠地形成卡合接缝,并且卡合接缝大体上呈锯齿状。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子、资讯工业的迅速发展,其相关的产品也日益精密。就目前个人电脑领域观之,除了寻求更高速、运算能力更强的计算功能的运算单元和各式各样周边设备的配合来满足使用者需求外,针对轻薄短小的可携式电脑也为业界发展的重点领域。以液晶显示器为例,其具有高画质、体积小、重量轻、低电压驱动、低消耗功率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故广泛地应用于可携式电视、移动电话、摄录放影机、笔记型电脑、桌上型显示器等消费性电子产品中,成为显示器的主流。
随着科技的精进,此种液晶显示器受到更进一步的薄型化要求。为满足这项要求,也有考量直接将液晶显示器内部各元件尽可能做的更薄。举例来说,采用薄型的玻璃基板(厚度未达0.5mm)进行制造液晶显示器。
然而,上述作法除了会使液晶显示器因其本身重量因素而易导致基板挠曲等问题之外,在搬运上也有所困难,因而成为降低制造良率的原因。此外,以此种基板构成的显示装置在遇到不预期的冲击时,也会造成端部破裂、缺口或发生基板整体断裂的情形。虽也有考量使用树脂制的薄膜来代替玻璃基板的方案,然因受限于成膜温度等的限制,实用上并不可行。
另一方面,也有针对构成液晶显示器其中的一片基板进行蚀刻而削薄厚度的制造方法。根据此制造方法,其中一片基板利用蚀刻形成约0.1~0.2mm的薄层,另一片基板维持约0.3~1.1mm的厚度,则基板的强度增高,且液晶显示器也具有足够的强度。然而,以此种制造方法制造而成的液晶显示器,仍旧无法满足市场所要求的薄型化、轻量化程度。并且,此种制造方法也会增加加工、成型成本。
因此,发展出可在不降低显示装置本身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达到薄化显示装置的技术,是此业界必须刻不容缓投入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样态是一种显示装置,其是将显示装置的背板与背光模块的反射片设计在同一层,如此即可使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减去反射片的厚度,进而达到薄化的效果。并且,为了要支撑背光模块的导光板,导光板下方必须要有背板的支撑,因此本发明的背板设计有局部朝向导光板延伸的支撑结构,进而满足支撑导光板的需求。另外,于发光源的发光面前方区域的下方维持具有反射片的设计,使背光模块的整体亮度满足所须达到的发光水准,进一步言,本发明的反射片具有局部朝向发光源延伸的光反射部位,为一种提高光利用率的设计。再者,本发明还设计使背板与反射片相互卡合的侧边呈非一直线的边界,除了可加强两者之间的卡合强度之外,也可使反射片不易发生下垂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的显示装置包含面板模块以及背光模块。背光模块设置于面板模块下方。背光模块包含背板、导光板以及反射片。导光板的边缘受背板承载。反射片设置于导光板下。反射片的边缘与背板的边缘水平且未重叠地形成卡合接缝,并且卡合接缝大体上呈锯齿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板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朝向反射片延伸,用以承载导光板的边缘,并适于水平且未重叠地卡合反射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片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朝向背板延伸,并适于与第一延伸部水平且未重叠地形成卡合接缝。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含多个发光源。每一发光源皆设置于背板上,并大体上正对对应的第二延伸部且不位于相邻两第一延伸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发光源皆具有发光面。并且,每一发光面皆位于对应的第二延伸部上方,并抵靠导光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二延伸部的水平宽度皆大于对应的发光面的水平宽度。并且,每一第二延伸部的水平宽度朝向远离对应的发光面的方向渐扩。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一延伸部与每一第二延伸部大体上呈梯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发光源皆具有发光面。并且,每一发光面皆恰好邻接对应的第二延伸部的边缘,并抵靠导光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一延伸部交错地卡合于相邻两第二延伸部之间,或每一第二延伸部交错地卡合于相邻两第一延伸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一延伸部与每一第二延伸部大体上呈矩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形成卡合区域。卡合区域包含卡合接缝,并且背板与反射片于卡合区域内大体上同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板与反射片各别接触于导光板下方的表面大体上为共平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含胶框以及胶带。胶框组合至背板的内壁。面板模块的边缘承载于胶框上,并位于背光模块上方。胶带由背板与反射片的外表面沿背板的侧壁延伸而贴合至面板模块的边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胶带用以贴合背板与反射片的外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胶带延伸贴合至卡合区域。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样态是一种背光模块。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上述的背光模块包含背板、反射片以及导光板。背板具有第一接合侧边。第一接合侧边为多个斜率或曲率所形成。反射片具有第二接合侧边。第二接合侧边的轮廓与第一接合侧边的轮廓相互互补,且第一接合侧边与第二接合侧边适于水平且未重叠地卡合。导光板设置于反射片上,且导光板的边缘受背板邻近第一接合侧边的部分承载。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上述的背光模块包含背板、反射片以及导光板。背板的侧边具有多个凸出结构,且任两相邻凸出结构之间适于水平且未重叠地卡合反射片的侧边。导光板设置于反射片上并受凸出结构承载。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上述的显示装置包含面板模块以及背光模块。背光模块设置于面板模块下方。背光模块包含背板、反射片以及导光板。反射片的边缘与背板搭接。导光板承载于反射片上。背板与反射片远离面板模块的一侧分别具有第一下表面与第二下表面。第一下表面与第二下表面相对面板模块分别具有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第一高度等于或小于第二高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板包含搭接部。第一下表面位于搭接部远离面板模块的一侧。反射片包含本体以及弯折结构。导光板承载于本体上。第二下表面位于本体远离面板模块的一侧。弯折结构位于本体的边缘,并搭接于搭接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弯折结构包含第一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连接本体,并相对本体朝向面板模块弯折。第二弯折部连接第一弯折部,并相对第一弯折部朝向背板弯折,进而搭接于搭接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搭接部具有第一卡勾。弯折结构具有第二卡勾。第一卡勾与第二卡勾相互卡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弯折结构大体上呈倒U字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含单面胶带。单面胶带粘固至背板与反射片邻近面板模块的一侧,用以使背板与反射片搭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含双面胶带。双面胶带粘固于第一下表面与反射片之间,用以使背板与反射片搭接。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元件的局部上视图;
图1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图1A中的线段1B-1B’的局部剖视图;
图1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图1A中的线段1C-1C’的局部剖视图;
图2A为图1A中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元件于一实施例中的局部上视图,其中卡合区域以虚线标示;
图2B为图1A中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元件于另一实施例中的局部上视图,其中卡合区域以虚线标示;
图3A为图2A中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元件于另一实施例中的局部上视图,其中卡合区域以虚线标示;
图3B为图2B中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元件于另一实施例中的局部上视图,其中卡合区域以虚线标示;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显示装置                 14:背光模块
140、540:发光源            140a、540a:发光面
142:导光板                 144、344:反射片
144a、344a:第二延伸部      146:电路板
146a:背胶                  148:扩散片
150:菱镜层                 152:光学膜片
154、354:背板              154a、354a:第一延伸部
156:胶框                   16:面板模块
160:彩色滤光片基板         162:薄膜晶体管基板
164:上偏光片               166:下偏光片
2:胶带                     6、7:显示装置
644、744:反射片            644a、744a:第二下表面
644b、744b:本体            644c、744c:弯折结构
644c1、744c1:第一弯折部    644c2、744c2:第二弯折部
654、754:背板              654a、754a:第一下表面
654b、754b:搭接部          744c3:第二卡勾
754c:第一卡勾              8、9:显示装置
844、944:反射片            844a、944a:第二下表面
854、954:背板              854a、954a:第一下表面
870:单面胶带               970:双面胶带
EZ:卡合区域                ES:卡合接缝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本发明的一技术态样是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更具体地说,其是将显示装置的背板与背光模块的反射片设计在同一层,如此即可使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减去反射片的厚度,进而达到薄化的效果。并且,为了要支撑背光模块的导光板,导光板下方必须要有背板的支撑,因此本发明的背板设计有局部朝向导光板延伸的支撑结构,进而满足支撑导光板的需求。另外,于发光源的发光面前方区域的下方维持具有反射片的设计,使背光模块的整体亮度满足所须达到的发光水准,进一步言,本发明的反射片具有局部朝向发光源延伸的光反射部位,为一种提高光利用率的设计。再者,本发明还设计使背板与反射片相互卡合的侧边呈非一直线的边界,除了可加强两者之间的卡合强度之外,也可使反射片不易发生下垂的现象。
请参照图1A、图1B以及图1C。图1A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部分元件的局部上视图。图1B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沿图1A中的线段1B-1B’的局部剖视图。图1C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图1A中的线段1C-1C’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A、图1B与图1C所示,应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的电子装置可以是可携式电脑装置(例如,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等)或是手持式电子装置(例如,PDA、手机、游戏机…等),但并不以此为限。换言之,应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的电子装置可以是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只要显示装置1有进一步薄化的需求,皆可应用本发明的概念导入显示装置1的设计中。
如图1A、图1B与图1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主要包含有背光模块14以及面板模块16。显示装置1的背光模块14至少包含发光源140、导光板142、反射片144、电路板146、扩散片148、菱镜层150、光学膜片152、背板154以及胶框156。背光模块14的胶框156以其外缘组合至背板154的内壁。背光模块14的胶框156的边缘承载于背板154上,并且背板154环绕于面板模块16外。背光模块14的导光板142设置于反射片144上,并且导光板142的边缘受背板154承载。背光模块14的反射片144的边缘与背板154的边缘水平且未重叠地相互卡合。背光模块14的发光源140设置于背板154上并邻近反射片144的侧边。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的发光源140为发光二极管(LED),但并不以此为限。背光模块14的电路板146与发光源140电连接,并通过背胶146a贴合于导光板142上。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的电路板146可为软性电路板,但并不限于此。背光模块14的扩散片148、菱镜层150以及光学膜片152依序设置于导光板142上。显示装置1的面板模块16的边缘承载于胶框156上。显示装置1的面板模块16包含薄膜晶体管基板160、彩色滤光片基板162、上偏光片164以及下偏光片166。面板模块16的彩色滤光片基板162与薄膜晶体管基板160相互黏合。面板模块16的上偏光片164粘合至彩色滤光片基板162上方。面板模块16的下偏光片166粘合至薄膜晶体管基板160的下方。由此,背光模块14的发光源140即可发射光线进入导光板142,并受反射片144反射以依序通过扩散片148、菱镜层150、光学膜片152、下偏光片166、薄膜晶体管基板160、彩色滤光片基板162以及上偏光片164而离开面板模块16,进而可达到供使用者观赏的功能。
请参照图2A。图2A为绘示图1A中的显示装置1的部分元件于一实施例中的局部上视图,其中卡合区域EZ以虚线标示。
如图1B、图1C与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的背板154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一延伸部154a。位于背板154的第一接合侧边(亦即,背板154上邻接反射片144的侧边)上的第一延伸部154a朝向反射片144延伸(亦即,背板154于其第一接合侧边上形成凸出结构),用以承载导光板142的边缘,并适于水平且未重叠地卡合反射片144。由此,背板154的第一延伸部154a即可延伸至导光板142的下方以达到支撑导光板142的目的,并通过任两相邻的第一延伸部154a水平且未重叠地卡合反射片144的侧边。除了可加强背板154与反射片144两者之间的卡合强度之外,也可使反射片144不易发生下垂的现象。
如图1B、图1C与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的每一发光源140皆具有发光面140a,并且每一发光面140a皆抵靠导光板142,用于将发出的光直接射入导光板142中。由于背光模块14的发光源140是设置于背板154上,因此若发光源140的发光面140a前方区域的下方为背板154而非反射片144,则背光模块14的整体亮度会下降约10%(视背板154的反射率而定),因而降低光利用效率。有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的反射片144上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二延伸部144a。位于反射片144的第二接合侧边(亦即,反射片144上邻接背板154的侧边)上的每一第二延伸部144a皆朝向背板154延伸至对应的发光面140a前方区域的下方(亦即,反射片144于其第二接合侧边上形成凸出结构),并适于与背板154的第一延伸部154a水平且未重叠地形成卡合接缝ES。另一方面来说,背光模块14的每一发光源140皆大体上正对反射片144上对应的第二延伸部144a且不位于相邻两第一延伸部154a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由于制造过程或组装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误差,因此若欲使每一发光源140的发光面140a皆恰好邻接对应的第二延伸部144a,则可能会因为公差的因素而无法达成。因此,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发光源140的发光面140a的位置稍微朝向反射片144移动(移动的距离大于公差),进而让每一发光源140的发光面140a皆位于对应的第二延伸部144a上方(亦即,每一发光源140皆位于反射片144的第二延伸部144a与背板154的交界上方),并抵靠导光板142。由此,即使有公差的问题存在,还是能使每一发光源140的发光面140a邻接于反射片144的第二延伸部144a的上方,并确保每一发光源140所发出的光完全由反射片144所反射。
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54的每一第一延伸部154a交错地卡合于反射片144上相邻两第二延伸部144a之间,或者反射片144的每一第二延伸部144a交错地卡合于背板154上相邻两第一延伸部154a之间,用于达到使背板154与反射片144水平且未重叠地相互卡合的目的,但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也可仅使背板154的某些第一延伸部154a卡合于反射片144上相邻两第二延伸部144a之间,或使反射片144的某些第二延伸部144a卡合于背板154上相邻两第一延伸部154a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背板154的每一第一延伸部154a与反射片144的每一第二延伸部144a大体上呈矩形,但并不以此为限。背板154的每一第一延伸部154a与反射片144的每一第二延伸部144a也可呈弧形、三角形、非单一斜率的线段所形成的形状…等,只要能使背板154的第一延伸部154a与反射片144的第二延伸部144a完整(亦即,背板154的第一接合侧边的轮廓与反射片144的第二接合侧边的轮廓相互互补)或局部相互卡合的形状,皆可应用于本发明中。
请参照图2B。图2B为绘示图1A中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元件于另一实施例中的局部上视图,其中卡合区域EZ以虚线标示。
如图2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本发明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源140,因此其所发出的光具有特定的发散角度。若为了避免发光源140所发出的光受到背板354而非反射片344反射,可使反射片344的每一第二延伸部344a的水平宽度皆大于对应的发光源140的发光面140a的水平宽度。并且,为了配合发光源140所发出的光的发散角度,还可进一步使反射片344的每一第二延伸部344a的水平宽度朝向远离对应的发光源140的发光面140a的方向渐扩。因此,在一实施例中,背板354的每一第一延伸部354a与反射片344的每一第二延伸部344a可大体上呈梯形,但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3A以及图3B。图3A为绘示图2A中的显示装置1的部分元件于另一实施例中的局部上视图,其中卡合区域EZ以虚线标示。图3B为绘示图2B中的显示装置1的部分元件于另一实施例中的局部上视图,其中卡合区域EZ以虚线标示。
如图3A所示,相比较于图2A的发光源140的设置位置,若组装精度随着技术的精进而无误差产生,则图3A中的每一发光源540的发光面540a也可恰好邻接对应的第二延伸部144a的边缘(亦即,每一发光源540的发光面540a皆恰好位于反射片144的第二延伸部144a与背板154的交界上方)。由此,背光模块14的每一发光源540经由各自的发光面540a所发出的光,即可由前方区域的下方第二延伸部144a反射,进而提高光利用效率。
同样地,相较于图2B的发光源140的设置位置,若组装精度随着技术的精进而无误差产生,则图3B中的每一发光源540的发光面540a也可恰好邻接对应的第二延伸部344a的边缘(亦即,每一发光源540的发光面540a皆恰好位于反射片344的第二延伸部344a与背板354的交界上方)。由此,背光模块14的每一发光源540经由各自的发光面540a所发出的光,即可由前方区域的下方第二延伸部344a反射,进而提高光利用效率。
如图1B、图1C与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54的第一延伸部154a与反射片144的第二延伸部144a形成卡合区域EZ。卡合区域EZ包含第一延伸部154a与第二延伸部144a之间的卡合接缝ES,并且背板154与反射片144于卡合区域EZ内大体上同厚度。进一步来说,背光模块14的背板154与反射片144各别接触于导光板142下方的表面大体上为共平面。由此,相比较于现有的背光模块,本发明设计在同一层的背板154与反射片144即可使显示装置1的整体厚度减去反射片144的厚度,进而达到薄化的效果。
如图1B与图1C与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进一步包含胶带2。胶带2由背板154与反射片144的外表面沿背板154的侧壁延伸而贴合至面板模块16的边缘。并且,胶带2的贴合区域可涵盖第一延伸部154a与第二延伸部144a所形成的卡合区域EZ。通过将胶带2贴合于第一延伸部154a与第二延伸部144a所形成的卡合区域EZ,本发明可进一步加强背板154与反射片144之间相互卡合的强度。相对地,通过贴合于第一延伸部154a与第二延伸部144a之间非单一斜率或曲率的线段所形成的卡合接缝ES(例如,锯齿状、齿条状、波浪状…等)上,胶带2本身的支撑能力也可获得提升而使反射片144不易下垂。
请参照图4。图4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6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6的背光模块14同样至少包含如图1B所示的发光源140、导光板142电路板146、扩散片148、菱镜层150、光学膜片152以及胶框156,并且显示装置6的面板模块16同样至少包含如图1B所示的薄膜晶体管基板160、彩色滤光片基板162、上偏光片164以及下偏光片166,因此上述各元件之间的功能与连接关系不再赘述。
在此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的反射片644包含本体644b以及弯折结构644c。反射片644的弯折结构644c位于本体644b的边缘。背光模块14的导光板142完整承载于反射片644的本体644b上。背光模块14的背板654包含搭接部654b。反射片644的弯折结构644c搭接于背板654的搭接部654b上。
进一步来说,反射片644的弯折结构644c包含第一弯折部644c1以及第二弯折部644c2。弯折结构644c的第一弯折部644c1连接本体644b,并相对本体644b朝向面板模块16弯折。弯折结构644c的第二弯折部644c2连接第一弯折部644c1,并相对第一弯折部644c1朝向背板654弯折,进而搭接于背板654的搭接部654b上。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的背板654与反射片644远离面板模块16的一侧(亦即,图4中背板654与反射片644朝下的一侧)分别具有第一下表面654a与第二下表面644a。背板654的第一下表面654a位于搭接部654b远离面板模块16的一侧,而反射片644的第二下表面644a位于本体644b远离面板模块16的一侧。背板654的第一下表面654a与反射片644的第二下表面644a相对面板模块16分别具有第一高度H1与第二高度H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高度H1等于第二高度H2。换言之,背板654的第一下表面654a与反射片644的第二下表面644a大体上为共平面。由此,相较于现有的背光模块,本实施例中分别具有呈共平面的第一下表面654a与第二下表面644a的背板654与反射片644即可使显示装置6的整体厚度减去背板654的厚度,进而达到薄化的效果。
最后,通过胶带2由反射片644的第二下表面644a与背板654的第一下表面654a与沿着背板654的侧壁延伸而贴合至面板模块16的边缘,即可使背光模块14与面板模块16相互固定。
请参照图5。图5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7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7的背光模块14同样至少包含如图4所示的发光源140、导光板142电路板146、扩散片148、菱镜层150、光学膜片152以及胶框156,并且显示装置7的面板模块同样至少包含如图4所示的薄膜晶体管基板160、彩色滤光片基板162、上偏光片164以及下偏光片166,因此上述各元件之间的功能与连接关系不再赘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的背板754同样包含搭接部754b。背光模块14的反射片744同样包含本体744b与弯折结构744c。反射片744的弯折结构744c同样包含第一弯折部744c1与第二弯折部744c2。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背板754的搭接部754b还具有第一卡勾754c。搭接部754b的第一卡勾754c形成于搭接部754b邻近面板模块16的一侧(亦即,图5中搭接部754b朝上的一侧)。弯折结构744c的第二弯折部744c2还具有第二卡勾744c3。第二弯折部744c2的第二卡勾744c3形成于第二弯折部744c2远离面板模块16的一侧(亦即,图5中第二弯折部744c2朝下的一侧)。并且,搭接部754b的第一卡勾754c与第二弯折部744c2的第二卡勾744c3相互卡合,进而可达到防止背板754与反射片744沿图5的水平方向相互脱离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片744的弯折结构744c大体上呈倒U字型,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的背板754与反射片744远离面板模块16的一侧(亦即,图5中背板754与反射片744朝下的一侧)分别具有第一下表面754a与第二下表面754b。背板754的第一下表面754a与反射片744的第二下表面744a相对面板模块16分别具有第一高度H1与第二高度H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高度H1等于第二高度H2。换言之,背板754的第一下表面754a与反射片744的第二下表面744a大体上为共平面。因此,相较于现有的背光模块,本实施例中分别具有呈共平面的第一下表面754a与第二下表面744a的背板754与反射片744可使显示装置7的整体厚度减去背板754的厚度,进而达到薄化的效果。
请参照图6。图6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8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8的背光模块14同样至少包含如图1B所示的发光源140、导光板142电路板146、扩散片148、菱镜层150、光学膜片152以及胶框156,并且显示装置8的面板模块16同样至少包含如图1B所示的薄膜晶体管基板160、彩色滤光片基板162、上偏光片164以及下偏光片166,因此上述各元件之间的功能与连接关系不再赘述。
在此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的导光板142完整承载于反射片844上。背光模块14的反射片844以其边缘抵靠背板854。显示装置8进一步包含单面胶带870。显示装置8的单面胶带870粘固至背板854与反射片844邻近面板模块16的一侧(亦即,图6中背板854与反射片844朝上的一侧),用以使背板854与反射片844搭接。换言之,背光模块14的背板854与反射片844的上侧与下侧分别以单面胶带870与胶带2粘固,用于使背板854与反射片844能够稳固地相互搭接。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的背板854与反射片844远离面板模块16的一侧(亦即,图6中背板854与反射片844朝下的一侧)分别具有第一下表面854a与第二下表面844a。背板854的第一下表面854a与反射片844的第二下表面844a相对面板模块16分别具有第一高度H1与第二高度H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高度H1等于第二高度H2。换言之,背板854的第一下表面854a与反射片844的第二下表面844a大体上为共平面。因此,相比较于现有的背光模块,本实施例中分别具有呈共平面的第一下表面854a与第二下表面844a的背板854与反射片844可使显示装置8的整体厚度减去背板854的厚度,进而达到薄化的效果。
请参照图7。图7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9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9的背光模块14同样至少包含如图1B所示的发光源140、导光板142电路板146、扩散片148、菱镜层150、光学膜片152以及胶框156,并且显示装置9的面板模块16同样至少包含如图1B所示的薄膜晶体管基板160、彩色滤光片基板162、上偏光片164以及下偏光片166,因此上述各元件之间的功能与连接关系不再赘述。
在此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的导光板142完整承载于反射片944上。背光模块14的背板954与反射片944远离面板模块16的一侧(亦即,图7中背板954与反射片944朝下的一侧)分别具有第一下表面954a与第二下表面944a。背板954的第一下表面954a与反射片944的第二下表面944a相对面板模块16分别具有第一高度H1与第二高度H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高度H1小于第二高度H2。显示装置9进一步包含双面胶带970。显示装置9的双面胶带970粘固于背板954的第一下表面954a与反射片944的上表面(亦即,第二下表面944a的另一相对面)之间,用于使背板954与反射片944搭接。
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背板954的第一下表面954a相对面板模块16的距离比较近,因此可通过双面胶带970承载并粘固于反射片944的上表面。由此,相较于现有的背光模块,本实施例即可使显示装置9的整体厚度减去背板954的厚度,进而达到薄化的效果。
由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发明是将显示装置的背板与背光模块的反射片设计在同一层,如此即可使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减去反射片的厚度,进而达到薄化的效果。并且,为了要支撑背光模块的导光板,导光板下方必须要有背板的支撑,因此本发明的背板设计有局部朝向导光板延伸的支撑结构,进而满足支撑导光板的需求。另外,在发光源的发光面前方区域的下方维持具有反射片的设计,使背光模块的整体亮度满足所须达到的发光水准,进一步言,本发明的反射片具有局部朝向发光源延伸的光反射部位,为一种提高光利用率的设计。再者,本发明还设计使背板与反射片相互卡合的侧边呈非一直线的边界,除了可加强两者之间的卡合强度之外,也可使反射片不易发生下垂的现象。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3)

1.一种显示装置,包含:
面板模块;以及
背光模块,设置于该面板模块下方,该背光模块包含:
背板;
导光板,该导光板的边缘受该背板承载;以及
反射片,设置于该导光板下,其中该反射片的边缘与该背板的边缘水平且未重叠地形成一卡合接缝,并且该卡合接缝大体上呈锯齿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背板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一延伸部,朝向该反射片延伸,用以承载该导光板的边缘,并适于水平且未重叠地卡合该反射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反射片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二延伸部,朝向该背板延伸,并适于与该多个第一延伸部水平且未重叠地形成该卡合接缝。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含多个发光源,每一该多个发光源皆设置于该背板上,并大体上正对对应的该第二延伸部且不位于相邻两该多个第一延伸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一该多个发光源皆具有发光面,并且每一该发光面皆位于对应的该第二延伸部上方,并抵靠该导光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一该多个第二延伸部的水平宽度皆大于对应的该发光面的水平宽度,并且每一该多个第二延伸部的水平宽度朝向远离对应的该发光面的方向渐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一该多个第一延伸部与每一该多个第二延伸部大体上呈梯形。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一该多个发光源皆具有发光面,并且每一该发光面皆恰好邻接对应的该第二延伸部的边缘,并抵靠该导光板。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一该多个第一延伸部交错地卡合于相邻两该多个第二延伸部之间,或每一该多个第二延伸部交错地卡合于相邻两该多个第一延伸部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一该多个第一延伸部与每一该多个第二延伸部大体上呈矩形。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多个第一延伸部与该多个第二延伸部形成一卡合区域,该卡合区域包含该卡合接缝,并且该背板与该反射片于该卡合区域内大体上同厚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背板与该反射片各别接触于该导光板下方的表面大体上为共平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含:
胶框,组合至该背板的内壁,且该面板模块的边缘承载于该胶框上,并位于该背光模块上方;以及
胶带,由该背板与该反射片的外表面沿该背板的侧壁延伸而贴合至该面板模块的边缘。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含一胶带,用以贴合该背板与该反射片的外表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背板与该反射片形成一卡合区域,该卡合区域包含该卡合接缝,该胶带延伸贴合至该卡合区域。
16.一种背光模块,包含:
背板,具有第一接合侧边,该第一接合侧边为多个斜率或曲率所形成;
反射片,具有第二接合侧边,该第二接合侧边的轮廓与该第一接合侧边的轮廓相互互补,且该第一接合侧边与该第二接合侧边适于水平且未重叠地卡合;以及
导光板,设置于该反射片上,且该导光板的边缘受该背板邻近该第一接合侧边的部分承载。
17.一种背光模块,包含:
反射片;
背板,其侧边具有多个凸出结构,且任两相邻该多个凸出结构之间适于水平且未重叠地卡合该反射片的侧边;以及
导光板,设置于该反射片上并受该多个凸出结构承载。
18.一种显示装置,包含:
面板模块;以及
背光模块,设置于该面板模块下方,该背光模块包含:
背板;
反射片,其边缘与该背板搭接;以及
导光板,承载于该反射片上,
其中该背板与该反射片远离该面板模块的一侧分别具有第一下表面与第二下表面,该第一下表面与该第二下表面相对该面板模块分别具有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并且该第一高度等于该第二高度。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背板包含搭接部,并且该第一下表面位于该搭接部远离该面板模块的一侧,该反射片包含:
本体,该导光板承载于该本体上,并且该第二下表面位于该本体远离该面板模块的一侧;以及
弯折结构,位于该本体的边缘,并搭接于该搭接部上。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弯折结构包含:
第一弯折部,连接该本体,并相对该本体朝向该面板模块弯折;以及
第二弯折部,连接该第一弯折部,并相对该第一弯折部朝向该背板弯折,进而搭接于该搭接部上。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搭接部具有第一卡勾,该弯折结构具有第二卡勾,并且该第一卡勾与该第二卡勾相互卡合。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弯折结构大体上呈倒U字型。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含一单面胶带,粘固至该背板与该反射片邻近该面板模块的一侧,用以使该背板与该反射片搭接。
CN201210265168.6A 2011-10-28 2012-07-27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Active CN1027684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9393 2011-10-28
TW100139393 2011-10-28
TW101122250 2012-06-21
TW101122250A TWI454800B (zh) 2011-10-28 2012-06-21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8435A CN102768435A (zh) 2012-11-07
CN102768435B true CN102768435B (zh) 2015-10-07

Family

ID=47095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65168.6A Active CN102768435B (zh) 2011-10-28 2012-07-27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684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0866B2 (ja) * 2016-03-01 2020-12-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US10317719B2 (en) * 2017-08-01 2019-06-11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Thin-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an air flow system
CN115993739A (zh) * 2018-05-09 2023-04-21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模块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93811A1 (en) * 2001-01-16 2002-07-18 Au Optronics Corp. Frame for fixing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unit thereof
CN1952753A (zh) * 2005-10-18 2007-04-25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029990A (zh) * 2006-03-03 2007-09-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36096A (zh) * 2011-10-28 2012-05-0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93811A1 (en) * 2001-01-16 2002-07-18 Au Optronics Corp. Frame for fixing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unit thereof
CN1952753A (zh) * 2005-10-18 2007-04-25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029990A (zh) * 2006-03-03 2007-09-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36096A (zh) * 2011-10-28 2012-05-0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8435A (zh) 2012-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81035B (zh) 液晶显示设备
US1098986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217824B (zh) 带有底部支架的显示装置
TWI454800B (zh)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CN111354268B (zh) 光路控制构件和包括该光路控制构件的电子设备
US20190129229A1 (en) Narrow fram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807814B (zh) 背板、用该背板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5568213B2 (ja) 発光装置
CN209515073U (zh) 一种多屏幕无缝拼接屏
US1026808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03455561U (zh)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55602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6073524A (ja) 改善された導光板を備え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CN102840510B (zh) 背光单元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US20090237596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203101779U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5785624A (zh) 无胶框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5209818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9212808A (zh) 液晶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3555412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TWM474189U (zh) 觸控顯示裝置
US2018014979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2164331A (zh) 多曲面显示装置
CN112002221A (zh) 显示装置及其贴合方法
CN102768435B (zh)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223

Address after: Jiangsu Longte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Kunshan Road No. 6

Patentee after: AU Optronics (Kunsh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Hsinchu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Youda Photoelectr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