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3916A - 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3916A
CN102753916A CN2010800636017A CN201080063601A CN102753916A CN 102753916 A CN102753916 A CN 102753916A CN 2010800636017 A CN2010800636017 A CN 2010800636017A CN 201080063601 A CN201080063601 A CN 201080063601A CN 102753916 A CN102753916 A CN 1027539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ing
heat exchanger
water supply
mentioned
ho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36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3916B (zh
Inventor
小松智弘
小谷正直
内田麻理
国眼阳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53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39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39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391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9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mbined with domestic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1/00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 F24D11/02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using heat pumps
    • F24D11/0214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using heat pumps water heating system
    • F24D11/0221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using heat pumps water heat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solar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7/00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 F24D17/0015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using solar energy
    • F24D17/0021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using solar energy with accumulation of the heated w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7/00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 F24D17/02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6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central heating and domestic hot water
    • F24D19/107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central heating and domestic hot water the system uses a heat pump and solar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3Exclusively-fluid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4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using natural energy, e.g. solar energy, energy from the grou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7/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cascade operation, i.e. with two or more circuits, the heat from the condenser of one circuit being absorbed by the evaporator of the next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0/00District heating systems
    • F24D10/003Domestic delivery stations having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2Heat pump
    • F24D2200/123Compression type 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4Solar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40/00Characterizing positions, e.g. of sensors, inlets,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4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using natural energy, e.g. solar energy, energy from the ground
    • F24F2005/006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using natural energy, e.g. solar energy, energy from the ground using solar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01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compress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70Hybrid systems, e.g. uninterruptible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17District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通过进行自然循环式循环的制冷运转来实现消耗电力的大幅降低。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具备:进行制冷供暖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热水供给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与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23)。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具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22)、中间热交换器(23)、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绕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绕过中间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c)。在该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有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另外,中间热交换器(23)和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至少一方被设置于比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高的位置。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特别适合于经由中间热交换器可热交换地将切换进行制冷和供暖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和进行热水供给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连接起来,形成空气调节循环和热水供给循环的二元冷冻循环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例如有专利文件1所揭示的技术。在该专利文件1中揭示了一种系统,构成为具备进行高温输出的高温循环、进行中温或低温输出的中温循环,高温循环的蒸发器和中温循环的冷凝器能够进行热交换。根据该专利文件1的技术,能够在高温循环中有效地利用中温循环的排热,所以能够进行经济的运转。
另外,在冷冻循环中有以下的循环:通过强制地使通过压缩机升压后的制冷剂在回路内循环而形成的冷冻循环;由于制冷剂的密度差而产生压力梯度,回路内的制冷剂由此自然地循环而形成的冷冻循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前者称为压缩式循环,将后者称为自然循环式循环。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特开平4-326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只能在中温循环和高温循环同时运转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中温循环的排热。即,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中温循环或高温循环单独运转的情况下无法利用排热。因此,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大幅削减能源消耗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能够有效地利用制冷剂回路的排出冷热能,得到高的能源效率。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通过利用制冷剂的密度差而进行自然循环式循环的制冷运转,能够实现消耗电力的大幅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具备: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进行热水供给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与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具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空气调节用膨胀阀、用于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具备:热水供给用主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热水供给用压缩机、与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热水供给用膨胀阀、上述中间热交换器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中设置绕过上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绕过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空气调节用旁路开闭单元,其将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路切换为经由上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流路、经由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的流路中的任意一个,在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用于在空气调节用热源用的热传递介质与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将上述中间热交换器和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在比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高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流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和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能够通过中间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空气调节循环和热水供给循环的排热。由此,本发明能够得到高能量效率。进而,根据本发明,设置绕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将中间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比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更高的位置,因此,能够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自然循环式循环。由此,本发明能够在停止了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状态下进行制冷运转,因此,能够大幅降低消耗电力。另外,本发明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为绕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结构即可,例如,即使是将空气调节用压缩机和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一起绕过的结构,只要是绕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结构,该结构也包含于本发明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能够形成以下这样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即,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顺次向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流动并返回到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中间热交换器顺次向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流动并返回到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将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分割为上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侧的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和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侧的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这两部分,并且用连接用制冷剂配管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连接起来,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中,设置从上述中间热交换器与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之间的位置向上述连接用制冷剂配管连接的第三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在上述第三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
进而,本发明构成为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从相对于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更靠近上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侧的位置向上述连接用制冷剂配管连接的第四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
进而,本发明构成为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中,设置从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之间的位置向上述第三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的相对于上述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更靠近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侧的位置连接的第五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
根据这些发明,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能够形成压缩式循环和自然循环式循环的双方,进而还能够形成多个自然循环式循环,因此,能够与制冷供暖负荷的状况对应地进行最优的运转。由此,在这些发明中进一步提高了能量效率,进而还能够进一步降低消耗电力。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主回路中,设置绕过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第一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在上述第一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用于在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的热传递介质与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并且将上述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设置在比上述中间热交换器更高的位置,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从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主回路中的上述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热水供给用膨胀阀之间的位置向上述第一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中的上述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入口侧的位置连接的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在上述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对上述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进行开闭的热水供给用旁路开闭单元。
根据本发明,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能够形成将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设为冷凝器、将中间热交换器设为蒸发器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自然循环的自然循环式循环,因此,在空气调节循环中,能够将中间热交换器和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2个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因此,在本发明中,可交换的热量增加,因此能够提高制冷运转的能力。另外,本发明利用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的自然循环式循环提高了制冷运转的能力,因此,不需要热水供给用压缩机的运转。因此,本发明可以实现消耗电力的大幅度降低。
另外,理想的是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以下这样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即,理想的是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从上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排出口顺次向上述中间热交换器、上述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流动并强制地返回到上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压缩式循环;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顺次向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流动并返回到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另外,理想的是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以下的2个自然循环式循环: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中间热交换器顺次向上述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流动并返回到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顺次向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流动并返回到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另外,理想的是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顺次向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流动并返回到上述空气调节侧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另外,理想的是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经由上述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顺次向上述热水供给用膨胀阀、上述中间热交换器流动并返回到上述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根据这些发明,在大幅降低消耗电力的基础上,能够与多样的运转要求对应。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通过配管将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设置在被冷却空间中的室内热交换器之间连接起来而形成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使作为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的水或盐水在上述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
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将室内机和室外机连接起来的制冷剂配管,进而制冷剂量较少即可。另外,在现有技术那样的用制冷剂配管将室内机和室外机连接起来的结构中形成自然循环式循环的情况下,必须将室外机设置在比室内机高的位置,对布局有限制。但是,根据本发明,由于是设置使用侧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的结构,所以具有布局的自由度增大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通过配管将上述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能够蓄热的贮热水罐连接起来而形成环状的热水供给回路,使作为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的水在上述热水供给回路中循环。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回收空气调节排热而从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得到的热能积蓄在贮热水罐中,因此能够谋求有效利用热能,具有能量效率提高的优点。另外,本发明能够通过贮热水罐蓄热,因此还能够消除空气调节负荷与热水供给负荷的时间段的不同。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通过配管将上述中间热交换器和能够蓄热的蓄热罐连接起来而形成环状的中间热介质回路,使水在上述中间热介质回路中循环,由此,能够经由上述中间热交换器,使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在上述中间热介质回路中循环的水这3个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发明,能够经由中间热交换器由中间热介质回路接收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排热,并将该排热积蓄在蓄热罐中而用于热水供给。另外,还能够将积蓄在中间热介质回路中的热经由中间热交换器散热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由此,在本发明中,能够有效利用排热,无限地抑制能量损失,能够进行能量效率高的运转。另外,本发明能够通过蓄热罐蓄热,因此,还能够消除空气调节负荷与热水供给负荷的时间段的不同。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有效利用制冷剂回路的排出冷热能,能够得到高能量效率。另外,本发明能够进行利用制冷剂的密度差的自然循环式循环的制冷运转,因此能够实现消耗电力的大幅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整体的系统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的详细的系统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的详细的系统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中间温水循环回路的详细的系统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的详细的系统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热水供给回路的详细的系统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太阳热循环回路的详细的系统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出热水路径的详细的系统图。
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的详细的系统图。
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第一运转形式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
图11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第二运转形式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第三运转形式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
图13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第四运转形式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
图14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第五运转形式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
图15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第六运转形式的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的流动的动作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第一~第六运转形式的各设备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使用了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运转模式的代表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结构。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如图1所示,具备: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热水供给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使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进行热交换的水进行循环中间温水循环回路(中间热介质回路)7;进行住宅(被冷却空间)60的室内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使用于与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进行热交换的水进行循环的热水供给回路9;使积蓄了由太阳热集热器4收集到的太阳热的水或盐水进行循环的太阳热循环回路10;向外部供给高温的水(热水)的出热水路径11;使用于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和太阳热循环回路进行热交换的水进行循环的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
另外,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单元结构具备:配置在室外的热泵单元1;配置在室内的室内单元2;配置在室外的热水供给/蓄热罐单元3;配置在室外的太热热集热器4。另外,各单元如图1所示,分别被划分为用点划线围住的范围。
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是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循环的回路,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切换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路的四通阀(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22、中间热交换器23、与从风扇25输送来的大气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对由于流路的切换而变化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量进行控制的作为缓冲器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b、对空气调节用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和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27b、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通过该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形成了空气调节用的冷冻循环(空气调节循环)。
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是能够控制容量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作为这样的压缩机,可以采用活塞式、回转式、涡旋式、螺旋式、离心式。具体地说,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是涡旋式的压缩机,通过逆变器控制能够控制容量,转速从低速到高速可变。
中间热交换器23成为能够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循环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中循环的水的3个流体之间相互进行热交换的构造。具体地说,中间热交换器23成为以下构造,即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过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传热管(未图示)、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流过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传热管(未图示)在接合的状态下插入了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的水流过的外管(未图示)中。通过该结构,能够有效地相互利用空气调节用回路5的排热、热水供给用回路6的排热、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所积蓄的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传热管与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传热管的接合利用了钎焊,但只要是能够使传热管之间热接触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焊接或用束带卷绕传热管彼此而固定的方法等。
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被分割为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这两部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通过联结用制冷剂配管37串联连接。进而,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分割交换器28b,为了设置压头差而被设置在比中间热交换器23和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低的位置。这是为了形成后述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接着,使用图2说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详细结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首先具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排出口21b、四通阀22、中间热交换器23、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第一空气调节量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四通阀22、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21a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
空气调节制冷剂回路5构成为在该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中设置有5个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5f。
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是绕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21a和排出口21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具体地说,是用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将位于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与四通阀22之间的位置的分支点A、位于四通阀22与分支点I之间的位置的分支点B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在该第一空气调节用分支回路5b中,在分支点A设置有三通阀34a,在分支点B设置三通阀34b。通过对三通阀34a、34b进行操作,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流过的流路被切换到经由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流路和经由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的流路(即经由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29的流路)。即,三通阀34a、34b相当于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用旁路开闭单元。
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c是绕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空气调节用分支路(换言之,是经由与中间热交换器23并联连接的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具体地说,是以下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即从位于四通阀22与中间热交换器23之间的位置的分支点I分支,经由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在位于中间热交换器23与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之间的位置的分支点J合流。
第三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d是以下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即从位于中间热交换器23与分支点J之间的位置的分支点D分支,依次经由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b、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27b,在位于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与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之间的位置的分支点E合流。另外,在分支点D设置有三通阀34c,在分支点E设置有三通阀34d。
第四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e是用制冷剂配管将位于分支点I与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之间的位置(从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靠近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侧的位置)的分支点C和位于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与分支点E之间的位置的分支点F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另外,在分支点I与分支点C之间设置有三通阀35e,在分支点C与分支点F之间设置有二通阀35f,在分支点F设置有三通阀34e。
第五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f是以下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即从位于设置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a中的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与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之间的位置的分支点G分支,在位于设置在第三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d中的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27b与分支点E之间的位置的分支H合流。另外,在该第五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f中设置有二通阀35g。
另外,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隔着中间热交换器23的前后设置有二通阀35a和二通阀35b,隔着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前后设置有二通阀35c和二通阀35d。
另外,作为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例如可以使用R410a、R134a、HFO1234yf、HFO1234ze、CO2。
接着,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是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循环的回路,用制冷剂配管将对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进行压缩的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与热水供给回路9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对由于流路的切换而变化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的量进行控制的作为缓冲器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对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中间热交换器23、以及与通过风扇45送来的大气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由该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形成了热水供给用的冷冻循环(热水供给循环)。
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与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同样地通过逆变器控制能够控制容量,转速从低速到高速可变。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构成为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流过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传热管(未图示)与后述的热水供给回路9的水流过的热水供给用水传热管(未图示)进行热接触。
接着,使用图3说明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详细结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首先具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主回路6a,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排出口41b、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中间热交换器23、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吸入口41a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
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构成为在该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主回路6a中设置有2个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b、6c。第一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b是绕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换言之,是经由与中间热交换器23并联连接的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具体地说,是以下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即从位于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与中间热交换器23之间的位置的分支点K分支,经由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在位于中间热交换器23与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吸入口41a之间的位置的分支点L合流。
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c是用热水供给用旁路配管48直接将位于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与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之间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和位于第一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b的分支点K与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的入口之间的分支点M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另外,在分支点M设置有三通阀(热水供给用旁路开闭单元47)。通过对该三通阀47进行操作,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c进行开闭。如果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c通过三通阀47被开放,则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能够从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流向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但如果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c通过三通阀47被关闭,则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不从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流向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
另外,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的出口近旁的位置,设置有二通阀49a,在中间热交换器23的入口和出口的近旁位置分别设置有二通阀49b、49c,在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的入口和出口的近旁位置分别设置有二通阀49d、49e,在分支点L与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吸入口41a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二通阀49f。
另外,作为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循环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例如可以使用R134a、HFO1234yf、HFO1234ze、CO2。
接着,中间温水循环回路(中间热介质回路)7如图4所示,是用中间温水用配管52将蓄热罐50的下部与中间热交换器23的一端连接起来,用中间温水用配管53将中间热交换器23的另一端与蓄热罐50连接起来形成为环状的回路。在中间温水用配管52中组装有中间温水用循环泵51。通过对中间温水用循环泵51进行驱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内的水(热传递介质)向中间热交换器23流动,一边通过该中间热交换器23分别与流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和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一边返回蓄热罐50。另外,在蓄热罐50中填充有蓄热材料,因此,从中间热交换器23得到的热能或冷能在该蓄热罐50中积蓄。另外,从自来水供给配管76b(参照图7)向蓄热罐50供给水。
接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具有以下的2个回路: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与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余热用冷热水分支回路8b。另外,在该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内流动的热传递介质是水(冷水或温水),但在寒冷地区使用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乙二醇等盐水来代替水。
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如图5所示,是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a、65b、65c配管依次将设置在住宅60中的室内热交换器61、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和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的回路。在该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中,立体交叉(进行所谓交叉)地设置有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分支管66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分支管66b。
第一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分支管66a的一端经由三通阀62a与将室内热交换器61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连接起来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a连接,另一端不经由三通阀而直接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c连接。另外,第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分支管66b的一端经由三通阀62b与将室内热交换器61和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连接起来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c连接,另一端不经由三通阀而直接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a连接。通过对三通阀62a和三通阀62b进行操作,能够切换水在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28b中流动的方向。
另外,设置有用于绕过室内热交换器61的第三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分支管66c。该第三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分支管66c的一端经由三通阀62c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a连接,另一端不经由三通阀直接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配管65c连接。另外,能够通过三通阀62c的端口的开度调整流过室内热交换器61的水和流过第三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分支管66c的水的流量比例。
热水供给余热用冷热水分支回路8b是用热水供给余热用冷热水配管63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的出口和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的入口连接起来,并将后述的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组装到该热水供给余热用冷热水配管63上而形成的环状的回路。另外,在热水供给余热用冷热水配管63中,在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之间的位置安装有三通阀64a。
在这样构成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在二通阀64a关闭的情况下,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送出的水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中循环。另一方面,在二通阀64a打开的情况下,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送出的水不只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中循环,还在热水供给余热用冷热水分支回路8b内循环。因此,在二通阀64a打开的情况下,能够将从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接收到的热能经由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传递到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的水,有时使用“冷水”或“温水”这样的词语,“冷水”是指在制冷时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的水的意思,“温水”是指在供暖时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的水的意思,在此附带说明。
接着,热水供给回路9如图6所示,是用热水供给用配管72将贮热水罐70的下部与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的一端连接起来,用热水供给用配管73将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的另一端与贮热水罐70的上部连接起来,形成为环状的回路。在热水供给用配管72中组装有热水供给用循环泵71。通过对热水供给用循环泵71进行驱动,贮热水罐70内的水流向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通过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与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成为高温的水(热水),返回到贮热水罐70。另外,在贮热水罐70中填充有蓄热材料,因此,从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得到的热能在该贮热水罐70中积蓄。
接着,太阳热循环回路10是用太阳热用配管82、83将太阳热集热器4和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的回路。在太阳热用配管82中组装有太阳热用循环泵85。通过对太阳热用循环泵85进行驱动,通过太阳热集热器4加热了的水或盐水在太阳热循环回路10内循环,在流过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的期间与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将太阳热传递到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
接着,出热水路径11具有以下的3个路径:用于向热水供给负荷侧(浴盆、厨房、盥洗室等)供给贮存在贮热水罐70内的高温的水(热水)的温水供给路径11a;用于向热水供给负荷侧(浴盆、厨房、盥洗室等)供给在蓄热罐50中蓄热的中间温水的中间温水供给路径11b;用于向贮热水罐70、蓄热罐50、热水供给负荷侧(浴盆、厨房、盥洗室等)供给自来水的自来水供给路径11c。
温水供给路径11a具备:温水供给配管74a,其一端与贮热水罐70连接,另一端与温水供给口79连接;温水供给配管74b,其一端与贮热水罐70连接,另一端与温水供给配管74a的中途连接,成为在温水供给配管74a与温水供给配管74b合流的部分设置有三通阀77a的结构。另外,在温水供给口79与后述的三通阀77c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出热水用泵。
中间温水供给路径11b构成为具备:中间温水供给配管75a,其一端与蓄热罐50连接,另一端与温水供给配管74a的中途连接;中间温水供给配管75b,其一端与蓄热罐50连接,另一端与中间温水供给配管75a的中途连接。并且,成为在中间温水供给配管75a与中间温水供给配管75b合流的部分设置有三通阀77d,在中间温水供给配管75a与温水供给配管74a合流的部分设置有三通阀77b的结构。
自来水供给路径11c具备:自来水供给配管76a,其从供给自来水的自来水供给口78与贮热水罐70连接;自来水供给配管76b,其从该自来水供给配管76a的中途分支而与蓄热罐50连接;自来水供给配管76c,其从自来水供给配管76a的中途分支而与温水供给配管74a的中途连接,成为在自来水供给配管76c与温水供给配管74a合流的部分设置有三通阀77c的结构。
根据这样构成的出热水路径11,通过使未图示的出热水泵动作,适当地对三通阀77a、77b、77c进行开闭操作,不仅能够从温水供给口79向热水供给负荷侧分别供给自来水、在蓄热罐50中蓄热的中间温水、以及贮存在贮热水罐70中的高温的水,通过对三通阀77a、77b、77c的各端口的开度进行调整,还能够在混合了自来水、中间温水和高温的水中的至少2种水的状态下从温水供给口79向热水供给负荷侧进行供给。即,三通阀77a、77b、77c具备对热水供给温度进行调节的温度调节功能。
接着,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是用热水供给余热温水用配管94将蓄热罐50的下部与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的一端连接起来,用热水供给余热温水用配管95将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的另一端与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的一端连接起来,用热水供给余热温水用配管96将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的另一端与蓄热罐50的上部连接起来形成为环状的回路。在热水供给余热温水用配管94中组装有热水供给余热温水用循环泵93。通过对热水供给余热温水用循环泵93进行驱动,蓄热罐50内的水通过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从太阳热循环回路10取得热能,进而,通过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从热水供给余热用冷热水分支回路8b取得热能,返回蓄热罐50。由此,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水在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期间通过太阳热、空气调节排热被加热。
另外,在构成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各回路5~12中,虽未图示,但适当地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另外,将这些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取入设置在热泵单元1中的控制装置1a中。该控制装置1a输入未图示的遥控器的操作信号、各温度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的信号,根据这些信号控制安装在各回路5~12中的各种设备(压缩机、泵、风扇、膨胀阀、四通阀、三通阀、二通阀等)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10~图16说明通过上述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进行的各种运转模式。在此,在图10~图15中,对各热交换器附加的箭头表示热的流动,对各回路5~12附加的箭头表示流体流过各回路的方向。另外,白色的二通阀表示开状态,黑色的二通阀表示闭状态。另外,白色的三通阀表示3个端口全部是开状态,3个端口中的2个是白色而剩余的一个是黑色的三通阀表示白色的端口是开状态、黑色的端口是闭状态。另外,对四通阀描绘的圆弧状的实线表示流过四通阀的流体的流路。各回路5~12中的用虚线表示的路径表示在该图所示的运转形式中没有使用的路径,即关闭的路径。
“运转形式No.1<制冷/热水供给运转>”(参照图10)
运转形式No.1是分别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运转、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运转的运转形式。该运转形式No.1具体地说是以下的运转形式,即如图16的“运转形式No.1”的栏所示,在空气调节循环侧,运转模式是制冷,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运转,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作为蒸发器使用,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中间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使用。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循环侧是以下的运转形式,即运转模式是热水供给,热水供给用压缩机1运转,中间热交换器23和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作为蒸发器使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作为冷凝器使用。
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从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排出口21b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分别流入中间热交换器23和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流入中间热交换器2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分别向流过热水供给用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和流过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的水散热而冷凝、液化。流入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大气散热而冷凝、液化。另外,在分支点J合流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后,通过被调节为预定的开度的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减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依次流入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在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内流动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内流动的升温后的冷水吸热并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入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21a,通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再次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向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后的冷水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流动,同时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1。在室内热交换器61中,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的冷水与住宅60内的高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住宅60的空气进行冷却。即,住宅60的室内被制冷。这时,流过室内热交换器61的冷水从住宅60内的空气中吸热而升温。该升温后的冷水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而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循环,再次在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期间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热交换而冷却。
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通过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内流动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水供给回路9内流动的水散热而冷凝、液化。液化了的高压的制冷剂在流入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后,通过被调节为预定的开度的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减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分别流入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和中间热交换器23。流过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大气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流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从中间热交换器23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分支点L合流后,流入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吸入口41a,通过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再次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中,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水通过中间温水用循环泵51送入中间热交换器23,在流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期间,从流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收热能。由此,水通过中间热交换器23成为中间温度的水(温水)。该吸收的热能被积蓄在蓄热罐50中。
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贮存在贮热水罐70中的水通过热水供给用循环泵71被送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在流过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的期间,从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吸收热能。由此,水通过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成为温度比上述的中间温度高的的水。即,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循环的水具有比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中循环的水高的温度。
在太阳热循环回路10中,取得了由太阳热集热器4收集的太阳热的水通过太阳热用循环泵85被送入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另外,在水中蓄热的太阳热经由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向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散热。由此,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通过太阳热循环回路10被加热。
在出热水路径11中,与热水供给负荷侧的要求对应地,向热水供给负荷侧供给通过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运转得到的预定温度的水。
在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水通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用循环泵93被送入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在流过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的期间,从流过太阳热循环回路10的水吸收热能。在该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利用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热来加热水。这样得到的太阳热被积蓄在蓄热罐50中。另外,在该运转形式No.1中,不通过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进行热交换。
例如可以在夏天的白天等外部气温高、有热水供给负荷和空气调节负荷的情况,特别是空气调节负荷大的情况下进行该运转形式No.1的运转。在该运转形式No.1中,理想的是通过控制装置1a进行以下的控制。
(a)进行控制使得与贮热水罐70的蓄热量对应地切换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运转/停止。
(b)进行控制以便与所交换的热量的平衡等的状况对应地对二通阀49b、49c、49d、49e进行开闭操作,切换是同时使用中间热交换器23和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还是分别单独地使用。
(c)进行控制以便与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循环的水的返回温度(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入口温度、或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的出口温度)对应地切换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运转/停止。
(d)进行控制以便与所交换的热量的平衡等的状况对应地对二通阀35a、35b、35c、35d进行开闭操作,切换是同时使用中间热交换器23和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还是分别单独地使用。
在此,在同时使空气调节循环和热水供给循环运转的情况下,将中间热交换器23中的空气调节循环的散热用作热水供给循环的吸热源,如果热水供给循环的吸热量不足,则也可以同时使用热水供给循环侧的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另外,如果空气调节循环的散热量不足,则也可以同时使用空气调节循环侧的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或者在日照量少的情况等下,在蓄热罐50内的介质温度(水的温度)低的情况下,进行经由中间热交换器23从空气调节循环向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7的水散热的蓄热运转。
另外,即使在傍晚到夜间等即使有制冷负荷,在贮热水罐70内的蓄热量为一定以上,只有空气调节循环运转那样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中间热交换器23,而只将空气调节循环的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用作冷凝器,在日照量少的情况等蓄热罐内的水的温度低的情况下,进行经由中间热交换器23从空气调节循环向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7的水散热的蓄热运转即可。
根据该运转形式No.1,通过将空气调节循环的排热作为热水供给循环的热源,通过提高热水供给循环的蒸发温度、和/或降低空气调节循环的冷凝温度,能够降低热水供给循环的消耗电力、和/或空气调节循环的消耗电力,能够提高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效率。
另外,通常通过使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进行热水供给运转,将升温后的65℃左右的热水与自来水等的给水混合后向热水供给负荷侧提供预定温度的水(热水),但在该运转形式No.1中,能够代替混合自来水,而使用积蓄了空气调节循环的排热的蓄热罐50内的中间温度的水(蓄热罐50内的水的温度比自来水高、但比出热水温度低)来进行温度调节。由此,根据该运转形式No.1,能够削减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升温了的热水的使用量,不进一步大幅度增加制冷运转中的消耗电力,就能够缩短热水供给循环的运行时间,能够降低消耗电力。
“运转形式No.2<供暖/热水供给运转>”(参照图11)
运转形式No.2是分别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供暖运转、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运转的运转形式。该运转形式No.2具体地是以下的运转形式,即如图16的“运转形式No.2”的栏所示,在空气调节循环侧,运转模式是供暖,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运转,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作为冷凝器使用,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中间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使用。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循环侧是以下的运转形式,即运转模式是热水供给,热水供给用压缩机1运转,中间热交换器23和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作为蒸发器使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作为冷凝器使用。
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从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排出口21b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内流动的水(冷水)散热而冷凝、液化。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被调节为预定的开度的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减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分别流入中间热交换器23和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流入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内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大气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另一方面,流入中间热交换器23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流过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的水(中间温度的水、即温水)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分支点I合流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入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21a,通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再次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从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后的温水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同时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1。在室内热交换器61中,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的温水与住宅60内的低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住宅60的空气进行加热。即,住宅60的室内被供暖。这时,流过室内热交换器61的温水向住宅60内的空气散热而冷却。该冷却后的温水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而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循环,再次在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期间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热交换而升温。
进而,在该运转形式No.2中,由于二通阀64a打开,所以从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吸热后的温水在热水供给余热用冷热水分支回路8b中循环。即,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送出的水通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成为温水,一边流过热水供给余热用冷热水配管63,一边流入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另外,在该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中,从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得到的热能向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释放。向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散热而变冷的水再次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向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送出,得到热能。
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通过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内流动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水供给回路9内流动的水散热而冷凝、液化。液化了的高压的制冷剂在流入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后,通过被调节为预定的开度的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减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分别流入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和中间热交换器23。流过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大气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流过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的中间温水(温水)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从中间热交换器23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分支点L合流后,流入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吸入口41a,通过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再次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中,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中间温度的水通过中间温水用循环泵51被送入中间热交换器23。该中间温度的水经由中间热交换器23向流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释放热能,并且还向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释放热能。即,在该运转形式No.2中,为了将中间热交换器23用作蒸发器,利用了积蓄在蓄热罐50中的热能。在此,积蓄在蓄热罐50中的热能是从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得到的。具体地说,在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如后述那样能够从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和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得到热能,因此,通过在蓄热罐50中积蓄该热能,而在蓄热罐50中贮存中间温度的水。通过使该中间温度的水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中循环,中间热交换器23能够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
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贮存在贮热水罐70中的水通过热水供给用循环泵71被送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在流过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的期间,从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吸收热能。由此,水通过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成为温度比上述的中间温度高的的水。即,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循环的水具有比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中循环的水高的温度。
在太阳热循环回路10中,接受了由太阳热集热器4收集的太阳热的水通过太阳热用循环泵85被送入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另外,在水中蓄热的太阳热经由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向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散热。由此,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通过太阳热循环回路10被加热。
在出热水路径11中,与热水供给负荷侧的要求对应地,向热水供给负荷侧供给通过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运转得到的预定温度的水。
在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水通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用循环泵93被送入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在流过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的期间,从流过太阳热循环回路10的水(中间温度的水)吸收热能。即,在该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利用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热来加热水。进而,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经由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从在热水供给余热用冷热水分支回路8b中循环的水(中间温度的水)吸收热能。即,在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为了产生中间温度的水,还利用了在通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供暖运转时生成的热能。这样产生的中间温度的水返回到蓄热罐50,在该蓄热罐50中保温。
例如可以在冬天等外部气温低、有供暖负荷和热水供给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该运转形式No.2的运转。在该运转形式No.2中,理想的是通过控制装置1a进行以下这样的控制。
(a)进行控制使得与贮热水罐70的蓄热量对应地切换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运转/停止。
(b)进行控制以便与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循环的水的返回温度(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入口温度、或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的出口温度)对应地,切换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运转/停止。
根据该运转形式No.2,通过从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将外部大气用作热源,能够进行与现有技术相同的热水供给循环和空气调节循环的运转。另外,能够经由中间热交换器23将从太阳热、设备排热等比外部气体高温的热源得到的热能散热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因此能够提高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效率。
“运转形式No.3<制冷自然循环并用/热水供给运转>”(参照图12)
运转形式No.3是分别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运转、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运转的运转形式,特别地是在自然循环式循环和压缩式循环中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运转的运转模式。该运转形式No.3具体地是以下的运转形式,即如图16的“运转形式No.3”的栏所示,在空气调节循环侧,运转模式是制冷,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运转,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作为自然循环式循环中的蒸发器使用,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作为压缩式循环中的蒸发器使用,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自然循环式循环中的冷凝器使用,中间热交换器23作为压缩式循环中的冷凝器使用。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循环侧是以下的运转形式,即运转模式是热水供给,热水供给用压缩机1运转,中间热交换器23和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作为蒸发器使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作为冷凝器使用。
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如图12所示,在独立地形成空气调节用制冷剂进行循环的2个路径这一点上具有很大的特征。该运转形式No.3的第一路径是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依次流过空气调节压缩机21的排出口21b→四通阀22→分支点B→分支点I→中间热交换器23→分支点D→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b→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27b→分支点H→分支点E→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分支点A→四通阀22→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21a的路径。该运转形式No.3的第二路径是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依次流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分支点J→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分支点G→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分支点F→分支点C→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路径。在此,在第一路径中形成基于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压缩式循环,在第二路径中形成空气调节用制冷剂自然循环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首先,在第一路径中,从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排出口21b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入中间热交换器23。流入中间热交换器2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和流过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的水分别散热而冷凝、液化。然后,液化了的高压的制冷剂在流入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b后,通过被调节为预定的开度的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27b减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内的水(温水)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入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21a,通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再次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这样,在第一路径中,形成空气调节用制冷剂通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强制地进行循环的压缩式循环。
与此相对,在第二路径中,滞留在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内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向大气散热而冷凝、液化。密度大的液体制冷剂受到重力的影响而下降,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通过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流入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然后,在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期间从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内循环的升温后的冷水吸热而蒸发、气化。这时,通过制冷剂的密度差产生压力梯度,因此,蒸发后的制冷剂流向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这样,在第二路径中,形成空气调节用制冷剂自然循环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向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后的冷水,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流动,同时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1。在室内热交换器61中,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的冷水与住宅60内的高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住宅60的空气进行冷却。即,住宅60的室内被制冷。这时,流过室内热交换器61的冷水从住宅60内的空气中吸热而升温。该升温后的冷水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而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循环,再次在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期间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热交换而冷却。
在此,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在压缩式循环的制冷运转中使用,因此,能够进行将流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的水的温度降低到比住宅60的室内露点温度低的制冷除湿运转。
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通过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内流动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水供给回路9内流动的水散热而冷凝、液化。液化了的高压的制冷剂在流入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后,通过被调节为预定的开度的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减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分别流入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和中间热交换器23。流过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大气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流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从中间热交换器23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分支点L合流后,流入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吸入口41a,通过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再次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中,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水通过中间温水用循环泵51被送入中间热交换器23,在流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期间从流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收热能。由此,水通过中间热交换器23成为中间温度的水(温水)。该吸收的热能被积蓄在蓄热罐50中。
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贮存在贮热水罐70中的水通过热水供给用循环泵71被送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在流过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的期间,从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吸收热能。由此,水通过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成为温度比上述的中间温度高的的水。即,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循环的水具有比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中循环的水高的温度。
在太阳热循环回路10中,接受了由太阳热集热器4收集的太阳热的水通过太阳热用循环泵85被送入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另外,在水中蓄热的太阳热经由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向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散热。由此,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通过太阳热循环回路10被加热。
在出热水路径11中,与热水供给负荷侧的要求对应地,向热水供给负荷侧供给通过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运转得到的预定温度的水。
在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水通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用循环泵93被送入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在流过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的期间,从流过太阳热循环回路10的水吸收热能。在该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利用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热来加热水。这样得到的热能被积蓄在蓄热罐50中。另外,在该运转形式No.3中不进行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的热交换。
可以在外部气温比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循环的水的返回温度(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入口温度、或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的出口温度)低、但比住宅60的室内露点温度高,并且有住宅60内部的制冷除湿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该运转形式No.3的运转。例如,在住宅60由于高气密高隔热性能优越,由于电气产品的发热等的影响而室内具有热量,即使在夏天和冬天的中间期间也需要对室内进行制冷除湿的情况下,适合于该运转形式No.3的运转。在该运转形式No.3中,理想的是通过控制装置1a进行以下这样的控制。
(a)进行二通阀35a~35g、三通阀34a~34d的开闭操作的控制,使得作为空气调节循环而形成压缩式循环和自然循环式循环。
(b)进行控制以便与所交换的热量的平衡等的状况对应地,对二通阀49b、49c、49d、49e进行开闭操作,切换为同时使用热水供给循环的中间热交换器23和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或只使用中间热交换器23。
根据该运转形式No.3,能够将空气调节循环的一部分作为自然循环式循环进行运转,因此,能够降低空气调节压缩机21的工作量。进而,根据该运转形式No.3,在只将中间热交换器23用作热水供给循环的蒸发器的情况下,通过对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的阀开度进行调整来提高热水供给循环的蒸发温度,能够提高热水供给循环的效率。
“运转形式No.4<热水供给循环利用/外部大气并用制冷自然循环>”(参照图13)
运转形式No.4是分别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运转、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运转的运转形式,特别地是通过自然循环式循环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运转的运转形式。该运转形式No.4具体地说是以下的运转形式,即如图16的“运转形式No.4”的栏所示,在空气调节循环侧,运转模式是制冷,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停止,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作为自然循环式循环中的蒸发器使用,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中间热交换器23作为自然循环式循环中的冷凝器使用。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循环侧,是以下的运转形式,即运转模式是热水供给,热水供给用压缩机1运转,中间热交换器23和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作为蒸发器使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作为冷凝器使用。
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如图13所示,在独立地形成空气调节用制冷剂进行循环的2个路径这一点上具有很大的特征。该运转形式No.4的第一路径是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依次流过中间热交换器23→分支点D→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b→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27b→分支点H→分支点E→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分支点A→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29→分支点B→分支点I→中间热交换器23的路径。该运转形式No.4的第二路径是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依次流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分支点J→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分支点G→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分支点F→分支点C→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路径。在此,在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中,分别独立地形成空气调节用制冷剂自然地循环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首先,在第一路径中,滞留在中间热交换器23内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向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散热而冷凝、液化。密度大的液体制冷剂受到重力的影响而下降,流入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b,通过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27b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然后,在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的期间从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内循环的升温后的冷水吸热而蒸发、气化。这时,通过制冷剂的密度差而产生压力梯度,因此,蒸发了的制冷剂经由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29流向中间热交换器23。这样,在第一路径中,形成空气调节用制冷剂自然地循环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与此相对,在第二路径中,滞留在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内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向大气散热而冷凝、液化。密度大的液体制冷剂受到重力的影响而下降,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通过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流入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然后,在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期间从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内循环的升温后的冷水吸热而蒸发、气化。这时,通过制冷剂的密度差而产生压力梯度,因此,蒸发了的制冷剂流向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这样,在第二路径中,形成空气调节用制冷剂自然地循环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向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后的冷水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流动,同时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1。在室内热交换器61中,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的冷水与住宅60内的高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住宅60的空气进行冷却。即,住宅60的室内被制冷。这时,流过室内热交换器61的冷水从住宅60内的空气中吸热而升温。该升温后的冷水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而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循环,再次在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期间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热交换而冷却。
在此,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温度依存于大气。因此,在外部气温比住宅60的室内露点温度高的情况下,只通过使形成在第二路径中的自然循环式循环运转,无法将室内的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但是,在运转形式No.4中,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温度由在中间热交换器23中进行的与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的热交换而决定,因此,通过对设置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的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的阀开度进行调节,能够任意地调整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温度。由此,若使形成在第一路径中的自然循环式循环运转,则例如在外部气温比住宅60的室内露点温度高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住宅60的室内进行除湿冷却。
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通过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内流动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水供给回路9内流动的水散热而冷凝、液化。液化了的高压的制冷剂在流入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后,通过被调节为预定的开度的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减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分别流入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和中间热交换器23。流过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大气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流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从中间热交换器23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分支点L合流后,流入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吸入口41a,通过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再次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在该运转形式No.4中,由于中间温水用循环泵51停止,所以不进行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内的水的循环。
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贮存在贮热水罐70中的水通过热水供给用循环泵71被送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在流过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的期间,从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吸收热能。由此,水通过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成为温度比上述的中间温度高的的水。即,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循环的水具有比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中循环的水高的温度。
在太阳热循环回路10中,接受了由太阳热集热器4收集的太阳热的水通过太阳热用循环泵85被送入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然后,在水中蓄热的太阳热经由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向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散热。由此,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通过太阳热循环回路10被加热。
在出热水路径11中,与热水供给负荷侧的要求对应地,向热水供给负荷侧供给通过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运转得到的温水。
在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水通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用循环泵93被送入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在流过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的期间,从流过太阳热循环回路10的水吸收热能。在该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利用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热来加热水。这样得到的热能被积蓄在蓄热罐50中。另外,在该运转形式No.4中不进行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的热交换。
可以在外部气温比适用运转形式No.3的外部气温低的情况、或室内的制冷负荷小而需要降低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转速进行运转的情况、或需要暂时停止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来间断地运转的情况下,进行该运转形式No.4的运转。在该运转形式No.4中,理想的是通过控制装置1a进行如下这样的控制。
(a)进行二通阀35a~35g、三通阀34a~34d的开闭操作的控制,使得作为空气调节循环而形成运转形式No.4用的2个自然循环式循环。
(b)进行控制以便与所交换的热量的平衡等的状况对应地,对二通阀49b、49c、49d、49e进行开闭操作,切换为同时使用热水供给循环的中间热交换器23和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或只使用中间热交换器23。
根据该运转形式No.4,不需要使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运转,因此,能够降低空气调节用热水供给系统整体的消耗电力。
“运转形式No.5<外部大气利用自然循环制冷>”(参照图14)
运转形式No.5是分别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运转、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运转的运转形式,特别地是通过自然循环式循环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运转的运转形式。该运转形式No.5具体地说是以下的运转形式,即如图16的“运转形式No.5”的栏所示,在空气调节循环侧,运转模式是制冷,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停止,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作为自然循环式循环中的蒸发器使用,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自然循环式循环中的冷凝器使用,不使用中间热交换器23。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循环侧,是以下的运转形式,即运转模式是热水供给,热水供给用压缩机1运转,中间热交换器23和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作为蒸发器使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作为冷凝器使用。
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如图14所示,在不使用中间热交换器23而使用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28b形成一个自然循环式循环这一点上具有很大的特征。在该运转形式No.5中,作为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内流动的路径,形成以下的路径,即依次流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分支点J→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分支点G→分支点H→分支点E→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分支点A→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29→分支点B→分支点I→分支点C→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路径、和依次流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分支点J→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分支点G→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分支点F→分支点C→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路径。即,在运转形式No.5中,构筑以下这样的自然循环式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动,即通过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冷凝并液化了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别流向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在流出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并合流后返回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当然也可以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并联连接起来而形成自然循环式循环。
滞留在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内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向大气散热而冷凝、液化。密度大的液体制冷剂受到重力的影响而下降,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通过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流到分支点G。在该分支点G,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流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液化了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在分别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期间,从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内循环的升温后的冷水吸热而蒸发、气化。这时,通过制冷剂的密度差而产生压力梯度,因此,蒸发了的制冷剂在分支路C合流后流向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这样,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形成空气调节用制冷剂自然地循环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在此,在形成运转形式No.5的自然循环式循环时,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可以并联连接,也可以串联连接。在将这些热交换器28a、28b并联连接的情况下,阻力比串联连接时小,因此具有能够将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在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28b的入口与出口之间的压力损失抑制得低的优点。与此相对,在将热交换器28a、28b串联连接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将分支点G和分支点H之间连接起来的制冷剂配管和二通阀35g,因此,具有能够简化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结构并能够减少部件个数的优点。
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向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后的冷水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流动,同时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1。在室内热交换器61中,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的冷水与住宅60内的高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住宅60的空气进行冷却。即,住宅60的室内被制冷。这时,流过室内热交换器61的冷水从住宅60内的空气中吸热而升温。该升温后的冷水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循环,再次在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期间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热交换而冷却。
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通过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内流动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水供给回路9内流动的水散热而冷凝、液化。液化了的高压的制冷剂在流入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后,通过被调节为预定的开度的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减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分别流入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和中间热交换器23。流过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大气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过中间热交换器23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流过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的水(中间温度的水)吸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从中间热交换器23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分支点L合流后,流入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吸入口41a,通过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再次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中,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中间温度的水通过中间温水用循环泵51被送入中间热交换器23,该中间温度的水经由中间热交换器23向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释放热能。即,在该运转形式No.5中,为了将中间热交换器23用作蒸发器,利用了积蓄在蓄热罐50中的热能。
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贮存在贮热水罐70中的水通过热水供给用循环泵71被送入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在流过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的期间,从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吸收热能。由此,水通过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成为温度比上述的中间温度高的的水。即,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循环的水具有比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中循环的水高的温度。
在太阳热循环回路10中,接受了由太阳热集热器4收集的太阳热的水通过太阳热用循环泵85被送入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另外,在水中蓄热的太阳热经由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向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散热。由此,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通过太阳热循环回路10被加热。
在出热水路径11中,与热水供给负荷侧的要求对应地,向热水供给负荷侧供给通过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运转得到的预定温度的水。
在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水通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用循环泵93被送入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在流过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的期间,从流过太阳热循环回路10的水吸收热能。在该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利用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热来加热水。这样得到的热能被积蓄在蓄热罐50中。另外,在该运转形式No.5中不进行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的热交换。
可以在外部气温比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循环的水的返回温度(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入口温度、或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的出口温度)低,对住宅60具有制冷负荷但不需要除湿的情况下,进行该运转形式No.5的运转。例如,在住宅60由于高气密高隔热性能优越,即使在冬天室内温度也比较高而需要进行制冷的情况下,适合于该运转形式No.5的运转。控制装置1a进行二通阀35a~35g、三通阀34a~34d的开闭操作的控制,使得形成该运转形式No.5所需要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根据该运转形式No.5,不需要使空气调节压缩机21运转,因此,能够降低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整体的消耗电力。
“运转形式No.6<制冷最大能力运转>”(参照图15)
运转形式No.6是利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进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最大制冷运转的运转形式。在该运转形式中,使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内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进行自然循环这一点上具有很大的特征。该运转形式No.6具体地说是以下的运转形式,即如图16的“运转形式No.16”的栏所示,在空气调节循环侧,运转模式是制冷,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运转,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作为蒸发器使用,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中间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使用。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循环侧,是以下的运转形式,即运转模式是外部大气散热,热水供给用压缩机1停止,中间热交换器23作为自然循环式循环的蒸发器使用,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作为自然循环式循环的冷凝器使用,不使用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
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从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排出口21b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分别分流入中间热交换器23和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流入中间热交换器2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流过热水供给用回路6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散热而冷凝、液化。流入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大气散热而冷凝、液化。另外,在分支点J合流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流入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罐26a后,通过被调节为预定的开度的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a减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依次流入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流过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内流动的升温后的冷水吸热并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入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的吸入口21a,通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再次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8中,通过对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进行驱动,向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散热后的冷水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流动,同时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1。在室内热交换器61中,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的冷水与住宅60内的高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住宅60的空气进行冷却。即,住宅60的室内被制冷。这时,流过室内热交换器61的冷水从住宅60内的空气中吸热而升温。该升温后的水通过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泵67而在空气调节用冷热水主回路8a内循环,再次在流过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和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的期间与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热交换而冷却。
另一方面,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作为流过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的路径,形成依次流过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分支点M→热水供给用旁路配管48→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分支点K→中间热交换器23→分支点L→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的路径。
滞留在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中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向大气散热而冷凝、液化。密度大的液体制冷剂受到重力的影响而下降,通过热水供给用旁路配管48流向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罐46。然后,液化了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通过被调节为预定的阀开度的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3流向中间热交换器23,经由该中间热交换器23从流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的高温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吸热而蒸发,气化。这时,通过制冷剂的密度差而产生压力梯度,因此,蒸发了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通过分支点L再次流向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这样,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中形成热水供给用制冷剂自然地循环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在中间温水循环回路7中,由于中间温水用循环泵51停止,所以不进行水的循环。进而,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热水供给用循环泵71也停止,因此,在热水供给回路9中水也不进行循环。
在太阳热循环回路10中,接受了由太阳热集热器4收集的太阳热的水通过太阳热用循环泵85送入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另外,在水中蓄热的太阳热经由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向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散热。由此,流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的水通过太阳热循环回路10被加热。
在出热水路径11中,与热水供给负荷侧的要求对应地,向热水供给负荷侧供给通过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运转得到的预定温度的水。
在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贮存在蓄热罐50中的水通过热水供给余热温水用循环泵93被送入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在流过太阳热用热交换器91的期间,从流过太阳热循环回路10的水吸收热能。在该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12中,利用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热来加热水。这样得到的太阳热被积蓄在蓄热罐50中。另外,在该运转形式No.6中,不通过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进行热交换。
可以在夏天的傍晚等外部气温高、制冷负荷大的情况、即在贮热水罐70、蓄热罐50中积蓄了充分的热量的情况下,进行该运转形式No.6的运转。控制装置1a对二通阀和三通阀进行开闭操作的控制,使得在热水供给用回路6中形成上述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根据该运转形式No.6,能够将中间热交换器23和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这2个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因此,能够确保空气调节循环的散热量。由此,在该运转形式No.6中,能够提高制冷能力,高效地进行制冷。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中,还可以进行图17所示那样的运转形式的运转。在图17中记载了全部的33个运转模式,作为进行制冷运转和热水供给运转的运转模式,举例表示了No.1~No.20,作为进行热水供给运转的运转模式,举例表示了No.21~No.23,作为供暖运转和热水供给运转的运转模式,举例表示了No.24~No.33。另外,在此只说明图17的表示方法,省略各运转模式的详细内容。在图17中,有的地方用连字号将英文字连接起来,表示为“*1-*2”(其中,*1是C、F1、F2的任意一个,*2是C、E的任意一个)。在此,*1表示循环的种类,*2表示热交换器被用在蒸发器(EVAP)或冷凝器(COND)的哪一方中。
例如,如果表示为“C-E”,则其表示被用作压缩式循环的蒸发器。另外,如果表示为“F1-E”,则其表示被用作与外部大气进行热交换的自然循环式循环的蒸发器。另外,如果表示为“F2-C”,则其表示被用作与热水供给循环进行热交换的自然循环式循环的冷凝器。另外,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和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的栏所示的“C”表示是压缩式循环,但也可以说表示了压缩机运转。另外,在图中,○符号表示“使用”,×符号表示未使用。
如果列举运转模式的具体例子来说明图的表示方法,则例如对于运转模式No.9,首先,在空气调节侧,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表示为“C-E”,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表示为“C-E”,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表示为“C”,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表示为“×”,中间热交换器23表示为“C-C”,在热水供给侧,中间热交换器23表示为“×”,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表示为“C-E”,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表示为“C”,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表示为“C-C”,在中间温水侧,中间热交换器23表示为“○”,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表示为“×”。
根据该表示,对于运转模式No.9,在空气调节侧,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用作“压缩式循环的蒸发器”,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用作“压缩式循环的蒸发器”,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运转”,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为“未使用”,中间热交换器23用作“压缩式循环的冷凝器”。另一方面,在运转模式No.9的热水供给侧,中间热交换器23为“未使用”,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用作“压缩式循环的蒸发器”,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运转”,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用作“压缩式循环的冷凝器”。在运转模式No.9的中间温水侧,中间热交换器23“使用”,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为“未使用”。
如果举另一个运转模式为例来说明图的表示方法,则例如对于运转模式No.18,首先,在空气调节侧,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表示为“F2-E”,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表示为“F1-E”,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表示为“×”,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表示为“F1-C”,中间热交换器23表示为“F2-C”,在热水供给侧,中间热交换器23表示为“C-E”,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表示为“C-E”,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表示为“C”,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表示为“C-C”,在中间温水侧,中间热交换器23表示为“×”,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表示为“×”。
根据该表示,对于运转模式No.18,在空气调节侧,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a被用作“与热水供给循环进行热交换的自然循环式循环的蒸发器”,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被用作“与外部大气进行热交换的自然循环式循环的蒸发器”,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停止”,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被用作“与外部大气进行热交换的自然循环式循环的冷凝器”,中间热交换器23被用作“与热水供给循环进行热交换的自然循环式循环的冷凝器”。另一方面,在运转模式No.18的热水供给侧,中间热交换器23被用作“压缩式循环的蒸发器”,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4被用作“压缩式循环的蒸发器”,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运转”,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2被用作“压缩式循环的冷凝器”。另外,在运转模式No.18的中间温水侧,中间热交换器23和热水供给余热热交换器92都为“未使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能够有效利用空气调节排热、可再生能源来提高能量效率。并且,由于能够进行包含自然循环式循环的运转在内的多样的运转形式,所以能够大幅抑制消耗电力。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列举绕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和四通阀22而形成了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b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只绕过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来代替该结构。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中形成自然循环式循环,所以也能够起到上述的效果。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中间热交换器23和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双方设置在比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28a、28b)高的位置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只将中间热交换器23和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任意一方设置在比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28a、28b)高的位置来代替该结构。
符号的说明
5: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a: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5b: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c: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d:第三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e:第四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5f:第五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6: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a: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主回路;6b:第一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6c: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7:中间温水循环回路(中间热介质回路);8:空气调节用冷热水循环回路(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9:热水供给回路;10:太阳热循环回路;11:出热水路径;12:热水供给余热温水循环回路;21:空气调节用压缩机;21a: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吸入口;21b: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排出口;22:四通阀(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23:中间热交换器;24: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27a: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7b: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28: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8b: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29:空气调节用旁路配管;34a、34b:三通阀(空气调节用旁路开闭单元);37:联结用制冷剂配管;41:热水供给用压缩机;41a:热水供给用压缩机的吸入口;41b:热水供给用压缩机的排出口;42: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3:热水供给用膨胀阀;44: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47:三通阀(热水供给用旁路开闭单元);50:蓄热罐;60:住宅(被冷却空间);61:室内热交换器;70:贮热水罐;A~M:分支点。

Claims (14)

1.一种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具备: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进行热水供给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与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所述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的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具备: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空气调节用流路切换阀、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空气调节用膨胀阀、用于与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连接而形成为环状,
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具备:热水供给用主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将热水供给用压缩机、与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热水供给用膨胀阀、上述中间热交换器连接而形成为环状,
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中设置绕过上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绕过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
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空气调节用旁路开闭单元,其将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流路切换为经由上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流路和经由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的流路中的任意一个,
在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用于在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的热传递介质与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
将上述中间热交换器和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在比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高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顺次向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流动并返回到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中间热交换器顺次向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流动并返回到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分割为上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侧的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和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侧的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这两部分,并且用连接用制冷剂配管将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连接,
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中,设置从上述中间热交换器与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之间的位置向上述连接用制冷剂配管连接的第三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在上述第三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从相对于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更靠近上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侧的位置向上述连接用制冷剂配管连接的第四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主回路中,设置从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之间的位置向上述第三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中的相对于上述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更靠近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侧的位置连接的第五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分支路。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主回路中,设置绕过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第一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在上述第一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中,设置用于在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的热传递介质与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并且将上述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设置在比上述中间热交换器高的位置,
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从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主回路中的上述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上述热水供给用膨胀阀之间的位置向上述第一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中的上述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入口侧的位置连接的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
在上述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对上述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进行开闭的热水供给用旁路开闭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4~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从上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排出口顺次向上述中间热交换器、上述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流动并强制地返回到上述空气调节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压缩式循环;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顺次向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流动并返回到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9.根据权利要求4~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以下两个自然循环式循环: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中间热交换器顺次向上述空气调节用辅助膨胀阀、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流动并返回到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顺次向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流动并返回到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空气调节用热源侧热交换器顺次向上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上述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分割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方流动并返回到上述空气调节侧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形成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由于密度差而从上述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经由上述第二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分支路顺次向上述热水供给用膨胀阀、上述中间热交换器流动并返回到上述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自然循环式循环。
12.根据权利要求1~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配管将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设置在被冷却空间中的室内热交换器之间连接起来而形成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使作为上述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的水或盐水在上述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
13.根据权利要求1~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配管将上述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热交换器和能够蓄热的贮热水罐连接来形成环状的热水供给回路,使作为热水供给用使用侧的热传递介质的水在上述热水供给回路中循环。
14.根据权利要求1~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配管将上述中间热交换器和能够蓄热的蓄热罐连接来形成环状的中间热介质回路,使水在上述中间热介质回路中循环,由此,能够经由上述中间热交换器,使在上述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在上述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在上述中间热介质回路中循环的水这3个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CN201080063601.7A 2010-02-26 2010-02-26 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539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53140 WO2011104877A1 (ja) 2010-02-26 2010-02-26 空調給湯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3916A true CN102753916A (zh) 2012-10-24
CN102753916B CN102753916B (zh) 2015-03-25

Family

ID=44506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360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53916B (zh) 2010-02-26 2010-02-26 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541170A4 (zh)
JP (1) JP5335131B2 (zh)
CN (1) CN102753916B (zh)
WO (1) WO201110487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0725A (zh) * 2010-03-01 2012-11-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CN108644863A (zh) * 2018-06-28 2018-10-12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空气源热泵装配式辐射对流板采暖装置
CN112752929A (zh) * 2018-09-28 2021-05-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04605A (ja) * 2011-11-14 2013-05-30 Panasonic Corp 冷温水給湯装置
JP5763013B2 (ja) * 2012-06-19 2015-08-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FR3072161B1 (fr) * 2017-10-11 2020-09-25 Gerard Llurens Systeme d'echangeurs de chaleur en particulier pour une trigeneration solaire
CN110701664B (zh) * 2019-11-11 2023-05-05 江苏天舒电器有限公司 宽环温多级出水变频空气能复叠式热机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1947336B (zh) * 2020-08-24 2024-05-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669A (ja) * 1990-05-25 1992-02-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とその制御方法
JP2005257197A (ja) * 2004-03-12 2005-09-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自然循環併用式空気調和機及び自然循環併用式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04466A (ja) * 1991-07-05 1993-08-13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流量制御弁の制御方法
JPH10300128A (ja) * 1997-04-23 1998-11-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冷媒自然循環冷却除湿装置およびこの装置を併設した空気調和装置
JP3125778B2 (ja) * 1998-02-23 2001-0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2243310A (ja) * 2001-02-19 2002-08-28 Sanden Corp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JP2005299935A (ja) * 2004-04-06 2005-10-2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4599910B2 (ja) * 2004-07-01 2010-1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給湯装置
JP4241662B2 (ja) * 2005-04-26 2009-03-18 幸信 池本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2007232282A (ja) * 2006-03-01 2007-09-13 Sharp Corp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669A (ja) * 1990-05-25 1992-02-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とその制御方法
JP2005257197A (ja) * 2004-03-12 2005-09-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自然循環併用式空気調和機及び自然循環併用式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0725A (zh) * 2010-03-01 2012-11-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CN108644863A (zh) * 2018-06-28 2018-10-12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空气源热泵装配式辐射对流板采暖装置
CN108644863B (zh) * 2018-06-28 2023-12-05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空气源热泵装配式辐射对流板采暖装置
CN112752929A (zh) * 2018-09-28 2021-05-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系统
CN112752929B (zh) * 2018-09-28 2022-07-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41170A1 (en) 2013-01-02
EP2541170A4 (en) 2015-02-25
WO2011104877A1 (ja) 2011-09-01
JP5335131B2 (ja) 2013-11-06
CN102753916B (zh) 2015-03-25
JPWO2011104877A1 (ja) 2013-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9006B (zh) 供热水空调复合装置
CN203323456U (zh) 热泵装置
US5678626A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nd load leveling capacity
JP5121922B2 (ja)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CN102753916B (zh) 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US4608836A (en) Multi-mode off-peak storage heat pump
CN101059259B (zh) 蓄热空调器
CN1920448B (zh) 热泵系统以及蒸气注射系统
EP2368081B1 (en) Heat pump/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sequential operation
CN102753914B (zh) 空气调节装置和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JPWO2009122476A1 (ja)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EP2489965A1 (en)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 supply system
GB2247072A (en) Heating or cooling system
CN106225280A (zh) 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以及一种压缩冷凝机组
CN102947653A (zh) 冷冻空调装置
US11493227B2 (en) Switching flow water source heater chiller
CN102753915B (zh) 空调装置
CN200996697Y (zh) 蓄热空调器
CN203572093U (zh) 空气源中央空调热水三联供热泵机组
CN102753896B (zh) 空气调节装置
AU2008203420B2 (en) System for cooling refrigerant fluid
JP515022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02705919B (zh) 一种能供热水的小型冷暖中央空调机
JPH094883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

Termination date: 201702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