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7557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7557A
CN102737557A CN201210080381XA CN201210080381A CN102737557A CN 102737557 A CN102737557 A CN 102737557A CN 201210080381X A CN201210080381X A CN 201210080381XA CN 201210080381 A CN201210080381 A CN 201210080381A CN 102737557 A CN102737557 A CN 1027375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gp
light source
light
radiating component
attac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038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泽武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37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75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1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由至少一个机壳构造的壳体;布置在壳体内的显示器;布置在显示器的背面侧并具有外周面的导光板,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光入射的入射面;包括布置成在导光板的横向侧上朝向导光板的入射面的光源的光源单元;和散热构件,光源单元附接至该散热构件,散热构件散失驱动光源时产生的热。散热构件或光源单元附接至导光板,并且散热构件和光源单元能够根据导光板的膨胀或收缩相对于机壳移动。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显示装置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通过将散热构件或光源单元附接至导光板以提高从光源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用作显示图像的诸如电视机和个人电脑的显示装置中例如使用液晶面板。显示器布置在由多个机壳构造的壳体内。
因为液晶面板不是自发光类型的显示器,所以以上描述的显示装置构造成作为背光(back light)的光从背面侧射向液晶面板。因此,在具有诸如液晶显示器的不是自发光类型的显示器的各显示装置中,布置有具有光源的光源单元,其中光源用作将光从背面侧射向显示器的背光。
例如,使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单元的光源。
有很多类型的各自具有用作这样的称作侧边式(side edge type)的背光的光源的显示装置,其中,光源布置在导光板的横向侧上,导光板布置在显示器的背面侧上,并且从光源发出的光由导光板沿预定的方向导向以便于射出(例如,见JP-A-2010-60862)。此外,有很多类型的各自具有用作称为直下式(direct-under-type)的背光的光源,其中光源布置在显示器的背面侧,并且从光源发出的光射向显示器。
在侧边式的显示装置中,光源布置在导光板的横向侧,因而能够实现减小显示装置的厚度。
在这样的侧边式的显示装置中,每个光源定位成从横向侧朝向导光板的外周面(入射面)。当驱动光源(发出光)时,光源或它的驱动基板辐射热。因而,这样的显示装置构造成使得光源单元布置成附接至诸如热扩散器的散热构件,并且光源单元中产生的热通过散热构件传递到构成壳体的机壳,例如后机壳,并排放到外侧。
散热构件通过螺钉等附接至机壳,并且导光板通过填缝销(caulking pin)等定位在机壳中。
在如上所述地构造的显示装置中,具体地,由于驱动光源时产生的热而造成的壳体内温度上升、环境温度的增加、吸收水分等,导致导光板沿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方向膨胀。
当导光板发生膨胀时,担心由于导光板与布置在导光板的横向侧的光源接触可能发生光源的损伤、光源的驱动故障等、或由于光源的热可能发生导光板的损伤。因而,预先考虑导光板的膨胀,在导光板的横向侧(入射侧)和光源之间形成预定的空气间隙。此外,对防止从显示装置的外侧施加冲击到显示装置时导光板的横向侧和光源之间的接触导致的光源的损伤而言,该空气间隙也是必须的。
然而,如以上描述的,考虑到导光板的膨胀等,预定的空气间隙形成在导光板的入射面和光源之间,相应地存在的问题是:导光板的入射面和光源之间的距离太长,导致从光源发出的光对于入射面的入射效率较低,并且光的使用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期望提高从光源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
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针对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机壳构造的壳体;布置在壳体内的显示器;布置在显示器的背面侧并具有外周面的导光板,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光入射的入射面;包括布置成在导光板的横向侧上朝向导光板的入射面的光源的光源单元;和散热构件,光源单元附接至该散热构件,散热构件散失驱动光源时产生的热。散热构件或光源单元附接至导光板,并且散热构件和光源单元能够根据导光板的膨胀或收缩相对于机壳移动。
根据以上描述的显示装置,即使在导光板膨胀或收缩的状态中,导光板的入射面和光源之间的距离也维持不变。
在以上描述的显示装置中,优选地散热构件通过结合(bonding)附接至导光板。
在这样的情形中,因为散热构件通过结合附接至导光板,所以用于导光板的散热构件的安装部的厚度可以构造为较小的厚度。
在以上描述的显示装置中,优选地反射从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至导光板的反射面形成在散热构件的一部分中。
在这样的情形中,通过使反射从所述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至光板的反射面形成在散热构件的一部分中,从光源输出并且入射反射面的光被反射面反射以入射导光板。
在以上描述的显示装置中,优选地配置有包括反射从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至导光板的反射面的反射构件,并且,反射构件附接至导光板。
在这样的情形中,因为配置有包括反射从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至导光板的反射面的反射构件,并且反射构件附接至导光板,所以,从光源输出并且入射反射面的光被反射面反射以入射导光板。
在以上描述的显示装置中,优选地光源单元通过接合附接至导光板。
在这样的情形中,因为光源单元通过接合附接至导光板,所以用于导光板的光源单元的安装部的厚度较小。
在以上描述的显示装置中,优选地光源单元通过使用粘结剂附接至导光板,并且反射从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至导光板的反射面形成在粘结剂中。
在这样的情形中,因为光源单元通过使用粘结剂附接至导光板,并且反射从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至导光板的反射面形成在粘结剂中,所以从光源输出并且入射反射面的光被反射面反射以入射导光板。
在以上描述的显示装置中,优选地散热构件或光源单元附接至导光板的外周部。
在这样的情形中,因为散热构件或光源单元附接至导光板的外周部,所以导光板的除了外周部以外的一部分能够用作具有其它功能的部分。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显示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机壳构造的壳体;布置在壳体的内侧的显示器;布置在显示器的背面侧并具有外周面的导光板,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光入射的入射面;包括布置成在导光板的横向侧上朝向导光板的入射面的光源的光源单元;和散热构件,光源单元附接至该散热构件,散热构件散失驱动光源时产生的热。散热构件或光源单元附接至导光板,并且散热构件和光源单元能够根据导光板的膨胀或收缩相对于机壳移动。
因而,光源与入射面之间的距离能够构造为较短,并且增加了从光源入射导光板的光的量,且能够提高从光源输出的光的使用效率。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构件通过接合附接至导光板。
因而,用于导光板的散热构件的安装部的厚度较小,并且显示装置的厚度能够构造为较小。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反射从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至导光板的反射面形成在散热构件的一部分中。
因而,从光源输出的光的使用效率能够提高而不用增加部件的数目。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配置有包括反射从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至导光板的反射面的反射构件,并且,反射构件附接至导光板。
因而,能够提高从光源输出的光的使用效率。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光源单元通过接合附接至导光板。
因而,用于导光板的光源单元的安装部的厚度较小,并且显示装置的厚度能够构造为较小。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光源单元通过使用粘结剂附接至导光板,并且反射从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至导光板的反射面形成在粘结剂中。
因而,从光源输出的光的使用效率能够提高而不用增加部件的数目。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构件或光源单元附接至导光板的外周部。
因而,导光板的除了外周部以外的部分能够有效地用作输出光的输出面,由此显示装置的尺寸能够构造为较小而不妨碍图像或视频的显示。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了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2为示出了从相反于图1的侧面看到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3为示出了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4为以放大比例示出了导光板和散热构件的部分的透视图。
图5为示出了当导光板膨胀或收缩时光源单元等的位置的放大横截面视图。
图6为示出了第一变型示例的放大横截面视图。
图7为示出了第二变型示例的放大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
在以下陈述的优选实施例中,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应用于在液晶面板上显示图像的电视接收器。
本技术的应用范围不限于包括液晶面板的电视接收器,并且本技术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显示装置,例如其它各种类型的电视接收器、在个人电脑等中使用的监视器等,或者包括导光板和用作背光的光源并具有配置在其中的非自发光类型的显示器的显示装置等。
【显示装置的构造】
显示装置(电视接收器)1包括壳体2和布置在壳体2(见图1和图2)内的单元。形成在壳体2的内侧的空间形成了内部空间2a。
在该显示装置1中,例如配置有台座3(stand),台座3用于将该显示装置放置于诸如桌面的放置面上。
壳体2在前侧和后侧上形成为平面形状,并且如图1-图3所示,包括位于前侧的前机壳4、位于前机壳4的后侧上的后机壳5、和位于前机壳4和后机壳5之间的框架机壳6。
前机壳4由透明的玻璃或树脂形成为平板形状。
后机壳5由具有高散热性能的金属材料形成为板形,定位成朝向前机壳4的状态,并且与框架机壳6的背面(back face)联结。在后机壳5中,可以形成多个散热孔。
多个安装凸台5a、5a、...配置在后机壳5中(见图3)。例如,安装凸台5a、5a...配置在位于接近后机壳5的外周的位置处。
框架机壳6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它的外形形成为具有与前机壳4的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框架机壳6由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
具有框架形状或条形的间隔片7布置在前机壳4和框架机壳6之间,并且前机壳4和框架机壳6联结在一起,同时间隔片7置于前机壳4和框架机壳6之间。例如,间隔片具有粘性,并且前机壳4和框架机壳6通过间隔片固定。
显示图像的显示器(液晶面板)8布置在壳体2内。例如,显示器8由位于前侧和后侧并夹置透射型彩色液晶面板的两个偏振板构成,并且通过以有源矩阵的(active matrix)模式驱动显示器8,显示全彩色的视频。
显示器8在壳体2内布置成显示器8的正面(front face)接触前机壳4的背面的状态。显示器8的外形形成为小于前机壳4的外形。多个光学片9、9和9、导光板10、以及反射片11以相接触的状态从前侧依次布置在显示器8的后侧。
光学片9、9和9例如具有扩散(diffuse)从导光板10输出的光的作用。为了实现导光板10输出的光的方向性,光学片9、9和9必须具有充足的扩散性能和较低的光吸收性。
导光板10例如由诸如压克力(acryl)的透明材料形成为具有大于显示器8的外形的外形的板形,并布置成使得它的外周部10a位于显示器8的外周的外侧。导光板10的沿厚度方向的外周面中,例如,上表面(upper face)和下表面(lower face)形成为光入射的入射面10b和10b。导光板10的正面形成为输出光的输出面10c。
在位于外周侧的导光板10的端部中,形成有穿过前侧和后侧的多个安装孔或安装槽口10d、10d、...,并且安装孔10d、10d、...例如位于竖直方向上导光板10的中心部分或水平方向上导光板10的中心部分处。通过将安装凸台5a、5a、...插入安装孔10d、10d、...中,导光板10附接至后机壳5。
反射片11具有通过反射入射导光板10并从导光板10的背面输出的光而将光导向至输出面10c的作用。
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散热构件12和12布置在壳体2的内部空间2a中的上端侧和下端侧(见图3和图4)。
散热构件12由以下部分形成:位于最外侧并且朝向前侧和后侧的基部13;从基部13的内端部突出至前侧的安装部14;从安装部14的前端部向内侧突出的连接部15;从连接部15的内端部突出以进一步向着后侧倾斜的倾斜部16;和从倾斜部16的内端部向内侧突出的配合部(fitted portion)17。安装部14的内表面形成为安装面14a。倾斜部16的内表面形成为反射面16a。
在散热构件12和12的每一个中,配合部17例如通过使用双面胶带18和18、粘结剂等结合(bonding)的方式附接至导光板10的外周部10a的两个竖直端部的正面。
通过以上的结合方式将散热构件12和12附接至导光板10,形成了比较小的安装部的厚度,并且能够形成较薄的显示装置1。
在散热构件12和12附接至导光板10的状态中,形成了框架机壳6和后机壳5从前侧和后侧接触基部13和13的状态、或者空闲的空间非常小的状态,并且散热构件12和12能够相对于后机壳5沿竖直方向移动。
光源单元19和19附接至散热构件12和12的安装面14a和14a。
光源单元19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驱动基板20和安置于驱动基板20上的多个光源21、21、...,并且光源21、21、...定位成使得其沿水平方向彼此分开。至于光源21、21、...,例如,使用发光二极管(LED)。光源21、21、...定位成使得其朝向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例如在0.2mm至0.3mm的范围内。
在光源单元19和19中,驱动基板20和20例如通过使用粘结剂22和22、双面胶带或连接螺钉(fitting screw)附接至散热构件12和12。
光源单元19和19附接至散热构件12和12,并且因此根据构造成相对于后机壳5沿竖直方向能够移动的散热构件12和12的移动而移动。
【显示装置的光路】
在如以上构造的显示装置1中,当光从光源单元19和19的光源21、21,...发出时,发出的光从入射面10b和10b入射导光板10,并且在导光板10内沿竖直方向被导向,并且被导光板10的内表面反射。被内表面反射的光透射穿过导光板10的输出面10c,穿过光学片9、9、和9作为背光输出至显示器8,并且作为视频光从显示器8输出。
此时,入射至导光板10并被反射片11反射的光,透射穿过导光板10的输出面10c,并穿过光学片9、9和9作为背光输出至显示器8,并且也作为视频光从显示器8输出。
当光从光源21、21、...发出时,根据光的出射角存在没有入射在入射面10b和10b上的光。没有入射在入射面10b和10b上的光中,入射在散热构件12和12的反射面16a和16a上的光被反射面16a和16a反射。被反射面16a和16a反射的光入射在导光板10的内侧上,并且在导光板10内沿竖直方向被导向。
如以上,通过在散热构件12和12中形成反射从光源21、21、...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在导光板10上的反射面16a和16a,不用增加部件的数目就能够提高从光源21、21、...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
【驱动光源时执行的操作】
当光从上述光源21、21、...发出时,光源单元19和19散热。当光源单元19和19散热时,内部空间2a、每个机壳、导光板、和光学片的温度上升,并且特别地,导光板10沿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方向膨胀以致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伸长。此时,散热构件12和12附接至导光板1,使得其能够相对于后机壳5移动,并且因此根据导光板10的长度沿竖直方向的改变而相对于后机壳5与光源单元19和19一体地沿竖直方向移动(见图5)。因此,光源21、21、...和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距离维持不变。
另一方面,当停止从光源21、21、...发光时,光源单元19和19停止散热,并且内部空间2a、每个机壳、导光板和光学片的温度下降,因此导光板10沿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方向收缩,使得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变短。此时,根据导光板10沿竖直方向的长度的改变,散热构件12和12相对于后机壳5与光源单元19和19一体地沿竖直方向移动。因此,光源21、21、...和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距离维持不变。
【变型示例】
以下将描述散热构件等的变型示例。
【第一变型示例】
首先,将描述第一变型示例(见图6)。在以下示出的第一变型示例中,与以上描述的具有散热构件12的结构的区别仅在于散热构件的形状不同并且布置有反射构件。因此,将仅详细描述与具有散热构件12的结构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与具有散热构件12的结构的部分相似的其它部分选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不再给出对它们的描述。
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散热构件12A和12A布置在壳体2的内部空间的上端侧和下端侧。
位于最外侧并且朝向竖直方向的安装部14A和从安装部14A的前端部向内侧突出的配合部17A形成了散热构件12A。安装部14A的内表面形成了安装面14a
在散热构件12A和12A的每一个中,配合部17A例如通过使用双面胶带、粘结剂、或连接螺钉23和23附接至导光板10的外周部10a的两个竖直端部的背面。
在散热构件12A和12A附接至导光板10的状态中,形成了配合部17A和17A的背面与后机壳5接触的状态,并且散热构件12A和12A构造成能够相对于后机壳5沿竖直方向移动。
光源单元19和19附接至散热构件12A和12A的安装面14a和14a。光源单元19和19附接至散热构件12A和12A,并且因此根据构造成相对于后机壳5沿竖直方向能够移动的散热构件12A和12A的移动而移动。
反射构件24附接至导光板10的外周部10a。反射构件24由以下部分形成:位于最外侧并且朝向上侧和下侧的外表面部25;从外表面部25的前端部向内侧突出的连接面部26;从连接面部26的内端部突出以进一步向着后侧倾斜的倾斜面部27;和从倾斜面部27的内端部向内侧突出的配合面部28。倾斜面部27的内表面形成为反射面27a。
在反射构件24和24的每一个中,配合面部28例如通过双面胶带、粘结剂、或连接螺钉23和23附接至导光板10的外周部10a的两个竖直端部的正面。因为反射构件24和24和散热构件12A和12A通过使用连接螺钉23和23一起附接至导光板10,所以反射构件24和24和散热构件12A和12A能够通过一次操作附接至导光板10,因此,在附接操作中能够提高工作能力。
在反射构件24和24附接至导光板10的状态中,光源单元19和19在前侧被连接面部26和26以及倾斜面部27和27覆盖。
当光从光源21、21、...发出时,根据光的出射角存在没有入射在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上的光。没有入射在入射面10b和10b上的光中,入射在反射构件24的反射面27a和27a上的光被反射面27a和27a反射。被反射面27a和27a反射的光入射在导光板10的内侧上并且在导光板10内沿竖直方向被导向。
通过如上布置反射从光源21、21、...输出的光并且允许光入射导光板10的反射构件24和24,能够提高从光源21、21、...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
当导光板10膨胀或收缩使得其沿竖直方向的长度改变时,根据导光板10的长度在竖直方向上的改变,散热构件12A和12A、光源单元19和19以及反射构件24和24相对于后机壳5沿竖直方向移动。因此,光源21、21、...和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距离维持不变。
【第二变型示例】
接着,将描述第二变型示例(见图7)。在以下示出的第二变型示例中,与以上描述的具有散热构件12的结构的区别仅在于散热构件的形状不同并且光源附接至导光板。因此,将仅详细描述与具有散热构件12的结构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与具有散热构件12的结构的部分相似的其它部分选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不再给出对它们的描述。
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散热构件12B和12B布置在壳体2的内部空间的上端侧和下端侧。
朝向前侧和后侧的基部面部13B和从基部面部13B的内端部向前侧突出的安装部14B形成了散热构件12B。安装部14B的内表面形成了安装面14a。
光源单元19和19附接至散热构件12B和12B的安装面14a和14a。光源单元19和19的光源21、21、...通过使用诸如紫外线固化粘结剂之类的粘结剂29和29附接至导光板10的外周部10a的两个竖直端部的正面。光源21、21、...的正面和导光板10的外周部10a的正面涂覆有粘结剂29和29。粘结剂29和29具有反射光的作用,并且例如,背面用作反射面29a和29a。
通过以如上结合将光源21、21、...附接至导光板10,安装部较薄,并且能够实现了显示装置1的厚度的减小。
在光源21、21、...附接至导光板10的状态中,形成了散热构件12B和12B的基部面部13B和13B的背面与后机壳5接触的状态,并且光源单元19和19以及散热构件12B和12B一体构造成能够相对于后机壳5沿竖直方向移动。
当光从光源21、21、...发出时,根据光的出射角,存在没有入射在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上的光。没有入射在入射面10b和10b上的光中,入射在粘结剂29和29的入射面29a和29a上的光被反射面29a和29a反射。被反射面29a和29a反射的光入射在导光板10的内侧上,并且在导光板10内沿竖直方向被导向。
通过如上使用具有反射从光源21、21、...发出的光并且允许光入射到导光板10上的反射面29a和29a的粘结剂29和29,将光源21、21、...附接至导光板10,不用增加部件的数目就能够提高从光源21、21、...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
此外,通过在粘结剂29和29中形成反射面29a和29a,没有必要在散热构件中形成反射面,并且散热构件12B和12B的尺寸能够形成为这么小,由此实现了显示装置1的尺寸的减小。
当导光板10膨胀或收缩使得其沿竖直方向的长度改变时,根据导光板10的长度在竖直方向上的改变,散热构件12B和12B和光源单元19和19相对于后机壳5沿竖直方向移动。因此,光源21、21、...和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距离维持不变。
【结论】
如以上描述的,根据显示装置1,散热构件12、12、12A和12A或光源单元19和19附接至导光板10,并且散热构件12、12、12A、12A、12B和12B以及光源单元19和19构造成能够根据导光板10的膨胀或收缩相对于后机壳5移动。
因而,即使在导光板10膨胀或收缩的状态中,光源21、21、...和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距离维持不变。因此,光源21、21、...和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距离能够缩短那么多,由此增加了从光源21、21、...入射导光板10的光的量。
因为从光源21、21、...入射导光板10的光的量如上所述增加,所以能够提高从光源21、21、...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
此外,因为无论导光板10的膨胀或收缩、各构件的变形例如弯曲状态、或制造诸如机壳和导光板10之类的部件时允许的误差如何,光源21、21、...和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距离没有改变,所以从光源21、21、...入射导光板10的光的量没有改变,由此从显示器8输出的光的不均匀的亮度能够被抑制。
此外,因为能够提高从光源21、21、...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所以光源21、21、...的数量能够减少那么多,由此能够实现部件的数目或制造成本的减小。
此外,因为散热构件12、12、12A和12A或光源单元19和19附接至导光板10,所以即使在从外侧施加冲击至显示装置1的状态中,光源21、21、...也没有接触入射面10b和10b,防止了光源21、21、...受到损伤。
此外,通过增加从光源21、21、...入射导光板10的光的量提高了光的使用效率,因而,导光板10的厚度能够形成为较小,并且显示装置1的厚度能够构造成较小。
而且,因为散热构件12、12、12A和12A或光源单元19和19的光源21、21、...附接至导光板10的外周部10a,所以除了外周部10a以外的导光板10的正面的一部分能够有效地用作输出光的输出面10c,由此显示装置1的尺寸能够构造成较小而不妨碍图像或视频的显示。
【其它】
在以上给出的说明中,尽管示出了散热构件12、12、12A、12A、12B和12B以及光源单元19和19布置在壳体2的内部空间2a中的示例,然而,散热构件12和12等的布置位置不限于内部空间2a的竖直端部,而可以位于内部空间2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一个处。
此外,散热构件12和12等的布置位置不限于内部空间2a的两个竖直端部位置,而可以位于两个水平端部、两个水平端部中的一个、或处于上、下、左和右侧的四个端部。
而且,在以上给出的说明中,尽管示出了LED用作光源21、21、...的示例,然而,还可以使用其它种类的光源21、21、...,例如荧光管。
此外,在光源21、21、...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接触的情形中,担心导光板10被驱动光源21、21、...时所产生的热熔化。因此,优选地在光源21、21、...和入射面10b和10b之间形成有微小的空气间隙。
【本技术】
本技术可以实施为如下构造。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壳体,该壳体由至少一个机壳构成;
显示器,该显示器布置在所述壳体内;
导光板,该导光板布置在显示器的背面侧并具有外周面,所述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光入射的入射面;
光源单元,该光源单元包括布置成在所述导光板的横向侧上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的光源;和
散热构件,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该散热构件,所述散热构件散失驱动光源时产生的热。所述散热构件或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所述导光板,并且所述散热构件和所述光源单元能够根据所述导光板的膨胀或收缩相对于所述机壳移动。
(2)在(1)中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散热构件通过结合附接至所述导光板。
(3)在(1)或(2)中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反射从所述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在所述导光板上的反射面形成在所述散热构件的一部分中。
(4)在(1)至(3)中任意一个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配置有包括反射从所述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在所述导光板上的反射面的反射构件,并且所述反射构件附接至所述导光板。
(5)在(1)至(4)中任意一个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源单元通过结合附接至所述导光板。
(6)在(1)至(5)中任意一个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源单元通过使用粘结剂附接至所述导光板,并且反射从所述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在所述导光板上的反射面形成在所述粘结剂中。
(7)在(1)至(6)中任意一个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散热构件或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所述导光板的外周部。
在以上描述的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示出的单元的全部具体形状和结构仅是实施本技术时的实施例的示例,因而应当理解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不应解释为受其限制。
本技术包含与2011年3月3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1-076568中公开的内容相关的主题,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需要和其它因素可以形成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替代范围内的各种不同的变型、组合、子组合和改型。

Claims (7)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壳体,该壳体由至少一个机壳构成;
显示器,该显示器布置在所述壳体内;
导光板,该导光板布置在所述显示器的背面侧并具有外周面,所述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光入射的入射面;
光源单元,该光源单元包括布置成在所述导光板的横向侧上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的光源;和
散热构件,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该散热构件,所述散热构件散失驱动光源时产生的热,
其中,所述散热构件或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所述导光板,并且所述散热构件和所述光源单元能够根据所述导光板的膨胀或收缩相对于所述机壳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散热构件通过结合附接至所述导光板。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其中,反射从所述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反射面形成于所述散热构件的一部分中。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其中,配置有反射构件,该反射构件包括反射从所述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反射面,并且
其中,所述反射构件附接至所述导光板。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源单元通过结合附接至所述导光板。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源单元通过使用粘结剂附接至所述导光板,并且
其中反射从所述光源输出的光并允许光入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反射面形成在所述粘结剂中。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散热构件或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所述导光板的外周部。
CN201210080381XA 2011-03-30 2012-03-23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27375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6568 2011-03-30
JP2011076568A JP2012212526A (ja) 2011-03-30 2011-03-30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7557A true CN102737557A (zh) 2012-10-17

Family

ID=46927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0381XA Pending CN102737557A (zh) 2011-03-30 2012-03-23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50352A1 (zh)
JP (1) JP2012212526A (zh)
CN (1) CN102737557A (zh)
IN (1) IN2012DE0085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7398A (zh) * 2018-11-08 2019-03-01 惠州伟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大尺寸窄边框侧入式背光模组
CN111542868A (zh) * 2017-12-26 2020-08-14 索尼公司 显示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85300B (zh) 2016-02-15 2021-06-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虚像显示装置以及影像元件单元的制造方法
US10488582B2 (en) 2016-06-24 2019-11-26 Minebea Mitsumi Inc. Planar illumination apparatus
JP6523360B2 (ja) * 2016-06-24 2019-05-29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JP6487885B2 (ja) * 2016-09-08 2019-03-20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41305A1 (en) * 2002-12-27 2004-07-22 Casio Computer Co., Ltd. Surface-shaped light irradiation device
JP2006268066A (ja) * 2002-04-04 2006-10-05 Seiko Epson Corp 放熱部材、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016433A (ja) * 2007-07-02 2009-01-22 Noritsu Koki Co Ltd レジスト除去装置
US20090096957A1 (en) * 2007-10-15 2009-04-16 Ikuo Hiyam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90097254A1 (en) * 2005-03-31 2009-04-16 Minebea Co., Ltd. Planar Lighting Device
CN101634413A (zh) * 2008-06-24 2010-01-27 东芝移动显示器有限公司 照明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
TW201005383A (en) * 2008-07-21 2010-02-0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Back light module and frame assembly thereof
CN101943350A (zh) * 2009-07-03 2011-01-12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201803229U (zh) * 2010-07-21 2011-04-20 惠州Tcl璨宇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led背光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38340B2 (en) * 2006-12-01 2009-05-26 Avago Technologies Ecbu Ip (Singapore) Pte. Ltd. Low side emitting light sourc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7978286B2 (en) * 2008-06-24 2011-07-12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Illumination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RU2011128719A (ru) * 2009-01-13 2013-02-20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TWI476802B (zh) * 2010-04-28 2015-03-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背光型按鍵組裝裝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8066A (ja) * 2002-04-04 2006-10-05 Seiko Epson Corp 放熱部材、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040141305A1 (en) * 2002-12-27 2004-07-22 Casio Computer Co., Ltd. Surface-shaped light irradiation device
US20090097254A1 (en) * 2005-03-31 2009-04-16 Minebea Co., Ltd. Planar Lighting Device
JP2009016433A (ja) * 2007-07-02 2009-01-22 Noritsu Koki Co Ltd レジスト除去装置
US20090096957A1 (en) * 2007-10-15 2009-04-16 Ikuo Hiyam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634413A (zh) * 2008-06-24 2010-01-27 东芝移动显示器有限公司 照明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
TW201005383A (en) * 2008-07-21 2010-02-0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Back light module and frame assembly thereof
CN101943350A (zh) * 2009-07-03 2011-01-12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201803229U (zh) * 2010-07-21 2011-04-20 惠州Tcl璨宇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led背光模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2868A (zh) * 2017-12-26 2020-08-14 索尼公司 显示设备
US11604374B2 (en) 2017-12-26 2023-03-14 Saturn Licensing Llc Display apparatus
CN111542868B (zh) * 2017-12-26 2023-09-12 索尼公司 显示设备
CN109407398A (zh) * 2018-11-08 2019-03-01 惠州伟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大尺寸窄边框侧入式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N2012DE00854A (zh) 2015-08-28
JP2012212526A (ja) 2012-11-01
US20120250352A1 (en) 201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76950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117477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2737557A (zh) 显示装置
US9039221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I569072B (zh) 照明單元及使用該照明單元的照明系統
EP3115839A1 (en) Viewing angle switchable back light unit
CN102171505A (zh) 光源装置以及使用了该光源装置的照明装置
CN104266115A (zh) 背光模块
CN101832517A (zh) 背光模组
US9658390B2 (en) Light source cover including groove and backlight assembly including the light source cover
KR101928357B1 (ko) 조명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5579764A (zh)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100430801C (zh) 背光模块及其照明装置
CN105431768B (zh)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US8657458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102493918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274687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591775B1 (ko)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09976033A (zh) 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和制造背光单元的方法
KR10179759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CN202118702U (zh) 背光模组
CN104806931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916721A (zh) 背光模组
CN205028004U (zh)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KR10194814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