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6266A -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6266A
CN102736266A CN2012100984660A CN201210098466A CN102736266A CN 102736266 A CN102736266 A CN 102736266A CN 2012100984660 A CN2012100984660 A CN 2012100984660A CN 201210098466 A CN201210098466 A CN 201210098466A CN 102736266 A CN102736266 A CN 102736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rogressive
eyeglass
surface power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984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36266B (zh
Inventor
篠原俊英
森贵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mited company of EHS lens Philippine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36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6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36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62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4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4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 G02C7/027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considering wearer's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02C7/063Shape of the progressive surface
    • G02C7/065Properties on the principal lin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并且提供像的摇晃少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中包含以下步骤:如果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正3.0D以上,则优先选择包含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如果处方平均度数为负3.0D以下,则优先选择包含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至少物体侧的面的远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或者近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眼球侧的面包含消除因物体侧的面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的要素,第1条件包含面屈光力OVPf大于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第2条件包含面屈光力OVPf小于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

Description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国际公开WO97/19382号公报记载了如下内容:在适合老花眼等的视力矫正的眼镜片所采用的渐进多焦点镜片中,一直以来是在眼球侧的面上设置有对物体侧的面附加的渐进屈光面。由此,能够使物体侧的面成为基线固定的球面,所以能够抑制因形状因数引起的倍率变动,能够缩小远用部与近用部的倍率差,还能够抑制渐进部的倍率变化。因此,可提供能够降低因倍率差引起的像的摇晃及畸变而得到了舒适的视野的渐进多焦点镜片。此外,国际公开WO97/19382号公报记载了如下内容:可采用合成方式在眼球侧的面中对渐进屈光面与散光矫正用复曲面进行合成,即使在散光矫正用的渐进多焦点镜片中也能够降低像的摇晃及畸变。
国际公开WO97/19383号公报记载了如下内容:提供一种具有远用部以及近用部这样的屈光力不同的视野部分的眼镜用多焦点镜片,其中,该眼镜用多焦点镜片利用加入度以数学方式减小物体侧的面的远用部的平均面屈光力与近用部的平均面屈光力之差,进而,通过调整眼球侧的面的远用部的平均面屈光力以及近用部的平均面屈光力来具有规定的加入度。可以以减小远用部与近用部的倍率差的方式来调整物体侧的面的平均面屈光力,此外,还可以减小物体侧的面的平均面屈光力之差。因此,可提供这样的多焦点镜片:因倍率差引起的像的摇晃及畸变少、进而像散得到改善后的明视区域大,得到了像的摇晃等较少的舒适的视野。
在日本特开2003-344813号公报中记载了提供如下内容:提供一种双面非球面型渐进屈光力镜片,其能够降低远用部与近用部中的像的倍率差,赋予与处方值对应的良好的视力矫正以及佩戴时畸变少且范围大的有效视野。为此,日本特开2003-344813号公报记载了如下内容:将物体侧表面的第1屈光表面中远用度数测定位置F1处的横向的表面屈光力以及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分别设为DHf、DVf、将该第1屈光表面中近用度数测定位置N1处的横向的表面屈光力以及纵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Hn、DVn时,满足DHf+DHn<DVf+DVn且DHn<DVn这样的关系式,利用眼球侧表面的第2屈光表面抵消掉第1屈光表面的F1以及N1处的表面像散成分,将上述第1和第2屈光表面合在一起而赋予基于处方值的远用度数和加入度数。
在日本特开2004-004436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内容:提供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其能够减少渐进屈光力镜片所必然产生的像的畸变及模糊并提高了佩戴感。为此,在日本特开2004-004436号公报中,构成了使外表面和内表面这两面都成为渐进面的双面渐进镜片,并且使外表面的面加入度为负,将渐进面形状设计成外表面与内表面的平均面屈光力分布相似。
在日本特开昭63-115129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内容:提供一种渐进多焦点镜片,其在镜片水平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具有屈光力从上方朝向下方渐进地变化(连续增加)的区间,该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特征在于,针对像散为0.5屈光度以下的区域面积S,将该镜片的远用视点的上部、从远用视点到近用度数测定点的部分、以及近用度数测定点的下部这3个区域区分为A、B、C,在该镜片的远用度数的平均度数为+1.00屈光度以上的情况下,添加p的角标,在为-1.00屈光度以下的情况下,添加a的角标,当设Sp=Ap+Bp+Cp、Sa=Aa+Ba+Ca时,在各个镜片的加入度相等的情况下,具有Ap>Aa且Cp<CA或Bp+Cp<Ba+Ca这样的像散分布。
在日本特表2006-506662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关于双面渐进眼镜片,对双面渐进眼镜片的整个前表面以及后表面分配了渐进作用,并且利用相对Q、Q=Addvfl/AddGesamt进行说明,Addvfl表示沿着远用区域与近用区域之间的前表面上的主线的面屈光力的增加,另一方面,AddGesamt表示沿着远用区域与近用区域之间的主线的总屈光力的增加,并且相对Q随着远用区域效果F:dQ(F)/dF≥0的放大而增大。
目前需求的是像的摇晃及倍率差更小的眼镜用渐进屈光力镜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包含处方平均度数不同的远用部和近用部的眼镜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渐进屈光力镜片包含:沿着主注视线或者经过配适点的垂直基准线的物体侧的面的远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以及物体侧的面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和沿着主注视线或者垂直基准线的物体侧的面的近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以及物体侧的面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还包含物体侧的面的面屈光力OHPf大于面屈光力OVPf的复曲面要素以及面屈光力OHPn大于面屈光力OVPn的复曲面要素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复曲面要素,沿着主注视线或者垂直基准线的眼球侧的面包含消除因物体侧的面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的要素。此外,该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如果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正且其绝对值至少为3.0D,则优先选择包含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
2.如果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负且其绝对值至少为3.0D,则优先选择包含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
这里,所谓处方平均度数,是指设处方的球面度数为(Sph)、散光度数为(Cyl)时,对球面度数加上散光度数的二分之一所得的值。即(Sph+Cyl/2)。
其中,第1条件包含面屈光力OVPf大于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即下式(1)的条件,第2条件包含面屈光力OVPf小于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即下式(2)的条件。单位D是屈光度。
OVPf>OVPn…(1)
OVPf<OVPn…(2)
在作为设计对象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沿着物体侧的面(外表面)以及眼球侧的面(内表面)双方的主注视线或者经过配适点的垂直基准线(也将双方称为主注视线),包含有复曲面(也称为环形面)要素。关于物体侧的面以及眼球侧的面双方的复曲面要素,各自的横向(水平方向)的曲率大于纵向(垂直方向)的曲率、即纵向的曲率半径大于横向的曲率半径,此外,利用内外表面双方的复曲面要素,使这些复曲面要素所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彼此抵消。因此,这些复曲面要素不是以散光矫正为目的,而是用于有效地抑制透过眼镜片的像随着眼睛(视线)的移动而摇晃。
通过眼镜片获得的像中产生摇晃时的视线(眼睛)的典型动作是因补偿头部动作的前庭眼反射而使得眼球(视线)相对于头部移动。在视线因前庭眼反射而移动的范围中,一般水平方向(横向)的范围比垂直方向(纵向)大。因此,在物体侧的面以及眼球侧的面中导入了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的复曲面要素,由此,在视线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时,能够抑制视线透过眼镜片的角度(视线相对于眼镜片表面的入射角以及出射角)的变动。因此,能够降低视线移动而通过眼镜片获得的像的各种像差。因此,能够提供通过眼镜片获得的像的摇晃小的眼镜片。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法中,还根据用户(佩戴者)的眼睛处方属于远视系还是近视系来改变内外表面中包含复曲面要素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规格,设计并制造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视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在用户的眼睛处方为远视系的情况下,在步骤1中,根据包含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该第1条件包含面屈光力OVPf大于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即,根据在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从中间部向着近用部渐进地减少的眼镜规格,来设计包含复曲面要素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中,所述中间部渐进地连接于远用部与近用部之间。
在远视系处方中,针对处方平均度数为正的远用部,还使加入度数为正。因此,近用部的度数在正侧为较大的度数。因此,从中间部到近用部产生较大的畸变像差,佩戴时像的晃动容易变大。因此,通过在复曲面要素中添加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从中间部向着近用部渐进地减小的所谓的反向渐进规格,能够提供像的摇晃等更少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在用户的眼睛处方为近视系的情况下,在步骤2中,根据包含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该第2条件包含面屈光力OVPf小于面屈光力OVPn的调节。即,根据在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从中间部向着近用部渐进地增大的眼镜规格来设计包含复曲面要素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在近视系的处方中,针对处方平均度数为负的远用部,使加入度数为正。因此,近用部的度数向正方向变化,大多情况下为负,但是为较小的度数。因此,与远用部相比,近用部的畸变像差小,佩戴时的像的摇晃小,不容易感到像的摇晃。另一方面,在远视系的处方中,像倍率大于1,从而像被放大地看到,所以相应地,能够获得良好的视力,而在近视系的处方中,像倍率小于1,像被缩小地看到。因此,难以确保视力。因此,通过在复曲面要素中添加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从中间部向着近用部渐进地增大的所谓的外表面渐进规格来增大像的倍率。因此,能够提供像的摇晃等小且容易确保视力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这样,在本发明所包含的设计方法中,考虑到因远用处方度数是远视系或近视系而必然引起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特性,根据远用处方度数来改变外表面的构造,能够提供像的摇晃小、适合于视力矫正、能获得更舒适的佩戴感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优选的是,该设计方法还包含以下步骤。
3.如果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处于-2.0D~1.0D的范围,则优先选择包含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其中,第3条件包含面屈光力OVPf与面屈光力OVPn相等、且面屈光力OHPf与面屈光力OHPn相等的条件、即下式(3)的条件。
OVPf=OVPn
OHPf=OHPn…(3)
在远用部的处方度数接近于正视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沿着外表面的主注视线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的简单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的眼镜规格,由此,能够设计并制造以良好的平衡性改善了像的摇晃抑制和基于像放大效果实现的视力改善效果双方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优选的是,渐进屈光力镜片包含沿着主注视线或者垂直基准线的眼球侧的面的远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和沿着主注视线或垂直基准线的眼球侧的面的近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第1条件以及第2条件包含以下条件(4)。
IHPf>IVPf
IHPn>IVPn
IHPf>IHPn…(4)
其中,IHPf、IVPf、IHPn以及IVPn表现为绝对值。
眼球侧的面(内表面)基本上具备消除因物体侧的面(外表面)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屈光力变化的复曲面要素和像的倍率差小的内表面渐进要素,能够设计并制造获得了更舒适的视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此外,优选的是,眼镜规格包含这样的条件:在夹着主注视线或垂直基准线的至少±10mm的范围内满足第1条件或第2条件。作为使用渐进屈光力镜片时的人的视觉特性,在其主注视线附近进行观察作业时,主注视线上的使用频度极大,会感觉到像的摇晃。因此,关于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在强度方向上的变化,至少在以主注视线为中心的、水平方向±10mm的范围内,能够充分地获得减轻像的摇晃的效果。
此外,优选的是,该设计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对根据优先选择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的摇晃进行评价。对像的摇晃进行评价的步骤优选包含以下步骤。
a.将包含矩形图样的假想面设定成,透过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该矩形图样的几何中心与注视点一致,其中,该矩形图样具备:经过几何中心的中央垂直格线以及关于中央垂直格线左右对称的左右垂直格线、和经过几何中心的中央水平格线以及关于中央水平格线上下对称的上下水平格线。
b.求出使矩形图样的图像以几何中心一致的方式重合时的几何偏差来作为摇晃指标,该矩形图样的图像是在视线不离开几何中心的范围内使眼镜用镜片与头部一起左右移动第1水平角度时、或者在视线不离开几何中心的范围内使眼镜用镜片与头部一起上下移动第1垂直角度时所能看到的图像。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之1是一种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包含上述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选择包含上述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选择包含上述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对根据所选择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的摇晃进行评价。使用摇晃指数,能够设计并制造出包含具有上述3个条件的复曲面要素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的、像的摇晃小的最适合用户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之1是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制造方法,其包含如下步骤:制造利用上述设计方法设计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之1是一种设计包含处方平均度数不同的远用部和近用部的眼镜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装置。进行设计的装置包含:如果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正且其值至少为3.0D则优先选择包含上述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的第1单元;如果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负且其绝对值至少为3.0D则优先选择包含上述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的第2单元,该进行设计的装置能够设计具有外表面的水平方向的屈光力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的、适合于用户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优选的是,该装置还包含如果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处于-2.0D~1.0D的范围则优先选择包含上述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的第3单元。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之1是一种装置,该装置具有:根据眼镜规格来假定包含远用部以及近用部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物体侧的面以及眼球侧的面的单元;对包含假定设计出的物体侧的面以及眼球侧的面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摇晃进行评价的评价单元。假定面的单元包含:选择包含上述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的第1单元;选择包含上述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的第2单元;和选择包含上述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的第3单元。所述评价单元包含以下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其将包含矩形图样的假想面设定成,透过包含假定的物体侧的面以及眼球侧的面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该矩形图样的几何中心与注视点一致,其中,该矩形图样具备:经过几何中心的中央垂直格线以及关于所述中央垂直格线左右对称的左右垂直格线、和经过所述几何中心的中央水平格线以及关于中央水平格线上下对称的上下水平格线;以及第二个单元,其求出使矩形图样的图像以几何中心一致的方式重合时的几何偏差来作为摇晃指标,该矩形图样的图像是在视线不离开几何中心的范围内使眼镜用镜片与头部一起左右移动第1水平角度时、或者在视线不离开几何中心的范围内使眼镜用镜片与头部一起上下移动第1垂直角度时所能看到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眼镜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中,图2(a)是示意性示出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一个镜片的平面图,图2(b)是其剖面图。
图3中,图3(a)是示出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度数分布的图,图3(b)是示出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图3(c)是示出观察正方格子时的畸变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前庭眼反射的图。
图5是示出前庭眼反射的最大角度的图。
图6是示出设定矩形图样的状态的图。
图7是重合地示出矩形图样的几何偏差的图。
图8是示出矩形图样的格线的倾斜变化的图。
图9是示出矩形图样的格线的水平方向的格线变化量的图。
图10是示出矩形图样的格线的垂直方向的格线变化量的图。
图1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以及制造过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1的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13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1的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14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1的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15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1的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16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1的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17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1的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18是示出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19是示出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20中,图20(a)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20(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20(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20(d)是示出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
图21中,图21(a)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21(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21(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21(d)是示出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
图22中,图22(a)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22(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22(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22(d)是示出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
图23中,图23(a)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23(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23(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23(d)是示出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
图24中,图24(a)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图24(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图24(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图24(d)是示出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
图25中,图25(a)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度数分布的图,图25(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度数分布的图,图25(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度数分布的图,图25(d)是示出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度数分布的图。
图26中,图26(a)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振动(摇晃指标IDd)的图,图26(b)是示出变形量(摇晃指标IDs)的图。
图27中,图27(a)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振动(摇晃指标IDd)的图,图27(b)是示出变形量(摇晃指标IDs)的图。
图28中,图28(a)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振动(摇晃指标IDd)的图,图28(b)是示出变形量(摇晃指标IDs)的图。
图29中,图29(a)是示出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振动(摇晃指标IDd)的图,图29(b)是示出变形量(摇晃指标IDs)的图。
图30中,图30(a)是示出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振动(摇晃指标IDd)的图,图30(b)是示出变形量(摇晃指标IDs)的图。
图31是示出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主注视线上的平均像倍率的图。
图32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2的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33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2的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34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2的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35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2的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36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2的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37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2的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38是示出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39是示出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40中,图40(a)是示出实施例2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40(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40(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40(d)是示出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
图41中,图41(a)是示出实施例2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41(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41(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41(d)是示出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
图42中,图42(a)是示出实施例2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42(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42(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42(d)是示出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
图43中,图43(a)是示出实施例2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43(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43(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43(d)是示出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
图44中,图44(a)是示出实施例2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图44(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图44(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图44(d)是示出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
图45中,图45(a)是示出实施例2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45(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45(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45(d)是示出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
图46中,图46(a)是示出实施例2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振动(摇晃指标IDd)的图,图46(b)是示出变形量(摇晃指标IDs)的图。
图47中,图47(a)是示出实施例2的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振动(摇晃指标IDd)的图,图47(b)是示出变形量(摇晃指标IDs)图。
图48中,图48(a)是示出实施例2的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振动(摇晃指标IDd)的图,图48(b)是示出变形量(摇晃指标IDs)的图。
图49中,图49(a)是示出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振动(摇晃指标IDd)的图,图49(b)是示出变形量(摇晃指标IDs)的图。
图50中,图50(a)是示出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振动(摇晃指标IDd)的图,图50(b)是示出变形量(摇晃指标IDs)的图。
图51是示出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主注视线上的平均像倍率的图。
图52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3的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53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3的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54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3的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55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3的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56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3的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57是示出按照包含实施例3的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58是示出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59是示出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主注视线上的面屈光力的图。
图60中,图60(a)是示出实施例3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60(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60(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60(d)是示出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
图61中,图61(a)是示出实施例3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61(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61(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61(d)是示出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外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
图62中,图62(a)是示出实施例3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62(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62(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图62(d)是示出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面像散分布的图。
图63中,图63(a)是示出实施例3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63(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63(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图63(d)是示出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的图。
图64中,图64(a)是示出实施例3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图64(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图64(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图64(d)是示出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分布的图。
图65中,图65(a)是示出实施例3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度数分布的图,图65(b)是示出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度数分布的图,图65(c)是示出第3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度数分布的图,图65(d)是示出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等效球面度数分布的图。
图66中,图66(a)是示出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振动(摇晃指标IDd)的图,图66(b)是示出变形量(摇晃指标IDs)的图。
图67是示出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主注视线上的平均像倍率的图。
图6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以及制造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69是示出设计装置的概况的框图。
符号说明
1眼镜,10、10L、10R眼镜用镜片
11远用部,12近用部,13中间部(渐进部)
19A物体侧的面,19B眼球侧的面
20镜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用立体图示出了眼镜的一例。图2(a)用平面图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1个渐进屈光力镜片的1个镜片。图2(b)用剖面图示意性示出了该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一个镜片。
在本例中,以从使用者侧(佩戴者侧)观察,左侧为左、右侧为右来进行说明。该眼镜1具有左眼用以及右眼用的左右一对眼镜用镜片10L和10R、以及分别安装着镜片10L和10R的镜框20。眼镜用镜片10L和10R分别是渐进屈光力镜片。镜片10L和10R分别是基本形状为向物体侧凸出的凹凸镜片。因此,镜片10L和10R分别包含物体侧的面(凸面、外面)19A和眼球侧(使用者侧)的面(凹面、内面)19B。
图2(a)示出了右眼用镜片10R。该镜片10R在上方包含远用部11,在下方包含近用部12,远用部11是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远距离观察)的视野部,近用部12是用于观察近距离物体(近距离观察)的视野部,近用部12的度数(屈光力)与远用部11不同。此外,镜片10R包含以屈光力连续变化的方式连接这些远用部11和近用部12的中间部(用于中等距离观察的部分、渐进部、渐进带)13。另外,镜片10R包含主注视线14,该主注视线14是连接远距离观察/中等距离观察/近距离观察时镜片上成为视野中心的位置而得到的线。通常,配适点(fitting point)Pe位于远用部11的大致下端,该配适点Pe是与镜框吻合地成型出眼镜用镜片10R的外周并镶入了眼镜用镜片10R时,远方水平正面视(第一眼位)时的视线所通过的镜片上的基准点。以下,将该配适点Pe设为镜片的座标原点,将水平方向的座标设为X座标,将垂直方向的座标设为Y座标。主注视线14从远用部11向近用部12方向大致垂直地延伸,从大致经过配适点Pe起,相对于Y座标向鼻侧弯曲。
此外,以下关于眼镜用镜片,以右眼用的眼镜用镜片10R为中心进行说明,但眼镜用镜片、眼镜片或镜片也可以是左眼用的眼镜用镜片10L,左眼用的眼镜用镜片10L除了因左右眼的处方差异引起的眼镜规格之差以外,基本上是与右眼用的眼镜用镜片10R左右对称的结构。另外,以下,将右眼用以及左眼用的眼镜用镜片10R和10L统称为眼镜用镜片(或镜片)10。
可根据像散分布图或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图来得知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光学性能中的视野宽度。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性能之中,佩戴上渐进屈光力镜片10并摇头时所感到的摇晃比较重要,有时,即使像散分布或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几乎相同,关于摇晃也会产生差异。以下,首先,对摇晃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并给出采用该评价方法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与现有例进行比较后的结果。
1.摇晃的评价方法
图3(a)示出了典型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等效球面度数分布(单位是屈光度(D)),图3(b)示出了像散分布(单位是屈光度(D)),图3(c)示出了利用该镜片10观察正方格子时的畸变状态。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中,沿着主注视线14加入了规定的度数。因此,通过加入度数,在中间区域(中间部、渐进区域)13的侧方会产生较大的像散,在此部分中物体看起来比较模糊。关于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在近用部12中,度数增加规定量,度数按照中间部13、远用部11的顺序依次减小。在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中,远用部11的度数(远用度数、Sph)是0.00D(屈光度),加入度数(ADD)是2.00D。
由于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上的位置差异,度数大的近用部12与远用部11相比,像的倍率变大,从中间部13到近用部12的侧方,可看到正方格子的像发生变形。这就是摇头时像摇晃的原因。
图4示出了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人在看物体的时候,如果移动头部,则视野也会移动。此时,视网膜上的像也会移动。如果存在抵消该头部的动作(面部转动、头部转动)8这样的眼球3的动作(眼睛转动)7,则视线2变得稳定,视网膜的像不会移动。具有这种使视网膜像稳定的功能的反射性眼球运动称作代偿性眼球运动。该代偿性眼球运动之一是前庭眼反射,受头部转动的刺激而产生反射。因水平旋转引起的前庭眼反射的神经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清楚了,已了解的情况是,水平半规管检测到头部的转动8,来自该水平半规管的输入对眼外肌带来抑制性和兴奋性的作用,使眼球3动作。
当头部转动时眼球因前庭眼反射而转动时,虽然视网膜的像不移动,但如图4中用虚线以及单点划线所示的那样,眼镜片10与头部的转动联动地转动。因此,透过眼镜片10的视线2因前庭眼反射在眼镜片10上产生相对移动。因此,在眼球3因前庭眼反射而移动的范围、即视线2因前庭眼反射而透过的范围中,眼镜用镜片10的成像性能存在差异时,有时视网膜的像发生摇晃。
图5示出了搜索观察视标时的头位(眼位)运动的一例。图5所示的几个曲线表示为了识别从注视点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一定角度后的对象物(视标)而使头部转动了哪种程度。在关注对象物的注视状态下,如曲线41所示,头部随对象物而转动。与此相对,在仅识别对象物的程度的辨别观察状态下,如曲线42所示,头部的动作比对象物的角度(移动)小(少)10度左右。根据此观察结果,可将能通过眼球的动作来识别对象物的范围的极限设定为约10度左右。因此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一边转动头部一边通过前庭眼反射观察对象物时的水平方向的头部转动角度左右分别最大为10度左右(眼球3因前庭眼反射而移动的最大水平角度θxm)。
另一方面,对于渐进屈光力镜片而言,在中间部中,通过前庭眼反射观察对象物时的垂直方向的头部最大转动角度存在度数的变化,因此,当大幅移动时,度数与对象物的距离不再匹配,导致像模糊,所以认为垂直方向的头部最大转动角度小于水平方向的头部最大转动角度。由此可知,作为进行摇晃模拟时的参数的头部转动角度优选为:水平方向为左右约10度左右,而垂直方向比水平方向小,例如为5度左右。另外可知,视线因前庭眼反射而移动的范围的典型值在水平方向上是主注视线14的左右±10度左右。
图6示出了针对配置于假想空间的假想面59上的对象物(本例中是矩形图样50),考虑了转动头部时的前庭眼反射的视觉模拟的情况。在假想空间中,将眼球3的旋转中心Rc作为原点,设水平正面方向为z轴、水平方向为x轴、垂直方向为y轴。在相对于y-z平面呈角度θx、相对于x-z平面呈角度θy的方向上,在隔着距离d的假想面59上配置对象物的矩形图样50。
在本例中,矩形图样50是纵横2等分的正方格子,其包含:经过几何中心55的中央垂直格线51以及关于中央垂直格线51左右对称的左右垂直格线52;经过几何中心的中央水平格线53以及关于中央水平格线53上下对称的上下水平格线54。关于该正方格子的矩形图样50,以如下所示地在眼镜片10上根据视角来设定间距的方式,调整假想面59与眼球3之间的距离d。
在此例中,以与实际佩戴时相同的位置/姿势在眼球3前配置眼镜片10,且将假想面59设定为,能够看到眼球3因前庭眼反射而相对于注视点移动的最大水平角度θxm附近,即分别能够看到相对于注视点±10度的左右垂直格线52以及上下水平格线54。
该正方格子的矩形图样50的尺寸可用视角进行规定,可以与所观察的对象物相应地进行设定。例如,对于移动个人计算机的画面等而言,可减小格子的视野间距,对于台式计算机画面这样的对象物而言,可增大格子的视野间距。
另一方面,关于离对象物(假想面)59的距离d,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情况下,因为假定的对象物距离随远用部、中间部、近用部而改变,所以,考虑了该因素的较妥当的设定是:在远用部中设为几m以上的远距离,在近用部中设为40cm~30cm左右的较近距离,在中间部中设为1m~50cm左右的中间距离。但是,例如在步行时,在中间部、近用部中,2m~3m距离的物体也成为观察对象,所以不需要非常严格地与镜片上的远/中/近的区域对应地设定距离d,这对其摇晃指标计算结果的影响也不大。
因镜片折射作用,在偏离于视野方向(θx、θy)的视角方向上观察到作为对象物的矩形图样50。可利用通常的光线跟踪法来求出此时的矩形图样50的观察像。将该状态作为基础,当头部在水平方向上转动了+α°时,镜片10也与面部一起转动+α°。此时,眼球3因前庭眼反射而在反方向上转动α°,即转动-α°,所以在镜片10上,是使用视线2移动了-α°后的位置来观察目标物的矩形图样50的几何中心55。因此,镜片10的视线2的透过部位及视线2向镜片10的入射角度改变,所以,作为对象物的矩形图样50以不正常的形态被观察到。
因此,以对象物的几何中心55,使左右或上下反复转动头部时的、最大或规定的转动角度θx1的两端位置处的对象物(矩形图样)50的图像重合,并通过几何方式来计算两者形状的偏差。水平角度θx1的一例是眼球3因前庭眼反射而移动的最大水平角度θxm(约10度)。
摇晃评价中使用的指数之1是摇晃指标IDd,该摇晃指标IDd是计算水平格线53和54、以及垂直格线51和52的倾斜变化。摇晃指标IDs是计算水平格线53和54、以及垂直格线51和52的移动面积。
图7示出了眼球3以及矩形图样50相对于注视点以第1水平角度(摆动角)θx1(10度)左右地移动时的矩形图样50的像的一例。该状态相当于这样的状态:在眼镜用镜片10与头部一起以水平角度(摆动角)10度左右地移动时,以矩形图样50不动且视线2不离开矩形图样50的几何中心55的方式,观察矩形图样50。矩形图样50a(虚线)是在摆动角10°处通过光线跟踪法经由眼镜片10观察到的像(右旋图像),矩形图样50b(实线)同样是在摆动角-10°处观察到的像(左旋图像),以几何中心55一致的方式重合地示出了这些矩形图样50a以及50b。附带提一下,在摆动角0°处观察到的矩形图样50的像位于它们的大致中间。也可以同样地求出上下设定摆动角时所观察到的像(上旋图像以及下旋图像)。
这些图像(矩形图样)50a以及50b是一边透过眼镜片10观察对象物一边摇头时由用户实际得到的对象物的像,这些像50a以及50b的差别(变形)可视为表现出了摇头时的像的运动。
图8示出了摇晃指标(摇晃指数)IDd。摇晃指标IDd是各个格线51~54的倾斜变化。如图8所示,通过几何方式来计算矩形图样50的各个边(格线)51~54的斜度变化量,由此能够求出12个摇晃指数IDd。可认为其中的水平格线53和54的斜度变化量表现为“波浪(起伏)”,垂直格线51以及52的斜度变化量表示为“摇摆”。因此,当针对每个方向合计格线51~54的斜度变化量时,能够以“波浪(起伏)感”、“摇摆感”来定量地评价摇晃。
图9以及图10示出了摇晃指标(摇晃指数)IDs。摇晃指标IDs是摇晃评价中使用的不同的指数,是矩形图样50的整体形状的变形的大小。关于摇晃指标IDs,如图9以及10所示,将矩形图样50的格线51~54各自的移动量作为面积进行几何计算,由此能够获得12个数值。图9表示水平格线53和54的移动量(涂有斜线的部分),图10表示垂直格线51和52的移动量(涂有斜线的部分)。用移动量(面积)表示的摇晃指标IDs表现为与先前的斜度变化量所表示的摇晃指标IDd相同的趋势,但当镜片10处于摇晃评价位置附近而存在较大的倍率变化时,例如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伸缩这样的变形时,摇晃指标IDs也要包含这些要素。
这些摇晃指标IDd以及IDs可作为水平方向分量、垂直方向分量、它们的合计值,根据用途而分开使用。在以后的说明中,根据斜度变化获得的摇晃指标IDd表现为“摆动”,根据格线的移动量获得的摇晃指标IDs表现为“变形量”。
“摆动”的摇晃指标IDd的单位是视角座标上的各个格线的斜度变化量,所以无量纲。另一方面,“变形量”的摇晃指标IDs的单位是视角座标上的面积,所以是度的平方。此外,基于该变形量的摇晃指数IDs还可以用变化量的面积除以施加头部转动之前的0度的面积而成为无量纲量,以比率(例如,百分比(%))的形式来表示。
与振动有关的指标IDd是将中心格线(Center Line)51和53的振动中的水平格线53的振动设为“水平CL”、将垂直格线51的振动设为“垂直CL”而进行了指标化。另外,将包含该中心格线53在内的全部水平格线53和54的振动设为“水平L”、同样将全部垂直格线51和52的振动设为“垂直L”、并将两者合计后的全部格线的振动的总和或平均值设为“全部L”而进行了指标化。
“水平CL”与“垂直CL”的计算简便容易,所以,在镜片10的整个面上进行计算并实现映射化的情况下,十分便利。另一方面,在人(用户)实际感到摇晃时,不仅仅是1个水平或垂直的线的变动,还会同时感到作为形状捕捉到的对象物的轮廓线的变动,基于这样的事实,“水平L”、“垂直L”可称为更接近用户的感觉的指标。
此外,用户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会同时感觉到变动,所以,它们合计后的“全部L”为最恰当的指标。但是,还要考虑以下情况:随用户不同,对于“波浪(起伏)”和“摇摆”的感受性可能不同;受个人生活环境影响的视线使用方法大多是在水平方向上的视线移动,从而“波浪(起伏)”成为问题;相反“摇摆”成为问题。因此,根据各方向分量对摇晃进行指标化来进行评价也是有用的。
对于与变形量有关的指标IDs,将全部水平格线53和54的变动面积设为“水平L”、将全部垂直格线51和52的变动面积设为“垂直L”、将它们合计后的面积设为“全部L”而进行了指标化。每个分量的指标化和它们合计后的指标化的必要性与上述振动的情况相同。基于变形量的指标IDs的优点是考虑了倍率的变化。尤其是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情况下,在垂直方向上加入了度数。因此,在头部纵向地摆动来观察物体时,存在这样的现象:像随度数的变化而放大/缩小或者看上去前后晃动。另外,在加入度数大的情况下,在近用部的侧方,倍率降低的现象尤为明显。因此,会产生像在横向上的伸缩。基于变形量的指标IDs可使这些变化数值化,所以作为评价方法是有用的。
2.实施方式1
2.1第1设计方法以及制造方法
图11示出了采用摇晃指标IDd以及IDs对像的摇晃进行定量后的眼镜用镜片的评价方法、设计方法以及制造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步骤60,根据眼镜规格来设计包括远用部11以及近用部1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步骤70,对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像的摇晃进行评价;以及步骤79,制造根据评价而选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作为眼镜片。
进行设计的步骤60包含:步骤61,在眼镜规格中,除了沿着主注视线14的物体侧的面(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以及外表面19A的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满足下式(0)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以外,还含入满足下式(1)的第1条件;步骤62,在眼镜规格中含入满足下式(2)的第2条件;和步骤63,在眼镜规格中含入满足下式(3)的第3条件。
OHPf≥OVPf
OHPn≥OVPn…(0)
其中,在式(0)中不存在等号同时成立的情况。
OVPf>OVPn…(1)
OVPf<OVPn…(2)
OVPf=OVPn
OHPf=OHPn…(3)
包含式(0)的复曲面条件具有外表面19A包含远用部11的复曲面要素以及近用部12的复曲面要素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复曲面要素,根据该要素,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的复曲面,此外,包含式(0)的复曲面条件还包含在内表面19B中形成消除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的要素即复曲面。
在包含式(1)的第1条件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OV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OVPn。因此,步骤60包括:根据在外表面19A的主注视线14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从中间部13向着近用部12渐进地减小的眼镜规格来设计包含复曲面要素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因此,在步骤60中根据包含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具有外表面19A反向渐进(外表面反向渐进)的要素。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以及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可以相同,也可以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同样地包含反向渐进的要素。
在包含式(2)的第2条件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OVPf小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OVPn。因此,步骤60包括:根据在外表面19A的主注视线14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从中间部13向着近用部12渐进地增大的眼镜规格来设计包含复曲面要素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因此,在步骤60中根据包含第2条件后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具有外表面19A是渐进面(外表面渐进)的要素。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以及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可以相同,也可以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同样地包含渐进面要素。
在包含式(3)的第3条件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OVPf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OVPn相等,此外,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与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相等。因此,在步骤60中,根据外表面19A是沿着主注视线14的单纯复曲面(环形面)的眼镜规格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因此,根据包含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包含这样的要素:外表面19A的至少沿着主注视线14的区域是单纯的复曲面。
作为使用渐进屈光力镜片10时的人的视觉特性,在利用主注视线14附近来执行观察作业时,主注视线14上的使用频度极大,会感到像的摇晃。因此,上式(0)~(3)所示的外表面19A中的条件至少能够充分获得以主注视线14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约10mm的范围内减轻像的摇晃等效果。
此外,本例中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是包括消除了外表面19A的复曲面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的复曲面要素的内表面渐进镜片。因此,在步骤60中采用的眼镜规格中,沿着主注视线14的眼球侧的面(内表面)19B的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和沿着主注视线14的内表面19B的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被选择成包含下式(4)的条件。
IHPf>IVPf
IHPn>IVPn
IHPf>IHPn…(4)
对通过步骤60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像的摇晃进行评价的步骤70包括:步骤71,将包含上述矩形图样50的假想面59设定成,透过渐进屈光力镜片10,矩形图样50的几何中心55与注视点一致;和步骤72,求取使移动视线时的矩形图样50重合后的几何偏差,作为摇晃指标。
在步骤71中,将包含矩形图样50的假想面59设定成:透过包含假定的物体侧的面19A以及眼球侧的面19B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几何中心55与注视点例如配适点Pe一致,所述矩形图样50具备:经过其几何中心55的中央垂直格线51以及关于中央垂直格线51左右对称的左右垂直格线52;经过几何中心55的中央水平格线53以及关于中央水平格线53上下对称的上下水平格线54。在此例中,将假想面59设定成,在眼球因前庭眼反射而移动的最大水平角度θmx(10度)的附近,能够看到左右垂直格线52(包括中心在内,为3条垂直线),此外,关于上下水平格线54,也设定成,能够以相同的间隔(视角10度)看到包括中心在内的上下3条线。从眼球3到假想面59的距离设定为1m。
在求取摇晃指数的步骤72中,在步骤73中,生成使眼球3相对于注视点左右移动最大水平角度θmx时的多个矩形图样50的图像(左旋图像以及右旋图像)、或者上下移动最大垂直角度θmy时看到的多个矩形图样50的图像(上旋图像以及下旋图像)。在步骤73中,可生成在视线2不离开几何中心55的范围内使眼镜用镜片10与头部一起左右移动第1水平角度(此时为最大水平角度θmx)时的矩形图样50的图像(左旋图像以及右旋图像)、或者在视线2不离开几何中心55的范围内使眼镜用镜片与头部一起上下移动第1垂直角度时看到的矩形图样50的图像(上旋图像以及下旋图像)。
此外,在步骤74中,生成以这些图像的几何中心55一致的方式重合后的图像,在步骤75中,计算以这些图像的几何中心55一致的方式重合后的图像的几何偏差,求出表示振动的摇晃指标IDd以及表示变化量的摇晃指标IDs。
在步骤75中,作为摇晃指标IDd,通过分别计算左右垂直格线52以及上下水平格线54的倾斜变化来分别求出“垂直L”以及“水平L”。通过分别计算中央垂直格线51以及中央水平格线53的倾斜变化,能够分别求出“垂直CL”以及“水平CL”。此外,通过计算“垂直L”以及“水平L”的平均值或和,能够求出“全部L”。
另外,作为摇晃指标IDs,通过分别计算左右垂直格线52以及上下水平格线54的移动面积,能够分别求出“垂直L”以及“水平L”。另外,通过计算已分别算出的“垂直L”以及“水平L”的平均值或和,能够求出“全部L”。可分别计算中央垂直格线51以及中央水平格线53的移动面积来求出指标。
如上所述,这些指标IDd、IDs以及各自的“垂直L”、“水平L”、“全部L”适合作为表示像的摇晃的指标,可表现为使大多数人能够清楚地知道像的摇晃的大小。另外,关于像的摇晃的趋势以及要因例如伸缩等要因,通过对指标进行比较,也能够表现为使用户容易理解。
此外,在步骤76中,对求出的摇晃指标IDd以及IDs进行评价,从按照包含第1~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中选择最适合用户的眼镜片。并且,在步骤79中,成型出已对摇晃进行过评价的眼镜用镜片10。
通过这样地预先对像的摇晃进行评价,能够制造出包含度数不同的远用部11以及近用部1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并提供给用户,其中,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0已预先求出并评价了摇晃指标IDd以及IDs,因而摇晃较少。
以下,说明基于几个条件对根据分别包含上述第1~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进行评价后的结果。此外,将外表面19A为球面的内表面渐进镜片作为比较例进行了评价。
2.2实施例
2.2.1实施例1
2.2.1.1包含第1条件的规格
实施例1的基本眼镜规格是采用了精工爱普生公司制造的渐进屈光力镜片“SEIKO P-1synergyAS”(折射率1.67),且应用了渐进带长度14mm、处方度数(远用度数、Sph)3.00(D)、加入度数(Add)2.00(D)而设计的。此外,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直径是65mm,不包括散光度数。因此,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用镜片是远用部11的处方平均度数为正、其值为3.0(D)以上的远视系的眼镜片。
图12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根据在上述基本规格中含入了式(0)所表示的复曲面要素以及式(1)所表示的第1条件后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的外表面(物体侧的面)19A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表面屈光力)O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表面屈光力)OVP(y)。另外,图13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渐进屈光力镜片111的内表面(眼球侧的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表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表面屈光力)IVP(y)。
内表面19B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y)原本为负值,但在本说明书中,内表面19B的面屈光力都表示绝对值。以下也是同样。另外,y座标是以配适点Pe为原点的垂直基准线的座标。以下所述的x座标是以配适点Pe为原点的与垂直基准线垂直的水平基准线的座标。主注视线14相对于垂直基准线偏向鼻子而集中,但座标用y座标来表示。
为了消除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内表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或垂直基准线y(在本例中为主注视线14)的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以及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要满足以下条件。
OHPf-OVPf=IHPf-IVPf…(5)
OHPn-OVPn=IHPn-IVPn…(6)
其中,这些条件以及以下所示的条件不包含散光处方。即,这些条件不包含远用处方中的散光处方。以下也是同样。另外,面屈光力IHPf以及IHPn是绝对值。
根据条件(5)以及(6),能够在内表面的远用部以及近用部中设定分别消除因外表面的远用部以及近用部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屈光力变化的复曲面要素。由此,在中间部,也能够设定用于消除因外表面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屈光力变化的复曲面要素。
此外,条件(5)以及(6)是假定镜片厚度薄时的条件式,以下示出了加入了形状系数(形状因数)的条件式(5a)以及(6a),该形状系数考虑了眼镜片的屈光力计算中一般使用的镜片厚度。
IHPf-IVPf=
OHPf/(1-t/n×OHPf)-OVPf/(1-t/n×OVPf)…(5a)
IHPn-IVPn=
OHPn/(1-t/n×OHPn)-OVPn/(1-t/n×OVPn)…(6a)
这里,t是镜片的厚度(单位是米),n是镜片原材料的折射率。
使用这样地加入了镜片厚度的式子,能够通过内表面以更高的精度消除施加于外表面的复曲面要素,即使利用式(5)以及式(6)的简式,也能够大致实现目的。此外,以下,关于以图13为首的内表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表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表面屈光力)IVP(y)的表示,在括弧内示出了将镜片设为薄镜片而忽略厚度影响后的值以及考虑了一般假定的厚度后的值。
通过用内表面19B的复曲面要素消除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由此,内外表面的复曲面要素不是以散光矫正为目的,而是用于抑制透过眼镜片的像随着眼睛(视线)移动的摇晃,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得到利用。
在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0a中,对于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透射屈光力(平均度数)HP以及垂直方向的透射屈光力(平均度数)VP,当视线2相对于镜片10a的各个面19A以及19B垂直时,利用下式来近似地得到HP以及VP。
HP(y)=OHP(y)-IHP(y)…(7)
VP(y)=OVP(y)-IVP(y)…(8)
这里,式(7)以及式(8)是假定镜片厚度薄时的关系式,还可以置换为加入了形状系数(形状因数)的关系式,该形状系数考虑了眼镜片的屈光力计算中一般使用的镜片厚度。在此情况下,成为下式(7a)以及式(8a)。
HP(y)=OHP(y)/(1-t/n×OHP(y))-IHP(y)…(7a)
VP(y)=OVP(y)/(1-t/n×OVP(y))-IVP(y)…(8a)
这里,t是镜片的厚度(单位是米),n是镜片原材料的折射率。另外,关于式(7)、(7a)、(8)、(8a)的y座标,为了更加准确,可在镜片周边部中,利用光线跟踪来求出视线在镜片上的透过位置的外表面侧与内表面侧之间的偏差而进行应用。
另外,在主注视线14以外的区域中,与镜片10的各个面19A以及19B对应的视线2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所以需要考虑棱镜效应。但是,上式(7)以及(8)的关系近似成立。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11中,作为整体,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的渐进面(外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外表面19A,而为了消除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的复曲面要素的内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内表面19B。
具体地说,在图12所示的外表面19A中,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是固定的10.0(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8.0(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是固定的8.0(D)。
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纵向)的面屈光力OVPf是固定的7.0(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5.0(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5.0(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11的外表面19A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OHPm以及OHPn分别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OVPm以及OVPn大3.0(D)的方向。另外,在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OV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OVPn,包含了反向渐进的要素。在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中,也是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OH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OHPn,包含了反向渐进的要素。
在图13所示的内表面19B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是固定的7.0(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3.0(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是固定的3.0(D)。此外,以下,基于忽略了镜片厚度的值来进行说明,但在考虑到镜片厚度的情况下,也仅仅是值不同,趋势未发生变化。
内表面19B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纵向)的面屈光力IVPf是固定的4.0(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0.0(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是固定的0.0(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11的内表面19B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IHPm以及IHPn分别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IVPm以及IVPn大3.0(D)的方向,消除了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另外,在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V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VPn而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在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中,也是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H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HPn而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
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11具备上式(0)、(1)、(4)的条件。
2.2.1.2包含第2条件的规格
图14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根据在上述基本规格中含入了式(0)所表示的复曲面要素和式(2)所表示的第2条件后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2的外表面19A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y)。另外,图15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渐进屈光力镜片112的内表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y)。此外,只要没有特别记载,眼镜规格就与上述(2.2.1.1)的眼镜规格相同。以下也是同样。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12中,作为整体,也是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的渐进面(外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外表面19A,而为了消除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的变化,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的复曲面要素的内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内表面19B。
具体地说,在图14所示的外表面19A中,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m以及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是固定的9.0(D)。
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纵向)的面屈光力OVPf是固定的6.0(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渐进地增大,在近用部12中成为8.0(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8.0(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12的外表面19A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在远用部11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大3.0(D)的方向,在近用部12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大1.0(D)的方向,在中间部13中,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渐进地变化。另外,在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OVPn大于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OVPf而包含渐进面要素。
在图15所示的内表面19B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是固定的6.0(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4.0(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是固定的4.0(D)。
内表面19B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是固定的3.0(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12的内表面19B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在远用部11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大3.0(D)的方向,在近用部12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大1.0(D)的方向,在中间部13中,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渐进地变化,消除了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的变化。另外,关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虽然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VPf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VPn相同,但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在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H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HPn而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
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12具备上式(0)、(2)、(4)的条件。
2.2.1.3包含第3条件的规格
图16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根据在上述基本规格中含入了式(0)所表示的复曲面要素以及式(3)所表示的第3条件后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3的外表面19A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y)。另外,图17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渐进屈光力镜片113的内表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y)。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13中,作为整体,也是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的渐进面(外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外表面19A,而为了消除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的变化,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的复曲面要素的内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内表面19B。
具体地说,在图16所示的外表面19A中,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m以及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是固定的9.0(D)。
同样,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以及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6.0(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13的外表面19A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OHPm以及OHPn分别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OVPm以及OVPn大3.0(D)的方向。另外,因为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OVPm以及OVPn相等、且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OHPm以及OHPn相等,所以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单纯的复曲面(环形面)。
在图17所示的内表面19B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是固定的6.0(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4.0(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是固定的4.0(D)。
内表面19B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纵向)的面屈光力IVPf是固定的3.0(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1.0(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是固定的1.0(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13的内表面19B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IHPm以及IHPn分别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IVPm以及IVPn大3.0(D)的方向,消除了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另外,在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V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VPn而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在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中,也是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H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HPn而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
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13具备上式(0)、(3)、(4)的条件。
2.2.1.4比较例1
图18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根据在上述基本规格中使得外表面19A为球面的内表面渐进规格设计出的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4的外表面19A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y)。另外,图19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渐进屈光力镜片114的内表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y)。
如图18所示,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14的外表面19A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m、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以及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6.0(D)。
另外,在图19所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4的内表面19B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是固定的3.0(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1.0(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是固定的1.0(D)。
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14是球面处方的内表面渐进镜片,不包含散光矫正以外的复曲面要素。
2.2.1.5比较
图20(a)~(d)示出了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4各自的外表面19A的面像散分布。另外,图21(a)~(d)示出了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4各自的外表面19A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由下式(9)得到等效球面面屈光力ESP。
ESP=(OHP+OVP)/2…(9)
此外,各个图所示的值的单位是(D、屈光度),图的纵横直线表示经过圆形镜片的几何中心55的基准线(垂直基准线y以及水平基准线x),还示出了以它们的交点即几何中心55为配适点的镶入镜框时的形状图。另外,用虚线表示主注视线。在以下所示的图中也是同样。
图22(a)~(d)示出了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4各自的内表面19B的面像散分布,图23(a)~(d)示出了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4各自的内表面19B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
图24(a)~(d)示出了透过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4的各个镜片上的各个位置进行观察时的像散分布,图25(a)~(d)示出了透过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4的各个镜片上的各个位置进行观察时的等效球面度数分布。如这些图所示,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3被设计为:像散分布以及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与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4大致相同。即,各个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3的内表面19B与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4对应地,至少在镶入镜框时的形状范围中施加了校正,以成为大致相同的光学特性(像散、等效球面面屈光力)。
图26(a)示出了针对渐进屈光力镜片111,利用上述摇晃的评价方法(步骤70)求出的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另外,图26(b)示出了针对渐进屈光力镜片111,利用摇晃评价方法求出的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基于变动的摇晃指标)IDs。此外,设观察对象格子50的视角间距为10度、头部的摆动为左右方向、其摆动角度为左右各10度。另外,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IDs利用比率(%)来表示变形量。以下,只要没有特别地记载,就是以相同的条件进行观察。
针对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基于沿着主注视线的几个点,求出了包含中心格线53在内的全部水平格线53及54的振动之和即“水平L”、同样的全部垂直格线51及52的振动之和即“垂直L”、以及表示两者合计后的全部格线的振动总和或平均值的“全部L”。渐进屈光力镜片111的配适点Pe位于视角0度的水平正面视、即第一眼位。远用部11是从配适点Pe到上方20度,中间部13是从配适点Pe到下方-28度附近,从这里向下相当于近用部12。在以下的各个镜片中也是同样。
针对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IDs,也是基于沿着主注视线的几个点,求出了包含中心格线53在内的全部水平格线53及54的变动面积之和即“水平L”、全部垂直格线51及52的变动面积之和即“垂直L”、以及表示两者合计后的全部格线的变动面积的总和或平均值的“全部L”。
图27(a)示出了针对渐进屈光力镜片112,利用上述摇晃评价方法(步骤70)求出的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图27(b)示出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IDs。图28(a)示出了针对渐进屈光力镜片113,利用上述摇晃评价方法(步骤70)求出的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图28(b)示出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IDs。此外,图29(a)示出了针对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4,利用上述摇晃评价方法(步骤70)求出的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图29(b)示出了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IDs。
当比较这些指标IDs以及IDd时,相比于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4,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3全体表现出更低的值,尤其是按照第1条件设计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的指标IDs以及IDd表示出很低的值。
关于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4,图30(a)示出了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图30(b)示出了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IDs。图30(a)示出了表示各个镜片111~114的格线的振动的总和或平均值的“全部L”,图30(b)示出了表示各个镜片111~114的格线的变动面积的总和或平均值的“全部L”。
此外,图31示出了利用光线跟踪法求出的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的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4的主注视线14上的平均像倍率。
通过这些图所示的摇晃评价可知,在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为远视系的情况下,与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4相比,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3的摇晃都较小。尤其是,可知,加入了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在中间部13中,与其它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2以及113相比,摇晃显著地变小。另外,如图31所示可知,关于像倍率,加入了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与其它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2、113以及比较例1的镜片114相比,在远用部11中倍率最大,能够实现视力的提高,并且远用部11与近用部12之间的像的倍率差小。
由此可知,通过采用包含复曲面要素的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3,即使与球面的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4相比没有发现光学特性(像散、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存在较大差异,也能够减小像的摇晃。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3在外表面19A以及内表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区域内,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大的复曲面要素,透过镜片的视线2与镜片相交的角度的变化小,所以认为能够抑制像的摇晃。
进一步可知,在远视系、尤其是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为3.0(D)以上的远视系中,采用了在外表面19A中包含有反向渐进要素的第1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的摇晃最小,能够进一步缩小倍率差并且实现视力的提高。因此,在远用部11的处方为远视系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包含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是有效的。
2.2.2实施例2
2.2.2.1包含第1条件的规格
实施例2的基本眼镜规格是采用了精工爱普生公司制造的渐进屈光力镜片“SEIKO P-1synergyAS”(折射率1.67),并应用了渐进带长度14mm、处方度数(远用度数、Sph)-3.00(D)、加入度数(Add)2.00(D)而设计的。此外,第2实施例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直径是65mm,不包含散光度数。因此,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用镜片是远用部11的处方平均度数为-3.0(D)以下、即远用部11的处方平均度数为负并且其绝对值为3.0(D)以上的近视系的眼镜片。
图32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根据在上述基本规格中含入了式(0)所表示的复曲面要素以及式(1)所表示的第1条件后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的外表面19A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y)。另外,图33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渐进屈光力镜片121的内表面(眼球侧的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y)。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21中,作为整体,也是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的渐进面(外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外表面19A,而为了消除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的复曲面要素的内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内表面19B。
具体地说,在图32所示的外表面19A中,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m以及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是固定的5.5(D)。
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纵向)的面屈光力OVPf是固定的2.5(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1.5(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1.5(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21的外表面19A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在远用部11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大3.0(D)的方向,在近用部12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大4.0(D)的方向,在中间部13中,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渐进地变化。另外,在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OV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OVPn而包含反向渐进要素。
在图33所示的内表面19B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是固定的8.5(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6.5(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是固定的6.5(D)。
内表面19B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纵向)的面屈光力IVPf是固定的5.5(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2.5(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是固定的2.5(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21的内表面19B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在远用部11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大3.0(D)的方向,在近用部12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大4.0(D)的方向,在中间部13中,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渐进地变化,消除了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另外,在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V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VPn且包含渐进面要素,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远用度数和加入度。在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中,也是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H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HPn且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远用度数和加入度。
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21具备上式(0)、(1)、(4)的条件。
2.2.2.2包含第2条件的规格
图34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根据在上述基本规格中含入了式(0)所表示的复曲面要素和式(2)所表示的第2条件后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2的外表面19A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y)。另外,图35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渐进屈光力镜片122的内表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y)。此外,只要没有特别记载,眼镜规格就与上述(2.2.2.1)的眼镜规格相同。以下也是同样。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22中,作为整体,也是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的渐进面(外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外表面19A,而为了消除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的复曲面要素的内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内表面19B。
具体地说,在图34所示的外表面19A中,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m以及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是固定的5.5(D)。
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纵向)的面屈光力OVPf是固定的2.5(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渐进地增大,在近用部12中成为4.5(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4.5(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22的外表面19A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在远用部11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大3.0(D)的方向,在近用部12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大1.0(D)的方向,在中间部13中,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渐进地变化。另外,关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OVPn大于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OVPf,中间部13包含渐进面要素。
在图35所示的内表面19B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是固定的8.5(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6.5(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是固定的6.5(D)。
内表面19B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是固定的5.5(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22的内表面19B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在远用部11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大3.0(D)的方向,在近用部12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大1.0(D)的方向,在中间部13中,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渐进地变化,消除了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另外,在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VPf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VPn相同,不过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在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H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HPn而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
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22具备上式(0)、(2)、(4)的条件。
2.2.2.3包含第3条件的规格
图36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根据在上述基本规格中含入了式(0)所表示的复曲面要素和式(3)所表示的第3条件后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3的外表面19A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y)。另外,图37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渐进屈光力镜片123的内表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y)。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23中,作为整体,也是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的渐进面(外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外表面19A,而为了消除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的复曲面要素的内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内表面19B。
具体地说,在图36所示的外表面19A中,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m以及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是固定的5.5(D)。
同样,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以及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2.5(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23的外表面19A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OHPm以及OHPn分别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OVPm以及OVPn大3.0(D)的方向。另外,因为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OVPm以及OVPn相等、且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OHPm以及OHPn相等,所以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单纯的复曲面(环形面)。
在图37所示的内表面19B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是固定的8.5(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6.5(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是固定的6.5(D)。
内表面19B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纵向)的面屈光力IVPf是固定的5.5(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3.5(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是固定的3.5(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23的内表面19B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IHPm以及IHPn分别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IVPm以及IVPn大3.0(D)的方向,消除了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另外,在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V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VPn,而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在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中,也是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H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HPn而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
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23具备上式(0)、(3)、(4)的条件。
2.2.2.4比较例2
图38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根据在上述基本规格中使得外表面19A为球面的内表面渐进规格设计出的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4的外表面19A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y)。另外,图39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渐进屈光力镜片124的内表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y)。
如图38所示,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24的外表面19A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m、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以及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2.5(D)。
另外,在图39所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4的内表面19B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是固定的5.5(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3.5(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是固定的3.5(D)。
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24是球面处方的内表面渐进镜片,不包含散光矫正以外的复曲面要素。
2.2.2.5比较
图40(a)~(d)示出了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4各自的外表面19A的面像散分布。另外,图41(a)~(d)示出了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4各自的外表面19A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
此外,图42(a)~(d)示出了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4各自的内表面19B的面像散分布,图43(a)~(d)示出了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4各自的内表面19B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
图44(a)~(d)示出了透过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4的各个镜片上的各个位置进行观察时的像散分布,图45(a)~(d)示出了透过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4的各个镜片上的各个位置进行观察时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如这些图所示,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3被设计为,像散分布以及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与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4大致相同。即,各个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3的内表面19B与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4相对应地施加了校正,使得至少在镶入镜框时的形状范围内,成为大致相同的光学特性(像散、等效球面面屈光力)。
图46(a)示出了针对渐进屈光力镜片121,利用上述摇晃评价方法(步骤70)求出的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图46(b)示出了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基于变动的摇晃指标)IDs。针对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基于沿着主注视线的几个点求出了“水平L”、“垂直L”、以及表示两者合计后的全部格线的振动的总和或平均值的“全部L”。针对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IDs,也是基于沿着主注视线的几个点求出了“水平L”、“垂直L”以及表示两者合计后的全部格线的变动面积的总和或平均值的“全部L”。
图47(a)示出了针对渐进屈光力镜片122,利用上述摇晃评价方法(步骤70)求出的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图47(b)示出了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IDs。图48(a)示出了针对渐进屈光力镜片123,利用上述摇晃评价方法(步骤70)求出的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图48(b)示出了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IDs。此外,图49(a)示出了针对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4,利用上述摇晃评价方法(步骤70)求出的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图49(b)示出了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IDs。
当比较这些指标IDs以及IDd时,与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4相比,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3全体表现出较低的值,尤其是按照第2条件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2的指标IDs以及IDd在近用部12中表现为很低的值。
关于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4,图50(a)示出了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图50(b)示出了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IDs。图50(a)示出了表示各个镜片121~124的格线的振动的总和或平均值的“全部L”,图50(b)示出了表示各个镜片121~124的格线的变动面积的总和或平均值的“全部L”。
此外,图51示出了利用光线跟踪法求出的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2的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4的主注视线14上的平均像倍率。
通过这些图所示的摇晃评价可知,即使在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为近视系的情况下,与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4相比,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3的摇晃都减小了。尤其是,可知,加入了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2与其它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以及113相比,在近用部12中摇晃减小。但是,其差异并不大,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能不会感觉到这种程度的像摇晃的差异。
另一方面,如图51所示,关于像倍率,加入了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2与其它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11、113和比较例2的镜片124相比,在远用部11、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的全部区域中,像倍率较大。尤其是从中间部13的下方到近用部12,像倍率存在差异。根据因眼镜的左右度数不同所引起的像倍率不同而产生的不等像视研究,人能够感觉到像倍率的0.2%左右的差异,当有1~2%的差异时,可以说会对双眼视觉造成障碍。因此,如图51所示的像倍率的差异会给视力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可知:即使在近视系中,也要与远视系一起采用包含复曲面要素的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1~123,由此,与球面的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4相比,能够减小像的摇晃。此外可知,在近视系、尤其是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为-3.0(D)以下的近视系中,采用了外表面19A包含渐进面要素的第2条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2的倍率最高,适合作为近视系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即,在远视系的处方中,像倍率大于1、从而像被放大地看到,所以,能够相应地获得良好的视力,与此相对,在近视系的处方中,像倍率小于1、从而像被缩小地看到。因此,难以确保视力。在第2规格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2中,包含了外表面19A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从中间部13向着近用部12渐进增大的所谓外表面渐进的规格。因此,除了能够降低复曲面要素引起的像摇晃之外,还能够增大像的倍率。
这样,可知,在近视系的情况下,通过采用第2条件,能够提供像的摇晃少且容易确保视力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2。因此,在远用部11的处方为近视系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包含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是有效的。
2.2.3实施例3
2.2.3.1包含第1条件的规格
实施例3的基本眼镜规格是采用了精工爱普生公司制造的渐进屈光力镜片“SEIKO P-1synergyAS”(折射率1.67),并应用了渐进带长度14mm、处方度数(正远用度数、Sph)0.0(D)、加入度数(Add)2.00(D)而设计的。此外,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直径是65mm,并且不包含散光度数。因此,实施例3的渐进折射用镜片是远用部11的处方平均度数为0.0(D)附近的、远用部11的处方平均度数接近于正视的眼镜片。
图52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根据在上述基本规格中含入了式(0)所表示的复曲面要素和式(1)所表示的第1条件后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1的外表面19A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y)。另外,图53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渐进屈光力镜片131的内表面(眼球侧的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y)。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31中,作为整体,也是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的渐进面(外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外表面19A,而为了消除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的复曲面要素的内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内表面19B。
具体地说,在图52所示的外表面19A中,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是固定的7.0(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5.0(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是固定的5.0(D)。
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纵向)的面屈光力OVPf是固定的4.0(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2.0(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2.0(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31的外表面19A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OHPm以及OHPn分别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OVPm以及OVPn大3.0(D)的方向。另外,在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OV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OVPn而包含反向渐进要素。在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中,也是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OH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OHPn而包含反向渐进要素。
在图53所示的内表面19B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是固定的7.0(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3.0(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是固定的3.0(D)。
内表面19B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纵向)的面屈光力IVPf是固定的4.0(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0.0(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是固定的0.0(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31的内表面19B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IHPm以及IHPn分别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IVPm以及IVPn大3.0(D)的方向,消除了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另外,在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V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VPn,且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在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中,也是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H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HPn且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
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31具备上式(0)、(1)、(4)的条件。
2.2.3.2包含第2条件的规格
图54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根据在上述基本规格中含入了式(0)所表示的复曲面要素和式(2)所表示的第2条件后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2的外表面19A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y)。另外,图55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渐进屈光力镜片132的内表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y)。此外,只要没有特别的记载,眼镜规格就与上述(2.2.3.1)的眼镜规格相同。以下也是同样。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32中,作为整体,也是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的渐进面(外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外表面19A,而为了消除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的变化,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的复曲面要素的面来构成内表面19B。
具体地说,在图54所示的外表面19A中,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是固定的7.0(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HPm渐进地增大,在近用部12中成为9.0(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9.0(D)。
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是固定的4.0(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渐进地增大,在近用部12中成为6.0(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6.0(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32的外表面19A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在远用部11、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OHPm以及OHPn分别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OVPm以及OVPn大3.0(D)的方向。另外,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OVPn以及OHPn大于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OVPf以及OHPf,外表面19A的中间部13包含渐进面要素。
在图55所示的内表面19B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以及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是固定的7.0(D)。
内表面19B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是固定的4.0(D)。因此,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32的内表面19B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在远用部11、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中,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大3.0(D)的方向,消除了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
另外,关于内表面19B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以及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远用部11、中间部13以及近用部12分别是固定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2整体上不是内表面渐进镜片,而是外表面渐进镜片。
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32具备上式(0)、(2)的条件。
2.2.3.3包含第3条件的规格
图56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根据在上述基本规格中含入了式(0)所表示的复曲面要素和式(3)所表示的第3条件后的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3的外表面19A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y)。另外,图57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渐进屈光力镜片133的内表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y)。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33中,作为整体,也是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的渐进面(外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外表面19A,而为了消除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由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的复曲面要素的内表面渐进面来构成内表面19B。
具体地说,在图56所示的外表面19A中,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m以及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是固定的7.0(D)。
同样,外表面19A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以及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4.0(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33的外表面19A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OHPm以及OHPn分别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OVPm以及OVPn大3.0(D)的方向。另外,因为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OVPm以及OVPn相等、且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OHPm以及OHPn相等,所以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单纯的复曲面(环形面)。
在图57所示的内表面19B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是固定的7.0(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5.0(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是固定的5.0(D)。
内表面19B的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纵向)的面屈光力IVPf是固定的4.0(D),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2.0(D),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是固定的2.0(D)。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33的内表面19B中,沿着主注视线14形成了复曲面,该复曲面变化到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IHPm以及IHPn分别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IVPm以及IVPn大3.0(D)的方向,消除了因外表面19A的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另外,在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中,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V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VPn且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在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中,也是远用部11的面屈光力IHPf大于近用部12的面屈光力IHPn且包含渐进面要素,并根据与外表面19A的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规定的加入度。
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33是在内外表面具有复曲面要素的内表面渐进镜片,具备上式(0)、(3)、(4)的条件。
2.2.3.4比较例3
图58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根据在上述基本规格中使得外表面19A为球面的内表面渐进规格设计出的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4的外表面19A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y)。另外,图59以屈光度(D)为单位示出了渐进屈光力镜片134的内表面19B的沿着主注视线14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y)和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y)。
如图58所示,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24的外表面19A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m、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远用部11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中间部13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m以及近用部12的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是固定的4.0(D)。
另外,在图59所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4的内表面19B中,远用部11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是固定的4.0(D),中间部13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m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m渐进地减小,在近用部12中成为2.0(D),近用部12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是固定的2.0(D)。
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24是球面处方的内表面渐进镜片,不包含散光矫正以外的复曲面要素。
2.2.3.5比较
图60(a)~(d)示出了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1~134各自的外表面19A的面像散分布。另外,图61(a)~(d)示出了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1~134各自的外表面19A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
此外,图62(a)~(d)示出了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1~134各自的内表面19B的面像散分布,图63(a)~(d)示出了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1~134各自的内表面19B的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
图64(a)~(d)示出了透过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1~134的各个镜片上的各个位置进行观察时的像散分布,图65(a)~(d)示出了透过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1~134的各个镜片上的各个位置进行观察时的等效球面度数分布。如这些图所示,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1~133被设计为,像散分布以及等效球面面屈光力分布与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4大致相等。即,各个渐进屈光力镜片131~133的内表面19B与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4相对应地施加了校正,使得至少在镶入镜框时的形状范围中,成为大致相同的光学特性(像散、等效球面面屈光力)。
关于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1~134,图66(a)示出了与振动相关的指标IDd,图66(b)示出了与变形量相关的指标IDs。图66(a)示出了表示各个镜片131~134的格线的振动的总和或平均值的“全部L”,图66(b)示出了表示各个镜片131~134的格线的变动面积的总和或平均值的“全部L”。
此外,图67示出了利用光线跟踪法求出的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3的各渐进屈光力镜片131~134的主注视线14上的平均像倍率。
通过这些图所示的摇晃评价可知,在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接近于正视的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3中,与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4相比,加入了第2条件的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2的像倍率大,相反,存在摇晃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可知,加入了第1条件的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1与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4的像的倍率大致相同,但像的摇晃较小。还可知,加入了第3条件的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3与比较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34相比,像倍率较大,且像摇晃为相同程度或更小。
因此,在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接近于正视的情况下,对于对像摇晃敏感的用户,有时优选的是根据加入了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但一般情况下,优选的是根据加入了第3条件(像的摇晃小,像倍率大,具有像的放大效果,以良好的平衡性改善了视力)的眼镜规格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能够提供适合于大多用户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因此,在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接近于0(D)附近的正视的眼镜规格中,使外表面19A成为单纯的复曲面,优先选择外表面19A中不包含渐进面要素的第3条件是有效的。
2.3实施方式1的评价
如以上那样,根据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是远视系或近视系,如上所述地采用规格不同的外表面19A,由此,能够提供与远视系以及近视系各自的处方度数相应的、摇晃少且像倍率高的适合于视力改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此外,在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接近于正视的情况下,即,在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为+1.0(D)以下的弱正度数(处方平均度数为正)或者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为-2.0(D)以上的弱负度数(处方平均度数为负)的情况下,如上述实施例3中说明的那样,可根据每个用户对摇晃的感敏感性和基于像倍率实现的视力提高效果这两个方面,与用户视觉特性相应地从第1规格、第2规格以及第3规格这3类型中选择任意一个类型。另外,在像摇晃的评价中,适合采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使用了矩形图样的评价方法。
但是,在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接近于正视的情况下,只要不存在如下这样的状况,就优选根据外表面19A采用了单纯的复曲面(环形面)的加入了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所述状况是:对像的摇晃特别敏感,或者因眼镜片的原因无法获得充分的视力而希望优先进行视力改善。
另外,如上所述,在远视系尤其是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Sph)为+3.0(D)(处方平均度数为3.0(D))的例子中,采用第1条件是有效的,在近视系尤其是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Sph)为-3.0(D)(处方平均度数为负,其绝对值为3.0(D))的例子中,采用第2条件是有效的。与这些例子相比,在强度的远视以及强度的近视中,与上述远用度数相应的像的摇晃以及像倍率的问题变强。因此,在远视系中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Sph)为+3.0(D)以上、即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正且其值至少为3.0(D)的情况下,采用第1条件是有效的,在近视系中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Sph)为-3.0(D)以下、即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负且其绝对值至少为3.0(D)的情况下,采用第2条件是有效的。
另外,作为在外表面19A以及内表面19B中采用了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的复曲面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共同效果,除了能够改善像的摇晃、并通过提高倍率而容易观看之外,还可举出容易与环绕型的镜架相适应的效果。
3.实施方式2
3.1第2设计方法以及制造方法
图68示出了眼镜用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第2设计方法以及制造方法。该方法还包含:步骤60,根据眼镜规格来设计包括远用部11以及近用部1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步骤70,对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像的摇晃进行评价;以及步骤79,制造通过评价而选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作为眼镜片。此外,对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像的摇晃进行评价的步骤70与根据图11说明的方法相同,所以以下省略说明。
该进行设计的步骤60包含:步骤64,判断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是否为3.0D以上;步骤65,判断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是否为-3.0D以下;以及步骤66,判断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是否为-2.0D以上且1.0D以下。如果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为3.0D以上,则在步骤61中,根据除了包含满足上式(0)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之外,还包含满足上式(1)的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另外,如果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为-3.0D以下,则在步骤62中,根据除了包含满足上式(0)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之外,还包含满足上式(2)的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此外,如果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为-2.0D以上且1.0D以下,则在步骤63中,根据除了包含满足上式(0)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之外,还包含满足上式(3)的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
另外,进行设计的步骤60包含步骤67:在上述条件之间,即当远用部11的处方度数超过-3.0D且小于-2.0D时和处方度数超过1.0D且小于3.0D时,根据除了包含复曲面要素之外,还分别包含第1~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
此外,图68所示的设计方法包含:步骤70,对步骤60中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的摇晃进行评价;步骤77,利用光线跟踪法等求出步骤60中设计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主注视线14上的平均像倍率来进行评价;以及步骤78,判断通过步骤70以及77进行评价后的值(指标)是否适合于用户。在步骤60中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不包含适合用户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返回步骤67,根据分别包含第1~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在步骤70以及78中再次进行评价。
此外,图68所示的设计方法包含步骤79:制造已判断为适合用户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图69示出了眼镜用镜片的设计装置80的一例的概略结构。该设计装置80包含:根据眼镜规格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设计单元81;利用上述方法求出所设计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摇晃指标IDd以及IDs并进行评价的评价单元82;以用户容易观看的状态、例如曲线的方式输出评价单元82所求出的摇晃指标IDd以及IDs的输出单元83。通过输出单元83,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选择摇晃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
设计单元81包含:当设计具有外表面的水平方向的屈光力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复曲面(环形面)要素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时,在眼镜规格中含入具有上式(1)的第1条件的第1单元85、在眼镜规格中含入具有上式(2)的第2条件的第2单元86、在眼镜规格中含入具有上式(3)的第3条件的第3单元87。第1单元85可以包含这样的功能:如果远用部11的处方平均度数为正、且其值至少为3.0D,则优先选择包含上述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另外,第2单元86可以包含这样的功能:如果远用部11的处方平均度数为负、且其绝对值至少为3.0D,则优先选择包含上述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此外,第3单元87可以包含这样的功能:如果远用部11的处方平均度数处于-2.0D~1.0D的范围,则优先选择包含上述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
评价单元82包含:单元91,其如上所述地设定具有矩形图样50的假想面59;单元92,其求出使左右或上下移动视线时所能看到的矩形图样50的图像以几何中心55一致的方式重合时的几何偏差,作为摇晃指标;以及单元93,其利用光线跟踪法等求出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主注视线14上的平均像倍率而进行评价。
通过该设计装置80,能够提供具有复曲面(环形面)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0进一步减小了像的摇晃,且容易进一步提高视力。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采用了正方格子的矩形图样50作为用于评价的观察指标的图样,不过,也可以通过改变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格间距来变更各个方向的评价精度及密度,或者通过进一步增加格子的个数来变更评价的精度及密度。
另外,关于该眼镜用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外表面19A包含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大于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的复曲面要素,内表面19B也包含与外表面19A相同的复曲面要素。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0容易成为整个镜片沿着面部呈环状弯曲的镜片,镜片外表面的水平方向比以往的镜片深。因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0适合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被称为环绕类型的眼镜设计,在该眼镜设计中,镜片与面部曲线对应地向太阳穴侧延伸。
以上的说明是远用处方中不存在散光处方时的例子,但在包含散光处方的情况下,可以在内表面侧合成用于散光校正的复曲面(环形面)分量。在此情况下,该复曲面的合成结果有时不满足式(4),但即便如此,也能够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另外,在镜片厚度大的情况下,考虑形状因数对内表面侧施加校正,由此能够提供精度更高的眼镜片。

Claims (11)

1.一种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是包含处方平均度数不同的远用部和近用部的眼镜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其中,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包含:
沿着主注视线或者经过配适点的垂直基准线的物体侧的面的所述远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和
沿着所述主注视线或者所述垂直基准线的所述物体侧的面的所述近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并且,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还包含所述物体侧的面的所述面屈光力OHPf大于所述面屈光力OVPf的复曲面要素、以及所述面屈光力OHPn大于所述面屈光力OVPn的复曲面要素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复曲面要素,沿着所述主注视线或者所述垂直基准线的所述眼球侧的面包含消除因所述物体侧的面的所述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的要素,
该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如果所述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正且其值至少为3.0D,则优先选择包含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和
如果所述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负且其绝对值至少为3.0D,则优先选择包含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
所述第1条件包含所述面屈光力OVPf大于所述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
所述第2条件包含所述面屈光力OVPf小于所述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
其中,所述D是屈光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计方法,其中,
该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如果所述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处于-2.0D~1.0D的范围,则优先选择包含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
所述第3条件包含所述面屈光力OVPf与所述面屈光力OVPn相等、且所述面屈光力OHPf与所述面屈光力OHPn相等的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计方法,其中,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包含:
沿着所述主注视线或者所述垂直基准线的所述眼球侧的面的所述远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f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f;以及
沿着所述主注视线或者所述垂直基准线的所述眼球侧的面的所述近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IHPn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IVPn,
所述第1条件以及所述第2条件包含以下条件:
IHPf>IVPf
IHPn>IVPn
IHPf>IHPn
其中,IHPf、IVPf、IHPn以及IVPn表现为绝对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设计方法,其中,
所述眼镜规格包含如下条件:在夹着所述主注视线或所述垂直基准线的至少±10mm的范围内,满足所述第1条件或所述第2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设计方法,其中,
该设计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对根据优先选择的所述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的摇晃进行评价,
对所述像的摇晃进行评价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包含矩形图样的假想面设定成,透过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该矩形图样的几何中心与注视点一致,其中,该矩形图样具备:经过所述几何中心的中央垂直格线以及关于所述中央垂直格线左右对称的左右垂直格线、和经过所述几何中心的中央水平格线以及关于所述中央水平格线上下对称的上下水平格线;以及
求出使所述矩形图样的图像以所述几何中心一致的方式重合时的几何偏差来作为摇晃指标,该矩形图样的图像是在视线不离开所述几何中心的范围内使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与头部一起左右移动第1水平角度时、或者在视线不离开所述几何中心的范围内使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与头部一起上下移动第1垂直角度时所能看到的图像。
6.一种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是包含处方平均度数不同的远用部和近用部的眼镜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其中,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包含:
沿着主注视线或者经过配适点的垂直基准线的物体侧的面的所述远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和
沿着所述主注视线或者所述垂直基准线的所述物体侧的面的所述近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并且,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还包含所述物体侧的面的所述面屈光力OHPf大于所述面屈光力OVPf的复曲面要素以及所述面屈光力OHPn大于所述面屈光力OVPn的复曲面要素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复曲面要素,沿着所述主注视线或者所述垂直基准线的所述眼球侧的面包含消除因所述物体侧的面的所述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的要素,
该设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选择包含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
选择包含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
选择包含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和
对根据所选择的所述眼镜规格设计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的摇晃进行评价,
所述第1条件包含所述面屈光力OVPf大于所述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
所述第2条件包含所述面屈光力OVPf小于所述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
所述第3条件包含所述面屈光力OVPf与所述面屈光力OVPn相等、且所述面屈光力OHPf与所述面屈光力OHPn相等的条件,
对所述像的摇晃进行评价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包含矩形图样的假想面设定成,透过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该矩形图样的几何中心与注视点一致,其中,该矩形图样具备:经过所述几何中心的中央垂直格线以及关于所述中央垂直格线左右对称的左右垂直格线、和经过所述几何中心的中央水平格线以及关于所述中央水平格线上下对称的上下水平格线;以及
求出使所述矩形图样的图像以所述几何中心一致的方式重合时的几何偏差来作为摇晃指标,该矩形图样的图像是在视线不离开所述几何中心的范围内使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与头部一起左右移动第1水平角度时、或者在视线不离开所述几何中心的范围内使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与头部一起上下移动第1垂直角度时所能看到的图像,
其中,所述D是屈光度。
7.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制造利用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设计方法设计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8.一种装置,该装置设计包含处方平均度数不同的远用部和近用部的眼镜用渐进屈光力镜片,其中,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包含:
沿着主注视线或者经过配适点的垂直基准线的物体侧的面的所述远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f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f;和
沿着所述主注视线或者所述垂直基准线的所述物体侧的面的所述近用部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OHPn以及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OVPn,并且,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还包含所述物体侧的面的所述面屈光力OHPf大于所述面屈光力OVPf的复曲面要素以及所述面屈光力OHPn大于所述面屈光力OVPn的复曲面要素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复曲面要素,沿着所述主注视线或者所述垂直基准线的所述眼球侧的面包含消除因所述物体侧的面的所述复曲面要素引起的面屈光力变化的要素,
进行设计的该装置包含:
第1单元,如果所述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正且其值至少为3.0D,该第1单元优先选择包含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和
第2单元,如果所述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负且其绝对值至少为3.0D,该第2单元优先选择包含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
所述第1条件包含所述面屈光力OVPf大于所述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
所述第2条件包含所述面屈光力OVPf小于所述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
其中,所述D是屈光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
该装置包含第3单元,如果所述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处于-2.0D~1.0D的范围,该第3单元优先选择包含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
所述第3条件包含所述面屈光力OVPf与所述面屈光力OVPn相等、且所述面屈光力OHPf与所述面屈光力OHPn相等的条件。
10.一种装置,该装置设计包含处方平均度数不同的远用部和近用部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该装置具备:
根据眼镜规格来假定包含所述远用部以及所述近用部的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物体侧的面以及眼球侧的面的单元;以及
对包含假定设计出的所述物体侧的面以及所述眼球侧的面的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摇晃进行评价的评价单元,
假定所述面的单元包含:
选择包含第1条件的眼镜规格的第1单元;
选择包含第2条件的眼镜规格的第2单元;和
选择包含第3条件的眼镜规格的第3单元,
所述评价单元包含以下两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其将包含矩形图样的假想面设定成,透过包含所假定的所述物体侧的面以及所述眼球侧的面的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该矩形图样的几何中心与注视点一致,其中,该矩形图样具备:经过所述几何中心的中央垂直格线以及关于所述中央垂直格线左右对称的左右垂直格线、和经过所述几何中心的中央水平格线以及关于所述中央水平格线上下对称的上下水平格线;以及
第二个单元,其求出使所述矩形图样的图像以所述几何中心一致的方式重合时的几何偏差来作为摇晃指标,该矩形图样的图像是在视线不离开所述几何中心的范围内使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与头部一起左右移动第1水平角度时、或者在视线不离开所述几何中心的范围内使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与头部一起上下移动第1垂直角度时所能看到的图像,
所述第1条件包含所述面屈光力OVPf大于所述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
所述第2条件包含所述面屈光力OVPf小于所述面屈光力OVPn的条件,
所述第3条件包含所述面屈光力OVPf与所述面屈光力OVPn相等、且所述面屈光力OHPf与所述面屈光力OHPn相等的条件,
其中,所述D是屈光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该装置包含执行如下操作的单元:
如果所述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正且其值至少为3.0D,则使所述第1单元优先,如果所述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为负且其绝对值至少为3.0D,则使所述第2单元优先,如果所述远用部的处方平均度数处于-2.0D~1.0D范围,则使所述第3单元优先,利用假定所述面的单元来假定地设计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利用所述评价单元进行评价。
CN201210098466.0A 2011-04-07 2012-04-05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Active CN102736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5166A JP5872785B2 (ja) 2011-04-07 2011-04-07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JP2011-085166 2011-04-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6266A true CN102736266A (zh) 2012-10-17
CN102736266B CN102736266B (zh) 2015-07-22

Family

ID=46000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98466.0A Active CN102736266B (zh) 2011-04-07 2012-04-05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17462B2 (zh)
EP (1) EP2508937B1 (zh)
JP (1) JP5872785B2 (zh)
CN (1) CN10273626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6647A (zh) * 2020-02-03 2022-09-16 东海光学株式会社 眼镜镜片的性能评价方法以及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5271B2 (ja) * 2012-03-05 2017-03-15 イーエイチエス レンズ フィリピン インク レンズセット、レンズ設計方法及びレンズ製造方法
JP5976366B2 (ja) * 2012-04-05 2016-08-23 イーエイチエス レンズ フィリピン インク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JP2014106385A (ja) * 2012-11-28 2014-06-09 Hoya Lense Manufacturing Philippine Inc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TW201443367A (zh) * 2013-05-02 2014-11-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透鏡的設計方法
WO2020067522A1 (ja) * 2018-09-28 2020-04-02 Hoya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0372A (en) * 1992-12-15 1999-07-06 Optische Werke G. Rodenstock Ophthalmic lens having an astigmatic effect
CN1224508A (zh) * 1996-04-04 1999-07-28 索拉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渐变镜片元件及其设计和使用方法
CN1906523A (zh) * 2003-11-27 2007-01-31 Hoya株式会社 两面非球面型渐变光焦度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01852926A (zh) * 2009-03-31 2010-10-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012392A (en) * 1973-08-16 1977-06-21 American Optical Corporation Progressive power ophthalmic lens
JP2612853B2 (ja) 1986-10-31 1997-05-21 ホ−ヤ株式会社 眼鏡用累進多焦点レンズ群
US5305028A (en) * 1990-04-24 1994-04-19 Hitoshi Okano Multifocal lens provided with progressive focal segment
JP3852116B2 (ja) 1995-11-24 2006-11-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及び眼鏡レンズ
WO1997019383A1 (fr) * 1995-11-24 1997-05-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entilles multifocales pour lunettes et verre de lunettes
JP4190597B2 (ja) * 1996-09-05 2008-12-03 セイコーオプティカル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IL124991A (en) * 1998-06-18 2002-12-01 Rotlex 1994 Ltd Multifocal lens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and diffractive lenses
JP4996006B2 (ja) * 2000-10-12 2012-08-08 伊藤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眼鏡レンズ
JP4246422B2 (ja) * 2001-09-11 2009-04-02 セイコーオプティカル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および製造方法
JP4239519B2 (ja) 2002-03-27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老視用眼鏡及び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AU2003235418B2 (en) 2002-05-28 2007-08-16 Hoya Corporation Double-sided aspheric varifocal power lens
JP3617004B2 (ja) 2002-05-28 2005-02-02 Hoya株式会社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DE10253130A1 (de) 2002-11-14 2004-06-03 Rodenstock Gmbh Doppelprogressives Brillenglas
JP4404317B2 (ja) * 2003-11-27 2010-01-27 Hoya株式会社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JP4437482B2 (ja) * 2003-11-27 2010-03-24 Hoya株式会社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DE602004022582D1 (zh) * 2003-11-27 2009-09-24 Hoya Corp
US7159983B2 (en) * 2004-10-29 2007-01-09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Multifocal lenses for pre-presbyopic individuals
JP4475654B2 (ja) * 2005-05-19 2010-06-09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11875B2 (ja) * 2005-06-24 2011-11-09 Hoya株式会社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群の設計方法及び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群
WO2007010806A1 (ja) * 2005-07-21 2007-01-25 Nikon-Essilor Co., Ltd.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US9022563B2 (en) * 2009-02-12 2015-05-05 Mitsui Chemicals, Inc. Ophthalmic lenses with aspheric optical features
JP2012013742A (ja) * 2010-06-29 2012-01-19 Seiko Epson Corp 累進屈折力眼鏡レンズ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US9010932B2 (en) 2011-02-23 2015-04-21 Hoya Lens Manufacturing Philippines Inc. Spectacle lens
JP5822484B2 (ja) * 2011-02-23 2015-11-24 イーエイチエス レンズ フィリピン インク 眼鏡用レンズ
JP5822483B2 (ja) * 2011-02-23 2015-11-24 イーエイチエス レンズ フィリピン インク 眼鏡用レンズ
JP5822482B2 (ja) * 2011-02-23 2015-11-24 イーエイチエス レンズ フィリピン インク 眼鏡用レン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0372A (en) * 1992-12-15 1999-07-06 Optische Werke G. Rodenstock Ophthalmic lens having an astigmatic effect
CN1224508A (zh) * 1996-04-04 1999-07-28 索拉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渐变镜片元件及其设计和使用方法
CN1906523A (zh) * 2003-11-27 2007-01-31 Hoya株式会社 两面非球面型渐变光焦度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01852926A (zh) * 2009-03-31 2010-10-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6647A (zh) * 2020-02-03 2022-09-16 东海光学株式会社 眼镜镜片的性能评价方法以及程序
CN115066647B (zh) * 2020-02-03 2023-11-17 东海光学株式会社 眼镜镜片的性能评价方法以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20655A (ja) 2012-11-12
US20120259596A1 (en) 2012-10-11
CN102736266B (zh) 2015-07-22
EP2508937B1 (en) 2017-12-27
US9417462B2 (en) 2016-08-16
EP2508937A1 (en) 2012-10-10
JP5872785B2 (ja) 2016-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07747B2 (en) Spectacle eyeglass for myopic child
KR20100091254A (ko) 누진안과용렌즈
CN102736266B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CN101142512B (zh) 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制造方法
EP2678732B1 (en) Spectacle lens
JP5952541B2 (ja) 光学レンズ、光学レンズの設計方法、および光学レンズの製造装置
CN102193210A (zh) 眼镜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02650748B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JP5976366B2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EP3430468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 ophthalmic lens adapted to a locomotion parameter
JP5822483B2 (ja) 眼鏡用レンズ
CN110346946B (zh) 一种基于眼镜佩戴者个性化特征检测眼镜片的方法
JP5822484B2 (ja) 眼鏡用レンズ
JP5822482B2 (ja) 眼鏡用レンズ
JP5789108B2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JP6095271B2 (ja) レンズセット、レンズ設計方法及びレンズ製造方法
CN106796359A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其设计方法及制造方法以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制造系统
EP2786200A1 (en) Low distortion eyewear lens with low optical power
JP2013182249A (ja) レンズセット、レンズ設計方法及びレンズ製造方法
JP2013182250A (ja) レンズセット、レンズ設計方法及びレンズ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OYA OPTICAL MANUFACTURING PHILIPPINES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EIKO EPSON CORP.

Effective date: 2013090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904

Address after: Philippines province of Cavite

Applicant after: SEIKO EPSON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eiko Epson Corp.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Philippines province of Cavite

Patentee after: Limited company of EHS lens Philippine

Address before: Philippines province of Cavite

Patentee before: SEIKO EPSON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