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5853A - 通信信道选择装置、通信信道选择方法以及接入点 - Google Patents

通信信道选择装置、通信信道选择方法以及接入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5853A
CN102685853A CN2012100420812A CN201210042081A CN102685853A CN 102685853 A CN102685853 A CN 102685853A CN 2012100420812 A CN2012100420812 A CN 2012100420812A CN 201210042081 A CN201210042081 A CN 201210042081A CN 102685853 A CN102685853 A CN 1026858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access point
mentioned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420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5853B (zh
Inventor
山口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uffalo Inc
Original Assignee
Buffal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ffalo Inc filed Critical Buffal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685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58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5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58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Abstract

提供一种通信信道选择装置、通信信道选择方法以及接入点。通信信道选择装置从依据无线局域网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入点所支持的多个通信信道中选择该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具体地说,首先,对除接入点以外的其它接入点正在使用的正使用信道进行检测。接着,对检测出的正使用信道中的其它接入点所发送的无线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检测。并且,在整个规定带宽内不存在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值以下的通信信道的情况下,根据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来选择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通过这样,能够利用简洁的方法选择通信效率相对良好的通信信道来作为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

Description

通信信道选择装置、通信信道选择方法以及接入点
本申请要求2011年2月23日申请的申请号2011-37308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通过参照其全部公开而将其全部公开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设备所使用的通信信道的选择技术。
背景技术
在依据无线局域网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局域网设备中,能够根据使用环境来选择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信道(以下简称为信道)。例如,在依据IEEE 802.11的接入点中,在使用2.4GHz频带的情况下,能够从每隔5MHz设定的13个信道中选择要使用的信道。所述接入点通常检测其它接入点没有使用的闲置信道来进行使用。这样,不会与其它接入点之间发生电波干扰。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通信性能下降。通过信标等将接入点所选择的信道通知给要与该接入点进行通信的无线终端。
在所述接入点中,当选择信道时,有可能发生不存在闲置信道的状况。例如为以下状况:由于在要选择信道的接入点的可通信范围内已经存在多个其它接入点,因此不能占用通信所需的频带、例如20MHz的频带。要求即使在这种状况下也能够选择恰当的信道来尽量进行优质的通信。
因此,提出了如下技术:接入点针对每个信道计算出模拟电波密度,选择其值最小的信道来作为本机使用的信道。根据每个信道的正在使用该信道的接入点的数量和正在使用的信道间的间隔来进行加权计算,由此计算出模拟电波密度。基于这种模拟电波密度的信道的选择方法需要进行规定量的运算。因此,在方法的简化方面存在改良的余地。所述问题并不限于依据IEEE 802.11的无线局域网装置,是在能够从多个信道中选择要使用的信道的无线局域网装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对选择能够获得规定程度以上的通信效率的通信信道来作为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的方法进行简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为目的,能够作为以下方式或应用例来进行实现。
[1]一种通信信道选择装置,从被分配到规定的频率范围内且一部分带宽相重叠的多个通信信道中选择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该通信信道选择装置具备:信道检测部,其对除上述接入点以外的其它接入点正在使用的正使用信道进行检测;信号强度检测部,其对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中的上述其它接入点所输出的无线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检测;以及信道选择部,其判断是否存在与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不发生干扰的信道,在不存在该不发生干扰的信道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来选择上述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
在不存在不发生干扰的信道的情况下,所述结构的通信信道选择装置根据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来选择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能够容易地检测出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因而,根据所述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方法来选择可获得规定程度以上的通信效率的通信信道作为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
[2]上述不发生干扰的信道也可以是闲置了规定带宽的信道。在无线通信中通常使用规定带宽,因此如果设为所述结构,则能够有效避免与其它接入点有关的通信电波成为噪声。
[3]当存在上述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值以下的正使用信道时,也可以对除该信道以外的信道判断是否存在上述不发生干扰的信道。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根据接收信号强度来高精度地掌握有可能成为噪声的与其它接入点有关的通信电波的状态。
[4]也可以是,在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上述信道选择部选择上述正使用信道来作为上述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根据所述结构的通信信道选择装置,选择与其它接入点的正使用信道相同的信道,因此冲突避免控制发挥功能。而且,所选择的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阈值以上,因此冲突避免控制充分地发挥功能。因而,能够确保规定程度以上的通信效率。
[5]在这种通信信道选择装置中,还可以具备禁止部,当上述信道检测部检测出多个上述正使用信道、该多个正使用信道中的两个正使用信道是处于正在使用该两个正使用信道的上述其它接入点的使用频带互相干扰的范围内的信道时,该禁止部禁止选择该两个正使用信道来作为上述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
当选择与互相干扰的正使用信道中的某一个正使用信道相同的信道时,冲突避免控制在与该一个正使用信道之间的关系中发挥功能。但是,冲突避免控制不能在与另一个正使用信道之间的关系中充分发挥功能。而且,另一个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阈值以上,因此对接入点来说成为大的噪声,成为通信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据[5]的结构的通信信道选择装置,不会选择与互相干扰的正使用信道相同的信道。因而能够避免通信效率的降低。
[6]在信道选择装置中,也可以是,所支持的上述多个通信信道为四个信道以上,在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处于规定范围的情况下,上述信道选择部选择相对于该正使用信道偏离了一个信道以上且三个信道以下的信道数的周边信道来作为上述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以偏离其它接入点的正使用信道的方式选择信道,因此冲突避免控制在与正使用信道之间不发挥功能。但是,能够通过设定规定阈值来进行信道选择,使得其它接入点的电波不会成为对接入点而言导致其通信质量显著下降那样的噪声。另外,如果所选择的信道的偏离量为三个信道以下,则与别的其它接入点的正使用信道发生干扰的可能性比较小。其结果是,能够确保一定以上的吞吐量。
[7]上述信号强度检测部能够仅以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为对象来检测上述接收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结构的通信信道选择装置,不需要对所有信道检测接收信号强度,因此能够使处理简化。另外,能够大幅缩短信道选择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另外,本发明除了上述通信信道选择装置之外,还能够实现为通信信道选择方法、通信信道选择程序、记录该程序的存储介质、或接入点等。当然,还能够将[2]~[7]的结构单独或组合地添加到[1]及上述实现方式。当然也可以不组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了作为本发明的通信信道选择装置的实施例的计算机30的网络系统20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计算机30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用计算机30执行的信道通知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信道通知处理中的信道选择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信道选择处理中的接收强度对应选择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关于正使用信道的检测结果的第一具体例。
图7是关于正使用信道的检测结果的第二具体例。
图8是关于正使用信道的检测结果的第三具体例。
图9是关于正使用信道的检测结果的第四具体例。
图10是表示第一吞吐量测量实验中的各信道的RSSI的检测结果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吞吐量测量实验中的选择了各信道时的吞吐量测量结果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吞吐量测量实验中的各信道的RSSI的检测结果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吞吐量测量实验中的选择了各信道时的吞吐量测量结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第三吞吐量测量实验中的各信道的RSSI的检测结果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第三吞吐量测量实验中的选择了各信道时的吞吐量测量结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例: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A-1.网络系统20的概要结构:
图1示出了使用了作为本发明的通信信道选择装置的实施例的计算机30的网络系统20的概要结构。如图所示,网络系统20具备计算机30和接入点AP1~AP4。计算机30内置有无线通信接口,作为工作站而发挥功能。接入点AP1~AP4作为无线母机而发挥功能,对工作站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此外,在图1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将各个接入点AP1~AP4与一台以上的无线终端相连接。
接入点AP2~AP4和计算机30被设置在接入点AP1的电波到达范围内。接入点AP1~AP4可以通过WDS(Wireless Distribution System:无线分布式系统)进行接入点间的通信。此外,接入点AP2~AP4并非一定需要与接入点AP1构建同一网络。例如,接入点AP2~AP4也可以是与接入点AP1不同的用户、例如邻居的所有物。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点AP1与接入点AP2~AP4构建互相不同的网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30以及接入点AP1~AP4使用依据IEEE 802.11的2.4GHz带宽的频带进行无线通信。在2.4GHz带宽的情况下,作为接入点使用的信道,能够选择每隔5MHz设定的1~13的信道。
A-2.计算机30的概要结构:
图2示出了计算机30的概要结构。计算机30是被安装了规定的程序的通用的个人计算机。如图2所示,计算机30具备CPU40、硬盘驱动器(HDD:Hard Disk Drive)50、ROM 61、RAM62、输入机构63、显示器64以及无线接口70,且各部件分别用总线相连接。
CPU 40通过将硬盘驱动器50、ROM 61中存储的固件、OS(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在RAM 62中展开并执行该程序来管理计算机30整体的控制。另外,CPU 40通过执行硬盘驱动器50中存储的程序而作为信道检测部41、信号强度检测部42、信道选择部43以及禁止部44发挥功能。关于这些功能部的详细情况在后文描述。
在硬盘驱动器50中存储有用于实现OS、上述功能部的功能的程序。输入机构63包括键盘和指示设备,用户能够经由输入机构63对计算机30下达动作指示。显示器64是液晶式的显示器,进行计算机30的处理结果、用于促使用户进行输入的各种对话框的显示等。
无线接口70是用于依据无线局域网进行无线通信的控制电路,具备调制器、放大器、天线之类的硬件。在本实施例中,无线接口70依据IEEE 802.11标准。该无线接口70作为工作站而发挥功能。该无线接口70具备RSSI检测电路,该RSSI检测电路检测所接收到的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RSSI:Received Signal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此外,RSSI检测电路也可以与无线接口70分离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无线接口70内置于计算机30。但是,无线接口70也可以可拆装地构成。例如,无线接口70也可以在计算机30的机壳外部经由USB接口与计算机30相连接。当然还能够经由USB以外的接口、例如IEEE1394、雷电(Thunderbolt,商标)等其它接口与计算机30相连接。
A-3.信道通知处理:
对上述计算机30的信道通知处理进行说明。信道通知处理是如下一种处理:计算机30选择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并将其通知给接入点AP1。在选择信道时,考虑接入点AP1以外的接入点(以下也称为其它接入点)所发送的电波的RSSI以及其它接入点正在使用的正使用信道的状况。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当接入点AP1新编入到由接入点AP2~AP4以能够进行通信的方式构建而成的网络系统20中时,计算机30选择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的情况。
图3示出了信道通知处理的流程。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计算机30中启动硬盘驱动器50中存储的规定的程序来开始信道通知处理。当开始信道通知处理时,计算机30的CPU 40首先在规定时刻到来之前待机(步骤S110)。
在本实施例中,规定时刻是指为了使计算机30与接入点AP1之间能够进行通信,而在计算机30中完成了无线连接信息的设定的时刻。作为这个时刻,例如能够设为使用AOSS(AirStationOne-Touch Secure System:一键式无线网络简单设置系统,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WPS(Wi-Fi Protected Setup:Wi-Fi保护设置)等技术在计算机30与接入点AP1之间完成无线连接信息的自动设定处理的时刻。此外,设为以手动方式进行无线连接信息的连接,还能够根据该设定的完成或随设定完成所做出的用户的指示设为“规定时刻”。
然后,当检测到规定时刻到来时(步骤S110),CPU 40执行信道选择处理(步骤S120)。该处理是如下一种处理:从接入点AP1所支持的多个信道、即信道1~13中选择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关于该处理的详细情况在后文描述。此外,CPU 40也可以在执行信道选择处理之前使显示器64显示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从用户处接收可否执行信道选择处理的指示。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30可以将作为对象的接入点AP1的识别信息、例如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符)等无线通信的设定信息显示在GUI中。
当进行信道选择处理时,CPU 40确立与接入点AP1的连接关系,向接入点AP1通知通过信道选择处理选择出的信道(下面也称为选择信道)(步骤S130)。例如能够通过CPU 40将规定帧发送到接入点AP1来实现该通知,该规定帧包含表示通知选择信道的情况的标识符和表示该选择信道的标识符。
这样,信道通知处理结束。通过信道通知处理从计算机30接收到通知的接入点AP1开始使用通知中包含的选择信道进行无线通信。也就是说,接入点AP1开始使用该选择信道发送信标。该信标中包含选择信道的编号。
对信道通知处理中的信道选择处理(上述步骤S12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4示出了信道选择处理的流程。如图所示,当开始信道选择处理时,首先,作为信道检测部41的处理,计算机30的CPU 40检测其它接入点(在此为接入点AP2~AP4)的正使用信道UCj(j为与正使用信道相对应的1~13的整数)(步骤S21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主动扫描来进行该处理。具体地说,CPU 40依次对各信道1~13发送探测请求。其它接入点AP2~AP4将探测响应作为针对该探测请求的响应进行发送。CPU 40通过接收该探测响应来检测正使用信道UCj。IEEE 802.11规定探测响应中包含正使用信道的编号,因此,CPU 40能够容易地检测正使用信道UCj。此外,信标中也包括正使用信道的编号,因此CPU 40也可以通过被动扫描来检测接入点AP2~AP4正在使用的信道UCj。无论是主动扫描还是被动扫描,如果正在使用信道1~13的接入点一个都不存在,则在规定时间后,设为不存在正使用信道UCj(Null)并结束正使用信道UCj的检测处理(步骤S210)。
当正使用信道UCj的检测处理(步骤S210)结束时,CPU 40判断是否检测出了正使用信道UCj(步骤S220)。其结果,如果没有检测出正使用信道UCj(步骤S220:“否”),则说明接入点AP2~AP4没有使用信道1~13中的任何一个信道。因此,无论接入点AP1使用哪一个信道,都不会与其它接入点AP2~AP4发生电波干扰。因此,计算机30选择信道1~13中的任意的信道、例如信道1(步骤S230)。
其中,在这种情况下,转变为选择任意信道的结构,CPU40通过上述步骤S130将接入点AP1应该选择任意信道的意思通知给接入点AP1。
另一方面,如果检测出至少一个正使用信道UCj(步骤S220:“是”),则CPU 40判断是否存在规定带宽的闲置信道(步骤S240)。规定带宽取决于接入点AP1进行无线通信所使用的带宽。在本实施例中,接入点AP1为使用大约20MHz的频带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入点。因此,这里的规定带宽为20MHz的宽度。在接入点AP1使用大约40MHz的频带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规定带宽为40MHz的宽度。
如果判断的结果为存在规定带宽的闲置信道(步骤S240:“是”),则CPU 40从该规定带宽的闲置信道中选择任意的信道(步骤S290)。使用图6来说明步骤S290的具体例。图6示出了在上述步骤S210中检测出信道(CH)1、5为正使用信道UCj的情况。在图6中,横轴表示信道,纵轴表示RSSI。此外,在步骤S290的时候并没有检测RSSI,但为了易于理解图6,参照性地显示了RSSI。
在本实施例中,接入点AP2~AP4使用大约20MHz的频带来进行无线通信。因此,例如在接入点AP2~AP4中的某一个接入点正在使用信道5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其使用频带、即影响范围EI1为以信道5为中心的20MHz的频带、即信道3至信道7。同样地,在正在使用信道1的情况下,其影响范围EI2为信道1至信道3。在图6的情况下,由于正使用信道UC1、UC5而信道1~7的频带被使用,因此闲置信道为信道9~13。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上述步骤S290中选择信道9~13中的任意的信道。在此,将信道8排除是由于当使用信道8时,有可能产生与正使用信道UC5的影响范围EI1重叠的区域(信道6、7),可能产生电波的干扰。此外,虽然理论上不会产生重叠范围,但为了可靠地避免电波的干扰,优选将信道9也排除之后进行选择。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结果为不存在规定带宽的闲置信道(步骤S240:“否”),则作为信号强度检测部42的处理,CPU 40使用无线接口70对各个正使用信道UCj检测RSSI(以下也称为RSSIj或简称为Ij)(步骤S 250),该RSSI相当于使用该正使用信道UCj的其它接入点AP2~AP4所输出的电波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RSSIj是根据使用该正使用信道UCj的其它接入点AP2~AP4所发送的信标而检测出的。但是,其它通信帧例如也可以根据探测响应来进行检测。
当检测正使用信道UCj的RSSIj时,CPU 40判断检测出的RSSIj是否为规定值TH1以下(步骤S260)。该规定值TH1被设定为用于确定不对无线通信的质量造成影响的程度的微弱电波的值。RSSIj为规定值TH1以下的电波几乎不对无线通信的质量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在检测出正使用信道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其RSSIj为规定值TH1以下的电波视作不存在地进行处理。例如能够将规定值TH1设为-81dBm。其中,因RSSI检测电路的不同而RSSI的检测水平也不同。因此,规定值TH1以与计算机30所使用的RSSI检测电路的特性相匹配的方式适当设定即可。此外,规定值TH1对应于权利要求的规定值。
如果判断的结果是所有RSSIj为规定值TH1以下(步骤S260:全部为“是”),则能够视作没有使用任何一个正使用信道UCj地进行处理。因此,CPU 40选择信道1~13的任意的信道(步骤S230)。
另外,如果判断的结果是所有的RSSIj都比规定值TH1大(步骤S260:全部为“否”),则不能忽略正使用信道UCj中的任一个信道。因此,CPU 40执行接收强度对应选择处理(步骤S270)。接收强度对应选择处理是指根据正使用信道UCj的RSSIj来选择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的处理。该处理的详细情况在后文描述。
另外,如果判断的结果是检测出多个正使用信道UCj,且其一部分信道的RSSIj为规定值TH1以下(步骤S260:部分为“是”),则CPU 40在排除、即忽略了规定值TH1以下的RSSIj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存在规定带宽的闲置信道(步骤S280)。以与上述S240相同的方法来进行有无闲置信道的判断。
并且,如果存在规定带宽的闲置信道(步骤S280:“是”),则CPU 40使处理进入上述步骤S290。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规定带宽的闲置信道(步骤S280:“否”),则CPU 40使处理进入上述步骤S270。这样,当通过上述步骤S230、S270、S290的某一步骤选择出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时,CPU 40结束信道选择处理。
对信道选择处理中的接收强度对应选择处理(上述步骤S27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5示出了接收强度对应选择处理的流程。当开始进行接收强度对应选择处理时,CPU 40首先判断在上述步骤S250中检测出的RSSIj是否为阈值TH2以上(步骤S310)。阈值TH2是作为比规定值TH1大的值而被预先设定的值。在以下的说明中,将RSSIj为阈值TH2以上的电波称为强电波。另外,将RSSIj比规定值TH1大、比阈值TH2小的电波称为中电波。此外,阈值TH2对应于权利要求的规定阈值。
如果判断的结果是至少一个RSSIj为阈值TH2以上(步骤S310:至少一个为“是”),则CPU 40进一步判断在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之间是否发生了干扰(步骤S320)。该判断是判断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的使用频带之间是否重叠。该判断并不限于强电波之间,也可以包括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与中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之间的干扰的判断。其结果是,如果没有发生干扰(步骤S320:“否”),则作为信道选择部43的处理,CPU 40选择与对应于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中的某一个信道相同的信道来作为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步骤S330)。
这样,如果选择与其它接入点AP2~AP4的某一个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相同的信道,则与接入点AP1占用了以该信道为中心的20MHz的频带的情况相比,接入点AP1的吞吐量下降。然而,如果接入点AP1和计算机30使用与正使用信道UCj相同的信道,则能够通过访问控制来避免计算机30与无线终端之间的帧的冲突,该无线终端与使用了正使用信道UCj的其它接入点进行通信。例如,基于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RTS(Request to Send:请求发送)、CTS(Clear to Send:清除发送)的冲突避免控制能够充分发挥功能。而且,所选择的正使用信道UCj是强电波,因此使用该正使用信道UCj与其它接入点进行通信的无线终端的电波也为规定水平以上,因此被计算机30接收的可能性高。因此,避免帧冲突的准确度提高。因而,如果接入点AP1使用与正使用信道UCj相同的信道,则关于接入点AP1的通信或与接入点AP1进行通信的计算机30的通信,能够确保规定程度的吞吐量。
另一方面,如果接入点AP1使用从正使用信道UCj稍微偏离的信道、例如从正使用信道UCj偏离一个或两个信道的信道,则该接入点AP1使用的信道与其它接入点AP2~AP4使用的信道不同。在此,上述CSMA/CA等冲突避免控制只能在使用相同信道的无线局域网装置之间发挥功能。因此,不能发挥冲突避免控制。而且,在不能发挥冲突避免控制的情况下,对接入点AP1的通信来说,其它接入点AP2~AP4的强电波成为大的噪声。RSSI越大该噪声的影响越大。因而,如果接入点AP1使用从正使用信道UCj稍微偏离了的信道,则接入点AP1、计算机30的吞吐量显著下降,有可能无法进行正常的通信。也就是说,在正使用信道UCj的电波为强电波的情况下,接入点AP1使用与正使用信道UCj相同的信道来发挥冲突避免控制,这种方式能够获得稳定的吞吐量。
根据这种情况,在上述步骤S330中,CPU 40选择与正使用信道UCj中的某一个信道相同的信道,来作为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该正使用信道UCj与强电波、即作为阈值TH2以上的值的RSSIj相对应。
另一方面,如果发生了干扰(步骤S320:“是”),则作为禁止部44的处理,CPU 40从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的选择候补中排除发生了干扰的正使用信道UCj(步骤S340)。能够将该处理理解为如下的处理:禁止选择产生了干扰的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作为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
当从选择候补中排除发生了干扰的正使用信道UCj时,CPU 40判断除了所排除的信道以外是否剩余有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步骤S350)。如果判断的结果是剩余有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步骤S350:“是”),则作为信道选择部43的处理,CPU40选择与存留有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中的某一个信道相同的信道来作为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步骤S360)。
针对所述的步骤S320~S360的处理,使用具体例进行说明。图7示出了在上述步骤S210中作为正使用信道UCj检测出信道1、8、10的情况。如图所示,作为正使用信道UC1、UC8、UC10的RSSI检测值的检测值I1、I8、I10全部是阈值TH2以上的强电波。检测值I1、I8、I10的水平全部相同。
在此,正使用信道UC1的影响范围EI3没有与其它正使用信道UC8、UC10的影响范围EI4、EI5相重叠。也就是说,正使用信道UC1没有与其它正使用信道UC8、UC10发生干扰。另一方面,在正使用信道UC8、UC10中,正使用信道UC8的影响范围EI4与正使用信道UC10的影响范围EI5在信道8~10之间发生重叠。也就是说,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8、UC10互相干扰。在所述情况下,CPU 40通过上述步骤S320、S340~S360从选择候补中排除发生干扰的与强电波相对应的正使用信道UC8、UC10之后,选择正使用信道UC1来作为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
另外,图8示出了其它具体例。图8示出了在上述步骤S210中作为正使用信道UCj检测出正使用信道UC1、UC6、UC11的情况。如图所示,作为正使用信道1、6、11的RSSI检测值的I1、I6、I11中,检测值I1、I11是大于等于阈值TH2的强电波。关于检测值I1、I11,与检测值I1相比,检测值I11相对较大。另一方面,检测值I6是比规定值TH1大、比阈值TH2小的中电波。
在此,正使用信道UC1的影响范围EI6、正使用信道UC6的影响范围EI7以及正使用信道UC11的影响范围EI8都没有重叠。也就是说,与强电波相对应的正使用信道UC1、UC11互不干扰。在所述情况下,CPU 40通过上述步骤S320、S330选择正使用信道UC1、UC11中的任意的信道来作为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此外,也可以优先选择RSSI的检测值相对较大的正使用信道UC11。这是由于,RSSI的检测值越大,接入点AP1越能够可靠地检测出基于CSMA/CA、RTS、CTS等的冲突避免控制所使用的帧,能够更可靠地发挥这种程度的冲突避免控制。
在此,将说明返回到图5的接收强度对应选择处理,对是否剩余有上述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的判断(步骤S350)为“否”、即判断为没有存留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CPU 40判断是否存在RSSIj大于规定值TH1且小于阈值TH2的正使用信道UCj、即中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步骤S370)。
如果判断的结果是存在中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步骤S370:“是”),则作为信道选择部43的处理,CPU 40选择从中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偏离规定数量的信道数的信道,来作为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步骤S380)。换言之,在正使用信道UCj为中电波的情况下,CPU 40将正使用信道UCj变为强电波时选择的正使用信道UCj,并选择从正使用信道UCj偏离规定数量的信道数的信道。在此,规定数量是两个信道。同样地,如果所有RSSIIj小于阈值TH2(步骤S310:全部为“否”),则CPU 40通过上述步骤S380来选择信道。
这样,如果选择从其它接入点AP2~AP4的某一个中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偏离规定数量的信道数的信道,则与接入点AP1占用了以该信道为中心的20MHz的频带的情况相比,接入点AP1的吞吐量下降。另外,通过偏离于正使用信道UCj,在正使用信道UCj之间冲突避免控制不能发挥功能。然而,所选择的正使用信道UCj的电波为中电波,因此对于接入点AP1、计算机30来说,不会形成使通信质量显著下降那样的噪声。因而,如果接入点AP1使用偏离了规定数量的信道数的信道,则对于接入点AP1、与接入点AP1进行通信的计算机30的通信,能够确保固定以上的吞吐量。
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中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步骤S370:“否”),则CPU 40通过其它方法选择接入点使用的信道(步骤S390)。其它方法例如是上述日本特开2006-5603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即、根据模拟电波密度来选择信道的方法等。这样,当通过上述步骤S330、S360、S380、S390中的某一步骤选择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时,CPU 40结束接收强度对应选择处理。
针对所述的步骤S370~S380的处理,使用具体例进行说明。图9示出了在上述步骤S210中作为正使用信道UCj检测出信道1、6、11的情况。如图所示,作为正使用信道UC1、UC6、UC11的RSSI检测值的检测值I1、I6、I11全部是比规定值TH1大、比阈值TH2小的中电波。检测值I1、I6、I11按检测值I1、I11、I6的顺序增大。另外,正使用信道UC1的影响范围EI9、正使用信道UC6的影响范围EI10以及正使用信道UC11的影响范围EI11都互不干扰。
在所述情况下,CPU 40通过上述步骤S310、S380如下那样选择接入点AP1要使用的信道。即选择从正使用信道UC1、UC6、UC11偏离了规定数量、即两个信道左右的信道3、4、8、9、13中的任意的信道。此外,也可以以RSSI的检测值相对较小的正使用信道UC6为基准选择偏离了规定数量的信道数的信道4、8。这是由于,RSSI的检测值越小,对接入点AP1、计算机30来说噪声越小,能够提高吞吐量。
根据上述说明还可获知如下内容,阈值TH2是作为决定信道选择的方法的基准而被设定的,该信道选择的方法用于确保吞吐量。也就是说,在RSSI为阈值TH2以上的情况下,采用如下方法:选择能够通过冲突避免控制进行高吞吐量的通信的信道。另一方面,在RSSI小于阈值TH2的情况下,采用如下方法:选择不用冲突避免控制、从其它接入点AP2~AP4的某一个正使用信道UCj偏离了规定数量的信道数的信道。也就是说,当接入点AP1使用偏离了规定数量的信道数的信道时,能够设定阈值TH2,以使接入点AP1、计算机30的吞吐量不低于期望的程度。例如能够将阈值TH2设为-65dBm。能够在考虑期望的吞吐量、RSSI检测电路的检测特性后实验性地设定该阈值TH2。
此外,上述规定数量并不限于两个信道。例如,在中电波的RSSI小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规定数量设为一个信道。这样,与将规定数量设为两个信道的情况相比,虽然由于其它接入点的通信导致噪声相对变大,但却提高了信道选择的自由度。如果噪声级别本来就小,且偏离一个信道,则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吞吐量。另外,也可以将规定数量设为三个信道。这样,与将规定数量设为两个信道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噪声相对变小,能够获得高吞吐量。但是,如果过度增加规定数量,则与其它正使用信道UCj的影响范围发生干扰的可能性提高。当将规定数量设为两个信道时,能够实现吞吐量的提高与避免噪声干扰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能够以高准确度确保规定程度的吞吐量,因此更为理想。
也可以与各RSSIj的检测值相应地改变所述规定数量。例如,在RSSIj比规定值小的情况下,将规定数量设为一个信道,在RSSIj比规定值大的情况下,将规定数量设为两个信道或大于两个信道。这样,能够更恰当地实现吞吐量的提高与避免噪声干扰之间的平衡。
另外,可以在步骤S380中也考虑正使用信道UCj之间的干扰。例如,也可以判断从中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偏离了规定数量的信道数的信道是否与强电波发生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信道的选择候补中排除与强电波发生干扰的信道。这样,能够更为可靠地确保通信质量。或者,也可以判断从中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偏离了规定数量的信道数的信道是否与其它中电波发生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信道的选择候补中排除与其它中电波发生干扰的信道,也可以降低信道选择的优先位次。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通信质量。
另外,也可以将上述规定数量设为零。即,与上述步骤S330同样地,CPU 40也可以选择与正使用信道UCj相同的信道。即使这样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冲突避免控制,因此能够确保规定以上的吞吐量。所述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如下情况:从中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偏离了规定数量的信道数的信道与多个(例如两个)其它中电波发生干扰。在从中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j偏离了规定数量的信道数的信道与多个其它中电波发生干扰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噪声变大、吞吐量的下降幅度变大的可能性。如果设为所述结构,则能够可靠地避免这种吞吐量的大幅下降,从而能够可靠地确保规定程度的吞吐量。
A-4.效果:
如果整个规定带宽都不存在RSSI为规定值TH1以下的通信信道,则上述计算机30根据接入点AP2~AP4的正使用信道UCj的RSSIj来选择通信信道。对接入点AP1通知所选择出的通信信道,接入点AP1使用该信道来实现高吞吐量的通信。能够容易地检测正使用信道UCj的RSSIj。另外,能够根据RSSIj来高精度地掌握对与接入点AP1有关的通信来说可能成为噪声的、与其它接入点AP2~AP4有关的通信的电波。因而,根据所述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方法选择能够获得规定程度以上的通信效率的通信信道,来作为接入点AP1要使用的通信信道。
另外,在正使用信道UCj的RSSIj为规定阈值TH2以上的情况下,计算机30选择与其它接入点AP2~AP4的正使用信道UCj相同的信道来作为接入点AP1要使用的通信信道。其结果是,在使用相同的信道的接入点之间冲突避免控制发挥功能。而且,所选择的正使用信道UCj的RSSIj为规定阈值TH2以上,因此冲突避免控制充分地发挥功能。因而,能够在不能确保闲置信道的条件下,确保规定程度以上的通信效率。
另外,在检测出的多个正使用信道UCj中的两个正使用信道UCj的使用频带处于相互干扰的范围的情况下,还要禁止选择这些通信信道中的任一个。其结果是,能够防患于未然,避免在选择了处于相互干扰的范围内的其中一个信道之后自身的通信效率降低。能够避免如下情况:在接入点AP1使用了与相互干扰的正使用信道UCj的某一个信道相同的信道之后,由于与另一个正使用信道UCj的关系,冲突避免控制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另一个正使用信道UCj的RSSIj为阈值TH2以上,因此,在对接入点AP1来说即将成为大的噪声、成为通信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的时候,计算机30对这种情况防患于未然。
在正使用信道UCj的RSSIj小于阈值TH2且大于规定值TH1的条件下,计算机30选择相对于正使用信道UCj偏离了一个以上三个以下信道数的信道。设定阈值TH2,使得避免其他接入点AP2~AP4的电波相对于接入点AP1的通信成为显著问题。另外,如果所选择的信道的偏离量为三个信道以下的情况下,则与其它接入点AP2~AP4的正使用信道UCj发生干扰的可能性比较小。其结果是,如果以如上述那样选择出的信道进行通信,则接入点AP1能够确保固定以上的吞吐量。当选择偏离于正使用信道的信道时,在正使用信道UCj之间冲突避免控制不发挥功能,但在上述条件下,接入点AP1能够以固定以上的吞吐量进行通信。
另外,计算机30仅以检测出的正使用信道UCj为对象来检测RSSI。因而,不需要对所有信道检测RSSI,因此能够简化信道选择处理。另外,能够大幅缩短信道选择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为了验证上述计算机30的效果,进行了吞吐量测量实验。下面说明其结果。在该吞吐量测量实验中,设定规定的使用环境,对使用了各个信道1~13时的计算机30与接入点AP1之间的通信的吞吐量进行测量。作为使用环境,设定了三种模式。将这些使用环境也称为第一~第三使用环境。详细情况后文描述,在第一~第三使用环境中,改变并设定其它接入点AP2~AP4的使用信道。另外,在第一~第三使用环境中,改变接入点AP1与其它接入点AP2~AP4的设置距离。改变设置距离意味着计算机30所检测的RSSIj的大小发生变化。
在吞吐量测量中,使用了LLTD(Link Layer Topology Discovery:链路层拓扑结构发现)。具体地说,按照以下顺序测量吞吐量。
(A)当计算机30将INIT帧发送到AP1时,接入点AP1将READY帧发回给计算机30。
(B)计算机30当接收到READY帧时,向接入点AP1最多发送32次1500字节的PROBE帧。
(C)AP1记录PROBE帧的接收时刻。
(D)计算机30在结束PROBE帧的发送之后,向接入点AP1发送QUERY帧。
(E)接入点AP1当接收到QUERY帧时,将QUERY_RESPONSE帧发回给计算机30。QUERY_RESPONSE帧中包含接收到最多32次的PROBE帧的各时刻。
(F)计算机30当接收到QUERY_RESPONSE帧时,向接入点AP1发送RESET帧。
(G)接入点AP1当接收到RESET帧时,向计算机30发回ACK帧。
(H)当所述的交换完成时,通过下式(1)计算出吞吐量。
吞吐量=PROBE帧的容量(1500字节)×PROBE帧的发送数量/(PROBE帧的最终接收时刻-PROBE帧的初次接收时刻)...(1)
在本实验中,按照上述(A)~(H)的顺序对每个信道测量100次吞吐量。以下作为实验结果而示出的吞吐量为测量100次后得到的吞吐量的平均值。此外,将上述计算机30与接入点AP 1所交换的帧中的除PROBE帧以外的帧称为管理帧。
在图10中示出了在第一使用环境下计算机30检测各信道的RSSI而得到的结果。在第一使用环境下,其它接入点AP2~AP4全部使用信道1。不使用信道1以外的信道2~13。在其它接入点AP2~AP4所使用的正使用信道UC1中,RSSI1为-47dBm。该RSSI1为强电波。
在图11中示出了在第一使用环境下针对各信道1~13所测量出的吞吐量。在图11中,除显示了其它接入点AP2~AP4的动作中时的吞吐量之外,还显示了其它接入点AP2~AP4停止时、即不存在时的吞吐量。
如图11所示,在计算机30和接入点AP1使用了正使用信道UC1的情况下,其它接入点AP2~AP4的动作中的吞吐量为15Mbps左右。另外,在成为正使用信道UC1的影响范围的信道2~3中,吞吐量大致为0Mbps。在作为闲置信道的信道6~13中,吞吐量为25~40Mbps左右。
如上所述,在存在闲置信道的情况下,所述的实验结果表示接入点AP1能够通过使用闲置信道来获得高吞吐量。另外,表示即使使用了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1也能够获得规定程度的吞吐量。也就是说,图11证实了上述步骤S290和上述步骤S330、S360的信道选择的有效性。
在图12中示出了在第二使用环境下计算机30检测各信道的RSSI而得到的结果。在第二使用环境下,其它接入点AP2、AP3、AP4分别使用信道1、6、11。在其它接入点AP2、AP3、AP4所使用的正使用信道UC1、UC6、UC11中,RSSI1、RSSI6、RSSI11为-50~-40dBm的范围。该RSSI1、RSSI6、RSSI11是强电波。
在图13中示出了在第二使用环境下针对各信道1~13所测量出的吞吐量。如图13所示,在计算机30和接入点AP 1使用了正使用信道UC1、6、11的情况下,吞吐量为10~20Mbps左右。
从表面上看,在信道4、5、7、9、10、12、13中能够获得10~30Mbps左右的吞吐量,但实际上,在这些信道中不能恰当地进行无线通信。关于该情况进行如下的说明。按照上述(A)~(H)的顺序进行的吞吐量的测量没有使用管理帧的发送接收时间。也就是说,其它接入点AP2~AP4的电波成为噪声,即使在多次重试并花费长时间来进行管理帧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也不能在吞吐量中反映管理帧的发送接收时间。另外,当接收两次以上的PROBE帧时,根据其最初接收时刻和最后接收时刻能够计算出吞吐量。根据以上内容,有时能够表面上将吞吐量计算为比实际大的值。在本实验中,与正使用信道UC1、6、11相比,在信道4、5、7、9、10、12、13的情况下需要非常长的测量时间。这种情况意味着管理帧的发送接收需要很长时间。即,意味着不能恰当地进行无线通信。
所述的实验结果表示在不存在闲置信道的情况下,如果接入点AP1使用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1、UC6、11,则能够获得规定程度的吞吐量。也就是说,图13证实了上述步骤S330、S360的信道选择的有效性。
在图14中示出了在第三使用环境下计算机30检测各信道的RSSI而得到的结果。在第三使用环境下,其它接入点AP2、AP3、AP4分别使用信道1、6、11。在其它接入点AP2、AP3、AP4所使用的正使用信道UC1、UC6、UC11中,RSSI1、RSSI6、RSSI11为-85~-60dBm的范围。该RSSI1、RSSI6、RSSI11是中电波。
在图15中示出了在第三使用环境下针对各信道1~13所测量出的吞吐量。如图15所示,在计算机30和接入点AP1使用了从正使用信道UC1、6、11偏离了一至三个信道的信道2~5、7~10、12、13的情况下,吞吐量为30~40Mbps左右。另外,在使用了正使用信道UC1、6、11的情况下,吞吐量为27Mbps左右。也就是说,与使用了正使用信道UC1、6、11的情况相比,使用了信道2~5、7~10、12、13的情况下的吞吐量变高。
所述的实验结果表示如果接入点AP1使用了从中电波的正使用信道UC1、6、11偏离了一至三个信道的信道2~5、7~10、12、13,则能够获得规定程度的吞吐量。另外,还表示在正使用信道UCj的RSSIj为中电波的情况下,与使用了正使用信道UCj的情况相比,使用了从正使用信道UCj偏离了一至三个信道的信道的情况能够获得高吞吐量。也就是说,图15证实了上述步骤S380的信道选择的有效性。
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B:变形例:
B-1.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接入点AP1~AP4的使用频带为20MHz的例子。但使用频带并不限定于20MHz。例如,在接入点AP1~AP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支持IEEE 802.11n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使用频带设为40MHz。在IEEE 802.11n的情况下,接入点是否使用了40MHz的频带的信息包含在信标的IE(Information Element:信息元素)所包含的HT(High Throughput:高通量)Capability中。另外,在使用40MHz的情况下,使用公共信道和扩展信道这两个信道,其中,该公共信道是在使用20MHz频带时和使用40MHz频带时共同使用的信道。以公共信道±四个信道的某一个来设定扩展信道。扩展信道是否为公共信道±四个信道的某一个的信息包含在信标的HT Information中。
因此,计算机30通过参照信标就能够判断接入点AP1~AP4是否使用了40MHz的频带。另外,通过参照信标能够掌握两个正使用信道、即公共信道和扩展信道。在接入点AP2~AP4中的某一个接入点使用了40MHz的频带的情况下,可以将该接入点的影响范围设为以公共信道与扩展信道的中间的信道为中心的40MHz的频带,并应用上述信道通知处理。
另外,计算机30可以选择公共信道和扩展信道来作为使用的信道。例如,在选择与强电波的正使用信道相同的信道的情况下,计算机30可以选择与其它接入点AP2~AP4的某一个接入点的公共信道和扩展信道相同的两个信道。
另外,在判断为接入点AP1能够使用40MHz频带的情况下,计算机30也可以在进行信道的选择的同时判断接入点AP1应该使用20MHz频带和40MHz频带中的哪一个。例如,在存在足够的闲置信道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使用40MHz频带。或者,在没有足够的闲置信道的情况下、或在当使用40MHz频带时与其它接入点的强电波发生干扰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使用20MHz频带。这样,能够根据接入点AP1的使用环境更为灵活地选择信道。
B-2.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信道通知处理中的规定时刻(参照图3、步骤S110)设为对计算机30完成无线连接信息的设定的时刻。这样,当开始使用接入点AP1或计算机30时,能够进行接入点AP1的信道选择,因此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但是,也可以适当设定规定时刻。
例如,计算机30也可以定期执行信道通知处理。这样,在网络系统20的通信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其变化选择恰当的信道。或者,也可以是,计算机30预先监视与接入点AP1之间进行的通信的吞吐量,当吞吐量为规定值以下时,执行信道通知处理。这样,也能够在网络系统20的通信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根据其变化选择恰当的信道。此外,作为信道选择对象的接入点可以事先在计算机30中登记其识别信息、例如MAC地址、SSID。
另外,在网络系统20具备多个接入点的情况下,对多个接入点进行信道通知处理,由此还有可能发生多个接入点重复使用与其中一个正使用信道相同的信道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吞吐量下降,但如果计算机30再次执行信道通知处理,则能够对信道选择进行重新检查。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30可以禁止选择与在上次执行的接收强度对应选择处理中选择出的信道相同的信道。也就是说,计算机30可以从选择对象中排除该相同的信道。
另外,作为避免多个接入点使用与其中一个正使用信道相同的信道的结构,并不限于进行上述吞吐量的监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预先设定使用相同的信道的接入点的数量的上限值,当超过该上限值时,计算机30从选择候补中排除该信道。
B-3.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计算机30仅将正使用信道UCj作为对象并检测RSSI的结构(参照图4、步骤S250)。但是,计算机30也可以将所有信道作为对象并检测RSSI。这样,由于实际测量正使用信道UCj的影响范围,因此信道选择的精度提高。而且,还能够检测所有信道的背景(background)噪声,因此如果从信道候补中排除背景噪声大的信道,则会进一步提高信道选择的精度。
B-4.变形例4:
如果单独使用上述信道通知处理,则能够以简单的方法进行可获得规定程度以上的通信效率的信道选择。原来,信道通知处理可以搭配其它方法来使用。例如,可以搭配以下方法:在依次切换信道的同时进行计算机30与接入点AP1的通信,由此测量所有信道的吞吐量,选择吞吐量最大的信道。具体地说,也可以仅对在上述接收强度对应选择处理中获得的多个信道选择候补(例如在图8的情况下为信道1、11)测量吞吐量,并选择吞吐量最大的信道。这样,能够大幅削减吞吐量的测量次数(测量信道数)、测量时间。
B-5.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利用2.4GHz带的接入点AP1的信道选择进行了例示,但选择与正使用信道UCj相同的信道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利用5GHz带的接入点的信道选择。
B-6.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具备无线接口70的计算机30执行信道通知处理的结构,但本申请的信道选择装置并不限于个人计算机,也能够作为各种工作站、例如以太网转换器(以太网为注册商标)等来进行实现。原来,本申请的信道选择装置也可以作为接入点来进行实现。也就是说,接入点自身为了选择本机使用的信道,可以执行信道选择处理。另外,计算机30与接入点AP1也可以使用USB线缆进行有线连接。或者也可以结构为:在计算机30单独进行通信信道的选择之后,将该信道保存到USB存储器等存储介质,之后将该存储介质与接入点AP1相连接来进行读取、设定。作为所保存的信息,并不限于进行值选择而得到的通信信道,例如也可以包括用于进行加密的WEP键等。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中,与独立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要素相对应的要素以外的要素是附加要素,能够适当地省略或组合。另外,很显然,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除了作为信道选择装置的结构之外,还能够作为通信信道选择方法、通信信道选择程序以及记录该程序的存储介质等来进行实现。
以上,参照该例示性的实施例详细地说明了本申请发明。但是,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结构。并且,本申请发明包含各种变形、等同的结构。并且,所公开的发明中的各要素以各种组合和结构进行了公开,但这些是例示性的要素,各要素可以更多或更少,也可以是一个。这些方式包含于本申请发明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通信信道选择装置,从被分配到规定的频率范围内且一部分带宽相重叠的多个通信信道中选择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该通信信道选择装置具备:
信道检测部,其对除上述接入点以外的其它接入点正在使用的正使用信道进行检测;
信号强度检测部,其对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中的上述其它接入点所输出的无线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检测;以及
信道选择部,其判断是否存在与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不发生干扰的信道,在不存在该不发生干扰的信道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来选择上述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信道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不发生干扰的信道是闲置了规定带宽的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信道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存在上述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值以下的正使用信道的情况下,对除该信道以外的信道判断是否存在上述不发生干扰的信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信道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上述信道选择部选择上述正使用信道作为上述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信道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禁止部,在上述信道检测部检测出多个正使用信道的情况下,当该多个正使用信道中的两个正使用信道是处于正在使用该两个正使用信道的上述其它接入点的使用频带互相干扰的范围内的信道时,该禁止部禁止选择该两个正使用信道来作为上述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信道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支持的上述多个通信信道为四个信道以上,
在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处于规定范围的情况下,上述信道选择部选择相对于该正使用信道偏离了一个信道以上且三个信道以下的信道数的周边信道来作为上述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信道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强度检测部仅以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为对象来检测上述接收信号强度。
8.一种通信信道选择方法,用于从被分配到规定的频率范围内且一部分带宽相重叠的多个通信信道中选择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该通信信道选择方法具备以下步骤:
对除上述接入点以外的其它接入点正在使用的正使用信道进行检测;
对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中的上述其它接入点所输出的无线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检测;以及
判断是否存在与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不发生干扰的信道,在不存在该不发生干扰的信道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来选择上述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
9.一种接入点,使用被分配到规定的频率范围内且一部分带宽相重叠的多个通信信道中的一个信道来进行依据无线局域网的无线通信,该接入点具备:
信道检测部,其对除上述接入点以外的其它接入点正在使用的正使用信道进行检测;
信号强度检测部,其对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中的上述其它接入点所输出的无线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检测;
信道选择部,其判断是否存在与检测出的上述正使用信道不发生干扰的信道,在不存在该不发生干扰的信道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正使用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来选择上述接入点要使用的通信信道;以及
无线通信部,其使用所选择的上述通信信道来进行无线通信。
CN201210042081.2A 2011-02-23 2012-02-22 通信信道选择装置、通信信道选择方法以及接入点 Active CN1026858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7308A JP5210404B2 (ja) 2011-02-23 2011-02-23 通信チャンネル選択装置、通信チャンネル選択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11-037308 2011-02-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5853A true CN102685853A (zh) 2012-09-19
CN102685853B CN102685853B (zh) 2015-08-19

Family

ID=46652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42081.2A Active CN102685853B (zh) 2011-02-23 2012-02-22 通信信道选择装置、通信信道选择方法以及接入点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13110A1 (zh)
JP (1) JP5210404B2 (zh)
CN (1) CN10268585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6185A (zh) * 2013-03-19 2014-09-24 巴法络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用信道选择方法
CN108174449A (zh) * 2018-01-11 2018-06-15 上海展扬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路由器信道设置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174452A (zh) * 2018-01-31 2018-06-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连接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11491348A (zh) * 2020-04-28 2020-08-0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 一种广电白频谱认知WiFi的信道切换方法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01806B2 (en) * 2012-03-06 2015-04-07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 probe response related to wireless medium access control
CN104838715A (zh) * 2012-10-05 2015-08-12 司亚乐无线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电资源分配的方法和系统
CN104823501A (zh) 2012-10-05 2015-08-05 司亚乐无线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lte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无线电资源分配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JP6093183B2 (ja) * 2013-01-08 2017-03-08 Kddi株式会社 受信信号強度を考慮した使用周波数帯域の設定が可能な無線端末、プログラム及び方法
US9699715B2 (en) * 2013-01-09 2017-07-04 Lg Electronics Inc. Discovery method and devi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509984B (en) * 2013-01-22 2018-08-22 Ubiquisys Ltd Selection of a basestation carrier channel
KR20140103587A (ko) * 2013-02-18 2014-08-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와이파이 p2p 연결 방법
JP2014209688A (ja) * 2013-04-16 2014-11-06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遠隔制御装置
US9577811B2 (en) * 2013-05-03 2017-0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frequency multiplexed communication in dense wireless environments
EP2995116A4 (en) 2013-05-10 2016-12-21 Sierra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MUNICATING SYSTEM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SYSTEM
EP2852203B1 (en) 2013-06-28 2017-08-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Channel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6081882B2 (ja) * 2013-07-24 2017-02-15 西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lan親機
JP6362331B2 (ja) * 2014-01-07 2018-07-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6327023B2 (ja) * 2014-07-04 2018-05-23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通信チャンネル選択装置、通信チャンネル選択方法、及び通信チャンネル選択プログラム
KR102247085B1 (ko) * 2014-09-01 2021-04-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인가 주파수 대역을 사용하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통신 기법
CN109155918B (zh) 2016-05-24 2023-05-0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US10327254B2 (en) * 2016-07-28 2019-06-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vehicles with multiple vehicle hotspot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65288A1 (en) * 2004-05-27 2005-12-01 Jiewen Liu Apparatus and method capable of automatic allocation of operating channels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778124A (zh) * 2003-02-24 2006-05-24 奥托塞尔实验室公司 无线网络中的信道选择系统和方法
US20090238093A1 (en) * 2008-03-19 2009-09-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ad hoc network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program produc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38640B2 (ja) * 1997-11-04 2002-10-2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パケット周波数選択方法
US7248574B2 (en) * 2003-02-24 2007-07-24 Autocell Laboratories, Inc.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n optimum access point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126502B2 (en) * 2007-12-31 2012-02-28 Intel Corporation Channel width switching in multiple OBSS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8124A (zh) * 2003-02-24 2006-05-24 奥托塞尔实验室公司 无线网络中的信道选择系统和方法
US20050265288A1 (en) * 2004-05-27 2005-12-01 Jiewen Liu Apparatus and method capable of automatic allocation of operating channels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20090238093A1 (en) * 2008-03-19 2009-09-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ad hoc network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program product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6185A (zh) * 2013-03-19 2014-09-24 巴法络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用信道选择方法
CN104066185B (zh) * 2013-03-19 2017-12-15 巴法络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用信道选择方法
CN108174449A (zh) * 2018-01-11 2018-06-15 上海展扬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路由器信道设置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174449B (zh) * 2018-01-11 2022-02-08 上海展扬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路由器信道设置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174452A (zh) * 2018-01-31 2018-06-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连接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08174452B (zh) * 2018-01-31 2021-04-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连接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11491348A (zh) * 2020-04-28 2020-08-0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 一种广电白频谱认知WiFi的信道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11491348B (zh) * 2020-04-28 2022-04-1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 一种广电白频谱认知WiFi的信道切换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13110A1 (en) 2012-08-23
JP2012175545A (ja) 2012-09-10
JP5210404B2 (ja) 2013-06-12
CN102685853B (zh) 2015-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5853A (zh) 通信信道选择装置、通信信道选择方法以及接入点
TWI573412B (zh) 控制無線實體和用戶設備的通信模式的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通信系統
CN102484845B (zh) 无线局域网系统中的信道扫描方法
EP2859759B1 (en) Method and station for active scanning in multi-channel wi-fi system
JP4551898B2 (ja) 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起動プロセスおよび初期チャネル選択プロセスを実施するための無線通信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6119326A1 (zh) 一种异频测量非授权频谱的测量间隔配置方法及服务基站
JP5335153B2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47273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集中制御局および無線基地局
CN101212380A (zh) 无线通信设备
WO2015084485A1 (en) Carrier aggregation using unlicensed frequency bands
EP3136787A1 (en) Device and method
JP2008042896A (ja) 干渉予測装置、干渉予測方法及び干渉予測プログラム
JP7006623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1343709B2 (en) Hidden WLAN detection for better ecosystem design in 5G
CN108093478B (zh) 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226357B (zh) 用于信道接入的方法和相关的网络节点
JP6629428B2 (ja) ワイヤレス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wlan測定および報告方法ならびに関連デバイス
JP6089756B2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を行なう方法
JP6472000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守衛端末
JP727243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168082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局装置
Abu-Tair et al. Introducing IEEE 802.11 ac into existing WLAN deployment scenarios
US20180343688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guard terminal
JP575641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チャネル選択方法
US20140378156A1 (e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management control device, control method of management control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Buffalo Inc.

Address before: Aichi

Applicant before: Babbilu Inc.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BABBILU INC. TO: BUFFALO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