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3612A - 发光器件、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光器件、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3612A
CN102683612A CN2012100622015A CN201210062201A CN102683612A CN 102683612 A CN102683612 A CN 102683612A CN 2012100622015 A CN2012100622015 A CN 2012100622015A CN 201210062201 A CN201210062201 A CN 201210062201A CN 102683612 A CN102683612 A CN 1026836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ng interface
electrode
smooth reflecting
light
symb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622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田俊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83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36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发光器件、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该发光器件包括: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第一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一侧以用作反射从所述发光层发射的光使得从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射出所述反射光的界面;以及第二光反射界面、第三光反射界面和第四光反射界面,在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从所述第一电极到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位置依次设置。

Description

发光器件、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器件、采用该发光器件的照明设备和使用该发光器件的显示设备。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利用有机材料电致发光的发光器件、采用该发光器件的照明设备和使用该发光器件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能够在低DC(直流)电压驱动时高亮度发光的发光器件,使用有机材料电致发光的发光器件受到很大关注,对这类发光器件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下面的说明中,使用有机材料电致发光的发光器件被称为有机EL器件。有机EL器件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有机层夹在光反射电极和光透射电极之间。有机层包括厚度通常在几十纳米到数百纳米之间的发光层。这类有机EL器件的发光层发射的光在被外部器件获取之前在器件结构内经历干涉。过去,人们试图通过利用这类干涉改善有机EL器件的发光效率。
日本专利公开第2002-289358号公开了一种技术。根据该技术,通过设定从发射位置到光反射层的距离为使具有发光波长的光共振的距离,利用从发光层向光透射电极的方向发出的光和从发光层向光反射电极的方向发出的光的干涉来改善发光效率。这样,可以改善发光效率。
根据日本专利公开第2000-243573号公开的技术,在预定的两个距离中考虑光透射电极和基板之间界面上的光反射。这两个距离是从发光位置到光反射电极的距离和从发光位置到光透射电极与基板之间界面的距离。
根据PCT专利公开第WO01/039554号单行本(pamphlet)中公开的技术,通过设定光透射电极和光反射电极之间设置的层厚度为使得具有所需波长的光共振,光透射电极和光反射电极之间的多次光反射引起的干涉被用于改善发光效率。
根据日本专利第3508741号中公开的技术,作为改善显示设备(通过组合均利用共振器结构增加发光效率的发光器件构造)中白色色度点(chromaticity point)的视角特性的技术,提出了通过调节有机层厚度来控制三色(即R(红色)、G(绿色)和B(蓝色))衰减平衡的方法。
然而根据上述技术,在利用发射光干涉来增加发光效率的有机EL器件中,如果获取的光h的干涉滤波器的波段宽变窄,则发光特性的视角依赖性增加,由在从倾斜方向分开的点看发光表面时光h的波长显著偏移、以及发光强度衰减等事实证明。
另一方面,日本专利公开第2006-244713号中还公开了一种技术。根据该技术,设定具有窄波段单色光谱的有机发光器件的光反射层发射的光的相位和光发出侧设置的单光反射层引起的干涉,以便产生中心波长的反相。这样,可避免由视角变化引起的色相变化。在此情况下,一个器件的发光波长的数目和光反射界面的数目都被限制为一,因此可以保持单色光的亮度和单色光的视角特性。然而,没有足够宽的波段(band)消除色相的变化。此外,如果试图增宽该波段,则需要通过提高反射率增强互消(mutual cancellation)。然而,在此情况下,效率显著衰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能够这样发射光的发光器件:能够发射可在宽波长波段很好地被获取的光,并且能够显著减小亮度的视角依赖性和单色光的色相的视角依赖性。
此外,为了解决相关技术的其他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了照明设备,其几乎没有视角依赖性,具有良好的光分布特征,并且很容易高效率地制造。
除此之外,为了解决相关技术的其他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了显示设备,其能够显示几乎没有视角依赖性、高质量的图像,并可以高效率地制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发光器件包括:
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
第一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第一电极侧以用作反射从发光层发射的光、使得从靠近第二电极一侧射出该反射的光的界面;以及
第二光反射界面、第三光反射界面和第四光反射界面,在靠近第二电极一侧从第一电极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依次设置在彼此分开的位置。
在该发光器件中,
符号L1表示第一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2表示发光中心和第二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3表示发光中心和第三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4表示发光中心和第四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λ1表示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
符号n、m、m’和m”每个都表示整数;
符号λ11、λ12、λ13和λ14每个都表示干涉波长;
长度单位纳米用作波长λ1、λ11、λ12、λ13和λ14的单位;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03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一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二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033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三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04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四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光学距离L1、L2、L3和L4满足下面给出的所述表达式(1)到(8):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042
n≥0时…(1)
λ1-150<λ11<λ1+80     …(2)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043
λ1-80<λ12<λ1+80      …(6)
λ1-150<λ13<λ1+150    …(7)
λ1-150<λ14<λ1+150    …(8)
此外,本技术也提供采用多个发光器件的照明设备,所述多个发光器件用于发射具有彼此不同素色(plain color,单色)的光,并且每个发光器件包括:
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有机层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
第一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第一电极一侧以用作反射从发光层发射的光、使得从靠近第二电极一侧射出该反射光的界面;以及
第二光反射界面、第三光反射界面和第四光反射界面,这些界面在靠近第二电极一侧从第一电极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依次设置在彼此分开的位置。
在该发光器件中,
符号L1表示第一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的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2表示发光中心和第二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3表示发光中心和第三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4表示发光中心和第四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λ1表示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
符号n、m、m’和m”每个都表示整数;
符号λ11、λ12、λ13和λ14每个都表示干涉波长;
长度单位纳米用作波长λ1、λ11、λ12、λ13和λ14的单位;
符号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一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052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二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053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三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054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四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光学距离L1、L2、L3和L4满足上面给出的所有表达式(1)到(8)。
此外,本技术也提供采用多个发光器件的显示设备,其用于发射具有彼此不同素色的光,且每个发光器件包括:
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
第一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第一电极一侧以用作反射从发光层发射的光、使得从靠近第二电极侧射出该反射光的界面;以及
第二光反射界面、第三光反射界面和第四光反射界面,这些界面在靠近第二电极一侧从第一电极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依次设置在彼此分开的位置。
在该发光器件中,
符号L1表示第一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的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2表示发光中心和第二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3表示发光中心和第三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4表示发光中心和第四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λ1表示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
符号n、m、m’和m”每个都表示整数;
符号λ11、λ12、λ13和λ14每个都表示干涉波长;
长度单位纳米用作波长λ1、λ11、λ12、λ13和λ14的单位;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06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一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062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二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063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三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以及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064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四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光学距离L1、L2、L3和L4满足上面给出的所有表达式(1)到(8)。
发光层的发光中心是指发光层厚度方向上发光强度分布的峰位于其上的表面。通常,发光层的发光中心将发光层的厚度分为等厚的两部分。发光层发射的单色光通常是可见光区域内的单色光。
表达式(1)是用于设定第一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L1的等式,该等式设定的值使得具有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λ1的光通过第一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的发光中心之间发生的干涉而相互增强。
表达式(2)是表达为上述情形下用于增宽干涉波长λ11的波段的条件的等式。
表达式(3)是用于设定第二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L2的等式,该等式设定的值使得具有发光层的发光谱中心波长λ1的光通过第二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发光中心之间发生的干涉而相互增强,同时从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λ1偏移干涉波长λ12(也就是λ12≠λ1)。
等式(6)是表达在上述情形下增宽干涉波长λ12的波段的条件的等式。
表达式(4)是是用于设定第三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L3的等式,该等式设定值使得具有发光层的发光谱中心波长λ1的光通过第三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发光中心之间发生的干涉而相互增强,同时从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λ1偏移干涉波长λ13(也就是λ13≠λ1)。
等式(7)是表达在上述情形下增宽干涉波长λ13的波段的条件的等式。
表达式(5)是用于设定第四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发光中心之间光学距离L4的等式,该等式设定的值使得具有发光层的发光谱中心波长λ1的光通过第四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发光中心之间发生的干涉而相互增强,同时从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λ1偏移干涉波长λ14(也就是λ14≠λ13≠λ1)。
等式(8)是表达在上述情形下增宽干涉波长λ14的波段的条件的等式。
表达式(1)、(3)、(4)和(5)中干涉波长λ11、λ12、λ13和λ14分别是由中心波长λ1基于表达式(2)、(6)、(7)和(8)获得的。
整数n、m、m’和m”的值根据需要来选择。为了增加可从发光器件获取的光量,优选设定整数n为满足关系n≤5的值。最优选的是设定整数n为满足关系n=0的值,并设定整数m为满足关系m=0的值。
借助该发光器件,发光器件中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峰在可见光区域几乎是平坦的。换句话说,所有发光色(light emission color)波段的倾斜度(gradient,梯度)可大致彼此相等。因此,对于单色光,发光器件能够使亮度减小等于或小于0度视角的亮度的30%,并设定色度偏移Δuv的值满足关系Δuv≤0.015。在该情形中,亮度从0度视角的亮度减小到45度视角的亮度。
通常,第二光反射界面是利用非零消光系数且厚度至少5nm的金属薄膜构成的。该金属薄膜可用作能够透射可见光的半透明光反射层。通常,第三光反射界面和第四光反射界面每个都可利用折射率差构成。
根据需要,除了第一光反射界面、第二光反射界面、第三光反射界面、和第四光反射界面,还可以提供第五光反射界面调节发光器件中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峰的平坦性。此外,根据需要,还可以将第二光反射界面、第三光反射界面、和第四光反射界面和第五光反射界面中至少一个分成多个光反射界面。这样,例如,可以增宽使第二光反射界面引起的光反射相互增强的波长波段,并增宽使第三光反射界面引起的光反射、第四光反射界面引起的光反射以及第五光反射界面引起的光反射相互减弱的波长波段。因此,可以增宽发光器件中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峰的平坦部分,因此,可以改善视角特性。
发光器件可构成为上表面发光型或下表面发光型。在上表面发光型的发光器件中,第一电极、有机层和第二电极依次在基板上形成从而形成层叠体。另一方面,在下表面发光型的发光器件中,第二电极、有机层和第一电极依次在基板上形成从而形成层叠体。上表面发光型的发光器件的基板可以是不透明的或透明的。也就是说,可根据需要选择不透明基板或透明基板来用作上表面发光型的发光器件的基板。另一方面,下表面发光型的发光器件的基板是允许从靠近第二电极一侧发射的光传播到发光器件外部的透明基板。
为了改善可靠性和诸如所采用的构型等其他原因,在某些情形中可进一步在发光器件中形成另一个光反射层,以再形成另一个光反射界面。在这类情形中,在形成光学操作所需的第四光反射界面、第五光反射界面后、或更概括地讲最后的光反射界面后,厚度至少为1μm的层在其上形成以使得此后发生的干涉效果几乎可完全忽略。作为在该情形下形成的最后光反射界面的外侧设置的材料,可使用任意性质的材料,可适当地选择适于实现发光器件的材料。具体地,在最后光反射界面外侧设置的材料可形成一层、两层或更多层,每层厚度至少为1μm。层的典型例子是透明电极层、透明绝缘层、树脂层、玻璃层和空气层。但是,在最后光反射界面外侧设置的材料不一定必须由这些层形成。
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均可具有相关技术的构型。也就是说,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均可根据诸如应用和/或功能等考虑因素而适当地配置。典型的显示设备具有驱动基板,其中设置有源器件(如薄膜晶体管),各个有源器件用于将每个显示像素的显示信号提供到发光器件之一。典型的显示设备也包括面对驱动基板设置的密封基板。发光器件设置在驱动基板和密封基板之间。该显示设备可以是白色显示设备、黑/白显示设备或彩色显示设备。在彩色显示设备的情形中,驱动基板和密封基板之一通常是靠近各发光器件的第二电极侧的基板。在这样的彩色显示设备中,滤色器设置在靠近第二电极侧的基板上,用作使从靠近第二电极一侧射出的光透射到靠近第二电极一侧的基板的滤波器。
此外,本技术也提供发光器件,其包括:
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
第一光反射界面,其设置在靠近第一电极一侧以用作反射从发光层发射的光、使得从靠近第二电极一侧射出该反射光的界面;以及
第二光反射界面和第三光反射界面,在靠近第二电极一侧从第一电极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依次设置在彼此分开的位置。
在该发光器件中,
符号L1表示第一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2表示发光中心和第二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3表示发光中心和第三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λ1表示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
符号n、m和m’每个都表示整数;
符号λ11、λ12和λ13每个都表示干涉波长;
长度单位纳米用作波长λ1、λ11、λ12和λ13的单位;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0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一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02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二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以及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03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三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光学距离L1、L2和L3满足下面给出的所有表达式(9)到(14):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04
其中n≥0,…(9)
λ1-150<λ11<λ1+80        …(10)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05
λ1-80<λ12<λ1+80         …(13)
λ1-150<λ13<λ1+150       …(14)
此外,本技术也提供采用多个发光器件的照明设备,所述多个发光器件用于发射具有彼此不同素色的光,且每个发光器件包括:
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
第一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第一电极一侧以用作反射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界面、使得从靠近第二电极一侧射出该反射光的界面;以及
第二光反射界面和第三光反射界面,在靠近第二电极一侧从第一电极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依次设置在彼此分开的位置。
在该发光器件中,
符号L1表示第一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2表示发光中心和第二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3表示发光中心和第三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λ1表示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
符号n、m和m’每个都表示整数;
符号λ11、λ12和λ13每个都表示干涉波长;
长度单位纳米用作波长λ1、λ11、λ12和λ13的单位;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1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一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12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二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以及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13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三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光学距离L1、L2和L3满足上面给出的所有表达式(9)到(14)。
此外,本技术也提供采用多个发光器件的照明设备,该发光器件用于发射具有彼此不同素色的光,且每个发光器件包括:
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
第一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第一电极一侧以用作反射从发光层发射的光、使得从靠近第二电极一侧射出该反射光的界面;以及
第二光反射界面和第三光反射界面,在靠近第二电极一侧从第一电极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依次设置在彼此分开的位置。
在该发光器件中,
符号L1表示第一光反射界面和发光层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2表示发光中心和第二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3表示发光中心和第三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λ1表示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
符号n、m和m’每个都表示整数;
符号λ11、λ12和λ13每个都表示干涉波长;
长度单位纳米用作波长λ1、λ11、λ12和λ13的单位;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2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一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二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以及
符号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23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第三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光学距离L1、L2和L3满足上面给出的所有表达式(9)到(14)。
以上说明的发光器件与之前说明的发光器件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尽管以上说明的发光器件需要第一光反射界面、第二光反射界面和第三光反射界面,但以上说明的发光器件不需要第四光反射界面。
同样,以上说明的照明设备与之前说明的照明设备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尽管以上说明的发光器件需要第一光反射界面、第二光反射界面和第三光反射界面,但以上说明的发光器件不需要第四光反射界面。
同样,以上说明的显示设备不同于之前说明的显示设备,不同之处在于:尽管以上说明的发光器件要求第一光反射界面、第二光反射界面和第三光反射界面,但以上说明的发光器件不需要第四光反射界面。
根据需要设置第四光反射界面,用作调节发光器件中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峰的平坦性的光反射界面。之前说明的发光器件、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的其他描述适用于以上说明的发光器件、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有效,只要其他描述不违背以上说明的发光器件、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的特性。
根据本技术,可以实现能够发射这样的光的发光器件:可在宽波长波段上被良好地获取并且能够显著减小亮度的视角依赖性和单色光的色相的视角依赖性。
此外,根据本技术,可以实现这样的照明设备:几乎没有视角依赖性,具有良好的光分布特征,并很容易高效率地制造。
此外,根据本技术,可以实现这样的显示设备:能够显示几乎没有视角依赖性、高质量的图像,并很容易高效率地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的截面图;
图2是粗略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中第一光反射界面的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示图;
图3是粗略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中第一光反射界面的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以及第一和第二光反射界面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示图;
图4是粗略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中第一光反射界面的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第一和第二光反射界面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以及第一、第二和第三光反射界面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示图;
图5是粗略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光反射界面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示图;
图6是粗略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的色度的视角特性的示图;
图7是粗略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的亮度的视角特性的示图;
图8是粗略示出多个分光透射率曲线的示图,各个分光透射率曲线与图5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类似并且是基于中心波长λ1为575nm(也就是,λ1=575nm)根据表达式(2)计算出的值作为干涉波长λ11的值的干涉滤波器的曲线;
图9是粗略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的分光反射曲线的示图;
图10是粗略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光反射界面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光反射界面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
图11是粗略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的色度的视角特性的示图;
图12是粗略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的亮度的视角特性的示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上表面发光有机EL器件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下表面发光有机EL器件的截面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有机EL照明设备的截面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有机EL照明设备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按照以下面顺序排列的章节中描述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有机EL器件)
2.第二实施方式(有机EL器件)
3.第三实施方式(有机EL器件)
4.第四实施方式(有机EL照明设备)
5.第五实施方式(有机EL显示设备)
1.第一实施方式(有机EL器件)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在此有机EL器件中,有机层13夹在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之间,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13a的有机层。发光层13a的发光中心由符号O表示。有机层13包括在发光层13a上面和下面的部分。根据需要,在发光层13a上面和下面的这些部分中的各个部分包括诸如以下的层:空穴注入层、空穴转移层、电子转移层和电子注入层,如同过去已知的有机EL器件的一样。在此情况下,第二电极12通常是透射可见光的透明电极,以便光从靠近第二电极12一侧射出。发光层13a通常在可见光区域中发射单色光。根据有机EL器件所要发射的光的颜色来选择发光层13a的发光波长。在有机层13和第二电极12之间,金属薄膜14、导电透明层15和导电透明层16在从第一电极11到第二电极12的方向上依次设置在彼此分开的位置。金属薄膜14、透明层15和透明层16都是透射层,发光层13a发射的光能够穿过这些透射层。根据需要,透明层15和透明层16各自可配置为包括两个或更多层的层叠体。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有机层13、发光层13a、金属薄膜14、透明层15和透明层16均可根据需要从过去已知的材料中选择。
有机层13的折射率与第一电极11的折射率不同。由于这些折射率之间的差在有机层13和第一电极11之间形成第一光反射界面17。根据需要,第一光反射界面17可设置在与第一电极11分开的位置。第一光反射界面17起到反射由发光层13a发射的光的作用,以便从靠近第二电极12一侧射出反射光。
金属薄膜14用具有非零消光系数且至少5nm厚的金属材料构成。第二光反射界面18在有机层13和金属薄膜14之间形成。
同样,透明层15的折射率与透明层16的折射率不同。由于这些折射率之间的差使得透明层15和透明层16之间形成第三光反射界面19。
同样,透明层16的折射率与第二电极12的折射率不同,由于这些折射率之间的差使得在透明层16和第二电极12之间形成第四光反射界面20。
在图1中,符号L1表示第一光反射界面17和发光层13a的发光中心O之间的光学距离,符号L2表示发光中心O和第二光反射界面18之间的光学距离,符号L3表示发光中心O和第三光反射界面19之间的光学距离,而符号L4表示发光中心O和第四光反射界面20之间的光学距离。光学距离L1、L2、L3和L4设定为满足前面给出的所有等式(1)到(8)的值。
更具体地,光学距离L1设定为这样的值:具有发光层13a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λ1的光通过发生在第一光反射界面17和发光层13a的发光中心O之间的干涉而相互增强。
同样地,光学距离L2设定为这样的值:具有发光层13a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λ1的光通过发生在第二光反射界面18和发光层13a的发光中心O之间的干涉而相互增强。
同样地,光学距离L3设定为这样的值:具有发光层13a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λ1的光通过发生在第三光反射界面19和发光层13a的发光中心O之间的干涉而相互减弱。
同样地,光学距离L4设定为这样的值:具有发光层13a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λ1的光通过发生在第四光反射界面20和发光层13a的发光中心O之间的干涉而相互减弱。
作为例子,λ1=575nm的状态由以下等式表达,满足表达式(1)到(4)。此时,发光层13a存在于发生第0次(表达式(1)中n=0)干涉的位置。因此,透射率在整个宽的波段上都高,如从表达式(2)明显看出的那样,干涉波长λ1也可从发光层13a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λ1显著偏移。对于透射率,请读者参考图2,其示出发光层13a的第一反射界面17的干涉滤波器的透射率。在图2中,第一光反射界面17示为光反射界面1。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71
对于以上等式,适用以下的关系:
λ1-150=425<λ11=540<λ1+80=655nm  …(2)’
基于这些等式,可利用折射率n°、消光系数k和与第一电极11接触的有机层13的折射率n0计算相变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72
折射率n°和消光系数k满足等式N=n°-jk,其中符号N表示第一电极11的复折射率。关于相变计算的更多信息,建议读者参考文献,如Pergamon Press在1974年出版的MaxBorn和Emil Wolf著的“Principles of Optics”。有机层13的折射率和透明层15和16的折射率可利用光谱椭圆对称测量(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measurement)设备测量。
相变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74
的典型计算说明如下。假定第一电极11由Al(铝)合金制成。在此情况下,对于波长为575nm的光(对应于第一发光层13a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λ1),n°=0.908且k=5.927。如果有机层13的折射率为1.75(n0=1.75),相变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75
可表达为下式: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76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77
如果考虑范围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78
则相变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79
为-2.618弧度(也就是,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710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711
将该相变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712
值代入表达式(1)’中,得到光学距离L1的值为101纳米(也就是L1=101nm)。
应当注意的是,如果第一电极11的折射率n°大于有机层13的折射率n0,则相变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81
进一步增加π弧度。另一方面,如果第一电极11的折射率n°小于有机层13的折射率n0,则相变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82
进一步增加0弧度。
此时,发光层13a的第一光反射界面17的干涉滤波器的状态满足相互增强条件。因此,如图2所示,分光透射率曲线具有表示光获取度增加的峰部分。然而,由于观察在倾斜方向进行,干涉滤波器的波长波段在向小波长方向偏移,从而导致亮度变化和色相变化。
然后,第二光反射界面18在折射率n0为1.75(也就是n0=1.75)的有机层13和典型厚度为6.0nm的金属薄膜14之间形成。随后,第三光反射界面19在具有典型折射率1.8的透明层15和折射率不同于透明层15的典型折射率的透明层16之间形成。例如,透明层16的折射率为1.5。然后,第四光反射界面20在透明层16和折射率与该透明层16不同的第二电极12之间形成。例如,第二电极12的折射率为1.8。
作为用于制造折射率为1.8的透明层15和折射率为1.8的第二电极的材料,可使用例如选择氧组分的ITO(氧化铟锡)等。在此情况下,如果光学距离L2设定为典型值108nm,则光学距离L3设定为典型值180nm,而光学距离L4设定为典型值230nm,第二光反射界面18的光反射、第三光反射界面19的光反射和第四光反射界面20的光反射满足下面给出的条件。第二光反射界面18的光反射满足的条件是相互增强条件,λ11=λ12或λ11≈λ12。另一方面,第三光反射界面19的光反射满足的条件和第四光反射界面20的光反射满足的条件都是相互减弱光反射而同时将干涉波长λ13和λ14从中心波长λ1偏移(也就是λ13≠λ14≠λ1)的条件。这些条件由下面的等式表达: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83
干涉波长λ12、λ13和λ14的单位是长度单位纳米。
用于上面等式的相变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91
可以与上述相变
Figure BDA0000142221900000193
相同的方式计算。
因此,满足表达式(1)到(8)表达的所有条件。
图3是粗略示出第一光反射界面17的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和第一光反射界面17和第二光反射界面18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示图。在图3中,第一光反射界面17和第二光反射界面18分别示为光反射界面1和光反射界面2。在该情形中,第一光反射界面17的波长条件接近第二光反射界面18的波长条件。对于接近550nm波长的波长,透射率得到改善。但是,由于第一光反射界面17和第二光反射界面18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峰被增强,所以不能良好平衡地获取绿色光。此外,因为该分光透射率曲线中不能获得平坦部分,所以视角特性呈现出亮度和色相均发生显著变化。
图4是粗略示出第一光反射界面17的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第一光反射界面17和第二光反射界面18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以及为了示出第三光反射界面19的效果的第一光反射界面17、第二光反射界面18和第三光反射界面19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示图。在图4中,第一光反射界面17、第二光反射界面18和第三光反射界面19分别被示为光反射界面1、光反射界面2和光反射界面3。如图4所示,在该状态下,第一光反射界面17、第二光反射界面18和第三光反射界面19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仍不能完全平坦。这是因为仅仅利用基于折射率差形成的第三光反射界面19,反射强度小,因此不能充分抵消由金属薄膜14形成的相互增强。
图5是粗略示出第一光反射界面17、第二光反射界面18、第三光反射界面19和第四光反射界面20的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示图,从而示出第四光反射界面20的效果。由图5显而易见的是,在绿色光区域中,几乎形成平坦干涉滤波器。
图6是粗略示出该状态下绿色光的色度的视角特性的示图,而图7是粗略示出该状态下绿色光的亮度的视角特性的示图。由图7显而易见的是,在0度视角获得的至少85%的亮度可在45度视角保持。另一方面,由图6显而易见的是,对于色度也可实现相对色度偏移Δuv≤0.015。
图5示出λ11=540nm的计算结果。(请读者参考表达式(2)’)。但是,如果干涉波长λ11的值在表达式(2)定义的范围内,也可获得同样的结果。也就是说,图8是粗略示出基于575nm的中心波长λ1(也就是,λ1=575nm)根据表达式(2)计算的值作为干涉波长λ11的值的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示图。由图8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干涉波长λ11的值在根据表达式(2)的范围内,在绿色光的区域内,可形成几乎平坦的干涉滤波器。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有机EL器件中,夹在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之间的有机层13具有发光层13a,发光层13a用于发射单色光,典型地,为例如可见光区域内的单色光。在靠近第一电极11一侧,形成第一光反射界面17。另一方面,在靠近射出光的第二电极12一侧形成第二光反射界面18、第三光反射界面19和第四光反射界面20。
此外,图1中所示的光学距离L1、L2、L3和L4每个都设定为满足所有表达式(1)到(8)的值。结果,有机EL器件中干涉滤波器的透射率在如绿色光的单色光的波长波段中较高,使得光可在该波长波段被很好地获取。
此外,例如,对于绿色光,有机EL器件能够显著减小亮度的视角依赖性和色度的视角依赖性。
此外,即使透明层15的厚度和透明层16的厚度固定,有机EL器件允许发射光的颜色通过设计发光层13a的厚度等来选择。因此,如果要制造发射光颜色彼此不同的有机EL器件,仅需要改变例如发光层13a的厚度,使得很容易高效地制造发射光颜色彼此不同的有机EL器件。
此外,因为有机EL器件中干涉滤波器的透射率高,所以器件功率消耗低。
第二光反射界面18形成在发光层13a发射的光被放大的位置。然而,由于厚度等于或大于5nm的金属薄膜14形成在第二光反射界面18上,所以除了微空腔(小共振器)的放大效果外,金属薄膜14的消光系数引起在多重反射过程中发生光吸收,使得可以产生消除外部光的反射的效果。该情形下的光谱反射特征在图9中示出。此外,通过在有机EL器件中光射出侧上设置滤色器,可进一步抑制外部光的反射。消除外部光反射的效果使得有机EL器件即使用在接收外部光的位置,也能够显示鲜明的图像。
2.第二实施方式(有机EL器件)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是通过将包括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中的第三光反射界面19和第四光反射界面20都分为两个光反射界面(即分别为前光反射界面和后光反射界面)而获得的,用于增宽由表达式(4)和(5)表达的反相干涉条件的波长波段。也就是说,在表达式(4)的情形中,例如第三光反射界面19被分成彼此分开距离Δ的前光反射界面和后光反射界面。随着第三光反射界面19被分成前光反射界面和后光反射界面,光学距离L3变成L3+Δ和L3-Δ。因此,对于表达式(4)成立的干涉波长λ13的波段增加。该描述适用于表达式(5)中使用的干涉波长λ14的波段。
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优点。此外,还可以增宽表达式(4)和(5)表达的反相干涉条件的波长波段。因此,第二实施方式还具有可进一步改善有机EL器件视角特性的优点。
3.第三实施方式(有机EL器件)
如果要求有机EL器件具有较宽的视角范围,则在某些情形中,可能需要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在较宽的波段具有平坦性。在这类情形中,由第三光反射界面19和第四光反射界面20引起的干涉的中心波长需要彼此分离。但是,如果由第三光反射界面19和第四光反射界面20引起的干涉的中心波长彼此相差太大,则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峰的平坦性丧失,从而难于保持视角特性。为了解决该问题,除了包括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中的第三光反射界面19和第四光反射界面20,根据能够改善视角特性的第三实施方式,还新设置了第五光反射界面。
对于第五光反射界面,在λ1±15nm的范围内存在相互增强条件,其中符号λ1表示发光层13a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图10中所示曲线(a)是包括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第五光反射界面的有机EL器件中的第一光反射界面17、第二光反射界面18、第三光反射界面19和第四光反射界面20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在该情形中,分光透射率曲线的中心部分由于通过使干涉波长λ13和λ14彼此相差等于或大于50nm获得的宽波段而无意地下凹。此外,对于较大的视角,产生不均匀的亮度变化。
另一方面,图10中所示曲线(b)是第一光反射界面17、第二光反射界面18、第三光反射界面19、第四光反射界面20和第五光反射界面的合成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这些光反射界面都包括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中。通过对发光层13a的发光谱中心波长λ1在相互增强条件下设定第五光反射界面,由曲线(b)显而易见的是,可以使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峰部分在宽波长波段上平坦。
图11是粗略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包括第五光反射界面的有机EL器件的色度的视角特性的示图,而图12是粗略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的亮度的视角特性的示图。由图11和12显而易见的是,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相比,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能够进一步改善色度和亮度的视角特性。
第三实施方式提供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优点。此外,也可以增宽由表达式(4)和(5)表达的反相干涉条件的波长波段。由此,第三实施方式还具有可进一步改善有机EL器件的亮度视角特性及其色度视角特性的优点。
第一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EL器件的截面图。上表面发光有机EL器件是上表面发光型有机EL器件。如图13所示,有机EL器件通过在用作最下层的基板21上形成层叠体而构造。该层叠体通过在向上的方向上依次形成第一电极11、有机层13、金属层14、透明层15、透明层16和第二电极12而形成。然后,在第二电极12上设置钝化膜22。有机层13包括发光层13a。
基板21通常为透明玻璃基板或诸如硅基板的半导体基板。基板21也可配置为柔性基板。
第一电极11用作阳极,也用作光反射层。第一电极11通常由光反射材料,如Al(铝)、铝合金、Pt(铂)、Au(金)、Cr(铬)或W(钨)形成。优选将第一电极11的厚度设定在100nm到300nm的范围。第一电极11可以是透明电极。在该情形中,由于第一光反射界面17将在第一电极11和基板21之间形成,所以优选使第一电极11用作由诸如Pt、Au、Cr或W等光反射材料形成的光反射层。
有机层13具有这样的结构,其通过在向上的方向上依次形成空穴注入层、空穴转移层、发光层13a、电子转移层和电子注入层从而形成层叠体而构造。空穴注入层通常由HAT(六氮杂苯并菲)构成。空穴转移层通常用α-NPD[N,N’-二(1-萘基)-N,N’-二苯基-[1,1’-联苯基]-4,4’-二胺]构成。发光层13a用发射红光、绿光或蓝光的发光材料形成。作为发射红光的发光材料,可以利用通过琥珀酰亚胺酯-硼络合物掺杂用作主体材料的红荧烯(rubrene)获得的材料。作为发射绿光的发光材料,可以利用Alq3(三(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作为发射蓝光的发光材料,可以利用通常如下制备的材料。具体地,作为主体材料,蒸发AND(9,10-二(2-萘基)蒽)以形成厚度为20nm的膜。此时,将用作掺杂材料的二氨基屈(diaminochrysene)衍生物以相对膜厚比5%掺杂AND,使得该膜可用作发射蓝光的发光材料。电子转移层通常用BCP(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phenanthroline))等构成。电子注入层通常用LiF(氟化锂)等构成。
构成有机层13的层厚度设置为下述值。优选将空穴注入层的厚度设定在1nm到20nm的范围内、空穴转移层的厚度设定在15nm到100nm的范围内、发光层13a的厚度设定在5nm到50nm范围内、电子注入层以及电子转移层厚度设定在15nm到200nm范围内。有机层13和构成有机层13的层的厚度设定为光学膜厚度允许执行上述操作的值。
由于在有机层13上形成金属薄膜14而形成第二光反射界面18。另一方面,第三光反射界面19利用透明层15和透明层16之间折射率差而形成。同样,第四光反射界面20利用透明层16和第二电极12之间的折射率差而形成。各个透明层15和透明层16不必为单一层。也就是说,各个透明层15和透明层16也可以是根据所需的平坦波长波段和所需的视角特性由折射率彼此不同的两个或更多透明层而构成的层叠体。
用于获取发光层13a发射的光的第二电极12由通常用于制造透明电极的材料的ITO和/或氧化物来构成。这类氧化物的典型例子是氧化铟和氧化锌。第二电极12用作阴极。第二电极12的厚度通常在30nm到3000nm的范围内。
钝化膜22由透明衍生物构成。不必要求用于形成钝化膜22的透明衍生物的折射率与用于制造第二电极12的材料的折射率在相同量级。如果第二电极12也用作透明层16,则界面利用第二电极12和钝化膜22之间的折射率差而形成。在该情形中,可以使用与第四光反射界面20相同的方式形成界面。透明衍生物的典型例子是SiO2(二氧化硅)和SiN(氮化硅)。钝化膜22的厚度值通常在500nm到10000nm的范围内。
金属薄膜14通常由金属材料,如Mg(镁)、Ag(银)或它们的任何合金制成。金属薄膜14的厚度适当设定为等于或大于5nm的值。利用金属薄膜14作为光反射层,可以产生强度大于普通干涉的放大效果。此外,通过该金属薄膜14形成的第二光反射界面18提供宽波长波段和高透射率。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例。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有机EL器件的截面图。有机EL器件是下表面发光型有机EL器件。如图14所示,有机EL器件通过在用作最下层的基板21上形成层叠体而形成。该层叠体通过在向上的方向上依次形成钝化膜22、第二电极12、透明层16、透明层15、金属薄膜14、有机层13和第一电极11而形成。在该情形中,从第二电极12射出的光通过基板21并在有机EL照明设备的外部被获取。第二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4.第四实施方式(有机EL照明设备)
图15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有机EL照明设备的截面图。
如图15所示,在该有机EL照明设备中,第一有机EL器件D1、第二有机EL器件D2和第三有机EL器件D3安装在透明基板30上。第一有机EL器件D1、第二有机EL器件D2和第三有机EL器件D3都是根据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中任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在该构型中,第一有机EL器件D1、第二有机EL器件D2和第三有机EL器件D3都取向为使第二电极12位于下侧,以暴露于基板30。因此,从第二电极12射出的光通过基板30并在有机EL照明设备的外侧被获取。
通过将第一有机EL器件D1、第二有机EL器件D2和第三有机EL器件D3夹在基板30和密封基板31之间,密封基板31设置在基板30上方面对基板30。基板30和密封基板31的外围由密封材料32密封。
该有机EL照明设备的平面形状可根据需要选择。但有机EL照明设备的平面形状通常是正方形或矩形。图15仅示出包括第一有机EL器件D1、第二有机EL器件D2和第三有机EL器件D3的组合。然而,根据需要,可以按照所需布局在基板30上安装多个这样的组合。除了第一有机EL器件D1、第二有机EL器件D2和第三有机EL器件D3之外,在有机EL照明设备中使用的其他元件的配置细节与通常已知的有机EL照明设备的元件相同。此外,其他元件的配置之外的配置也与通常已知的有机EL照明设备的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利用第一有机EL器件D1、第二有机EL器件D2和第三有机EL器件D3,它们是根据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中任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因此,可以将有机EL照明设备实施为几乎没有视角依赖性、具有良好的光分布特征的平面光源。换句话说,可以实现这样的平面光源:具有极小的由照明方向引起的强度和色彩的变化,并具有良好的光分布特征。此外,通过设计发光层13a,可选择第一有机EL器件D1、第二有机EL器件D2和第三有机EL器件D3各自发射的光的颜色,从而能够获得除了白色的发射光之外,还能获得各种不同颜色的发射光。因此,可实现具有良好色彩呈现特征的有机EL照明设备。此外,很容易高效地制造有机EL照明设备。
5.第五实施方式(有机EL显示设备)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有机EL显示设备的截面图。该有机EL显示设备为有源矩阵型。
如图16所示,在该有机EL显示设备中,驱动基板40和密封基板41被设置为彼此面对。驱动基板40和密封基板41的外围由密封材料42密封。在驱动基板40中的通常玻璃透明基板上布局多个像素以形成二维阵列。每个像素包括第一有机EL器件D1、第二有机EL器件D2和第三有机EL器件D3,它们是根据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中任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在驱动基板40上,为每个像素形成薄膜晶体管以用作驱动像素的有源器件。此外,进一步设置每个都用于驱动各像素的薄膜晶体管的扫描线、电流供应线和数据线,形成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为各像素设置的每个薄膜晶体管都接收为该像素生成的显示信号。显示信号驱动像素以使图像显示在有机EL显示设备上。除了第一有机EL器件D1、第二有机EL器件D2和第三有机EL器件D3之外,有机EL显示设备中使用的其他元件的配置细节与通常已知的有机EL显示设备的相同。此外,其他元件的配置之外的配置也与通常已知的有机EL显示设备的相同。
有机EL显示设备不仅可用作黑/白的有机EL显示设备,而且用作彩色的有机EL显示设备。如果该有机EL显示设备用作彩色有机EL显示设备,则RGB滤色器设置在靠近驱动基板40侧。具体地,RGB滤色器设置在驱动基板40和第一有机EL器件D1、第二有机EL器件D2和第三有机EL器件D3的第二电极12之间。
第五实施方式利用第一有机EL器件D1、第二有机EL器件D2和第三有机EL器件D3,它们各自为根据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中任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因此,可以实现能够显示由于视角引起的亮度和色相的变化极小、高质量的图像的有机EL显示设备。此外,有机EL显示设备很容易高效地制造。
至此,具体描述了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然而,本技术的实现绝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也就是说,可进一步改变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以进一步实现本技术。
例如,实施方式和实施例采用了各种数值、结构、配置、形状、材料等。然而这些数值、结构、配置、形状、材料等仅是典型的代表。根据需要,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可采用其它数值、其它结构、其它配置、其它形状、其它材料等。
本公开包含涉及2011年3月17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11-059666中公开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做出不同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换,只要其在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的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
第一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一侧以用作反射从所述发光层发射的光使得从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射出该反射光的界面;以及
第二光反射界面、第三光反射界面和第四光反射界面,在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从所述第一电极到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的彼此分开的位置依次设置,
其中,符号L1表示所述第一光反射界面与所述发光层的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2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二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3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三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4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四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λ1表示所述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
符号n、m、m’和m”均表示整数;
符号λ11、λ12、λ13和λ14均表示干涉波长;
长度单位纳米用作所述波长λ1、λ11、λ12、λ13和λ14的单位;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1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一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2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二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22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三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23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四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所述光学距离L1、L2、L3和L4满足下面给出的所有表达式(1)到(8):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24
其中n≥0…(1)
λ1-150<λ11<λ1+80         …(2)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25
λ1-80<λ12<λ1+80          …(6)
λ1-150<λ13<λ1+150        …(7)
λ1-150<λ14<λ1+150        …(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中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峰在可见光区域几乎平坦或者倾斜度彼此大致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能够使得从0度视角的亮度到45度视角亮度的亮度减小等于或小于所述0度视角亮度的30%,并能够设定色度偏移Δuv值满足关系Δuv≤0.0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二光反射界面利用金属薄膜构成,该金属薄膜具有非零消光系数且厚度至少为5nm,
而所述第三光反射界面和所述第四光反射界面均利用折射率差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还具有第五光反射界面,其用于调节所述发光器件中所述干涉滤波器的所述分光透射率曲线的所述峰的平坦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二光反射界面、所述第三光反射界面、所述第四光反射界面和所述第五光反射界面中至少一个被分成多个光反射界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适用等式n=0和m=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依次形成所述第一电极、所述有机层和所述第二电极从而在基板上形成层叠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在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设置的最后光反射界面的外侧是由厚度至少1μm的透明电极层、透明绝缘层、树脂层、玻璃层或空气层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依次形成所述第二电极、所述有机层和所述第一电极从而在基板上形成层叠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在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设置的最后光反射界面的外侧是由厚度至少1μm的透明电极层、透明绝缘层、树脂层、玻璃层或空气层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有机层包括在所述发光层以上的部分和以下的部分。
13.一种照明设备,该照明设备采用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多个发光器件用于发射具有彼此不同素色的光,并且各个发光器件包括:
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
第一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一侧以用作反射从所述发光层发射的光使得从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射出该反射光的界面;以及
第二光反射界面、第三光反射界面和第四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从所述第一电极到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的彼此分开的位置依次设置,
其中,符号L1表示所述第一光反射界面与所述发光层的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2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二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3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三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4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四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λ1表示所述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
符号n、m、m’和m”均表示整数;
符号λ11、λ12、λ13和λ14均表示干涉波长;
长度单位纳米用作所述波长λ1、λ11、λ12、λ13和λ14的单位;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4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一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42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二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5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三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52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四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所述光学距离L1、L2、L3和L4满足下面给出的所有表达式(1)到(8):
其中n≥0…(1)
λ1-150<λ11<λ1+80     …(2)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54
λ1-80<λ12<λ1+80      …(6)
λ1-150<λ13<λ1+150    …(7)
λ1-150<λ14<λ1+150    …(8)。
14.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采用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多个发光器件用于发射具有彼此不同素色的光,并且各个发光器件包括:
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
第一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一侧以用作反射从所述发光层发射的光使得从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射出该反射光的界面;以及
第二光反射界面、第三光反射界面和第四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从所述第一电极到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的彼此分开的位置依次设置,
其中,符号L1表示所述第一光反射界面与所述发光层的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2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二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3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三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4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四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λ1表示所述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
符号n、m、m’和m”均表示整数;
符号λ11、λ12、λ13和λ14均表示干涉波长;
长度单位纳米用作所述波长λ1、λ11、λ12、λ13和λ14的单位;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6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一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62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二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63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三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64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四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所述光学距离L1、L2、L3和L4满足下面给出的所有表达式(1)到(8):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65
其中n≥0…(1)
λ1-150<λ11<λ1+80        …(2)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66
λ1-80<λ12<λ1+80      …(6)
λ1-150<λ13<λ1+150    …(7)
λ1-150<λ14<λ1+150    …(8)。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
驱动基板,其中设置有源器件,各个所述有源器件用于将每个显示像素的显示信号供应到所述发光器件之一;
密封基板,面对所述驱动基板而设置;
其中,所述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驱动基板和所述密封基板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驱动基板和所述密封基板之一是在靠近各个所述发光器件的所述第二电极一侧的基板;以及
滤色器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的所述基板上,用作使从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射出的光透射到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的所述基板的滤波器。
17.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
第一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一侧以用作反射从所述发光层发射的光使得从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射出该反射光的界面;以及
第二光反射界面和第三光反射界面,在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从所述第一电极到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在彼此分开的位置依次设置,
其中,符号L1表示所述第一光反射界面与所述发光层的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2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二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3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三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λ1表示所述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
符号n、m和m’均表示整数;
符号λ11、λ12和λ13均表示干涉波长;
长度单位纳米用作所述波长λ1、λ11、λ12和λ13的单位;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8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一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82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二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以及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83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三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所述光学距离L1、L2和L3满足下面给出的所有表达式(9)到(14):
其中n≥0…(9)
λ1-150<λ11<λ1+80      …(10)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085
λ1-80<λ12<λ1+80       …(13)
λ1-150<λ13<λ1+150     …(14)。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中干涉滤波器的分光透射率曲线的峰在可见光区域中几乎平坦或者倾斜度彼此大致相等。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能够使得从0度视角的亮度到45度视角亮度的亮度减小等于或小于所述0度视角亮度的30%,并能够设定色度偏移Δuv值满足关系Δuv≤0.015。
20.一种照明设备,该照明设备采用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多个发光器件用于发射具有彼此不同素色的光,并且各个发光器件包括:
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
第一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一侧以用作反射从所述发光层发射的光使得从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射出该反射光的界面;以及
第二光反射界面和第三光反射界面,在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从所述第一电极到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在彼此分开的位置依次设置,
其中,符号L1表示所述第一光反射界面与所述发光层的发光中心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2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二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L3表示所述发光中心与所述第三光反射界面之间的光学距离;
符号λ1表示所述发光层的发光谱的中心波长;
符号n、m和m’均表示整数;
符号λ11、λ12和λ13均表示干涉波长;
长度单位纳米用作所述波长λ1、λ11、λ12和λ13的单位;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101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一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符号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二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以及
符号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103
表示当各波长的光被所述第三光反射界面反射时观察到的相位变化;
所述光学距离L1、L2和L3满足下面给出的所有表达式(9)到(14):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104
其中n≥0…(9)
λ1-150<λ11<λ1+80     …(10)
Figure FDA0000142221890000105
λ1-80<λ12<λ1+80      …(13)
λ1-150<λ13<λ1+150    …(14)。
21.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采用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多个发光器件用于发射具有彼此不同素色的光,并且各个发光器件包括:
有机层,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作在一个位置包括发射单色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
第一光反射界面,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一侧以用作反射从所述发光层发射的光使得从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射出该反射光的界面;以及
第二光反射界面和第三光反射界面,在靠近所述第二电极一侧从所述第一电极到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上在彼此分开的位置依次设置,
CN2012100622015A 2011-03-17 2012-03-09 发光器件、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 Pending CN1026836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59666 2011-03-17
JP2011059666A JP2012195226A (ja) 2011-03-17 2011-03-17 発光素子、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3612A true CN102683612A (zh) 2012-09-19

Family

ID=46815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622015A Pending CN102683612A (zh) 2011-03-17 2012-03-09 发光器件、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87335B2 (zh)
JP (1) JP2012195226A (zh)
KR (1) KR20120106573A (zh)
CN (1) CN102683612A (zh)
TW (1) TW20130160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9443A (zh) * 2017-10-10 2019-04-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改善显示面板色偏的方法
CN109698217A (zh) * 2017-10-20 2019-04-30 株式会社日本有机雷特显示器 发光装置
CN110473974A (zh) * 2018-05-11 2019-11-19 株式会社日本有机雷特显示器 发光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33478B2 (en) 2013-02-19 2015-01-13 Cooledge Lighting Inc. Engineered-phosphor LED packages and related methods
US8754435B1 (en) * 2013-02-19 2014-06-17 Cooledge Lighting Inc. Engineered-phosphor LED package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15002075A (ja) 2013-06-14 2015-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6196086B2 (ja) * 2013-07-19 2017-09-13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有機elパネル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JP6695785B2 (ja) * 2016-11-29 2020-05-20 株式会社Joled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US11448801B2 (en) 2019-07-30 2022-09-20 Apple Inc. Textured glass layers in electronic devices
JP6868311B2 (ja) * 2020-04-22 2021-05-12 株式会社Joled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7938A (zh) * 1999-06-02 2002-09-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多波长发光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干涉镜
US20060175966A1 (en) * 1999-11-22 2006-08-10 Jiro Yamada Display device
CN1848478A (zh) * 2005-02-28 2006-10-1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01351065A (zh) * 2007-07-19 2009-01-21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
CN101365271A (zh) * 2007-08-07 2009-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有机el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10003577A (ja) * 2008-06-20 2010-01-07 Canon Inc 積層型発光表示装置
WO2010005115A1 (en) * 2008-07-11 2010-01-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apparatus
CN101924191A (zh) * 2009-06-15 2010-12-22 索尼公司 显示器件、显示装置以及调节它们中的白光色移的方法
CN101924123A (zh) * 2009-06-12 2010-12-22 索尼公司 有机发光元件、包括该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单元和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01692B2 (ja) 1999-02-18 2007-10-3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89358A (ja) 2001-03-23 2002-10-04 Ricoh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508741B2 (ja) 2001-06-05 2004-03-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
JP2004117747A (ja) * 2002-09-25 2004-04-15 Fujitsu Ltd 光装置
JP2006244713A (ja) * 2005-02-28 2006-09-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2007234253A (ja) * 2006-02-27 2007-09-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5452853B2 (ja) * 2007-08-28 2014-03-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8076838B2 (en) * 2007-10-31 2011-12-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5419411B2 (ja) * 2008-10-08 2014-0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テラヘルツ波発生素子
JP5407907B2 (ja) * 2010-01-29 2014-0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407908B2 (ja) * 2010-01-29 2014-0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407909B2 (ja) * 2010-01-29 2014-0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407910B2 (ja) * 2010-01-29 2014-0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7938A (zh) * 1999-06-02 2002-09-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多波长发光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干涉镜
US20060175966A1 (en) * 1999-11-22 2006-08-10 Jiro Yamada Display device
CN1848478A (zh) * 2005-02-28 2006-10-1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01351065A (zh) * 2007-07-19 2009-01-21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
CN101365271A (zh) * 2007-08-07 2009-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有机el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10003577A (ja) * 2008-06-20 2010-01-07 Canon Inc 積層型発光表示装置
WO2010005115A1 (en) * 2008-07-11 2010-01-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apparatus
CN101924123A (zh) * 2009-06-12 2010-12-22 索尼公司 有机发光元件、包括该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单元和照明装置
CN101924191A (zh) * 2009-06-15 2010-12-22 索尼公司 显示器件、显示装置以及调节它们中的白光色移的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9443A (zh) * 2017-10-10 2019-04-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改善显示面板色偏的方法
CN109659443B (zh) * 2017-10-10 2024-03-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改善显示面板色偏的方法
CN109698217A (zh) * 2017-10-20 2019-04-30 株式会社日本有机雷特显示器 发光装置
CN109698217B (zh) * 2017-10-20 2023-05-19 株式会社日本有机雷特显示器 发光装置
CN110473974A (zh) * 2018-05-11 2019-11-19 株式会社日本有机雷特显示器 发光装置
CN110473974B (zh) * 2018-05-11 2021-12-24 株式会社日本有机雷特显示器 发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87335B2 (en) 2013-07-16
KR20120106573A (ko) 2012-09-26
TW201301602A (zh) 2013-01-01
JP2012195226A (ja) 2012-10-11
US20120235183A1 (en) 201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3612A (zh) 发光器件、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
US8760048B2 (en) Organic layer including multiple reflective interfaces for light emitting illumination, and display apparatuses
US8860302B2 (en)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8736161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8022620B2 (en) Display device for improving chromatic purity
KR101434361B1 (ko)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컬러 디스플레이장치
US7508005B2 (e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with slight color shifting
US8946684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10237703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0205126B2 (en) Light emission device including light extraction plane and a plurality of reflection interfaces,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light emission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light emission device
CN101924191A (zh) 显示器件、显示装置以及调节它们中的白光色移的方法
CN105742521B (zh) 一种微腔oled器件
CN107634084A (zh) 顶发射白光oled显示装置
CN102709477A (zh) 发光元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设备
US20190088905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08511618B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CN109698217A (zh) 发光装置
CN108666446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JP5309388B2 (ja) 自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