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5433A - 速溶红茶 - Google Patents

速溶红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5433A
CN102665433A CN2010800582479A CN201080058247A CN102665433A CN 102665433 A CN102665433 A CN 102665433A CN 2010800582479 A CN2010800582479 A CN 2010800582479A CN 201080058247 A CN201080058247 A CN 201080058247A CN 102665433 A CN102665433 A CN 1026654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black tea
polymerized katechin
green
green t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82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65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54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30Further treatment of drie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e.g. instant tea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含有高浓度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更进一步降低了苦味、涩味,并且浸出液的外观优异的速溶红茶。本发明的速溶红茶,其特征在于,将含有红茶叶和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饮料原料封入茶袋内,该饮料原料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65~0.95。

Description

速溶红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高浓度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速溶红茶。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消费者嗜好的多样化和健康意向的提高,上市有各种茶饮料。这样的茶饮料之一有不使用小茶壶或茶罐等而可以放入杯子等容器仅仅注入热水简便饮用的速溶茶。
作为速溶茶,提出有例如在1~2个气压下用热水对红茶和绿茶的叶的混合物进行提取而得到提取液,将该提取液进行浓缩和干燥而得到的冷水可溶性的速溶红茶(专利文献1);用蒸气对生茶叶进行加热而得到蒸茶,将从该蒸茶中得到的茶提取液进行干燥而成的速溶茶(专利文献2);含有30~95重量%的茶叶和5~70重量%的干燥可溶性茶固体物的混合物的冰茶饮料用茶包(专利文献3)。
然而,这些现有的速溶茶可以感觉到起因于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和单宁等来自于茶的成分的苦味、涩味,另外,如果摄取高浓度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话,则苦味、涩味进一步增强。
因此,作为降低了苦味的速溶茶,例如提出有将加工茶封入茶袋内而成的加工茶制品(专利文献4),其中,所述加工茶以固体成分质量比[(A)/(B)]为10/90~90/10而含有:(A)通过在乙醇和水的质量比为99/1~75/25的混合溶液中溶解提取绿茶提取物而得到的绿茶提取物的精制物;和(B)茶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1943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048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221018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2009/044559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速溶红茶,其将含有红茶叶和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饮料原料封入茶袋内,该饮料原料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65~0.95。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加工茶制品虽然含有高浓度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但是可以得到苦味降低了的茶饮料,但为了长期继续摄取,寻求更进一步降低苦味、涩味的容易饮用的速溶茶。
因此,本发明提供含有高浓度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苦味、涩味进一步降低,并且浸出液外观优异的速溶红茶。
本发明者对于包含于绿茶提取物和红茶叶中的苦涩味成分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发现,通过将应该封入于茶袋内的包含绿茶提取干燥物和红茶叶的饮料原料中的特定成分的含量质量比控制为一定,可以得到虽然含有高浓度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但苦味、涩味进一步降低、并且外观优异的速溶红茶。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虽然含有高浓度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但苦味、涩味进一步降低,并且浸出液的外观优异的速溶红茶。另外,本发明的速溶红茶不需要用小茶壶或茶罐等从茶叶中提取的工夫,由于可以用水或热水简便地摄取高浓度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因而通过持续摄取从而可以充分期待由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产生的生理效果。
本发明的速溶红茶是将饮料原料封入茶袋内的产品,作为饮料原料含有红茶叶和绿茶提取干燥物。而且,饮料原料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65~0.95,从降低苦涩味和提高外观的观点出发,下限优选为0.7、更优选为0.75、特别优选为0.8,另一方面,上限优选为0.93、特别优选为0.9。
本说明书中“饮料原料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是基于对从茶杯1杯份的速溶红茶中取出的饮料原料,相对于该饮料原料的质量用100倍量的90℃的热水提取5分钟时的提取液中所含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量和单宁量的质量比。另外,“非聚合型儿茶素类”是包括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非表体儿茶素类;以及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表体儿茶素类的总称,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浓度是基于上述8种的合计量而定义的。此外,“单宁”是包含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其酯衍生物(例如,没食子酸酯)以及这些的缩合物的概念。
另外,本发明的速溶红茶为,对茶杯1杯份的速溶红茶(茶袋1袋份),用200g的90℃的热水浸出2分钟时的浸出液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优选为200mg/100mL、更优选为230mg/100mL、特别优选为250mg/100mL。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的浸出液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为200mg/100mL以上的话,则可以抑制过量浸出,更进一步降低饮用时的苦涩味,而且由于可以容易地摄取大量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因而可以充分期待由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产生的生理效果。另外,所述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的上限,从降低苦涩味的观点出发,优选为600mg/100mL、更优选为500mg/100mL、特别优选为400mg/100mL。
红茶叶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从降低苦涩味和提高外观的观点出发,下限优选为0.2、更优选为0.3、特别优选为0.4,另一方面,上限优选为0.9、更优选为0.8、特别优选为0.7。
另外,红茶叶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从降低苦涩味和提高外观的观点出发,下限优选为4质量%、更优选为4.5质量%、特别优选为5质量%,另一方面,上限优选为10质量%、更优选为9质量%、特别优选为8.5质量%。
在本说明书中,红茶叶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量”、“单宁量”和“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是基于相对于红茶叶的质量用100倍量的90℃的热水提取5分钟时的提取液中所含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量和单宁量的质量比。
作为具有这样的性状的红茶叶,例如可以列举努瓦拉埃利亚(Nuwara Eliya)、乌瓦(Uva)、锡兰金佰莱(Dimbula)、大吉岭、阿萨姆、斯里兰卡,这些红茶叶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在这些红茶叶中,从更进一步降低苦味的观点出发,优选瓦拉埃利亚、乌瓦、锡兰金佰莱,特别优选瓦拉埃利亚、乌瓦。
红茶叶只要具有上述性状,则可以使用市售的红茶叶,但是从提取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调整至规定大小的红茶叶。红茶叶的大小优选为0.5~2mm、特别优选为0.7~1.5mm。这样的红茶叶例如可以根据需要将市售的红茶叶粉碎之后进行筛取。在本说明书中,“红茶叶的大小”是指使用孔径不同的筛,在测定通过其孔径的比例(粒度分布)时,粒度达到累计值的50%的筛的孔径的大小。
另一方面,绿茶提取干燥物只要是对选自绿茶提取液、其浓缩物以及这些的精制物中的至少1种的绿茶提取物进行了干燥的产物,就没有特别地限定。绿茶提取干燥物可以在茶袋内与红茶叶独立的状态下存在,也可以覆盖红茶叶的表面成为一体的状态下存在,也可以作为这些的混合物存在。绿茶提取干燥物的形状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具有球状、板状、针状、不定形等任意的形状。
绿茶提取干燥物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从降低苦涩味的观点出发,下限优选为0.83、更优选为0.9、特别优选为0.95,另一方面,上限优选为1.3、更优选为1.2、特别优选为1.1。
另外,绿茶提取干燥物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从降低苦涩味和提高外观的观点出发,下限优选为40质量%、更优选为45质量%、更优选为50质量%、更优选为55%、特别优选为60%,另一方面,上限可以为100%,但是从经济的观点出发,优选为95质量%、特别优选为90质量%。这里,“绿茶提取干燥物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是用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数学式(Ⅰ)求得的值。
此外,从更进一步降低苦涩味的观点出发,绿茶提取干燥物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例的下限优选为5质量%、更优选为8质量%、特别优选为10质量%,另一方面,上限优选为55质量%、更优选为50质量%、特别优选为45质量%。这里,本说明书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没食子酸酯体(以下单称为“没食子酸酯体”)”是包括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的总称,“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例”是上述4种没食子酸酯体相对于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总量的质量比率。
在本发明的速溶红茶中配合红茶叶和绿茶提取干燥物,使每13g饮料原料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合计含量优选为280~1200mg、更优选为400~1200mg、更优选为500~1000mg、特别优选为550~800mg。由此,可以容易地浸出高浓度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这里所谓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合计含量”是绿茶提取物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和红茶叶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总量。
在本发明的速溶红茶中可以含有环状寡糖。作为环状寡糖,可以列举α-、β-、γ-环糊精、以及支链的α-、β-、γ-环糊精,将这些环状寡糖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环状寡糖相对于速溶红茶中的绿茶提取干燥物的质量优选以1~15倍量、更优选以3~12倍量、特别优选以5~11倍量的比例来配合。
此外,在本发明的速溶红茶中可以根据希望配合1种或2种以上的甜味料、抗氧化剂、香料、果汁提取物、果实片、果实粉末、中药、有机酸类、有机酸盐类、无机酸类、无机酸盐类、无机盐类、pH调节剂、品质稳定剂等添加剂。另外,这些添加剂的配合量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设定。
本发明的速溶红茶是将饮料原料以每茶杯1杯份来细分成茶袋经过包装的产品,可以将其放入茶杯中注入水或热水饮用。另外,茶杯的容量优选为180~320mL,另外,茶袋的大小可以以适合于上述茶杯容量的方式进行适当设定。
本发明的速溶红茶,从防腐·防菌和操作性的观点出发,饮料原料中的固体成分量优选为9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5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98质量%以上。另外,饮料原料中的固体成分量的上限没有特别地限定。这里,“饮料原料的固体成分量”是指用105℃的电恒温干燥机将饮料原料干燥3小时,除去了挥发物质的残留物。
本发明的速溶红茶可以通过例如包括下述的工序(a)或(b)的工序来进行制造。
工序(a):将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造粒物和红茶叶混合的工序。
工序(b):将含有绿茶提取物的液状物涂布于红茶叶的工序。
首先,对于通过工序(a)的速溶红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准备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造粒物。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造粒物可以通过将选自绿茶提取液、其浓缩物以及这些的精制物中的至少1种的绿茶提取物干燥造粒而得到。其中,作为绿茶提取物,从更进一步降低苦涩味和提高外观的观点出发,优选绿茶提取液或其浓缩物的精制物。
在本说明书中,“绿茶提取液”是指从不发酵茶中得到的提取物,并且没有进行浓缩或精制操作的提取物。作为提取方法,可以采用捏合机提取、搅拌提取(分批提取)、对流提取(滴落式提取)、柱提取等公知的方法。
作为提取中使用的绿茶,例如可以列举山茶(Camellia)属、例如从选自C.var.sinensis(包含薮北种)、C.var.assamica和这些的杂种中的茶树中经过制茶得到的绿茶,例如可以列举煎茶、番茶、玉露、碾茶、锅炒茶、茎茶、棒茶、芽茶等。
另外,“绿茶提取液的浓缩物”是将从不发酵茶中用热水或水溶性有机溶剂提取而得到的溶液除去一部分水分来提高非聚合型儿茶素类浓度的浓缩物,例如,可以通过日本特开昭59-219384号公报、日本特开平4-2058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26090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306279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方法进行制造。作为其形态,有固体、水溶液、浆状等各种形态。另外,作为绿茶提取液的浓缩物,例如,可以使用三井农林(株)的“Polyphenon”、伊藤园(株)的“TEAFLAN”、太阳化学(株)的“Sunphenon”等的市售品。
作为“绿茶提取液或其浓缩物的精制物”,例如可以列举通过下述(ⅰ)~(ⅳ)中的任意种方法或2种以上的组合而得到的精制物。
(ⅰ)将绿茶提取液或其浓缩物(以下称为“绿茶提取液等”)悬浊于水、或水与水溶性有机溶剂(例如,乙醇)的混合物(以下称为“有机溶剂水溶液”),除去生成的沉淀之后,馏去溶剂的方法。
(ⅱ)使绿茶提取液等与选自活性炭、酸性白土和活性白土中的至少1种的吸附剂接触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7-282568号公报)。
(ⅲ)使绿茶提取液等吸附于合成吸附剂之后,使有机溶剂水溶液接触于该合成吸附剂从而使非聚合型儿茶素类脱附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6-160656号公报)。
(ⅳ)使绿茶提取液等吸附于合成吸附剂之后,使有机溶剂水溶液或碱性水溶液(例如,氢氧化钠水溶液)接触于该合成吸附剂使非聚合型儿茶素类脱附,接着使得到的脱附液与活性炭接触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8-079609号公报)。
在上述(ⅰ)~(ⅳ)的方法中,作为绿茶提取液等可以使用经过单宁酶处理的绿茶提取液等。这里,“单宁酶处理”是指使绿茶提取液或其浓缩物与具有单宁酶活性的酶接触,可以将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例降低至上述范围内。另外,单宁酶处理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列举日本特开2004-321105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
作为绿茶提取液等的干燥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等。另外,造粒方法可以是干式的、也可以是湿式的,从最合适的提取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利用水或粘合剂的附着力进行造粒的湿式造粒。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以使用环状寡糖等碳水化合物。
作为优选的造粒方法,可以列举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流动层造粒法、转动造粒法等,这些造粒方法可以组合进行。作为各造粒方法中的干燥温度,例如,在冷冻干燥法中可以采用-50~50℃、在喷雾干燥法中采用50~120℃、在流动层造粒法中采用20~50℃、转动造粒法中采用20~60℃。
其中,作为绿茶提取物的造粒方法,从提高溶解性和防止结块的观点出发,优选通过喷雾干燥法或冷冻干燥法制造1次粉末之后,通过流动层造粒法或转动造粒法来制造2次粉末的2步法。
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造粒物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0~5000μm、更优选为150~2000μm、更优选为180~1000μm、特别优选为190~500μm。通过制成这样的平均粒径,由于使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容易溶解于水中,因而可以简便地摄取高浓度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这里,本说明书中的“平均粒径”是指以JIS Z 8801的筛分试验方法为基准测定的值。
另外,在进行造粒操作时,从防止绿茶提取干燥物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聚合、变色等的观点出发,优选将气氛进行氮置换等脱氧处理。
接着,将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造粒物与红茶叶混合。混合方式可以采用已知的容器旋转型(水平圆筒型、V型、双圆锥型、立方体型)或容器固定型(带型、螺旋型、圆锥形螺旋型、桨型、流动层型、飞利浦混合机)。
接着,对于通过工序(b)的速溶红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准备含有选自绿茶提取液、其浓缩物和这些的精制物中的至少1种的绿茶提取物的液状物。所述液状物可以是水溶液、也可以包含有机溶剂。接着,将含有绿茶提取物的液状物适用于茶叶之后,进行干燥。由此,可以用绿茶提取干燥物来包覆红茶叶的表面。作为适用含有绿茶提取物的液状物的方法,可以采用上述的转动造粒法或流动层造粒法。具体来说,采用预先将固体原料供给于转动造粒机或流动层造粒机,再喷雾涂布含有绿茶提取物的液状物的方法。此时,作为粘合剂也可以并用环状寡糖等碳水化合物。
接着,将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造粒物和红茶叶、或者用绿茶提取干燥物包覆了表面的红茶叶封入茶袋中。由此,可以制造本发明的速溶红茶。另外,从由于保存造成的绿茶提取干燥物的结块防止、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聚合反应、变色防止等的观点出发,作为将封入了本发明的速溶红茶的茶袋进行包装的材料,优选选择遮光性高,并且透湿性、氧透过性低的材料。具体来说,可以列举铝复合薄膜或铝蒸镀薄膜的袋、或金属罐等。此外,在封入至该素材的包装材料中时,更优选该同时封入脱氧剂、或进行氮或二氧化碳置换包装、真空包装等。
实施例
(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测定)
对于用滤膜(0.8μm)过滤、接着用蒸馏水进行稀释的试料,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型号SCL-10AVP,岛津制作所制),安装有十八烷基导入液相色谱仪用填充柱(L-柱TM ODS,4.6mmф×250mm:财团法人化学物质评价研究机构制造),在柱温为35℃下通过梯度法进行测定。在流动相A液是0.1mol/L的醋酸水溶液、B液是0.1mol/L的醋酸乙腈溶液、试料注入量为20μL、UV检测器波长为280nm的条件下进行。
(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
用105℃的电恒温干燥机将5g试料干燥3小时之后,测定固体成分质量,由该固体成分质量和5g试料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质量,通过下式(Ⅰ)求得。
Figure BDA00001789955700091
(单宁的测定)
单宁量的测定是通过酒石酸铁法,将没食子酸乙酯用作标准液,作为没食子酸的换算量而求得的(参考文献:“绿茶多酚”饮食品用功能性素材有效利用技术系列No.10,社团法人点心·食品新素材技术中心)。
用5mL酒石酸铁标准溶液使5mL试料发色,用磷酸缓冲液定溶至25mL,在540nm下测定吸光度,由通过没食子酸乙酯的标准曲线来求得单宁量。
酒石酸铁标准液的调制:将100mg硫酸亚铁·7水合物、500mg酒石酸钠·钾(罗谢尔盐)用蒸馏水制成100mL。
磷酸缓冲液的调制:将1/15mol/L的磷酸氢二钠溶液和1/15mol/L的磷酸二氢钠溶液混合,调节至pH7.5。
(评价)
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各速溶红茶的评价。
将速溶红茶用200g的90℃的离子交换水浸出2分钟,对于该浸出液(红茶饮料),3名专业评价小组成员根据表1的基准评价苦味和涩味。另外,分别根据表2的基准评价美味性,根据表3的基准评价外观。
表1:
<苦味、涩味的评价>
  评价   苦味的评价基准   涩味的评价基准
  A   感觉到一点点苦味   感觉到一点点涩味
  B   感觉到少许苦味   感觉到少许涩味
  C   感觉到苦味   感觉到涩味
  D   苦味强   涩味强
表2:
<美味性的评价>
  评价   评价基准
  A   美味
  B   稍美味
  C   不能判断
  D   不美味
表3:
<外观的评价>
  评价   评价基准
  A   有透明感
  B   稍有浑浊
  C   浑浊明显
(红茶叶)
各红茶叶用筛实施分级处理,使用大小全部为1mm的红茶叶。在红茶叶的选定中,为了测定红茶叶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量和单宁量,使用Kalita研磨机磨细No 1(Kalita公司制造)对10g各红茶叶进行2次粉碎处理。其后,用Retsch AS-200(Rachel Co.制造)实施30秒分级操作。用500g 90℃的热水提取得到的5g各红茶叶5分钟,对于得到的提取液测定非聚合型儿茶素类量和单宁量,求得质量比。其结果表示于表4中。
表4:
Figure BDA00001789955700101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绿茶提取物的制造法如以下所述。另外,分析值表示于表5中。
制造例1
(绿茶提取干燥物A的制造)
相对于绿茶叶使用30质量倍的离子交换水,在9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提取,得到绿茶提取液。接着,将得到的绿茶提取液直接干燥,得到绿茶提取干燥物A。绿茶提取干燥物A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浓度为35质量%、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80、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例为52质量%。
制造例2
(绿茶提取干燥物B的制造)
在25℃、250r/min的搅拌条件下,使200g由制造例1得到的绿茶提取干燥物A分散于800g40质量%的乙醇水溶液中,投入100g酸性白土(Mizukaesu#600,水泽化学公司制造)之后,持续约10分钟搅拌。其后,用2号滤纸进行过滤。接着,添加8g活性炭,再次用2号滤纸进行过滤。接着,用0.2μm膜滤器再过滤,除去浑浊。接着,以40℃、0.0272kg/cm2馏去乙醇之后,进行干燥,得到绿茶提取干燥物B。绿茶提取干燥物B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浓度为45质量%、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85、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例为52质量%。
制造例3
(绿茶提取干燥物C的制造)
在25℃、250r/min的搅拌条件下,使200g由制造例1得到的绿茶提取干燥物A分散于800g95质量%的乙醇水溶液中,投入100g酸性白土(Mizukaesu#600,水泽化学公司制造)之后,持续约10分钟搅拌。其后,用2号滤纸进行过滤。接着,添加16g活性炭,再次用2号滤纸进行过滤。接着,用0.2μm膜滤器再过滤,除去浑浊。接着,以40℃、0.0272kg/cm2馏去乙醇之后,进行干燥,得到绿茶提取干燥物C。绿茶提取干燥物C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浓度为61质量%、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96、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例为47质量%。
制造例4
(绿茶提取干燥物D的制造)
使用热水以浴比20:1对绿茶叶进行提取之后,用100目金属网过滤水不溶成分,得到绿茶提取液α。在绿茶提取液α中添加单宁酶(KIKKOMAN CORPORATION制造,单宁酶KTFH,500U/g),使之相对于该绿茶提取液α变为430ppm的浓度。接着,在25℃下使之反应60分钟之后,加热使酶失活,得到“绿茶提取基剂α”。“绿茶提取基剂α”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例为33质量%。接着,在填充有600mL合成吸附剂(SP-70,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相对于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质量为40g/L)的圆筒状的柱中以SV=1(h-1)的条件通入2400g“绿茶提取基剂α”,使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吸附。接着,以SV=1(h-1)的条件通入900g纯水,洗净合成吸附剂。接着,为了使非聚合型儿茶素类脱附,以SV=1(h-1)的条件通入750g30质量%的乙醇水溶液,得到脱附液。接着,相对于脱附液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在柱中填充30质量%的量的粒状活性炭(太閤SGP,FUTAMURA CHEMICAL CO.,LTD.制造)。接着,在该柱中通入脱附液并回收处理液,馏去乙醇,其后进行干燥,得到绿茶提取干燥物D。绿茶提取干燥物D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浓度为70质量%、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1.00、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例为29质量%。
表5:
制造例5
(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造粒物a的制造)
在7.6质量%的绿茶提取干燥物C中配合作为粘合剂的49.2质量%的环状寡糖A(SL20,日本食品化工株式会社,纯度3.4质量%)、以及18质量%的环状寡糖B(CAVAMAX,Cyclochem Co.,Ltd.,纯度100质量%),再用赤藓糖醇(三菱化学食品株式会社)使之平衡,以使总量为500g。使用作为转动型造粒机的干燥盘型造粒机(内径540mm、深度373mm,DPZ-01,AS ONE Corporation),在25℃下以相对于水平为45°的角度、22rpm的转速对这些原料进行造粒。在该盘型造粒机中谨慎地将水进行喷雾直至得到平均粒径为0.1~0.5mm的颗粒,接着,取出颗粒,用25℃的减压干燥机干燥4小时之后,用Tyler标准筛60目(孔径0.246mm)对得到的造粒物进行分级,接着用100目(孔径0.147mm)对通过的造粒物进行分级,得到残留于100目筛上的造粒物。将该造粒物作为实施例1中的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造粒物a来使用。
制造例6
(绿茶提取物的造粒物b~g的制造)
除了以表6所示的比例配合各成分以外,通过与制造例5同样的操作来制造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造粒物b~g。
表6:
Figure BDA00001789955700141
实施例1~4和比较例1~3
将表6所示的各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造粒物和表4所示的各红茶叶投入至环形V形混合器/S-3形(筒井理化学器械株式会社制造),进行粉体混合之后,将13g混合粉体封入由聚酯长纤维·聚乙烯长纤维合纺无纺布构成的袋形茶袋(40mm×150mm)中,得到速溶红茶。
将得到的速溶红茶用200g的90℃的热水浸出2分钟,分析浸出液(红茶饮料)之后,进行感官试验。其结果表示于表7中。
表7:
确认通过在茶袋内含有作为饮料原料的红茶叶和绿茶提取干燥物,并控制饮料原料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含量质量比为一定,可以得到虽然含有高浓度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但更进一步降低了苦味、涩味,并且浸出液的外观优异的速溶红茶。

Claims (7)

1.一种速溶红茶,其中,
将含有红茶叶和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饮料原料封入茶袋内,该饮料原料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65~0.9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溶红茶,其中,
所述红茶叶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2~0.9。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速溶红茶,其中,
所述红茶叶为选自努瓦拉埃利亚、乌瓦以及锡兰金佰莱中的至少1种。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速溶红茶,其中,
所述红茶叶的大小为0.5~2mm。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速溶红茶,其中,
所述绿茶提取干燥物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83~1.3。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速溶红茶,其中,
所述绿茶提取干燥物中,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中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例为5~55质量%。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速溶红茶,其中,
用200g的90℃的热水浸出2分钟时的浸出液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为200~600mg/100mL。
CN2010800582479A 2009-12-21 2010-12-20 速溶红茶 Pending CN1026654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89126 2009-12-21
JP2009289126A JP5751750B2 (ja) 2009-12-21 2009-12-21 インスタント紅茶
PCT/JP2010/072893 WO2011078119A1 (ja) 2009-12-21 2010-12-20 インスタント紅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5433A true CN102665433A (zh) 2012-09-12

Family

ID=44195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82479A Pending CN102665433A (zh) 2009-12-21 2010-12-20 速溶红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67141B2 (zh)
EP (1) EP2517565B1 (zh)
JP (1) JP5751750B2 (zh)
CN (1) CN102665433A (zh)
WO (1) WO2011078119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6918A (zh) * 2015-07-16 2018-03-27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饮料前体
CN108777973A (zh) * 2016-03-22 2018-11-09 日本制纸株式会社 茶叶粉末
CN109068709A (zh) * 2017-07-07 2018-12-21 江西清源汉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速溶产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47797A (zh) * 2019-04-24 2021-12-03 花王株式会社 茶饮料或固形食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98764B2 (ja) * 2014-10-01 2022-01-18 ユニリーバー・アイピ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ベー・フェー 茶製品及びその調製方法
CN112826001A (zh) * 2019-11-22 2021-05-25 李彤 一种高浓度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茶叶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4303A (ja) * 1993-11-18 1995-08-01 Soc Prod Nestle Sa インスタント紅茶の製造方法
JPH11221018A (ja) * 1997-10-23 1999-08-17 Soc Prod Nestle Sa アイスティー用ティーバッグ
CN1989825A (zh) * 2005-12-27 2007-07-04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装乌龙茶饮料
JP2008518590A (ja) * 2004-11-03 2008-06-05 ユニリーバー・ナームローゼ・ベンノートシヤープ 抗酸化剤を含む摂取可能な組成物
WO2009044559A1 (ja) * 2007-10-05 2009-04-09 Kao Corporation 加工茶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19384A (ja) 1983-05-30 1984-12-10 Mitsui Norin Kk 天然抗酸化剤の製造方法
US4680193A (en) * 1985-05-08 1987-07-14 Nestec S.A. Solubilization of tea in cold water with catechin
US4748033A (en) * 1986-05-07 1988-05-31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Tea concentrate having freeze thaw stability and enhanced cold water solubility
JPH0420589A (ja) 1990-05-16 1992-01-24 Mitsui Norin Kk 茶ポリ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
JP3115691B2 (ja) 1992-03-17 2000-12-11 三井農林株式会社 低カフェイン含量茶ポリ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法
JPH05306279A (ja) 1992-04-07 1993-11-19 Shokuhin Sangyo High Separeeshiyon Syst Gijutsu Kenkyu Kumiai 茶カテキン類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JPH0767530A (ja) 1993-09-06 1995-03-14 Nikken Food Kk 抗酸化性の高いティーバッグ茶
JPH10304822A (ja) 1997-05-08 1998-11-17 Harada Seichiya Kk インスタント茶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66841A (ja) 1998-03-19 1999-10-05 Fukujuen:Kk カテキンを強化した緑茶入り麦茶ティーバック
JP3360073B2 (ja) * 2001-02-22 2002-12-24 花王株式会社 飲 料
GB0215067D0 (en) 2002-06-28 2002-08-07 Unilever Plc Tea manufacture
JP3597834B2 (ja) * 2002-11-22 2004-12-08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詰飲料
JP3706370B2 (ja) 2003-04-25 2005-10-12 花王株式会社 タンナーゼ処理した緑茶抽出物
JP4327707B2 (ja) 2004-12-07 2009-09-09 花王株式会社 非重合体カテキン類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2007001893A (ja) * 2005-06-22 2007-01-11 Ito En Ltd カテキン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62682B2 (ja) 2006-04-17 2010-10-13 花王株式会社 精製緑茶抽出物の製造法
JP4242908B2 (ja) 2006-08-31 2009-03-25 花王株式会社 精製茶抽出物の製造方法
JP4997087B2 (ja) * 2007-01-24 2012-08-08 花王株式会社 ケーキ類
JP4997088B2 (ja) * 2007-01-24 2012-08-08 花王株式会社 焼き菓子類
EP2127529B1 (en) * 2007-01-24 2011-03-09 Kao Corporation Confectionary containing catechins
JP2008206455A (ja) * 2007-02-27 2008-09-11 Kao Corp 半発酵茶抽出液の製造法
JP2009247215A (ja) * 2008-04-01 2009-10-29 Kao Corp 容器詰飲料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4303A (ja) * 1993-11-18 1995-08-01 Soc Prod Nestle Sa インスタント紅茶の製造方法
JPH11221018A (ja) * 1997-10-23 1999-08-17 Soc Prod Nestle Sa アイスティー用ティーバッグ
JP2008518590A (ja) * 2004-11-03 2008-06-05 ユニリーバー・ナームローゼ・ベンノートシヤープ 抗酸化剤を含む摂取可能な組成物
CN1989825A (zh) * 2005-12-27 2007-07-04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装乌龙茶饮料
WO2009044559A1 (ja) * 2007-10-05 2009-04-09 Kao Corporation 加工茶の製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邓军等: "单宁酶及其在茶饮料中的应用", 《广西轻工业》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6918A (zh) * 2015-07-16 2018-03-27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饮料前体
CN107846918B (zh) * 2015-07-16 2021-12-14 联合利华知识产权控股有限公司 饮料前体
CN108777973A (zh) * 2016-03-22 2018-11-09 日本制纸株式会社 茶叶粉末
CN109068709A (zh) * 2017-07-07 2018-12-21 江西清源汉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速溶产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68709B (zh) * 2017-07-07 2022-07-22 江西清源汉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速溶产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47797A (zh) * 2019-04-24 2021-12-03 花王株式会社 茶饮料或固形食品
CN113747797B (zh) * 2019-04-24 2023-12-19 花王株式会社 茶饮料或固形食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17565A4 (en) 2014-03-19
US8367141B2 (en) 2013-02-05
EP2517565A1 (en) 2012-10-31
WO2011078119A1 (ja) 2011-06-30
EP2517565B1 (en) 2017-10-11
JP2011125304A (ja) 2011-06-30
JP5751750B2 (ja) 2015-07-22
US20120263857A1 (en) 2012-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98721B1 (en)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processed tea
CN102036569B (zh) 呈味改善剂及含有该呈味改善剂的茶饮料
CN102665433A (zh) 速溶红茶
JP6294676B2 (ja) 茶抽出液の製造方法
Susantikarn et al. Optimization of green tea extracts spray drying as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maltodextrin content.
CN102307482B (zh) 茶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15698A (zh) 精制绿茶提取物
CN102655761B (zh) 精制茶提取物的制造方法
JP5729899B2 (ja) 容器詰飲料
CN101437405A (zh) 容器装茶饮料
EP2192843B1 (en) Beverage precursor and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JP6185121B1 (ja) 粉末茶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CN103260421B (zh) 粉末红茶
TWI821473B (zh) 粉末綠茶萃取組合物及其製造方法
JP6185120B1 (ja) 粉末茶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2011004606A (ja) 容器詰飲料の製造方法
Saltmarsh Instant te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