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5075A - 发光组件 - Google Patents
发光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55075A CN102655075A CN2012101695899A CN201210169589A CN102655075A CN 102655075 A CN102655075 A CN 102655075A CN 2012101695899 A CN2012101695899 A CN 2012101695899A CN 201210169589 A CN201210169589 A CN 201210169589A CN 102655075 A CN102655075 A CN 1026550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uminescence component
- transparent
- multilayer film
- dielectric medium
- photosphe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Vessels And Coating Film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发光组件,包括透明封闭壳体、电激发光气体、第一激发光层以及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透明封闭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内侧壁与第一外侧壁以及相对的第二内侧壁与第二外侧壁,而电激发光气体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内,并适于提供紫外光源。一激发光层是配置在第一内侧壁或第一外侧壁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是配置在第二内侧壁或第二外侧壁上,其中第一激发光层适于吸收紫外光源以提供可见光源,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适于反射紫外光源,并使可见光源通过。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专利号为200810084762.9,申请日2008年3月14日,专利名称为“发光组件”专利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发光组件,特别涉及的是一种配置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尤其是具宽反射角度的长波通光学滤光膜层(Wide AOI(Angle of Incidence)Reflectance Long wave Pass Filter)的发光组件,以下简称宽反射角长波通膜层(WideAOI Reflectance LPF)。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日光灯管、电灯泡与荧光灯管等发光组件已被大量使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而如何提高发光组件的发光效率与光学均匀度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乃是当今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图1为现有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而图1A为图1的发光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考图1、图1A,现有的发光组件100包括透明封闭管体110、汞气(Hg)120以及荧光层130,其中汞气12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管体110中,而荧光层130是涂布在透明封闭管体110的内侧壁112上。此外,荧光层130是由许多颗粒状的荧光颗粒130a所堆栈而成,而荧光层130可再区分为表层荧光层132与底层荧光层134。
当汞气120被高电压激发后会放出紫外光源122而照射在荧光层130上,而荧光层130的荧光颗粒130a被紫外光源122激发后会放出可见光源124,且可见光源124会穿过透明封闭管体110而照射至外界。
然而,由于紫外光源122在通过荧光层130时能量会衰减,因而会造成位于表层荧光层132的荧光颗粒130a’与位于底层荧光层134的荧光颗粒130a”所受到的激发程度不同。如此会使得荧光颗粒130a’、130a”所发出的可见光源124’、124”强度不同,而造成可见光源124”整体亮度比可见光源124’亮度较差。
而且,由于荧光层130是由结晶的细微荧光颗粒130a堆积而成,紫外光源122难免会从荧光颗粒130a之间的微小缝隙漏出,而导致产生些与浪费并降低能源利用率。
此外,由于荧光层130并非良好的透明体,所以荧光颗粒130a’所放出的可见光源124’必须要再穿越底层荧光层134后,才能照射至外界。如此即会造成可见光源124’亮度下降,使得发光组件200整体发光效率不佳,所以若能将荧光层130的厚度变薄,且又能充分吸收紫外光源122,将能改善发光效率。
图1B为现有的另一种发光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考图1B与图1A,图1B的发光组件100a与图1A的发光组件100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100a的荧光层130’厚度较发光组件100的荧光层130厚度为薄。在涂布制作荧光层130’时,由于荧光层130’整体厚度较薄,虽然透明度会改善,但是荧光颗粒130aa会有堆栈不密,以致在有些区域未能覆盖的情形。
如此会使得许多紫外光源122’直接穿出荧光层130而浪费掉,造成亮度不佳。如果此时能够将被浪费的紫外光源122’予以反射回来加以利用,则可因透光度(荧光层130’整体厚度较薄)好且紫外光源122又能充分利用,而使发光效率得以大幅改善。
图2为现有的再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2,现有的发光组件200包括透明封闭管体210、汞气220、荧光层230以及反射层240,其中汞气22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管体210中。透明封闭管体210具有下半内侧壁212与上半内侧壁214,而反射层240是配置在下半内侧壁212上,且荧光层230是涂布在反射层240上。
当汞气220放出紫外光源222(222’)而照射在荧光层230上后,荧光层230会被激发而放出可见光源224。部分可见光源224’可直接通过上半内侧壁214向上穿越透明封闭管体210而照射至外界,且部分可见光源224”会被反射层240反射后再向上穿越透明封闭管体210。
尽管发光组件200是以荧光层230表层发光为主,且部分可见光源224’不需穿透荧光层230便直接照射至外界,以使得发光组件200整体亮度稍有增加。但是由于荧光层230仅涂布半周圆,使得部份向上的紫外光源222”无法照射到荧光层230而发光,造成能量无故损失而降低发光组件200的能源有效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组件,具有较佳的发光效率与较佳的亮度均匀性。
为达上述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光组件,包括透明封闭壳体、电激发光气体、第一激发光层以及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透明封闭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内侧壁与第一外侧壁以及相对的第二内侧壁与第二外侧壁,而电激发光气体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内,并适于提供紫外光源。一激发光层是配置在第一内侧壁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是配置在第二内侧壁上,其中第一激发光层适于吸收紫外光源以提供可见光源,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适于反射紫外光源,并使可见光源通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组件还包括第二激发光层,第二激发光层是配置在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或第二内侧壁上,且第二激发光层较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邻近电激发光气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组件还包括第二介电质光学膜层,其是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或第一外侧壁上,且第一激发光层较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邻近电激发光气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组件还包括第一反射层,第一反射层是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第一外侧壁或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上,而第一激发光层较第一反射层邻近电激发光气体,且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较第一反射层邻近电激发光气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组件还包括一透明封闭外罩,而透明封闭壳体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外罩内,且透明封闭外罩具有相对的一第三内侧壁与一第三外侧壁,又第三内侧壁与第一内侧壁是位于同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反射层,第二反射层是配置在第三内侧壁或第三外侧壁上。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可将紫外光源反射回透明封闭壳体以照射激发光层放出可见光源,如此可大幅提升发光组件的发光效率与能源利用率。此外,由于激发光层为表层发光,因此发光组件具有较佳的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1A为图1的发光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B为现有的另一种发光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再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3A~图3D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四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3E~图3F绘示在不同波长光源下对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的反射率的实验模拟图;
图3G还针对253.7nm波长光源绘示出不同入射角度下对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的反射率的实验模拟图;
图4A~图4C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三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5A~图5C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三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6A~图6D为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四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7A为依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7B为图7A的发光组件在不同视角的截面图;
图8A为依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9A~图9J为依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十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10A~图10C、图10E、图10G、图10H为依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六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10D、10F分别为图10C、10E的五种发光组件的立体透视图;
图11A为依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12A为依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13A~图13E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四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14A~图14G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七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15A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50-电极头;50a-条状电电极;52-导线;100、100a、200-发光组件;110、210-透明封闭管体;112-内侧壁;120、220-汞气;122、122’、222’、222”-紫外光源;124、124’、124”、224’-可见光源;130、130’、230-荧光层;130a、130a’、130a”、130aa-荧光颗粒;132-表层荧光层;134-底层荧光层;212-下半内侧壁;214-上半内侧壁;240-反射层;300a~300d、400a~400c、500a~500c、600a~600d、700a、800a、900a~900j、1000a~1000f、1100a、1200a、1300a~1300d、1400a~1400g、1500a-发光组件;310、310a、310b、310c、310e~310j-透明封闭壳体;310’-独立透明玻璃片;310cc-封合凸出部;312-第一内侧壁;314-第一外侧壁;316-第二内侧壁;318-第二外侧壁;320-电激发光气体;322、322’、322”-紫外光源;324、324’-可见光源;330-第一激发光层;340-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430-第二激发光层;540-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650-第一反射层;750-第二反射层;760、1460、1460e-透明封闭外罩;762、1462-第三内侧壁;764-第三外侧壁;840-第三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870-透明封闭内壳;980-透明分隔板;1090、1090’-放电管;1180、1180a、1180b、1180c、1180d-透明分隔板;1182-第一侧面;1184-第二侧面;1190-下部电极;1466-第四内侧壁;1592-第一透明分隔板;1594-第二透明分隔板;S1-第一空间;S2-第二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3A~3D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四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3A~图3D,本发明的发光组件300a、300b、300c、300d相似,以下先对发光组件300a作说明。发光组件300a包括透明封闭壳体310、电激发光气体320、第一激发光层330以及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透明封闭壳体31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侧壁312与第一外侧壁314以及相对的第二内侧壁316与第二外侧壁318,而电激发光气体32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内,并适于提供紫外光源322。
承接上述,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第一内侧壁312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第二内侧壁316上,其中第一激发光层330适于吸收紫外光源322以提供可见光源324,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适于反射紫外光源322,并使可见光源324通过。
具体而言,当电激发光气体320被高电压电子撞击激发后会向周围放出紫外光源322,而部分紫外光源322’会照射到第一激发光层330上。当第一激发光层330被紫外光源322’激发而放出可见光源324’后,可见光源324’可穿越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而照射至外界。
此外,部分紫外光源322”会照射到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会反射紫外光源322”以使紫外光源322”终能照射到第一激发光层330上。如此一来,紫外光源322”便可激发第一激发光层330放出可见光源324”以照射至外界。
由于本发明充分利用紫外光源322照射第一激发光层330以放出可见光源324,因此发光组件300a具有较佳的发光效率与能源利用率。此外,发光组件300a是以第一激发光层330表层发光为主,因此可提升发光组件300a整体亮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例如是以高低不同折射率的介电质材料(未绘示)重复堆栈组成。对应调整每一层介电质材料的厚度(如λ/4,λ为光源波长,或其它比例λ/a,a可为1至100,甚至更多),以及选择合适折射率的全介电质材料,可使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反射特定波段的光波,并让特定波段的光波通过。
承接上述,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可由截止滤光层(cut-off filter)中的长波通滤光层(long-pass filter)为代表,将紫外光源(380nm以下的特定紫外光波区域)高反射而让可见光源(380nm~780nm或400nm~800nm)通过。对于紫外光源入射至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的入射角度是介于0度至90度高反射,使用上为±0度至90度高反射,所以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的反射紫外光源以及让可见光源通过的工作角度也是愈大愈好。
一般而言,干涉性的滤波膜层其工作角度很小,光源在0度角度入射时工作角度最多±0度至15度,为了达成工作角度大,可以堆栈不同截止波段的长波通膜层以延伸反射(截止)波段,从0度角度(垂直入射)增大角度如15度、45度、60度等。但会产生蓝位移(Blue shift),也就是说切点(cut-on point)会向短波移动,而曲线也不陡了,不过只要以380nm至400nm间做为起点,而工作点如汞主波长253.7nm与380nm或400nm之间可做出253.7nm0度~90度入射角(Angle of Incidence,AOI)的高反射截止波段(stop band)的长波通膜层,其中镀膜的高折射率材料以二氧化铪(HfO2,Hafniumdioxide)为主,低折射率材料以二氧化硅(SiO2,Silicondioxide)为主,也可使用如氟化镁MgF2或其它材料。另外,也可再加镀184.9nm宽角度反射的长波通镀膜,可用LaF2、MgF3为材料,也即副紫外光波长若有需要当然也可予以宽角度反射,以上熟知此项技艺者所当可理解而不再赘述。
此外,可视光也可高通过率(外加AR在另一面),而可视光(波长介于380nm~780nm或400nm~800nm)的通过角度也可达到±0度至60度,因圆管内周面的出光角度小于90度甚多。
再者,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进一步可为全角度的镀膜(Omni-directional Coating),并以全角度的长波通滤光膜层(Omni-directional Longwave Pass Filter)为代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激发光层330例如为荧光层,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一激发光层330的种类。举例而言,第一激发光层330也可为磷光层或是由其它合适的激发光材质所组成。
此外,第一激发光层330可同时包括红光、绿光以及蓝光荧光的三波长(Tri-phosphors)荧光层。当第一激发光层330被紫外光源322激发即会放出对应的红光、绿光以及蓝光以混成均匀的白光。不过,第一激发光层330也可仅具有单光荧光颗粒以放出单色可见光源324,或是搭配不同颜色的荧光颗粒以混合出各种颜色的可见光源324。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一激发光层330的厚度。举例而言,第一激发光层330可如荧光层130(如图1A所示)具有较厚的厚度,或是如荧光层130’(如图1B所示)具有较薄的厚度,端看实际设计时的需求而定。不同的紫外光强度会对应有一最佳的荧光膜厚,一般传统式360度内周面的镀荧光层的厚度,以低压汞灯为例,其平均厚度为15μm~30μm,而本发明若单一面的镀荧光层平均厚度可从40μm至2mm厚,以便充分吸收而不浪费紫外光。
承接上述,现有的低压汞灯制造厂商为了要达到灯管最大的光输出量,就一直在要荧光层涂布的很薄而又能充份吸收紫外光的最佳组合中调整。时至今日,即使是最佳的日光灯产品,只要拿着未上电源的单管,置在眼睛与天花板上已亮的光源看,就知道多么地挡光了,可视光线的阻挡率还是相当的大,为此,荧光层的涂布已经很薄了,一般其平均厚度约为15μm~30μm之间,这种为了达到荧光层的透明度增加而未能完全充分吸收紫外光的折衷做法也是无奈的。现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会挡光又能充份吸收紫外光的发明,即荧光表层发光的结构,其荧光层(第一激发光层)可以很厚而充份吸收紫外光的设计,其厚度可由现有的15μm~30μm提高到40μm~2mm以适应不同的紫外线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电激发光气体320例如为汞气,而汞气所放出紫光光源322的主波段为253.7nm,而副波段仅为约主波段1/7强度的184.9nm,所以若紫外光源的高反射波段可涵盖从250nm至380nm或400nm之间,而使380nm至780nm或400nm至800nm波段的可视光源通过的长波通滤波镀膜即可应用在此。此外,使用二氧化铪HfO2的高折射率搭配低折射率如二氧化硅SiO2、氟化镁MgF2以及氟铝化钠(Na3AlF6)等的材料即可完成如图3E~图3G的全角度长波通滤波膜层。
具体而言,图3E~图3F绘示在不同波长光源下对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的反射率的实验模拟图,而图3G还针对253.7nm波长光源绘示出不同入射角度下对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的反射率的实验模拟图,其中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乃为前述以二氧化铪HfO2与二氧化硅SiO2交互堆栈32层薄膜的结构。
请参考图3E、图3F,无论光源是垂直入射(0度)或是斜向入射(30度、45度、60度)至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可见光源324(波长大于380nm)的反射率均约略在5%以下(也即穿透率大于95%),而紫外光源322(波长小于380nm)的反射率便会急速上升,特别是在253.7nm的波长频段(汞的主波段),其反射率(入射角0度~90度)会高达95%以上。
所以,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具宽反射角度,也即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反射紫外光源322而让可见光源322通过的特性不仅限定在垂直入射,在高角度入射时仍具有此良好的性质,如此可进大幅提升发光组件300a的效能。
由于本实施例的电激发光气体320汞气,而汞气所放出紫光光源322的主波段为253.7nm(约占总能量的80%以上),因此图3G特别再以253.7nm波长的光源进行解说。请参考图3G,无论253.7nm波长的紫外光源以何种角度入射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其反射率均高达平均约97%以上。因此以汞气(电激发光气体)搭配二氧化铪与二氧化硅交互堆栈薄膜(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的组合确实可大幅提升发光组件300a的效能。
本发明也不限定镀膜的方式以紫外光反射镜或再加上可视光穿透加强的抗反射镀膜或其它方式的干涉性介电质镀膜,只要可达到反射紫光光而能穿通过可见光者都为本发明范围内。此外,所谓紫外光也非指单一波长,可堆栈不同波长的反射区或加大角度的反射膜层均可。
不过本发明也不限定电激发光气体320种类,举例而言,电激发光气体320也可由氦气(He)、氖气(Ne)、氙气(Xe)以及其它合适气体所组成。当电激发光气体320为氖氙混和气体时,其所放出紫光光源322的主波段为147nm,而副波段延伸至173nm。如此一来,紫光外源的反射波段约在140nm至200nm之间,而让380nm至780nm波段的可视光源通过。
此外,透明封闭壳体310例如是由玻璃、石英玻璃、可透紫外光材质或是其它透明材质所构成,而本发明并不予以限定。
请再参考图3A~图3D,发光组件300b、300c、300d与发光组件300a相似,其差别在于第一激发光层330与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的配置位置不同。在图3B中,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第一内侧壁312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第二外侧壁318上。在图3C中,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第一外侧壁314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第二内侧壁316上。在图3D中,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第一外侧壁314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第二外侧壁318上。
类似前述理由,发光组件300b、300c、300d也具有较佳的发光效率与能源利用率。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依据实际制作时的需求,调整第一激发光层与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的配置位置与面积比例,惟其仍属本发明的范畴内。
为进一步提升发光组件的光学特性,本发明还可对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a、300b、300c、300d再进行改良。以下将搭配图示作详细的说明。此外,为求说明方便,相同功效的构件仍沿用相同的标号。
第二实施例
图4A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4A,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400a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a(如图3A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400a还包括第二激发光层430,而第二激发光层430是配置在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上,且第二激发光层430较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具体而言,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第二激发光层430与第一内侧壁316之间。
承接上述,第二激发光层430可与第一激发光层330为相同的材质,以进一步提升发光组件400a的发光亮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激发光层430的厚度较第一激发光层330的厚度为薄,如此即可避免可见光源324在穿越第二激发光层430时损失能量。不过,本发明也不限定第二激发光层430的厚度,且第一激发光层330与第二激发光层430的厚度也是由实际需求设计时而决定。
值得注意是,本实施例中增设第二激发光层430的概念并不仅限于发光组件300a(如图3A所示),其同样适用改良发光组件300b、300c、300d(如图3B、3C、3D所示)。以下将对发光组件300b的改良配置搭配图标进行说明,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照说明轻易延伸至发光组件300c、300d。
图4B~图4C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另两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4B~图4C,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400b、400c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b(如图3B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400b、400c还包括第二激发光层430。
在图4B中,第二激发光层430是配置在第二内侧壁316上,而第二激发光层430较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附带一提的是,发光组件400b的第一激发光层330与第二激发光层430的厚度相同,以具有较佳的发光质量。
在图4C中,第二激发光层430是配置在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上。具体而言,第二激发光层430是配置在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与第二外侧壁318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特别是在发光组件400c的制作过程上,可先将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镀膜在独立透明玻璃片310’上,并将第二激发光层430形成在第二外侧壁318上后,再将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紧靠在第二激发光层430上。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轻易推知,在此便不再多作说明。
为进一步提升发光组件的光学特性,本发明还可对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发光组件再进行改良。以下将搭配图示作详细的说明。
第三实施例
图5A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5A,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500a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a(如图3A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500a还包括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而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是配置在第一外侧壁314上,且第一激发光层330较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
承接上述,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可与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为相同的材质。当紫外光源322穿越第一激发光层330后,可被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反射回第一激发光层330,或再由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反射至第一激发光层330,以激发第一激发光层330放出可见光源324。
如此一来,本发明还充分利用紫外光源322以激发第一激发光层330放出可见光源324,因此发光组件500a的发光效率与能源利用率可还进一步被提升。
值得注意是,本实施例中增设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的概念并不仅限于发光组件300a(如图3A所示),以下将再对发光组件300a、300c(如图3A、3C所示)的改良配置搭配图标进行说明。
图5B~图5C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另两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5B~图5C,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500b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a(如图3A所示)相似,发光组件500c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c(如图3C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500b、500c还包括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其中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是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330上,而第一激发光层330较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
具体而言,在图5B中,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是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330与第一内侧壁312之间。在图5C中,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第二全介电质光学膜层540与第一外侧壁314之间。
如前所述的是,在发光组件500c的制作过程上,可先将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镀膜在独立透明玻璃片310’上,并将第一激发光层330形成在第一外侧壁314上后,再将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紧靠在第一激发光层330上。
前述已以发光组件500a、500b、500c为例说明第三实施例增设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的概念,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前述说明将本实施例的概念轻易延伸至具有第一或第二实施例概念的所有发光组件,在此便不再赘述。
为进一步提升发光组件的光学特性,本发明还可对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发光组件再进行改良。以下将搭配图示作详细的说明。
第四实施例
图6A为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6A,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600a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a(如图3A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600a还包括第一反射层650,而第一反射层650是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330上,且第一激发光层330较第一反射层650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具体而言,第一反射层650是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330与第一内侧壁312之间。
承接上述,第一激发光层330所放出的部分可见光源324会向下发散,而第一反射层650可将可见光源324以及紫外光源(未绘示)向上反射,以使可见光源324穿越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而照射至外界。如此一来,本发明还充分利用可见光源324以照射外界,因此发光组件600a的发光效率可还进一步被提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层650的材质例如为铝,而第一反射层650可同时反射可见光源与紫外光源。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一反射层650的材质种类,且第一反射层650也可仅单独反射可见光源或紫外光源。
值得注意是,本实施例中增设第一反射层650的概念并不仅限于发光组件300a(如图3A所示),以下将再对发光组件300a、300c(如图3A、3C所示)的改良配置搭配图标进行说明。
图6B~图6C为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另两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6B~图6C,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600b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a(如图3A所示)相似,发光组件600c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c(如图3C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600b、600c还包括第一反射层650。
在图6B中,第一反射层650是配置在第一外侧壁314上,而第一激发光层330较第一反射层650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
在图6C中,第一反射层650是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330上。具体而言,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第一反射层650与第一外侧壁314之间。
如前所述的是,在发光组件600c的制作过程上,可先将第一反射层650镀膜在独立透明玻璃片310’上,并将第一激发光层330形成在第一外侧壁314上后,再将第一反射层650紧靠在第一激发光层330上。
前述已以发光组件600a、600b、600c为例说明第四实施例增设第一反射层650的概念,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前述说明将本实施例的概念轻易延伸至具有第一~第三实施概念的所有发光组件。以下将再举一例说明结合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以及四实施例的第一反射层650,而其余均不再赘述。
图6D为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再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6D,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600d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500a(如图5A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600d还包括第一反射层650,而第一反射层650是配置在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上,且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较第一反射层650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具体而言,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是配置在第一反射层650与第一外侧壁314之间。
需强调的是,当如发光组件600d同时包括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与第一反射层650时,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一激发光层330、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与第一反射层650相对于第一内侧壁312或第一外侧壁314的位置。
换句话说,本发明仅要求第一激发光层330较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且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较第一反射层650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轻易理解其配置方式,在此便不再赘述。
在前述多个实施例中,本发明还可配置透明封闭外罩以包围透明封闭壳体,以下将再搭配图示作详细的说明。
第五实施例
图7A为依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7A,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700a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a(如图3A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700a还包括透明封闭外罩760,而透明封闭壳体31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外罩760内,其中透明封闭外罩760可保护透明封闭壳体310不受外力碰撞,以减少发光组件700a因发生碰撞而损坏的情形。
另外,透明封闭壳体310若为可通过紫外光源的玻璃(如石英玻璃等),其热膨胀是数均很小,而一般的玻璃封着金属其膨胀是数较大。若勉强为的,则因膨胀是数的差异而日久产生漏气的现象而致一般石英管的寿命不长,此时可以普通高膨胀是数的玻璃作为透明封闭外罩760,即可与封着金属配合封装,而保质量寿命良好。
前述已以发光组件700a为例说明第五实施例增设透明封闭外罩760的概念,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前述说明将本实施例的概念轻易延伸至具有第一~第四实施例概念的所有发光组件,在此便不再赘述。
请再参考图7A,透明封闭外罩760可具有相对的第三内侧壁762与第三外侧壁764,其中第三内侧壁762是位于第一内侧壁312的同侧。此外,发光组件700a还可包括第二反射层750,而第二反射层750是配置在第三内侧壁762上。不过,第二反射层750也可配置在第三外侧壁764上,端看设计上的需求而定。
附带一提的是,对于透明封闭外罩760而言,本发明也可将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的概念进一步配置在透明封闭外罩760上。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轻易推出,在此便不再赘述。
图7B为图7A的发光组件在不同角度的截面图。请参考图7B与图7A,电激发光气体32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内,并经由电极头50与导线52施加高压激发后放出紫外光源。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封闭壳体310可具有孔隙319,而发光组件700a还包括预备电激发光气体320a,其中预备电激发光气体320a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与透明封闭外罩760之间。
承接上述,当位于透明封闭壳体310内的电激发光气体320渐渐消耗时,预备电激发光气体320a可经由孔隙319进入透明封闭壳体310内部,如此补充电激发光气体320。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700a可包括透明封闭外罩760,不过本发明也可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中再设置透明封闭内壳。以下将再另举实施例并配合图示说明。
第六实施例
图8A为依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8A,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800a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a(如图3A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800a还包括透明封闭内壳870,而透明封闭内壳87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内,且电激发光气体32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与透明封闭内壳870之间。
前述已以发光组件800a为例说明第六实施例增设透明封闭内壳870的概念,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前述说明将本实施例的概念轻易延伸至具有第一~第五实施例概念的所有发光组件,在此便不再赘述。
请再参考图8A,发光组件800a还可包括第三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840,而第三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84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内壳870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84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内壳870的外侧壁上,不过,第三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840也可配置在透明封闭内壳870之内侧壁上,端看设计上的需求而定。
附带一提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800a的电激发光气体320是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与透明封闭内壳870之间激发放光,所以对于透明封闭内壳870而言,本发明也可将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激发光层的概念进一步配置在透明封闭内壳870上。此外,本发明还可配置预备电激发光气体(未绘示)在透明封闭内壳870内以补充消耗的电激发光气体320,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轻易推出,在此便不再赘述。
另外,尽管前述实施例中,透明封闭壳体、透明封闭外罩与透明封闭内壳的形状均为圆管状,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透明封闭壳体、透明封闭外罩与透明封闭内壳的形状。举凡方形、长方形、矩形、半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各种几何形状均属本发明范畴之内。以下将再另举实施例,并搭配图示说明。
第七实施例
图9A~图9C为依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三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9A~图9C,发光组件900a~900c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a(如图8A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900a~900c的透明封闭壳体310a~310c的形状与发光组件300a的透明封闭壳体310的形状不同。具体而言,透明封闭壳体310a为半圆管状,而透明封闭壳体310b为方管状,且透明封闭壳体310c还具有封合凸出部310cc。
附带一提的是,在图9B中,第一激发光层330与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的配置面积不同,而本发明也未对第一激发光层330与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的面积作任何的限制。此外,在图9C中,封合凸出部310cc是由上下两片半圆形的玻璃管经过镀膜、镀荧光/磷光粉的后再由两边融合而成。当然,此上下两片半圆形的玻璃管也可利用黏合的方式结合,而本发明并不限定其结合方式。
图9D~图9F为依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另三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9D,发光组件900d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500b(如图5B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900d的透明封闭壳体310d的形状与发光组件500b的透明封闭壳体310的形状不同。详细而言,透明封闭壳体310d乃是由半圆形的玻璃管以及条状玻璃片融合而成。
请参考图9E,发光组件900e与发光组件900d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900e的透明封闭壳体310e具有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而第一内侧壁312与第一外侧壁314分隔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且电激发光气体320是位于第一空间S1内。此外,第二空间S2可为真空、填充水银或是填充惰性气体。
类似第五实施例的发光组件700a(如图7B所示),透明封闭壳体310e也可具有孔隙319以连通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其中发光组件900e还可在第二空间S2中填充预备电激发光气体320a以补充电激发光气体320。
请参考图9F,发光组件900f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500b(如图5B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900f的透明封闭壳体310f的形状为矩形。此外,发光组件900f具有至少一条状电极,通过条状电极平行排列,可以增进电激发光气体320激发紫外光源的效率。
图9G~图9I为依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再两种发光组件的立体透视截面图。请参考图9G,发光组件900g的透明封闭壳体310g的形状也为矩形,而发光组件900g还包括至少一透明分隔板980g,通过这些透明分隔板980g将透明封闭壳体310g内部空间分隔成相连的多个区域。如此可有效导引放电走向,以增进电激发光气体320激发紫外光源的效率。
附带一提的是,透明分隔板980g的材质可为一般玻璃,也可为石英玻璃或是可通过紫外光源的材质所构成。此外,本发明还可在透明分隔板980g上涂布激发光层,以进一步增加发光效率。
请参考图9H,发光组件900h与发光组件900g相似,其差别在于透明封闭壳体310h中的透明分隔板980h的形状为十字状,而与发光组件900g导引放电的走向不同。此外,请参考图9I,发光组件900i的透明封闭壳体310i的形状可为蛇管状,以直接利用透明封闭壳体310i的形状导引放电走向。
图9J为依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又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9J,发光组件900j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500b(如图5B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900j的透明封闭壳体310j的形状与发光组件500b的透明封闭壳体310的形状不同。详细而言,透明封闭壳体310j乃是由两个半径不同的半圆形的玻璃管融合而成。
上述发光组件900a~900c仅为举例透明封闭壳体310a~310c可具有不同的形状,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前述说明对透明封闭壳体的形状稍加变化,惟其仍属本发明的范畴内。此外,熟悉此项技艺者也可将前述形状延伸至透明封闭外罩与透明封闭内壳,在此便不再赘述。
另外,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均对特定方向发出可见光源,不过本发明也可使可见光源不限定任何方向照射至外界,以下将再另举实施例并搭配图示说明。
第八实施例
图10A为依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10A,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000a包括透明封闭壳体310、电激发光气体320、第一激发光层330、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以及透明封闭外罩760。透明封闭壳体31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外罩760内,而电激发光气体32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与透明封闭外罩760之间。此外,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外罩760上。
类似前述,电激发光气体320可产生紫外光源322以照射至第一激发光层330上,而第一激发光层330便可吸收紫外光源322以提供可见光源324,且可见光源324可从任何方向通过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而照射至外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的外侧壁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外罩760之内侧壁上。不过,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之内侧壁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外罩760的外侧壁上,端看设计上的需求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前述说明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概念轻易延伸至本实施例。特别是第二、三实施例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上增设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与第一反射层的概念。以下将配合图示简单说明。
图10B为依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另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10A,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000b与发光组件1000a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1000b还包括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与第一反射层650,而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与第一反射层650也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上。
具体而言,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是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330与透明封闭壳体310之间,而第一反射层65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之内侧壁上。
需强调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一激发光层330、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与第一反射层650相对于透明封闭壳体310的位置。
换句话说,本发明仅限制第一激发光层330要较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而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要较第一反射层650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
为进一步提升电激发光气体320的激发效率,本实施例还可增设放电管,以局限电激发光气体320在放电管中基发出紫外光源。以下将再搭配图示说明。
图10C为依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又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而图10D为图10C的种发光组件的局部立体图。请参考图10C、10D,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000c与发光组件1000a(如图10A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1000c还包括放电管1090,而放电管109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与透明封闭外罩760之间,且电激发光气体320是配置在放电管1090内。
在本实施例中,放电管1090的数量为三个,并以120度对称分布在透明封闭壳体310周围。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放电管的数量,也不限定放电管1090的配设方式。附带一提的是,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前述说明将放电管1090的概念轻易延伸至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概念的所有发光组件,在此便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放电管1090的形状,以下将再配合图示另举一例。
图10E为依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再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而图10F为图10E的种发光组件的局部立体图。请参考图10E、图10F,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000d与发光组件1000c(如图10C、10D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1000d的放电管1090’的形状与发光组件1000c的放电管1090形状不同。具体而言,放电管1090’是呈螺旋状环绕透明封闭壳体310。
请再参考图10F,尽管前述并未特别说明,本发明也可将透明封闭壳体310的顶面或是底面,以及透明封闭壳体310的顶面或是底面任意配置激发光层、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或是反射层,在此便不再赘述。
此外,尽管前述中的第一激发光层330是涂布在透明封闭壳体310全周壁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外罩760全周壁上,不过本发明也可以局部涂布配置第一激发光层330或是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以下再配合图示说明。
图10G~图10H为依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再两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10G,发光组件1000e与发光组件1000a相似(如图10A所示),其差别在于第一激发光层330是局部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局部配置在透明封闭外罩760上。
另外,透明封闭壳体310也可为偏离透明封闭外罩760的中心而配置,以使发光组件1000e对特定方向有较佳的发光效果。
请参考图10H,发光组件1000f与发光组件1000e相似(如图10A所示),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1000f还包括第一反射层650,而第一反射层65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上,并位于透明封闭壳体310与第一激发光层33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前述说明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概念轻易延伸至本实施例,在此便不再赘述。
此外,本发明还可在透明封闭壳体内部设置透明分隔板,以下将再另举实施例并搭配图示说明。
第九实施例
图11A为依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11A,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100a包括透明封闭壳体310、电激发光气体320、第一激发光层330、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以及透明分隔板1180,而为了镀膜的便利性,可事先镀膜在此透明分隔板1180上。透明分隔板118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内,且透明分隔板118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1182与第二侧面1184。
承接上述,透明封闭壳体31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侧壁312与第一外侧壁314以及相对的第二内侧壁316与第二外侧壁318,其中第一内侧壁312与第一侧面1182围成第一空间S1,而第二内侧壁316与第二侧面1184围成第二空间S2。
此外,电激发光气体320是配置在第一空间S1内,而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第一内侧壁312上,且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第一侧面1182上。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前述是以将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第一内侧壁312上,且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第一侧面1182上作说明。不过第一激发光层330也可以是配置在第一外侧壁314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也可以是配置在第二侧面1184上。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第一实施例的说明而轻易得出。
此外,前述已以发光组件1100a为例说明第九实施例增设透明分隔板1180的概念,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前述说明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概念轻易延伸至本实施例。
举例而言,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激发光层430(如图4A~图4C)配置在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或第二内侧壁316上的概念可套用在本实施例,即转变成第二激发光层(图11A中未绘示)是配置在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或第一侧面1182上,其中第二激发光层较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
换句话说,在配设位置下,前述实施例的第二内侧壁316与第二外侧壁318(如图4A~图4C)的地位即对应等同在本实施例的第一侧面1182与第二侧面1184。再举例而言,第三实施例中配置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仍可套用在此,也即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可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330与第一内侧壁312之间。至于其它实施例,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轻易推出,在此便不再赘述。
第十实施例
图12A为依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12A,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200a与第九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100a(如图11A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电激发光气体320是配置在第二空间S2内,而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第二侧面1184上,且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第二内侧壁316上。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激发光层330也可以是配置在第一侧面1182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也可以是配置在第二外侧壁318上。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第一实施例的说明而轻易得出,并可参造前述说明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概念轻易延伸至本实施例。
举例而言,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如图5A~5C)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330或第一外侧壁314上的概念可套用在本实施例,即转变成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图11B中未绘示)是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330或第二侧面1182上,其中第一激发光层330较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邻近电激发光气体320。
换句话说,在配设位置下,前述实施例的第一内侧壁312与第一外侧壁314(如图5A~5C)的地位即对应等同在本实施例的第二侧面1184与第一侧面1182。至于其它实施例,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轻易推出,在此便不再赘述。
此外,尽管前述两实施例中,透明分隔板的形状均为片状,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透明分隔板的形状。以下将再另举实施例,并搭配图示说明。
第十一实施例
图13A~图13C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三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13A~图13C,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300a、1300b、1300c分别在前述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100a、1200a(如图11A与图12A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透明分隔板1180a、1180b、1180c的形状与透明分隔板1180的形状不同。具体而言,透明分隔板1180a为鞍状,而透明分隔板1180b为V字形状,且透明分隔板1180c为半圆形状。
图13D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另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示意图,而图13E为图13D的发光组件的局部立体图。请参考图13D与图13E,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300d的透明分隔板1180d为十字状,而透明分隔板1180d将透明封闭壳体310内的空间区分为四个相连的空间。经由两个下部电极1190通电,可使导电方向如图13D方向所指,进而激发电激发光气体320。
附带一提的是,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前述说明对透明分隔板的形状稍加变化,惟其仍属本发明的范畴内。
第十二实施例
图14A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14A,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400a包括透明封闭壳体310、电激发光气体320、第一激发光层330、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以及透明封闭外罩1460。电激发光气体32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内,而透明封闭壳体31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外罩1460内。
透明封闭外罩1460具有第三内侧壁1462与第四内侧壁1466,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第四内侧壁1466上。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第三内侧壁1462上,且相对应在透明封闭壳体310的设置位置呈不均匀分布,以使穿通过透明封闭外罩1460的可见光源达到均匀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激发光层330可呈点状分布、块状分布与条状分布中的至少一种分布。此外,尽管图示中透明封闭壳体310的数量为两个,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透明封闭壳体310的数量,也即透明封闭壳体310的数量可为一个或两个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参造前述说明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概念轻易延伸至本实施例,而以下仅以第三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的概念为例做说明。
图14B~图14C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另二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其中图14B的发光组件为结合第三实施例概念的应用,而图14C的发光组件为同时结合第三与第四实施例概念的应用。
请参考图14B~图14C,在图14B中,发光组件1400b与发光组件1400a(如图14A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1400b还还包括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而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是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330上,且第一激发光层330较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邻近透明封闭壳体310。具体而言,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与第三内侧壁1462之间。
在图14C中,发光组件1400c与发光组件1400b(如图14B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1400c还包括第一反射层650,而第一反射层650是配置在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上,且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较第一反射层650邻近透明封闭壳体310。具体而言,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是配置在第一反射层650与第一激发光层330之间。熟悉此项技艺者当可轻易理解其配置方式,在此便不再赘述。
附带一提的是,透明封闭壳体310还可具有孔隙(未绘示),而发光组件1400a~1400c还可包括预备电激发光气体(未绘示)用以补充电激发光气体320,其中预备电激发光气体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与透明封闭外罩1460之间。
图14D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又一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14D,发光组件1400d与发光组件1400a(如图14A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所有的第三内侧壁1462上。
此外,尽管前述说明中透明封闭壳体310的形状为管状,而透明封闭外罩1460的形状为箱型。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透明封闭壳体310与透明封闭外罩1460的形状。以下将再配合图示另举一例。
图14E~图14G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再三种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14E,发光组件1400e与发光组件1400b(如图14B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透明封闭壳体310为螺旋状,而透明封闭外罩1460e为半圆弧面状。
请参考图14F,发光组件1400f与发光组件1400d(如图14D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透明封闭外罩1460是由双圆弧面状所构成。此外,发光组件1400f还包括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而第二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540是配置在第一激发光层330上。
请参考图14G,发光组件1400g与发光组件1400b(如图14B所示)相似,其差别在于发光组件1400g仅包括单一个透明封闭壳体310,而透明封闭壳体31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外罩1460的一侧。此外,透明封闭壳体310也还可再配置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或是孔隙(未绘示),相关叙述与优点前文均有详述,在此便不再赘述。
第十三实施例
图15A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截面图。请参考图15A,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500a透明封闭壳体310、电激发光气体320、第一激发光层330、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第一透明分隔板1592以及第二透明分隔板1594。透明封闭壳体31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侧壁312与第一外侧壁314以及相对的第二内侧壁316与第二外侧壁318,而电激发光气体320是配置在透明封闭壳体310内。
承接上述,第一透明分隔板1592是配置在第一内侧壁312上,而第一激发光层330是配置在第一透明分隔板1592上,且第一透明分隔板1592是位于第一内侧壁312与第一激发光层330之间。此外第二透明分隔板1594是配置在第二内侧壁316上,而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是配置在第二透明分隔板1594上,且第二透明分隔板1594是位于第二内侧壁316与第一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340之间。
另外,每一组件光通过面均可加镀抗反射膜层AR(Anti-Reflection)以期增加光通过的效率,而抗反射膜AR又可分为紫外光抗反射膜层UV-AR、可视光抗反射膜层Vis-AR以及紫外光至可视光抗反射膜层分别加镀在不同需要的出光面。
值得注意的是,熟悉此项技艺者可参造前述说明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概念轻易延伸至本实施例,在此便不再重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发光组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一、由于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可将紫外光源反射回透明封闭壳体以照射激发光层放出可见光源,如此可大幅提升发光组件的发光效率与能源利用率。
二、由于激发光层为表层发光,因此发光组件具有较佳的亮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透明封闭壳体;
一透明封闭外罩,所述的透明封闭壳体是配置在所述的透明封闭外罩内,所述的透明封闭外罩具有一第三内侧壁与一第四内侧壁;
一电激发光气体,其配置于所述的透明封闭壳体内,所述的电激发光气体适于提供至少一特定波长的紫外光源;
一第一激发光层,其配置在所述的第三内侧壁上,所述的第一激发光层适于吸收所述特定波长的紫外光源以提供一可见光源;以及
一第一宽反射角的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适以反射至少一所述的特定波长的紫外光源并使可见光通过,其对于所述的特定波长的紫外光源的反射角为具有宽反射角的特性,所述的反射特定波长的紫外光源的反射角范围包含0度至90度的宽反射角,所述的第一宽反射角的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配置在所述的第四内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特定波长的紫外光源的反射角范围包含30度至90度的宽射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激发光气体所提供的所述的特定波长的紫外光源的主要波长为253.7nm,或253.7nm以及184.9nm,或147nm,或147nm以及173n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激发光气体所提供的所述特定波长的紫外光源的主要波长为253.7nm,或253.7nm以及184.9nm,或147nm,或147nm以及173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激发光层呈点状分布、块状分布与条状分布中的至少一种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介电质光学膜层,配置在所述的第一激发光层上,且所述的第一激发光层较所述的第二宽反射角的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邻近所述的透明封闭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反射层,配置在所述的第二宽反射角的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上,且所述的第二宽反射角的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较所述的第一反射层邻近所述的透明封闭壳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宽反射角的全介电质光学多层薄膜的材质包括二氧化铪、二氧化硅、氟化镧、氟化镁或氟铝化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激发光层为荧光或磷光所构成,且其平均厚度是介于40μm至2mm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69589.9A CN102655075B (zh) | 2008-03-14 | 2008-03-14 | 发光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847629A CN101533754B (zh) | 2008-03-14 | 2008-03-14 | 发光组件 |
CN201210169589.9A CN102655075B (zh) | 2008-03-14 | 2008-03-14 | 发光组件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847629A Division CN101533754B (zh) | 2008-03-14 | 2008-03-14 | 发光组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55075A true CN102655075A (zh) | 2012-09-05 |
CN102655075B CN102655075B (zh) | 2016-03-30 |
Family
ID=4110427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847629A Active CN101533754B (zh) | 2008-03-14 | 2008-03-14 | 发光组件 |
CN201210169589.9A Active CN102655075B (zh) | 2008-03-14 | 2008-03-14 | 发光组件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847629A Active CN101533754B (zh) | 2008-03-14 | 2008-03-14 | 发光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153375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8531A (zh) * | 2016-06-23 | 2016-11-09 | 卜弘昊 | 一种窄波紫外光源放电灯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307141A (en) * | 1970-04-22 | 1973-02-14 | Gen Electric | Apertured fluorescent lamp |
JPH07240180A (ja) * | 1994-02-25 | 1995-09-12 | Sony Corp | 蛍光ランプ |
JPH08162069A (ja) * | 1994-12-09 | 1996-06-21 |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 平面型蛍光ランプ |
JPH10232311A (ja) * | 1997-02-20 | 1998-09-0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狭帯域反射フィルタ |
WO2000002231A1 (en) * | 1998-07-06 | 2000-01-13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Electric lamp |
US20020015297A1 (en) * | 2000-06-21 | 2002-02-07 | Fujitsu Limited | Lighting unit |
JP2002313122A (ja) * | 2001-04-02 | 2002-10-2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光源装置、こ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US20040184256A1 (en) * | 2003-03-21 | 2004-09-23 | Blanchard Randall D. | Illumination device having a dichroic mirror |
US20070090765A1 (en) * | 2005-10-25 | 2007-04-26 | Ge Hungary Rt. | Fluorescent lamp having improved barrier layer |
JP2007157410A (ja) * | 2005-12-02 | 2007-06-21 | Land Shinshohin Kenkyusho:Kk | 高発光効率蛍光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222480Y (zh) * | 2008-03-14 | 2009-04-15 | 芈振伟 | 发光组件 |
-
2008
- 2008-03-14 CN CN2008100847629A patent/CN101533754B/zh active Active
- 2008-03-14 CN CN201210169589.9A patent/CN1026550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307141A (en) * | 1970-04-22 | 1973-02-14 | Gen Electric | Apertured fluorescent lamp |
JPH07240180A (ja) * | 1994-02-25 | 1995-09-12 | Sony Corp | 蛍光ランプ |
JPH08162069A (ja) * | 1994-12-09 | 1996-06-21 |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 平面型蛍光ランプ |
JPH10232311A (ja) * | 1997-02-20 | 1998-09-0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狭帯域反射フィルタ |
WO2000002231A1 (en) * | 1998-07-06 | 2000-01-13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Electric lamp |
US20020015297A1 (en) * | 2000-06-21 | 2002-02-07 | Fujitsu Limited | Lighting unit |
JP2002313122A (ja) * | 2001-04-02 | 2002-10-2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光源装置、こ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CN1379267A (zh) * | 2001-04-02 | 2002-11-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光源装置和背光系统及液晶显示装置 |
US20040184256A1 (en) * | 2003-03-21 | 2004-09-23 | Blanchard Randall D. | Illumination device having a dichroic mirror |
US20070090765A1 (en) * | 2005-10-25 | 2007-04-26 | Ge Hungary Rt. | Fluorescent lamp having improved barrier layer |
JP2007157410A (ja) * | 2005-12-02 | 2007-06-21 | Land Shinshohin Kenkyusho:Kk | 高発光効率蛍光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33754A (zh) | 2009-09-16 |
CN101533754B (zh) | 2012-07-04 |
CN102655075B (zh) | 2016-03-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069156B2 (ja) | 発光部品 | |
US20100277887A1 (en) | Polarized 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 | |
CN100438095C (zh) | 一种具准全方位反射器的发光二极管 | |
EP1776544B1 (en) | Light engine | |
JP2006190955A (ja) | 準全方向反射器を有する発光ダイオード | |
TW200411948A (en) | White light LED using omni-directional reflector | |
TW201114070A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 |
JP2011523225A (ja) | Ledモジュール | |
TW201921014A (zh) | 具有無機接合劑的磷光輪 | |
US20090189512A1 (en) | Fluorescence emitting device | |
JP5759617B2 (ja) | 光学薄膜ランプ可視光線コーティングエリア出光構造を改善する装置 | |
CN104979456A (zh) | 一种led光源装置及其封装方法及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992146A (zh) | 电介质阻挡放电灯 | |
CN101533754B (zh) | 发光组件 | |
CN201222480Y (zh) | 发光组件 | |
JP7016037B2 (ja) | 発光体及び発光装置 | |
JP2003051284A (ja) | 蛍光ランプおよび照明器具 | |
JP6058948B2 (ja) | 光学フィルタ、光源装置、照明装置 | |
CN101192502A (zh) | 以光学涂层提高亮度的发光组件 | |
JP6916073B2 (ja) | 光デバイス | |
AU2008201655B2 (en) | Light Illluminating Element | |
CN114944461B (zh) | 一种具有光学谐振腔的oled器件及oled面板 | |
US20080054774A1 (en) | High-Pressure Discharge Lamp | |
JPH09102298A (ja) | 冷陰極低圧放電灯 | |
JPH11265685A (ja) | 蛍光ラン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