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3367B - 电梯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53367B
CN102653367B CN201210031331.2A CN201210031331A CN102653367B CN 102653367 B CN102653367 B CN 102653367B CN 201210031331 A CN201210031331 A CN 201210031331A CN 102653367 B CN102653367 B CN 1026533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state
control panel
mentioned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13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53367A (zh
Inventor
佐藤慎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53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3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533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33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控制装置。传统技术中,例如,制动装置的工作状态的检测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感测使电梯的轿厢制动的制动装置产生预先设定的预定大小的制动力的制动状态的制动状态感测器和感测上述制动装置不产生制动力的非制动状态的非制动状态感测器,检测上述制动装置的工作状态。

Description

电梯控制装置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1-044434(申请日:03/01/2011)为基础,享受该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电梯通过在升降井内移动轿厢,使轿厢向任意的楼层移动。这样的电梯中,例如,在卷扬机设置了制动装置。这样的制动装置在轿厢停靠于目的地层的期间和/或紧急停止时等工作,使卷扬机的旋转制动而使轿厢制动。
发明内容
但是,传统技术中,例如,制动装置的工作状态的检测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制动状态感测器和非制动状态感测器,进行上述制动装置的工作状态的检测。制动状态感测器感测使电梯的轿厢制动的制动装置产生预先设定的预定大小的制动力的制动状态。非制动状态感测器感测上述制动装置不产生制动力的非制动状态。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梯控制装置,可以更详细检测制动装置的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概略构成例的方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制动器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面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制动器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制动器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面图。
图5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控制盘进行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制动器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面图。
图7是实施方式3的制动器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面图。
图8是变形例的制动器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正面图。
图9是变形例的制动器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概略构成例的方框图。图2、图3、图4是实施方式1的制动器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面图。图5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控制盘进行的控制的一例流程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如图1所示,是将可在升降井2升降的轿厢3和作为平衡物的配重4由主缆绳5连结的所谓悬挂式的电梯。电梯1具备升降井2、轿厢3、配重4、主缆绳5、升降驱动部6和乘梯处(站台)7。而且,电梯1具备作为制动装置的制动器装置8和作为电梯控制装置的电梯控制盘(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简称“控制盘”)9。电梯1由控制盘9控制各部的驱动,使轿厢3在升降井2内升降。从而,电梯1可以移动到任意的目的地层的乘梯处7。
升降井2沿建筑物的铅直方向设置。升降井2设置为跨越建筑物内的多个楼层。升降驱动部6和/或控制盘9等例如设置在升降井2的上部的机房等。轿厢3是用于搭乘使用者或者行李的构造物。轿厢3配置在升降井2内,可在升降井2升降。配重4经由主缆绳5与轿厢3连结,配置在升降井2内。配重4是可以与轿厢3连动在升降井2升降的平衡物。主缆绳5用于连结轿厢3和配重4。这里,主缆绳5卷绕于在升降井2的上部设置的升降驱动部6的卷扬机10的主滑轮和/或其他滑轮等。主缆绳5的一端与轿厢3连接,另一端与配重4连接。升降驱动部6包括卷扬机10等,由控制盘9控制其驱动。卷扬机10例如由产生使轿厢3移动的动力的电动机(马达)11等驱动。从而,卷扬机10的与该电动机11连结的主滑轮旋转驱动。卷扬机10利用在主滑轮和主缆绳5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电动卷取主缆绳5。乘梯处7设置在轿厢3可停靠的各电梯停止楼层。乘梯处7是使用者上下轿厢3或者在轿厢3装卸行李的场所。
制动器装置8使轿厢3制动,由控制盘9控制其驱动。制动器装置8设置在卷扬机10。制动器装置8例如在轿厢3停靠于目的的楼层期间和/或紧急停止时等工作。制动器装置8通过使卷扬机10的旋转轴11a(参照图2)的旋转制动,而使轿厢3制动。
控制盘9具备具有由通常的形式的双向通用总线互相连结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ROM、RAM、备份RAM及输入输出端口装置的微计算机及驱动电路。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预先存储预定的控制程序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暂时存储CPU的运算结果。备份RAM存储预先准备的映射数据、电梯1的规格等的信息。
控制盘9与各种传感器、检测器、制动器装置8、卷扬机10的电动机11等的电梯1的各部电连接,统一地控制各部的工作。控制盘9根据例如使用者对轿厢操作盘12、乘梯处操作盘13的操作输入,控制卷扬机10的驱动。从而,控制盘9使轿厢3向与呼叫登记相应的指定的目的地层移动。
上述构成的电梯1在使用者经由轿厢操作盘12、乘梯处操作盘13等进行轿厢呼叫操作的场合,进行轿厢3的呼叫登记。该场合,电梯1,从轿厢操作盘12、乘梯处操作盘13向控制盘9输入呼叫登记信号,控制盘9根据该呼叫登记信号,进行轿厢3的呼叫登记。然后,控制盘9根据该呼叫登记、来自各种传感器、检测器的输出、轿厢3的现在的移动方向(升降方向)等,如下驱动控制升降驱动部6的卷扬机10。即,控制盘9以使轿厢3合理地移动的同时响应各个呼叫的方式确定轿厢3的停靠顺序,驱动控制升降驱动部6的卷扬机10。然后,控制盘9使轿厢3向目的的楼层移动。从而,电梯1使轿厢3在升降井2内沿着铅直方向上下升降移动,向任意的目的地层的乘梯处7移动。然后,电梯1,在检测到轿厢3停靠于目的地层的乘梯处7,在预定的停靠位置停靠后,控制盘9打开轿厢3的门。从而,在乘梯处7待机的使用者可以乘入轿厢3内。另外,轿厢3内的使用者可以下到乘梯处7。
控制盘9也起到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制动装置工作检测装置的功能。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具备多个感测器。这里,电梯1如图2所示,具备作为制动状态感测器的制动器制动开关14及作为非制动状态感测器的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2个感测器。电梯1的控制盘9根据该制动器制动开关14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从而,电梯1在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方面得到改善。
这里首先,参照图2、图3、图4,说明制动器装置8的具体构成。另外,图2表示制动器装置8完全闭合的状态(完全制动状态)。图3表示制动器装置8完全打开的状态(完全非制动状态)。图4表示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制动状态和完全非制动状态之间的状态(中间状态)。
制动器装置8由制动器盘16、电磁线圈部17、衔铁(armature)18、盘垫19、弹簧20、撞击螺栓(striker bolt)21、22等构成。
制动器盘16形成圆盘状,与卷扬机10的电动机11的旋转轴11a连结。制动器盘16以该旋转轴11a和旋转轴线X为旋转中心一体旋转。
电磁线圈部17在沿旋转轴线X的方向(以下,也称为「轴向」)与制动器盘16相对向配置。电磁线圈部17经由连结部件23等固定组装到卷扬机10的框。电磁线圈部17包含被供给来自控制盘9的电力的电磁线圈。电磁线圈部17在通电时产生预定大小的吸引力,非通电时吸引力为0。
衔铁18形成与制动器盘16同轴的圆盘状,在轴向,配置在制动器盘16和电磁线圈部17之间。衔铁18以相对于电磁线圈部17在轴向可相对移动且绕旋转轴线X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撑。衔铁18在与制动器盘16相对向的面,设置了盘垫19。电磁线圈部17通过成为通电状态,对衔铁18作用预定大小的吸引力。
盘垫19是可与制动器盘16抵接的摩擦材料。弹簧20在轴向配置在衔铁18和电磁线圈部17之间,通过其弹性力对衔铁18作用预定大小的按压力。撞击螺栓21、22都是沿轴向配置的棒状的部件。撞击螺栓21、22经由螺合部固定到衔铁18的外缘部。撞击螺栓21和撞击螺栓22夹着旋转轴线X,配置在大致对称的位置。撞击螺栓21、22伴随衔铁18沿轴向的移动,与该衔铁18一体在轴向移动。
上述构成的制动器装置8的电磁线圈部17通过成为非通电状态,如图2所示,衔铁18通过来自弹簧20的按压力沿轴向按压到制动器盘16侧。制动器装置8根据对衔铁18作用的按压力的大小,由在制动器盘16和盘垫19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产生使制动器盘16的旋转制动的制动力。从而,制动器装置8可以使卷扬机10的旋转轴11a的旋转制动,使轿厢3制动。另外,上述的弹簧20的弹性力换言之是弹簧20的按压力。弹簧20的按压力在电磁线圈部17为非通电状态且吸引力为0的场合,设定成使得使卷扬机10的旋转轴11a的旋转制动并使轿厢3制动所需的足够大的制动力产生的大小。
另一方面,制动器装置8的电磁线圈部17通过成为通电状态,如图3所示,衔铁18通过来自电磁线圈部17的吸引力沿轴向向离开制动器盘16的一侧移动。制动器装置8的制动器盘16和盘垫19离开,接触状态解除。从而,制动器装置8释放使卷扬机10的旋转轴11a的旋转制动的状态,成为轿厢3可升降的状态。另外,上述的电磁线圈部17的吸引力在电磁线圈部17为通电状态的场合,设定成足够大,使得衔铁18可克服弹簧20的弹性力而沿轴向向从制动器盘16离开的一侧移动。
制动器制动开关14、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组装到电磁线圈部17的外侧。制动器制动开关14在轴向固定到与撞击螺栓21的电磁线圈部17侧的端面21a相对向的位置。另一方面,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在轴向固定到与撞击螺栓22的电磁线圈部17侧的端面22a相对向的位置。
制动器制动开关14如图2所示,感测制动器装置8产生预先设定的预定大小的制动力的制动状态。这里,预先设定的预定大小的制动力是使轿厢3制动及停止所需的足够大的制动力。即,制动器制动开关14感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使轿厢3制动及停止所需的充分完全的制动状态。
这里,制动器制动开关14感测制动器装置8的机械变位,根据该制动器装置8的机械变位,感测制动器装置8的制动状态。即,撞击螺栓21,在图2所示的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制动状态下,在端面21a未按入制动器制动开关14的位置,定位于与该制动器制动开关14接触的位置。该场合,撞击螺栓21利用衔铁18的支撑部即螺合部的螺丝的作用,调节端面21a的轴向的位置,调节制动器制动开关14的感测位置。制动器制动开关14在制动器装置8为完全制动状态的场合,未被撞击螺栓21的端面21a按入,在与该端面21a接触的状态下,成为ON状态。从而,制动器制动开关14感测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制动状态。
制动器制动开关14如图4所示,从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制动状态到电磁线圈部17成为通电状态后,由于其吸引力,衔铁18沿轴向向从制动器盘16离开的一侧移动。撞击螺栓21伴随该衔铁18的移动而移动,即使由端面21a稍微按入制动器制动开关14,也立即成为OFF状态。制动器制动开关14立即成为OFF状态后,感测为制动器装置8不再是完全制动状态。
即,撞击螺栓21的端面21a在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制动状态下,设定在制动器制动开关14从ON状态即将成为OFF状态的ON位置。从而,调节撞击螺栓21的端面21a的位置,使得制动器制动开关14在制动器装置8为完全制动状态的场合成为ON状态,在衔铁18从完全制动状态的位置即使稍微移动也立即成为OFF状态。然后,制动器制动开关14根据感测状态向控制盘9输出预定的制动感测信号。
另一方面,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如图3所示,感测制动器装置8不产生制动力的非制动状态。这里,制动器装置8不产生制动力的状态是盘垫19从制动器盘16完全离开,衔铁18完全吸引到电磁线圈部17侧的状态。即,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感测制动器装置8的制动力完全不作用的非制动状态。
这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感测制动器装置8的机械变位,根据该制动器装置8的机械变位,感测制动器装置8的非制动状态。即,撞击螺栓22在图3所示的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非制动状态下,端面22a定位在完全按入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位置。该场合,撞击螺栓22利用衔铁18的支撑部即螺合部的螺丝的作用,调节端面22a的轴向的位置,调节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感测位置。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在制动器装置8为完全非制动状态的场合,在被撞击螺栓22的端面22a完全按入的状态下,成为OFF状态。从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感测制动器装置8为完全非制动状态。
然后,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如图4所示,从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非制动状态到电磁线圈部17成为非通电状态后,衔铁18沿轴向向接近制动器盘16的一侧移动。然后,撞击螺栓22伴随该衔铁18的移动而移动,即使端面22a稍微返回,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也立即成为ON状态,感测制动器装置8不再是完全制动状态。
即,撞击螺栓22的端面22a在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非制动状态下,设定在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从OFF状态即将成为ON状态的OFF位置。从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如下调节撞击螺栓22的端面22a的位置。即,调节端面22a的位置,使得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在制动器装置8为完全非制动状态的场合成为OFF状态,在衔铁18从完全非制动状态的位置即使稍微移动也立即成为ON状态。然后,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根据感测状态,向控制盘9输出预定的非制动感测信号。
控制盘9根据该制动器制动开关14的感测状态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感测状态,进行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具体地说,控制盘9根据从制动器制动开关14输入的制动感测信号的状态和从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输入的非制动感测信号的状态的组合,进行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
控制盘9在制动器制动开关14为ON状态且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为ON状态的场合,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完全制动状态(参照图2)。即,控制盘9在制动感测信号为ON状态且非制动感测信号为ON状态的场合,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完全制动状态。另一方面,控制盘9在制动器制动开关14为OFF状态且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为OFF状态的场合,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完全非制动状态(参照图3)。即,控制盘9在制动感测信号为OFF状态且非制动感测信号为OFF状态的场合,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完全非制动状态。
控制盘9在制动器制动开关14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感测状态不同的场合,检测为无法正常检测完全制动状态及完全非制动状态的异常状态。即,控制盘9在制动器制动开关14为OFF状态、制动感测信号为OFF状态且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为ON状态、非制动感测信号为ON状态的场合,检测为上述异常状态。或,控制盘9在制动器制动开关14为ON状态、制动感测信号为ON状态且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为OFF状态、非制动感测信号为OFF状态的场合,检测为上述异常状态。
作为无法正常检测完全制动状态及完全非制动状态的异常状态,例如是完全制动状态和完全非制动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等(参照图4)。即使控制盘9向该制动器装置8输出设为非制动状态的操作信号,使电磁线圈部17成为通电状态,进行衔铁18的吸引工作,制动器装置8在下述的场合也可能成为预定的中间状态。这里,预定的中间状态是完全制动状态和完全非制动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例如,在由于因线圈电阻的增加等导致对电磁线圈部17的供给电压/电流的不足等,无法将衔铁18吸引到非制动状态中的适当位置为止的场合,制动器装置8可能成为上述预定的中间状态。
从而,控制盘9在制动器制动开关14为OFF状态、制动感测信号为OFF状态且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为ON状态、非制动感测信号为ON状态的场合,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上述预定的中间状态。或,控制盘9在制动器制动开关14为ON状态、制动感测信号为ON状态且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为OFF状态、非制动感测信号为OFF状态的场合,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上述预定的中间状态。
控制盘9检测到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完全制动状态和完全非制动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场合,例如,相应地适当修正制动器装置8的控制量。控制盘9典型地适当修正向通过供给电力而工作的电磁线圈部17的供给电压/电流。即,控制盘9根据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结果,可变控制制动器装置8的控制量(供给电压/电流)。从而,控制盘9可以可变控制制动器装置8的机械工作时间,例如,可以适当将中间状态的制动器装置8设为完全制动状态或完全非制动状态。
接着,参照图5的流程图说明控制盘9的控制的一例。
首先,作为制动状态感测判定处理,控制盘9根据来自制动器制动开关14的制动感测信号,判定制动器制动开关14是否为ON状态(ST1)。
控制盘9判定制动器制动开关14为ON状态的场合(ST1:是),作为非制动状态感测判定处理,进行下述的判定。即,作为非制动状态感测判定处理,控制盘9根据来自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非制动感测信号,判定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是否为ON状态(ST2)。
控制盘9判定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为ON状态的场合(ST2:是),作为工作状态判别处理,判定、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完全制动状态(ST3)。然后,作为制动器通常控制处理,控制盘9根据预先设定的基准的控制量(供给电压/电流),通常控制制动器装置8,或,继续制动器装置8的通常控制(ST4),结束该控制。
控制盘9在ST1判定制动器制动开关14为OFF状态的场合(ST1:否),作为非制动状态感测判定处理,进行下述的判定。即,作为非制动状态感测判定处理,控制盘9根据来自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非制动感测信号,判定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是否为OFF状态(ST5)。
控制盘9判定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为OFF状态的场合(ST5:是),作为工作状态判别处理,判定、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完全非制动状态(ST6)。然后,作为制动器通常控制处理,控制盘9根据预先设定的基准的控制量(供给电压/电流),通常控制制动器装置8,或,继续制动器装置8的通常控制(ST4),结束该控制。
控制盘9在ST2判定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为OFF状态的场合(ST2:否),在ST5判定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为ON状态的场合(ST5:否),作为工作状态判别处理,进行下述的判定。即,判定、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完全制动状态和完全非制动状态的中间状态(ST7)。然后,作为制动器修正控制处理,控制盘9根据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结果,修正预先设定的基准的控制量(供给电压/电流)。然后,控制盘9根据该修正后的控制量,修正控制制动器装置8,或,继续制动器装置8的修正控制(ST8),结束该控制。
从而,控制盘9将制动器制动开关14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ON状态、OFF状态设定成覆盖相互的迟滞区域,可以如下进行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即,控制盘9根据从制动器制动开关14输入的制动感测信号的状态和从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输入的非制动感测信号的状态的组合,进行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从而,控制盘9可以更详细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即,控制盘9通过制动器制动开关14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可以更准确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制动状态、完全非制动状态,因此,例如,可以正确监视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控制盘9还可以区别检测完全制动状态和完全非制动状态的中间状态。从而,即使从控制盘9向制动器装置8输入操作信号,将电磁线圈部17设为通电状态,进行衔铁18的吸引工作,控制盘9也可以在下述的场合检测制动器装置8为异常状态的情况。例如,控制盘9在由于线圈电阻的增加等导致对电磁线圈部17的供给电压/电流的不足等而无法将衔铁18吸引到非制动状态中的适当位置的场合等,可以检测到制动器装置8处于异常状态。
然后,控制盘9根据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结果,可变控制制动器装置8的控制量(供给电压/电流)。从而,控制盘9根据从控制盘9到制动器装置8的操作信号,可以适当将制动器装置8设为完全制动状态或完全非制动状态。其结果,控制盘9可以可靠地防止例如在制动器装置8的制动器盘16和盘垫19滑动(slip)的状态下进行轿厢3升降导致的制动器拉拽运行的发生。另外,控制盘9可以通过制动器装置8总是可靠地产生适当制动力,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制动器装置8的制动性能。
上述构成的控制盘9根据制动器制动开关14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进行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制动器制动开关14感测使电梯1的轿厢3制动的制动器装置8产生预先设定的预定大小的制动力的制动状态。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感测制动器装置8不产生制动力的非制动状态。从而,控制盘9例如可以将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区别检测为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制动状态、完全非制动状态、中间状态,可以更详细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
[实施方式2]
图6是实施方式2的制动器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面图。实施方式2的电梯控制装置的控制的内容不同于实施方式1。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构成、作用、效果的重复说明尽可能省略(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也同样)。
作为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控制盘209如下进行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即,控制盘209根据制动器制动开关14及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感测状态、制动器制动开关14的工作定时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工作定时,进行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
具体地说,控制盘209根据从制动器制动开关14输入的制动感测信号的状态和从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输入的非制动感测信号的状态,进行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而且,控制盘209根据制动感测信号、非制动感测信号的变化时间(变化定时)、从控制盘209向制动器装置8输入的操作信号的状态、变化时间(变化定时)等,进行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
例如,控制盘209根据制动感测信号的状态、变化时间检测下述的定时,作为制动器制动开关14的工作定时。即,控制盘209检测制动器制动开关14感测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制动状态的定时、感测制动器装置8不再是完全制动状态的定时,作为制动器制动开关14的工作定时。另外,控制盘209根据非制动感测信号的状态、变化时间,检测下述的定时,作为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工作定时。即,控制盘209检测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感测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非制动状态的定时、感测制动器装置8不再是完全非制动状态的定时,作为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工作定时。
换言之,控制盘209根据制动感测信号的状态、变化时间,检测制动器制动开关14从OFF状态成为ON状态的定时、制动器制动开关14从ON状态成为OFF状态的定时等。另外,控制盘209根据非制动感测信号的状态、变化时间,检测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从OFF状态成为ON状态的定时、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从ON状态成为OFF状态的定时等。然后,控制盘209根据这些定时,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定时(工作时间),进行更详细的工作状态的检测。
例如,控制盘209在来自控制盘209的操作信号输入制动器装置8,将电磁线圈部17设为通电状态,进行衔铁18的吸引工作时,在下述的场合,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工作时间迟延状态。控制盘209在制动器制动开关14从ON状态成为OFF状态的定时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从ON状态成为OFF状态的定时的时间差相对变长的场合,检测为上述工作时间迟延状态。上述时间差相对长的场合例如是比预先设定的工作迟延判定基准值长的场合。从该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制动状态向完全非制动状态移行时的工作时间迟延状态,例如可能在下述的场合发生。即,可能在由于电磁线圈部17的温度上升、线圈电阻的增加等导致对电磁线圈部17的供给电压/电流的不足等,衔铁18移动到完全非制动状态下的适当位置为止的时间变长的场合发生。
另外,例如,控制盘209在来自控制盘209的操作信号输入制动器装置8,将电磁线圈部17设为非通电状态,衔铁18从吸引状态返回时,在下述的场合,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工作时间迟延状态。控制盘209在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从OFF状态成为ON状态的定时和制动器制动开关14从OFF状态成为ON状态的定时的时间差相对变长的场合,检测为上述工作时间迟延状态。上述时间差相对变长的场合是例如比预先设定的工作迟延判定基准值长的场合。从该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非制动状态向完全制动状态移行时的工作时间迟延状态,例如可能在下述的场合发生。即,可能在由于弹簧20的劣化等导致弹簧20的弹性力(按压力)降低,衔铁18移动到完全制动状态下的适当位置为止的时间变长的场合发生。
另外,例如,控制盘209从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制动状态向完全非制动状态移行时,也可以如下检测盘垫19的磨耗状态。即,控制盘209也可以根据来自控制盘209的操作信号输入制动器装置8的定时和制动器制动开关14从ON状态成为OFF状态的定时的时间差,检测盘垫19的磨耗状态。例如,控制盘209在从制动器装置8的完全制动状态向完全非制动状态移行时,在下述的场合,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磨耗工作状态(盘垫19磨耗预定以上的状态下的工作状态)。控制盘209在来自控制盘9的操作信号输入制动器装置8的定时和制动器制动开关14从ON状态成为OFF状态的定时的时间差相对变长的场合,检测为上述磨耗工作状态。上述时间差相对变长的场合是例如比预先设定的磨耗判定基准值长的场合。
上述构成的控制盘209,可以更详细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该控制盘209根据制动器制动开关14及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感测状态、制动器制动开关14的工作定时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工作定时,进行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从而,控制盘209不仅将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检测为完全制动状态、完全非制动状态、完全制动状态和完全非制动状态的中间状态,而且可以详细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即,控制盘209可以进一步根据制动感测信号、非制动感测信号、向制动器装置8输入的操作信号、各个状态、和/或变化时间(变化定时),检测下述的工作状态。即,控制盘209还可以检测向完全非制动状态移行时的工作时间迟延状态、向完全制动状态移行时的工作时间迟延状态、盘垫19的磨耗工作状态等,可以更详细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
控制盘209根据更详细检测的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可变控制制动器装置8的控制量(供给电压/电流)。从而,控制盘209可以使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时间可变,进行更适当的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修正,进一步提高制动器装置8的控制精度。例如,控制盘209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向完全非制动状态移行时的工作时间迟延状态的场合,作为制动器装置8的控制量,增加对电磁线圈部17的供给电压。从而,控制盘209可以相对地缩短衔铁18移动到完全非制动状态下的适当位置为止的工作时间。另外,例如,控制盘209检测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为向完全制动状态移行时的工作时间迟延状态的场合,作为制动器装置8的控制量,减少对电磁线圈部17的供给电压。从而,控制盘209可以相对地缩短衔铁18移动到完全制动状态下的适当位置为止的工作时间。其结果,控制盘209可以根据更详细的制动器装置8的工作状态,进一步提高制动器装置8的控制精度。
[实施方式3]
图7是实施方式3的制动器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面图。实施方式3的电梯控制装置进行与多个制动装置相应的控制,这点不同于实施方式1、2。
作为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控制盘309适用到设置有制动器装置8和制动器装置308作为多个制动装置的电梯1。这里,制动器装置308在轴向以夹着卷扬机10的框的方式配置在制动器装置8的相反侧。即,制动器装置8和制动器装置308在轴向以夹着卷扬机10的电动机11的方式设置。制动器装置308包含制动器盘316、电磁线圈部317、衔铁318、盘垫319、弹簧320、撞击螺栓321、322等。另外,制动器装置308与制动器装置8大致同样,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这里,作为制动状态感测器的制动器制动开关14、作为非制动状态感测器的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对多个制动器装置8、308的每一个设置。即,制动器制动开关14对制动器装置8和制动器装置308逐一设置,合计设置2个,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对制动器装置8和制动器装置308逐一设置,合计设置2个。
控制盘309根据各制动器制动开关14及各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感测状态、各制动器制动开关14的工作定时、各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工作定时,进行下述的控制。即,控制盘309计算多个制动器装置8、308的工作定时的差。然后,控制盘309根据该多个制动器装置8、308的工作定时的差,可变控制各制动器装置8、308的工作定时。
具体地说,控制盘309根据各制动感测信号、各非制动感测信号、各操作信号的状态、变化时间(变化定时)等,进行制动器装置8、30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各制动感测信号从各制动器制动开关14输入。各非制动感测信号从各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输入。各操作信号的状态从控制盘9输入各制动器装置8、308。然后,控制盘309例如适当修正制动器装置8的控制量,使得制动器装置8和制动器装置308的工作定时的差成为0。这里,制动器装置8的控制量是对制动器装置8、制动器装置308各自的电磁线圈部17的供给电压/电流。即,控制盘309可变控制各制动器装置8、308的控制量(供给电压/电流),使得制动器装置8和制动器装置308的工作定时的差成为0。从而,控制盘309可以分别可变控制制动器装置8、制动器装置308的机械工作时间。控制盘309例如可以在制动器装置8和制动器装置308之间使成为完全制动状态的工作定时、成为完全非制动状态的工作定时等一致。另外,这里说明了控制盘309在制动器装置8和制动器装置308之间进行控制使工作定时一致的情况,但是也可以积极地使这些定时错开的方式进行控制。
上述构成的控制盘309,可以更详细检测制动器装置8、308的工作状态。该控制盘309对多个制动器装置8、308的每一个设置制动器制动开关14及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控制盘309根据各制动器制动开关14及各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感测状态、各制动器制动开关14的工作定时、各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工作定时,计算工作定时的差。即,控制盘309计算多个制动器装置8、308的工作定时的差。控制盘309根据该多个制动器装置8、308的工作定时的差,可变控制各制动器装置8、308的工作定时。从而,控制盘309可以使多个制动器装置8、308的工作定时适当匹配。控制盘309例如根据多个制动器装置8、308间的制造误差等形成的个体差、磨耗、劣化程度的差异等,可以抑制多个制动器装置8、308的工作的偏差。因此,控制盘309可以提高制动器装置8、308全体的控制精度。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述的范围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本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也可以将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多个组合而构成。
另外,以上说明的制动状态感测器也可以使ON状态和OFF状态的关系逆转。例如,也可以是制动状态感测器在感测制动装置为完全制动状态时成为OFF状态,在感测制动装置不再是完全制动状态时成为ON状态的构成。同样,非制动状态感测器的ON状态和OFF状态的关系也可以逆转。
另外,以上说明的制动装置也可以适用到其他形式的制动装置。例如,如图8所例示,作为变形例所示电梯控制装置的控制盘409也可以适用到作为所谓滚筒(drum)式的制动装置的制动器装置408、508。这里,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重复的说明也尽可能省略。
该制动器装置408、508具备共同的滚筒416。滚筒416形成圆筒状,与卷扬机10的电动机11的旋转轴11a连结,以该旋转轴11a和旋转轴线X为旋转中心一体旋转。制动器装置408、508分别包含电磁线圈部417、517、衔铁418、518、制动蹄(shoe)419、519、弹簧420、520、撞击螺栓421、422、521、522等。电磁线圈部417、517产生吸引力。衔铁418、518由电磁线圈部417、517吸引。制动蹄419、519设置在衔铁418、518。弹簧420、520向衔铁418、518施加按压力。撞击螺栓421、422、521、522调节各制动器制动开关14、各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的感测位置。制动器装置408、508设置在使这些部件夹着滚筒416的外周面的旋转轴线X而大致对称的位置,并分别设置有制动器制动开关14、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
制动器装置408、508通过使电磁线圈部417、517成为非通电状态,由弹簧420、520将衔铁418、518按压到滚筒416的外周面。然后,制动器装置408、508通过在制动蹄419、519和滚筒416的外周面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产生使滚筒416的旋转制动的制动力。从而,制动器装置408、508可以使卷扬机10的旋转轴11a的旋转制动,使轿厢3制动。另一方面,制动器装置408、508通过使电磁线圈部417、517成为通电状态,使衔铁418、518向从滚筒416离开的一侧移动。然后,制动器装置408、508的制动蹄419、519和滚筒416离开,解除接触的状态。从而,制动器装置408、508将使卷扬机10的旋转轴11a的旋转制动的状态释放,成为轿厢3可升降的状态。
控制盘409即使是适用于上述的形式的制动器装置408、508的场合,也可以根据制动器制动开关14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进行制动器装置408、50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上述制动器制动开关14感测使电梯1的轿厢3制动的制动器装置408、508产生预先设定的预定大小的制动力的制动状态。上述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感测制动器装置408、508不产生制动力的非制动状态。从而,控制盘409,可以更详细检测制动器装置408、508的工作状态。
另外,例如,如图9所例示,作为变形例所示电梯控制装置的控制盘609也可以适用于作为所谓卡钳(caliper)式的制动装置的制动器装置608、708。该制动器装置608、708具备共同的制动器盘616。制动器盘616形成圆筒状,与卷扬机10的电动机11的旋转轴11a连结,以该旋转轴11a和旋转轴线X为旋转中心一体旋转。制动器装置608、708分别具有衔铁618、718,以隔着盘垫619、719从两侧挟持制动器盘616的外端部的方式进行按压接触,产生摩擦力。这里,制动器装置608、708省略了电磁线圈部、弹簧、撞击螺栓等的图示。制动器装置608、708设置在使这些部件夹着制动器盘616的外缘部的旋转轴线X而大致对称的位置,并分别设置有制动器制动开关14、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
控制盘609即使在适用于上述形式的制动器装置608、708的场合,也可以根据制动器制动开关14和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进行制动器装置608、708的工作状态的检测。上述制动器制动开关14感测使电梯1的轿厢3制动的制动器装置608、708产生预先设定的预定大小的制动力的制动状态。上述制动器非制动开关15感测制动器装置608、708不产生制动力的非制动状态。从而,控制盘609可以更详细检测制动器装置608、708的工作状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变形例的电梯控制装置,可以更详细检测制动装置的工作状态。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示例而不是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实施方式可以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是发明的范围和要旨所包含的,也是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述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所包含的。

Claims (3)

1.一种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感测使电梯的轿厢制动的制动装置产生预先设定的预定大小的制动力的制动状态的制动状态感测器和感测上述制动装置不产生制动力的非制动状态的非制动状态感测器,进行上述制动装置的工作状态的检测,
根据上述制动状态感测器及上述非制动状态感测器的感测状态、上述制动状态感测器的从OFF状态成为ON状态的工作定时、从ON状态成为OFF状态的工作定时和上述非制动状态感测器的从OFF状态成为ON状态的工作定时、从ON状态成为OFF状态的工作定时,进行上述制动装置的工作状态的检测,
上述制动状态感测器和上述非制动状态感测器组装到电磁线圈部的外侧,上述制动状态感测器在轴向固定到与第1撞击螺栓的电磁线圈部侧的端面相对向的位置,上述非制动状态感测器在轴向固定到与第2撞击螺栓的电磁线圈部侧的端面相对向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上述制动装置的工作状态的检测结果,可变控制上述制动装置的控制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上述制动装置的每一个设置上述制动状态感测器及上述非制动状态感测器,根据各上述制动状态感测器及各上述非制动状态感测器的感测状态、各上述制动状态感测器的工作定时和各上述非制动状态感测器的工作定时,计算上述多个制动装置的工作定时的差,根据该工作定时的差,可变控制各上述制动装置的工作定时。
CN201210031331.2A 2011-03-01 2012-02-13 电梯控制装置 Active CN1026533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4434/2011 2011-03-01
JP2011044434A JP5676310B2 (ja) 2011-03-01 2011-03-01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3367A CN102653367A (zh) 2012-09-05
CN102653367B true CN102653367B (zh) 2015-04-08

Family

ID=46729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1331.2A Active CN102653367B (zh) 2011-03-01 2012-02-13 电梯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76310B2 (zh)
CN (1) CN1026533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45932A1 (de) * 2014-09-24 2016-03-31 Inventio Ag Aufzugbremse
JP6781306B1 (ja) * 2019-07-11 2020-11-0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巻上機のブレーキトルク調整方法
EP3904260A1 (en) * 2020-04-30 2021-11-03 KONE Corporation Determination of a sequence of bus nodes in a multi-drop-bu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8380A (zh) * 2006-03-02 2008-02-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1264840A (zh) * 2007-03-14 2008-09-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1624157A (zh) * 2008-07-08 2010-01-13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用制动装置检修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85803B2 (ja) * 2007-01-10 2011-05-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JP4563429B2 (ja) * 2007-08-08 2010-10-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ブレーキの制御装置
JP5474040B2 (ja) * 2009-02-20 2014-04-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ブレー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8380A (zh) * 2006-03-02 2008-02-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1264840A (zh) * 2007-03-14 2008-09-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1624157A (zh) * 2008-07-08 2010-01-13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用制动装置检修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76310B2 (ja) 2015-02-25
CN102653367A (zh) 2012-09-05
JP2012180188A (ja) 201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72107C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preventing the unintended movement of an elevator car
US8261886B2 (en) Safety device for elevator and rope slip detection method
US8167094B2 (en) Elevator apparatus
EP1997765B1 (en) Elevator device
JP2009526723A (ja) エレベータブレーキ状態試験
CN102653367B (zh) 电梯控制装置
JP2008222394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09137707A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ブレーキの制動力試験装置および試験方法
JP5532753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JP2012188176A (ja) エレベータ制動装置
JP429841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ブレーキ装置
CN102963786B (zh) 曳引机的制动保持转矩调整装置及其调整方法
CN107697772B (zh) 电梯
JP4701946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ブレーキ装置
JP2015168487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その制御装置
EP2287102B1 (en) Elevator device
EP3753891A1 (en) Emergency braking apparatus
CN112678637A (zh) 用于监视电梯的制动拖曳的方法
JP2017178550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JP2011032049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4118299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415131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06011214A1 (ja) エレベーター用巻上機
WO2023170873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JP2011143978A (ja) 扉開走行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