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28508A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28508A
CN102628508A CN2012100238646A CN201210023864A CN102628508A CN 102628508 A CN102628508 A CN 102628508A CN 2012100238646 A CN2012100238646 A CN 2012100238646A CN 201210023864 A CN201210023864 A CN 201210023864A CN 102628508 A CN102628508 A CN 1026285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lutch
driving apparatus
vehicle driving
driven me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38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28508B (zh
Inventor
木仓崇晴
山崎义畅
柿原裕介
兼田健介
伊藤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226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2085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334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7486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657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8972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761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3064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176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8974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28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8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28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85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2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driveline clu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W10/06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including control of combustion eng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1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change-speed gearings
    • B60W10/101Infinitely variable gearings
    • B60W10/107Infinitely variable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1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change-speed gearings
    • B60W10/11Stepped gearings
    • B60W10/115Stepped gearings with planetary ge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18Propelling the vehicle
    • B60W30/18009Propelling the vehicle related to particular drive situations
    • B60W30/18054Propelling the vehicle related to particular drive situations at stand still, e.g. engine in idling st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66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ings
    • F16H2061/6604Special control features generally applicable to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ings
    • F16H2061/6608Control of clutches, or brakes for forward-reverse shi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312/00Driving activities
    • F16H2312/14Going to, or coming from standby operation, e.g. for engine start-stop operation at traffic ligh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能够抑制发动机再起动带来的前进离合器的联接冲击,且即使在发动机停止时,也能够实现空档控制。在发动机(11)和驱动轮(19f、19r)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18)上设有在前进时联接的前进离合器(48)。在该前进离合器的联接油腔(63)内组装有弹簧部件(65),即使在控制液压降低的怠速停止时,前进离合器也能通过弹簧力保持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发动机再起动带来的前进离合器的联接冲击。另外,在动力传递路径上设有被电动致动器(44)驱动的输入离合器(15)。由此,即使具备保持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的前进离合器,也能够通过将输入离合器分离来实现空档控制。

Description

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驱动装置,其具备在规定的停止条件下自动停止而在规定的起动条件下自动再起动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消减发动机的燃料消耗量,开发了一种在停车时使发动机自动停止的怠速停止车辆。该怠速停止车辆在规定的停止条件成立时,使发动机自动停止,另一方面,在规定的起动条件成立时,使发动机自动地再起动。另外,在搭载发动机及电动马达的混合动力车辆中,也通常是在停车时使发动机自动停止。
有时,车辆的动力传递系统搭载有具备多个液压离合器及液压制动器(以下,包括液压制动器在内称为液压离合器)的自动变速器。另外,为了向自动变速器供给离合器用的控制液压,自动变速器连接有被发动机驱动的油泵。但是,在怠速停止车辆中,由于在停车时发动机及油泵停止,因此联接中的液压离合器不能维持联接状态而被分离。而且,当随着发动机再起动而油泵再次被驱动时,分离中的液压离合器快速地联接,因此液压离合器会发生联接冲击。
因此,为了避免怠速停止时的液压离合器分离,也考虑通过搭载电动油泵或蓄能器,来避免发动机停止时的液压降低,但是,搭载电动油泵等成为导致怠速停止车辆的高成本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发了一种在液压离合器的活塞上安装有弹簧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使其即使在液压离合器的控制液压降低的情况下,液压离合器也不会完全分离。
这样,通过由弹簧对液压离合器的活塞施力,即使油泵停止,液压离合器也不会完全分离,能够抑制发动机再起动时的液压离合器的联接冲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997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采用了由弹簧在联接侧对液压离合器的活塞施力的构造,因此在液压离合器上设有用于在分离时供给工作油的解除油腔。即,为了将液压离合器完全分离,需要向解除油腔供给工作油。因此,在使油泵停止的发动机停止时,不能向液压离合器的解除油腔供给工作油,使得液压离合器保持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因此不可能将车辆控制为空档状态(ニユ一トラル状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能够抑制发动机再起动时的联接冲击发生,并且即使在发动机停止时,也能够控制到空档状态。
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在规定的停止条件下自动停止而在规定的起动条件下自动地再起动的发动机,其中,车辆用驱动装置包括:摩擦接合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和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中,摩擦接合机构使液压活塞向接合方向移动而将摩擦板变成接合状态,且通过使所述液压活塞向分离方向移动而解除所述摩擦板的接合状态;油泵,其被所述发动机驱动,且将使所述液压活塞向接合方向和分离方向移动的工作油供给到所述摩擦接合机构;施力装置(付勢手段),其对所述液压活塞向接合方向施力,且设置于所述摩擦接合机构,从而在使所述油泵停止的发动机停止时,将所述摩擦接合机构保持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以及输入离合器,其设置于所述动力传递路径中,基于驾驶员的选择操作(セレクト操作),输入离合器被切换为将所述动力传递路径切断的分离状态和将所述动力传递路径连接的联接状态,其中,在选择操作到中立位置时,通过将所述输入离合器切换为分离状态,即使在所述摩擦接合机构成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的发动机停止时,也将所述发动机和所述驱动轮断开。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输入离合器为啮合离合器。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其中,输入离合器具有电磁驱动部,所述输入离合器在所述电磁驱动部通电时被切换为将所述动力传递路径连接的联接状态,而在所述电磁驱动部非通电时被切换为将所述动力传递路径切断的分离状态;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包括输入离合器控制装置,基于驾驶员的选择操作,所述输入离合器控制装置将所述电磁驱动部控制为通电状态和非通电状态,其中,在对起动开关进行接通操作的车辆起动状态下,在选择操作到中立位置时,通过由所述输入离合器控制装置使所述电磁驱动部变成非通电状态,将所述输入离合器切换为分离状态,在对所述起动开关进行断开操作的车辆停止状态下,通过所述起动开关的断开操作使所述电磁驱动部变成非通电状态,将所述输入离合器切换为分离状态。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其具有手动操作部,所述手动操作部在向驱动轮传递动力时被操作到行驶档位(レンジ),在切断对所述驱动轮的动力传递时被操作到非行驶档位,所述啮合离合器连结到所述手动操作部,在所述摩擦接合机构成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的发动机停止时,在由驾驶员选择了非行驶档位时,用所述啮合离合器将所述发动机和所述驱动轮断开。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驱动啮合部件和与该驱动啮合部件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并且具有与所述手动操作部联动而将所述从动啮合部件推到所述驱动啮合部件侧的杆部件,所述杆部件具有前端部件和经由弹性部件同轴地配置于前端部件的基端部件。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在选择了行驶档位的前进行驶档位时,所述杆部件被推到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接触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驱动啮合部件和与该驱动啮合部件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对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向所述驱动啮合部件方向施力的联接油腔被划分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的背面侧(背面侧)。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在选择了行驶档位的后退行驶档位时,所述联接油腔被供给工作油。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在选择了行驶档位的前进行驶档位时,所述联接油腔被供给工作油。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经由花键结合部连结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的外周部的鼓部件,在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和所述鼓部件之间安装有一对油封,所述一对油封分别位于所述花键结合部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所述联接油腔以所述一对油封为界划分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和所述鼓部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具有凸轮机构,所述凸轮机构设置于所述手动操作部和所述啮合离合器之间,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非行驶档位时,所述啮合离合器被切换为分离状态,而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行驶档位时,所述啮合离合器被切换为联接状态。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凸轮机构具有与所述手动操作部联动而转动的凸轮,在所述凸轮的轮廓曲线上设有多个凸部。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驱动啮合部件和与该驱动啮合部件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并且具有将所述从动啮合部件推向所述驱动啮合部件的杆部件,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行驶档位的前进行驶档位时,所述杆部件被一个所述凸部推入,而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行驶档位的后退行驶档位时,所述杆部件被另一个所述凸部推入。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杆部件具有前端部件和经由弹性部件同轴地配置于该前端部件的基端部件。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驱动啮合部件和与该驱动啮合部件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对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向所述驱动啮合部件方向施力的联接油腔被划分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的背面侧。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行驶档位的前进行驶档位或后退行驶档位时,所述联接油腔被供给工作油。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经由花键结合部连结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的外周部的鼓部件,在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和所述鼓部件之间安装有一对油封,所述一对油封分别位于所述花键结合部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所述联接油腔以所述一对油封为界划分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和所述鼓部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具有与所述凸轮机构连结的致动器,通过来自所述致动器的动力,辅助所述啮合离合器向联接状态的切换。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具有电动致动器,所述电动致动器,与所述啮合离合器连结,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非行驶档位时,所述啮合离合器被切换为分离状态,另一方面,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行驶档位时,所述啮合离合器被切换为联接状态。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驱动啮合部件和与该驱动啮合部件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并且具有与所述电动致动器连结而将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向所述驱动啮合部件侧推进的杆部件,所述杆部件具有前端部件和经由弹性部件同轴地配置于该前端部件的基端部件。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在选择了行驶档位时,所述电动致动器设置成将所述杆部件推到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接触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电动致动器设置成在非通电时,将所述啮合离合器切换为分离状态。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驱动啮合部件和与该驱动啮合部件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对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向所述驱动啮合部件方向施力的联接油腔被划分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的背面侧。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在选择了行驶档位时,所述联接油腔被供给工作油。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经由花键结合部连结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的外周部的鼓部件,在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和所述鼓部件之间安装有一对油封,所述一对油封分别位于所述花键结合部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所述联接油腔以所述一对油封为界划分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和所述鼓部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在使油泵停止的发动机停止时也通过施力部件保持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的摩擦接合机构设置于动力传递路径,并且在该动力传递路径上设有通过选择操作被切换为分离状态的输入离合器。由此,能够抑制发动机再起动时的摩擦接合机构的联接冲击,即使在发动机停止时,也能够将车辆用驱动装置控制为空档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将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一部分与控制系统一同表示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在停车状态下执行的输入离合器的切换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发动机工作时的输入离合器的切换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图;
图7是将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一部分与控制系统一同表示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输入离合器的切换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图;
图10是将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一部分与控制系统一同表示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啮合离合器的构造及控制系统的概略图;
图12(a)~(c)是表示啮合离合器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
图13(a)及(b)是表示啮合离合器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啮合离合器的构造及控制系统的概略图;
图15(a)是表示选择操作到P档位时的啮合离合器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图15(b)是表示选择操作到R档位时的啮合离合器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
图16(a)是表示选择操作到N档位时的啮合离合器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图16(b)是表示选择操作到D档位时的啮合离合器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
图17(a)及(b)是表示选择操作到D档位时的啮合离合器的联接过程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的啮合离合器的构造及控制系统的概略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的啮合离合器的构造及控制系统的概略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啮合离合器的构造及控制系统的概略图;
图21是表示啮合离合器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
图22(a)及(b)是表示啮合离合器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将啮合离合器控制为联接状态或分离状态时的顺序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车辆用驱动装置
11发动机
13无级变速器(变速机构)
15输入离合器(啮合离合器)
18动力传递路径
19f前轮(驱动轮)
19r后轮(驱动轮)
44电动致动器
48前进离合器(摩擦接合机构)
60a、61a  摩擦板
62液压活塞(活塞)
65弹簧部件(施力装置)
74油泵
80控制单元(输入离合器控制装置)
81选择杆
86点火开关(起动开关)
90离合器鼓(クラツチドラム)(鼓部件)
91花键结合部
94离合器杆(杆部件)
94a前端部件
94b基端部件
94c弹簧(弹性部件)
97、98油封
99联接油腔
122旋转致动器(致动器)
210车辆用驱动装置
215输入离合器
243电磁驱动部
310车辆用驱动装置
315输入离合器(啮合离合器)
341驱动啮合部件
342从动啮合部件
344操作单元(手动操作部)
344a选择杆(手动操作部)
496凸轮
496d、496r  凸轮峰(凸部)
499凸轮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1~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图。如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0具有发动机11、转矩变换器12、无级变速器(变速机构)13及前后进切换机构14。发动机11经由转矩变换器12及输入离合器15连结有无级变速器13,该无级变速器13经由前后进切换机构14及前差速器机构16连结有前轮(驱动轮)19f。另外,前后进切换机构14经由传动离合器17连结有后轮(驱动轮)19r。即,输入离合器15及前后进切换机构14设置于发动机11和驱动轮19f、19r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18,通过输入离合器15及前后进切换机构14,从发动机11向驱动轮19f、19r传递动力。
图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具有怠速停止功能,在规定的停止条件成立时,使发动机11自动停止,另一方面,在规定的起动条件成立时,使发动机11自动地再起动。作为发动机11的停止条件,举例来说,为停车状态(车速=0km/h),且踏下制动踏板等。另外,作为发动机11的起动条件,举例来说,是解除踏下制动踏板,或踏下加速踏板等。另外,作为使发动机11起动旋转的起动马达,既可以是在起动时使小齿轮突出而与发动机11的未图示的齿圈啮合的方式的起动马达,也可以是经由单向离合器与齿圈持续啮合的方式的起动马达。另外,也可以使交流发电机作为起动马达发挥功能。
与发动机11连结的转矩变换器12具备与曲轴20连结的泵叶轮21、与该泵叶轮21对向并且与涡轮轴22连结的涡轮转轮23。另外,转矩变换器12设有将前盖24和涡轮转轮23直接连接的锁止离合器25。另外,无级变速器13具有主轴30和与该主轴30平行的副轴31。在主轴30上设有主带轮32,在主带轮32的背面侧划分有主油腔33。另外,在副轴31上设有副带轮34,在副带轮34的背面侧划分有副油腔35。另外,在主带轮32及副带轮34上卷挂有驱动链36。通过调节主油腔33及副油腔35的液压,能够使带轮槽宽变化,从而使驱动链36的卷绕径变化,能够实现从主轴30向副轴31的无级变速。
为了从转矩变换器12向无级变速器13传递发动机动力,在转矩变换器12和无级变速器13之间设有齿轮系40及输入离合器15。齿轮系40具备固定于转矩变换器12的涡轮轴22的驱动齿轮40a和旋转自如地设置于主轴30的从动齿轮40b。另外,为啮合离合器(爪式离合器(ドグクラツチ))的输入离合器15具备相对于从动齿轮40b的空心轴40c沿轴方向移动自如地设置的驱动圆板部41和固定于主轴30的从动圆板部42。另外,在驱动圆板部41的外周部形成有凹凸部41a,与该凹凸部41a对向的凹凸部42a形成于从动圆板部42的外周部。另外,驱动圆板部41经由叉部件43连结有电动致动器44,通过电动致动器44,能够使驱动圆板部41沿轴方向滑移。而且,通过使驱动圆板部41向从动圆板部42移动,能够使驱动圆板部41的凹凸部41a和从动圆板部42的凹凸部42a啮合,从而使输入离合器15被切换为将动力传递路径18连接上的联接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使驱动圆板部41远离从动圆板部42,能够将驱动圆板部41的凹凸部41a和从动圆板部42的凹凸部42a的啮合解除,从而使输入离合器15被切换为将动力传递路径18切断的分离状态。
另外,为了从无级变速器13向驱动轮19f、19r输出发动机动力,副轴31经由齿轮系45连接有前后进切换机构14。齿轮系45具备固定于副轴31的驱动齿轮45a,和固定于前后进切换机构14的前后进输入轴46的从动齿轮45b。另外,前后进切换机构14通过双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系47、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後退ブレ一キ)49构成。前后进切换机构14的行星齿轮系47具备固定于前后进输入轴46的太阳齿轮50,和旋转自如地设置于该太阳齿轮的径方向外侧的齿圈51。在太阳齿轮50和齿圈51之间设有多个相互啮合的一对行星小齿轮52、53。连结太阳齿轮50和齿圈51的行星小齿轮52、53由支撑件54旋转自如地支承,该支撑件54固定于前后进输出轴55。
另外,前后进切换机构14的前进离合器(摩擦接合机构)48具备固定于前后进输入轴46的离合器鼓60,和固定于支撑件54的离合器毂61。在离合器鼓60和离合器毂61之间设有多个摩擦板60a、61a,摩擦板60a支承于离合器鼓60的内周面,摩擦板61a支承于离合器毂61的外周面。另外,在离合器鼓60内滑动自如地设有按压摩擦板60a、61a的液压活塞62。另外,在容纳于离合器鼓60内的液压活塞62的一面侧划分有联接油腔63,另一方面,在液压活塞62的另一面侧划分有分离油腔64。另外,在联接油腔63内安装有弹簧部件(施力装置)65,通过弹簧部件65,液压活塞62朝向接合方向施力。另外,接合方向是液压活塞62接近摩擦板60a、61a的方向,后述的分离方向是液压活塞62远离摩擦板60a、61a的方向。
而且,通过向前进离合器48的联接油腔63供给工作油而从分离油腔64排出工作油,能够使液压活塞62向接合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推动液压活塞62而将摩擦板60a、61a变成接合状态,前进离合器48成为使离合器鼓60和离合器毂61一体地旋转的联接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从联接油腔63排出工作油而向分离油腔64供给工作油,能够使液压活塞62向分离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液压活塞62离开而解除摩擦板60a、61a的接合状态,前进离合器48成为使离合器鼓60和离合器毂61分开的分离状态。另外,即使是从联接油腔63和分离油腔64双方排出工作油的情况,液压活塞62也由弹簧部件65向接合方向施力,因此前进离合器48被控制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其中,前进离合器48的滑移状态是消除设定于摩擦板60a、61a之间的游隙的状态,也是摩擦板60a、61a彼此完全联接之前的状态。即,前进离合器48的滑移状态是摩擦板60a、61a彼此轻轻接触的状态,也是前进离合器48从分离状态向联接状态过渡的过程的状态。
另外,前后进切换机构14的后退制动器49具有固定于未图示的箱体的制动器鼓70和固定于齿圈51的制动器毂71。在制动器鼓70和制动器毂71之间安装有多个摩擦板70a、71a,摩擦板70a支承于制动器鼓70的内周面,摩擦板71a支承于制动器毂71的外周面。另外,在制动器鼓70内滑动自如地容纳有按压摩擦板70a、71a的液压活塞72。另外,在液压活塞72的一面侧划分有联接油腔73,通过向该联接油腔73供给工作油,能够使液压活塞72向接合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将后退制动器49切换为联接状态。另外,在后退制动器49的液压活塞72上组装有未图示的复位弹簧,通过从联接油腔73排出工作油,后退制动器49通过弹簧力被切换为分离状态。
另外,在前进行驶时,在分离了后退制动器49的状态下,将前进离合器48联接。由此,前后进输入轴46和前后进输出轴55直接连接,因此输入到前后进输入轴46的发动机动力以原旋转方向被传递到前后进输出轴55。另一方面,在后退行驶时,在分离了前进离合器48的状态下,将后退制动器49联接。由此,齿圈51被固定,因此输入到前后进输入轴46的发动机动力以相反的旋转方向被传递到前后进输出轴55。这样,通过对设置于动力传递路径18的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进行控制,能够切换前后进输出轴55的旋转方向。
在此,图2是将车辆用驱动装置10的一部分与控制系统一同表示的概略图。如图2所示,为了对前后进切换机构14等供给工作油,车辆用驱动装置10设有次摆线泵等油泵74。另外,为了向前进离合器48的联接油腔63及分离油腔64、后退制动器49的联接油腔73供给控制工作油,在车辆用驱动装置10内设有具备多个电磁阀的阀单元75。油泵74和阀单元75经由油路76而连接,从油泵74喷出的工作油经过阀单元75供给到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等。油泵74连结有从动链轮77b,转矩变换器12的泵叶轮21连结有驱动链轮77a。另外,驱动链轮77a和从动链轮77b经由链条77c而连结。这样,发动机11和油泵74直接连接,油泵74的运行是与发动机11的驱动状态联动的。另外,从油泵74喷出的工作油经过阀单元75供给到转矩变换器12及无级变速器13是自不待言的。
另外,为了控制发动机11、电动致动器44、阀单元75等,车辆用驱动装置10设有控制单元80。该控制单元80连接有检测选择杆81的操作位置(选择操作)的断路开关(インヒビタスイツチ)82、检测加速踏板的操作状况的加速踏板传感器83、检测制动踏板的操作状况的制动踏板传感器84、检测车速的车速传感器85、驾驶员操作的点火开关86等。而且,控制单元80基于来自各种传感器等的信息,判定车辆状态,对发动机11、阀单元75、电动致动器44等输出控制信号。另外,驾驶员操作的选择杆81可操作到P档位(停车档位)、N档位(空档位、中立位置)、D档位(前进行驶档位)、R档位(后退行驶档位)。另外,控制单元80具备对控制信号等进行运算的CPU,并且具备对控制程序、运算式、地图数据等进行存储的ROM及暂时存储数据的RAM。
接下来,对输入离合器15的切换控制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在停车状态下执行的输入离合器15的切换控制顺序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步骤S1中,判定发动机11是否停止。在步骤S1中,在发动机11因怠速停止中或点火开关86的断开操作而停止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判定驾驶员操作的选择杆81的操作位置。在步骤S2判定选择杆81操作到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驱动电动致动器44将输入离合器15切换为分离状态。另一方面,在步骤S2判定选择杆81操作到P档位及N档位以外的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4,驱动电动致动器44将输入离合器15切换为联接状态。这样,即使在使油泵74停止的发动机停止时,在选择了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输入离合器15也可以被分离,而在选择了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输入离合器15也可以被联接。
接下来,进入步骤S5,判定是否具有发动机11起动要求。即,在怠速停止引起的发动机停止中的情况下,判定规定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在点火开关操作(以下,称为点火操作)引起的发动机停止中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对点火开关86进行接通操作。在步骤S5判定为没有起动要求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S2,重复例行流程。另一方面,在步骤S5判定为有起动要求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6,判定是否为怠速停止中,在是怠速停止中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准备再次开始行驶,使发动机11再次起动。在此,因前进离合器48设有对液压活塞62向接合方向施力的弹簧部件65,因此在发动机停止时,即使控制液压降低,前进离合器48也保持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能够抑制发动机再起动带来的前进离合器48的联接冲击。
另一方面,在步骤S6判定为是点火操作引起的发动机起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8,判定选择杆81的操作位置。在步骤S8判定选择杆81操作到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输入离合器15被切换为分离状态,因此,进入步骤S7,使发动机11起动。另一方面,在步骤S8判定选择杆81操作到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输入离合器15被切换为联接状态,因此再次返回到步骤S2,重复例行流程。这样,在点火操作引起的发动机起动时,因为估计到无级变速器13等的控制液压大幅度地降低,因此从防止驱动链条36等打滑的观点出发,在分离了输入离合器15的状态下使发动机11起动。
接下来,对发动机工作中的输入离合器15的切换控制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发动机工作时的输入离合器15的切换控制顺序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步骤S11中,判定选择杆81是否切换到R档位。在步骤S11判定为切换到R档位的情况下,为了将输入离合器15切换为联接状态,进入步骤S12,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被切换为分离状态。然后,在步骤S13中,输入离合器15被切换为联接状态,之后,在步骤S14中,后退制动器49被切换为联接状态。这样,在发动机工作中,由于在分离了前进离合器48和后退制动器49以后,才执行输入离合器15的切换控制,因此能够将输入离合器15平滑地切换为联接状态,从而能够抑制联接冲击而提高车辆质量。
另外,在步骤S11判定为没有切换到R档位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5,判定选择杆81是否切换到P档位或N档位。在步骤S15判定为切换到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为了将输入离合器15切换为分离状态,进入步骤S16,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被切换为分离状态。然后,在步骤S17中,输入离合器15被切换为分离状态。这样,在发动机工作中,由于在将前进离合器48和后退制动器49分离之后,才执行输入离合器15的切换控制,因此能够将输入离合器15平滑地切换为分离状态,从而能够抑制分离冲击而提高车辆质量。
另外,在步骤S15判定为没有切换到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即,在判定选择杆81切换到D档位的情况下,为了将输入离合器15切换为联接状态,进入步骤S18,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被切换为分离状态。然后,在步骤S19中,输入离合器15被切换为联接状态,之后,在步骤S20中,前进离合器48被切换为联接状态。这样,在发动机工作中,由于在将前进离合器48和后退制动器49分离之后,才执行输入离合器15的切换控制,因此能够将输入离合器15平滑地切换为联接状态,从而能够抑制联接冲击而提高车辆质量。
如上所述,由于将对液压活塞62向接合方向施力的弹簧部件65装入前进离合器48,因此即使在控制液压随着怠速停止而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前进离合器48保持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也能够抑制发动机再起动带来的前进离合器48的联接冲击。另外,由于将与选择操作联动的输入离合器15设置于动力传递路径18,因此即使在发动机停止时,通过将选择杆81操作到N档位,也能够将输入离合器15分离,从而将发动机11和驱动轮19f、19r切断。即,由于前进离合器48通过弹簧力保持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因此在不能得到控制液压的发动机停止时,不可能将前进离合器48分离,也不可能将车辆用驱动装置10切换为空档状态。但是,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中,在发动机11和驱动轮19f、19r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18上设有通过选择操作来分离的输入离合器15。由此,即使在不能得到用于分离前进离合器48的控制液压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输入离合器15分离而将车辆用驱动装置10控制为空档状态,也能够安全地进行车辆的牵引作业等。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在无级变速器13更靠驱动轮19f、19r侧配置有前后进切换机构14,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动力传递路径18上的其他位置配置前后进切换机构14。图5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图。如图5所示,在车辆用驱动装置10中,在输入离合器15和主带轮3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18上配置有前后进切换机构14。这样,即使是在无级变速器13更靠发动机11侧配置前后进切换机构14的情况,前进离合器48及输入离合器15也能够配置在动力传递路径18上,因此能够有效地应用本发明。
接着,利用图6~8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图。图6所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210在输入离合器215的构成上有所不同。下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附上同一符号,且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输入离合器215具备设置于从动齿轮240b的空心轴240c的驱动盘241和设置于主轴30的从动盘242。另外,输入离合器215具有用于按压对向的驱动盘241和从动盘242的电磁驱动部243。该电磁驱动部243由磁性体的压板243a和与该压板243a对向的电磁铁243b构成。压板243a和电磁铁243b以将驱动盘241及从动盘242夹入的方式配置。通过对电磁铁243b实施通电,朝向磁化的电磁铁243b吸引压板243a。由此,由压板243a按压驱动盘241和从动盘242,因此输入离合器215被切换为将动力传递路径18连接上的联接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关断对电磁铁243b的通电,电磁铁243b引起的压板243a的吸引被解除。由此,压板243a引起的驱动盘241和从动盘242的按压状态被解除,因此输入离合器215被切换为将动力传递路径18切断的分离状态。这样,输入离合器215成为常开型(常打开型)的输入离合器,所述常开型(常打开型)的输入离合器,在电磁铁243b通电时,切换为联接状态,而在电磁铁243b非通电时,切换为分离状态。
在此,图7是将车辆用驱动装置210的一部分与控制系统一同表示的概略图。如图7所示,为了控制发动机11、阀单元75、电磁铁243b等,车辆用驱动装置210设有控制单元80。该控制单元80连接有检测选择杆81的操作位置(选择操作)的断路开关82、检测加速踏板的操作状况的加速踏板传感器83、检测制动踏板的操作状况的制动踏板传感器84、检测车速的车速传感器85、驾驶员操作的点火开关(起动开关)86等。而且,控制单元80基于来自各种传感器等的信息,判定车辆状态,对发动机11、阀单元75、电磁铁243b等输出控制信号。这样,控制单元80对电磁驱动部243的电磁铁243b进行通电控制,控制单元80作为输入离合器控制装置发挥功能。另外,驾驶员操作的选择杆81可操作到P档位(停车档位)、N档位(空档位、中立位置)、D档位(前进行驶档位)、R档位(后退行驶档位)。另外,控制单元80具备对控制信号等进行运算的CPU,并且具备对控制程序、运算式、地图数据等进行存储的ROM及暂时存储数据的RAM。
接下来,对输入离合器215的切换控制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输入离合器215的切换控制顺序的流程图,图8表示的是对点火开关86从进行接通操作到进行断开操作的顺序。另外,在怠速停止中执行的输入离合器的切换控制按图3的流程图执行。另外,在发动机工作中执行的输入离合器215的切换控制按图4的流程图执行。
如图8所示,在步骤S1中,判定是否对点火开关86进行了接通操作。在步骤S1对点火开关86进行了接通操作的情况下,即,在判定为车辆的控制系统是要起动的车辆起动状态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基于选择杆81的操作位置,将输入离合器215切换为联接状态或分离状态。在该步骤S2中,在选择了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将输入离合器215切换为分离状态,在选择了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将输入离合器215切换为联接状态。
在接下来的步骤S3中,判定点火开关86是否操作到起动位置。在步骤S3判定为操作到起动位置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4,判定选择杆81的操作位置。在步骤S4判定为选择了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将输入离合器215分离,因此进入步骤S5,允许发动机11起动。另一方面,在步骤S4判定为选择了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因为输入离合器215被联接,因此不使发动机11起动,而是再次从步骤S1重复例行流程。这样,由于在点火开关86的起动操作实现的发动机起动时,因为估计到无级变速器13等的控制液压大幅度地降低,因此从防止驱动链条36等打滑的观点出发,在分离了输入离合器215的状态下使发动机11起动。
然后,在步骤S6中,基于选择操作,将输入离合器215切换为联接状态或分离状态,在接下来的步骤S7中,判定是否对点火开关86进行了断开操作。在步骤S7判定为对点火开关86进行了接通操作的情况下,再次从步骤S6重复例行流程。另一方面,在步骤S7判定为点火开关86被切换到断开侧的情况下,车辆的控制系统为停止的车辆停止状态,因此进入步骤S8,电磁铁243b变成非通电状态,并且将输入离合器215切换为分离状态。这样,在对点火开关86进行接通操作的车辆起动状态下,执行对输入离合器215的电磁铁243b的通电控制,因此根据驾驶员的选择操作,将输入离合器215切换为联接状态和分离状态。另一方面,在对点火开关86进行断开操作的车辆停止状态下,随着点火开关86的断开操作,电磁铁243b成为非通电状态,因此不管驾驶员的选择操作,输入离合器215都被切换为分离状态。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210中,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输入离合器215是在非通电时被分离的常开型的输入离合器,因此通过对点火开关86进行断开操作,能够将输入离合器215分离,从而能够将车辆用驱动装置切换为空档状态。由此,即使在由于成为控制系统的电力供给源的电池放电而不能对电磁铁243b供给电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车辆用驱动装置210控制为空档状态,从而能够安全地进行车辆的牵引作业等。
接着,利用图9~13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图。图9所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310在啮合离合器(输入离合器)315的构造上有所不同。下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附上同一符号,且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为了从转矩变换器12向无级变速器13传递发动机动力,在转矩变换器12和无级变速器13之间设有啮合离合器315及齿轮系340。也称为爪式离合器的啮合离合器315具备与涡轮轴22连结的驱动啮合部件341和与该驱动啮合部件341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342。驱动啮合部件341形成有啮合齿341a,从动啮合部件342形成有与啮合齿341a对向的啮合齿342a。另外,从动啮合部件342经由连杆机构343机械地连结有操作单元(手动操作部)344,通过对操作单元344的选择杆344a进行操作(选择操作),能够使从动啮合部件342沿轴方向滑动。另外,齿轮系340具备与从动啮合部件342连结的驱动齿轮340a和与主轴30连结的从动齿轮340b。
驾驶员操作的选择杆344a可操作到行驶档位的D档位(前进行驶档位)或R档位(后退行驶档位)、非行驶档位的P档位(停车档位)或N档位(空档位)。而且,通过将选择杆344a操作到D档位或R档位,能够使从动啮合部件342向驱动啮合部件341移动。由此,能够使啮合齿341a和啮合齿342a啮合,从而能够将啮合离合器315切换为将动力传递路径18连接上的联接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将选择杆344a操作到P档位或N档位,能够使从动啮合部件342远离驱动啮合部件341。由此,能够解除啮合齿341a和啮合齿342a的啮合,从而能够将啮合离合器315切换为将动力传递路径18切断的分离状态。即,在向驱动轮19f、19r传递动力时,选择操作到D档位或R档位而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另一方面,在将对驱动轮19f、19r的动力的传递关断时,选择操作到P档位或N档位而将啮合离合器315分离。
另外,为了从无级变速器13向驱动轮19f、19r输出发动机动力,副轴31经由齿轮系45连接有前后进切换机构14。齿轮系45具备固定于副轴31的驱动齿轮45a和固定于前后进切换机构14的前后进输入轴46的从动齿轮45b。另外,前后进切换机构14通过双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系47、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构成。前后进切换机构14的行星齿轮系47具备固定于前后进输入轴46的太阳齿轮50和旋转自如地设置于该太阳齿轮50的径方向外侧的齿圈51。在太阳齿轮50和齿圈51之间设有多个相互啮合的一对行星小齿轮52、53。连结太阳齿轮50和齿圈51的行星小齿轮52、53由支撑件54旋转自如地支承,该支撑件54固定于前后进输出轴55。
另外,前后进切换机构14的前进离合器(摩擦接合机构)48具备固定于前后进输入轴46的离合器鼓60和固定于支撑件54的离合器毂61。在离合器鼓60和离合器毂61之间设有多个摩擦板60a、61a,摩擦板60a支承于离合器鼓60的内周面,摩擦板61a支承于离合器毂61的外周面。另外,在离合器鼓60内滑动自如地设有按压摩擦板60a、61a的液压活塞(活塞)62。另外,在容纳于离合器鼓60中的液压活塞62的一面侧划分有联接油腔63,而在液压活塞62的另一面侧划分有分离油腔64。另外,在联接油腔63内安装有弹簧部件(施力装置)65,通过弹簧部件65,液压活塞62被朝向接合方向施力。其中,接合方向是液压活塞62接近摩擦板60a、61a的方向,后述的分离方向是液压活塞62远离摩擦板60a、61a的方向。
而且,通过向前进离合器48的联接油腔63供给工作油而从分离油腔64排出工作油,能够使液压活塞62向接合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推动液压活塞62而将摩擦板60a、61a变成接合状态,前进离合器48成为使离合器鼓60和离合器毂61一体地旋转的联接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从联接油腔63排出工作油而向分离油腔64供给工作油,能够使液压活塞62向分离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液压活塞62离开而解除摩擦板60a、61a的接合状态,前进离合器48成为使离合器鼓60和离合器毂61分开的分离状态。另外,即使是从联接油腔63和分离油腔64双方排出工作油的情况,液压活塞62也由弹簧部件65向接合方向施力,因此前进离合器48被控制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其中,前进离合器48的滑移状态是消除设定于摩擦板60a、61a之间的游隙的状态,也是摩擦板60a、61a彼此完全联接之前的状态。即,前进离合器48的滑移状态是摩擦板60a、61a彼此轻轻接触的状态,也是前进离合器48从分离状态向联接状态过渡的过程的状态。
另外,前后进切换机构14的后退制动器49具有固定于未图示的箱体的制动器鼓70和固定于齿圈51的制动器毂71。在制动器鼓70和制动器毂71之间安装有多个摩擦板70a、71a,摩擦板70a支承于制动器鼓70的内周面,摩擦板71a支承于制动器毂71的外周面。另外,在制动器鼓70内滑动自如地容纳有按压摩擦板70a、71a的液压活塞72。另外,在液压活塞72的一面侧划分有联接油腔73,通过向该联接油腔73供给工作油,能够使液压活塞72向接合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将后退制动器49切换为联接状态。另外,在后退制动器49的液压活塞72上组装有未图示的复位弹簧部件,通过从联接油腔73排出工作油,后退制动器49通过弹簧力被切换为分离状态。
另外,在前进行驶时,在分离了后退制动器49的状态下,将前进离合器48联接。由此,前后进输入轴46和前后进输出轴55直接连接,因此输入到前后进输入轴46的发动机动力以原旋转方向被传递到前后进输出轴55。另一方面,在后退行驶时,在分离了前进离合器48的状态下,将后退制动器49联接。由此,齿圈51被固定,因此输入到前后进输入轴46的发动机动力以相反的旋转方向被传递到前后进输出轴55。这样,通过对设置于动力传递路径18的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进行控制,能够切换前后进输出轴55的旋转方向。
在此,图10是将车辆用驱动装置310的一部分与控制系统一同表示的概略图。如图10所示,为了控制发动机11及阀单元75等,车辆用驱动装置310设有控制单元80。该控制单元80连接有检测选择杆344a的操作位置的断路开关82、检测加速踏板的操作状况的加速踏板传感器83、检测制动踏板的操作状况的制动踏板传感器84、检测车速的车速传感器85、驾驶员操作的点火开关86等。而且,控制单元80基于来自各种传感器等的信息,判定车辆状态,对发动机11、阀单元75等输出控制信号。另外,控制单元80具备对控制信号等进行运算的CPU,并且具备对控制程序、运算式、地图数据等进行存储的ROM及暂时存储数据的RAM。
如上所述,对于前进离合器48而言,安装有对液压活塞62向接合方向施力的弹簧部件65,因此即使在控制液压随着怠速停止而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前进离合器48保持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从而能够抑制发动机再起动带来的前进离合器48的联接冲击。另外,由于将与选择操作联动的啮合离合器315设置于动力传递路径18,因此即使在发动机停止时,通过将选择杆344a操作到N档位,也能够将啮合离合器315分离,从而将发动机11和驱动轮19f、19r切断。即,前进离合器48通过弹簧力保持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因此在不能得到控制液压的发动机停止时,不可能将前进离合器48分离,也不可能将车辆用驱动装置切换为空档状态。但是,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310中,在发动机11和驱动轮19f、19r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18上设有通过选择操作来分离的啮合离合器315。由此,即使是发动机停止时,也能够分离啮合离合器315而将车辆用驱动装置310控制为空档状态,从而能够安全地进行车辆的牵引作业等。
接下来,对啮合离合器315的构造及控制系统进行说明。在此,图11是表示啮合离合器315的构造及控制系统的概略图。如图11所示,啮合离合器315具备与涡轮轴22连结的驱动啮合部件341和固定于驱动齿轮340a的离合器鼓(鼓部件)90。在离合器鼓90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齿91a,在容纳于离合器鼓90的从动啮合部件342的外周面形成有与花键齿91a啮合的花键齿91b。即,由相互啮合的花键齿91a、91b构成花键结合部91,从动啮合部件342的外周部经由花键结合部91连结有离合器鼓90。这样,在离合器鼓90内沿轴方向移动自如地容纳有从动啮合部件342,从动啮合部件342将会移动到与驱动啮合部件341啮合的前进位置和远离驱动啮合部件341的后退位置。另外,在驱动啮合部件341和从动啮合部件342之间设有对从动啮合部件342向后退位置施力的复位弹簧92。
为了使啮合离合器315的从动啮合部件342向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运动,在形成于离合器鼓90的中心部的贯通孔93内滑动自如地插入离合器杆(杆部件)94。该离合器杆94具备前端部件94a和基端部件94b,在前端部件94a和基端部件94b之间安装有弹性部件的弹簧94c。为了使该离合器杆94沿轴方向运动,离合器杆94和操作单元344经由连杆机构343而连结。连杆机构343通过与选择杆344a连结的第一连接杆343a、与基端部件94b连结的摇杆343b、与摇杆343b连结的第二连接杆343c等构成。另外,在第一连接杆343a和第二连接杆343c之间设有手动盘343d,第一连接杆343a的动作经由手动盘343d传递到第二连接杆343c。即,由驾驶员手动操作的选择杆344a的动作从第一连接杆343a经由手动盘343d传递到第二连接杆343c之后,从第二连接杆343c经由摇杆343b传递到离合器杆94。在此,如图11所示,选择杆344a可操作到对应于P档位的P档位置Pp、对应于R档位的R档位置Pr、对应于N档位的N档位置Pn、对应于D档位的D档位置Pd。而且,如图11的箭头A所示,通过将选择杆344a操作到P档位侧,能够使离合器杆94向从离合器鼓90拉出的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如图11的箭头B所示,通过将选择杆344a操作到D档位侧,能够使离合器杆94向相对于离合器鼓90插入的方向运动。
另外,如图11所示,在离合器鼓90的中心部形成有环状凸部95,在容纳于该离合器鼓90的从动啮合部件342上形成有对应于环状凸部95的圆形凹部96。在从动啮合部件342的外周面安装有油封97,在从动啮合部件342的圆形凹部96的内周面安装有油封98。这样,通过对从动啮合部件342安装一对油封97、98,在离合器鼓90和从动啮合部件342之间,以油封97、98为界划分联接油腔99。另外,在离合器鼓90上形成有通向联接油腔99的离合器油路100,离合器油路100连接有从阀单元75延伸的分支油路101。与离合器油路100连接的分支油路101成为从将阀单元75内的离合压力控制阀(クラツチ压制御弁)102和手控阀103连接的油路104分支的构造。另外,如图11所示,油封97位于花键结合部91的一端侧而设置,而油封98位于花键结合部91的另一端侧而设置。由此,在从动啮合部件342的背面侧划分的联接油腔99内配置有花键结合部91。
阀单元75组装有管路压力控制阀105、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手控阀103等。从油泵74喷出的工作油经由管路压力控制阀105调压为基本液压,然后经由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根据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的工作状态来调压。这样,由离合压力控制阀102进行了调压的工作油经由与选择杆344a联动而进行切换的手控阀103供给到前进离合器48的联接油腔63或后退制动器49的联接油腔73。另外,离合压力控制阀102由控制单元80来控制,在选择操作到D档位的情况下,将前进离合器48联接的工作油由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来调压,在选择操作到R档位的情况下,将后退制动器49联接的工作油由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来调压。即,在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8或后退制动器49联接的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向将离合压力控制阀102和手控阀103连接的油路104供给工作油,而在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分离的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从将离合压力控制阀102和手控阀103连接的油路104排出工作油。因此,在选择了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经过分支油路101及离合器油路100向联接油腔99供给工作油,另一方面,在选择了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经过离合器油路100及分支油路101,从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排出联接油腔99的工作油。
下面,对通过选择操作切换为联接状态和分离状态的啮合离合器315的工作状况进行说明。图12及图13是表示啮合离合器315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另外,图12及图13记载的轮廓箭头表示动力传递路径。如图12(a)所示,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P档位的情况下,离合器杆94的前端部件94a成为远离从动啮合部件342的状态。另外,由于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分离的P档位,因此成为从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排出工作油的状态。这样,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P档位的情况下,通过复位弹簧92,使从动啮合部件342向后退位置移动,从而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分离状态。
另外,如图12(b)所示,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R档位的情况下,离合器杆94的前端部件94a成为远离从动啮合部件342的状态。但是,由于选择了将后退制动器49联接的R档位,因此成为向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供给来自离合压力控制阀102的工作油的状态。这样,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R档位的情况下,从动啮合部件342由工作油推到前进位置,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联接状态。
另外,如图12(c)所示,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N档位的情况下,离合器杆94的前端部件94a成为离开从动啮合部件342的状态。另外,由于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分离的N档位,因此成为从啮合离合器315联接油腔99排出工作油的状态。这样,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N档位的情况下,通过复位弹簧92,使从动啮合部件342向后退位置移动,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分离状态。
接下来,如图13(a)所示,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D档位的情况下,相对于离合器鼓90,离合器杆94被推入,前端部件94a成为边压缩弹簧94c边与从动啮合部件342接触的状态。而且,如图13(b)所示,当驱动啮合部件341和从动啮合部件342相对旋转且达到对向的啮合齿341a、342a相互啮合的位置时,由弹簧94c的弹簧力将从动啮合部件342推到前进位置,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联接状态。这样,通过对离合器杆94组装弹簧94c,不用等待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就能够将选择杆344a操作到D档位置。即,通过组装弹簧94c,能够使前端部件94a边紧压从动啮合部件342边追随从动啮合部件342,从而能够做出啮合离合器315的待啮合状态。由此,不会给操作选择杆344a的驾驶员带来不协调,而能够将啮合离合器315切换为联接状态。
另外,如图13(a)及(b)所示,由于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8联接的D档位,因此成为向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供给来自离合压力控制阀102的工作油的状态。即,由于能够通过液压来辅助从动啮合部件342的推入,因此能够减轻操作选择杆344a时的操作力。另外,在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联接状态以后,从动啮合部件342也通过液压被推到前进位置,因此不会导致啮合离合器315的啮合脱开,能够提高啮合离合器315的可靠性。并且,由于花键结合部91位于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内,因此利用联接油腔99内的工作油,也能够润滑花键结合部91。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R档位的情况下,仅用供给到联接油腔99的工作油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将离合器杆94推入直到与从动啮合部件342接触,来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另外,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D档位的情况下,通过将离合器杆94推入直到与从动啮合部件342接触而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用供给到联接油腔99的工作油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另外,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D档位的情况下,通过液压来辅助从动啮合部件342的推入,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用选择杆344a的操作力将从动啮合部件342推入。
接着,利用图14~19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啮合离合器315的构造及控制系统的概略图。另外,第四实施方式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图及将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一部分与控制系统一同表示的概略图由于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下面,在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附上同一符号,且对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构造的啮合离合器315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选择杆344a可操作到对应于P档位的P档位置Pp、对应于R档位的R档位置Pr、对应于N档位的N档位置Pn、对应于D档位的D档位置Pd。而且,如图14所示,通过沿箭头A1方向操作选择杆344a,能够使凸轮496沿箭头A2方向转动,另一方面,通过沿箭头B1方向操作选择杆344a,能够使凸轮496沿箭头B2方向转动。另外,在凸轮496的轮廓曲线上形成有与D档位和R档位对应的两个凸轮峰(凸部)496d、496r。在选择杆344a被操作到D档位置Pd的情况下,转动的凸轮496的凸轮峰496d与基端部件94b对向,通过凸轮峰496d,能够将基端部件94b推入。另一方面,在选择杆344a被操作到R档位置Pr的情况下,转动的凸轮496的凸轮峰496r与基端部件94b对向,通过凸轮峰496r,能够将基端部件94b推入。另外,在选择杆344a被操作到P档位置Pp或N档位置Pn的情况下,基端部件94b与凸轮496的基圆部496a接触,凸轮峰496d、496r实现的基端部件94b的推入被解除。
另外,如图14所示,在离合器鼓90的中心部形成有环状凸部95,在容纳于该离合器鼓90的从动啮合部件342上形成有对应于环状凸部95的圆形凹部96。在从动啮合部件342的外周面安装有油封97,在从动啮合部件342的圆形凹部96的内周面安装有油封98。这样,通过对从动啮合部件342安装一对油封97、98,在离合器鼓90和从动啮合部件342之间,以油封97、98为界划分联接油腔99。另外,在离合器鼓90上形成有连通联接油腔99的离合器油路100,离合器油路100连接有从阀单元75延伸的分支油路101。与离合器油路100连接的分支油路101成为从将阀单元75内的离合压力控制阀102和手控阀103连接的油路104分支的构造。另外,如图14所示,油封97位于花键结合部91的一端侧而设置,而油封98位于花键结合部91的另一端侧而设置。由此,在从动啮合部件342的背面侧划分的联接油腔99内配置有花键结合部91。
阀单元75组装有管路压力控制阀105、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手控阀103等。从油泵74喷出的工作油经由管路压力控制阀105调压为基本液压,然后经由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根据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的工作状态来调压。这样,由离合压力控制阀102进行了调压的工作油经由与选择杆344a联动而进行切换的手控阀103供给到前进离合器48的联接油腔63或后退制动器49的联接油腔73。另外,离合压力控制阀102由控制单元80来控制,在选择操作到D档位的情况下,将前进离合器48联接的工作油由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来调压,在选择操作到R档位的情况下,将后退制动器49联接的工作油由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来调压。即,在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8或后退制动器49联接的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向将离合压力控制阀102和手控阀103连接的油路104供给工作油,而在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分离的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从将离合压力控制阀102和手控阀103连接的油路104排出工作油。因此,在选择了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经过分支油路101及离合器油路100向联接油腔99供给工作油,另一方面,在选择了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经过离合器油路100及分支油路101,从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排出联接油腔99的工作油。
下面,对通过选择操作切换为联接状态和分离状态的啮合离合器315的工作状况进行说明。图15(a)是表示选择操作到P档位时的啮合离合器315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图15(b)是表示选择操作到R档位时的啮合离合器315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另外,图16(a)是表示选择操作到N档位时的啮合离合器315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图16(b)是表示选择操作到D档位时的啮合离合器315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另外,图15及图16记载的轮廓箭头表示动力传递路径。
如图15(a)所示,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P档位的情况下,离合器杆94的前端部件94b与凸轮496的基圆部496a接触,因此成为离合器杆94相对于从动啮合部件342的推入得到解除的状态。另外,由于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分离的P档位,因此成为从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排出工作油的状态。这样,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P档位的情况下,通过复位弹簧92,使从动啮合部件342向后退位置移动,从而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分离状态。
另外,如图15(b)所示,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R档位的情况下,离合器杆94的基端部件94b与凸轮496的凸轮峰496r接触,因此成为离合器杆94向从动啮合部件342推入的状态。另外,由于选择了将后退制动器49联接的R档位,因此成为向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供给来自离合压力控制阀102的工作油的状态。这样,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R档位的情况下,通过选择杆344a的操作力及联接油腔99内的工作油,从动啮合部件342被推到前进位置,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联接状态。
另外,如图16(a)所示,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N档位的情况下,离合器杆94的基端部件94b与凸轮496的基圆部496a接触,因此成为离合器杆94相对于从动啮合部件342的推入得到解除的状态。另外,由于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8及后退制动器49分离的N档位,因此成为从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排出工作油的状态。这样,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N档位的情况下,通过复位弹簧92,使从动啮合部件342向后退位置移动,从而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分离状态。
另外,如图16(b)所示,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D档位的情况下,离合器杆94的基端部件94b与凸轮496的凸轮峰496d接触,因此成为离合器杆94向从动啮合部件342推入的状态。另外,由于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8联接的D档位,因此成为向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供给来自离合压力控制阀102的工作油的状态。这样,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D档位的情况下,通过选择杆344a的操作力及联接油腔99内的工作油,从动啮合部件342被推到前进位置,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联接状态。
这样,通过利用与选择操作联动而转动的凸轮496控制离合器杆94,能够在D档位和R档位两种情况下将离合器杆94推入,从而能够以多个档位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即,为了以D档位及R档位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需要以D档位或R档位将离合器杆94推入,另外需要以P档位或N档位将离合器杆94拉出。在此,在不用凸轮机构499将选择杆344a和离合器杆94连结的情况下,以选择杆344a操作位置不同的D档位和R档位两者,不可能将离合器杆94推到相同的位置。与此相对,在用凸轮机构499将选择杆344a和离合器杆94连结的情况下,以选择杆344a操作位置不同的D档位和R档位两者,能够将离合器杆94推到相同的位置。另外,在图示的情况下,在凸轮496上形成有两个凸轮峰496d、496r,但不局限于此,在D档位及R档位以外还具有需要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的行驶档位的情况下,也可以对于凸轮496形成三个以上的凸轮峰。
在此,图17(a)及(b)是表示选择操作到D档位时的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过程的说明图。如图17(a)所示,当选择杆344a操作到D档位置时,由凸轮496的凸轮峰496d将离合器杆94推入,前端部件94a成为边压缩弹簧94c边与从动啮合部件342接触的状态。而且,如图17(b)所示,当驱动啮合部件341和从动啮合部件342相对旋转且达到对向的啮合齿341a、342a相互啮合的位置时,由弹簧94c的弹簧力将从动啮合部件342推到前进位置,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联接状态。这样,通过对离合器杆94组装弹簧94c,不用等待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就能够将选择杆344a操作到D档位置。即,通过组装弹簧94c,能够使前端部件94a追随从动啮合部件342,从而能够做出啮合离合器315的待啮合状态。由此,不会给操作选择杆344a的驾驶员带来不协调,而能够将啮合离合器315切换为联接状态。另外,在图17中,表示了选择操作到D档位时的状态,但在选择操作到R档位的情况下,也同样,不用等待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就能够将选择杆344a操作到R档位置。
另外,如图15(b)及图16(b)所示,在选择操作到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成为从离合压力控制阀102对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供给工作油的状态。即,能够通过液压来辅助从动啮合部件342的推入,因此能够减轻操作选择杆344a时的操作力。另外,在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联接状态以后,也通过液压将从动啮合部件342推到前进位置,因此不会导致啮合离合器315的啮合脱开,能够提高啮合离合器315的可靠性。并且,由于花键结合部91位于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内,因此也能够利用联接油腔99内的工作油来润滑花键结合部91。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通过液压来辅助从动啮合部件342的推入,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用选择杆344a的操作力将从动啮合部件342推入。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由凸轮496直接将离合器杆94推入,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凸轮496和离合器杆94之间设置杠杆部件121。在此,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的啮合离合器315的构造及控制系统的概略图。另外,在图18中,对与图14所示的部件同样的部件附上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如图18所示,在离合器杆94和凸轮496之间设有以杠杆轴120为支点摆动自如的杠杆部件121。在杠杆部件121的一端部121a连结有离合器杆94的基端部件94b,在杠杆部件121的另一端部121b滑动接触有邻近配置的凸轮496。另外,通过将选择杆344a沿箭头A1方向操作,能够使凸轮496沿箭头A2方向转动,另一方面,通过将选择杆344a沿箭头B1方向操作,能够使凸轮496沿箭头B2方向转动。在选择操作到D档位的情况下,转动的凸轮496的凸轮峰496d推进杠杆部件121的另一端部121b,由杠杆部件121的一端部121a将基端部件94b推入。同样,在选择操作到R档位的情况下,转动的凸轮496的凸轮峰496r推进杠杆部件121的另一端部121b,由杠杆部件121的一端部121a将基端部件94b推入。另外,在选择操作到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由于杠杆部件121的另一端部121b与凸轮496的基圆部496a接触,因此凸轮峰496d、496r实现的基端部件94b的推入得到解除。这样,在将凸轮496的动作从杠杆部件121传递到离合器杆94的情况下,与上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同样,也能够以D档位和R档位两者将离合器杆94推入,从而能够以多个档位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通过液压来辅助从动啮合部件342的推入,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用其他致动器来辅助从动啮合部件342的推入。在此,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的啮合离合器315的构造及控制系统的概略图。另外,在图19中,对与图14所示的部件同样的部件附带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如图19所示,配置于离合器杆94附近的凸轮496不仅连结有连杆机构443的第二杆件497,而且还连结有电动式的旋转致动器(致动器)122。该为旋转式致动器的旋转致动器122由来自控制单元80的控制信号来控制,以使其与驾驶员的选择操作联动而使凸轮496转动。由此,在选择操作到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能够由旋转致动器122对凸轮496进行辅助驱动,与上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同样,能够减轻操作选择杆344a时的操作力。
接着,利用图20~23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啮合离合器315的构造及控制系统的概略图。另外,第五实施方式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图及将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一部分与控制系统一同表示的概略图与第三实施方式一样,因此省略。下面,在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附上同一符号,且对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构造的啮合离合器315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啮合离合器315具备与涡轮轴22连结的驱动啮合部件341和固定于驱动齿轮340a的离合器鼓(鼓部件)90。在离合器鼓90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齿91a,在容纳于离合器鼓90的从动啮合部件342的外周面形成有与花键齿91a啮合的花键齿91b。即,由相互啮合的花键齿91a、91b构成花键结合部91,从动啮合部件342的外周部经由花键结合部91连结有离合器鼓90。这样,在离合器鼓90内沿轴方向移动自如地容纳有从动啮合部件342,从动啮合部件342将会移动到与驱动啮合部件341啮合的前进位置和远离驱动啮合部件341的后退位置。另外,在驱动啮合部件341和从动啮合部件342之间设有对从动啮合部件342向后退位置施力的复位弹簧92。
为了使啮合离合器315的从动啮合部件342向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运动,在形成于离合器鼓90的中心部的贯通孔93内滑动自如地插入离合器杆(杆部件)94。该离合器杆94具备前端部件94a和基端部件94b,在前端部件94a和基端部件94b之间安装有为弹性部件的弹簧94c。为了使该离合器杆94沿轴方向运动,离合器杆94和电动致动器544经由连杆机构543而连结。连杆机构543通过摆动自如的摇杆543a构成,在摇杆543a的一端侧连结有电动致动器544的驱动杆544a,在摇杆543a的另一端侧连结有基端部件94b。而且,通过将选择杆344a操作到N档位或P档位,如图20的箭头A所示,从成为非通电状态的电动致动器544推出驱动杆544a,从而从离合器鼓90拉出离合器杆94。另一方面,通过将选择杆344a操作到D档位或R档位,如图20的箭头B所示,驱动杆544a进入成为通电状态的电动致动器544,从而相对于离合器鼓90插入离合器杆94。
另外,如图20所示,在离合器鼓90的中心部形成有环状凸部95,在容纳于该离合器鼓90的从动啮合部件342上形成有对应于环状凸部95的圆形凹部96。在从动啮合部件342的外周面安装有油封97,在从动啮合部件342的圆形凹部96的内周面安装有油封98。这样,通过对从动啮合部件342安装一对油封97、98,在离合器鼓90和从动啮合部件342之间以油封97、98为界划分联接油腔99。另外,在离合器鼓90上形成有通向联接油腔99的离合器油路100,离合器油路100连接有从阀单元75延伸的分支油路101。与离合器油路100连接的分支油路101成为从将阀单元75内的离合压力控制阀102和手控阀103连接的油路104分支的构造。另外,如图20所示,油封97位于花键结合部91的一端侧而设置,而油封98位于花键结合部91的另一端侧而设置。由此,在从动啮合部件342的背面侧划分的联接油腔99内配置有花键结合部91。
阀单元75组装有管路压力控制阀105、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手控阀103等。从油泵74喷出的工作油经由管路压力控制阀105调压为基本液压,然后经由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根据前进离合器49及后退制动器50的工作状态来调压。这样,由离合压力控制阀102进行了调压的工作油经由与选择杆344a联动而进行切换的手控阀103供给到前进离合器49的联接油腔63或后退制动器50的联接油腔73。另外,离合压力控制阀102由控制单元80来控制,在选择操作到D档位的情况下,将前进离合器49联接的工作油由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来调压,在选择操作到R档位的情况下,将后退制动器50联接的工作油由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来调压。即,在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9或后退制动器50联接的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向将离合压力控制阀102和手控阀103连接的油路104供给工作油,另一方面,在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9及后退制动器50分离的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从将离合压力控制阀102和手控阀103连接的油路104排出工作油。因此,在选择了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经过分支油路101及离合器油路100向联接油腔99供给工作油,另一方面,在选择了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经过离合器油路100及分支油路101,从离合压力控制阀102排出联接油腔99的工作油。
下面,对通过选择操作切换为联接状态和分离状态的啮合离合器315的工作状况进行说明。图21及图22是表示啮合离合器315的工作状况的说明图。另外,图22记载的轮廓箭头表示动力传递路径。如图21所示,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N档位或P档位的情况下,从成为非通电状态的电动致动器544推出驱动杆544a,离合器杆94的前端部件94a成为远离从动啮合部件342的状态。另外,由于选择了将前进离合器49及后退制动器50分离的N档位或P档位,因此成为从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排出工作油的状态。这样,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N档位或P档位的情况下,通过复位弹簧92,从动啮合部件342向后退位置移动,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分离状态。
接下来,如图22(a)所示,在通过选择操作选择了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驱动杆544a进入成为通电状态的电动致动器544,且离合器杆94的前端部件94a成为边压缩弹簧94c边与从动啮合部件342接触的状态。而且,如图22(b)所示,当驱动啮合部件341和从动啮合部件342相对旋转且达到对向的啮合齿341a、342a相互啮合的位置时,由弹簧94c的弹簧力将从动啮合部件342推到前进位置,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联接状态。这样,通过对离合器杆94组装弹簧94c,不用等待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就能够使电动致动器544的驱动杆544a进入。即,通过组装弹簧94c,能够使前端部件94a边紧压从动啮合部件342边追随从动啮合部件342,从而能够做出啮合离合器315的待啮合状态。由此,不用对电动致动器544施加过大的负荷,就能够将啮合离合器315切换为联接状态。
另外,如图22(a)及(b)所示,在选择了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成为向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供给来自离合压力控制阀102的工作油的状态。即,能够通过液压来辅助从动啮合部件342的推入,因此能够减轻电动致动器544被要求的操作力,从而能够实现电动致动器544的小型化。另外,由于能够通过液压来辅助从动啮合部件342的推入,因此即使在断路开关82、电动致动器544等陷入失效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液压将啮合离合器315切换为联接状态,从而能够使车辆行驶。另外,由于在啮合离合器315被切换为联接状态以后,通过液压将从动啮合部件342推到前进位置,因此不会导致啮合离合器315的啮合脱开,能够提高啮合离合器315的可靠性。并且,由于花键结合部91位于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油腔99内,因此也能够利用联接油腔99内的工作油来润滑花键结合部91。
另外,为了避免啮合离合器315的不必要的联接,控制单元80在选择操作到D档位或R档位而经过了规定的延时以后,再驱动电动致动器544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在此,图23是表示将啮合离合器315控制为联接状态、分离状态时的顺序的流程图。如图23所示,在步骤S1中,判定是否选择操作到P档位。在步骤S1判定为选择了P档位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关断电动致动器544的通电,而使啮合离合器315被分离。然后,在接下来的步骤S3中,直到判定为进行了新的选择操作,都持续啮合离合器315的分离状态。
另外,在步骤S1判定为未选择P档位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4,判定是否选择操作到R档位。在步骤S4判定为选择了R档位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5,判定R档位是否保持到经过了规定的延时时间。在步骤S5判定为整个延时时间期间都保持在R档位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6,向电动致动器544通电从而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然后,在接下来的步骤S7中,直到判定为进行了新的选择操作,都持续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状态。另一方面,在步骤S5判定为在延时时间内解除了R档位的情况下,不会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而是退出例行流程。
另外,在步骤S4判定为未选择R档位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8,判定是否选择操作到N档位。在步骤S8判定为选择了N档位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9,关断电动致动器544的通电,从而将啮合离合器315分离。然后,在接下来的步骤S10中,直到判定为进行了新的选择操作,都持续啮合离合器315的分离状态。
另外,在步骤S8判定为未选择N档位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1,判定是否选择操作到D档位。在步骤S11判定为选择了D档位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2,判定D档位是否保持到经过了规定的延时时间。在步骤S12判定为整个延时时间期间都保持在D档位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3,向电动致动器544通电,从而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然后,在接下来的步骤S14中,直到判定为进行了新的选择操作,都持续啮合离合器315的联接状态。另一方面,在步骤S12判定为在延时时间内解除了D档位的情况下,不会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而是退出例行流程。
这样,在选择操作到D档位或R档位的情况下,经过了规定的延时时间以后,再驱动电动致动器544,从而将啮合离合器315联接。由此,在选择操作中,即使选择杆344a通过D档位或R档位,啮合离合器315也不会被误联接,能够避免啮合离合器315不必要的联接,从而减轻联接冲击。另外,在选择操作到P档位或N档位的情况下,通过关断对电动致动器544的通电,将啮合离合器315切换为分离状态。即,电动致动器544在非通电时将啮合离合器315分离,因此即使在对点火开关86进行了断开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啮合离合器315分离而作出空档状态,从而能够安全地进行车辆的牵引作业等。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在比前进离合器48更靠发动机11侧配置有输入离合器(啮合离合器)15、215、315,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比前进离合器48更靠驱动轮19f、19r侧配置输入离合器(啮合离合器)15、215、315。另外,在比无级变速器13更靠发动机11侧配置有输入离合器(啮合离合器)15、215、315,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比无级变速器13更靠驱动轮19f、19r侧配置输入离合器(啮合离合器)15、215、315。前进离合器48、输入离合器(啮合离合器)15、215、315只要配置在发动机11和驱动轮19f、19r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18上即可,不管相对于其他机构的前后位置关系如何。另外,在考虑点火操作实现的发动机起动的情况下,为了从发动机11切断旋转体而提高起动性,优选将输入离合器(啮合离合器)15、215、315以接近发动机11的方式配置。特别是,在变速机构为无级变速器13的情况下,优选在比无级变速器13更靠发动机11侧配置输入离合器(啮合离合器)15、215、315,以使在点火操作实现的发动机起动时不使控制液压大大降低的无级变速器13旋转。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对前后进切换机构14的前进离合器48安装有弹簧部件65,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对前后进切换机构14的后退制动器(摩擦接合机构)49安装对液压活塞72向接合方向施力的弹簧部件。由此,即使在后退行驶时执行怠速停止控制的车辆中,也能够抑制发动机再起动时的后退制动器49的联接冲击。另外,也可以对前进离合器48和后退制动器49双方安装对液压活塞62、72向接合方向施力的弹簧部件65。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0、210、310搭载有作为变速机构的链条驱动式的无级变速器13,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搭载作为变速机构的带驱动式或牵引驱动式的无级变速器,也可以搭载作为变速机构的行星齿轮式或平行轴式的自动变速器。另外,在采用作为变速机构的自动变速器的情况下,对在前进起步时、后退起步时被联接的摩擦离合器(摩擦接合机构)、摩擦制动器(摩擦接合机构)安装对液压活塞向接合方向施力的弹簧部件。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种种变更是自不待言的。例如,在上述的说明中,作为手动操作部,使用选择杆,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利用桨状物进行选择操作的桨状物式的手动操作部、利用旋转件(ダイヤル)进行选择操作的旋转式手动操作部、或利用按钮进行选择操作的按钮式手动操作部。另外,作为油泵74,使用次摆线泵,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内接型齿轮泵,也可以为外接型齿轮泵。另外,图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210、310为四轮驱动用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前轮驱动用或后轮驱动用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210、310应用于具备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和电动马达的混合动力车辆是自不待言的。

Claims (25)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在规定的停止条件下自动停止而在规定的起动条件下自动地再起动的发动机,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包括:
摩擦接合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和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中,所述摩擦接合机构通过使液压活塞向接合方向移动而将摩擦板变成接合状态,且通过使所述液压活塞向分离方向移动而解除所述摩擦板的接合状态;
油泵,其由所述发动机驱动,且将使所述液压活塞向接合方向和分离方向移动的工作油供给到所述摩擦接合机构;
施力装置,其对所述液压活塞向接合方向施力,且设置于所述摩擦接合机构,从而在使所述油泵停止的发动机停止时,将所述摩擦接合机构保持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以及
输入离合器,其设置于所述动力传递路径中,基于驾驶员的选择操作,所述输入离合器被切换到将所述动力传递路径切断的分离状态和将所述动力传递路径连接的联接状态,其中
在选择操作到中立位置时,通过将所述输入离合器切换为分离状态,即使在使所述摩擦接合机构成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的发动机停止时,也能将所述发动机和所述驱动轮断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离合器为啮合离合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离合器具有电磁驱动部,所述输入离合器在所述电磁驱动部通电时被切换为将所述动力传递路径连接的联接状态,且在所述电磁驱动部非通电时被切换为将所述动力传递路径切断的分离状态;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包括:
输入离合器控制装置,所述输入离合器控制装置设置成基于驾驶员的选择操作,将所述电磁驱动部控制为通电状态和非通电状态,其中
在对起动开关进行接通操作的车辆起动状态下,在选择操作到中立位置时,通过由所述输入离合器控制装置使所述电磁驱动部变成非通电状态,来将所述输入离合器切换为分离状态,
在对所述起动开关进行断开操作的车辆停止状态下,通过所述起动开关的断开操作使所述电磁驱动部变成非通电状态,来将所述输入离合器切换为分离状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手动操作部,所述手动操作部在向驱动轮传递动力时被操作到行驶档位,在切断对所述驱动轮的动力传递时被操作到非行驶档位,
所述啮合离合器连结到所述手动操作部,在所述摩擦接合机构成为滑移状态或联接状态的发动机停止时,在由驾驶员选择了非行驶档位时,通过所述啮合离合器将所述发动机和所述驱动轮断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驱动啮合部件和与所述驱动啮合部件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并且具有与所述手动操作部联动而将所述从动啮合部件推到所述驱动啮合部件侧的杆部件,
所述杆部件具有前端部件和经由弹性部件同轴地配置于所述前端部件的基端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在选择了行驶档位的前进行驶档位时,所述杆部件被推到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接触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驱动啮合部件和与所述驱动啮合部件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对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向所述驱动啮合部件方向施力的联接油腔被划分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的背面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在选择了行驶档位的后退行驶档位时,所述联接油腔被供给工作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在选择了行驶档位的前进行驶档位时,所述联接油腔被供给工作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经由花键结合部连结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的外周部的鼓部件,
在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和所述鼓部件之间安装有一对油封,所述一对油封分别位于所述花键结合部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
所述联接油腔以所述一对油封为界划分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和所述鼓部件之间。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凸轮机构,所述凸轮机构设置于所述手动操作部和所述啮合离合器之间,且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非行驶档位时,所述啮合离合器被切换为分离状态,而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行驶档位时,所述啮合离合器被切换为联接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凸轮机构具有与所述手动操作部联动而转动的凸轮,在所述凸轮的轮廓曲线上设有多个凸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驱动啮合部件和与所述驱动啮合部件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并且具有将所述从动啮合部件推向所述驱动啮合部件的杆部件,
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行驶档位的前进行驶档位时,所述杆部件被一个所述凸部推入,而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行驶档位的后退行驶档位时,所述杆部件被另一个所述凸部推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杆部件具有前端部件和经由弹性部件同轴地配置于所述前端部件的基端部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驱动啮合部件和与所述驱动啮合部件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对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向所述驱动啮合部件方向施力的联接油腔被划分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的背面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行驶档位的前进行驶档位或后退行驶档位时,所述联接油腔被供给工作油。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经由花键结合部连结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的外周部的鼓部件,
在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和所述鼓部件之间安装有一对油封,所述一对油封分别位于所述花键结合部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
所述联接油腔以所述一对油封为界划分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和所述鼓部件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连结于所述凸轮机构的致动器,通过来自所述致动器的动力,来辅助所述啮合离合器向联接状态的切换。
1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电动致动器,所述电动致动器连结到所述啮合离合器,且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非行驶档位时,所述啮合离合器被切换为分离状态,而在所述手动操作部操作到行驶档位时,所述啮合离合器被切换为联接状态。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驱动啮合部件和与所述驱动啮合部件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并且具有连结到所述电动致动器而将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向所述驱动啮合部件侧推进的杆部件,
所述杆部件具有前端部件和经由弹性部件同轴地配置于所述前端部件的基端部件。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在选择了行驶档位时,所述电动致动器设置成将所述杆部件推到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接触的位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电动致动器设置成在非通电时,将所述啮合离合器切换为分离状态。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驱动啮合部件和与所述驱动啮合部件对向的从动啮合部件,对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向所述驱动啮合部件方向施力的联接油腔被划分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的背面侧。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在选择了行驶档位时,所述联接油腔被供给工作油。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啮合离合器具有经由花键结合部连结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的外周部的鼓部件,
在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和所述鼓部件之间安装有一对油封,所述一对油封分别位于所述花键结合部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
所述联接油腔以所述一对油封为界划分于所述从动啮合部件和所述鼓部件之间。
CN201210023864.6A 2011-02-04 2012-02-03 车辆用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285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2686A JP5520850B2 (ja) 2011-02-04 2011-02-04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1-022686 2011-02-04
JP2011033400A JP5774866B2 (ja) 2011-02-18 2011-02-18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1-033400 2011-02-18
JP2011-065752 2011-03-24
JP2011065752A JP5689720B2 (ja) 2011-03-24 2011-03-24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1076197A JP5730641B2 (ja) 2011-03-30 2011-03-30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1-076197 2011-03-30
JP2011-117641 2011-05-26
JP2011117641A JP5689743B2 (ja) 2011-05-26 2011-05-26 車両用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8508A true CN102628508A (zh) 2012-08-08
CN102628508B CN102628508B (zh) 2014-12-31

Family

ID=46547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386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28508B (zh) 2011-02-04 2012-02-03 车辆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14741B2 (zh)
CN (1) CN102628508B (zh)
DE (1) DE102012201538B4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67658A (zh) * 2012-12-14 2014-06-1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变速器及其离合器组件
CN105593088A (zh) * 2013-10-04 2016-05-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控制装置
CN109236886A (zh) * 2018-11-21 2019-01-18 单萍 一种针对于手动挡摩擦离合器的自动压紧分离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51144B2 (en) 2012-10-31 2017-05-16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hydraulic pressurization system of a transmission
JP6194666B2 (ja) * 2013-07-18 2017-09-1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駆動力伝達制御装置
JP5841584B2 (ja) * 2013-12-06 2016-01-13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パワートレインの制御装置
JP6256408B2 (ja) * 2014-05-16 2018-0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制御装置
JP6327267B2 (ja) * 2016-03-04 2018-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制御装置
US10337609B2 (en) 2016-10-10 2019-07-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lutch control in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9989146B1 (en) 2017-04-05 2018-06-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daptive clutch slip learning for critical capacity clutch fusing in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09973A (ja) * 2004-06-25 2006-01-12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動装置
CN1854571A (zh) * 2005-04-25 2006-11-01 捷特科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及其故障保护功能的实施方法
CN101149114A (zh) * 2006-09-19 2008-03-2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动力传递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08105622A (ja) * 2006-10-27 2008-05-08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US20090124455A1 (en) * 2005-12-28 2009-05-14 Arjen Brandsm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belt-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a friction clutch in a vehicular drive line
JP4978101B2 (ja) * 2006-08-04 2012-07-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37153A1 (fr) * 1996-04-02 1997-10-09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Boite de transmission de vehicule
US6217479B1 (en) * 1999-07-15 2001-04-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Converterless multiple-ratio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3716685B2 (ja) 1999-09-27 2005-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制御装置
US8267830B2 (en) * 2005-01-11 2012-09-18 Brown Albert W Combinatio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planetary transmission
JP4187023B2 (ja) * 2006-08-28 2008-11-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の油圧制御装置
JP2011002034A (ja) * 2009-06-18 2011-01-0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前後進切換装置
JP2011022686A (ja) 2009-07-14 2011-02-03 Shimizu Corp 室内温度分布モデル作成装置及び室内温度分布モデル作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09973A (ja) * 2004-06-25 2006-01-12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動装置
CN1854571A (zh) * 2005-04-25 2006-11-01 捷特科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及其故障保护功能的实施方法
US20090124455A1 (en) * 2005-12-28 2009-05-14 Arjen Brandsm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belt-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a friction clutch in a vehicular drive line
JP4978101B2 (ja) * 2006-08-04 2012-07-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CN101149114A (zh) * 2006-09-19 2008-03-2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动力传递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08105622A (ja) * 2006-10-27 2008-05-08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67658A (zh) * 2012-12-14 2014-06-1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变速器及其离合器组件
CN103867658B (zh) * 2012-12-14 2018-11-09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变速器及其离合器组件
CN105593088A (zh) * 2013-10-04 2016-05-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控制装置
US9868442B2 (en) 2013-10-04 2018-01-16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control device
CN105593088B (zh) * 2013-10-04 2018-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控制装置
CN109236886A (zh) * 2018-11-21 2019-01-18 单萍 一种针对于手动挡摩擦离合器的自动压紧分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2201538B4 (de) 2023-10-05
US20120202648A1 (en) 2012-08-09
CN102628508B (zh) 2014-12-31
US8814741B2 (en) 2014-08-26
DE102012201538A1 (de) 2012-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8508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4200679B2 (ja) 車輌の制御装置
EP2383140B1 (en)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hybrid vehicle
CN101201106B (zh) 用于控制汽车中的助力动力传动系的方法
US6527074B1 (en) Lubricating structure for a hybrid vehicle
RU2654850C2 (ru) Способ трогания с мест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 гибридной трансмиссией 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такой гибридной трансмиссией
JP2004144138A (ja) 車両用変速機
JP2004353782A (ja) 車輌用駆動装置
CN104395123A (zh) 混合动力双配置变速器
JP2010517872A (ja) 車両ドライブトレインを作動させるための方法
CN102159855A (zh)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安装该动力传递装置的车辆
CN101865246A (zh) 一种适用于怠速发动机止动的行星齿轮运动机构
EP3055591B1 (en) Method for preselecting a gear in a multi-clutch transmission of a vehicle upon exiting free-wheeling state
CN109941098B (zh) 用于运行机动车的动力传动设备的方法及动力传动设备
EP3051182B1 (e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gear change phases of a vehicle fitted with an 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 an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s fitted with 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
RU2654849C2 (ru) Способ для запуска двигателя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в гибридной трансмиссии 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такой гибридной трансмиссией
RU2655576C2 (ru) Способ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гибридной трансмиссией 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такой гибридной трансмиссией
EP3201022A1 (en) Method to control a hybrid powertrain,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a hybrid powertrain, computer program to control such a hybrid powertrain,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omprising program code
KR20140094469A (ko) 자동차의 작동 방법
CN104246291B (zh) 自动化手动变速器
RU2654246C2 (ru) Способ для запуска двигателя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в гибридной трансмиссии
US20080119315A1 (en) Transmission
JP5689743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3525822B2 (ja) エンジン停止再始動装置
JP5774961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UBARU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