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28502A - 摇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摇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28502A
CN102628502A CN2012100247378A CN201210024737A CN102628502A CN 102628502 A CN102628502 A CN 102628502A CN 2012100247378 A CN2012100247378 A CN 2012100247378A CN 201210024737 A CN201210024737 A CN 201210024737A CN 102628502 A CN102628502 A CN 1026285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aking
axis
head
r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47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28502B (zh
Inventor
吉田胜彦
浦泽秀人
西泽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WINBIRD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WINBIR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WINBIRD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WINBIRD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28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8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285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85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在上下左右方向等立体方向均匀地进行摇头运动的摇头装置。其主要构成为:通过第一摇动轴将可动框部轴支撑在固定框部上,并通过第三摇动轴轴支撑具有导向部的凸轮导轨。另外,通过第二摇动轴将摇头可动部轴支撑在上述可动框部上,并在该摇头可动部设置被导向部引导而滑动的凸轮。另外,设有被摇头用电动机驱动的第一齿轮及与其啮合的第二齿轮,通过这些齿轮与第一连杆机构及第二连杆机构使可动框部及凸轮导轨正确地同步摇动。由此,合成以第一摇动轴为中心的摇动和以第二摇动轴为中心的摇动,摇头可动部进行立体且均匀的摇动。

Description

摇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扇、循环器等送风机、红外线加热器等电加热器之类所使用的摇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使用了同时进行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摇头的摇头装置的装置,已知有如下的风扇:通过将摇头用的电动机的旋转力传递给正齿轮,再用杆将该正齿轮的旋转转换为往复运动,从而使主电动机进行左右方向的摇头运动,并且使用伞齿轮将上述摇头用的电动机的旋转转换为绕与上述正齿轮的旋转轴正交的旋转轴旋转,再用杆将该伞齿轮的旋转转换为往复运动,从而使主电动机进行上下方向的摇头运动(例如专利文献1)。
另外,已知有如下装置:利用左右方向用摇头马达的旋转力使主电动机进行左右方向的摇头运动,并且利用上下方向用摇头马达的旋转力使主电动机进行上下方向的摇头运动(例如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9-655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9-65594号公报
就这两个现有技术而言,若对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摇头运动单独地进行观察,则可视为分别均匀地进行动作,乍一看,其合成的摇头运动在上下左右方向也是均匀的。然而,实际上,即使两者都呈例如“8”字状地摇头,仍然描绘出不正的轨迹,存在在上下及左右进行不均匀运动的问题。尤其是,就后者的现有技术而言,若左右方向用摇头马达的转数与上下方向用摇头马达的转数不完全一致,则有可能使“8”字状的摇头运动的轨迹逐渐偏移。
这样,在现有技术中,不能以正确的“8”字状的轨迹进行摇头的原因是由于左右方向的摇头运动与上下方向的摇头运动不能正确地同步所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在上下左右方向等、即在立体方向进行均匀的摇头运动的摇头装置。
本发明方案一的摇头装置是,其构成具有:固定框部,能绕第一摇动轴摇动地轴支撑在该固定框部上的可动框部,能绕与上述第一摇动轴正交的第二摇动轴摇动地轴支撑在该可动框部上的摇头可动部,电动机等的驱动源,利用该驱动源绕上述第一旋转轴旋转的第一转动构件,伴随着上述第一转动构件的旋转而绕与上述第一旋转轴正交的第二旋转轴旋转的第二转动构件,一端与上述第一转动构件连接的第一连杆机构,一端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连接的第二连杆机构;将能绕与上述第一摇动轴正交的第三摇动轴摇动、并具有导向部的凸轮导轨轴支撑在上述固定框部上,将被上述导向部引导而滑动的凸轮设置在上述摇头可动部,并且将上述第一连杆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在上述可动框部或凸轮导轨的任何一方,将上述第二连杆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在上述可动框部或凸轮导轨的任何另一方。
另外,本发明方案二的摇头装置是在方案一中,上述导向部形成为以上述第一摇动轴与上述第三摇动轴的交点为中心的圆弧状。
另外,本发明方案三的摇头装置是在方案一或二中,上述第一转动构件和上述第二转动构件分别由齿轮形成。
再有,本发明方案四的摇头装置是在方案一~三的任何一项中,上述第一转动构件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之间的转数比为整数。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方案一的发明,当利用上述驱动源使上述可动框部以上述第一摇动轴为转动中心摇动时,上述摇头可动部也绕上述第一摇动轴摇动。这时,设置在上述摇头可动部上的上述凸轮被上述凸轮导轨的导向部引导而滑动。同时,上述凸轮导轨以上述第三摇动轴为转动中心摇动。这时,设有上述凸轮的上述摇头可动部利用摇动的上述凸轮导轨以上述第二摇动轴为转动中心摇动。这样,通过合成绕第一摇动轴的摇动和绕第二摇动轴的摇动,上述摇头可动部便进行立体的摇动。这时,上述可动框部和凸轮导轨的摇动相互不会带来坏的影响,因而能够使上述摇头可动部正确而均匀地进行摇头。
另外,通过将上述导向部形成为以上述第一摇动轴与第三摇动轴的交点为中心的圆弧状,从而使得从上述凸轮与导轨部的抵接位置到上述摇头可动部的摇动中心的距离没有变化,因而能够使上述摇头可动部摇动时的负荷没有变化,能够使该摇头可动部顺畅地摇动。
另外,通过使上述第一转动构件和上述第二转动构件分别由齿轮形成,从而能够以良好的定时进行两者之间的旋转力的传递。
再有,通过使上述第一转动构件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之间的转数比为整数,从而能够使上述摇头可动部的轨迹不偏移,能够在上述第一转动构件或第二转动构件转动一圈中实现“8”字形等的一个循环。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了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摇头装置的循环器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表示该摇头装置的第一行程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该摇头装置的另一方向见到的第一行程的立体图。
图4是该摇头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该摇头装置的沿图4的X-X线的剖视图。
图6是该摇头装置的沿图4的Y-Y线的剖视图。
图7是该摇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该摇头装置的第二行程的立体图。
图9是该摇头装置的第三行程的立体图。
图10是该摇头装置的第四行程的立体图。
图11是该摇头装置的第五行程的立体图。
图12是该摇头装置的第六行程的立体图。
图13是该摇头装置的第七行程的立体图。
图14是该摇头装置的第八行程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摇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中:9-摇头可动部,10-立体摇头装置,11-固定框部,16-可动框部,21、22-第一摇动轴,24-凸轮导轨,25、25′-凸轮,30、31-第二摇动轴,32、33-第三摇动轴,34-导向部,35-交点,36-摇头用电动机(驱动源),39-第一齿轮(第一转动构件),40-第二齿轮(第二转动构件),42-第一连杆机构,43-第二连杆机构,44A-一端,44B、44B′-另一端,45A-一端,45B、45B′-另一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保护范围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另外,以下说明的构成的全部并不限定为本发明的必须要件。
实施例一
下面,根据图1~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进行说明。另外,该实施例一表示循环器的情况。如图1所示,该循环器1具有送风装置3和保护框4;该送风装置3借助于未图示的支撑壳体设置在设置用的台2的上方;该保护框4用于保护该送风装置3的周围及前方。在该保护框4上形成贯通部5。另外,在上述支撑壳体内设置送风用电动机6。并且,该送风用电动机6的旋转轴7通过上述贯通部5而突出于上述保护框4内,并且在其前端固定有叶片8。而且,由上述送风用电动机6和叶片8构成上述送风装置3。
随后,参照图2~图7对使包含上述送风用电动机6的摇头可动部9以成为“8”字形的轨迹L的方式摇动的摇头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上述摇头装置10的固定框部11固定在上述支撑壳体内。该固定框部11为具有一对第一长边部12、13和与这一对第一长边部12、13正交的一对第一短边部14、15的矩形框形状,并固定在上述支撑壳体内。
并且,在上述固定框部11的内侧,隔着预定的间隔且摇动自如地设有可动框部16。该可动框部16为具有一对第二长边部17、18和与这一对第二长边部17、18正交的一对第二短边部19、20的矩形框形状。并且,上述可动框部16在图2至图4的姿势中以上述各第二长边部17、18与上述各第一长边部12、13平行、且上述各第二短边部19、20与上述各第一短边部14、15平行的方式隔着间隔配置在上述固定框部11的内侧。并且,相对的上述第一短边部14与第二短边部19通过一方的第一摇动轴21连接。同样,上述第一短边部15与第二短边部20通过另一方的第一摇动轴22连接。上述第一摇动轴21由转动自如地连接上述第一短边部14的大致中央与第二短边部19的大致中央的短轴形成。同样,上述第一摇动轴22由转动自如地连接上述第一短边部15的大致中央与第二短边部20的大致中央的短轴形成。并且,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同轴地配置。由此,上述可动框部16能够以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为摇动中心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摇动。
在上述可动框部16的内侧设有构成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安装框23,上述送风用电动机6安装在该安装框23上。另外,在上述安装框23上突出地设有随着凸轮导轨24的运动而运动的凸轮25。并且,上述安装框23由用于固定上述送风用电动机6的一对基座部26、在一端具有这些基座部26的一对支撑用臂部27、28、以及连接这些支撑用臂部27、28的另一端彼此之间的底部29一体地形成。并且,相对的上述第二长边部17与支撑用臂部27通过一方的第二摇动轴30连接。同样,相对的上述第二长边部18与支撑用臂部28通过另一方的第二摇动轴31连接。上述第二摇动轴30由转动自如地连接上述第二长边部17的大致中央与支撑用臂部27的大致中央的短轴形成。同样,上述第二摇动轴31由转动自如地连接上述第二长边部18的大致中央与支撑用臂部28的大致中央的短轴形成。并且,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同轴地配置。此外,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的轴心与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的轴心正交。由此,上述安装框23乃至上述摇头可动部9能够以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为摇动中心相对于上述可动框部16进行摇动。另外,上述凸轮25被固定在上述底部29的大致中央。
上述凸轮导轨24具有一对基端部24A、24B及连接这些基端部24A、24B的圆弧状部24C并由它们一体地形成。上述基端部24A从外侧与上述固定框部11的第一长边部12的大致中央相对。另外,上述基端部24B从外侧与上述固定框部11的第一长边部13的大致中央相对。另外,上述圆弧状部24C从外侧与上述安装框23的底部29相对。并且,相对的上述第一长边部12与基端部24A通过一方的第三摇动轴32转动自如地连接。同样,相对的上述第一长边部13与基端部24B通过另一方的第三摇动轴33转动自如地连接。并且,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分别由短轴形成,且同轴地配置。此外,这些第三摇动轴32、33的轴心与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的轴心正交。在本实施例中,在图2至图4的姿势下,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的轴心与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的轴心一致(X-X线),并且这些摇动轴30、31、32、33的轴心与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的轴心(Y-Y线)正交。此外,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的轴心与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的轴心由于上述可动框部16绕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摇动而从同轴偏移。另外,在上述圆弧状部24C上形成沿该圆弧状部24C的长度方向的槽状的导向部34。该导向部34形成为以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的轴心和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的轴心的交点35为中心的圆弧状。上述导向部34与上述凸轮25动配合,并且允许上述凸轮25只在该槽的长度方向上滑动。并且,构成为,被轴支撑在上述可动框部16上的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凸轮25由于上述可动框部16绕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摇动而被上述导向部34引导,从而沿该槽的长度方向滑动。另一方面,上述凸轮25由于上述凸轮导轨24绕上述第三摇动轴32、33摇动而追随上述凸轮导轨24沿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摇动。此时,上述摇头可动部9绕上述第二摇动轴30、31摇动。
作为上述摇头装置10的驱动源的摇头用电动机36固定在上述固定框部11上。该摇头用电动机36安装在从上述固定框部11的第一短边部14延伸设置的第一安装部37上。另外,上述摇头用电动机36配置成其旋转轴38与上述第一摇动轴21、22的轴心平行。并且,在上述旋转轴38上固定有作为传动用的第一转动构件的第一齿轮39。因此,该第一齿轮39的旋转中心与上述第一摇动轴21、22平行。另外,设有作为传动用的第二转动构件的第二齿轮40并使其与上述第一齿轮39啮合。该第二齿轮40可旋转地保持在设置于上述第一长边部12下方的第二安装部41上。并且,上述第二齿轮40的旋转轴40A与上述第一齿轮39的旋转轴39A、即上述摇头用电动机36的旋转轴38正交。此外,上述第一齿轮39的齿数设定为上述第二齿轮40的齿数的整数倍。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上述第一齿轮39的齿数与上述第二齿轮40的齿数之比为2∶1,从而使上述第一齿轮39的转数与上述第二齿轮40的转数之比为1∶2。
并且,在上述第一齿轮39与上述可动框部16之间设有第一连杆机构42。另外,在上述第二齿轮40与上述凸轮导轨24之间设有第二连杆机构43。构成上述第一连杆机构42的第一连杆臂44使其一端44A从上述旋转轴39A偏心,并可摇动地与上述第一齿轮39连接,并且使其另一端44B从上述第一摇动轴21偏心,并可摇动地与上述第二短边部19连接。另外,构成上述第二连杆机构43的第二连杆臂45使其一端45A从上述旋转轴40A偏心,并可摇动地与同上述第二齿轮40连接的偏心臂46连接,并且使其另一端45B从上述第三摇动轴32、33偏心,并可摇动地与同上述凸轮导轨24一体设置的中继部47连接。
接着,对上述结构说明其作用。当上述摇头用电动机36旋转时,上述第一齿轮39绕上述摇头用电动机36的旋转轴38、即上述第一齿轮39的旋转轴39A旋转。并且,由于上述第一齿轮39旋转,则上述可动框部16通过上述第一连杆机构42而以上述第一摇动轴21、22为中心摇动。同时,与该第一齿轮39啮合的第二齿轮40也随着上述第一齿轮39的旋转而旋转。并且,由于上述第二齿轮40旋转,则上述凸轮导轨24通过上述第二连杆机构43而以上述第三摇动轴32、33为中心摇动。此时,与现有的结构不同,从上述第二齿轮40的旋转轴40A到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的轴心的距离不随上述可动框部16的摇动姿势而变化,并且,从上述第一齿轮39的旋转轴39A到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的轴心的距离不随上述凸轮导轨24的摇动姿势而变化。因此,上述可动框部16的摇动对上述凸轮导轨24的摇动不会带来影响。相反,上述凸轮导轨24的摇动也不会对上述可动框部16的摇动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上述摇头可动部9随着上述可动框部16的摇动而以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为中心摇动的同时,还随着上述凸轮导轨24的摇动而以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为中心摇动。即,上述摇头可动部9进行将以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为中心的摇动、以及以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为中心的摇动两者合成后的三维摇头运动。并且,由于上述可动框部16和凸轮导轨24对相互的摇动不会相互带来影响而能正确地同步,因而随着这些可动框部16和凸轮导轨24的运动而运动的上述摇头可动部9描绘出均匀而正确的轨迹L。此外,如上所述,由于上述第一齿轮39与第二齿轮40的齿数之比为2∶1,因而在上述第一齿轮39旋转一圈(旋转角度α=2π)期间,上述第二齿轮40旋转两圈(旋转角度β=4π)。即,在从图2的姿势经图8~图14的姿势返回到图2的姿势的一个循环期间,上述可动框部16往返一次,相对于此,上述凸轮导轨24往返两次。因此,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轨迹L描绘出正确的“8”字形。
再有,按照第一行程~第八行程的顺序对本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此外,这些行程的名称是便于说明的名称。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述固定框部11的上述第一短边部14侧规定为前,将上述第一短边部15侧规定为后,将上述第一长边部12侧规定为左,将上述第一长边部13侧规定为右。另外,将图2及图8~图14的姿势的上方规定为上,而将其下方规定为下。
第一行程(图2)
该第一行程是上述第一齿轮39处于初始位置,即旋转角度α为“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可动框部16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不倾斜而为水平。另外,上述第二齿轮40也处于初始位置,即旋转角度β为“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凸轮导轨24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不倾斜而为垂直。因此,上述凸轮25位于为垂直姿势的上述凸轮导轨24的导向部34的中央。从而,上述摇头可动部9处于既不在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周围倾斜,也不在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周围倾斜的姿势。其结果,构成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上述送风用电动机6的旋转轴7的轴线为垂直,处于轨迹L的中心即垂直的A位置。
第二行程(图8)
该第二行程是上述第一齿轮39的旋转角度α为“π/4”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可动框部16利用上述第一连杆机构42,以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为中心在正面看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向右转动而倾斜成左侧(上述第一长边部12侧)高、右侧(上述第一长边部13侧)低的状态。并且,上述摇头可动部9也由于上述可动框部16的倾斜而在正面看向右转动而倾斜,并且上述凸轮25被上述导向部34引导而向该导向部34的左侧滑动。
另一方面,该第二行程是上述第二齿轮40的旋转角度β为“π/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凸轮导轨24利用上述第二连杆机构43,以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为中心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倾斜,从而使上述圆弧状部24C处于比上述各基端部24A、24B靠前方。并且,这样当上述凸轮导轨24倾斜时,被上述凸轮导轨24的导向部34夹持的上述凸轮25也与上述凸轮导轨24一起向前方移动。由此,上述摇头可动部9以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为中心向后方倾斜。
其结果,构成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上述送风用电动机6的旋转轴7的轴线处于向右后方倾斜的B位置。
第三行程(图9)
该第三行程是上述第一齿轮39的旋转角度α为“π/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可动框部16利用上述第一连杆机构42,以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为中心在正面看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向右进一步转动而最大限度地倾斜成左侧最高、右侧最低的状态。并且,上述摇头可动部9也由于上述可动框部16的倾斜而在正面看向右进一步转动而最大限度地倾斜,并且上述凸轮25被上述导向部34引导而向该导向部34的最大限度的左侧滑动。
另一方面,该第三行程是上述第二齿轮40的旋转角度β为“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凸轮导轨24利用上述第二连杆机构43,以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为中心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返回垂直状态。并且,这样当上述凸轮导轨24返回到垂直时,被上述凸轮导轨24的导向部34夹持的上述凸轮25也与上述凸轮导轨24一起返回到前后方向的中央。由此,上述摇头可动部9以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为中心返回到前后方向的中央。
其结果,构成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上述送风用电动机6的旋转轴7的轴线处于向右最大限度倾斜的C位置。
第四行程(图10)
该第四行程是上述第一齿轮39的旋转角度α为“3π/4”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可动框部16利用上述第一连杆机构42,以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为中心在正面看向左转动而接近于水平。然而,上述可动框部16仍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倾斜成左侧高、右侧低的状态。并且,虽然上述摇头可动部9也由于上述可动框部16的转动而在正面看向左转动,但仍向右侧倾斜。另外,虽然上述凸轮25被上述导向部34引导而向该导向部34的右侧滑动,但仍位于上述导向部34的左侧。
另一方面,该第四行程是上述第二齿轮40的旋转角度β为“3π/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凸轮导轨24利用上述第二连杆机构43,以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为中心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倾斜,从而使上述圆弧状部24C处于比上述各基端部24A、24B靠后方。并且,这样当上述凸轮导轨24倾斜时,被上述凸轮导轨24的导向部34夹持的上述凸轮25也与上述凸轮导轨24一起向后方移动。由此,上述摇头可动部9以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为中心向前方倾斜。
其结果,构成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上述送风用电动机6的旋转轴7的轴线处于向右前方倾斜的D位置。
第五行程(图11(另外,图11实际上是即将到第五行程之前的状态。))
该第五行程是上述第一齿轮39的旋转角度α为“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可动框部16利用上述第一连杆机构42,以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为中心在正面看向左转动而返回到水平。并且,上述摇头可动部9也由于上述可动框部16的转动而返回到垂直。另外,上述凸轮25被上述导向部34引导而滑动,位于该导向部34的中央。
另一方面,该第五行程是上述第二齿轮40的旋转角度β为“2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凸轮导轨24利用上述第二连杆机构43,以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为中心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返回到垂直状态。并且,这样当上述凸轮导轨24返回到垂直时,被上述凸轮导轨24的导向部34夹持的上述凸轮25也与上述凸轮导轨24一起返回到前后方向的中央。由此,上述摇头可动部9以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为中心返回到前后方向的中央。
其结果,构成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上述送风用电动机6的旋转轴7的轴线处于与轨迹L的中心即垂直的A位置相同的E位置。
第六行程(图12)
该第六行程是上述第一齿轮39的旋转角度α为“5π/4”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可动框部16利用上述第一连杆机构42,以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为中心在正面看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向左转动而倾斜成左侧低、右侧高的状态。并且,上述摇头可动部9也由于上述可动框部16的倾斜而在正面看向左转动而倾斜,并且上述凸轮25被上述导向部34引导而向该导向部34的右侧滑动。
另一方面,该第六行程是上述第二齿轮40的旋转角度β为“5π/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凸轮导轨24利用上述第二连杆机构43,以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为中心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倾斜,从而使上述圆弧状部24C处于比上述各基端部24A、24B靠前方。并且,这样当上述凸轮导轨24倾斜时,被上述凸轮导轨24的导向部34夹持的上述凸轮25也与上述凸轮导轨24一起向前方移动。由此,上述摇头可动部9以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为中心向后方倾斜。
其结果,构成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上述送风用电动机6的旋转轴7的轴线处于向左后方倾斜的F位置。
第七行程(图13)
该第七行程是上述第一齿轮39的旋转角度α为“3π/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可动框部16利用上述第一连杆机构42,以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为中心在正面看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向左进一步转动而最大限度地倾斜成左侧最低、右侧最高的状态。并且,上述摇头可动部9也由于上述可动框部16的倾斜而在正面看向左进一步转动而最大限度地倾斜的同时,上述凸轮25被上述导向部34引导而向该导向部34的最大限度的右侧滑动。
另一方面,该第七行程是上述第二齿轮40的旋转角度β为“3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凸轮导轨24利用上述第二连杆机构43,以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为中心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返回到垂直状态。并且,这样当上述凸轮导轨24返回到垂直时,被上述凸轮导轨24的导向部34夹持的上述凸轮25也与上述凸轮导轨24一起返回到前后方向的中央。由此,上述摇头可动部9以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为中心返回到前后方向的中央。
其结果,构成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上述送风用电动机6的旋转轴7的轴线处于最大限度倾斜的G位置。
第八行程(图14)
该第八行程是上述第一齿轮39的旋转角度α为“7π/4”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可动框部16利用上述第一连杆机构42,以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为中心在正面看向右转动而接近于水平。然而,上述可动框部16仍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倾斜成左侧低、右侧高的状态。并且,虽然上述摇头可动部9也由于上述可动框部16的转动而在正面看向右转动,但仍向左侧倾斜。另外,虽然上述凸轮25被上述导向部34引导而向该导向部34的左侧滑动,但仍位于上述导向部34的右侧。
另一方面,该第八行程是上述第二齿轮40的旋转角度β为“7π/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凸轮导轨24利用上述第二连杆机构43,以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为中心相对于上述固定框部11倾斜,从而使上述圆弧状部24C处于比上述各基端部24A、24B靠后方。并且,这样当上述凸轮导轨24倾斜时,被上述凸轮导轨24的导向部34夹持的上述凸轮25也与上述凸轮导轨24一起向后方移动。由此,上述摇头可动部9以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为中心向前方倾斜。
其结果,构成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上述送风用电动机6的旋转轴7的轴线处于向左前方倾斜的H位置。
然后,上述第一齿轮39的旋转角度α为2π,即旋转一圈,上述第二齿轮40的旋转角度β为4π,即旋转两圈,因而返回第一行程。这样,上述摇头可动部9能够正确地描绘出从A位置依次经H位置而返回到A位置的“8”字形的轨迹L。因此,能够使由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送风用电动机6构成的上述送风机3的送风方向为正确的“8”字形状,能够上下左右均匀反复地对室内进行送风。
像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摇头装置具有:固定框部11,能绕第一摇动轴21、22摇动地轴支撑在该固定框部11上的可动框部16,能绕轴向与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正交的第二摇动轴30、31摇动地轴支撑在该可动框部16上的摇头可动部9,摇头用电动机36,利用该摇头用电动机36绕第一旋转轴39A旋转的作为第一旋转构件的第一齿轮39,随着该第一齿轮39的旋转而绕与第一旋转轴39A正交的第二旋转轴40A旋转的作为第二旋转构件的第二齿轮40,一端44A与上述第一齿轮39连接的第一连杆机构42,以及一端45A与上述第二齿轮40连接的第二连杆机构43;由于通过采用以下结构能使上述可动框部16与凸轮导轨24的摇动相互不会带来坏的影响,这些结构为:将能绕轴向与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正交的第三摇动轴32、33摇动并具有导向部34的凸轮导轨24轴支撑在上述固定框部11上,将被上述导向部34引导而滑动的凸轮25设置在上述摇头可动部9上,并且使构成上述第一连杆机构42的第一连杆臂44的另一端44B与上述可动框部16连接,使构成第二连杆机构43的第二连杆臂45的另一端45B与上述凸轮导轨24连接;因而,能够使伴随着上述可动框部16摇动的绕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的摇动,以及伴随着上述凸轮导轨24摇动的绕上述各第二摇动轴30、31的摇动正确地同步,能够正确而均匀地进行合成的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立体的摇头运动。
另外,通过将上述导向部34形成为以上述各第一摇动轴21、22及第三摇动轴32、33的交点35为中心的圆弧状,由于从上述凸轮25与导向部34的抵接位置到作为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摇动中心的交点35的距离没有变化,因而能够使上述摇头可动部9摇动时的负荷没有变化,能够使该摇头可动部9顺畅地摇动。
另外,通过分别由上述第一齿轮39及第二齿轮40形成上述第一转动构件及第二转动构件,从而能够将上述摇头用电动机36的旋转力可靠地从上述第一齿轮39传递给第二齿轮40而使两者正确地同步。
再有,通过使上述第一齿轮39与第二齿轮40的齿数比为整数、例如为2∶1,从而能够使上述摇头可动部9的轨迹L不偏移,能够在上述第一齿轮39旋转一圈中描绘出“8”字形等的轨迹L。
实施例二
在图15所示的实施例二中,在凸轮导轨24上以连接一对第三摇动轴32、33之间的方式设有由细长的贯通部构成的导向部51,并且,在与旋转自如地支撑摇头可动部9的第三摇动轴32、33正交地突出设置的臂部52的前端设有凸轮25′,通过将该凸轮25′插入上述导向部51,从而能与上述凸轮导轨24的摇动相应地使上述摇头可动部9摇动。这时,上述导向部51也可以不必是以第一摇动轴21与上述各第三摇动轴32、33的交点35为中心的圆弧。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地实施。例如,转动构件也可以是链轮与链、带齿辊子与带齿皮带之类的组合。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一中,虽将第一齿轮作为主动齿轮,将第二齿轮作为从动齿轮,但也可以将第一齿轮作为从动齿轮,将第二齿轮作为主动齿轮。再有,在上述实施例一中,虽然上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齿数比为2∶1,但只要是一方为另一方的倍数值,也可以是其它的齿数比,例如为3∶1或为1∶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下。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摇头装置能够适用于风扇等送风机、红外线加热器等电加热器等各种用途。

Claims (4)

1.一种摇头装置,其构成为具有:
固定框部;
能绕第一摇动轴摇动地轴支撑在该固定框部上的可动框部;
能绕与上述第一摇动轴正交的第二摇动轴摇动地轴支撑在该可动框部上的摇头可动部;
电动机等的驱动源;
利用该驱动源绕上述第一旋转轴旋转的第一转动构件;
伴随着上述第一转动构件的旋转而绕与上述第一旋转轴正交的第二旋转轴旋转的第二转动构件;
一端与上述第一转动构件连接的第一连杆机构;
一端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连接的第二连杆机构,该摇头装置的特征在于,
将能绕与上述第一摇动轴正交的第三摇动轴摇动、并具有导向部的凸轮导轨轴支撑在上述固定框部上,
将被上述导向部引导而滑动的凸轮设置在上述摇头可动部上,
并且将上述第一连杆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在上述可动框部或凸轮导轨的任何一方,
将上述第二连杆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在上述可动框部或凸轮导轨的任何另一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形成为以上述第一摇动轴与上述第三摇动轴的交点为中心的圆弧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摇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转动构件和上述第二转动构件分别由齿轮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摇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转动构件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之间的转数比为整数。
CN201210024737.8A 2011-02-07 2012-02-06 摇头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285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4354A JP5803122B2 (ja) 2011-02-07 2011-02-07 首振り装置
JP2011-024354 2011-10-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8502A true CN102628502A (zh) 2012-08-08
CN102628502B CN102628502B (zh) 2016-04-06

Family

ID=46586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473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28502B (zh) 2011-02-07 2012-02-06 摇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03122B2 (zh)
CN (1) CN10262850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19349A1 (zh) * 2017-07-28 2019-01-31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扇头组件及风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8957B (zh) * 2015-05-05 2017-02-01 高苑科技大學 一種凸輪-齒輪連桿機構裝置
CN105673789B (zh) * 2016-03-31 2018-06-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平衡结构的曲柄连杆机构及风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1496A (ja) * 1983-10-11 1985-05-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送風機
US20050011296A1 (en) * 2001-09-05 2005-01-20 Mitsuhiro Koseki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1254850A (zh) * 2008-01-21 2008-09-03 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 钢轨辊道输送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533992Y1 (zh) * 1964-11-09 1970-12-24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1496A (ja) * 1983-10-11 1985-05-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送風機
US20050011296A1 (en) * 2001-09-05 2005-01-20 Mitsuhiro Koseki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1254850A (zh) * 2008-01-21 2008-09-03 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 钢轨辊道输送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19349A1 (zh) * 2017-07-28 2019-01-31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扇头组件及风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8502B (zh) 2016-04-06
JP2012163163A (ja) 2012-08-30
JP5803122B2 (ja) 2015-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020018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llumination control and distribution during a vehicle bank
US8313418B2 (en) Playing device
CN102628502A (zh) 摇头装置
AU2014318176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llumination control and distribution during a vehicle bank
KR102288888B1 (ko) 주행 모드 변경이 가능한 소형 모빌리티
CN105270221A (zh) 腿靠装置
KR20130064114A (ko) 가로로 오프셋될 수 있는 차량 시트
US3823941A (en) Diversified motion device in a steering game amusement machine
CN101749619A (zh) 转向式头灯
US2572146A (en) Target with irregular motion
JP7466409B2 (ja) 可動玩具
JP2007029557A (ja) マッサージ機
KR101610563B1 (ko) 룰렛 추첨 장치
RU2020112584A (ru) Карусель для парков развлечений с двойным приводом
JPH0377577A (ja) ハンドル回転機構
CN213399167U (zh) 一种多图案激光动态显示装置
TWI796669B (zh) 搖擺裝置
JP4866049B2 (ja) 遊技球誘導構造
JP7266757B2 (ja) 自走装置
CN108479081B (zh) 一种车载式观光变幻隧道用游乐设备
KR20180028881A (ko) 스웨이-요 모션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의자 조립체
JP2019034061A (ja) 遊技機の可動表示機構の駆動装置
JP2007029558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3057735U (ja) 二輪走行体用のサーキット装置
JP2023180626A (ja) 折返し軌道玩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Termination date: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