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6692B - 车辆框架组件、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框架组件、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6692B
CN102596692B CN201080049923.6A CN201080049923A CN102596692B CN 102596692 B CN102596692 B CN 102596692B CN 201080049923 A CN201080049923 A CN 201080049923A CN 102596692 B CN102596692 B CN 1025966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longitudinal
frame member
frame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99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6692A (zh
Inventor
E·波特切尔
R·奥古斯丁
C·菲利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2/614,17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177293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2/614,20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960776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2/614,18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276980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2/614,19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052204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966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66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66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66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框架系统和构造方法包括具有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的车辆框架组件。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当在第一车型上使用时以第一长度形成,并且当在第二车型上使用时以第二长度形成。

Description

车辆框架组件、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本文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总体上涉及车辆框架组件。在不同的车辆型号或车型中,可能希望具有许多不同的车辆长度,或者具有许多不同长度的这样的车辆的特定部分。例如,在轻型货车中,驾驶室区可包括两个全尺寸门、四个全尺寸门或两个全尺寸门和两个半尺寸门,并且这类车辆的底座长度(bed length)例如可从约1.2米至约2.4米变化。因此,可以有许多可能的驾驶室长度和底座长度的组合。当然,其它类型的车辆可具有变化的长度或具有变化长度的部段,例如,运动型多功能卡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小型货车、跨界车(crossover)、轿车、双门轿车等。
在常规的车辆框架及其构造中,每个这样的组合都是具有专用框架结构的不同车型。为每个车型提供其自有的专用框架结构(常规地由一系列冲压件组装而成)可能是昂贵的,并且可能使得难以在单个组装线上有效地制造几种不同长度的车辆。
一些车辆制造商采用车身与框架分离式构造(a body-on-frame construction)在变化的车辆设计中提供一些有限的灵活性。当采用车身与框架分离式构造的技术时,完整的车身组件(例如,驾驶室结构或或底座结构)安装到梯形框架。这允许修改和/或替换完成的车身组件,而基本上不改变下面的梯形框架和/或安装到梯形框架的其它完成的车身组件。例如,在轻型货车的情况中,驾驶室组件可从一年型重新设计为下一年型,而不需要显著重新设计下面的梯形框架。此外,单个梯形框架可支撑不同类型的驾驶室(普通、延长驾驶室或全尺寸)和/或不同类型的底座。此外,通过将辅助梯形框架添加到主梯形框架可延长或加长梯形框架。这可用来支撑延长的底座或驾驶室,或者可用来支撑细长的车辆(例如,电招车(livery vehicle))。车身与框架分离式设计的缺点包括导致较低性能和较高燃料消耗的重量问题、由于缺乏扭转挠性而降低操纵性以及结合用于提高撞击安全性的预折区(crumble zone)的能力较低。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方面,一种用于在纵向底板长度不同的多种车型上使用的底板框架系统 包括:至少第一车型,该至少第一车型包括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和至少第二车型,该至少第二车型包括具有长于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底板框架组件。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包括中央框架构件、位于中央框架构件的侧面的一对侧梁构件以及在侧梁构件之间延伸且与中央框架互连的多个横梁。第二底板框架组件包括中央框架构件、位于中央框架构件的侧面的一对侧梁构件以及在侧梁构件之间延伸且与中央框架构件互连的多个横梁。
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和第二底板框架组件两者的中央框架构件以及第一和第二底板框架组件的侧梁构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构件具有至少沿该构件的一纵向部分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以允许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构件当包括在第一底板框架组件中时在沿着纵向部分对应于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位置处以及当包括在第二底板框架组件中时在沿着纵向部分对应于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位置处被切割。
根据另一个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底板框架组件包括:中央框架构件;侧梁构件,该侧梁构件位于中央框架构件的侧面并与其间隔开;和多个间隔开的横梁,所述横梁在侧梁构件和中央框架构件之间延伸并使它们互连。中央框架构件和侧梁构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构件具有至少沿该构件的一纵向部分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当安装在具有第一底板框架纵向长度的第一车型上时纵向部分具有第一部分长度和当安装在具有第二底板框架纵向长度的第二车型上时纵向部分具有第二部分长度。
根据又一个方面,底板框架系统包括具有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的底板框架组件。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当在包括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底板组件的第一车型上使用时以第一长度形成,并且当在包括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底板组件的第二车型上使用时以第二长度形成。
根据又一方面,用于车辆的框架系统包括具有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的车辆框架组件。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当在第一车型上使用时以第一长度形成,并且当在第二车型上使用时以第二长度形成。
根据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形成纵向底板长度不同的车辆框架的框架构造方法。在根据该方面的方法中,形成用于第一车型的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限定的横截面的至少一个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将纵向框架部件安装在第一车型的第一底板框架组件上。另外,形成用于第二车型的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限定的横截面的至少一个第二纵向部件。将第二纵向框架部件安装在第二车型的第二底板框架组件上。
根据一个方面,一种在车辆框架组件中的框架接头,该车辆框架组件具有前框架组件和底板框架组件,前框架组件包括前框架横梁和从前框架横梁向后延伸的前框架侧构件,底板框架组件包括在前端部处连接到前框架侧构件的侧梁构件和在侧梁构件之间延伸的多个横梁,所述框架接头位于前框架侧构件的第一前框架侧构件和侧梁构件的第一侧梁构件之间并包括:第一前框架侧构件的上壁,该第一前框架侧构件的上壁沿着第一前框架侧构件与第一侧梁构件相交处的区域与第一侧梁构件的上壁重叠;和第一前框架侧构件的下壁,该第一前框架侧构件的下壁沿着该区域与第一侧梁构件的下壁重叠。
根据一个方面,一种在车辆框架组件中的框架接头,该车辆框架组件具有后框架组件和底板框架组件,后框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后框架横撑和从至少一个后框架横撑向前延伸的后框架侧构件,底板框架组件包括在后端部处连接到后框架侧构件的侧梁构件和在侧梁构件之间延伸的多个横梁,所述框架接头位于后框架侧构件的第一后框架侧构件和侧梁构件的第一侧梁构件之间并包括:第一后框架侧构件的上壁,该第一后框架侧构件的上壁沿着第一后框架侧构件与第一侧梁构件配合处的区域与第一侧梁构件的上壁重叠;和第一后框架侧构件的下壁,该第一后框架侧构件的下壁沿着该区域与第一侧梁构件的下壁重叠。
根据另一个方面,车辆框架接头包括底板框架组件的侧梁构件和前框架侧构件或后框架侧构件,该前框架侧构件或后框架侧构件相对于侧梁构件倾斜地定向且连接到侧梁构件以将荷载力传递到侧梁构件。框架侧构件具有:上壁,该上壁沿着框架侧构件与侧梁构件配合处的区域与侧梁构件的上壁重叠;和下壁,该下壁沿着该区域与侧梁构件的下侧梁壁重叠。
根据一个方面,一种在车辆框架组件中的框架接头,该车辆框架组件具有包括侧梁构件和在侧梁构件之间延伸的多个横梁的底板框架组件,所述框架接头位于多个横梁的第一横梁和侧梁构件的第一侧梁构件之间并包括:第一横梁的上壁,该第一横梁的上壁沿着第一横梁与第一侧梁构件配合处的区域与第一侧梁构件的上壁重叠;和第一横梁的下壁,该第一横梁的下壁沿着该区域与第一侧梁构件的下壁重叠。
根据又一个方面,车辆框架接头包括底板框架组件的侧梁构件和连接框架构件,该连接框架构件具有:沿着连接框架构件与侧梁构件配合处的区域与侧梁构件的上壁重叠的上壁;以及沿着该区域与侧梁构件的下壁重叠的下壁。
根据一个方面,一种在车辆框架组件中的框架接头,该车辆框架组件具有前框架组件和底板框架组件,前框架组件包括前框架横梁和从前框架横梁向后延伸的第一内构件和第二内构件,底板框架组件包括侧梁构件、中央框架构件以及在侧梁构件和中央框架构件之间延伸且使侧梁构件和中央框架构件互连的多个横梁,所述框架接头位于第一内构件和第二内构件与中央框架构件之间并包括中央框架构件的间隔开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与中央框架构件的中央壁一体地形成且从该中央壁延伸。第一内构件的间隔开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与第一内构件的中央壁一体地形成且从该中央壁延伸。第一内构件的第一侧壁与中央框架构件的第一侧壁邻接且合为一体,并且第一内构件的第二侧壁与中央框架构件的第二侧壁邻接且合为一体。第二内构件的间隔开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与第二内构件的中央壁一体地形成且从中央壁延伸。第二内构件的第一侧壁终止于第一内构件的第二侧壁处,并且第二内构件的第二侧壁与中央框架构件的第二侧壁邻接且合为一体,从而提供从第一内构件到中央框架构件的第一荷载路径和从第二内构件到中央框架构件的第二荷载路径。
根据一个方面,在具有侧梁构件、中央框架构件以及在侧梁构件和中央框架构件之间延伸且使侧梁构件和中央框架构件互连的多个横梁的车辆框架组件中,位于多个横梁中的至少一个横梁和中央框架构件之间的框架接头包括横跨在侧梁构件的第一侧梁构件和中央框架构件之间的该至少一个横梁的第一区段以及横跨在侧梁构件的第二相对侧梁构件和中央框架构件之间的该至少一个横梁的第二区段。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各自的下壁与中央框架构件的下壁重叠。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各自的上壁与中央框架构件的上壁重叠。
根据又一方面,车辆框架接头包括底板框架组件的中央框架构件和连接到中央框架构件且朝向相关的侧梁构件侧向地延伸的横梁区段。横梁区段具有与中央框架构件的下壁重叠的下壁和与中央框架构件的上壁重叠的上壁。
根据一个方面,一种用于在具有纵向底座长度不同的多种车型上使用的底座框架系统包括:至少第一车型,该至少第一车型具有第一前框架组件、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和第一后框架组件;和至少第二车型,该至少第二车型具有第二前框架组件、第二底板框架组件和第二后框架组件。第一后框架组件包括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至少一个纵向框架构件。第二后框架组件包括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至少一个纵向框架构件。第一 和第二后框架组件的纵向框架构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构件具有至少沿着该构件的一纵向部分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以允许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构件当包括在第一后框架组件中时在沿着纵向部分对应于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位置处以及当包括在第二后框架组件中时在沿着纵向部分对应于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位置处被切割。
根据另一个方面,用于车辆的底座框架组件包括具有至少沿其纵向部分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的至少一个纵向框架构件。当安装在具有第一底座框架纵向长度的第一车型上时纵向部分具有第一部分长度和当安装在具有第二底座框架纵向长度的第二车型上时纵向部分具有第二部分长度。
根据又一个方面,底座框架系统包括具有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的底座框架组件。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当在包括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底板框架组件的第一车型上使用时以第一长度形成,并且当在包括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底板框架组件的第二车型上使用时以第二长度形成。
根据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形成纵向底座长度不同的车辆底座框架的底座框架构造方法。在根据该方面的方法中,形成用于第一车型的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限定的横截面的至少一个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将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安装在第一车型的第一底座框架组件上。另外,形成用于第二车型的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限定的横截面的至少一个第二纵向框架部件。将第二纵向框架部件安装在第二车型的第二底座框架组件上。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和第一底座框架组件的用于第一车型的车辆框架的下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包括第二底板框架组件和第一底座框架组件的用于第二车型的车辆框架的下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包括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和第二底座框架组件的用于第三车型的车辆框架的下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包括第二底板框架和第二底座框架组件的用于第四车型的车辆框架的下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位于前框架侧构件和侧梁构件之间的框架接头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框架接头的仰视平面图。
图7是图5的框架接头的剖视图。
图8是图5的框架接头的侧面剖视图。
图9是位于前框架组件的第一和第二内构件与底板框架组件的中央框架构件之间的框架接头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框架接头的仰视平面图。
图11是图9的框架接头的俯视平面图。
图12是位于底板框架组件的横梁和中央框架构件之间的框架接头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框架接头的俯视平面图。
图14是位于底板框架组件的横梁和侧梁构件之间的框架接头的立体图。
图15是附接有底板面板的图14的框架接头的剖视图。
图16是位于后框架组件的侧构件和底板框架组件的侧梁构件之间的框架接头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框架接头的底部平面图。
图18是图16的框架接头的顶部立体图。
图19是图16的框架接头的剖视图。
图20是图16的框架接头的侧面剖视图。
图21是位于底板框架组件的横梁和中央框架构件之间的框架接头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的框架接头的底部立体图。
图23是图21的框架接头的俯视平面图。
图24是示出了安装有另外的框架部件的图1的车辆框架的立体图。
图25是示出了安装有另外的框架部件的图2的车辆框架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了安装有另外的框架部件的图3的车辆框架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了安装有另外的框架部件的图4的车辆框架的立体图。
图28是示出了安装有另外的车辆框架/车身部件的图24的车辆框架的局部立体图。
图29是类似于图28的车辆框架的视图,但示出了剖开的部分以显示穿过车辆框架的后框架组件的荷载路径。
图30是用于建造车辆框架组件的框架系统的示意图,该车辆框架组件用于第一 车型和第二车型且包括专用零件、通用零件和可变长度零件。
图31是示出用于形成纵向长度不同的车辆框架的框架构造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32是具有适用于SUV车辆的后框架组件的车辆框架的下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33是示出具有另选的后框架组件的车辆框架组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附图中所示内容是为了举例说明一个或更多个示例性实施方式而不是为了限制这些实施方式,图30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车辆的框架系统10,该框架系统尤其用于在多个车型上使用或结合多个车型使用,所述多个车型具有变化的纵向框架长度,该纵向框架长度包括总体框架长度、框架段长度和/或框架部件长度。如图所示,用于至少第一车型的白车身(BIW)组件出现在12处,并且用于至少第二车型的BIW组件出现在14处。用于至少第一车型的车辆框架组件由BIW组件12产生,如16处所示。同样,用于至少第二车型的车辆框架组件由BIW组件14产生,如18处所示。如本文所用,车型仅仅用来在车辆框架组件之间进行区分。在一些情况下,车型可与不同的车辆型号相关联;但在其它情况下,单个车辆型号可包括多个车型,并且因而包括不同的框架组件。
如图所示,车辆框架组件16、18可在12和14处由通用零件20、可变长度零件22和专用或定制零件24、26形成。通用零件20例如可以是在多种车型上使用的冲压部件,特别地,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在至少第一车型和至少第二车型的车辆框架组件16、18上使用。可变长度零件22可包括纵向框架部件,该纵向框架部件具有至少沿其纵向部分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从而允许为不同车型的可变长度框架组件通用地形成这些零件并为形成这些可变长度的零件而在不同位置处切割。例如,提供用于BIW组件12的可变长度零件22a可以是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纵向框架部件,而提供用于BIW组件14的可变长度零件22b则可以是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纵向框架部件。这些纵向框架部件22a、22b可具有通用横截面,因而适于以高性价比的方式形成为具有可变纵向长度。
在一个实例中,纵向框架部件22a、22b为通过轧制成形工艺形成并切割成所需长度(例如,用于第一车型的第一纵向长度和用于第二车型的第二纵向长度)的轧制成形部件。轧制成形可以是当纵向部件22a、22b例如由钢形成时使用的工艺,但这 并非必要的。在另一实例中,纵向部件为通过挤出工艺形成并切割成所需长度(例如,用于第一车型的第一纵向长度和用于第二车型的第二纵向长度)的挤出部件。挤出可以是当纵向部件例如由铝形成时使用的工艺,但这并非必要的。在又一实例中,可以使用一些其它工艺来形成可变长度纵向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压力制动、冲压等。
定制或专用零件24、26可以被冲压、轧制成形、挤出或以其它方式形成,并且通常用于少于全部的车型或型号(即,使这些零件“专用”于一种或多种特定车型)。例如,零件24可以仅专用于在12处组装的第一车型,并且零件26可以仅专用于在14处组装的第二车型。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车型车辆框架组件16可包括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22a,并且第二车型框架组件18可包括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22b。因此,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可在22处形成,特别地,当在第一车型上使用时在12中形成为第一长度,并且当在第二车型上使用时在14中形成为第二较长长度,但可以采用其它成形工艺(例如,挤出、压力制动等)。
转到图1至4,示出了用于四种车型的车辆框架组件30至36或至少其下侧部分。更具体而言,图1示出了用于第一车型的框架组件30,该框架组件可以用作图31中的第一车型框架组件16的下侧部分。图2示出了用于第二车型的框架组件32,该框架组件可以用作图31中的第二框架组件18的下侧部分。图3示出了用于第三车型的框架组件34,并且图4示出了用于第四车型的框架组件36。当然,在图1至4中的四种车型的使用仅是示例性的,因为可以在本文所公开的框架系统中使用多于或少于四种的车型。在任何情况下,所示出的框架组件30至36中的每一种均可由如结合图31的车辆框架系统描述的通用零件、可变长度零件和专用零件形成。
特别地,通用零件可以是相同且在用于多种车型的多种框架组件上使用的零件。例如,诸如底板横梁之类的通用零件可以在图1至4的全部四种框架组件30至36上使用。可变长度零件(例如,轧制成形零件、挤出零件、压力制动零件等)是这样的零件,这些零件具有至少沿其纵向部分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并且可以切割成所需长度以在不同车型上使用。最后,专用零件可以是为了在特定车型或少于全部车型上使用而特定地形成的那些零件。在附图中,通用零件将通常描述一次,并且它们的附图标记将通常在所有附图中都相同。可变长度零件通常也将以用于所有附图的类似的附图标记描述一次,但将使用符号(′)在具有不同纵向长度的可变长度零件之间进行 区分(并且在包括可变长度零件的子组件之间进行区分)。仅在一些车型上使用的定制零件将单独描述,因为它们涉及使用它们的特定车型(或多种车型)。
图示的框架组件30至36将针对与运动型多功能卡车(例如,轻型货车)相关的用途进行描述,但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本公开内容的概念可以容易地适用于其它类型的车辆,例如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厢式货车、轿车、跨界车等。第一车型的框架组件30包括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底板框架组件42。第一底板框架组件42包括中央框架构件44、位于中央框架构件44侧面的一对侧梁构件46、48以及多个横梁50、52、54、56,多个横梁50、52、54、56在侧梁构件46和48之间延伸并与中央框架构件44互连。用于第二车型的图2的框架组件32包括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底板框架组件42′,第二纵向长度比图1的第一底板框架组件42的第一纵向长度长。第二底板框架组件42′包括中央框架构件44′、位于中央框架构件44′侧面的一对侧梁构件46′、48′以及相同的多个横梁50、52、54、56,多个横梁50、52、54、56在侧梁构件46′和48′之间延伸并与中央框架构件44′互连。如下文将更详细描述的,横梁50、52、54、56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可以大致是U形,并且可具有前壁、后壁以及将前壁和后壁互连的下壁,前壁和后壁也可称为侧壁。
第一底板框架组件42的中央框架构件44和第二底板框架组件42′的中央框架构件44′以及第一底板框架组件42的侧梁构件46、48和第二底板框架组件42′的46′、48′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可具有至少沿其纵向部分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以允许该一个或更多个构件当包括在第一底板框架组件42中时在沿着纵向部分对应于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位置处被切割,并且当包括在第二底板框架组件42′中时在沿着纵向部分对应于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位置处被切割。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该一个或更多个构件的纵向部分为其整个纵向范围,但这并非必要的。此外,如参照图31的可变长度零件22所描述的,具有可变纵向长度的该一个或更多个构件可以是轧制成形构件。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该一个或更多个构件可包括中央框架构件44、44′与侧梁构件46、48和46′、48′中的全部。作为实例,中央框架构件44、44′可以是轧制成形的,并且仅仅在适于在相应的底板框架组件42、42′上使用时在不同长度处切割。同样,侧梁构件46、46′可以是轧制成形的,并且被切割成用于在相应的底板框架组件42、42′上使用的适当长度,而且侧梁构件48、48′可以是轧制成形的,并且被切割成用于在底板框架组件42、42′上使用的适当长度。底板框架组件42、42′中的每一个的 横梁50至56可以彼此通用(即通用零件)。也就是说,可以形成例如多个横梁50,并且所述多个横梁中的一个横梁可用在底板框架组件42上,所述多个横梁中的另一个横梁可用在底板框架组件42′上。作为结果,底板框架组件42′具有比底板框架组件42更长的纵向长度。这例如可用来支撑变化的驾驶室结构。例如,图1的底板框架组件42可用在具有四个门的车型上,这四个门包括两个全尺寸前门和两个较小的后门,但这并非必要的。相比之下,图2的底板框架组件42′可用于具有四个全尺寸门的车型,但这也并非必要的。
多个后框架组件中的一个可固定到第一车型的第一底板框架组件42并固定到第二车型的第二底板框架组件42′。特别地,通用后框架组件58显示为通过连接到侧梁构件46、48和46′、48′的后端而分别固定到底板框架组件42、4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后框架组件58可以是用于承载底座框架(例如,约5英尺或1.2米的底座)的下侧框架部分。另选地,其它后框架组件可连接到底板框架组件42、42′。
例如,参照图3和4,细长的后框架组件60显示为分别连接到底板框架组件42、42′。后框架组件60例如可以是细长的承载底座框架(例如,约6英尺或2.4米的底座)的下侧部分。除了后框架组件60之外,图3的下侧框架组件34与图1的下侧框架组件30相同,并且图4的下侧框架组件36与图2的下侧框架组件32相同。因此,在图1和2中,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后框架组件58固定到底板框架组件42、42′,并且在图3和4中,具有相对于第一纵向长度变化(例如更长)的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后框架组件60固定到底板框架组件42、42′。
图32示出了另一个实例,其中框架组件300包括底板框架组件302,该底板框架组件302上附接具有前框架组件304和后框架组件306。如图所示,后框架组件306可以是例如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专用的。底板框架组件302可以是底板框架组件42或42′中的一个,并且前框架组件304可以是与图1至4所示相同的前框架组件。进一步参照图33,框架组件300再一次与多个其它框架组件312、314和316一起示出。这些其它框架组件示出以表明许多不同类型的后框架组件可与本公开内容一起使用。例如,框架组件312包括小型货车专用的后框架组件,框架组件314包括另一种SUV专用的后框架组件,并且框架组件316包括另一种运动型多功能卡车(SUT)专用的后框架组件。当然,其它变型也是可行的。
在图1至4的车辆框架组件30至36中,通用前框架组件62固定到底板框架组 件42和42′中的每一个,但这并非必要的。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的,通过在多个不同的车型中使用通用前框架组件62和/或使用通用后框架组件58或60,获得由于使用完整的子组件而导致的经济效益,该完整的子组件可通过将一组冲压零件焊接在一起而形成,然后安装在各种车型上。结合在一起,车辆框架组件30至36均包括:前框架组件62,该前框架组件62在车辆前围板的前面延伸;中央或底板框架组件42或42′,该中央或底板框架组件42或42′限定车辆的驾驶室或乘坐室;以及后或底座框架组件58或60,该后或底座框架组件58或60沿着车辆的后部(即,例如后乘坐室或底座)从底板框架组件42或42′向后延伸。这些框架组件或子组件一起可形成用于组装的车辆的一体框架的下侧。
通过上述方式提供了底板框架系统,其中诸如底板框架组件42或42′的框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可变长度纵向框架部件,例如,一个或更多个可变长度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这些纵向框架部件可包括中央框架构件44、44′和/或侧梁构件46、46′和/或48、48′。纵向框架部件当在包括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底板框架组件(例如,第一底板框架组件42)的第一车型上使用时可形成为第一长度,并且当在包括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底板框架组件(例如,底板框架组件42′)的第二车型上使用时可形成为第二长度处。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纵向框架部件是轧制成形的,并且包括第一侧梁构件46、46′、第二侧梁构件48、48′或中央框架构件44、44′中的至少一个。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包括两个中央框架构件44和44′以及全部侧梁构件46、46′、48、48′。在又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纵向框架部件(例如构件44、44′、46、46′、48、48′)通过除了轧制成形之外的工艺(例如,挤出、压力制动、冲压等)形成,然后切割成所需长度。
在图示的底板框架组件42和42′中,中央框架构件44和44′以及侧梁构件46、46′和48、48′沿着第一底板框架组件42和第二底板框架组件42′的纵向长度的相当大一部分延伸。特别地,在图示的底板框架组件42和42′中,侧梁构件46、46′和48、48′沿着各自的底板框架纵向长度的整个纵向范围延伸。这些轧制成形的纵向部件可具有沿着其整个纵向长度保持不变的横截面,但这并非必要的。
对所有图示的车辆框架组件30至36通用的前框架组件62典型地限定发动机室的至少一部分。前框架组件62固定到中央框架构件44或44′和侧梁构件46、48或46′、48′各自的前部。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前框架组件62包括前框架横梁64和从 前框架横梁64向后延伸的前框架侧构件66、68。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和理解的,侧构件66、68可包括支撑车辆的前悬架的部分。此外,侧构件66、68包括分别朝向第一侧梁构件46和第二侧梁构件48(或46′、48′)向后且向下延伸的第一外臂70和第二外臂72,并且包括分别朝向中央框架构件44(或44′)向下且向内延伸的第一内臂74和第二内臂76。如下文将更详细描述的,内臂74、76彼此合并且与中央框架构件44(或44′)合并以形成沿着车辆的纵向中心线设置的Y形中央接头。外臂70、72与侧梁构件46、48(或46′、48′)以及横梁30(最前部横梁)的前端合并以形成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的前框架与侧梁框架的接头。
如上所述,后框架组件58或60可形成为各种长度,以适应具有变化长度的细长底座和/或具有变化长度的细长后乘坐室,但这并非必要的。后框架组件58、60二者都包括后框架侧构件82、84和在后框架侧构件82、84之间延伸的多个横撑86、88、90。侧框架构件82、84从侧梁构件46、48(或46′、48′)延伸到后横撑90。横撑86、88、90包括前横撑86、中横撑88和后横撑90。前横撑86和中横撑88协作以限定用于后轮和后悬架(未示出)的支撑。后横撑90在侧框架构件82、82的后端或远端之间延伸。在图3和4所示的较长后框架组件60中,在侧构件82、84之间还延伸有辅助横撑92。
现在简要参照图31,将描述用于形成车辆框架的框架构造方法,并且将结合纵向长度不同的车辆底板框架组件(例如,车辆底板框架组件42和42′)进行具体描述。在100中,形成用于第一车型的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限定横截面的至少一个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如已描述的,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可包括中央框架构件44和/或侧梁构件46、48。然后,在102中,将一个或更多个形成的纵向框架部件安装在第一车型的第一底板框架组件(例如,第一底板框架组件42)上。在104中,形成用于第二车型的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相同限定横截面的至少一个第二纵向部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二纵向框架部件可包括中央框架构件44′和/或侧梁构件46′、48′。在106中,将形成的一个或更多个第二纵向框架部件安装在第二车型的第二底板框架组件(例如,第二底板框架组件42′)上。
通过该方法,可形成用于其中纵向框架部件具有不同纵向长度的不同车型的纵向框架部件。可以以用于第一车型的第一长度和以用于第二车型的第二长度形成相同的纵向框架部件(例如,中央框架构件或侧梁构件)。这样的成形可包括将框架部件轧 制成形,或者可包括一些其它成形工艺(例如,挤出、压力制动成形、冲压等)。纵向框架部件可具有沿着部件的至少纵向部分不变的横截面轮廓,或者如在通过至少轧制成形和挤出技术形成的零件中普遍的沿着部件的整个纵向范围。
所描述的方法允许底板框架组件(例如,底板框架组件42和42′)以经济方式形成为具有不同纵向长度,否则可能是不经济的,例如当底板框架组件完全由定制的冲压零件形成时。相反,使用上述方法,底板框架组件可由多个通用冲压零件与可变长度零件(例如,轧制成形零件)一起形成,该可变长度零件可根据其中将结合框架部件或零件的车型的所需长度(或其框架段)有利地切割成预定长度。如果需要,可使用附加数量的定制或专用零件来适应特定车型的其它方面。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图1和2的第一底板框架组件42包括:前横梁50,该前横梁50设置成向前邻近Y形中央接头;第一侧梁构件和第二侧梁构件46、48,该第一侧梁构件和第二侧梁构件46、48在第一底板框架组件的侧边处纵向延伸;中央框架构件44;第二横梁52,该第二横梁52设置成向后邻近Y形中央接头;中间横梁54,该中间横梁54设置在第二横梁52的后部;以及后横梁56,该后横梁56设置在中央框架构件44的后端处。在图2和4的可用于适应较大驾驶室区域(例如装有四个全尺寸门)的底板框架组件42′上,使用了侧梁构件46′、48′,因为这些构件比在相对较短的底板框架组件42上的构件向后延伸超出后横梁56更大的距离。另外,使用了中央框架构件44′,因为该构件向后延伸更大的距离,以跨越第二底板框架组件42′上的横梁54和56之间的更宽间隙。在底板框架组件42和42′两者中,侧梁构件46、48或46′、48′的前端连接到前框架组件64,并且侧梁的后端连接到后框架组件58(或60)。
如上所述,图示的实施方式的中央框架构件44和44′、第一侧梁构件46和46′、以及第二侧梁构件48和48′具有沿着整个纵向范围的相应的匹配横截面,但这并非必要的。具体地,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中央框架构件44和44′具有彼此匹配的横截面,第一侧梁构件46和46′具有彼此匹配的横截面,并且第二侧梁构件48和48′具有彼此匹配的横截面。因此,将仅结合第一框架组件42的构件44、46和48提供进一步的细节,并且除非另外指出,这些进一步的细节同样适用于第二框架组件42′的构件44′、46′、48′。
具体地参照图1,侧构件46、48均为具有大致C形的横截面的细长连续框架构 件,其中相应的侧梁构件的开口侧横向地背对车辆。如下面将进一步详细描述的,侧梁构件46、48的开放内部可保持一个或更多个隔壁。门框架构件110(图24至27)的一部分可设置在侧梁构件46、48中的每一个的开口侧上方,并且可充当其外盖。侧梁构件46、48可通过多个框架接头连接到前框架组件64、后框架组件58(或60)和横梁50至56,特别是通过下面将进一步详细描述的车辆框架侧梁接头。
中央框架构件44可位于在侧梁构件46、48之间的大约中间,从而大致沿着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延伸。具体地,简要参照图9和10,中央框架构件44可包括从中央壁或底壁44c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44a、44b。中央框架构件44还可包括上壁,该上壁形成为从侧壁44a、44b的远端部延伸的一对凸缘204、206。下壁44c可包括凹部44d,凹部44d为中央框架构件44提供了大致W形的横截面。凹部44c可容纳中央支承件和驱动轴(这两个部件均未示出)。中央框架构件44可通过多个接头,特别是通过下面将进一步详细描述的车辆中央框架接头连接到横梁50至56和前框架组件64。
图5至8和图14至20中示出了示例性车辆框架侧梁接头。如下面将描述的,这些接头均包括侧梁构件46或48中的一个和至少一个连接框架构件(例如,前框架组件侧构件66的外臂70、前框架组件侧构件68的外臂72、后框架组件58的侧构件82、84、横梁50至56等)。在每个接头中,连接框架构件具有:上壁,该上壁沿着连接框架构件与侧梁构件46或48配合处的区域与侧梁构件46或48的上壁重叠;和下壁,该下壁沿着相同区域与侧梁构件46或48的下壁重叠。框架部件之间的所有重叠关系可用作用于将配合的框架部件彼此焊接的合适的焊接位置,但也可以使用其它连接方法。虽然下面描述的每个侧梁接头均结合第一侧梁构件46和连接到其上的相邻框架部件详细地描述,但应当认识和理解,在第二侧梁构件48和对应的连接框架部件之间形成类似的接头,虽然未提供对这些其它接头的进一步的讨论。
图5至8和16至20特别地示出了侧梁框架接头,其中侧梁构件46连接到前框架组件58或后框架组件64。如图所示,前框架组件58的侧构件66或后框架组件64的侧构件82(两者均对应于侧梁构件46)相对于侧梁构件46倾斜定向并连接到侧梁构件46,以将荷载力传递到该侧梁构件46。在这些接头中,侧构件66或82具有:上壁,该上壁沿着侧构件与侧梁构件46配合处的区域与侧梁构件46的上壁46a重叠;和下壁,该下壁沿着相同区域与侧梁构件46的下壁46b重叠。图5至8特别地示出了位于侧梁构件46和前框架侧构件66(具体地为其外臂70)之间的框架接头,并且 图16至20特别地示出了位于侧梁构件46和后框架侧构件82之间的框架接头。图14至15特别地示出了位于侧梁构件46和横梁52之间的框架接头,该接头与位于侧梁构件46和横梁54之间的框架接头大致相同。
现在具体地参照图5至8,将描述位于第一侧梁构件46和前框架侧构件66之间的框架接头。该框架接头包括第一前框架侧构件66的上壁66a,特别是第一外臂70的上壁66a,该上壁66a沿着侧构件66与侧梁构件46配合处的区域与第一侧梁构件46的上壁46a重叠。图示的框架接头还包括侧构件66的下壁66b,特别是第一外臂70的下壁66b,该下壁66b沿着相同区域120与侧梁构件46的下壁46b重叠。壁66a、66b的重叠部分可根据需要形成为凸缘或带凸缘部分。此外,在区域120处的这些重叠可以适当地用于在侧构件66和侧梁构件46之间的焊接连接。此外,该布置允许在侧梁构件46和侧构件66之间沿着这两个部件的整个高度的配合在配合的部件之间具有基本为零的偏差。
如上所述,侧构件66相对于侧梁构件46倾斜定向。就这一点而言,侧构件66,特别是其第一外臂70,还包括与上壁66a和下壁66b一体地形成的侧壁66c。类似于侧构件66,侧壁66c相对于侧梁构件46倾斜定向并包括与侧梁构件46的侧壁46c重叠的凸缘122,侧壁46c与侧梁构件46的上壁46a和下壁46b一体地形成。重叠的凸缘122也可适当地用于在侧构件66和侧梁构件46之间的进一步的焊接连接上。如图所示,壁66a至66c连续地延伸超出侧梁构件46的前端部124。
如图7所示,侧梁构件46可包括相对于侧梁构件46的纵向长度垂直地定向的隔壁126。隔壁126可大致位于凸缘124与侧梁构件46的侧壁46c重叠的位置处(例如,从该位置略向前)。侧梁构件46可包括也相对于侧梁构件的纵向长度垂直地定向的另一个隔壁128。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隔壁128为U形(即,包括两个垂直延伸的壁),并且被接纳在隔壁126的前部。
第一横梁50在区域120附近与侧构件66相交,特别是与侧构件66的外臂70相交,并且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当横梁50直接固定到侧梁构件46时该横梁50与侧梁构件46进一步形成图示的接头。如图所示,横梁50具有下壁50a,该下壁50a在区域120向前的位置处与侧梁构件46的下壁46b重叠。更具体而言,下壁50a包括与侧梁构件46的下壁46b重叠的凸缘130。此外,横梁50具有从下壁50a向上延伸以赋予横梁50以U形轮廓的第一侧壁50b和第二侧壁50c。第一侧壁50b从侧梁 构件46连续地延伸穿过侧框架构件66。第二侧壁50c的一部分由单独的增强构件130形成,增强构件130接纳在构件66内并从侧壁66c朝侧梁构件46延伸。
与侧壁66c相对,另一个侧壁66d部分地由单独的增强构件132形成。增强构件132和因而侧壁66d连续地从侧梁构件46延伸到横梁50的第一侧壁50b。增强构件132形成从侧构件66到侧梁构件46的第二荷载路径,而上壁66a、下壁66b和一体形成的侧壁66c则形成从侧构件66到侧梁构件46的第一荷载路径。增强构件132可包括与侧梁构件46的侧壁46c重叠的凸缘134。隔壁128可位于略向前地邻近凸缘134与侧梁构件46的侧壁46c重叠的位置处。
侧梁构件46的侧壁46c限定了开口136,该开口136与侧构件66的外臂70的开口端对准,并且通过该开口可获得到达外臂70的内部的途径,以有利于例如用图7中以虚线显示的焊接臂将增强构件132焊接附接到侧梁构件46。
参照图5,桥接构件或隔壁138设置在内臂74内并用来可操作地横过内臂74联接或互连横梁50。桥接构件或隔壁138可以是具有一对侧壁和一底壁的U形构件,其设置在内臂74的开放内部内,在内臂外壁74a和内臂内壁74b之间延伸,并且用来在内壁和外壁之间横向地连通荷载。位于桥接构件侧壁的每一端处的凸缘固定到内臂74的外壁74a和内臂74b,而桥接构件底壁则固定到内臂底壁74c。
现在具体地参照图16至20,将描述侧梁构件46和后框架侧构件82之间的框架接头。该接头将后框架组件58连接到底板框架组件42。图示的框架接头包括第一后框架侧构件82的上壁82a,该上壁82a沿着后框架侧构件82与侧梁构件46配合处的区域140与侧梁构件46的上壁46a重叠。侧构件82的前端横向地敞开并抵靠在侧梁构件46上。框架接头还包括后框架侧构件82的下壁82b,该下壁82b沿着相同区域140与侧梁构件46的下壁46b重叠。壁82a、82b的重叠部分可根据需要形成为凸缘或带凸缘部分。此外,在区域140处的这些重叠可以适当地用于在侧构件82和侧梁构件46之间的焊接连接。此外,该布置允许在侧梁构件46和侧构件82之间沿着这两个部件的整个高度的配合在配合的部件之间具有基本为零的偏差。
如图所示,侧构件82相对于侧梁构件46倾斜地定向。侧构件82还可包括与上壁82a和下壁82b一体地形成的侧壁82c。与侧构件82一样,侧壁82c相对于侧梁构件46倾斜地定向。侧壁82c还可包括与侧梁构件46的侧壁46c重叠的凸缘142。重叠的凸缘142也可适当地用于在侧构件82和侧梁构件46之间的进一步的焊接连接。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侧构件82的壁82a至82c连续地延伸超出侧梁构件46的后末端144。
侧梁构件46可包括均相对于侧梁构件46的纵向长度垂直地定向的隔壁146、148。隔壁148可位于向前大致邻近凸缘142与侧梁构件46的侧壁46c重叠的位置处。隔壁146、148可沿着侧梁构件46大致定位在侧框架构件82连接到侧梁构件46的位置处。特别地,隔壁146、148可定位在区域140的任一端或与区域140的端部略微间隔开,如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示。
此外,该接头还可包括上增强或角撑构件154,该上增强或角撑构件154与侧构件82的上壁82a和侧梁构件46的上壁46a重叠。下增强构件或下侧增强构件156可与侧梁构件46的下壁46b重叠,并且可固定到侧构件82,如下面将描述的。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增强构件156包括第一部分156a和第二部分156b,第一部分156a与侧梁构件46的下侧46c重叠,第二部分156b相对于第一段156a且相对于侧梁构件46的纵向长度大致垂直地定向。通过这种布置,第二部分156b可封闭侧梁构件46的本来敞开的后端。侧构件增强构件158可形成侧构件82的第二侧壁,该第二侧壁与从上表面82a延伸到下表面82b的另一侧壁82c间隔开。构件158可包括垂直地延伸的凸缘158a,下侧增强构件156的第二部分156b附接到该凸缘158a,以将构件156连接到侧构件82。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增强构件154、156、158可设置在侧梁构件46的后端和侧构件82之间本来敞开的空间中,并且可用来将侧构件82和侧梁构件46沿着相当大的长度一体化,从而有助于在底板框架组件42和后框架组件58之间传递荷载。通过该布置,可将后冲击荷载通过侧构件82传递到侧梁构件46,并且还通过增强构件154、156、158传递,以便高效且有效地将荷载分布在后框架组件58和底板框架组件42之间。
侧梁构件46可限定与侧构件82的前端对齐的开口150,通过开口150可以将焊接工具插入侧构件82的内部,以有利于将侧梁构件46焊接附接到侧构件82。侧壁46c还可限定另一个开口152,通过开口152可获得到增强构件146的下侧的途径,以有利于将其焊接附接到侧梁构件46。
现在具体地参照图14至15,将描述在第一侧梁构件46和横梁54之间的框架接头,但应当理解,该接头可在横梁50至56中的任何两个之间使用。图示的框架接头 包括横梁54的上壁54b,该上壁54b沿着横梁54与侧梁构件46配合处的区域与侧梁构件46的上壁46a重叠。图示的框架接头还包括横梁54的下壁54a,该下壁54a沿着相同的区域160与侧梁构件46的下壁46b重叠。在区域140处的这些重叠可以适当地用于在横梁54和侧梁构件46之间的焊接连接。此外,该布置允许在侧梁构件46和横梁54之间沿着这两个部件的整个高度的配合在配合的部件之间具有基本为零的偏差。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横梁54包括第一冲压构件,该第一冲压构件形成:下壁54a,该下壁54a带有与侧梁构件46的下壁46b重叠的凸缘162;和一对间隔开的向上延伸的侧壁54c、54d,所述侧壁54c、54d均带有在侧壁46c上重叠的凸缘(仅示出凸缘164)。横梁54还包括形成上壁54b的第二冲压构件166。第二冲压构件166包括与上壁46a重叠的凸缘168。通过凸缘的所有这些重叠有利于横梁54和侧梁构件46之间的焊接连接。此外,侧壁54c、54d包括用于支撑底板框架组件42的底板面板174的凸缘170、172,如图15所示。底板面板174也由第二冲压构件166支撑。
通过使用也可称为插件的第二冲压构件166,为横梁54和侧梁构件46之间的接头提供了提高的结构连接性,超过了由底板面板174单独所能提供的。这可以提高接头的刚度以及在构成接头的零件之间的有效荷载传递。此外,插件136、横梁54和侧梁构件46之间在侧梁构件46的顶部和底部处的连接允许平滑的荷载路径,这样的荷载路径将力从侧梁有效地传递到横梁和底板面板中。
示例性的车辆中央框架构件接头在图9至13和图21至22示出。如下面将描述的,这些接头均包括中央框架构件44和至少一个连接框架构件(例如,前框架组件62的内臂74、76、横梁50至56等)。图9至11特别地示出了中央框架构件接头,其中中央框架构件44连接到前框架组件62的内臂74、76。图12至13和图21至22示出了中央框架构件44和横梁50至56之间的接头。在这些接头中的每一个接头中,横梁或横梁的区段连接到中央框架构件44并从中央框架构件44朝向侧梁构件46、48中的相关的一个侧梁构件横向地延伸。此外,在这些接头中,横梁或横梁区段具有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下壁44c重叠的下壁和与中央框架构件的上壁重叠的上壁,如下面将更详细描述的。框架部件之间的所有重叠关系可用作用于将配合的框架部件彼此焊接的合适的焊接位置,但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其它连接方法。图12和13特别地示出了在横梁50至54或其区段中的一个与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 接头。图21至22示出了在中央框架构件44和最后的横梁(即横梁56)或其区段之间的一对接头。
具体参照图9至11,现在将描述在第一内构件74和第二内构件76与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的框架接头。框架接头包括中央框架构件44的中央壁44c以及间隔开的第一侧壁44a和第二侧壁44b,壁44a、44b与中央壁44c一体地形成并从中央壁44c延伸。该接头还包括第一内臂构件74的间隔开的第一侧壁74a和第二侧壁74b,该第一侧壁74a和第二侧壁74b与第一内构件74的中央壁74c一体地形成并从中央壁74c延伸。第一内构件74的第一侧壁74a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一侧壁44a邻接且合为一体,并且第一内构件74的第二侧壁74b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二侧壁44b邻接且合为一体。
此外,第二内构件76的间隔开的第一侧壁76a和第二侧壁76b与该第二内构件76的中央壁76c一体地形成并从中央壁76c延伸。第二内构件76的第一侧壁76a终止于第一内构件74的第二侧壁74b处,并且第二内构件76的第二侧壁76b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二侧壁44b邻接且合为一体,从而提供从第一内构件74到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一荷载路径和从第二内构件76到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二荷载路径。
增强壁构件180从第一内构件74的第二侧壁74b朝向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一侧壁44a延伸,以从第二内构件76的第一侧壁76a向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一侧壁44a传递荷载。如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示,增强壁构件180具有:第一末端180a,该第一末端180a大致在第二内构件76的第一侧壁76a终止处的位置处连接到第一内构件74的第二侧壁74b;并且具有第二末端180b,该第二末端180b连接到第一内构件74的第一侧壁74a和/或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一侧壁44a中的一个。具体地,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末端180b显示为大致在邻近这样的位置处连接到第一侧壁74a,在该位置处,第一侧壁74a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一侧壁44a接合并连接。增强壁构件180可具有大致与第二内构件76的第一侧壁76a的纵向延伸部分(即与第一内构件74的第二侧壁74b相邻的部分)对齐的纵向长度,以限定从第二内构件76的第一侧壁76a经增强壁构件180到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一侧壁44a的荷载路径。
如图10中最清楚示出的,第二内构件76的中央壁76c与第一内构件74的中央壁74c重叠,这可以合适地用于将这些部件彼此焊接。如图所示,中央框架构件44的侧壁与第一内构件74、第二内构件76的侧壁都可包括位于其远端处的凸缘,所述 凸缘限定可以抵靠该凸缘固定(例如,通过焊接)底板面板174的表面。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中央框架构件44和侧构件74、76形成的接头为大致Y形的接头。除了大致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侧壁44a、44b重叠和/或结合的侧构件74、76各自的侧壁之外,侧构件74、76的相应凸起部分与凸起的中央段44d大致对齐并大致充当中央段44d的延伸部(图10)。
增强壁构件180大致形成为直立的壁,该直立的壁的第一末端180a形成为安置在第一内臂底壁74c的凸起部分上的浅或短的部分,并且第二末端180a形成为安置在第一内臂底壁74c的凹陷部上的相对较高或较深的部分。较浅部分和较深部分均具有突出的底凸缘180c,该底凸缘180c安置并可焊接到内臂74的底壁74c。由末端180a、180b形成的较浅和较深的部分还包括侧凸缘180d,该侧凸缘180d安置并可焊接到内臂74的侧壁74a、74b。增强壁构件180还可包括凸缘部分182、184,该凸缘部分182、184向外延伸以沿着由内构件74的第一侧壁74a和第二侧壁74b提供的相应凸缘平放并连接到这些相应凸缘。
通过包括增强壁构件180,Y形中央接头具有大致X形的荷载路径(由图10和11的虚线示出),由此可以将纵向荷载有效地从前框架组件62传递到底板框架组件42,并且更具体地传递到中央框架构件44和固定到该中央框架构件44上的横梁50至56。例如,如果将指向纵向的压缩荷载施加到第二内臂76,则可以将这样的荷载有效地分布到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一壁44a和第二壁44b。同样,如果将指向纵向的压缩荷载施加到第一内臂74,则可以将这样的荷载有效地分布到中央框架构件44的内侧壁44a和外侧壁44b。内臂侧壁74a、74b和76a、76b的凸缘与侧壁44a的凸缘204和侧壁44b的凸缘206一起可为焊接到其上的底板面板174提供支撑表面。因此,底板面板174可以一体地固定到内臂74、76、横梁50至56和中央框架构件44并位于它们上方。这可以有助于控制从前框架组件62经Y接头进入底板框架组件42的应力流。这样,可以将前撞击荷载高效且有效地从前框架组件62传递到底板框架组件42。要注意的是,内臂74、76的整个高度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整个高度相配,这可以有利地增加或最大化接头的刚度并增强框架部件44、74、76之间的荷载传递特性。
现在另外参照图12和13,将描述位于横梁50至56中的至少一个和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的框架接头。特别地,将在图9至13中描述位于横梁52和中央框架构件 44之间的框架接头。简要参照图1,横梁52包括横跨在第一侧梁构件46和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的第一区段190以及横跨在相对的第二侧梁构件48和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的第二区段192。如图12中关于第一区段190最佳示出的,第一区段190和第二区段192各自的下壁(例如,下壁192a)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下壁44c重叠,并且第一区段190和第二区段192各自的上壁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上壁重叠,如下面将更详细描述的。
继续参照图12,第一区段190和第二区段192均包括:相应的下壁194;从下壁194向上延伸的一对间隔开的侧壁196、198;以及由从侧壁196、198的远端延伸的至少一个凸缘(例如,区段190上的凸缘200和区段192上的凸缘202)形成的上壁。如本文已描述的,中央框架构件44包括:中央壁或下壁44c;从下壁44c向上延伸的一对间隔开的侧壁44a、44b;以及上壁,该上壁可由从该对间隔开的侧壁44b、44c的相应远端延伸的至少一个凸缘(例如,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的凸缘204、206)形成。如图所示,第一区段190和第二区段192的至少一个凸缘(例如,凸缘200和202)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至少一个凸缘(例如,凸缘204、206)重叠,从而为底板面板174提供支撑表面。
此外,第一区段190和第二区段192的该对间隔开的侧壁196、198均包括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一侧壁44a和第二侧壁44b重叠的相应的凸缘208、210。此外,区段190、192各自的下壁194均可包括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中央壁44c重叠的凸缘212(图10和12)。与本文所述的其它接头一样,该接头中的重叠凸缘可以适当地用于区段190、192和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的焊接连接。此外,如图12中的虚线所示,这种布置也允许在区段190、192和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沿着所有这些部件的整个高度的配合在区段190、192和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具有基本为零的偏差。附接中央框架构件44的大致整个高度可有利地增加或最大化接头的刚度,并促进框架部件之间的荷载传递。
包括区段190、192的横梁52还可包括在第一区段190和第二区段192的相邻末端(即固定到中央框架构件44的末端)之间延伸的至少一个增强构件。该至少一个增强构件可在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一侧壁44a和第二侧壁44b之间接纳在该中央框架构件44内。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该至少一个增强构件包括第一增强壁220和第二增强壁222,第一增强壁220在第一区段190和第二区段192的第一侧壁196之间 延伸且与这些第一侧壁对齐,第二增强壁222在第一区段190和第二区段192的第二侧壁198之间延伸且与这些第二侧壁对齐。第一增强壁220和第二增强壁222可包括相应的下凸缘224,下凸缘224朝向彼此延伸并设置在和固定到中央框架构件44的面向上且在长度上延伸的表面。第一增强壁220和第二增强壁222也可具有远离彼此延伸的相应的上凸缘226。上凸缘226可以接触并焊接到底板面板174。底板面板174设置在中央框架构件44与第一横梁区段190和第二横梁区段192的联合体上方,其用作整个接头的一体部分,并且可有助于控制从横梁区段190或192中的一个区段经中央框架构件44和增强壁220、222进入区段190、192中的另一个区段的应力流。
如图13所示和其中的虚线所示,第一增强壁220限定从第一区段190的第一侧壁196到第二区段192的第一侧壁196(或反之亦然)的第一荷载传递路径,并且第二增强壁222限定从第一区段190的第二侧壁198到第二区段192的第二侧壁198(或反之亦然)的第二荷载传递路径。中央框架构件44的侧壁44a、44b中断由第一增强构件220限定的第一荷载路径,从而将该第一荷载路径限定为相对于由一对侧壁44a、44b中的每一个侧壁限定的荷载路径的第二荷载路径。同样,中央框架构件44的一对侧壁44a、44b中断由第二增强构件22限定的第二荷载路径,从而将该第二荷载路径限定为相对于由一对侧壁44a、44b中的每一个侧壁限定的荷载路径的另一个第二荷载路径。
现在具体参照图21至23,将描述位于最后的横梁56和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的框架接头。类似于以上所述的横梁52,横梁56包括横跨在第一侧梁构件46和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的第一区段230以及直立在相对的第二侧梁构件46和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的第二区段。如图22中最佳示出的,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各自的下壁234均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下壁44c重叠。特别地,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的下壁234可包括凸缘250,该凸缘250与中央框架构件44重叠,特别是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中央壁44c重叠。此外,如下面将更详细描述的,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各自的上壁均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上壁(例如,由凸缘204、206形成的上壁)重叠。
如图所示,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均包括:下壁234;从下壁234向上延伸的一对间隔开的侧壁236、238;以及由从侧壁236、238的远端延伸的至少一个凸缘(例如,凸缘240、242)形成的上壁。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的至少一个 凸缘(例如,凸缘242)与至少一个凸缘(例如,中央框架构件44的凸缘204、206)重叠,并从而为底板面板174提供另外的支撑表面。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的凸缘240不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凸缘204、206重叠。虽然未示出,但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的侧壁238还可包括与中央框架构件44的侧壁44a、44b中的相应的一个重叠的相应的凸缘(类似于图12的凸缘210)。区段230、232在中央框架构件44上的重叠可以适当地用于区段230、232和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的焊接连接。此外,这种布置允许区段230、232和中央框架构件44之间的相交沿所有这些部件的整个高度发生,并且在配合的部件之间的偏差几乎为零。
由区段230、232形成的横梁56可附加包括在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的相邻末端(即连接到中央框架构件44的末端)之间延伸的至少一个增强构件。该至少一个增强构件可在中央框架构件44的第一侧壁44a和第二侧壁44b之间接纳在中央框架构件44内。特别地,在图21至2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该至少一个增强构件可包括第一增强壁或构件244和第二增强壁或构件246,第一增强壁或构件244在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的侧壁236之间延伸且与它们对齐,第二增强壁或构件246在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的侧壁238之间延伸且与它们对齐。
在该布置中,如图23中用图示箭头最佳指示的,第一增强壁244限定从第一区段230的第一侧壁236到第二区段232的第一侧壁236(反之亦然)的第一荷载传递路径,并且第二增强壁246限定从第一区段230的第二侧壁238到第二区段232的第二侧壁238(反之亦然)的第二荷载传递路径。然而,中央框架构件44的侧壁44a、44b中断由增强壁246限定的荷载路径,从而将其荷载路径限定为相对于由中央框架构件的侧壁44a、44b中的每一个限定的荷载路径的第二荷载路径。增强壁244提供了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的壁236之间的不中断路径。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增强壁244邻接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中的每一个,特别是它们的壁236,并且在它们之间连续地延伸。
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的壁236的凸缘252在增强壁244上方延伸并固定到增强壁244,增强壁244横过中央框架构件44的本来敞开的末端延伸。增强构件244还包括与第一区段230和第二区段232的凸缘240邻接的上凸缘254。增强构件244可用来加固中央框架构件44的后端,同时在下方留有供传动轴等穿过的开口。
参照图24至27,示出了安装有另外的结构或框架部件的车辆框架组件30至36。例如,门框架110显示为安装在车辆框架组件30至36的侧面。此外,顶部门横档260安装到门框架110并与其配合以限定门开口。分隔壁262在门框架构件110之间延伸,特别是在大致设置在底板框架组件42(或42′)和后框架组件58或60之间的位置处在门框架构件110的后端之间延伸。后顶横档264在分隔壁262上方垂直地间隔开,并且还在门框架构件110之间延伸以限定后窗开口。
后框架组件58(图24和25)和后框架组件60(图26和27)还显示为安装有另外的框架部件。特别地,在图24和25的后框架组件58中,具有相应的第一纵向长度的上横档270、272从相应的后驾驶室柱或柱区域274延伸到后底座柱276,在后底座柱处,后驾驶室柱274形成在门框架构件110和分隔壁262之间相应的相交部处。上横档270、272分别由支承梁278、280支撑,支承梁278、280分别从后框架侧构件82、84向上延伸到上横档270、272。如下面将更详细描述的,这种布置提供了多个荷载路径以在后端碰撞的情况下耗散能量,并且还提供了制造上的灵活性,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图26和27的后框架组件62可类似地构造,但框架横档270′和272′具有长于框架横档270、272的相应第一纵向长度的相应的第二纵向长度。类似于上横档270、272,上横档270′和272′从相应的后驾驶室柱区域274延伸到后底座柱276并由支承梁278和280支撑。此外,也可提供辅助支承梁282以进一步支撑相对细长的上横档270′和272′。辅助支承梁282从相应的后框架侧构件82或84延伸,相应的后框架侧构件82或84位于梁278、280的前面且朝后驾驶室柱区域274延伸。
在图24至27所示的车辆框架组件30至36中,第一后框架组件58和第二后框架组件60的纵向框架构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构件可具有至少沿该构件的一纵向部分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以允许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构件当包括在第一后框架组件58中时在沿着纵向部分对应于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位置处以及当包括在第二后框架组件中时在沿着纵向部分对应于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位置处被切割。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一个或更多个纵向构件包括上底座横档270、272和270′、272′。如这些构件中所示,纵向部分为纵向构件的整个纵向范围,但这并非必要的。为了有利于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处的这样的切割,纵向构件(即上横档)可以轧制成形。
应当理解,轧制成形的上底座横档270、272和270′、272′可在其中底板框架组件彼此通用的车型中使用,例如图24的第一车型和图26的第三车型。另选地,用于后框架组件58、60的轧制成形的纵向框架部件可与相对于彼此变化的第一和第二车辆底板框架组件一起使用,例如图26和27中所示。如本文已讨论的,车辆框架组件30至36可全部作为一体框架的一部分包括在内,因而可以将纵向构件(例如,上横档270、272和270′、272′)包括在一体框架内。
通过上述内容,应当理解,公开了一种包括至少一个纵向框架构件的用于车辆的底座框架组件,该至少一个纵向框架构件具有至少沿其纵向部分(例如,上底座横档270、272和270′、272′)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该纵向部分当安装在具有第一底座框架纵向长度的第一车型(例如,图24所描绘的车型)上时可具有第一部分长度并且当安装在具有第二底座框架纵向长度的第二车型(例如,图27所描绘的第二车型)上时可具有第二部分长度。具有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的纵向部分可以是纵向框架部件的整个纵向范围。例如,上底座横档270、272和270′、272′各自具有沿这些框架部件的整个纵向范围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此外,上底座横档270、272和270′、272′分别沿着第一底座框架纵向长度和/或第二底座框架纵向长度的相当大的部分延伸。 
现在简要参照图31,将描述用于形成纵向底座长度不同的车辆底座框架的底座框架构造方法。在100中,形成用于第一车型的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限定横截面的至少一个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在102中,将形成的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安装在第一车型的第一底座框架组件上。在100和102中形成和安装的至少一个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可以是上底座横档270、272。在104中,形成用于第二车型的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相同的限定横截面的至少一个第二纵向框架部件。在106中,将形成的第二纵向框架部件安装在第二车型的第二底座框架组件上。该至少一个第二纵向部件可以是底座横档270′、272′。此外,如本文已经描述的,形成底座横档270、272和270′、272′的步骤可包括将这些部件轧制成形。
参照图28和29,将结合第一车型的上框架横档270、272(图24)描述更多细节,但这些细节可适用于其它车型,除非另外指出。内面板(未示出)和外面板290都可以接合到上横档270、272,特别是其侧壁,以形成承载底座。可利用上过渡连接部292将上横档270、272的前端接合到相应的后驾驶室柱区域274。特别地,上过渡接合部292可以是冲压构件,并且可充当在相关的上底座横档270或272和冲压构件之间的过渡接头。例如,上过渡接合部292可将上底座横档272的前部接合到相邻的后驾驶室柱区域274。
前支承梁278可以大致垂直地定向,并且可大致垂直于上横档270或272。后对角支承梁280可以相对于底座横档270或272对角地定向。与上横档270、272中的每一个相关的两个支承梁278、280都可以是一体式轧制成形构件,但这并非必要的。
如图29所示,示出了用箭头表示的能量荷载路径。荷载路径是由后端碰撞导致的能量荷载将可能传播的路径。如图所示,来自后端碰撞的荷载将可能通过包括后框架组件58或60的每个构件分配。更具体而言,这样的荷载将通过支承梁278、280和后底座柱276向上传递到相邻的上横档270或272,然后传递到后驾驶室柱区域274。如图所示,荷载分布在多个荷载路径上,这有利地允许更好的能量吸收和耗散。
本文所述的框架组件描述为包括若干个可变长度部件,例如轧制成形构件。这些构件公开为与若干个冲压构件结合以提供一种在有利地提高刚度和安全性的同时制造车辆框架组件的有效方法。然而应该指出的是,轧制成形构件可以替换成冲压构件。虽然这可能相比使用轧制成形的构件而增加制造成本,但不会有损由本文所公开的框架组件实现的改善的效率和安全性。
如本领域所公知的,诸如侧梁构件46、48、中央框架构件44和上底座横档270、272(以及这些框架部件的纵向伸长的等同物)的轧制成形部件可通过以下步骤在连续工艺中形成:从卷轴(roll)分配薄钢板;如果需要,冲压薄钢板;然后通过将钢板传递经过一系列递进辊冲模将钢板成形为所需形状。这样的成形可以是非常经济的,并且可提供“连续(endless)”长度的相同轧制成形零件,这些零件可随后切割成所需长度。因此,通过从连续或不中断的长度的“侧梁坯件”切割相同长度的件,可以容易地形成用于任何车辆型号或车型的右侧梁和左侧梁。相似地,通过从“中央通道或框架坯件(center tunnel or frame stock)”的连续或不中断件切割预定长度,可形成特定的中央框架构件。更进一步地,通过从上横档坯件的连续或不中断件以预定长度进行切割,可形成后框架组件纵向框架部件(例如,上横档270、272)。
在实践中,侧梁构件坯件、中央框架构件坯件、上横档坯件等可在地理位置上远离车辆最终组装的位置的位置处形成,并且运输到制造工厂。例如,可以在一个货盘上运输特定的所需长度的侧梁的叠堆,而可以在另一货盘上运输特定的所需长度的中央框架构件。另选地,可以在一个货盘上一起运输中央框架构件和对应侧梁构件的叠堆,或者可以将中央框架构件和一对侧梁构件作为套件运输。此外,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希望将侧梁构件和中央框架构件在组装工厂轧制成形,使得在将侧梁构件和中央 框架构件输送到框架装载工位用于一体化到下框架组件之前不久,将侧梁构件和中央框架构件从相应的坯件段上被切割。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上文显而易见的,虽然轧制成形部件全部以相同的通用方式形成,但轧制成形部件的制造位置和时机是灵活的,并且容易地适用于各种制造和组装环境。
应当理解,各种以上公开的和其它的特征和功能或者它们的替代形式或变型可以有利地组合成许多其它不同的系统或应用。另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接着进行各种当前无法预料或不曾料到的替代、修改、变型或对其改进,这些也旨在被随附的权利要求所包括。

Claims (23)

1.一种用于形成纵向底板长度不同的车辆框架的框架构造方法,该方法包括:
形成用于具有一体框架的第一车型的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限定横截面的至少一个第一纵向框架部件;
将所述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车型的第一底板框架组件上;
形成用于具有一体框架的第二车型的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限定横截面的至少一个第二纵向框架部件,所述第二纵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纵向长度;以及
将所述第二纵向框架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二车型的第二底板框架组件上,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包括第一底板框架组件的中央框架构件,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纵向框架部件包括第二底板框架组件的中央框架构件,
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将前横梁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的下壁与各中央框架构件的下壁重叠、并将前横梁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的上壁与各中央框架构件的上壁重叠,来将前横梁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与各中央框架构件连接;
通过将后横梁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的下壁与各中央框架构件的下壁重叠、并将后横梁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的上壁与各中央框架构件的上壁重叠,来将后横梁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与各中央框架构件连接;
将限定了发动机室的至少一部分的前框架组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的中央框架构件的前部,并且
将后框架组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的所述中央框架构件的后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包括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的侧梁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构件,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纵向框架部件包括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的侧梁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步骤包括分别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纵向框架部件轧制成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纵向框架部件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纵向框架部件具有沿整个纵向范围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
5.一种用于在纵向底板长度不同的多种车型上使用的底板框架系统,该底板框架系统包括:
至少第一车型,所述至少第一车型包括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底板框架组件,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包括中央框架构件、位于所述中央框架构件的侧面的一对侧梁构件以及在所述侧梁构件之间延伸且互连到所述中央框架构件的多个横梁;以及
至少第二车型,所述至少第二车型包括具有比所述第一纵向长度长的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底板框架组件,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包括中央框架构件、位于所述中央框架构件侧面的一对侧梁构件以及在所述侧梁构件之间延伸且互连到所述中央框架构件的多个横梁,
其中,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两者的所述中央框架构件以及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两者的所述侧梁构件均具有至少沿该构件的一纵向部分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以允许该构件当包括在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中时在沿着所述纵向部分对应于所述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位置处被切割,并且当包括在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中时在沿着所述纵向部分对应于所述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位置处被切割,
其中,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的所述多个横梁与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的所述多个横梁是通用的,其中一个所述横梁包括横跨在其中一个所述侧梁构件和所述中央框架构件之间的第一区段以及横跨在另一个所述侧梁构件和所述中央框架构件之间的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均包括与各所述中央框架构件的下壁重叠的下壁以及与各所述中央框架构件的上壁重叠的上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所述纵向部分为各所述侧梁构件的整个纵向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的所述中央框架构件和所述侧梁构件均被轧制成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多个后框架组件中的一个后框架组件通过连接到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的所述侧梁构件的后端固定到所述至少第一车型的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并通过连接到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的所述侧梁构件的后端固定到所述至少第二车型的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通用的前框架组件固定到所述 至少第一车型的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并固定到所述至少第二车型的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后框架组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并且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纵向长度变化的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后框架组件固定到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均形成一体框架的下侧。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限定发动机室的至少一部分的前框架组件固定到所述中央框架构件和所述侧梁构件各自的前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后框架组件固定到所述中央框架构件和所述侧梁构件各自的后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所述中央框架构件和所述侧梁构件为一体框架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
所述至少第一车型具有第一后框架组件,所述第一后框架组件包括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至少一个纵向框架构件;以及
所述至少第二车型具有第二后框架组件,所述第二后框架组件包括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至少一个纵向框架构件,其中,所述第一后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后框架组件的所述纵向框架构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构件具有至少沿其一纵向部分保持不变的横截面轮廓,以允许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构件当包括在所述第一后框架组件中时在沿着所述纵向部分对应于所述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位置处被切割,并且当包括在所述第二后框架组件中时在沿着所述纵向部分对应于所述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位置处被切割。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所述纵向部分为所述纵向框架构件的整个纵向范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所述纵向框架构件被轧制成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所述纵向框架构件包括所述第一后框架组件的上底座横档和所述第二后框架组件的上底座横档。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所述纵向框架构件包括所述第一后框架组件的上底座横档和所述第二后框架组件的上底座横档,并且其中,所述上 底座横档中的每一个均从后柱朝向所述后框架组件的后端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后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后框架组件均包括:一对侧构件;在所述侧构件之间延伸的多个横撑;以及从所述侧构件间隔开且经由多个增强梁连接到所述侧构件的所述上底座横档。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彼此通用。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具有第一纵向长度,并且所述第二底板框架组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底板框架组件的所述纵向长度变化的第二纵向长度。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底板框架系统,其中,所述纵向框架构件包括在一体框架内。
CN201080049923.6A 2009-11-06 2010-11-04 车辆框架组件、系统和方法 Active CN1025966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614,173 US8177293B2 (en) 2007-04-20 2009-11-06 Vehicle frame assembly, system and method
US12/614,207 US8960776B2 (en) 2007-04-20 2009-11-06 Vehicle bed frame assembly, system and method
US12/614,186 2009-11-06
US12/614,207 2009-11-06
US12/614,186 US8276980B2 (en) 2007-04-20 2009-11-06 Vehicle frame side sill joints
US12/614,196 2009-11-06
US12/614,196 US8052204B2 (en) 2007-04-20 2009-11-06 Vehicle center frame member joints
US12/614,173 2009-11-06
PCT/US2010/055434 WO2011056962A1 (en) 2009-11-06 2010-11-04 Vehicle frame assembly, system and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6692A CN102596692A (zh) 2012-07-18
CN102596692B true CN102596692B (zh) 2015-09-09

Family

ID=43970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9923.6A Active CN102596692B (zh) 2009-11-06 2010-11-04 车辆框架组件、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496463B1 (zh)
JP (1) JP5764135B2 (zh)
CN (1) CN102596692B (zh)
CA (1) CA2778879C (zh)
MX (1) MX2012005227A (zh)
WO (1) WO20110569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97373A1 (fr) * 2012-10-29 2014-05-02 Renault Sa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plancher arrier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plancher arriere realise par un tel procede
BR112018069368B1 (pt) 2016-03-22 2023-01-17 Nissan Motor Co., Ltd Estrutura inferior de carroceria de veículo
KR102506842B1 (ko) * 2016-11-17 2023-03-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체의 배터리 지지구조
US10543875B2 (en) 2016-12-20 2020-01-28 Équipement Max-Atlas International Inc. Extendable trailer for freight containers
CN107458500B (zh) * 2017-06-26 2019-06-21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
CN109131593B (zh) * 2018-07-23 2021-07-23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板及包括该地板的汽车
CN109649495B (zh) * 2018-12-28 2024-01-12 陕西通家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面包车中机舱横梁安装系统
CN114228418B (zh) * 2022-01-28 2022-12-20 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飞行汽车的车身结构及飞行汽车
CN115535089A (zh) * 2022-09-14 2022-12-30 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后地板边梁结构及车辆
WO2024081523A1 (en) * 2022-10-14 2024-04-18 Aehra, Inc Modular automobile fram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34977A (en) * 1968-08-08 1970-10-20 Smith Corp A O Universal crossmember for laddertype vehicle frame
US7469957B1 (en) * 2007-12-07 2008-12-30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floor fr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77433B2 (ja) * 2004-07-07 2008-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US7275785B2 (en) * 2005-06-08 2007-10-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ar subframe attachment mount for hydroformed frame
US20080258498A1 (en) * 2007-04-20 2008-10-23 Honda Motor Co., Ltd. Truss structure for pickup bed area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34977A (en) * 1968-08-08 1970-10-20 Smith Corp A O Universal crossmember for laddertype vehicle frame
US7469957B1 (en) * 2007-12-07 2008-12-30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floor fr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64135B2 (ja) 2015-08-12
JP2013510045A (ja) 2013-03-21
EP2496463A4 (en) 2013-05-29
MX2012005227A (es) 2012-08-15
CA2778879C (en) 2017-11-07
CA2778879A1 (en) 2011-05-12
EP2496463A1 (en) 2012-09-12
EP2496463B1 (en) 2014-10-08
WO2011056962A1 (en) 2011-05-12
CN102596692A (zh) 2012-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6692B (zh) 车辆框架组件、系统和方法
US9422010B2 (en) Vehicle bed frame assembly, system and method
US8276980B2 (en) Vehicle frame side sill joints
US8177293B2 (en) Vehicle frame assembly, system and method
US8052204B2 (en) Vehicle center frame member joints
CN107336746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105015623B (zh) 一种白车身抗弯曲结构及其布置方式
US881424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7336747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102101500B (zh) 用于汽车的车身结构
CN102756756A (zh) 用于汽车底板结构的对角加强件
EP2412611B1 (en)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upper portion
EP3747738A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n electric vehicl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n electric vehicle, and electric vehicle
US20080258498A1 (en) Truss structure for pickup bed area
CN102556165A (zh) 有加强结构的汽车车身
EP3753818B1 (en) Upper body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7209223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CN112109811B (zh) 车身结构和包括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JP2664587B2 (ja) 車体構造
JP3593946B2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CN206537377U (zh) 一种前围板加强组件
CN116620415A (zh) 车辆的车身
EP1882626B1 (en) Front cross member for the cab of a truck, cab and relative method of production
JPH02383Y2 (zh)
WO2012168296A1 (en) Frame structure of a tract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