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9489A -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9489A
CN102549489A CN2010800423186A CN201080042318A CN102549489A CN 102549489 A CN102549489 A CN 102549489A CN 2010800423186 A CN2010800423186 A CN 2010800423186A CN 201080042318 A CN201080042318 A CN 201080042318A CN 102549489 A CN102549489 A CN 1025494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crystal panel
substrate
insulation cours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23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田充弘
神崎修一
石原将市
樱井猛久
大竹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49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94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birefringence of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e.g. ECB-, DAP-, HAN-, PI-LC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63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applying an electric field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i.e. in-plane switching [I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45Insulat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42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for homeotropic align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正面的色感变化少的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液晶面板(2)是通过用横向电场驱动夹持在基板(10·20)间的液晶层(50)来进行显示的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在基板(10)设置有绝缘层(25),该绝缘层(25)在包括红色、绿色、蓝色三个子像素(6R·6G·6B)的像素(6)内具有至少两个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液晶面板(2)的蓝色子像素(6B)的区域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绿色子像素(6G)的区域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7,红色子像素(6R)的区域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7。

Description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对在未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在基板垂直方向上取向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单元施加横向电场来控制光的透过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在各种显示装置中具有薄型、轻量且耗电小的优点。因此,近年来替代CRT(阴极射线管)广泛用于TV(电视机)、监视器、便携式电话等移动设备等各个领域。
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方式,由使液晶在液晶单元内怎样排列来决定。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方式之一,以往已知M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MVA模式是如下方式:在有源矩阵基板的像素电极设置狭缝,并且在对置基板的对置电极设置液晶分子取向控制用的突起(肋),由此施加垂直方向的电场,一边用肋和狭缝限制取向方向,一边使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配置在多个方向。
M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将施加电场时液晶分子倾倒的方向分割为多个来实现广视野角。另外,M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为垂直取向模式,因此与IPS(In-Plain Switching:面内开关)模式等水平取向模式相比能够得到高的对比度。但是,具有制造工序复杂的缺点。
因此,为了解决MVA模式的工艺课题,提案有如下显示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未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在基板垂直方向上取向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单元中使用梳齿电极,施加与基板面平行的电场(所谓横向电场)。
在上述显示方式中,在保持由垂直取向带来的高对比度的同时,由横向电场驱动,由此规定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上述显示方式不需要由像MVA那样的突起物进行的取向控制,因此像素结构简单,具有优秀的视野角特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0-186351号公报(公开日:1998年7月14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2-23179号公报(公开日:2002年1月23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0-133190号公报(公开日:1998年5月22日)”
专利文献4: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0-193977号公报(公开日:2000年7月14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上所述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现有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具有以下问题:在从正面看该液晶显示元件时,白的色感看起来带黄色感。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正面的色感变化少的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液晶面板,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特征在于:其为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上述液晶面板包括:至少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和被夹持在上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利用在设置于上述第一基板的电极间产生的横向电场对上述液晶层进行驱动,并且在未施加电场时,上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与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垂直地取向,在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有第一绝缘层,该第一绝缘层在一个像素内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使得在包括红色、绿色、蓝色三个子像素的一个像素内,在产生上述横向电场时形成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上述蓝色子像素的区域的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绿色子像素的区域的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7,红色子像素的区域的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7。
另外,本发明的液晶面板,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特征在于:其为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上述液晶面板包括:至少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和被夹持在上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利用在设置于上述第一基板的电极间产生的横向电场对上述液晶层进行驱动,并且在未施加电场时,上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与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垂直地取向,在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有绝缘层,各像素包括红色、绿色、蓝色三个子像素,蓝色子像素的区域的上述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绿色子像素的区域的上述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7,红色子像素的区域的上述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7。
根据上述各结构,如上所述在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中,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有绝缘层,蓝色、绿色、红色色各子像素的区域的上述绝缘层(第一绝缘层)具有上述相对介电常数,由此不发生灰度等级反转,而且能够使各子像素的VT(电压-透过率)曲线的形状近似。因此,根据上述各结构,能够提供上述液晶面板的正面的色感变化少的液晶面板。
另外,上述液晶面板,在一个像素内具有至少两个绝缘层(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的情况下,在一个像素内形成在产生上述横向电场时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一个像素内形成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所以能够在一个像素内形成具有不同的VT曲线的区域。其结果是,能够使上述液晶面板多VT化,能够改善上述液晶面板的视野角特性。具体而言,例如能够降低从倾斜方向看时的泛白。
另外,根据上述的各结构,能够仅通过将绝缘层(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进行局部变更而容易地实现多VT化。
因此,如上所述,在上述液晶面板在一个像素内具有至少两个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正面的色感变化少且视野角特性优秀并且能够以简单的工序制造的液晶面板。
而且,上述液晶面板是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在这样的液晶面板中,由于通过横向电场的施加在单元内形成弓形状(弯曲状)的液晶取向分布,所以能够得到基于弯曲取向的高速响应性、由自补偿型取向带来的广视野角、起因于垂直取向的高对比度。
另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本发明的上述液晶面板。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包括本发明的上述液晶面板,能够提供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的正面的色感变化少的液晶显示装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如上所述在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中,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有绝缘层,蓝色、绿色、红色各子像素的区域的上述绝缘层(第一绝缘层)具有上述相对介电常数,由此不发生灰度等级反转,而且能够使各子像素的VT(电压-透过率)曲线的形状近似。因此,根据上述各结构,能够提供上述液晶面板的正面的色感变化少的液晶面板。
另外,上述液晶面板,在一个像素内具有至少两个绝缘层(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的情况下,在一个像素内形成在产生上述横向电场时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一个像素内形成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所以能够在一个像素内形成具有不同的VT曲线的区域。其结果是,能够使上述液晶面板多VT化,能够改善上述液晶面板的视野角特性。
因此,如上所述,在上述液晶面板在一个像素内具有至少两个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正面的色感变化少且视野角特性优秀并且能够以简单的工序制造的液晶面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晶面板的梳齿电极与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电场区域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比较所用的液晶面板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所用的其它液晶面板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的液晶单元内的电场分布和该液晶单元内的液晶指向矢分布的图。
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液晶面板的液晶单元内的电场分布和该液晶单元内的液晶指向矢分布的图。
图8(a)~(c)分别是表示施加了不同电场的情况的液晶分子的指向矢的方向与光的行进方向的关系的图,(a)、(b)、(c)分别表示电压OFF(不施加电压)时、中间电压ON(施加中间电压)时、和通常的电压ON(施加通常的电压)时的、液晶分子的指向矢的方向与光的行进方向的关系的图。
图9(a)~(c)是表示施加了中间电压的情况的液晶分子的指向矢的方向与光的行进方向的关系的图,(a)、(b)、(c)分别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的第一电场区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的第二电场区域、和比较例1中使用的液晶面板的电场区域的、中间电压ON(施加中间电压)时的液晶分子的指向矢的方向与光的行进方向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中,使用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两种绝缘材料时的、各电场区域的正面方向的VT曲线以及将这些VT曲线合成而得的VT曲线的图表。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的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的图表。
图12是表示图4所示的液晶面板的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的图表。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中将绝缘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进行各种变更时的VT曲线的图表。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的、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图表。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的蓝色子像素的将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进行各种变化时的VT曲线的图表。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的绿色子像素的将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进行各种变化时的VT曲线的图表。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的红色子像素的将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进行各种变化时的VT曲线的图表。
图18是表示将正面方向上的RGB各色的VT曲线合成而得的白状态的VT曲线的图表。
图19是表示各色子像素的将相对介电常数进行各种变更时的VT曲线的图表。
图20是表示将各色子像素的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进行各种变更时,对将相对介电常数设为3的蓝色子像素,归一化透过率(归一化透过率)的VT曲线以同形状升起的VT曲线的图表。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面板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面板的、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图表。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面板的、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图表。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面板的、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图表。
图25是表示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现有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6是表示图25所示的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现有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的、正面的各子像素的VT曲线。
图27是表示图25所示的液晶面板的、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图表。
图28是表示专利文献2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专利文献3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30(a)、(b)分别是表示专利文献4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31是表示专利文献4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其它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发明者们,为了抑制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的正面的色感变化,首先进行其原因的探明。
于是,首先,在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前,以下参照图25对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现有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300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液晶面板300]
图25是表示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现有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300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25所示,液晶面板300具有在基板60(阵列基板)与基板70(对置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50的结构。
基板60具有在玻璃基板11上依次层叠有梳齿电极14·15、取向膜16的结构。
梳齿电极14·15,以作为梳齿的齿的各梳齿电极14·15的分支电极14A(14A1、14A2、……14Am,m为1以上的整数)和分支电极15A(15A1、15A2、……15An,n为1以上的整数)互相咬合的方式交替地配置。
上述梳齿电极14·15中的一个梳齿电极14(第一电极)为共用电极,另一个梳齿电极15(第二电极)为像素电极。
另外,取向膜16是未施加电压时使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与基板面垂直地取向的所谓垂直取向膜。取向膜16在玻璃基板11上设置成覆盖梳齿电极14·15。
另外,基板70具有在玻璃基板21上依次设置有R(红)、G(绿)、B(蓝)各色的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取向膜26的结构。
各像素6(即,1像素)包括R、G、B三个子像素6R·6G·6B(点)。如图25所示,在各子像素6R·6G·6B形成有使R、G、B各自的波长的光透过的R、G、B各色的彩色滤光片22。
以下,对验证所用的液晶面板300的制造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如图25所示,在玻璃基板11上以厚度=1000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081
电极宽度L=4μm、电极间隔S=4μm形成包含ITO的梳齿电极14·15。
接着,在上述玻璃基板11上,以覆盖上述梳齿电极14·15的方式,利用旋涂法涂敷JSR公司制造的取向膜涂料“JALS-204”(商品名,固体含量5wt.%,γ-丁内酯溶液)。之后,通过在200℃下进行2小时烧制,形成在作为与液晶层50相对的面的表面设置有作为垂直取向膜的取向膜16的基板60。
另一方面,在玻璃基板21上,用常用的方法形成厚1.2μm的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进一步,在此基础上,用与取向膜16相同的材料,以相同的工艺,形成垂直取向膜作为取向膜26。由此,形成在玻璃基板21上依次设置有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取向膜26的基板70。另外,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的取向膜16·26的干燥膜厚为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082
(=0.1μm)。
之后,作为间隔物,使直径3.25μm的树脂玻璃粉“MicropearlSP20325”(商品名,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分散在上述基板60·70中的一个基板上。另一方面,在与上述基板相对的另一个基板上,印刷密封树脂“Struct Bond XN-21S”(商品名,三井东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作为密封剂。
接着,将上述基板60·70贴合,在135℃下进行1小时烧制。
之后,通过用真空注入法在上述基板60·70间封入默克(Merck)株式会社制造的正型液晶材料(Δε=20,Δn=0.15)作为液晶材料,制作出在一对基板60·70间夹持有液晶层50的液晶单元301。
接着,在上述液晶单元301的表面和背面,使偏光板35·36以如下方式贴合:偏光板35·36的透过轴正交,且梳齿电极14·15的各分支电极14A·15A的延伸方向与偏光板35·36的透过轴成45°的角度。由此,制作出图25所示的液晶面板300。
图26是表示图25所示的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现有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300的、正面(极角0度)的各子像素6R·6G·6B的VT曲线。另外,图26中,横轴表示施加电压,纵轴表示将透过率归一化后的归一化透过率(透过率比)。
另外,将图26所示的各子像素6R·6G·6B的施加电压与归一化透过率的关系表示在表1中。
[表1]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091
如图26所示,R(红)色子像素6R和G(绿)色子像素6G能够得到同形状的VT曲线,但在B(蓝)色子像素6B中,VT曲线在比子像素6R·6G低的电压一侧显示最大值,之后,比子像素6R·6G低。
因此,在上述液晶面板300中,B成分(蓝色成分)变少,因此作为RGB三色合成的白的色感带有黄色感。这就是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现有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300的正面的色感变化的原因。
因此,为了使色感不随着电压的施加而变化,希望各色子像素6R·6G·6B的VT曲线的形状为同形状。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者们,为了使各色子像素6R·6G·6B的VT曲线的形状统一,首先,尝试使驱动像素内的V-T特性局部地变化,具有不同的两个以上的V-T特性(以下记作“多VT化”)。
液晶显示装置,在各种显示装置中具有薄型、轻量且耗电小的优点,另一方面,具有视野角特性窄的课题。作为其主要原因,可以举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特性因视角而变化。
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对液晶层施加电场使液晶单元内的液晶分子动作(旋转)来控制透过液晶单元的光量,从而进行显示。但是,液晶分子为棒状,因此例如折射率的状态在从正面方向看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的情况和从倾斜方向看时的情况下不同,因此,V(电压)-T(透过率)特性因视角不同而变化。
其结果是,例如产生以下问题:发生从倾斜方向看时的泛白现象,在液晶面板上显示的内容不容易从倾斜方向看到。另外,所谓从倾斜方向看时的泛白现象,是指施加电压时黑显示的倾斜视角方向的透过率没有充分小,显示成为泛白的状态的现象(亮度浮动)。
因而,近年来,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案有如下几个技术:通过多VT化,将从正面看液晶面板时和从倾斜看时的V-T的偏移平均化,由此改善视野角特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4)。
图28是表示专利文献2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28所示,专利文献2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如IPS模式那样,通过对在未施加电场时液晶分子404在与基板面平行的方向上取向的水平取向型的液晶单元,施加在设置于一个基板401的驱动电极402·403(像素电极和共用电极)间产生的横向电场,来进行显示的水平取向-横向电场驱动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在这种水平取向-横向电场驱动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驱动电极402·403设置弯曲部402a·403a,如果以使这些驱动电极的形状关于连结这些弯曲部402a·403a的A-A线线对称的方式形成这些驱动电极而多VT化,则在由上述A-A线分割的这些驱动电极间的两个区域,在各自不同的方向产生电场。
因此,在这种水平取向-横向电场驱动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如果在这些驱动电极如上所述设置弯曲部402a·403a,则在白显示状态下从倾斜方向看时,在两个区域发生不同颜色的着色,通过它们的互相补偿来降低着色。
但是,在这种液晶显示装置中,需要形成驱动电极402·403以使像素区域的开口率保持得较大。因此,不能密集地形成两电极,如果施加电压小则电场变小,因此响应花费时间。
因此,在专利文献2中,如图28所示,进一步通过使驱动电极402的弯曲角度和驱动电极403的弯曲角度互相不同,使像素内的驱动电极402·403间的电极间隔慢慢变化,从而使像素内的电极宽度与电极间隔之比慢慢变化。
由此,在专利文献2中,实现从倾斜方向看时的着色的降低,另一方面,在电极间隔大的部分,当施加大的电压时电场强度变大,在电极间隔小的部分,用小的电压施加大的电场,来改善中间灰度显示的响应的改善。
但是,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方法中,如果角度差过大则像素内的驱动电极所占面积变大,使开口率降低。因此,如专利文献2那样在驱动电极402·403设置弯曲部402a·403a来实现多VT化的方法,无论怎样基于开口率的限制都大。
另外,图29是表示专利文献3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29所示,专利文献3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是水平取向-横向电场驱动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水平取向型的液晶单元520,该液晶单元520中,一对基板501·511具有相互沿同一方向摩擦过的取向膜502·512,通过对该液晶单元520施加在设置于一个基板501的像素电极503与共用电极504之间产生的横向电场来进行显示。
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图29所示,在上述另一个基板511设置透过波长相互不同的R(红)、G(绿)、B(蓝)各色的色层513~515,根据各色层513~515的透过波长使像素内的单元厚度dR、dG、dB分别不同来实现多VT化,由此能够得到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完全没有着色的液晶显示装置。
但是,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如上所述需要根据各色层513~515的透过波长使像素内的单元厚度dR、dG、dB变化。因此,具有单元厚度的设定受技术限制大,而且制造工艺复杂化的问题。
图30(a)、(b)和图31分别是表示专利文献4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专利文献4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是纵电场驱动型(垂直取向-纵电场驱动型或水平取向-纵电场驱动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其如图30(a)、(b)和图31所示,在一对基板(未图示)分别设置驱动电极601·602,通过对被夹持于上述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603施加在上述驱动电极601·602间产生的纵电场来进行显示。
在图30(a)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在一对基板中的一个基板的驱动电极601上设置绝缘层604来实现多VT化。另外,在图30(b)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在设置于两基板的驱动电极601·602上分别设置绝缘层604来实现多VT化。
根据专利文献4,如图30(a)、(b)和图31所示,在使用纵电场驱动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如果在至少一个驱动电极上,设置在施加有纵电场时使像素区域的电场方向不同的绝缘层604,则如图30(a)、(b)中虚线所示,电力线因绝缘层604而相对于与驱动电极601·602垂直的方向倾斜。
进而,在图31所示的例子中,在一个基板的驱动电极601上同样地形成绝缘层604,之后,对绝缘层604的一部分照射紫外线,使照射了紫外线的区域604a的相对介电常数比未照射紫外线的区域604b的相对介电常数小(ε>3),由此来实现多VT化。另外,在图31所示的例子中,在绝缘层604和另一个驱动电极602上,分别设置有垂直取向膜605·606。
但是,图30(a)、(b)所示的技术,是在垂直方向上驱动电场的VA方式中发挥效果的技术。
另一方面,关于图31记载的技术,本申请的发明者们,使用如后述的图25所示的垂直取向(VA)型的垂直电场型的液晶面板200,对其视野角特性进行验证,其结果是,不能充分改善视野角特性。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虽然对各种显示方式的多VT化进行了探讨,但作为本发明的目的的、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的正面的色感变化的改善自不必说,从倾斜方向看时的泛白现象少,视野角特性优秀且不需要设计特别的单元厚度变更和驱动电极,能够用简单的工序制造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至今尚未可知。
于是,本申请的发明者们,以提供正面的色感变化少的、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为第一目的,进一步对在正面的色感变化降低的基础上,从倾斜方向看时的泛白现象少,视野角特性优秀且不需要设计特别的单元厚度变更和驱动电极,能够用简单的工序制造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锐意的探讨。
即,液晶面板正面的色调的变黄,是因为各色的VT曲线不同,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进行多VT化。另外,对于从倾斜方向看时的泛白的改善,多VT化是有效的。
于是,本申请的发明者们进行锐意探讨后的结果,本申请的发明者们发现:在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中,通过在一个像素内设置包含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层的至少两个区域,能够形成从倾斜看时的泛白消失、能够高速响应且能够用简单的工序制造的液晶面板。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通过在绝缘层设置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能够实现VA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多VT化。但是,在VA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无法期待由此得到充分的视野角特性的改善。
然而,本申请的发明者们进一步进行探讨的结果,惊奇地得知:在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中,如果在至少一个基板设置绝缘层,并且将该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局部地变更,在一个像素内设置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则不仅能够容易地实现多VT化,而且能够充分改善从倾斜看时的泛白。
像这样,在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中,在一个像素内设置包含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层的至少两个区域,在液晶面板的与各绝缘层对应的区域形成各自形状不同的等电位线,由此局部地变更像素内的电场条件,在像素内形成具有不同的电压-透过率曲线(以下记作“VT曲线”)的至少两个电场区域。由此,能够用简单的工序改善从倾斜方向看时的泛白。
而且,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通过电场的施加而在单元内形成弓形状(弯曲状)的液晶取向分布,所以能够得到基于弯曲取向的高速响应性、自补偿型排列带来的广视野角、起因于垂直取向的高对比度。
但是,如上所述,仅进行多VT化,无法解决色感变化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者们为了改善该液晶面板正面的色调的变黄,进一步进行了锐意探讨。
其结果是,本发明者们,发现:通过以使各色的VT曲线的形状近似的方式将各色子像素的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进行组合,能够调整液晶面板正面的色感,从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申请的发明者们发现:在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中,在一对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绝缘层,并且将各色子像素的区域的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设定在特定的范围内,由此能够不产生灰度等级反转且各子像素的VT曲线的形状近似,其结果是,能够提供正面的色感变化少的液晶面板。
另外,同时本申请的发明者们发现:在仅要解决色感变化的问题的情况下,上述液晶面板的绝缘层的ε为3时,并不一定需要具有各色子像素的绝缘层的ε不同的区域。
即,可知:为了使色感不随着电压的施加而变化,只要不发生灰度等级反转且各色子像素6R·6G·6B的VT曲线的形状尽可能近似(优选为同形状)即可。
另外,本申请的发明者们发现:在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中,在包含具有各色的彩色滤光片层的多个子像素的一个像素内,通过设置包含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层的至少两个区域来设置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至少两个电场区域而实现多VT化,并且通过以使各色的VT曲线近似的方式设定各色子像素的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能够提供正面的色感变化少且视野角特性优秀并且能够用简单的工序制造的液晶面板。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基于图1~图20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下。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液晶面板2(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元件)、驱动电路3和背光源4(照明装置)。上述驱动电路3和背光源4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因此,对它们的结构省略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上述液晶面板2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另外,图2是表示上述液晶面板2的梳齿电极与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电场区域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是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具有:液晶单元5和偏光板35·36,根据需要具有相位差板37·38。
上述液晶单元5具有互相相对地配置的一对基板10·20作为阵列基板和对置基板,具有在该一对基板10·20间夹持有液晶层50的结构。
另外,上述一对基板10·20中的至少一个基板(即,至少观察者侧的基板),具有玻璃基板等透明基板作为绝缘基板(液晶层保持部件、基底基板)。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分别使用玻璃基板作为绝缘基板的情况举例进行说明,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上述基板10·20,能够使用例如TFT(薄膜晶体管)基板等阵列基板或CF(彩色滤光片)基板等。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显示面侧(观察者侧)的基板为上侧基板,以另一个基板为下侧基板进行说明,并且举出使用阵列基板作为下侧基板10,使用对置基板作为上侧基板20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在此,首先,对液晶单元5的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对基板10(第一基板、阵列基板)的结构进行说明。
基板10如上所述是阵列基板,例如具有未图示的TFT作为开关元件。
如图1所示,基板10具有例如在玻璃基板11上依次层叠有整面电极12(第三电极)、绝缘层13(阵列侧绝缘层)、梳齿电极14·15(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参照图2)和取向膜16的结构。
上述整面电极12和梳齿电极14·15,是用于产生横向电场的电极。
整面电极12是共用电极,在玻璃基板11上以覆盖基板10的显示区域(由密封剂包围的区域)的方式在玻璃基板11的与基板20相对的面的大致整个面上形成整面状(铺满状)。
另外,绝缘层13以覆盖整面电极12的方式在基板10的显示区域整体形成整面状。
形成在上述绝缘层13上的梳齿电极14·15,是梳齿状的电极,包括主干电极(主干线)和从主干电极延伸的分支电极14A·15A(分支线)。
如图1和图2所示,这些梳齿电极14·15,以作为梳齿的齿的各梳齿电极14·15的分支电极14A(14A1、14A2、……14Am,m为1以上的整数)和分支电极15A(15A1、15A2、……15An,n为1以上的整数)互相咬合的方式交替地配置。
另外,设置在一个像素内的梳齿电极14·15的齿(分支电极14A·15A)的个数(m、n)并未特别限定,可以由与像素间距的关系等决定。例如,在上述像素间距为100μm,梳齿电极14·15的电极宽度L(即,作为电极线的各分支电极14A·15A的宽度)为4μm,梳齿电极14·15间的电极间隔S(即,作为空间的各分支电极14A·15A间的距离)为4μm的情况下,能够在一个像素内将各梳齿电极14·15的分支电极14A·15A各设置6根,共计12根。
上述梳齿电极14·15中的一个梳齿电极14(第一电极)是共用电极,与整面电极12同电位(主要为0V)。另外,另一个梳齿电极15(第二电极)是像素电极,在未图示的漏极电极,与信号线和TFT等开关元件连接,被施加与视频信号相应的信号。
另外,取向膜16是未施加电场时使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与基板面垂直地取向的所谓垂直取向膜。另外,上述“垂直”,也包括“大致垂直”。取向膜16在玻璃基板11上设置成覆盖梳齿电极14·15。
如上所述,基板10具有与使用共用电极和像素电极隔着绝缘层重叠配置的所谓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模式的显示方式的液晶面板的电极基板(阵列基板)的电极结构类似的结构。因此,以下将具有上述结构的基板称作“FFS结构”的基板。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仅在基板10的电极结构中采用上述的FFS结构而已,与所谓的FFS模式的液晶面板不同。
FFS模式是在未施加电压时,夹在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与基板面平行的平行(Homogeneous)取向。与之相对地,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在未施加电压时,示出夹在一对基板10·20间的液晶分子52的长轴方向与基板面垂直的垂直取向。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的液晶分子52的动作与FFS模式中的液晶分子52的动作完全不同。
另外,如果设梳齿电极的电极宽度为L,电极间距离为S,单元间隙(cell gap,液晶层的厚度)为D,则在FFS模式下,通过使电极间隔S比电极宽度L、单元间隙D小,产生所谓的边缘电场,由此进行显示。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将电极间隔S设定得比单元间隙D大。不过,在本发明中,液晶单元5整体的透过率与单元间隙D之间不一定相关。因此,单元间隙D并未特别限定。
接着,对基板20(第二基板、CF基板)的结构进行说明。
基板20具有在玻璃基板21上依次设置有R(红)、G(绿)、B(蓝)各色的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整面电极24(第四电极)、绝缘层25(CF侧绝缘层)、取向膜26的结构。
各像素6(即1像素)包括R、G、B三个子像素6R·6G·6B(点)。如图1所示,在各子像素6R·6G·6B形成有使R、G、B各自的波长的光透过的R、G、B各色的彩色滤光片22。
另外,在图1和图2中,为了图示和说明的方便,与梳齿电极14·15的相邻的分支电极15A·14A间对应地设置有各子像素6R·6G·6B。但是,如上所述,分支电极14A·15A的个数(m、n),实际上例如由各梳齿电极14·15的电极宽度L和电极间隔S与像素间距的关系决定,在各子像素6R·6G·6B内可以设置多个分支电极15A·14A,这自不必说明。
另外,整面电极24是共用电极,以覆盖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的方式,在基板20的显示区域(即,未图示的由密封剂包围的区域)整体形成整面状。
绝缘层25以覆盖整面电极24的方式在基板20的显示区域整体形成整面状。绝缘层25在一个像素6内具有包含相对介电常数(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层的至少两个区域,作为保护涂层(平坦化层)起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形成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至少两个电场区域的多VT层起作用。
取向膜26与取向膜16同样,是所谓的垂直取向膜。取向膜26以覆盖上述绝缘层25的方式整面状地设置。
接着,对上述基板10·20的各层的材料及其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作为上述梳齿电极14·15和整面电极12·24,只要至少设置于观察者侧的基板的整面状电极由透明的电极材料形成,并未特别限定。这些电极,例如可以包含ITO(铟锡氧化物)、IZO(铟锌氧化物)等透明电极材料,也可以包含铝等金属。另外,这些电极,可以由相互相同的电极材料形成,也可以由各自不同的电极材料形成。
形成(层叠)这些电极的方法并未特别限定,能够使用溅射法、真空蒸镀法、等离子体CVD法等现有公知的各种方法。另外,对这些电极中的梳齿电极14·15进行图案形成的方法也未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光刻等公知的图案形成方法。
这些电极的膜厚并未特别限定,优选设定在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181
的范围内。
另外,能够使用丙烯酸类树脂等有机绝缘材料、氮化硅(SiN)等无机绝缘材料等各种绝缘材料作为绝缘层13·25。
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3形成一层,即遍及绝缘层13的形成区域整体由相同的绝缘材料(一种绝缘材料)形成。
另一方面,在绝缘层25中,在一个像素6内设置有包含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材料的至少两个区域(即,至少两种绝缘层)。
在各子像素6R·6G·6B中,可以形成包含具有各自不同的相对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的绝缘层25,也可以对构成各像素6的这三个子像素6R·6G·6B中的任两个子像素的绝缘层25,共用相对介电常数相同的绝缘材料(例如相同的绝缘材料)。因此,在一个像素区域6内,作为绝缘层25,可以形成包含各自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材料的三种绝缘层,也可以形成两种绝缘层。
图1示出了如下例子作为一例:如果将以梳齿电极14·15的各分支电极15A·14A的中央部为边界的、与分支电极15A1·14A1间、分支电极14A1·15A2间、分支电极15A2、14A2间对应的、绝缘层25的各区域分别设为区域25A·25B·25C,则与子像素6R·6G对应的区域25A·25B的相对介电常数相同,与子像素6B对应的区域25C的相对介电常数与其它不同。
因此,如图1和图2所示,如果将液晶面板2的、以梳齿电极14·15的各分支电极15A·14A的中央部为边界的、与分支电极15A1·14A1间、分支电极14A1·15A2间、分支电极15A2·14A2间对应的电场区域分别设为电场区域31~33,则与子像素6R·6G对应的电场区域31·32和与子像素6B对应的电场区域33,如图1所示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
换言之,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一个像素6内设置有等电位线的形状相互不同的、包含电场区域31·32的第一电场区域和包含电场区域33的第二电场区域两个电场区域。
但是,图1所示的例子仅是一个实施方式而已,也可以在上述液晶面板2,在一个像素6内设置等电位线的形状相互不同的三个电场区域。另外,第一电场区域和第二电场区域的组合,即等电位线的形状相同的子像素和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子像素的组合,并未特别限定。
即,在区域25A~25C中相互相邻的区域(即,相互相邻的绝缘层形成区域),如上所述,作为绝缘层25,可以形成包含具有各自不同的相对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的绝缘层,也可以在任两个区域形成包含具有与另一个区域不同的相对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的绝缘层。
另外,在任一子像素6R·6G·6B内,也可以设置至少两个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即,在上述液晶面板2中形成在一个像素6内的电场区域的数量只要是2以上的多个就未作特别限定,能够根据像素间距或形成作为一个像素6内的梳齿电极14·15的齿的分支电极14A·15A的个数适当设定。
另外,上述绝缘层25的厚度,为了高效地使电场弯曲,例如优选在1μm以上5.0μm以下的范围内,更加优选在2.3μm以上5.0μ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出于高效地使电场弯曲的观点,相邻的第一电场区域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ε)与第二电场区域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ε)之差,优选在2~4.5的范围内。
另外,在绝缘层13·25,可以共用相同的绝缘材料,也可以使用相互不同的绝缘材料。
形成(层叠)这些绝缘层13·25的方法,并未特别限定,能够根据使用的绝缘材料等适用溅射法、真空蒸镀法、等离子体CVD、涂敷等现有公知的各种方法。
另外,作为局部地改变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的方法,可以举出如下方法:例如在显示区域整体呈整面状形成绝缘层25所用的任一种绝缘材料之后,通过光刻去除该整面状的绝缘层的一部分,在该去除了绝缘层的部分,形成包含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材料的绝缘层。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之后在去除了绝缘层的部分形成的绝缘层,优选以与去除的绝缘层膜厚相同的方式形成。
另外,通过在呈整面状形成的绝缘层25局部地进行紫外线照射等,也能够局部地变更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
像这样,使上述绝缘层25的厚度无论相对介电常数为多少都是一定,由此不需要在像素6内对多个单元厚度(液晶层50的厚度)进行控制,制造变得容易。
另外,在像素6内设置液晶分子52的指向矢对称的区域的情况下,如果像素6内的上述单元厚度均匀,则上述指向矢的对称性不容易崩溃,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视野角特性。
另外,取向膜16·26的材料和形成方法并未特别限定。上述取向膜16·26例如能够通过在上述梳齿电极14·15或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上涂敷具有垂直取向限制力的公知的取向膜材料而形成。
上述液晶面板2的液晶单元5,通过未图示的密封剂将上述基板10和基板20隔着未图示的间隔物贴合,在两基板10·20间的空隙封入包含液晶材料的介质而形成。
作为上述液晶材料,能够使用液晶分子52的相对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为正的p(正)型液晶材料、和液晶分子52的相对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为负的n(负)型液晶材料中的任一种。
作为上述p型液晶材料,具体而言可以举出例如向列液晶材料。另外,作为上述n型液晶材料,可以举出例如香蕉(BANANA)型的液晶材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用p型液晶材料作为上述液晶材料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使用p型液晶材料的情况与使用n型液晶材料的情况的不同点,仅在于弯曲取向的方向不同,本发明毫不被其限定。
如图1和图3所示,液晶面板2通过在上述单元5贴合偏光板35·36,根据需要贴合相位差板37·38而形成。
如图1和图3所示,偏光板35·36分别设置于基板10·20的与和液晶层50相对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另外,如图3所示,例如在基板10·20与偏光板35·36之间,根据需要设置相位差板37·38。另外,相位差板37·38也可以仅在液晶面板2的一个面设置。另外,在仅利用正面透过的光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并不一定必须有相位差板37·38。
偏光板35·36例如配置成:偏光板35·36的透过轴互相正交,且分支电极14A·15B各自延伸的方向与偏光板35·36的透过轴成45°的角度。
接着,参照图1对上述液晶面板2的显示方式(垂直取向横向电场模式)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上述液晶面板2具有在基板10·20的表面设置有垂直取向膜作为取向膜16·26的结构。因此,在上述液晶面板2中,液晶分子52,在未施加电场时,与基板面垂直地取向。
在上述液晶面板2中,通过在上述基板10的像素电极与共用电极之间提供电位差来进行显示。即,通过在上述一对梳齿电极14·15间以及梳齿电极15与整面电极12之间提供电位差来进行上述液晶面板2的显示。通过该电位差,在梳齿电极14·15间以及梳齿电极15与整面电极12之间产生横向电场,梳齿电极14·15间的电力线呈半圆状弯曲。液晶分子52根据液晶单元5内的电场强度分布和来自界面的束缚力排列。
由此,在使用p型液晶材料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液晶分子52在基板厚度方向上呈弓形弯曲排列。另外,在使用n型液晶材料的情况下,液晶分子52在基板面内方向呈弓形弯曲排列。由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对在与基板面垂直的方向上行进的光示出双折射性。
像这样,在上述液晶面板2中,利用在梳齿电极14·15间产生的横向电场使液晶分子52旋转,由此对透过液晶面板2的光量进行控制来进行显示。
液晶分子52通过施加电压从垂直取向连续地变化为弯曲排列。其结果是,在通常的驱动中,液晶层50如图1所示总是呈现弯曲排列,能够在灰度等级间响应实现高速响应。
另外,在本模式下,像这样,通过在保持由垂直取向带来的高对比度性的同时进行横向电场驱动,来规定液晶分子52的取向方位。因此,不需要像MVA模式那样的由突起物带来的取向控制,像素结构简单且具有优秀的视野角特性。
另外,如上所述在垂直取向模式下通过进行横向电场驱动,由电场的施加形成弯曲状(弓形状)的电场,在相邻的梳齿电极14·15间,形成指向矢方位相互相差大致180度的两个畴,并且随之能够得到广视野角特性。
因此,上述液晶面板2具有能够得到基于弯曲取向的高速响应性、自补偿型排列带来的广视野角、由垂直取向带来的高对比度的优点,并且具有构造简单,制造容易,能够廉价地制造的优点。
而且,上述液晶面板2,如上所述通过具有FFS结构,不仅驱动梳齿电极14·15间的液晶分子,而且驱动梳齿电极14·15上的液晶分子52。因此,与未设置整面电极12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增大开口率的优点。
接着,对上述液晶面板2的制造方法,以后述的验证所使用的各样品(液晶面板(1)~(3))的制造方法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并且以下关于对上述液晶面板2的效果进行验证后的结果进行说明。
但是,以下说明的各构成要素的具体的尺寸、材质、制造方法等,仅是如上所述验证所用的一个条件,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应由以下说明所限定解释。另外,关于以下的制造方法,只要没有特别言及,各样品的制造条件是相同的。
[液晶面板(1)~(3)]
首先,如图1所示,在玻璃基板11上通过溅射法以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231
厚度整个面地形成ITO。由此,形成覆盖玻璃基板11的显示区域整个面的整面电极12。
接着,通过溅射法,以覆盖上述整面电极12整个面的方式,利用旋涂法将ε=3.7的丙烯酸类的绝缘材料(第一绝缘材料)以1~3μm厚度涂敷、制膜,由此形成各样品各自厚度不同的绝缘层13作为阵列侧绝缘层。
接着,在上述绝缘层13上以厚度=1000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232
电极宽度L=4μm、电极间隔S=4μm形成包含ITO的梳齿电极14·15,作为上层电极。
接着,在上述绝缘层13上以覆盖上述梳齿电极14·15的方式,用旋涂法涂敷JSR公司制造的取向膜涂料“JALS-204”(商品名,固体含量5wt.%,γ-丁内酯溶液)。之后,在200℃下进行2小时烧制,形成在作为与液晶层50相对的面的表面设置有作为垂直取向膜的取向膜16的基板10。
另一方面,在玻璃基板21上,用常用的方法形成厚1.2μm的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进一步在此基础上,通过溅射法以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233
厚度在整个面形成ITO。由此,形成覆盖玻璃基板21的显示区域整个面的整面电极24。
接着,为了在上述整面电极24上局部地形成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层25,首先,利用旋涂法将ε=3.7的丙烯酸类的上述绝缘材料(第一绝缘材料)以1~3μm厚度遍及整个面地涂敷、形成在上述整面电极24上。
之后,为了形成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通过光刻去除包含上述第一绝缘材料的材料的绝缘层的一部分,在该去除了绝缘层的部分,利用溅射法以与所去除的绝缘层膜厚相同的方式形成ε=6.9的SiN(第二绝缘材料)。由此,作为CF侧绝缘层,如上所述在1像素内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两个区域,并且形成各样品各自厚度不同的绝缘层25。
接着,用与取向膜16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在上述绝缘层25上形成垂直取向膜作为取向膜26,由此形成基板20。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的取向膜16·26的干燥膜厚为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234
(=0.1μm)。
之后,作为间隔物,使直径3.25μm的树脂玻璃粉“MicropearlSP20325”(商品名,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分散在上述基板10·20中的一个基板上。另一方面,在与上述基板相对的另一个基板上,印刷了密封树脂“Struct Bond XN-21S”(商品名,三井东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作为密封剂。
接着,将上述基板10·20贴合,在135℃下进行1小时烧制。
之后,通过在上述基板10·20间,用真空注入法封入默克株式会社制造的正型液晶材料(Δε=20,Δn=0.15),制作出在一对基板10·20间夹持有液晶层50的液晶单元5。
接着,在上述液晶单元5的表面和背面,使偏光板35·36以如下方式贴合:偏光板35·36的透过轴正交,且梳齿电极14·15的各分支电极14A·15A的延伸方向与偏光板35·36的透过轴成45°的角度。由此,作为图1所示的液晶面板2(液晶显示元件),制作出液晶层13·25的厚度各自不同的液晶面板(1)~(3)。
接着,为了验证上述液晶面板2的效果,以下与其制造方法一起对比较所用的液晶面板的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与上述液晶面板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上述液晶面板2·300的各构成要素相同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编号,省略其说明。
[液晶面板100]
图4是表示比较所用的液晶面板100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4所示的比较用的液晶面板100,替代基板20,具有未设置整面电极24和作为CF侧绝缘层的绝缘层25的基板70,在这一点上与图1所示的液晶面板2不同。
基板70除了未设置整面电极24和作为CF侧绝缘层的绝缘层25以外,具有与图1所示的基板20相同的结构。
以下对验证所用的具有图4所示结构的液晶面板100的各样品(液晶面板(A)~(C))的制造方法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制造方法中,只要未特别言及,各样品的制造条件相同。
[液晶面板(A)~(C)]
首先,以与液晶面板(1)~(3)的基板10的制造方法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分别形成具有与液晶面板(1)~(3)的基板10相同的结构的基板10。
另一方面,除了未形成整面电极24和绝缘层25以外,以与液晶面板(1)~(3)的基板20的制造方法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形成各液晶面板(A)~(C)所用的基板70。
具体而言,在玻璃基板21上,以与液晶面板(1)~(3)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形成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
接着,在上述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上,以与取向膜16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形成垂直取向膜作为取向膜26。由此,形成在玻璃基板21上依次设置有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取向膜26的基板70。另外,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的取向膜16·26的干燥膜厚为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251
(=0.1μm)。
之后,作为间隔物,使直径3.25μm的树脂玻璃粉“MicropearlSP20325”(商品名,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分散在上述基板10·70中的一个基板上。另一方面,在与上述基板相对的另一个基板上,印刷密封树脂“Struct Bond XN-21S”(商品名,三井东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作为密封剂。
接着,将上述基板10·70贴合,在135℃下进行1小时烧制。
之后,通过在上述基板10·70间,用真空注入法封入默克株式会社制造的正型液晶材料(Δε=20,Δn=0.15),制作出在一对基板10·70间夹持有液晶层50的液晶单元101。
接着,在上述液晶单元101的表面和背面,与液晶面板(1)~(3)同样地将偏光板35·36贴合。由此,作为图4所示的比较用的液晶面板100(液晶显示元件),制作出绝缘层13的厚度各自不同的液晶面板(A)~(C)。
接着,以下与其制造方法一起对比较所用的其它的液晶面板的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与上述液晶面板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具有与上述液晶面板2·100·300的各构成要素相同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编号,省略其说明。
[液晶面板200]
图5是表示比较所用的液晶面板200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5所示,液晶面板200是垂直取向(VA)型的垂直电场型的液晶面板,显示方式与液晶面板2的显示方式不同。
如图5所示,液晶面板200具有在基板210(阵列基板)与基板220(对置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50的结构。
基板210具有在玻璃基板211上依次设置有包括整面电极的阵列电极212(像素电极)、绝缘层213、取向膜214的结构。
基板220具有在玻璃基板221上依次设置有彩色滤光片222和黑矩阵223、包含整面电极的对置电极224(共用电极)、取向膜225的结构。
取向膜214·225是垂直取向膜,液晶层50的液晶分子52在未施加电压时,与各基板210·220垂直地取向。
在绝缘层213中,在一个像素6内设置有包含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材料的两个区域。即,在上述液晶面板200中,在基板210侧的阵列电极212上设置有相对介电常数局部不同的绝缘层213,其中,该基板210是阵列基板,该阵列电极212是整面电极。
图5示出如下例子作为一例:与绝缘层213的子像素6R·6G对应的区域213A·213B的相对介电常数相同,与子像素6B对应的区域213C的相对介电常数与其它不同。
以下对验证所用的具有图5所示结构的液晶面板200的各样品(液晶面板(D)~(E))的制造方法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制造方法中,只要未特别言及,各样品的制造条件相同。
[液晶面板(D)~(E)]
首先,如图5所示,利用溅射法在玻璃基板211上以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261
厚度在整个面形成ITO。由此,形成覆盖玻璃基板211的显示区域整个面的整面状的阵列电极212。
接着,为了在上述阵列电极212上形成相对介电常数局部不同的绝缘层213,首先,利用旋涂法在上述阵列电极212上以1~3μm厚度在整个面涂敷、形成ε=3.7的丙烯酸类的上述绝缘材料(第一绝缘材料)。
之后,为了形成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通过光刻去除包含上述第一绝缘材料的绝缘层的一部分,在该去除绝缘层的部分,用溅射法以与所去除的绝缘层膜厚相同的方式形成相对介电常数ε=6.9的SiN(第二绝缘材料)。由此,作为阵列侧绝缘层,在各像素6内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两个区域,并且形成各样品各自厚度不同的绝缘层213。
接着,用与液晶面板(1)~(3)的取向膜16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在上述绝缘层213上形成垂直取向膜作为取向膜214。由此形成在玻璃基板211上依次设置有阵列电极212、绝缘层213、取向膜214的基板210。
另一方面,在玻璃基板221上,以与液晶面板(1)~(3)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形成彩色滤光片222和黑矩阵223。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利用溅射法以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271
厚度在整个面形成ITO。由此,形成覆盖玻璃基板221的显示区域整个面的对置电极224。
接着,在上述对置电极224上,以与液晶面板(1)~(3)的取向膜16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形成垂直取向膜作为取向膜525。由此,形成在玻璃基板221上依次设置有彩色滤光片222和黑矩阵223、对置电极224、取向膜225的基板220。另外,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的取向膜214·225的干燥膜厚为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272
(=0.1μm)。
之后,作为间隔物,使直径3.25μm的树脂玻璃粉“MicropearlSP20325”(商品名,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分散在上述基板210·220中的一个基板上。另一方面,在与上述基板相对的另一个基板上,印刷密封树脂“Struct Bond XN-21S”作为密封剂。
接着,将上述基板210·220贴合,在135℃下进行1小时烧制。
之后,通过利用真空注入法在上述基板210·220间封入默克株式会社制造的负型液晶材料(Δε=-3,Δn=0.1)作为液晶材料,制作出在一对基板210·220间夹持有液晶层50的液晶单元201。
接着,在上述液晶单元201的表面和背面,与液晶面板(1)~(3)同样地将偏光板35·36贴合。由此,作为图5所示的比较用的液晶面板200(液晶显示元件),制作出绝缘层213的厚度各自不同的液晶面板(D)~(E)。
接着,对上述液晶面板2的效果,对使用上述比较用的液晶面板100·200·300验证后的结构,进行以下说明。
首先,在对正面的色感变化的改善进行说明之前,对由多VT化带来的液晶面板2的视野角特性的改善效果进行说明。
[视野角特性]
首先,通过将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的视野角特性与液晶面板100进行比较来进行验证,对验证的结果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各电场区域的V-T特性,对各电场区域的与整体的平均的双折射对应的V-T特性(具体而言,白状态的V-T特性)进行论述,对不同颜色的V-T特性在此不进行验证。关于不同颜色的V-T特性,在后述的对正面的色感变化的考察中进行验证。
(等电位线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如上所述,在一个像素6内具有两个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电场区域。
因此,首先,通过模拟计算对基于上述各制造方法记载的材料物性值和单元结构而制作的液晶面板2·100分别施加电压时的液晶单元5·101内的电场分布和该液晶单元5·101内的液晶指向矢分布,将其结果分别表示在图6和图7中。
另外,上述模拟使用SYMTEC公司制造的“LCD-MASTER”。另外,在上述模拟中,电极宽度L=4μm,电极间隔S=6μm。
在图6所示例中,以梳齿电极14的各分支电极14A为中心,形成两个电场的集合。即,在液晶单元5中,在相互相邻的第一电场区域和第二电场区域分别形成有电场的集合。如图6所示,第一电场区域的电场的集合与第二电场区域的电场的集合,相互不同。这意味着:各电场区域的电场的集合的等电位线的形状(弯曲方式)不同。
如图6所示,在第一电场和第二电场中的任一电场区域中,这些电场区域的各电场的集合的等电位线,具有在各自的区域内闭合的形状。
但是,根据各电场的形状可知,第一电场区域和第二电场区域,闭合的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即,图6中左侧的电场区域(第一电场区域)的等电位线,具有与图6中右侧的电场区域(第二电场区域)的等电位线相比歪曲的形状。
具体而言,第一电场区域的等电位线与第二电场区域的等电位线相比,基板10附近的间隔变窄,另一方面,在基板20附近,间隔变宽。
另外,由于如上所述第一电场区域和第二电场区域中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所以第一电场区域和第二电场区域中液晶分子52的取向方向(指向矢)不同。
像这样在各电场区域中液晶分子52的取向的方向不同,由此第一电场区域和第二电场区域中VT特性(VT曲线)也不同。即,上述液晶面板2,被实施了所谓的多VT化。
另一方面,在使用比较用的液晶面板100的情况下,也如图7所示,在液晶单元101内,以梳齿电极14的各分支电极14A为中心,形成有两个电场的集合。但是,形成的两个电场的集合为大致同形状,与各电场的集合的等电位线的形状大致相同。另外,各电场的集合的等电位线的形状不论哪个都是打开的形状。
如图7所示,在使用比较用的液晶面板100的情况下,各电场的集合的等电位线的弯曲方式相同。这意味着:在比较用的液晶面板100中,以梳齿电极14·15的各分支电极14A·15A的中央部为边界的、与各分支电极14A·15A间对应的各电场区域的液晶分子52的取向方向(指向矢)相同。换言之,比较用的液晶面板100的各电场区域的VT特性(VT曲线)相同,比较用的液晶面板100不具有等电位线的形状与第一电场区域不同的第二电场区域。
接着,依次对液晶分子52的指向矢的方向与双折射的关系、液晶面板2的VT曲线、灰度等级亮度比进行说明。
(液晶分子52的指向矢的方向与双折射的关系)
图8(a)、图8(b)、图8(c)分别表示(a)电压OFF(不施加电压)时、(b)中间电压ON(施加中间电压)时、(c)通常的电压ON(施加通常的电压)时的液晶分子52的指向矢的方向与光的行进方向的关系。另外,各箭头表示光的行进方向,具体而言,分别表示正面方向的光(正面0度)、极角20度方向的光(20度)、极角60度方向的光(60度)。
首先,对液晶分子52的倾斜与双折射的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8(a)~(c)所示,如果对棒状的液晶分子52施加电场(例如,OFF→中间→ON),则液晶分子52的指向矢的方向发生变化。该变化时,特别是对液晶分子52施加中间电压附近的电压时,特别是对倾斜方向(极角20度~60度)的光来说液晶分子52的长度方向的光路变长。
双折射是折射率差Δn与距离d之积。因此,在对液晶分子52施加中间电压附近的电压时,液晶分子52的双折射变大。此时,双折射产生于上述倾斜方向,因此相对于液晶面板2的正面,透过率上升。因此,在中间电压附近,液晶面板2的正面与倾斜方向的亮度差变大。
如上所述,双折射因液晶分子52的指向矢的旋转而变化,由此透过率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中,如上所述,在第一电场区域和第二电场区域中,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因此在第一电场区域和第二电场区域中,液晶分子52的指向矢的方向不同。
接着,以施加有中间电压的情况为例,对液晶分子52的指向矢的方向与双折射的关系进行说明。
(中间电压)
图9(a)、图9(b)、图9(c)分别表示(a)液晶面板2的第一电场区域、(b)液晶面板2的第二电场区域、(c)液晶面板100的电场区域的、电源中间(中间电压)ON(电源施加中间电压)时的液晶分子52的指向矢的方向与光的行进方向的关系。另外,在液晶面板100中,如之前说明过的那样,各电场区域的液晶分子的指向矢相同。
双折射在光线与液晶分子52的指向矢的短轴正交的情况下最小。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中,如图9(a)所示,施加中间电压时第一电场区域的由液晶分子52带来的双折射最小。
与之相对地,在第二电场区域中,如图9(b)所示,施加中间电压时,产生比第一电场区域的由液晶分子52带来的双折射大的双折射。另外,由第二电场区域的由液晶分子52产生的双折射的大小,比在图9(c)所示的液晶面板100产生的双折射的值大。
但是,在液晶面板2中,图9(a)所示的在第一电场区域产生的双折射与图9(b)所示的在第二电场区域产生的双折射合成后的双折射,成为整体的双折射的平均。该整体的平均的双折射,比图9(c)所示的在液晶面板100发生的双折射小。
因此,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中,与比较用的液晶面板100相比,倾斜方向的透过率的浮动变小。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与上述整体的平均的双折射对应的VT曲线如下。
(液晶面板2的VT曲线)
在第一电场区域和第二电场区域中,如图9(a)、(b)所示,在施加有相同电场的情况下,液晶分子52的指向矢的方向不同。这是因为,在第一电场区域和第二电场区域中,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不同。
在第一电场区域和第二电场区域中,如上所述液晶分子52的指向矢的方向不同,因此VT取向不同。
图10表示:在液晶面板2中,使用ε=3和ε=7的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两种绝缘材料作为第一绝缘材料和第二绝缘材料时的、各电场区域(第一电场区域、第二电场区域)的正面方向上的VT曲线以及将这些VT曲线合成后的VT曲线(合成VT)。
另外,图10中,用细线的实线表示的曲线,是设置有ε=3的绝缘层25的第一电场区域的VT曲线,用粗线的实线表示的曲线,是设置有ε=7的绝缘层25的第二电场区域的VT曲线。另外,图10中,用虚线表示的曲线,是将这些VT曲线合成后得到的VT曲线(合成VT)。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中,基于该合成VT曲线设定各灰度等级电压。基于图10所示的合成VT曲线,例如中间灰度的电压(中间电压)为4V,经由ε=3的绝缘层25和ε=7的绝缘层25得到的透过率,分别为基准的35%和60%。
(灰度等级亮度比)
接着,以下基于图11和图12对灰度等级亮度比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的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的图。另外,图12是表示液晶面板100的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的图。
另外,图11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使用绝缘层13·25的厚度为3μm且对绝缘层25使用ε=3、ε=7两种绝缘材料,对绝缘层13使用ε=3的绝缘材料的液晶面板时、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另外,图12表示作为液晶面板100使用绝缘层13的厚度为3μm且在绝缘层13使用ε=3的绝缘材料的液晶面板时的、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
在此,所谓“灰度等级”,是指从其法线方向(方位角0度,极角0度)看液晶面板2·100时的灰度等级。另外,所谓“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是指在从偏光板35·36的吸收轴错开45度的方位角(方位角45度),从相对于液晶面板2·100的法线方向倾斜的方向看液晶面板2·100时的灰度等级。
另外,图11和图12表示将作为自上述法线方向的倾斜角度的极角设为0度(正面(法线)方向)、20度、40度、60度的情况的灰度等级。具体而言,在图11和图12中,实线表示极角0度(正面),虚线表示极角20度,点划线表示极角40度,二点划线表示极角60度。
另外,在图11和图12中,将灰度等级宽度设为256灰度等级表示。在上述液晶面板2中,在液晶单元5内产生不同的两种VT曲线。因此,图11是在将上述液晶面板2的上述两个电场区域的VT曲线合成的基础上,按照各灰度等级电压中的每一个作为亮度比以灰度等级为指标表示。
即,图11所示的液晶面板2的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能够基于图10所示的合成VT求得。
另一方面,图12表示的比较用的液晶面板100的相对于正面灰度等级的倾斜方向的灰度等级,液晶面板100所得的VT曲线为一种,因此不是基于合成VT,而是基于图10所示的ε=3的情况的一种VT曲线求得对。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液晶面板2·100中均是随着极角变大,相对于正面的亮度比的浮动变大。
但是,如果将图11和图12对比,则可知:液晶面板2与液晶面板100相比,相对于正面的亮度比的浮动程度大幅降低。即,液晶面板2与液晶面板100相比,视角依赖性小。
这是因为,在液晶面板2中,如上所述进行了多VT化,与之相对地,在液晶面板100中,虽然产生平行电场,但未进行多VT化。
即,在液晶面板100中,由于电场的控制仅在设置有梳齿电极14·15的基板10(阵列基板)进行,所以不能在一个像素6内形成具有不同的VT特性的区域。因此,成为相对于正面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极角方向的亮度比浮动的状态。
与之相对地,在液晶面板2中,在一个像素6内至少有两个设置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层25的区域。因此,在一个像素6内,至少形成两个具有不同的VT特性的区域。即,由于进行了多VT化,所以能够降低相对于倾斜方向的亮度比的浮动的程度。
另外,图10表示如上所述在绝缘层25作为第一绝缘材料和第二绝缘材料使用ε=3、ε=7两种绝缘材料,并且将绝缘层13·25的厚度设为3μm时的视野角特性。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亮度浮动)
接着,依次对用于降低相对于上述倾斜方向的亮度浮动(亮度比的浮动)的程度而优选的绝缘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以及绝缘层厚度进行说明。
(相对介电常数差)
图13一并表示通过模拟将在液晶面板2中绝缘层25所用的绝缘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进行各种变更时的VT曲线。另外,在上述模拟中,使用了SYMTEC公司制造的“LCD-MASTER”。
将上述液晶面板2用于TV(电视机)等时,在作为MPD(多像素驱动器)的情况下,优选不同的VT区域的VT差(ΔV)在0.8V以上,更优选在1.0V以上。
像这样,通过在一个像素6内形成中间灰度电位相差0.8V以上的区域,能够在上述各区域间,以对于改善视野角特性而言充分的程度,使液晶分子52的取向方向不同。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改善视野角特性。另外,所谓上述中间灰度,是指整个灰度等级范围中的中央的灰度等级值。
另外,例如在将一个绝缘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相对介电常数ε)设为ε=3程度的情况下,将另一个绝缘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相对介电常数ε)设为ε=7,通过使Δε=4,能够达成ΔV=1.0。为此,例如,只要对一个绝缘材料使用ε≈3的丙烯酸类树脂等,对另一个绝缘材料使用ε≈7的SiN等即可。
另外,使用ε=9的绝缘材料时的VT曲线和使用ε=7的绝缘材料时的VT曲线,看不到大的差异。
另外,在作为一个绝缘材料使用不足ε=3的绝缘材料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与一个绝缘材料使用ε=3的绝缘材料的情况相比,容易使ΔV变大。但是,当使ε的值变小时,施加电压会上升,因此消耗电力增大。
因而,在进行多VT化时,相邻的绝缘层所用的绝缘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差(Δε)优选为2以上,更优选为3以上。
另外,在使用不足ε=3的绝缘材料作为一个绝缘材料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与一个绝缘材料使用ε=3的绝缘材料的情况相比,容易使ΔV(VT差)变大,但当使ε的值变小时,施加电压会上升,因此要考虑消耗电力增大的情况。
如上所述,可以认为:在进行多VT化时,优选相对介电常数(相邻设置的绝缘层所用的相对介电常数,Δε)为2以上,更优选为3以上。
(绝缘层厚度)
接着,针对使用液晶面板(1)~(3)·(A)~(F)·300作为液晶面板2·100·200·300对各液晶面板的绝缘层厚度进行各种变更时的视野角水平进行验证。
图14表示在液晶面板2中令绝缘层13·25的厚度为2μm时的、正面(极角0度)与倾斜方向(极角10度、20度、30度、40度、60度)的灰度等级亮度比。即,在上述灰度等级亮度比的测定中,使用液晶面板(2)作为液晶面板2。另外,在图14中,与图11同样地令方位角为从偏光板35·36的吸收轴错开45度的方向。
另外,图27表示图25所示的液晶面板300的、正面(极角0度)与倾斜方向(极角10度、20度、30度、40度、60度)的灰度等级亮度比。另外,在图27中,令方位角也为从偏光板35·36的吸收轴错开45度的方向。
另外,将上述液晶面板(1)~(3)·(A)~(F)·300载到背光源,用ELDIM公司制造的“Ez-contrast”(商品名)测定正面的电压透过率变化和从偏光轴斜着错开45度的方位的极角方向的电压透过率变化,确认相对于正面的曲线的倾斜视角的水平变化。
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液晶面板(1)~(3)·(A)~(F)·100分别测定如图14和图27两箭头所示正面灰度等级为128时的正面(极角0度)与极角60度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差(视野角水平),将其结果表示在表2中。
另外,在液晶面板(1)~(3)中,绝缘层25的使用不同的绝缘材料的各区域的厚度,如上所述都是相同厚度,此时的绝缘层13的厚度,设定为与绝缘层25相同的厚度。另外,在液晶面板(A)~(F)中,绝缘层13·213的使用不同的绝缘材料的各区域的厚度,也如上所述都是相同厚度。另外,液晶层厚度都是3.4μm。
[表2]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361
如图14和表2所示,在令绝缘层13·25的厚度为2μm的液晶面板(2)中,上述差(视野角水平)为26%,目视下能够得到亮度浮动少的良好的视野角特性。另外,亮度浮动一般随着极角变大而变大。极角60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对现有技术的亮度浮动改善能够看到较多的角度。正面灰度等级128是正面的亮度为最大亮度的50%的灰度等级。由此,用正面的中间灰度亮度的浮动对亮度浮动进行了评价。
另外,在令绝缘层25的厚度为3μm的液晶面板(3)中,上述差(视野角水平)如表1所示为25%,目视下能够得到更良好的视野角特性。
在令绝缘层25的厚度为1μm的液晶面板(1)中,上述差(视野角水平)如表1所示为30%,在这种情况下,目视下也能得到良好的视野角特性。
与之相对地,在液晶面板(A)~(C)中,如表2所示,与绝缘层25的厚度无关地,上述差(视野角水平)都为51%或52%,任一个在目视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视野角特性。
另外,如表2所示,在液晶面板(D)~(F)中,上述差(视野角特性)的任一个都超过38%。特别是在令绝缘层213的厚度为3μm的液晶面板(F)中,上述差(视野角水平)如表2所示为48%,不能得到良好的视野角特性。
另外,如表2所示,在液晶面板300中,上述差(视野角水平)大到53%,目视下的视野角水平(视野角特性)也不好。
根据以上的验证结果可知,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与比较用的液晶面板100·200·300相比,视野角特性得到改善。另外,上述视野角特性的改善,是液晶单元5内的电场的弯曲方式即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带来的。
接着,对上述液晶面板2的各子像素6R·6G·6B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与正面的色感变化的关系进行验证,以下对其结果进行说明。
[正面的色感变化]
白色的色感由各色的合成决定。液晶面板正面的色调的变黄,如图26所示是各色的VT曲线不同造成的,R和G的子像素6R·6G的VT曲线显示互相类似的形状的VT曲线,与之相对地,在B的子像素6B中,低电压侧下透过率取极大值,VT曲线反转。因此,合成色带有黄色感。
因此,为了使色感不随着电压的施加而变化,希望各色子像素6R·6G·6B的VT曲线的形状能够尽可能近似(优选为同形状)。
于是,首先,为了抑制各子像素6R·6G·6B的正面的色感变化,通过模拟求得液晶面板2的各子像素6R·6G·6B的绝缘层25的由相对介电常数ε的不同带来的正面方向的VT曲线的变黄。将其结果表示在图15~17中。
图15是表示液晶面板2的子像素6B的将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ε进行各种变化时的VT曲线的图表。另外,图16和图17分别是表示液晶面板2的子像素6G、子像素6R的将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ε进行各种变化时的VT曲线的图表。
另外,模拟使用SYMTEC公司制造的“LCD-MASTER”。另外,在图15~图17中,横轴也表示施加电压,纵轴也表示归一化透过率(透过率比)。
另外,将此时的各子像素6R·6G·6B的施加电压与透过率的关系分别表示在表3~5中,并且将各子像素6R·6G·6B的施加电压与归一化透过率的关系表示在表3~8中。
[表3]
[表4]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391
[表5]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392
[表6]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393
[表7]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401
[表8]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402
根据图15~17和表3~8可知,在施加有横向电场的梳齿电极14·15的各分支电极14A·15A间的任一区域设置有绝缘层25的情况下,与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ε的值相应地VT曲线的形状发生变化。
因此,接着取得将正面方向的RGB各色的VT曲线合成后的白状态(白显示时)的VT曲线(合成VT)。将得到的合成VT表示在图18中。另外,将此时的施加电压与透过率的关系表示在表9中。
[表9]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411
如图9所示,在未设置绝缘层25的情况下,VT曲线的形状以6V附近为顶点(最大值)降低。这是因为受到蓝(B)色的VT曲线的形状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设置有绝缘层25的情况下,看不到未设置绝缘层25的情况能看到的、VT曲线迎到顶点(最大值)之后降低的现象。但是,根据图9可知,ε=1的情况由于极端地高电压化,所以从耗电的观点出发难以使用。因此,优选相对介电常数ε为2以上。
另外,各色子像素6R·6G·6B的VT曲线的形状越近似,白的色感的平衡越不会按每个电压而移动,因此从正面看的色感变化越少。
因此,通过以使各色子像素6R·6G·6B的VT曲线的形状近似的方式选择各色子像素6R·6G·6B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的组合,能够将从正面看的色感变化抑制到最低限度。
因此,接着对相对介电常数的最佳的组合进行探讨,以下对其结果进行说明。
图19是表示将各色子像素6R·6G·6B的相对介电常数ε进行各种变更时的VT曲线的图表,将表6~8所示的施加电压与归一化透过率的关系抽取一部分,作为VT曲线综合表示。另外,在图19中,R、G、B的值分别表示子像素6R·6G·6B的相对介电常数ε的值。另外,根据表6~8可知,图19中,使用未记载的相对介电常数ε的VT曲线,位于使用其前后的相对介电常数ε的对应的子像素6R·6G·6B的VT曲线间。
本申请的发明者们,在决定相对介电常数的最佳组合时,首先注目于蓝色子像素6B。
各色子像素6R·6G·6B中仅在蓝色子像素6B中VT曲线反转(即,以最大值为边界,透过率降低)。作为RGB三色的合成的白的色感的变化,原因就在于蓝色成分因该VT曲线的反转而变少。
根据表3~8可知,在子像素6B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ε为1~3的范围内,与子像素6R·6G同样地,能够得到灰度等级间不反转的VT。
但是,根据表3~8、图15~17和图19可知,在子像素6B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ε为2以下的情况下,子像素6R·6G中不存在能看到VT曲线为同形状的上升的相对介电常数ε。
具体而言,根据图19可知,在子像素6B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ε为2的情况下,与子像素6R·6G的其它的VT曲线相比上升急剧,在子像素6R·6G不存在能看到同形状的上升的相对介电常数ε。
另外,根据图15~17和图19可知,在子像素6B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ε为1的情况下,子像素6R·6G中不存在能看到VT曲线同形状上升的相对介电常数ε,另外,ε=1的情况极端地高电压化,因此从消耗电力的观点出发难以使用。
另外,在不具有绝缘层13·25的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现有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300中,如图26所示在低灰度等级侧(4V以内),在蓝色子像素6B中,子像素6R·6G同样看不到灰度等级的反转,色感变化少。
因此,将不具有该绝缘层13·25的液晶面板300的4V下的归一化透过率差的最大值作为比较值设定。
根据图26和表1,上述液晶面板300的4V下的归一化透过率差的最大值,为89%(子像素6B的施加4V时的归一化透过率)-63%(子像素6R的施加4V时的归一化透过率)=26%。
另外,为各色子像素6R·6G·6B的VT曲线取近似的形状的各子像素6R·6G·6B的合成色,黑→灰→白的色感变化极少。
因此,各颜色不同的VT曲线以同形状上升,且使用归一化透过率的各色的VT曲线的形状近似,为了使其偏移量变小,将子像素6B的绝缘层25的ε固定为3,对子像素6R·6G的绝缘层25的ε进行各种变更,对4V~6V的各电压的归一化透过率的平均值在26%以内的子像素6R·6G的绝缘层25的ε进行调查。
各色子像素6R·6G的将绝缘层25的ε进行各种变更时,对设为ε=3的子像素6B,将归一化透过率的VT曲线以同形状上升的VT曲线表示在图20中,并且将各色子像素6R·6G·6B的4V~6V的各电压的归一化透过率的平均值与ε的关系表示在表10中。
另外,在表10和图20中,R、G、B的值分别表示子像素6R·6G·6B的相对介电常数ε的值。另外,在表10中示出了小数点后一位的值,但表10记载的值是在小数点后两位下计算出的值。
[表10]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431
根据图20和表10所示结果,如果以子像素6B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ε=3)为基准,则子像素6G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为0以上4以下(即,ε=3~7),子像素6R的绝缘层25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以上4以下(即,ε=4~7)时,4V~6V的各电压的归一化透过率的平均值在26%以内。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通过使子像素6B的绝缘层25的ε为3,子像素6G的绝缘层25的ε为3~7,子像素6R的绝缘层25的ε为4~7,能够不发生灰度等级反转,而且,使各子像素的VT(电压-透过率)曲线的形状近似。因此,能够提供与施加电压无关地正面的色感变化少的液晶面板2。
因此,在仅以色感变化作为问题的情况下,当上述液晶面板2的绝缘层13·25的ε为3时,并不一定需要具有绝缘层13·25的ε不同的区域。
但是,如上所述,在绝缘层25在一个像素6内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的情况下,在一个像素6内在产生横向电场时形成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至少两个电场区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倾斜的泛白得以改善,视野角特性提高。
因此,绝缘层25在一个像素6内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且如上所述,通过使子像素6B的绝缘层25的ε为3,子像素6G的绝缘层25的ε为3~7,子像素6R的绝缘层25的ε为4~7,能够提供正面的色感变化少且视野角特性优秀的液晶面板2。
接着,对本发明的液晶面板2的又一变形例进行探讨,将其结果表示在以下。
[实施方式2]
基于图21和图22对本发明的其它方式进行说明如下。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具有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过的各构成要素相同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编号,省略其说明。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替代基板10,具有未设置整面电极12和作为阵列侧绝缘层的绝缘层13的基板60,这一点与图1所示的液晶面板2不同。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不具有FFS结构。
基板60除了未设置整面电极12和作为阵列侧绝缘层的绝缘层13以外,具有与图1所示的基板10相同的结构。
以下,关于具有图21所示的结构的液晶面板2的概略结构,以具体验证所用的各样品(液晶面板(4)~(6))的制造方法举例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制造方法中,只要未特别言及,各样品的制造条件也相同。
[液晶面板(4)~(6)]
首先,如图21所示,在玻璃基板11上以厚度=1000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451
电极宽度L=4μm、电极间隔S=4μm形成包含ITO的梳齿电极14·15。
接着,在上述玻璃基板11上,以覆盖上述梳齿电极14·15的方式,用旋涂法涂敷JSR公司制造的取向膜涂料“JALS-204”(商品名,固体含量5wt%,γ-丁内酯溶液)。之后,通过在200℃下进行2小时烧制,在作为与液晶层50相对面的表面形成设置有作为垂直取向膜的取向膜16的基板60。
另一方面,用与液晶面板(1)~(3)的基板20的制造方法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分别形成具有与液晶面板(4)~(6)的基板20相同结构的基板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的取向膜16·26的干燥膜厚也为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452
(=0.1μm)。
之后,作为间隔物,使直径3.25μm的树脂玻璃粉“MicropearlSP20325”(商品名,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分散在上述基板60·20中的一个基板上。另一方面,在与上述基板相对的另一个基板上,印刷密封树脂“Struct Bond XN-21S”作为密封剂。
接着,将上述基板60·20贴合,在135℃下进行1小时烧制。
之后,通过在上述基板60·20间,用真空注入法封入默克株式会社制造的正型液晶材料(Δε=20,Δn=0.15)作为液晶材料,制作出在一对基板60·20间夹持有液晶层50的液晶单元5。
接着,在上述液晶单元5的表面和背面,与液晶面板(1)~(3)同样地将偏光板35·36贴合。由此,作为图21所示的液晶面板2(液晶显示元件),制作出绝缘层25的厚度各自不同的液晶面板(4)~(6)。
(亮度浮动)
图22表示图21所示的液晶面板2中令绝缘层25的厚度为1μm时的、正面(极角0度)与倾斜方向(极角10度、20度、30度、40度、60度)的灰度等级亮度比。即,在上述灰度等级亮度比的测定中,使用液晶面板(4)。另外,在图22中,方位角也为从偏光板35·36的吸收轴错开45度的方向。
另外,将上述液晶面板载到背光源,用ELDIM公司制造的“Ez-contrast”(商品名)测定正面的电压透过率变化和从偏光轴斜着错开45度的方位的极角方向的电压透过率变化,确认相对于正面的曲线的倾斜视角的水平变化。
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液晶面板(4)~(6)分别测定如图22两箭头所示正面灰度等级为128时的正面(极角0度)与极角60度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差(视野角水平),将其结果表示在上述表2中。
如表2所示,上述液晶面板(4)~(6),正面灰度等级为128时的正面(极角0度)与极角60度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差(视野角水平)最大为34%,自不必说比液晶面板300的差(视野角水平)小,比VA型的液晶面板200的差(视野角水平)的38%也小,视野角特性得到大幅改善。另外,进行目视确认的结果,能够得到良好的视野角特性。
[正面的色感变化]
另外,在上述液晶面板2中,使用厚度为3μm的绝缘层25,将该绝缘层25的ε进行各种变更时的子像素6B的施加电压与透过率的关系表示在表11中。即,表11表示使用液晶面板(6)作为上述液晶面板2时的施加电压与透过率的关系。
[表11]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471
根据表11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中,ε=4下子像素6B的VT曲线反转(即,灰度等级反转),并且显示与液晶面板2同样的行为。
另外,在液晶面板(4)·(5)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1)~(3)和上述液晶面板(6)同样的结果。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也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2同样地,通过令子像素6B的绝缘层25的ε为3,子像素6G的绝缘层25的ε为3~7,子像素6R的绝缘层25的ε为4~7,能够改善正面的色感变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液晶面板2也在一个像素6内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如上所述通过进行多VT化,能够得到正面的色感变化少且视野角特性优秀的液晶面板2。
[实施方式3]
基于图23和图24对本发明的其它方式进行说明如下。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对具有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说明过的各构成要素相同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编号,省略其说明。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的重要部位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具有在基板80(阵列基板)、基板70(对置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50的结构。
如图23所示,基板80在玻璃基板11上依次层叠有整面电极12(第三电极)、绝缘层13(阵列侧绝缘层)、梳齿电极14·15(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和取向膜16。
在基板80中,绝缘层13作为在一个像素6内具有包含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层的至少两个区域,形成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至少两个电场区域的多VT层起作用,这一点与基板10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介电常数局部地不同的绝缘层13,设置在作为阵列基板的基板80侧的整面电极12上。
图23示出如下例子作为一例:如果将以梳齿电极14·15的各分支电极15A·14A的中央部为边界的、与分支电极15A1·14A1间、分支电极14A1·15A2间、分支电极15A2、14A2间对应的、绝缘层13的各区域分别设为区域13A·13B·13C,则与子像素6R·6G对应的区域13A·13B的相对介电常数相同,与子像素6B对应的区域13C的相对介电常数与其它不同。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区域13A~13C中互相相邻的区域(即,互相相邻的绝缘层形成区域),作为绝缘层13,可以形成包含各自不同的相对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的绝缘层,也可以在任两个区域形成包含与另一个区域不同的相对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的绝缘层。
另外,基板70具有在玻璃基板21上依次设置有R(红)、G(绿)、B(蓝)各色的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取向膜26的结构。
即,如上所述,基板70除了未设置整面电极24和作为CF侧绝缘层的绝缘层25以外,具有与图1所示的液晶面板2的基板10相同的结构。
以下,关于具有图23所示的结构的液晶面板2的概略结构,以具体验证所用的各样品(液晶面板(7)~(9))的制造方法举例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制造方法中,只要未特别言及,各样品的制造条件也相同。
[液晶面板(7)~(9)]
首先,如图23所示,在玻璃基板11上以厚度=1000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481
电极宽度L=4μm、电极间隔S=4μm形成包含ITO的梳齿电极14·15。
接着,为了形成相对介电常数局部地不同的绝缘层13,首先,在上述玻璃基板11上以覆盖梳齿电极14·15的方式用旋涂法将相对介电常数ε=3.7的丙烯酸类的上述绝缘材料(第一绝缘材料)以1~3μm厚度在玻璃基板11的显示区域整个面上涂敷、成膜。
之后,为了形成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通过光刻去除包含上述第一绝缘材料的绝缘层的一部分,在该去除了绝缘层的部分,用溅射法以与所去除的绝缘层膜厚相同的方式形成相对介电常数ε=6.9的SiN(第二绝缘材料)。由此,作为阵列侧绝缘层,在各像素6内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两个区域,并且形成各样品各自厚度不同的绝缘层13。
接着,在上述绝缘层13上以厚度=1000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491
电极宽度L=4μm、电极间隔S=4μm形成包含ITO的梳齿电极14·15作为上层电极。
接着,在上述绝缘层13上,以覆盖上述梳齿电极14·15的方式,用旋涂法涂敷JSR公司制造的取向膜涂料“JALS-204”(商品名,固体含量5wt%,γ-丁内酯溶液)。之后,通过在200℃下进行2小时烧制,在作为与液晶层50相对的面的表面形成设置有作为垂直取向膜的取向膜16的基板80。
另一方面,在玻璃基板21上,以与液晶面板(1)~(3)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形成有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进一步在此基础上,以与取向膜16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形成垂直取向膜作为取向膜26。由此,形成在玻璃基板21上依次设置有彩色滤光片22和黑矩阵23、取向膜26的基板70。另外,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的取向膜16·26的干燥膜厚为
Figure BDA0000145947620000492
(=0.1μm)。
之后,作为间隔物,使直径3.25μm的树脂玻璃粉“MicropearlSP20325”分散在上述基板80·70中的一个基板上。另一方面,在与上述基板相对的另一个基板上,印刷密封树脂“Struct Bond XN-21S”作为密封剂。
接着,将上述基板80·70贴合,在135℃下进行1小时烧制。
之后,通过在上述基板80·70间,用真空注入法封入默克株式会社制造的正型液晶材料(Δε=20,Δn=0.15)作为液晶材料,制作出在一对基板80·70间夹持有液晶层50的液晶单元5。
接着,在上述液晶单元5的表面和背面,与液晶面板(1)~(3)同样地将偏光板35·36贴合。由此,作为图23所示的液晶面板2(液晶显示元件),制作出绝缘层13的厚度各自不同的液晶面板(7)~(9)。
(亮度浮动)
图24表示图23所示的液晶面板2中令绝缘层25的厚度为1μm时的、正面(极角0度)与倾斜方向(极角10度、20度、30度、40度、60度)的灰度等级亮度比。即,在上述灰度等级亮度比的测定中,使用液晶面板(7)。另外,在图24中,方位角也为从偏光板35·36的吸收轴错开45度的方向。
另外,将上述各液晶面板装载到背光源,用ELDIM公司制造的“Ez-contrast”(商品名)测定正面的电压透过率变化和从偏光轴斜着错开45度的方位的极角方向的电压透过率变化,确认相对于正面的曲线的倾斜视角的水平变化。
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液晶面板(7)~(9)分别测定如图24两箭头所示的正面灰度等级为128时的正面(极角0度)与极角60度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差(视野角水平),将其结果表示在上述表2中。
如表2所示,上述液晶面板(7)~(9),正面灰度等级为128时的正面(极角0度)与极角60度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差(视野角水平),在绝缘层13的厚度为1μm的情况下为42%,在绝缘层13的厚度为2μm的情况下为40%,在绝缘层13的厚度为3μm的情况下为36%,则可知:虽然视野角水平比实施方式2·3的液晶面板2低,但与现有的结构相比,视野角水平得到改善。
特别是在绝缘层13的厚度为3μm的情况下,上述差(视野角水平)为36%,如上所述自不必说比现有的液晶面板100的差(视野角水平)小,比比较例2的VA型的液晶面板300的差(视野角水平)的38%也小,视野角特性的改善效果高,在目视确认中,得到良好的视野角特性。
另外,根据表2所示的结果可知,根据本发明的液晶面板2,与液晶面板100·200·300相反,绝缘层13·25中的任一个都无论是否设置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绝缘层厚度越厚,视野角水平越提高。
另外,根据表2所示的结果可知,出于视野角特性的改善的观点,更优选在作为CF侧绝缘层的整面电极24上的绝缘层25设置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
[正面的色感变化]
另外,在上述液晶面板2中,使用厚度为3μm的绝缘层25,将该绝缘层25的ε进行各种变更时的子像素6B的施加电压与透过率的关系表示在表11。即,表11表示使用液晶面板(9)时作为上述液晶面板2时的施加电压与透过率的关系。
根据表11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中,ε=4下子像素6B的VT曲线反转(即,灰度等级反转),并且表现出与液晶面板2同样的行为。
另外,在液晶面板(7)·(8)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2的液晶面板(1)~(6)和上述液晶面板(9)同样的结果。
另外,关于液晶面板100·200·300,也同样地,对使绝缘层的ε进行各种变化时的子像素6B的施加电压与透过率的关系进行调查。将其结果表示在表12中。另外,表12表示使用液晶面板(C)作为上述液晶面板100时的施加电压与透过率的关系。另外,表示使用液晶面板(F)作为上述液晶面板200时的施加电压与透过率的关系。
[表12]
根据上述测定结果可知,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也与上述实施方式1、2的液晶面板2同样地,通过令子像素6B的绝缘层25的ε为3,子像素6G的绝缘层25的ε为3~7,子像素6R的绝缘层25的ε为4~7,能够改善正面的色感变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液晶面板2也在一个像素6内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如上所述通过进行多VT化,能够得到正面的色感变化少且视野角特性优秀的液晶面板2。
另外可知,灰度等级反转在任一个液晶面板中都在ε=4发生。
因此可知,如上所述,通过以包含B(蓝)色的彩色滤光片22的子像素6B的绝缘层ε为3时的VT曲线为基准,使各色的VT曲线的形状近似地组合,能够改善液晶面板正面的色感变化。
另外,根据上述说明可知,上述液晶面板2如上所述,如果子像素6B的绝缘层25的ε为3,子像素6G的绝缘层25的ε为3~7,子像素6R的绝缘层25的ε为4~7,则能够改善正面的色感变化。
因此,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在一对基板中的任一个基板如上所述设置有相对介电常数局部地不同的区域的绝缘层的情况举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即,上述液晶面板2,也可以在一对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有绝缘层,并且该绝缘膜中的至少一个绝缘膜如上所述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另外,此时,通过与电极特别是与整面状电极接触设置的绝缘膜如上所述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能够可靠地提供正面的色感变化少且视野角特性优秀的液晶面板。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使用树脂玻璃粉作为间隔物的情况举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间隔物也可以替代上述树脂玻璃粉或者与树脂玻璃粉并用,在与梳齿电极14·15对应的位置设置用于控制基板10·20间的间隙的柱状间隔物。
上述液晶面板2使用该液晶面板2作为显示部,能够适用于液晶TV、移动终端等各种液晶显示装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液晶面板,其为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上述液晶面板包括:至少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和被夹持在上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利用在设置于上述第一基板的电极间产生的横向电场对上述液晶层进行驱动,并且在未施加电场时,上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与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垂直地取向,在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有第一绝缘层,该第一绝缘层在一个像素内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使得在包括红色、绿色、蓝色三个子像素的一个像素内,在产生上述横向电场时形成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上述蓝色子像素的区域的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绿色子像素的区域的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7,红色子像素的区域的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7。
另外,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液晶面板,其为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上述液晶面板包括:至少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和被夹持在上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利用在设置于上述第一基板的电极间产生的横向电场对上述液晶层进行驱动,并且在未施加电场时,上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与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垂直地取向,在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有绝缘层,各像素包括红色、绿色、蓝色三个子像素,蓝色子像素的区域的上述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绿色子像素的区域的上述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7,红色子像素的区域的上述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7。
根据上述各结构,如上所述在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中,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有绝缘层,蓝色、绿色、红色色的各子像素的区域的上述绝缘层(第一绝缘层)具有上述相对介电常数,由此不发生灰度等级反转,而且能够使各子像素的VT(电压-透过率)曲线的形状近似。因此,根据上述各结构,能够提供上述液晶面板的正面的色感变化少的液晶面板。
另外,根据上述各结构,仅通过将绝缘层(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局部地变更,能够容易地实现多VT化。
因此,如上所述,在上述液晶面板在一个像素内具有至少两个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正面的色感变化少且视野角特性优秀并且能够以简单的工序制造的液晶面板。而且,上述液晶面板是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在这样的液晶面板中,由于通过横向电场的施加在单元内形成弓形状(弯曲状)的液晶取向分布,所以能够得到基于弯曲取向的高速响应性、由自补偿型取向带来的广视野角、起因于垂直取向的高对比度。
在上述液晶面板中,优选上述第二基板还设置有电极,并且上述第一绝缘层形成在设置于上述第二基板的电极上。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高效地使形成于绝缘层(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区域的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能够将正面灰度等级为128时的正面(极角0度)与极角60度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差(视野角水平)比现有技术大幅减小。因此,视野角特性的改善效果高,能够得到良好的视野角特性。
另外,优选上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梳齿电极,在上述第一基板还设置有第三电极,上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着相对介电常数为3的第二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三电极的上层。
另外,优选上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梳齿电极,在上述第一基板还设置有第三电极,上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着上述第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三电极的上层。
根据上述各结构,上述液晶面板通过具有在第三电极上隔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或第二绝缘层)设置有梳齿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结构,能够提高开口率。因此,能够提高透过率。
另外,特别是在上述设置于第二基板的电极上设置有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的绝缘层(第一绝缘层),并且上述液晶面板具有上述FFS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使正面灰度等级为128时的正面(极角0度)与极角60度的灰度等级亮度比的差(视野角水平)比仅在任一个基板设置有上述绝缘层(第一绝缘层)的情况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能够提高开口率,而且能够得到极其良好的视野角特性。
另外,上述绝缘层的厚度,优选无论相对介电常数为多少都是一定的。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上述绝缘层的厚度,无论相对介电常数为多少都是一定的,所以不需要在像素内对多个单元厚度(液晶层的厚度)进行控制。
另外,在像素内设置与液晶分子的指向矢对称的区域的情况下,如果像素内的上述单元厚度均匀,则上述指向矢的对称性不容易崩溃,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视野角特性。
另外,优选上述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层间的相对介电常数,相差2以上。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形成于与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各绝缘层对应的区域的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到上述各区域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充分不同的程度。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改善视野角特性。
另外,上述液晶面板,优选在显示中间灰度时,施加到上述液晶分子的电位,在上述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区域间,相差0.8V以上。
根据上述结构,在一个像素内形成中间灰度电位相差0.8V以上的区域。为此,因此,在上述各区域间,能够使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不同到用于改善视野角特性充分的程度。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加可靠地改善视野角特性。另外,所谓上述中间灰度,是指在整个灰度等级范围中的中央的灰度等级值。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的上述液晶面板,由此能够提供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的正面的色感变化少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示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各自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而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如上所述是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具有高速响应性、广视野角、高对比度特性,而且,由于正面的色感变化少,所以能够适用于室外用的公共公告板和便携式电话、PDA等移动设备等各种用途。
附图标记说明
1          液晶显示装置
2          液晶面板
3          驱动电路
4          背光源
5          液晶单元
6          像素
6B         子像素
6G         子像素
6R         子像素
10         基板(第一基板)
11         玻璃基板
12         整面电极(第三电极)
13         绝缘层
13A~13C   区域
14         梳齿电极(第一电极)
15         梳齿电极(第二电极)
14A        分支电极
15A        分支电极
16         取向膜
20         基板(第二基板)
21         玻璃基板
22         彩色滤光片
23         黑矩阵
24         整面电极(电极)
25         绝缘层
25A~25C   区域
26         取向膜
31~33     电场区域
35         偏光板
36         偏光板
50         液晶层
52         液晶分子
60         基板(第一基板)
70         基板(第二基板)
80         基板(第一基板)

Claims (9)

1.一种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其为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包括:至少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和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利用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电极间产生的横向电场对所述液晶层进行驱动,并且在未施加电场时,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垂直地取向,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有第一绝缘层,该第一绝缘层在一个像素内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使得在包括红色、绿色、蓝色三个子像素的一个像素内,在产生所述横向电场时形成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
所述蓝色子像素的区域的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绿色子像素的区域的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7,红色子像素的区域的第一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基板还设置有电极,并且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在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电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梳齿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还设置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着相对介电常数为3的第二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极的上层。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梳齿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还设置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着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极的上层。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层的厚度,无论相对介电常数为多少都是一定的。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绝缘层间的相对介电常数,相差2以上。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显示中间灰度时,施加到所述液晶分子的电位,在所述等电位线的形状不同的区域间,相差0.8V以上。
8.一种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其为使用横向电场驱动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包括:至少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和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利用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电极间产生的横向电场对所述液晶层进行驱动,并且在未施加电场时,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垂直地取向,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有绝缘层,
各像素包括红色、绿色、蓝色三个子像素,蓝色子像素的区域的所述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绿色子像素的区域的所述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7,红色子像素的区域的所述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7。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
CN2010800423186A 2009-10-07 2010-06-08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25494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33418 2009-10-07
JP2009233418 2009-10-07
PCT/JP2010/059721 WO2011043103A1 (ja) 2009-10-07 2010-06-08 液晶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9489A true CN102549489A (zh) 2012-07-04

Family

ID=43856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23186A Pending CN102549489A (zh) 2009-10-07 2010-06-08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947624B2 (zh)
EP (1) EP2487538A4 (zh)
JP (1) JP5068886B2 (zh)
CN (1) CN102549489A (zh)
BR (1) BR112012007700A2 (zh)
RU (1) RU2012109213A (zh)
WO (1) WO2011043103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6396A (zh) * 2013-06-28 2013-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3984141A (zh) * 2014-05-04 2014-08-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298017A (zh) * 2013-07-15 2015-01-2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60073A (zh) * 2013-09-13 2015-03-25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4730784A (zh) * 2015-04-14 2015-06-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991384A (zh) * 2015-07-07 2015-10-21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CN108766253A (zh) * 2018-04-28 2018-11-06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933259A (zh) * 2023-01-09 2023-04-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98185B1 (ko) * 2010-07-27 2012-11-12 전북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038675B (zh) * 2010-07-29 2016-01-1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JP5212447B2 (ja) * 2010-10-28 2013-06-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フリンジフィールド・スイッチング方式液晶表示装置
CN103620483A (zh) * 2011-06-27 2014-03-05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驱动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2654694B (zh) * 2011-09-06 2014-03-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TWI464505B (zh) * 2012-03-28 2014-12-11 Au Optronics Corp 液晶顯示面板與畫素結構
CN102692770B (zh) * 2012-06-07 2015-02-18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3488013A (zh) * 2012-06-12 2014-01-01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像素阵列基板
JP2015163908A (ja) * 2012-06-21 2015-09-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5166752A (ja) * 2012-07-05 2015-09-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JP2015179100A (ja) * 2012-07-23 2015-10-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459420B1 (ja) * 2013-01-31 2014-04-0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
CN103913904A (zh) * 2013-05-09 2014-07-09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tft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3913884A (zh) * 2013-06-28 2014-07-0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彩膜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
KR102268069B1 (ko) 2015-01-26 2021-06-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5204232B (zh) * 2015-10-14 2018-01-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CN108427216B (zh) * 2017-02-15 2020-11-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绑定标记识别装置和绑定设备
US10437111B2 (en) * 2017-06-19 2019-10-08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ixel electrode and array substrate
US11487168B2 (en) * 2020-01-13 2022-11-01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6351A (ja) * 1996-12-24 1998-07-14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0305100A (ja) * 1999-02-15 2000-11-02 Fujitsu Ltd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10050742A1 (en) * 1998-12-24 2001-12-13 Fujitsu Limit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5338670A (ja) * 2004-05-31 2005-12-08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434302T2 (de) * 1993-07-27 2005-12-29 Sharp K.K. Flüssigkristall-Anzeigevorrichtung
JPH0850281A (ja) * 1994-05-31 1996-02-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0279C (zh) 1996-10-29 2003-01-2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屏
JP2828073B2 (ja) 1996-10-29 1998-11-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液晶表示装置
US6642984B1 (en) * 1998-12-08 2003-11-04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wide transparent electrode and stripe electrodes
JP3427981B2 (ja) 2000-07-05 2003-07-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60333B2 (ja) * 2006-04-10 2012-01-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446415B2 (ja) * 2009-04-16 2014-03-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6351A (ja) * 1996-12-24 1998-07-14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10050742A1 (en) * 1998-12-24 2001-12-13 Fujitsu Limit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0305100A (ja) * 1999-02-15 2000-11-02 Fujitsu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338670A (ja) * 2004-05-31 2005-12-08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6396A (zh) * 2013-06-28 2013-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3336396B (zh) * 2013-06-28 2016-03-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WO2014205904A1 (zh) * 2013-06-28 2014-12-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4298017A (zh) * 2013-07-15 2015-01-2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60073A (zh) * 2013-09-13 2015-03-25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3984141B (zh) * 2014-05-04 2015-05-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984141A (zh) * 2014-05-04 2014-08-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US9964790B2 (en) 2014-05-04 2018-05-0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4730784A (zh) * 2015-04-14 2015-06-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16165265A1 (zh) * 2015-04-14 2016-10-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730784B (zh) * 2015-04-14 2017-1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185181B2 (en) 2015-04-14 2019-01-22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991384A (zh) * 2015-07-07 2015-10-21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CN104991384B (zh) * 2015-07-07 2019-02-22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CN108766253A (zh) * 2018-04-28 2018-11-06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766253B (zh) * 2018-04-28 2021-08-24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933259A (zh) * 2023-01-09 2023-04-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1043103A1 (ja) 2013-03-04
EP2487538A4 (en) 2013-07-24
WO2011043103A1 (ja) 2011-04-14
BR112012007700A2 (pt) 2019-09-24
JP5068886B2 (ja) 2012-11-07
RU2012109213A (ru) 2013-11-20
US20120169981A1 (en) 2012-07-05
EP2487538A1 (en) 2012-08-15
US8947624B2 (en) 2015-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9489A (zh)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387798B (zh) 液晶显示面板和使用其的lcd装置
CN100510860C (zh) 具有可调视角的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59118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783048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sets of pixel and common electrodes on respectively opposed facing substrates with blue phase liquid crystals in which an anisotropic refractive index thereof varies by first and second electric fields respectively adjacent thereto
US8836900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0409067C (zh) 液晶显示器
KR101833498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1441380B (zh) 多畴垂直取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US924431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H06160878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3135293A (zh) 横向电场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8982023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2414608A (zh)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526702A (zh) 视角可控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2012582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667595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726934A (zh) 水平驱动型液晶显示装置
CN102629057A (zh) 液晶显示器
CN101446714A (zh) 液晶显示单元
US2010004591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1578552B (zh)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面板的显示方法
CN215813614U (zh)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2439517A (zh) 液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874226A (zh) 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