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36793B - 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 - Google Patents

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36793B
CN102536793B CN201210039780.1A CN201210039780A CN102536793B CN 102536793 B CN102536793 B CN 102536793B CN 201210039780 A CN201210039780 A CN 201210039780A CN 102536793 B CN102536793 B CN 1025367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runner
goes out
qiang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97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36793A (zh
Inventor
童海滨
秦明周
王琳
李国栋
黄锦秀
海骏娇
王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en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100397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367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36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6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367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67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主要是在泵壳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外转子,外转子内有定子和内转子,内转子由均与定子连接又均与外转子内切转动连接的上、左、右三转子构成,该三转子与穿过定子并与泵壳连接的左、右端盖轴承连接的主轴呈行星状布置,又均与主轴外切转动连接,泵壳内还有流体进出管路,包括与泵壳入、出流道均相连通的上、左、右三转子流体进出管路。该泵具有自吸能力、承载能力大、效率高而损失小,压力高、压力和流量范围宽、输送液体物料种类和粘度范围广的特点,对进入的气体和污物不太敏感,不易产生“困油”现象。可与电动机直接连接,既操作可靠、转速高、密封性能好、运转平稳、震动和噪声小,又用途广泛,可输送各种流体介质。

Description

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积泵,特别是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它适用于输送各种流体。
背景技术
泵是一种通用机械的总称,它是受原动力机控制,驱使介质运动,是将原动力机输出的能量转换为介质压力能的能量转换装置。通常,在输送各种流体时采用的泵种类很多,齿轮泵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属于齿轮啮合运劫方式,它由泵壳及其内设置的齿轮传动机构构成。这种泵虽然有利于降低机构摩擦损耗,但是它存在着流量和压力脉动较大,震动噪声大,排量不可变等缺陷。并且,由于承受不平衡径向力,长期运行时泵壳内齿轮容易磨损,泄漏大。不适用于输送含有固体颗粒的流体及高挥发性、低闪点的流体,且输送介质流量较小。还有一种螺杆泵,它属于螺旋运动方式。主要由泵壳及其内设置的螺杆构成。该泵制造加工技术要求高。工作特性是对介质粘度变化比较敏感,输送介质流量较小,工作范围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它集齿轮啮合运动方式和偏心轮旋转方式的共同优点于一身,具有噪声及震动小,压力高而均匀,压力和流量范围宽,输送液体物料的种类和粘度范围广的特点,并且运转平稳,不会出现“困油”现象。
其解决方案是:与泵壳连接的左端盖上设置有泵壳入流道及与其连通的散流道和左环形腔,与泵壳连接的右端盖上设置有泵壳出流道及与其连通的集流道和右环形腔。在泵壳内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的外转子,该外转子由左外转子和右外转子组成,于该外转子内设有定子和内转子,设置在定子上的定子隔板把左外转子和右外转子分隔开,定子及定子隔板与左外转子壁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左外转子工作腔,而定子及定子隔板与右外转子内壁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右外转子工作腔。而内转子由上转子、第—转子、第二转子组成,它们三者分别与外转子内切转动连接,又与穿过定子并与左、右端盖转动连的主轴呈行星状布置,且又分别与该主轴外切转动连接,还分别与定子连接并与定子保持面接触。上转子与定子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上转子工作腔,它由定子隔板分隔成上转子左工作腔和上转子右工作腔两部分,而第—转子与定子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第—转子工作腔,它由定子隔板分隔成第—转子左工作腔和第—转子右工作腔两部分,第二转子与定子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第二转子工作腔,它由定子隔板分隔成第二转子左工作腔和第二转子右工作腔两部分。在泵壳内还设置有流体进出管路系统,该流体进出管路系统由分别与泵壳入流道及泵壳出流道相连通的上转子流体进出管路、第—转子流体进出管路及第二转子流体进出管路。
所述上转子内设置有上转子入流道和上转子出流道,它们二者由上转子隔板分隔开,还设置有上转子入流导流孔和上转子出流导流孔,而上转子上设置有上转子左、右两凸齿,上转子左凸齿把上转子左工作腔分隔成上转子左工作腔扩张空间和压缩空间两部分,而上转子右凸齿把上转子右工作腔分隔成上转子右工作腔扩张空间和压缩空间两部分,在上转子上还设置有与上转子左工作腔和上转子入流道相连通的上转子入流凹槽,以及与上转子右工作腔和上转子出流道相连通的上转子出流凹槽。
所述第—转子内设置有第—转子入流导流孔和第—转子出流导流孔,还设置有第—转子入流道和第—转子出流道,它们二者由第—转子隔板分隔开,第—转子上设置有第—转子左、右两凸齿,第—转子左凸齿把第—转子左工作腔分隔成第—转子左工作腔扩张空间和压缩空间两部分,而第—转子右凸齿把第—转子右工作腔分隔成第—转子右工作腔扩张空间和压缩空间两部分,在第—转子上还设置有与第—转子左工作腔和第—转子入流道相连通的第—转子入流凹槽,以及与第—转子右工作腔和第—转子出流道相连通的第—转子出流凹槽。
所述第二转子内设置有第二转子入流导流孔和第二转子出流导流孔,还设置有第二转子入流道和第二转子出流道,它们二者由第二转子隔板分隔开,第二转子上设置有第二转子左、右两凸齿,第二转子左凸齿把第二转子左工作腔分隔成第二转子左工作腔扩张空间和压缩空间两部分,而第二转子右凸齿把第二转子右工作腔分隔成第二转子右工作腔扩张空间和压缩空间两部分,在第二转子上还设置有与第二转子左工作腔和第二转子入流道相连通的第二转子入流凹槽,以及与第二转子右工作腔和第二转子出流道相连通的第二转子出流凹槽。
所述的左外转子内壁上分布有左外转子凸脊以及分布有与左外转子工作腔相连通的左外转子凹槽,而右外转子内壁上分布有右外转子凸脊和分布有与右外转子工作腔相连通的右外转子凹槽。
所述的上转子流体进出管路由上转子入流道,它通过散流道和左环形腔与泵壳入流道连通,以及与上转子入流道相连通的上转子入流凹槽,上转子左工作腔,左外转子工作腔,上转子入流导流孔,上转子右工作腔,右外转子工作腔,上转子出流导流孔,上转子出流凹槽,上转子出流道构成,而上转子出流道经集流道和右环形腔与泵壳出流道连通。
所述的第—转子流体进出管路由第—转子入流道,它通过散流道和左环形腔与泵壳入流道连通,以及与第—转子入流道相连通的第—转子入流凹槽,第—转子左工作腔,左外转子工作腔,第—转子入流导流孔,第—转子右工作腔,右外转子工作腔,第—转子出流导流孔,第—转子出流凹槽,第—转子出流道构成,而第—转子出流道经集流道和右环形腔与泵壳出流道连通。
所述的第二转子流体进出管路由第二转子入流道,它通过散流道和左环形腔与泵壳入流道连通,以及与第二转子入流道相连通的第二转子入流凹槽,第二转子左工作腔,左外转子工作腔,第二转子入流导流孔,第二转子右工作腔,右外转子工作腔,第二转子出流导流孔,第二转子出流凹槽,第二转子出流道构成,而第二转子出流道经集流道和右环形腔与泵壳出流道连通。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转子、第—转子、第二转子与外转子之间保持内切接触,可增大它们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上转子、第—转子、第二转子与定子之间保持面接触,外转子与定子之间保持面接触,从而可有效地提高泵的密封性能;由于上转子、第—转子、第二转子及外转子均做定轴运动,而主轴与上转子、第—转子、第二转子及外转子的运动方向相反,可使转动体系保持平衡,故运转平稳、震动及噪音小。并且泵的流量仅与主轴的转速有关,进出流体均沿轴向水平传输,方便使用,占地面积小。该泵可与电动机直接连接,不仅操作可靠,管理和使用方便,还转速较高,又能避免“困油”现象的发生。且该泵的主轴既可以正转又可以反转,可实现泵的进流口与出流口的功能互换。该泵的用途广泛,可输送各种流体,具体可应用在如下领域:
〈1〉、应用于内燃发动机、水力发动机、液压马达、气动马达或气体膨胀机、计量泵、液压旋转车轮上,可把流体的能量转变成机械能。
〈2〉、应用于可压缩流体加压泵上,包括风机、压缩机、空压机和真空泵;应用于液体加压泵上,包括水泵、油泵或适于其他液相介质的容积泵;应用于定比配流泵上;应用于二相流热泵压缩机上,包括二相流冰箱压缩机、二相流空调压缩机、二相流冷库压缩机、二相流热泵热水器压缩机等;应用于优化空燃比内燃机配流增压泵及燃气灶定比配流器上。可把机械能转变为流体能。
〈3〉、可应用于“水力马达—水泵机组”,能把流体能转变为机械能,再转变为流体能。
〈4〉、应用于如液压减速器或液压增速器、液压变扭器传动装置,可把机械能转变为流体能,再转变为机械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的结构示意主剖视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面图。
图4为图1中的C—C剖面图。
图5为图1中的D—D剖面图。
图6为图1中的E—E剖面图。
图7为图1中的F—F剖面图。
图8为图1中的G—G剖面图。
图9为图1中的H—H剖面图。
图10为图1中的I—I剖面图。
图11为图1中的J—J剖面图。
图12为图1中的K—K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12中,在泵壳5内设置有与其内切轴承连接的外转子,位于该外转子内的定子20上有定子隔板22,它把外转子分隔成左外转子4和右外转子10两部分,左外转子4与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间形成的环形腔室构成左外转子工作腔23,而右外转子10与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间形成的环形腔室构成右外转子工作腔21,在左外转子4的内腔壁上设置有内齿轮以及均布有左外转子第一凸脊42、左外转子第二凸脊48和左外转子第三凸脊53,与这三个凸脊相邻处布置有左外转子第一凹槽43、左外转子第二凹槽49和左外转子第三凹槽54;于右外转子10内壁上设置有内齿轮以及均布有右外转子第—凸脊65、右外转子第二凸脊71和右外转子第三凸脊61,与这三个右外转子凸脊相邻处布置有右外转子第—凹槽76、右外转子第二凹槽70和右外转子第三凹槽64。位于外转子内并与其内齿轮传动连接的内转子包括上转子8、第—转子33和第二转子34,它们三者与主轴28之间呈行星状布置,并通过连接在上转子8上又穿过定子20两端面的上部左、右两孔且与该两孔保持面接触的上转子左齿轮3和上转子右齿轮11,与主轴28两端上的主轴左齿轮25和主轴右齿轮18相啮合;通过连接在第—转子33上并穿过定子20两端面的左侧左、右两面孔且与该两孔保持面接触的第—转子左齿轮40和第—转子右齿轮77,与主轴28两端上的主轴左齿轮25和主轴右齿轮18相啮合;通过连接在第二转子34上并穿过定子20两端面的右侧左、右两孔且与该两孔保持面接触的第二转子左齿轮39和第二转子右齿轮78,与主轴28两端上的主轴左齿轮25和主轴右齿轮18相啮合。而主轴28穿过定子20及连接在泵壳5两端上的左端盖1和右端盖12,并与左、右端盖1和12轴承连接。主轴左齿轮25和主轴右齿轮18分别位于定子20两端面中部的左、右两中间孔内并与其保持面接触。在左端盖1上设置有泵壳入流道29及与其连通且均布的3个散流道30和左环形腔27,而右端盖12上设置有泵壳出流道14及与其连通且均布的3个集流道15和右环形腔17。在泵壳5内还设置有流体进出管路,它包括分别均与泵壳入流道29和泵壳出流道14相连通的上转子流体进出管路、第—转子流体进出管路和第二转子流体进出管路。
所述上转子8上连有隔板,于该隔板左侧的上转子8内设有上转子入流道6,及与其连通的上转子入流道凹槽44,以及上转子左凸齿41,在上转子入流道6的入流口处设有上转子左蚕型挡板2,使上转子入流道6的入流口形成上转子半月形入流孔26,左外转子凸脊53和42与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上转子左工作腔24,上转子左凸齿41把该上转子左工作腔24分隔成上转子左扩张空间和上转子左压缩空间;而在该隔板右侧的上转子内设有上转子出流道9及与其连通的上转子出流凹槽62,以及上转子右凸齿63,该上转子出流道9的出流口处设有上转子右蚕型挡板13,使上转子出流道9的出流口形成上转子半月形出流孔16,右外转子凸脊61和65与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上转子右工作腔19,而上转子右凸齿63把上转子右工作腔19分隔成上转子右扩张空间和上转子右压缩空间;在上转子8内还设置有与上转子左工作腔24连通的上转子出流导流孔56,以及与上转子右工作腔19连通的上转子入流导流孔55。
所述第—转子33上连有第—转子隔板,于该隔板左侧的第—转子33内设有第—转子入流道37及与其连通的第—转子入流道凹槽51,以及第—转子左凸齿50,在第—转子入流道37的入流口处设有第—转子左蚕型挡板32,使第—转子入流道37的入流口形成第—转子半月形入流孔31,而左外转子第三凸脊53和左外转子第二凸脊48与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第—转子左工作腔52,第—转子左凸齿50把该第—转子左工作腔52分隔成第—转子左扩张空间和第—转子左压缩空间;而在第—转子隔板右侧的第—转子内设有第—转子出流道73及与其连通的第—转子出流凹槽72,以及第—转子右凸齿74,在第—转子出流道73的出流口处设有第—转子右蚕型挡板82,使第—转子出流道73的入流口形成第—转子半月形出流孔81,而右外转子第三凸脊61和右外转子第二凸脊71与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第—转子右工作腔75,第—转子右凸齿74把该第—转子右工作腔75分隔成第—转子右扩张空间和第—转子右压缩空间;在第—转子内还设有与第—转子左工作腔52相连通的第—转子出流导流孔58和与第—转子右工作腔75连通的第—转子入流导流孔57。
所述第二转子34上连有第二转子隔板,于该隔板左侧的第二转子33内设有第二转子入流道38及与其连通的第二转子入流凹槽47,以及第二转子左凸齿46,在第二转子入流道38的入流口处设有第二转子左蚕型挡板36,使第二转子入流道38的入流口形成第二转子半月形入流孔35,而左外转子第二凸脊48和左外转子第—凸脊42与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第二转子左工作腔45,第二转子左凸齿46把该第二转子左工作腔45分隔成第二转子左扩张空间和第二转子左压缩空间;而在第二转子隔板右侧的第二转子内设置有第二转子出流道68及与其连通的第二转子出流凹槽67,以及第二转子右凸齿69,在第二转子出流道68的出流口处设有第二转子右蚕型挡板79,使第二转子出流道68的出流口形成第二转子半月形出流孔80,而右外转子第二凸脊71和右外转子第—凸脊65与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第二转子右工作腔66,第二转子右凸齿69把该第二转子右工作腔66分隔成第二转子右扩张空间和第二转子右压缩空间;在第二转子内还设置有与第二转子左工作腔45相连通的第二转子出流导流孔60和与第二转子右工作腔66相连通的第二转子入流导流孔59。
所述上转子流体进出管路由经上转子半月形入流孔26及相应的散流道30和左环形腔27与泵壳入流道29相连通的上转子入流道6,以及与该上转子入流道6依次相连通的上转子入流凹槽44、上转子左工作腔24扩张空间及与其连通的左外转子第三凹槽54和左外转子工作腔23,上转子入流导流孔55、上转子右工作腔19的压缩空间及其连通的右外转子第三凹槽64和右外转子工作腔21、上转子出流导流孔56、上转子出流凹槽62、上转子出流道9构成,上转子出流道9经上转子半月形出流孔16及相应的集流道15和右环形腔17与泵壳出流道14相连通。
所述第—转子流体进出管路由经第—转子半月形入流孔31及相应的散流道30和左环形腔27与泵壳入流道29相连通的第—转子入流道37,以及与该第—转子入流道37依次相连通的第—转子入流凹槽51、第—转子左工作腔52的扩张空间及与其连通的左外转子凹槽49和左外转子工作腔23,第—转子入流导流孔57、第—转子右工作腔75的压缩空间及其连通的右外转子凹槽76和右外转子右工作腔21、第—转子出流导流孔58、第—转子出流凹槽72、第—转子出流道73构成,而第—转子出流道73经第—转子半月形出流孔81及相应的集流道15和右环形腔17与泵壳出流道14相连通。
所述的第二转子流体进出管路由经第二转子半月形入流孔35及相应的散流道30和左环形腔27与泵壳入流道29相连通的第二转子入流道38,以及与该第二转子入流道38依次相连通的第二转子入流凹槽47、第二转子左工作腔45的扩张空间及与其连通的左外转子第一凹槽43和左外转子工作腔23,第二转子入流导流孔59、第二转子右工作腔66的压缩空间及与其连通的右外转子凹槽70和右外转子右工作腔21、第二转子出流导流孔60、第二转子出流凹槽67及第二转子出流道68构成,而第二转子出流道68经第二转子半月形出流孔80及相应的集流道15和右环形腔17与泵壳出流道14相连通。
工作时,主轴28在电动机的带动下转动,并通过齿轮传动带动上转子8、第—转子33和第二转子34转动,而上转子8、第—转子33、第二转子34又通过齿轮啮合、迫使左外转子4和右外转子10转动。
当上转子8、第—转子33和第二转子34与左、右外转子筒4和10同时做顺时针旋转时,上转子左、右工作腔24和19的压缩空间及第—转子左、右工作腔52和75的压缩空间和第二转子右工作腔45和66的压缩空间分别均受到挤压,容积变小;而上转子左、右工作腔24和19的扩张空间及第—转子左、右工作腔52和75的扩张空间和第二转子左、右工作腔45和66的扩张空间均受到拉伸,容积扩大。由于上述各转子的扩张空间受到拉伸而容积扩大,而上述各转子的压缩空间受到挤压而容积变小,从而可使来自泵壳入流道29中的流体经相应的散流道30及左环形腔27,而后分别经上转子半月形入流孔26,上转子入流道6、上转子入流凹槽44流入上转子左工作腔24的扩张空间,并经上转子入流导流孔55流入上转子右工作腔19的扩张空间后,经上转子出流导流孔56流入上转子右工作腔19的压缩空间,再经上转子出流凹槽62,上转子出流道9、上转子半月形出流孔16及相应的集流道15及右环形腔17,由泵壳出流道14流出泵外;经第—转子半月形入流孔31、第—转子入流道37、第—转子入流凹槽51流入第—转子左工作腔52的扩张空间,并经第—转子入流导流孔57流入第—转子右工作腔75的扩张空间后,经第—转子出流导流孔58流入第—转子右工作腔75的压缩空间,再经第—转子出流凹槽72、第—转子出流道73、第—转子半月形出流孔81、及相应的集流道15和右环形腔17,由泵壳出流道14流出泵外;经第二转子半月形入流孔35、第二转子入流道38、第二转子入流凹槽47流入第二转子左工作腔45的扩张空间,并经第二转子入流导流孔59流入第二转子右工作腔66的扩张空间后,经第二转子出流导流孔60流入第二转子右工作腔66的压缩空间,再经第二转子出流凹槽67、第二转子出流道68、第二转子半月形出流孔80及相应的集流道15及右环形腔17,由泵壳出流道14流出泵外。
当上转子左、右凸齿41和63,第—转子左、右凸齿50和74及第二转子左、右凸齿46和69分别都转到12点钟方向时,均布的左外转子第三凹槽54、左外转子第一凹槽43和左外转子第二凹槽49及均布的右外转子第一凹槽76、右外转子第三凹槽64和右外转子第二凹槽70也恰好分别都转到12点钟方向。此时,上转子左、右凸齿41和63分别插入左外转子第三凹槽54和右外转子第一凹槽76,而左外转子一凸脊插入上转子入流凹槽44,右外转子第三凸脊61插入上转子出流凹槽62;第—转子左、右凸齿50和74分别插入左外转子第二凹槽49和右外转子第二凹槽70,而左外转子第二凸脊48插入第—转子入流凹槽51,右外转子第二凸脊71插入左转子出流凹槽72;第二转子左、右凸齿46和69分别插入左外转子第一凹槽43和右外转子第三凹槽64,而左外转子第一凸脊42插入第二转子入流凹槽47,右外转子第一凸脊65插入第二转子出流凹槽67。此时,上转子8的压缩空间和扩张空间相通,第—转子33的压缩空间和扩张空间相通,第二转子34的压缩空间和扩张空间相通,该泵进入工作间歇期,而此时上转子蚕型左挡板2恰好可以把上转子入流道6堵住,上转子蚕型右挡板13恰好可以把上转子出流道9堵住,可防止流体自上转子出流道9回流到上转子入流道6;同时,第—转子蚕型左挡板32恰好可以把第—转子入流道37堵住,第—转子蚕型右挡板82恰好可以把第—转子出流道73堵住,可防止流体自第—转子出流道73回流到第—转子入流道37;第二转子蚕型左挡板36恰好可以把第二转子入流道38堵住,第二转子蚕型右挡板79恰好可以把第二转子出流道68堵住,可防止流体自第二转子出流道68回流到第二转子入流道38。
当上转子8、第一转子33及第二转子34与左外转子4和右外转子10同时做反时针转动时,其流体流动过程和防止流体回流过程与做顺时针转动时相反。

Claims (8)

1.一种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包括泵壳及其内设置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泵壳﹙5﹚一端连接的左端盖﹙1﹚上设置有泵壳入流道﹙29﹚及与其连通的散流道﹙30﹚和左环形腔﹙27﹚,另一端连接的右端盖﹙12﹚上设置有泵壳出流道﹙14﹚及与其连通的集流道﹙15﹚和右环形腔﹙17﹚,于泵壳﹙5﹚内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的外转子,该外转子由左外转子﹙4﹚和右外转子﹙10﹚组成,在所述外转子内设置有定子﹙20﹚和内转子,定子﹙20﹚上有定子隔板﹙22﹚把左外转子﹙4﹚和右外转子﹙10﹚分隔开,定子﹙20﹚及定子隔板﹙22﹚与左外转子﹙4﹚内壁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左外转子工作腔﹙23﹚,定子﹙20﹚及定子隔板﹙22﹚与右外转子﹙10﹚内壁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右外转子工作腔﹙21﹚,而内转子由上转子﹙8﹚、第一转子﹙33﹚和第二转子﹙34﹚组成,且上转子﹙8﹚、第一转子﹙33﹚和第二转子﹙34﹚分别与外转子内切转动连接,又与穿过定子﹙20﹚并与左端盖﹙1﹚和右端盖﹙12﹚转动连接的主轴﹙28﹚呈行星状布置,且又分别与该主轴﹙28﹚外切转动连接,还分别与定子﹙20﹚连接并定子﹙20﹚保持面接触,上转子﹙8﹚与定子﹙20﹚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上转子工作腔,它由定子隔板﹙22﹚分隔成上转子左工作腔﹙24﹚和上转子右工作腔﹙19﹚两部分,而第一转子﹙33﹚与定子﹙20﹚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第一转子工作腔,它由定子隔板﹙22﹚分隔成第一转子左工作腔﹙52﹚和第一转子右工作腔﹙75﹚两部分,第二转子﹙34﹚与定子﹙20﹚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第二转子工作腔,它由定子隔板﹙22﹚分隔成第二转子左工作腔﹙45﹚和第二转子右工作腔﹙66﹚两部分,在泵壳﹙5﹚内还设置有流体进出管路系统,该流体进出管路系统由分别与泵壳入流道﹙29﹚和泵壳出流道﹙14﹚相连通的上转子流体进出管路、第一转子流体进出管路和第二转子流体进出管路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子﹙8﹚内设置有上转子入流导流孔﹙55﹚和上转子出流导流孔﹙56﹚,还设置有上转子入流道﹙6﹚和上转子出流道﹙9﹚,它们二者由上转子隔板分隔开,上转子﹙8﹚上设置有上转子左凸齿﹙41﹚和上转子右凸齿,上转子左凸齿﹙41﹚把上转子左工作腔﹙24﹚分隔成上转子左工作腔的扩张空间和压缩空间两部分,上转子右凸齿﹙63﹚把上转子右工作腔﹙19﹚分隔成上转子右工作腔的扩张空间和压缩空间两部分,而在上转子﹙8﹚上还设置有与上转子左工作腔﹙24﹚和上转子入流道﹙6﹚相连的上转子入流凹槽﹙44﹚,以及与上转子右工作腔﹙19﹚和上转子出流道﹙9﹚相连通的上转子出流凹槽﹙6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子﹙33﹚内设置有第一转子入流导流孔﹙57﹚和第一转子出流导流孔﹙58﹚,还设置有第一转子入流道﹙37﹚和第一转子出流道﹙73﹚,它们二者由第一转子隔板分隔开,第一转子﹙33﹚上设置有第一转子左凸齿﹙50﹚和第一转子右凸齿﹙74﹚,第一转子左凸齿﹙50﹚把第一转子左工作腔﹙52﹚分隔成第一转子左工作腔的扩张空间和压缩空间两部分,第一转子右凸齿﹙74﹚把第一转子右工作腔﹙75﹚分隔成第一转子右工作腔的扩张空间和压缩空间两部分,在第一转子﹙33﹚上还设置有与第一转子左工作腔﹙52﹚和第一转子入流道﹙37﹚相连通的第一转子入流凹槽﹙51﹚,以及与第一转子右工作腔﹙75﹚和第一转子出流道﹙73﹚相连通的第一转子出流凹槽﹙7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子﹙34﹚内设置有第二转子入流导流孔﹙59﹚和第二转子出流导流孔﹙60﹚,还设置有第二转子入流道﹙38﹚和第二转子出流道﹙68﹚,它们二者由第二转子隔板分隔开,第二转子﹙34﹚上设置有第二转子左凸齿﹙47﹚和第二转子右凸齿﹙69﹚,第二转子左凸齿﹙47﹚把第二转子左工作腔﹙45﹚分隔成第二转子左工作腔的扩张空间和压缩空间两部分,第二转子右凸齿﹙69﹚把第二转子右工作腔﹙66﹚分隔成第二转子右工作腔的扩张空间和压缩空间两部分,在第二转子﹙34﹚上还设置有与第二转子左工作腔﹙45﹚和第二转子入流道﹙38﹚相连通的第二转子入流凹槽﹙47﹚,以及与第二转子右工作腔﹙66﹚和第二转子出流道﹙68﹚相连通的第二转子出流凹槽﹙67﹚。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外转子﹙4﹚的内壁上分布有左外转子第一凸脊﹙42﹚、左外转子第二凸脊﹙48﹚和左外转子第三凸脊﹙53﹚,以及分布有与左外转子工作腔﹙23﹚相连通的左外转子第一凹槽﹙43﹚、左外转子第二凹槽﹙49﹚和左外转子第三凹槽﹙54﹚,右外转子﹙10﹚的内壁上分布有右外转子第一凸脊﹙65﹚、右外转子第二凸脊﹙71﹚和右外转子第三凸脊﹙61﹚,以及分布有与右外转子工作腔﹙21﹚相连通的右外转子第一凹槽﹙76﹚、右外转子第二凹槽﹙70﹚和右外转子第三凹槽﹙64﹚。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转子流体进出管路由上转子入流道﹙6﹚,它通过散流道﹙30﹚和左环形腔﹙27﹚与泵壳入流道﹙29﹚连通,以及与上转子入流道﹙6﹚相连通的上转子入流凹槽﹙44﹚、上转子左工作腔﹙24﹚、左外转子工作腔﹙23﹚、上转子入流导流孔﹙55﹚、上转子右工作腔﹙19﹚、右外转子工作腔﹙21﹚、上转子出流导流孔﹙56﹚、上转子出流凹槽﹙62﹚、上转子出流道﹙9﹚构成,而上转子出流道﹙9﹚通过集流道﹙15﹚和右环形腔﹙17﹚与泵壳出流道﹙14﹚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子流体进出管路由第一转子入流道﹙37﹚,它经散流道﹙30﹚和左环形腔﹙27﹚与泵壳入流道﹙29﹚连通,以及与第一转子入流道﹙37﹚相连通的第一转子入流凹槽﹙51﹚、第一转子左工作腔﹙52﹚、左外转子工作腔﹙23﹚、第一转子入流导流孔﹙57﹚、第一转子右工作腔﹙75﹚、右外转子工作腔﹙21﹚、第一转子出流导流孔﹙58﹚、第一转子出流凹槽﹙72﹚、第一转子出流道﹙73﹚构成,而第一转子出流道﹙73﹚经集流道﹙15﹚和右环形腔﹙17﹚与泵壳出流道﹙14﹚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子流体进出管路由第二转子入流道﹙38﹚,它经散流道﹙30﹚和左环形腔﹙27﹚与泵壳入流道﹙29﹚连通,以及与第二转子入流道﹙38﹚相连通的第二转子入流凹槽﹙47﹚、第二转子左工作腔﹙45﹚、左外转子工作腔﹙23﹚、第二转子入流导流孔﹙59﹚、第二转子右工作腔﹙66﹚、右外转子工作腔﹙21﹚,第二转子出流导流孔﹙60﹚、第二转子出流凹槽﹙67﹚、第二转子出流道﹙68﹚构成,而第二转子出流道﹙68﹚经集流道﹙15﹚和右环形腔﹙17﹚与泵壳出流道(14)连通。
CN201210039780.1A 2012-02-17 2012-02-17 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367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39780.1A CN102536793B (zh) 2012-02-17 2012-02-17 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39780.1A CN102536793B (zh) 2012-02-17 2012-02-17 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36793A CN102536793A (zh) 2012-07-04
CN102536793B true CN102536793B (zh) 2015-01-14

Family

ID=46344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978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36793B (zh) 2012-02-17 2012-02-17 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367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5849B (zh) * 2022-05-19 2022-08-12 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四转子容积泵及流量调节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20900U (zh) * 1992-05-09 1992-11-04 党文蔚 三轴式容积泵
JP2000205142A (ja) * 1998-12-18 2000-07-25 Hydraulik Ring Gmbh 液圧式容積形機械、特に容積形ポンプ
JP2009036194A (ja) * 2007-07-06 2009-02-19 Yamada Seisakusho Co Ltd 内接歯車ポンプ
CN201306277Y (zh) * 2008-12-05 2009-09-09 天津泵业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高粘三螺杆泵
CN201588777U (zh) * 2009-11-30 2010-09-22 天津泵业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输送轻油高压三螺杆泵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97145B2 (en) * 2005-05-18 2009-10-06 Blue Marble Engineering, L.L.C. Fluid-flow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20900U (zh) * 1992-05-09 1992-11-04 党文蔚 三轴式容积泵
JP2000205142A (ja) * 1998-12-18 2000-07-25 Hydraulik Ring Gmbh 液圧式容積形機械、特に容積形ポンプ
JP2009036194A (ja) * 2007-07-06 2009-02-19 Yamada Seisakusho Co Ltd 内接歯車ポンプ
CN201306277Y (zh) * 2008-12-05 2009-09-09 天津泵业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高粘三螺杆泵
CN201588777U (zh) * 2009-11-30 2010-09-22 天津泵业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输送轻油高压三螺杆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36793A (zh) 2012-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804260A (en) Engines of screw rotor type
US3011694A (en) Encapsuling device for expanders, compressors or the like
JP4082009B2 (ja) ターボ圧縮機
WO2021103552A1 (zh) 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EP3795832A1 (en) Pump case structure of triaxial multi-stage roots pump
US8714951B2 (en) Fluid energy transfer device
CN106523366B (zh) 带有旋膜的增压型液环真空泵回水系统及其回水方法
CN102536793B (zh) 内切筒状四转子容积泵
CN103216406B (zh) 一种采用配油盘配油的泵电机一体化的球塞液压泵
US20070248480A1 (en) Multiple Section External Gear Pump With the Internal Manifold
CN104612968A (zh) 一种双级涡旋干式真空泵
CN105221214B (zh) 一种油气分离器
CN110307079A (zh) 基于流体容积变化的能量转换装置
CN203035549U (zh) 喷油卧式涡旋式空气压缩机
US2755990A (en) Housing construction for displacement engines of screw rotor type
WO2020078023A1 (zh) 一种液体活塞空压机
US3437263A (en) Screw rotor machines
CN207195187U (zh) 一种气冷式罗茨真空泵及泵组
CN206458604U (zh) 一种单螺杆真空泵
CN102748282A (zh) 喷油卧式涡旋式空气压缩机
CN2608724Y (zh) 平衡式凸轮转子泵
CN110594152B (zh) 一种立式双级涡旋压缩机
US3066851A (en) Rotary compressors and like rotary machines
CN201071809Y (zh) 超螺杆自增压压缩机主机
CN206206155U (zh) 单级气冷三叶罗茨真空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

Termination date: 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