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1039A - 逆开拉链 - Google Patents
逆开拉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81039A CN102481039A CN2009801613594A CN200980161359A CN102481039A CN 102481039 A CN102481039 A CN 102481039A CN 2009801613594 A CN2009801613594 A CN 2009801613594A CN 200980161359 A CN200980161359 A CN 200980161359A CN 102481039 A CN102481039 A CN 1024810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unger
- mentioned
- pull head
- lateral margin
- ra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A44B19/384—Separable slide fasteners with quick opening devices
- A44B19/388—Bottom end stop means for quick opening slide fasten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09—Plural independently movable slid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 Cartons (AREA)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逆开拉链(10)被构成为,上述插棒(30)具备配置在箱棒(40)侧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配置在布带内侧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在上述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形成第一倾斜部(30E),该第一倾斜部随着朝向插棒前端,而向从箱棒(40)侧离开的方向倾斜,上述第一倾斜部(30E)与从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的平面部朝插棒前端侧延长的延长线(EL)交叉地形成,并且具有在将插棒(30)插入了上下拉头(50、60)时,以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接触或从该引导柱(60D)离开的角度倾斜的形状。据此,在进行左右的拉链条(16、17)彼此的分离和结合的逆开拉链中,能够圆滑地进行在将一旦分离了的左右的拉链条(16、17)彼此再次结合时的插棒(30)的插入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上开以及逆开,且能够脱离嵌插的逆开拉链。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进行衣服上的左右前身片的开闭的拉链,使用在啮合齿列的下端具备箱棒以及插棒的脱离嵌插式的拉链。
在一般的带脱离嵌插件的拉链中,在一方的啮合齿列的下端连续地设置插棒,在另一方的啮合齿列的下端连续地设置用于嵌插上述插棒的箱体。在该带脱离嵌插件的拉链中,以在使拉头下降到与箱体抵接的最下端的状态下,插棒相对于箱体以及拉头插拔自由的方式构成,能够将左右的拉链条分离。
日本特开2005-24585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通过使两个拉头的后口彼此相互相向地配置,而能够从上方以及下方这两方两开的逆开拉链用的脱离嵌插件。
专利文献1记载的逆开拉链具备用于能够从上方以及下方这两方开闭的上拉头和下拉头,在一方的拉链条的啮合齿列的下端,具备在使上拉头和下拉头下降到逆开拉链的最下端,使后口彼此相互抵接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上拉头以及下拉头插拔的插棒。另外,在相向的拉链条的啮合齿列的下端,安装着形成有用于使下拉头卡定在最下端的防脱挡块的箱棒。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45859号公报
若将上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具备脱离嵌插件的逆开拉链用于衣服的左右前身片的开闭用,则能够在使上拉头滑动到最下端后,从上拉头以及下拉头将安装在啮合齿列的下端的插棒拔出,使左右的拉链条分离。此后,通过将插棒插入上拉头以及下拉头,能够再次使左右的拉链条彼此结合。使用图11以及图12,说明使该左右的拉链条彼此结合时能够产生的问题。
图11是专利文献1的图6记载的脱离嵌插件的插棒和装配着该插棒的附近的拉链条的局部放大图。图12是表示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逆开拉链中,将一旦从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拔出了的插棒930再次向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嵌插的途中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另外,针对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拉链条916、17的坐标系,将拉链条916、17的长度方向中装配着插棒930以及箱棒40的方向定义为下方(D方向),将与下方(D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上方(U方向)。另外,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与拉链条916、17的面平行,朝向上方(U方向),将右侧定义为R方向,将左侧定义为L方向。
首先,使用图11,对装配着插棒930的以往的第一拉链条916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在第一拉链条916上配置在相向端缘形成了芯部14的拉链布带11、以规定的间距装配在上述芯部14上的第一啮合齿12列、连续地设置在第一啮合齿12列的下方(D方向)的插棒930、提高插棒930附近的刚性和强度的加强薄膜24。
在图11所示的插棒930的右侧缘(R方向的侧缘)形成凸缘滑动接触侧缘930F,在插棒930的左侧缘(L方向的侧缘)形成相向侧缘930C。在相向侧缘930C的前端部,形成具有相对于第一拉链条916的长度方向为直角的平坦部的顶端壁930D。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插棒930中,使凸缘滑动接触侧缘930F向下方(D方向)延长了的延长线EL与顶端壁930D在大致正交的方向相交。将该延长线EL和顶端壁930D的交点定义为交叉部ND。
接着,使用图12,对以往的逆开拉链9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使上拉头50下降到上拉头50的后口与下拉头60的后口接触的最下端,将为了使逆开拉链910打开而拔脱的插棒930再次从上拉头50的右侧(R方向)的肩口插入的途中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2是在与拉链布带11大致平行的切断面,即,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的上翼片和第一以及第二拉链条916、17之间的切断面,将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切断,表示啮合齿引导通路50T、60T的内部的俯视剖视图。
图12所示的逆开拉链910是能够使例如长上衣等的左前身片和右前身片开闭的开闭件。逆开拉链910具备左右一对拉链布带11、沿该拉链布带11彼此的相向端缘分别形成的芯部14、以夹持各自的芯部14的方式隔开规定的间隔成列地设置的多个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
另外,逆开拉链910具备使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插通,能够进行上开的上拉头50和能够进行逆开的下拉头60。而且,上拉头50的后口和下拉头60的后口以相向的方式被配置。如图12所示,在第一以及第二拉链条916、17的下端部(D方向的端部)的表里粘贴着由树脂制薄膜等构成的加强薄膜24。以将该加强薄膜24以及芯部14一起夹入的形式,分别与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连续地设置插棒930以及箱棒40。
在箱棒40的下端(D方向的端部)形成钩状的挡块46。该挡块46是通过在使下拉头60下降到最下端时,与下拉头60的肩口部分或凸缘60F的端部抵接,来防止下拉头60从下方脱落的部件。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表示使挡块46从箱棒40的下端向左方向(L方向)突出,来使挡块46卡合在下拉头60中的凸缘60F的下端的实施例。
图12所示的上拉头50的表翼片(未图示出)以及里翼片53,在上拉头50中的左右中央(L-R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上部(U方向的部分)由引导柱50D相互固定。使凸缘50F从上拉头50的表翼片以及里翼片53的左右两侧缘相向状地延出。
在由表翼片、里翼片53以及凸缘50F包围的上拉头50的内部形成俯视Y字型的空间,即,使左右一对第一啮合齿12列以及第二啮合齿13列插通的啮合齿引导通路50T。另外,在上拉头50的表翼片的表面侧(图12所示的纸张的近前侧),形成对上拉头50的拉片倾倒自由地支撑的拉片支撑体(未图示出)。
在上拉头50中的引导柱50D的左右两侧(L-R方向)分别开口有啮合齿引导通路50T的肩口。在上拉头50的下端部(D方向的端部)开口有啮合齿引导通路50T的后口。在凸缘50F的端缘部分,沿该凸缘50F的端缘形成布带插通路(未图示出)。该布带插通路是使装配着在啮合齿引导通路50T插通了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的拉链布带11通过的间隙,是上拉头50滑动时,由拉链布带11滑动接触的部分。
图12所示的下拉头60也与上述的上拉头50同样地形成表翼片(未图示出)、里翼片63、引导柱60D以及凸缘60F,形成啮合齿引导通路60T、肩口、后口以及布带插通路。另外,在下拉头60的表翼片的表面形成对下拉头60的拉片倾倒自由地进行支撑的拉片支撑体(未图示出)。
如图12所示,在从一旦使第一拉链条916和第二拉链条17分离了的状态再次结合的情况下,将拔脱了的插棒930从上拉头50的肩口(图12所示的例中为右侧(R方向)的肩口)插入。此时,在将插棒930从上拉头50的肩口插入后,使用者一面以在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50T、60T内,插棒930与箱棒40平行的方式,把持第一拉链条916下部的加强薄膜24附近,使之在图12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一面进行向下方(D方向)插入。
但是,若不使第一拉链条916下部的加强薄膜24附近在逆时针方向旋转,使插棒930从上拉头50的肩口毫不费力地直行,则例如如图12所示,在插棒930的一侧缘与上拉头50的凸缘50F滑动接触,且另一侧缘与箱棒40滑动接触时,被形成为相对于延长线EL大致正交的形式的顶端壁930D从正面冲突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尤其是引导柱60D的顶点附近)。
在一般的逆开拉链910中,与引导柱60D冲突是在顶端壁930D和延长线EL交叉的交叉部ND附近。此时,由于插棒930的顶端壁930D相对于引导柱60D的表面从大致法线方向冲突,所以,不能使插棒930进一步向下方(D方向)下降。而且,插棒930在与引导柱60D冲突了的位置(即,插棒930未到达最下端的位置)停止。
存在此时使用者通过感触感到从上拉头50的肩口插入的插棒930停止了的情况,误认成插棒930被插入到规定的位置的情况。若使用者判断将插棒930插入到了规定的位置,则接着使用者为将逆开拉链910关闭,而进行使上拉头50向上方(U方向)滑动的操作。
但是,如图12所示,在插棒930的顶端壁930D与引导柱60D的上部(U方向的顶部)接触的状态下,应与装配在箱棒40的正上方的第二啮合齿13啮合的对方的第一啮合齿12没有下降到规定的位置。因此,即使欲使上拉头50从图12所示的状态向上方(U方向)滑动,装配在箱棒40的正上方的第二啮合齿13也与插棒930的上部冲突,第二啮合齿13和插棒930不能啮合,成为插棒930勾挂在上拉头50的凸缘50F内面的状态。因此,成为不能使上拉头50向上方(U方向)滑动的状态。
这里,若使用者欲强行使上拉头50向上方(U方向)滑动,则存在使逆开拉链910破损的危险性。另外,使用者相对于不能使上拉头50滑动的情况,感觉到逆开拉链910的操作感的恶劣。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做出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进行左右的拉链条彼此的分离和结合的逆开拉链中,在将一旦成为了分离状态的左右的拉链条彼此再次结合时,即使是在一面使插棒从上拉头的肩口毫不费力地直行,一面进行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插棒圆滑地插入到规定位置的逆开拉链。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有关本发明的逆开拉链具备左右一对第一以及第二拉链条、被相向地配置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拉链条的内侧侧缘部下端的插棒以及箱棒、开闭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拉链条的上拉头以及下拉头,上述上下拉头以后口彼此相对的朝向配置,在将上述插棒从上述上拉头的肩口插入上述上下拉头内时,能够将上述插棒的前端插入到超过上述下拉头中的引导柱的后口侧顶部的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插棒具备上述箱棒侧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与上述箱棒滑动接触侧缘相反地配置的布带内侧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在上述箱棒滑动接触侧缘形成第一倾斜部,该第一倾斜部随着朝向上述插棒的前端,而向从上述箱棒离开的方向倾斜,上述第一倾斜部与从上述凸缘滑动接触侧缘的平面部朝上述插棒的前端侧延长的延长线交叉地形成,并且该第一倾斜部具有在将上述插棒插入上述上下拉头时,以与上述下拉头的上述引导柱接触或从该引导柱离开的角度倾斜的形状。
另外,优选上述箱棒滑动接触侧缘的上述第一倾斜部中的侧面被形成为连续的弯曲面。
再有,优选在位于上述第一倾斜部的相反侧的上述凸缘滑动接触侧缘形成第二倾斜部,该第二倾斜部随着朝向上述插棒的前端,而向从上述箱棒离开的方向倾斜,上述箱棒滑动接触侧缘中的上述第一倾斜部和上述凸缘滑动接触侧缘中的上述第二倾斜部之间的宽度尺寸随着趋向上述插棒的前端而减小。
还有,优选上述下拉头具有由上述引导柱连结的表里翼片和配置在上述表里翼片的一方的停止爪,在上述插棒的前端部中的上述停止爪侧的表面形成以使插棒的壁厚随着朝向该插棒的前端而逐渐变薄的方式倾斜的爪引导斜面,上述爪引导斜面横贯上述延长线而配置。
发明效果
在有关本发明的逆开拉链中,插棒具备配置在箱棒侧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和配置在布带内侧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在箱棒滑动接触侧缘形成第一倾斜部,该第一倾斜部随着朝向插棒前端,而向从箱棒侧离开的方向倾斜。另外,形成在箱棒滑动接触侧缘的第一倾斜部与从凸缘滑动接触侧缘的平面部朝插棒前端侧延长的延长线交叉地形成,再有,该第一倾斜部具有在将插棒插入上下拉头时,以与下拉头的引导柱接触或从该引导柱离开的角度倾斜的形状。尤其是优选箱棒滑动接触侧缘的第一倾斜部具有以与下拉头的引导柱的插棒侧侧面接触或从该插棒侧侧面离开的角度倾斜的形状。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的逆开拉链,在将一旦分离了的左右的拉链条彼此再次结合时,即使是在一面使插棒从上拉头的肩口毫不费力地直行,一面进行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插棒圆滑地插入到其最下端的位置。
进一步详细说明,在将插棒从上拉头的肩口插入到了上下拉头内时,例如在插棒中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的基端部侧与上拉头的凸缘滑动接触,且箱棒滑动接触侧缘的前端部侧与箱棒滑动接触的情况下,以往,由于像上述那样,插棒的顶端壁(前端面)与下拉头的引导柱冲突,所以,存在妨碍插棒的插入操作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即使是在插棒中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的基端部侧与上拉头的凸缘滑动接触,且箱棒滑动接触侧缘的前端部侧与箱棒滑动接触的情况下,插棒的第一倾斜部与下拉头的引导柱(尤其是引导柱的侧面)接触,插棒前端一面被第一倾斜部的倾斜向从箱棒离开的方向引导,一面超过引导柱的后口侧顶部并被插入。或者插棒的第一倾斜部不与下拉头的引导柱冲突,插棒前端超过引导柱的后口侧顶部被插入。据此,能够将插棒不因与下拉头的引导柱的冲突而停止地圆滑地插入其最下端的位置。另外,这里插棒的最下端位置是指插棒的前端到达下拉头中的与引导柱的后口侧顶部相比的肩口侧,并且插棒成为与箱棒大致平行的状态的位置。另外,引导柱的侧面是指相对于拉头的长度方向,其面的倾斜度(在其面为弯曲面时,为切线的倾斜度)在45°以下的引导柱的壁面。
再有,在本发明中,能够将上述箱棒滑动接触侧缘的第一倾斜部中的侧面(尤其是第一倾斜部中的与下拉头的引导柱相向的相向侧面)形成为连续的弯曲面。据此,在将插棒从上拉头的肩口插入了时,能够更切实地防止插棒的前端部与下拉头的引导柱冲突,能够将插棒更圆滑地插入到最下端位置。另外,由于第一倾斜部中的侧面为弯曲面,所以,能够缩短插棒的长度。因此,能够在使下拉头下降到最下端位置的状态下,将插棒收纳在上下拉头的啮合齿引导通路内,能够使插棒不会从外部被看到。
另外,本发明的逆开拉链可以通过在插棒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形成第二倾斜部,该第二倾斜部随着朝向插棒的前端部,而向从箱棒侧离开的方向倾斜,箱棒滑动接触侧缘中的第一倾斜部和凸缘滑动接触侧缘中的第二倾斜部之间的宽度尺寸随之趋向插棒前端而减小地构成。据此,由于能够在保持插棒前端部的强度的同时,切实地形成第一倾斜部,还能够防止插棒插入时,凸缘滑动接触侧缘与下拉头的凸缘等干涉,所以,能够更圆滑、稳定地进行插棒的插入操作。
再有,在本发明中,以朝向插棒前端,使该插棒的壁厚逐渐减小的方式倾斜的爪引导斜面横贯上述延长线地形成在插棒的前端部中的表面。通过像这样,爪引导斜面与延长线交叉,以跨过该延长线的方式横贯地形成,爪引导斜面与第一倾斜部的倾斜面(弯曲面)相互结合,使得插棒的前端部中的表面成球面状。据此,由于即使在将插棒插入时,插棒的前端进行伴随有直线的移动、旋转的移动,也能够使下拉头的停止爪在爪引导斜面切实地滑动接触,沿该爪引导斜面进行引导,所以,能够使停止爪稳定地退避。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逆开拉链的俯视图。
图2是在图1所示的逆开拉链中,使下拉头下降到最下端的状态下的下拉头附近的俯视剖视图。
图3是在将左右的拉链条分离了的状态,对插棒和箱棒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4是从箱棒侧观察图3所示的插棒的侧视图,是IV-IV向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插棒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使上下的拉头下降到最下端,一旦将插棒拔出后,再次向上拉头以及下拉头嵌插的途中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7是从箱棒侧观察图6所示的状态的侧视图,是VII-VII向视图。
图8是表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将插棒插入,插棒的前端部附近与下拉头的引导柱相对的状态的图。
图9是将图8所示的插棒的前端部附近和引导柱的部分放大来说明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将插棒插入到了最下端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1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脱离嵌插件中的插棒和装配了该插棒的附近的拉链条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表示在将图11所示的以往的插棒嵌插在上拉头以及下拉头时,插棒的前端部抵接在下拉头的引导柱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具体地说明有关本发明的逆开拉链的代表性的实施例。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逆开拉链10的俯视图。图2是在图1所示的逆开拉链中,使下拉头下降到最下端的状态下的下拉头附近的俯视剖视图。图3是在将左右的拉链条分离了的状态,对插棒和箱棒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4是从箱棒侧观察图3所示的插棒的侧视图,是IV-IV向视图。图5是图3所示的插棒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逆开拉链10是可以使例如夹克衫、长上衣等的左前身片和右前身片开闭的开闭件。如图1所示,逆开拉链10具备左右一对第一以及第二拉链条16、17、将被装配在第一以及第二拉链条16、17的相向端缘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插通,进行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彼此的啮合和分离的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能够相互啮合,通过一方的卡合凸部进入另一方的卡合凹部,进行啮合。
第一拉链条16具有在相向侧缘(内侧侧缘)形成有芯部14的拉链布带11、以夹持芯部14的方式隔开规定的间隔等间隔地成列设置的多个第一啮合齿12列、配置在第一啮合齿12列的一方的终端部的上止挡18。上止挡18是用于防止上拉头50从第一啮合齿12列脱落的部件。另外,在第一啮合齿12列的另一方的终端部中的拉链布带11的表里粘贴着由树脂制薄膜等构成的加强薄膜24。以将该加强薄膜24以及芯部14一起夹入的形式连续地设置插棒30。
第二拉链条17具有在相向侧缘(内侧侧缘)形成了芯部14的拉链布带11、以夹持芯部14的方式隔开规定的间隔等间隔地成列设置的多个第二啮合齿13列、配置在第二啮合齿13列的一方的终端部的上止挡18。上止挡18是用于防止上拉头50从第二啮合齿13列脱落的部件。另外,在第二啮合齿13列的另一方的终端部中的拉链布带11的表里粘贴着由树脂制薄膜等构成的加强薄膜24。以将该加强薄膜24以及芯部14一起夹入的形式,连续地设置用于将下拉头60定位并保持在最下端的箱棒40。由插棒30、箱棒40和下拉头60构成脱离嵌插件22。
另外,针对逆开拉链10的坐标系,将拉链布带11的长度方向作为逆开拉链10的上下方向,相对于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将配置着上止挡18的方向定义为逆开拉链10的上方(U方向),将配置着插棒30以及箱棒40的方向定义为下方(D方向)。另外,图1所示的拉链布带11的表里方向中,相对于纸张,将近前侧定义为逆开拉链10的表面(图4所示的T方向),将相反侧定义为里面(图4所示的B方向)。另外,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使拉链布带11的布带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朝着逆开拉链10的表面(T方向)将右侧定义为R方向,将左侧定义为L方向。这里,U方向和D方向、T方向和B方向以及R方向和L方向分别相互为相反方向。
接着,使用图3~图5,对箱棒40中的各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在第二拉链条17的相向端缘的下端部被配置在第二啮合齿13列的下方的箱棒40沿拉链布带11的芯部14被形成为细长的棒状,能够将下拉头60定位在第二拉链条17的最下端,且能够将插入到了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的插棒30在最下端定位。另外,下拉头60被配置在与上拉头50相比的插棒30以及箱棒40侧,另外,上拉头50和下拉头60以相互的后口相对的朝向被配置。
这里,若将棒状的箱棒40的右侧缘(R方向的侧缘)定义为配置在布带内侧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40F,将左侧缘(L方向的侧缘)定义为配置在插棒30侧的相向侧缘40C,则箱棒40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40F是由上下拉头50、60的凸缘50F、60F滑动接触的部分。即,在使下拉头60以及上拉头50分别滑动到成为箱棒40侧的端部位置的最下端的位置时,凸缘50F、60F在下拉头60以及上拉头5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50T、60T(参见图2以及后面说明的图6~图10)内,与凸缘滑动接触侧缘40F滑动接触。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二拉链条17中的箱棒40的下端部,钩状的挡块46被形成为向右方向(R方向)突出的形状。如图2所示,下降到了最下端的下拉头60的肩口部分抵接挡块46。据此,能够由挡块46防止下拉头60从下方(D方向)脱落。
在图2以及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作为挡块46的形状,采用从箱棒40的下端向右方向(R方向)突出的形状。据此,在使下拉头60滑动到最下端位置时,能够使下拉头60的肩口部分的凸缘60F与挡块46卡合。另外,作为有关本发明的挡块46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2以及图3所示的挡块46的形状,也可以通过预先将挡块做成从箱棒的下端部向拉链的表方向(T方向)或里方向(B方向)鼓出的形状,以使鼓出的部位与下拉头60中的表翼片62或里翼片63(参见后面说明的图7)抵接的方式构成,防止下拉头60从下方(D方向)脱落。
箱棒40的相向侧缘40C是配置在与凸缘滑动接触侧缘40F相反一侧,并与插棒30相向的相向面。如图3的俯视图所示,在箱棒40的相向侧缘40C的上部(U方向的部分),从相向侧缘40C突出地形成三角片状的第二卡定引导片42,该第二卡定引导片42形成有第二卡定部44和引导面43。第二卡定部44将存在第二啮合齿13列的上方(U方向)侧形成为平面形状。引导面43呈其宽度方向的尺寸向上方(U方向)逐渐增加的形状,作为在使下拉头60从最下端向上方(U方向)滑动时,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滑动接触,使箱棒40的下端部向右方向(R方向)打开的倾斜引导面被构成。引导面43作为向由第一啮合齿12列和第二啮合齿13列产生的啮合状态转移,顺畅地向从啮合状态的解除转移的引导面被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上下拉头50、60的各引导柱50D、60D在其后口侧具有顶点。引导柱50D、60D具有使宽度方向的壁厚从其顶点向肩口逐渐增加的倾斜面,在肩口侧,具有经拐点使宽度方向的壁厚逐渐减小的倾斜面。另外,肩口侧的倾斜面与使后口侧的壁厚逐渐增加的倾斜面相比,倾斜角度大。在这种情况下,在形成在引导柱50D、60D的顶点侧的倾斜面上,将在顶点附近相对于拉头的长度方向切线的倾斜度比45°大的壁面作为引导柱50D、60D的后面,将相对于拉头的长度方向切线的倾斜度在45°以下的左右的壁面作为引导柱50D、60D的侧面。
接着,使用图3~图5,对插棒30中的各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在第一拉链条16的相向端缘的下端部被配置在第一啮合齿12列的下方的插棒30被形成为沿拉链布带11的芯部14的细长的棒状。在插棒30的前端部,为了将一旦拔出了的插棒30相对于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容易从斜上方插入,而使插棒30中的前端部向左方向(L方向)弯曲。
这里,将棒状的插棒30的左侧缘(L方向的侧缘)定义为配置在布带内侧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将右侧缘(R方向的侧缘)定义为配置在箱棒40侧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相向侧缘)30C。插棒30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是将一旦拔出了的插棒30插入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50T、60T(参见图2以及后面说明的图6~图10)时,与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的凸缘50F、60F(参见图2以及后面说明的图6~图10)滑动接触的部分。
另外,如图4所示,将插棒30的表侧缘(T方向的侧缘)定义为表壁30T,将里侧缘(B方向的侧缘)定义为里壁30B。插棒30的表壁30T以及里壁30B是将插棒30插通在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50T、60T(参见图2以及后面说明的图6~图10)内时,与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的、表翼片62以及里翼片53的内壁(参见后面说明的图7)滑动接触的部分。
如图3所示,插棒30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是被配置在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的相反侧,且与箱棒40相向的相向面。在该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形成有与布带长度方向平行的平面部、配置在与该平面部相比的插棒前端侧,且被形成为随着朝向插棒30的前端部,而向从箱棒40侧的离开的方向倾斜的形状的第一倾斜部30E。该第一倾斜部30E如后所述,具有在将插棒30插入上下拉头50、60,该插棒30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与上拉头50的凸缘50F滑动接触,并且该插棒30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与箱棒40的相向侧缘40C滑动接触的情况下,以与下拉头60中的引导柱60D的插棒侧侧面接触那样的(或从引导柱60D的插棒侧侧面离开那样的)角度倾斜的形状。
另外,如图3所示,在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在第一啮合齿12列侧形成与布带长度方向平行,且在形成插棒30插入时与上拉头50的凸缘50F接触的平面部的同时,形成随着朝向插棒30的前端部,而向从箱棒40侧离开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部30G。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倾斜部30G被形成在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侧的第一倾斜部30E的相反侧,再有,该第二倾斜部30G和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侧的第一倾斜部30E之间的宽度尺寸(L-R方向的尺寸)以朝向插棒30的前端逐渐减小的方式被形成。即,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侧的第二倾斜部30G被形成为其倾斜角度的变化比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侧的第一倾斜部30E平缓。据此,能够在保持插棒前端部的强度的同时,切实地形成第一倾斜部30E,且还能够防止插棒30插入时,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与下拉头60的凸缘60F等干涉。
再有,在将使在插入插棒30时与上拉头50的凸缘50F接触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的平面部向插棒30的前端部延长了时的直线定义为延长线EL的情况下,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倾斜的第一倾斜部30E以与延长线EL交叉的方式被形成为其倾斜程度大。尤其是延长线EL如图8所示,是在将插棒30从上拉头50的肩口插入,插棒30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与箱棒40接触时,与上拉头50的凸缘50F接触的平面部的延长线。在这种情况下,将倾斜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和延长线EL交叉的位置定义为交叉部ND。
在插棒30中,交叉部ND附近的部位在将插棒30插入到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50T、60T时,成为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相对的相对区域。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倾斜部30E中的侧面的形状,尤其是上述相对区域中的侧面的形状(从T方向看拉链10的形状)被形成为以朝向插棒前端逐渐离开箱棒40的方式连续地弯曲的弯曲面的形状。另外,也可以是第一倾斜部30E中的侧面的形状并非被形成为弯曲面形状,而是例如被形成为相对于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平面部以规定的角度以上屈曲的平坦面的形状、在多个屈曲部多台阶屈曲的面形状。
如图3~图5所示,在插棒30中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上部(U方向的部分)形成使卡定面朝向下方(D方向)的平板状的第一卡定部34。该第一卡定部34是用于在将一旦拔出了的插棒30插入到配置在最下端的下拉头60以及上拉头5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50T、60T内时,与上述的箱棒40的第二卡定部44卡合,使插棒30停止在最下端的部分。
在插棒30中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形成使表壁30T沿第一卡定部34俯视三角形地延出的第一卡定引导片32。在第一卡定引导片32的箱棒40侧的端缘形成将第一卡定部34和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连结的引导面33。该引导面33呈其宽度方向的尺寸朝向上方(U方向)逐渐增加的形状,作为在使下拉头60从最下端向上方(U方向)滑动时,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滑动接触,使插棒30的下端部向左方向(L方向)打开的引导面被形成。
另外,因为第一卡定引导片32是使表壁30T延出地形成的部位,所以,在使插棒30以及箱棒40插通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50T、60T内时,能够在第一卡定引导片32的里面(B方向)侧收纳箱棒40的第二卡定引导片42。
另外,为了避免向插棒30侧突出的第二卡定引导片42的顶部和插棒30侧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干涉,在插棒30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在由第一卡定引导片32和第一卡定部34包围的部分开设退让槽36。另外,第一卡定引导片32发挥对从插棒30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延出的第一卡定部34进行加强的作用。另外,在插棒30中的第一啮合齿12列侧的第一卡定部34的上面形成与设置在处于第二啮合齿13列的最下端的第二啮合齿13的啮合头部上的卡合凹部啮合的啮合突起38。
在图4的侧视图所示的插棒30的实施例中,形成朝向插棒30的前端部使表壁30T逐渐向里壁30B侧倾斜的爪引导斜面39。该爪引导斜面39是为了像后面使用图7所说明的那样,在将一旦拔出了的插棒30插入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60T内时,将作为带自动停止装置的拉头发挥功能的下拉头60的停止爪64(参见图2)向表面(T方向)侧推开,进行圆滑的插入操作而设置的倾斜面。
这里,图2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状态,使下拉头60向下方(D方向)滑动,使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彼此啮合,使下拉头60下降到最下端的状态。如图1以及图2所示,逆开拉链10的插棒30的前端和箱棒40的前端能够插入到下拉头60中的与引导柱60D的后口侧顶部相比的肩口侧,而且,以在逆开拉链10的长度方向成为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方式被构成。
通过具有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第一拉链条16和第二拉链条17的左右(L-R方向)的长短一致,左右对称,使外观整齐。另外,在使下拉头60向上方(U方向)滑动时,由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无钩挂地导入插棒30和箱棒40之间,所以,能够使下拉头60圆滑地滑动。
再有,通过将插棒30以及箱棒40的长度恰当地设定得短,如图2所示,能够在使下拉头60下降到下方(D方向)的最下端的状态下,将插棒30的前端部和箱棒40的前端部收纳在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60T内,成为隐藏的状态。据此,能够使下拉头60下降到最下端的状态下的逆开拉链10的外观整齐。
接着,使用图6~图10,对将一旦拔出了的插棒30再次向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嵌插的过程的状态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将一旦拔出了的插棒30从上拉头50的左侧(L侧)的肩口插入,插棒30的前端部在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60T内向下方(D方向)滑动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7是从箱棒40侧观察图6所示的状态的侧视图,是图6所示的VII-VII向视图。
图8是表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将插棒30进一步插入,插棒30的前端部附近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相对的状态的图。图9是将图8所示的插棒30的前端部附近和引导柱60D的部分放大来说明的俯视剖视图。图10是表示将插棒30插入到了最下端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另外,对与通过图1~图5所说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首先,使用图6~图9,对上拉头5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6~图9所示,从形成上拉头50的底部的里翼片53中的上方的部分(U方向的部分)的左右方向(L-R方向)中央部设立地设置引导柱50D。该引导柱50D在其后口侧具有顶点,进而,具有从其顶点向肩口使宽度方向的壁厚逐渐增加的倾斜面,在肩口侧,具备经拐点使宽度方向的壁厚逐渐减小的倾斜面。另外,在该引导柱50D的表面(T方向)侧形成未图示出的表翼片。在表翼片的表面(T方向)倾倒自由地配置着使用者操作的拉片(未图示出)。
从上拉头50的表翼片以及里翼片53的左右(L-R方向)两侧缘部,朝向相向的翼片侧延伸地设置左右的凸缘50F。在由表翼片、里翼片53以及凸缘50F包围的拉头的内部形成俯视Y字型的空间,即,使左右一对第一啮合齿12列以及第二啮合齿13列插通的啮合齿引导通路50T。
从表翼片能够使作为带自动停止装置的拉头发挥功能时的停止爪54(参见图6、图8)相对于啮合齿引导通路50T内可进退地突出。停止爪54是用于例如在使用者的手离开拉片时,通过弹压构件(未图示出)的运动自动地进入啮合齿引导通路50T内,进入处于啮合状态的第一啮合齿12列或第二啮合齿13列的间隙,将上拉头50的位置固定的部件。另外,若在使用者操作拉片时,拉拽拉片,则停止爪54抵抗弹压构件的弹压力,从啮合齿引导通路50T被上拉。于是,停止爪54从第一啮合齿12列或第二啮合齿13列的间隙脱开,成为被固定了的上拉头50能够滑动的状态。
在上拉头50中的引导柱50D的左右两侧(L-R方向)分别开口有啮合齿引导通路50T的肩口。在上拉头50的下部(D方向的部分)开口有啮合齿引导通路50T的后口。在凸缘50F的端缘部分,沿该凸缘50F的端缘形成布带插通路。该布带插通路是使装配着插通在啮合齿引导通路50T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的拉链布带11通过的间隙,是在上拉头50滑动时,由拉链布带11滑动接触的部分。
若在将左右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插通在啮合齿引导通路50T内的状态下,使上拉头50向图1所示的上方(U方向)滑动,则将处于分离状态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从上拉头50的左右(L-R方向)的肩口导入。被导入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沿啮合齿引导通路50T的凸缘50F的内壁被引导,并合流,成为啮合状态,从图1所示的下方(D方向)的后口被排出。
另外,若使上拉头50向图1所示的下方(D方向)滑动,则将处于啮合状态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从后口导入。导入的啮合状态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在沿引导柱50D向左右方向(L-R方向)分离后,从图1所示的上方(U方向)的双方的肩口被排出。
接着,使用图6~图10,对下拉头6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6~图10所示,从形成下拉头60的底部的里翼片63中的下方的部分(D方向的部分)的左右方向(L-R方向)中央部竖立地设置着引导柱60D。该引导柱60D在其后口侧具有顶点,进而,具有从其顶点向肩口使宽度方向的壁厚逐渐增加的倾斜面,在肩口侧,具备经拐点使宽度方向的壁厚逐渐减小的倾斜面。另外,在该引导柱60D的表面(T方向)侧形成表翼片62(参见图7)。在表翼片62的表面(T方向)倾倒自由地配置着由使用者操作的拉片(未图示出)。
从下拉头60的表翼片62以及里翼片63的左右(L-R方向)两侧缘部朝向相向的翼片侧延伸地设置着左右的凸缘60F。在由表翼片62、里翼片63以及凸缘60F包围的拉头的内部形成俯视Y字型的空间,即,使左右一对第一啮合齿12列以及第二啮合齿13列插通的啮合齿引导通路60T。
从表翼片62,使作为带自动停止装置的拉头发挥功能时的停止爪64(参见图6~图10)相对于啮合齿引导通路60T内可进退地突出。停止爪64是用于例如在使用者的手离开拉片时,通过弹压构件(未图示出)的运动自动地进入啮合齿引导通路60T内,进入处于啮合状态的第一啮合齿12列或第二啮合齿13列的间隙,将下拉头60的位置固定的部件。另外,若在使用者操作拉片时,拉拽拉片,则停止爪64抵抗弹压构件的弹压力,从啮合齿引导通路60T被上拉。于是,停止爪64从第一啮合齿12列或第二啮合齿13列的间隙脱开,成为被固定了的下拉头60能够滑动的状态。
在下拉头60中的引导柱60D的左右两侧(L-R方向)分别开口有啮合齿引导通路60T的肩口。在下拉头60的上部(U方向的部分)开口有啮合齿引导通路60T的后口。在凸缘60F的端缘部分沿该凸缘60F的端缘形成布带插通路。该布带插通路是将装配着插通在啮合齿引导通路60T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的拉链布带11从啮合齿引导通路60T向下拉头60的外部取出的间隙,是在下拉头60滑动时由拉链布带11滑动接触的部分。
逆开拉链10中的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以在分别将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插通在啮合齿引导通路50T、60T内的状态,像上述那样,下拉头60被配置在与上拉头50相比的插棒30以及箱棒40侧,而且,使上拉头50的后口和下拉头60的后口相向的方式配置。
若使下拉头60向图1所示的上方(U方向)滑动,则将处于啮合状态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从后口导入。导入的啮合状态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在沿引导柱60D向左右方向(L-R方向)分离后,从图1所示的下方(D方向)的双方的肩口被排出。
另外,若在将左右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插通在啮合齿引导通路60T内的状态下,使下拉头60向图1所示的下方(D方向)滑动,则将处于分离状态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从下拉头60的左右(L-R方向)的肩口导入。导入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沿啮合齿引导通路60T的凸缘50F的内壁被引导并合流,成为啮合状态,从图1所示的上方(U方向)的后口被排出。
若使下拉头60进一步向下方(D方向)下降,则箱棒40和插棒30从下拉头60的肩口被导入,形成在箱棒40的下端部的挡块46抵接在下拉头60的肩口部分并停止。该位置成为下拉头60的最下端。
在使左右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彼此的全部的啮合分离时,在使下拉头60移动到最下端的状态下,进一步使上拉头50向下方(D方向)下降到上拉头50的后口抵接下拉头60的后口的位置。于是,成为所有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列的啮合脱离的状态。接着,在该状态下,把持第一拉链条16的下端的加强薄膜24部分,向上方(U方向)上拉插棒30。于是,能够将插棒30从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50T、60T拔出,能够使左右的第一拉链条16和第二拉链条17分离。
一旦使左右的第一拉链条16和第二拉链条17从分离了的状态再次结合时,把持第一拉链条16的下端的加强薄膜24部分,将插棒30从上拉头50的左方向(L方向)的肩口插入。将插棒30从上拉头50的肩口插入,插棒30的前端部在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60T内向下方(D方向)滑动的状态是图6所示的状态。
在以图6所示的状态将插棒30插入得更深的情况下,插棒30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和上拉头50的凸缘50F滑动接触,插棒30的引导面33和上拉头50的引导柱50D滑动接触,同时,插棒30向下方(D方向)移动。
若从图6所示的状态将插棒30插入得更深,则停止爪64抵接在插棒30的前端部中的表壁30T。在插棒30的前端部形成以使插棒30的壁厚逐渐减小的方式使表壁30T逐渐向里壁30B侧倾斜的爪引导斜面39,停止爪64抵接该爪引导斜面39。若在停止爪64抵接在爪引导斜面39的状态下,进一步将插棒30向下方(D方向)插入,则停止爪64在插棒30的爪引导斜面39上滑动接触,同时,停止爪64向表面(T方向)侧退避(参见图7)。这样,插棒30的前端部能够在下拉头60的停止爪64突出的部分通过,能够将插棒30进一步向下方(D方向)插入。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有爪引导斜面39的插棒30的前端如图7所示,相对于该插棒30的表里方向的中心线偏向里壁30B侧地形成。再有,插棒30的前端在停止爪64向啮合齿引导通路60T突出了的状态下,位于与停止爪64的突出端相比的里面(B方向)侧。
尤其是该爪引导斜面39连续地形成在形成着第一倾斜部30E的部位。也就是说,爪引导斜面39以跨过上述延长线EL的方式横贯地形成,该爪引导斜面39被配置在与延长线EL交叉的第一倾斜部30E的表面侧。因此,插棒30的前端部中的表面与爪引导斜面39和第一倾斜部30E的弯曲面相互结合,呈球面状。据此,例如在将插棒30插入时,即使直线地或伴随有旋转地进行插棒30的插入,也能够使下拉头60的停止爪64切实地抵接爪引导斜面39,向表面(T方向)侧引导,能够稳定地使该停止爪64退避。
若从图6以及图7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使插棒30一面直行,一面进行插入,则如图8以及图9所示,插棒30的前端部中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侧的第一倾斜部30E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相对。此时,插棒30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与上拉头50的凸缘50F接触,插棒30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与箱棒40的相向侧缘40C接触,虽然略微离开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但是,成为与引导柱60D相对的状态(另外,也可以是插棒30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和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接触的状态)。
该插棒30将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最靠近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的部分定义为近接点CP。另外,将在将插棒30向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50T、60内插入时,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相向的插棒30中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弯曲形状的范围定义为相对区域。
尤其是将处于图8所示那样的将插棒30插入,插棒30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与上拉头50的凸缘50F接触,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与箱棒40的相向侧缘40C接触了的状态时,能够从与箱棒40的相向侧缘40C的接触点趋向插棒30的前端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范围定义为相对区域。
另外,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和引导柱60D相向或相对如图8~图10所示,是插棒30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面和引导柱60D的形成表里方向(T-B方向)的壁面相互面对面,在这些面为垂直的情况下并非相对。另外,插棒30和引导柱60D在离开的状态下相互相对,但是也可以相互接触。再有,图8以及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的近接点CP位于与交叉部ND相比的箱棒40侧的附近。
在以往的逆开拉链910(参见图12)中,为了使插棒930的顶端壁930D不会抵接引导柱60D,使用者有必要有意识地一面使第一拉链条916的下端的加强薄膜24旋转,一面将插棒930插入。换言之,在以往的逆开拉链910中,在以使插棒930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930F与上拉头50的凸缘50F接触,并且使插棒30的相向侧缘(箱棒滑动接触侧缘)930C与箱棒40的相向侧缘接触的方式插入了插棒930的情况下,存在插棒930的顶端壁930D与引导柱60D冲突,妨碍插棒930的插入这样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如图8以及图9所示,将插棒30的前端部侧中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第一倾斜部30E形成在朝向插棒30的前端部向从箱棒40侧离开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弯曲面)。即,插棒30的前端部形成在朝向前端部逐渐向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侧倾斜的倾斜面上。而且,该倾斜面以该倾斜面成为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相对的相对区域的方式确定与引导柱60D的位置关系地被形成。
也就是说,第一倾斜部30E的倾斜面被形成为以下述角度倾斜的形状,所述角度是在插棒30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与上拉头50的凸缘50F滑动接触,并且插棒30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与箱棒40的相向侧缘40C滑动接触的状态时,从下拉头60中的引导柱60D离开的角度(另外,第一倾斜部30E的倾斜面也可以形成以与引导柱60D的插棒侧侧面接触的角度倾斜的形状)。通过构成具有这样的第一倾斜部30E的插棒30,能够避免插棒30的前端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接触,再有,还能够避免插棒30的相对区域与引导柱60D接触,能够进行圆滑的插棒插入操作。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插棒30被构成为使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与箱棒40接触的接触点和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与延长线EL交叉的交叉部ND之间的间隔(距离)比从该接触点到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的顶点的间隔(距离)大。而且,插棒30的第一倾斜部30E中的侧面形状被形成为连续的弯曲面形状。据此,能够切实地避免插棒30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接触,能够进行更稳定的插棒插入操作。
再有,由于形成在插棒30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侧的第二倾斜部30G如上所述,被形成为与第一倾斜部30E相比倾斜角度的变化平缓,所以,还不存在在将插棒30插入时,插棒30的第二倾斜部30G与下拉头60的凸缘60F接触的情况。
另外,例如存在在将插棒30从上拉头50的肩口插入时,通过一面使该插棒30稍微旋转,一面进行插入,插棒30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虽然与上拉头50的凸缘50F滑动接触,但是插棒30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没有与箱棒40的相向侧缘40C滑动接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避免与以往同样,插棒30的前端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冲突,从而圆滑地进行插棒插入操作。
接着,若从图8以及图9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将插棒30向下方(D方向)插入,则插棒30逐渐以与箱棒40平行的方式旋转,如图10所示,能够将插棒30圆滑地插入最下端。另外,在图10中虽然未图示出,但通过插棒30的第一卡定部34(参见图3)与箱棒40的第二卡定部44(参见图3)抵接,能够将插棒30定位在最下端。另外,插棒30与箱棒40平行是指插棒30中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平面部或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的平面部和箱棒40的相向侧缘40C相互平行的情况。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逆开拉链10是即使在以往以插棒的前端与下拉头的引导柱冲突那样的角度将插棒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切实地避免插棒30的前端与下拉头60的引导柱60D冲突,将该插棒30稳定地插入到最下端位置的逆开拉链。
在该图10所示的状态下,逆开拉链10的插棒30的前端部和箱棒40的前端部以在逆开拉链10的长度方向成为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方式被构成。而且,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插棒30的前端部的位置是向下方(D方向)下降了从下拉头60中的引导柱60D的上方(U方向)顶部(后口侧顶部)到插棒下端位置的尺寸DP的位置。
通过插棒30的前端位于下拉头60的与引导柱60D相比的下方(U方向),在使下拉头60从最下端向上方(U方向)滑动时,能够轻易地使插棒30的前端部朝向下拉头60的肩口的方向。因此,能够进行圆滑地打开动作。另外,在下拉头60和插棒30存在于最下端的状态下,插棒30的前端部和箱棒40的前端部成为被隐藏在下拉头60的啮合齿引导通路60T内的状态。
上述拉链10的第一以及第二啮合齿12、13能够使用金属制、树脂制的啮合齿。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将线状的单丝卷绕成线圈状的线圈状啮合齿装配在拉链布带,能够使用作为拉链通常使用的啮合齿。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相对于能够上开以及逆开,且能够脱离嵌插的逆开拉链来应用。作为这样的逆开拉链的用途,能够用于对夹克衫、外套中的左右的前身片进行开闭的用途、运动服、其它的用途。
符号说明
10、910:逆开拉链;11:拉链布带;12:第一啮合齿;13:第二啮合齿;14:芯部;16、916:第一拉链条;17:第二拉链条;18:上止挡;22:脱离嵌插件;24:加强薄膜;30、930:插棒;30C: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E:第一倾斜部;30F、40F、930F: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G:第二倾斜部;30T:表壁;30B:里壁;32:第一卡定引导片;33、43:引导面;34:第一卡定部;36:退让槽;38:啮合突起;39:爪引导斜面;40:箱棒;40C、930C:相向侧缘;42:第二卡定引导片;44:第二卡定部;46:挡块;50:上拉头;50D、60D:引导柱;50F、60F:凸缘;50T、60T:啮合齿引导通路;53、63:里翼片;54、64:停止爪;60:下拉头;62:表翼片;64:停止爪;930D:顶端壁;CP:近接点;DP:从引导柱的上方顶部到插棒下端位置的尺寸;EL:延长线;ND:交叉部。
Claims (4)
1.一种逆开拉链,所述逆开拉链具备左右一对第一以及第二拉链条(16、17)、被相向地配置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拉链条(16、17)的内侧侧缘部下端的插棒(30)以及箱棒(40)、开闭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拉链条(16、17)的上拉头(50)以及下拉头(60),上述上下拉头(50、60)以后口彼此相对的朝向配置,在将上述插棒(30)从上述上拉头(50)的肩口插入上述上下拉头(50、60)内时,能够将上述插棒(30)的前端插入到超过上述下拉头(60)中的引导柱(60D)的后口侧顶部的位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棒(30)具备上述箱棒(40)侧的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与上述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相反地配置的布带内侧的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
在上述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形成第一倾斜部(30E),该第一倾斜部随着朝向上述插棒(30)的前端,而向从上述箱棒(40)离开的方向倾斜,
上述第一倾斜部(30E)与从上述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的平面部朝上述插棒(30)的前端侧延长的延长线(EL)交叉地形成,并且该第一倾斜部(30E)具有在将上述插棒(30)插入上述上下拉头(50、60)时,以与上述下拉头(60)的上述引导柱(60D)接触或从该引导柱(60D)离开的角度倾斜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开拉链,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的上述第一倾斜部(30E)中的侧面被形成为连续的弯曲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开拉链,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上述第一倾斜部(30E)的相反侧的上述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形成第二倾斜部(30G),该第二倾斜部随着朝向上述插棒(30)的前端,而向从上述箱棒(40)离开的方向倾斜,
上述箱棒滑动接触侧缘(30C)中的上述第一倾斜部(30E)和上述凸缘滑动接触侧缘(30F)中的上述第二倾斜部(30G)之间的宽度尺寸随着趋向上述插棒(30)的前端而减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开拉链,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拉头(60)具有由上述引导柱(60D)连结的表里翼片(62、63)和配置在上述表里翼片(62、63)的一方的停止爪(64),
在上述插棒(30)的前端部中的上述停止爪(64)侧的表面形成以使插棒(30)的壁厚随着朝向该插棒的前端而逐渐变薄的方式倾斜的爪引导斜面(39),
上述爪引导斜面(39)横贯上述延长线(EL)而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9/065943 WO2011030448A1 (ja) | 2009-09-11 | 2009-09-11 |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81039A true CN102481039A (zh) | 2012-05-30 |
CN102481039B CN102481039B (zh) | 2014-10-29 |
Family
ID=43732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61359.4A Active CN102481039B (zh) | 2009-09-11 | 2009-09-11 | 逆开拉链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20167354A1 (zh) |
EP (1) | EP2476332B1 (zh) |
JP (1) | JP5430664B2 (zh) |
KR (1) | KR101356242B1 (zh) |
CN (1) | CN102481039B (zh) |
ES (1) | ES2621201T3 (zh) |
HK (1) | HK1167582A1 (zh) |
TW (1) | TWI403285B (zh) |
WO (1) | WO2011030448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85286A (zh) * | 2018-07-24 | 2018-10-23 | 江苏戴世拉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拉链用插销组件 |
WO2019095461A1 (zh) | 2017-11-17 | 2019-05-23 | 理想拉链(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船坞拉头 |
CN110839988A (zh) * | 2018-08-20 | 2020-02-28 | 松本护理产业株式会社 | 带滑动拉链的缝制品 |
CN112826182A (zh) * | 2019-11-22 | 2021-05-25 | Ykk株式会社 | 打开件及双开尾拉链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959727B2 (en) * | 2008-12-26 | 2015-02-24 | Ykk Corporation |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
ES2565437T3 (es) * | 2009-12-25 | 2016-04-04 | Ykk Corporation | Cierre de cremallera de apertura inversa |
JP5414895B2 (ja) * | 2010-06-23 | 2014-02-12 | Ykk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US9549593B2 (en) * | 2011-03-30 | 2017-01-24 | Ykk Corporation |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
TWI631916B (zh) * | 2017-05-24 | 2018-08-11 |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梢狀組件 |
WO2019116514A1 (ja) * | 2017-12-14 | 2019-06-20 | Ykk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USD887895S1 (en) * | 2018-08-31 | 2020-06-23 | Ykk Corporation | Insert pin for slide fastener |
EP4042898A4 (en) * | 2019-10-10 | 2023-01-04 | Ykk Corporation | METAL ELEMENT AND ZIPPER |
WO2021090494A1 (ja) * | 2019-11-08 | 2021-05-14 | Ykk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DE102019008395B4 (de) * | 2019-12-03 | 2021-08-12 | Cosimo Emanuel Jann | Magnetisches Verschlussystem mit Dreheinrastmechanismus |
WO2022091268A1 (ja) * | 2020-10-28 | 2022-05-05 | Ykk株式会社 |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
US20240090628A1 (en) * | 2021-02-12 | 2024-03-21 | Ykk Corporation | Slide fastener |
US11877629B1 (en) * | 2023-02-04 | 2024-01-23 | Kcc Zipper Co., Ltd. | Bottom stop device of double-open end zipper and assembly structure thereof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54012U (zh) * | 1978-10-09 | 1980-04-12 | ||
JPS6014731U (ja) * | 1983-07-11 | 1985-01-31 | 斎藤 利世 | 植毛部を曲げ2本を1組にした歯の裏側用の歯刷子 |
JPH11178615A (ja) * | 1997-12-18 | 1999-07-06 | Ykk Corp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および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ダー |
JP2002136309A (ja) * | 2000-10-31 | 2002-05-14 | Ykk Corp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
JP2005245859A (ja) * | 2004-03-05 | 2005-09-15 | Ykk Corp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逆開き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175268A (en) * | 1963-10-23 | 1965-03-30 | Louis H Morin | Dual slider stop |
JPS5925227Y2 (ja) * | 1978-06-15 | 1984-07-25 |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の開離嵌插具 |
AU519818B2 (en) * | 1978-10-09 | 1981-12-24 | Yoshida Kogyo K.K. | A separable slide fastener |
JPS6014713U (ja) * | 1983-07-12 | 1985-01-31 |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 |
JP2587759Y2 (ja) * | 1992-10-29 | 1998-12-24 |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
GB2327709A (en) * | 1997-07-25 | 1999-02-03 | Ykk Europ Ltd | Snap fitted bottom stop for zip fastener |
JP3589440B2 (ja) * | 1997-11-28 | 2004-11-17 | Ykk株式会社 |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
JP3620973B2 (ja) * | 1998-09-30 | 2005-02-16 | Ykk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
JP3621006B2 (ja) * | 1999-09-30 | 2005-02-16 | Ykk株式会社 | 開離嵌挿具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およびスライダー |
JP3733327B2 (ja) * | 2001-12-20 | 2006-01-11 | Ykk株式会社 |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
JP2003334108A (ja) * | 2002-05-20 | 2003-11-25 | Ykk Corp |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GB0506680D0 (en) * | 2005-04-01 | 2005-05-11 | Ykk Europ Ltd | A readily burstable slide fastener |
JP4307413B2 (ja) * | 2005-06-20 | 2009-08-05 | Ykk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
JP4762108B2 (ja) | 2006-10-20 | 2011-08-31 | Ykk株式会社 | 逆開き開離嵌挿具付きの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JP4726876B2 (ja) * | 2007-10-15 | 2011-07-20 | Ykk株式会社 |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US8402614B2 (en) * | 2008-12-12 | 2013-03-26 | Ykk Corporation |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for slide fastener |
US20100299887A1 (en) * | 2009-06-02 | 2010-12-02 | Yu-Pau Lin | Insertion pin and insertion pin assembly for zipper |
ES2565437T3 (es) * | 2009-12-25 | 2016-04-04 | Ykk Corporation | Cierre de cremallera de apertura inversa |
US9072347B2 (en) * | 2010-09-06 | 2015-07-07 | Ykk Corporation | Slide fastener and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
-
2009
- 2009-09-11 CN CN200980161359.4A patent/CN102481039B/zh active Active
- 2009-09-11 EP EP09849226.7A patent/EP2476332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9-11 JP JP2011530706A patent/JP5430664B2/ja active Active
- 2009-09-11 ES ES09849226.7T patent/ES2621201T3/es active Active
- 2009-09-11 KR KR1020127003629A patent/KR10135624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09-11 US US13/394,950 patent/US2012016735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09-11 WO PCT/JP2009/065943 patent/WO201103044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
- 2010-03-04 TW TW099106316A patent/TWI403285B/zh active
-
2012
- 2012-08-23 HK HK12108277.3A patent/HK1167582A1/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54012U (zh) * | 1978-10-09 | 1980-04-12 | ||
JPS6014731U (ja) * | 1983-07-11 | 1985-01-31 | 斎藤 利世 | 植毛部を曲げ2本を1組にした歯の裏側用の歯刷子 |
JPH11178615A (ja) * | 1997-12-18 | 1999-07-06 | Ykk Corp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および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ダー |
JP2002136309A (ja) * | 2000-10-31 | 2002-05-14 | Ykk Corp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
JP2005245859A (ja) * | 2004-03-05 | 2005-09-15 | Ykk Corp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逆開き具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95461A1 (zh) | 2017-11-17 | 2019-05-23 | 理想拉链(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船坞拉头 |
US11140949B2 (en) | 2017-11-17 | 2021-10-12 | Ideal Fastener (Jiangsu) Ltd. | Dock slider |
CN108685286A (zh) * | 2018-07-24 | 2018-10-23 | 江苏戴世拉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拉链用插销组件 |
CN108685286B (zh) * | 2018-07-24 | 2023-12-19 | 江苏戴世拉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拉链用插销组件 |
CN110839988A (zh) * | 2018-08-20 | 2020-02-28 | 松本护理产业株式会社 | 带滑动拉链的缝制品 |
CN112826182A (zh) * | 2019-11-22 | 2021-05-25 | Ykk株式会社 | 打开件及双开尾拉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403285B (zh) | 2013-08-01 |
HK1167582A1 (zh) | 2012-12-07 |
WO2011030448A1 (ja) | 2011-03-17 |
CN102481039B (zh) | 2014-10-29 |
TW201108963A (en) | 2011-03-16 |
KR20120031237A (ko) | 2012-03-30 |
EP2476332B1 (en) | 2016-12-14 |
US20120167354A1 (en) | 2012-07-05 |
KR101356242B1 (ko) | 2014-01-28 |
EP2476332A4 (en) | 2015-12-30 |
ES2621201T3 (es) | 2017-07-03 |
JP5430664B2 (ja) | 2014-03-05 |
EP2476332A1 (en) | 2012-07-18 |
JPWO2011030448A1 (ja) | 2013-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81039A (zh) | 逆开拉链 | |
CN1883329B (zh) | 拉链 | |
EP1886592B1 (en) | Slide fastener slider | |
EP2027789B1 (en) | Slider for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 |
CN102365038B (zh) | 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 |
EP1614364B1 (en) |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 |
EP1913833B1 (en) | Reverse opening type separable end stop of slide fastener | |
CN100518569C (zh) | 带有可分离后止码的拉链 | |
US9549593B2 (en) |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 |
US20130139363A1 (en) | Slide Fastener | |
CN101347280B (zh) | 用于拉链的拉头 | |
CN102170803B (zh) | 拉链 | |
US8720015B2 (en) | Slide fastener | |
US8826500B2 (en) | Slide fastener | |
CA2785375A1 (en) | Reverse opening slide fastener | |
EP2700327B1 (en) |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etallic slider for a slide fastener | |
CN101874703A (zh) | 用于衣架的冠型尺码夹 | |
US8813318B2 (en) | Slide fastener | |
CN102264254A (zh) | 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 |
CN102548447A (zh) | 拉链用拉头 | |
TW201238514A (en) |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with automatic stop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JPS6122961B2 (zh) | ||
EP3677140B1 (en) |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and slide fastener | |
US5613249A (en) |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waist size of a garment | |
KR20080003305U (ko) | 비닐지퍼를 갖는 비닐케이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6758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6758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