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3852B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3852B
CN102473852B CN201080031267.7A CN201080031267A CN102473852B CN 102473852 B CN102473852 B CN 102473852B CN 201080031267 A CN201080031267 A CN 201080031267A CN 102473852 B CN102473852 B CN 1024738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base
derivative
replace
repla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12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3852A (zh
Inventor
上谷保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3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3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3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38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3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10/00Nano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e.g. quantum computing or single electron log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9/00Liquid crystal materials
    • C09K19/04Liquid crystal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liquid crystal components, e.g. by a specific unit
    • C09K19/06Non-steroidal liquid crystal compounds
    • C09K19/32Non-steroidal liquid crystal compounds containing condensed ring systems, i.e. fused, bridged or spiro ring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5Polyfluorene; Derivativ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51Co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20Carbon compounds, e.g. carbon nanotubes or fullerenes
    • H10K85/211Fullerenes, e.g. C6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4Condensed aromatic systems, e.g. perylene, anthracene or pyrene
    • C08G2261/3142Condensed aromatic systems, e.g. perylene, anthracene or pyrene fluorene-based, e.g. fluorene, indenofluorene, or spirobifluor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6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bridged by heteroatoms, e.g. N, P, Si or B
    • C08G2261/3162Arylam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40Polymerisation processes
    • C08G2261/41Organometallic coupling reactions
    • C08G2261/411Suzuki reac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5/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9/00Liquid crystal materials
    • C09K19/04Liquid crystal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liquid crystal components, e.g. by a specific unit
    • C09K2019/0425Liquid crystal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liquid crystal components, e.g. by a specific unit characterized by a specific unit that results in a functional effect
    • C09K2019/0433Liquid crystal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liquid crystal components, e.g. by a specific unit characterized by a specific unit that results in a functional effect the specific unit being a luminescent or electroluminescent uni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408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416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408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433Carbocyclic compounds bridged by heteroatoms, e.g. N, P, Si or B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And Polymers With Carbon-To-Carbon Bonds (AREA)

Abstract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包括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一对电极和在这些电极之间设置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中含有高分子发光体;和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所述高分子发光体具有选自由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构成的一组中的1种以上的二基作为重复单元。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下面,有时称为有机EL元件)、用于该有机EL元件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以及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是包括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一对电极和设置在这些电极之间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当对有机EL元件的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从阳极注入空穴,同时从阴极注入电子,在发光层中这些空穴和电子复合,由此进行发光。
有机EL元件中使用有机物作为发光层中所含的发光体。由于高分子发光体(高分子量的发光材料)比较容易溶解于溶剂中,因此作为形成发光层的方法可以使用涂布法。涂布法是能够形成大面积发光层的成膜方法,并且工艺简单,因此符合元件的大面积化和工艺简单化的要求。因此,近年来提出了各种高分子发光体(例如Advanced Materials Vol.12 1737-1750(2000))。
发明内容
对于有机EL元件,期望其因驱动造成的亮度经时降低的程度少,换言之,期望元件的寿命长。但是,使用了高分子发光体的有机EL元件的寿命并不足够长,因此希望元件的寿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元件寿命长的有机EL元件以及用于该有机EL元件中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
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有机EL元件以及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包括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一对电极和在这些电极之间设置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中含有:具有选自由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构成的一组中的1种以上的二基作为重复单元的高分子发光体;和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
〔2〕〔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富勒烯的衍生物是亚甲基富勒烯衍生物、苯基丁酸甲酯衍生物、噻吩基丁酸甲酯衍生物、Prato衍生物、Bingel衍生物、Diazoline衍生物、氮杂富勒烯(Azafulleroid)衍生物、酮内酰胺(Ketolactam)衍生物或狄尔斯-阿尔德衍生物。
〔3〕〔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是以式(1)表示的基团。
(式(1)中,R1、R2、R3、R4、R5、R6、R7和R8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这些基团中含有的氢原子可以被氟原子取代。)
〔4〕〔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是以下式(2)表示的基团。
(式(2)中、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以及R18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这些基团中含有的氢原子可以被氟原子取代。)
〔5〕〔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高分子发光体是共轭系高分子。
〔6〕〔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将所述高分子发光体作为100重量份时,发光层中的富勒烯和/或富勒烯衍生物的含量为0.001~5重量份。
〔7〕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将所述高分子发光体作为100重量份时,发光层中的富勒烯和/或富勒烯衍生物的含量为0.01~1重量份。
〔8〕一种发光装置,其具备〔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9〕一种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含有:具有选自由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构成的一组中的1种以上的二基作为重复单元的高分子发光体;和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
〔10〕〔9〕所述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其中富勒烯的衍生物是亚甲基富勒烯衍生物、苯基丁酸甲酯衍生物、噻吩基丁酸甲酯衍生物、Prato衍生物、Bingel衍生物、Diazoline衍生物、氮杂富勒烯(Azafulleroid)衍生物、酮内酰胺(Ketolactam)衍生物或狄尔斯-阿尔德衍生物。
〔11〕〔9〕或〔10〕所述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其中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是以式(1)表示的基团,
(式(1)中、R1、R2、R3、R4、R5、R6、R7以及R8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这些基团中含有的氢原子可以被氟原子取代。)
〔12〕〔9〕~〔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其中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是以下式(2)表示的基团。
(式(2)中、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以及R18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这些基团中含有的氢原子可以被氟原子取代。)
〔13〕〔9〕~〔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其中高分子发光体是共轭系高分子。
〔14〕〔9〕~〔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其中将所述高分子发光体作为100重量份时,富勒烯和/或富勒烯衍生物的含量为0.001~5重量份。
〔15〕〔9〕~〔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其中将所述高分子发光体作为100重量份时,富勒烯和/或富勒烯衍生物的含量为0.01~1重量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具备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一对电极和设置在这些电极之间的发光层。
发光层中含有:具有选自由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构成的一组中的1种以上的二基作为重复单元的高分子发光体;和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可以分别含有2種以上的富勒烯和富勒烯的衍生物。
作为发光层中含有的富勒烯,可以举出C60、C70、碳纳米管。作为富勒烯的衍生物的例子可以举出,亚甲基富勒烯衍生物、PCBM衍生物(苯基丁酸甲酯衍生物)、ThCBM衍生物(噻吩基丁酸甲酯衍生物)、Prato衍生物、Bingel衍生物、Diazoline衍生物、氮杂富勒烯(Azafulleroid)衍生物、酮内酰胺(Ketolactam)衍生物以及狄尔斯-阿尔德(Diels Alder)衍生物等(例如参照特表2009-542725)。
亚甲基富勒烯衍生物:
其中,A表示富勒烯骨架(优选C60富勒烯骨架、C70富勒烯骨架),
-C(X)(Y)-基经由亚甲基桥与富勒烯骨架结合。X以及Y表示碳数6~60的芳基、碳数1~20的烷基或其他化学基团(例如碳数3~20的烷氧基羰基烷基)。n表示1或2。
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X为未取代芳基、Y为丁酸-甲基-酯的化合物(PCBM)等。
PCBM衍生物:
其中,n表示1~20的整数。
ThCBM衍生物:
其中,Cn表示富勒烯骨架(优选C60富勒烯骨架、C70富勒烯骨架)。
Prato衍生物:
其中A表示与-C(R4R5)-N(R3)-C(R1R2)-结合的富勒烯骨架(优选C60富勒烯骨架、C70富勒烯骨架),R1表示可以被取代的碳数6~60的芳基或碳数7~60的芳烷基,R2、R3、R4以及R5独立地表示可以被取代的碳数1~20的烷基、可以被取代的碳数3~60的环烷基、可以被取代的碳数1~20的杂烷基、可以被取代的碳数2~60的杂环烷基、可以被取代的碳数1~20的链烯基、可以被取代的碳数7~60的芳烷基,n是1~40。
其中优选
Cn表示富勒烯骨架(优选C60富勒烯骨架、C70富勒烯骨架)。
Bingel衍生物:
其中Cn表示富勒烯骨架(优选C60富勒烯骨架、C70富勒烯骨架)。
z是1~40,
X是碳数1~20的酯、腈、硝基、氰基、碳数1~20的酮、碳数2~20的二烷基磷酸酯、(取代)吡啶、C-≡-C-R、(别名乙炔)等的吸电子基团(EWG),R是Si-(R)3或三取代甲硅烷基(相同或不同),
Y是H、碳数6~60的芳基、碳数6~60的取代芳基、碳数1~20的烷基、碳数1~20的取代烷基。
氮杂富勒烯衍生物:
其中Cn表示富勒烯骨架(优选C60富勒烯骨架、C70富勒烯骨架),
X是1~40,
R是碳数1~20的烷基、碳数1~20的取代烷基、碳数6~60的芳基、碳数6~60的取代芳基、SO2-R′。R′是碳数1~20的烷基、碳数的芳基、碳数6~60的取代芳基。
Diazoline衍生物:
其中,Cn表示富勒烯骨架(优选C60富勒烯骨架、C70富勒烯骨架),
R以及R′独立地表示碳数6~60的芳基,
x是1~40。
酮内酰胺衍生物:
其中R是烷基或取代烷基,n是1~40。
狄尔斯-阿尔德(Diels Alder)衍生物:
其中
x是1~40,
Cn是富勒烯骨架(优选C60富勒烯骨架、C70富勒烯骨架);
R1是H、碳数1~20的烷基、碳数1~20的烷基氧、碳数6~60的芳基、碳数1~20的取代烷基、碳数6~60的取代芳基、碳数6~60的杂芳基、或者是碳数6~60的取代杂芳基;
R2是H、碳数1~20的烷基、碳数1~20的烷基氧、碳数6~60的芳基、碳数1~20的取代烷基、碳数6~60的取代芳基、碳数6~60的杂芳基、或者是碳数6~60的取代杂芳基;
X是O、碳数1~20的烷基、碳数1~20的取代烷基、碳数6~60的芳基、碳数6~60的取代芳基、碳数5~60的杂芳基、或者是碳数5~60的取代杂芳基;
Y是碳数6~60的芳基、碳数6~60的取代芳基、碳数5~60的杂芳基、碳数5~60的取代杂芳基、亚乙烯基、或者是碳数2~20的取代亚乙烯基。
其中
x是1~40;
Cn表示富勒烯骨架(优选C60富勒烯骨架、C70富勒烯骨架);
R1是H、碳数1~20的烷基、碳数1~20的烷基氧、碳数6~60的芳基、碳数1~20的取代烷基、碳数6~60的取代芳基、碳数5~60的杂芳基、或者是碳数5~60的取代杂芳基;
R2是H、碳数1~20的烷基、碳数1~20的烷基氧、碳数6~60的芳基、碳数1~20的取代烷基、碳数6~60的取代芳基、碳数5~60的杂芳基、或者是碳数5~60的取代杂芳基;
Y是碳数6~60的芳基、碳数6~60的取代芳基、碳数5~60的杂芳基、碳数5~60的取代杂芳基、亚乙烯基、或者是碳数2~20的取代亚乙烯基。
具体来说可以举出如下物质。
下面对本发明中使用的高分子发光体进行说明。本发明中使用的高分子发光体具有选自由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构成的一组中的1种以上的二基作为重复单元。
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的重复单元例如可以表示为下式(1)。
(式(1)中、R1、R2、R3、R4、R5、R6、R7以及R8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是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这些基团中所含的氢原子可以被氟原子取代。)
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的重复单元可以表示为下式(2)。
(式(2)中、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以及R18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是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这些基团中含有的氢原子可以被氟原子取代。)
作为式(1)、(2)中的以R1~R18表示的烷基可以是直链状或者是支链状,也可以是环烷基。烷基的碳数是通常为1~20左右。
作为烷基的例子可以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仲丁基、3-甲基丁基、正戊基、正己基、2-乙基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3,7-二甲基辛基、正月桂基等。烷基中的氢原子可以被氟素原子取代。作为被烷基取代了的烷基的例子,可以举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全氟丁基、全氟己基、全氟辛基等。
式(1)、(2)中的以R1~R18表示的烷氧基可以是直链状或者是支链状,也可以是环烷基。烷氧基的碳数是通常为1~20左右。作为烷氧基的例子,可以举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戊氧基、正己氧基、环己氧基、正庚氧基、正辛氧基、2-乙基己氧基、正壬氧基、正癸氧基、3,7-二甲基辛氧基、正月桂氧基等。烷氧基中的氢原子可以被氟原子取代。作为被氟原子取代了的烷氧基的例子,可以举出三氟甲氧基、五氟乙氧基、全氟丁氧基、全氟己基、全氟辛基等。
式(1)、(2)中的以R1~R18表示的芳基是从芳香族烃中除去了一个氢原子后的原子团。芳基中也包括具有稠环的基团、独立的苯环或者稠环的2个以上直接或者通过1,2-亚乙烯基等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芳基的碳数通常是6~60左右,优选是6~48。芳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取代基,可以举出碳数1~20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或碳数1~20的环烷基、在结构中含有碳数1~20的直链状、支链状的烷基或碳数1~20的环烷基的烷氧基、以下式(3)表示的基团、以下式(4)表示的基团。作为芳基的例子,可以举出苯基、C1~C12烷氧基苯基(C1~C12表示碳数1~12。以下相同。)、C1~C12烷基苯基、1-萘基、2-萘基、1-蒽基、2-蒽基、9-蒽基、五氟苯基等,优选C1~C12烷氧基苯基、C1~C12烷基苯基。作为C1~C12烷氧基苯基,具体可以举出甲氧基苯基、乙氧基苯基、正丙氧基苯基、异丙氧基苯基、正丁氧基苯基、异丁氧基苯基、仲丁氧基苯基、叔丁氧基苯基、正戊氧基苯基、正己氧基苯基、环己氧基苯基、正庚氧基苯基、正辛氧基苯基、2-乙基己氧基苯基、正壬氧基苯基、正癸氧基苯基、3,7-二甲基辛氧基苯基、正月桂氧基苯基等。作为C1~C12烷基苯基,具体地可以举出甲基苯基、乙基苯基、二甲基苯基、正丙基苯基、基、甲基乙基苯基、异丙基苯基、正丁基苯基、异丁基苯基、仲丁基苯基、叔丁基苯基、正戊基苯基、异戊基苯基、己基苯基、正庚基苯基、正辛基苯基、正壬基苯基、正癸基苯基、正十二烷基苯基等。芳基中的氢原子可以被氟原子取代。
—O—(CH2)g—O—(CH2)h—CH3
(3)
(式(3)中,g表示1~6的整数,h表示0~5的整数。)
〔式中,Ar2和Ar3分别独立地表示亚芳基或相同或不同的2个以上的亚芳基以单键键合而成的2价基团。Ar4、Ar5、Ar6和Ar7分别独立地表示芳基或1价芳香族杂环基。选自以Ar3、Ar6和Ar7表示的基团中的基团可以与和相同的氮原子结合的选自以Ar2、Ar3、Ar4、Ar5、Ar6和Ar7表示的基团中的基团,彼此以单键或-O-、-S-、-C(=O)-、-C(=O)-O-、-N(R19)-、-C(=O)-N(R19)-或-C(R19)(R19)-键合而形成5~7元环。R19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以Ar2、Ar3、Ar4、Ar5、Ar6、Ar7和R19表示的基团可以分别被烷基、烷氧基、烷硫基、取代羰基、取代羧基、芳基、芳氧基、芳硫基、芳烷基、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氟原子或氰基取代。k和kk分别独立地表示0~3的整数,k和kk中的至少一个是1~3的整数。在Ar2、Ar3、Ar4、Ar5、Ar6、Ar7和R19中存在多个的基团,可相同或不同。〕
式(1)、(2)、(4)中的1价芳香族杂环基的碳数通常为3~60左右,优选是3~20。碳数中不包含取代基的碳数。作为1价芳香族杂环基,可以举出2-二唑基、2-噻二唑基、2-噻唑基、2-唑基、2-噻吩基、2-吡咯基、2-呋喃基、2-吡啶基、3-吡啶基、4吡啶基、2-吡嗪基、2-嘧啶基、2-三嗪基、3-哒嗪基、喹啉基、异喹啉基、2-咔唑基、3-咔唑基、2-吩嗪基、3-吩嗪基、2-吩噻嗪基、3-吩噻嗪基等。
以R1~R18表示的芳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从EL发光的色纯度的观点出发,特别是从改善蓝色的色纯度的观点出发,芳基优选具有以式(4)表示的取代基。
在芳基具有以式(4)表示的取代基时,该芳基可以与式(4)中的选自以Ar2、Ar3、Ar4、Ar5表示的基团中的基团彼此以单键或-O-、-S-、-C(=O)-、-C(=O)-O-、-N(R19)-、-C(=O)-N(R19)-或-C(R19)(R19)-键合,形成5~7元环。
作为具有以式(4)表示的取代基的芳基的例子,可以举出以下式表示的基团、以及这些基团被选自由烷基、烷氧基、烷硫基、取代羰基、取代羧基、芳基、芳氧基、芳硫基、芳烷基、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氟原子和氰基构成的一组中的基团所取代后的基团等。
(式中,从芳香环中伸出来的结合键直接表示结合键或者是经由亚芳基的结合键。)
从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的观点,优选式(1)、(2)中的R1、R2、R9以及
R10是烷基、烷氧基或者是芳基,更优选烷基或者是芳基。
作为以式(1)表示的二基,例如可以举出以下的二基。
作为以式(2)表示的二基,可以举出例如以下的二基。
本发明中使用的高分子发光体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
对于本发明中使用的高分子发光体的数均分子量,从膜形成能力、在溶剂中的溶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用聚苯乙烯换算为103~108左右,更优选用聚苯乙烯换算为103~106左右。对于发明中使用的高分子发光体的重均分子量,优选用聚苯乙烯换算为103~1×108,更优选用聚苯乙烯换算为1×103~1×106
对于本发明的高分子发光体中的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的总量而言,相对于该高分子发光体所具有的全部重复单元的量,通常为10mol%以上,优选为20mol%以上。
本发明中使用的高分子发光体既可以是共轭系高分子也可以是非共轭系高分子,优选为共轭系高分子。
共轭系高分子是指(1)实质上由双键和单键交替排列的结构构成的高分子、(2)实质上由双键和单键经由氮原子排列的结构构成的高分子、(3)实质上由双键和单键交替排列的结构和双键和单键经由氮原子排列的结构构成的高分子等,在本说明书中具体来说是指,至少具有选自由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构成的一组中的1种以上的二基作为重复单元,并且该重复单元之间直接或经由连结键而键合的高分子。共轭系高分子除了具有选自由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构成的一组中的1种以上,还可以具有例如选自二苯并呋喃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二苯并噻吩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咔唑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噻吩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呋喃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吡咯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噻二唑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亚苯基亚乙烯基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亚噻吩基亚乙烯基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三苯基胺二基、吩嗪二基、吩噻嗪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作为重复单元。还可以是除了具有上述的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以外,这些重复单元之间直接或经由连结基团键合的高分子。
共轭系高分子中,在所述重复单元之间经由连结键键合的情况下,作为该连结基团,可以举出例如亚苯基、亚联苯基、萘二基、蒽二基等。
对于共轭系高分子的数均分子量而言,从膜形成能力、在溶剂中的溶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用聚苯乙烯换算为103~108左右,更优选用聚苯乙烯换算为103~106左右。对于所述共轭系高分子的重均分子量而言,优选用聚苯乙烯换算为103~1×108,更优选用聚苯乙烯换算为1×103~1×106
构成共轭系高分子的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的总的分子量在共轭系高分子中占有的比例为,将共轭系高分子的分子量作为1时,通常为0.3以上,优选为0.5以上。
对于共轭系高分子,可以在合成具有适合于采用的聚合反应的官能基团的单体之后,根据需要将其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例如利用使用了碱或适当的催化剂、配体的公知的芳基偶联法等聚合方法来进行聚合,由此合成。
利用芳基偶联的聚合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举出:利用如下Suzuki偶联反应进行聚合的方法,即将具有适于所述聚合反应中的官能基团例如硼酸基或硼酸酯基的单体和具有溴原子、碘原子、氯原子等卤素原子或三氟甲烷磺酸酯基、对甲苯磺酸酯基等磺酸酯基的单体,在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磷酸三钾、氟化钾等无机碱、氟化四丁基铵、氯化四丁基铵、溴化四丁基铵、氢氧化四乙基铵等有机碱的存在下,使用[四(三苯基膦)]钯、[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乙酸钯、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双(环辛二烯)镍等的Pd或Ni络合物催化剂,根据需要还使用三苯基膦、三(2-甲基苯基)膦、三(2-甲氧基苯基)膦、二苯基膦基丙烷、三(环己基)膦、三(叔丁基)膦等配体催化剂的Suzuki偶联反应;利用Yamamoto偶联反应进行聚合的方法,即将具有卤素原子或三氟甲烷磺酸酯基等磺酸酯基的单体彼此,使用由双(环辛二烯)镍等镍0价络合物和联二吡啶等配体构成的催化剂,或者使用具有[双(二苯基膦)乙烷]二氯化镍、[双(二苯基膦)丙烷]二氯化镍等的Ni络合物、根据需要添加的三苯基膦、二苯基膦丙烷、三(环己基)膦、三(叔丁基)膦等配体的催化剂,并采用锌、镁等还原剂,根据需要在脱水条件下进行反应;采用利用芳基偶联反应进行聚合的Kumada-Tamao偶联反应来聚合的方法,即将具有卤化镁基的化合物和具有卤素原子的化合物,使用[双(二苯基膦)乙烷]二氯化镍、[双(二苯基膦)丙烷]二氯化镍等Ni催化剂,在脱水条件下进行反应;将氢原子作为官能基团,利用FeCl3等的氧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电化学地氧化聚合的方法等。
对于反应溶剂,考虑采用的聚合反应、单体和聚合物的溶解性等来进行选择。具体而言举出四氢呋喃、甲苯、1,4-二烷、二甲氧基乙烷、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这些溶剂的2种以上的混合溶剂等有机溶剂,或这些有机溶剂和水的2相体系。
Suzuki偶联反应中优选四氢呋喃、甲苯、1,4-二烷、二甲氧基乙烷、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这些溶剂的2种以上的混合溶剂等有机溶剂,或这些有机溶剂和水的2相体系。通常为了抑制副反应,优选对反应溶剂进行脱氧处理。
Yamamoto偶联反应中优选四氢呋喃、甲苯、1,4-二烷、二甲氧基乙烷、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这些溶剂的2种以上的混合溶剂等有机溶剂。通常为了抑制副反应,优选对反应溶剂进行脱氧处理。
从反应性的观点出发,所述芳基偶联反应中优选Suzuki偶联反应、Yamamoto偶联反应,更优选Suzuki偶联反应和使用了镍0价络合物的Yamamoto偶联反应。关于利用Suzuki偶联进行的聚合,更详细情况可以参考例如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art A:Polymer Chemistry,Vol.39,1533-1556(2001)中记载的公知方法。关于利用Yamamoto偶联进行的聚合,例如可以参考Macromolecules 1992,25,1214-1223中记载的公知方法。
这些反应的反应温度,只要是反应溶液保持液状的温度范围,则没有特别的限定,从反应性的观点出发,其下限优选是-100℃,更优选是-20℃、特别优选是0℃,从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和以所述式(1)或者是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其上限优选是200℃,更优选是150℃,特别优选是120℃。
所述共轭系高分子的取出可以根据公知的方法进行。例如,将反应溶液加入到甲醇等低级醇中析出沉淀后,过滤,干燥,可以获得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在所得的共轭系高分子的纯度低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重结晶、使用索克斯累特回流提取器的连续提取、柱层析法等通常方法来进行精制。
本发明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中除了含有所述高分子发光体和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之外,还可以含有溶剂或者是分散介质。换句话说,本发明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可以是所述高分子发光体和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溶解于溶剂或者是分散于分散介质中的液体状的组合物。
对于所述溶剂,可以从公知的溶剂中适当选择使用能够使所述高分子发光体以及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均匀地溶解或分散的稳定的溶剂。作为这样的溶剂,可以举出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酮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等)、有机氯类(氯仿、1,2-二氯乙烷等)、芳香族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脂肪族烃类(正己烷、环己烷等)、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等)、亚砜类(二甲亚砜等)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对于发光层中的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的含量而言,将所述高分子发光体作为100重量份时,通常为0.001~10重量份,优选为0.001~5重量份,更优选为0.01~1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05重量份~1重量份。
在本发明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含有溶剂时,相对于所述高分子发光体和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的总量100重量份,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中的溶剂的量通常为1000~100000重量份左右。
在不损害电荷输送性、电荷注入性的范围内,本发明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中除了含有所述高分子发光体、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之外,还可以含有其他成分。在有机EL元件中,相对于发光层100重量份,高分子发光体以及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的总量通常为30重量份以上,优选50重量份以上,更优选70重量份以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具备一对电极和设置在这些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发光层中含有:具有选自由未取代或取代的芴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芴二基构成的一组中的1种以上的二基作为重复单元的高分子发光体;和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
有机EL元件的电极之间除了发光层之外还可以具备给定的层,此外也可以具备2层以上的发光层。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具有阳极、阴极、在阳极和阴极之间配置的发光层作为必要构成元件,还可以在阳极和发光层之间、和/或发光层和阴极之间具有与发光层不同的其他层。阳极和阴极之间并不限于一层发光层,也可以配置多个发光层。
作为在阴极和发光层之间设置的层,可以举出电子注入层、电子输送层、空穴阻挡层等。在阴极和发光层之间设置有电子注入层和电子输送层这两个层的情况下,将与阴极相接的层称为电子注入层,将该电子注入层之外的层称为电子输送层。
电子注入层具有改善从阴极的电子注入效率的作用。电子输送层具有改善从与阴极层的表面相接的层的电子注入的作用。空穴阻挡层具有挡住空穴的输送的作用。另外,在电子注入层和/或电子输送层具有挡住空穴的输送的作用时,有时这些层兼作空穴阻挡层。
空穴阻挡层是否具有阻挡空穴的输送的作用,可以通过制作仅使空穴电流流过的元件,并根据其电流值的减少来确认阻挡效果。
作为在阳极和发光层之间设置的层,可以举出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空穴阻挡层等。在阳极和发光层之间设置有空穴注入层和空穴输送层这两个层的情况下,将与阳极相接的层称为空穴注入层,将该空穴注入层之外的层称为空穴输送层。
空穴注入层具有改善从阳极的空穴注入效率的作用。空穴输送层具有改善从与阳极层的表面相接的层的空穴注入的作用。电子阻挡层具有挡住电子的输送的作用。另外,在空穴注入层和/或空穴输送层具有挡住电子的输送的作用时,有时这些层兼作电子阻挡层。
电子阻挡层是否具有阻挡电子的输送的作用,可以通过制作仅使电子电流流过的元件,并根据其电流值的减少来确认阻挡效果。
有时将电子注入层和空穴注入层统称为电荷注入层,有时将电子输送层和空穴输送层统称为电荷输送层。
下面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能够采用的层结构的一例。
a)阳极/发光层/阴极
b)阳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阴极
c)阳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d)阳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阴极
e)阳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f)阳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阴极
g)阳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h)阳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阴极
i)阳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j)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阴极
k)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l)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阴极
m)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n)阳极/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o)阳极/发光层/电子输送层/阴极
p)阳极/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这里,符号“/”表示隔着符号“/”的各层相邻地层叠。以下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可以具有2层以上的发光层。在上述a)~p)层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如果将夹持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层叠体作为“结构单元A”,则作为具有2层以上的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的结构,可以举出下述q)所示的层结构。此外,存在的2个(结构单元A)的层可以相同或不同。
q)阳极/(结构单元A)/电荷发生层/(结构单元A)/阴极
如果将“(结构单元A)/电荷发生层”作为“结构单元B”,则作为具有3层以上的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的结构,可以举出以下r)所表示的层结构。
r)阳极/(结构单元B)x/(结构单元A)/阴极
另外,上述符号“x”表示2以上的整数,(结构单元B)x表示结构单元B层叠有x层的层叠体。多个(结构单元B)的层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有机EL元件通常可以将构成上述有机EL元件的各层按给定的方法依次层叠在支撑基板上而制作,例如对于上述的a)~r)结构,可以从右侧到左侧、或者是从左侧到右侧,依次将各层层叠在支撑基板上而制作。
<阳极>
在具有从发光层发射的光透过阳极射出到元件外部这样结构的有机EL元件的情况下,阳极中可以使用具有光透过性的电极。作为显示光透过性的电极,可以使用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以及金属等薄膜,适合使用电导率和光透过率高的材料。具体而言,可以使用由氧化铟、氧化锌、氧化锡、ITO、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简称IZO)、金、铂、银以及铜等构成的薄膜,其中优选使用由ITO、IZO或氧化锡构成的薄膜。作为阳极的制作方法,可以举出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法、镀膜法等。另外,作为该阳极,也可以使用聚苯胺或其衍生物、聚噻吩或其衍生物等有机的透明导电膜。
对于阳极的膜厚,可以考虑要求的特性以及工艺的简单化等而适当地选择,例如为10nm~10μm,优选20nm~1μm,更优选50nm~500nm。
<阴极>
作为阴极材料优选功函数小、向发光层中的电子注入容易、电导率高的材料。在从阳极侧取出光线这样结构的有机EL元件中,为了将从发光层发射的光在阴极向阳极侧反射,作为阴极材料优选可见光反射率高的材料。阴极中可以使用碱金属、碱土类金属、过渡金属和周期表的13族金属等。作为阴极材料可以举出,锂、钠、钾、铷、铯、铍、镁、钙、锶、钡、铝、钪、钒、锌、钇、铟、铈、钐、铕、铽、镱等金属;及它们中的2种以上的合金;或它们中的一种以上与金、银、铂、铜、锰、钛、钴、镍、钨、锡中的一种以上的合金;石墨或石墨层间化合物等。作为合金的例子,可以举出镁—银合金、镁—铟合金、镁—铝合金、铟—银合金、锂—铝合金、锂—镁合金、锂—铟合金、钙—铝合金等。作为阴极可以使用由导电性金属氧化物和导电性有机物等构成的透明导电性电极。具体而言,作为导电性金属氧化物,可以举出氧化铟、氧化锌、氧化锡、ITO以及IZO,作为导电性有机物可以举出聚苯胺或其衍生物、聚噻吩或其衍生物等。另外,阴极也可以由层叠了2层以上的层叠体构成。另外,有时电子注入层可以用作阴极。
对于阴极的膜厚,可以考虑要求的特性以及工艺的简单化等而适当地选择,例如为10nm~10μm,优选20nm~1μm,更优选50nm~500nm。
作为阴极的制作方法,可以举出真空蒸镀法、溅射法或将金属薄膜热压接的层压法等。
<发光层>
发光层优选是通过涂布法形成。从能够简化制造工艺、生产性优异的观点考虑,优选涂布法。作为涂布法,可以举出流延法、旋涂法、棒涂法、刮刀涂法、辊涂法、凹版印刷、丝网印刷、喷墨法等。在使用所述涂布法形成发光层时,首先将含有所述高分子发光体和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和溶剂的溶液状态的组合物作为涂布液来制作,并利用上述的给定的涂布法将该涂布液涂布在待涂布的层或电极上,进而将其干燥,由此能够形成所需膜厚的发光层。
<其他层>
对于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电子注入层以及电子输送层等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利用涂布法、真空蒸镀法、溅射法以及层压法等给定的成膜方法来形成。
以上说明的有机EL元件能够适宜地用于曲面状或平面状的照明装置,例如用作扫描器的光源的面状光源、以及显示装置等发光装置中。
作为具有有机EL元件的显示装置,可以举出分段显示装置、点矩阵显示装置等。点矩阵显示装置包括有源矩阵显示装置和无源矩阵显示装置。有机EL元件在有源矩阵显示装置和无源矩阵显示装置中作为构成各像素的发光元件来使用。有机EL元件在分段显示装置中作为构成各分段的发光元件或背光灯来使用,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背光灯来使用。
实施例
下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而给出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实施例中数均分子量(Mn)以及重均分子量(Mw)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按聚苯乙烯换算的值。具体来说,利用GPC(东曹制、商品名:HLC-8220GPC),使用串联了TSKgel SuperHM-H(东曹制)3根的柱子,使四氢呋喃作为洗脱溶剂以0.5mL/分钟的流速流过,在40℃进行测定。检测器使用了差示折射率检测器。
<合成例1>(高分子化合物1的合成)
在500ml的4口烧瓶中取入三辛酰基甲基氯化铵(Triscaprylylmethylammoniumchloride、商品名:Aliquat336)1.72g、下式:
表示的化合物A 6.2171g、下式:
表示的化合物B 0.5085g、下式:
表示的化合物C 6.2225g、和下式:
表示的化合物D 0.5487g,进行了氮置换。加入甲苯100ml,并加入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II)7.6mg、碳酸钠水溶液24ml,在回流下搅拌3小时后加入苯基硼酸0.40g,搅拌一夜。加入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水溶液,进一步在回流下搅拌3小时。将得到的反应液分层,用乙酸水溶液和水洗涤有机相之后,滴加到甲醇中,结果产生了沉淀。将得到的沉淀过滤、减压干燥之后,使之溶解于甲苯中,通入硅胶-氧化铝柱中,用甲苯洗涤。将得到的甲苯溶液滴加到甲醇中,结果产生了沉淀。将得到的沉淀过滤、减压干燥,溶解于甲苯,滴加到甲醇,生成了沉淀。将得到的沉淀过滤、减压干燥,得到7.72g的高分子化合物1(共轭系高分子)。高分子化合物1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为Mn是1.2×105,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Mw是2.9×105
<合成例2>(高分子化合物2的合成)
5L可分离式烧瓶中取入三辛酰基甲基氯化铵″(Triscaprylylmethylammoniumchloride、商品名:Aliquat336)40.18g、下式:
表示的化合物A 234.06g、下式:
表示的化合物E 172.06g、和下式:
表示的化合物F 28.5528g,进行氮置换。加入进行了氩气鼓泡的甲苯2620g,边搅拌,边进一步鼓泡30分钟。加入乙酸钯99.1mg、三(邻甲苯基)膦937.0mg,用158g的甲苯冲洗,加热到95℃。滴加17.5重量%碳酸钠水溶液855g之后,浴温升温到110℃,搅拌9.5小时,然后在其中加入将苯基硼酸5.39g溶解于甲苯96ml得到的溶液,搅拌14个小时。加入200ml的甲苯,将反应液分层,将有机相用3重量%乙酸水溶液850ml洗涤2次,进而加入850ml的水和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19.89g,搅拌4小时。分层之后,通入硅胶-氧化铝柱,用甲苯洗涤。将得到的甲苯溶液滴加到甲醇50L中,结果生成了沉淀。将得到的沉淀用甲醇洗涤。减压干燥后溶解于11L的甲苯中,将得到的甲苯溶液滴加到甲醇50L中,结果生成了沉淀。将得到的沉淀过滤、减压干燥,得到了278.39g的高分子化合物2。高分子化合物2的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Mn是7.7×104,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Mw是3.8×105
上述化合物A~F可以利用例如WO2005/52027中记载的方法来合成。
关于下述单体化合物M1、M3、以及以下所示的合成例3的高分子化合物P9,可以利用例如日本特开2009-149850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来合成。
<合成例3>(高分子化合物P9的合成)
将2,7-双(1,3,2-二氧杂硼烷-2-基)-9,9-二辛基芴(1.0675g、2.012mmol)、2,7-二溴-9,9-二辛基芴(0.8873g、1.618mmol)、化合物M1(0.3782g、0.263mmol)、化合物M3(0.1622g、0.101mmol)、N-(4-正丁基苯基)-3,7-二溴吩嗪(化合物D)(0.0191g、0.040mmol)和三辛基甲基氯化铵(AldRich社製、商品名:Aliquat336)(0.26g、0.65mmol),在氩气气氛下溶解于甲苯(20ml)中。溶液中鼓泡氩气之后,升温到80℃,然后加入二氯双三苯基膦钯(2.8mg、4.0μmol)和17.5重量%碳酸钠水溶液(5.5ml、9.1mmol),在回流下反应7个小时。先冷却之后加入苯基硼酸(0.02g、0.2mmol)和二氯双三苯基膦钯(1.4mg、2.0μmol),进一步在回流下反应2小时。加入甲苯(20ml)进行稀释之后,除去水层,加入9重量%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水溶液(12ml),在90℃搅拌2小时之后将有机层依次用离子交换水(26ml)洗涤2次,用3重量%乙酸水溶液(26ml)洗涤2次,用离子交换水(26ml)洗涤2次,接着滴加到甲醇(300ml)中,搅拌30分钟之后过滤出析出的聚合物,用甲醇(60ml)洗涤、减压干燥,得到了粗聚合物。
将该粗聚合物溶解于甲苯(80ml)中,通入填充于柱中的氧化铝(14g)、硅胶(31g)中,进一步通入甲苯(50ml)。将得到的溶液滴加到甲醇(300ml)中,搅拌30分钟之后,滤出析出的聚合物,用甲醇(60ml)洗涤,减压干燥,得到了作为聚合物的高分子化合物P9(1.38g、収率72%)。高分子化合物P9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Mn是1.2×105,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Mw是3.3×105,玻璃化转变温度是109℃,薄膜的荧光峰波长是446nm和462nm。
由加入的原料可以推测高分子化合物P9是以下述比例(摩尔比)来含有下述重复单元的高分子化合物。
<涂布溶液A1的制作>
将高分子化合物1以1.0重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中后,将该溶液用孔径0.2μm的特氟龙(注册商标)滤色器进行过滤,制作了涂布溶液A1。
<涂布溶液B的制作>
将高分子化合物2以0.5重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中后,将该溶液用孔径0.2μm的特氟龙(注册商标)滤色器进行过滤,制作了涂布溶液B。
<涂布溶液A2的制作>
将高分子化合物1以1.0重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中,进而作为富勒烯衍生物溶解[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BM)(アメリカンダイソ一ス社製ADS61BFB){高分子化合物1∶PCBM=100∶0.2(重量比)},然后将该溶液用孔径0.2μm的特氟隆(注册商标)滤色器进行过滤,制作了涂布溶液A2。
<涂布溶液A3的制作>
将高分子化合物1以1.0重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中,进而作为富勒烯衍生物溶解[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BM)(アメリカンダイソ一ス社製ADS61BFB){高分子化合物1∶PCBM=100∶0.1(重量比)},然后将该溶液用孔径0.2μm的特氟隆(注册商标)滤色器进行过滤,制作了涂布溶液A3。
<涂布溶液A4的制作>
将高分子化合物1以1.0重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中,进而作为富勒烯衍生物溶解[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BM)(アメリカンダイソ一ス社製ADS61BFB){高分子化合物1∶PCBM=100∶0.01(重量比)},然后将该溶液用孔径0.2μm的特氟隆(注册商标)滤色器进行过滤,制作了涂布溶液A4。
<涂布溶液A5的制作>
将高分子化合物P9以1.0重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中后,将该溶液用孔径0.2μm的特氟龙(注册商标)滤色器进行过滤,制作了涂布溶液A5。
<涂布溶液A6的制作>
将高分子化合物P9以1.0重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中,进而作为富勒烯衍生物溶解[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BM)(アメリカンダイソ一ス社製ADS61BFB){高分子化合物1∶PCBM=100∶0.1(重量比)},然后将该溶液用孔径0.2μm的特氟隆(注册商标)滤色器进行过滤,制作了涂布溶液A6。
(有机EL元件的制作、评价)
<实施例1>
在通过溅射法在表面形成有作为阳极的ITO膜(膜厚:150nm)的玻璃基板上,旋涂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溶液(PlextRonics社製、商品名:HIL764),进一步,将其在大气中,热板上用170℃干燥15分钟,形成了空穴注入层(膜厚:50nm)。接着,在空穴注入层上旋涂涂布溶液B,在手套箱中氮气气氛下用180℃烘烤60分钟,由此形成了空穴输送层(膜厚:20nm)。进而在空穴输送层上旋涂所述涂布溶液A2,形成了发光层。在发光层的形成中将其膜厚调节为80nm。
然后在氮气气氛下用130℃的手套箱中烘烤10分钟,进而以4nm的厚度蒸镀NaF,接着以100nm的厚度蒸镀Al,形成了阴极。
蒸镀时的真空度是1×10-4Pa~9×10-3Pa的范围。元件的形状是2mm×2mm的正方形。将得到的原件以初期亮度5000cd/m2恒电流驱动,进行了寿命试验。测定了初期亮度降低至4000cd/m2(初期亮度的80%)的时间(将该时间称为LT80)。测定了亮度为100cd/m2时的EL发光的色度,也即色度坐标(C.I.E1931)上的坐标值。将测定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2>
除了代替涂布溶液A2而使用了涂布溶液A3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有机EL元件,测定了有机EL元件的LT80和色度。将测定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3>
除了代替涂布溶液A2而使用了涂布溶液A4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有机EL元件,测定了有机EL元件的LT80和色度。将测定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4>
除了代替涂布溶液A2而使用了涂布溶液A6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有机EL元件,测定了有机EL元件的LT80和色度。将测定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1>
除了代替涂布溶液A2而使用了涂布溶液A1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有机EL元件,测定了有机EL元件的LT80和色度。将测定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2>
除了代替涂布溶液A2而使用了涂布溶液A5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有机EL元件,测定了有机EL元件的LT80和色度。将测定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由表1可知,具备含有高分子发光体(高分子化合物1)以及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的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与具备仅由高分子发光体构成的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相比,初期亮度相同情况下的LT80寿命显著提高。因此可以确认,具备含有本发明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的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的元件寿命优异。通过形成含有具有以式(4)表示的取代基的高分子发光体的发光层,可以获得色纯度高的蓝色发光的有机EL元件。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元件寿命得以改善的有机EL元件。

Claims (13)

1.一种蓝色发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包括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一
对电极和在这些电极之间设置的发光层,
所述发光层中含有:
具有选自下述式(1)表示的基团和下述式(2)表示的基团所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基团作为重复单元,且该重复单元之间直接键合或者经由选自由亚苯基、亚联苯基、萘二基和蒽二基所组成的组中的连结基键合的高分子发光体;以及
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
式(1)中,R1、R2、R3、R4、R5、R6、R7和R8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这些基团中含有的氢原子任选被氟原子取代,
R1、R2、R3、R4、R5、R6、R7和R8中的至少之一表示下述式(4)所示的具有取代基的芳基,
式(2)中、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以及R18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这些基团中含有的氢原子任选被氟原子取代,
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以及R18中的至少之一表示下述式(4)所示的具有取代基的芳基,
式(4)中,Ar2和Ar3分别独立地表示亚芳基或相同或不同的2个以上的亚芳基以单键键合而成的2价基团,
Ar4、Ar5、Ar6和Ar7分别独立地表示芳基或1价芳香族杂环基,
选自以Ar3、Ar6和Ar7表示的基团中的基团任选与和该基团键合在相同的氮原子上的、选自以Ar2、Ar3、Ar4、Ar5、Ar6和Ar7表示的基团中的基团,彼此以单键或-O-、-S-、-C(=O)-、-C(=O)-O-、-N(R19)-、-C(=O)-N(R19)-或-C(R19)(R19)-键合而形成5~7元环,
R19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
以Ar2、Ar3、Ar4、Ar5、Ar6、Ar7和R19表示的基团任选分别被烷基、烷氧基、烷硫基、取代羰基、取代羧基、芳基、芳氧基、芳硫基、芳烷基、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氟原子或氰基取代,
k和kk分别独立地表示0~3的整数,k和kk中的至少一个是1~3的整数,
在Ar2、Ar3、Ar4、Ar5、Ar6、Ar7和R19中存在多个的基团,可相同或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富勒烯的衍生物是亚甲基富勒烯衍生物、苯基丁酸甲酯衍生物、噻吩基丁酸甲酯衍生物、Prato衍生物、Bingel衍生物、Diazoline衍生物、氮杂富勒烯衍生物、酮内酰胺衍生物或狄尔斯-阿尔德衍生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高分子发光体是共轭系高分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所述高分子发光体为100重量份时,发光层中的富勒烯和/或富勒烯衍生物的含量为0.001~5重量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所述高分子发光体为100重量份时,发光层中的富勒烯和/或富勒烯衍生物的含量为0.01~1重量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所述高分子发光体除了具有选自上述式(1)表示的基团和上述式(2)表示的基团所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基团作为重复单元,还具有选自由二苯并呋喃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二苯并噻吩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咔唑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噻吩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呋喃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吡咯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噻二唑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亚苯基亚乙烯基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亚噻吩基亚乙烯基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三苯基胺二基、吩噁嗪二基、吩噻嗪二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作为重复单元,且该重复单元之间直接键合或者经由选自由亚苯基、亚联苯基、萘二基和蒽二基所组成的组中的连结基键合。
7.一种发光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8.一种蓝色发光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含有:
具有选自下述式(1)表示的基团和下述式(2)表示的基团所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基团作为重复单元,且该重复单元之间直接键合或者经由选自由亚苯基、亚联苯基、萘二基和蒽二基所组成的组中的连结基键合的高分子发光体;以及
富勒烯和/或富勒烯的衍生物,
式(1)中,R1、R2、R3、R4、R5、R6、R7和R8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这些基团中含有的氢原子任选被氟原子取代,
R1、R2、R3、R4、R5、R6、R7和R8中的至少之一表示下述式(4)所示的具有取代基的芳基,
式(2)中、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以及R18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这些基团中含有的氢原子任选被氟原子取代,
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以及R18中的至少之一表示下述式(4)所示的具有取代基的芳基,
式(4)中,Ar2和Ar3分别独立地表示亚芳基或相同或不同的2个以上的亚芳基以单键键合而成的2价基团,
Ar4、Ar5、Ar6和Ar7分别独立地表示芳基或1价芳香族杂环基,
选自以Ar3、Ar6和Ar7表示的基团中的基团任选与和该基团键合在相同的氮原子上的、选自以Ar2、Ar3、Ar4、Ar5、Ar6和Ar7表示的基团中的基团,彼此以单键或-O-、-S-、-C(=O)-、-C(=O)-O-、-N(R19)-、-C(=O)-N(R19)-或-C(R19)(R19)-键合而形成5~7元环,
R19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
以Ar2、Ar3、Ar4、Ar5、Ar6、Ar7和R19表示的基团任选分别被烷基、烷氧基、烷硫基、取代羰基、取代羧基、芳基、芳氧基、芳硫基、芳烷基、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氟原子或氰基取代,
k和kk分别独立地表示0~3的整数,k和kk中的至少一个是1~3的整数,
在Ar2、Ar3、Ar4、Ar5、Ar6、Ar7和R19中存在多个的基团,可相同或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其中富勒烯的衍生物是亚甲基富勒烯衍生物、苯基丁酸甲酯衍生物、噻吩基丁酸甲酯衍生物、Prato衍生物、Bingel衍生物、Diazoline衍生物、氮杂富勒烯衍生物、酮内酰胺衍生物或狄尔斯-阿尔德衍生物。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其中高分子发光体是共轭系高分子。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其中所述高分子发光体为100重量份时,富勒烯和/或富勒烯衍生物的含量为0.001~5重量份。
12.根据权利要求8~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其中所述高分子发光体为100重量份时,富勒烯和/或富勒烯衍生物的含量为0.01~1重量份。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所述高分子发光体除了具有选自上述式(1)表示的基团和上述式(2)表示的基团所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基团作为重复单元,还具有选自由二苯并呋喃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二苯并噻吩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咔唑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噻吩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呋喃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吡咯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并噻二唑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亚苯基亚乙烯基二基、未取代或取代的亚噻吩基亚乙烯基二基、和未取代或取代的三苯基胺二基、吩噁嗪二基、吩噻嗪二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作为重复单元,且该重复单元之间直接键合或者经由选自由亚苯基、亚联苯基、萘二基和蒽二基所组成的组中的连结基键合。
CN201080031267.7A 2009-07-14 2010-07-12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3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5364 2009-07-14
JP2009165364 2009-07-14
JP2010010742 2010-01-21
JP2010-010742 2010-01-21
PCT/JP2010/062027 WO2011007851A1 (ja) 2009-07-14 2010-07-12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高分子発光体組成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3852A CN102473852A (zh) 2012-05-23
CN102473852B true CN102473852B (zh) 2015-08-19

Family

ID=43449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126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3852B (zh) 2009-07-14 2010-07-12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12627A1 (zh)
EP (1) EP2455992A4 (zh)
JP (1) JP5834385B2 (zh)
KR (1) KR101861385B1 (zh)
CN (1) CN102473852B (zh)
TW (1) TWI490308B (zh)
WO (1) WO20110078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94714A1 (ja) * 2015-05-29 2016-12-08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電子機器
CN111056946A (zh) * 2019-11-06 2020-04-2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材料、发光器件以及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64183A1 (en) * 2004-12-14 2006-06-22 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 Limited Method of preparing opto-electronic device
CN1969403A (zh) * 2004-06-16 2007-05-2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器件
WO2008082665A2 (en) * 2006-12-29 2008-07-10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rocess for forming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devices made by the process
WO2009022733A1 (ja) * 2007-08-10 2009-02-19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組成物及び有機光電変換素子
WO2009068884A1 (en) * 2007-11-28 2009-06-04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Multilayer heterostructures for application in oleds and photovoltaic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65218B (en) 2003-11-17 2012-06-01 Sumitomo Chemical Co Conjugated oligomers or polymers based on crosslinkable arylamine compounds
US20060105200A1 (en) * 2004-11-17 2006-05-18 Dmytro Poplavsky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7960037B2 (en) * 2004-12-03 2011-06-1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rbon nanotube polymer composition and devices
CN101203539B (zh) * 2005-06-22 2012-07-1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发光元件
JP5661982B2 (ja) * 2005-09-14 2015-01-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発光材料及び発光素子
CN101360773B (zh) * 2005-11-18 2012-01-0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及用其形成的高分子发光元件
US20100176377A1 (en) * 2005-11-18 2010-07-15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olymeric compound and polymer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using the same
US20100165604A1 (en) * 2005-11-30 2010-07-01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Whi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KR20080071159A (ko) * 2005-11-30 2008-08-01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WO2008006071A2 (en) 2006-07-06 2008-01-10 Solenne Bv Blends of fullerene derivatives, and uses thereof in electronic devices
JP2009073808A (ja) * 2007-08-30 2009-04-0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高分子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光電変換素子
JP5353186B2 (ja) 2007-11-30 2013-11-2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アミン系高分子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
CN101945922A (zh) * 2008-02-18 2011-01-1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组合物及使用其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9403A (zh) * 2004-06-16 2007-05-2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器件
WO2006064183A1 (en) * 2004-12-14 2006-06-22 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 Limited Method of preparing opto-electronic device
WO2008082665A2 (en) * 2006-12-29 2008-07-10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rocess for forming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devices made by the process
WO2009022733A1 (ja) * 2007-08-10 2009-02-19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組成物及び有機光電変換素子
WO2009068884A1 (en) * 2007-11-28 2009-06-04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Multilayer heterostructures for application in oleds and photovoltaic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42838A (ko) 2012-05-03
JP2011171692A (ja) 2011-09-01
EP2455992A1 (en) 2012-05-23
CN102473852A (zh) 2012-05-23
EP2455992A4 (en) 2015-07-22
US20120112627A1 (en) 2012-05-10
TWI490308B (zh) 2015-07-01
JP5834385B2 (ja) 2015-12-24
KR101861385B1 (ko) 2018-05-28
WO2011007851A1 (ja) 2011-01-20
TW201111470A (en) 2011-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6118C (zh) 三环芳基胺单体及其聚合物和器件
KR101256301B1 (ko) 유기 일렉트로닉스용 재료, 유기 일렉트로닉스 소자 및 유기 일렉트로루미네센스 소자
JP5345320B2 (ja) 新しい種類の架橋ビフェニレンポリマー
CN103975455B (zh) 有机电子材料、油墨组合物以及有机电子元件
EP1877518B1 (de) Synthese von phenylsubstituierten polyfluoranthenen und ihre verwendung
CN101600752B (zh) 高分子发光元件、高分子化合物、组合物、液态组合物及导电性薄膜
TWI535758B (zh) 高分子發光元件
JP2008519140A5 (zh)
CN101646709A (zh) 嵌段共聚物以及使用该共聚物的组合物、液体状组合物、发光性薄膜及高分子发光元件
CN102292375A (zh) 高分子化合物和使用其的发光元件
CN100559629C (zh) 有机电致发光用高分子组合物
CN102473852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
CN110235269A (zh) 有机电子材料及其利用
CN1784445B (zh) 在光学器件中使用的含苯并三唑的新聚合物
CN102696128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高分子发光体组合物
JP5654729B2 (ja) 有機発光デバイス
CN110352508A (zh) 有机电子材料及其利用
WO2017170325A1 (ja) 発光素子
JP2008244462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用材料、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

Termination date: 201807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