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6940A - 显示片、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片、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6940A
CN102466940A CN2011103349063A CN201110334906A CN102466940A CN 102466940 A CN102466940 A CN 102466940A CN 2011103349063 A CN2011103349063 A CN 2011103349063A CN 201110334906 A CN201110334906 A CN 201110334906A CN 102466940 A CN102466940 A CN 102466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ulate
mentioned
restraint layer
display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349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川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66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69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 G02F1/16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by electrophoresi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2001/1678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particle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靠性高、能够发挥优异的显示特性的显示片、具备该显示片的显示装置以及可靠性高的电子设备。显示装置(20)具有设置于显示面(121)侧的基板(12)、与基板(12)相对配置的对置基板(11)、设置于基板(12)与对置基板(11)之间且填充有使白色微粒(A)和黑色微粒(B)分散于分散介质(7)中而成的分散液(100)的显示层(400)、以及设置于显示层(400)内的允许微粒的向显示层(400)的厚度方向的移动且抑制微粒在显示层(400)的面内方向的移动的微粒约束层(6),微粒约束层(6)在基板(12)侧,与对置基板(11)侧相比基板(12)侧这一方的空隙率高。

Description

显示片、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片、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构成电子纸的图像显示部的装置,已知有利用了微粒的电泳的电泳显示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电泳显示器,具有优异的便携性及节电性,特别适合作为电子纸的图像显示部。
电泳显示器具有相对向配置的一对电极和设置于这些电极间的显示层,在显示层填充有分散液,所述分散液例如将带正电的白色微粒和带负电的黑色微粒分散于液相分散介质而成。这样的电泳显示器构成为,通过在一对电极间施加电压,使白色微粒及黑色微粒向期望的方向泳动而显示期望的图像。
在此,显示层的结构主要分类为:如专利文献1那样通过间隔壁将显示层分割为多个单元并在各单元填充分散液的“间隔壁型”、如专利文献2那样配置多个封入有分散液的微囊并通过粘结剂将其固定的“微囊型”以及如专利文献3那样将显示层作为一个空间(即不通过间隔壁等分割)而在该空间内填充分散液的“液晶型”。
但是,在“间隔壁型”中,存在显示面内的有效显示区域(能够改变显示色的区域)因间隔壁而减少、显示特性下降的问题。另外,在“微囊型”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在相邻的微囊间产生间隙而显示面内的有效显示区域减少、显示特性下降,当在一对电极间施加电压时会因粘结剂而产生泄漏电流、由此显示特性下降。另外,在“液晶型”中,能够利用显示面内的大致整个区域作为有效显示区域,但是存在以下问题:例如在使显示器如书本那样竖立的情况下,白色微粒及黑色微粒会因自重而向垂直方向下侧移动(沉降),从而无法维持显示图像,可靠性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441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4020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平8-5107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靠性高、能够发挥优异的显示特性的显示片、具备该显示片的显示装置以及可靠性高的电子设备。
这样的目的,通过下述的本发明来实现。
本发明的显示片具备:设置于显示面侧的第1基板;与上述第1基板相对配置的第2基板;显示层,其设置于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且填充有分散液,该分散液通过使带正电或带负电的至少一种微粒分散于分散介质而成;以及设置于上述显示层内的微粒约束层,其中,上述微粒约束层,在上述第1基板侧,与上述第2基板侧相比上述第1基板侧这一方的空隙率高。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高、能够发挥优异的显示特性的显示片。
在本发明的显示片中,优选地,上述微粒约束层具有设置于上述第1基板侧的第1微粒约束层和与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相比靠上述第2基板侧设置的第2微粒约束层;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与上述第2微粒约束层相比空隙率高。
由此,微粒约束层的结构变得简单。
本发明的显示片具备:设置于显示面侧的第1基板;与上述第1基板相对配置的第2基板;显示层,其设置于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且填充有分散液,该分散液通过使带正电或带负电的至少一种微粒分散于分散介质而成;以及设置于上述显示层内的微粒约束层,其中,上述微粒约束层具有设置于上述第1基板侧的第1微粒约束层和与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相比靠上述第2基板侧设置的第2微粒约束层;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与上述第2微粒约束层相比空隙率高。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高、能够发挥优异的显示特性的显示片。
在本发明的显示片中,优选地,上述微粒约束层允许上述微粒的向上述显示层的厚度方向的移动,并且抑制上述微粒在前述显示层的面内方向的移动。
由此,能够发挥更加优异的显示特性。
在本发明的显示片中,优选地,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的空隙率为70%以上且99%以下;上述第2微粒约束层的空隙率为50%以上且90%以下。
由此,在第1微粒约束层内,能够使微粒向显示层的厚度方向顺畅地移动,并且能够抑制微粒向显示层的面方向的移动。而且,能够在从显示面观看时使第1微粒约束层不明显。
在本发明的显示片中,优选地,在将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的厚度设定为H1、将上述第2微粒约束层的厚度设定为H2时,H1/H2为0.1以上且0.5以下。
由此,能够充分提高微粒约束层在显示层中所占的比例。在第1微粒约束层61和第2微粒约束层62中,由于第2微粒约束层这一方微粒的约束性高,所以通过提高第2微粒约束层的比例,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或抑制将显示片竖立时的微粒的向铅直方向下侧的移动(沉降)。而且,由于能够将第1微粒约束层的厚度设定为从显示面不会辨识出第2微粒约束层的程度的厚度,所以能够防止显示特性的下降。
在本发明的显示片中,优选地,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相对于上述第1基板分离,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与上述第1基板的分离距离为上述微粒的平均粒径的0.5倍以上且5倍以下。
由此,能够在从显示面观看时使微粒约束层更加不明显。
在本发明的显示片中,优选地,上述微粒约束层还具有与上述第2微粒约束层相比靠上述第2基板侧设置的第3微粒约束层,上述第3微粒约束层与上述第2微粒约束层相比空隙率高。
由此,能够在第2基板侧使微粒在显示层的面内方向移动。因此,例如,在对装置施加强冲击、以同一姿势长时间放置,从而发生微粒偏置的情况下,再次在表示层中使微粒均匀分散变得简单。
在本发明的显示片中,优选地,上述第3微粒约束层的空隙率为70%以上且99%以下。
由此,在表示层中使微粒均匀分散进一步变得简单。
在本发明的显示片中,优选地,上述微粒约束层具有多孔质体以及纤维的集合体中的至少一种。
由此,微粒约束层的结构变得简单。
在本发明的显示片中,优选地,在上述分散液中,含有带正电或带负电的第1微粒和以与上述第1微粒相反的极性带电的第2微粒;上述第1微粒与上述第2微粒的平均粒径大致相等。
由此,由于关于第1微粒及第2微粒中的任一微粒都可得到同样的效果,所以显示特性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本发明的显示片。
由此,可得到可靠性高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备本发明的显示装置。
由此,可得到可靠性高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现有的显示装置的问题的图。
图3是表示现有的显示装置的问题的图。
图4是说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驱动和效果的剖面图。
图5是说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驱动和效果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的驱动和效果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显示片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应用于电子纸的情况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应用于显示器的情况的实施方式的图。
符号说明
1...基部,2...基部,3...第1电极,4...第2电极,6...微粒约束层,61...第1微粒约束层,611...无纺织物,611a...纤维,62...第2微粒约束层,621...无纺织物,621a...纤维,63...第3微粒约束层,7...分散介质,8...柱部件,9...密封部,100...分散液,11、11E...对置基板,12、12E...基板,121...显示面,20、20E...显示装置,21、21E...显示片,22...电路基板,22E...写入装置,21E...基座,222E...共用电极,223E...部分电极,224E...写入笔,225E...电压施加单元,400...显示层,600...电子纸,601...主体,602...显示单元,800...显示器,801...主体部,802a、802b...输送辊对,803...孔部,804...透明玻璃板,805...插入口,806...端子部,807...插座,808...控制器,809...操作部,A...白色微粒,B...黑色微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显示片、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1.显示装置
首先,关于组装有本发明的显示片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图2及图3是表示现有的显示装置的问题点的图,图4及图5是分别说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驱动和效果的剖面图。另外,以下为了说明的方便,将图1~图5中的上侧作为“上”,将下侧作为“下”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20是利用微粒的泳动来显示期望的图像的电泳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20具有显示片(前板)21和电路基板(后板)22。
如图1所示,显示片21具有基板(第1基板)12和在基板12上设置的、填充有分散液100的显示层400,基板12具备平板状的基部2和在基部2的底面设置的第2电极4。在这样的显示片21中,基板12的顶面构成显示面121。另外,以下,所谓显示面121,指显示装置20的俯视时,基板12的顶面与显示层400重叠的区域,其以外的区域(例如与后述的密封部9重叠的区域)除外。
另一方面,电路基板22具有对置基板11和设置于该对置基板11的未图示的电路,对置基板11具备平板状的基部1和设置于基部1的顶面的多个第1电极3。电路例如具有:矩阵状排列的TFT(开关元件)、与TFT对应地形成的栅线及数据线、对栅线施加期望电压的栅驱动器、对数据线施加期望电压的数据驱动器以及控制栅驱动器和数据驱动器的驱动的控制部。
在这样的显示装置20中,对置基板11兼作显示片21的第2基板。
以下,关于各部分的结构顺序进行说明。
基部1及基部2分别由片状(平板状)的部件构成,具有支持及保护在它们之间配置的各部件的功能。各基部1、2分别可以是具有挠性的基部和硬质的基部中的任一种,但优选是具有挠性的基部。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基部1、2,能够获得具有挠性的显示装置20,即能够获得例如在构建电子纸方面有用的显示装置20。
在将各基部(基材层)1、2设定为具有挠性的情况下,作为其构成材料,分别可举出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乙烯等聚烯烃、改性聚烯烃、聚酰胺、热塑性聚酰亚胺、聚醚、聚醚酮、聚氨酯系、氯化聚乙烯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等,或者以这些物质为主的共聚物、共混体、聚合物合金等,能够使用这些物质之中的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这样的基部1、2的平均厚度分别根据构成材料、用途等适宜设定,没有特别限定,但在设定为具有挠性的情况下,优选是2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的程度,更优选是25μm以上且250μm以下的程度。由此,能够实现显示装置20的柔软性与强度的协调,并且实现显示装置20的小型化(特别是薄型化)。
在这些基部1、2的显示层400侧的面、即在基部1的顶面以及基部2的底面,分别设置有呈膜状的第1电极3和第2电极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电极4设定为共用电极,将第1电极3设定为被分割为矩阵状的分体电极(连接于TFT的像素电极)。在该显示装置20中,1个第1电极3与第2电极4重叠的区域构成1个像素。
作为电极3、4的构成材料,分别只要实际上具有导电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举出金、银、铜、铝或者含有这些物质的合金等金属材料、炭黑等碳系材料、聚乙炔、聚芴或者这些物质的衍生物等电子导电性高分子材料、在聚乙烯醇、聚碳酸酯等树脂基质中分散有NaCl、Cu(CF3SO3)2等离子性物质的离子导电性高分子材料、铟氧化物(IO)、氧化铟锡(ITO)、掺氟氧化锡(FTO)等导电性氧化物材料那样的各种导电性材料,能够使用这些物质之中的1种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另外,电极3、4的平均厚度分别根据构成材料、用途等适宜设定,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是0.0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程度,更优选是0.02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程度。
在此,各基部1、2以及各电极3、4之中,配置在显示面121侧的基部以及电极分别具有透光性,即实际上为透明(无色透明、有色透明或者半透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基板12的表面构成显示面121,所以至少基部2以及第2电极4实质上为透明。由此,能够从显示面121侧通过目视容易辨识分散液100中的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状态、即显示于显示装置20的信息(图像)。
在基板12与对置基板11之间,沿它们的边缘部设置有密封部9。通过该密封部9,显示层400被气密地密封。由此,能够防止向显示装置20外部漏出分散液100和/或水分向显示装置20内渗入,更切实地防止显示装置20的显示性能的劣化。
作为密封部9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烯烃系树脂那样的热塑性树脂,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酚系树脂那样的热固化性树脂等各种树脂材料,能够使用这些物质之中的1种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显示层400由分散液100充满。进而,在显示层400内设置有由柱部件8固定的微粒约束层6。
分散液100,通过使以相互相反的极性带电的白色微粒(第1微粒)A及黑色微粒(第2微粒)B分散于分散介质7中而成。
作为分散介质7,适合使用具有较高的绝缘性的物质。作为这样的分散介质7,可举出例如各种水(例如蒸馏水、纯净水等)、甲醇等醇类、甲基溶纤剂等溶纤剂类、醋酸甲酯等酯类、丙酮等酮类、戊烷等脂肪族烃类(液体石蜡)、环己烷等脂环式烃类、苯等芳香族烃类、二氯甲烷等卤代烃类、吡啶等芳香族杂环类、乙腈等腈类、N,N-二甲基甲酰胺等酰胺类、羧酸盐、硅油或其他各种油类等,能够将这些物质单独或作为混合物使用。
其中,作为分散介质7,优选以脂肪族烃类(液体石蜡)或者硅油作为主成分。以液体石蜡或者硅油作为主成分的分散介质7,由于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凝集抑制效果高,所以优选。由此,能够更加切实地防止或者抑制显示装置20的显示性能经时劣化。另外,液体石蜡或者硅油因为没有不饱和键所以耐气候性优异,以及安全性也高,所以优选。
另外,在分散介质7中,根据需要,例如也可以添加电解质、链烯基琥珀酸酯那样的表面活性剂(阴离子性或阳离子性)、包含金属皂、树脂材料、橡胶材料、油类、清漆、复合物等的微粒的带电控制(电荷调节)剂、硅烷类偶联剂等分散剂、润滑剂、稳定剂等各种添加剂。另外,在将分散介质7着色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分散介质7中溶解蒽醌系染料、偶氮系染料、靛蓝系染料等各种染料。
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分别为具有电荷且通过电场作用可在分散介质7中电泳的微粒。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分别只要具有电荷便能够使用任何微粒,而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使用颜料微粒、树脂微粒或它们的复合微粒之中的至少一种。这些微粒具有制造容易而且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带电控制的优点。
作为构成颜料微粒的颜料,可举出例如:苯胺黑、炭黑、钛黑、亚铬酸铜等黑色颜料,二氧化钛、氧化锑等白色颜料,单偶氮等偶氮系颜料,异吲哚啉酮、黄铅等黄色颜料,喹吖啶酮红、硫酸钼酸铬酸铅等红色颜料,酞菁蓝、阴丹士林等蓝色颜料,酞菁绿等绿色颜料等,能够使用这些物质之中的1种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另外,作为构成树脂微粒的树脂材料,可举出例如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尿素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苯乙烯、聚酯等,能够使用这些物质之中的1种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另外,作为复合微粒,例如可举出在颜料微粒的表面被覆树脂材料和/或其他颜料而成的微粒、在树脂微粒的表面被覆颜料而成的微粒、由将颜料和树脂材料以适宜的组成比混合而成的混合物构成的微粒等。
作为在颜料微粒的表面被覆其他颜料而成的微粒,例如能够例示在氧化钛微粒的表面被覆氧化硅和/或氧化铝而成的微粒,这样的微粒适合用作为白色微粒A。另外,炭黑微粒或者将其表面被覆的微粒,适合用作为黑色微粒B。
另外,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形状分别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是球形状。另外,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平均粒径分别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是10nm以上且500nm以下,更优选是20nm以上且300nm以下。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平均粒径若不足10nm则有时无法得到充分的色度,导致对比度降低、显示不鲜明。相反地,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平均粒径若超过300nm则微粒自身的着色度需要高到必要以上,有时导致颜料等的使用量增大和/或在为了显示而施加电压的部分难以实现微粒的迅速移动,其响应速度降低。
另外,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平均粒径指用动态光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例如,产品名:LB-500、(株)堀场制作所制)测定的体积平均粒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平均粒径设定为相互大致相等。
接着,关于微粒约束层6进行说明,在这之前,先说明在省略了微粒约束层6的情况下会引起的问题。
若在电极3、4之间施加预定的电压,则如图2所示,能够使白色微粒A聚集于显示层400的第2电极4(基板12)侧,使黑色微粒B聚集于显示层400的第1电极3(对置基板11)侧。由此,在显示面121整个区域成为白色显示的状态。
在此,假定显示装置20以手持而如书本那样竖立的状态被观察的情况。因此,如图3所示,在使省略了微粒约束层6的显示装置20如书本那样竖立地保持的情况下,白色微粒A之中的与第2电极4接触的微粒和/或位于第2电极4附近的微粒,因与第2电极4的吸附力而维持其位置,但比较远离第2电极4的微粒,由于在与第2电极4之间吸附力不起作用(或者起作用的吸附力微小),所以由于自重而在铅直方向向下侧移动(沉降)。关于黑色微粒B也同样。
若发生这样的现象,则在显示层400内,发生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偏置,显示于显示面121的图像成为存在不均匀的图像。另外,在因白色微粒A的移动(沉降)而使得白色微粒A的数量减少的像素中,由于不能获得高反射率,所以对比度降低。
这样,在没有微粒约束层6的现有型的显示装置中,缺乏可靠性,不能发挥优异的显示特性。
另外,若一旦发生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沉降,则难以在显示层400中使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再次均匀分散,例如,需要暂时对显示进行复位等。因此,在无法复位的情况下显示特性变差着而持续显示,在为了使显示特性恢复而复位的情况下,显示暂时中止,导致显示装置20的便利性变差。
微粒约束层6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即防止或抑制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向铅直方向下侧的移动(沉降),使得显示装置20发挥优异的显示特性。
以下,关于微粒约束层6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微粒约束层6设置于显示层400内。这样的微粒约束层6具有允许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向显示层400的厚度方向的移动且抑制显示层400的面内方向的移动的功能。另外,该功能如后所述,指在对电极3、4之间施加电压时,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能够向显示层400的厚度方向移动,当在对电极3、4不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将显示装置20竖立时,阻止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向显示层400的面方向(铅直方向下侧)的移动的功能。
因此,微粒约束层6,可以是例如在显示层400的厚度方向与面方向微粒约束力不同的约束层,即微粒约束力具有各向异性的约束层。在该情况下,只要与显示层400的厚度方向相比,使面方向的微粒约束力高即可。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切实地发挥上述功能。
此外,微粒约束层6,也可以是例如在显示层400的厚度方向与面方向微粒约束力相等的约束层。在此情况下,微粒约束层6的微粒约束力也能够设定为以下强度:使得不能因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自重而在微粒约束层6中移动,而在对电极3、4之间施加预定以上的电压的状态下能够在微粒约束层6中移动。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切实地发挥上述功能。
作为这样的微粒约束层6,只要具有上述功能,便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是多孔质体和纤维的集合体中的任意一种。由此,可得到上述功能优异且比较简单的结构的微粒约束层6。
作为多孔质体,可举出例如:碳纸、碳布、碳毡等碳多孔质体,多孔质二氧化硅、多孔质氧化铝、多孔质二氧化钛等多孔质陶瓷,发泡聚苯乙烯、发泡聚氨酯、发泡聚酰亚胺等发泡体,沸石等。此外,作为纤维的集合体,可举出将预定的纤维纺织而形成的织物体、将预定的纤维彼此不织入地形成的无纺织物等。
另外,微粒约束层6,具有在基板12侧、与对置基板11相比在基板12侧体积密度变小那样的密度梯度。具体地,微粒约束层6具有第1微粒约束层61和与第1微粒约束层61相比靠对置基板11侧设置的第2微粒约束层62,第1微粒约束层61比第2微粒约束层62体积密度小。
另外,第1微粒约束层61与基板12接触而设置,第2微粒约束层62与对置基板11接触而设置。另外,第1微粒约束层61与第2微粒约束层62,相互接触而设置。即,微粒约束层6,遍及显示层400的大致整个区域而设置。
根据这样的微粒约束层6,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
第一,由于微粒(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在微粒约束层6内移动,所以能够抑制微粒的向显示层400的平面方向(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将显示装置20竖立时的微粒的沉降,显示装置20能够发挥优异的显示特性。
第二,由于位于基板12(显示面121)侧的第1微粒约束层61的体积密度比第2微粒约束层62小,所以能够在从显示面121观看时,使微粒约束层6不明显、或不能够辨识。因此,能够防止微粒约束层6对显示装置20的图像显示产生不良影响,显示装置20能够发挥优异的显示特性。
即,微粒约束层6之中的第2微粒约束层62是重视微粒的约束性的层,第1微粒约束层61是重视发挥微粒的约束性并且从显示面121不被识别的层。
第1微粒约束层6包括纤维611a的集合体,具体地,包括将纤维611a彼此不织入地形成的无纺织物611。同样地,第2微粒约束层62也包括纤维621a的集合体,具体地,包括将纤维621a彼此不织入地形成的无纺织物621。
无纺织物,由于能够独立设计纤维直径和纤维间距离,所以通过利用无纺织物构成第1微粒约束层61及第2微粒约束层62,能够形成可发挥期望的功能的第1微粒约束层61及第2微粒约束层62。
作为纤维611a、612a,能够举出例如PET等聚酯系树脂、聚芳酯系树脂、聚缩醛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醚系树脂、聚苯撑系树脂等合成纤维等,另外,还能够举出羊毛、兔毛等来源于动物的纤维。进而,也能够使用从树木和/或草提取的来源于植物的纤维和/或玻璃棉、石棉等无机纤维、矿物纤维等。其中,从强度、成本、与电泳显示用液的相容性等方面考虑,优选使用聚酯和/或聚酰胺制的纤维。
另外,纤维611a、612a,除了被称作复丝的多芯纤维之外,也可以是被称作单丝纤维的单芯纤维。另外,纤维611a、612a可以是使上述材质组合成的复合材料,也可以是使多种纤维合并成的复合纤维。
纤维611a、612a的直径,从显示特性、响应性等各性能考虑,期望为细的,具体地,优选是100nm以上且100μm以下的程度,更优选是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程度。
另外,纤维611a、621a的剖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圆形形状。由此,能够使分散液100中的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移动顺畅地进行。
作为构成第1微粒约束层61的无纺织物611的平均孔径,只要是在施加电场时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能够在无纺织物611中移动的尺寸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具体地,优选是白色微粒A(黑色微粒B)的平均粒径的10倍以上且10000倍以下的程度,更优选是20倍以上且1000倍以下的程度。
通过将无纺织物611的平均孔径设定为这样的大小,在第1微粒约束层61内,能够使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向显示层400的厚度方向顺畅地移动,并且能够抑制向显示层400的面方向的移动。而且,由于能够使为了形成第1微粒约束层61而使用的纤维611a的使用量比较少,所以能够在从显示面121观看时,使第1微粒约束层61不明显(难以辨识)。
另一方面,作为构成第2微粒约束层62的无纺织物621的平均孔径,只要是在施加电场时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能够在无纺织物621中移动的尺寸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比无纺织物611的平均孔径小。具体地,优选是白色微粒A(黑色微粒B)的平均粒径的1倍以上且5000倍以下的程度,更优选是10倍以上且500倍以下的程度。
通过将无纺织物621的平均孔径设定为这样的大小,在第2微粒约束层62内,能够使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向显示层400的厚度方向顺畅地移动,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向显示层400的面方向的移动。
而且,无纺织物611、621的平均孔径通过无纺织物611、621的剖面的SEM观察而求得。具体地,无纺织物611、621的平均孔径,通过关于在无纺织物611、621的剖面观察的孔的任意的100点测定孔径,作为各点的孔径的平均值而求得。
第1微粒约束层61的空隙率,优选是70%以上且99%以下的程度,更优选是75%以上且85%以下。通过将第1微粒约束层61的空隙率设定为这样的数值范围,在第1微粒约束层61内,能够使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向显示层400的厚度方向顺畅地移动,并且能够抑制向显示层400的面方向的移动。而且,由于能够使为了形成第1微粒约束层61而使用的纤维611a的使用量比较少,所以能够在从显示面121观看时,使第1微粒约束层61不明显(难以辨识)。
另一方面,第2微粒约束层62的空隙率,优选比第1微粒约束层61的空隙率低,优选是50%以上且90%以下,更优选是60%以上且80%以下的程度。通过将第2微粒约束层62的空隙率设定为这样的数值范围,在第2微粒约束层62内,能够使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向显示层400的厚度方向顺畅地移动,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向显示层400的面方向的移动。
第1微粒约束层6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10nm以上且5μm以下的程度。由此,能够使第2微粒约束层62从基板12充分地分离开。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从显示面121辨识出第2微粒约束层62的情况。
在将第1微粒约束层61的厚度设定为H1,将第2微粒约束层62的厚度设定为H2时,H1/H2优选为0.1以上且0.5以下,更优选为0.2以上且0.4以下。通过设定为这样的数值范围,能够充分提高第2微粒约束层62在显示层400中所占的比例。如前所述,在第1微粒约束层61和第2微粒约束层62中,第2微粒约束层62这一方微粒的约束性高,所以通过将第2微粒约束层62的比例设定为前述数值范围,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或抑制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前述那样的沉降。而且,通过设定为前述数值范围,由于能够将第1微粒约束层61的厚度设定为从显示面121不会辨识出第2微粒约束层62的程度的厚度,所以能够防止显示特性的下降。
2.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这样的显示装置20如下进行驱动。
若在电极3、4之间施加电压,则在其间产生电场。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按照该电场分别朝向电极3、4的某一方移动(电泳)。以下,以使用具有正电荷的微粒作为白色微粒A、使用负电荷的微粒作为黑色微粒B的情况为代表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为了说明的方便,以一个像素为代表进行说明。
-白色显示状态-
在第1电极3与第2电极4之间,若施加第1电极3成为正电位、第2电极4成为负电位的电压,则通过该电压施加而产生的电场作用于显示层400中的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于是,如图4(A)所示,白色微粒A泳动到第2电极4侧而聚集于第2电极4,黑色微粒B泳动到第1电极3侧而聚集于第1电极3。由此,在显示面121成为显示白色的白色显示状态。
此时,白色微粒A位于第1微粒约束层61内。第1微粒约束层61,由于如前所述,与第2微粒约束层62比较空隙率高,进而在其内部较多聚集有白色微粒A,所以从显示面121难以被辨识。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第1微粒约束层61对显示图像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进而,当在该状态下将显示装置20竖立时,由于白色微粒A被第1微粒约束层61所约束,黑色微粒B被第2微粒约束层62所约束,所以可防止或抑制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向铅直方向下侧的移动。
-黑色显示状态-
在第1电极3与第2电极4之间,若施加第1电极3成为正电位、第2电极4成为负电位的电压,则通过该电压施加而产生的电场作用于显示层400中的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于是,如图5(A)所示,白色微粒A泳动到第1电极3侧而聚集于第1电极3,黑色微粒B泳动到第2电极4侧而聚集于第2电极4。由此,在显示面121成为显示黑色的黑色显示状态。
此时,黑色微粒B位于第1微粒约束层61内。第1微粒约束层61,由于如前所述,与第2微粒约束层62比较空隙率高,进而在其内部聚集有黑色微粒B,所以从显示面121难以被辨识。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第2微粒约束层62对显示图像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进而,当在该状态下将显示装置20竖立时,由于黑色微粒B被第1微粒约束层61所约束,白色微粒A被第2微粒约束层62所约束,所以可防止或抑制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向铅直方向下侧的移动。
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20,由于能够防止或者抑制聚集于第2电极4侧的白色微粒A的非预期的移动,所以能够维持具有高反射率的白色显示状态,同样,由于能够防止或者抑制聚集于第2电极4侧的黑色微粒B的非预期的移动,所以能够维持具有低反射率的黑色显示状态,所以能够发挥高对比度。
另外,由于能够有效地防止或者抑制显示层400中的微粒(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偏置,所以在显示面121能够显示没有不均的鲜明的图像。另外,由于构成第1微粒约束层61的纤维611a足够细,所以能够在显示面121的大体整个区域配置微粒(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能够将显示面121的大体整个区域设定为有效显示区域,所以能够显示更鲜明的图像。
在显示装置20中,通过按每个像素选择白色显示状态还是黑色显示状态,即通过使白色显示状态的像素与黑色显示状态的像素组合,能够在显示面121显示期望的图像。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白色微粒A与黑色微粒B的平均粒径相等,所以在白色显示状态的像素和黑色显示状态的像素能够发挥相同的上述效果。因此,显示装置20的显示特性进一步提高。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的驱动和效果的剖面图。
以下,关于第2实施方式,以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除了微粒约束层的配置不同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相同。另外,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同一符号。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微粒约束层61相对于基板12分离配置。由此,由于第1微粒约束层61由聚集于基板12侧的微粒(白色微粒A或黑色微粒B)覆盖隐藏,从显示面121辨识不出第1微粒约束层61,所以能够更切实地防止第1微粒约束层61对显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显示装置20能够发挥更优异的显示特性。进而,能够在显示面121的整个区域聚集微粒(白色微粒A或黑色微粒B)。因此,能够将显示面121的大致整个区域设定为有效显示区域,显示装置20能够发挥优异的显示特性。
作为微粒约束层6(第1微粒约束层61)与基板12的分离距离,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将白色微粒A(黑色微粒B)的平均粒径设定为R时,优选为R以上且5R以下的程度,更优选为2R以上且3R以下的程度。另外,微粒约束层6与基板12的分离距离只要满足上述数值范围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具体地,优选为5μm以下的程度。由此,如后所述,除了上述效果以外,还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或抑制将显示装置20竖立时的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向铅直方向下侧的移动。
如图6所示,微粒约束层6与基板12的分离距离,通过多个柱部件8维持。具体地,各柱部件8贯通微粒约束层6而设置,通过微粒约束层6所包含的纤维611a、621a缠绕柱部件8,微粒约束层6相对于基板12固定。由此,可维持微粒约束层6与基板12的分离距离。
各柱部件8在显示层400的厚度方向延伸而设置,一端与基板12接合,另一端与对置基板11接合。由此,柱部件8能够用作为提高显示层400的强度的增强部件,即使显示装置20弯曲变形,也能够将显示层400的厚度维持为基本一定,所以能够维持优异的显示特性。
另外,柱部件8的横截面积,只要能够发挥其功能,则优选小的面积。由此,能够在从显示面121观看时,使得柱部件8不明显。另外,柱部件8的横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
作为柱部件8的构成材料,优选具有绝缘性,可举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体等聚烯烃、改性聚烯烃、聚酰胺(例如:尼龙6、尼龙66)、苯乙烯系、聚氯乙烯系、聚氨酯系、聚酯系、氟橡胶系、氯化聚乙烯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等或者以上述材料为主的共聚体、共混体、聚合物合金等,能够使用这些物质之中的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柱部件8维持微粒约束层6与基板12的分离距离,但是也可以例如通过在第1微粒约束层61与基板12之间配置由玻璃珠等构成的间隔部件,来维持微粒约束层6与基板12的分离距离。
接下来,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的驱动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以白色显示状态为代表进行说明,但是关于黑色显示状态也能够发挥同样的效果。
-白色显示状态-
在第1电极3与第2电极4之间,若施加第1电极3成为正电位、第2电极4成为负电位的电压,则通过该电压施加而产生的电场作用于显示层400中的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于是,如图7(A)所示,白色微粒A泳动到第2电极4侧而聚集于第2电极4,黑色微粒B泳动到第1电极3侧而聚集于第1电极3。由此,在显示面121成为显示白色的白色显示状态。
此时,由于泳动到显示面121侧的白色微粒A聚集于第2电极4,所以在从显示面121侧观看时,微粒约束层6(第1微粒约束层61)由白色微粒A覆盖隐藏。由此,由于从显示面121辨识不出微粒约束层6,所以微粒约束层6不会对显示图像产生不良影响。
进而,当在该状态下将显示装置20竖立时,关于白色微粒A之中与第2电极4接触的微粒以及位于第2电极4附近的微粒,通过与第2电极4的吸附力能够维持其位置。另外,因为这些微粒在分散介质7中不规则且微少地进行运动(布朗运动),所以宏观来看,能够维持其位置。
另一方面,白色微粒A之中从第2电极4比较远离的微粒,前述那样的吸附力不起作用,从而将由于自重向铅直方向下侧移动(沉降),但如图7(B)所示,由于这样的微粒被第1微粒约束层61和/或第2微粒约束层62约束,所以上述移动被防止或者抑制。
第3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以下,关于第3实施方式,以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除了微粒约束层的配置不同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相同。另外,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同一符号。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微粒约束层6具有在第2微粒约束层62的对置基板11侧设置的第3微粒约束层63。另外,第3微粒约束层63其孔隙率被设定得比第2微粒约束层62低。
作为第3微粒约束层63的空隙率,只要比第2微粒约束层62的空隙率低,便不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70%以上且99%以下,更优选为75%以上且85%以下。第3微粒约束层63优选设定为与第1微粒约束层61相同的构成。通过具有这样的第3微粒约束层63,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
例如,在白色显示状态时,由于能够通过第2微粒约束层62以及第3微粒约束层63约束聚集于对置基板11侧的黑色微粒B,所以可防止在将显示装置20竖立时的黑色微粒B的向铅直方向下侧的移动(沉降)。
进而,例如在长时间持续使显示装置20竖立的状态、对显示装置20施加强烈冲击和/或振动的情况下,有时在显示层400内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会偏置。在该情况下,需要在显示层400中为了设定为使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均匀分散的状态而施加刷新电压,使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在横向方向(与显示层400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由此在显示层400中使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再次均匀分散。
作为刷新电压,例如举出使对预定的第1电极3施加正电压、对剩余的第1电极3施加负电压的状态和与之相反的状态交替地反复这样的电压,由此,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在显示层400的面方向振动并分散。由于这样的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移动特别是在配置有第1电极3的第1电极3侧产生,所以通过将微粒约束层6的第1电极3侧设定为空隙率低的第3微粒约束层63,能够使前述的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移动顺畅地进行。
另外,之所以如前所述在将显示装置20竖立时通过第3微粒约束层63抑制微粒的向铅直方向下侧(显示层400的面方向)的移动,相对于此,在施加刷新电压时允许微粒的显示层400的面方向的移动,是因为通过电场的作用而移动的微粒与因自重而移动的微粒相比,将要移动的力量大,所述电场是通过施加刷新电压而产生的电场。
以上,关于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使第3微粒约束层63相对于对置基板11分离而配置。在该情况下,作为第3微粒约束层63与对置基板11的分离距离,没有特别限定,但是由于与前述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相同的理由,优选为白色微粒A(黑色微粒B)的平均粒径的1倍以上且5倍以下的程度。
<第4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的概略立体图,图10是图9所示的显示片的剖面图。
以下,关于第4实施方式,以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除了显示片作为分体而构成以外,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E具有显示片21E和写入装置22E。
显示片21E如图10所示,具有基板(第1基板)12E、与基板12E相对向配置的基板(第2基板)11E、设置于基板12E、11E之间的显示层400、设置于显示层400内的微粒约束层6和密封显示层400的密封部9。由于基板12E、11E分别为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基板12的基部2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写入装置22E为在对显示片21E写入期望的图像(图案、色彩、文字、画面或者其组合等)时使用的装置。如图9所示,写入装置22E具有基座221E、在基座221E上设置的片状共用电极222E、在前端设置有部分电极223E的写入笔(输入工具)224E和对共用电极222E与部分电极223E之间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单元225E。
这样的显示装置20E,例如按如下方式使用。
首先,将显示面121的整个区域为白色显示状态的显示片21E以显示面121为上侧载置于写入装置22E的共用电极222E上。接着,通过电压施加单元225E对共用电极222E与部分电极223E之间,施加使部分电极223E侧成为低电位的电压。在该状态下,使写入笔224E与显示面121接触且以期望的轨迹移动,由此在与该轨迹对应的区域产生微粒的泳动,使得显示色从白色向黑色变化。
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20E,能够以与用铅笔在纸上描绘文字等同样的感觉,在显示片21E的显示面121上描绘期望的文字等。因此,显示装置20E的操作性(操作感觉)提高。
以上说明的那样的显示装置20能够分别组装于各种电子设备。作为具备电泳显示装置的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例如能够举出:电子纸、电子书、电视机、取景器型/监视器直视型的录像机、汽车导航装置、寻呼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电子报纸、文字处理器、个人计算机、工作站、电视电话机、POS终端和具备触摸面板的设备等。
从这些电子设备之中,举电子纸为例,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应用于电子纸的情况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1所示的电子纸600具备:包括具有与纸同样的质感及柔软性的可擦写片的主体601和显示单元602。在这样的电子纸600中,显示单元602由上述那样的显示装置20构成。
接下来,关于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应用于显示器的情况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应用于显示器的情况的实施方式的图。其中,图12中(a)是剖面图,(b)是俯视图。
图12所示的显示器(显示装置)800,具备主体部801和相对于该主体部801能够自由装卸地设置的电子纸600。另外,该电子纸600与前述的构成、即图11所示的构成相同。
主体部801在其侧部(图12(a)中右侧)形成有能够插入电子纸600的插入口805,另外,在内部设置有两组输送辊对802a、802b。若将电子纸600经由插入口805插入主体部801内,则电子纸600以被输送辊对802a、802b夹持的状态设置于主体部801。
另外,在主体部801的显示面侧(图12(b)中纸面跟前侧),形成有矩形状的孔部803,在该孔部803嵌入有透明玻璃板804。由此,从主体部801的外部能够观察设置于主体部801的状态的电子纸600。即,在该显示器800中,通过使设置于主体部801的状态的电子纸600在透明玻璃板804处被观察而构成显示面。
另外,在电子纸600的插入方向前端部(图12(a)中左侧)设置有端子部806,在主体部801的内部设置有在将电子纸600设置于主体部801的状态下连接端子部806的插座807。控制器808与操作部809电连接于该插座807。
在这样的显示器800中,电子纸600可自由装卸地设置于主体部801,也能够以从主体部801取下的状态携带使用。由此,便利性得以提高。
以上,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显示片、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各部分的结构能够置换为具有同样功能的任意结构。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附加其他任意的构成物。另外,也可以使各实施方式适宜组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设定为以相反极性带电的带电微粒,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的一方设定为带正电或带负电的带电微粒,将另一方设定为实质上不带电的不带电微粒。
在该情况下,关于无纺织物611、621的平均孔径和/或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1微粒约束层61与基板12的分离距离、第3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3微粒约束层63与对置基板11的分离距离等与预定微粒的平均粒径有关的参数,只要按照与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之中带电的一方的微粒的平均粒径的关系来设定前述参数即可。这是因为,不带电微粒无论电场的有无和/或显示装置的姿势如何,都维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的状态。
另外,不带电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比带电微粒的平均粒径大。由此,由于能够提高由微粒约束层6产生的不带电微粒的约束性,所以能够更切实地维持使不带电微粒均匀分散的状态。
另外,在该情况下,优选将黑色微粒设定为带电微粒,将白色微粒设定为不带电微粒。在该情况下,如果黑色微粒聚集在第1电极侧,则成为白色显示状态;如果聚集在第2电极侧,则成为黑色显示状态。另外,通过使白色微粒分散,能够使来自显示面121的光更有效地反射、漫射,能够显示反射率更高的白色。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白色微粒与黑色微粒的平均粒径相互相等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平均粒径也可以相互不同。在该情况下,关于无纺织物611、621的平均孔径和/或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1微粒约束层61与基板12的分离距离、第3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3微粒约束层63与对置基板11的分离距离等与预定微粒的平均粒径有关的参数,只要按照与白色微粒A及黑色微粒B之中平均粒径大的一方微粒的关系来设定前述参数即可。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微粒约束层与第2微粒约束层作为分体而形成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它们形成为一体。另外,在将第1微粒约束层与第2微粒约束层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可以明确地确定第1微粒约束层与第2微粒约束层的边界,以前述边界为界限使空隙率不同;也可以不设置前述边界,而使空隙率从第2微粒约束层侧向第1微粒约束层侧逐渐降低。即,只要具有空隙率向微粒约束层的显示面侧减小的梯度,则怎样的结构都可。关于第3微粒约束层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第1微粒约束层与第2微粒约束层之间,也可以配置至少一个其他的微粒约束层。在前述其他的微粒约束层是一层的情况下,只要使该约束层的空隙率比第1微粒约束层低且比第2微粒约束层高即可,在前述其他的微粒约束层是多层的情况下,只要使该全部层的空隙率比第1微粒约束层低且比第2微粒约束层高、进而使空隙率从第2微粒约束层侧向第1微粒约束层侧变大即可。

Claims (13)

1.一种显示片,其特征在于,具备:
设置于显示面侧的第1基板;
与上述第1基板相对配置的第2基板;
显示层,其设置于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且填充有分散液,该分散液通过使带正电或带负电的至少一种微粒分散于分散介质而成;以及
设置于上述显示层内的微粒约束层,
其中,上述微粒约束层,在上述第1基板侧,与上述第2基板侧相比上述第1基板侧这一方的空隙率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粒约束层具有设置于上述第1基板侧的第1微粒约束层和与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相比靠上述第2基板侧设置的第2微粒约束层;
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与上述第2微粒约束层相比空隙率高。
3.一种显示片,其特征在于,具备:
设置于显示面侧的第1基板;
与上述第1基板相对配置的第2基板;
显示层,其设置于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且填充有分散液,该分散液通过使带正电或带负电的至少一种微粒分散于分散介质而成;以及
设置于上述显示层内的微粒约束层,
其中,上述微粒约束层具有设置于上述第1基板侧的第1微粒约束层和与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相比靠上述第2基板侧设置的第2微粒约束层;
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与上述第2微粒约束层相比空隙率高。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粒约束层允许上述微粒的向上述显示层的厚度方向的移动,并且抑制上述微粒在前述显示层的面内方向的移动。
5.如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的空隙率为70%以上且99%以下;
上述第2微粒约束层的空隙率为50%以上且90%以下。
6.如权利要求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片,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的厚度设定为H1、将上述第2微粒约束层的厚度设定为H2时,H1/H2为0.1以上且0.5以下。
7.如权利要求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相对于上述第1基板分离,上述第1微粒约束层与上述第1基板的分离距离为上述微粒的平均粒径的0.5倍以上且5倍以下。
8.如权利要求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粒约束层还具有与上述第2微粒约束层相比靠上述第2基板侧设置的第3微粒约束层,
上述第3微粒约束层与上述第2微粒约束层相比空隙率高。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微粒约束层的空隙率为70%以上且99%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粒约束层具有多孔质体以及纤维的集合体中的至少一种。
11.如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片,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散液中,含有带正电或带负电的第1微粒和以与上述第1微粒相反的极性带电的第2微粒;
上述第1微粒与上述第2微粒的平均粒径大致相等。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片。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1103349063A 2010-10-28 2011-10-28 显示片、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24669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2242/2010 2010-10-28
JP2010242242A JP2012093627A (ja) 2010-10-28 2010-10-28 表示シート、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6940A true CN102466940A (zh) 2012-05-23

Family

ID=45996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349063A Pending CN102466940A (zh) 2010-10-28 2011-10-28 显示片、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03067B2 (zh)
JP (1) JP2012093627A (zh)
KR (1) KR20120047791A (zh)
CN (1) CN102466940A (zh)
TW (1) TW20121788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2649A (zh) * 2012-06-05 2013-12-25 索尼公司 电泳元件、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7293220A (zh) * 2016-04-13 2017-10-24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柔性显示器堆叠体和布置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03685A (ja) * 2015-06-08 2017-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7156569A (ja) * 2016-03-02 2017-09-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12040A1 (en) * 2006-11-10 2008-05-15 Fuji Xerox Co., Ltd. Display medium,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US20080151355A1 (en) * 2006-12-26 2008-06-26 Fuji Xerox Co., Ltd. Display medium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8286855A (ja) * 2007-05-15 2008-11-27 Fuji Xerox Co Ltd 表示媒体及び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162874A1 (en) 1993-05-21 1994-12-08 Wei-Hsin Hou Methods of preparing electrophoretic dispersions containing two types of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colors and opposite charges
JP4092903B2 (ja) 2001-11-05 2008-05-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装置、電気泳動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4314173B2 (ja) 2004-09-01 2009-08-12 株式会社東芝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92880A (ja) 2006-01-17 2007-08-02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
JP2008181058A (ja) 2006-12-26 2008-08-07 Fuji Xerox Co Ltd 表示媒体、及び表示装置
JP2008216321A (ja) * 2007-02-28 2008-09-18 Fuji Xerox Co Ltd 表示媒体及び表示装置
JP5298697B2 (ja) 2008-08-08 2013-09-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表示シート、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12040A1 (en) * 2006-11-10 2008-05-15 Fuji Xerox Co., Ltd. Display medium,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US20080151355A1 (en) * 2006-12-26 2008-06-26 Fuji Xerox Co., Ltd. Display medium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8286855A (ja) * 2007-05-15 2008-11-27 Fuji Xerox Co Ltd 表示媒体及び表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2649A (zh) * 2012-06-05 2013-12-25 索尼公司 电泳元件、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3472649B (zh) * 2012-06-05 2018-02-16 索尼公司 电泳元件、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7293220A (zh) * 2016-04-13 2017-10-24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柔性显示器堆叠体和布置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93627A (ja) 2012-05-17
TW201217880A (en) 2012-05-01
US20120105941A1 (en) 2012-05-03
KR20120047791A (ko) 2012-05-14
US8503067B2 (en) 2013-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5564A (zh) 显示片、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2636932B (zh) 电泳显示片及其制造方法
JP4443597B2 (ja)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2013784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2279499B (zh) 显示片、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09198725A (ja)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2466940A (zh) 显示片、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2009251048A (ja)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8116513A (ja) 電気泳動表示シート、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20047798A (ko) 표시 시트,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US8547324B2 (e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sheet,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5385577B2 (ja) 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10085226A1 (en) Display sheet,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2008209A (ja) 表示シート、表示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表示シートの駆動方法
JP2012093385A (ja) 表示シート、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1158787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169276B2 (ja) 電気泳動表示シート、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2226099A (ja) 表示シート、表示シート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2226012A (ja) 表示シート、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300519B2 (ja) 表示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JP2009271317A (ja) 電気泳動表示シート、電気泳動表示シートの製造方法、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2226011A (ja) 表示シート、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2181310A (ja) 表示シート、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2093386A (ja) 表示シート、表示シート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2226098A (ja) 表示シート、表示シート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