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2094A - 电泳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泳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2094A
CN102402094A CN2011102759855A CN201110275985A CN102402094A CN 102402094 A CN102402094 A CN 102402094A CN 2011102759855 A CN2011102759855 A CN 2011102759855A CN 201110275985 A CN201110275985 A CN 201110275985A CN 102402094 A CN102402094 A CN 1024020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ode
substrate
pixel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759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02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20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85Operation of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affecting the entire cel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 G02F1/16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by electrophoresi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676Electrodes
    • G02F1/16766Electrodes for active matr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67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reflectors or 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actuated by an electric field and being other than liquid crystal device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 G09G3/34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actuated by an electric field and being other than liquid crystal device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based on particles moving in a fluid or in a gas, e.g. electrophoretic devices
    • G09G3/344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actuated by an electric field and being other than liquid crystal device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based on particles moving in a fluid or in a gas, e.g. electrophoretic devices with more than two electrodes controlling the modulating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27Through-hole 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 to the active element through an insulation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2001/1678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particle typ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6Pass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direct application of both column and row voltages to the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other than LCD or OLED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2The addressing of the pixel, in a display other than an active matrix LCD, involving the control of two or more scan electrodes or two or more data electrodes, e.g. pixel voltage dependent on signals of two data 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泳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电泳显示装置具备第1基板及第2基板、具有在第1基板及第2基板之间配置的着色微粒的电泳层、第1电极、与第1电极连接的第1晶体管、面积比第1电极广的具有透光性的对置电极和面积比像素电极广的反射层;通过从第2基板侧观察电泳层时所看到的着色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

Description

电泳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泳显示装置、电泳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作为电子纸等的显示部,采用电泳显示装置。电泳显示装置为具有在分散介质中分散有多个电泳微粒的电泳分散液的构成。电泳显示装置是在显示中利用通过施加电场而改变电泳微粒的分散状态来改变电泳分散液的光学特性这一性质的装置。
这样的电泳显示装置中,提出了在下述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采用3种微粒的彩色电泳显示装置的概念。这些中记载了将带正电荷的微粒、带负电荷的微粒、不带电荷的微粒用3个电极驱动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2009-90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9-98382号公报
上述文献中,虽然记载了在1个子像素内利用2个像素电极控制两种带电微粒的概念,但是并没有揭示具体的与像素电极的形状和/或晶体管的形状的关系。为了实现彩色显示的电泳显示装置,1个子像素中的明亮度及彩度的控制性方面存在问题,难以进行全色显示。因此,彩色显示的电泳显示装置中,期望模拟地控制明亮度、彩度、色调的三个或至少一个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目的之一是提供通过控制带电微粒的移动可控制明亮度、彩度、色彩的三个或至少一个而可进行良好显示的电泳显示装置、电泳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基板及第2基板;在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之间配置的、至少具有分散介质和在该分散介质内混入的带正电或带负电的着色微粒的电泳层;在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按每个像素形成的、按每个像素被独立驱动的第1电极;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晶体管;在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形成的、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广的具有透光性的对置电极;以及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使得光反射的、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广的反射层;通过从上述第2基板侧观察上述电泳层时所看到的上述着色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
上述构成中,通过向第1电极施加与着色微粒所带电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电压,能够使着色微粒吸附在第1电极上,通过向第1电极施加与着色微粒所带电的极性相同的极性的电压,能够使着色微粒向对置电极侧移动。第1电极和对置电极的面积不对称,着色微粒在两基板上的分布面积也不对称。因此,能够通过从第2基板侧观察电泳层时所看到的着色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另外,因为在第1基板上具备反射层,所以从第2基板侧入射的光在反射层被反射,能够进行白显示和/或显示的灰度控制。
这样,通过设置反射层并且控制着色微粒的面积,可得到能够控制明亮度、彩度、色彩的三个或至少一个,可进行良好显示的电泳显示装置。
另外,可以是能对反射层输入电位的构成。
例如,使着色微粒从对置电极向第1电极移动时,通过对反射层施加与第1电极相反的极性的电压或者与对置电极相同的电压,可防止着色微粒吸附于反射电极(推开(排斥))。相反地,使着色微粒从第1电极向对置电极移动时,施加同极性的电压。这样,反射电极可推开着色微粒。
另外,可以是下述构成:反射层在比第1电极靠第1基板侧的位置夹着具有光透射性的第1绝缘层来设置。
据此,反射层和第1电极能俯视重叠地形成,因此反射层的面积可扩大,可使从第2基板侧入射的光更多地被反射。因此,光的利用率提高,可形成更鲜明的白显示。
另外,可以构成为:反射层按每个像素形成,与第1电极连接。
据此,可使反射层与第1电极为同电位。这样,例如,可使对置电极上分布的着色微粒向第1电极侧迅速移动,同时可使在第1电极上集合的着色微粒向对置电极侧迅速移动。
另外,优选:对上述反射层施加使上述着色微粒离开的电压。
据此,可推开着色微粒,因此可防止着色微粒在反射电极上吸附。
另外,可以是反射层与电源连接的构成。
据此,可使着色微粒不在反射层上集合而向期望的位置(第1电极侧或对置电极侧)移动。
另外,可以是上述反射层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第1绝缘层向电泳层侧露出的构成。
据此,因为反射层上不存在绝缘层,所以可使光高效率地反射。
另外,可以是具有带正电的第1上述着色微粒、与上述第1着色微粒同色的带负电的第2上述着色微粒、处于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的第2电极以及与上述第2电极连接的第2上述晶体管的构成。
据此,例如,通过向第1电极施加负电压、向第2电极施加正电压,可使带正电的第1着色微粒在第1电极上集合、带负电的第2着色微粒在第2电极上集合。这样,可得到白显示,可实现显示的重置工作。
另外,通过同时向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施加相同的电压(例如,正电压),可使第1着色微粒移动到对置电极上,并且使第2着色微粒在第2电极上集合。据此,可实现中间灰度的显示。
另外,可以构成为:按每个像素具有多个第1电极,多个第1电极之间通过在比这些第1电极靠第1基板侧的层所形成的第1连接电极相互连接。
据此,可介由第1连接电极向多个第1电极同时施加相同电压,因此易于控制相对各第1电极的施加电压。
另外,可以构成为:按每个像素具有多个第1电极以及多个第2电极,多个第1电极之间通过在比第1电极靠第1基板侧的层所形成的第1连接电极相互连接,多个第2电极之间,通过在比第2电极靠第1基板侧的层所形成的第2连接电极相互连接。
据此,可介由第1连接电极向多个第1电极同时施加相同电压,并且可介由第2连接电极向多个第2电极同时施加相同电压,因此易于控制对各第1电极以及各第2电极的各个的电压施加。
另外,可以构成为:使反射层的表面为使光散射的散射面。
据此,反射层兼具光反射性以及光散射性两方面的功能,可减少部件个数而降低成本。
另外,可以构成为:在比反射层靠第1基板侧的位置具有形成有向反射层突出的多个凸部的第2绝缘膜,反射层的散射面反映出多个凸部的形状。
据此,在第2绝缘膜上对反射层进行成膜,可使反射层的表面成为散射面。
另外,可以是在反射层与第2基板之间具有使光散射的散射部件的构成。
据此,从第2基板侧入射的光通过反射层反射,介由散射部件1次或者多次被反射(散射)后,向观测者侧出射,由此可得到明亮度被提高、视认性(可见性)良好的显示。即,可得到更鲜明的白显示。
另外,可以是在比反射层靠第2基板侧的位置设置有滤色器的构成。
据此,从第2基板侧入射来的光入射于滤色器而被着色,之后通过反射层向电泳层侧、第2基板侧被反射。因此,可进行更明亮、视认性良好的彩色显示。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的相反侧的外侧的面设置有漫射件(材料)的构成。
据此,可通过漫射件,使得在反射层被反射的反射光中的正反射光也成为散射光而用于显示。如此,不仅可防止显示的闪烁,也可提高显示的辉度。
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该电泳显示装置具备:第1基板及第2基板;在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之间配置的、至少具有分散介质和在该分散介质内混入的带正电或带负电的着色微粒的电泳层;在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按每个像素形成的、按每个像素被独立驱动的第1电极;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晶体管;在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形成的、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广的具有透光性的对置电极;以及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广的使光反射的反射层;通过从上述第2基板侧观察上述电泳层时所看到的上述着色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上述驱动方法包括:通过对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对置电极施加电压,来将上述着色微粒吸引到上述第1电极侧的第1工作;和通过对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对置电极施加电压,来将上述着色微粒吸引到上述对置电极侧的第2工作;在上述第1工作和上述第2工作中,向反射层施加推开上述着色微粒的电位。
据此,可使着色微粒向第1电极侧或对置电极侧移动,通过从对置电极侧所看到的着色微粒的面积来控制显示的灰度。另外,通过使得从对置电极侧入射的光在反射层向对置电极侧反射,可得到更明亮的显示。
如此,通过设置反射层并且控制着色微粒的移动,可提供能够控制明亮度、彩度、色彩的三个或至少一个的可进行良好显示的电泳显示装置。
另外,可以是下述方法:在将着色微粒吸引到第1电极侧的第1工作中,以向对置电极施加的电位为基准,向反射层施加与第1电极不同的极性或者与对置电极相同的电压。
据此,可控制着色微粒的移动,可向第1电极侧顺畅地移动。也就是说,通过向反射层施加与第1电极极性不同的电压或者施加与对置电极相同的电压,可推开反射层上的着色微粒、使其向第1电极侧移动。如此,可使着色微粒向第1电极上快速集合,可缩短显示的变换时间。
另外,可以是下述方法:包括第1预调整工作和第2预调整工作,第1预调整工作中,以向对置电极施加的电位为基准,对上述第1电极施加正电压,由此将着色微粒吸引到第1电极或者对置电极侧;第2预调整工作中,通过对第1电极施加与第1预调整工作相反的极性的电压,将着色微粒吸引到第1电极或者对置电极侧。
若向第1电极反复施加相同的电压,则在第1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施加DC电压。这是因为,在预调整时为了将着色微粒可靠地向第1电极侧吸引而施加高电压,在图像写入时,施加其的相反极性的且绝对值为同等以下的电压。因此,通过每次执行单个或者多个的图像的改写时,使得在第1电极上施加的极性相反,防止对第1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可防止电极的腐蚀和/或电泳材料的劣化。即,交替进行上述第1预调整和第2预调整工作。
另外,可以是下述方法:电泳显示装置具有带正电的第1着色微粒、与第1着色微粒同色的带负电的第2着色微粒以及处于第1基板的电泳层侧的第2电极,该方法包括对第1电极和第2电极施加相互不同的电压的第1预调整工作和对第1电极和第2电极施加与第1预调整工作极性相反的电压的第2预调整工作。
通过在每次实行单个或者多个图像的改写(第1预调整工作和第2预调整工作)时,使得对第1电极和第2电极施加的极性相反,可防止在第1电极和第2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可防止电极的腐蚀和/或电泳材料的劣化。
另外,可以是下述方法:包括第1预调整工作和第2预调整工作,该第1预调整工作中,电泳显示装置向第1电极、对置电极施加正电压,向第2电极、对置电极施加负电压,由此将微粒吸引到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侧;该第2预调整工作中,电泳显示装置向第1电极、对置电极施加负电压,向第2电极、对置电极施加正电压,由此将第1着色微粒以及第2着色微粒吸引到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侧。
在具有第1电极和第2电极的情况下,若向各电极反复施加相同的电压,也会对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施加DC电压,导致发生电极的腐蚀和/或电泳材料的劣化。因此,通过在每次执行单个或者多个图像的改写时使得对第1电极和第2电极施加的极性相反,能防止在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可防止电极的腐蚀和/或电泳材料的劣化。
另外,可以是将第1预调整工作和第2预调整工作交替实施的方法。
据此,能防止在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可防止电极的腐蚀和/或电泳材料的劣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是具备上述电泳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据此,因为是具备上述记载的电泳显示装置的构成,因此能够得到可进行明亮且视认性良好的显示的具有优良的可靠性的高品位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电泳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的俯视图,图1(b)是表示电泳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等效电路图。
图2是电泳显示装置中的1个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图3是表示电泳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元件基板上的1个像素中的像素电极的布局的一例。
图5是更详细地表示1个像素的元件基板上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A-A线截面图。
图7是表示带正电微粒的分布状态对应于向像素电极施加的电压的大小而不同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每个显示色的微粒的分布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每个显示色的微粒的分布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驱动1微粒系的电泳显示装置时的时序图。
图11是概略地表示包括多个子像素的1个像素的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泳显示装置的1个像素中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电泳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等效电路图。
图14是详细表示电泳显示装置的1个像素的元件基板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B-B线截面图。
图16是表示每种显示色的微粒的分布状态的截面图。
图17是驱动2微粒系的电泳装置时的时序图。
图18是驱动2微粒系的电泳装置时的时序图。
图19(a)~图19(d)是表示元件基板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20是表示像素电极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在对置基板侧设置有滤色器的情况下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具有被赋予光散射性的反射电极的元件基板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23是表示具有被赋予光散射性的反射电极以及散射微粒的元件基板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24(a)是表示具有光漫射板的电泳显示装置的1个像素中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图24(b)是表示光漫射板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图24(c)是表示光漫射板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因像素电极的数量而不同的1个像素中的显示状态的图,其中(a)是表示1个像素内像素电极为多个的情况的图,(b)是表示1个像素内只配置1个像素电极的情况的图。
图26是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具体例的立体图,其中(a)是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电子书的立体图,(b)是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手表的立体图,(c)是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电子纸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21分散介质,26带负电微粒(第2着色微粒),26、27微粒,27带正电微粒(第1着色微粒),30第1基板,31第2基板,32电泳层,35、35A像素电极(第1电极),35B像素电极(第2电极),36、38反射电极(反射层),37对置电极,40、40A像素,42a、42b、54表面,42B第2层间绝缘层(第1绝缘层),43保护层(第2绝缘层),44、44A、44B、84A、84B连接电极,44A连接电极(第1连接电极),44B连接电极(第2连接电极),53A凸部,54反射电极(散射部件),56光漫射板(漫射件),59散射微粒(散射部件),83反射层,CF滤色器,VH、VL电压,100、200电泳显示装置,TR1、TR2、TRs晶体管,TR1、TRs选择晶体管(第1晶体管),1000电子书(电子设备),1100手表(电子设备),1200电子纸(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电泳显示装置,说明有关1微粒系的电泳显示装置的构成。
图1(a)是表示电泳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的俯视图。
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泳显示装置100中,元件基板300具有比对置基板310大的平面尺寸,在与对置基板310相比伸出到外侧的元件基板300上,2个扫描线驱动电路61和2个数据线驱动电路62,COF(Chip OnFilm,膜上芯片)安装(或者TAB(Tape Automated Bonding,带自动接合)安装)于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柔性基板201、202上。而且,安装了扫描线驱动电路61的柔性基板201介由ACP(各向异性导电糊剂)和/或ACF(各向异性导电膜)等被安装于在沿元件基板300的一短边的边缘部形成的端子形成区域。这里,元件基板300由后述的第1基板30作为基体构成,对置基板310由后述第2基板31作为基体构成。
另外,安装了数据线驱动电路62的柔性基板202介由ACP和/或ACF等被安装于在沿元件基板300的一长边的边缘部形成的端子形成区域。各端子形成区域中,分别形成有多个连接端子,对于各个连接端子连接有从显示部5延伸的后述的扫描线和/或数据线。
另外,在元件基板300和对置基板310重叠的区域形成有显示部5,从显示部5延伸的多条布线(扫描线66和/或数据线68)延伸至安装有扫描线驱动电路61和数据线驱动电路62的区域,与在该安装区域形成的连接端子连接。而且,对于所述连接端子,介由ACP和/或ACF安装有柔性基板201、202。
图1(b)是表示电泳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1(b)所示,多个像素40被矩阵状排列于电泳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部5。扫描线驱动电路61和数据线驱动电路62被配置于显示部5的周边。扫描线驱动电路61和数据线驱动电路62分别与控制部(未图示)连接。控制部基于从上位装置供给的图像数据和/或同步信号,综合地控制扫描线驱动电路61和数据线驱动电路62。
在显示部5形成有从扫描线驱动电路61延伸的多条扫描线66和从数据线驱动电路62延伸的多条数据线68,对应于它们的交叉位置而设置有像素40。
扫描线驱动电路61介由多条扫描线66与各个像素40连接,基于控制部的控制,依次选择各扫描线66,介由选择了的扫描线66供给规定在像素40所设置的选择晶体管(第1晶体管)TRs(参见图2)的导通定时的选择信号。数据线驱动电路62介由多条数据线68与各个像素40连接,基于控制部的控制,向像素40供给图像信号,该图像信号规定对应于像素40的各个的像素数据。
图2是电泳显示装置中的1个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在显示部5中,对应于多条扫描线66(m、m+1、...)和多条数据线68(n、n+1、...)的交点位置设置有多个像素40。
1个像素(像素40)的像素电路分别构成为,包括作为电光材料的电泳层32和用于进行开关工作以使电压施加在电泳层32上的选择晶体管TRs。
各像素40的选择晶体管TRs的栅与扫描线66连接,源与数据线68连接,漏介由连接电极44与电泳层32(像素电极35)连接。
连接电极44与选择晶体管TRs的漏连接,并且与多个像素电极(第1电极)35连接。
另外,图2中没有记载保持电容,但是,也可以是附加了保持电容的等效电路。
图3是表示电泳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3所示,电泳显示装置100构成为,在包括第1基板30及像素电极35的元件基板300与包括第2基板31及对置电极37的对置基板310之间夹持着电泳层32。
图4是表示元件基板上的1个像素中的像素电极的布局的一例。
如图4所示,在像素40内配置有俯视呈圆形的多个像素电极35。这里,像素电极35的排列,虽然也可以是等间隔排列,但若是设为不规则排列,能够防止像素电极35的边界形成条纹而出现的显示条纹的发生。
图5是更详细地表示1个像素的元件基板上的构成的俯视图,图6是图5的A-A线截面图。
如图5及图6所示,在第1基板30上,按每个像素40,设置有选择晶体管TRs、连接电极44、栅绝缘膜41b、第1层间绝缘层42A、第2层间绝缘层42B、反射电极(反射层)36、保护层43以及多个像素电极35。
选择晶体管TRs的栅与扫描线66连接,源与数据线68连接,漏与连接电极44连接。
连接电极44,与选择晶体管TRs的源电极41c以及漏电极41d形成于同一层,具有主干部441和通过该主干部441连接的多个分支部442,作为整体俯视呈梳齿状。另外,图5中图示了6根分支部442,但不限于此。
在第1基板30上,按每个像素40形成有构成选择晶体管TRs的一部分的栅电极41e。栅电极41e包含厚度为300nm的铝(Al)。以覆盖该栅电极41e的方式,在第1基板30的整个表面形成有包含氧化硅膜的栅绝缘膜41b,在栅电极41e的正上方形成包含厚度为50nm的a-IGZO(In、Ga、Zn的氧化物)的半导体层41a。
在栅绝缘膜41b上,分别设置有包含厚度为300nm的Al的源电极41c及漏电极41d,使得它们与栅电极41e及半导体层41a部分重叠。源电极41c和漏电极41d形成为一部分搭在半导体层41a上。另外,在栅绝缘膜41b上形成有包含相同的厚度为300nm的铝(Al)的连接电极44。该连接电极44与源电极41c以及漏电极41d同时构图,与漏电极41d连接。
这里,作为选择晶体管TRs,可以使用a-SiTFT、多晶硅TFT、有机TFT、氧化物TFT等。结构也可以采用顶栅、底栅结构。
更进一步,在第1基板30上形成有第1层间绝缘层42A,以覆盖选择晶体管TRs的漏电极41d及源电极41c、连接电极44。在第1层间绝缘层42A上在与连接电极44对置的位置设置有使下层的连接电极44的一部分露出的通孔11a。在该第1层间绝缘层42A上以覆盖其整个表面的方式形成有第2层间绝缘层42B。
第1层间绝缘层42A及第2层间绝缘层42B包含氧化膜和/或氮化膜等,以覆盖选择晶体管TRs及连接电极44的方式在整个基板面形成。在第2层间绝缘层42B的表面按每个像素40形成有具有占据大致整个像素区域的大小的反射电极36。另外,各像素的每个中的反射电极36与像素电极35连接,各自独立设置。
反射电极36介由贯通第1层间绝缘层42A及第2层间绝缘层42B而形成的通孔11a、11b与从该通孔11a、11b露出的连接电极44连接。反射电极36仿照像素区域的形状,俯视大致呈矩形。该反射电极36利用Al等金属等反射性的材料形成,具有使从对置基板310侧入射的光被反射、再次向对置基板310侧返回的功能。在反射电极36上以覆盖第1基板30的整个表面的方式形成有具有透光性的保护层43。
保护层43包含厚度为3μm的感光性丙烯酸树脂,也具有作为平坦化层的功能。在保护层43的与连接电极4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与上述通孔11a、11b共同形成接触孔H1的通孔11c。在保护层43的表面按每个像素40形成有多个像素电极35。
像素电极35形成为,介由在保护层43中形成的通孔11c覆盖存在于通孔11b内的反射电极36的表面,处于与反射电极36连接(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各像素电极35介由接触孔H1与下层的连接电极44电连接,通过选择晶体管TRs的开关工作向各像素电极35施加预定的电压。
像素电极35形成为俯视呈圆形,其直径被设定为比单元间隙(像素电极35与对置电极37的距离)小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被设定为单元间隙的二分之一以下的长度。据此,能够使从第2基板31侧看时所见的最小点的大小较小,能够实现明亮的显示。这是因为使得像素电极35的面积较窄,而使得反射电极36的面积较宽。这里,虽然像素电极35形成为俯视呈圆形,但也可以是多边形。另外,优选,1个像素内配置的多个像素电极35的总面积是1个像素的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下。
这里,像素电极35包含厚度为50nm的ITO,第2层间绝缘层42B包含厚度为300nm的氮化硅膜,保护层43包含厚度为1μm的感光性丙烯酸树脂,连接电极44及反射电极36包含厚度为300nm的Al,第1基板30包含厚度为0.5nm的玻璃或者PET基材。
回到图3,夹着电泳层32与元件基板300对置的对置基板310构成为,具有第2基板31和覆盖其大致整个表面(与第1基板30对置的内面)的对置电极37。对置电极37形成为,俯视时覆盖像素电极35及反射电极36,比像素电极35及反射电极36宽广,这里,形成于覆盖第2基板31的至少对显示有贡献的部分的区域。
这里,对置电极37包含厚度为100nm的ITO,第2基板31包含厚度为0.5nm的玻璃或者PET基材。
这里像素电极35和对置电极37以使得它们的费米能级差小的方式进行材料选定。因为其差分为DC电压,会引起电极的腐蚀。已知会在例如ITO和Al中引起腐蚀。因此,最为优选,例如两电极的材料选用同一材料。另外,在图3中也可以设为不使用像素电极35的构成。但是,因为反射电极36和对置电极37为不透明电极和透明电极、为不同材料,所以最好是具备像素电极35的构成。
另外,上述材料、厚度等不限于此。
在元件基板300和对置基板310之间配置有密封材料(图略)。就材料而言,使用与液晶装置的密封材料相同的材料,使用UV固化型丙烯酸系材料。或者也可以是使用热固化型环氧系树脂。而且,电泳材料被封入于由元件基板300、对置基板310、密封材料所包围的区域。
在元件基板300和对置基板310之间配置的电泳层32形成为,在透明的分散介质21中混杂有多个带正电的黑色的带正电微粒(着色微粒)27(Bk)。带正电微粒27(Bk)等的带电微粒在电泳层32中作为电泳微粒工作。电泳微粒基于像素电极35和对置电极37的电位差而移动。
接着,说明关于1微粒系的电泳显示装置的工作原理。
图7(a)、(b)是表示带正电微粒的分布状态对应于向像素电极施加的电压的大小而不同的情况的说明图。
在对于像素电极35输入了大小不同的电位的情况下,考虑带正电微粒27(Bk)如何被配置在对置电极37上。向对置电极37输入接地电位作为共用电位。向本实施方式的反射电极36施加与像素电极35相同的电压。
这里,首先向像素电极35施加负电压,使所有的带正电微粒27(Bk)电吸附在像素电极35上后,向像素电极35施加大小不同的正电压来控制带正电微粒27(Bk)在电泳层32内的分布状态。这时,在反射电极36上形成有保护层43,向带正电微粒27(Bk)施加的电压按该层的影响的量减低。像素电极35的电压原样被施加于带正电微粒27(Bk)。因此,能够在像素电极35上效率良好地吸附带正电微粒27(Bk)。
另外,在向像素电极35施加的正电压中,以对置电极37的电位为基准,将绝对值最大的电压设为正电压VH(以下,也称作正的最大值),将负电压中绝对值最大的电压设为负电压VL(以下,也称作负的最大值)。
另外,所谓“向电极供给电压”与“相对于电极,供给使其与接地电位之间产生该电位的电位”同义。
如图7(a)所示,若向像素电极35施加大的正电压VH(正的最大值),则由于与该正电压VH对应的电位和对置电极37的接地电位之间的电位差(电压)所产生的电场,使得像素电极35和对置电极37之间产生大的电场。因此,典型地几乎所有的带正电微粒27(Bk)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
另外,带正电微粒27(Bk)通过从像素电极35开始的倾斜的电场(具有从像素电极35沿着相对于第1基板30的法线倾斜的方向发出的电力线的电场),在与第2基板31平行的方向上在较宽范围内分散。因而,在图7(a)中像素整体能够表现黑显示。
与此相对,如图7(b)所示,若向像素电极35施加中度大小的正电压Vh(|Vh|<|VH|),则因为像素电极35和对置电极37之间的电位差(电压)比图7(a)的情况小,所以带正电的微粒27(Bk)在对置电极37侧不怎么宽地分布。其理由如下。
即,带正电微粒27(Bk)虽然在倾斜的电场中也移动,但因为原本的电场就不大,所以倾斜的电场也不大。因此,带正电微粒27(Bk)的在第2基板31的平行方向上的移动量很小,带正电微粒27(Bk)在狭窄的范围内聚集,能够实现点状分布。另外,移动的微粒数也变少。因而,能够表现比图7(a)所示的小的面积的黑显示。
另外,因为向反射电极36输入与像素电极35相同的电位,不使带正电微粒27(Bk)吸附在反射电极36上,带正电微粒27(Bk)顺畅地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
另外,在不使带正电微粒27(Bk)移动到对置电极37侧的情况下,也就是向像素电极35施加负电压而使所有的带正电微粒27(Bk)在像素电极35上聚集的情况下,因为介由透明的分散介质21(T)从第2基板31侧观察到通过反射电极36被反射的光(白色光)的颜色,所以像素整体变为白显示。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从对置基板310侧入射的光通过在第1基板30侧配置的反射电极36被反射,能够得到更鲜明的白显示。
通过这样地控制在对置电极37上分布的带正电微粒27(Bk)的数量和分布状态(分布区域)能够控制黑显示或者白显示、或者从黑到白为止的中间灰度的显示。另外,在1个像素内岛状设置有多个该像素电极35,由此能够控制性更良好地控制显示。
接下来,说明由1微粒系的电泳显示装置进行的实际显示工作。
图8(a)~(c)是表示每个显示色的微粒的分布状态的截面图。图9是表示每个显示色的微粒的分布状态的俯视图。另外,图8(a)~(c)中,着眼于1个像素进行图示,省略了各像素内的像素电极35的数量,以及反射电极36上的作为绝缘膜的保护层43。这里,向对置电极37输入接地电位。与图7同样地向反射电极36施加与像素电极35相同的电压。
图8(a)表示白显示时的微粒的分布状态。
这里,向各像素电极35施加负电压VL。如此,带正电的带正电微粒27(Bk)吸附于各像素电极35上。从外部入射的光通过像素电极35周围存在的反射电极36被反射,从对置电极37侧出光。也就是说,因为所有的带正电微粒27(Bk)都吸附在像素电极35上,所以从对置电极37侧入射的光在反射电极36上被反射并返回对置电极37侧。
因此,该状态下从对置电极37侧观察电泳层32时,由于反射光的原因,像素整体为白显示(预调整状态)(图9(a))。
图8(b)表示黑显示时的微粒的分布状态。
从白显示向黑显示进行显示的转换的情况下,向各像素电极35施加正电压VH。据此,带正电的带正电微粒27(Bk)全部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按2维或者3维分布。黑色的带正电微粒27(Bk)的分布区域27R占据整个像素区域。因此,从外部入射的光被在对置电极37上分布的带正电微粒27(Bk)吸收,形成黑显示(图9(b))。
图8(c)表示灰显示时的微粒的分布状态。
这里,首先从图8(a)所示的状态开始向像素电极35施加预定的电压。
在所有的带正电微粒27(Bk)已吸附在各像素电极35上的状态(预调整状态)下,若向像素电极35施加比黑显示时施加的正电压VH小的正电压Vh(|Vh|<|VH|),则像素电极35上的带正电微粒27(Bk)的一部分会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据此,在对置于像素电极35的对置电极37上的预定区域形成多个小黑点,这些黑点之间存在分散介质21。这里,由带正电微粒27(Bk)实现的黑显示占据整个像素区域的大致二分之一的面积。另外,带正电微粒27(Bk)的分布区域27R以外的区域的面积,也就是说,整个像素区域的大致二分之一的面积由基于反射光实现的白显示所占据。通过透射黑点间的分散介质21(T)并在反射电极36上被反射的光再次返回对置电极37侧,在该区域中可表现出白色。
带正电微粒27(Bk),2维或3维地分布在对置电极37上,由带正电微粒27(Bk)实现的黑点的区域与基于反射光实现的白色的区域混在一起,所以若该状态下从对置电极37侧观察电泳层32,则作为整体成为灰显示。也就是说,入射光包括在黑色的带正电微粒27(Bk)被吸收的分量和在反射电极36被反射的分量,若这些分量组合在一起,则作为整体成为灰显示(图9(c))。
若利用其他的表现,通过在对置电极37上存在的带正电微粒27(Bk)使得反射电极36的一部分部分隐藏,使得从对置基板310侧出射的反射光的出光量减少,从而成为被抑制了明亮度的灰显示。
另外,向对置电极37侧的带正电微粒27(Bk)的移动量以及分布范围的控制,能够通过像素电极35、对置电极37、反射电极36之间的距离和/或像素电极35的大小等设计要素和/或施加电压来实现。另外,上述中,通过向各像素电极35施加的电压的大小来控制带正电微粒27(Bk)的移动量及分布范围,但也可以通过电压的施加时间的长短来进行控制。
明亮度的控制是通过从对置电极37的外侧观察电泳层32时看到的微粒的面积来进行的。所谓看到的面积是指包括微粒的2维、3维分布的实际看到的有效面积。
另外,在上述显示状态中,在黑色的带正电微粒27(Bk)的分布区域和白色的反射区域的周边部不是完全的黑显示、白显示,通过看到带正电微粒27(Bk)的分布区域时的有效面积来控制灰度,进行对明亮度和彩度的控制。
如此,明亮度、彩度或者灰度显示,作为结果,由从对置电极37的外部观察电泳层32时看到的带正电微粒27(Bk)的移动量及分布的有效的面积来控制。
另外,上述中,虽然设为从白显示的预调整状态开始,进行下一个显示,但是也可以设为从黑显示的预调整状态开始,进行下一个显示。黑显示的预调整状态如图8(b)所示,可通过向像素电极35施加正电压VH得到。从黑显示向下一个显示变换时,向像素电极35施加负电压控制黑色带正电微粒27(Bk)从对置电极37的分离量来进行显示。
因为在电泳层32内存在的电泳微粒只有黑色带正电微粒27(Bk),所以无论使用白显示预调整及黑显示预调整中的哪种预调整工作,如果仅持续使用一方的显示色的预调整工作,则向对置电极37和像素电极35之间施加DC电压。这是因为预调整时必然向像素电极35施加大电压,图像写入时施加其相反的极性的、绝对值为同等值以下的电压。
若向对置电极37和像素电极35之间施加DC电压,则会产生电极的腐蚀和/或电泳材料的劣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也可以在每次实施单个或者多个图像的改写时转换白显示预调整工作(图8(a))、黑显示预调整工作(图8(b))。
图10是驱动1微粒系的电泳显示装置时的时序图。
向对置电极37施加接地电位(Vcom),在该状态下向像素电极35施加预定的电压。
灰显示
如图10所示,在预调整期间T11,首先,向扫描线66施加选择电压Vgh,介由数据线68向各像素电极35施加负电压VL(负的最大值),由此如图8(a)所示,使得所有的带正电微粒27(Bk)吸附在各像素电极35上。如此,像素40内为白显示,成为初始状态。
在写入期间T12,向扫描线66施加选择电压Vgh,介由数据线68向各像素电极35施加正电压Vh(|Vh|<|VH|),由此如图8(c)所示,使得吸附在像素电极35上的带正电微粒27(Bk)的一部分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由此,从对置基板310侧观察时,看到混在一起的黑点区域和白区域而成为灰显示。
在显示保持设定期间T13,向扫描线66施加选择电压Vgh,向像素电极35施加Vcom,使得数据线68、像素电极35的电位为Vcom。如此,T13期间的工作完成。在其后的显示保持期间T14,使得像素电极35、反射电极36、对置电极37全部为高阻抗(未施加电压)状态。据此,可保持显示而不改写。该状态下不消耗电力。
在显示保持设定期间T13,使得数据线68、像素电极35、对置电极37的电位相同。若数据线68的电位与像素电极35的不同,在其后的T14期间,由于选择晶体管TRs的漏光等导致的漏电流,数据线68的电位被写入像素电极35,则作为结果是显示被改写。这是为了防止该现象。
白显示
在进行白显示的情况下,首先,实施白显示预调整。
如图10所示,在预调整期间T21,与上述预调整期间T11同样,向扫描线66施加选择电压Vgh,介由数据线68向各像素电极35施加负电压VL(负的最大值)。由此,如图8(a)所示,使得所有的带正电微粒27(Bk)吸附在各像素电极35上,像素40内为白显示,回到初始状态。
从对置电极37侧入射的光在反射电极36上被反射,由此使得像素40成为白显示。
在写入期间T22,因为在预调整期间T21为白显示,所以向像素电极35施加用于保持该白显示的电压(Vcom)。
另外,在后续的显示保持设定期间T23施加与T13相同的电压。另外在显示保持期间T24与T14相同。
黑显示
这里,实施黑显示预调整。
如图10所示,在预调整期间T31,与上述预调整期间T11同样,向扫描线66施加选择电压Vgh,介由数据线68向各像素电极35施加正电压VH(正的最大值)。如此,如图8(b)所示,在像素电极35上吸附的带正电微粒27(Bk)移动到对置电极37侧,所有带正电微粒27(Bk)在对置电极37上按2维或者3维分布。据此,通过在整个像素区域分布的带正电微粒27(Bk),使得像素40内成为黑显示。
在写入期间T32,因为预调整期间T31中为黑显示,所以向像素电极35施加用于保持该黑显示的电压(Vcom)。
另外,在后续的显示保持设定期间T33、显示保持期间T34施加与T23、T24相同的电压。
如上所述,在不同的色显示持续进行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持续进行预调整工作及写入工作,在各工作之间执行保持工作。保持状态实质上是指不向像素电极35从外部施加改写图像的电压的状态。
另外,向像素电极35的施加电压的大小是一个例子。因为,施加电压的大小也根据像素电极35和对置电极37的距离、像素电极35的大小和/或电泳材料而改变。另外,在T31虽然使用了黑显示预调整,但是也可以使用白显示预调整而在其后进行黑显示。另外,也可以将白和黑显示预调整交替转换。其周期可以是每一个画面,也可以是每多个画面。
另外,这里Vcom并不限于接地电位,也可以是共用电位、基准电位的意义。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在元件基板300侧设置有使光反射的反射电极36。从对置基板310侧入射的光通过反射电极36被反射而向观测者侧出射。该反射光为白色光,通过对该白色光的控制可实现白显示和/或显示的灰度控制。另外,在显示保持设定期间,虽然使选择晶体管导通向像素电极35写入Vcom,但是也可以如后述图17所示,只使数据线68为Vcom。
另外,反射电极36也可以设为如后述图14、15所示能够独立输入电位的构成。例如,在使带正电微粒27(Bk)吸附于像素电极35时,对反射电极36施加与对置电极37相同的电位,在使带正电微粒27(Bk)吸附于对置电极37时,对反射电极36施加与像素电极35相同极性的电压。由此,能够通过反射电极36推开带正电微粒27(Bk)。因此,消除了带正电微粒27(Bk)吸附于反射电极36的不良情况。
另外,通过在选择晶体管TRs上形成反射电极36,防止向选择晶体管TRs的光的入射,从而能够防止发生工作不良。另外,因为选择晶体管TRs上也能够使光反射,所以实质上增加了有效显示区域,能够将更多的光取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泳显示装置100,可得到更明亮的、辉度高的显示,能够进行视认性良好的显示。着色微粒的带电的极性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
图11是概略地表示包括多个子像素的1个像素的图。
如图11(a)~(e)所示,1个像素也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对应于各子像素S的颜色,能够通过变更作为电泳材料在各子像素S的电泳层32内混在一起的着色微粒的颜色和/或分散介质的颜色来实现。
图11(a)所示的像素40,包括R(红)、G(绿)、B(蓝)的3个子像素S(R)、S(G)、S(B)。俯视呈矩形的各子像素S(R)、S(G)、S(B)排列配置得长边方向相互平行。
图11(b)所示的像素40,包括R(红)、G(绿)、B(蓝)、W(白)的4个子像素S(R)、S(G)、S(B)、S(W)。俯视呈正方形的各子像素S(R)、S(G)、S(B)、S(W)上下左右地配置。
图11(c)所示的像素40,包括R(红)、W(白)的2个子像素S(R)、S(W)。
图11(d)所示的像素40,包括C(青绿)、M(洋红)、Y(黄)的3个子像素S(C)、S(M)、S(Y)。
图11(e)所示的像素40,包括C(青绿)、M(洋红)、Y(黄)、W(白)的4个子像素S(C)、S(M)、S(Y)、S(W)。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电泳显示装置,说明2微粒系的电泳显示装置的构成。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泳显示装置的1个像素中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电泳显示装置200中形成为,在元件基板300和对置基板310之间夹持着2微粒系电泳层32。在电泳层32中,在透明的分散介质21(T)中带负电的黑色带正电微粒(第1着色微粒)27(Bk)和黑色的带负电微粒(第2着色微粒)26(Bk)混在一起。带正负电的微粒26、27在电泳层32中作为电泳微粒工作。
并且,若在像素电极35A上施加负电压,则带正电微粒27(Bk)在像素电极(第1电极)35A上聚集,若在像素电极(第2电极)35B上施加正电压,则带负电微粒26(Bk)在像素电极35B上聚集。
另外,向对置电极37输入接地电位作为共用电位,使反射电极(反射层)38与对置电极37同电位。
而且,通过控制分别向像素电极35A及像素电极35B施加的电压的大小,利用从对置电极37侧观察电泳层32时所看到的带负电微粒26(Bk)的面积和带正电微粒27(Bk)的面积,控制灰度。
图13是表示电泳显示装置200的整体构成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13所示,电泳显示装置200构成为,在第1基板30上设置有多条扫描线66(m、m+1、......)和多条第1数据线68A(N(A)、N+1(A)、......)、第2数据线68B(N(B)、N+1(B)、......)。这里,本实施方式的扫描线66具有在显示领域中分为2种的第1扫描线66A和第2扫描线66B。
在各像素40A、像素40B内,具备:2个的选择晶体管(第1晶体管)TR1、选择晶体管(第2晶体管)TR2;作为电泳材料的电泳层32;2个的像素电极(第1电极)35A及像素电极(第2电极)35B;对置电极37;连接电极(第1连接电极)44A;和连接电极(第2连接电极)44B。
选择晶体管TR1中,栅与第1扫描线66A连接,源与第1数据线68A连接,漏介由连接电极44A与像素电极35A连接。
选择晶体管TR2中,栅与第2扫描线66B连接,源与第2数据线68B连接,漏介由连接电极44B与像素电极35B连接。
在数据线68的延伸方向上相邻的像素40A、40B中的像素40A中,选择晶体管TR1(第1晶体管)、选择晶体管TR2(第2晶体管)的各自的栅与m行的扫描线66连接,选择晶体管TR1的源与N(A)行的第1数据线68A连接,选择晶体管TR2的源与N(B)行的第2数据线68B连接。
这里,也可以构成为,设置有一方的电极与选择晶体管TR1、TR2的漏以及像素电极35A、35B(电泳层32)连接的保持电容。另外,也可以设置有保持电容线,将保持电容的另一方电极与保持电容线连接。另外,也可以具备用于向电泳层32施加电压的保持电容以外的其他单元。
连接电极44A与选择晶体管TR1的漏连接并且与多个像素电极35A连接,连接电极44B与选择晶体管TR2的漏连接并且与多个像素电极35B连接。
图14是详细表示电泳显示装置的1个像素的元件基板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5是沿着图14的B-B线的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在元件基板300侧的构成上与前面的实施方式不同,因此,以元件基板300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电泳显示装置200中,在构成元件基板300的第1基板30的电泳层32侧的面形成有按每个像素40所形成的多个像素电极35A、35B,两个选择晶体管TR1、TR2和2个连接电极44A、44B。
像素电极35A、35B在一个像素内分别各设置有多个,沿着扫描线66A、66B以及数据线68A、68B沿着2个方向交替地按图形排列。这些多个像素电极35A之间通过俯视呈梳齿状的连接电极44A相互连接,多个像素电极35B之间通过俯视呈梳齿状的连接电极44B相互连接。
选择晶体管TR1的漏电极41d介由连接电极44A与多个像素电极35A连接,选择晶体管TR2的漏电极41d介由连接电极44B与多个像素电极35B连接。并且,介由选择晶体管TR1从第1数据线68A向多个像素电极35A施加数据电位,介由选择晶体管TR2从第2数据线68B向多个像素电极35B施加数据电位。如此,设为可以相互独立地驱动多个像素电极35A和多个像素电极35B的构成。
各连接电极44A、44B构成为,如上所述俯视呈梳齿状,包括沿两个方向(例如,扫描线66A、66B或者数据线68A、68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2边,具有整体呈ㄑ状的主干部441和通过该主干部441连接的多个分支部442。多个分支部442在与主干部441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倾斜方向(这里,为相对于分支部442的各边约45°~60°的方向。在图14中为大概45°的方向)上,相互平行延伸,使所有的分支部442的延伸长度不同。具体的说,从主干部441的角部(弯曲部分)附近开始延伸的分支部442最长,离该分支部442越远的分支部442的长度越短。
俯视呈梳齿状的连接电极44A、44B相互咬合地配置在像素40内,成为在连接电极44A的分支部442a的两侧存在连接电极44B的分支部442b、442b的状态。
连接电极44A的各分支部442a对应于多个像素电极35A,连接电极44B的各分支部442b对应于多个像素电极35B。
多个像素电极35A(35B)间的连接电极44A(44B)可以通过比要形成接触孔H1(H2)的区域细的图形来形成。这是因为连接电极44A(44B)和反射电极38之间的电容减少。
如图15所示,在包含厚度为0.6mm的玻璃基板的第1基板30上按每个像素40形成有构成选择晶体管TR1(选择晶体管TR2)的一部分的栅电极41e。栅电极41e包含厚度为300nm的铝(Al)。以覆盖该栅电极41e的方式在第1基板30的整个表面形成有包含厚度为300nm的氧化硅膜的栅绝缘膜41b,在栅电极41e的正上方形成有包含厚度为50nm的a-IGZO(In、Ga、Zn的氧化物)的半导体层41a。
在栅绝缘膜41b上,分别设置有包含厚度为300nm的Al的源电极41c及漏电极41d,使得它们与栅电极41e及半导体层41a部分重叠。源电极41c和漏电极41d形成为部分搭在半导体层41a上。另外,在栅绝缘膜41b上形成有包含相同的厚度为300nm的铝(Al)的连接电极44A(连接电极44B)。该连接电极44A(44B)与源电极41c以及漏电极41d同时构图,与漏电极41d连接。
这里,作为选择晶体管TR1(TR2),可以使用a-SiTFT、多晶硅TFT、有机TFT、氧化物TFT等。结构也可以采用顶栅和底栅结构。
在选择晶体管TR1(TR2)以及连接电极44A(44B)上,以覆盖它们的方式,形成有包含厚度为300nm的氧化硅膜的第1层间绝缘层42A和包含厚度为300nm的氮化硅膜的第2层间绝缘层42B。在第2层间绝缘层42B的表面形成有包含Al等金属材料的反射电极38。
在反射电极38中在与像素电极35A(35B)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通孔38a,该通孔38a的内侧被以覆盖反射电极38的表面的方式层叠的保护层43填埋,由此确保与接触孔H1的绝缘性。
保护层43包含厚度为20μm的感光性丙烯酸树脂,作为具有透光性的平坦化层发挥功能。并且,在保护层43上形成有多个包含厚度为50nm的ITO的像素电极35A(35B)。这些多个像素电极35A(35B),介由将栅绝缘膜41b、第1层间绝缘层42A、第2层间绝缘层42B以及保护层43贯通而形成的接触孔H1(H2),与对应的选择晶体管TR1(TR2)的漏电极41d(连接电极44A(44B))连接。
如此,通过从第1基板30开始至像素电极35A(35B)的要素,构成元件基板300。
另外,在连接电极44A(44B)和像素电极35A(35B)之间形成的层间绝缘层42A、42B以及保护层43包含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感光性丙烯酸树脂材料,但是,也可以使用这些以外的材料形成,例如,也可以使用无机绝缘膜和/或有机绝缘膜等。另外,布线和/或绝缘膜材料不限于上述材料。
另外,也可以是不设置像素电极35A(35B)的构成。该情况下,利用连接电极44A(44B)直接向电泳层32施加电压。
接下来,说明由2微粒系的电泳显示装置所实施的显示工作。
图16(a)~(d)是表示每个显示色的微粒的分布状态的截面图。另外,在图16(a)~(d)中,着眼于1个像素进行图示,省略了各像素内的像素电极35A、35B的数量。另外,为了简化图示,反射电极38和像素电极35A、35B同层表示。这里,向对置电极37和反射电极38输入接地电位。
图16(a)表示白显示时的微粒的分布状态。
若向像素电极35A施加负电压VL(负的最大值),向像素电极35B施加正电压VH(正的最大值),则带正电微粒27(Bk)吸附于像素电极35A上,带负电微粒26(Bk)吸附于像素电极35B上。从外部入射的光通过像素电极35A、35B周围存在的反射电极38被反射,从对置电极37侧出射。
该状态下从对置电极37侧观察电泳层32时,由于反射光的原因,像素40整体为白显示(第1预调整状态)。
图16(b)表示黑显示时的微粒的分布状态。
从白显示向黑显示转换的情况下,通过向各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VH,向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VL,使得吸附在各像素电极35A、35B上的所有的带负电微粒26(Bk)及所有的带正电微粒27(Bk)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带负电微粒26(Bk)及带正电微粒27(Bk)在对置电极37上按2维或者3维分布。
这时,图15的保护层43的膜厚为20μm,比电泳层32的单元间隙10μm厚。因此,像素电极35A、35B上的微粒移动到对置基板上,而不是移动到反射电极38。
从外部入射的光被在对置电极37上分布的带负电微粒26(Bk)以及带正电微粒27(Bk)吸收,成为黑显示。
图16(c)表示灰显示时的微粒的分布状态。
这里,首先从图16(a)所示的状态开始向各像素电极35A、35B施加预定的电压。
在所有的带正电微粒27(Bk)吸附在像素电极35A上,所有的带负电微粒26(Bk)吸附在像素电极35B上的状态(预调整状态)下,若向像素电极35A施加比黑显示时施加的正电压VH小的正电压Vh(|Vh|<|VH|),向像素电极35B施加比黑显示时施加的负电压VL小的负电压Vl(|Vl|<|VL|),则像素电极35A、35B上的带正负电的微粒27(Bk)、26(Bk)的一部分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据此,在对置于像素电极35A、35B的对置电极37上的预定区域形成多个小黑点,这些黑点之间存在分散介质21(T)。这里,由带正电微粒27(Bk)实现的黑显示占据整个像素区域的大致三分之一的面积。另外,整个像素区域的大致三分之二的面积由基于反射光实现的白显示所占据。通过透射黑点间的分散介质21(T)并在反射电极36被反射的光再次向对置电极37侧返回,可表现出白色。
因为带正电微粒27(Bk)以及带负电微粒26(Bk)2维或3维地分布在对置电极37上,由带正电微粒27(Bk)以及带负电微粒26(Bk)实现的黑点的区域与基于反射光实现的白色的区域混在一起,所以该状态下从对置电极37侧观察电泳层32时,作为整体成为灰显示。也就是说,入射光包括在黑色的带正电微粒27(Bk)以及带负电微粒26(Bk)被吸收的分量和在反射电极36被反射的分量,若这些分量组合在一起,则作为整体成为灰显示。
若利用其他的表现,通过在对置电极37上存在的带正电微粒27(Bk)以及带负电微粒26(Bk)使得反射电极36的一部分隐藏,由此使得从对置基板310侧出射的反射光的出光量减少,从而成为被抑制了明亮度的灰显示。
图16(d)表示白显示时的微粒的分布状态。
这里,向各像素电极35A、35B施加与图16(a)所示的白显示时的极性相反的电压。即,通过向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VH,向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VL,使得所有的带负电微粒26(Bk)吸附于像素电极35A上,所有的带正电微粒27(Bk)吸附于像素电极35B上。即便在该状态下,因为从外部入射的光通过像素电极35A、35B周围的反射电极38也被反射,所以像素40整体为白显示(第2预调整状态)。
图17及图18是驱动2微粒系的电泳装置时的时序图。向对置电极37和反射电极38施加接地电位(Vcom),在该状态下向像素电极35A、35B施加预定的电压。
另外,作为灰显示的方法有几个模式,将它们连续实施。
灰显示(1)
首先,说明第1灰显示工作。
如图17所示,在预调整期间T11,向m行的扫描线66施加选择电压Vgh,介由第1数据线68A向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VH,并且介由第2数据线68B向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VL,如图16(d)所示,由此使得所有的带负电微粒26(Bk)以及带正电微粒27(Bk)吸附在像素电极35A和像素电极35B上。如此,像素40内为白显示,成为初始状态。
在写入期间T12,通过选择m行扫描线66,向像素电极35A施加负电压Vl(|Vl|<|VL|),向像素电极35B施加正电压Vh(|Vh|<|VH|),由此如图16(c)所示,使得吸附在像素电极35A、35B上的微粒26(Bk)、27(Bk)的一部分分别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如此,像素40成为灰显示。
在显示保持设定期间T13,向第1数据线68A以及第2数据线68B分别施加Vcom。在其后的显示保持期间T14,使得像素电极35A、35B、第1数据线68A和第2数据线68B、扫描线66以及对置电极37全部为高阻抗状态。据此,可保持显示而不改写。另外,该状态下不消耗电力。
灰显示(2)
接下来,说明第2灰显示工作。
如图17所示,在预调整期间T21,选择m行的扫描线66,向像素电极35A施加负电压VL,并且向像素电极35B施加正电压VH,由此使得所有的带电微粒26(Bk)、27(Bk)吸附在像素电极35A、35B上,使得像素40成为白显示。
在写入期间T22,选择m行扫描线66,向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Vh(|Vh|<|VH|),并且向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Vl(|Vl|<|VL|)。如此使得吸附在像素电极35A、35B上的各带电微粒26(Bk)、27(Bk)的一部分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成为灰显示。
在显示保持设定期间T23、显示保持期间T24进行与T13、T14同样的工作。
灰显示(3)
接下来,说明第3灰显示工作。
如图18所示,在预调整期间T31,选择m行的扫描线66,向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VH,并且向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VL,由此使得所有的带电微粒26(Bk)、27(Bk)吸附在像素电极35A、35B上,使得像素40成为白显示。
在写入期间T32,通过选择m行扫描线66,向像素电极35A施加Vcom,并且向像素电极35B施加正电压VH,使得吸附在像素电极35A上的所有的带负电微粒26(Bk)保持吸附不变,使得吸附在像素电极35B上的所有带正电微粒27(Bk)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由此,使得像素40成为灰显示。
在显示保持设定期间T33、显示保持期间T34进行与T13、T14同样的工作。
白显示
接下来,说明白显示工作。
如图18所示,在预调整期间T41,向像素电极35A施加负电压VL,并且向像素电极35B施加正电压VH,由此使得所有的带正电微粒27(Bk)吸附在像素电极35A上,使得所有的带负电微粒26(Bk)吸附在像素电极35B上。据此,实施白显示的预调整。
在写入期间T42,通过向像素电极35A以及像素电极35B分别施加Vcom,保持各带电微粒26(Bk)、27(Bk)相对于各像素电极35A以及像素电极35B上的吸附状态。
另外,在后续的显示保持设定期间T43、显示保持期间T44进行与T13、T14同样的工作。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电泳层32内存在按相互相反的极性带电的两种的带负电微粒26(Bk)以及带正电微粒27(Bk),因此可更详细地进行显示图像的明亮度、彩度、色彩的控制。
如上所述,在连续实施显示工作的情况下,在在先的显示工作时和在后的显示工作时使在预调整期间向像素电极35A、35B施加的电压的极性相反。为此,即使在连续显示同一图像的情况下,也在像素电极35A、35B和对置电极37之间施加交流电流。
另外,即使在进行同一图像显示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向像素电极35A和像素电极35B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在在先的显示工作时和在后的显示工作时反相。此时,也在像素电极35A、35B和对置电极37之间施加交流电流。如此,优选,每次进行单个或者多个图像改写时,转换第1预调整工作和第2预调整工作。据此,像素电极35A、35B和对置电极37之间的直流电压彻底被取消,能够防止电极的腐蚀和/或电泳材料的劣化。
以上过程中,向反射电极38持续施加接地电位,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施加辅助微粒的移动或者推开微粒的电压。例如,从图16(a)到图16(b)按2个步骤变化时,按顺序施加以下电压。在第1步骤中使带正电微粒27(Bk)移动到对置电极37侧时,向反射电极38和像素电极35B也施加与像素电极35A同极性的电压。在其后续的第2步骤中使带负电微粒26(Bk)移动时,向反射电极38和像素电极35A施加与像素电极35B同极性的负电压。
另外,驱动的电压、极性等根据像素电极35A、35B、反射电极38、对置电极37、单元间隙等的设计值而变化。至此所述的数值仅为其一例。也可以如图10所示,在显示保持设定期间使选择晶体管导通,向像素电极35A、35B写入Vcom。
以上,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了本发明所涉及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显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很明显,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畴内,可以想到各种变形例或改进例,有关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在上述记载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备能够施加电压的反射电极36,但也可以是包含单纯的金属膜的反射层,只要是能够效率良好地使光反射的构成,任何构成皆可。
以下示出几个元件基板的变形例。
图19(a)~(d)是表示元件基板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如图19(a)所示,也可以在像素电极35形成的同时对保护层43进行构图。即,也可以构成为,通过除去保护层43的要配置像素电极35的区域以外的部分,使得反射电极36在电泳层32侧露出。
如图19(b)所示,也可以在第2层间绝缘层42B的表面上在同一层上排列配置像素电极35和反射电极36。像素电极35在形成于反射电极36的通孔36a内与反射电极36以离开(绝缘)的状态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像素电极35的同层或者下层侧配置了反射电极36,但也可以在与像素电极35相比靠上层的位置配置反射电极36。
如图19(c)所示,像素电极35配置于第2层间绝缘层42B的表面,与从第1层间绝缘层42A以及第2层间绝缘层42B露出的连接电极44A(44B)连接。
反射电极36形成在以覆盖第2层间绝缘层42B的方式形成的保护层43的表面,在与像素电极3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比像素电极35的直径大的通孔36a。
由此,带正负电中任一种电荷的带电微粒26(Bk)、27(Bk)吸附于位于像素电极35上的保护层43的表面。
如图19(d)所示,也可以是除去在像素电极35上存在的保护层43而使像素电极35在电泳层32侧露出的形状。这时,通过使保护层43的通孔43b的内周面向电泳层32侧扩展地倾斜,使得向通孔43b内外的带电微粒26(Bk)、27(Bk)的移动变得顺畅。
图20是表示像素电极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如图20所示,也可以在1像素(像素40)内将俯视呈矩形的多个像素电极85A、85B按条纹状排列。像素电极85A、85B在短边方向上等间隔交替配置,多个像素电极85A之间通过连接电极84A相互连接,多个像素电极85B之间通过连接电极84B相互连接。连接电极84A、84B为相对于像素电极85A、85B的延伸方向垂直地延伸的、俯视呈矩形的电极,与像素电极85A、85B相比配置得靠近第1基板30侧。而且,像素电极85A介由连接电极84A与晶体管TR1的漏电极41d连接,像素电极85B介由连接电极84B与晶体管TR2的漏电极41d连接,能够相互独立驱动。
在反射层83中,为了避免与像素电极85A、85B的短路,相应于像素电极85A、85B的个数设置有多个具有比像素电极85A、85B的俯视时的面积广的开口面积的俯视呈矩形的开口83a。
或者,也可以在大致整个显示部整面状地形成。这时从显示部5的外部向反射层83施加电压。
图21是表示在对置基板侧设置有滤色器的情况下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21所示,也可以在上述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的对置基板310中按每个像素40设置包括3色(R、G、B)过滤器的滤色器CF。
滤色器CF被包含感光性丙烯酸树脂的透明的保护膜55覆盖。该保护膜55相对于滤色器CF高度紧密附着地形成,具有保护滤色器CF并且使第2基板31上平坦化的功能。
对置电极37在保护膜55的表面整面状地形成。
根据如此的构成,从第2基板31侧入射来的光通过入射到滤色器CF而被着色,然后通过在元件基板300中设置的反射电极36向第2基板31(观测者)侧被反射。其结果,光的利用率提高,能够进行明亮的视认性良好的彩色显示。
另外,滤色器CF既可以是颜料型也可以是染料型。
在如上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因为反射电极36和反射电极38包含大致平坦地成膜的金属层,因此正反射光入射时存在发生闪耀、视认性变低的问题。以下说明缓解该问题的构成例。
图22是表示具有被赋予光散射性的反射电极的元件基板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图23是表示具有被赋予光散射性的反射电极以及散射微粒的元件基板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22所示的元件基板300按第1基板30上的每个像素形成有选择晶体管TRs和连接电极44,并且以覆盖这些选择晶体管TRs和连接电极44的方式,在整个基板面依次形成有第1层间绝缘层42A和第2层间绝缘层42B。
第2层间绝缘层42B的表面42b为凹凸形状,形成有向第1基板30相反侧突出的多个凸部53A。在至少1个像素40中,凸部53A的俯视形状和/或截面形状、高度等不均一,并且在第1基板30上的多个凸部53A的配置位置为随机位置。
图22所示的第2层间绝缘层42B包含感光性丙烯酸树脂,能够利用曝光工序中的光的强弱而在表面42b形成凹凸。
在第2层间绝缘层42B上,仿照表面42b的形状设置有反射电极54(反射层)。反射电极54的膜厚比第2层间绝缘层42B的膜厚薄,因此成为反映出第2层间绝缘层42B的表面42b即凸部53A的外形的形状。据此,反射电极54的表面(散射面)54a成为散射面,能够得到具有光反射性和光散射性的反射电极(散射部件)54。
反射电极54在接触孔H1内与像素电极35连接。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在表面42b为凹凸形状的第2层间绝缘层42B上形成包含薄金属膜的反射电极36,由此能够使得反射电极36反映第2层间绝缘层42B的表面42b的凹凸形状。如此,通过采用利用第2层间绝缘层42B的形状对反射电极36赋予凹凸形状的方法,与利用蚀刻法等使金属膜表面为凹凸形状相比,能够易于制造具有光散射性的反射电极54。另外,还能使得金属膜的厚度较薄,因此也能够实现装置的轻量化和/或材料成本的削减。
另外,在对置基板310侧设置有滤色器CF的情况,理论上多为显示变暗,但是通过在元件基板300侧设置有具有光散射性的反射电极54,可抑制由正反射引起的闪耀,可将该光用于其他视角方向的显示,因此可实现明亮的视认性良好的彩色显示。
另外,如图23所示,也可以在反射电极54的表面54a上分散配置使光散射的散射微粒(散射部件)59。具体地,使得多个散射微粒59在保护层43内混杂。散射微粒59包含例如二氧化钛微粒。另外,作为散射微粒59,可以使用无色透明微粒、与滤色器同色的透光性微粒、或者金属等的反射性的材料等。
由此,入射到电泳显示装置的光,由散射微粒59一次或者多次反射(漫反射)后在观测者侧出射,由此使得显示图像的辉度提高,视认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具备具有光散射性的反射电极54和散射微粒59,使得光的利用效率提高,能够得到更明亮的视认性优良的电泳显示装置。
图24(a)是表示具有光漫射板的电泳显示装置的1个像素中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b)是表示光漫射板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c)是表示光漫射板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24(a)所示的电泳显示装置在对置基板310(第2基板31)的外面侧具备具有光漫射性的光漫射板(漫射件)56。光漫射板56如图24(b)所示构成为具有漫射板57和漫射层58。在漫射层58,形成有多个向漫射板57侧凹陷并且如图24(c)所示俯视呈正方形的凹部58A。
漫射板57具有支撑基板的功能,漫射层58具有光漫射的功能。
另外,如图24(a)所示,在元件基板300中按每个像素40设置有滤色器CF。滤色器CF在反射电极36上形成。从对置基板310侧入射的光透射电泳层32以及滤色器CF,通过处于滤色器CF下层的反射电极36向对置基板310侧被反射。到达光漫射板56的反射光以预定的角度被散射。
通过将这样的光漫射板56配置于对置基板310和观测者之间,由此能够使得在反射电极36被反射的反射光中的正反射光也通过光漫射板56成为散射光而用于显示。如此,不仅可以防止显示的闪耀,也能够提高显示辉度。
另外,光漫射板56也可以是产生所谓漫反射的构成。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1个像素40内在整个像素区域的范围内配置有多个像素电极35。图25是表示因像素电极35的数量而不同的1个像素中的显示状态的图,其中(a)表示是在1个像素内有多个像素电极35的情况的图,(b)是表示在1个像素内只配置有1个像素电极35的情况的图。
如图25(a)所示,通过在1个像素40内设置有多个像素电极35,可使黑显示或者灰显示在整个像素40均一地显示。
如图25(b)所示,在1个像素40内只配置有1个像素电极35的情况下,例如在像素40的中央配置了一个像素电极35的构成的情况下,在像素40的四角不进行显示,无法得到充分的对比度。
因此,构成为,在像素40内配置有多个像素电极35,直到像素40的各个角为止都可进行所期望的显示。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的电泳材料不限于上述记载,也可以使用胶囊型和/或分隔壁型电泳材料。
然而,在使用如胶囊型和/或分隔壁型电泳材料那样,按每个预定区域被划分了的电泳层的情况下,不能使得带电微粒的发布扩展到存在该划分部的区域。因此,存在不能进行显示的区域,成为对比度低下和/或明亮度降低等显示性能低下的原因。
与此相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电泳层32在每个预定区域不存在划分部等,在对置电极37上带电微粒扩展分布。因此,构成为,带电微粒也可容易地覆盖相邻像素的边界上,能够提高对比度以及视认性。
另外,也可以为了使得分散介质21不与电极35、37和/或保护层43等直接接触,而在其间使用薄膜层。这也是为了能可靠地使带电微粒进行通过电场实现的吸附和脱离。用于该薄膜层的材料既可以是有机膜也可以是无机膜。
另外,带电微粒的颜色也不限于黑色或者白色。例如不使用滤色器而使用红色的带电微粒,由此使得能够进行白显示和红显示。
另外,微粒既可以是电子粉流体,也可以使用其他有机、无机材料。
另外,分散介质21也可以不是液体,而是气体或者真空。
作为分散介质21的材料,优选为实质的无色透明的材料。作为这样的分散介质,优选使用具有比较高的绝缘性的介质。作为这样的分散介质,例如有各种类(蒸馏水、纯水、离子交换水等)、甲醇、乙醇、丁醇等的醇类、甲基溶纤剂等的溶纤剂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等的酯类、丙酮、甲乙酮等的酮类、戊烷等的脂肪族烃类、环己烷等的脂环式烃类、苯、甲苯、具有长链烷基的苯类等的芳香族烃、二氯甲烷、氯仿等的卤代烃类、吡啶、吡嗪等的芳香族杂环类、乙腈、丙腈等的腈类、N,N-二甲基甲酰胺等的酰胺类、羧酸盐、液体石蜡等的矿物油类、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等的植物油类、二甲基硅油、甲苯基硅油、甲基含氢硅油等的硅油类、氢氟醚等的氟系液体或其他各种油类等,可将这些单独或混合使用。另外,分散介质中,根据需要,例如也可以添加电解质、表面活性剂、金属皂、树脂材料、橡胶材料、油类、清漆、复合物等的微粒形成的防静电剂、钛类偶联剂、铝类偶联剂、硅烷类偶联剂等偶联剂、分散剂、润滑剂、稳定剂等的各种添加剂。
分散介质21中所包括的带电微粒可采用任何微粒,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使用染料微粒、颜料微粒、树脂微粒、陶瓷微粒、金属微粒、电子粉流体、金属氧化物微粒或这些的复合微粒中的至少1种。这些微粒具有制造容易而且防静电比较容易进行的优点。
作为构成颜料微粒的颜料,例如,苯胺黑、炭黑、钛黑等的黑色颜料,二氧化钛、三氧化锑、硫化锌、锌华等的白色颜料、单偶氮、双偶氮、多偶氮等的偶氮系颜料,异吲哚啉酮、黄铅、黄色氧化铁、镉黄、钛黄等的黄色颜料,单偶氮、双偶氮、多偶氮等的偶氮系颜料,喹吖啶酮红,钼铬红等的红色颜料、酞菁蓝、阴丹士林、绀蓝、群蓝、钴蓝等的蓝色颜料,酞菁绿等的绿色颜料、亚铁氰化物等的青色颜料,或无机氧化铁等的品红色颜料等。也可以采用无机颜料、有机颜料。也可以采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组合。也可以取代上述颜料,用染料构成染料微粒。该场合,可以在白色颜料中混入染料,也可以与着色的颜料混合使用。例如也可以采用碳正系的品红色等的染料。
另外,作为构成树脂微粒的树脂材料,例如有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尿素系树脂、环氧树脂系树脂、松香树脂、聚苯乙烯、聚酯、苯乙烯与丙烯酸腈共聚成的AS树脂等,可采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组合。
另外,作为复合微粒,例如有在颜料微粒的表面被覆树脂材料而成的微粒、在树脂微粒的表面被覆颜料而成的微粒、由将颜料和树脂材料以适当组成比混合的混合物构成的微粒等。
另外,为了提高这样的电泳微粒在分散介质21中的分散性,可在各微粒的表面,使与分散介质21相溶性高的高分子以物理方式吸附或者以化学方式结合。这些中,从由电泳微粒的表面脱离附着的问题出发,特别优选使高分子以化学方式结合。若采用该构成,则电泳微粒的表观比重向变小的方向作用,可提高电泳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亲合性即分散性。
作为这样的高分子,例如有,具有与电泳微粒有反应性的基和带电性官能基的高分子、具有与电泳微粒有反应性的基和长链烷基链、长链环氧乙烷链、长链氟化烷基链、长链二甲基硅氧烷链等的高分子,及具有与电泳微粒有反应性的基和带电性官能基以及长链烷基链、长链环氧乙烷链、长链氟化烷基链、长链二甲基硅氧烷链等的高分子等。
上述高分子中,作为与电泳微粒有反应性的基,例如,环氧基、环硫基、烷氧基硅烷基、硅醇基、烷基酰胺基、氮丙啶基、唑基和异氰酸酯基等,可以选择采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可根据采用的电泳微粒的种类等进行选择。
电泳微粒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01~10μm左右,更优选为0.02~5μm左右。另外,作为用于确保像素电极35和连接电极的绝缘性的绝缘膜的材料,采用丙烯酸树脂。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材料,也可以是氧化硅膜等的无机绝缘膜、有机绝缘膜。
作为第1基板30及第2基板31,也可以采用PET基板以外的有机绝缘基板、薄玻璃等的无机玻璃基板和/或包含无机材料及有机材料的复合基板。
另外,作为选择晶体管不限于使用氧化物半导体的晶体管。也可以使用硅系、有机TFT。
光漫射板56所使用的材料不限于丙烯酸树脂、PET。只要是透明材料就能够使用。
另外,在漫射层58使漫射产生的凹部58A的曲面(构成)不限于图示的构成。通过凹部58A的曲面设计,能够确定出光的光的范围即视角,能够根据目的变更设计值。
另外,除了曲面以外,为了实现必要的视角,也可使用各种各样的形状。例如,也可使用阶梯状的台阶。
另外,漫射层58的多个凹部58A的2维配置也不限于以上记载。例如,通过使得凹部58A的俯视形状不是正方形而是长方形,可在上下、左右方向控制视角。另外,也可以不是四边形而是椭圆和/或圆形,其间隙可由呈小圆和/或椭圆、多边形的凹部填埋。另外,这些凹部的曲面也可以是具有多级的台阶的构成。只要能够在一定的范围的方向具有漫射、出光的功能,可以是任何形状。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使特定的方向的入射光有选择地漫射。另外,也可以是使特定的方向的入射光漫射、进而使其出光的构成。另外,在图24(b)中,也可以是在第2基板31上顺次构成漫射层58、漫射板57的构成。漫射层58、漫射板57也可以使用一体形成等的上述以外的构成。
作为光漫射板56,也可以使用具有将来自一定范围的方向的入射光漫射的功能的膜。该膜对于上述方向以外的光没有漫射功能而为透明。例如,若将上述一定范围设为引起正反射的入射光的方向,则能够将现有技术中成为正反射的在显示中无法使用的光用于显示。另外,由于在其以外的方向上没有漫射功能,也不会产生文字等的显示图像的洇渗。膜的漫射角度设定为,在使用电泳显示装置时的室内相当于荧光灯、在使用电泳显示装置时的室外相当于大概太阳的位置。该膜的漫射角度可自由设定。例如,可层叠具有不同漫射角度的膜,使角度为这些角度的和,或者可变更膜制造时的漫射角度。另外,也可以层叠相同的漫射角度的膜,进一步使得漫射可靠。能够进行相应于用途的设计。
也可以在光漫射板56设置氧化硅膜那样的耐湿层。电泳材料和/或其他的电光装置中电光特性也会因湿度而改变。也可同时防止该变化。耐湿层也可以设置在漫射件的单侧和/或两侧的表面、和/或基材等的材料中。另外,也可以不是层而将耐湿件混入扩散件中从而提高耐湿性能。
另外,各电极35、37以及各层的膜厚、材料等没有特别的限定。
另外,像素电极35的俯视形状不是必须为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椭圆形等。
另外,以上实施方式中使着色微粒移动到对置电极,但是也可以是不使用对置电极的构成。该情况下,反射电极代替对置电极来使用。即,通过在像素电极和反射电极之间施加的电压控制微粒,利用两电极间的着色微粒分布的面积的不同进行显示。
电子设备
接下来,说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电泳显示装置应用在电子设备中的情况。
图26是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具体例的立体图。
图26(a)是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电子书的立体图。该电子书(电子设备)1000具备书状的框架1001、相对于该框架1001自由旋转(可开闭)地设置的封面1002、操作部1003和包括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的显示部1004。
图26(b)是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手表的立体图。该手表(电子设备)1100具备包括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的显示部1101。
图26(c)是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电子纸的立体图。该电子纸(电子设备)1200具备:包括具有与纸同样的质感和柔软性的可再写片的本体部1201;和包括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的显示部1202。
例如电子书和/或电子纸等设定为在白底背景上反复写入文字的用途,因此必须消除删除时的残留图像和/或时效性的残留图像。
另外,可应用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广泛地包括利用随着带电微粒的移动而产生视觉上的色调变化的设备。
通过以上的电子书1000、手表1100以及电子纸1200,采用了与本发明有关的电泳显示装置,所以形成具备彩色显示单元的电子设备。
另外,上述电子设备是与本发明有关的电子设备的示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便携电话机、便携用音频设备等的电子设备的显示部都也能够优选采用与本发明有关的电泳显示装置。

Claims (20)

1.一种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1基板及第2基板;
电泳层,其在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之间配置,至少具有分散介质和在该分散介质内混入的带正电或带负电的着色微粒;
在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按每个像素形成的、按每个像素被独立驱动的第1电极;
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晶体管;
在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形成的、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广的具有透光性的对置电极;以及
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使光反射的、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广的反射层;
通过从上述第2基板侧观察上述电泳层时所看到的上述着色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能对上述反射层输入电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层在比上述第1电极靠上述第1基板侧的位置夹着具有光透射性的第1绝缘层来设置。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层按每个像素形成,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上述反射层施加使上述着色微粒离开的电压。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层与电源连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层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第1绝缘层向上述电泳层侧露出。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带正电的第1上述着色微粒;
与上述第1着色微粒同色的带负电的第2上述着色微粒;
处于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的第2电极;以及
与上述第2电极连接的第2上述晶体管。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按每个像素具有多个上述第1电极;
上述多个第1电极之间通过在比这些第1电极靠上述第1基板侧的层所形成的第1连接电极相互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按每个上述像素具有多个上述第1电极以及多个上述第2电极,
上述多个第1电极之间通过在比上述第1电极靠上述第1基板侧的层所形成的第1连接电极相互连接;
上述多个第2电极之间,通过在比上述第2电极靠上述第1基板侧的层所形成的第2连接电极相互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层的表面为使上述光散射的散射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比上述反射层靠上述第1基板侧具有形成有向上述反射层突出的多个凸部的第2绝缘层;
上述反射层的上述散射面反映出上述多个凸部的形状。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反射层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具有使上述光散射的散射部件。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比上述反射层靠上述第2基板侧的位置设置有滤色器。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的相反侧的外侧的面设置有漫射件。
16.一种电泳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电泳显示装置具备:第1基板及第2基板;在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之间配置的、至少具有分散介质和在该分散介质内混入的带正电或带负电的着色微粒的电泳层;在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按每个像素形成的、按每个像素被独立驱动的第1电极;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晶体管;在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形成的、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广的具有透光性的对置电极;以及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广的使光反射的反射层;通过从上述第2基板侧观察上述电泳层时所看到的上述着色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
上述驱动方法包括:
通过对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对置电极施加电压,来将上述着色微粒吸引到上述第1电极侧的第1工作;和
通过对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对置电极施加电压,来将上述着色微粒吸引到上述对置电极侧的第2工作;
在上述第1工作和上述第2工作中,向上述反射层施加推开上述着色微粒的电位。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着色微粒吸引到上述第1电极侧的第1工作中,以向对置电极施加的电位为基准,
向上述反射层施加与上述第1电极不同的极性的电压或者与对置电极相同的电压。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1预调整工作和第2预调整工作,
上述第1预调整工作中,以向上述对置电极施加的电位为基准,对上述第1电极施加正电压,由此将上述着色微粒吸引到上述第1电极或者上述对置电极侧;
上述第2预调整工作中,通过对上述第1电极施加与上述第1预调整工作相反的极性的电压,将上述着色微粒吸引到上述第1电极或者上述对置电极侧。
19.如权利要求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泳显示装置具有:
带正电的第1上述着色微粒;
与上述第1着色微粒同色的带负电的第2上述着色微粒;以及
处于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的第2电极;
上述驱动方法包括:
对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施加相互不同的电压或相同的电压的第1预调整工作;和
对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施加与上述第1预调整工作极性相反的电压的第2预调整工作。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
CN2011102759855A 2010-09-16 2011-09-16 电泳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24020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8418 2010-09-16
JP2010208418A JP5527129B2 (ja) 2010-09-16 2010-09-16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2094A true CN102402094A (zh) 2012-04-04

Family

ID=45817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759855A Pending CN102402094A (zh) 2010-09-16 2011-09-16 电泳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53315B2 (zh)
JP (1) JP5527129B2 (zh)
KR (1) KR20120029352A (zh)
CN (1) CN102402094A (zh)
TW (1) TW20121995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1227B (zh) * 2012-08-22 2017-05-0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A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substrate and an inspe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a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13713B2 (ja) * 2012-03-27 2014-10-29 株式会社東芝 光偏向素子
US20130335716A1 (en) * 2012-06-07 2013-12-19 Mind Flow Llc Projection Graphics Using One-Way Vision Screens
JP6072522B2 (ja) * 2012-11-29 2017-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32883B1 (ko) * 2013-12-10 2020-07-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추출 효율이 향상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16102932A (ja) * 2014-11-28 2016-06-0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US10147749B2 (en) * 2015-04-13 2018-12-04 Carestream Health, Inc. Reduction of TFT instability in digital x-ray detectors
JP6572095B2 (ja) * 2015-10-28 2019-09-0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2017174774A (ja) * 2016-03-25 2017-09-2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6154678A (zh) * 2016-09-29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件
CN112470066A (zh) * 2018-08-10 2021-03-09 伊英克加利福尼亚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包括双稳态电泳流体的可切换的光准直层的驱动波形
US11397366B2 (en) 2018-08-10 2022-07-26 E Ink California, Llc Switchable light-collimating layer including bistable electrophoretic fluid
US11314098B2 (en) 2018-08-10 2022-04-26 E Ink California, Llc Switchable light-collimating layer with reflector
CN112764262A (zh) * 2021-02-09 2021-05-07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05832A1 (en) * 2000-06-22 2002-01-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circuit for driving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CN1198173C (zh) * 2001-10-29 2005-04-20 希毕克斯幻像有限公司 带有保持电极的电泳显示器
US20070211330A1 (en) * 2006-03-07 2007-09-13 Tetsuya Ohshima Display
CN101331423A (zh) * 2005-12-14 2008-12-2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亮度和对比度的反射显示器
CN101650894A (zh) * 2008-08-14 2010-02-17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挠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20100127966A1 (en) * 2008-11-27 2010-05-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for operating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apparatus,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54995B1 (en) * 1998-07-08 2012-04-04 E Ink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achieving improved color in microencapsulted electrophoretic devices
JP3750565B2 (ja) * 2000-06-22 2006-03-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駆動回路、および電子機器
US7492505B2 (en) * 2001-08-17 2009-02-17 Sipix Imaging, Inc.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with dual mode switching
CN1647146A (zh) * 2002-03-05 2005-07-2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泳显示设备和用于恢复亮度级别的驱动装置
JP5050343B2 (ja) * 2005-12-06 2012-10-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表示媒体、表示素子、及び表示方法
JP4557891B2 (ja) * 2006-01-06 2010-10-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JP4631768B2 (ja) * 2006-03-22 2011-0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気泳動装置の駆動方法
JP4816245B2 (ja) 2006-05-19 2011-11-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
JP5218959B2 (ja) 2007-06-01 2013-06-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表示方法、電気泳動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286738B2 (ja) 2007-10-16 2013-09-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表示シート、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310145B2 (ja) * 2008-08-20 2013-10-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気泳動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素子
US8018642B2 (en) 2009-03-26 2011-09-1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lectro-optical display
JP2011237771A (ja) * 2010-04-12 2011-11-24 Seiko Epson Corp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2003231A (ja) * 2010-05-20 2012-01-05 Seiko Epson Corp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05832A1 (en) * 2000-06-22 2002-01-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circuit for driving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CN1198173C (zh) * 2001-10-29 2005-04-20 希毕克斯幻像有限公司 带有保持电极的电泳显示器
CN101331423A (zh) * 2005-12-14 2008-12-2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亮度和对比度的反射显示器
US20070211330A1 (en) * 2006-03-07 2007-09-13 Tetsuya Ohshima Display
CN101650894A (zh) * 2008-08-14 2010-02-17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挠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20100127966A1 (en) * 2008-11-27 2010-05-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for operating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apparatus,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syste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1227B (zh) * 2012-08-22 2017-05-0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A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substrate and an inspe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a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53315B2 (en) 2013-10-08
JP5527129B2 (ja) 2014-06-18
TW201219951A (en) 2012-05-16
KR20120029352A (ko) 2012-03-26
JP2012063622A (ja) 2012-03-29
US20120069425A1 (en) 201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2094A (zh) 电泳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US8120838B2 (e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device
CN106104462B (zh) 具有高透明度的显示器
CN102213889A (zh) 电泳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1201525B (zh) 电光面板、电光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20070268245A1 (en) Electrophoresis Display Device
CN102243409A (zh) 电泳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6066559A (zh) 液晶显示器
CN105954901A (zh) 一种显示装置、制作方法和显示方法
CN101944340B (zh) 半透射式液晶显示器件
US20090303228A1 (e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riving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device
WO2004040363A1 (e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CN103066069A (zh) Tft阵列基板、电子纸显示面板及其形成方法
JP2012003231A (ja)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電子機器
CN101650894A (zh) 可挠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7193170B (zh) 显示装置及彩色显示方法
CN102262327A (zh) 图像显示系统
CN102654712A (zh) 电泳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电子设备
JP4878214B2 (ja) 画像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114622A (ja) 粒子移動型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12177839A (ja)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電気泳動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JP2007133013A (ja) 粒子移動型表示装置
US8970474B2 (en) Method for driving electrophoresis display device
US10139698B2 (e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02608821B (zh) 电泳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1019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