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3409A - 电泳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泳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3409A
CN102243409A CN2011100904854A CN201110090485A CN102243409A CN 102243409 A CN102243409 A CN 102243409A CN 2011100904854 A CN2011100904854 A CN 2011100904854A CN 201110090485 A CN201110090485 A CN 201110090485A CN 102243409 A CN102243409 A CN 1022434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ode
pixel
particulate
display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904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43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34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676Electr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actuated by an electric field and being other than liquid crystal device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 G09G3/34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actuated by an electric field and being other than liquid crystal device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based on particles moving in a fluid or in a gas, e.g. electrophoretic devic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39Pixel structures
    • G09G2300/0452Details of colour pixel setup, e.g. pixel composed of a red, a blue and two green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通过控制电泳微粒的移动,可控制明度、彩度、色相的3个或至少一个并可进行良好彩色显示的电泳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具备:第1基板及第2基板;电泳层,其在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之间配置,并至少具有分散介质和在上述分散介质内混入的微粒;多个第1电极及多个第2电极,其在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岛状形成,且在1像素内设置;以及第3电极,其在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形成,且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第2电极大;其中,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第2电极相互独立地被驱动,通过从上述第2电极侧观察上述电泳层时视认的上述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

Description

电泳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泳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作为电子纸等的显示部,采用电泳显示装置。电泳显示装置具有在液相分散介质(分散介质)分散了多个电泳微粒的电泳分散液的构成。电泳显示装置是在显示中利用通过施加电场而改变电泳微粒的分布状态并改变电泳分散液的光学特性的情况的装置。
这样的电泳显示装置中,提出了在下记专利文献1、2记载的采用3微粒的彩色电泳显示装置的概念。这些中记载了用3个电极驱动带正电微粒、带负电微粒、不带电微粒的3微粒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0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983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文献记载了在一个子像素内采用2个像素电极控制2个带电微粒的概念,但是,没有说明与具体的像素电极的形状、晶体管形状的关系。为了实现彩色电泳显示装置,一个子像素中的明度及彩度的控制性成为问题,难以进行全色显示。因而,彩色电泳显示装置中,期望有模拟地控制明度、彩度、色相的3个或至少一个的方法。
另外,若以规则的布局配置像素电极,制作矩阵状的电泳显示装置,则显示因像素电极的配置规则导致的线痕。解决该问题的像素布局和/或形状也成为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传统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目的之一是提供通过控制电泳微粒的移动可控制明度、彩度、色相的3个或至少一个而进行良好彩色显示的电泳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基板及第2基板;在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之间配置,至少具有分散介质和在该分散介质内混入的微粒的电泳层;在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岛状形成的、逐个像素地设置的多个第1电极;以及在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形成且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大的第2电极;其中,通过从上述第2电极侧观察上述电泳层时视认的上述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
根据本发明,逐个像素设置多个第1电极,通过向这些多个第1电极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和/或大小等可控制电泳层的分散介质内混入的微粒的移动和/或在第2电极侧的分布范围。另外,可形成与1微粒系到3微粒系对应的显示部,提供可进行良好彩色显示的电泳显示装置。本发明中,通过向第1电极及第2电极施加任意的电压,可使微粒在第2电极上分布,因此,通过从第2电极侧观察电泳层时视认的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可获得期望的彩色显示。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多个第1电极通过在比上述第1电极更靠近上述第1基板侧的层形成的连接电极相互连接。
根据本发明,对多个第1电极同时施加相同电压,电压施加控制容易。
另外,优选的是,具有扫描线、数据线,在上述像素配置有与上述扫描线、上述数据线连接的晶体管,上述连接电极在与上述晶体管的漏极电极不同的层形成。
根据本发明,连接电极在与晶体管的漏极电极不同的层形成,因此,晶体管上也可配置第1电极。从而电极的配置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可设置更多的电极。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连接电极俯视与上述晶体管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本发明,晶体管上也可以配置第1电极。从而,第1电极的配置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可设置更多的电极。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像素中的上述多个第1电极的总面积在上述像素的面积的1/4以下。
根据本发明,像素中的多个第1电极的总面积为像素面积的1/4以下,因此,第2电极上可以以小点区域分布微粒,结果,灰度的宽度扩展。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第1电极彼此相邻的方向上的上述第1电极的宽度比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的间隔短。
根据本发明,可进行小点显示。通过该点的大小可调节灰度(色)。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像素内设置的上述多个第1电极包含大小互异的2种以上的电极。
根据本发明,可消除显示时发生的线痕、干涉条纹,获得良好的彩色显示。
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基板及第2基板;在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之间配置,至少具有分散介质和在该分散介质内混入的微粒的电泳层;在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岛状形成的、在1像素内设置的多个第1电极及多个第3电极;以及在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形成的、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第3电极大的第2电极;其中,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第3电极相互独立地被驱动,通过从上述第2电极侧观察上述电泳层时视认的上述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
根据本发明,逐个像素设置多个第1电极及第3电极,通过向这些多个第1电极及多个第3电极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和/或大小等可控制电泳层的分散介质内混入的微粒的移动和/或在第2电极侧的分布范围。另外,可形成与1微粒系到3微粒系对应的显示部,提供可进行良好彩色显示的电泳显示装置。本发明中,通过向第1电极、第2电极及第3电极施加任意的电压,可使微粒在第2电极上分布,因此,通过从第2电极侧观察电泳层时视认的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可获得期望的彩色显示。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多个第1电极通过在比上述第1电极更靠近上述第1基板侧的层形成的第1连接电极相互连接,上述多个第3电极通过在比上述第3电极更靠近上述第1基板侧的层形成的第2连接电极相互连接。
根据本发明,可对像素内的同种电极(多个第1电极或者多个第3电极)施加同时相同电压,因此电压施加控制容易进行。
另外,优选的是,具有第1扫描线、第2扫描线、第1数据线、第2数据线,在上述像素配置有与上述第1扫描线、上述第1数据线连接的第1晶体管和与上述第2扫描线、上述第2数据线连接的第2晶体管,上述第1连接电极在与上述第1晶体管的漏极电极不同的层形成,上述第2连接电极在与上述第2晶体管的漏极电极不同的层形成。
根据本发明,第1及第2连接电极在与第1及第2晶体管的漏极电极不同的层形成,因此,第1及第2晶体管上也可以配置第1电极或者第2电极。从而,与第1及第2连接电极连接的第1电极及第3电极的配置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可设置更多的电极。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第1连接电极俯视与上述第1晶体管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上述第2连接电极俯视与上述第2晶体管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本发明,可在第1晶体管上配置第1连接电极,在第2晶体管上配置第2连接电极,因此,与第1连接电极及第2连接电极连接的第1电极及第3电极的配置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可设置更多的电极。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1像素中的上述多个第1电极及上述多个第3电极的总面积在上述1像素的面积的1/4以下。
根据本发明,1像素中的多个第1电极及多个第3电极的总面积在1像素的面积的1/4以下,因此,在第2电极上可以以小点区域分布微粒,结果,灰度的宽度扩展。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3电极相邻的方向上的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第3电极的宽度比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的间隔短。
根据本发明,可进行小点显示。通过该点的大小可调节灰度(色)。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像素内设置的上述多个第1电极包含大小互异的2种以上的电极,上述像素内设置的上述多个第3电极包含大小互异的2种以上的电极。
根据本发明,可消除显示时发生的线痕、干涉条纹,获得良好的彩色显示。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多个第1电极等间隔配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多个第1电极等间隔配置,第1电极的布局变得容易。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多个第1电极在随机位置配置。
根据本发明,可消除显示时发生的线痕、干涉条纹,获得良好的彩色显示。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多个第1电极的大小是随机的。
根据本发明,可消除显示时发生的线痕、干涉条纹,获得良好的彩色显示。
另外,优选的是,具有第1上述像素和第2上述像素,上述第1像素中的上述多个第1电极的布局不同于上述第2像素中的上述多个第1电极的布局。
根据本发明,可消除显示时发生的线痕、干涉条纹,获得良好的彩色显示。
另外,优选的是,沿上述像素的排列方向,交替排列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
根据本发明,可消除显示时发生的线痕、干涉条纹,获得良好显示。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像素包含上述第1电极的布局互异的2个区域。
根据本发明,可进一步防止显示线痕、干涉条纹的发生。另外,由于各个像素的图形相同,因此容易制造。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采用在1像素内具备多个电极的构成,可成为与良好彩色显示对应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1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的全体构成的平面图,(b)是电泳显示装置的全体构成的等效电路图。
图2是电泳显示装置的1像素中的部分截面图。
图3是采用3微粒的电泳显示装置的动作原理的说明图。
图4是采用3微粒的电泳显示装置的动作原理的说明图。
图5是1像素内的像素电极的分布的说明图。
图6是青色显示时的青色微粒的分布状态的示图。
图7是黑显示时的青色微粒、黄色微粒、品红色微粒的分布状态的示图。
图8是白显示时的青色微粒、黄色微粒、品红色微粒的分布状态的示图。
图9是电泳显示装置中的等效电路图。
图10是1像素中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
图11是1像素中的具体构成例的平面图。
图12是沿图11的A-A线的截面图。
图13是电泳显示装置的1像素中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14是说明第1实施例中的电泳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的部分截面图。
图15是同样的工序图。
图16是同样的工序图。
图17是第2实施例的1像素中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
图18是沿图17的B-B线的截面图。
图19是说明第2实施例中的电泳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的部分截面图。
图20是同样的工序图。
图21是同样的工序图。
图22(a)是第3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中的像素排列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b)是1像素中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23是1像素中的具体构成的平面图。
图24是变形例1的像素构成的简化平面图。
图25是图24所示像素构成的具体的平面图。
图26是变形例2的像素构成的平面图。
图27是变形例3中的1像素内的像素电极的布局的平面图。
图28是1像素内的构成的简化平面图。
图29是1像素内的构成的具体平面图。
图30是像素电极的其他布局的平面图。
图31是像素电极的其他构成例的平面图。
图32是图31所示的1像素的构成的具体平面图。
图33是其他实施例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34是其他实施例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35是1微粒系中的等效电路图。
图36是像素电极的布局的平面图。
图37是1像素中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等间隔)。
图38是1像素中的其他构成的平面图(随机)。
图39是像素电极的变形例的示图。
图40是电子设备的一例示图。
图41是电压施加时的带电微粒的分布状态的示图。
图42是电压施加时的带电微粒的分布状态的示图。
图43是1像素中的布局的变形例(图10及图11所示构成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44是沿图43的C-C线的截面图。
图45是电泳显示装置的其他构成例中的带电微粒的分布状态的示图。
图46是电泳显示装置的其他构成例中的带电微粒的分布状态的示图。
标号说明:
5显示部,7A连接电极,R分布区域,S电极没有形成区域,11a,11b,11c贯通孔,21分散介质,26带负电微粒,27带正电微粒,28不带电微粒,30第1基板,300元件基板,31第2基板,310对置基板,32电泳层,34电路层,35A像素电极(第1电极),35B第2像素电极(第3电极),35C第1像素电极(第1电极),35D第2像素电极(第3电极),37对置电极(第2电极),40,40A,40B像素,41a半导体层,41b栅极绝缘膜,41c源极电极,41d漏极电极,41e栅极电极,42A,42B,42C层间绝缘膜,44A,44C,57A第1连接电极,44B,44D,57B第2连接电极,45A,45B漏极连接电极,57a直线部,57b倾斜部,58,92,441,551干部,59,79,93,442,442a,442b,552枝部,61扫描线驱动电路,62数据线驱动电路,66扫描线,68,68A,68B数据线,91,95连接电极,A1,A2像素图形区域,CF滤色镜,H1,H2,H3,H5,H6接触孔,L1,L2第2布局,SP间隔物,100电泳显示装置,201,202挠性基板,TR1,TR2,TRs选择晶体管,1000电子书(电子设备),1001框,1002封面,1003操作部,1004显示部,1100手表(电子设备),1101显示部,1200电子纸(电子设备),1201本体部,1202显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以下的说明的各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设为可识别的大小,适宜变更了各部件的比例尺。
本说明书中,红、绿、蓝的各色分别表记为R、G、B,青色(cyan,蓝绿色)、品红色(magenta,洋红色)、黄色的各色分别表记为C、M、Y。
[第1实施例]
图1(a)是电泳显示装置100的全体构成的平面图。
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100的元件基板300具有比对置基板310大的平面尺寸,在从对置基板310向外侧伸出的元件基板300上,2个扫描线驱动电路61和2个数据线驱动电路62以COF(Chip On Film)方式安装(或者TAB(Tape Automated Bonding)方式安装)到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挠性基板201、202上。安装了扫描线驱动电路61的挠性基板201经由ACP(各向异性导电膏)、ACF(各向异性导电薄膜)等安装到在沿元件基板300的一短边的边缘部形成的端子形成区域。这里,元件基板300作为基体构成后述的第1基板30,对置基板310作为基体构成后述的第2基板31。
另外,安装了数据线驱动电路62的挠性基板202经由ACP、ACF等安装到在沿元件基板300的一长边的边缘部形成的端子形成区域。在各端子形成区域分别形成了多个连接端子,各个连接端子与从显示部5延伸的后述的扫描线和数据线连接。
另外,在元件基板300和对置基板310重叠的区域形成显示部5,从显示部5延伸的布线(扫描线66和数据线68)从安装了扫描线驱动电路61及数据线驱动电路62的区域延出,与在该安装区域形成的连接端子连接。然后,挠性基板201、202经由ACP、ACF安装到该连接端子。
图1(b)是电泳显示装置的全体构成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1(b)所示,电泳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部5中,矩阵状排列了多个像素40。在显示部5的周边配置了扫描线驱动电路61及数据线驱动电路62。扫描线驱动电路61及数据线驱动电路62分别与控制器(没有图示)连接。控制器根据从上位装置供给的图像数据和/或同步信号,综合地控制扫描线驱动电路61及数据线驱动电路62。
在显示部5形成从扫描线驱动电路61延伸的多个扫描线66和从数据线驱动电路62延伸的多个数据线68,与这些交叉位置对应设置像素40。各像素40与2根不同数据线68连接。
扫描线驱动电路61经由多个扫描线66与各个像素40连接,根据控制器的控制,依次选择各扫描线66,将规定在像素40设置的选择晶体管TR1、TR2(参照图9)的导通定时的选择信号经由选择的扫描线66供给。数据线驱动电路62经由多个数据线68与各个像素40连接,根据控制器的控制,向像素40供给规定与各个像素40对应的像素数据的图像信号。
接着,说明电泳显示装置中的彩色显示方法。
图2是电泳显示装置的1像素中的部分截面图。另外,图2中为了说明原理,简化了各构成。
电泳显示装置如图2所示,在第1基板30和第2基板31之间挟持电泳层32。电泳层32在透明分散介质21(T)中,保持(分散)带负电的青色的带负电微粒26(C)(第2电泳微粒)、带正电的黄色的带正电微粒27(Y)(第1电泳微粒)以及品红色的不带电微粒28(M)(第3的电泳微粒)。带电微粒(带负电微粒26(C)、带正电微粒27(Y))在电泳层32中起到电泳微粒的作用。
在第1基板30的电泳层32侧,形成相互独立驱动的第1像素电极35A(第1电极)及第2像素电极35B(第3电极),在第2基板31的电泳层32侧,形成面积比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大的对置电极37(第2电极)。对置电极37俯视覆盖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形成于覆盖第2基板31的至少对显示有贡献的部分的区域。电泳显示装置100设为从第2基板31侧进行观察。
通过第1像素电极35A和对置电极37之间产生的电场及第2像素电极35B和对置电极37之间产生的电场,控制带负电微粒26(C)和带正电微粒27(Y)。图2中,对置电极37设为接地电位。另外,向第1像素电极35A、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的正电压中绝对值最大的电压设为电压VH(以下,也称为正的最大值),负的电压中绝对值最大的电压设为电压VL(以下,也称为负的最大值)。另外,将电压Vh设为绝对值比电压VH小的正电压,电压Vl设为绝对值比电压VL小的负电压。另外,「向电极施加电压」与「对电极供给可在与接地电位之间产生该电压的电位」同义。
图2表示在第2基板31侧的对置电极37(第3电极)上,带负电微粒26(C)和带正电微粒27(Y)如何分布。图2的左侧中,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绝对值比电压VL小的中等程度大小的负电压Vl。第1像素电极35A和对置电极37之间,产生由与第1像素电极35A的电压Vl对应的电位和共用电极37的接地电位的电位差起因的电场,通过该电场,带负电的带负电微粒26(C)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这里,由于电极间的电压不太大,因此,带负电微粒26(C)在对置电极37上不太宽地分布。这是因为以下的理由。
即,带负电微粒26(C)也因斜电场(具有从第1像素电极35A向相对于第1基板30的法线倾斜的方向发出的电力线的电场)而移动,但是由于原本的电场不大,因此斜电场也不大。因此,带负电微粒26(C)在与第2基板31平行方向的移动量少,带负电微粒26(C)在狭窄的范围集中,可实现光斑状(spot)的分布。另外,移动的微粒数也少。因此,这里进行小面积的青色显示。
另外,若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电压VL(负的最大值),则电极间电压比图2的左侧的状态大,因此电极间产生的电场大,比图2的左侧的状态多的带负电微粒26(C)向第2基板31侧移动。典型地说,全部的带负电微粒26(C)向第2基板31侧移动。另外,随着电场变大,斜电场也变大,带负电微粒26(C)在与第2基板31平行方向的移动量变大,带负电微粒26(C)成为在比图2更宽的范围分布的状态。该场合,进行比图2更大面积的青色显示。
另外,图2的右侧中,若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正电压VH(正的最大值),则全部的带正电微粒27(Y)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在第2基板31平行的面内的分布区域也变大。这里进行黄色显示。
另外,若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比电压VH小的电压Vh,则电极间电压比图2的右侧的状态小,因此电极间产生的电场小,比图2的右侧的状态少的带正电微粒27(Y)向第2基板31侧移动。另外,由于原本的电场变小,因此斜电场也变小,带正电微粒27(Y)在与第2基板31平行方向的移动量变小,带正电微粒27(Y)成为在比图2狭窄的范围分布的状态。该场合,进行比图2更小面积的黄色显示。
另外,例如通过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电压VH,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电压VL,使带负电微粒26(C)向第1像素电极35A侧吸引,使带正电微粒27(Y)向第2像素电极35B侧吸引。该场合,与带负电微粒26(C)及带正电微粒27(Y)相对,在对置电极37侧分布了品红色的不带电微粒28(M),从第2基板31侧可视认品红色的不带电微粒28(M),1像素的显示成为品红色。
这里的关键是在分散介质中,将各色(CMY)的3微粒区分为正、负、不带电的3种。针对带负电微粒26(C)和带正电微粒(Y)分别使用面积比对置电极37小的第1像素电极35A和第2像素电极35B,根据向各像素电极施加的电压的极性,控制微粒在对置电极37上的分布。这里,不仅通过电压的大小,对置电极37上的微粒的分布也可以通过电压施加时间的长短控制。
青色的带负电微粒26(C)相对于透明微粒,可降低R的波长域,使B、G的光透过,吸收R的光。或者,也可以使微粒表面对B、G的光具有某程度的反射。即也可以是半透明微粒。例如,微粒具有透明部和着色部,其中,着色部构成为反射率或透过率因波长而异。品红色及黄色的微粒也同样。
图3表示采用3微粒的电泳显示装置的动作原理。
电泳显示装置的电泳层32在透明分散介质21(T)中保持带负电的青色的带负电微粒26(C)、带正电的黄色的带正电微粒27(Y)以及品红色的不带电微粒28(M)。在第2基板31的电泳层32侧的显示区域大致全面,形成对置电极37,在第1基板30的电泳层32侧,逐个像素和分别形成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图3中逐一图示)。这些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形成得比对置电极37小。
图3(a)表示品红色显示时的状态。
这里,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的电压VH,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的电压VL。这样,带负电的带负电微粒26(C)在第1像素电极35A上吸附,带正电的带正电微粒27(Y)在第2像素电极35B上吸附。外部入射的光(图中箭头所示。以下相同)由分散介质21中浮置的品红色的不带电微粒28(M)散射为蓝及红的波长域的分量,成为品红色从对置电极37侧出射。
图3(b)表示青色显示时的状态。
这里,从图3(a)的状态向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VL。这样,带负电的带负电微粒26(C)全部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另一方面,带正电的带正电微粒27(Y)在第2像素电极35B上吸附。外部入射的光由对置电极37上分布的带负电微粒26(C)散射为蓝及绿的波长域的分量,成为青色从对置电极37侧出射。
图3(c)表示白显示时的状态。
这里,首先,从图3(a)所示的状态对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电压。具体地说,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绝对值比上述负电压VL小的负电压Vl1,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绝对值比上述正电压VH小的正电压Vh1。这样,第1像素电极35A上的带负电微粒26(C)的一部分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第2像素电极35B上的带正电微粒27(Y)的一部分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对置电极37上分布的带负电微粒26(C)及带正电微粒27(Y)形成的小的青色点、黄色点和这些间分布的不带电微粒28(M)分别占有像素的面积的约1/3。该状态的场合,入射光在RGB各自的波长域中以大致相同量反射,因此成为白显示。
图3(d)表示绿显示时的状态。
这里,首先从图3(a)所示的状态对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电压。具体地说,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绝对值比电压VL小且比电压Vl1大的负电压Vl2,使带负电微粒26(C)在对置电极37上分布。同时,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绝对值比电压VH小且比电压Vh1大的正电压Vh2,使带正电微粒27(Y)在对置电极37上分布。
这样,带负电微粒26(C)和带正电微粒27(Y)分别比白显示的场合在更宽的范围分布,在对置电极37上重合。外部入射的光由带负电微粒26(C)和带正电微粒27(Y)的两方的微粒散射,此时相对多地吸收R和B的光。结果,G的光从表面出射。
这里的关键是通过CMY的各微粒在一部分区域相互重合(混合)来表现混色。但是,如图3(d)所示,不必在对置电极37的全面使带负电微粒26(C)和带正电微粒27(Y)的微粒混合。例如绿色显示时,即使仅仅部分区域中使带负电微粒26(C)和带正电微粒27(Y)混合而其他区域成为CMY各个的单色区域(也包含白显示),也可以进行G显示。此时成为淡(彩度低)绿色。而且,与之前的白显示时同样,带负电微粒26(C)和带正电微粒27(Y)即使在独立区域,也可以进行更淡的绿色显示。
用图4说明黑显示时的动作。
图4中,以图3(a)为出发点,首先,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小负电压Vl3,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小正电压Vh3。此时的施加电压的大小为图3(c)、(d)施加的电压大小的中间值,其绝对值存在|Vl1|<|Vl3|<|Vl2|、Vh1<Vh3<Vh2的关系。这样,在对置电极37上,实质上大致均等分布了CMY的3色的微粒。外部入射的光从CMY的各色的微粒依次透过并散射,因此RGB全部的波长域的分量被大致均等吸收。因而,反射光成为黑色。然后,若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则可返回到图3(a)的品红色显示。
如上所述,电泳显示装置100通过独立驱动第1像素电极35A、第2像素电极35B,控制从对置电极37侧观察时视认的CMY各色的微粒的面积,从而表现灰度。这里,CMY的各个微粒的分布区域的边界中微粒的量少,不一定呈现完全的CMY的各色。但是,该区域中也存在对CMY各色的显示的贡献。通过包含这样的区域的贡献而视认的有效面积,即有效的微粒的分布面积,进行灰度的控制。另外,为了通过微粒呈现CMY各色的色或它们的混色,入射光必须由微粒多次散射,因此需要在电泳层32内的3维的深度方向的分布。上述视认的面积是指包含微粒的2维、3维的分布的实际视认的有效面积。这样,电泳显示装置100中,通过从对置电极37侧观察的有效的微粒的面积进行灰度显示。这里指的灰度指色微粒形成的有效的色浓淡。采用它可以进行混色的明度、彩度、色度的控制。
图3(c)、(d)及图4中,对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同时施加改写用的电压,但是也可以向各电极依次施加。依次施加可以是在1帧内设置时间差而分别施加,也可以用多个帧实施依次施加。例如,可以在某帧中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电压,次帧中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电压。
这里,如图3(d)及图4所示,表现2~3色的混色时,若微粒不是具有100%的透明性的构成而是具有某程度的反射性,则可高效进行混色。例如,透过率若接近100%,则入射光到从表面出来为止需要多次折射等的反射,需要使光从表面出射的厚微粒层。在对置电极37侧的全面作成厚微粒层在能量方面也是没有效率的。另外,微粒层若薄,则光不从表面出射,而是到达单元的底部,呈现本来不需要的微粒的色,产生不必要的混色。因此,使微粒具有某程度的反射性,以薄的微粒层将光导向表面的方法,可容易地进行混色。
图5是1像素内的像素电极的分布的说明图。
第1基板上,设置第1像素电极35A、第2像素电极35B及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这些在1像素内中分别均等分布。这里为了说明原理,设为在一个方向重复的图形。向1像素内的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供给同一信号,向1像素内的多个第2像素电极35B供给同一信号。因此,带负电微粒26(C)及带正电微粒27(Y)与第1像素电极35A、第2像素电极35B之一对应动作。另外,品红色的不带电微粒28(M)与向第1像素电极35A、第2像素电极35B供给的信号无关,不进行动作,因此没有对应的电极。
具体地说,第1像素电极35A和第2像素电极35B每3个地采用,形成分别描绘正三角形的基本布局(layout)。这里,以将各电极35A、35B的基本布局组合为六角形的方式,设置排列的图形(第1布局L1)。各电极35A、35B分别位于六角形的6个顶部,以相邻像素电极互异的方式交替排列。
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配置在这些六角形状配置的6个电极35A、35B的排列的中央。
换言之,在各第1像素电极35A的周围,以该第1像素电极35A的位置为重心而3个第2像素电极35B形成正三角形的方式进行配置,另外,在各第2像素电极35B的周围,以该第2像素电极35B的位置为重心而3个第1像素电极35A形成正三角形的方式进行配置。另外,在各第1像素电极35A、各第2像素电极35B的周围,3个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位于以这些第1像素电极35A或第2像素电极35B的位置为重心的位置。
另外,电极35A、35B的排列不限于六角形,只要电极35A、35B及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彼此相互等间隔配置,则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排列形状。
图6是青色显示时的青色微粒的分布状态的示图。
若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负电压,则带负电的青色的带负电微粒26(C)全部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带负电微粒26(C)分布在以第1像素电极35A为中心的俯视圆形状的区域(分布区域R(C))。各像素电极35A上形成的多个分布区域R(C)彼此部分地重叠。
这样,通过在对置电极37的表面全体中形成青色微粒层,外部入射的光由青色微粒反射而成为青色,向外部出射。因此成为青色显示。
图7是黑显示时的青色微粒、黄色微粒、品红色微粒的分布状态的示图。
如图7所示,青色微粒及黄色微粒分布到相邻的每个像素电极35A(35B)为止。第1像素电极35A上分布的青色微粒扩展到与该分布区域R(C)相邻的第2像素电极35B为止,第2像素电极35B上分布的黄色微粒扩展到与该分布区域R(Y)相邻的第1像素电极35A为止。品红色微粒例如在青色微粒层及黄色微粒层的间隙或者它们的下层侧分布。
这样,对置电极37的表面全体中,青色微粒、黄色微粒及品红色微粒以相互重合的方式分布。结果,外部入射的光被各微粒吸收而成为黑色,形成黑显示。
图8是白显示时的青色微粒、黄色微粒、品红色微粒的分布状态的示图。
如图8所示,若向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比分别进行青色显示、黄色显示时施加的电压小的电压,则形成面积比图7所示的分布区域小的分布区域R(C)、R(Y)。青色微粒及黄色微粒的分布区域R(C)、R(Y)的总面积分别占1像素的面积的1/3。品红色微粒在包含青色微粒及黄色微粒的分布区域R(C)、R(Y)的间隙的区域分布,因此,在该区域中成为从对置电极37侧露出的状态。露出品红色微粒的区域的面积也成为1像素的面积的约1/3。
这样,对置电极37的表面全体中,青色微粒、黄色微粒、品红色微粒分别近以均一地混合,从而外部入射的光由各微粒反射而成为白色,向外部出射。
图9是电泳显示装置中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中,在1像素内设置2个选择晶体管TR1、TR2。1像素中的像素电路分别包含作为电光材料的电泳层32和进行用于向该电泳层32供给电压的开关动作的选择晶体管TR1、TR2。通过由2个选择晶体管TR1、TR2独立控制对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的施加电压,可进行无串扰的图像显示。
选择晶体管TR1的栅极与扫描线66(第1扫描线)连接,源极与数据线68A(第1数据线)连接,漏极与电泳层32连接。选择晶体管TR2的栅极与扫描线66(第2扫描线)连接,源极与数据线68B(第2数据线)连接,漏极与电泳层32连接。具体地说,列方向相邻的像素40A、40B中,像素40A中,选择晶体管TR1、TR2的各自的栅极与m行的扫描线66连接。选择晶体管TR1的源极与N(A)行的数据线68A连接,漏极与电泳层32连接。另一方面,选择晶体管TR2的源极与N(B)行的数据线68B连接,漏极与电泳层32连接。
这里,选择晶体管TR1的漏极经由第1连接电极44A(图10)与电泳层32连接,选择晶体管TR2的漏极经由第2连接电极44B(图10)与电泳层32连接。
图10是1像素中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图11是1像素中的具体构成例的平面图。
如图10及图11所示,1像素40内以相互隔开均等间隔配置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多个第2像素电极35B和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这些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彼此通过在比这些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更靠第1基板30侧的层形成的第1连接电极44A相互连接,多个第2像素电极35B彼此通过在比这些多个第2像素电极35B更靠第1基板30侧的层形成的第2连接电极44B相互连接。
第1连接电极44A及第2连接电极44B俯视呈梳齿状,与像素内形成的选择晶体管TR1及选择晶体管TR2的各漏极电极41d分别连接。即,第1连接电极44A及第2连接电极44B位于与选择晶体管TR1、TR2的各漏极电极41d的相同层,与这些各漏极电极41d一体形成。
第1连接电极44A经由接触孔H1与第1像素电极35A连接,第2连接电极44B经由接触孔H2与第2像素电极35B连接(图11)。
本实施例中,通过依次选择扫描线66,经由选择晶体管TR1及选择晶体管TR2向各连接电极44A、44B及各像素电极35A、35B供给电压。
各连接电极44A、44B包括沿上述2方向(例如,扫描线66或者数据线68的延伸方向)延伸的2边,具备全体呈L字状的干部441和通过该干部441连结的多个枝部442。多个枝部442在与干部441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这里,对枝部442的各边为约60°的方向。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45°的方向)上相互平行延伸,全部的枝部442的延伸长度不同。从干部441的角部(弯曲部分)附近延伸的枝部442最长,随着远离该枝部442,枝部442变短。各连接电极44A、44B呈梳齿状,以相互啮合的方式在像素40内配置。即,成为第2连接电极44B的枝部442b、442b存在于第1连接电极44A的枝部442a的两侧的状态。这里,第1连接电极44A的枝部442a以偏向其两侧存在的第2连接电极44B的枝部442b、442b中的一方侧的方式形成。
第1连接电极44A的各枝部442a与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对应,第2连接电极44B的各枝部442b与多个第2像素电极35B对应。
与不带电微粒对应的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位于第1连接电极44A及第2连接电极44B中的特定的枝部442彼此之间(图10)。原本也可以在与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对应的位置配置第1连接电极44A及第2连接电极44B。
本实施例中,岛状形成的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逐个像素地设置多个,1像素中的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的总面积在1像素的面积的1/4以下。
这里,像素所包含的电泳层32由密封材料区分的场合,像素面积可设为由密封材料区分的区域的面积。另外,像素所包含的电泳层32不由密封材料区分的场合,可将由与选择晶体管TR1连接的扫描线66的配置间距和与选择晶体管TR1连接的数据线68的配置间距的积确定的面积定义为像素面积。
如图11所示,第1像素电极35A和第2像素电极35B以在同一像素区域内不重叠的方式,以相互规定的间隔混合形成。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俯视形成圆形状。这些各电极35A、35B的直径设为比单元间隙(第1像素电极35A或第2像素电极35B和对置电极37的距离)小的尺寸,优选在单元间隙的1/2以下。从而,可减小对置电极37上的显示点的大小,可进行淡色显示。因此可表现的色范围扩展。
另外,各电极35A、35B的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多角形。
用于保持元件基板300和对置基板310的间隔的间隔物SP采用感光性丙烯酸,具有呈柱状的厚度(高度)40μm,采用向多个像素40分配一个的比例。
本实施例中,在1像素内形成多个岛状的像素电极35A、35B。
通过这些多个像素电极35A、35B,可更有效地进行对置电极37上的微粒的混合,可有效进行混色。
图12是沿图11的A-A线的截面图。
如图12所示,第1基板30包括厚0.6mm的玻璃基板,在其表面上形成包括厚300nm的铝(Al)的栅极电极41e(扫描线66)。然后,以覆盖该栅极电极41e的方式,在第1基板30的表面全体形成包括氧化硅膜的栅极绝缘膜41b,在栅极电极41e的正上方,形成包括厚50nm的a-IGZO(In、Ga、Zn的氧化物)的半导体层41a。
该栅极绝缘膜41b上,包括厚300nm的Al的源极电极41c(数据线68)及漏极电极41d以与栅极电极41e及半导体层41a部分重叠的方式分别设置。源极电极41c和漏极电极41d以部分爬上半导体层41a的方式形成。另外,相同厚度300nm的铝(Al)组成的连接电极44在栅极绝缘膜41b上形成。该连接电极44是与源极电极41c及漏极电极41d同时图形化形成的,与漏极电极41d连接。
这里,选择晶体管TR1(TR2)可使用一般的a-SiTFT、多晶硅TFT、有机TFT、氧化物TFT等。构造也可以是顶栅极、底栅极构造。
在选择晶体管TR1(TR2)及连接电极44上,以覆盖这些的方式,形成包括厚300nm的氧化硅膜的层间绝缘膜42A和包括厚1μm的感光性丙烯酸的层间绝缘膜42B。层间绝缘膜42B起到平坦化膜的功能。另外,若向层间绝缘膜42A赋予作为平坦化膜的功能,则不需要层间绝缘膜42B,可省略。然后,经由在这些层间绝缘膜42A及层间绝缘膜42B中形成的接触孔H2(H1),设置多个包括50nm的ITO的像素电极35B(35A)。由从第1基板30到像素电极35B(35A)为止的要素构成元件基板300。
然后,在第1基板30的最外表面上形成上述间隔物SP。
图13是电泳显示装置的1像素中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通过在第1基板30和第2基板31之间挟持电泳层32而成,在第1基板30的电泳层32侧,设置了包含选择晶体管及其他布线等的电路层34和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及多个第2像素电极35B,在第2基板31的电泳层32侧设置了对置电极37。与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及多个第2像素电极35B对置的对置电极37具有比岛状的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的面积的总和大的面积,成为至少在对像素内的显示有贡献的区域有一个连接的电极(整面电极)。对置电极37中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电极的无缺口部。1像素内配置的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相互独立地驱动。
更详细地说,在包含第1基板30、电路层34、第1像素电极35A、第2像素电极35B的元件基板300和包含第2基板31及对置电极37的对置基板310之间挟持电泳层32。元件基板300和对置基板310之间,形成俯视以包围显示部5(图1(a))的周围全体的方式配置的密封材料63。电泳层32由元件基板300、对置基板310及密封材料63密封。另外,也可以俯视以包围各像素的方式,在元件基板300和对置基板310之间形成密封材料。
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也可以采用在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之间配置微囊(capsule),在微囊内封入分散介质及带电微粒的微囊型的电泳层。在这样的微囊型的电泳层中,也可以进行与其他实施例同样的动作。
电泳层32在无色透明的分散介质21(T)中保持多个3种微粒。3种微粒是带负电的青色的带负电微粒26(C)、带正电的黄色的带正电微粒27(Y)和品红色的不带电微粒28(M)。
作为对置电极37、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中采用的透明电极的构成材料,只要是实质具有导电性的物质即可,不特别限定,例如有铜、铝或包括这些的合金等的金属材料、炭黑等的碳系材料、聚乙炔、聚吡咯或这些衍生物等的电子导电性高分子材料;在聚乙烯醇、聚碳酸酯、聚环氧乙烷等的基体树脂中分散了NaCl、LiClO4、KCl、LiBr、LiNO3、LiSCN等的离子性物质的离子导电性高分子材料;氧化铟锡(ITO)、氟掺杂的锡氧化物(FTO)、氧化锡(SnO2)、氧化铟(IO)等的导电性氧化物材料这样的各种导电性材料,也可以采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组合。
另外,作为像素电极35A、35B中采用的电极的材料,由于位于观察侧的相反侧,因此不必透明,也可以采用金属、硅化物、银等的糊剂等。
作为分散介质21的材料,优选为实质的无色透明的材料。作为这样的分散介质,优选使用具有比较高的绝缘性的介质。这样的分散介质,例如有各种类(蒸馏水、纯水、离子交换水等)、甲醇、乙醇、丁醇等的醇类、甲基溶纤剂等的溶纤剂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等的酯类、丙酮、甲乙酮等的酮类、戊烷等的脂肪族烃类、环己烷等的脂环式烃类、苯、甲苯、具有长链烷基的苯类等的芳香族烃、二氯甲烷、氯仿等的卤代烃类、吡啶、吡嗪等的芳香族杂环类、乙腈、丙腈等的腈类、N,N-二甲基甲酰胺等的酰胺类、羧酸盐、液体石蜡等的矿物油类、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等的植物油类、二甲基硅油、甲苯基硅油、甲基含氢硅油等的硅油类、氢氟醚等的氟系液体或其他各种油类等,可将这些单独或混合使用。可将气体或者真空用作分散介质21。
另外,分散介质21中,根据需要,例如也可以添加电解质、表面活性剂、金属皂、树脂材料、橡胶材料、油类、清漆、复合物等的微粒的防静电剂、钛类偶联剂、铝类偶联剂、硅烷类偶联剂等的分散剂、润滑剂、稳定剂等的各种添加剂。
分散介质21中所包括的带电微粒、不带电微粒及透明微粒可采用任何微粒,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使用染料微粒、颜料微粒、树脂微粒、陶瓷微粒、金属微粒、金属氧化物微粒或这些的复合微粒中的至少1种。这些微粒具有制造容易而且防静电比较容易进行的优点。
作为构成颜料微粒的颜料,例如,苯胺黑、炭黑、钛黑等的黑色颜料,二氧化钛、三氧化锑、硫化锌、锌华等的白色颜料、单偶氮、双偶氮、多偶氮等的偶氮系颜料,异吲哚啉酮、黄铅、黄色氧化铁、镉黄、钛黄等的黄色颜料,单偶氮、双偶氮、多偶氮等的偶氮系颜料,喹吖啶酮红,钼铬红等的红色颜料、酞菁蓝、阴丹士林、绀蓝、群蓝、钴蓝等的蓝色颜料,酞菁绿等的绿色颜料、亚铁氰化物等的青色颜料,或无机氧化铁等的品红色颜料等。也可以采用无机颜料、有机颜料。也可以采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组合。
也可以取代上述颜料,用染料构成染料微粒。该场合,可以在白色颜料混入染料,也可以与着色的颜料混合使用。例如也可以采用碳正系的品红色等的染料。
另外,作为构成树脂微粒的树脂材料,例如有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尿素系树脂、环氧树脂系树脂、松香树脂、聚苯乙烯、聚酯、将苯乙烯和丙烯腈共聚的AS树脂等,可采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组合。
另外,作为复合微粒,例如有在颜料微粒的表面被覆树脂材料而成的微粒、在树脂微粒的表面被覆颜料而成的微粒、由将颜料和树脂材料以适当组成比混合的混合物构成的微粒等。另外,分散介质21中所包括的各种微粒也可以采用在微粒的中心形成空洞的结构。根据这样的构成,除了由微粒的表面散射光外,在微粒内部的构成空洞的壁面也可以散射光,可提高光的散射效率。因此,可提高白及其他色的显色性。
另外,为了提高这样的电泳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可在各微粒的表面,使与分散介质相溶性高的高分子以物理方式吸附或者以化学方式结合。这些中,从相对于电泳微粒的表面脱离附着的问题出发,优选使高分子以化学方式结合。若采用该构成,则电泳微粒的表观比重向变小的方向作用,可提高电泳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亲合性即分散性。
作为这样的高分子,例如有,具有与电泳微粒有反应性的基和带电性官能基的高分子、具有与电泳微粒有反应性的基和长链烷基链、长链环氧乙烷链、长链氟化烷基链、长链二甲基有机硅氧烷链等的高分子,及具有与电泳微粒有反应性的基和带电性官能基以及长链烷基链、长链环氧乙烷链、长链氟化烷基链、长链二甲基有机硅氧烷链等的高分子等。
上述高分子中,作为与电泳微粒有反应性的基,例如,环氧基、环硫基、烷氧基硅烷基、硅醇基、烷基酰胺基、氮丙啶基、
Figure BDA0000054817590000231
唑基和异氰酸酯基等,可以选择采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可根据采用的电泳微粒的种类等进行选择。
电泳微粒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01~10μm左右,更优选为0.02~5μm左右。
另外,作为用于确保像素电极35A、35B和连接电极44A、44B的绝缘性的层间绝缘膜42A、42B的材料,采用丙烯酸。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材料,也可以是硅氧化膜等的无机绝缘膜、有机绝缘膜。
作为元件基板30及对置基板31,也可以采用PET基板以外的有机绝缘基板、薄玻璃等的无机玻璃基板、或者包括无机材料及有机材料的复合基板。
[电泳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以下,说明电泳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图14~图16是用于说明电泳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的部分截面图。
首先,如图14(a)所示,在包括0.6m厚的玻璃基板的第1基板30上,通过溅射法使300nm的铝(Al)在基板面全体成膜,通过光刻法形成栅极电极41e。
接着,如图14(b)所示,通过等离子体CVD法在基板面全体形成厚300nm的氧化硅膜,形成栅极绝缘膜41b。然后,在栅极绝缘膜41b上,通过溅射法形成包括a-IGZO(In、Ga、Zn的氧化物)的厚50nm的半导体层41a。此时,通过光刻工艺,以在栅极电极41e上部分地残留的方式加工为岛状。众所周知,氧化物半导体的源极、漏极区域即使无需特别进行杂质导入等也可自然形成。本实施例中也不进行杂质导入等。另外,层间绝缘膜42B和半导体层41a的形成可如非晶硅那样,不一定需要在真空中的连续成膜。
接着,如图14(c)所示,在栅极绝缘膜41b上的全面通过溅射法使铝(Al)膜以厚300nm成膜,通过由光刻法使该铝膜图形化,以部分爬上半导体层41a的方式形成源极电极41c及漏极电极41d,并形成第1连接电极44A(没有图示)及第2连接电极44B。
接着,如图15(a)所示,以覆盖源极电极41c、漏极电极41d、第1连接电极44A及第2连接电极44B的方式,由等离子体CVD法形成包括厚300nm的氧化硅膜的层间绝缘膜42A。
接着,如图15(b)所示,通过在层间绝缘膜42A上由旋涂法涂敷厚1um的感光性丙烯酸(丙烯酸树脂),形成层间绝缘膜42B。然后,使第1连接电极44A(没有图示)及第2连接电极44B上的层间绝缘膜42A及层间绝缘膜42B部分地曝光显影,形成多个使第2连接电极44B(第1连接电极44A)部分露出的贯通孔11a。
接着,如图15(c)所示,在层间绝缘膜42B的表面全体,通过溅射法形成厚50nm的ITO膜,由光刻法图形化,形成多个像素电极35B(35A)及多个接触孔H2(H1)。经由这些接触孔H1、H2,第1像素电极35A与第1连接电极44A连接,第2像素电极35B与第2连接电极44B连接。
接着,如图16所示,在元件基板300的最外表面(层间绝缘膜42B)上形成高40μm的间隔物SP。虽然没有图示,接着在元件基板300上以包围显示区域的方式形成密封材料,在由该密封材料包围的区域内涂敷电泳材料后,在元件基板300上粘合对置基板310。这样,完成电泳显示装置。
本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100具备:第1基板30及第2基板31;在第1基板30及第2基板31之间配置,至少具有分散介质21和在该分散介质21内混入的电泳微粒(带负电微粒26、带正电微粒27)及不带电微粒28的电泳层32;在第1基板30的电泳层32侧岛状形成的、在1像素内设置的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及多个第2像素电极35B;在第2基板31的电泳层32侧形成,面积比像素电极35A、35B大的对置电极37;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相互独立驱动,通过从对置电极37侧观察电泳层32时视认的上述各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
根据这样的电泳显示装置100,根据向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及多个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大小等,可控制电泳层32的分散介质内混入的带负电微粒26、带正电微粒27的移动和/或对置电极37上的分布范围等。这样,通过在1像素内具备多个像素电极35A、35B的构成,可成为与从1微粒系到3微粒系对应的显示部,提供可进行良好彩色显示的电泳显示装置100。
本实施例中,通过向第1像素电极35A、第2像素电极35B及对置电极37施加任意的电压,可使带负电微粒26、带正电微粒27在对置电极37附近分布,因此,通过由从对置电极37侧观察电泳层32时视认的各色的微粒26、27、28的有效分布面积控制灰度,可控制色相、明度、彩度,获得期望的显示。
另外,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及多个第2像素电极35B及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以等间隔配置,因此,各微粒可均等分布,容易进行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的布局。
另外,逐个像素设置的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的1像素中的总面积也可以在1像素的面积的1/4以下,根据这样的构成,可在对置电极37上以小点区域分布微粒,结果,可表现更多的灰度。
另外,像素40内的相同电极彼此在下层侧中相互连接,因此,可对像素40内的同电极同时施加相同电压,容易进行控制。
另外,上述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的宽度设定成比单元间隙短的尺寸,因此,在对置电极37上可进行小点显示。通过该点的大小可调节灰度(色)。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的宽度优选在单元间隙的一半以下。从而,可进行更小点显示,获得鲜明的显示。
另外,带正电微粒、带负电微粒、不带电微粒的色可以从CMY任意选择。
[第2实施例]
接着,说明第2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以下,说明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部分。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例同样。
图17是第2实施例的1像素中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图18是沿图17的B-B线的截面图。
第2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在1像素内设置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多个第2像素电极35B、第1连接电极44A、第2连接电极44B、选择晶体管TR1、选择晶体管TR2方面与之前的实施例同样,而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中还设置了漏极连接电极45A、45B及后述的层间绝缘膜42C。
如图17所示,在各选择晶体管TR1、TR2的附近分别设置漏极连接电极45A、45B。漏极连接电极45A经由接触孔H3与选择晶体管TR1的漏极电极41d电连接。另外,漏极连接电极45A和第1连接电极44A在同一层形成一个连接。漏极连接电极45B经由接触孔H3与选择晶体管TR2的漏极电极41d电连接。另外,漏极连接电极45B和第2连接电极44B在同一层形成一个连接。
如图18所示,连接电极44A、44B分别在与选择晶体管TR1、TR2的各漏极电极41d不同的层形成。在第1基板30上形成的选择晶体管TR1(TR2)上形成层间绝缘膜42C,其表面上形成与连接电极44B(44A)同时图形化的漏极连接电极45A(45B)。该漏极连接电极45A(45B)经由在层间绝缘膜42C中形成的接触孔H3与位于下层的漏极电极41d连接。这样,连接电极44A、44B俯视与选择晶体管TR1、TR2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漏极连接电极45A、45B,如上所述,在与连接电极44A、44B相同的层与它们同时图形化形成,与对应的连接电极44A、44B分别一体地形成(图17)。漏极连接电极45A形成与连接电极44A一体的形状,漏极连接电极45B形成与连接电极44B一体的形状。
在这些漏极连接电极45A、45B,以覆盖它们的方式形成层间绝缘膜42A及层间绝缘膜42B,在层间绝缘膜42B上形成像素电极35A、35B。漏极连接电极45A、45B(连接电极44A、44B)分别经由在层间绝缘膜42A、42B中形成的接触孔H1、H2与像素电极35A、35B连接。
根据本实施例的构成,可在选择晶体管TR1、TR2的附近和/或俯视重叠的区域形成连接电极44A、44B(漏极连接电极45A、45B)及像素电极35A、35B。1像素内中选择晶体管所占面积的比例与其他区域比较无法忽略,因此最好尽可能小,以提高开口率,但是若缩小到某规定的值以下,则难以制造。通过采用上述构成,也可在选择晶体管TR1、TR2上形成像素电极35,可扩大1像素内中的对显示有贡献的区域的比例。
在之前的实施例中,采用选择晶体管TR1、TR2的各漏极电极41d和连接电极44A、44B在同一层上形成的构成,因此,为了确保漏极电极41d和连接电极44A、44B的绝缘性而设置了某程度的距离,而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各晶体管TR1、TR2的各漏极电极41d和连接电极44A、44B之间配置的层间绝缘膜42C可确保双方的绝缘性。因而,可以在选择晶体管TR1、T2的附近或者俯视重叠的方式形成连接电极44A、44B。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构成,不仅仅漏极电极41d,还在与数据线68(源极电极41c)不同的层形成连接电极44A、44B,因此在数据线68上也可形成像素电极35。从而,可进一步扩大对显示有贡献的面积,进行更明亮、高精细的显示。
[第2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第2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图19到图21是用于说明电泳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的部分截面图。
另外,与之前的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同样的说明适宜省略。
首先,如图19(a)所示,在包括0.6mm厚的玻璃基板的第1基板30上,通过溅射法在基板面全体使300nm的铝(Al)成膜,通过光刻法形成栅极电极41e。
接着,如图19(b)所示,通过等离子体CVD法在基板面全体形成厚300nm的氧化硅膜,形成栅极绝缘膜41b。然后,在栅极绝缘膜41b上,通过溅射法形成包括a-IGZO(In、Ga、Zn的氧化物)的厚50nm的半导体层41a。
接着,如图19(c)所示,通过溅射法形成300nm的Al,通过光刻法而图形化,从而,以部分爬上半导体层41a的方式,形成源极电极41c及漏极电极41d,形成第1连接电极44A(没有图示)及第2连接电极44B。
接着,如图19(d)所示,以覆盖源极电极41c及漏极电极41d的方式,通过等离子体CVD法形成包括厚300nm的氮化硅膜的层间绝缘膜42C。然后,通过光刻法形成使漏极电极41d的一部分露出的贯通孔11b。
接着,如图20(a)所示,在层间绝缘膜42C通过光刻法形成接触孔H3。然后,在层间绝缘膜42C上通过溅射法形成厚300nm的Al膜,通过光刻法使漏极连接电极45A(45B)及连接电极44A(44B)同时图形化。漏极连接电极45A(45B)经由接触孔H3与漏极电极41d连接。
接着,如图20(b)所示,通过等离子体CVD法形成以覆盖层间绝缘膜42C及其上设置的漏极连接电极45A、44B及这些连接电极44A、44B的方式形成的包括300nm的氧化硅膜的层间绝缘膜42A。
接着,如图20(c)所示,在层间绝缘膜42A上涂敷厚包括1μm的感光性丙烯酸的层间绝缘膜42B,通过曝光、显影,在层间绝缘膜42B中形成达到层间绝缘膜42A的贯通孔。然后,以层间绝缘膜42B为掩模,通过刻蚀法在层间绝缘膜42A中形成贯通孔,形成贯通孔11c(接触孔H1)、贯通孔11d(接触孔H2)。
接着,如图21(a)所示,在层间绝缘膜42B的表面全体形成ITO膜,通过图形化,形成多个像素电极35A、35B及接触孔H1、H2。经由这些接触孔H1,第1像素电极35A与连接电极44A连接,经由接触孔H2,第2像素电极35B与连接电极44B连接。
接着,如图21(b)所示,在元件基板300的最表面(层间绝缘膜42B)上形成高50μm的间隔物SP。虽然没有图示,接着在元件基板300上涂敷电泳材料后,在元件基板300上粘合对置基板310。这样,完成本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
根据本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可以使漏极连接电极45A、45B与连接电极44A、44B同时图形化,因此,不必另外设置形成漏极连接电极45A、45B的工序。
[第3实施例]
接着,说明第3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以下,说明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部分。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例同样。
图22(a)是第3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中的像素排列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b)是1像素中的构成的平面图。图23是1像素中的具体构成的平面图。
如图22(a)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在显示区域内矩阵状混合了像素电极35A、35B以第1布局L1排列的像素40A和像素电极35A、35B以第2布局L2排列的像素40B。即,在行方向、列方向上,都交替配置了以第1布局L1排列的像素40A和以第2布局L2排列的像素40B。沿上述像素的排列方向,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交替排列。
另一方面,像素40B如图22(b)所示,在1像素内设置了多个像素电极35A、35B、多个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连接电极57A、57B及选择晶体管TR1、TR2。
如图22(b)及图23所示,多个像素电极35A、35B及多个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分别在像素40B内均等分布。与第1实施例同样,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重复的图形。本实施例中,像素电极35A、35B分别逐3个采用,这些各电极35A、35B以呈现六角形的方式排列。但是,本实施例中,设为将之前的第1实施例所示的第1布局L1以位于其中央的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为中心,按规定的角度旋转后的布局。具体地说,成为将第1布局L1旋转30°后的第2布局L2。另外,旋转角度不限于30°。
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位于六角形配置的6个电极35A、35B的排列的中央,这与之前的实施例同样。
连接电极55A、55B具有与扫描线66平行延伸的干部551和与数据线68平行的大量排列的条纹状的多个枝部552,这些枝部552形成彼此由干部551连结的梳齿形状。
第1连接电极55A的各枝部552与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对应,第2连接电极57B的各枝部552与多个第2像素电极35B对应。
本实施例中,按显示区域的像素40A、40B,使像素电极35A、35B的排列图形不同。通过使设为第1布局L1的像素40A和设为第2布局L2的像素40B矩阵状纵横排列,可在显示区域全体中,使像素电极35A、35B的排列成为随机。全部的像素40A、40B中的像素排列若同一,则显示容易发生线痕,根据情况也会发生莫尔干涉条纹。通过使像素40A、40B的像素电极35A、35B的排列图形不同一,最好是随机排列,可消除该线痕等。从而,可获得视认性高的良好显示。
另外,可以在相邻的像素之间使多个像素电极35A、35B的排列图形不同,也可以逐个像素地使各像素电极35A、35B的排列图形不同。
图22(a)中,布局L1和布局L2纵横交替排列,但是布局L1和布局L2也可以随机配置。而且,通过3种以上的布局实现随机性也可。
以下,说明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及其他实施例。这些变形例及其他实施例也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也可以与第1实施例至第3实施例之一组合实施。
[变形例1]
图24是变形例1的像素构成的简化平面图,图25是图24所示的像素构成的具体的平面图。
如图24所示,在1像素40内,也可以具有像素电极35A、35B以第1布局L1排列的像素图形区域A1和以第2布局L2排列的像素图形区域A2。
如图24及图25所示,在像素40内,设置分别具有干部58和由该干部58连结的多个枝部59的呈梳齿形状的连接电极57A、57B。
在像素40由与扫描线66平行的线段假想地分为2个区域的场合,连接电极57A、57B在二分的各个区域中以互异的布局配置。具体地说,连接电极57A、57B的枝部59在二分的区域中靠连接电极57A侧的区域中,形成从干部58沿着垂直方向延伸的直线部57a,在二分的区域中靠连接电极57B侧的区域中,形成相对于该直线部57a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倾斜部57b。
这里,各连接电极57A、57B的直线部57a彼此及倾斜部57b彼此相互平行地排列。另外,像素电极35A、35B在二分的区域中靠连接电极57A侧的区域中,以布局L2排列,在二分的区域中靠连接电极57B侧的区域中,以布局L1排列。
这样,在1像素内,通过使像素电极35A、35B的排列按区域A1、A2而异,可进一步防止显示线痕和/或干涉条纹的发生。另外,由于逐个像素40的图形相同,因此容易制造。
另外,也可以将像素内分割为3个以上的区域,在各个区域使像素电极的配置不同。另外,分割不限于像素的数据线方向,也可以在栅极线方向分割。
[变形例2]
图26是变形例2的像素构成的平面图。
如图26所示,1像素内,第1像素电极35A彼此及第2像素电极35B彼此俯视大小不同。通过在各像素40内随机配置直径不同的像素电极35A、35B,由于难以确定方向性(线痕),因此可获得难以看见显示时发生的线痕的效果。
另外,像素电极35A、35B也可以分别以2种以上的大小形成,各电极35A、35B彼此随机地配置。
通过在1像素内随机排列多个像素电极35A、35B,可进一步提高消除显示线痕的效果。
另外,这样的随机配置也可以采用2种以上,如图22(a)的例那样,在不同像素40中形成不同的随机配置。
[变形例3]
图27是变形例3中的1像素内的像素电极的布局的平面图,图28是1像素内的构成的简化平面图,图29是1像素内的构成的具体平面图。
如图27~图29所示,第1像素电极35A和第2像素电极35B相互等间隔地交替排列。第1像素电极35A与带负电的负电泳微粒对应,第2像素电极35B与带正电的正电泳微粒对应。没有设置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
与第1像素电极35A对应的连接电极77A的枝部79彼此和与第2像素电极35B对应的连接电极77B的枝部彼此的间距成为相互一定。
或者如图30所示,像素内的第1像素电极35A和第2像素电极35B也可以随机配置。这样的构成也可以消除显示的线痕和干涉条纹。
消除显示线痕的方法列举了以上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使像素电极的大小、位置、像素间的像素电极的布局、像素内的像素电极的布局随机的方法,或者它们的适宜组合。
[其他实施例]
图31是像素电极的其他构成例的平面图。
如图31所示,也可以在1像素40内条纹状排列多个像素电极35C(第1电极)及像素电极35D(第3电极)。各像素电极35C、35D俯视呈矩形状,各像素电极35C、35D使相互的延伸方向对齐,沿着短边方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这些各像素电极35C、35D的短边的长度设定成比单元间隙小的尺寸。例如,优选设为单元间隙的1/2以下。
在与带负电的带负电微粒26(C)对应的第1像素电极35C和与带正电的带正电微粒27(Y)对应的第2像素电极35D之间,设置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在该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没有实际形成电极,而是设置空间。作为第1像素电极35C、第2像素电极35D及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的配置顺序,沿着一个方向按第1像素电极35C、电极没有形成区域S、第2像素电极35D的顺序重复进行图形排列。
本实施例的像素电极35C、35D的面积比之前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圆形状的像素电极的大,因此,可高效吸附微粒。
图32是图31所示的1像素的构成的具体平面图。
如图32所示,在元件基板上形成沿像素电极35C、35D的排列方向延伸的2个连接电极44C、44D。第1连接电极44C经由接触孔H5与第1像素电极35C连接,第2连接电极44D经由接触孔H6与第2像素电极35D连接。
接着,说明电泳显示装置的其他实施例。
图33及图34是其他实施例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33(a)中,在无色透明分散介质21(T)中,保持带负电的红色的带负电微粒26(R)和带正电的蓝色的带正电微粒27(B)以及绿色的不带电微粒28(G)。该场合,通过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并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可进行绿显示。各微粒的色也可以相互变更。
图33(b)中,在品红色的分散介质21(M)中,保持青色的带负电微粒26(C)及黄色的带正电微粒27(Y)。该场合,通过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并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可进行品红色显示。带正电微粒、带负电微粒及分散介质的色也可以相互变更。另外,也可以取代CMY的3色而采用RGB的3色。
图33(c)中,在透明分散介质21(T)中,保持黑色的带负电微粒26(Bk)和白色的带正电微粒27(W)以及红色的不带电微粒28(R)。该场合,通过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并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可进行红色的不带电微粒28(M)形成的红显示。另外,通过控制白色、黑色的各微粒在对置电极37侧的分布状态,可调节红的明度、彩度。也可以取代红色,通过排列具有蓝色、绿色的不带电微粒的像素,进行彩色显示。
另外,不带电微粒的色也可以采用CMY等。
图33(d)中,红色的分散介质21(R)中,保持黑色的带负电微粒26(Bk)和白色的带正电微粒27(W)。该场合,通过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并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可进行红色的分散介质21(R)形成的红显示。另外,通过控制白色、黑色的各微粒在对置电极37侧的分布,可调节红的明度、彩度。也可以取代红色,通过排列具有蓝色、绿色的分散介质的像素,进行彩色显示。
另外,分散介质的色也可以采用CMY等。
图34(a)表示了2微粒系的构成,(b)表示1微粒系的构成。
图34(a)中,在无色透明的分散介质21(T)中,保持带负电的黑色的带负电微粒26(Bk)和带正电的白色的带正电微粒27(W)。另外,这里,在像素电极35A、35B的下层设置红色的滤色镜CF(R)。该场合,通过向第1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并向第2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可进行红显示。
另外,图34(a)的构成中,也可以采用没有滤色镜CF(R)的构成。该场合,可以通过黑色的带负电微粒26(Bk)及白色的带正电微粒27(W)进行黑白显示。
图34(b)中,黑色的分散介质21(Bk)中,仅仅保持带负电的白色的带负电微粒26(W)。在元件基板上形成多个像素电极35,它们在其下层侧中相互连接。该场合,通过向各像素电极35一起施加正的电压,使白色的带负电微粒26(W)向像素电极35侧移动,因此,黑色的分散介质21(Bk)被视认,可进行黑显示。
另外,也可以分散介质为白色,带电微粒为黑色。
接着,用图35~图38说明1微粒系的构成。
图35是1微粒系中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35所示,在各像素40设置选择晶体管TRs和电泳层32。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也可以采用附加了与像素电极35连接的保持电容的构成。
如图36所示,在像素40内大量整列配置像素电极35。这些多个像素电极35彼此以相互等间隔配置,通过图37所示下层侧形成的连接电极91相互连接。该连接电极91由与扫描线66平行的干部92和由该干部92连结并与数据线68平行的多个枝部93构成,呈梳齿形状。这样的连接电极91与在像素内设置的选择晶体管TRs的漏极电极41d同时图形化,一体地构成。
另外,也可以图38所示像素区域的近似全体设置整面状形成的连接电极95。通过该样的形状,即使多个像素电极35随机配置,也不需要与下层侧的连接电极95进行对位,因此在制造上是有利的。
另外,采用保持电容线时,由于在连接电极95和保持电容线间形成保持电容,因此可形成大保持电容。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相关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权利要求的范围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想到各种的变更例或修正例,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例如,之前的实施例中,各像素电极35俯视形成圆形状,但是,也可以是图39(a)所示的长方形和图39(b)所示的四角形,只要是各像素电极35经由接触孔H可与下层侧的连接电极44可靠地连接,则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或者,也可以是图39(c)所示俯视呈近似星型。通过采用向相邻像素电极35部分地突出的形状,容易使电场朝向相邻像素电极侧,获得容易产生混色的效果。这里,像素电极35A、35B的配置俯视形成六角形的配置,因此,形成具有6个突出部的形状。像素电极的配置俯视形成三角形的配置时,通过采用具有3个突出部的形状,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这样,作为电极的形状可采用各种各样的形状。
另外,如图39(b)所示,也可以采用接触孔H内由像素电极35埋没的形状,以预先防止微粒进入接触孔内的构成。
另外,图22~图25、图28~图30的构成中,也可以采用设置了漏极连接电极的构成。
另外,也可以不在1像素内设置多个第1像素电极35A及第2像素电极35B,而是如图37及图38所示,在各像素内设置至少2个以上的像素电极35,其数目不限。此时,元件基板300上的像素电极35彼此可以等间隔配置,也可以随机配置。另外,各像素电极35的大小设定成在1像素内配置的像素电极的总面积的1/4像素以下。
另外,一个选择晶体管中也可以采用1微粒系或者2微粒系的构成。
另外,各实施例中采用液体的分散介质,但是分散介质也可以采用气体。
[电子设备]
接着,说明将上述各实施例的电泳显示装置适用于电子设备的情况。
图40是适用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具体例的立体图。
图40(a)是电子设备的一例即电子书的立体图。该电子书1000具备书形状的框1001、相对于该框1001可自由旋转的(可开闭)封面1002、操作部1003以及由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构成的显示部1004。
图40(b)是电子设备的一例即手表的立体图。该手表1100具备由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构成的显示部1101。
图40(c)是电子设备的一例即电子纸的立体图。该电子纸1200具备由具有与纸同样的质感及挠性的可擦写片构成的本体部1201和由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构成的显示部1202。
例如电子书和电子纸等为了考虑在白背景上反复写入文字的用途,必须进行删除时余像和经时余像的消除。
另外,可适用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范围不限于此,广泛包含利用随着带电微粒的移动而在视觉上产生色调变化的装置。
根据以上的电子书1000、手表1100及电子纸1200,由于采用了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因此成为具备彩色显示手段的电子设备。
另外,上述的电子设备只是例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而不是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例如,也可以在便携电话、便携用音频设备等的电子设备的显示部适用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
图41是电压施加时的带电微粒的分布状态的示图。
上述图2的左侧的图中,表示了像素电极35A上吸附的带负电微粒26(C)部分从像素电极35A向对置电极37移动的状态。此时,移动的微粒的大多数到达对置电极37,位于其附近。但是实际上,也存在一些离开像素电极35但没有到达对置电极37,而位于像素电极35A和对置电极37之间的分散介质21(T)中的带电微粒27(W)。该场合中,也通过包含透明的分散介质21(T)中的青色的带负电微粒26(C)的、从对置电极37侧观察到的有效的微粒的分布面积来表现灰度、混色。
图42(a)、(b)是电压施加时的带电微粒的分布状态示图,(a)是负电压施加时的情形,(b)是正电压施加时的情形。
上述图3(a)中,若对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VH,则近似全部的带负电微粒26(C)配置在像素电极35A的附近,若对像素电极35A施加负电压VL,则近似全部的带负电微粒26(C)配置在对置电极37的附近,为了形成这样的分布状态,必须分别以某程度长时间或大电压来施加规定的电压。
如图42(a)所示,对像素电极35A的电压施加时间短的场合,带电微粒26(C)不是全部向像素电极35A侧移动,部分带电微粒26(C)位于分散介质21(T)中。另外,如图42(b)所示,向像素电极35A施加负电压VL的时间短的场合,带电微粒26(C)不是全部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部分带电微粒26(C)位于分散介质21(T)中。
该场合中,也通过包含分散介质21(T)中的带电微粒26(C)的、从对置电极37侧观察到的有效的微粒的分布面积来表现灰度、混色。
如上所述,部分带电微粒26(C)即使位于分散介质21(T)中,也可进行电泳显示装置的动作。
图43是1像素中的布局的变形例(图10及图11所示构成的变形例)的平面图,图44是沿图43的C-C线的截面图。
如图43所示,这里采用不另外形成像素电极的构成,除此以外与之前的实施例同样。
本实施例中,在包含从第1基板30到层间绝缘膜42B为止的元件基板300(除像素电极)和包含第2基板31及对置电极37的对置基板310之间挟持电泳层32,第1基板30上形成的连接电极44的一部分成为与外部电路连接的连接部44a。
在连接电极44A(44B)上层叠的层间绝缘膜42A、42B,形成多个使连接电极44A(44B)部分地露出的孔H。具体地说,如图43及图44所示,为了与连接电极44A(44B)重叠,按照连接电极44A(44B)的梳齿形状,多个孔H以规定的间隔形成,经由各孔H,连接电极44A(44B)部分地露出。这些多个孔H内露出的连接电极44A(44B)的一部分起到之前的实施例所示的岛状的像素电极35A、35B的功能,与电泳层32连接。即使这样的构成,作为电泳显示装置的动作也与之前的实施例同样。
例如,若向连接电极44B施加正电压VH,则带负电微粒26(C)吸引到孔H内露出的连接电极44B侧,进入孔H内。因而,对连接电极44的电压施加即使停止,大量的带负电微粒26(W)也在孔H内保持,因此,可防止向非电压施加状态转移时的微粒彼此的扩散。
另外,如图43、44所示,在不在别层设置像素电极35的场合,从可靠性观点看,最好至少使贯通孔51内的连接电极44的表面的材料与对置电极37为同一材料。
这里,连接电极44A、44B也可以不一定从绝缘膜露出。例如,图44中,采用了形成贯通层间绝缘膜42A、42B的孔而使连接电极44露出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仅仅贯通层间绝缘膜42B而留下层间绝缘膜42A的构成。即使是该构成,除去层间绝缘膜42B的部分与存在它的其他区域相比,层间绝缘膜42B的电压降减少,可更有效地向电光材料施加电压。因而,仅仅在层间绝缘膜42B形成的孔的正下方存在的连接电极44A、44B的一部分实际上起到像素电极35A、35B的功能。
另外,上述实施例和变形例中,连接电极以细布线形成,不是覆盖像素区域的整面状的电极。为整面状电极的场合,即使像素区域以外的区域,也经由层间绝缘膜向电光材料多少施加了电压。这起到阻碍本发明的电泳显示装置的动作的作用。
例如,带电微粒在像素电极35A、35B上集中时,部分带电微粒留在像素电极35A、35B周围的连接电极上,难以集中。为了减少这样的现象,优选采用不向电光材料施加连接电极44A、44B的电位的构成。因此,优选以细布线形成连接电极44A、44B,或者加厚连接电极44A、44B上的层间绝缘膜42A、42B的膜厚,形成高电阻。
图45及图46是电泳显示装置的其他构成例中的带电微粒的分布状态的示图。
图45(a)~(d)及图46(a)、(b)所示电泳显示装置,在1像素内相互独立驱动的2种像素电极35A、35B的下层侧,设置了在基板面上形成的反射电极45。
上述图2所示电泳显示装置的构成中,通过分散介质21(T)中的带电微粒26(C)的散射进行色显示。本例中,形成还利用反射电极45的反射进行显示的构成。
图45及图46所示电泳显示装置是具备在透明分散介质21(T)中保持包括透明微粒的2色的带负电微粒26(R)、带正电微粒27(B)而形成的电泳层32的构成。
图45(a)中,表示了向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VH,向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VL,在像素电极35A上集中带负电微粒26(R),在像素电极35B上集中带正电微粒27(B)的状态。此时,从对置电极37侧入射的外光由反射电极45反射后,向外部出射。因而,获得白显示。进行该白显示的动作也可以作为预设置动作,在图像的改写时进行。
图45(b)中表示了,在进行图45(a)所示的白显示的预设置动作执行后,若向像素电极35A(及像素电极35B)施加负电压VL,则红色的带负电微粒26(R)向对置基板310侧移动的状态。此时,红微粒具有透明性,因此来自外部的入射光透过红微粒后,由反射电极45反射,再度透过红微粒向外部出射。红微粒具有图13(b)所示的透过率特性,吸收红以外的光。
图45(c)中表示了,在上述预设置动作后,向像素电极35B(及像素电极35A)施加正电压VH,使预设置时在像素电极35B上集合的带正电微粒27(B)向对置基板310侧移动的状态。此时,蓝微粒吸收蓝色以外的光。透过带正电微粒27(B)的蓝色光由反射电极45反射,因此成为蓝显示。
图45(d)中表示了,在上述预设置动作的执行后,通过使对各像素电极35A、35B施加电压的定时不同,而使红微粒和蓝微粒在对置电极37上形成层叠配置的状态。具体地说,首先,通过向像素电极35A施加负电压VL,使带负电微粒26(R)全部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接着,通过向像素电极35B施加正电压VH,使带正电微粒27(B)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配置在带负电微粒26(R)的正下方。这样,红微粒和蓝微粒在对置电极37附近层叠。结果,由于没有可共同透过红微粒及蓝微粒的可见光,因此成为黑显示。
另外,本例中,形成红微粒与对置电极37接触的配置,但是,也可以使蓝微粒移动为与对置电极37接触后,以使红微粒配置在蓝微粒的下方的方式,对像素电极35A、35B控制施加定时。可进行黑显示是因为红微粒和蓝微粒的波长不重叠。即,通过采用补色等的波长不重叠的2色的微粒,可进行黑显示。
图46(a)中,表示了进行淡红显示时的微粒的分布状态。
上述预设置动作后,对像素电极35A施加负电压Vl(Vl<|VL|),使红色的带负电微粒26(R)的一部分向对置基板310侧移动。这里,也通过从对置基板侧观察的有效视认的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
如图46(b)所示,即使是在分散介质21(T)中随机分散微粒的状态,也可以进行黑显示。
这里,通过控制对各像素电极35A、35B的施加电压的大小及施加时间,使红色的带负电微粒26(R)及蓝色的带正电微粒27(B)的一部分向对置电极37侧移动并在分散介质21(T)中浮置,使各微粒随机分散。即使是这样的微粒的分布状态,外光也在各带电微粒26(R)27(B)中被吸收,因此可获得黑显示。
另外,反射电极45的电位可以浮置,也可以施加规定的电位。
另外,以上说明了采用电泳的显示装置,但是,实际上,其中也包含了感应泳动。两者混合时,难以严密将它们分离。该场合,在发生与本申请的说明同样的现象时,可认为是本申请的一个事例。
另外,由于微粒26、27等的移动而产生的分散介质21的移动,有助于微粒的移动,使移动变得容易,该情况也与上述同样。

Claims (21)

1.一种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基板及第2基板;
电泳层,其在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之间配置,并至少具有分散介质和在上述分散介质内混入的微粒;
多个第1电极,其在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岛状形成,且逐个像素地设置;以及
第2电极,其在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形成,且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大;
其中,通过从上述第2电极侧观察上述电泳层时视认的上述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1电极通过在比上述第1电极更靠近上述第1基板侧的层形成的连接电极相互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扫描线、数据线,
在上述像素配置有与上述扫描线、上述数据线连接的晶体管,
上述连接电极在与上述晶体管的漏极电极不同的层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电极俯视与上述晶体管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5.如权利要求1到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像素中的上述多个第1电极的总面积在上述像素的面积的1/4以下。
6.如权利要求1到5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电极彼此相邻的方向上的上述第1电极的宽度比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的间隔短。
7.如权利要求1到6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像素内设置的上述多个第1电极包含大小互异的2种以上的电极。
8.一种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基板及第2基板;
电泳层,其在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之间配置,并至少具有分散介质和在上述分散介质内混入的微粒;
多个第1电极及多个第3电极,其在上述第1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岛状形成,且在1像素内设置;以及
第2电极,其在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电泳层侧形成,且面积比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第3电极大;
其中,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第3电极相互独立地被驱动,
通过从上述第2电极侧观察上述电泳层时视认的上述微粒的面积来控制灰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1电极通过在比上述第1电极更靠近上述第1基板侧的层形成的第1连接电极相互连接,
上述多个第3电极通过在比上述第3电极更靠近上述第1基板侧的层形成的第2连接电极相互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1扫描线、第2扫描线、第1数据线、第2数据线,
在上述像素配置有与上述第1扫描线、上述第1数据线连接的第1晶体管和与上述第2扫描线、上述第2数据线连接的第2晶体管,
上述第1连接电极在与上述第1晶体管的漏极电极不同的层形成,
上述第2连接电极在与上述第2晶体管的漏极电极不同的层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连接电极俯视与上述第1晶体管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上述第2连接电极俯视与上述第2晶体管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12.如权利要求8到11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1像素中的上述多个第1电极及上述多个第3电极的总面积在上述1像素的面积的1/4以下。
13.如权利要求8到12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3电极相邻的方向上的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第3电极的宽度比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的间隔短。
14.如权利要求8到1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像素内设置的上述多个第1电极包含大小互异的2种以上的电极,
上述像素内设置的上述多个第3电极包含大小互异的2种以上的电极。
15.如权利要求1到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1电极等间隔配置。
16.如权利要求1到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1电极在随机位置配置。
17.如权利要求1到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1电极的大小是随机的。
18.如权利要求1到17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1上述像素和第2上述像素,
上述第1像素中的上述多个第1电极的布局不同于上述第2像素中的上述多个第1电极的布局。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上述像素的排列方向,交替排列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
20.如权利要求1到19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像素包含上述第1电极的布局互异的2个区域。
2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权利要求1到20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泳显示装置。
CN2011100904854A 2010-04-12 2011-04-12 电泳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22434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1370/2010 2010-04-12
JP2010091370 2010-04-12
JP056717/2011 2011-03-15
JP2011056717A JP2011237771A (ja) 2010-04-12 2011-03-15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3409A true CN102243409A (zh) 2011-11-16

Family

ID=44760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904854A Pending CN102243409A (zh) 2010-04-12 2011-04-12 电泳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48909A1 (zh)
JP (1) JP2011237771A (zh)
CN (1) CN10224340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93165A (zh) * 2016-03-15 2017-09-2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19095706A1 (zh) * 2017-11-16 2019-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盖板、柔性显示装置以及柔性终端产品
WO2022193239A1 (zh) * 2021-03-18 2022-09-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纸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TWI801523B (zh) * 2018-03-30 2023-05-11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包含異向性導電膜之顯示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27129B2 (ja) * 2010-09-16 2014-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502574B (zh) 2013-10-09 2015-10-01 Sipix Technology Inc 光電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TWI502369B (zh) 2013-10-22 2015-10-01 達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系統
WO2016168151A1 (en) * 2015-04-13 2016-10-20 Carestream Health, Inc. Reduction of tft instabiltity in digital x-ray detectors
US20170338204A1 (en) * 2016-05-17 2017-11-2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UBM/RDL Routing
TWI730816B (zh) 2020-06-18 2021-06-11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紙顯示裝置及電子紙顯示面板的驅動方法
JP2022191067A (ja) * 2021-06-15 2022-12-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7081A (zh) * 2004-12-27 2006-07-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
US20070211330A1 (en) * 2006-03-07 2007-09-13 Tetsuya Ohshima Display
US20070268245A1 (en) * 2006-05-19 2007-11-22 Tatsuya Sugita Electrophoresis Display Device
US20080024688A1 (en) * 2006-07-25 2008-01-31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LCD device having a control electrode
CN101201525A (zh) * 2006-12-12 2008-06-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面板、电光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20080291527A1 (en) * 2007-05-21 2008-11-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20100053490A1 (en) * 2008-08-29 2010-03-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75502B1 (en) * 1998-04-10 2006-07-11 E Ink Corporation Full color reflective display with multichromatic sub-pixels
AU5094699A (en) * 1998-07-08 2000-02-01 E-Ink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achieving improved color in microencapsulated electrophoretic devices
US6144361A (en) * 1998-09-16 2000-11-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ransmissive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with vertical electrodes
JP3667242B2 (ja) * 2000-04-13 2005-07-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表示方法及び電気泳動表示装置
US7492505B2 (en) * 2001-08-17 2009-02-17 Sipix Imaging, Inc.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with dual mode switching
TW550529B (en) * 2001-08-17 2003-09-01 Sipix Imaging Inc An improved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with dual-mode switching
US7038670B2 (en) * 2002-08-16 2006-05-02 Sipix Imaging, Inc.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with dual mode switching
TWI229763B (en) * 2001-10-29 2005-03-21 Sipix Imaging Inc An improved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with holding electrodes
KR20050049547A (ko) * 2002-10-18 2005-05-25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전기영동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JP4696439B2 (ja) * 2002-12-17 2011-06-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US20050012707A1 (en) * 2003-07-15 2005-01-20 Hong-Da Liu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and a method of driving said display
TWI399598B (zh) * 2004-12-27 2013-06-2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液晶顯示器
JP4631768B2 (ja) * 2006-03-22 2011-0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気泳動装置の駆動方法
CN102016970B (zh) * 2008-05-01 2014-04-16 希毕克斯影像有限公司 彩色显示装置
JP5310145B2 (ja) * 2008-08-20 2013-10-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気泳動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素子
US7982941B2 (en) * 2008-09-02 2011-07-19 Sipix Imaging, Inc. Color display devices
KR20100038920A (ko) * 2008-10-07 2010-04-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기 영동 표시장치
US8018642B2 (en) * 2009-03-26 2011-09-1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lectro-optical display
US8089687B2 (en) * 2009-12-21 2012-01-0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lectro-optical display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7081A (zh) * 2004-12-27 2006-07-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
US20070211330A1 (en) * 2006-03-07 2007-09-13 Tetsuya Ohshima Display
US20070268245A1 (en) * 2006-05-19 2007-11-22 Tatsuya Sugita Electrophoresis Display Device
US20080024688A1 (en) * 2006-07-25 2008-01-31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LCD device having a control electrode
CN101201525A (zh) * 2006-12-12 2008-06-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面板、电光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20080291527A1 (en) * 2007-05-21 2008-11-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20100053490A1 (en) * 2008-08-29 2010-03-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93165A (zh) * 2016-03-15 2017-09-2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7193165B (zh) * 2016-03-15 2021-10-2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19095706A1 (zh) * 2017-11-16 2019-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盖板、柔性显示装置以及柔性终端产品
US11320864B2 (en) 2017-11-16 2022-05-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lexible cover plate, flexible display apparatus, and flexible terminal product
TWI801523B (zh) * 2018-03-30 2023-05-11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包含異向性導電膜之顯示裝置
WO2022193239A1 (zh) * 2021-03-18 2022-09-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纸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37771A (ja) 2011-11-24
US20110248909A1 (en) 2011-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3409A (zh) 电泳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2213889A (zh) 电泳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US8553315B2 (e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of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740076B2 (en) Multi-color electrophoretic displays
KR101232146B1 (ko) 전기영동 표시장치
CN105954901A (zh) 一种显示装置、制作方法和显示方法
CN102650789A (zh) 电泳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101913244B1 (ko) 표시 장치
CN104285178A (zh) 电泳显示基板、电泳显示基板的检查方法及电泳显示装置
US8896519B2 (e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02012596A (zh) 电泳显示面板
JP6460606B2 (ja) 表示装置
JP2012003231A (ja)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電子機器
CN101630104A (zh) 电泳显示装置、电子设备
CN102654712A (zh) 电泳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电子设备
CN104317132A (zh) 一种彩色电子纸
CN108897180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
US20130003164A1 (e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JP2011237582A (ja)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JP2012181450A (ja)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電子機器
KR20120000512A (ko) 표시 장치
JP2011221343A (ja)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電子機器
CN107479295A (zh) 显示面板、制作显示面板的方法及显示装置
KR20100045876A (ko) 전기영동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