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96018A - 等离子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96018A
CN102396018A CN2011800017558A CN201180001755A CN102396018A CN 102396018 A CN102396018 A CN 102396018A CN 2011800017558 A CN2011800017558 A CN 2011800017558A CN 201180001755 A CN201180001755 A CN 201180001755A CN 102396018 A CN102396018 A CN 1023960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
electrode
sub
dielectric layer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17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沟上要
吉田真介
折口贵彦
盐崎裕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96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60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G09G3/28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 G09G3/29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controlling the gas discharge to control a cell condition, e.g. by means of specific pulse sha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40Layers for protecting or enhancing the electron emission, e.g. MgO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6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 H04N5/70Circuit details fo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Control Of Gas Discharge Display Tubes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具备通过子场方式来进行图像的灰度显示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的保护层包含形成于电介质层上的基底层、以及遍布基底层的整面而分散配置的多个凝集粒子。等离子显示装置通过显示右眼用图像信号的右眼用场以及显示左眼用图像信号的左眼用场来构成图像。右眼用场以及左眼用场具有多个子场。最初的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小,第2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大,第3以后的子场的亮度权重依次变小。

Description

等离子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在此所公开的技术涉及显示设备等中所使用的等离子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
等离子显示面板(下面称作PDP)由前面板和背面板构成。前面板由如下构成:玻璃基板、形成于玻璃基板的一个主面上的显示电极、覆盖显示电极并作为电容器而发挥作用的电介质层、形成于电介质层上的由氧化镁(MgO)构成的保护层。另一方面,背面板由如下构成:玻璃基板、形成于玻璃基板的一个主面上的数据电极、覆盖数据电极的基底电介质层、形成于基底电介质层上的隔壁、和形成于各隔壁间的发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的光的荧光体层。
前面板和背面板使电极形成面侧对置并气密密封。由隔壁划分出的放电空间中被封入氖(Ne)以及氙(Xe)的放电气体。放电气体通过选择性地施加在显示电极上的影像信号电压而放电。通过放电而产生的紫外线激励各色荧光体层。激励的荧光体层发出红色、绿色、蓝色的光。PDP如此实现了彩色图像显示(参照专利文献1)。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3-1284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概要
第1公开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具备通过子场驱动法来进行图像的灰度显示的PDP。PDP具有前面板和与前面板对置配置的背面板。前面板具有显示电极、覆盖显示电极的电介质层、和覆盖电介质层的保护层。保护层包含形成于电介质层上的基底层以及遍布基底层的整面而分散配置的多个凝集粒子。凝集粒子由多个凝集的金属氧化物结晶粒子构成。进而,等离子显示装置通过显示右眼用图像信号的右眼用场以及显示左眼用图像信号的左眼用场来构成图像。右眼用场以及左眼用场具有多个子场。最初的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小,第2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大,第3以后的子场的亮度权重依次变小。
第2公开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具备通过子场驱动法来进行图像的灰度显示的PDP。PDP具有前面板和与前面板对置配置的背面板。前面板具有显示电极、覆盖显示电极的电介质层、和覆盖电介质层的保护层。保护层包含形成于电介质层上的基底层、遍布基底层的整面而分散配置的多个第1粒子、和遍布基底层的整面而分散配置的多个第2粒子。第1粒子是凝集了多个金属氧化物结晶粒子的凝集粒子。第2粒子是由氧化镁构成的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进而,等离子显示装置通过显示右眼用图像信号的右眼用场以及显示左眼用图像信号的左眼用场来构成图像。右眼用场以及左眼用场具有多个子场。最初的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小,第2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大,第3以后的子场的亮度权重依次变小。
附图说明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PDP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PDP的电极排列图。
图3是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电路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波形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子场构成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编码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的构成的概略剖面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保护层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保护层表面的放大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凝集粒子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结晶粒子的阴极发光光谱的图。
图12是表示电子发射性能和Vscn点亮电压的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PDP的点亮时间和电子发射性能的关系的图。
图14是用于对覆盖率进行说明的放大图。
图15是比较维持放电电压来进行表示的特性图。
图16是表示凝集粒子的平均粒径和电子发射性能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17是表示结晶粒子的粒径和隔壁的破损发生率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保护层形成的工序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
[1.PDP1的构成]
PDP的基本构造是一般的交流面放电型PDP。如图1所示,PDP1对置配置有由前面玻璃基板3等构成的前面板2和由背面玻璃基板11等构成的背面板10。前面板2和背面板10的外周部由玻璃料等构成的密封材料进行气密密封。在密封的PDP1内部的放电空间16中,以53kPa(400Torr)~80kPa(600Torr)的压力封入氖(Ne)以及氙(Xe)等放电气体。
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彼此平行地分别配置有多列由扫描电极4以及维持电极5构成的一对带状的显示电极6、和黑条7。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按照覆盖显示电极6和黑条7的方式形成作为电容器发挥作用的电介质层8。进而,在电介质层8的表面形成有由氧化镁(MgO)等构成的保护层9。
扫描电极4以及维持电极5分别在由铟锡氧化物(ITO)、氧化锡(SnO2)、氧化锌(ZnO)等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构成的透明电极上层叠由Ag构成的总线电极而形成。
在背面玻璃基板11上,在与显示电极6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平行地配置有由以银(Ag)为主成份的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多个数据电极12。数据电极12被基底电介质层13覆盖。进而,在数据电极12间的基底电介质层13上,形成有划分放电空间16的规定的高度的隔壁14。在隔壁14间的槽中,在每个数据电极12上,依次涂敷并形成通过紫外线而发出红色光的荧光体层15、发出绿色光的荧光体层15、以及发出蓝色光的荧光体层15。在显示电极6和数据电极12交叉的位置形成放电单元。排列在显示电极6方向上的具有红色、绿色、蓝色的荧光体层15的放电单元成为用于彩色显示的像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放电空间16中封入的放电气体包含10体积%以上30体积%以下的Xe。
如图2所示,PDP1具有在长边方向上延伸而排列的n条扫描电极SC1~SCn。进而,PDP1具有在长边方向上延伸而排列的n条维持电极SU1~SUn。PDP1具有在短边方向上延伸而排列的m条数据电极D1~Dm。在扫描电极SC1以及维持电极SU1和数据电极D1交叉的部分形成放电单元。在放电空间内形成m×n个放电单元。配置放电单元的区域是图像显示区域。扫描电极以及维持电极与设置在前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外的周边端部的连接端子连接。数据电极与设置在背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外的周边端部的连接端子连接。
[2.等离子显示装置100的构成]
如图3所示,等离子显示装置100具备:PDP1、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1、数据电极驱动电路22、扫描电极驱动电路23、维持电极驱动电路24、定时发生电路25、以及电源电路(未图示)。
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1在每场交替输入右眼用图像信号和左眼用图像信号。进而,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1将输入的右眼用图像信号变换成表示在每个场发光或非发光的右眼用图像数据。进而,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1将左眼用图像信号变换成表示在每个场发光或非发光的左眼用图像数据。数据电极驱动电路22将右眼用图像数据以及左眼用图像数据变换成分别与数据电极D1~数据电极Dm的每一个对应的写入脉冲。进而,数据电极驱动电路22对数据电极D1~数据电极Dm的每一个施加写入脉冲。
定时发生电路25基于水平同步信号H以及垂直同步信号V产生各种定时信号,并提供给各驱动电路块。另外,将开闭快门眼镜的快门用的定时信号输出给定时信号输出部。定时信号输出部(未图示)使用LED等发光元件将定时信号例如变换为红外线的信号并提供给快门眼镜(未图示)。扫描电极驱动电路23基于定时信号将驱动电压波形提供给各扫描电极。维持电极驱动电路24基于定时信号将驱动电压波形提供给维持电极。快门眼镜(未图示)具有接收从定时信号输出部(未图示)输出的定时信号的接收部、和右眼用液晶快门R以及左眼用液晶快门L。进而,快门眼镜(未图示)基于定时信号来开闭右眼用液晶快门R和左眼用液晶快门L。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1个场由5个子场(SF1、SF2、SF3、SF4、以及SF5)构成。在配置于场的最初的子场即SF1的初始化期间,进行强制初始化动作。在配置于SF1以后的子场即SF2~SF5的初始化期间进行选择初始化动作。
另外,SF1的亮度权重为1。SF2的亮度权重为16。SF3的亮度权重为8。SF4的亮度权重为4。SF5的亮度权重为2。即亮度权重最小的子场是最初的子场即SF1。亮度权重最大的子场是第2子场即SF2。第3以后的子场的亮度权重依次变小。
[3.PDP1的驱动方法]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PDP1通过子场驱动法进行驱动。在子场驱动法中,1个场由多个子场构成。子场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和维持期间。初始化期间是在放电单元中产生初始化放电的期间。写入期间是在初始化期间之后产生选择要发光的放电单元的写入放电的期间。维持期间是使在写入期间所选择出的放电单元产生维持放电的期间。
[3-1-1.初始化期间]
在第1子场的初始化期间中,数据电极D1~Dm以及维持电极SU1~SUn保持0(V)。另外,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从成为放电开始电压以下的电压Vi1(V)向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Vi2(V)缓和上升的斜坡电压。于是,在全部放电单元中产生第1次的微弱的初始化放电。通过初始化放电,在扫描电极SC1~SCn上积蓄负的壁电压。在维持电极SU1~SUn上以及数据电极D1~Dm上积蓄正的壁电压。所谓壁电压,是通过在保护层9或荧光体层15上等积蓄的壁电荷所产生的电压。
之后,维持电极SU1~SUn保持正的电压Ve1(V)。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从电压Vi3(V)向电压Vi4(V)缓和下降的斜坡电压。于是,在全部放电单元中产生第2次微弱的初始化放电。扫描电极SC1~SCn上和维持电极SU1~SUn上之间的壁电压变弱。数据电极D1~Dm上的壁电压被调整为适于写入动作的值。以上,对全部的放电单元强制进行初始化放电的初始化动作结束。
[3-1-2.写入期间]
在接下来的写入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1~SUn施加电压Ve2。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电压Vc。接下来,对扫描电极SC1施加负的扫描脉冲电压Va(V)。进而,对数据电极D1~Dm中要在第1行进行显示的放电单元的数据电极Dk(k=1~m)施加正的写入脉冲电压Vd(V)。此时,数据电极Dk和扫描电极SC1的交叉部的电压成为在外部施加电压(Vd-Va)(V)上加上数据电极Dk上的壁电压和扫描电极SC1上的壁电压后的值。即,数据电极Dk和扫描电极SC1的交叉部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然后,在数据电极Dk和扫描电极SC1之间以及维持电极SU1和扫描电极SC1之间产生写入放电。在产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的扫描电极SC1上积蓄正的壁电压。在产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的维持电极SU1上积蓄负的壁电压。在产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的数据电极Dk上积蓄负的壁电压。
另一方面,未施加写入脉冲电压Vd(V)的数据电极D1~Dm和扫描电极SC1的交叉部的电压不超过放电开始电压。因此,不产生写入放电。以上的写入动作直到第n行的放电单元为止依次进行。写入期间的结束是在第n行的放电单元的写入动作结束时。
[3-1-3.维持期间]
在接下来的维持期间,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正的维持脉冲电压Vs(V)作为第1电压。对维持电极SU1~SUn施加接地电位即0(V)作为第2电压。此时,在产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扫描电极SCi上和维持电极SUi上之间的电压成为在维持脉冲电压Vs(V)上加上扫描电极SCi上的壁电压和维持电极SUi上的壁电压后的值,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然后,在扫描电极SCi和维持电极SUi之间产生维持放电。通过由维持放电所产生的紫外线来激励荧光体层发光。然后,在扫描电极SCi上积蓄负的壁电压。在维持电极SUi上积蓄正的壁电压。在数据电极Dk上积蓄正的壁电压。
在写入期间中未产生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不产生维持放电。因此,保持初始化期间结束时的壁电压。接着,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第2电压即0(V)。对维持电极SU1~SUn施加第1电压即维持脉冲电压Vs(V)。于是,在产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维持电极SUi上和扫描电极SCi上之间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因此,在维持电极SUi和扫描电极SCi之间再次产生维持放电。即,在维持电极SUi上积蓄负的壁电压。在扫描电极SCi上积蓄正的壁电压。
以后也相同,对扫描电极SC1~SCn和维持电极SU1~SUn交替施加与亮度权重相应的数量的维持脉冲电压Vs(V),由此,在写入期间中产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继续产生维持放电。在规定的数量的维持脉冲电压Vs(V)的施加完成后,维持期间中的维持动作结束。在维持期间的最后,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向电压Vr缓和上升的倾斜波形电压。在数据电极Dk上,保留正的壁电压不变,在扫描电极SCi上以及维持电极SUi上的壁电压变弱。如此,维持期间中的维持动作结束。
[3-1-4.第2子场以后]
在进行选择初始化动作的SF2的初始化期间,对维持电极SU1~SUn施加电压Ve1。对数据电极D1~Dm施加电压0(V)。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向电压Vi4缓和下降的倾斜波形电压。于是,在刚刚之前的子场即SF1中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产生微弱的初始化放电,扫描电极SCi上以及维持电极SUi上的壁电压变弱。另外,关于数据电极Dk,通过刚刚之前的维持放电在数据电极Dk上积蓄了充分的正的壁电压。通过对壁电压的过剩的部分进行放电,调整为适于写入动作的壁电压。另一方面,在前面的子场中未发生过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不放电,保持前面的子场的初始化期间结束时的壁电压。选择初始化动作是针对在刚刚之前的子场的写入期间进行过写入动作的放电单元,因而是针对在维持期间进行过维持动作的放电单元,选择性地进行初始化放电的动作。
接下来的写入期间的动作与SF1的写入期间的动作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接下来的维持期间的动作,除了维持脉冲的数量以外,也与SF1的维持期间的动作相同。接下来的SF3~SF5的动作除了维持脉冲的数量以外,也与SF2的动作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各电极施加的电压值,作为一例,电压Vi1=145(V),电压Vi2=335(V),电压Vi3=190(V),电压Vi4=-160(V),电压Va=-180(V),电压Vc=-35(V),电压Vs=190(V),电压Vr=190(V),电压Ve1=125(V),电压Ve2=130(V),电压Vd=60(V)。这些电压值能匹配PDP1的特性和等离子显示装置100的规格等,设定为最合适的值。
[3-1-5.子场构成]
如图5所示,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立体图像,因此场频率设定为通常的2倍的120Hz。进而,交替配置右眼用场和左眼用场。在1个场中配置5个子场(SF1、SF2、SF3、SF4、以及SF5)。子场的亮度权重的分配如前述那样。
快门眼镜的右眼用液晶快门R以及左眼用液晶快门L接收从定时信号输出部所输出的定时信号,如下那样控制快门眼镜。快门眼镜的右眼用液晶快门R与右眼用场的SF1的写入期间的开始同步地打开快门,与左眼用场的SF1的写入期间的开始同步地关闭快门。另外,左眼用液晶快门L与左眼用场的SF1的写入期间的开始同步地打开快门,与右眼用场的SF1的写入期间的开始同步地关闭快门。
如此,通过配置子场并且控制快门眼镜,能抑制右眼用图像和左眼用图像的串扰(cross talk)。另外,能使写入放电稳定,显示质量高的立体图像。
荧光体的余辉的强度与荧光体的发光时的亮度成正比。另外,荧光体的余辉的强度按照固定的时间常数来衰减。维持期间中的发光亮度是亮度权重越大的子场越高。因此,为了减弱余辉,期望在场的较早的时期配置亮度权重大的子场。
另一方面,在显示亮的灰度的放电单元中,在多个子场中产生维持放电。因此,能对放电单元提供伴随着维持放电的充分的量的引动(priming)。因此,能产生稳定的写入放电。但是,在暗的灰度,特别是在应当仅使其在亮度权重最小的场中发光的放电单元中,引动不足。因此,写入放电易于变得不稳定。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初始化期间中进行强制初始化动作的最初的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小。因此,能在由强制初始化动作所产生的引动还残留的期间使写入放电产生。因此,即使在仅使亮度权重最小的子场发光的放电单元中,也能产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进而,第2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大,第3子场以后的子场亮度权重依次减小。因此,能在场结束的时间点减弱荧光体的余辉。因此,能抑制右眼和左眼间的串扰。
[3-1-6.灰度显示方法]
如图6所示,在要显示的灰度和当时有无子场的写入动作之间的关系(以下称为编码)中,“1”表示进行写入动作。“0”表示不进行写入动作。
按照上述的编码,例如在显示灰度“0”即黑的放电单元中,在SF1~SF5的全部子场中不进行写入动作。于是,该放电单元一次维持放电都不进行,亮度成为最低。
另外,在显示灰度“1”的放电单元中,仅在具有亮度权重“1”的子场即SF5中进行写入动作。进而,不在SF1~SF4中进行写入动作。因此,该放电单元通过产生与亮度权重“1”相应的次数的维持放电,来显示“1”的明亮度。
另外,在显示灰度“7”的放电单元中,在具有亮度权重“4”的SF3、具有亮度权重“2”的SF4、具有亮度权重“1”的SF5中进行写入动作。于是,该放电单元在SF3的维持期间产生与亮度权重“4”相应的次数的维持放电。在SF4的维持期间产生与亮度权重“2”相应的次数的维持放电。在SF5的维持期间产生与亮度权重“1”相应的次数的维持放电。因此,合计显示“7”的明亮度。
其它的灰度显示也同样。即,按照图6所示的编码,根据各个子场中的写入动作的有无来控制有无维持放电。
[4.PDP1的制造方法]
[4-1.前面板2的制造方法]
通过光刻法(photolithography),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形成扫描电极4以及维持电极5、和黑条7。如图7所示,扫描电极4以及维持电极5具有包含用于确保导电性的银(Ag)在内的金属总线电极4b、5b。另外,扫描电极4以及维持电极5具有透明电极4a、5a。金属总线电极4b层叠在透明电极4a上。金属总线电极5b层叠在透明电极5a上。
关于透明电极4a、5a的材料,为了确保透明度和导电率,使用ITO等。首先,通过溅射法,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形成ITO薄膜。接下来,通过平版印刷法(lithography)形成规定的图案的透明电极4a、5a。
关于金属总线电极4b、5b的材料,使用包含银(Ag)、用于和银粘结的玻璃料、感光性树脂、和溶剂等在内的金属总线电极膏。首先,通过丝网印刷法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涂敷金属总线电极膏。接下来,通过干燥炉除去金属总线电极膏中的溶剂。接着,经由规定图案的光掩膜(photomask),对金属总线电极膏进行曝光。
接下来,对金属总线电极膏进行显影,形成金属总线电极图案。最后,通过焙烧炉,以规定的温度焙烧金属总线电极图案。即,除去金属总线电极图案中的感光性树脂。另外,金属总线电极图案中的玻璃料熔融。熔融的玻璃料在焙烧后再度玻璃化。通过以上的工序,形成金属总线电极4b、5b。
黑条7通过包含黑色颜料在内的材料形成。
接下来,形成电介质层8。关于电介质层8的材料,使用包含电介质玻璃料、树脂、和溶剂等在内的电介质膏。首先,通过模压涂敷法(die coat)等,以规定的厚度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涂敷电介质膏,以便覆盖扫描电极4、维持电极5、以及黑条7。接下来,通过干燥炉除去电介质膏中的溶剂。最后,通过焙烧炉,以规定的温度焙烧电介质膏。即,除去电介质膏中的树脂。另外,电介质玻璃料熔融。熔融的玻璃料在焙烧后再度玻璃化。通过以上的工序,形成电介质层8。在此,除了对电介质膏进行模压涂敷的方法以外,还能使用丝网印刷法、旋涂法等。另外,也可以不使用电介质膏,而通过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等,形成成为电介质层8的膜。
接下来,在电介质层8上形成保护层9。保护层9的详细在后面进行叙述。
通过以上的工序,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具有规定的构成的前面板2完成。
[4-2.背面板10的制造方法]
通过光刻法在背面玻璃基板11上形成数据电极12。关于数据电极12的材料,使用包含用于确保导电性的银(Ag)、用于粘结银的玻璃料、感光性树脂、和溶剂等在内的数据电极膏。首先,通过丝网印刷法,以规定的厚度在背面玻璃基板11上涂敷数据电极膏。接下来,通过干燥炉,除去数据电极膏中的溶剂。接下来,经由规定的图案的光掩膜,对数据电极膏进行曝光。接下来,对数据电极膏进行显影,形成数据电极图案。最后,通过焙烧炉,以规定的温度焙烧数据电极图案。即,除去数据电极图案中的感光性树脂。另外,数据电极图案中的玻璃料熔融。熔融的玻璃料在焙烧后再度玻璃化。通过以上的工序,形成数据电极12。在此,除了对数据电极膏进行丝网印刷的方法以外,还能使用溅射法、蒸镀法。
接下来,形成基底电介质层13。关于基底电介质层13的材料,使用包含电介质玻璃料、树脂、和溶剂等在内的基底电介质膏。首先,通过丝网印刷法等,以规定的厚度在形成有数据电极12的背面玻璃基板11上涂敷基底电介质膏,以便覆盖数据电极12。接下来,通过干燥炉,除去基底电介质膏中的溶剂。最后,通过焙烧炉,以规定的温度焙烧基底电介质膏。即,除去基底电介质膏中的树脂。另外,电介质玻璃料熔融。熔融的玻璃料在焙烧后再度玻璃化。通过以上的工序,形成基底电介质层13。在此,除了对基底电介质膏进行丝网印刷的方法以外,还能使用模压涂敷法、旋涂法等。另外,也可以不使用基底电介质膏,通过CVD(Chemical VaporDeposition)法等,来形成成为基底电介质层13的膜。
接下来,通过光刻法等来形成隔壁14。关于隔壁14的材料,使用包含填料、用于使填料粘结的玻璃料、感光性树脂、和溶剂等在内的隔壁膏。首先,通过模压涂敷法,在基底电介质层13上以规定的厚度涂敷隔壁膏。接下来,通过干燥炉,除去隔壁膏中的溶剂。接下来,经由规定的图案的光掩膜,对隔壁膏进行曝光。接下来,对隔壁膏进行显影,形成隔壁图案。最后,通过焙烧炉,以规定的温度来焙烧隔壁图案。即,除去隔壁图案中的感光性树脂。另外,隔壁图案中的玻璃料熔融。熔融的玻璃料在焙烧后再度玻璃化。通过以上的工序,形成隔壁14。在此,除了光刻法以外,还能使用喷沙法(sandblast)等。
接下来,形成荧光体层15。关于荧光体层15的材料,使用包含荧光体粒子、粘合剂(binder)、和溶剂等在内的荧光体膏。首先,通过配制法(dispense)等,以规定的厚度,在相邻的隔壁14之间的基底电介质层13上以及隔壁14的侧面涂敷荧光体膏。接下来,通过干燥炉,除去荧光体膏中的溶剂。最后,通过焙烧炉,以规定的温度焙烧荧光体膏。即,除去荧光体膏中的树脂。通过以上的工序形成荧光体层15。在此,除了配制法以外,还能使用丝网印刷法等。
通过以上的工序,在背面玻璃基板11上具有规定的构成部件的背面板10完成。
[4-3.前面板2和背面板10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组装前面板2和背面板10。首先,通过配制法,在背面板10的周围形成密封材料(未图示)。在密封材料(未图示)的材料中,使用了包含玻璃料、粘合剂、和溶剂等在内的密封膏。接下来,通过干燥炉,除去密封膏中的溶剂。接下来,按照使显示电极6和数据电极12正交的方式,将前面板2和背面板10对置配置。接下来,用玻璃料密封前面板2和背面板10的周围。最后,在放电空间16中封入包含Ne、Xe等在内的放电气体,由此完成PDP1。
[5.电介质层8的详细]
电介质材料包含以下的成分。20重量%~40重量%的氧化铋(Bi2O3);0.5重量%~12重量%的从氧化钙(CaO)、氧化锶(SrO)、氧化钡(BaO)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0.1重量%~7重量%的从氧化钼(MoO3)、氧化钨(WO3)、氧化铈(CeO2)、二氧化锰(MnO2)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0重量%~40重量%的氧化锌(ZnO);0重量%~35重量%的氧化硼(B2O3);0重量%~15重量%的二氧化硅(SiO2);0重量%~10重量%的氧化铝(Al2O3)。电介质材料不实质地包含铅成分。
另外,电介质层8的膜厚为40μm以下。电介质层8的介电常数ε为4以上7以下。电介质层8的介电常数ε为4以上7以下的效果,在后面进行叙述。
通过湿式喷射研磨或球磨,将由这些组成成分构成的电介质材料粉碎成平均粒径为0.5μm~2.5μm,由此制作电介质材料粉末。接下来,用三条辊充分捏炼55重量%~70重量%的该电介质材料粉末、和30重量%~45重量%的粘合剂成分,从而完成模压涂敷用或印刷用的第1电介质层用膏。
粘合剂成分为乙基纤维素、或包含1重量%~20重量%的丙烯酸树脂的萜品醇、或二甘醇丁醚醋酸酯。另外,在膏中,按照需要,也可以添加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磷酸三苯酯、磷酸三丁酯作为可塑剂,添加甘油单油酸酯、去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HOMOGENOL(Kaoコ一ポレ一ション社製品名:花王(Kao)公司的产品名)、烷基烯丙基的磷酸酯等作为分散剂。若添加了分散剂,则能提高印刷性。
[6.保护层9的详细]
保护层主要有4个功能。第一,从放电引起的离子冲击中保护电介质层。第二,发射用于产生地址放电的初始电子。第三,保持用于产生放电的电荷。第四,在维持放电时发射二次电子。通过从离子冲击中保护电介质层,能抑制放电电压的上升。通过增加初始电子的发射数,能降低引起图像闪烁的地址放电失误。通过提高电荷保持性能,降低了施加电压。通过增加二次电子的发射数,降低了维持放电电压。为了增加初始电子发射数,例如尝试在保护层MgO中添加硅(Si)或铝(Al)。
但是,在通过在MgO中混合杂质来改善初始电子发射性能的情况下,积蓄在保护层中的电荷随时间减少的衰减率也增大。因此,为了补充衰减掉的电荷,需要使施加电压变大等对策。要求保护层同时具有相反的2个特性,即具有较高的初始电子发射性能,且电荷衰减率较小,也就是具有较高的电荷保持性能。
进而,在交替反复右眼用场和左眼用场来进行显示这样的写入期间较短的高速驱动时,若产生放电延迟,则会产生写入不良,也就是产生图像的闪烁。
[6-1.保护层9的构成]
如图8所示,保护层9包括作为基底层的基底膜91、作为第1粒子的凝集粒子92、和作为第2粒子的结晶粒子93。基底膜91作为一例是含有铝(Al)作为杂质的氧化镁(MgO)膜。凝集粒子92是在MgO的结晶粒子92a上凝集了多个粒径比结晶粒子92a小的结晶粒子92b的粒子。结晶粒子93是由MgO构成的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能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来确认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凝集粒子92遍布基底膜91的整面而分散配置。多个结晶粒子93遍布基底膜91的整面而分散配置。
结晶粒子92a是平均粒径在0.9μm~2μm的范围的粒子。结晶粒子92b是平均粒径在0.3μm~0.9μm的范围的粒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平均粒径是指体积累积平均直径(D50)。平均粒径的测定中使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MT-3300(“日機装株式会社”制造)。
如图9所示,保护层9的表面在基底膜91上分散配置有:在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上凝集有数个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b的凝集粒子92、和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在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中,存在粒径约200nm的粒子、和粒径为100nm以下的毫微粒子尺寸的粒子。若观察实际的PDP1,能观察到存在: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彼此凝集的凝集粒子;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或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b;或在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92b的凝集粒子92上附着了MgO的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的凝集粒子。另外,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92b通过液相法来制作。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通过气相法来制作。
另外,所谓的“立方体形状”并非指的是几何学意义上严密的立方体。指的是通过目视观察电子显微镜照片而能识别为大致的立方体的形状。另外,所谓“多面体形状”,指的是通过目视观察电子显微镜照片能识别为大致具有7个面以上的面的形状。
[6-2.凝集粒子92]
如图10所示,所谓凝集粒子92是凝集了多个规定的一次粒径的结晶粒子92a、92b的状态下的凝集粒子。或凝集粒子92是凝集了多个规定的一次粒径的结晶粒子92a的状态下的凝集粒子。凝集粒子92并非通过强的结合力而结合为固体。凝集粒子92是通过静电或范德瓦尔斯力等而聚集多个一次粒子的凝集粒子。此外,凝集粒子92以能通过超声波等的外力将其一部分或全部分解为一次粒子的状态的程度的力来结合。由于作为凝集粒子92的粒径为大约1μm左右,因此,作为结晶粒子92a、92b,具有14面体或12面体等的有7个面以上的面的多面体形状。另外,结晶粒子92a、92b通过液相法而制作,焙烧碳酸镁、或氢氧化镁等的MgO的前体的溶液而生成结晶粒子92a、92b。通过调整液相法的焙烧温度和焙烧气氛,能控制粒径。能从700℃左右到1500℃左右的范围中选择焙烧温度。在焙烧温度为1000℃以上的情况下,能将一次粒径控制为0.3~2μm左右。在基于液相法的生成过程中,能以凝集了多个一次粒子彼此后的凝集粒子92的状态获得结晶粒子92a、92b。
另一方面,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是将镁加热到沸点以上从而产生镁蒸气,通过气相氧化的气相法而获得的结晶粒子。能获得粒径为200nm以上(用BET法进行测定的结果)的立方体形状的具有单结晶构造的结晶粒子、和结晶体彼此嵌入的多结晶构造的结晶粒子。例如,关于基于该气相法的镁粉末的合成方法,能在学会杂志“材料”的第36卷、第410号的“基于气相法的氧化镁粉末的合成及其性质”(学会誌「材料」の第36卷第410号の「気相法にょるマグネシァ粉末の合成とその性質」)等获知。
另外,在形成平均粒径为200nm以上的立方体形状的单结晶构造的结晶粒子的情况下,使产生镁蒸气时的加热温度较高,并使镁和氧反应的火焰的长度较长。通过使火焰和周围的温度差变大,能获得粒径更大的基于气相法的MgO结晶粒子。
关于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92b、和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测定阴极发光(CL)发光特性。如图11所示,细的实线是MgO的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92b的发光强度,即凝集粒子92的阴极发光(发光)强度。粗的实线是MgO的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的阴极发光(发光)强度。
如图11所示,凝集了数个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92b的凝集粒子92在波长200nm以上300nm以下,特别是在波长230nm以上250nm以下的波长区域中具有发光强度的峰值。MgO的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在波长200nm以上300nm以下的波长区域中不具有发光强度的峰值。但是在波长400nm以上450nm以下的波长区域中具有发光强度的峰值。即,附着于基底膜91上的、凝集了数个MgO的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92b的凝集粒子92和MgO的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具有与发光强度峰值的波长对应的能级。
[7.试制品评价结果]
[7-1.试制品的构成]
首先,试制具有构成不同的保护层的多个PDP。
试制品1是具有仅由MgO膜构成的保护层的PDP。
试制品2是具有仅由掺杂了Al、Si等杂质的MgO构成的保护层的PDP。
试制品3是在由MgO构成的基底膜91上仅分散配置由金属氧化物构成的结晶粒子的一次粒子的PDP。
试制品4是在由MgO构成的基底膜91上,按照遍布整面来分布凝集了具有相同粒径的MgO的结晶粒子彼此的凝集粒子92的方式来进行附着的PDP1。即,试制品4是在基底膜91上遍布整面来分散配置多个凝集粒子92的PDP1。
试制品5是在由MgO构成的基底膜91上具有如下保护层9的PDP,即,所述保护层9按照遍布整面来分布在处于平均粒径为0.9μm~2μm的范围内的MgO的结晶粒子92a的周围凝集了粒径比结晶粒子92a小的MgO的结晶粒子92b的多面体形状的凝集粒子92、和正方体形状的MgO结晶粒子93的方式来进行附着。即,试制品5是在基底膜91上遍布整面来分散配置多个凝集粒子92和多个结晶粒子93的PDP1。另外,更优选在基底膜91上遍布整面均匀地分散配置多个凝集粒子92和多个结晶粒子93。这是因为能在PDP1的面内抑制放电特性的偏差。
[7-2.性能评价]
关于具有这5种保护层的构成的PDP,测定电子发射性能和电荷保持性能。
另外,电子发射性能是表示其值越大则电子发射量就越大的数值。电子发射性能表现为由放电的表面状态以及气体种类及其状态所确定的初始电子发射量。初始电子发射量能用在表面照射离子或电子束来测定从表面发射的电子电流量的方法来进行测定。但是,以非破坏来实施是困难的。因此,使用了特开2007-4873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方法。即,测定放电时的延迟时间中被称为统计延迟时间的成为放电产生的容易度的指示的数值。通过对统计延迟时间的倒数进行积分,成为与初始电子发射量线性对应的数值。所谓放电时的延迟时间,是写入放电脉冲的上升沿到写入放电延迟产生为止的时间。认为放电延迟的主要原因是作为产生写入放电时的触发的初始电子难以从保护层表面发射到放电空间的缘故。
另外,电荷保持性能作为该指标,在制作为PDP的情况下,使用为了抑制电荷发射现象而需要的施加于扫描电极的电压(下面称为Vscn点亮电压)的电压值。即,表示Vscn点亮电压较低的一方电荷保持能力较高。若Vscn点亮电压较低,则能以低电压来驱动PDP。从而,作为电源和各电气部件,能使用耐压以及电容较小的部件。在当前的制品中,在用于将扫描电压依次施加到面板的MOSFET等的半导体开关元件中,使用耐压为150V左右的元件。作为Vscn点亮电压,考虑由于温度引起的变动,优选抑制在120V以下。
如图12所明确那样,试制品4、5在电荷保持性能的评价中,能使Vscn点亮电压为120V以下。进而,试制品4、5能获得电子发射性能为6以上的良好的特性。
一般,PDP的保护层的电子发射能力和电荷保持能力是相反的。例如,通过保护层的成膜条件的变更,或通过在保护层中掺杂Al、或Si、Ba等的杂质来成膜,能提高电子发射性能。但是,作为副作用,Vscn点亮电压也随之上升。
在具有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层的PDP中,作为电子发射能力,能获得6以上的特性,作为电荷保持能力,能获得Vscn点亮电压为120V以下的值。即,能获得具备电子发射能力和电荷保持能力这两者的保护层,该保护层能对应由于高清晰度而扫描线数增加且单元尺寸有变小的倾向的PDP。
在此,叙述研究保护层9的电子发射性能的随时间变化的结果。为了使PDP寿命长,要求保护层9的电子发射性能不随时间劣化。
作为调查在图12中获得良好的特性的试制品4、5的电子发射性能的随时间劣化的结果,在图13中示出电子发射性能相对于PDP的点亮时间的推移。如图13所示,与试制品4相比,试制品5的电子发射性能的随时间劣化较少,其中,试制品5在包含MgO的基底膜91上,遍布整面来分散配置在处于平均粒径为0.9μm~2μm的范围内的MgO的结晶粒子92a的周围凝集了粒径比结晶粒子92a小的MgO的结晶粒子92b的多面体形状的凝集粒子92、和立方体形状的MgO结晶粒子93。
在试制品4中,推测出,通过在PDP单元内的放电而产生的离子对保护层带来冲击,凝集粒子92剥离。另一方面,在试制品5中,在平均粒径处于0.9μm~2μm的范围内的MgO的结晶粒子92a的周围,还凝集了具有较小的平均粒径的MgO的结晶粒子92b。即,推测为,由于具有较小粒径的结晶粒子92b表面积较大,因此,提高了和基底膜91的粘接性,由于离子冲击而导致凝集粒子92的剥离的情况较少。
在试制品5的PDP中,能获得作为电子发射性能,具有6以上的特性,作为电荷保持能力,Vscn点亮电压为120V以下的PDP。即,能获得具备电子发射能力和电荷保持能力这两者的保护层,该保护层能对应由于高清晰度而扫描线数增加且单元尺寸有变小的倾向的PDP。进而由于电子发射性能随时间劣化较小,因此能获得更长期的稳定的画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凝集粒子92和结晶粒子93在附着于基底膜91上的情况下,按照以10%以上20%以下的范围的覆盖率且遍布整面来分布的方式进行附着。所谓覆盖率,是在1个放电单元的区域中,用附着有凝集粒子92和结晶粒子93的面积a占1个放电单元的面积b的比率来表示的值,通过覆盖率(%)=a/b×100的式子求取。实际的测定方法例如如图14所示,拍摄由隔壁14所划分的相当于1个放电单元的区域的图像。接下来,将图像修整为x×y的1单元大小。接下来,将修整后的图像2值化为黑白数据。接下来,根据2值化后的数据来求取基于凝集粒子92以及结晶粒子93的黑区域的面积a。最后,通过a/b×100来进行运算。
接下来,为了确认具有使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92b和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附着的保护层的PDP的效果,进一步制作试制品,调查维持放电电压。如图15所示,试制品A是在基于MgO的基底膜91上仅散布并附着由在200nm以上300nm以下的波长区域中具有CL发光的峰值的MgO结晶粒子92a、92b构成的凝集粒子92的PDP。试制品B、C是在基于MgO的基底膜上遍布整面分散配置在平均粒径处于0.9μm~2μm范围内的MgO的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的周围凝集了比所述结晶粒子92a小的粒径的MgO的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b的凝集粒子92、和立方体形状的MgO的结晶粒子93的PDP。另外,试制品B和试制品C的电介质层8的介电常数ε不同。即,试制品B的电介质层8的介电常数ε为9.7左右。试制品C的电介质层8的介电常数ε为7。关于覆盖率,则都是20%以下的13%左右。
如图15所示,试制品B、C能相对于试制品A降低维持放电电压。即,具有附着有在200nm以上300nm以下的波长区域中具有峰值的进行CL发光的特性的MgO的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92b的凝集粒子92、和在400nm以上450nm以下的波长区域中具有峰值的进行CL发光的特性的MgO的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的保护层的PDP,能降低维持放电电压。即,能谋求PDP的低消耗功率化。进而,如根据试制品B、C的特性所明确那样,使电介质层8的介电常数ε较小的情况下,能进一步降低维持放电电压。特别是,根据本发明的发明者们的实验,可知通过使电介质层8的介电常数ε为4以上7以下,能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图16表示在保护层中,使MgO的凝集粒子92的平均粒径变化来调查电子发射性能的实验结果。在图16中,凝集粒子92的平均粒径通过SEM观察凝集粒子92来测量长度。
如图16所示,若平均粒径小到0.3μm左右,则电子发射性能降低,若为大致0.9μm以上,则能获得较高的电子发射性能。
为了增加在放电单元内的电子发射数,优选保护层9上的每单位面积的结晶粒子数较多,根据本发明的发明者们的实验,若在相当于和保护层9紧密接触的隔壁的14的顶部的部分存在结晶粒子92a、92b、93,则有时会使隔壁14的顶部破损。这种情况下可知,由于破损的隔壁14的材料会附着到荧光体上,因此会产生相应的单元无法正常点亮或熄灭的现象。由于只要在与隔壁顶部对应的部分不存在结晶粒子92a、92b、93就难以发生隔壁破损的现象,因此若附着的结晶粒子数增多,则隔壁14的破损发生概率就会提高。
如图17所示可知,若粒径大到2.5μm左右,则隔壁破损的概率急剧升高。但是,若是比2.5μm小的粒径,则能将隔壁破损的概率抑制的较小。
根据以上的结果,认为优选使凝集粒子92的平均粒径为0.9μm以上2.5μm以下。在作为PDP而实际量产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结晶粒子的制造上的偏差和形成保护层的情况下的制造上的偏差。
为了考虑这样的制造上的偏差等的主要原因,使用粒径分布不同的结晶粒子来进行实验的结果可知,若使用平均粒径处于0.9μm~2μm的范围内的凝集粒子92,则稳定地获得上述的效果。
[8.保护层9的形成方法]
如图18所示,在进行了形成电介质层8的电介质层形成工序A1之后,在基底膜蒸镀工序A2中,通过以包含Al在内的MgO的烧结体作为原材料的真空蒸镀法,在电介质层8上形成由包含Al作为杂质的MgO构成的基底膜91。
之后,在未焙烧的基底膜91上,离散地散布并附着多个凝集粒子92、多个结晶粒子93。即,遍布基底膜91的整面来分散配置凝集粒子92和结晶粒子93。
在该工序中,首先,将具有规定的粒径分布的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92b混合在溶媒中,制作凝集粒子膏。另外,将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混合在溶媒中,制作结晶粒子膏。即,分别准备凝集粒子膏和结晶粒子膏。之后,通过混合凝集粒子膏和结晶粒子膏,制作在溶媒中混合了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92b和结晶粒子93的混合结晶粒子膏。之后,在结晶粒子膏涂敷工序A3中,通过在基底膜91上涂敷混合结晶粒子膏,形成平均膜厚为8μm~20μm的混合结晶粒子膏膜。另外,作为在基底膜91上涂敷混合结晶粒子膏的方法,能使用丝网印刷法、喷涂法、旋涂法、模压涂敷法、狭缝涂敷(slit coat)法等。
在此,作为使用于凝集粒子膏、结晶粒子膏的制作中的溶媒,适于使用对MgO的基底膜91、凝集粒子92、和结晶粒子93的亲和性高,且为了能容易地在下一工序的干燥工序A4中进行蒸发除去而在常温下的蒸汽压为数十Pa左右。例如,使用甲氧基甲基丁醇、萜品醇、丙二醇、或苯甲醇等的有机溶剂的单体或它们的混合溶媒。含有这些溶媒的膏的粘度为数mPa·s~数十mPa·s。
涂敷了混合结晶粒子膏的基板立刻被转移到干燥工序A4。在干燥工序A4中,对混合结晶粒子膏膜进行减压干燥。具体地,将混合结晶粒子膏膜在真空容器内在数十秒内急速干燥。因此,不会产生在加热干燥中显著的膜内的对流。因此,凝集粒子92以及结晶粒子93更均匀地附着于基底膜91上。另外,作为该干燥工序A4的干燥方法,也可以与制作混合结晶粒子膏时所使用的溶媒等对应,使用加热干燥方法。
接下来,在保护层焙烧工序A5中,以数百℃的温度同时焙烧在基底膜蒸镀工序A2中形成的未焙烧的基底膜91、和经过干燥工序A4的混合结晶粒子膏膜。通过焙烧,除去残留于混合结晶粒子膏膜中的溶剂和树脂成分。其结果,在基底膜91上形成了附着有由多个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92b构成的凝集粒子92、和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的保护层9。
根据该方法,能在基底膜91上遍布整面来分散配置凝集粒子92和结晶粒子93。
另外,除了这样的方法以外,也可以使用不用溶媒等,而将粒子群直接和气体等一起吹附的方法,或单纯用重力来进行散布的方法。
另外,通过仅使用在溶媒中混合了具有规定的粒径分布的多面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2a、92b的凝集粒子膏,能在基底膜91上遍布整面来分散配置结晶粒子92a、92b所凝集而成的凝集粒子92。
进而,通过仅使用在溶媒中混合了结晶粒子92a的凝集粒子膏,能在基底膜91上遍布整面来分散配置多个结晶粒子92a所凝集而成的凝集粒子92。
[9.总结]
本实施方式的第1等离子显示装置100具备通过子场驱动法来进行图像的灰度显示的PDP1。PDP1具有前面板2、和与前面板2对置配置的背面板10。前面板2具有显示电极6、覆盖显示电极6的电介质层8、和覆盖电介质层8的保护层9。保护层9包括形成于电介质层8上的作为基底层的基底膜91、以及遍布基底膜91的整面而分散配置的多个凝集粒子92。凝集粒子92由多个凝集的金属氧化物的结晶粒子92a构成。进而,等离子显示装置100通过显示右眼用图像信号的右眼用场以及显示左眼用图像信号的左眼用场来构成图像。右眼用场以及左眼用场具有多个子场。最初的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小,第2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大,第3以后的子场的亮度权重依次减小。
本实施方式的第2等离子显示装置100具备通过子场驱动法来进行图像的灰度显示的PDP1。PDP1具有前面板2、和与前面板2对置配置的背面板10。前面板2具有显示电极6、覆盖显示电极6的电介质层8、和覆盖电介质层8的保护层9。保护层9包括形成于电介质层8上的基底膜91、遍布基底膜91的整面而分散配置的多个第1粒子、遍布基底层的整面而分散配置的多个第2粒子。第1粒子是凝集了多个金属氧化物的结晶粒子92a的凝集粒子92。第2粒子是由氧化镁构成的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93。进而,等离子显示装置100通过显示右眼用图像信号的右眼用场以及显示左眼用图像信号的左眼用场来构成图像。右眼用场以及左眼用场具有多个子场。最初的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小,第2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大,第3以后的子场的亮度权重依次减小。
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显示装置100具有较高的初始电子发射性能和较高的电荷保持性能。进而,在交替反复右眼用场和左眼用场来进行显示的写入期间较短的高速驱动时,能抑制产生的放电延迟。因此,抑制了由于写入不良引起的图像的闪烁。进而,抑制了右眼用图像和左眼用图像的串扰。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基底膜91举出MgO为例。但是,基底膜91所要求的性能终归是具有用于从离子冲击中保护电介质的较高的耐溅射的性能。在现有的PDP中,为了兼顾一定以上的电子发射性能和耐溅射性能。形成以MgO为主成份的保护层的情况较多。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了通过凝集粒子92来支配性地控制电子发射性能的构成,因此,完全不需要是MgO,采用Al2O3等耐冲击性良好的其它材料也完全无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单结晶粒子使用了MgO进行了说明,但即使是使用其它的单结晶粒子,即使是使用与MgO同样地具有较高的电子发射性能的Sr、Ca、Ba、Al等的金属氧化物的结晶粒子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因此,作为粒子种类并不限于MgO。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技术在实现具备高清晰度、高亮度的显示性能且低消耗功率的PDP上有用。
符号说明
1  PDP
2 前面板
3 前面玻璃基板
4 扫描电极
4a、5a 透明电极
4b、5b 金属总线电极
5 维持电极
6 显示电极
7 黑条
8 电介质层
9 保护层
10 背面板
11 背面玻璃基板
12 数据电极
13 基底电介质层
14 隔壁
15 荧光体层
16 放电空间
21 图像信号处理电路
22 数据电极驱动电路
23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24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
25 定时发生电路
91 基底膜
92 凝集粒子
92a、92b、93 结晶粒子
100 等离子显示装置

Claims (5)

1.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具备通过子场驱动法来进行图像的灰度显示的等离子显示面板,
所述等离子显示面板具有:前面板;和与所述前面板对置配置的背面板,
所述前面板具有:显示电极;覆盖所述显示电极的电介质层;和覆盖所述电介质层的保护层,
所述保护层包含:形成在所述电介质层上的基底层;以及遍布所述基底层的整面而分散配置的多个凝集粒子,
所述凝集粒子由多个凝集的金属氧化物结晶粒子构成,
并且,通过显示右眼用图像信号的右眼用场以及显示左眼用图像信号的左眼用场来构成图像,
所述右眼用场以及所述左眼用场具有多个子场,
最初的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小,第2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大,第3子场以后的子场的亮度权重依次变小。
2.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具备通过子场驱动法来进行图像的灰度显示的等离子显示面板,
所述等离子显示面板具有:前面板;和与所述前面板对置配置的背面板,
所述前面板具有:显示电极;覆盖所述显示电极的电介质层;和覆盖所述电介质层的保护层,
所述保护层包含:形成在所述电介质层上的基底层;遍布所述基底层的整面而分散配置的多个第1粒子;和遍布所述基底层的整面而分散配置的多个第2粒子,
所述第1粒子是凝集了多个金属氧化物结晶粒子的凝集粒子,
所述第2粒子是由氧化镁构成的立方体形状的结晶粒子,
并且,通过显示右眼用图像信号的右眼用场以及显示左眼用图像信号的左眼用场来构成图像,
所述右眼用场以及所述左眼用场具有多个子场,
最初的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小,第2子场的亮度权重最大,第3子场以后的子场的亮度权重依次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凝集粒子的平均粒径为0.9μm以上且2.0μ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金属氧化物结晶粒子是具有7个面以上的面的多面体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基底层含有氧化镁。
CN2011800017558A 2010-03-18 2011-03-11 等离子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23960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2327 2010-03-18
JP2010-062327 2010-03-18
PCT/JP2011/001427 WO2011114672A1 (ja) 2010-03-18 2011-03-11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6018A true CN102396018A (zh) 2012-03-28

Family

ID=44648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17558A Pending CN102396018A (zh) 2010-03-18 2011-03-11 等离子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13615A1 (zh)
JP (1) JPWO2011114672A1 (zh)
KR (1) KR101189042B1 (zh)
CN (1) CN102396018A (zh)
WO (1) WO20111146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8578B2 (ja) * 2008-03-10 2013-09-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20130073958A (ko) * 2011-01-28 2013-07-03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동 방법 및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40128739A (ko) * 2013-04-29 2014-11-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도전성 입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10764555B2 (en) * 2018-02-02 2020-09-01 II William G. Behenna 3-dimensional physical object dynamic display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99416A (ja) * 2000-12-25 2002-07-12 Nippon Hoso Kyokai <Nhk> 立体画像表示方法及び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CN1394084A (zh) * 2001-06-23 2003-01-29 汤姆森许可贸易公司 降低立体图像中磷余辉的方法和装置
US20080309238A1 (en) * 2007-06-15 2008-12-18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Industry Foundation Plasma Producing Device Comprising Magnesium Oxide Microparticles Having Specific Cathodo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US20090256478A1 (en) * 2008-04-11 2009-10-15 Hitachi,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09128236A1 (ja) * 2008-04-15 2009-10-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93113A (ja) * 2005-04-13 2006-10-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7923931B2 (en) * 2007-03-02 2011-04-12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including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9129619A (ja) * 2007-11-21 2009-06-11 Panas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9259423A (ja) * 2008-04-11 2009-11-05 Hitachi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99416A (ja) * 2000-12-25 2002-07-12 Nippon Hoso Kyokai <Nhk> 立体画像表示方法及び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CN1394084A (zh) * 2001-06-23 2003-01-29 汤姆森许可贸易公司 降低立体图像中磷余辉的方法和装置
US20080309238A1 (en) * 2007-06-15 2008-12-18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Industry Foundation Plasma Producing Device Comprising Magnesium Oxide Microparticles Having Specific Cathodo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US20090256478A1 (en) * 2008-04-11 2009-10-15 Hitachi,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09128236A1 (ja) * 2008-04-15 2009-10-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89042B1 (ko) 2012-10-08
WO2011114672A1 (ja) 2011-09-22
US20120013615A1 (en) 2012-01-19
JPWO2011114672A1 (ja) 2013-06-27
KR20110126744A (ko) 2011-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58265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2396018A (zh) 等离子显示装置
KR101238565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1681772B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01681766B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CN102714118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JP5126412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2341883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CN101689453A (zh) 等离子显示板的制造方法
JP5168422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1089855A1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1089857A1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1089856A1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1150908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1896989A (zh) 等离子显示器面板
JP2011150909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1150907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3030296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2834893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2792414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