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0986A - 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 - Google Patents

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0986A
CN102380986A CN2011102592880A CN201110259288A CN102380986A CN 102380986 A CN102380986 A CN 102380986A CN 2011102592880 A CN2011102592880 A CN 2011102592880A CN 201110259288 A CN201110259288 A CN 201110259288A CN 102380986 A CN102380986 A CN 1023809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material
minutes
bleaching liquor
water
spinning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92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0986B (zh
Inventor
陈阿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BAIKAI WARP KNITTING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BAIKAI WARP KNITT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BAIKAI WARP KNITTING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BAIKAI WARP KNITT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25928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809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80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09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09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09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em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光泽差、吸湿差、防辐射弱、舒适性较差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不仅使得该面料满足其特殊增光泽的需要,其特殊的微结构也同时能实现面料的光泽优良、吸湿性良好、防辐射性强,舒适性优良的性能。

Description

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高级纺织面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精纺复合面料,尤其是涉及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对服用纤维和织物也有了新的要求,即在注重服装美观与舒适的同时,对服装的保型性和卫生性等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型多功能纤维和织物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领域。
据Textiles Intelligence发布的一份最新功能服装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消费者对抗菌服装的需求正在迅速上升。抗菌服装在消除异味、防止细菌滋生和减少皮肤传染病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该报告估计,服用抗菌剂的用量将以15%的年增长率上升,成为纺织品市场上增长最快的功能添加剂之一。
纤维或纺织品经抗菌防霉处理后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保护使用者,如果抗菌纺织品能杀灭金色葡萄球菌、指间白癣菌、大肠杆菌、尿素分解菌等细菌和真菌,则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防止内衣裤和袜子产生恶臭;防止袜子上脚癣菌繁殖;防止婴儿因尿布发生红斑;提高老人和病人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在医院内预防交叉感染。二是防止纤维受损,由于具有杀灭黑曲霉菌、球毛壳菌、结核杆菌和柠檬色青霉菌等各种霉菌,可以防止纤维材料变色、脆损以及纺织品贮藏时发生霉变。
早期人们选用的抗菌防霉剂(后整理方式主要包括:1、酚类化合物包括苯酚、氧化苯酚及其衍生物。这类化合物杀菌力强价格低廉,其中最著名的是五氯苯酚(PCP;2、有机金属化合物不少有机金属化合物显示出良好的杀菌效力,其杀菌力的大小与金属种类有关,大致的排序为:Ag≥Hg>Pb>Cu>Ni>Zn>Cd>Fe>Mn>Mg。但其中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3、有机锡化合物有机锡化合物有很强的杀菌力,虽然毒性较小,但仍对人体有害。这类化合物在塑料制品中应用广泛,在纺织品上仍有少量应用:4、有机铜化物典型的晶种是8-羟基喹啉铜。毒性较低,使用安全,但易挥发,耐久性差,且使制品带有黄绿色;5、其它还有有机砷、有机硫、有机磷、有机卤化物、氮杂环化物、季铵盐等。
目前比较成熟的抗菌防臭整理剂类型主要有无机化合物、与纤维配位的络合金属、季铵盐、胍类、酚类、脂肪酸及脂肪酸盐、铜化合物以及胱乙酰基甲壳质、含氮杂环化合物质和拟除虫菊酯等。这些整理剂与纤维的结合,有的以吸咐方式,有的为交联方式,有的以配位络合方式,但抗菌效果的耐久性均不十分理想,有的还有一定的毒性,部分产品会带有特定的颜色(如黄色、蓝绿色)而给应用带来限制。
光触媒[Photocatalyst]是光[Photo=Light]+触媒(催化剂)[Catalyst]的合成词,是一类以二氧化钛(TiO2)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半导体材料的总称,主要成分是本身无毒无害的二氧化钛。简而言之,光触媒即是光催化剂。光触媒顾名思义是以光的能量作为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利用二氧化钛作为催化剂,加速氧化还原反应,使吸附在表面的氧气及水分子激发成极具活性的氢氧自由基及超氧负离子。这些氧化力极强的自由基,几乎可降解所有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有机物质及部分无机物质,使其迅速降解为稳定且无害的物质(水、二氧化碳),以达到净化空气、杀菌、防臭的功用。当一定能级的光(紫外光),照射到附载在某一材料上面的光触媒时,如果其能级大于该光触媒的能量参数时,会激发产生电子飞跃,形成氧化能力很强的空穴或称之为氢氧自由基(·OH),能无选择性地把空气或水中的有毒有害有机物,彻底降解为CO2和H2O,同时将细菌杀灭。
在考虑赋予纤维制品阻燃性能时,赋予纤维阻燃性能的方法可分为以下的方法:通过对制造的纤维制品进行后处理而赋予纤维制品阻燃性能的方法、在纤维纺丝过程中加入阻燃剂的方法以及在纤维用聚合物的制备过程(主要是聚合过程)中使包含阻燃剂成分的单体共聚的方法。通常,由于天然纤维不能在纤维纺丝过程中或聚合过程中被赋予阻燃性能,因此必须通过后处理法赋予其阻燃性能。另一方面,合成纤维通常在纤维纺丝过程中被赋予阻燃性能。
然而,为了在纤维纺丝过程中赋予纤维阻燃性能,存在以下限制:阻燃剂在纺丝温度下必须不发生分解,并且当阻燃剂是无机材料时,其必须具有优异的可分散性,以便不堵塞喷丝板。赋予纤维制品阻燃性能的方法可包括:向其中加入无机材料的方法,向其中加入为有机材料的阻燃剂的方法等。此时,在工业用纤维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加入阻燃剂的方法。
由有机材料制成的阻燃剂是包含硼(B)、氮(N)、磷(P)、锑(Sb)和卤素原子(例如,氯(Cl)、溴(Br))等的化合物。在这些用于赋予阻燃性能的原子之间存在协同效应。氮和磷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卤素(氯或溴)和锑之间的协同效应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
由于目前随着大氧环境的变化,臭氧层越来越薄。根据联合国气象专家论证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观察测量、发现地球的臭氧层正在急剧地受到破坏,在地球的南极上空可观察到面积如美国国土面积一样大的臭氧层空洞,而且此空洞还逐渐扩大;在北半球也被不同程度的耗损,人类正面临着日益增强的紫外线辐射,人类的健康正日益受到威胁,皮肤癌、白内障的发病率逐日增多。人体的抵抗力受到损害,人体的抵抗力受到抑制。因而容易疾病发生、这一现象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日本专利JP03137213曾提供了一种功能织物材料。它是一种特殊纤维中含细小的陶瓷粉末。这种材料对远红外线具有一定的反射。而紫外线段不反射、也不吸收、且陶瓷粉末的粒度也较大,为100微米左右。这样就使其纤维强度降低、另外由于粒子大,无法侵入(或钻入、渗透)到纤维孔隙之中,因此效能低,制品使用受到了限制。
EP-331160专利也提供了一种功能材料,该材料由Ti、Zr、V、Nb、Ta、Cr、Ce、Co、Mn等元素的碳化物、氧化物、氮化物、氧-氢化物中一种或多种组成。呈纤维状或粒子状(粒子较粗),该材料具有压电性、电子发射性、生物学特性及磁特性,可用于电容器、压电体、催化剂等领域,但由于这种材料粒子粗,很难制成功能织物,尤其是抗紫外线、抗可见光功能织物。
日本专利JP01167811曾提供一种抗紫外线、抗可见光性能优异的功能纺织物。为了达到上述抗紫外线、抗可见光性能目的,所述的功能纺织物,其组成成分(重量)为:功能粘胶纤维纱为40~60%,棉纱、涤纶纱、锦纶纱、氨纶纱中任一种或两种以上之和为60~40%,其特征在于:功能粘胶纤维纱的组成成分(重量%)为:纳米粒子1~10%;粘胶90~99%;在制取本功能纺织物时,纳米粒子的粒度要求<100nm。采取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是利用纳米尺度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制造出具有奇特功物的织物,研究表明,纳米粒子在粒度10~100nm尺度下具有优异的抗紫外线,抗可见光等性能,将该种纳米粒子应用在织物上,通过特殊的工艺技术可以制成功能纤维纱、功能布料等,从而可以制造出各种抗紫外线,抗可见光的伞、帽、袜子和衣物等。
通过大量的研究,在选取材质和配制材质时既要考虑在紫外波段,可见光波段具有强的抵抗能力,而在红外波段则需考虑红外线所发射的热量尽可能少的通过织物传递到人体皮肤表面,这样使功能织物在炎热的夏季既能抵抗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又能抵抗因红外辐射所带给人体的热量。具体从物理意义上说。在紫外、可见光波段(即波长为10~800nm)具有大的吸收率(d),而在红外波段(主要为3~5μm,8~20μm)则需要低吸收、低发射率(ε)。
美国专利申请08/058,329涉及一种生产用作感光材料包装容器上的挡光材料的绒头织物的方法。所述的包装容器具有一个狭长的开口,带材或片材可通过此开口曳出,在开口的每一侧各具有一个挡光材料的条,以阻止可见光进入该容器。用以盛装感光的带材或片材的容器、特别是那些用以盛装照相底片和相纸的容器可划分为两类:那就是,盛装片状底片或相纸的容器和盛装卷筒或卷轴或底片或相纸的容器。这种容器通常包括一个狭长的开口或缝隙,通过此开口,带状或片状材料从容器内拉出或退回容器内。为了阻止可见光进入容器和阻止感光材料过早暴光,长期以来都是在开口的每侧各设置一个挡光或遮光件,感光材料从遮光件之间拉出。
挡光材料已经在照相工业使用了很多年,但是也碰到了好几个伤脑筋的、经常性的问题。例如,通常使用的割绒材料包括一行行切割后的纤维的直立的绒头束。这些绒头从纬向上看去是相交错的,这有助于从这个方向上阻挡光线。这种割绒通常是这样生产的-即:在一对机织的或针织的基布之间织造绒头纱,然后,把两块基布之间的绒头纱线切断,以便生产出两块割绒的丝绒织品。然后,把该丝绒剪成所希望的绒头高度,并使其起绒,以便使切断后的纱线从它们的端部向下朝着基布而松散开,生产出一种更致密的绒面。这种起绒工作必须极端小心地去做,因为太小程度的松散将生产一种就用在容器上来说具有差的压缩性和高的牵拉阻力的丝绒,而太大的松散将生产一种具有差的回弹性的丝绒。就从毛丛的顶端朝向基布来修整这种割绒而言,虽然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偿试,但是,在这种类型的一些割绒当中,可见光能够在靠近挡光材料的基布处的绒束行之间沿着在经纱和纬纱方向上具有分支的一些路径斜着通过,并进入容器内,于是,导致底片带的引导端的一部分暴光。在纬纱方向上具有交错的绒束的基布的示意图,它具有箭头所指示的斜的漏光路径。沿着这种斜的漏光路径的光通道有时被称作“玉米排行“(corn-rowing)。该斜的路径与基布的纬纱方向可以成30°~45°的夹角,即使那些交错的绒束在纬纱方向上制止光泄漏的材料也是如此。当使用新式的、高感光性底片时,由于这种底片能够被非常小量的光线暴光,所以,那种光线泄漏是特别麻烦的。
Takahashi等人的美国专利6,279,356B1公开了纱线的经编以由干扰获得织物颜色色调和“改进光泽和虹彩”的效果。Takahashi织物是经编针织物且都优选由黑色基础织造纱或颜色为嵌入织造纱颜色的互补色的基础织造纱组成。纱可以是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如聚酯或尼龙、或半合成纤维如人造丝或乙酸酯。用于达到这些颜色效果的Takahashi方法要求在纺丝之前进行多个聚合物着色步骤以及织物的常规染色步骤。染色的例子包括基础织造用聚酯长丝的阳离子染料的使用,及碱性染料和分散性染料的使用,两者共同用于分别染色嵌入织造用聚酯长丝。在任一情况下,使用阳离子染料。然而,由于可利用的阳离子染料调色板的有限范围和标准尼龙固有阳离子染色性的缺乏,阳离子染料很少用于尼龙纱服装应用。
用于在纺织品材料中达到虹彩的其它已知方法由Asano等人的US专利6,326,094B1公开。Asano公开了从不同有机聚合物的层压层制备的复合交替层压长丝结构,所述层压层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并且提供可见光的反射和干扰或紫外和红外射线的反射。这些效果可用于纺织品以依赖于观察角产生色调和强度变化的颜色。Asano等人的方法要求昂贵和精密的多组分喷丝组件和多个聚合物流,以制备不同有机聚合物层的交替层压,得到此类型的层压合成长丝。
从可酸染色和可阳离子染色的合成聚合物纤维制备已知的闪光织物。一般情况下,采用例如由可酸染色和可阳离子染色聚酯的圆形横截面长丝组成的复丝纱达到这类已知织物中的虹彩。此外,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使用可酸染色的尼龙与可阳离子染色的尼龙,其中一种纱线具有添纱到织物面上的特别亮光泽。然而,基本所有尼龙织物的这种现有技术闪光织物均采用标准酸性染料尼龙纱。这样的标准酸性染料尼龙纱不特别良好地保持酸性染料,它允许更多的酸性染料沾染可阳离子染色的纱。因此,在单一染浴中染色这些现有技术织物要求染色辅助化学品以防止两类染料之间的反应。
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Sho62-6912、Sho53-46398和Sho51-28894公开了包含含溴化合物的阻燃剂。此处,由于含溴化合物在高温下容易热解,因此必须加入大量的阻燃剂以获得有效的阻燃性能。结果存在聚合物的色调劣化、耐光性降低和在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的问题。
另外,美国专利No.3,941,752、5,399,428和5,180,793以及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Sho50-56488和Sho52-47891批露了包含含磷化合物的阻燃剂。此处,当使用包含含磷化合物的阻燃剂时,在焚烧时不产生有害的物质,例如二恶英、苯并呋喃等。但是由于包含含磷化合物的阻燃剂对紫外光(UV)的稳定性较低,因此当其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时,存在这样的问题:阻燃剂的阻燃性能降低,并且纤维的物理性能劣化。
同时,由于聚酯系纤维不容易被染成暗色,并且无法与染料化学结合,因此,聚酯系纤维的染色牢度较低,这样,其耐洗性由于染色牢度较低而可能存在问题。在各种颜色中,对深黑色的原纱的需求相对较高。然而,使用常规的染色法难以将聚酯系纤维染成深黑色。
因此,将聚酯系纤维形成为纺前染色的长丝,由此表现出深黑色,还同时解决染色牢度的问题。纺前染色的长丝的制造方法如下所列。首先,存在在聚合过程中注入染料和颜料的方法。该方法的问题在于当使用间歇法制造纺前染色的长丝时,不易调节批料间的色差,并且由于聚合反应器受到染料和颜料污染,因此,不易在相同的聚合反应器中制造不同种类的聚合物。其次,存在将包含高浓度的颜料和染料的母料与聚酯聚合物共混、然后对它们进行纺丝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特别是在将纺前染色的长丝制成黑色时,可以使用含有大量炭黑的母料。此外,在这种方法中,选择含有适当种类和含量的成分的母料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可纺性和纤维特性随着母料中所包含的主剂的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再次,存在通过纱线染色法或后处理法制造纺前染色的长丝的方法。通常不采用这种方法,这是因为使用该方法制造的纺前染色的长丝所需的成本过高,纺前染色的长丝的生产率降低,并且使用该方法制造的纺前染色的长丝不能表现出所需的性能,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Hei03-137227、Hei03-137228、Hei10-77523和Hei03-131051批露了通过使用颜料(如炭黑(其是最适用的颜料)等)浸渍纤维来制造纺前染色的纤维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制造高强度纤维(如用于渔网、安全带等的尼龙)的方法。这种方法与本发明的制造纺前染色的阻燃聚酯纤维的方法并不一致。
公众对过分暴露于太阳紫外线辐照的危险的认识导致对具有高太阳紫外线保护系数(如下文定义的UPF)的纺织织物的需求。此种高UPF应以低成本实现,且不损害舒适、耐久、美学等品质或其他纺织织物的品质。
在服装领域,低于15的UPF被认为是“低保护”,UPF介于15~30,认为是“中等保护”,而UPF大于30,算作“高保护”。澳大利亚辐射实验室对具有等于或大于40的UPF的织物颁发特殊认证。
具有高UPF值的织物也用于保护非生物免受阳光和其他UV辐照的需要。特别是,此种织物可成形为一种外层,用以保护某种紫外敏感织物和具有有用性能的薄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光泽差、吸湿差、防辐射弱、舒适性较差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不仅使得该面料满足其特殊增光泽的需要,其特殊的微结构也同时能实现面料的光泽优良、吸湿性良好、防辐射性强,舒适性优良的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该精纺复合面料为底外两层面料,底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十一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三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4.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7.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2.4∶5混纺而成;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内含多个均匀的截面面积为0.035平方毫米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夹角为35度、75度和70度,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mm~0.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
然后将该精纺复合面料依次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后整理处理:
一、预处理:将该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95~98℃的第一煮漂液中处理4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25~28℃的第二煮漂液中处理6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87~89℃的第三煮漂液中处理34分钟,所述第一煮漂液由0.98g/L的精练剂、5.32g/L的螯合分散剂、0.76g/L的磷酸氢二钠、2.65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二煮漂液由6.95g/L的碳酸钠、2.85g/L的螯合分散剂、9.93g/L的磷酸氢二钠、0.7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三煮漂液由6.95g/L的硅酸钠、2.63g/L的螯合分散剂、8.7g/L的磷酸氢二钠、0.56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
二、浸渍抗菌整理:将步骤一中第三煮漂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76~79℃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4小时,所述浸渍抗菌整理液由0.68g/L的柠檬酸、0.74g/L的硝酸银、1.7g/L的磷酸氢二钠、2.78g/L的硝酸镁以及水组成;
三、清洗烘培处理:将步骤二中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用轧车轧一遍后,置于36~45℃温水中恒温25分钟,取出后在65℃温度下干燥;再置于45℃恒温的茶多酚抗菌整理剂中浸渍25~34分钟,再通过5~8℃冷水浸泡2小时,再置于87℃的热水中保持45分钟,取出后在65℃的恒温室烘焙至干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外层为无纺织物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4mm的毡网。
外层为无纺织物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6mm的毡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该精纺复合面料为底外两层面料,底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十一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三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4.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7.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2.4∶5混纺而成;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内含多个均匀的截面面积为0.035平方毫米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夹角为35度、75度和70度,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
然后将该精纺复合面料依次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后整理处理:
一、预处理:将该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95~98℃的第一煮漂液中处理4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25~28℃的第二煮漂液中处理6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87~89℃的第三煮漂液中处理34分钟,所述第一煮漂液由0.98g/L的精练剂、5.32g/L的螯合分散剂、0.76g/L的磷酸氢二钠、2.65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二煮漂液由6.95g/L的碳酸钠、2.85g/L的螯合分散剂、9.93g/L的磷酸氢二钠、0.7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三煮漂液由6.95g/L的硅酸钠、2.63g/L的螯合分散剂、8.7g/L的磷酸氢二钠、0.56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
二、浸渍抗菌整理:将步骤一中第三煮漂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76~79℃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4小时,所述浸渍抗菌整理液由0.68g/L的柠檬酸、0.74g/L的硝酸银、1.7g/L的磷酸氢二钠、2.78g/L的硝酸镁以及水组成;
三、清洗烘培处理:将步骤二中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用轧车轧一遍后,置于36~45℃温水中恒温25分钟,取出后在65℃温度下干燥;再置于45℃恒温的茶多酚抗菌整理剂中浸渍25~34分钟,再通过5~8℃冷水浸泡2小时,再置于87℃的热水中保持45分钟,取出后在65℃的恒温室烘焙至干燥。
实施例2:
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该精纺复合面料为底外两层面料,底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十一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三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4.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7.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2.4∶5混纺而成;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内含多个均匀的截面面积为0.035平方毫米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夹角为35度、75度和70度,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4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
然后将该精纺复合面料依次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后整理处理:
一、预处理:将该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95~98℃的第一煮漂液中处理4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25~28℃的第二煮漂液中处理6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87~89℃的第三煮漂液中处理34分钟,所述第一煮漂液由0.98g/L的精练剂、5.32g/L的螯合分散剂、0.76g/L的磷酸氢二钠、2.65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二煮漂液由6.95g/L的碳酸钠、2.85g/L的螯合分散剂、9.93g/L的磷酸氢二钠、0.7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三煮漂液由6.95g/L的硅酸钠、2.63g/L的螯合分散剂、8.7g/L的磷酸氢二钠、0.56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
二、浸渍抗菌整理:将步骤一中第三煮漂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76~79℃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4小时,所述浸渍抗菌整理液由0.68g/L的柠檬酸、0.74g/L的硝酸银、1.7g/L的磷酸氢二钠、2.78g/L的硝酸镁以及水组成;
三、清洗烘培处理:将步骤二中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用轧车轧一遍后,置于36~45℃温水中恒温25分钟,取出后在65℃温度下干燥;再置于45℃恒温的茶多酚抗菌整理剂中浸渍25~34分钟,再通过5~8℃冷水浸泡2小时,再置于87℃的热水中保持45分钟,取出后在65℃的恒温室烘焙至干燥。
实施例3:
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该精纺复合面料为底外两层面料,底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十一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三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4.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7.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2.4∶5混纺而成;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内含多个均匀的截面面积为0.035平方毫米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夹角为35度、75度和70度,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6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
然后将该精纺复合面料依次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后整理处理:
一、预处理:将该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95~98℃的第一煮漂液中处理4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25~28℃的第二煮漂液中处理6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87~89℃的第三煮漂液中处理34分钟,所述第一煮漂液由0.98g/L的精练剂、5.32g/L的螯合分散剂、0.76g/L的磷酸氢二钠、2.65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二煮漂液由6.95g/L的碳酸钠、2.85g/L的螯合分散剂、9.93g/L的磷酸氢二钠、0.7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三煮漂液由6.95g/L的硅酸钠、2.63g/L的螯合分散剂、8.7g/L的磷酸氢二钠、0.56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
二、浸渍抗菌整理:将步骤一中第三煮漂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76~79℃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4小时,所述浸渍抗菌整理液由0.68g/L的柠檬酸、0.74g/L的硝酸银、1.7g/L的磷酸氢二钠、2.78g/L的硝酸镁以及水组成;
三、清洗烘培处理:将步骤二中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用轧车轧一遍后,置于36~45℃温水中恒温25分钟,取出后在65℃温度下干燥;再置于45℃恒温的茶多酚抗菌整理剂中浸渍25~34分钟,再通过5~8℃冷水浸泡2小时,再置于87℃的热水中保持45分钟,取出后在65℃的恒温室烘焙至干燥。
实施例4:
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该精纺复合面料为底外两层面料,底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十一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三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4.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7.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2.4∶5混纺而成;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内含多个均匀的截面面积为0.035平方毫米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夹角为35度、75度和70度,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8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
然后将该精纺复合面料依次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后整理处理:
一、预处理:将该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95~98℃的第一煮漂液中处理4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25~28℃的第二煮漂液中处理6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87~89℃的第三煮漂液中处理34分钟,所述第一煮漂液由0.98g/L的精练剂、5.32g/L的螯合分散剂、0.76g/L的磷酸氢二钠、2.65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二煮漂液由6.95g/L的碳酸钠、2.85g/L的螯合分散剂、9.93g/L的磷酸氢二钠、0.7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三煮漂液由6.95g/L的硅酸钠、2.63g/L的螯合分散剂、8.7g/L的磷酸氢二钠、0.56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
二、浸渍抗菌整理:将步骤一中第三煮漂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76~79℃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4小时,所述浸渍抗菌整理液由0.68g/L的柠檬酸、0.74g/L的硝酸银、1.7g/L的磷酸氢二钠、2.78g/L的硝酸镁以及水组成;
三、清洗烘培处理:将步骤二中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用轧车轧一遍后,置于36~45℃温水中恒温25分钟,取出后在65℃温度下干燥;再置于45℃恒温的茶多酚抗菌整理剂中浸渍25~34分钟,再通过5~8℃冷水浸泡2小时,再置于87℃的热水中保持45分钟,取出后在65℃的恒温室烘焙至干燥。
实施例5:
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该精纺复合面料为底外两层面料,底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十一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三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4.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7.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2.4∶5混纺而成;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内含多个均匀的截面面积为0.035平方毫米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夹角为35度、75度和70度,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
然后将该精纺复合面料依次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后整理处理:
一、预处理:将该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95~98℃的第一煮漂液中处理4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25~28℃的第二煮漂液中处理6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87~89℃的第三煮漂液中处理34分钟,所述第一煮漂液由0.98g/L的精练剂、5.32g/L的螯合分散剂、0.76g/L的磷酸氢二钠、2.65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二煮漂液由6.95g/L的碳酸钠、2.85g/L的螯合分散剂、9.93g/L的磷酸氢二钠、0.7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三煮漂液由6.95g/L的硅酸钠、2.63g/L的螯合分散剂、8.7g/L的磷酸氢二钠、0.56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
二、浸渍抗菌整理:将步骤一中第三煮漂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76~79℃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4小时,所述浸渍抗菌整理液由0.68g/L的柠檬酸、0.74g/L的硝酸银、1.7g/L的磷酸氢二钠、2.78g/L的硝酸镁以及水组成;
三、清洗烘培处理:将步骤二中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用轧车轧一遍后,置于36~45℃温水中恒温25分钟,取出后在65℃温度下干燥;再置于45℃恒温的茶多酚抗菌整理剂中浸渍25~34分钟,再通过5~8℃冷水浸泡2小时,再置于87℃的热水中保持45分钟,取出后在65℃的恒温室烘焙至干燥。

Claims (3)

1.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该精纺复合面料为底外两层面料,底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十一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三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4.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7.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2.4:5混纺而成;
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内含多个均匀的截面面积为0.035平方毫米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夹角为35度、75度和70度,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mm~0.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
然后将该精纺复合面料依次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后整理处理:
一、预处理:将该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95~98℃的第一煮漂液中处理4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25~28℃的第二煮漂液中处理6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87~89℃的第三煮漂液中处理34分钟,所述第一煮漂液由0.98g/L的精练剂、5.32g/L的螯合分散剂、0.76g/L的磷酸氢二钠、2.65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二煮漂液由6.95g/L的碳酸钠、2.85g/L的螯合分散剂、9.93g/L的磷酸氢二钠、0.7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三煮漂液由6.95g/L的硅酸钠、2.63g/L的螯合分散剂、8.7g/L的磷酸氢二钠、0.56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
二、浸渍抗菌整理:将步骤一中第三煮漂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76~79℃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4小时,所述浸渍抗菌整理液由0.68g/L的柠檬酸、0.74g/L的硝酸银、1.7g/L的磷酸氢二钠、2.78g/L的硝酸镁以及水组成;
三、清洗烘培处理:将步骤二中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用轧车轧一遍后,置于36~45℃温水中恒温25分钟,取出后在65℃温度下干燥;再置于45℃恒温的茶多酚抗菌整理剂中浸渍25~34分钟,再通过5~8℃冷水浸泡2小时,再置于87℃的热水中保持45分钟,取出后在65℃的恒温室烘焙至干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外层为无纺织物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4mm的毡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外层为无纺织物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6mm的毡网。
CN2011102592880A 2011-09-02 2011-09-02 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 Active CN1023809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592880A CN102380986B (zh) 2011-09-02 2011-09-02 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592880A CN102380986B (zh) 2011-09-02 2011-09-02 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0986A true CN102380986A (zh) 2012-03-21
CN102380986B CN102380986B (zh) 2013-07-17

Family

ID=45821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92880A Active CN102380986B (zh) 2011-09-02 2011-09-02 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8098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1559A (zh) * 2013-08-19 2013-12-11 江苏澳洋纺织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毛精纺西服面料
CN114211825A (zh) * 2021-11-25 2022-03-22 广州中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防霉变直立棉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95321B (zh) * 2014-07-17 2018-03-02 深圳市微纳先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制造保健护具的聚酰亚胺纤维保暖面料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6241B1 (en) * 2000-07-25 2005-12-28 Malden Mills Industries, Inc. Anti-microbial enhanced knit fabric
CN101109132A (zh) * 2007-08-27 2008-01-23 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薄型针织保暖双层提花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91846A (zh) * 2009-06-29 2009-12-02 何汉沛 一种吸湿排汗型整理织物的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6241B1 (en) * 2000-07-25 2005-12-28 Malden Mills Industries, Inc. Anti-microbial enhanced knit fabric
CN101109132A (zh) * 2007-08-27 2008-01-23 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薄型针织保暖双层提花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91846A (zh) * 2009-06-29 2009-12-02 何汉沛 一种吸湿排汗型整理织物的制作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1559A (zh) * 2013-08-19 2013-12-11 江苏澳洋纺织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毛精纺西服面料
CN103431559B (zh) * 2013-08-19 2015-12-02 江苏澳洋纺织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毛精纺西服面料
CN114211825A (zh) * 2021-11-25 2022-03-22 广州中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防霉变直立棉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0986B (zh) 2013-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65729B1 (ko) 고내구성의 항균소취 기능을 갖는 방적사, 이로 제조된 원단 및 이 원단 제조방법
ES2882973T3 (es) Una composición desinfectante para sustratos textiles y afines, y método de tratamiento de un sustrato para proporcionar propiedades desinfectantes antibacterianas, antivirales y antifúngicas, duraderas al lavado, opcionalmente con mejoras multifuncionales
KR102085345B1 (ko) 항균성을 갖는 텍스타일
KR102136900B1 (ko) 항균 직물
CN110054787A (zh) 功能母料、抗菌防紫外线纤维和布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100166832A1 (en) Silver coated nylon fiber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use
KR102169890B1 (ko) 친환경 의류용 원단 제조방법
CN102380986B (zh) 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
JP4517247B1 (ja) 抗菌性と吸水性を有する極細繊維及び極細繊維布帛
CN110438578A (zh) 一种变色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6337240A (zh) 一种轻盈透气防水游戏服装面料
KR102495304B1 (ko) 항균추출물을 포함하는 혼합방적사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4590019B1 (ja) 抗菌性と吸水性を有する極細繊維及び極細繊維布帛
CN106498610A (zh) 双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针织面料及其织造方法
KR101207457B1 (ko) 감염 방지성이 우수한 병원 의복용 원단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11074409A (zh) 一种防蚊虫氨纶混纺针织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JP2017179632A (ja) 抗菌性撥水布帛、それを用いてなる雨具及び衣服
CN206319120U (zh) 双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针织面料
CN212654029U (zh) 一种防霉抗菌的涤纶坯布
JP2012012739A (ja) 側地用織物および繊維製品
JP3197820U (ja) 側地
Uddin Novel technical textile yarns
WO2015035529A2 (es) Material antimicrobiano y antiviral
KR102199366B1 (ko) 재활용 기능성 의류 제조방법
JP4245507B2 (ja) 防塵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