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8615B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8615B
CN102378615B CN201080015342.0A CN201080015342A CN102378615B CN 102378615 B CN102378615 B CN 102378615B CN 201080015342 A CN201080015342 A CN 201080015342A CN 102378615 B CN102378615 B CN 1023786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absorber
pleat
absorbing material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53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8615A (zh
Inventor
真锅贞直
和泉慎也
森洋介
竹内寅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o Pap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o Pap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879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936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879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936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879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936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311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5027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o Paper Corp filed Critical Daio Pap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78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86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8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86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61F13/532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 A61F13/532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having absorbent material located in discrete regions, e.g. pock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6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in the form of pants or brief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the topsheet and the backshee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2013/53048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superabsorbent materials, i.e. highly absorbent polymer gel materials
    • A61F2013/5307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superabsorbent materials, i.e. highly absorbent polymer gel materials characterized by the quantity or ratio of superabsorbent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2013/53048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superabsorbent materials, i.e. highly absorbent polymer gel materials
    • A61F2013/530708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superabsorbent materials, i.e. highly absorbent polymer gel materials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orbency properties
    • A61F2013/530737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superabsorbent materials, i.e. highly absorbent polymer gel materials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orbency properties by the absorbent capacit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种吸收性物品,在保持将吸收材料封入于许多的腔室中而形成的吸收体的优点的同时,可抑制当吸收材料在腔室内配置时吸收材料少的部分的吸收性能的降低、吸收材料多的部分的吸收体的厚度的增加。通过如下方式解决上述课题,吸收体(56)具有:第一片(57);第二片(58),其排列设置有许多沿预定方向延伸的褶;以及吸收材料(59),其配置在该第一片(57)与第二片(58)之间,将第二片的各褶(58F)的靠第一片侧的底部与第一片(57)接合起来而形成接合部(56b),在这些接合部(56b)之间第一片(57)与第二片(58)不接合而形成管道状的腔室(56C),并且,至少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粉粒状的吸收材料(59)以具有足够的间隙的方式被封入各腔室(56C)内,吸收体(56)在第二片(58)的各褶(58F)以向一个方向倒伏的状态进行设置,且第二片(58)的各褶(58F)的两端部以倒伏状态被固定,并且这些固定部(56b)之间的中间部能够立起。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次性尿布、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通常的一次性尿布、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作为基本结构,其具备:吸收体;不透液性背面片,其配置在吸收体的背面侧;以及透液性表面片,其配置在吸收体的表面侧并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
作为吸收体,广泛采用的是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SAP)混入粉碎纸浆等的亲水性短纤维中并积纤(積)成絮状而构成的吸收体,但根据薄型化及轻量化的要求,也可以采用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混入醋酸纤维素等连续纤维的集合体中而构成的吸收体等。特别是为了实现更加薄型化及轻量化而不降低吸收性能,对高吸收性聚合物进行增量而对纤维材料进行减量成为了简便且有效的解决方法。
但是,根据通常的使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分散并混入于絮状纸浆或连续纤维的集合体内的结构,大多存在如下难以解决的课题,即,不粘着在纤维集合体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增加且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不均所造成的吸收性能降低、手感变差(从产品外表面接触未保持于吸收体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情况下会有砂砾般感觉)等。
作为这种通常结构的吸收体所存在的上述那样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有各种吸收体,其中,将两块透液性片断续地进行接合而在接合部之间形成腔室,并且在腔室内封入以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为主的吸收材料(例如参见如下专利文献)。这些现有的吸收体可以大致分为:为了牢固地确保用来保持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空间而难以实现薄型化的吸收体;几乎没有供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吸收膨胀的空间但易于实现薄型化的吸收体;以及充分地确保了供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吸收膨胀的空间并欲实现薄型化的吸收体。
但是,根据这些以往的吸收体,由于在产品包装时的压缩或使用时所施加的外力而有可能使腔室被不规则地压塌等而发生自由变形、移动,从而变得过厚、或薄度不均。并且,其结果是,不仅穿着感及手感变差,而且有可能在吸收时腔室的容积不能顺畅地扩大等使得吸收性能也降低。
针对该问题,本发明者提出了如下的吸收体:该吸收体具有第一片和第二片,该第二片上排列设置有许多沿预定方向延伸的褶,将第一片与第二片的各褶处的靠第一片侧的底部接合起来而形成接合部,在这些接合部之间第一片与第二片不接合而形成管道状的腔室,并且在各腔室内封入有吸收材料,其中,使第二片的各褶成为倒伏状态。根据该方案,吸收前的吸收体变得非常薄,而且穿着感及手感优异,并且由于与以往同样地将粉粒状的吸收材料分配封入到许多的腔室内,因此即使大量使用吸收材料来增加吸收量,也能够防止因吸收材料的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吸收量不均匀或吸收受阻的现象发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0149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05946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6-26947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24739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532648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表平7-504206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上述现有的技术及本发明者提出的方案,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当吸收材料在腔室内分布不均时,在吸收材料少的部分吸收性能局部性地降低、或在吸收材料多的部分吸收体的厚度局部性地增加,从而发生泄漏或穿着感变差。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在保持将吸收材料封入许多的腔室中而形成的吸收体的优点的同时,抑制当吸收材料在腔室内不均时吸收材料少的部分处的吸收性能降低、以及吸收材料多的部分处的吸收体的厚度增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如下所述。
<方案1记载的发明>
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具有:第一片,其配置在表面侧及背面侧中的任一侧;第二片,其排列设置有许多沿预定方向延伸的褶;以及吸收材料,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片与第二片之间,并且第一片及第二片中的至少表面侧的片具有透液性,
将所述第一片与所述第二片的各褶的靠第一片侧的底部接合起来而形成接合部,所述第一片与所述第二片在这些接合部之间不接合而形成管道状的腔室,并且在各腔室内封入有吸收材料,
相邻的所述接合部以预定的间隔分离,
所述吸收材料是至少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粉粒状物,
封入于所述腔室的内部的吸收材料在未吸收时的表观容积小于所述各腔室内的最大容积,
并且,各腔室内的吸收材料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该腔室内移动,
以在所述第二片的各褶倒伏的状态下配置所述吸收体,将所述第二片的各褶的两端部以倒伏状态固定,并且将这些固定部之间的中间部设置成能够立起。
(作用效果)
当以吸收体中的第二片的各褶倒伏的状态进行设置并对各褶的两端部进行固定时,腔室在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缘不能膨胀,但其具有厚度方向的可膨胀量随着从两端缘朝中央侧而增加的那样的膨胀形状。因此,即使吸收材料偏置于腔室的端部,在吸收膨胀时,吸收材料也会朝厚度方向的可膨胀量更多、更容易膨胀的腔室的中央侧边移动边缓缓膨胀起来。其结果是,在腔室内不易产生吸收材料局部性地多或少的部分,从而不易发生泄漏或穿着感变差的现象。
当然,当在吸收体中的第二片的各褶倒伏的状态下进行设置时,吸收前的吸收体变得非常薄,而且穿着感及手感优异。此外,由于各褶的两端部被固定,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期望的倒伏状态。并且,由于粉粒状的吸收材料被分配封入在许多的腔室内,因此即使以大量使用吸收材料的方式来增加吸收量,也能够防止因吸收材料的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吸收量偏于一方或吸收受阻的现象发生。
此外,由于有充分的间隙地将吸收材料封入在腔室内,因此不易发生吸收材料膨胀受阻的现象。
并且,还具有这样的优点:由于相邻的接合部在与褶正交的方向分离,因此,在制造时,由于腔室入口部成张开的状态,因而容易将吸收材料放入到腔室内。
再者,“腔室内的最大容积”是指腔室处于截面为正圆的圆柱状时的容积(以下相同)。
<方案2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将相邻的所述接合部之间的在所述褶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分开距离构成为比所述接合部的在所述褶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宽度大,
在所述倒伏状态下形成为: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腔室与相邻腔室局部重叠,并且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腔室所形成的所述第二片的双层部分及所述第二片的单层部分中,双层部分不与在相邻腔室所形成的所述第二片的双层部分重叠,
封入于所述各腔室内部的吸收材料在吸收饱和时的表观容积为所述各腔室内的最大容积的70~120%。
(作用效果)
当按这样的尺寸比率形成时,则即使形成同样最大容积的腔室也能够将腔室形成得比较浅,所以吸收体表面的褶不会过大,吸收时腔室容积的扩大会更顺畅,因此优选按这样的尺寸比率来形成。当然,还能够提高薄度以及穿着感、手感。
此外,当相邻的接合部的间隔较大时,还具有这样的优点:由于腔室入口部的面积变大,因而在制造时容易将吸收材料放入腔室内。
再者,当腔室彼此过于分开时,则会在相邻腔室间出现不具有吸收材料的部分,因而有可能产生难以确保吸收量、吸收速度变慢这样的吸收性能降低的现象,但当腔室彼此局部重叠时,则能够防止这样的吸收性能降低的现象发生。此外,当腔室彼此过于分开时,则会在相邻腔室之间的部分与腔室部分之间出现比较大的阶梯差,从而还有可能对穿着感及手感有不利的影响。
但是,在这样地以倒伏状态相邻的腔室彼此局部重叠的情况下,当各腔室的第二片的双层部分彼此重叠时,则不仅该部分过度地变厚,而且第二片与第一片之间的间隙变宽,吸收材料容易移动,因此不优选这样设置。此外,由于腔室密集,因而有可能在吸收时因与相邻腔室发生干涉而阻碍腔室顺畅地扩大,并且膨胀会偏向厚度方向,从而使吸收后的厚度过于增加,因此不优选这样设置。因此,根据上述观点,优选如上述那样地构成为各腔室的第二片的双层部分彼此不重叠。
此外,当封入各腔室的内部的吸收材料在吸收饱和时的表观容积相对于各腔室内的最大容积是70~120%时,则能够抑制吸收材料溶胀受阻,并且与以往的通常的吸收体相比能够使吸收量显著地提高,因此优选这样设置。
<方案3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体以所述第二片的各褶向一个方向倒伏的状态配置。
(作用效果)
当在吸收体的第二片的各褶向一个方向倒伏的状态下进行设置时,吸收前的吸收体非常均匀地变薄,穿着感及手感更加优异,并且由于吸收时腔室的容积顺畅地扩大,因此不易发生吸收受阻的情况。
<方案4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透液性表面片,其配置在所述吸收体的表面侧;以及不透液性背面片,其配置在所述吸收体的背面侧,
将所述吸收体配置成:所述第二片的褶位于所述表面片侧且所述第二片的褶沿着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吸收体的至少所述固定部之间的部分沿前后方向以与腔室的配置间隔对应的间隔而断续地与所述表面片接合。
(作用效果)
当将吸收体设置成第二片的褶成为靠所述表面片侧时,由于接收排泄物的一侧的表面积变大,因而吸收速度优异。此外,当第二片的褶沿着宽度方向延伸时,则还具有这样的优点:由于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各腔室的大小变小,因此,在腔室内吸收材料即使移动,其分布不均的程度也会比较小。再者,由于一个一个的褶成为阻挡排泄物向前后移动的挡部,因此不易发生前后泄漏。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表面片产生皱褶,优选将表面片固定于吸收体,但在第二片的褶位于表面片侧的情况下,当采用以往的通常的固定方式时,则在使用时因吸收材料膨胀而使腔室膨胀的同时立起时,有可能腔室的膨胀、立起会受阻。而当如上述那样将吸收体断续地与表面片接合时,则能够防止表面片产生皱褶,并且腔室能够顺畅地膨胀、立起,因此优选这样设置。
<方案5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3或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将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向背侧折返并固定于吸收体的背面,从而所述第二片的各褶的两端部以倒伏状态被固定。
(作用效果)
通过采用这样的固定结构,各腔室能够在吸收体的整个宽度范围内膨胀、立起。
<方案6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3或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将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向表侧折返并固定于吸收体的表面,从而所述第二片的各褶的两端部以倒伏状态被固定。
(作用效果)
通过采用这样的固定结构,各腔室能够在吸收体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内膨胀、立起,并且能够利用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的折返部分作为用来防止侧漏的挡部。
<方案7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3或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通过在整个前后方向的范围将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固定于所述表面片,从而所述第二片的各褶的两端部在倒伏状态下被固定。
(作用效果)
由于不具有上述那样的吸收体两侧部的折返部分,因此能够在吸收体的整个宽度范围得到一样的薄度,并且即使不将吸收体的两侧部进行折返,也能够对褶的两端部进行固定。
<方案8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片及第二片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多个褶裥部,该多个褶裥部的折痕沿着与第二片的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作用效果)
例如,当为了抑制吸收材料膨胀受阻而以未固定的方式将吸收材料以具有充分的间隙且能够移动的方式封入腔室内时,则有可能吸收材料在腔室内发生分布不均。当吸收材料在腔室内分布不均时,则有可能因在吸收材料少的部分吸收性能局部性地降低、或在吸收材料多的部分吸收体的厚度局部性地增加而发生泄漏或使穿着感变差,因此不优选这样设置。因此,期望对将吸收材料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封入许多的腔室内而形成的吸收体的优点进行保持的同时,能够抑制吸收材料在腔室内发生分布不均。
因此,也提出了设置上述那样的褶裥部。由此,向腔室内侧突出的褶裥的折入部(凸起的折痕)成为阻挡吸收材料移动的阻拦壁,从而阻拦了吸收材料欲沿着褶的延伸方向在腔室内流动。因此,有效地抑制了吸收材料在腔室内发生分布不均。
<方案9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腔室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褶裥部,并且这些褶裥部设置成向腔室内侧折入的折入部的末端朝向腔室的长度方向中央。
(作用效果)
即使腔室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吸收材料流动,也可通过其两侧的褶裥部的折入部有效地进行阻拦,因此腔室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吸收材料的量(对吸收性能有重大的影响)不容易减少,从而防止吸收材料在腔室内发生分布不均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方案10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相邻的褶裥部的向腔室内侧折入的折入部的末端彼此对置。
(作用效果)
即使位于相邻的褶裥部之间的吸收材料流动,也可通过其两侧的褶裥部的折入部有效地进行阻拦,因此吸收材料的量极其不容易从夹在相邻的褶裥部之间的区域减少,从而防止吸收材料在腔室内发生分布不均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方案11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8至10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褶裥部至少在所述第二片设置多个。
(作用效果)
由于将褶裥部设置于面积宽的第二片上能够更有效地阻挡吸收材料移动,因此优选这样设置。
<方案12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第二片的褶位于表面侧且所述第二片具有透液性。
(作用效果)
当将吸收体设置成第二片的褶成为表面侧时,由于接收排泄物的一侧的表面积变大,因此吸收速度优异。因此,与将吸收体设置成第二片的褶成为背面侧相比不易发生侧漏。
<方案13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体的前后方向中间且宽度方向中间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片的褶以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的方式露出于吸收性物品的表面。
(作用效果)
上述的因表面积增大而使吸收速度增加以及防止前后泄漏的效果更加显著。
<方案14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1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体的背面侧设有不透液性背面片,
该背面片具有:与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重叠的重叠部分;以及从该重叠部分向吸收体的侧方伸出的超出部分,
在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有收拢片,该收拢片具有:根部,其固定于从所述背面片的超出部分的表面侧到所述吸收体的两侧部的表面侧的部分;以及从该根部突出的未固定的自由部,
通过将所述吸收体的两侧部夹持在所述收拢片与背面片之间,所述第二片的各褶的两端部在倒伏状态下被固定。
(作用效果)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不用设置专用的褶固定腔室而利用通用的结构就能够将第二片的各褶在倒伏状态下进行固定。
<方案15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1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体夹设于透液性表面片和不透液性背面片之间,在表面片的与所述吸收体重叠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中间且宽度方向中间的区域,具有最短径比第二片的褶的配置间隔大的开孔,使得褶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
(作用效果)
为了使因表面积增大而使吸收速度增加以及防止前后泄漏的效果更加显著。优选第二片的褶以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的方式露出于吸收性物品的表面,但由于在吸收体的周缘部与其周围之间出现阶梯差,因此有可能使穿着感变差。因此,优选构成为如上述那样地在表面片的中间区域形成充分大的开口,使吸收体的第二片的褶露出,而至少吸收体的周缘部不露出。
<方案16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第一片的露出于所述腔室内表面的部分设有粘着层。
(作用效果)
例如,当为了抑制吸收材料膨胀受阻而以未固定的方式将吸收材料以具有充分的间隙且能够移动的方式封入腔室内时,则有可能吸收材料在腔室内发生分布不均。当吸收材料在腔室内分布不均时,则有可能因在吸收材料少的部分吸收性能局部性地降低、或在吸收材料多的部分吸收体的厚度局部性地增加而发生泄漏或使穿着感变差,因此不优选这样设置。因此,期望对将吸收材料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封入许多的腔室内而形成的吸收体的优点进行保持的同时,能够抑制吸收材料在腔室内发生分布不均。关于此点,正如前文所述。
因此,也提出了设置上述那样的粘着层。由此,利用粘着层的粘着力使吸收材料不易移动,并且利用该不易移动的吸收材料阻拦了其它吸收材料移动。因此,有效地抑制了吸收材料在腔室内发生分布不均。当吸收材料在腔室内发生分布不均时,由于在吸收材料少的部分吸收性能局部性地降低、在吸收材料多的部分吸收体的厚度局部性地增加,因此有可能发生泄漏或使穿着感变差。
<方案17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1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片的粘着层的环形褶裥粘着力是5~40N/25mm。
(作用效果)
当粘着层的粘着性(粘性)强于某程度以上时,有可能吸收材料被牢固地粘着保持而发生膨胀受阻,或第二片的褶与第一片的粘着层粘接而阻碍腔室溶胀。此外,当粘着层的粘着性过弱,则缺乏防止吸收材料移动的效果。因此,粘着层的粘着性优选为上述范围。再者,环形褶裥粘着力如下测定。将样品截断成宽度为25mm、长度为250mm、两端的游隙部为25mm的锥状,以粘着面作为外侧并将两端凑在一起形成环状的方式将两端的游隙部安装于抗张试验机的上部卡盘,将聚乙烯板(日本试验样板标准试验板)水平地安装于抗张试验机的下部卡盘,使与上部卡盘的距离为210mm,以300mm/分钟的速度将上部抓具降下150mm,在该位置保持15秒钟后,以300mm/分钟的速度揭下,将在25℃的环境条件下得到的拉伸负荷值作为环形褶裥粘着力(N/25mm)。
<方案18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1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第一片的露出于所述腔室内表面的部分的全体范围设置所述粘着层。
(作用效果)
粘着层也可以局部地进行设置、或设置成如散布状、锯齿状等的图案状,但根据防止吸收材料移动及制造的简易性的观点,优选如上述那样地在第一片的露出于腔室内表面的部分的整体范围进行设置。
<方案19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1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透液性表面片,其配置在所述吸收体的表面侧;以及不透液性背面片,其配置在所述吸收体的背面侧,
所述吸收体以所述第一片位于所述背面片侧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片的露出于所述腔室内表面的部分的全体范围未设有粘着层。
(作用效果)
当以第一片成为靠背面片侧、即下侧的方式进行设置时,吸收材料容易与第一片的粘着层接触,因此容易将吸收材料保持于粘着层。再者,由于吸收材料在吸收膨胀之前相对于腔室内的容积所占量少,因此很少与第二片的腔室内表面接触。因此,为防止吸收前的吸收材料移动,未必需要在第二片也设置粘着层。当索性在第二片的露出于腔室内表面的部分设置粘着层时,有可能因褶的内表面彼此粘着而使腔室难以膨胀。因此,优选在该部分整体范围不设置粘着层。
此外,当吸收材料多时,由于不会将全部的吸收材料保持于粘着层,因此吸收材料会发生分布不均。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布不均于腔室的一侧的吸收材料将会朝具有能够进行膨胀的空间的另一侧边移动边缓缓地膨胀起来。在此,如不增强成为腔室内部的上表面的第二片与吸收材料的摩擦,就难以防止吸收膨胀中的吸收材料移动。因此,优选在第二片的露出于腔室内表面的部分不设置粘着层。
<方案20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1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利用相同的粘接剂一体地形成所述接合部及所述粘着层。
(作用效果)
通过采用这样结构,能够一次性形成接合部和第一片的粘着层,从而容易进行制造。
<方案21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2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二片的露出于所述腔室内表面的部分的平均表面摩擦系数MIU为02以下,表面摩擦系数的波动偏差MMD为0.01以下,并且表面粗糙度SMD为10微米以下。
(作用效果)
这样,当第二片的露出于腔室内表面的部分与吸收材料的摩擦弱到某程度时,则在吸收前吸收材料即使在腔室内发生分布不均,也会在吸收膨胀时在与第二片接触后沿着第二片的内表面移动,吸收材料会更容易扩大,从而能减少分布不均。采用KES-SE摩擦感测试仪(カト一テツク社制造)对MIU、MMD、SMD的各数值进行测试。
<方案22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2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是粒径为1000μm以下的粒子,
所述第二片是这样的无纺布:在纺粘无纺布层与纺粘无纺布层之间具有熔喷无纺布层,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5~20g/m2,并且厚度为0.05~0.25mm。
(作用效果)
通过采用这样的无纺布,被封入到内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不易从第二片侧脱出。第一片也优选采用同样的无纺布,但由于第一片侧利用粘着层使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不易脱出,因此也可以采用其它原材料。厚度是采用KES-G5便携压缩试验机测定(加压板是2cm2的圆形,压缩变形速度为0.1mm/sec)的负荷为0.5g/cm2时的数值。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带来如下等优点,即:在将吸收材料封入于许多的腔室中而形成的吸收体中,提高了薄度以及穿着感、手感而不影响吸收性能。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示出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内表面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1中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中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1中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仅示出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主要部分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仅示出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产品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产品状态的后视图。
图10是示出带型一次性尿布的内表面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带型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沿图10中的6-6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10中的7-7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沿图10中的8-8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0中的9-9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吸收体的各种剖视图。
图17是具有图16(c)的剖面结构的吸收体的俯视图以及主要部分剖面。
图18是具有图16(a)的剖面结构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19是腔室沿着前后方向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腔室间隔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的不同而导致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的吸收体的概要剖视图。
图2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腔室间隔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的不同而导致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的吸收体的主要部分概要剖视图。
图2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腔室间隔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的不同而导致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的吸收体的主要部分概要剖视图。
图2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腔室间隔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的不同而导致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的吸收体的主要部分概要剖视图。
图2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腔室间隔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的不同而导致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的吸收体的主要部分概要剖视图。
图2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腔室间隔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的不同而导致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的吸收体的主要部分概要剖视图。
图26是示出另一方式的主要部分概要剖视图。
图27是概要性地示出另一吸收体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28是概要性地示出另一吸收体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29是示出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内表面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30是沿图29中的3-3线的剖视图。
图31是沿图29中的5-5线的剖视图。
图32是仅示出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主要部分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33是示出带型一次性尿布的内表面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34是沿图33中的6-6线的剖视图。
图35是沿图33中的7-7线的剖视图。
图36是沿图33中的8-8线的剖视图。
图37是沿图33中的9-9线的剖视图。
图38是示出第二方式中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内表面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39是沿图38中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0是沿图38中的4-4线的剖视图。
图41是仅示出第二方式中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主要部分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42是仅示出第二方式中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3是仅示出第二方式中的带型一次性尿布的内表面的、尿布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44是沿图43中的6-6线的剖视图。
图45是沿图43中的9-9线的剖视图。
图46是第二方式中的吸收体的各种剖视图。
图47是具有图46(c)的剖面结构的吸收体的俯视图以及主要部分截面。
图48是具有图46(a)的剖面结构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49是第二方式中的腔室沿着前后方向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50是概要性地示出第二方式中的具有褶裥部的吸收体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51是第三方式的沿图1中的3-3线的剖视图。
图52是第三方式的沿图1中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3是第三方式的沿图1中的5-5线的剖视图。
图54是仅示出第三方式中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55是第三方式的沿图10中的6-6线的剖视图。
图56是第三方式的沿图10中的8-8线的剖视图。
图57是第三方式的沿图10中的9-9线的剖视图。
图58是第三方式中的吸收体的各种剖视图。
图59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方式中的根据腔室间隔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的不同而导致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的吸收体的概要剖视图。
图60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方式中的根据腔室间隔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的不同而导致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的吸收体的主要部分概要剖视图。
图6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方式中的根据腔室间隔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的不同而导致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的吸收体的主要部分概要剖视图。
图6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方式中的根据腔室间隔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的不同而导致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的吸收体的主要部分概要剖视图。
图6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方式中的根据腔室间隔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的不同而导致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的吸收体的主要部分概要剖视图。
图6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方式中的根据腔室间隔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的不同而导致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的吸收体的主要部分概要剖视图。
图65是示出第三方式中的另一方式的主要部分概要剖视图。
图66是概要性地示出第三方式中的另一吸收体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67是概要性地示出第三方式中的另一吸收体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连结腹侧(前侧)和背侧(后侧)的方向(纵向),“宽度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是指在尿布的穿着状态下、即以尿布的前身部分两侧部和后身部分两侧部重合的方式将尿布在裆间部对折时与腰围方向正交的方向,换言之,是指连结腰侧和裆间部侧的方向。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结构例>
图1至图9示出了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一例。该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由形成产品外表面(背面)的外装片12、以及贴附在外装片的内表面的内装体200构成。内装体200是吸收保持尿等排泄物等的部分,外装片12是用来穿着在穿用者身上的部分。再者,剖视图中的点图案部分示出了接合各构成部件的接合部分,该部分是通过热熔性粘接剂等的全(ベタ)涂布、液滴(ビ一ド)涂布、帘(カ一テン)涂布、顶点(サミツト)涂布或者螺旋涂布等形成的。
(内装体)
内装体200可以采用任意的形状,但在图示的方式中为长方形。如图3至图5所示,内装体200包括:位于身体侧的表面片30;不透液性背面片11;以及夹设于表面片30与不透液性背面片11之间的吸收体56。标号40表示中间片(第二片),其设置在表面片30和吸收体56之间,用来使透过了表面片30的液体迅速地向吸收体56移动,标号60表示朝身体侧立起的立体收拢部60,其设置在内装体200的两侧,用来防止排泄物泄漏到内装体200的两旁。
下面,对各部分的原材料等依次进行说明。
(表面片)
表面片30具有使液体透过的性质,例如可以例示出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多孔性塑料片等。此外,其中无纺布的原料纤维是什么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示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等合成纤维,人造纤维或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等,或者使用它们中的两种以上而形成的混合纤维、复合纤维等。另外,无纺布可以通过任何加工来进行制造。作为加工方法,公知的方法能够例示出例如水刺法、纺粘法、热轧法、熔喷法、针刺法、热风法、点粘法等。例如,若追求柔韧性、悬垂性,则纺粘法、水刺法是优选的加工方法,若追求膨松性、柔软性,则热风法、点粘法、热轧法是优选的加工方法。
并且,表面片30可以由一张片构成,也可以由通过贴合两张以上的片得到的层叠片构成。同样地,表面片30在平面方向可以由一张片构成,也可以由两张以上的片构成。
在设置立体收拢部60的情况下,表面片30的两侧部优选从不透液性背面片11与立体收拢部60之间穿过而绕至吸收体56的背侧,并且为了防止液体的渗透,而利用热熔粘接剂等将表面片30粘接于不透液性背面片11和立体收拢部60。
表面片30也可以省略。
(中间片)
为了使透过表面片30后的排泄物向吸收体移动并防止回流,可以在表面片30与吸收体56之间设置液体的透过速度比表面片30快的中间片40(也被称为“第二片”)。该中间片40不仅能够使排泄物迅速地向吸收体移动以提高吸收体的吸收性能,而且能够防止所吸收的排泄物从吸收体“回流”的现象,从而可改善表面片30表面的肌肤触感。中间片40也可以省略。
作为中间片40,可以例示出与表面片30相同的原材料、或水刺无纺布、纺粘无纺布、在纺粘无纺布层之间具有熔喷无纺布层的层叠无纺布(例如SMS无纺布、SMMS无纺布等)、纸浆无纺布、纸浆与人造纤维的混合片、点粘无纺布或绉纸(crepetissue)。特别是热风无纺布很膨松,因此是优选的。在热风无纺布中,优选使用芯鞘结构的复合纤维,该情况下芯所采用的树脂可以是聚丙烯(PP),但优选为刚性高的聚酯(PET)。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20~80g/m2、更优选为25~60g/m2。无纺布的原料纤维的粗细优选为22~10dtex。为了使无纺布变得膨松,作为原料纤维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混合纤维,也优选使用芯不在中央的偏芯纤维、中空纤维、偏芯且中空的纤维。
中间片40优选与表面片30接合,在采用热轧或超声波粘接进行该接合的情况下,中间片40的原材料优选具有与表面片30同程度的熔点。
此外,如考虑使便中的固形成分透过,那么用于中间片40的纤维的纤度优选为5.0~7.0dtex,但表面片30上的残留液体会多。而当用于中间片40的纤维的纤度为1.0~2.0dtex时,则表面片30上不易产生残留液体,但便的固形成分难以透过。因此,用于中间片40的无纺布的纤维的纤度优选约为2.0~5.0dtex。
图示方式的中间片40比吸收体56的宽度窄且配置在吸收体56的中央,但也可以在整个宽度范围设置中间片40。中间片40的长度方向长度可以与尿布的全长相同,也可以与吸收体56的长度相同,也可以在以接收液体的区域为中心的较短的长度范围内。
(吸收体)
关于吸收体56,将在后面一并进行说明。吸收体56可在其背面利用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与不透液性背面片11的内表面粘接。
(不透液性背面片)
不透液性背面片11的原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由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类树脂等构成的塑料薄膜、将无纺布层叠在聚乙烯等的塑料薄膜上而成的层压无纺布、以及通过夹设防水薄膜而实质上确保了不透液性的无纺布(在该情况下,利用防水薄膜和无纺布来构成不透液性背面片)等。
特别是,不透液性背面片11优选使用近年来从防止闷湿的观点出发而优选使用的具有不透液性和透湿性的原材料。作为这种具有透湿性的塑料薄膜,广泛采用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类树脂中混匀碳酸钙粒子等无机填充剂而成型为片之后、通过沿单轴或双轴方向拉伸而获得的微多孔性塑料薄膜。除此以外,作为不透液性背面片11,还可以采用在不使用塑料薄膜的情况下具有不透液性的片,这种片通过如下方法来实现不透液性:采用使用了微纤度(microdenier)纤维的无纺布;实施通过施加热或压力来缩小纤维的空隙的防漏性强化处理;涂敷高吸水性树脂或疏水性树脂或拒水剂。
为了提高防漏性,不透液性背面片11优选绕过吸收体56的两侧而延伸至吸收体56的靠表面片30侧的面的两侧部。关于该延伸部的宽度,左右各为大约5~20mm较为合适。
此外,可以在不透液性背面片11的内侧、特别是与吸收体56之间设置颜色因接触液体成分而发生变化的排泄指示器80。
(立体收拢部)
立体收拢部60是沿着内装体200的两侧部在整个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状部件,并且是为了阻挡顺着表面片30之上沿横向移动的尿或软便以防止侧漏而设置的部件。本实施方式中的立体收拢部60设置成从内装体200的侧部立起,该立体收拢部60的根侧的部分朝宽度方向中央侧斜着立起,并且该立体收拢部60的比中间部靠末端侧的部分朝宽度方向外侧斜着立起。
更详细地说,立体收拢部60这样构成:将具有与内装体200的前后方向长度相等的长度的带状的收拢片62在宽度方向折返从而折成两部分,并且在折返部分及其附近的片之间,以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沿着长度方向伸长的状态在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固定多根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将立体收拢部60中的在宽度方向与折返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作为固定于内装体200的侧缘部的背面的安装部分65,将该安装部分65以外的部分作为从安装部分65突出的突出部分66(靠折返部分侧的部分)。此外,突出部分66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由根侧部分和末端侧部分构成,所述根侧部分从安装部分65通过内装体200的侧部并延伸至表面片30的侧部表面,并且通过基于热熔粘接剂或热封的前后固定部67而固定于该表面片30的侧部表面,所述末端侧部分从该根侧部分的末端向宽度方向外侧折返且固定于根侧部分。将突出部分中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作为未固定的自由部分(内侧自由部分),在该自由部分以伸长状态固定有沿着前后方向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
作为收拢片62,适合使用通过对纺粘无纺布(SS、SSS等)、在纺粘无纺布层之间具有熔喷无纺布层的层叠无纺布(例如SMS无纺布、SMMS无纺布等)、熔喷无纺布等柔软且均匀性和隐蔽性优异的无纺布根据需要利用硅等实施拒水处理而得到的收拢片,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大约10~30g/m2。作为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可以使用橡胶线等。在使用氨纶(spandex)橡胶线的情况下,粗细优选为470~1240dtex、更优选为620~940dtex。固定时的伸长率优选为150%~350%、更优选为200%~300%。此外,如图所示,也可以在对折的收拢片之间夹设防水薄膜。
设置于立体收拢部60的自由部分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根数优选为2~6根、更优选为3~5根。配置间隔60d为3~10mm较为适合。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容易在配置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范围以面接触的方式接触肌肤。不仅是在末端侧,在根侧也可以配置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
立体收拢部60的安装部分65的固定对象可以是内装体200中的表面片30、不透液性背面片11、吸收体56等适当的部件。
在这样构成的立体收拢部60中,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收缩力以使前后方向两端部接近的方式发挥作用,但是突出部分66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以不立起的方式被固定,而该两端部之间形成为未固定的自由部分,因此如图3所示,仅自由部分以向身体侧抵接的方式立起。特别是,若安装部分65位于内装体200的背面侧,则立体收拢部60在裆间部及其附近以向宽度方向外侧张开的方式立起,因此立体收拢部60会以面的方式与腿部周围抵接,从而合体性提高。
立体收拢部60的尺寸可以适当确定,但是在婴幼儿用纸尿布的情况下,例如图7所示,立体收拢部60的立起高度(展开状态下的突出部分66的宽度方向长度)W6优选为15~60mm、特别优选为20~40mm。此外,在将立体收拢部60以与表面片30的表面平行的方式平坦地折叠后的状态下位于最内侧的折线间的分离距离W3优选为60~190mm、特别优选为70~140mm。
另外,也可以与图示方式不同地在内装体200的左右各侧将立体收拢部设置成双层(两列)。
(外装片)
外装片12具有:从裆间部向腹侧延伸的腹侧部分F;以及从裆间部向背侧延伸的背侧部分B,所述腹侧部分F的两侧部与背侧部分B的两侧部接合,如图8及图9所示,外装片12形成有供穿用者的腰通过的腰开口部WO以及供腿通过的左右一对的腿开口部LO。标号12A表示接合部分(以下,将该部分称为“侧封部”)。再者,裆间部是指展开状态下从腹侧部分的腰端缘到背侧部分的腰端缘的前后方向中央,比裆间部靠前侧的部分以及靠后侧的部分分别是指腹侧部分F和背侧部分B。
外装片12具有:腰围部T,该腰围部T被确定为从腰开口部WO至腿开口部LO的上端的前后方向范围;以及中间部L,该中间部L被确定为形成腿开口部LO的部分的前后方向范围。腰围部T可概念性地分为“腰侧端部”W和“腰围下部”U。这些部分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根据产品的尺寸而不同,可以适当地确定,如列举一个示例,腰侧端部W可为15~40mm,腰围下部U可为65~120mm。另一方面,中间部L的两侧缘沿着穿用者的腿部周围而缩口,这里是供穿用者的腿插入的部分。其结果是,外装片12整体上大致呈沙漏形状。外装片12的缩口的程度可适当地确定,也可如图1至图10所示的方式那样,为形成简洁的外观使宽度最窄的部分比内装体200的宽度窄,但即便是宽度最窄的部分也可以确定为内装体200的宽度以上。
如图3至图5所示,外装片12是利用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将两张片状基材12S、12H贴合而形成的,位于内侧的内侧片状基材12H只延伸至腰开口部WO的边缘,但外侧片状基材12S绕过内侧片状基材12H的腰侧的边缘而向其内侧折返,该折返部分12r以覆盖至内装体200的腰侧端部上的方式延伸。
作为片状基材12S、12H,只要使用片状基材即可,不作特别限定,但优选无纺布。对于无纺布,其原料纤维是什么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示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等合成纤维、人造纤维或铜氨纤维(cupra)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等,或者使用它们中的两种以上而形成的混合纤维、复合纤维等。另外,无纺布可以通过任何加工来进行制造。作为加工方法,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例示出水刺(spunlace)法、纺粘(spunbond)法、热轧(thermalbond)法、熔喷(meltblown)法、针刺(needlepunch)法、热风(airthrough)法、点粘(pointbond)法等。特别是,从肌肤触感及强度这两者兼顾的观点来看,适宜使用纺粘无纺布、或在纺粘无纺布层之间具有熔喷无纺布层的层叠无纺布(例如SMS无纺布、SMMS无纺布等)等长纤维无纺布。无纺布除了可单张地使用以外,还可以重叠多张地使用。在后者的情况下,优选利用热熔粘接剂等将无纺布12彼此粘接。在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其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10~50g/m2,特别优选为15~30g/m2
此外,为了能够从产片外表面透过外装片12良好地目视确认后述的印刷片25的图案,外装片12的总单位面积重量优选大约为20~60g/m2,优选外装片12的JISK7105所规定的全光线透射率为40%以上,特别优选为50%以上。
并且,在外装片12上,为了提高对腰围的合体性,将橡胶线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以预定的伸长率设置在两片状基材12S、12H之间。作为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可以使用合成橡胶,也可以使用天然橡胶。对于外装片12的两片状基材12S、12H的贴合、以及被夹在该两片状基材12S、12H之间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的固定,可以使用基于各种涂布方法的热熔粘接、或者热封或超声波粘接。若将外装片12整个面牢固地固定,则会损害片的手感,因此不是优选的。优选的是,对此进行组合,使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的粘接变得牢固,而对除此以外的部分不进行粘接、或者轻微地进行粘接。
更具体地来说,在背侧部分B以及腹侧部分F的腰端部(上端部)W处的、内侧片状基材12H的内侧面与外侧片状基材12S的折返部分12r的外侧面之间,以在整个宽度方向连续的方式固定有多根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7、18,所述多根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7、18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并且在以预定的伸长率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下被固定起来。此外,对于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7、18中的配设于与腰围下部U相邻的区域的一根或多根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7、18,既可以与内装体200重叠,也可以分别设置在除了与内装体20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之外的宽度方向两侧。作为该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7、18,优选将粗细为大约155~1880dtex、特别是大约470~1240dtex(合成橡胶的情况。天然橡胶的情况下,截面积为0.05~1.5mm2,特别是大约0.1~1.0mm2)的大约3~22根橡胶线以4~12mm的间隔,且分别以150%~400%的伸长率、特别是大约220%~320%的伸长率固定。此外,腰部弹性伸缩部件17、18并不需要全部都是相同的粗细和伸长率,例如也可以使弹性伸缩部件的粗细和伸长率在腰部侧端部W的上部和下部不同。
此外,在腹侧部分F以及背侧部分B的腰围下部U处的、内侧片状基材12H的外侧面与外侧片状基材12S的内侧面之间,除了与内装体20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之外,在其上侧和宽度方向两侧的各个部位,以在整个宽度方向连续的方式固定有多根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所述多根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并且在以预定的伸长率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下被固定起来。
作为腰围下部U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优选将粗细为大约155~1880dtex、特别是大约470~1240dtex(合成橡胶的情况。天然橡胶的情况下,截面积为0.05~1.5mm2,特别是大约0.1~1.0mm2)的大约5~30根橡胶线以1~15mm、特别是3~8mm的间隔,且分别以大约200%~350%的伸长率、特别是大约240%~300%的伸长率固定。
此外,在腹侧部分F以及背侧部分B的中间部L处的、内侧片状基材12H的外侧面与外侧片状基材12S的内侧面之间,除了与内装体20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之外,在其宽度方向两侧的各个部位,以在整个宽度方向连续的方式固定有多根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所述多根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并且在以预定的伸长率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下被固定起来。
作为中间部L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6、18,优选将粗细为大约155~1880dtex、特别是大约470~1240dtex(合成橡胶的情况。天然橡胶的情况下,截面积为0.05~1.5mm2,特别是大约0.1~1.0mm2)的大约2~10根橡胶线以5~40mm、特别是5~20mm的间隔,且分别以150%~300%的伸长率、特别是180%~260%的伸长率固定。
再者,如图示,腰围下部U以及中间部L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16、18若分别设置在除了与内装体20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外的其宽度方向两侧,则内装体200不会沿宽度方向过于收缩,从而不会凹凸不平地外观差或吸收性降低,因此是优选的,但在该方式中,除了仅在宽度方向两侧存在弹性伸缩部件的方式以外,还包含这样构成的方式,即:虽然横穿内装体200地从其宽度方向一侧到另一侧存在有弹性伸缩部件,但是在与内装体20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切断了弹性伸缩部件,使伸缩力不起作用(实质上等同于不设置弹性伸缩部件)。当然,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16、18的配置方式不限于上述示例,也可以以使伸缩力作用于腰围下部U的整个宽度方向的方式,将腰围下部U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16、18的一部分或全部横穿内装体200而从其宽度方向一侧设置到另一侧。
此外,在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横穿后述的印刷片25的情况下,在采用含有氧化钛的橡胶作为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19的情况下,优选采用氧化钛含量低的(例如2%以下的)橡胶或者不含有氧化钛的橡胶。
(后处理带)
在外装片12的背侧部分B的外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有后处理带70(固定腔室)。后处理带70是用来在以表面片30为内侧且以腹侧部分F为内侧地将尿布卷起或折叠起来的状态下对尿布进行固定。通常的后处理带70是宽度大约为5~15mm、长度大约为100~200mm的细带状,利用粘接剂等将基端部固定于外装片12的外表面,并且将比该固定部靠末端侧的部分以三折(截面为“Z”字状)或对折折叠成长度大约为40~80mm,利用粘接剂将折叠部分之间以能够剥离的方式固定(临时固定)。在废弃时,在以表面片30为内侧且腹侧部分F为内侧地将尿布卷起或折叠起来后,剥离并展开后处理带70的折叠部分,将其从卷起或折叠起来的尿布的背侧部分B越过腰开口部WO而卷绕至相反侧的外表面,并利用粘接剂进行固定。后处理带70特别适宜为在不使用时折叠成小巧型而在使用时可展开成长条状的三折的形状。
此外,也可以形成为这样的后处理带70:不具有固定于外装片12的外表面的基端部,并且被安装成整体可相对于尿布表面装卸自如。在是这样的方式的情况下,后处理带70优选由基材片和机械紧固件的粘扣部件构成,后处理带70的形状不限于细带状,也可以为矩形或圆形、以及其他图形等适当的形状,其尺寸可为横纵分别大约为20~100mm,其面积可大约为1000~5000mm2
再者,后处理带70等的固定腔室既可设置于腹侧部分F,也可在背侧部分B和腹侧部分F两处均进行设置,或不设置在宽度方向中央部而设置在左右两侧。
(外装片分割结构)
在图示的示例中,通过一体的外装片12从腹侧部分F连续地覆盖至背侧部分B,但外装片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将外装片分割成:用来覆盖穿用者的腰围处的腹侧的腹侧外装片、以及用来覆盖穿用者的腰围处的背侧的背侧外装片,利用热熔粘接剂等将内装体的前端部与腹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面进行连结,并且利用热熔粘接剂等将内装体的后端部与背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面进行连结,腹侧外装片与背侧外装片在裆间侧分离而不连续。该分离距离可大约为150~250mm。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以覆盖内装体的整个背面的方式、或者以覆盖露出于腹侧外装片与背侧外装片之间的整个部分的方式,将裆间部外装片固定于内装体中的不透液性背面片的背面。作为裆间部外装片,可以采用与前述的外装片所用的材料同样的材料。
(印刷片)
在不透液性背面片11与外装片12之间(包括外装片12的层之间)设有通过印刷而制作有图案的印刷片25。图示示例中的印刷片25分别单独地设置在腹侧部分F以及背侧部分B,但也可以一体地连续地从腹侧部分F通过裆间部而设置到背侧部分B。
作为印刷片25的片状基材,可以采用塑料薄膜或无纺布、纸等,但优选蓬松且透气性好的原材料。在采用塑料薄膜的情况下,为防止闷湿而优选具有透湿性的原材料。由于无纺布和纸具有透湿性,因此是优选的,但在采用无纺布的情况下优选平滑性高且易于印刷的原材料,在采用纸的情况下优选强度高且油墨不易渗洇的原材料。作为特别优选的原材料,可以列举出:单位面积重量大约为15~35g/m2、厚度大约为0.1~0.3mm的绉纸(薄页纸)、或者单位面积重量大约为10~25g/m2、厚度大约为0.1~0.3mm的无纺布(特别是纺粘部的纤度大约为1.0~3.0dtex的纺粘无纺布、或者在纺粘无纺布层之间具有熔喷无纺布层的层叠无纺布(例如SMS无纺布、SMMS无纺布等))。在使用绉纸的情况下,绉率(creperate)优选大约为5~20%、特别优选大约为5~15%。当绉率为20%以上时,油墨的定影量增大,但产生渗洇而不适于图案印刷。当绉率为5%以下时,油墨难以渗透,因而定影量少。
对印刷片25的尺寸、形状不做特别的限定,但例如印刷片25的宽度25X优选大约为吸收体56的宽度56X的50~120%,印刷片25的长度25Y优选至少在腹侧及背侧中的单侧大约为物品全长Y的15~30%。此外,从不产生下脚料损耗的观点来说,印刷片25的形状优选图示示例那样的矩形,但也可以切割成圆形或椭圆形、三角形、六边形等几何形状、或者沿着图案的周围的形状。
<带型一次性尿布的结构例>
图10至图15示出了带型一次性尿布的一个示例。图12及图13是分别示出沿图10中的6-6线的剖面以及7-7线的剖面的图,图14及图15是分别示出沿图10中的8-8线的剖面以及9-9线的剖面的图。该带型一次性尿布具有:吸收性主体部10,该吸收性主体部10是沿着宽度方向中央以从下腹部通过裆间部而覆盖至臀部的方式延伸的部分,并且是在形成身体侧表面的透液性表面片与位于外表面侧的不透液性背面片之间夹设有吸收体56的部分;以及腹侧端翼部FE以及背侧端翼部BE,它们是分别向所述吸收性主体部10的前侧及后侧延伸的部分,并且是不具有吸收体56的部分。
此外,该带型一次性尿布具备:一对腹侧侧翼部FF、FF,它们在腹侧F的上缘F1侧部分的两侧分别延伸至比裆间部C靠宽度方向外侧;以及一对背侧侧翼部BF、BF,它们在背侧B的上缘B1侧部分的两侧分别延伸至比裆间部C靠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在背侧侧翼部BF、BF分别设有作为卡定部件的紧固带(fasteningtape)130。
更详细地说,吸收性主体部10以及背侧及腹侧的各侧翼部BF、FF的整个外表面由外装片12形成。特别是,在吸收性主体部10中,不透液性背面片11通过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固定于外装片12的内表面侧,进而在该不透液性背面片11的内表面侧依次层叠有吸收体56、中间片40、以及表面片30。表面片30以及不透液性背面片11在图示示例中是长方形,并且具有在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都比吸收体56稍大的尺寸,表面片30的超出吸收体56侧缘的周缘部与不透液性背面片11的超出吸收体56侧缘的周缘部通过热熔粘接剂等被固定。此外,不透液性背面片11由透湿性的聚乙烯薄膜等构成,并且形成为比表面片30的宽度稍宽。
再者,在该吸收性主体部10的两侧设有向穿用者的肌肤侧突出(立起)的侧部立体收拢部60、60,用于形成所述侧部立体收拢部60、60的收拢片62、62在包括背侧及腹侧的各侧翼部BF、FF的内表面在内的、吸收性主体部1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整体范围延伸。
下面,对各部分的原材料等依次进行说明。
(外装片)
外装片12是构成物品外表面的部分。外装片12形成为两侧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收紧的沙漏形状,这里成为沿着穿用者的腿围而贴合的部分。作为外装片12,优选采用无纺布,但不限于此。作为无纺布,由于可以采用与前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外装片12的片状基材12S、12H同样的原材料,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不透液性背面片、表面片以及中间片)
作为不透液性背面片11、表面片30以及中间片40,由于可以采用与前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同样的原材料,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表面片30以及中间片40也可以省略。
(吸收体)
关于吸收体56,将在后面一并进行说明。吸收体56可在其背面通过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与不透液性背面片11的内表面粘接。
(侧部立体收拢部)
为了阻止顺着表面片30之上向横向移动的尿或软便并防止侧漏,优选在产品的两侧设置向使用表面侧突出(立起)的侧部立体收拢部60、60。
该侧部立体收拢部60实质上由沿宽度方向连续的收拢片62和沿前后方向以拉伸状态固定于所述收拢片62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构成。作为该收拢片62、弹性伸缩部件63,可以采用与前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同样的原材料,弹性伸缩部件63除了可以如图12及图13所示那样地各设置多根以外,还可以各设置1根。
收拢片62的内表面在表面片30的侧部上具有宽度方向的固定始端,从该固定始端到表面片3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通过热熔粘接剂等被固定于不透液性背面片11的侧部以及位于其宽度方向外侧的外装片12侧部。在该固定部分中的固定始端附近的宽度方向外侧,在收拢片62与外装片12对置的部分的片之间沿前后方向分别设有由橡胶线等构成的腿部周围弹性伸缩部件64。
在腿部周围,侧部立体收拢部60的比固定始端靠宽度方向内侧虽在产品前后方向两端部被固定在表面片30上,但在这两端部之间的部分是未固定的自由部分,该自由部分借助橡胶线63的收缩力而立起。尿布在穿用时由于呈舟形地穿着在身体上,并且由于橡胶线63的收缩力起作用,因此侧部立体收拢部60借助橡胶线63的收缩力而立起并与腿部周围紧贴。其结果是,防止了自腿部周围的所谓的侧漏。
也可以与图示方式不同地将收拢片62的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处的前后方向两端部以折成两个部分的状态进行固定,该两个部分包括: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向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基端侧部分、以及从该基端侧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缘向身体侧折返并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末端侧部分,所述两端侧部分之间的部分为未固定的自由部分。
(紧固带)
关于紧固带130,由无纺布、塑料薄膜、聚乙烯层压(ポリラミ)无纺布、纸或它们的复合原材料构成的紧固基材130C的基部安装于尿布,在从尿布突出的末端侧部分设有机械紧固件的粘扣部件130A作为相对于腹侧的卡定部。粘扣部件130A通过粘接剂以不能剥离的方式与紧固基材130C接合。
特别是,关于频繁地排泄水样便、软便的新生儿至大约12个月大的婴幼儿用尿布,紧固带130的安装部分的尺寸中的尿布的宽度方向的长度X1优选为10~50mm、特别优选为20~40mm,前后方向的长度Y1优选为20~100mm、特别优选为40~80mm。此外,紧固带130的末端侧部分的尺寸中的尿布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优选为30~80mm、特别优选为40~60mm,前后方向的长度(高度)优选为20~70mm、特别优选为25~50mm。再者,在紧固带130的局部或全部例如呈大致锥形、前后方向长度或宽度方向长度不是一定的情况下,上述数值范围按平均值来确定。紧固带130的形状也可以是矩形等左右对称形状,但当是由宽度较宽的安装部分和细长状的末端侧部分构成的凸型形状时,由于末端侧部分的摘取部易于摘取且左右的基部之间的张力作用于较宽范围,因此是优选的。粘扣部件130A在其外表面侧具有许多的卡合突起。作为卡合突起的形状,存在有(A)“レ”字形、(B)“J”字形、(C)蘑菇形、(D)“T”字形、(E)双“J”字形(将“J”字形的卡合突起背对背地结合而成的形状)等,但也可以是任何形状。也可以设置粘接材料层作为紧固带130的卡定部来替代粘扣部件130A。
在穿着尿布时,在将背侧侧翼部BF重叠在腹侧侧翼部FF的外侧的状态下将紧固带卡定在腹侧F外表面的适当位置。紧固带130的卡定部位的位置以及尺寸可以任意地确定。关于新生儿至大约12个月大的婴幼儿用尿布,卡定部位优选在前后方向为20~80mm、宽度方向为150~300mm的矩形范围,并且其上端缘与腹侧上缘之间的高度方向分离距离为0~60mm,特别优选为20~50mm,并且优选卡定部位为产品的宽度方向中央。
当以紧固带130的安装部分重叠在背侧端翼部BE与吸收体56的交界线上的方式来安装紧固带130时,由于吸收体56的背侧端部借助在穿着尿布时作用于左右的紧固带130的安装部分之间的张力而被可靠地压贴在身体上,因此是优选的。此外,当紧固带130的安装部分过于离开尿布的背侧端部(后端部)时,由于在穿着尿布时作用于左右的紧固带130的安装部分之间的张力未达到尿布的背侧端部,因此在尿布的背侧端部与身体表面之间容易产生间隙。因此,背侧端翼BE的前后方向长度优选与紧固带130的基部的前后方向长度相同或比该长度短。
(目标印刷片)
在腹侧F处的紧固带130的卡定部位优选设置具有目标印刷的目标印刷片74,该目标印刷片74用来方便进行卡定。在卡定部为粘扣部件130A的情况下,目标印刷片74可以采用在由塑料薄膜或无纺布构成的基材片的表面设有许多供粘扣部件的卡合突起缠绕那样的环状线的材料,此外,在是粘接材料层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对由富有粘接性的表面平滑的塑料薄膜构成的基材片的表面施以剥离处理的材料。在此,优选对基材片施以目标印刷。
此外,在腹侧F的紧固带130的卡定部位由无纺布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在图示方式中的外装片12由无纺布构成的情况下,并且紧固带130的卡定部是粘扣部件130A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目标带74,而以使粘扣部件130A缠绕在外装片12的无纺布上的方式来进行卡定。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目标印刷片74设置在外装片12与不透液性背面片11之间。
(端翼部)
端翼部是分别向吸收性主体部10的前侧及后侧延伸的部分,并且是不具有吸收体56的部分,前侧的延伸部分是腹侧端翼部FE,后侧的延伸部分是背侧端翼部BE。
根据上述的理由,对于背侧端翼部BE的前后方向长度尺寸,优选为与紧固带130的安装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相同或比该长度短,此外,若尿布背侧端部与吸收体56过于接近,则因吸收体56的厚度和回弹性(コシ)而容易在尿布背侧端部与身体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因此优选为10mm以上。
腹侧端翼部FE及背侧端翼部BE的前后方向长度优选为整个尿布的前后方向长度L的大约5~20%,对于频繁地排泄水样便、软便的新生儿至大约12个月大的婴幼儿用尿布,适合为10~60mm,特别适合为20~50mm。
(背侧伸缩片)
在图示方式中,在两紧固带130之间设有沿宽度方向弹性伸缩的带状的背侧伸缩片70,从而提高了尿布背侧部的合体性。背侧伸缩片70的两端部优选延伸到与两紧固带130的安装部分重叠的部位,但也可以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分离。背侧伸缩片70的前后方向尺寸适合与紧固带130的安装部分的前后方向尺寸大致相同,但也可以有大约±20%的尺寸差。背侧伸缩片70也可以采用橡胶片等片状弹性部件,但从透气性的观点来看,如图14所示,适合采用这样的部件:通过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将两张无纺布等的片状基材71贴合,并且将有孔的片状、网状、细长状(线状或绳状等)等的弹性伸缩部件72以沿宽度方向拉伸的状态固定在两片状基材71之间。作为该情况下的片状基材71,可以采用与外装片12同样的材料。弹性伸缩部件72的伸长率优选为大约150~250%。此外,在弹性伸缩部件72采用细长状(线状或绳状等)的材料的情况下,优选以3~10mm的间隔72d设置大约5~15根粗细为420~1120dtex的材料。
此外,如图示那样地,当以弹性伸缩部件72的一部分横穿吸收体56的方式进行配置时,由于吸收体56的合体性提高,因此是优选的,但在该情况下,当通过截断等手段使弹性伸缩部件72与吸收体56重叠的部分的局部或全部的收缩力不起作用时,则由于吸收体56的背侧端部不在宽度方向收缩,因此合体性进一步提高。
再者,也可以将弹性伸缩部件72沿片的长度方向(尿布的宽度方向)在片状基材71的全长范围进行固定,但为了防止安装时向尿布主体收缩或卷起,在片的前后方向(尿布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大约5~20mm的范围,使收缩力不起作用、或者使弹性伸缩部件72不存在为好。
在图示方式中,在不透液性背面片11的宽度方向两侧,背侧伸缩片70夹在收拢片62与外装片12之间,并且,在与不透液性背面片11重叠的部位,背侧伸缩片70被设置成夹在不透液性背面片11与吸收体56之间,但既可以设置在表面片30与吸收体56之间或不透液性背面片11与外装片12之间,也可以设置在表面片30之上。在该情况下,在不透液性背面片11的宽度方向两侧,也可以将背侧伸缩片70设置在收拢片62之上。当将背侧伸缩片70设置在表面片30之上,并且构成背侧伸缩片70的片中的至少与肌肤接触的一侧的片由后述的吸汗散湿片20构成时,由于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因此是优选的。此外,在重叠多张片状基材来形成外装片12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整个背侧伸缩片70设置在外装片12的片状基材之间。
<吸收体的结构-第一方式>
如图3至图6、图14至图15所示,上述的一次性尿布的吸收体56具有:第一片57,其配置在表背两侧中的任一侧;第二片58,其排列设置有许多沿预定方向延伸的褶58F;以及吸收材料59,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片57与第二片58之间。第一片57与第二片58的各褶58F的靠第一片侧的底部沿着与褶58F的排列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且隔开预定间隔地通过热熔粘接剂或熔接等接合而形成接合部56b,在这些接合部56b之间,第一片57与第二片58不接合而形成管道状的腔室56C,并且在各腔室56C内封入有吸收材料59,并且各腔室内的吸收材料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该腔室内移动。在各腔室56C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第一片57与第二片58也通过热熔粘接剂或熔接等56f接合,从而各腔室56C被密封。
第二片58的各褶58F不是不规则地或向多个方向倒伏,而是向一个方向倒伏,成为将腔室56C压塌的状态(倒伏状态),但在吸收时,随着吸收材料56的膨胀,腔室56C也膨胀扩大。这样,若在吸收体56中的第二片58的各褶58F向一个方向倒伏的状态下进行安装,则吸收前的吸收体56非常均匀地变薄,穿着感及手感变得优异,并且由于在吸收时腔室56C的容积顺畅地扩大,因此不易发生吸收受阻的问题。当然,与以往同样地,由于粉粒状的吸收材料59被分配并封入在许多的腔室56C内,因此即使大量地使用吸收材料59来增加吸收量,也能够防止因吸收材料59的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吸收量不均或吸收受阻。此外,在非吸收时(吸收前),相对于各腔室56C内的最大容积,封入其内部的吸收材料59的表观容积小,从而各腔室确保了吸收材料59膨胀所需的足够的容积。
第一片57及第二片58也可以任一方位于表面侧。当以第一片57为表面侧地放置吸收体56时,具有在吸收体56表面侧处的扩散性不存在不均匀现象的优点。另一方面,如图示方式那样地,当以第二片58为表面侧地放置吸收体56时,利用第二片58的褶58F使吸收体56的表面侧(受液面侧)的表面积增加,吸收速度优异。相反地,当以第一片57为表面侧地放置吸收体56时,具有在吸收体56表面侧的扩散性不存在不均匀现象的优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向腔室56C内吸收的速度,如图29至图37所示,在吸收体56的前后方向中间且宽度方向中间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特别是与排泄口抵接的位置或吸收体56的前后端部,第二片58的褶以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的方式露出于尿布的表面,这也是优选的方式。当这样构成时,由于在尿布表面形成有褶,因此后述的控制排泄物扩散或防止泄漏的效果会显著。因此,也可以完全不设置覆盖吸收体56的表面侧的表面片30等部件,但由于在吸收体56的周缘部与其周围之间出现有阶梯差,因此有可能会使穿着感变差。因此,优选如图示方式那样地构成:设置表面片30等表面侧部件,并且在表面片30的与吸收体56重叠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中间且宽度方向中间的区域形成足够大的开口31,使吸收体56的第二片58的褶58F以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的方式经由开口31而露出,而至少使吸收体56的周缘部不露出。此外,在图29中,形成有较大的一个开口31,但也可以在前后方向或宽度方向形成多个,例如也可以以分成与排泄口抵接的位置、吸收体56的前后端部等的方式来形成。
表面侧部件(在图示方式的情况下为表面片30)的开口31的大小及形状可以适当地确定,但优选最短径比褶58F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接合部56b的宽度A1(第二片58的褶58F的配置间隔)大,开口31的面积(在有多个的情况下是其合计)优选为吸收体56的面积的大约20~80%。此外,开口31的前端优选从物品前端向后侧离开物品全长Y的5%以上,开口31的后端优选从物品后端向前侧离开物品全长Y的5%以上。
在图29至32所示的方式中,保留了表面侧部件(在图示方式的情况下为表面片30)的周缘部,而在其内侧(前后方向中间且宽度方向中间)的区域形成开口31。此外,在图33至图37所示的方式中,以在前后方向整体范围覆盖吸收体56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表面侧部件(在图示方式的情况下为表面片30),将其之间(宽度方向中间)的区域形成为前后方向整体范围的开口31。此外,通过完全不设置覆盖吸收体56的表面侧的表面片30等部件,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即,无论在图29至图32所示的方式中还是在图33至图37所示的方式中,仅简单地除去表面片30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开口31会比吸收体56大,但在本发明中这也是开口的一种。
当然,也可以设置多个开口31来替代上述那样的一个大的开口31,采用形成许多细小的透气孔的表面片30也是优选的方式。
此外,第二片58的褶58F的方向(腔室的长度方向)未特别地限定,也可以如图19所示地沿着物品前后方向延伸,此外,也可以如图6、图17、图18所示地沿着物品宽度方向延伸。在任一种情况下,一个一个的褶58F都成为了阻拦排泄物移动的挡部,因此褶58F在延伸方向的扩散性得到提高,并且不易发生在与褶58F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泄漏。但是,当第二片58的褶58F沿着宽度方向延伸时,与如图19所示那样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较,由于各腔室56C的尺寸变小,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即使吸收材料59在腔室56C内移动,其不均程度也比较小。腔室56C的倒伏方向也可以适当地确定,如图示方式那样地,在第二片58的褶58F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尤其是在第二片58为表面侧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褶58F朝向前侧倒伏,但当使其朝后侧倒伏时,与前侧相比促进了排泄物向后侧的扩散,因而防止了例如在俯卧着睡或男童使用时容易发生的从腹侧端部漏尿的现象,因此是优选的。由于褶58F朝一个方向倒伏制造起来容易,因此是优选的,但也可以向多个方向倒伏。通过这样设置,能够控制排泄物扩散的方向。例如,当在吸收体56的前侧、至少前侧端部使褶58F朝后侧倒伏,并在吸收体56的后侧、至少后侧端部使褶58F朝前侧倒伏时,由于排泄物容易朝前后方向中央扩散,因此防止从前后端部泄漏的效果得到了提高。再者,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在方向改变的交界部分优选配置成对置的褶58F彼此不重叠。这样的褶58F的倒伏方向改变的部分可以不只是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还可以适当改变成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靠前侧或者后侧。此外,也可以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改变褶58F的倒伏方向。
第一片57及第二片58中的至少表面侧的片(在图示示例中是第二片58)具有透液性即可,但优选两者均具有透液性。作为透液性原材料,可以采用无纺布、开有小孔的片、卫生纸、特别是绉纸等,优选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不会脱出的片。在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优选亲水性的无纺布(包括赋予了亲水剂的无纺布)。此外,在无纺布中,特别适合的是在纺粘无纺布层之间具有熔喷无纺布层的层叠无纺布(例如SMS无纺布、SMMS无纺布等),其材质可以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复合材料等。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5~40g/m2、特别优选为10~30g/m2。作为不透液性原材料,可以采用与前述的不透液性背面片11同样的原材料。
吸收材料59是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粉粒状物,也可以根据需要混合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以外的吸收材料、例如纸浆纤维等亲水性短纤维,但在重视薄度及吸收量的情况下,优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为80%以上,更优选仅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对高吸收性聚合物(SAP)粒子没有特别限定,但吸水量为40g/g以上为宜。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有淀粉类、纤维素类或合成聚合物类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可以使用淀粉-丙烯酸(盐)接枝共聚物、淀粉-丙烯腈共聚物的皂化物、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物和丙烯酸(盐)聚合物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粒径优选为1000μm以下,特别优选150~400μm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此外,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适合使用吸水速度为40秒以下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当吸水速度超过40秒时,则容易产生供给至吸收体56内的液体返回至吸收体56外部的所谓回流现象。并且,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适合使用凝胶强度为1000Pa以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吸收液体后的发黏感。
各部分的尺寸可以适当地确定,但当在褶58F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相邻的接合部56b之间的分离距离B1比在褶58F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接合部56b的宽度A1大时,则即使形成同样最大容积的腔室56C也能够将腔室56C形成得比较浅,因此,吸收体56表面的褶58F不会变得过大,并且吸收时腔室容积的扩大会更顺畅,因此是优选的。通常的情况下,接合部56b之间的分离距离B1优选大约为5~20mm,接合部56b的宽度A1优选大约为3~15mm。此外,褶58F的排列设置间隔(A1+B1)优选大约为8~30mm,更优选大约10~20mm。
此外,构成各腔室56C的第二片58部分的在褶58F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长度为接合部56b之间的分离距离B1的大约2~5倍,更优选大约2.5~4倍。再者,构成各腔室56C的第一片57部分的在褶58F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长度是接合部56b之间的分离距离B1的1倍。
此外,各腔室56C的物品宽度方向尺寸优选为吸收体56的宽度56X的大约70~100%。特别是,如图18所示,在裆间部,当腔室56C到达吸收体56的两侧部时,吸收时裆间部的两侧部膨胀而使得合体性下降,并且有可能阻碍立体收拢部60的效果。因此,优选如图6、图17及图19所示那样地,在裆间部的两侧部形成不具有腔室56C的区域56N。可以通过压塌第二片的褶58F并将其内表面利用热熔粘接剂或熔接等56g彼此进行接合来形成该不具有腔室56C的区域56N。
例如如图6及图17所示,在腔室56C的长度方向沿着物品的宽度方向的情况下,优选随着朝向裆间部的前后方向中间而渐渐地缩短位于裆间部的腔室56C的长度。这样的结构可以通过在裆间部的越朝向前后方向中间越长的范围将第二片的褶58F的两端部56e压塌并将内表面彼此进行接合来形成。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在腔室56C的长度方向沿着物品的前后方向的情况下,优选使位于两侧部的腔室56C在裆间部不连续,并且使该不连续部56N的长度越朝向宽度方向外侧越长。这样的结构可以通过将第二片的褶58F的中间部56m在越朝宽度方向外侧越长的范围压塌并将内表面彼此进行接合来形成。
腔室56C的配置可以适当地确定。在图20至图25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腔室间隔(分离、重叠的程度)、以及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封入各腔室内部的吸收材料在吸收饱和时的表观容积与各腔室的最大容积的比值)的不同而产生的吸收时的变化的不同。各图中的最上层的图示出了制造阶段,自上起第二层的图示出了吸收前的状态(但是,为了易于理解,褶58F为立起一些的状态),自上起第三层的图示出了吸收材料59溶胀了的状态(但是,是吸收饱和前的中途状态),最下层的图示出了吸收材料59吸收饱和后的状态。
如图20至图25中的(b-1)~(b-3)、(c-1)~(c-3)以及(d-1)~(d-3)所示,优选至少一部分的腔室56C在倒伏状态下形成为与相邻腔室56C局部重叠。如图20至图25中的(a-1)~(a-3)所示,当腔室56C彼此过于分离时,则由于在相邻腔室56C之间形成不具有吸收材料59的部分,因而有可能发生难以确保吸收量、吸收速度变慢这样的吸收性能降低的问题,但当腔室56C彼此局部重叠时,则能够防止发生这样的吸收性能降低的问题。此外,当腔室56C彼此过于分离时,则在没有腔室56C的部分与腔室56C部分之间出现比较大的阶梯差,从而也有可能对穿着感及手感有不良影响。
但是,如图20至图25中的(d-1)~(d-3)所示,当第二片58的在相邻的腔室56C的双层部分在倒伏状态下彼此重叠时,则由于不仅该部分过度变厚,而且第二片58与第一片57之间的间隙变宽而使得吸收材料59容易移动,因此是不优选的。此外,由于腔室56C密集,因此有可能在吸收时因与相邻腔室56C发生干涉而阻碍腔室56C顺畅地扩大,并且在厚度方向上膨胀不均,从而吸收后的厚度过于增加,因此是不优选的。因此,根据该观点,如图20至图25中的(b-1)~(b-3)以及(c-1)~(c-3)所示,优选形成为:在倒伏状态下,在至少一部分的腔室56C所形成的第二片58的双层部分以及第二片58的单层部分中的、双层部分58与在相邻腔室56C所形成的第二片58的双层部分不重叠。
再者,腔室56C的间隔也可以在褶58F的排列设置方向上局部地变窄或变宽,但根据制造容易性的观点,优选腔室56C的间隔为一定的。
另一方面,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可以根据目的吸收性能通过改变腔室56C的尺寸、吸收材料59的种类(特别是饱和吸收时的膨胀倍率的不同)、吸收材料59的使用量等来适当地确定。当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是70~120%时,则如图20至图25中的(a-1)~(a-2)、(b-1)~(b-2)、(c-1)~(c-2)以及(d-1)~(d-2)所示,在多数情况下能够抑制吸收材料59的溶胀受阻,并且使吸收量与以往的通常的吸收体相比显著提高,因此是优选的。
在此,为了使吸收量有足够的富余,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优选为100%以上。但是,在该情况下,在腔室56C内的吸收材料59达到吸收饱和时会发生溶胀受阻。当然并不优选吸收到那样的状态,而不如说在成为那样的状态时,相邻的腔室56C彼此接触而发生吸收受阻(排泄物难以转移至腔室56C的里侧或相邻腔室56C的膨胀受阻等)才是问题。因此,特别是在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是100%以上时,还优选如图20至图25中的(a-1)~(a-3)以及(b-1)~(b-3)所示那样地配置成在各腔室56C处于容积最大的状态时相邻的腔室56C彼此不接触。
特别是,在该情况下如图20至图25中的(b-1)~(b-3)所示那样各腔室56C以如下这样的尺寸比率形成的话,即,在各腔室56C处于容积最大的状态时,各腔室56C的在褶58F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宽度B4(参照图20(a))大于相邻腔室56C彼此在褶58F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分离距离A4(参照图20(a)),这样的话,则即使形成相同最大容积的腔室56C,吸收后的腔室56C彼此的间隔也不会空出过大,从而吸收后的吸收体56的凹凸触感较小,因此是优选的。
另一方面,对于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不足100%、即吸收材料59即使为吸收饱和的状态腔室56C也未膨胀到最大容积的方式,在理论上不会发生吸收材料59溶胀受阻的问题这点上是一个优选的方式。图24以及图25中的(a-3)~(d-3)为假定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为大约70%的情况,但根据该图也可知,在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不足100%的情况下,相邻腔室56C形成为在倒伏状态下彼此局部重叠,并且相邻腔室56C在褶58F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重叠宽度A2’比接合部在褶58F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宽度A1大时,则由于相邻腔室56C的重叠宽度变得足够宽,从而直至达到某程度的吸收量之前,腔室56C都能够保持与相邻的腔室56C重叠的状态,因此能够向更多的腔室56C供给排泄物,从而吸收体56的使用效率高,并且每单位面积的吸收量不会变少。
特别是,在吸收性物品中的供穿用者排泄排泄物的排泄部位以及其附近,由于吸收材料59大多吸收至饱和状态,因此至少在该部位的腔室56C,使吸收材料59在吸收饱和时也不超过腔室56C内的最大容积,具体来说,使吸收材料/腔室最大容积比大约为80~100%,这也是一个优选的方式。
吸收材料59的使用量优选根据吸收材料59在吸收饱和时的表观容积与腔室56C的最大容积之间的关系适当地确定,但从吸收量的观点来看,优选确保吸收体56的单位面积的含量为100g/m2以上、特别优选为150g/m2以上。
如需要,可以分别针对每个腔室56C来调整吸收材料59的封入量。例如,可以使排泄部位的封入量比其它部位多。在考虑男女差异的情况下,男用的可以增多前侧的封入量,女用的可以增多中央部的封入量。此外,也可以在吸收体56的平面方向局部性(例如点状)地设置不存在吸收材料59的腔室56C。
另一方面,吸收体56的第二片58的各褶58F也可以以其整体能够自由地立起、倒伏的方式形成为未固定的,但当在制造过程或流通过程中褶58F被弄乱的话,则毋庸置疑商品价值会降低,腔室56C也难以顺畅地膨胀,从而容易对吸收性能也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成问题的是,容易受到腔室56C内的吸收材料59不均的影响。在吸收材料59为未固定而能够移动的情况下,根据产品流通过程或使用时的腔室56C的方向,吸收材料59会因重力而向腔室56C内的靠铅垂方向下方移动。例如,在如图示方式那样地使腔室56C沿着物品宽度方向延伸且向后侧倒伏的情况下,吸收材料59有时会因尿布在保存时的方向或穿用者活动而偏向腔室56C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当发生这样的情况时,则有可能由于在吸收材料59少的部分处吸收性能局部性地降低、或在吸收材料59多的部分处吸收体的厚度局部性地增加,从而发生泄漏或穿着感变差。特别是,如图示方式那样地,在腔室56C沿着物品宽度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当吸收材料59偏向腔室的端部时,则由于该部分在吸收时的厚度增加,从而即使有立体收拢部60,其高度也会相对地变低,从而容易越过立体收拢部而发生泄漏。
因此,在图示方式中,吸收体56的第二片58的各褶58F的两端部56e以倒伏状态被固定,并且使这些固定部56e之间的中间部以能够立起的方式成为未固定的(或者也可以以能够剥离的方式进行固定)。
如图17所示,对于该褶58F的固定,也可以仅将在第二片的各褶58F的两端部56e以倒伏状态抵接的褶58F的外表面之间利用热熔粘接剂或熔接等56h进行接合,但不优选用几乎无助于这样的吸收的固定部来耗费有限的吸收体设置面积。因此,还提出了如下的结构。
如图3及图16(b)所示,第一固定结构为:将吸收体56的宽度方向两侧部56e向背面侧折返并通过热熔粘接剂或熔接等接合腔室56i固定于吸收体56的背面,由此,第二片58的各褶58F的两端部56e以倒伏状态被固定。通过采用这样的固定结构,各腔室56C能够膨胀、立起至其两端缘、即吸收体56的整个宽度范围都能够膨胀、立起。如图16(d)所示,即使省略用于吸收体56的背面的接合腔室56i而通过热熔粘接剂或熔接等接合腔室将吸收体56的折返部分56e固定于背面侧相邻部件、即在图示方式中的不透液性片11,也是同样的。折返部分56e的宽度优选大约为10~25mm,接合腔室56i的宽度优选大约为0~15mm。该第一结构适用于不存在超出吸收体56周围的翼部或该翼部较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或垫型一次性尿布等。
相反地,如图16(a)所示,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将吸收体56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向表面侧折返并通过热熔粘接剂或熔接等接合腔室56i固定于吸收体56的表面,从而第二片的各褶58F的两端部56e以倒伏状态被固定。在该第二结构中,虽然在被折返到表面侧而被固定的折返部分56e的范围内各腔室56C的膨胀得到抑制,并且几乎不能膨胀,但在除此以外的范围、即吸收体56的几乎整个宽度范围内,各腔室56C都能够膨胀、立起。再者,若使与吸收体56表面相对的接合腔室56i不形成至折返部分56e的边缘,而使折返部分56e的缘部与吸收体56的表面分离时,在吸收体56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形成有由折返部分56e构成的挡部,从而具有发挥防止侧漏的功能的优点。并且,当如图16(e)及图27所示那样完全省略与吸收体56的表面相对的接合腔室56i时,折返部分56e借助于片(第一片57及第二片58)的抗弯反弹力而容易相对于吸收体56的表面浮起,从而由折返部分56e构成的挡部形成得更高、更深,并且,各腔室56C能够在吸收体56的整个宽度范围膨胀、立起。在将折返部分56e用作防侧漏的挡部的情况下,优选通过热熔粘接剂或熔接等接合腔室将与吸收体56的表面分离的折返部分56e固定于表面侧相邻部件、即图示方式中的表面片30。折返部分56e的宽度优选为大约10~25mm,接合腔室56i的宽度优选为大约0~15mm。该第二结构也适用于不存在超出吸收体56周围的翼部或该翼部较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或垫型一次性尿布等。
此外,如图12所示,在吸收体56的第二片58侧具有在第二片58的各褶58F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的整个前后方向范围重叠的部件、例如在图示方式中的表面片30、收拢片62等第二片侧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吸收体56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在整个前后方向范围通过热熔粘接剂或熔接等接合腔室56i固定于该第二片侧部件,从而将第二片的各褶58F的两端部56e以倒伏状态进行固定。在该第三结构中,亦如图16(c)及图28所示,由于不具有吸收体56两侧部的折返部分56e,因此能够在吸收体的整个宽度范围获得几乎一样的薄度。并且,由于即使不对吸收体56的两侧部进行折返也能够对褶58F的两端部进行固定,因此使制造工序变得简易。
特别是,如图12所示,在吸收体56的第一片57侧具有在吸收体56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的整个前后方向范围重叠的第一片侧部件(图示方式中的背面片11、外装片12等),并且第一片侧部件及第二片侧部件从吸收体56的周缘超出的情况下,也优选通过在该第一片侧部件及第二片侧部件之间夹持吸收体56的两侧部,并通过热熔粘接剂或熔接等接合腔室56k将吸收体56的两侧部固定,从而将第二片的各褶58F的两端部56e以倒伏状态进行固定。该第三结构适合于具有超出吸收体56周围的翼部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垫型一次性尿布等。
在这样构成的吸收体56中,根据图3中的上层所示的吸收后的主要部分、图12及图16中以双点划线所示的膨胀线也可知,腔室56C虽在其两端缘不能膨胀,但腔室56C具有厚度方向的可膨胀量随着从两端缘朝中央侧而增加那样的膨胀形状。因此,即使吸收材料59分布不均于腔室56C的端部,在吸收膨胀时,吸收材料59也会朝厚度方向的可膨胀量更多、更容易膨胀的腔室56C的中央侧边移动边缓缓膨胀起来。其结果是,在腔室56C内不易产生吸收材料59局部性地多或少的部分,从而不易发生泄漏或穿着感变差的现象。特别是,如图示方式那样地,即使是在腔室56C沿着物品宽度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由于腔室56C的两端部的厚度几乎不增加,因此在腔室56C的两端部与立体收拢部60之间形成较深的兜,从而可完善地发挥立体收拢部60的防泄漏功能。
但是,虽说具有这样的效果,但只要吸收材料59未固定而能够在腔室56C内自由地移动,就无法对吸收材料59在腔室56C内发生偏置(分布不均)本身起到防止的作用。因此,还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偏置防止腔室。
<吸收体的结构-第二方式>
如图38至图50所示,第二方式构成为:为了防止吸收材料59在腔室56C内发生分布不均,在第二片58上在褶58F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折痕沿着与褶58F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褶裥部55。通过设置这样的褶裥部55,褶裥的向腔室56C内侧突出的折入部(折山)成为阻挡吸收材料59移动的阻拦壁,从而阻拦吸收材料59欲沿着褶的延伸方向在腔室56C内流动。因此,有效地抑制了吸收材料59在腔室56C内发生分布不均。
褶裥部55是按照沿着与褶58F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折痕折叠成截面为“Z”字状的褶,也可以通过热熔粘接剂或熔接等接合腔室将褶裥部55的以折叠的状态未展开的方式对置的外表面彼此进行固定,但优选以未固定或可剥离的方式轻微地固定成能够展开。在后者的情况下,褶裥部55随着腔室56C的膨胀而从折叠的状态展开,从而腔室56C的容积扩张。并且,如图示方式那样地,在褶裥部55以经由接合部56b而横跨于腔室56C之间的方式延伸的情况下,由于褶裥部55的不仅位于腔室56C的部分展开,包括位于接合部56b的部分也展开,因而相邻腔室56C之间通过展开的褶裥部55而连通。因此,更加不容易发生吸收材料59膨胀受阻的情况。
对褶裥部55的数量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是多个即可,但优选将折向腔室56C内侧的折入部的末端55e的间隔55d设置成褶58F的排列设置间隔(A1+B1)的大约1~3倍。
此外,褶裥部55的配置以及折入部的末端55e的方向可以适当地确定,但优选如图39及图46所详细示出的那样分别在腔室56C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两侧设置至少一条褶裥部55,此外,在该情况下,优选各侧的至少一条褶裥部55的向腔室56C内侧折入的折入部的末端55e朝向腔室的长度方向中央。在图46(a)所示的示例中,在长度方向中央的两侧各设有两条褶裥部55,所述各两条褶裥部55的折向腔室56C内侧的折入部的末端55e均朝腔室的长度方向中央。另一方面,在图46(b)所示的示例中,也是在长度方向中央的两侧各设有两条褶裥部55,但在各侧的一对褶裥部中仅仅长度方向端部侧的褶裥部55的折向腔室56C内侧的折入部的末端55e朝腔室的长度方向中央侧,而靠长度方向中央侧的褶裥部55的折向腔室56C内侧的折入部的末端55e朝腔室56C的长度方向端部侧。通过采用这样的褶裥部55的配置及方向,即使腔室56C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吸收材料59流动,也可通过其两侧的褶裥部55的折入部有效地进行阻拦,因此腔室56C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吸收材料59的量(对吸收性能有重大影响)不易减少或不易失去。
此外,如图39及图46(a)、(c)所示,相邻的褶裥部55的折向腔室内侧的折入部的末端55e也可以在腔室56C的长度方向上朝相同的方向,但也优选如图46(b)、(d)所示那样地彼此对置。由此,即使位于相邻的褶裥部55之间的吸收材料59流动,也可通过其两侧的褶裥部55的折入部有效地进行阻拦,因此吸收材料59的量极其不易从夹在相邻的褶裥部55之间的区域减少,从而防止吸收材料59在腔室56C内发生分布不均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此外,如图39及图46(a)、(c)所示,在配置在宽度方向上最内侧的一对褶裥部55中,当折向腔室56C内侧的折入部的末端55e朝腔室的长度方向中央时,则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吸收材料59不会因流动而减少,因此即使形成为例如预先将吸收材料59大量地配置在比宽度方向两侧部靠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高结构的吸收体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吸收材料59较多的状态。
褶裥部55的宽度(片重叠的部分的长度)55X可以适当地确定,但优选形成为比折向腔室56C内侧的折入部的末端55e的间隔55d小(大约为55d的0.5~0.9倍)。褶裥部55的长度也可以适当地确定,图示方式的褶裥部55的折痕形成为遍及吸收体56的整个前后方向,但也可以仅设置在前后方向的一部分(例如包括裆间部的范围)。特别是,当褶裥部55以经由接合部56b而横跨于腔室56C之间的方式延伸,并且通过接合部处的褶裥部55内(片之间)而使两侧的腔室56C连通时,则排泄物在与第二片58的褶58F正交的方向上的扩散性将会提高。
褶裥部55除了如图39及图46(a)~(c)所示那样地设置在第二片58以外,还可以如图46(d)所示那样地设置在第一片57,或者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第一片57及第二片58这两者均进行设置。从与吸收材料59的接触概率的观点来看,褶裥部55的阻止吸收材料59移动的效果在背面侧的片(铅垂方向下侧的片、在图39所示的方式中是第一片57)较高,此外,折入部更长则阻止吸收材料59移动的效果较高。根据后者的观点,如图39及图46(a)~(c)所示,由于将褶裥部55设置于第二片58则片的面积相对更大,从而能够形成较长的折入部,因此是优选的。
在制造时,通过预先在第一片57及第二片58中的至少一方形成褶裥部55,并使褶靠近该第二片58,并且在将吸收材料59放入褶内后,将第一片57与该第二片58贴合,从而能够制造具有褶裥部55的腔室吸收体56。图50示出了通过该方法制造的吸收体56。
<吸收体的结构-第三方式>
所有吸收材料59也可以不固定而能够自由地在腔室56C内移动,但也优选如图51至图67所示,吸收材料59的一部分通过由热熔粘接剂等构成的粘着层56t而固定于第二片58或第一片57,使剩余部分成为未固定的而能够移动,从而一定程度地防止吸收材料59出现分布不均,并且也防止溶胀受阻。该吸收材料59的固定不仅包括将固定持续到吸收后,还包括由于排泄物吸收膨胀而使固定解除而变成自由的情况。在通常的情况下,在对吸收材料59的一部分进行固定的情况下,其比例优选大约为30~80重量%。
再者,图51至图53、图54、图55、图56至图58、以及图59至图67分别与图3至图5、图7、图12、图14至图16、以及图20至图28的不同点在于增加了粘着层56t。
在这种对吸收材料59进行固定的情况下,不仅固定了的吸收材料59本身难以溶胀,而且固定了的吸收材料59也会阻碍其它的吸收材料59移动,并阻碍其它的吸收材料59的膨胀,并且有可能还对通过吸收材料59的移动来减轻吸收材料59的分布不均这方面造成阻碍。因此,在图示方式中,在第一片57的露出于腔室内表面的部分设有粘着层56t。通过设置这样的粘着层56t,吸收材料59由于粘着层56t的粘着力(包括摩擦力)而难以移动,并且利用该难以移动的吸收材料59阻拦了其它的吸收材料59的移动。吸收材料59中的被粘着层56t保持的比例优选大约为30~80重量%。
当粘着层56t的粘着性(粘性)强于某程度以上时,有可能吸收材料59被牢固地粘着保持而发生溶胀受阻,或第二片58的褶58F与第一片57的粘着层56t粘接而阻碍腔室56C膨胀。此外,当粘着层56t的粘着性过弱时,则缺乏防止吸收材料59移动的效果。因此,粘着层56t优选环形褶裥粘着力(ル一プタツク粘着力)为5~40N/25mm、特别优选为15~30N/25mm。这样的粘着层56t可以通过涂布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以及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等橡胶类热熔粘接剂或丙烯系粘接剂等来形成。
粘着层56t也可以局部地进行设置、或设置成如散布状、锯齿状等的图案状,但根据防止吸收材料59移动及制造的简易性的观点,优选在第一片57的露出于腔室56C内表面的部分的全体范围进行设置。而若将粘着层56t设置在第二片58的露出于腔室56C内表面的部分,则有可能由于褶58F的内表面彼此粘着而使腔室56C难以膨胀。因此,优选在该部分整体范围都不设置粘着层56t。此外,当吸收材料59多时,则由于不是全部的吸收材料59都被保持在粘着层56t上,因此吸收材料59会产生分布不均。在这样的情况下,偏置在腔室56C的一侧的吸收材料59会朝具有能够进行膨胀的空间的另一侧边移动边缓缓地膨胀起来。在此,如不增强位于腔室56C内部的上表面的、第二片58与吸收材料59之间的摩擦,就难以防止吸收膨胀中的吸收材料59的移动。因此,优选在第二片58的露出于腔室56C内表面的部分不设置粘着层56t。
粘着层56t也可以单独地形成,但若通过相同的粘接剂一体地形成接合部及粘着层56t,则由于能够一次性地形成接合部和第一片57的粘着层56t,从而容易进行制造,因此是优选的。即,在制造时,可以通过在第一片57的大致整个面上形成粘着层56t并将该粘着层56t与在褶58F内装入了吸收材料59的第二片58贴合来进行制造。
再者,在穿着状态下,在位于比裆间靠前侧的腔室56C内,吸收材料59会偏向末端部,在位于比裆间靠后侧的腔室56C内,吸收材料59会偏向末端部,但该吸收材料59的位置偏置(分别不均)对吸收功能造成的影响少。
再者,为了减轻吸收材料59分布不均造成的影响,在第二片58的露出于腔室56C内表面的部分,优选设平均表面摩擦系数MIU为02以下,特别优选为0.05~0.15,优选表面摩擦系数的波动偏差MMD为0.01以下,特别优选为0.003~0.008,并且优选其表面粗糙度SMD为10微米以下,特别优选为3~7微米。再者,这些均为与腔室的延伸方向有关的数值。这样,若第二片58的露出于腔室56C内表面的部分与吸收材料59的摩擦弱到某程度,则吸收材料59即使在腔室56C内发生分布不均,也会在吸收膨胀时在与第二片58接触后沿着第二片58的内表面移动,吸收材料59会容易扩大,从而能减少分布不均。
此外,当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是粒径为1000μm以下的粒子时,则有可能被封入到腔室56C内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会从第二片58侧脱出。因此,第二片58优选为如SMS无纺布、SMMS无纺布等那样地在在纺粘无纺布层与纺粘无纺布层之间具有熔喷无纺布层的无纺布,其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5~20g/m2,特别优选为8~15g/m2,并且负荷为0.5g/cm2时的厚度优选为0.05~0.25mm,特别优选为0.10~0.20mm。通过采用这样的无纺布,被封入到内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不易从第二片58侧脱出。第一片57也优选采用同样的无纺布,但由于第一片57侧利用粘着层56t使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不易脱出,因此也可以采用其它原材料。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表面片30起皱,优选将表面片30固定于吸收体56,但若在第二片58的褶58F位于表面片30侧的情况下采用以往通常的固定方式,则在腔室56C由于吸收时吸收材料59的膨胀而膨胀并立起时,有可能阻碍腔室56C膨胀、立起。因此,还提出了如下方案:如图5、图14、图15以及图26所示,沿前后方向以与腔室56C的配置间隔对应的间隔将吸收体56的第二片58的至少固定部56b之间的部分断续地与表面片30接合。在该情况下,如图26(a)所示,与表面片30相对的接合部56d优选为第二片的褶58F的顶端,但如图26(b)所示,即使稍微偏移,只要腔室56C的配置间隔与表面片/吸收体的接合部56d的间隔对应,就能够防止表面片30起皱,并且腔室56C能够顺畅地膨胀、立起。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使用在短裤型、带型、垫型的一次性尿布、卫生巾等所有吸收性物品。
标号说明
11:不透液性背面片;12:外装片;12r:折返部分;25:印刷片;200:内装体;30:表面片;40:中间片;50:吸收要素;56:吸收体;56C:腔室(cell);56b、56d:接合部;56t:粘着层;57:第一片;58:第二片;58F:褶;59:吸收材料;60:侧部立体收拢部;62:收拢片。

Claims (22)

1.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具有:第一片,该第一片配置在表面侧及背面侧中的任一侧;第二片,在该第二片排列设置有许多沿预定方向延伸的褶;以及吸收材料,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片与第二片之间,并且第一片及第二片中的至少表面侧的片具有透液性,
将所述第一片与所述第二片的各褶的靠第一片侧的底部接合起来而形成接合部,所述第一片与所述第二片在这些接合部之间不接合而形成管道状的腔室,并且在各腔室内封入有吸收材料,
相邻的所述接合部以预定的间隔分离,
所述吸收材料是至少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粉粒状物,
封入于所述各腔室的内部的吸收材料在未吸收时的表观容积小于所述各腔室内的最大容积,
并且,各腔室内的吸收材料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该腔室内移动,
以所述第二片的各褶倒伏的状态配置所述吸收体,并将所述第二片的各褶的两端部以倒伏状态固定,并且将这些固定部之间的中间部设置成能够立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相邻的所述接合部之间的在所述褶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分离距离构成为比所述接合部的在所述褶的排列设置方向上的宽度大,
在所述倒伏状态下形成为: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腔室与相邻腔室局部重叠,并且,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腔室所形成的所述第二片的双层部分及所述第二片的单层部分中,双层部分不与在相邻腔室所形成的所述第二片的双层部分重叠,
封入于所述各腔室内部的吸收材料在吸收饱和时的表观容积为所述各腔室内的最大容积的70~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体以所述第二片的各褶向一个方向倒伏的状态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透液性表面片,该透液性表面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表面侧;以及不透液性背面片,该不透液性背面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背面侧,
所述吸收体配置成:所述第二片的褶位于所述表面片侧且所述第二片的褶沿着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吸收体的至少所述固定部之间的部分沿前后方向以与腔室的配置间隔对应的间隔而断续地与所述表面片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将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向背侧折返并固定于吸收体的背面,从而所述第二片的各褶的两端部以倒伏状态被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将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向表侧折返并固定于吸收体的表面,从而所述第二片的各褶的两端部以倒伏状态被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将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在前后方向的整个范围固定于所述表面片,从而所述第二片的各褶的两端部以倒伏状态被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片及第二片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多个褶裥部,所述多个褶裥部的折痕沿着与第二片的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褶裥部分别设置于腔室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两侧,并且这些褶裥部设置成向腔室内侧折入的折入部的末端朝向腔室的长度方向中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相邻的褶裥部的向腔室内侧折入的折入部的末端彼此对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褶裥部至少在所述第二片设置有多个。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第二片的褶位于表面侧,且所述第二片具有透液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体的前后方向中间且宽度方向中间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片的褶以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的方式露出于吸收性物品的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体的背面侧设置有不透液性背面片,
该背面片具有:与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重叠的重叠部分;以及从该重叠部分向吸收体的侧方伸出的超出部分,
在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收拢片,所述收拢片具有:根部,该根部固定于从所述背面片的超出部分的表面侧至所述吸收体的两侧部的表面侧的部分;以及从该根部突出的未固定的自由部,
将所述吸收体的两侧部夹持在所述收拢片与背面片之间,从而所述第二片的各褶的两端部以倒伏状态被固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体夹设于透液性表面片与不透液性背面片之间,在表面片的与所述吸收体重叠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中间且宽度方向中间的区域,具有最短径比第二片的褶的配置间隔大的开孔,使得褶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第一片的露出于所述腔室内表面的部分设有粘着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片的粘着层的环形褶裥粘着力是5~40N/25mm。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粘着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片的露出于所述腔室内表面的部分的全体范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透液性表面片,该透液性表面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表面侧;以及不透液性背面片,该不透液性背面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背面侧,
所述吸收体以所述第一片位于所述背面片侧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片的露出于所述腔室内表面的部分的全体范围未设置粘着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利用相同的粘接剂一体地形成所述接合部及所述粘着层。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二片的露出于所述腔室内表面的部分的平均表面摩擦系数MIU为0.2以下,表面摩擦系数的波动偏差MMD为0.01以下,并且表面粗糙度SMD为10微米以下。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是粒径为1000μm以下的粒子,
所述第二片是这样的无纺布:在纺粘无纺布层与纺粘无纺布层之间具有熔喷无纺布层,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5~20g/m2,并且厚度为0.05~0.25mm。
CN201080015342.0A 2009-03-31 2010-03-30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1023786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7942 2009-03-31
JP2009087943A JP5319367B2 (ja) 2009-03-31 2009-03-31 吸収性物品
JP2009087941A JP5319365B2 (ja) 2009-03-31 2009-03-31 吸収性物品
JP2009-087943 2009-03-31
JP2009087942A JP5319366B2 (ja) 2009-03-31 2009-03-31 吸収性物品
JP2009-087941 2009-03-31
JP2009131114A JP4850272B2 (ja) 2009-05-29 2009-05-29 吸収性物品
JP2009-131114 2009-05-29
PCT/JP2010/055638 WO2010113919A1 (ja) 2009-03-31 2010-03-30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8615A CN102378615A (zh) 2012-03-14
CN102378615B true CN102378615B (zh) 2016-01-20

Family

ID=42828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5342.0A Active CN102378615B (zh) 2009-03-31 2010-03-30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672568B1 (zh)
CN (1) CN102378615B (zh)
WO (1) WO20101139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52471A (ja) 2011-01-27 2012-08-16 Unicharm Corp パッド形態を有する吸水性物品
JP6349148B2 (ja) * 2014-05-27 2018-06-2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560015B2 (ja) * 2014-05-30 2019-08-14 花王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175175B1 (ja) * 2016-09-30 2017-08-02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の伸縮構造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JP6396527B1 (ja) * 2017-03-21 2018-09-26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体
KR20200037236A (ko) * 2017-08-04 2020-04-08 가부시키가이샤 즈이코 흡수체의 제조방법, 흡수체의 제조장치 및 흡수체
CN111374832B (zh) * 2018-12-29 2022-12-30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JP7187352B2 (ja) * 2019-02-27 2022-12-12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159144B2 (ja) * 2019-09-27 2022-10-24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N111184607A (zh) * 2020-02-21 2020-05-22 湖北丝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制品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1219A (en) * 1993-07-28 1995-09-19 Paragon Trade Brands, Inc. Stretchable absorbent art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3727A (en) * 1985-01-07 1987-02-17 Rosenbaum Richard J Absorbant pad
US4699808A (en) 1986-08-15 1987-10-13 Personal Products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powder into fibrous web structures
JP3375153B2 (ja) * 1992-08-13 2003-02-10 株式会社日本吸収体技術研究所 シート状吸収体
DK169670B1 (da) 1992-12-22 1995-01-09 Cheminova Agro As Fremgangsmåde til fremstilling af 2,3,5,6-tetrachlorpyridin
JP3190761B2 (ja) 1993-03-16 2001-07-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体液処理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4422956A1 (de) * 1994-06-30 1996-01-04 Schickedanz Ver Papierwerk Absorbierender Hygieneartikel zur Aufnahme von Körperflüssigkeiten
US5643238A (en) * 1995-09-29 1997-07-01 Paragon Trade Brands, Inc. Absorbent core structure comprised of storage and acquisition cells
US6175056B1 (en) * 1996-04-29 2001-01-16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n expanding topsheet and being capable of self-shaping in use
JP3594103B2 (ja) * 1996-06-10 2004-11-24 花王株式会社 吸水性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3499375B2 (ja) 1996-07-02 2004-02-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47985B2 (ja) * 1997-05-15 2007-07-25 株式会社日本吸収体技術研究所 チューブ状吸収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吸収体製品
JP3398096B2 (ja) * 1999-07-29 2003-04-21 株式会社リブドゥ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使い捨てパンツ
TW527180B (en) * 2001-02-02 2003-04-11 Daio Paper Coporation Body fluid absorbing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article
JP3892324B2 (ja) * 2002-03-13 2007-03-14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体液吸収性物品
JP4050998B2 (ja) * 2003-04-18 2008-02-20 株式会社リブドゥ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4137767B2 (ja) * 2003-11-07 2008-08-2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使い捨ておむつ
US20060202379A1 (en) 2005-03-11 2006-09-14 Rachelle Bentley Method of making absorbent core structures with encapsulated superabsorbent material
US20060206073A1 (en) 2005-03-11 2006-09-14 Crane Patrick L Insitube-formed absorbent core structures
JP2007175376A (ja) * 2005-12-28 2007-07-12 Creative Kamiya Kk 液体吸収製品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1219A (en) * 1993-07-28 1995-09-19 Paragon Trade Brands, Inc. Stretchable absorbent art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72568B1 (ko) 2016-11-03
KR20120022823A (ko) 2012-03-12
WO2010113919A1 (ja) 2010-10-07
CN102378615A (zh) 2012-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8615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1909568B (zh)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JP508577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850272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02281853B (zh)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及其制造方法
CN204971881U (zh) 吸收性物品的伸缩结构
CN106029028B (zh) 吸收性物品的伸缩结构的制造方法、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CN101677898B (zh) 一次性尿布
CN107260404A (zh) 吸收性物品的伸缩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60401A (zh) 吸收性物品的伸缩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5142589A (zh) 吸收性物品的伸缩结构和吸收性物品的伸缩结构的制造方法
JP551768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902411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368987B (zh) 具有间断的侧接合的吸液制品
TWI738874B (zh) 拋棄式穿著用物品、及有孔不織布的黏貼方法
WO2017056715A1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1936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225818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05579005A (zh) 吸收性物品的伸缩结构、具备该伸缩结构的吸收性物品、以及吸收性物品的伸缩结构的形成方法
JP6247728B1 (ja)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及び有孔不織布の貼り付け方法
RU2747616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и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впитывающего изделия
JP531936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8289640A (ja) 吸収性物品
JP553654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319366B2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