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6493B - 螺线管装置 - Google Patents

螺线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6493B
CN102376493B CN201110251922.6A CN201110251922A CN102376493B CN 102376493 B CN102376493 B CN 102376493B CN 201110251922 A CN201110251922 A CN 201110251922A CN 102376493 B CN102376493 B CN 1023764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taining part
peristome
cylindric maintaining
cylindric
thread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19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6493A (zh
Inventor
新美正巳
片平晃二
秋山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764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64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64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64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2Non-polarised relays
    • H01H51/04Non-polarised relays with single armature; with single set of ganged armatures
    • H01H51/06Armature is movable between two limit positions of rest and is moved in one direction due to energis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 and after the electromagnet is de-energised is returned by energy stored during the movement in the first direction, e.g. by using a spring, by using a permanent magnet, by gravity
    • H01H51/065Relays having a pair of normally open contacts rigidly fixed to a magnetic core movable along the axis of a solenoid, e.g. relays for starting automobi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coils, e.g. lea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在一种螺线管装置中,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开口部。一个凸缘部设有第一和第二槽口部。在激励线圈中,一个线端部由第一圆筒状保持部保持、并且在该一个线端部从第一槽口部被拉到凸缘部的内侧之后立即弯曲。线构件围绕缠绕鼓部朝向圆周方向上的与第一开口部的开口方向相反的另一侧缠绕并缠绕预定圈数。之后,另一线端部在第二槽口部的紧前面处沿轴向方向弯曲、并且从第二槽口部被拉出到凸缘部的外侧、然后由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保持。

Description

螺线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线管装置,其包括两个圆筒状保持部,它们保持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和缠绕结束侧的线端部。
背景技术
作为常规技术,JP-A-2009-191843公开了一种用于起动器的电磁开关。该电磁开关结合有螺线管,其通过使用电磁吸引力将起动器的小齿轮推出到发动机的环形齿轮侧。
螺线管具有围绕由树脂制成的绕线管缠绕的激励线圈。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和缠绕结束侧的线端部由两个圆筒状保持部保持,圆筒状保持部从绕线管的凸缘部在其轴向方向上延伸。开口部分别形成在两个圆筒状保持部中。开口部在圆筒状保持部的沿其轴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在圆筒状保持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中开口。作为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的一个线端部从圆筒状保持部中的一个的开口部容纳并保持在该一个圆筒状保持部中。作为激励线圈的缠绕结束侧的另一线端部从圆筒状保持部中的另一个的开口部容纳并保持在该另一圆筒状保持部中。
在包括JP-A-2009-191843中所公开的螺线管的常规螺线管中,在激励线圈的线构件围绕绕线管缠绕预定圈数之后,已缠绕的线圈部需要被锁定,以防止由于松开的已缠绕的线圈部而导致的绕组失败。作为用于锁定这种松开的手段,通常使用这样的方法,在该方法中,粘合带、塑料绳线等围绕线圈的外周表面缠绕。
但是,以上方法增加了所需的制造设备的数目、和制造工序的数目,这使缠绕工序的自动化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螺线管装置,其能够简化用于缠绕激励线圈的设备并且减少用于缠绕的制造工序的数目。
作为所述实施方式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螺线管装置,所述螺线管装置包括:绕线管,所述绕线管包括圆筒状的缠绕鼓部,并且在所述绕线管中,在所述缠绕鼓部的沿轴向方向的两端上分别形成有凸缘部;激励线圈,所述激励线圈通过围绕所述绕线管缠绕线构件形成;以及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和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从所述凸缘部中的形成在所述缠绕鼓部的一个端侧上的一个凸缘部沿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且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和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分别保持所述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和缠绕结束侧的线端部。其中,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具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在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的沿其轴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在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中开口,以容纳所述线端部中的属于所述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的一个线端部,并且开口方向面向所述凸缘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具有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在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的沿其轴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在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中开口,以容纳所述线端部中的属于所述激励线圈的缠绕结束侧的另一线端部,并且开口方向面向所述凸缘部的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侧,所述凸缘部中的一个凸缘部设有第一槽口部和第二槽口部,所述第一槽口部与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连通、并且沿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开口方向开口且通向所述凸缘部的外周边缘,并且,所述第二槽口部与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连通,并且沿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开口方向开口且通向所述凸缘部的外周边缘,以及,在所述激励线圈中,所述线端部中的上述一个线端部由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保持、并且在所述线端部中的该一个线端部从所述第一槽口部被拉到所述凸缘部的内侧之后立即弯曲,所述线构件围绕所述缠绕鼓部朝向圆周方向上的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开口方向相反的另一侧缠绕、并且缠绕预定圈数,之后,所述线端部中的上述另一线端部在所述第二槽口部的紧前面处沿轴向方向弯曲、并且从所述第二槽口部被拉出到所述凸缘部的外侧、然后由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保持。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第一螺线管沿其轴向方向的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螺线管的缠绕开始侧的侧视图(沿图1的“A”方向观察的图);
图3是示出第一螺线管的缠绕结束侧的侧视图(沿图1的“B”方向观察的图);
图4A是绕线管的纵截面图(沿图4B的“C”方向观察的图);
图4B是绕线管沿其轴向方向从一个凸缘部侧观察的视图;
图5是电磁开关的纵截面图;以及
图6是示出第一圆筒状保持部的沿轴向方向的端面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下面描述实施方式。为了省去不必要的说明,在所有附图中,彼此等同或相似的部件被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这样的示例,在该示例中,实施方式的螺线管装置用于安装在用于发动机起动的起动器中的电磁开关。
如在图5中所示,电磁开关1包括第一螺线管2和第二螺线管3。第一螺线管2产生起磁力,用于将起动器的小齿轮(未示出)推出到发动机的环形齿轮侧。第二螺线管3产生起磁力,用于断开和闭合设置在起动器的马达电路中的主触点(后面描述)。螺线管2、3通过接连地容纳在开关盒4中而被一体地构造。
通过围绕由树脂制成的绕线管5和6缠绕诸如铜线之类的线构件而分别形成第一和第二螺线管2和3。第一螺线管2容纳在开关盒4的一侧(在图5中左侧)。第二螺线管3容纳在开关盒4的另一侧。
第一和第二螺线管2和3的分别从绕线管5和6引出的一个线端部连接到第一和第二通电端子(未示出)。当电流从电池流过第一和第二通电端子时,形成电磁体。第一和第二螺线管2和3的另一线端部通过例如经由焊接等连接到磁板18(后面描述)的表面来接地。注意,如在图5中所示,第一螺线管2的两个线端部2a和2b在由圆筒状保持部7和8分别保持的状态下、分别在轴向方向上引出。后面详细地说明圆筒状保持部7和8。
开关盒4在沿其轴向方向的一个端侧具有圆形底面。开关盒4具有带底的圆筒形状,其中它的另一侧开口。树脂盖9附接到开关盒4的在另一侧的开口部。
在开关盒4中,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一体地接连地设置。第一磁轭在第一螺线管2的外周上形成磁通路线。第二磁轭在第二螺线管3的外周上形成磁通路线。开关盒4的沿轴向方向的、形成第一磁轭的一个端侧的内径小于开关盒4的沿轴向方向的、形成第二磁轭的另一端侧的内径。台阶形成在第一磁轭的内周表面与第二磁轭的内周表面之间。也就是,开关盒4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端侧的壁厚比开关盒4的在轴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壁厚大内径的差。
圆形固定板10、固定芯11、第一移动芯12、第二移动芯13等布置在开关盒4内部。固定板10在第一螺线管2与第二螺线管3之间形成磁通路线。固定芯11装配到固定板10的内周中并且固定到固定板10的内周。第一移动芯12在与固定芯11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面对置的同时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第二移动芯13在与固定芯11的在轴向方向上的另一端面对置的同时在轴向方向上移动。
固定板10布置成与电磁开关1的轴向方向正交。使外周部的一个端侧的表面与上述台阶接触,由此限制固定板10在轴向方向上向一个端侧的运动。
另外,诸如橡胶或盘簧之类的弹性体14相对于第一螺线管2在轴向方向上布置在与固定板相反的一侧,也就是,在开关盒4的底面侧。由于弹性体14的弹力,第一螺线管2被挤压在固定板10的一个端侧的表面上,由此限制第一螺线管2在轴向方向上的运动。
在固定芯11中,第一固定芯11a和第二固定芯11b一体地设置。通过对第一螺线管2通电,第一固定芯11a被磁化。通过对第二螺线管3通电,第二固定芯11b被磁化。
当在第一移动芯12与磁化的第一固定芯11a之间产生吸引力时,第一移动芯12压缩第一返回弹簧15并且与第一固定芯11a的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面(图5中的左端面)接触。当停止对第一螺线管2通电并且吸引力终止时,第一移动芯12通过第一返回弹簧15的反作用力在图5中向左被推回。
当在第二移动芯13与磁化的第二固定芯11b之间产生吸引力时,第二移动芯13压缩第二返回弹簧16并且与第二固定芯11b的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面(在图5中右端面)接触。当停止对第二螺线管3通电并且吸引力终止时,第二移动芯13通过第二返回弹簧16的反作用力在图5中向右被推回。
形成磁通路线的辅助磁轭17、和磁板18分别布置在第二螺线管3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和第二螺线管3的在轴向方向上与固定板相反的一侧。
辅助磁轭17具有圆筒形状并且插入开关盒4的形成第二磁轭的另一端侧的内周中。使辅助磁轭17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端侧的端面与固定板10的表面接触,由此定位辅助磁轭17。由于辅助磁轭17布置在其厚度小于第一磁轭的厚度的第二磁轭的内周中,所以在第二螺线管3的沿径向方向的外周侧形成的磁通路线的截面面积增大。
磁板18布置成与第二螺线管3的轴向方向正交。使磁板18的外周部的一个端侧的表面与辅助磁轭17的端面接触,由此磁板18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端侧被定位。
树脂盖9具有带底的形状,其具有圆筒状本体部。本体部插入开关盒4的开口部中,由此树脂盖9结合到开关盒4中。开关盒4的开口部的局部或整个圆周卷边地压接到围绕本体部的外周形成的台阶部上,由此固定树脂盖9。
具有螺栓形状的电池端子19和马达端子20附接到树脂盖9并且利用卷边压接式垫圈21固定到树脂盖9。
另外,树脂盖9在其中包括电池侧固定触点22、马达侧固定触点23以及移动触点24。电池侧固定触点22与电池端子19一体地设置。马达侧固定触点23与马达端子20一体地设置。在移动触点24与两个固定触点22和23对置的状态下,移动触点24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移动触点24与第二移动芯13的运动同步地在两个固定触点22与23之间电连接和断开。注意,固定触点22和23可设置为与电池端子19和马达端子20分开的构件,并且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到电池端子19和马达端子20。
移动触点24相对于固定触点22和23在轴向方向上布置在另一端侧(在图5中右侧),并且由固定到第二移动芯13的树脂杆25的端面支承。通过接触压力弹簧26的加载,移动触点24被推靠在杆25的端面上。注意,由于第二返回弹簧16的加载大于接触压力弹簧26的加载,所以当第二螺线管3不通电时,在接触压力弹簧26被压缩的状态下,移动触点24置于树脂盖9的内部放置表面上。当移动触点24通过接触压力弹簧26被偏置并且与固定触点22和23接触时,电流经由移动触点24在固定触点22与23之间传导,由此闭合主触点(开状态)。当移动触点24与固定触点22和23脱离时,固定触点22与23之间的传导被中断,由此断开主触点(关状态)。
接下来,详细地描述第一螺线管2。
首先,描述绕线管5的构造。图4A和4B仅示出绕线管5。实践中,后面描述的两个圆筒状保持部7和8与绕线管5一体地利用树脂模制。
如在图4A中所示,绕线管5包括圆筒状缠绕鼓部5a和一对凸缘部5b。凸缘部5b分别形成在缠绕鼓部5a的两端上。
凸缘部5b中的一个(在图5中右侧)布置在固定板10侧。凸缘部5b设有第一槽口部5c和第二槽口部5d。当围绕缠绕鼓部5a缠绕第一螺线管2时,作为缠绕开始侧的一个线端部2a经由第一槽口部5c被拉入凸缘部5b的内侧,也就是,缠绕鼓部5a侧,并且作为缠绕结束侧的另一线端部2b经由第二槽口部5d被拉出到凸缘部5b的外侧。
如在图4B中所示,第一槽口部5c和第二槽口部5d分别形成为关于圆周方向从凸缘部5b的外周边缘略微向内周侧线性切割。另外,第一和第二槽口部5c和5d的开口方向关于凸缘部5b的圆周方向相反。也就是,第一槽口部5c开口成面向圆周方向上的一侧。第二槽口部5d开口成面向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侧。
第一槽口部5c和第二槽口部5d在凸缘部5b的沿径向方向彼此相反的位置处,换言之,在沿圆周方向彼此分开180度角的位置处,分别具有最深部,这些最深部已从凸缘部5b的外周边缘最深地切割。另外,最深部在凸缘部5b的径向方向上形成在下述位置处,所述位置与缠绕在缠绕鼓部5a上的第一螺线管2的最外圆周上的那些位置基本上相同。
此外,如在图2中所示,从第一槽口部5c在凸缘部5b的内表面且在第一螺线管2的缠绕方向上设置台阶5e。凸缘部5b的形成台阶5e的部分的厚度以台阶5e的厚度更小。设置台阶5e,以便当围绕绕线管5开始缠绕第一螺线管2时,将从第一槽口部5c拉入凸缘部5b的内侧的一个线端部2a引导到缠绕鼓部5a的外周表面。
接下来,说明圆筒状保持部(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7和8)的构造。
第一圆筒状保持部7轴向保持第一螺线管2的一个线端部2a。第二圆筒状保持部8轴向保持第一螺线管2的另一线端部2b。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7和8分别与形成在凸缘部5b中的一个中的第一和第二槽口部5c和5d连通。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7和8在轴向方向上从凸缘部5b的外表面延伸。
另外,如在图2和3中所示,第一圆筒状保持部7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8分别设有第一开口部7a和第二开口部8a,它们在其沿轴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在其外周的一部分中开口。如在图1中所示,第一开口部7a朝向圆周方向上的一侧开口,这是与第一槽口部5c开口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第二开口部8a朝向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侧开口,这是与第二槽口部5d开口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7和8的与轴向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基本U形或者基本上弯曲成方形的三条边的形状。第一和第二开口部7a和8a的宽度略微大于第一螺线管2的线直径,也就是,第一螺线管2的材料的直径。
接下来,将说明第一螺线管2的缠绕方法。
将第一螺线管2的作为缠绕开始侧的一个线端部2a从第一开口部7a容纳在第一圆筒状保持部7中,然后经由第一槽口部5c拉入凸缘部5b的内侧。如在图2中所示,在凸缘部5b内侧,将第一螺线管2在第一槽口部5c与台阶5e彼此相交的拐角部上以基本直角弯曲,然后围绕缠绕鼓部5a的外周、并且朝向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侧缠绕,这与第一开口部7a的开口方向相反。
在第一螺线管2缠绕预定圈数之后,如图3所示,将作为缠绕结束侧的另一线端部2b以基本直角、并且在第二槽口部5d紧前面的位置处在轴向方向上弯曲。接着,经由第二槽口部5d将另一线端部2b引出到凸缘部5b的外侧。此外,将另一线端部2b从第二开口部8a容纳在第二圆筒状保持部8中并且将其保持在轴向方向上。
(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
在第一螺线管2的缠绕开始侧,由第一圆筒状保持部7保持的一个线端部2a经由第一槽口部5c拉入凸缘部5b的内侧。在凸缘部5b的内侧,第一螺线管2在第一槽口部5c与台阶5e彼此相交的拐角部上以基本直角弯曲,然后围绕缠绕鼓部5a的外周、并朝向圆周方向上的与第一开口部7a的开口方向相反的另一侧缠绕。
另外,在第一螺线管2的缠绕结束侧,另一线端部2b以基本直角、并且在形成于凸缘部5b中的第二槽口部5d紧前面的位置处在轴向方向上弯曲。接着,另一线端部2b经由第二槽口部5d引出到凸缘部5b的外侧。此外,另一线端部2b由第二圆筒状保持部8保持。
根据该缠绕方法,第一螺线管2的线端部2a和2b能够被可靠地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7和8中,由此围绕缠绕鼓部5a的外周缠绕的已缠绕的线圈部变得难以松开。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松开的已缠绕的线圈部而导致的线圈失效。结果,能够消除围绕线圈的外周表面缠绕粘合带、塑料绳线等的工序。因此,由于简化的用于缠绕的设备,减小了设备的成本,并且能够减少用于缠绕的制造工序的数目。
另外,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7和8的与轴向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基本U形或者基本上弯曲成方形的三条边的形状。由于第一和第二开口部7a和8a的宽度略微大于第一螺线管的线直径(材料的直径),所以第一螺线管2的线端部2a和2b能够从第一和第二开口部7a和8a容易地插入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7和8中,由此改进缠绕工序的作业性。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止挡部27设置在描述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7和8中。
例如,设置在第一圆筒状保持部7中的止挡部27如在图6中所示地形成为钩形,使得止挡部27的开口部的宽度从第一开口部7a的开口侧向背侧逐渐减小。另外,第一开口部7a的止挡部27绕其设置的开口部的最小宽度w小于第一螺线管2的线直径d。
根据以上构造,通过止挡部27,防止第一螺线管2的容纳在第一圆筒状保持部7中的一个线端部2a容易地从第一开口部7a拉出。也就是,由于一个线端部2a不容易地从第一圆筒状保持部7拉出,所以能够改进一个线端部2a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保持部27形成为使得其开口部的宽度从第一开口部7a的开口侧向背侧逐渐减小,所以一个线端部2a能够利用低加载安装在第一圆筒状保持部7中。因此,作业性不会由于止挡部27而大大地降低。
注意,虽然图6示出设置在第一圆筒状保持部7中的止挡部27,但是具有与止挡部27的形状相同的形状的止挡部设置在第二圆筒状保持部8中。
另外,止挡部27绕其设置的开口部的最小宽度w能够等于或略微大于第一螺线管2的线直径d。
(改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电磁开关1的一个示例,其中第一螺线管2和第二螺线管3通过容纳在公共开关盒4中而被一体地构造。但是,第一螺线管2和第二螺线管3可分别容纳在各单个盒中,使得螺线管2和3单独地设置。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构造应用于将起动器的小齿轮推出到发动机的环形齿轮侧的第一螺线管2。例如,本发明的构造可应用于断开和闭合电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下面,将总结上述实施方式的方面。
作为所述实施方式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螺线管装置,其包括:绕线管,绕线管包括圆筒状缠绕鼓部,并且在绕线管中,凸缘部分别形成在缠绕鼓部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两端上;激励线圈,通过围绕绕线管缠绕线构件形成该激励线圈;以及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它们在轴向方向上从形成在缠绕鼓部的一个端侧的凸缘部中的一个延伸、并且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且它们分别保持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和缠绕结束侧的线端部。其中,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具有第一开口部,其在第一圆筒状保持部的沿其轴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在第一圆筒状保持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中开口,以容纳线端部中的作为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的一个线端部,并且开口方向面向凸缘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一侧,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具有第二开口部,其在第二圆筒状保持部的沿其轴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在第二圆筒状保持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中开口,以容纳线端部中的作为激励线圈的缠绕结束侧的另一线端部,并且开口方向面向凸缘部的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侧。
另外,凸缘部中的一个设有第一槽口部和第二槽口部,第一槽口部与第一圆筒状保持部连通,并且在第一开口部的开口方向上开口并且开口至凸缘部的外周边缘,并且,第二槽口部与第二圆筒状保持部连通并且在第二开口部的开口方向上开口并且开口至凸缘部的外周边缘。
在激励线圈中,线端部中的一个由第一圆筒状保持部保持,并且在线端部中的一个从第一槽口部拉到凸缘部的内侧之后立即弯曲,线构件围绕缠绕鼓部朝向与第一开口部的开口方向相反的、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侧缠绕,并且缠绕预定圈数,之后,线端部中的另一个在第二槽口部紧前面处在轴向方向上弯曲,并且从第二槽口部拉出到凸缘部的外侧,然后由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保持。
在螺线管装置中,当激励线圈的线构件围绕绕线管的缠绕鼓部缠绕时,在缠绕开始侧,在容纳在第一圆筒状保持部中的一个线端部被拉入凸缘部的内侧之后,立即弯曲该一个线端部。然后,线构件围绕缠绕鼓部的外周朝向圆周方向上的与第一开口部的开口方向相反的另一侧缠绕。在缠绕结束侧,另一线端部在第二槽口部紧前面处在轴向方向上弯曲并且被拉出到凸缘部的外侧,然后从第二开口部容纳在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中。
因此,由于激励线圈的一个线端部和另一线端部能够分别可靠地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中,所以已缠绕的线圈部变得难以松开,并且能够防止由于松开的已缠绕的线圈部而导致的绕组失效。结果,能够消除围绕线圈的外周表面缠绕粘合带、塑料绳线等的工序。因此,由于简化的用于缠绕的设备,减小了设备的成本,并且能够减少用于缠绕的制造工序的数目。
在螺线管装置中,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形成在凸缘部的在径向方向上的最外圆周部上。
在该情形中,能够缠绕激励线圈直到达到接近凸缘部的周边。换言之,凸缘部的外部直径不必大于激励线圈的缠绕直径(已缠绕的线圈部的外部直径)。因此,能够使螺线管装置小型化。
在螺线管装置中,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的与轴向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基本U形,或者基本上弯曲成方形的三条边的形状,并且第一和第二开口部的宽度略微大于激励线圈的线直径,也就是,激励线圈的材料的直径。
由于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基本U形,或者基本上弯曲成方形的三条边的形状,所以第一和第二开口部的宽度能够大于激励线圈的线直径。因此,激励线圈的线端部能够容易地引入到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中,由此改进了缠绕工序的作业性。
在螺线管装置中,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分别设有形成为钩形的止挡部,使得止挡部的开口部的宽度从第一和第二开口部的开口侧向背侧逐渐减小。
在该情形中,由于通过止挡部、激励线圈的容纳在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中的线端部变得难以从第一和第二开口部中引出,所以能够改进线端部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止挡部形成为使得止挡部的开口部的宽度从第一和第二开口部的开口侧向背侧逐渐减小,所以能够利用低加载将激励线圈的线端部引入到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中。
在螺线管装置中,止挡部绕其设置的开口部的最小宽度小于激励线圈的线直径,也就是,激励线圈的材料的直径。
在该情形中,能够由止挡部可靠地保持激励线圈的容纳在第一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中的线端部。也就是,由于绕其设置的止挡部的开口部的最小宽度小于激励线圈的线直径,所以激励线圈的容纳在第一和第二保持部中的线端部并不容易地从第一和第二开口部中引出,由此能够改进线端部的稳定性。
将会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构造,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想到的任何及所有的改型、改变或等同物应当被视为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螺线管装置,包括:
绕线管,所述绕线管包括圆筒状的缠绕鼓部,并且在所述绕线管中,在所述缠绕鼓部的沿轴向方向的两端上分别形成有凸缘部;
激励线圈,所述激励线圈通过围绕所述绕线管缠绕线构件形成;以及
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和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从所述凸缘部中的形成在所述缠绕鼓部的一个端侧上的一个凸缘部沿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且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和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分别保持所述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和缠绕结束侧的线端部,其中,
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具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在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的沿其轴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在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中开口,以容纳所述线端部中的属于所述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的一个线端部,并且开口方向面向所述一个凸缘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一侧,
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具有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在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的沿其轴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在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中开口,以容纳所述线端部中的属于所述激励线圈的缠绕结束侧的另一线端部,并且开口方向面向所述一个凸缘部的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侧,
所述一个凸缘部设有第一槽口部和第二槽口部,所述第一槽口部与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连通、并且沿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开口方向开口且通向所述一个凸缘部的外周边缘,并且,所述第二槽口部与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连通、并且沿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开口方向开口且通向所述一个凸缘部的外周边缘,以及
在所述激励线圈中,所述线端部中的上述一个线端部由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保持、并且在所述线端部中的该一个线端部从所述第一槽口部被拉到所述一个凸缘部的内侧之后立即朝向圆周方向上的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开口方向相反的另一侧弯曲,所述线构件围绕所述缠绕鼓部朝向该另一侧缠绕、并且缠绕预定圈数,之后,所述线端部中的上述另一线端部在所述第二槽口部的紧前面处沿轴向方向弯曲、并且从所述第二槽口部被拉出到所述一个凸缘部的外侧、然后由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和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形成在所述一个凸缘部的沿径向方向的最外圆周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和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的与轴向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基本U形、或者为基本上弯曲成方形的三条边的形状,并且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宽度略微大于所述激励线圈的线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和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分别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形成为钩形,从而使得所述止挡部的开口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开口侧向背侧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中,
设置有所述止挡部的所述开口部的最小宽度小于所述激励线圈的线直径。
CN201110251922.6A 2010-08-24 2011-08-24 螺线管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764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6935 2010-08-24
JP2010186935A JP5659625B2 (ja) 2010-08-24 2010-08-24 ソレノイ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6493A CN102376493A (zh) 2012-03-14
CN102376493B true CN102376493B (zh) 2015-05-13

Family

ID=45566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192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76493B (zh) 2010-08-24 2011-08-24 螺线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44837B2 (zh)
JP (1) JP5659625B2 (zh)
CN (1) CN102376493B (zh)
DE (1) DE1020110529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67551A (ja) * 2011-02-10 2012-09-06 Denso Corp 電磁スイッチ装置
CN103363176B (zh) * 2012-03-28 2016-08-03 伊顿公司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JP5962575B2 (ja) * 2013-04-23 2016-08-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タータ
JP6361480B2 (ja) * 2014-11-25 2018-07-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タータ用電磁スイッチ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8365A (zh) * 2006-05-12 2009-05-20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7974Y1 (zh) * 1969-11-20 1974-05-10
JPS5631006Y2 (zh) * 1976-08-11 1981-07-23
JPS5374068U (zh) * 1976-11-24 1978-06-21
DE3431471A1 (de) * 1984-08-27 1986-03-06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Spulenkoerper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bewicklung und verschaltung mit einer aeusseren anschlussleitung
JPS62190322U (zh) * 1986-05-26 1987-12-03
US5021760A (en) * 1989-10-03 1991-06-04 Clum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 Solenoid switch contact and mounting assembly
JPH03159205A (ja) * 1989-11-17 1991-07-09 Seiko Epson Corp コイルボビン
JPH0512904A (ja) 1991-06-28 1993-01-22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表示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EP0662696B1 (en) * 1994-01-11 1998-03-18 Smc Corporatio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olenoid device for electromagnetic valves
JP3464443B2 (ja) * 2000-10-26 2003-1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機器
US6762663B2 (en) * 2001-04-06 2004-07-13 Denso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for starter
JP3825311B2 (ja) * 2001-12-04 2006-09-27 Smc株式会社 電磁弁
EP2080898B1 (en) 2008-01-18 2020-03-11 Denso Corporation Starter with compact structure
JP5212065B2 (ja) 2008-01-18 2013-06-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タータ
JP5271104B2 (ja) 2009-02-13 2013-08-21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リニアイメージセンサ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8365A (zh) * 2006-05-12 2009-05-20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49163A (ja) 2012-03-08
DE102011052921A1 (de) 2012-03-01
US20120049989A1 (en) 2012-03-01
CN102376493A (zh) 2012-03-14
JP5659625B2 (ja) 2015-01-28
US8344837B2 (en) 2013-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89012B2 (en) Electromagnetic coil assembly
CN101630567B (zh) 极化电磁铁装置
US8446239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US8237524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CN101728888B (zh) 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
EP3087661B1 (en) Stator and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2376493B (zh) 螺线管装置
CN101728887B (zh) 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
WO2011118357A1 (ja) ステータ用電磁石及びステータ用電磁石の製造方法
US7859380B2 (en) Bobbin assembly
US20170353070A1 (en) Stator assembly for motor
WO2019142289A1 (ja) 電動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12910117B (zh) 发夹式绕组电机的定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242585A (ja) 電磁スイッ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041924A (ja) モータ
CN112688461A (zh) 电机的定子以及电机
JP2009130979A (ja) 回転電機
US10396614B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stator
CN214124988U (zh) 电机的定子以及电机
JP4121088B2 (ja) スタータ用電磁スイッチ
CN110832742B (zh) 定子和定子的制造方法
WO2017208335A1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US20210257890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ic pump
EP1162366A1 (en) Ignition coil for motor vehicles
EP3482485A1 (en) Claw pole type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