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2144A - 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及头枕位置调整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及头枕位置调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2144A
CN102362144A CN201080013717XA CN201080013717A CN102362144A CN 102362144 A CN102362144 A CN 102362144A CN 201080013717X A CN201080013717X A CN 201080013717XA CN 201080013717 A CN201080013717 A CN 201080013717A CN 102362144 A CN102362144 A CN 1023621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static capacitance
headrest
distance
capacitance value
explo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37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62144B (zh
Inventor
山口佑一郎
大崎卓也
野口雄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Electric Wire Co ltd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Electric Wi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Electric Wi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Electric Wi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62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2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621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21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G01B7/023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between sensor and obje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68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using sensors or detectors for adapting the seat or seat part, e.g. to the position of an occupa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76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reaction to emergency situations, e.g. cras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8Head-res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e.g.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res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14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r clearance between spaced objects or spaced apertu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28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contours or curvatures

Abstract

头枕位置调整装置(100)具备距离测定装置(10)和驱动电动机部(30),距离测定装置(10)具备多个探测电极(11~15)和检测电路(20)。检测电路(20)具备与各探测电极(11~15)一对一地连接的多个静电电容探测电路(21~25)和运算处理电路(28),驱动电动机部(30)具备电动机驱动电路和驱动电动机。检测电路(20)基于检测出的静电电容值而运算表示最上配置及最下配置的探测电极(15、11)的位置及输出值的点与表示最大输出值的位置及输出值的点所成的距离算出角度θ,测定电极头部间距离L。基于测定结果而进行头枕(43)的位置调整动作。

Description

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及头枕位置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汽车等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进行测定并加以利用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及头枕位置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对例如汽车等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的位置进行调整的装置,已知有一种车辆用头枕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第6-8页,第1-4图))。该车辆用头枕装置中,使头枕前部向全开位置方向移动时,ECU基于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判断头枕前部与乘坐者头部的接近,并使头枕前部停止。
该ECU基于静电电容传感器的相对于基准的静电电容值的绝对电容变化,或基于静电电容值的变化量,而判断为头枕前部与乘坐者头部接近。
另外,乘坐者保护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第3-6页,第1-5图))是在物体发生碰撞的碰撞前阶段使能够相对于车辆向车辆前方移动的头枕从车辆后方移动的装置,基于静电电容传感器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方式而控制头枕的前方移动量。
而且,乘坐者探测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第3-5页,第一-4图))使以水平状态上下分隔配置在座椅的靠背部(座椅靠背)上的多个带状的天线电极的周围产生微弱电场。基于该微弱电场而检测流向天线电极的电流。
并且,基于检测到的电流而提取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坐者的肩线,并基于该肩线而探测头部位置,并将基于该探测结果的数据向气囊装置发送。如此将气囊装置的气囊设置成可展开或不可展开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181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3102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3470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用头枕装置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乘坐者保护装置中,例如为了判定乘坐者头部与头枕之间的距离,而不得不经常使头枕移动。而且,在头枕进行动作时,若乘坐者头部移动,则存在错误检测移动量的情况。因此,存在产生多余的电力消耗,且运算结果产生误差,难以进行准确的距离判定而使头枕移动的情况。
此外,上述的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乘坐者探测系统是探测乘坐者的体格的系统,因此例如存在不适用于保持头枕与乘坐者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系统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用于消除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测定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尤其是防止头枕的多余的动作而自动准确地调整头枕的位置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及头枕位置调整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探测电极,在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上以沿着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状态设置,探测落座于所述座席的人体的头部与所述头枕之间的静电电容;检测电路,检测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距离测定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测定表示所述头枕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在将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的二维坐标上,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不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所述距离测定单元算出距离算出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距离算出角度是将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与将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所述距离测定单元算出如下直线的倾斜角的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直线是将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
另外,本发明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探测电极,在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上以沿着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状态设置,探测落座于所述座席的人体的头部与所述头枕之间的静电电容;检测电路,检测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距离测定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测定表示所述头枕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在将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的二维坐标上,所述距离测定单元算出如下直线的倾斜角的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直线是将表示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
此外,本发明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探测电极,在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上以沿着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状态设置,探测落座于所述座席的人体的头部与所述头枕之间的静电电容;检测电路,检测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距离测定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测定表示所述头枕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在将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的二维坐标上,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不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所述距离测定单元算出距离算出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距离算出角度是将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位于该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上方的探测电极中的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与将表示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位于该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下方的探测电极中的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所述距离测定单元算出如下直线的倾斜角的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直线是将表示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
所述距离测定单元例如求出第一距离算出角度和第二距离算出角度,基于所述第一及第二距离算出角度而算出所述距离算出角度,其中,该第一距离算出角度是将配置在所述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和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连结的所述直线与基准直线所成的角度,该基准直线是从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朝向所述一个轴以正交的方式延伸的直线,该第二距离算出角度是将配置在所述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与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连结的所述直线与所述基准直线所成的角度。
所述距离测定单元例如对所述距离算出角度、与预先设定的距离及角度的关系曲线数据进行比较,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
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例如形成为在所述头枕的前表面侧的与所述高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矩形长条状,所述检测电路例如具备多个静电电容探测电路,该多个静电电容探测电路与所述多个探测电极分别一对一连接,并输出基于由各探测电极所探测到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
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例如形成为在所述头枕的前表面侧的与所述高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矩形长条状,所述检测电路例如具备:切换电路,与所述多个探测电极连接;静电电容探测电路,输出基于利用各探测电极所探测到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其中,所述各探测电极经由所述切换电路不同时地连接。
本发明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位置调整单元,该位置调整单元包括上述发明的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基于来自该距离测定装置的测定结果,而将所述头枕的位置调整成相对于所述头部的适当位置。
所述位置调整单元例如基于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使所述头枕的位置向车辆的前方或后方移动而进行调整,以使该距离算出角度成为规定角度。
所述位置调整单元例如在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的值大于规定的阈值时,至少停止所述头枕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调整动作。
所述位置调整单元例如在使所述头枕的位置调整动作停止规定时间时,在经过该规定时间后,再次进行所述距离算出角度与所述规定的阈值的比较。
例如在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的值大于规定的阈值时,所述位置调整单元使用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至少配置在所述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及配置在所述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而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使所述头枕的位置向车辆的上方或下方移动而进行调整。
在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的值与规定的阈值相同或小于所述规定的阈值时,所述位置调整单元使用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而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算出所述头部相对于所述头枕的适当位置,并将所述头枕的位置调整成所述适当位置。
本发明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探测工序,通过在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上以沿着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状态设置的多个探测电极,探测落座于所述座席的人体的头部与所述头枕之间的静电电容;检测工序,检测基于由所述探测工序所探测到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距离测定工序,根据由所述检测工序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测定表示所述头枕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在所述距离测定工序中,在将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由所述检测工序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的二维坐标上,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不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算出距离算出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距离算出角度是将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与将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算出如下直线的倾斜角的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直线是将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
另外,本发明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探测工序,通过在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上以沿着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状态设置的多个探测电极,探测落座于所述座席的人体的头部与所述头枕之间的静电电容;检测工序,检测基于由所述探测工序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距离测定工序,根据由所述检测工序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测定表示所述头枕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在所述距离测定工序中,在将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的二维坐标上,算出如下直线的倾斜角的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直线是将表示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
此外,本发明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探测工序,通过在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上以沿着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状态设置的多个探测电极,探测落座于所述座席的人体的头部与所述头枕之间的静电电容;检测工序,检测基于由所述探测工序所探测到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距离测定工序,根据由所述检测工序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测定表示所述头枕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在所述距离测定工序中,在将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的二维坐标上,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不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算出距离算出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距离算出角度是将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位于该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上方的探测电极中的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与将表示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位于该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下方的探测电极中的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算出如下直线的倾斜角的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直线是将表示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
在所述距离测定工序中,例如求出第一距离算出角度和第二距离算出角度,基于所述第一及第二距离算出角度而算出所述距离算出角度,其中,该第一距离算出角度是将配置在所述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和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连结的所述直线与基准直线所成的角度,该基准直线是从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朝向所述一个轴以正交的方式延伸的直线,该第二距离算出角度是将配置在所述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与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连结的所述直线与所述基准直线所成的角度。
在所述距离测定工序中,例如对所述距离算出角度、与预先设定的距离及角度的关系曲线数据进行比较,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
本发明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位置调整工序,该位置调整工序包括上述发明的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基于由该距离测定方法测定的测定结果,而将所述头枕的位置调整成相对于所述头部的适当位置。
在所述位置调整工序中,例如基于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使所述头枕的位置向车辆的前方或后方移动而进行调整,以使该距离算出角度成为规定角度。
在所述位置调整工序中,例如在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的值大于规定的阈值时,至少停止所述头枕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调整动作。
在所述位置调整工序中,例如在使所述头枕的位置调整动作停止规定时间时,在经过该规定时间后,再次进行所述距离算出角度与所述规定的阈值的比较。
在所述位置调整工序中,例如在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的值大于规定的阈值时,使用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至少配置在所述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及配置在所述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而由所述检测工序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使所述头枕的位置向车辆的上方或下方移动而进行调整。
在所述位置调整工序中,例如在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的值与规定的阈值相同或小于所述规定的阈值时,使用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而由所述检测工序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算出所述头部相对于所述头枕的适当位置,并将所述头枕的位置调整成所述适当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测定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防止头枕的多余的动作而能够自动准确地调整头枕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配置有头枕位置调整装置的车辆的座席的例子的简图,该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的头枕中的配置例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该距离测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例子的框图。
图4是表示该距离测定装置的静电电容探测电路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5是表示该距离测定装置的检测电路的动作波形例的动作波形图。
图6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距离测定装置的探测电极的输出例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该距离测定装置的距离算出角度与电极头部间距离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的距离测定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距离测定装置的探测电极的第二输出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距离测定装置的探测电极的第三输出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另一例的框图。
图12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的位置调整处理步骤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的位置调整处理步骤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的位置调整处理步骤的又一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的探测电极的输出例的说明图。
图16是用于说明该头枕位置调整装置的头枕移动量与输出变化量比的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及头枕位置调整方法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配置有头枕位置调整装置的车辆的座席的例子的简图,该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的头枕中的配置例的说明图。
如图1及图2所示,头枕位置调整装置100具备:距离测定装置10,设置于车辆等的座席40,例如配置于构成座席40的头枕43的一部分的头枕前部43c;驱动电动机部30,配置在构成头枕43的另一部分的头枕后部43d。上述距离测定装置10和驱动电动机部30例如通过线束29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头枕前部43c例如经由支承轴43b与头枕后部43d连结成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头枕后部43d例如经由支承轴43a与座席40的靠背部(座椅靠背)41连结成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头枕43的高度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移动自如。
距离测定装置10具备例如在基板19的一个面(表面)侧形成的多个探测电极11~15和在该基板19的另一个面(背面)侧形成(安装)的检测电路20,检测基于来自各探测电极11~15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并检测落座在座席40的落座部42上的人体49的头部49a,从而测定表示头枕前部43c与头部49a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
基板19例如由柔性印刷基板、刚性基板或刚性柔性基板构成,多个探测电极11~15由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亚胺(PI)、聚酰胺(PA)或环氧树脂等绝缘部件所构成的基板19上进行了图案形成的铜、铜合金或铝等导电材料构成。多个探测电极11~15也可以由其他的电线或导电性薄膜等部件构成。
多个探测电极11~15例如在头枕前部43c的前表面侧形成为在头枕43的与高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具有其长边方向的矩形长条状,以其宽度方向沿着高度方向排列的方式而并列设置的状态配置于头枕43。对上述多个探测电极11~15例如分别分配电极号码1~5(N1~N5或ch1~ch5),在本例中设有五个,但只要设置成在头枕43静止的状态下探测落座于座席40的人体49的头部49a与头枕43之间的静电电容所需的数目即可,例如为两个以上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详细情况在后面说明,但具体而言,距离测定装置10基于测定时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而在运算用的假想区域上生成二维坐标,该二维坐标以多个探测电极11~15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然后,在该二维坐标上,生成将点A(参照图6,以下相同)和点B(参照图6,以下相同)连结的直线AB,该点A表示多个探测电极11~15中的配置在头枕前部43c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例如探测电极15)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该点B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例如探测电极13)的位置及静电电容。
另外,生成将点C(参照图6,以下相同)和点B连结的直线CB,该点C表示在头枕前部43c的最下位置上配置的探测电极(例如探测电极11)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该点B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例如探测电极13)的位置及静电电容。算出如此在二维坐标上生成的直线AB及直线CB所成的角度作为距离算出角度θ(参照图6,以下相同),并基于该距离算出角度θ而测定电极头部间距离。
如图3所示,距离测定装置10的检测电路20例如具备多个静电电容探测电路21~25,这多个静电电容探测电路21~25与各探测电极11~15分别一对一地连接,并输出表示各探测电极11~15所探测到的静电电容的信息。而且,检测电路20具备运算处理电路28,该运算处理电路28与上述静电电容探测电路21~15连接,根据基于从各静电电容探测电路21~15输出的信息的静电电容而算出距离算出角度θ并算出电极头部间距离,或对这些静电电容进行比较而运算头部49a的高度位置,然后将运算结果信息向驱动电动机部30的电动机驱动电路(未图示)输出。
多个静电电容探测电路21~15生成对应于各探测电极11~15与头部49a之间的静电电容而占空比进行变化的脉冲信号,并对该脉冲信号进行平滑化而输出探测信号。运算处理电路28例如由CPU、RAM、ROM等构成,使用基于来自各静电电容探测电路21~25的探测信号的静电电容值而算出上述的距离算出角度θ、电极头部间距离,例如运算头部49a的高度位置,对于至少使头枕前部43c的位置变化的驱动电动机部30,输出基于运算结果的信息即控制信号。
在此,例如图4所示,各静电电容探测电路21(22~25)是占空比对应于静电电容C进行变化的电路,例如具备:触发信号产生电路101,其输出恒定周期的触发信号TG;定时电路102,其输出根据与输入端连接的静电电容C的大小而占空比进行变化的脉冲信号Po;低通滤波器(LPF)103,其对该脉冲信号Po进行平滑化。
定时电路102例如具备:两个比较器201、202;将这两个比较器201、202的输出分别向复位端子R及置位端子S输入的RS双稳态多谐振荡器电路(以下,称为“RS-FF”)203将该RS-FF203的输出DIS向LPF103输出的缓冲器204;以RS-FF203的输出DIS来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晶体管205。
比较器202对从触发信号产生电路101输出的图5所示的触发信号TG和由电阻R1、R2、R3分割的规定的阈值Vth2进行比较,而输出与触发信号TG同步的置位脉冲。该置位脉冲对RS-FF203的Q输出进行置位。
该Q输出作为放电信号DIS而将晶体管205形成为断开状态,以由基于电阻R4的时间常数而决定的速度对探测电极11(12~15)及地面(GND)之间进行充电,所述电阻R4连接在探测电极11(12~15)的接地静电电容C及输入端与电源线之间。由此,输入信号Vin的电位以静电电容C所决定的速度上升。
若输入信号Vin超过电阻R1、R2、R3所决定的阈值Vth1,则比较器201的输出反转而使RS-FF203的输出反转。其结果是,晶体管205成为接通状态,而蓄积在探测电极11(12~15)中的电荷经由晶体管205放电。
因此,如图5所示,该定时电路102输出以基于探测电极11(12~15)及接近的人体49的头部49a之间的静电电容C的占空比进行振荡的脉冲信号Po。LPF103通过对该输出进行平滑化,而输出图5所示的直流的探测信号Vout。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的实线所示的波形和虚线所示的波形中,表示出前者比后者的静电电容小,例如后者表示物体接近状态。
驱动电动机部30具备电动机驱动电路,该电动机驱动电路基于控制信号,控制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而使头枕43的位置变化,所述控制信号是在距离测定装置10的检测电路20中根据来自通过各静电电容探测电路21~25发出的探测信号Vout而进行运算处理的运算处理电路28的运算结果所产生的控制信号。而且,驱动电动机部30具备通过该电动机驱动电路的控制而使头枕43的位置实际移动的驱动电动机。
驱动电动机部30在本例中基于来自距离测定装置10的测定结果,至少使头枕前部43c向车辆的前方或后方移动(前后移动)而调整到适当位置。即,使用包含在测定结果中的电极头部间距离,而使头枕前部43c进行追随移动,以使得头枕前部43c与头部49a之间的距离成为恒定。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电动机具体而言构成为,对头枕前部43c的支承轴43b进行驱动,以使其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并对头枕后部43d的支承轴43a进行驱动,以使其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上下左右移动)自如。因此,在本例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100中,不仅能够进行上述那样的前后移动,而且能够进行上下左右移动,从而将头枕43调整到相对于头部49a的适当位置。
在如此构成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100中,能够基于包含头部49a与头枕43(头枕前部43c)之间的距离(电极头部间距离)的测定结果而进行头枕43的位置调整,其中,利用距离测定装置10的各探测电极11~15来探测其与头部49a之间的静电电容C,并利用检测电路20基于该静电电容值而运算距离算出角度θ等,由此求出所述距离(电极头部间距离)。
图6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距离测定装置的探测电极的输出例的说明图,图7是用于说明该距离测定装置中的距离算出角度与电极头部间距离的关系的图。如图6(a)所示,例如设头部49a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为P,并设从处于电极间距离H内的该中心位置P到各探测电极11~15的电极间距离为L时,二维坐标D上的输出值(静电电容值)如下所述。
即,例如若电极头部间距离L在规定范围内,各探测电极11~15的并列设置方向中心附近(头枕前部43c的中心附近)与头部49a的中心位置P沿水平方向大致正相对,则各探测电极11~15的输出值中,探测电极13的输出值最大,头枕前部43c的最上位置或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15、11的输出值最小。
这种情况下,距离测定装置10在二维坐标D上生成将点A和点B连结的直线AB,其中该点A表示在最上位置上配置的探测电极15的位置及输出值,该点B表示检测到最大输出值的探测电极13的位置及输出值。而且,生成将点C和点B连结的直线CB,该点C表示在最下位置上配置的探测电极11的位置及输出值,该点B表示检测到最大输出值的探测电极13的位置及输出值。
由此,能够得到由两条直线AB、CB决定的距离算出角度θ,通过将得到的距离算出角度θ与例如图7所示的距离及角度的关系曲线数据进行比较,而能够导出由该距离算出角度θ所决定的电极头部间距离L。而且,算出第一距离算出角度θ1和第二距离算出角度θ2并将它们相加,从而也能够求出该距离算出角度θ,其中,该第一距离算出角度θ1是上述直线AB与从点B朝向表示探测电极的位置的轴以正交的方式延伸的基准直线BL所成的角度,该第二距离算出角度θ2是该基准直线BL与上述直线CB所成的角度。
即,例如设各探测电极11~15的输出值中的最大输出值为Vmax,选出与该Vmax相对的探测电极的号码作为Nmax,而且设探测电极15(N5)的输出值为V5并设探测电极11(N1)的输出值为V1时,可通过下式(1)及(2)来求出θ1及θ2。
[数1]
θ 1 = tan - 1 ( N max - N 5 V max - V 5 ) · · · · · · ( 1 )
[数2]
θ 2 = tan - 1 ( N 1 - N max V max - V 1 ) · · · · · · ( 2 )
然后,通过计算θ=θ1+θ2,而能够得到距离算出角度θ。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b)所示,有时例如若电极头部间距离L在规定范围内且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11附近与头部49a的中心位置P沿水平方向大致正相对,则最大输出值为探测电极11的输出值。
这种情况下,直线BCC0与直线ABC形成距离算出角度θ(第一距离算出角度θ1、直线ABC的倾斜角(锐角的角度)θ1),其中该直线BCC0将探测电极11的输出值的零点C0及点(最大输出值的点)BC连结,该直线ABC将该点BC及表示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15的位置和输出值的点A连结。
另一方面,如图6(c)所示,有时例如若电极头部间距离L在规定范围内且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15附近与头部49a的中心位置P沿水平方向大致正相对,则最大输出值为探测电极15的输出值。这种情况下,直线ABA0与直线ABC形成距离算出角度θ(第二距离算出角度θ2、直线ABC的倾斜角(锐角的角度)θ2),其中该直线ABA0将探测电极15的输出值的零点A0及点(最大输出值的点)AB连结,该直线ABC将该点AB及表示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11的位置和输出值的点C连结。
如此能够求出的距离算出角度θ如图7(a)所示,关于第一距离算出角度θ1或第二距离算出角度θ2,如相关曲线T1所示,表示出电极头部间距离L越大而第一距离算出角度θ1或第二距离算出角度θ2越大的关系。同样地,如图7(b)所示,关于距离算出角度θ也如相关曲线T2所示,表示出电极头部间距离L越大而距离算出角度θ越大的关系。
因此,本例的距离测定装置10能够通过检测电路20的运算处理电路28,使用该距离算出角度θ(包括第一及第二距离算出角度θ1、θ2,以下相同。)而测定电极头部间距离L。并且,包括该距离测定装置10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100基于利用距离测定装置10得到的测定结果,而将头枕43的位置调整成相对于头部49a的适当位置。
图8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的距离测定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距离测定装置10首先检测基于利用各探测电极11~15探测到的与头部49a之间的静电电容所得到的静电电容值(步骤S10)。
接着,从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中选出最大输出值(峰值输出值)(步骤S11),在二维坐标D上匹配输出值而生成输出映射,所述二维坐标D将上述的探测电极11~15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步骤S12)。
然后,如上所述算出距离算出角度θ(步骤S13),通过对例如距离及角度的关系曲线数据与算出的距离算出角度θ进行比较,而算出电极头部间距离L(步骤S14),从而测定实际的头枕43与头部49a之间的距离。
图9是用于说明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距离测定装置的探测电极的第二输出例的说明图,图10是用于说明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距离测定装置的探测电极的第三输出例的说明图。除了图6所示的上述的情况之外,距离测定装置10例如也可以如下所述得到距离算出角度θ。即,如图9所示,生成将点E和点F连结的直线EF,该点E表示多个探测电极11~15中的检测到最小输出值的探测电极12的位置及输出值,该点F表示检测到最大输出值的探测电极14的位置及输出值。
而且,也可以生成将探测电极14的输出值的零点F0和上述点F连结的直线FF0,通过直线EF和直线FF0形成距离算出角度θ,从而测定电极头部间距离L。这种情况下,由于距离算出角度θ与直线EF的锐角的倾斜角相同,因此只要算出该倾斜角的角度就能得到距离算出角度θ。
另外,如图10(a)所示,在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15或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11都未表示最大输出值时,生成将点J和点K连结的直线JK,该点J表示检测到最大输出值的探测电极14的位置及输出值,该点K表示位于比该探测电极14靠上方的探测电极中的检测到最小输出值的探测电极15的位置及输出值。
并且,也可以生成将探测电极14的点J和点M连结的直线JM,通过直线JK和直线JM形成距离算出角度θ,从而测定电极头部间距离L,该点M表示位于比该探测电极14靠下方的探测电极中的检测到最小输出值的探测电极12的位置及输出值。
另外,如图10(b)所示,当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15或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11的某一者表示最大输出值时(在此为探测电极11表示最大输出值时),生成将点U和点V连结的直线UV,该点U表示检测到最小输出值的探测电极14的位置及输出值,该点V表示检测到最大输出值的探测电极11的位置及输出值。而且,也可以生成将探测电极11的输出值的零点V0和上述点V连结的直线VV0,通过直线UV和直线VV0形成距离算出角度θ,从而测定电极头部间距离L。这种情况下,也是由于距离算出角度θ与直线UV的锐角的倾斜角相同,因此只要算出该倾斜角的角度就能得到距离算出角度θ。
此外,如图10(c)所示,在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15或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11的某一者表示最大输出值时(在此为探测电极15表示最大输出值时),生成将点R和点S连结的直线RS,该点R表示检测到最小输出值的探测电极12的位置及输出值,该点S表示检测到最大输出值的探测电极15的位置及输出值。而且,也可以生成将探测电极15的输出值的零点S0和上述点S连结的直线SS0,通过直线RS和直线SS0形成距离算出角度θ,从而测定电极头部间距离L。这种情况下,也是由于距离算出角度θ与直线RS的锐角的倾斜角相同,因此只要算出该倾斜角的角度就能够得到距离算出角度θ。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另一例的框图。需要说明的是,以后,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重复的部位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如图11所示,检测电路20具备:切换电路26,其与各探测电极11~15连接;静电电容探测电路27,其输出表示利用经由该切换电路26不同时地连接的各探测电极11~15所探测到的静电电容的信息;运算处理电路28,其基于从该静电电容探测电路27输出的信息而运算距离算出角度θ和电极头部间距离L等,并将运算结果信息向驱动电动机部30的电动机驱动电路输出。
若如此构成检测电路20,则能够使静电电容探测电路的数目为最小限度而构成距离测定装置10,依次扫描通过切换电路26切换的各探测电极11~15的静电电容,基于其结果而算出上述的距离算出角度θ,从而能够得到电极头部间距离L。
图12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的位置调整处理步骤的例子的流程图。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100是包括距离测定装置10的结构,因此检测电路20的运算处理电路28具备控制头枕位置调整装置100整体的控制部的功能和作为距离测定单元及位置调整单元的功能。在此,说明头枕43的向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处理。
如图12所示,首先,例如车辆的点火开关处于ACCESSORY(辅助)或ON(接通),这种情况成为触发,而头枕位置调整装置100判断处理是否开始(步骤S100)。当判断为处理未开始时(步骤S100为否),结束基于本流程图的一连串的位置调整处理。
当判断为处理开始时(步骤S100为是),通过距离测定装置10,进行上述的距离测定处理(步骤S101),取得测定结果(步骤S102)。然后,判断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θ是否为例如上述的距离及角度的关系曲线数据所示的规定角度以上(步骤S103)。需要说明的是,规定角度只要预先设定为对最优选作为电极头部间距离L的距离(即,相对于头部49a的最优距离)进行规定的角度即可。
当判断为距离算出角度θ在规定角度以上时(步骤S103为是),算出由距离算出角度θ决定的电极头部间距离L与由规定角度决定的距离之差,控制驱动电动机部30,使头枕前部43c向前方移动算出量(步骤S104)。当判断为距离算出角度θ小于规定角度时(步骤S103为否),同样地算出差,使头枕前部43c向后方移动算出量(步骤S105)。
如此使头枕前部43c移动后,例如判断是否车辆的点火开关断开而结束处理(步骤S106),当判断为结束处理时(步骤S106为是),结束基于本流程图的一连串的位置调整处理。当判断为不结束处理时(步骤S106为否),向上述步骤S101移动而重复进行以后的处理。
通过如此进行位置调整处理,能够使用由距离测定装置10测定出的测定结果,进行头枕前部43c的相对于头部49a的位置的向前后方向的追随移动的位置调整。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步骤S103中,对距离算出角度θ和规定角度进行了比较,但例如也可以对通过距离算出角度θ求出的电极头部间距离L与上述的最优距离进行比较,而向上述步骤S104或步骤S105转移。
图13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的位置调整处理步骤的另一例的流程图。在此,说明头枕43的向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本流程图中的步骤S110~步骤S112的处理与上述的步骤S100~步骤S102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3所示,头枕位置调整装置100判断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θ是否大于规定的阈值(例如,由上述的距离及角度的关系曲线数据表示的规定角度)(步骤S113)。当判断为距离算出角度θ大于规定的阈值时(步骤S113为是),能够判断为电极头部间距离L离开规定范围,因此停止头枕后部43d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调整动作(步骤S114),等待直至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115为否)。
另一方面,当判断为距离算出角度θ为规定的阈值以下时(步骤S113为否),能够判断为电极头部间距离L在规定范围内,因此使用测定结果中包含的静电电容值,而运算头部49a的高度位置(步骤S117),进行头枕后部43d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调整动作(步骤S118)。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步骤S117中,基于通过距离测定装置10的全部的探测电极11~15得到的测定结果中包含的静电电容值,而运算头部49a的高度位置。例如,对这些静电电容值进行比较,而算出头部49a的高度方向的推定出的中心位置(推定中心位置),基于该推定中心位置而运算头部49a的高度位置。
在经过了规定时间(步骤S115为是)或进行了位置调整动作(步骤S118)后,判断处理是否结束(步骤S116),当判断为结束处理时(步骤S116为是),结束基于本流程图的一连串的位置调整处理。当判断为不结束处理时(步骤S116为否),向上述步骤S111转移而重复进行以后的处理。
通过如此进行位置调整处理,能够使用由距离测定装置10测定出的测定结果,进行头枕后部43d的基于向上下方向的移动的位置调整。而且,电极头部间距离L离开规定范围时(即,从头部49a离开时),停止头枕后部43d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调整动作,因此能够防止头枕43移动这样的多余动作,极力防止搭乘者(乘坐者)的不舒适的情况而抑制多余的电力消耗。
图14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的位置调整处理步骤的又一例的流程图。需要说明的是,本流程图中的步骤S120~步骤S123的处理与上述的步骤S110~步骤S113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4所示,头枕位置调整装置100判断为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θ大于规定的阈值(例如,由上述的距离及角度的关系曲线数据表示的规定角度)时(步骤S123为是),能够判断为电极头部间距离L离开规定范围。
因此,基于测定结果,对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例如,探测电极15)及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例如,探测电极11)的静电电容值进行比较(步骤S124),运算头部49a的高度位置。另一方面,判断为距离算出角度θ为规定的阈值以下时(步骤S123为否),能够判断为电极头部间距离L在规定范围内。
因此,基于测定结果,对来自各探测电极11~15的全部的静电电容值进行比较,而运算头部49a的高度位置(步骤S125)。然后,基于来自步骤S124或步骤S125的运算结果,进行头枕后部43d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调整动作(步骤S126)。
在进行了位置调整动作后,判断是否结束处理(步骤S127),当判断为结束处理时(步骤S127为是),结束基于本流程图的一连串的位置调整处理,当判断为不结束处理时(步骤S127为否),向上述步骤S121转移而重复进行以后的处理。
在此,对测定结果中包含的来自各探测电极11~15的静电电容值进行比较时,能够得到基于来自各探测电极11~15的输出的静电电容变化量ΔC。当电极头部间距离L离开规定范围时,输出差不明确,因此该静电电容变化量ΔC难以作为用于得到头部49a的高度位置的信息处理,从而难以进行位置调整。
然而,对来自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15的静电电容值与来自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11的静电电容值进行比较时,如下所述。即,如图15(a)所示,即使在电极头部间距离L离开规定范围的情况下,关于基于探测电极15、11的输出A、B的输出变化量ΔV(mV),虽然当头部49a的中心位置P的高度与头枕43的中心为大致相同程度时它们的差不明确,但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如图15(b)所示,它们的差变得明确。
若基于如此得到的输出变化量ΔV,则如图16所示,探测电极11的输出B与探测电极15的输出A的输出比α能够根据α=B/(A+B)得到,利用该得到的输出比α能够算出头枕(H/R)的移动量(mm)。
因此,当设定头部49a的中心位置P的高度与头枕43的中心高度在水平方向上相同时的移动量为0mm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对驱动电动机部30输出控制信号:当该输出比α接近0时,使头枕后部43d向上方(+方向)移动,接近于1时,向下方(-方向)移动。
如此,在本例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100中,当距离算出角度θ大于规定的阈值而电极头部间距离L离开规定范围时,在上述步骤S124中,根据最上位置及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15、11的静电电容值,能够得到头部49a的位置;而当距离算出角度θ为规定的阈值以下而电极头部间距离L在规定范围内时,在上述步骤S125中,根据各探测电极11~15的静电电容值,能够得到头部49a的位置。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高精度地调整头枕43的位置,还能够防止伴随位置未调整的碰撞时等的人体49的颈椎损伤等事故。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步骤S113及步骤S123中,对距离算出角度θ和规定的阈值进行了比较,但例如也可以对根据距离算出角度θ求出的电极头部间距离L和上述的最优距离进行比较,而进行以后的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图12~14所示的位置调整处理,使头枕前部43c或头枕后部43d向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移动而进行位置调整的情况,但也可以基于从距离测定装置10得到的测定结果,对它们进行并行处理等,从而在前后上下左右方向全部的方向上将头枕43的位置调整成相对于头部49a的适当位置。
另外,距离测定装置10在测定到来自各探测电极11~15的静电电容值时,也可以根据计测到最大输出值的探测电极,在运算处理电路28中分别选定预先决定的距离算出角度θ的倾斜角系数而进行比较,从而测定电极头部间距离L。
此外,距离测定装置10例如也可以在头枕前部43c的最上位置、最下位置及它们的中间位置配置三个探测电极,根据来自这些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值而算出距离算出角度θ,从而测定电极头部间距离L。
[标号说明]
10        距离测定装置
11~15    探测电极
19        基板
20        检测电路
21~25    静电电容探测电路
26        切换电路
27        静电电容探测电路
28        运算处理电路
29        线束
30        驱动电动机部
40        座席
41        靠背部(座椅靠背)
42        落座部
43        头枕
43a       支承轴
43b       支承轴
43c       头枕前部
43d       头枕后部
49        人体
49a       头部
100       头枕位置调整装置

Claims (24)

1.一种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探测电极,在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上以沿着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状态设置,探测落座于所述座席的人体的头部与所述头枕之间的静电电容;
检测电路,检测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
距离测定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测定表示所述头枕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
在将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的二维坐标上,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
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不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所述距离测定单元算出距离算出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距离算出角度是将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与将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
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所述距离测定单元算出如下直线的倾斜角的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直线是将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
2.一种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探测电极,在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上以沿着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状态设置,探测落座于所述座席的人体的头部与所述头枕之间的静电电容;
检测电路,检测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
距离测定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测定表示所述头枕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
在将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的二维坐标上,所述距离测定单元算出如下直线的倾斜角的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直线是将表示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
3.一种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探测电极,在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上以沿着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状态设置,探测落座于所述座席的人体的头部与所述头枕之间的静电电容;
检测电路,检测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
距离测定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测定表示所述头枕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
在将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的二维坐标上,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
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不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所述距离测定单元算出距离算出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距离算出角度是将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位于该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上方的探测电极中的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与将表示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位于该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下方的探测电极中的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
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所述距离测定单元算出如下直线的倾斜角的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直线是将表示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距离测定单元求出第一距离算出角度和第二距离算出角度,基于所述第一及第二距离算出角度而算出所述距离算出角度,其中,该第一距离算出角度是将配置在所述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和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连结的所述直线与基准直线所成的角度,该基准直线是从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朝向所述一个轴以正交的方式延伸的直线,该第二距离算出角度是将配置在所述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与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连结的所述直线与所述基准直线所成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距离测定单元对所述距离算出角度、与预先设定的距离及角度的关系曲线数据进行比较,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探测电极形成为在所述头枕的前表面侧的与所述高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矩形长条状,
所述检测电路具备多个静电电容探测电路,该多个静电电容探测电路与所述多个探测电极分别一对一连接,并输出基于由各探测电极所探测到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探测电极形成为在所述头枕的前表面侧的与所述高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矩形长条状,
所述检测电路具备:切换电路,与所述多个探测电极连接;静电电容探测电路,输出基于利用各探测电极所探测到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其中,所述各探测电极经由所述切换电路不同时地连接。
8.一种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位置调整单元,该位置调整单元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基于来自该距离测定装置的测定结果,而将所述头枕的位置调整成相对于所述头部的适当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调整单元基于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使所述头枕的位置向车辆的前方或后方移动而进行调整,以使该距离算出角度成为规定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调整单元在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的值大于规定的阈值时,至少停止所述头枕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调整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调整单元在使所述头枕的位置调整动作停止规定时间时,在经过该规定时间后,再次进行所述距离算出角度与所述规定的阈值的比较。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的值大于规定的阈值时,所述位置调整单元使用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至少配置在所述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及配置在所述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而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使所述头枕的位置向车辆的上方或下方移动而进行调整。
13.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的值与规定的阈值相同或小于所述规定的阈值时,所述位置调整单元使用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而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算出所述头部相对于所述头枕的适当位置,并将所述头枕的位置调整成所述适当位置。
14.一种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探测工序,通过在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上以沿着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状态设置的多个探测电极,探测落座于所述座席的人体的头部与所述头枕之间的静电电容;
检测工序,检测基于由所述探测工序所探测到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
距离测定工序,根据由所述检测工序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测定表示所述头枕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
在所述距离测定工序中,
在将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由所述检测工序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的二维坐标上,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
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不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算出距离算出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距离算出角度是将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与将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
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算出如下直线的倾斜角的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直线是将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
15.一种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探测工序,通过在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上以沿着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状态设置的多个探测电极,探测落座于所述座席的人体的头部与所述头枕之间的静电电容;
检测工序,检测基于由所述探测工序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
距离测定工序,根据由所述检测工序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测定表示所述头枕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
在所述距离测定工序中,在将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的二维坐标上,算出如下直线的倾斜角的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直线是将表示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
16.一种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探测工序,通过在车辆的座席所具备的头枕上以沿着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状态设置的多个探测电极,探测落座于所述座席的人体的头部与所述头枕之间的静电电容;
检测工序,检测基于由所述探测工序所探测到的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值;
距离测定工序,根据由所述检测工序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测定表示所述头枕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的电极头部间距离,
在所述距离测定工序中,在将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位置作为一个轴并将由所述检测电路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作为另一个轴的二维坐标上,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
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不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算出距离算出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距离算出角度是将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位于该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上方的探测电极中的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与将表示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位于该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下方的探测电极中的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
当配置在所述头枕的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或配置在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表示最大的静电电容时,算出如下直线的倾斜角的角度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该直线是将表示检测到最小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和表示检测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位置及静电电容值的点连结的直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6所述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距离测定工序中,求出第一距离算出角度和第二距离算出角度,基于所述第一及第二距离算出角度而算出所述距离算出角度,其中,该第一距离算出角度是将配置在所述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和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连结的所述直线与基准直线所成的角度,该基准直线是从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朝向所述一个轴以正交的方式延伸的直线,该第二距离算出角度是将配置在所述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与检测到所述最大的静电电容值的探测电极的所述点连结的所述直线与所述基准直线所成的角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距离测定工序中,对所述距离算出角度、与预先设定的距离及角度的关系曲线数据进行比较,而测定所述电极头部间距离。
19.一种头枕位置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位置调整工序,该位置调整工序包括权利要求14~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基于由该距离测定方法测定的测定结果,而将所述头枕的位置调整成相对于所述头部的适当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位置调整工序中,基于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使所述头枕的位置向车辆的前方或后方移动而进行调整,以使该距离算出角度成为规定角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位置调整工序中,在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的值大于规定的阈值时,至少停止所述头枕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调整动作。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位置调整工序中,在使所述头枕的位置调整动作停止规定时间时,在经过该规定时间后,再次进行所述距离算出角度与所述规定的阈值的比较。
23.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位置调整工序中,在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的值大于规定的阈值时,使用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中至少配置在所述最上位置的探测电极及配置在所述最下位置的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而由所述检测工序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使所述头枕的位置向车辆的上方或下方移动而进行调整。
24.根据权利要求19~23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位置调整工序中,在所述测定结果中包含的距离算出角度的值与规定的阈值相同或小于所述规定的阈值时,使用基于来自所述多个探测电极的静电电容而由所述检测工序所检测到的静电电容值,算出所述头部相对于所述头枕的适当位置,并将所述头枕的位置调整成所述适当位置。
CN201080013717XA 2009-03-24 2010-03-24 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及头枕位置调整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621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72028 2009-03-24
JP2009-072028 2009-03-24
PCT/JP2010/055067 WO2010110306A1 (ja) 2009-03-24 2010-03-24 ヘッドレストと頭部との間の距離測定装置、ヘッドレストと頭部との間の距離測定方法、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装置、および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2144A true CN102362144A (zh) 2012-02-22
CN102362144B CN102362144B (zh) 2013-12-11

Family

ID=42781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371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62144B (zh) 2009-03-24 2010-03-24 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及头枕位置调整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653835B2 (zh)
EP (1) EP2413091A4 (zh)
JP (1) JP5509505B2 (zh)
KR (1) KR20110129484A (zh)
CN (1) CN102362144B (zh)
WO (1) WO201011030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1446A (zh) * 2013-12-10 2015-06-1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确定驾驶员的疏忽的方法和装置
CN105960187A (zh) * 2014-03-11 2016-09-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探测装置以及手干燥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86675B1 (en) * 2007-08-28 2015-10-07 Fujikura Ltd. Headrest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and headrest position adjusting method
EP2586652A1 (en) * 2010-06-23 2013-05-01 Fujikura Co., Ltd. Device for measu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head and a headrest, headrest position-adjustment device using said device,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head and a headrest, and headrest position-adjustment method using said method
US9494630B2 (en) * 2012-07-30 2016-11-15 Beijing Lenovo Software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justing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WO2017063084A1 (en) 2015-10-16 2017-04-20 Dalhousie Universit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patient motion via capacitive position sens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4004A (zh) * 2006-05-16 2007-11-21 格瑞玛股份公司 用于汽车座椅的头部支撑
DE102007039659B3 (de) * 2007-08-22 2008-08-21 MENTOR GmbH & Co. Präzisions-Bauteile KG Kopfstütze für einen Sitz, insbesondere einen Fahrzeugsitz
WO2008133291A1 (ja) * 2007-04-24 2008-11-06 Fujikura Ltd. 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装置および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方法
WO2009028622A1 (ja) * 2007-08-28 2009-03-05 Fujikura Ltd. 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装置および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3181A (ja) 1983-06-30 1985-01-23 丸高工業株式会社 移動間仕切壁の吊下装置
JPH01285801A (ja) 1988-05-12 1989-11-16 Koko Res Kk 近接距離センサー及び形状判別装置
US5848661A (en) * 1996-10-22 1998-12-15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assembly including at least one occupant sens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DE19651670C1 (de) * 1996-12-12 1998-02-12 Daimler Benz Ag Vorrichtung zum sitzpositionsgerechten Einstellen von Sitzkomponenten eines Fahrzeugsitzes
US5871232A (en) * 1997-01-17 1999-02-16 Automotive Systems, Laboratory, Inc. Occupant position sensing system
JP3347069B2 (ja) * 1998-08-31 2002-11-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乗員検知システム
JP4412197B2 (ja) 2005-02-17 2010-02-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乗員検知センサ
DE102006002919B4 (de) 2005-01-24 2008-09-04 Denso Corp., Kariya Kapazitiver Sensor und Insassenerfassungssystem
JP4306673B2 (ja) 2005-11-08 2009-08-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4018112B2 (ja) * 2005-11-17 2007-12-0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4342521B2 (ja) * 2006-01-30 2009-10-1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2007280352A (ja) 2006-03-17 2007-10-25 Toyota Motor Corp 視線方向判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4004A (zh) * 2006-05-16 2007-11-21 格瑞玛股份公司 用于汽车座椅的头部支撑
WO2008133291A1 (ja) * 2007-04-24 2008-11-06 Fujikura Ltd. 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装置および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方法
DE102007039659B3 (de) * 2007-08-22 2008-08-21 MENTOR GmbH & Co. Präzisions-Bauteile KG Kopfstütze für einen Sitz, insbesondere einen Fahrzeugsitz
WO2009028622A1 (ja) * 2007-08-28 2009-03-05 Fujikura Ltd. 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装置および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1446A (zh) * 2013-12-10 2015-06-1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确定驾驶员的疏忽的方法和装置
CN105960187A (zh) * 2014-03-11 2016-09-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探测装置以及手干燥装置
CN105960187B (zh) * 2014-03-11 2018-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手干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110306A1 (ja) 2012-09-27
US8653835B2 (en) 2014-02-18
CN102362144B (zh) 2013-12-11
EP2413091A1 (en) 2012-02-01
EP2413091A4 (en) 2017-08-30
US20120025850A1 (en) 2012-02-02
WO2010110306A1 (ja) 2010-09-30
KR20110129484A (ko) 2011-12-01
JP5509505B2 (ja) 2014-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2145A (zh) 头枕和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及距离测定方法、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及调整方法
CN102362144B (zh) 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头枕与头部之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及头枕位置调整方法
CN102387939A (zh) 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及头枕位置调整方法
EP2186674B1 (en) Headrest position adjustment device and headrest position adjustment method
EP2141047B1 (en) Head rest position adjusting apparatus and head rest position adjusting method
CN102203547A (zh) 静电容量型传感器
CN101821128B (zh) 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和头枕位置调整方法
CN102202935A (zh) 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及头枕位置调整方法
JP4588738B2 (ja) 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装置および位置調整方法
CN102947128A (zh) 头枕与头部间的距离测定装置及使用其的头枕位置调整装置、头枕与头部间的距离测定方法及使用其的头枕位置调整方法
JP2010221819A (ja) 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装置
JP5339267B2 (ja) 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装置および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1

Termination date: 2015032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