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56685A - 基站装置和信息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和信息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56685A
CN102356685A CN2010800121839A CN201080012183A CN102356685A CN 102356685 A CN102356685 A CN 102356685A CN 2010800121839 A CN2010800121839 A CN 2010800121839A CN 201080012183 A CN201080012183 A CN 201080012183A CN 102356685 A CN102356685 A CN 1023566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mobile terminal
band
frequency band
terminal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21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田和晃
永田聪
岸山祥久
三木信彦
佐和桥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356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566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04L5/0039Frequency-contiguous, i.e. with no allocation of frequencies for one user or terminal between the frequencies allocated to anoth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2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intra-user or intra-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系统带宽被扩展的情况下,也改善频率分集效果从而提高移动终端装置中的接收质量特性。特征在于,在将系统频带分割为多个而构成的组频带中,根据来自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质量信息,选择组频带(ST302),比较对该组频带分配发送数据的结果得到的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从而选择调度信息(ST309、ST310),通过下行链路对所述终端装置发送按照决定的调度信息调度的发送数据。

Description

基站装置和信息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装置和信息发送方法,特别涉及使用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站装置和信息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电信系统)网络中,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提高数据速率为目的,通过采用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和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基于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的系统的特征。关于该UMTS网络,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讨论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
第三代系统大致使用5MHz的固定频带,在下行线路中能够实现最大2Mbps程度的传输速率。另一方面,在LTE方式的系统中,使用1.4MHz~20MHz的可变频带,在下行线路中能够实现最大300Mbps和上行线路中实现75Mbps程度的传输速率。此外,在UMTS网络中,以进一步的宽带化和高速化为目的,也讨论LTE的后继的系统(以下,适当地称作“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例如,高级LTE(LTE-A))。例如,在LTE-A中,预想将LTE标准的最大系统频带即20MHz扩展到100MHz程度。
此外,在LTE方式的系统中,采用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复用法等多天线无线传输技术,使用相同的无线资源(频带、时隙),从多个发送机并行发送不同的发送信号并在空间复用,从而实现高速信号传输。在LTE方式的系统中,最大可以从四个发送天线并行发送不同的发送信号并在空间复用。在LTE-A中,预想将LTE标准的最大发送天线数(四个)扩展到八个。
另外,在LTE方式的系统中,在存在信息比特的传输错误时,从接收机侧进行重发请求,根据该重发请求从发送机进行重发控制。在该情况下,成为在进行重发控制时的重发单位的块(以下称作“传输块(transport block)”)的数根据发送天线数而决定,与系统带宽无关(例如,非专利文献1~3)。这里,说明LTE方式中的系统带宽和发送天线数,以及传输块数(TB数)和传输块大小(BS)的关系。图11是表示LTE方式的系统中的系统带宽和发送天线数,以及传输块数和传输块大小的关系的表。另外,在图11中,作为系统带宽,示出1.4MHz、5MHz、10MHz以及20MHz。此外,图11所示的“层”对应于发送天线数。
如图11所示,在LTE方式的系统中,与系统带宽无关,在发送天线数为一个的情况下,传输块数被设定为一个。同样,在发送天线数为两个的情况下,传输块数被设定为两个,在发送天线数为四个的情况下,传输块数也被设定为两个。即,在发送天线数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传输块数一律被设定为两个。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S 36.211(V8.4.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8)”,Sep.2008F
非专利文献2:3GPP,TS 36.212(V8.4.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8)”,Sep.2008
非专利文献3:3GPP,TS 36.213(V8.4.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8)”,Sep.200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在以LTE-A为代表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预想到最大系统带宽会扩展到100MHz的程度,并且最大发送天线数会扩展到8个。在系统频带被这样地扩展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考虑要求在考虑移动终端装置中的接收质量特性的基础上决定发送数据的发送方式。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其目地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系统带宽被扩展的情况下,也能够改善频率分集效果从而提高移动终端装置中的接收质量特性的基站装置和信息发送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调度部件,在将系统频带分割为多个而构成的组频带中,根据来自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质量信息,选择所述组频带,比较对该组频带分配发送数据的结果得到的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从而选择调度信息;以及发送部件,通过下行链路对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发送按照所述调度信息调度的发送数据。
根据该结构,不仅考虑来自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质量信息,而且还考虑对根据该接收质量信息而选择的组频带分配发送数据的结果得到的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来选择调度信息,因此可以对移动终端装置分配系统频带中的最佳的组频带,所以即使在系统带宽被扩展的情况下,也能够改善频率分集效果,并且能够提高移动终端装置中的接收质量特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仅考虑来自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质量信息,而且还考虑对根据该接收质量信息而选择的组频带分配发送数据的结果得到的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来选择调度信息,因此可以对移动终端装置分配系统频带中的最佳的组频带,所以即使在系统带宽被扩展的情况下,也能够改善频率分集效果,并且能够提高移动终端装置中的接收质量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通过下行链路进行移动通信时的频率使用状态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中的传输块的分配方法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中分配传输块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中分配传输块时的CQI的平均值的计算步骤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中根据基于两个组频带的数据速率而选择了最佳的调度信息的情况下的系统频带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具有上述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和基站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功能方框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功能方框图。
图11是表示LTE方式的系统中的系统带宽和发送天线数,以及传输块数和传输块大小的关系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为了说明的方便,作为LTE的后继的宽带无线接入方式的一例,使用LTE-A(高级LTE)方式的系统(以下称作“LTE-A系统”)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包含该LTE-A系统的后继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
图1是用于说明通过下行链路进行移动通信时的频率使用状态的图。在图1中,表示具有由多个分量载波构成的系统频带的移动通信系统即LTE-A系统、和具有由一个分量载波构成的系统频带的移动通信系统即LTE系统并存的情况下的频率使用状态。在LTE-A系统中,例如,以100MHz以下的可变的系统带宽进行无线通信,在LTE系统中,以20MHz以下的可变的系统带宽进行无线通信。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为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为一个单位的至少一个基本频域(分量载波:CC)。将这样的通过将多个基本频域一体进行宽带化的工作称作载波聚合。
例如,在图1中,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为包含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基带:20MHz)作为一个分量载波的5个分量载波的频带的系统频带(20MHz×5=100MHz)。在图1中,移动终端装置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1是对应于LTE-A系统(也对应于LTE系统)的移动终端装置,具有100MHz的系统频带,UE#2是对应于LTE-A系统(也对应于LTE系统)的移动终端装置,具有40MHz(20MHz×2=40MHz)的系统频带,UE#3是对应于LTE系统(不对应于LTE-A系统)的移动终端装置,具有20MHz(基带)的系统频带。
这样,在系统频带由多个分量载波(CC)构成,并且发送接收带宽不同的移动终端装置UE混合存在的环境下,在分配成为进行重发控制时的重发单位的传输块时,例如,考虑根据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NR: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的平均值等,选择分配传输块的CC,并进行发送数据的调度,以便该选择的CC中数据速率最高。该情况下,可以得到单一CC内的频率分集效果。但是,无法得到宽带化了的系统频带中能取得的最大限度的频率分集效果,换言之,无法得到在多个CC构成的系统频带中能取得的最大限度的频率分集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这样系统频带由多个CC构成,并且发送接收带宽不同的移动终端装置UE混合存在的环境下,改善对各个移动终端装置UE重发发送数据时的频率分集效果,从而提高移动终端装置UE中的接收质量特性。具体来说,在将系统频带分割为多个而构成的组频带(例如CC)中,根据来自移动终端装置UE的接收质量信息来选择特定的组频带,比较对该组频带分配了发送数据的结果得到的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而决定调度信息,从而改善频率分集效果,并提高移动终端装置UE中的接收质量特性。另外,以下,说明将本发明应用到基站装置Node B中的发送数据的重发控制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发送数据的初次发送中的发送控制。
以下,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Node B中的重发控制时分配传输块时的处理的概要。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Node B中的传输块的分配方法的示意图。另外,在图2中,作为组频带的一例,示出组频带由CC构成的情况。
如图2所示,在基站装置Node B中的传输块的分配方法中,后述的宽带调度器220大致根据构成系统频带的多个CC中的接收质量信息和数据速率来选择特定的CC,并对构成该CC的RB进行构成传输块的发送数据的调度。根据该传输块的分配方法,不仅考虑来自移动终端装置UE的接收质量信息,而且也考虑构成系统频带的多个CC中的数据速率,因此与进行发送数据的调度以使根据SINR的平均值等而选择的CC中吞吐量最高的情况相比,可以得到频率分集效果。尤其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分配传输块的单位而选择CC,因此可以确保与LTE系统的兼容性。
另外,在图2所示的传输块的分配方法中,示出组频带由CC(例如20MHz)构成的情况,但关于组频带的带宽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可以由小于CC的带宽的频带构成,也可以由宽于CC的带宽的频带构成。
这里,使用图3和图4说明如此分配传输块时的基站装置Node B的处理。图3是用于说明由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Node B分配传输块时的处理的流程图。图4是用于说明由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Node B分配传输块时的CQI的平均值的计算步骤的图。另外,这里与图2同样,说明组频带由CC构成的情况。此外,假设在图3所示的处理开始之前,基站装置Node B中,从成为通信对象的所有移动终端装置UE取得了下行链路的各个CC中的CQI(更详细地说是构成CC的RB中的CQI)。
在图3中,“l”示出表示移动终端装置UE的当前的处理对象的号码(处理对象号码),“L”示出成为处理对象的移动终端装置UE的总数。此外,“n”示出对应于CQI的平均数而决定的模式(pattern)的号码(模式号码),“N”示出该模式的总数。假设在图3所示的处理开始之前的状态下,模式号码n被设定为“0”。此外,模式号码n设定了“0”~“2”,关于模式号码0、1、2,假设分别计算平均值的CQI的个数为4个、8个、12个。另外,这些数示出一例,不限定于此。
如图3所示,在分配传输块时,在基站装置Node B中,首先,将成为处理对象的移动终端装置UE的处理对象号码l初始化(l=0)(步骤ST301)。然后,对该移动终端装置UE(l)计算各个CC中的高位P(n)个RB的CQI的平均值,选择其平均值最大的CC(步骤ST302)。因为如此根据各个CC中的最好的规定数的CQI的平均值来选择CC,因此在系统频带整体中能够选择适合移动终端装置UE的CC。另外,在该情况下,作为P(0)个而计算各个CC中的高位4个RB的CQI的平均值,并选择其平均值最大的CC。
例如图4所示,在作为系统频带而存在CC#0~#3的情况下计算高位4个RB的CQI的平均值的情况(即,n=0的情况)下,选择CC#2。同样,在计算高位8个RB的CQI的平均值的情况(即,n=1的情况)下,选择CC#0,在计算高位12个RB的CQI的平均值的情况(即,n=2的情况)下,选择CC#0。这样,可知选择的CC根据计算平均值的CQI的数量而变更。
然后,为了对所有移动终端装置UE(l)进行这样的CC的选择处理,基站装置Node B判定当前的处理对象号码1是否小于移动终端装置UE的总数L(步骤ST303)。在当前的处理对象号码1小于移动终端装置UE的总数L的情况下,将处理对象号码l增加(count up)之后(步骤ST304),将处理返回到ST302,再次对增加后的处理对象号码l的移动终端装置UE(l)计算各个CC中的高位P(n)个RB的CQI的平均值,选择该平均值最大的CC。
重复步骤ST302~ST304的处理,在步骤ST303中,在处理对象号码1变为不小于移动终端装置UE的总数L的情况(即,对于作为处理对象的所有移动终端装置UE的CC的选择完成的情况)下,对应于选择了的CC,对每个移动终端装置UE进行发送数据的调度(步骤ST305)。由此,对于各个移动终端装置UE的发送数据被分配,使得吞吐量对于构成选择的CC的RB成为最高。
接着,基站装置Node B计算该调度后的发送数据的数据速率,并保存计算出的数据速率(步骤ST306)。另外,关于该情况下的数据速率的计算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任意选择基准。例如,考虑以CQI、SINR或调制/编码方式(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等为基准进行计算。在以CQI为基准计算数据速率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合计构成各个CC的RB的CQI可以计算数据速率。
然后,为了对全部模式求出这样的数据速率的计算处理,基站装置NodeB判定当前的模式号码n是否小于模式的总数N(步骤ST307)。在当前的模式号码n小于模式的总数N的情况下,在增加了模式号码n之后(步骤ST308),将处理返回到ST301,再次进行增加后的模式号码n中的数据速率的计算。并保存该计算结果(步骤ST301~ST306)。
通过重复这样的步骤ST301~ST308的处理,除了作为P(0)个而根据各个CC中的高位4个RB的CQI的平均值而计算出的数据速率之外,还计算作为P(1)个而根据各个CC中的高位8个RB的CQI的平均值而计算出的数据速率、以及作为P(2)个而根据各个CC中的高位12个RB的CQI的平均值而计算出的数据速率,并保存。
然后,在重复这些步骤ST301~ST308的处理之中,在步骤ST307中,在当前的模式号码n不小于模式的总数N的情况(即,对全部模式完成了数据速率的计算、保存的情况)下,比较ST306中保存的多个(这里为3个)数据速率(步骤ST309)。然后,基站装置Node B根据该比较结果来选择数据速率最大的调度信息(步骤ST310)。
这样,在根据各个CC的高位4个、8个、12个CQI的平均值而对每个移动终端装置UE选择了CC之后,进行对于该CC的发送数据的调度,比较该结果得到的多个数据速率而选择数据速率最大的调度信息,所以与根据SINR的平均值等而选择的CC中进行发送数据的调度以使吞吐量成为最高的情况(即,在单一的CC内进行调度的情况)相比,可以确保高的数据速率的同时得到大的频率分集效果,其结果可以提高移动终端装置UE中的接收质量特性。
另外,在组频带由比CC窄的频带或宽的频带构成的情况下,图3和图4中通过“CC”所示的位置被置换为“组频带”。此外,在组频带由比CC窄的频带构成、且该组频带比对于移动终端装置UE的重发控制时分配的带宽充分小的情况下,在步骤ST302的处理中,从CQI的平均值高的组频带起选择多个组频带,根据基于选择出的多个组频带而计算的数据速率而选择最佳的调度信息。例如,在组频带由10MHz构成并且分配给移动终端装置UE的最大频带为20MHz的情况下,从CQI的平均值高的组频带起选择2个组频带,根据基于这两个组频带而计算的数据速率而选择最佳的调度信息。
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基于两个组频带的数据速率而选择最佳的调度信息的情况下的系统频带的状态的示意图。另外,在图5中,示出移动通信系统具有的系统带宽为80MHz的情况,同时示出在重发发送数据时对各个移动终端装置UE分配最大20MHz的频带的情况。此外,假设对移动终端装置UE分配的组频带数限制为2个。
如图5所示,系统频带分割为以10MHz为一个单位的多个组频带(组频带#1~#8)。此时,在基站装置Node B中,在上述步骤ST302的处理中选择两个组频带,比较对这两个组频带分配发送数据的结果得到的数据速率从而决定调度信息。在图5中,示出选择组频带#3和#5,发送数据在构成这些组频带#3、#5的RB中被调度的情况。此时,可以在属于不同CC的组频带中进行发送数据的调度,所以与在CC的范围内进行调度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得到频率分集效果,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移动终端装置UE中的接收质量特性。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图6说明具有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移动终端装置(UE)10以及基站装置(Node B)20的移动通信系统1。图6是用于说明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10以及基站装置20的移动通信系统1的结构的图。另外,图6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1例如是包含演进的UTRA和UTRAN(别名: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或者超3G(SUPER 3G))的系统。此外,该移动通信系统1也可以称作高级IMT(IMT-Advanced),也可以称作4G。
如图6所示,移动通信系统1包含基站装置20、与该基站装置20通信的多个移动终端装置10(101、102、103、...10n,n为n>0的整数)而构成。基站装置20与高层站装置30连接,该高层站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移动终端装置10在小区50中通过演进的UTRA和UTRAN与基站装置20进行通信。另外,高层站装置30中例如包括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管理实体(MME)等,但不限定于此。
另外,各个移动终端装置(101、102、103、...10n)具有同一结构、功能、状态,所以以下只要不特别事先说明,就作为移动终端装置10进行说明。此外,为了说明的方便,作为与基站装置20进行无线通信的是移动终端装置10来进行说明,但更一般地也可以是包含移动终端装置和固定终端装置的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
在移动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连接),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连接)。如上所述,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副载波),对各个副载波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通过将系统频带对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频带,由多个终端使用互相不同的频带,从而降低终端间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这里,说明演进的UTRA和UTRAN中的通信信道。对于下行链路,采用由各个移动终端装置10共享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下行L1/L2控制信道)。通过该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用户数据,即通常的数据信号。发送数据包含在该用户数据中。另外,包含由基站装置20分配给移动终端装置10的CC和组频带的调度信息通过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10。
对于上行链路,采用由各个移动终端装置10共享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和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通过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用户数据、即通常的数据信号。此外,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等。
这里,参照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0的结构。如图7所示,基站装置20包括: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部202、发送接收部203、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呼叫处理部205、传输路径接口206。
通过下行链路从基站装置20发送给移动终端装置10的用户数据从位于基站装置20的高层的高层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06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4。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204中,进行PDCP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重发控制、例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然后转发到发送接收部203。此外,关于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等发送处理,然后转发给发送接收部203。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204通过上述广播信道,对移动终端装置10通知用于小区50中的通信的控制信息。在用于该小区50中的通信的广播信息中例如包括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中的系统带宽、用于生成PRACH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信号的根序列的识别信息(Root Sequence Index)等。
在发送接收部203中,进行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然后,由放大部202放大后由发送接收天线201发送。另外,在该发送接收部203具有的发送功能中,构成发送部件。
另一方面,关于通过上行链路从移动终端装置10发送给基站装置20的数据,由发送接收天线2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由放大部202放大,由发送接收部203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4。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204中,对输入的基带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06转发到高层站装置30。
呼叫处理部2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和释放等呼叫处理、基站装置2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204的功能方框图。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参照信号)被输入到同步检测/信道估计部211以及CQI测定部212中。同步检测/信道估计部211根据从移动终端装置10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的接收状态,估计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CQI测定部212根据从移动终端装置10接收的宽带的质量测定用参考信号测定CQI。
另一方面,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4的接收信号在CP除去部213中被除去对该接收信号附加的循环前缀之后,由快速傅立叶变换部214进行傅立叶变换而变换为频域的信息。被变换为频域的信息的接收信号由副载波解映射部215在频域中解映射。副载波解映射部215对应于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映射进行解映射。频域均衡部216根据从同步检测/信道估计部211提供的信道估计值来将接收信号进行均衡。离散傅立叶反变换部217将接收信号进行离散傅立叶反变换,从而将频域的信号恢复为时域的信号。然后,通过数据解调部218以及数据解码部219,根据传输格式(编码率、调制方式)进行解调、解码而再现发送数据。
宽带调度器220从处理发送信号的高层站装置30被输入传输块(发送数据)和重发指示。该重发指示中包含上述这样的用于指定组频带的带宽、可分配给移动终端装置10的组频带数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宽带调度器220中,输入由同步检测/信道估计部211估计的信道估计值以及由CQI测定部212测定的CQI。宽带调度器220根据从高层站装置30输入的重发指示的内容,参照这些信道估计值和CQI,进行上下控制信号和上下共享信道信号的调度。此时,如上所示,宽带调度器220根据构成系统频带的多个组频带整体中的接收质量信息和数据速率,选择特定的组频带,并对构成该组频带的RB进行构成传输块的发送数据的调度。另外,该宽带调度器220作为调度部件起作用。
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部221根据由宽带调度器220决定的调度信息,使用来自高层站装置30的传输块(发送数据),生成下行共享信道信号。在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部221中,传输块(发送数据)由数据编码部221a编码之后,由数据调制部221b调制并被输出到宽带映射部223。
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222根据由宽带调度器220决定的调度信息,生成下行控制信号。在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222中,用于下行控制信号的信息由数据编码部222a编码之后,由数据调制部222b调制并被输出到宽带映射部223。
另外,在图8中,示出多个(这里为三个)传输块(发送数据)从高层站装置30到来,为了能对应于此而具有多个(这里为三个)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部221和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222的情况。另外,这些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部221和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222的数是作为其一例而示出的,可以根据从高层站装置30到来的传输块(发送数据)的数而适当变更。
宽带映射部223进行对于从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部221输入的下行共享信道信号以及从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222输入的下行控制信号的副载波的映射。此时,宽带映射部223按照由宽带调度器220指定的调度信息,将下行共享信道信号和下行控制信号映射到选择的CC或组频带的副载波。
由宽带映射部223映射的发送数据通过快速傅立叶反变换部224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而从频域的信号被变换为时间序列的信号之后,由循环前缀附加部(CP附加部)225附加循环前缀。另外,循环前缀作为用于吸收多路传播延迟的差的保护间隔而起作用。被附加了循环前缀的发送数据被发送到发送接收部203。
接着,参照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10的结构。如图9所示,移动终端装置10包括: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部102、发送接收部103、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应用部105。
对于下行链路的数据,由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由放大部102放大,由发送接收部103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由基带信号处理部104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该下行链路的数据内,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到应用部105。应用部105进行有关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的层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路的数据内,广播信息也被转发到应用部105。
另一方面,对于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部105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中,进行重发控制(H-ARQ(混合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等后被转发到发送接收部103。在发送接收部103中,实施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1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然后由放大部102放大而由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104的功能方框图。从发送接收部103输出的接收信号由OFDM信号解调部111解调。在接收质量测定部112中,从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的接收状态测定接收质量。接收质量测定部112测定基站装置20在下行链路的OFDM通信中使用的宽频带中的信道的接收质量,并将测定的接收质量信息通知给后述的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16。在下行控制信号解码部113中,从OFDM解调后的下行链路的接收信号中解码下行控制信号,并将它们中包含的调度信息通知给后述的副载波映射部117。下行控制信号中包含的调度信息被反映到OFDM信号解调部111中的OFDM解调。由此,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能够确定由基站装置20分配给该移动终端装置10的CC或组频带。在下行共享信道信号解码部114中,从OFDM解调后的下行链路的接收信号中解码下行共享信道。在下行共享信道信号解码部114中,接收信号由数据解调部114b和数据解码部114c根据传输格式(编码率、调制方式)而解调、解码而再现发送数据。
上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部115使用从应用部105提供的发送数据而生成上行共享信道信号。在上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部115中,发送数据由数据编码部115a编码,并由数据调制部115b调制之后,由离散傅立叶变换部115c进行傅立叶反变换,从而时间序列的信息被变换为频域的信息,并输出到副载波映射部117。
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16根据从应用部105提供的发送数据和从接收质量测定部112通知的接收质量信息,生成上行控制信号。在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16中,用于上行控制信号的信息由数据编码部116a编码,由数据调制部116b调制之后,由离散傅立叶变换部116c进行傅立叶反变换,从而时间序列的信息被变换为频域的信息,并输出到副载波映射部117。
副载波映射部117进行对于从上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部115输入的上行共享信道信号和从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16输入的上行控制信号的副载波的映射。此时,上行共享信道信号和上行控制信号根据从下行控制信号解码部113通知的调度信息而被映射到由基站装置20指定的CC或组频带。
由副载波映射部117映射的发送数据由快速傅立叶反变换部118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而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间序列的信号之后,由循环前缀附加部(CP附加部)119附加循环前缀。另外,循环前缀作为用于吸收多路传播延迟和基站装置20中的多个用户间的接收定时的差的保护间隔而起作用。附加了循环前缀的发送数据被发送到发送接收部103。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1中,基站装置20在将系统频带分割为多个而构成的组频带中,根据来自移动终端装置10的接收质量信息而选择组频带,比较对该组频带分配发送数据的结果得到的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而选择调度信息,通过下行链路将按照该调度信息而调度的发送数据发送给移动终端装置10。由此,不仅考虑来自移动终端装置10的接收质量信息,而且还考虑对根据该接收质量信息而选择的组频带分配发送数据的结果得到的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来选择调度信息,因此可以对移动终端装置10分配系统频带中的最佳的组频带,所以即使在系统带宽被扩展的情况下,也能够改善频率分集效果,并且能够提高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接收质量特性。
特别在根据来自移动终端装置10的接收质量信息来选择多个组频带,并且比较根据多个组频带计算出的数据速率从而选择调度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对属于不同的CC的组频带进行发送数据的调度,所以与在CC的范围内进行调度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得到频率分集效果,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移动终端装置UE中的接收质量特性。
以上,使用上述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本发明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而不脱离由权利要求范围的记载所决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从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发明没有任何限制的意思。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从基站装置20对移动终端装置10通过单一的发送序列(发送流)进行信息发送的情况,但作为本发明的应用对象,不限定于该情况而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在基站装置20具有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功能的情况下,可以对多个发送序列应用本申请发明的信息发送方法。例如,考虑对每个发送序列包括上述的宽带调度器220,并且对一个或多个组频带分配构成传输块的发送数据。该情况下,在基站装置20利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功能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也可以得到上述的本申请发明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基站装置20中的传输块的分配方法应用于下行链路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上行链路。此时,在基站装置20中,通过CQI测定部212测定上行链路的接收质量,并根据该测定结果,通过上述传输块的分配方法进行传输块的分配。然后,通过包含该分配信息的下行控制信号对各个移动终端装置10进行发送。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在由该分配信息指定的组频带(例如,CC)中发送上行发送数据。这样,通过对上行链路应用本发明的传输块的分配方法,在上行链路中也能够得到本申请发明的效果。
本申请基于2009年3月16日申请的特愿2009-063595。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8)

1.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度部件,在将系统频带分割为多个而构成的组频带中,根据来自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质量信息,选择所述组频带,比较对该组频带分配发送数据的结果得到的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从而选择调度信息;以及
发送部件,通过下行链路对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发送按照所述调度信息调度的发送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度部件利用CQI作为所述接收质量信息,并根据各个所述组频带中的最好的规定数的CQI的平均值,选择所述组频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度部件比较对根据不同的规定数的CQI的平均值而选择的所述组频带分配发送数据的结果得到的多个数据速率,选择调度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度部件根据来自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质量信息,选择多个所述组频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构成分量载波的频带作为所述组频带。
6.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度步骤,在将系统频带分割为多个而构成的组频带中,根据来自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质量信息,选择所述组频带,比较对该组频带分配发送数据的结果得到的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从而选择调度信息;以及
发送步骤,通过下行链路对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发送按照所述调度信息调度的发送数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调度步骤中,利用CQI作为所述接收质量信息,并根据各个所述组频带中的最好的规定数的CQI的平均值,选择所述组频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调度步骤中,比较对根据不同的规定数的CQI的平均值而选择的所述组频带分配发送数据的结果得到的数据速率,选择调度信息。
CN2010800121839A 2009-03-16 2010-03-10 基站装置和信息发送方法 Pending CN1023566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63595 2009-03-16
JP2009063595A JP5219894B2 (ja) 2009-03-16 2009-03-16 基地局装置及び情報送信方法
PCT/JP2010/054007 WO2010106951A1 (ja) 2009-03-16 2010-03-10 基地局装置及び情報送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56685A true CN102356685A (zh) 2012-02-15

Family

ID=42739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21839A Pending CN102356685A (zh) 2009-03-16 2010-03-10 基站装置和信息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319113A1 (zh)
JP (1) JP5219894B2 (zh)
CN (1) CN102356685A (zh)
WO (1) WO201010695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9095A1 (zh) * 2013-03-12 2014-09-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频带资源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82638B2 (en) * 2010-04-30 2013-11-12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nel state feedback in carrier aggregation
US20140133471A1 (en) * 2012-03-20 2014-05-1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relating to mimo communications
LT2816855T (lt) 2012-05-09 2018-10-10 Sun Patent Trust Kryžminio nešlio planavimas e-pdcch
JP6286908B2 (ja) 2013-07-19 2018-03-0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増幅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6336229B2 (ja) * 2016-02-26 2018-06-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送信ストリーム数決定方法
WO2019043805A1 (ja) 2017-08-30 2019-03-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再送制御方法、無線端末、無線基地局
CN113163419B (zh) * 2021-02-22 2022-07-22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平邑县供电公司 一种电力系统高速率覆盖网络的资源调度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9301A (zh) * 2006-03-17 2007-09-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发送设备以及接收设备
CN101253709A (zh) * 2005-08-29 2008-08-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反馈信道质量信息的设备和方法及使用该信息的调度设备和方法
CN101268709A (zh) * 2005-08-22 2008-09-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接收质量报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8851A (en) * 1997-09-26 2000-02-2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e assisted admission control
US8054894B2 (en) * 2005-10-31 2011-11-08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813373B2 (en) * 2006-05-25 2010-10-12 Motorola, Inc.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time slot interference and recovering from time slot interference in an ad ho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5106796B2 (ja) * 2006-06-19 2012-12-2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送信方法
KR101237562B1 (ko) * 2006-11-01 2013-02-26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8709A (zh) * 2005-08-22 2008-09-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接收质量报告方法
CN101253709A (zh) * 2005-08-29 2008-08-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反馈信道质量信息的设备和方法及使用该信息的调度设备和方法
CN101039301A (zh) * 2006-03-17 2007-09-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发送设备以及接收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9095A1 (zh) * 2013-03-12 2014-09-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频带资源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US9801181B2 (en) 2013-03-12 2017-10-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requency band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319113A1 (en) 2011-12-29
JP5219894B2 (ja) 2013-06-26
JP2010219818A (ja) 2010-09-30
WO2010106951A1 (ja) 2010-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55332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US10321441B2 (e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5846957B (zh) 无线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KR102046638B1 (ko) 협동 다중 포인트 수신을 위한 상향 링크 제어정보 전송
US8982817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user terminal
US8725186B2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user equipment and precoding method
JP5073687B2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情報送信方法
US8902845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CN102870480B (zh)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2356685A (zh) 基站装置和信息发送方法
US9439182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3283276A (zh)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9439181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783206A (zh) 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50312866A1 (en) User terminal,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8787281B2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user terminal
JP5388332B2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情報送信方法
KR2020012768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채널들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2204322A (zh)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以及信息重发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