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50000A - 异源蓝舌病毒dsRNA在制备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异源蓝舌病毒dsRNA在制备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50000A
CN102350000A CN2011103251760A CN201110325176A CN102350000A CN 102350000 A CN102350000 A CN 102350000A CN 2011103251760 A CN2011103251760 A CN 2011103251760A CN 201110325176 A CN201110325176 A CN 201110325176A CN 102350000 A CN102350000 A CN 1023500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srna
btv
cell
ifn
vir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2517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冬娥
董长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1032517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50000A/zh
Publication of CN102350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500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源蓝舌病毒双链RNA在制备作为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中的应用。该诱导剂是从动物蓝舌病毒中提取裸露的dsRNA分子制备而成的,直接用于人体,诱导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赋予人体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广泛的防病、治病和增强体质的功能。主要优点:A)直接诱导人体产生种类齐全的ENI、体内浓度高、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最强、没有异源蛋白的免疫原性、没有依赖性、无须提纯、造价低廉。B)没有感染性;系dsRNA病毒,没有肿瘤源性;为天然病毒,不会影响生态平衡。C)是一种全新的对人安全的天然的绿色生物材料,用之不竭、可无限再生,便于离体增殖和纯化制备。D)高度符合种属特异性,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最强。

Description

异源蓝舌病毒dsRNA在制备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制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异源蓝舌病毒双链RNA(dsRNA)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BTV NdsRNA EnII)直接用于人体,诱导人体产生各种内源性干扰素(ENIs),赋予人体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广泛的防病、治病和增强体质的功能。
背景技术
由于具有广泛的疾病防治功能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董长垣主编,《现代分子病毒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是人类至今所发现的最好的一类细胞因子;也由于内源性干扰素(Endo-Interferon,ENI)较外源性干扰素(Exo-Interferon,EXI)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以及人类至今尚未获得理想的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Endo-Interferon Inducer,EnII)等原因,人类一直在追求安全而有效的医用EnII。
一、干扰素及其分类
IFNs是由干扰素诱导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组多功能的可溶性糖蛋白,通过与细胞受体结合,至少可转录活化300多种IFN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genes,ISGs),发挥多种生物学活性。IFN不仅具有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而且具有增强体质的调理作用;既能治疗疾病,又能预防疾病;既能抗已知病毒,也能抗未知病毒(包括烈性病毒,如SARS-CoV、禽流感病毒)。
国际IFN命名委员会规定,先根据IFN的动物来源进行初分类;再根据IFN的抗原特性和分子结构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型;在特定的型内,按氨基酸序列或组成差异又可分为若干亚型。于是,根据氨基酸序列和受体的不同,IFN被分为I、II和III三种类型(Richard E.Randall,Stephen G.Interferons and viruses:aninterplay between induction,signalling,antiviral responses and virus countermeasures.J of General Virology,2008,89:4-6)。I型IFN包括a、β、Γ和ω亚型,主要参与抗病毒、抗肿瘤;II型IFN只有IFN-γ,主要参与诱导MHC类抗原的表达和免疫调节效应,其抗病毒作用比I型IFN弱;III型IFN又称为IFN-λ,包括IFN-λ1、IFN-λ2和IFN-λ3,或IL-29、IL-28a和IL-28b等,在抗病毒、抗增殖及体外抗肿瘤等方面发挥近似于而又不同于I型干扰素的作用。IFN-α、IFN-β、IFN-γ均有抗病毒作用。但是,IFN-γ抗病毒活性远较I型IFN低;IFN-α和IFN-β能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IFN抗病毒具有广谱性,但它对细胞的抗病毒作用是间接的,而且是非特异性(Richard E.Randall,Stephen G.Interferons and viruses:aninterplay between induction,signalling,antiviral responses and virus countermeasures.J of General Virology,2008,89:4-6)。
根据来源,IFNs可分为内源性干扰素(Endo-Interferon,ENI)和外源性干扰素(EXI)。EXI就是在体外应用外源性干扰素诱导剂(Exo-Interferon Inducer,ExII)刺激离体培养细胞所生产的或基因工程合成的,而后用于机体的IFNs;ENI则是用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EnII)于体内,直接诱导机体产生的IFNs。
近年来,有关诱导IFN产生机理的研究,IFN抗病毒、抗肿瘤和调理机体功能的药理和生理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显示了其符合机体自然防御功能的特性,理所当然地为抗病毒和抗肿瘤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二、干扰素的产生与干扰素诱导剂
细胞基因组密码着IFN基因。由于IFN基因抑制物(IFN suppressor)与IFN基因结合,所以,在一般情况下,IFN基因处于抑制状态。能诱导IFN产生的物质统称为干扰素诱导剂(Interferon inducer)。当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于细胞膜,便会解脱IFN基因抑制物与IFN基因的结合,IFN操纵子开始转录,合成mRNA,mRNA迅速转移至胞浆,在核糖体上转译出IFN前体,切除信号肽后,成熟的IFN分泌到细胞外。
研究表明,病毒感染细胞后,经相同机制可同时诱生III型和I型干扰素,但两者表达量不同(Osterlund P,Veckman V,Siren J,et al.Gene expression andantiviral activity of alpha/bela intederons and interleukin-29 in virus-infected humanmyeloid dendritic cells.J Virol,2005,79[15]:9608-9617,Contoli M,Message SD,Laza-Stanca V,et al.Role of deficient typeIII interferon-lambda production in asthmaexacerbations.Nat Med,2006,12[9]:1023-1026,Khaitov MR,Laza-Stanca V,Edwards MR,et al.Respiratory virus induction of alpha-,beta-and lambda-interferonsi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Allergy,2009,64[3]:375-386),表达的组织也不同,例如,IFN-λ应答主要产生于上皮细胞,尤其是在肺、皮肤和肠道,而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均能产生I型干扰素(Sommereyns C,Paul S,Staeheli P,et al.IFN-lambda(IFN-lambda)is expressed in atissue-dependent fashion and primarily acts on epithelial cells in vivo.PLoS Pathog,2008,4[3]:e1000017)。在某些条件下,IFN-λ和I型干扰素并不同时表达(DoyleSE,Schreckhise H,Khuu-Duong K,et al.Interleukin-29 uses a type I interferon-likeprogram to promote antiviral responses in human hepatocytes.Hepatology,2006,44[4]:896-906)。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细胞都可产生IFN,但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必须由IFN诱导剂诱导产生。
按照干扰素诱导剂的本质,可将其分为:病毒IFN诱导剂、双链RNA IFN诱导剂、代谢物IFN诱导剂和一些病原菌IFN诱导剂等。RNA病毒具有良好的IFN诱导作用,如新城疫病毒(NDV)、猪冠状病毒(TGEV)、猪水泡病病毒(SVDV)、猪口蹄疫病毒(FMDV)、鸡传染性气管炎病毒(BV)等。一些DNA病毒也有诱导IFN产生的能力,例如鸡马立克氏疱疹病毒(MDHV),但其诱导IFN产生的能力较RNA病毒低。除病毒外,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胞内毒素、真菌提取物等也能诱导IFN产生。尽管如此,病原体是不能用作干扰素诱导剂的。目前主要是灭活的新城疫病毒(NDV)用作外源性干扰素诱导剂(EXI)。
三、内源性干扰素的优点和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
EXI存在诸多缺点,如:所用INF的种类单一,所以,相对于ENI,其药物和生理功能较差;INF属蛋白质多肽类,所以,EXI用于人体为异源抗原蛋白,发挥具有免疫原性,会引起机体异源反应和依赖性,同样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而且其制备复杂、价格昂贵,保存和运输麻烦,所以,限制了EXI的大量生产和普及应用。
ENI则是用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EnII)于体内,直接诱导机体产生的IFNs。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变成了生产干扰素的复合工厂,以生产各型干扰素,发挥抗肿瘤、抗感染和调理作用。ENI是由机体自身产生的天然的复合型干扰素,即白细胞干扰素、纤维母细胞型干扰素和免疫型干扰素等,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诱导生成(Sang-Myeong L,Susan KS,Steven B.Kleiboeker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field isolates differ in in vitro interferon phenotypesVeterinary Veterinary.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2004,102:217-231)。所以,用EnII在人体内直接诱导产生的ENI能克服EXI的诸多不足,如:诱生的IFN种类齐全、体内浓度高、没有异源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即过敏反应和排斥反应)、没有依赖性、无需提纯、造价低廉、……等。也由于IFNs具有相对种属特异性,所以,内源性干扰素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调理功能活性最强。同时,ENI既可作为治疗用药,也可以作为预防用药。
可见,具有广泛的疾病防治功能的IFNs是人类至今所发现的最好的一类细胞因子;内源性干扰素(ENI)较外源性干扰素(EXI)有无可比拟的优点。然而,欲想得到ENI,关键是要获得能安全应用于人体的、能有效诱导人体产生ENI的、造价低廉的、便于工业化生产的、不污染环境的、资源丰富的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EnII)。
目前用于人体的商业化EnII主要是多聚肌苷酸(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Acid,Poly[I:C],PIC),为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双链RNA(Chadha KC,Dembinski WE,Dunn CB,et al.Effect of increasing thiolation of the polycytidylic acid strand of polyI:poly C on the alpha,beta and gamma interferon-inducing properties,antiviral andantipmliferative activities.Antiviral Res,2004,64[3]:171-7),国内于1983年广泛用于临床,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使用。Poly[I:C]的药理是通过刺激在体细胞产生内源性IFNs(ENI)来发挥其临床效应,它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阻止病毒蛋白的合成、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繁殖、抑制病毒从细胞内释放、阻止病毒进入细胞、防止病毒扩散、保护正常细胞不受病毒侵犯、增强未感染细胞的抗病毒能力、.....等;同时,它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刺激和促进细胞活性从而增强清除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临床已用于肿瘤和白血病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痘类病毒性感染等的治疗。
然而,近年发现:Poly[I:C]在人体和其他灵长类体内易被血清核酸酶破坏、诱生IFN产生的效能低。更有文献报道:Poly[I:C]会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机体发热、造血机能下降、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脾细胞破坏、血压及凝血功能失常、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损伤等一系列毒副作用,从而大大限制了Poly[I:C]的市场和临床应用(聂实践、胡冬琴,错位双链核糖核酸的热原反应,中国生物工程,2003,23[2]:97-98)。所以,寻找和开发新的第二代医用EnII是全世界生物医学家们角逐的领域,人类一直在追求安全而有效的医用EnII。
四、BTV NdsRNA具备发展成理想的医用EnII的潜能
人类已认识到“病毒具有诱导IFN的作用”、“人工合成的dsRNA具有诱导IFN的作用”,那么,在理论上讲,来自dsRNA病毒基因组的dsRNA分子应该具有发展成EnII的潜能。
动物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董长垣主编,《现代分子病毒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Hu J,Dong CY,Joseph L,Chen J,Chen DE,LiangK,Zhang WY.In vitro Selective cytotoxic effect of human cancer cells by Bluetonguevirus-10.Acta Oncologica,2008,47:124-134)是家畜绵羊的一种dsRNA病毒,与人类及其他动物等存在种族屏障。数百年的观察已经结论:BTV宿主范围非常狭窄,对同科的牛不致病,对山羊兄弟也很少轻微致疾病;系异源动物病毒,不引起人类任何疾病;含分段dsRNA,带依赖RNA的RNA聚合酶,故提取和纯化的dsRNAs没有感染性;为dsRNA病毒,没有肿瘤源性;系天然病毒,其核酸是天然核酸,毫无影响生态平衡的后顾之忧;BTV本身就是最好的天然干扰素诱导剂。BTV基因组为双链RNA分子,耐RNA酶(RNAase);便于离体增殖和纯化制备,有利于产业化。这些特点赋予了它极其显著的医用和生物工程价值。
人类早已结论,BTV不引起人类任何疾病;近年又有力地证明了“dsRNA分子的安全性”。过去的近十年,申请人和国际同行又已反复证明了:dsRNA病毒科成员,如人呼肠孤病毒(Reovirus,RV)、BTV既具有靶向抗人癌作用(Hu J,Dong CY,Joseph L,Chen J,Chen DE,Liang K,Zhang WY.In vitro Selectivecytotoxic effect of human cancer cells by Bluetongue virus-10.Acta Oncologica,2008,47:124-134;陈杰、胡俊、董长垣、梁科、戴莹、高婧,蓝舌病毒湖北株致人肝癌Hep-3B和人肺腺癌A549细胞死亡机理的研究,中华肿瘤学杂志,2007,29[7]:505-509,阳海燕、董长垣、刘军、李小成、邓庚粮、毕国明,五株蓝舌病毒对宫颈癌HeLa细胞作用特性的比较研究,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0,30[7]:621-625,杜贤进、周峰、董长垣、郭应禄、张杰,蓝舌病毒HbC3对人肾癌细胞的感染杀伤作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0,27[4]:504-506),又对人体十分安全,并有显著诱导实验动物产生IFN的作用。最近,我们亦证实了BTV对人正常细胞如人胚肺细胞、人气管平滑肌细胞等无感染性;用实验动物小鼠(非敏感动物)作半数致死量测定尚未寻找到LD50,显示了BTV dsRNA对实验小鼠的安全性。须知,人对BTV也是非敏感性的。
近年,申请人又在离体培养的人源细胞(正常/肿瘤细胞)上比较研究了BTV、BTV裸露的dsRNA分子(NdsRNA)和商业化的Poly[I:C]的安全性和诱导IFN的能力,结果表明:①BTV对人源正常细胞安全(Hu J,Dong CY,Joseph L,ChenJ,Chen DE,Liang K,Zhang WY.In vitro Selective cytotoxic effect of human cancercells by Bluetongue virus-10.Acta Oncologica,2008,47:124-134,陈杰、胡俊、董长垣、梁科、戴莹、高婧,蓝舌病毒湖北株致人肝癌Hep-3B和人肺腺癌A549细胞死亡机理的研究,中华肿瘤学杂志,2007,29[7]:505-509,阳海燕、董长垣、刘军、李小成、邓庚粮、毕国明,五株蓝舌病毒对宫颈癌HeLa细胞作用特性的比较研究,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0,30[7]:621-625,杜贤进、周峰、董长垣、郭应禄、张杰,蓝舌病毒HbC3对人肾癌细胞的感染杀伤作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0,27[4]:504-506);②BTVNdsRNA对离体培养的人正常细胞安全;③BTV NdsRNA能有效地诱导离体培养的人源细胞(包括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产生IFN-β;④BTV NdsRNA体外诱导IFN-β的产量显著高于目前临床上应用的Poly[I:C](P<0.01);⑤BTV NdsRNA能通过诱导产生IFN而杀死离体培养的人癌细胞等等(戴莹、陈冬峨、高婧、胡俊、董长垣,异源蓝舌病毒dsRNA与Poly[I:C]诱导人源体细胞产生IFN-β的比较研究,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8,28[3]:218-221,王海琪、董长垣、陈东娥、陈晓、郭淑芳、刘文培,BTV及其dsRNA分子诱导IFN产生和细胞凋亡,中国病毒学,2005,20[3]:268-271)。
近来,申请人进而又在实验动物体内比较研究了BTV裸露的dsRNA分子(BTV NdsRNA)和商业化的Poly[I:C]的安全性和诱导IFN的能力。结果显示了:①BTV NdsRNA对实验动物的安全性;②BTV NdsRNA能有效地诱导实验动物产生内源性干扰素(ENIs),如IFN-a、IFN-β、IFN-γ等;③BTV NdsRNA诱导实验动物产生ENI-β的水平高于ENI-α;④BTV NdsRNA诱导实验动物产生ENI-β的水平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⑤同剂量的BTV NdsRNA诱导实验动物产生ENI-β的能力显著高于Poly[I:C](P<0.01);⑥BTV NdsRNA在实验动物体内诱导IFN-a、IFN-β产生的速度快,在完成动物接种后约3h即达高峰;......。
最近,我们建立起了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模型和疾病模型,并借助该动物模型,以动物模型组为空白对照、以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组为条件对照、以目前最好的商业化干扰素诱导剂Poly[I:C]为阳性药物对照,系统地开展了BTVNdsRNA体内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研究、BTV NdsRNA体内治疗流感肺炎的作用研究;并进一步验证了BTV NdsRNA对疾病动物的安全性、诱导疾病动物产生ENI的有效性、以及体内诱导内源性干扰素ENI的种类,从而进一步确认了BTV NdsRNA分子的医用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EnII的极大潜能。研究结果显示:
(1)BTV NdsRNA处理的小鼠,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再一次提示了BTVNdsRNA在机体内的安全性。
(2)real time RT-PCR试验结果显示:BTV NdsRNA处理对于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均能有效抑制鼠肺内的流感病毒的复制,且效果均优于Poly[I:C]。
(3)在有限观察时间内(仅7天),HE染色病理切片显示:BTV NdsRNA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H1N1感染,高度显著地减轻小鼠肺炎;并且,BTV NdsRNA预防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肺炎效果显著地优于Poly[I:C]。
(4)在有限观察时间内(仅7天),HE染色病理切片显示:BTV NdsRNA能高度有效地治疗流感病毒H1N1感染导致的小鼠肺炎;并且,其治疗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肺炎效果显著地优于Poly[I:C],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病变改善更为明显。根据趋势,随着观察的时间延长,BTV NdsRNA治疗组动物肺组织病变会恢复得更好。
(5)ELISA检测结果显示:BTV NdsRNA和Poly[I:C]都能有效诱导H1N1感染小鼠血清IFN-α、IFN-β、IFN-γ产生,并且,BTV NdsRNA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的能力显著地优于Poly[I:C]。
我们的以上研究明显地提示申请人:BTV NdsRNA具备发展成理想的医用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ENI Inducer,EnII)的潜能,具有显著的发展成新型抗病毒药物的潜能。
申请人研究BTV NdsRNA EnII,无论体内还是体外,均以Poly[I:C]为对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体内、体外研究结果上,BTV NdsRNA EnII均优于Poly[I:C]。申请人考虑,其原因可能是(A)Poly[I:C]为人工合成的dsRNA,而BTV NdsRNA则是天然的dsRNA;(B)Poly[I:C]为较小分子dsRNA,而BTVNdsRNA则是大分子dsRNA。
五、dsRNA分子诱导细胞产生IFNs的细胞分子机理已很成熟
Poly[I:C]、霉菌和细菌的dsRNA、核酸类,以及我们的BTVNdsRNA等都是dsRNA分子,均能诱导IFN产生。近年已证实,TLR3(Toll like receptor 3)和RIG-I/MDA5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是识别dsRNA、诱导I型IFN表达的重要分子。TLR3主要表达于免疫细胞,定位于细胞内涵体(endosome)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可识别经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囊泡的dsRNA分子,诱导I型IFN表达。RIG-I/MDA5定位于细胞质内的PRR,识别胞质内dsRNA,通过不依赖TLR3的方式诱导IFN合成。这些研究成就为外源dsRNA通过受体结合,激活细胞信号通路,诱导IFN产生显示了亮点(Alexopoulou L,Holt AC,Medzhitov R,et al.Recognition of double-stranded RNA and activation ofNF-kappa B by toll-like receptor 3.Nature,2001,413[6857]:732-738)。有关干扰素诱导剂、IFNs的产生和IFNs发挥各种重要生理功能的细胞分子机理已经研究得很清楚。
关于TLR3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dsRNA分子。TLRs是单次跨膜受体,分为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胞外区有LRRs(leucine-rich repeats)结构域,由18~31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和半胱氨酸结构所组成,识别特定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配体,如病原体组分、病原体产物、dsRNA。胞内区是TLR向下游传递信号的核心元件,由大约2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因其与IL-1受体的胞内区相似,故称之为Toll/IL-1受体同源区(Toll/IL-1 receptor homologous region,TIR)(Martin MU,Wesche H.Summary and comparison of the signaling mechanismsof the To ll/interleukin-1 receptor fam ily.Biochim Biophys Acta,2002,1592[3]:265-280)。TLRs家族成员的胞外区结构的差异性较大,是结合不同配体的结构学基础。在已知的11个TLRs中,只有TLR3识别外源dsRNA、诱导I型IFN合成(Alexopoulou L,Holt AC,Medzhitov R,et al.Recognition of double-strandedRNA and activation ofNF-kappa B by toll-like receptor 3.Nature,2001,413[6857]:732-738)。TLR3主要在DC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主要定位于DC细胞内涵体(Matsumoto M,Funami K,Tanabe M,et al.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oll-likereceptor 3 in human dendritic cells.J Immunol,2003,171[6]:3154~3162.)和成纤维细胞表面(Matsumoto M,Kikkawa S,Kohase M,et al.Establishment of a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uman Toll-like receptor 3 that blocks double-strandedRNA-mediated signaling.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2,293[5]:1364~1369)。TLR3信号通过丝氨酸/苏氨酸(Ser/Thr)磷酸化、二聚化及其核置换激活IFN调节因子-3(IRF-3)。Ser/Thr激酶TBK-1是TLR3介导活化及磷酸化IRF-3的关键。
关于RIG-I/MDA5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dsRNA分子。动物细胞还存在不依赖TLR3识别dsRNA的受体。
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IG-I)是细胞内识别病毒双链RNA的一种受体,属含DexD/H box的dsRNA解旋酶家族成员。RIG-I的C端是解旋域,可以借助解旋酶结构域结合dsRNA(人工合成的和病毒的),并以ATP酶依赖的方式解开双链RNA;N端是2个串联的半胱天冬酶募集结构域(CARD)。诱导IFN-β表达需要RIG-I,但是,RIG-I并不参与IFN-β下游的信号通路(Kato H,Sato S,Yoneyama M,et al.Cell type-specific involvement of RIG-I in antiviral response.Immunity,2005,23[1]:19~28)。MDA5也是一个能结合dsRNA、激活IRF-3(IFNregulatory factor 3)、诱导IFN表达的信号分子(Kata H,Takeuchi O,Sato S,et al.Differential roles of MDA5 and RIG-I helicases in the recognition of RNA viruses.Nature,2006,441[7089]:101~105)。MDA5N端也有CARD结构域,C端也有结合dsRNA的DExD/H box RNA解旋酶结构域。全长MDA5并非诱导IRF3激活和IFN表达的必要条件。只要C端DExD/H box RNA解旋酶结构域结合dsRNA,MDA5才被激活(Yoneyama M,Kikuchi M,Matsumoto K,et al.Shared andunique functions of the DExD/H-box helicases RIG-I,MDA5,and LGP2 in antiviralinnate immunity.J Immunol,2005,175[5]:2851~2858)。MAVS和CARDIF在RIG-I信号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MAVS定位于细胞线粒体外膜,是RIG-II下游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功能分子,为RIG-I和MDA5下游的信号分子,将信号传递给激酶IKKε和TBK1,进而激活IRF3(Seth R B,Sun L,Ea C K,et al.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VS,a 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protein that activates NF-kappaB and IRF 3.Cell,2005,122[5]:669~682)。
TLRs诱导I型IFN表达。I型干扰素包括IFN-α、IFN-β、IFN-ε和IFN-λ,是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关键枢纽分子。TLRs能诱导树突状细胞(DC)产生I型干扰素(Hoebe K,Janssen E M,Kim S O,et al.Upregulation ofcostimulatory molecules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and double-stranded RNAoccurs by Trif-dependent and Trif-independent pathways.Nat Immunol,2003,4[12]:1223~1229)。不同的TLRs诱导产生I型干扰素能力并不相同,TLR3、TLR4、TLR7、TLR9能诱导产生IFN-α/β,而其他TLRs似乎不能。同样地,不同的DC细胞亚群产生I型干扰素的能力也不一样。pDC是I型干扰素分泌细胞,高表达TLR7和TLR9,受到相应配体刺激时诱导大量的IFN-α;mDC虽然也表达TLR7和TLR9,但是受体被激活后产生的细胞因子是IL-12。
人类基因组中编码有各种干扰素基因,人类细胞有复杂的干扰素调控系统。目前已发现有二条途径介导TLRs信号转导,一为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依赖性途径(Akashi S,Shimazu R,Ogata H,et al.Cutting edge:cell surface expression and lipopolysaccharide signaling via the toll-likereceptor 4-MD-2 complex on mouse peritoneal macrophages.J Immunol.2000,164[7]:3471-3475);另一条为MyD88非依赖性途径(Kawai T,Adachi O,Ogawa T,etal.Unresponsiveness of MyD88-deficient mice to endotoxin.Immunity,1999,11[1]:115-122)。MyD88分子是大多数TLRs信号转导中的接头分子,但是,MyD88功能缺失并不能完全终止所有的TLRs信号。所以,TLRs信号转导必然还存在MyD88非依赖信号途径。dsRNA被TLR3胞外LRR结构域识别,引起胞内TIR结构域变化,与TRIF的TIR结构域相互作用,通过接头分子Trif介导下游的信号转导,其中Trif-RIP1或者Trif-TRAF6通路激活NF-κB诱导炎症因子的分泌,而Trif-TBK1/IKKε通路激活IRFs,诱导I型IFN分泌(Kawai T,Akira S.TLR signaling.Cell Death Differ,2006,13[5]:816~825)。TLRs的胞外LRR结构域识别不同的PAMP,引起胞内TIR结构域的构象变化,再招募下游含TIR结构域的细胞信号转导分子MyD88、TRIF(TICAM-1)、TRAM、TIRAP(Mal)等向细胞核内传递信号,激活NF-κB、IRF-3、AP-1(activation protein 1)等家族的转录因子,后者在IFN基因的增强子上形成转录复合物,调控I型IFN基因表达。
六、干扰素受体及其信号通道
产物IFN释出胞外,与靶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激活与受体胞浆端相连的“两面神”激酶(Janus kinases,JAKs),JAKs再磷酸化激活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动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transcription,STATs)中的酪氨酸残基,使信号放大。磷酸化激活的STATs酪氨酸残基与磷酸化酪氨酸的Src同源区2(SH2)形成同二聚体和异二聚体。异二聚体和同二聚体都可与IRF结合,组成不同的三聚体。不同的三聚体与IFN激活的调节序列(IFN stimulated regulatory elements,ISREs)结合以分别驱动IFN-α/β调控的基因表达或IFN-γ调控的基因表达。
以前认为dsRNA依赖蛋白激酶(double-stranded RNA-dependent ProteinKinase,PKR)是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因子,dsRNA诱导的PKR途径是IFN产生的主要信号传导通路。近年的研究工作已经搞清,蛋白激酶PKR以及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OAS)处于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反应的下游,并不参与干扰素本身的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而是蛋白激酶PKR和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OAS)参与IFN介导的抗病毒反应(Smith E J,Marie I,Prakash A,et al.IRF3 andIRF7 phosphorylation in virus-infected cells does not require double-strandedR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R or Ikappa B kinase but is blocked by Vaccinia virusE3L protein.J Biol Chem,2001,276[12]:8951~8957)。
dsRNA分子及其诱导I型干扰素产生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成绩为潜在地使用BTV NdsRNA作医用内源性IFN诱导剂以诱导人体内源性IFN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系列的基础理论研究成绩结合申请人的前期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绩已经为申请人提出的本发明专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利用体外培养细胞增殖BTV,提取dsRNA,制备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直接用于人体,遵循机体自身防御反应方式诱导各种内源性干扰素,赋予人体以抗病毒病临床治疗和预防、抗肿瘤的治疗和联合治疗、以及广泛的防病、治病和增强体质的功能,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七.小结
本发明是在我们前期以BTV NdsRNAs作为外源性干扰素诱导剂(ExII)诱导体外培养细胞产生外源性干扰素(EX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前所述,IFNs可分为内源性干扰素(ENI)和EXI。EXI就是在体外用ExII刺激离体培养细胞所生产的或基因工程合成的而后用于机体的IFN。EXI存在诸多缺点,如:所用INF的种类单一,所以,相对于ENI,其药物和生理功能较差;INF属蛋白质多肽类,所以,EXI用于人体为异源抗原,发挥免疫原性,会引起机体异源反应和依赖性,同样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而且其制备复杂、价格昂贵,保存和运输麻烦,所以,限制了EXI的大量生产和普及应用。
亦如前所述,ENI则是用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EnII)于体内,直接诱导机体产生的内源性IFNs。用EnII在人体内直接诱导产生的ENI能克服EXI的诸多不足,如:诱生的IFN种类齐全、体内浓度高、没有异源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即过敏反应和排斥反应)、没有依赖性、无需提纯、造价低廉、……等。也由于IFNs具有相对种属特异性,所以,ENI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调理功能活性最强。同时,ENI既可作为治疗用药,也可作为预防用药。然而,欲想得到ENI,关键是要获得能安全应用于人体的、能有效诱导人体产生ENI的、造价低廉的、便于工业化生产的、不污染环境的、资源丰富的EnII。
目前,人类所用的最好的商业化的EnII是Poly[I:C]。如前所述,Poly[I:C]具有一系列的缺陷,市场和临床应用都受到极大限制。所以,寻找和开发新的第二代医用EnII是全世界生物医学家们角逐的领域,人类一直在追求安全而有效的医用EnII。
本发明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全新的优于Poly[I:C]的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EnII)。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ENI)的全新的异源蓝舌病毒双链RNA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BTVNdsRNA EnII)。
为了实现临床应用,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其具体步骤是:
1.细胞培养: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生产人用疫苗的理想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或幼仓鼠肾传代细胞(BHK-21)为病毒扩增培养细胞。细胞在37℃、5%CO2、10%小牛血清、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
2.dsRNA BTV增殖:待细胞长至80%-90%汇合时,弃培养液,用pH7.4的1×PBS洗涤贴壁细胞1-2次,接种BTV病毒株悬液1.0ml于培养瓶,37℃吸附1-2小时后,弃病毒液,以含2%小牛血清的添加DMEM培养基在37℃,5%CO2条件下维持培养。随后每12小时光镜下观察一次,至细胞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CPE),即当CPE达90%时收获病毒。
3.dsRNA BTV的提取和纯化:收获培养的dsRNA BTV按本研究室获得的高活性、高纯度、高通量制备病毒的“反向免疫共沉淀技术”(PARA;)工艺(中国授权专利ZL200410012605.9)提取和纯化dsRNA BTV。
4.BTV dsRNA的提取:
(a)PEG6000浓缩上述提取和纯化的BTV;
(b)裂解液裂解BTV;
(c)磁珠法提取BTV dsRNA;
(d)蔗糖浓缩纯化的dsRNA;
(e)-20℃保存,备用。
5.病毒基因组dsRNA的鉴定: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电泳图谱鉴定。
6.提取dsRNA纯度鉴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根据OD260/OD280比值)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判断所提取dsRNA的纯度。
7.双链RNA浓度的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双链RNA含量,根据dsRNA浓度=OD260×稀释倍数×40(μg/ml)。
8.制备成注射剂型,经肌内注射使用。
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结果及说明
本发明所作的BTV NdsRNA体内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的研究是在我们前期在体外培养细胞上所作的BTV NdsRNA诱导外源性干扰素的基础上开展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能非常安全地运用于人体。BTV不引起人类任何疾病;含分段dsRNA,带依赖RNA的RNA聚合酶,故提取和纯化的BTV dsRNAs没有感染性;BTV为dsRNA病毒,没有肿瘤源性;为天然病毒,不会影响生态平衡。所以,本发明制备的新的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BTV NdsRNAEnII系天然病毒双链RNA,能非常安全地运用于人体。
2.为新的理想的天然核酸药物。本发明制备的EnII能直接诱导机体产生种类齐全的内源性干扰素(ENIs)。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人类至今所发现的最好的一类细胞因子,不仅具有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而且具有增强体质的调理作用;既能治疗疾病,又能预防疾病;既能抗已知病毒,也能抗未知病毒(包括烈性病毒,如SARS-CoV、禽流感病毒)。本发明制备是医用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Endo-Interferon Inducer,EnII),直接用于人体内诱导机体产生ENIs。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变成了生产干扰素的复合工厂,以生产各型干扰素,发挥抗肿瘤、抗感染和调理作用。ENI是天然干扰素,所以,用EnII在人体内直接诱导产生的ENI能克服EXI的诸多不足,如:诱生的IFN种类齐全、体内浓度高、没有异源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即过敏反应和排斥反应)、没有依赖性、无需提纯、造价低廉、既可用作治疗用药,也可以作为预防用药等。也由于IFNs具有相对种属特异性,所以,内源性干扰素抗病毒、抗肿瘤以及调理功能活性最强。并且,本发明制备的EnII用于人体完全遵循机体产生干扰素的防御反应机制,能更有效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
3.本发明的临床效果显著地优于目前所用的最好的商业化的Poly[I:C]。Poly[I:C]为人工合成的小片段dsRNA分子,诱生IFN的能力低,伴有许多副作用,且价格昂贵,市场受到极大的限制。本发明在研究BTV NdsRNA EnII过程中,无论体内还是体外,均以Poly[I:C]为对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体内、外实验结果上,BTV NdsRNA EnII均优于Poly[I:C]。
4.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A)BTV NdsRNA是一种全新的对人安全的天然的可无限再生的绿色生物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TV NdsRNA EnII正是以之为资源而提取制备的天然EnII;(B)申请人拥有22个(几乎全部)血清型BTV资源、人癌细胞和动物癌细胞资源;形成了全套管理、保管、使用、监测、......等技术系统。
5.具有潜在的其他生理学功能。申请人的前期工作也提示了,BTV NdsRNA不仅具有诱导ENIs产生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诱导白细胞间介素-2(IL-2)产生的生理功能。BTV NdsRNA EnII理所当然地也能用作BTV NdsRNA ExII。
6.全新的系统和理论。其作用机理是利用“裸露的动物病毒基因组dsRNA(NdsRNA)直接调控人源细胞干扰素基因的表达”。这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揭示了裸露的病毒基因组dsRNA无须用转基因技术而直接通过注射的方式应用于人体,并安全而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各种ENIs,发挥其药理和生理作用。
7.本发明所用资源便于离体增殖和纯化制备,有利于产业化,生产成本低,容易获取。
8.由于EnII体内诱导ENIs产生的速度快、安全、高效、造价低廉,所以,既能用于临床疾病的常规预防和治疗,也可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9.本发明制备的EnII市场很大。申请人的前期工作已经展示了理想的EnII的医学价值和市场前景。BTV NdsRNA具有诱导IFN产生的生理功能,具有选择性抗癌的作用,而病毒病和肿瘤这两类疾病都是目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从近年新的病毒病等(如:AIDS、SARS、禽流感、结核等)的出现和流行来看,新的传染病的预防显得特别重要,在这一点上,更是EnII的用武之地。所以,EnII既在新、老传染病预防和治疗上有广阔的市场,又具有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价值,比如说,它是抗乙型肝炎的首先药物,可见一斑。由于ENI较EXI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所以,理想的EnII将会占据IFN相关生产的95%以上的市场,并会极大地扩大现有IFN市场。
附图说明
图1.BTV dsRNA基因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
图2.实验动物体内比较研究BTV dsRNA与Poly[I:C]诱导IFN-α产生的消长曲线图(有限观察时间6小时)
图3.实验动物体内比较研究BTV dsRNA与Poly[I:C]诱导IFN-β产生的消长曲线图(有限观察时间6小时)
图4.小鼠体内BTV dsRNAs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H1N1感染性肺炎的组织学切片(HE染色)
图4-A.正常组鼠肺组织(HE染色,x400),可见肺泡组织结构正常,间隙清楚,无渗出。
图4-B.病毒模型组鼠肺组织(HE染色,x400),可见肺泡间隔不清,肺泡有大量渗出,大量炎性细胞聚集。
图4-C.Poly[I:C]预防组鼠肺组织(HE染色,x400),与图4-B比,病变较轻,可见肺泡组织结构,肺泡间隔少量渗出,有炎性细胞聚集。
图4-D.BTVNdsRNA预防组鼠肺组织(HE染色,x400),与图4-B比较,仅少量渗出,些许炎性细胞聚集;与图4-C比较,组织病变明显较轻,肺泡组织结构清楚,肺间隔渗出少,伴少许炎性细胞。
图4-E.Poly[I:C]治疗组鼠肺组织(HE染色,x400),与图4-B比较,病变组织有所好转,肺组织轮廓可见,但肺间隔仍有大量炎性渗出,伴炎性细胞浸润。
图4-F.BTV NdsRNA治疗组鼠肺组织(HE染色,x400),与图4-B比较,肺泡间隙清楚,病变明显改善;与图4-E比较,肺组织病变显著轻微,肺组织轮廓清晰,肺间隔少许渗出。
图5.流感病毒核酸RT-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
A为Marker;B为PCR产物条带;C为未加模板的阴性对照。
图6.Real-time PCR检测各实验组小鼠肺组织流感病毒H1N1RNA载量曲线图
图6-A.正常对照组鼠肺组织流感病毒H1N1 RNA Real-time PCR扩增曲线;
图6-B.模型对照组鼠肺组织流感病毒H1N1 RNA Real-time PCR扩增曲线;
图6-C.Poly[I:C]预防组鼠肺组织流感病毒H1N1 RNA Real-time PCR扩增曲线;
图6-D.BTV dsRNA预防组鼠肺组织流感病毒H1N1 RNA Real-time PCR扩增曲线;
图6-E.Poly[I:C]治疗组鼠肺组织流感病毒H1N1 RNA Real-time PCR扩增曲线;
图6-F.BTV dsRNA治疗组鼠肺组织流感病毒H1N1 RNA Real-time PCR扩增曲线。
图7.各实验组鼠肺组织内流感病毒H1N1 RNA载量比较图(PIC即Poly[I:C])
图8.各实验组小鼠血清IFN-α、IFN-β、IFN-γ等内源性干扰素浓度比较(观察7天;PIC即Poly[I: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阐述本发明。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我们前期在体外培养细胞上所作的BTV dsRNAs诱导外源性干扰素的研究中,均以目前最好的已商品化的Poly[I:C]为对照,开展BTV dsRNAs体外诱导干扰素的有效性研究;以人源正常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对照研究了BTV dsRNAs体外诱导干扰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部分结果见表1-4。
表1.不同浓度BTV分别诱导Hela细胞和HEL细胞产生β-IFN含量的直线回归分析
Figure BDA0000101478130000171
表2.不同浓度裸露BTV NdsRNA分别诱导Hela细胞和HEL细胞产生β-IFN含量的直线回归分析
Figure BDA0000101478130000172
表3.BTV、BTV NdsRNA和Poly[I:C]诱导人癌A549细胞产生IFN-β比较分析结果
Figure BDA0000101478130000173
注:a示BTV组与dsRNA组比较,P<0.01;b示dsRNA组与Poly[I:C]组比较,P<0.01;
    c示BTV组与Poly[I:C]组比较,P<0.05。
表4.BTV、BTV NdsRNA和Poly[I:C]诱导人正常细胞HEL产生IFN-β能力的比较分析
Figure BDA0000101478130000181
注:1.经SNK法均数间多重比较结果:a示BTV组与BTVdsRNA组比较,P<0.01;b示BTV dsRNA组与Poly[I:C]组比较,P<0.01;c示BTV组与Poly[I:C]组比较,P<0.05,BTV dsRNA产生IFN-β浓度较高。
2.经LSD法比较:BTV dsRNA组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结果均为P<0.001,差别有高度显著性,BTV dsRNA组高、中、低剂量组诱导人正常细胞HEL产生IFN-β浓度高于空白组。
实施例1.Vero细胞培养
1.1传代细胞系的复苏及培养传代
1.1.1自液氮罐中取出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冻存管,立即置入预先调好温度的37℃水中,轻轻晃动,使冻存管内的细胞悬液1min内迅速融化。
1.1.2融化后将冻存管进行离心,1000r/min,15min;离心后吸弃上清液,加入1.5mL DMEM培养液,吹打使沉淀重新悬浮。
1.1.3再次将冻存管离心,1000r/min,15min;离心后吸弃上清液,用含10%(v/v)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溶解细胞沉淀,使终浓度为1×103-4细胞/mL;吹打细胞溶液,使沉淀重新悬浮;按每瓶8-12mL细胞悬液接种培养瓶,置37℃,5%(v/v)二氧化碳培养箱静置培养;24小时后换DMEM培养液,以除去未贴壁的细胞和细胞碎片。
1.1.4采用含10%(v/v)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Vero细胞。每天裸眼观察培养液的变化,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生长状态,每1~2天换DMEM培养液一次。
1.1.5当细胞长满培养瓶底80%以上后,从培养箱中取出细胞培养瓶;弃去培养液,用1×PBS(pH7.4)洗细胞3次;加入0.25%(w/v)胰蛋白酶溶液4-6滴;转动培养瓶,使胰蛋白酶溶液能浸润整个细胞面;置于37℃培养箱温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收缩变圆后,小心倒掉胰蛋白酶溶液;加入含10%(v/v)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用吸管轻轻吹打附着在瓶壁上的细胞,使之全部脱落到培养液中,形成细胞悬液;向细胞悬液中补加含10%(v/v)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至终体积15-25mL,平均分装细胞悬液到2-3个新培养瓶中。
1.2细胞经传代后的培养
采用含10%(v/v)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于37℃,5%(v/v)CO2条件下继续培养,即为传代。
实施例2.BTV增殖
2.1采用含10%(v/v)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于37℃,5%(v/v)CO2条件下培养Vero细胞。
2.2传代后24小时内,待细胞长至80-90%汇合时,弃培养液;用pH 7.4的1×PBS(NaCl:8g、KCl:0.2g、Na2HPO4:1.44g、KH2PO4:0.24g、H2O:800ml;盐酸调pH7.4,补H2O到1000ml)洗涤贴壁细胞1-2次;按2-4MOI(multiplicity ofinfection)接种BTV于培养细胞。
2.337℃吸附接种的病毒1-2小时后,弃病毒液;用含2%(v/v)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37℃,5%(v/v)CO2条件下维持培养;随后每12小时光镜下观察一次,至细胞出现明显病变效应,即CPE达90%时收获病毒。
2.4收集活化的病毒悬液,检测病毒滴度,-20℃保存备用。
实施例3.BTV dsRNA提取
3.1.按我们已获授权专利中的方法-“反向免疫共沉淀技术”提取和纯化BTV,装透析袋;
3.2.PEG 6000浓缩病毒,缓冲液A(10mM Tris[pH 8.0],2mM MgCl2,4%蔗糖反透析,使dsRNA病毒达1×1013VP/ml(病毒颗粒/ml);
3.3.加入3倍体积的0.5%NP-40裂解液(50mM Tris-Cl pH 6.0、15mM NaCl、5mM EDTA、0.5%NP-40、1mM PMSF,临用配制),裂解BTV;
3.4.按每毫升病毒裂解液加入10μL混匀的磁珠,旋涡振荡20秒,然后室温静置3min;
3.5.置磁架上,静置20秒,小心地吸弃上清;
3.6.加入4-5倍体积的缓冲液B(50mM Tris-Cl pH 6.0、15mM NaCl)反复洗涤吸附dsRNA的磁珠;
3.7.加入6-8倍体积的缓冲液C(10mM Tris[pH 8.0]、2mM MgCl2、1mMEDTA[pH 8.0])洗脱dsRNA;
3.8.离心沉淀磁珠,收集上清,装透析袋;
3.9.蔗糖浓缩纯化的dsRNA,缓冲液D(10mM Tris[pH 8.0]、1mM EDTA[pH8.0])反透析,使dsRNAOD值为5-6;
3.10.将最终提取的dsRNA用焦碳酸二乙酯(diethyl pyrocarbonate,DEPC)水溶解后,-20℃保存,备用。
实施例4.制备病毒基因组dsRNA的鉴定
采用常规凝胶电泳技术解析蓝舌病毒基因组图谱,以鉴定蓝舌病毒基因组dsRNAs。
4.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蓝舌病毒基因组dsRNAs(图1)
用TAE(1×TAE:40mmol/L Tris乙酸,1mmol/L EDTA,pH 8.0)配制1.0%琼脂糖凝胶,制12cm×8cm×0.3cm板一块。0.5×TAE(pH 8.0)作电极缓冲液。病毒dsRNA加1/6体积的6×负载缓冲液(见上),混匀。按每孔25μg dsRNA量上样,进胶电压为5V/cm,分离电泳电压为3V/cm。电泳2.5h后,取凝胶,置0.5μg/ml溴化乙靛(EB)染色30min,去离子水漂洗干净后,置紫外灯下分析电泳结果(图1-左)。
4.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蓝舌病毒基因组dsRNAs(图1)
用TBE缓冲液(10mmol/L Tris-Cl,pH7.4,1mmol/L EDTA)配制10-12%PAGE凝胶,胶厚1.5mm;用电泳缓冲液(89mmol/L Tris-硼酸,2mmol/L EDTA,pH 8.0)作电极缓冲液;病毒dsRNA待测样品加1/6体积的6×负载缓冲液(Loadingbuffer:0.25%溴酚蓝,0.25%二甲苯腈蓝,40w/v%蔗糖),混匀后按每孔3μg dsRNA上样。以7V/cm电压进胶,4V/cm电压分离。电泳4~5h,0.5μg/ml溴化乙靛(EB)染色30~60min,去离子水漂洗后,紫外灯下分析结果(图1-右)。
电泳结果的观察也可通过电泳图谱的背景分析所提取的dsRNA纯度,评估其他核酸的存在。
实施例5.制备的BTV dsRNA纯度的测定
将实施例4中制备的dsRNA取5ul,经空白液稀释至50ul,作为待测样品,借助UV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OD230、OD260、OD280、OD320等四个点的值,用以联合分析待测样品纯度。由于本专利所测对象是天然的大分子dsRNA,非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或引物,其CG含量比较均匀,所以,UV分光光度法可以理想地用于纯度测定。
5.1计算出OD260/OD280比值,以评估提取BTV dsRNA的纯度,比值大于或等于2.0者为合格。纯净的RNA样品,比值大于2.0。如果比值低于1.8或者2.0,表示存在蛋白质或者酚类物质的影响。如果OD260/OD280比值在1.8-2.0之间,说明样品纯度达标,OD260的数值有效;否则,OD260的值判为无效。
5.2OD230表示样品中存在多肽、苯酚、碳水化合物等的污染。纯净的样品,OD320一般是0;纯净的核酸OD260/OD230的比值大于2.0。
5.3同一样品继续用OD200-OD750波长连续扫描,测量本样品BTV dsRNA,直接观察核酸的整条曲线,以评估其纯度。
5.4结合实施例4中的PAGE图谱确定所提取BTV dsRNA的纯度。
5.5借助实施例4中的PAGE,采用蛋白多肽染色,以显示PAGE图谱背景有无蛋白多肽污染或污染程度。
实施例6.制备BTV dsRNA浓度的测定
在实施例5测得的纯的BTV dsRNA样品的前提下,继续用UV分光光度计测定其OD260值。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含量时,通常规定:在260nm波长下,浓度为1μg/mL的RNA溶液其光密度为0.024。因此,测定未知浓度的RNA溶液的光密度OD260,即可计算测出其中核酸的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RNA核酸浓度:
RNA样品的浓度(μg/μl)=OD260×稀释倍数×40/1000
提取BTV dsRNA的浓度=OD260×稀释倍数×40(μg/ml)。
据此,可进一步计算提取BTV dsRNA的含量。
实施例7.H1N1病毒增殖
7.1鸡胚鸡蛋孵化:9日龄鸡胚,37℃,相对湿度45%~60%,孵育2日。用检孵灯观察鸡胚,取活胚用于接种流感病毒H1N1。
7.2病毒接种鸡胚:检孵灯下选胚胎面与气室交界边缘约1mm处避开血管作为注射点;消毒气室部蛋壳,钻开一长约2mm的小口(勿损伤壳膜);用注射器抽取流感病毒种液0.1~0.2ml,进针0.5cm深,注射入鸡胚鸡蛋;用熔化的石蜡封蛋口。
7.3接种H1N1后鸡胚鸡蛋孵育:再置37℃孵箱48h;移至4℃冰箱气室朝上过夜,使鸡胚血液凝固,以避免收获时流出的血细胞同尿液或羊水中的病毒发生凝集,造成病毒滴度的下降。
7.4从鸡胚鸡蛋收获病毒:消毒鸡胚鸡蛋气室部位蛋壳,无菌镊子除去气室蛋壳和气室部壳膜,每鸡胚吸取尿囊液5~6ml,放入试管内,冰冻保存;并取200μl作无菌试验和备作血凝实验。
实施例8.血凝滴定测H1N1病毒效价
8.1取上述无菌尿囊H1N1病毒液,低速离心去沉淀,备用。
8.2阿氏液(Alsever′s solution)与鸡翅静脉血按1∶1(v/v)制成抗凝血;用生理盐水(NS)洗涤3次,头两次1500rmp/min离心5分钟,最后一次同速离心10min;弃上清,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1%悬液,置4℃待用。
8.3病毒最低稀释度判定
8.3.1取96孔组织培养板,分别加入NS,第一孔加0.1ml,其余各0.1ml;每组病毒8个孔。
8.3.2第一孔加入0.1ml病毒液,吹打均匀后,取0.1ml加入第二孔。依次作倍比稀释,至1∶2024,最后一孔吸弃0.1ml。
8.3.3每孔加入0.1ml的1%的鸡红细胞悬液,摇匀,静止,防止震动。
8.3.4取一孔先加入0.1ml NS,再加入0.1ml红细胞悬液,为红细胞对照。此对照组可以排除血细胞自身的非特异性凝集。
8.3.5置室温30分钟,每45分钟观察一次,判定结果。结果以++++、+++、++、+、+-、-表示。一层红细胞均匀铺在孔底者为++++;基本同上,但边缘不整齐,有下垂趋向者为+++;红细胞在孔底形成一个环状,四周有小凝集块者为++;红细胞在孔底形成一个小团,但边缘不光滑者,四周有小凝集块者为+;红细胞在孔底形成一个小团,边缘光滑,四周似有小凝集块者为+-;红细胞在孔底形成一个小团,边缘光滑整齐者为-;效价>512方可用。
实施例9.流感病毒TCID50测定
9.1取收获的流感病毒尿囊液,离心后取上清,用于TCID50滴定。
9.2用维持液对流感病毒作10-1~10-8的10倍系列稀释,每作一个稀释度更换一根吸管,以防病毒滴度后延。
9.3将MDCK细胞浮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孔0.1ml,置5%CO2培养箱,37℃培养;待细胞长成单层后,吸去培养液,接种系列稀释的病毒液,每个稀释度6孔,每孔100μl。(接种的孔数越多,最后计数出的滴度越精确)。
9.4吸附1.5-2.0小时后,吸弃病毒液,加入含2.5%胰酶而不含血清的细胞维持液。
9.5TCID50的计算(Reed-Muench法)。范例如下:
9.5.1病毒滴定范例统计表
Figure BDA0000101478130000231
9.5.2细胞病变效应(CPE)距离比例=(高于50%病变率的百分数-50%)/(高于50%病变率的百分数-低于50%病变率的百分数)。
例如,出现CPE空所占的百分数高于50%病变率者是91.6(11/12),出现CPE空所占的百分数低于50%病变率者是40(4/10),那么,CPE距离比例=(91.6-50)/(91.6-40)=0.8
9.5.2lgTCID50=距离比例×稀释度对数之间的差+高于50%病变率的稀释度的对数
=0.8×(-1)+(-3)
=-3.8
TCID50=10-3.8/0.1ml
9.5.3含义:将该病毒稀释103.8接种100μl可使50%的细胞发生病变。
实施例10.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肉眼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肺大体病变后,按常规方法做组织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肺及气管的病理变化。
实施例11.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干扰素
11.1小鼠血清制备
取前述所采取的实验小鼠血液约1.0ml;置1.5ml EP管中,于4℃冰箱中过夜,使红细胞充分沉淀,血液凝固,血清析出;于2000rpm离心15min,吸取上清,作好标记,-20℃冻存,备用。
11.2ELISA技术检测实验小鼠血清干扰素
11.2.1取出ELISA试剂盒,于室温(20~25℃)放置15~30分钟,实验过程在室温(20~25℃)进行;
11.2.2取出酶标板,按次序分别加入标准品溶液和制备的实验小鼠血液样品100μl,空白对照加入100μl蒸馏水;
11.2.3封口胶密封酶标板,22~25℃下孵育1.0小时,充分清洗酶标板3~5次,保持各孔有充足的水压;
11.2.4吸水纸彻底拍干酶标板;
11.2.5各孔加入100μl的酶标记溶液(不含空白对照孔),封口胶密封酶标板,22~25℃孵育1.0小时;
11.2.6充分清洗酶标板3~5次,保持各孔有充足的水压;
11.2.7吸水纸彻底拍干酶标板;
11.2.8各孔加入酶结合物工作液100μl(不含空白对照孔),22~25℃下避光反应15分钟;
11.2.9加入终止液(30%-40%浓度氢氧化钠)100μl/孔,混匀,终止反应;
11.2.105分钟内在酶标仪上读取各孔的OD450值;保存读数结果,打印纸质结果。
11.3结果判定:绘制标准曲线,按照读取的OD450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实施例12.荧光定量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流感病毒H1N1 RNA
12.1总RNA提取
12.1.1将50~100mg小鼠的肺组织剪碎,加入装有100μl Trizol的DEPC处理过的匀浆器中,在冰上研磨10~15min,直至看不到大块的组织。
12.1.2将液体移入DEPC处理过的EP管内,加氯仿250μl,用力摇匀,室温静置5min,4℃离心,12000×g,15min。
12.1.3取上清液400μl于另一DEPC处理过的EP管内,加入0.5ml异丙醇,混匀后4℃离心,12000×g,10min;弃去上清液,管底的白色沉淀即为RNA。
12.1.4加入预冷的75%的乙醇1ml,4℃离心,7500×g,5min。
12.1.5弃去上清,留白色沉淀于管底;再瞬时离心,尽量吸干管内的液体,晾干2~3min,再加入DEPC处理水10~35μl溶解RNA,保存在低温冰箱备用。
12.2逆转录反应
反应体系:
Figure BDA0000101478130000261
总体系20μl,混匀快速离心一次,反应条件如下:
42℃     60min
70℃     5min
12.3Real-time PCR反应
引物序列:
上游引物:5′-AGTCACAATAGGAGAGTGCCCA-3′
下游引物:5′-ATTCCAGTCCATCCCCCTTC-3′
反应体系:
SYBR Green mix 12.5μl+Plus solution 0.5μl
引物(5pmol/ul)0.6μl,
ddH2O  8.9μl,
cDNA(10倍稀释)2.5μl,
总体系25μl,混匀后快速离心一次。
反应条件:
程序段一:95℃2min
程序段二:95℃15s;59℃15s;72℃45s(40个循环)
程序段三:72℃10min。
实施例13.BTV dsRNA体内诱导内源性干扰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13.1实验分组及处理:将40只小鼠(SPF级,18~22g,雄性)随机分为5组,即PBS组(空白对照组)、BTV dsRNA低剂量组、BTV dsRNA中剂量组、BTV dsRNA高剂量组、Poly[I:C](阳性药物对照组),每组8只动物;各给药组(BTV dsRNA高、中、低剂量组和Poly[I:C]组),于动物观察饲养72小时后分别于0小时、24小时、48小时经腹腔注射给药或0.9%无菌生理盐水(NS)处理。BTV dsRNA中剂量组和Poly[I:C]组用药量为100μg/次/动物;BTV dsRNA高剂量组用药量为200μg/次/动物;BTV dsRNA低剂量组用药量为50μg/次/动物。各实验组每动物所用药物均溶于1.0ml的NS中,便于每实验动物和对照动物均接受1.0ml的溶液注射。
第三次给药和处理后,断食断水8小时,眼眶取血并处死小鼠,作相关指标检测。
13.2实验动物活体观察:每天观察小鼠临床表现3次,包括活动状态、反应性、体重改变、有无弓背、竖毛、颤抖和死亡等。
13.3取材:摘眼球采血,脊髓离断处死;肉眼观察各脏器大体病理变化,包括颜色、充血、水肿、梗死、实变等。所采血液备作干扰素检测。
13.4结果
见表5-6;图2-3。
表5.本发明制备用于体内诱导试验小鼠产生IFN-α效果的研究结果
Figure BDA0000101478130000271
注:F值=35.51,P<0.01,a、b、c、d示各组相对应均数与PBS(空白对照)组均数,经LSD法-t检验的均数多重比较,结果均为P<0.01,即BTV低、中、高剂量组在小鼠体内诱导试验产生IFN α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效量。
表中,a示PBS组与poly(I:C)组;b示BTV低剂量组与BTV中剂量组;c示BTV中剂量组与BTV高剂量组;d示poly(I:C)组与BTV低剂量组。
两两进行配对T检验。
表6.本发明制备用于体内诱导小鼠产生IFN-β效果的研究结果
Figure BDA0000101478130000272
注:F值=632.94,P<0.01,a、b、c、d示各组相对应均数与PBS(空白对照)组均数,经LSD法-t检验的均数多重比较,结果均为P<0.01,即BTV低、中、高剂量组在小鼠体内诱导试验产生IFN-β均高于PBS(空白)对照组效量。
表中,a示PBS组与poly(I:C)组;b示BTV低剂量组与BTV中剂量组;c示BTV中剂量组与BTV高剂量组;d示poly(I:C)组与BTV低剂量组。
两两进行配对T检验。
实施例14.BTV dsRNA体内诱导内源性干扰素、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H1N1
14.1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模型制作:用0.9%无菌生理盐水(NS)对流感病毒H1N1作10倍稀释,依次得10-1,10-2,10-3,10-4,10-5,10-6种浓度。60只小鼠(SPF级,18~20g,雄性)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乙醚轻度麻醉后,每组分别给予上述浓度的病毒,每只小鼠滴鼻接种100μl,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笼隔离饲养,观察14天,查看小鼠的死亡情况,按Reed-Muench法计算LD50(见上,TCID50的计算)。
14.2实验分组:将60只小鼠(SPF级,18~22g,雄性)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H1N1感染模型组,Poly[I:C]预防组,BTV dsRNA预防组,Poly[I:C]治疗组,BTV dsRNA治疗组,各组依次编号为A0、A1、B1、B2、C1、C2,每组10只。对于预防组(BTV dsRNA预防组,Poly[I:C]预防组),药物于病毒感染前12h与24h腹腔注射给药,剂量为100ug/只。对于治疗组(BTV dsRNA治疗组,Poly[I:C]治疗组),药物分别于病毒感染后48h和72h内腹腔注射给药,剂量为100ug/只,共两次。正常对照组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按同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将小鼠(正常对照组除外)在乙醚轻度麻醉下接种8倍LD50的流感病毒,100ul/只,正常对照组按同法接种生理盐水100ul,7天后,断食水8h,眼眶取血并处死小鼠,无菌采肺,做相关指标检测。
14.3实验动物活体观察:每天观察小鼠临床表现3次,包括活动状态、反应性、体重改变、有无弓背、竖毛、颤抖和死亡等,共观察14天。
14.4取材:各组小鼠处死前先禁食、水8小时;摘眼球采血,脊髓离断处死;肉眼观察肺脏大体病理变化,包括颜色、充血、水肿、梗死、实变等。所采血液备作各种内源性干扰素检测;肺组织备作病理学检测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病毒H1N1载量。
14.5结果
见表7-8;图4-8。
表7.各组小鼠血清IFN-α、IFN-β、IFN-γ浓度
Figure BDA0000101478130000291
Figure BDA0000101478130000292
注:*表示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各组与病毒模型组比较P<0.05;表示BTV dsRNA预防组与PIC预防组比较P<0.05;△△表示BTV dsRNA治疗组与PIC治疗组比较P<0.05。
表8.Real-time PCR实验结果(
Figure BDA0000101478130000293
n=10)
Figure BDA0000101478130000294
注:*表示各组与病毒模型组相比较P<0.05;表示BTV dsRNA治疗组与PIC治疗组相比较P<0.05;△△表示BTV dsRNA治疗组与PIC治疗组相比较P<0.05。
14.6小结和结论
本文研究旨在以Poly[I:C]为对照,进一步比较研究BTV dsRNA体内的安全性;体内诱导各种各种IFNs产生的水平;体内预防流感病毒H1N1感染的效果;以及体内治疗流感病毒H1N1所致疾病的潜能。
14.6.1实验结果显示:BTV dsRNA处理的小鼠,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提示:BTV dsRNA在机体内是安全性的。
14.6.2real time RT-PCR实验结果显示:以流感病毒H1N1感染动物模型组为对照,Poly[I:C]预防组处理的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其鼠肺内流感病毒H1N1核酸拷贝数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TV dsRNA预防组相对于Poly[I:C]预防组,前者鼠肺内流感病毒H1N1核酸拷贝数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TV dsRNA治疗组相对于Poly[I:C]治疗组,前者鼠肺内流感病毒H1N1核酸拷贝数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这提示:BTV dsRNA处理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均能有效抑制鼠肺内的流感病毒H1N1复制,且预防和治疗效果均优于Poly[I:C]。
14.6.3HE染色病理切片显示:流感病毒H1N1感染动物模型组鼠肺组织病变程度严重,BTV dsRNA预防组与Poly[I:C]预防组的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相对于H1N1病毒模型组鼠肺组织病变均显著轻微,提示:两种药物均可明显改善流感病毒H1N1感染引起的肺组织病理病变;在有限观察时间内(仅7天),BTVdsRNA治疗组与Poly[I:C]治疗组处理的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相对于病毒模型组鼠肺组织病变均有显著改善,提示:两种处理均可明显改善流感病毒H1N1感染引起的肺组织病理病变,其中BTV dsRNA治疗组比Poly[I:C]治疗组处理的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肺组织病变改善更为明显,根据趋势,随着观察的时间延长,BTV dsRNA治疗组动物肺组织病变会恢复得更好。
14.6.4ELISA检测结果显示:Poly[I:C]处理的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血清中IFN-α、IFN-β、IFN-γ水平,相对于正常对照组(空白组)和流感病毒H1N1感染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FN-α、IFN-β、IFN-γ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TVdsRNA处理的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血清IFN-α、IFN-β、IFN-γ水平,相对于Poly[I:C]处理的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血清IFN-α、IFN-β、IFN-γ水平,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BTV dsRNA在实验动物体内能高效诱导内源性IFN-α、IFN-β、IFN-γ产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对流感病毒H1N1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BTV dsRNA对实验动物无毒副作用;BTV dsRNA对流感病毒H1N1感染的预防效果、对流感病毒H1N1肺炎的治疗效果均优于Poly[I:C]。BTV dsRNA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新型药物的潜能。

Claims (2)

1.一种异源蓝舌病毒双链RNA在制备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的制备方法的步骤如下:
(1)细胞培养:以非洲绿猴肾细胞或幼仓鼠肾传代细胞为病毒扩增培养细胞,在37℃、5%CO2、10%小牛血清、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
(2)dsRNABTV增殖:待细胞长至80%-90%汇合时,弃培养液,用pH 7.4的1×PBS洗涤贴壁细胞1-2次,接种BTV病毒株悬液1.0ml于培养瓶,37℃吸附1-2小时后,弃病毒液,以含2%小牛血清的添加DMEM培养基在37℃,5%CO2条件下维持培养,随后每12小时光镜下观察一次,至细胞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即当CPE达90%时收获病毒;
(3)dsRNA BTV的提取和纯化:收获培养的dsRNA BTV按中国专利ZL200410012605.9的“反向免疫共沉淀技术”工艺提取和纯化dsRNA BTV;
(4)BTV dsRNA的提取:
(a)PEG6000浓缩上述提取和纯化的BTV;
(b)裂解液裂解BTV;
(c)磁珠法提取BTV dsRNA;
(d)蔗糖浓缩纯化的dsRNA;
(e)-20℃保存,备用;
(5)病毒基因组dsRNA的鉴定: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电泳图谱鉴定;
(6)提取dsRNA纯度鉴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判断所提取dsRNA的纯度;
(7)双链RNA浓度的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双链RNA含量;
(8)制备成注射剂型,经肌内注射使用。
CN2011103251760A 2011-10-24 2011-10-24 异源蓝舌病毒dsRNA在制备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中的应用 Pending CN1023500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251760A CN102350000A (zh) 2011-10-24 2011-10-24 异源蓝舌病毒dsRNA在制备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251760A CN102350000A (zh) 2011-10-24 2011-10-24 异源蓝舌病毒dsRNA在制备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50000A true CN102350000A (zh) 2012-02-15

Family

ID=45573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251760A Pending CN102350000A (zh) 2011-10-24 2011-10-24 异源蓝舌病毒dsRNA在制备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5000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74029A (zh) * 2014-07-21 2014-12-03 武汉星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呼肠孤病毒dsRNA在医用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制备中的应用
EP3494976A4 (en) * 2016-08-02 2020-01-22 Kyoto University COMPOSITION FOR PROMOTING THE PRODUCTION OF AN IMMUNOSTIMULATING FACTO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6205A (zh) * 2004-01-02 2004-12-22 武汉大学 一种提纯活病毒的方法
CN101810638A (zh) * 2009-12-31 2010-08-25 青岛农业大学 内源性干扰素诱导物的注射液和纳米微囊化溶液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6205A (zh) * 2004-01-02 2004-12-22 武汉大学 一种提纯活病毒的方法
CN101810638A (zh) * 2009-12-31 2010-08-25 青岛农业大学 内源性干扰素诱导物的注射液和纳米微囊化溶液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cta Oncologica》 20080131 Hu J等 Selective in vitro cytotoxic effect of human cancer cells by Bluetongue virus-10 第124-134页 1-2 第47卷, 第1期 *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19850630 MacLachlan NJ等 Bluetongue virus-induced interferon in cattle 第1238-1241页 1-2 第46卷, 第6期 *
《Infection and Immunity》 19780131 P Jameson等 Bluetongue virus, an exceptionally potent interferon inducer in mice 第321-323页 1-2 第20卷, 第1期 *
《Leukemia Research》 20091231 Eva Lion et al Acute myeloid leukemic cell lines loaded with synthetic dsRNA trigger IFN- secretion by human NK cells 539-546 第33卷,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80331 戴莹等 异源蓝舌病毒dsRNA与Poly[I:C]诱导人源体细胞产生IFN-beta的比较研究 第217-220页 1-2 第28卷, 第3期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科技辑》 20060515 王海琪 BTV及其基因组dsRNA分子诱导细胞IFN-beta和凋亡的比较研究 第6-8页、第24页 1-2 , 第5期 *
《中国病毒学》 20050331 王海琪等 BTV及其dsRNA分子诱导IFN产生和细胞凋亡 第268-271页 1-2 第20卷, 第3期 *
EVA LION ET AL: "Acute myeloid leukemic cell lines loaded with synthetic dsRNA trigger IFN- secretion by human NK cells", 《LEUKEMIA RESEARCH》 *
EVA LION ET AL: "Acute myeloid leukemic cell lines loaded with synthetic dsRNA trigger IFN- secretion by human NK cells", 《LEUKEMIA RESEARCH》, vol. 33, 31 December 2009 (2009-12-31), pages 539 - 546, XP025951807, DOI: doi:10.1016/j.leukres.2008.08.020 *
TATSUYA SAITOH ET AL: "Regulation of dsDNA-induc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by membrane trafficking", 《AUTOPHAGY》 *
TATSUYA SAITOH ET AL: "Regulation of dsDNA-induc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by membrane trafficking", 《AUTOPHAGY》, vol. 6, no. 3, 1 April 2010 (2010-04-01), pages 430 - 432, XP055211874, DOI: doi:10.4161/auto.6.3.11611 *
张军: "干扰素诱导剂的研究近况", 《山东医药工业》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74029A (zh) * 2014-07-21 2014-12-03 武汉星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呼肠孤病毒dsRNA在医用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制备中的应用
EP3494976A4 (en) * 2016-08-02 2020-01-22 Kyoto University COMPOSITION FOR PROMOTING THE PRODUCTION OF AN IMMUNOSTIMULATING FACTO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82216B (zh) 一种重组长效鸡干扰素α的制备方法
CN1281336A (zh) 使用病毒来治疗赘生物
CN104447978A (zh) 重组鸡干扰素α及其制备方法
US8377450B2 (en) Clone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ts manufa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cancer
CN101289666B (zh) 重组猪α型干扰素的制备方法
CN109868262A (zh) 一种犬瘟热弱毒株及其应用
STRINGFELLOW et al. Interferon induction by 5-halo-6-phenyl pyrimidinones
CN107586759A (zh) 一种重组新城疫病毒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CN102191224A (zh) 一种单纯疱疹病毒的重靶向修饰方法及其应用
CN105176937A (zh) 一种重组新城疫病毒及其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CN102350000A (zh) 异源蓝舌病毒dsRNA在制备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中的应用
Al-Shammari et al. Immunology study for NDV treatment in mice bearing mammary adenocarcinoma tumor
RU2746274C2 (ru) Вакцинный штамм вируса гриппа В/60/Колорадо/2017/1 (Линия Виктория) дл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живой гриппозной интраназальной вакцины для взрослых и для детей
CN102350001A (zh) 一种异源蓝舌病毒双链rna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的制备方法
CN102199215B (zh) Mapwa融合抗菌肽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174029A (zh) 呼肠孤病毒dsRNA在医用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制备中的应用
CN101531967B (zh) 一种生产α干扰素的方法及其专用菌
CN101244263A (zh) 包含混合干扰素-α亚型的混合物
CN103599534A (zh) 禽疫苗特异性猪脾脏转移因子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10564700B (zh) 携带鲎凝集素基因的溶瘤痘苗病毒、构建方法及应用
CN102978214B (zh) 鸡-γ-干扰素基因序列,其重组工程菌及应用
CN102154418B (zh) 一种动物干扰素的制备方法
CN110876759A (zh) M基因突变的水疱型口炎病毒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Johnston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production of interferon by human lymphoblastoid cells
Mohamed et al. RESEARCH ARTICL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d in vitroassessment of zoonotic-potential of a novel Orthobunyavirus isolated from broiler chicken in Malays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