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9261A - 通信装置、分组同步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分组同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9261A
CN102349261A CN200980157960.6A CN200980157960A CN102349261A CN 102349261 A CN102349261 A CN 102349261A CN 200980157960 A CN200980157960 A CN 200980157960A CN 102349261 A CN102349261 A CN 1023492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inspection
grouping
detection
grou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79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9261B (zh
Inventor
古田大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49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92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92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926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04L7/041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using special codes as synchronising signal
    • H04L7/042Detectors therefor, e.g. correlators, state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04L7/048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using the properties of error detecting or error correcting codes, e.g. parity as synchronisation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04L7/10Arrangements for initial synchron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无需与外部装置之间采用特别的协议就能够根据来自该外部装置的输入数据取得分组同步的通信装置。外部TE在向便携终端(UE)传输数据之前,按照每个分组附加CRC代码。按照USB协议从外部TE向UE批量传输数据。在UE中利用CRC处理部(19)检测输入数据的CRC代码。当检测到CRC代码时,第1分组检测部(14)通过读取分组长来检测最初的分组。当检测到最初的分组时,第2分组检测部(15a)通过依次读取分组长来检测后续分组。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分组同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数据传输中取得输入数据中包含的分组的同步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作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研究了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在LTE中预定利用被称作E-UTRAN(Evolved 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的无线接入网络提供全部基于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协议)的通信量服务。此外,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了E-UTRAN的规格。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133 V8.4.0(2008-12):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Requirements for support of radioresourcemanagement″(Release 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一直以来,便携终端(UE:User Equipment)这样的通信装置在与外部装置之间进行基于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通信的数据传输时,利用例如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等协议来进行。在USB通信中传输量比较大的数据时,按照固定量的数据以批量传输模式进行传输(即,不考虑层来传输数据),在PPP中,可通过检测PPP帧的起始标志来容易地取得帧的同步。
但是,属于以在全部IP分组中进行处理为前提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便携终端等通信装置,在接受来自外部装置的基于USB通信的数据传输时,从减轻上位层的处理负荷的观点出发,优选能不依据PPP取得IP分组的同步。即,本发明的课题是,在通信装置中无需与外部装置之间采用特别的协议,就能够从来自该外部装置的输入数据中取得分组的同步。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第1观点下,提供用于对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数据取得分组的同步的通信装置。
该通信装置具有:
(A)第1检测部,其将规定量的第1输入数据作为检查符号,每当输入单位数据量的数据时,进行将该第1输入数据之前的输入数据作为检查对象数据的检查,得到期望的检查结果,由此检测检查符号;
(B)第1头分析部,其推定利用上述第1检测部检测到检查符号时的检查对象数据的起始位置是第1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中读出上述第1分组的分组长;
(C)第1判定部,其判定利用上述第1检测部检测到检查符号时的检查对象数据的长度是否与利用上述第1头分析部读出的分组长一致;以及
(D)第2头分析部,其推定接在利用第1检测部检测到的检查符号之后的输入数据的起始位置是接在上述第1分组之后的第2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中读出上述第2分组的分组长。
在该通信装置中,作为与利用第1判定部读出的分组长相当的输入数据,检测第1分组。当检测到第1分组时,作为与利用第2分析部读出的分组长相当的后续输入数据,检测第2分组。由此,能够取得对输入数据的分组同步。
在其它观点下,提供进行与该通信装置同样的处理的分组同步方法。
发明的效果
根据公开的通信装置以及分组同步方法,在通信装置中,无需与外部装置之间采用特别的协议,就能够从来自该外部装置的输入数据中取得分组的同步。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包含便携终端和外部TE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的结构要部的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CRC检测处理的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内部的状态机的状态转移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内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内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内部的数据流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内部的数据流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从外部TE对便携终端传输上行数据的流程的图。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内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外部TE对便携终端传输上行数据的流程的图。
图1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的结构要部的框图。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内部的状态机的状态转移图。
图1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内部的数据流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2...CPU,3...存储器,4、4a...上行数据处理部、5...下行数据处理部,11...USB接口,12...S/P接口,13、16...选择器,14...第1分组检测部,15、15a...第2分组检测部,17...DMA控制器,18...总线接口,19...CRC处理部,20、20a...状态机
具体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作为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
(1-1)便携终端(UE)与外部TE的通信
图1示出实施方式的包含便携终端(UE:User Equipment)和个人计算机等外部TE(Terminal Equipment:终端设备)2的通信系统。在图1中,便携终端与外部TE利用USB(Universal Serial Bus)电缆进行连接。
这里,假定便携终端从外部TE通过USB电缆以批量传输模式发送接收例如图像数据等大量数据。在从外部TE向便携终端的基于USB的批量传输中,无需识别传输数据的层,而是以固定传输量(1~512字节)的数据单位依次从外部TE向便携终端传输数据。
在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外部TE在数据传输之前对IP分组的最后附加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码校验)代码。并且,在便携终端与外部TE的USB通信中,在附加有CRC代码的状态下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在便携终端与外部TE之间预先决定CRC的种类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CRC-16。由此,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构成为根据从外部TE传输的批量数据检测CRC代码,由此检测IP分组(在以下的说明中适当表述为“取得分组的同步”或“同步检测”)。
(1-2)便携终端(UE)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2说明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的结构。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的结构要部的框图。
如图2所示,该便携终端(UE)具有CPU2、存储器3、上行数据处理部4以及下行数据处理部5。
上行数据处理部4包含USB接口(USB I/F)11、S/P(Serial/Parallel)接口(S/PI/F)12、选择器(SEL)13、16、第1分组检测部14、第2分组检测部15、DMA控制器(DMAC)17、总线接口(BUS I/F)18、CRC处理部19(第1检测部)以及状态机20。
下行数据处理部5包含USB接口(USB I/F)51、S/P(Serial/Parallel)接口(S/PI/F)52、缓冲器(BUF)55、CRC附加部56、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存储存取)控制器(DMAC)57以及总线接口(BUS I/F)58。
此外,在图2中,带箭头的实线表示传输数据的处理流,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内部控制数据的处理流。另外,以规定的时钟单位依次进行上行数据处理部4和下行数据处理部5中的数据处理。
沿着上行数据的处理流来说明上行数据处理部4的结构。
USB接口11根据USB协议从外部TE通过USB电缆接收数据。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假定批量传输作为基于USB的数据传输模式。在该批量传输中,从外部TE向便携终端非周期性地传输量比较集中的数据。
在上行数据处理部4中,从第1分组检测部14或第2分组检测部15对状态机20发送PACKET_RCVD信号(在以下的说明中例如高电平:不可检测分组,低电平:可检测分组),作为表示可否检测分组的信号。
在上行数据处理部4中,从第1分组检测部14或第2分组检测部15对状态机20发送CRC_OK信号(在以下的说明中例如高电平:CRC检测NOK,低电平:CRC检测OK),作为表示CRC检测的OK/NOK的信号。
S/P接口12将来自USB接口11的串行数据转换成适合CRC检测的数据尺寸例如1字节宽的并行数据。将该1字节数据(单位数据量的数据)输出给选择器13和CRC处理部19。
选择器13根据状态机20的控制指令,将来自S/P接口12的1字节数据输出给第1分组检测部14或第2分组检测部15中的任意一个。
CRC处理部19具有能够以1个时钟并列地对来自S/P接口12的1字节宽的数据进行CRC运算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虽不限定CRC的生成多项式,但在CRC处理部19中,应用16比特的CRC(CRC-16),例如使用X16+X15+X2+1作为生成多项式。CRC处理部19进行采用生成多项式的模运算,向状态机20通知其检查结果。具体地说,在模运算的余数是期望值(典型地是“0”)时,作为CRC检测OK,向状态机20发送低电平的CRC_OK信号。
CRC处理部19具有依次积蓄来自S/P接口12的1字节数据的缓冲器(未图示)。CRC处理部19在根据来自第1分组检测部14的控制指令进行CRC检测时,对缓冲器内的检查对象数据依次假定最后输入的16比特数据是CRC代码(检查符号)而进行上述模运算(检查)。结果,在检测到CRC代码时,即CRC检测OK时,对内部缓冲器进行复位。
这里,参照图3进一步说明CRC处理部19中的处理。
图3是示出根据来自第1分组检测部14的控制指令进行CRC检测时的每个时钟的CRC检测处理的图。图3是以时间系列例示连续的第k~第k+2时钟内的模运算处理的图。在图3中,在(b)所示的第k+1时钟的处理中,假定缓冲器内的最后1字节和新输入的1字节数据为CRC代码,将缓冲器内的剩余数据作为检查对象数据进行模运算。
在(c)所示的第k+2时钟的处理中,还取入新的1字节数据,假定包含该新的1字节数据的最新的2字节数据为CRC,将缓冲器内的剩余数据作为检查对象数据进行模运算。此时的检查对象数据与第k+1时钟的处理相比增加1字节量。
同样,CRC处理部19在每次新取入1字节数据时,更新检查对象数据和假定的CRC代码,搜索模运算的余数例如为“0”时的CRC代码。
返回图2,第1分组检测部14具有头分析部141(第1头分析部)和缓冲器(BUF)142,通过检测附加在分组最后的CRC代码来取得IP分组的同步。在最初检测分组时,在第1分组检测部14中进行分组检测。
缓冲器142至少具有与预定的分组大小相当的容量,依次积蓄从选择器13传输的1字节数据。在该缓冲器142中在各个时钟积蓄与CRC处理部19的检查对象数据相同的数据。
在CRC处理部19的CRC检测OK时,第1分组检测部14从状态机20中接收低电平的CRC_OK信号。当接收到该低电平的CRC_OK信号时,头分析部141识别出积蓄在缓冲器142中的数据为分组,从积蓄数据的起始位置起分析头。即,在IP分组的情况下,头内的字段结构是预先已知的,因此,头分析部141从头中读出分组长(Total Length:总长)。作为第1判定部的第1分组检测部14判定该读出的分组长是否与缓冲器142内的数据长度一致。即,进行分组长的验证。
当缓冲器142内的数据长度与分组长一致时,向状态机20发送低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在DMA控制器17的控制下,将该检测到的分组通过总线接口18和总线传输给存储器3。
如图2所示,第2分组检测部15具有头分析部151(第2头分析部)、计数器152以及缓冲器(BUF)153。缓冲器153至少具有与预定的分组大小相当的容量。
在状态机20的控制下,当利用第1分组检测部14检测到分组之后,开始第2分组检测部15的处理。即,通过状态机20的控制来切换选择器13。这里,头分析部151推定从选择器13输入的数据的起始位置是已经检测到的分组的下一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的规定字段读出分组长。
计数器152是每当从选择器13输入1字节时向上计数的字节计数器。计数器152将来自选择器13的1字节数据依次积蓄到缓冲器153。
第2分组检测部15在计数器152的值达到与读出的分组长相当的值(字节数)时停止计数器152,向状态机20发送低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在DMA控制器17的控制下,将积蓄在缓冲器153中的分组通过总线接口18和总线传输给存储器3。此外,在发送低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之后,将计数器152清零。
为了一边进行规定的状态转移,一边控制上行数据处理部4内的处理而设置状态机20。
图4示出状态机20中的状态转移图。以下,与各个状态下的上行数据处理部4内的动作相关联地说明状态机20中的状态转移。
在图4中,当开始上行数据处理部4的处理时(服务中),成为第1分组检测部14进行分组检测(第1分组检测)的状态(状态SA)。由此,控制选择器13、16,依次将来自S/P接口12的1比特数据输入至第1分组检测部14,并且在第1分组检测部14中进行分组检测处理。
另外,当利用CRC处理部19检测到CRC且第1分组检测部14的分组长的验证OK时(同步检测OK),状态机20向第2分组检测部15进行分组检测(第2分组检测)的状态(状态SB)转移。由此,控制选择器13、16,依次将来自S/P接口12的1比特数据输入至第2分组检测部15,并且在第2分组检测部15中进行分组检测处理。
此外,在第2分组检测部15中,可以通过读出的分组长是否是作为分组长而预定的范围内的值等,进行读出的分组长的验证。在分组长NOK(不是OK)的情况下(即,同步检测NOK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优选状态机20从进行第2分组检测的状态向进行第1分组检测的状态转移。
再次参照图2,下行数据处理部5在DMA控制器57的控制下,从存储器3通过总线和总线接口58向CRC附加部56输入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集中协议)-SDU(Service Data Unit:服务数据单元)的数据。在CRC附加部56中,对各个PDCP-SDU生成CRC代码,在附加有CRC代码的状态下传输给缓冲器55。经由S/P接口52,通过例如批量传输,按照固定量的数据非周期性地从USB接口51向外部TE传输附加有CRC代码的PDCP-SDU。
(1-3)上行数据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5~图8说明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中的上行数据的处理。图5、图6分别是示出状态机20处于状态SA、SB时的处理的流程图。图7、图8分别是示出状态机20处于状态SA、SB时的数据流的流程图。
以下,对(A)状态机20处于状态SA时的处理和(B)状态机20处于状态SB时的处理分情况进行说明。
(A)状态机20处于状态SA时的处理
在最初想要检测分组时,状态机20成为状态SA(参照图4),控制选择器13、16,以进行第1分组检测部14中的处理。由此,将来自S/P接口12的1字节数据依次输出给CRC处理部19和第1分组检测部14(图7的步骤S50)进行积蓄。CRC处理部19针对以1字节单位积蓄的数据以时钟单位逐次进行模运算,因此,当检测到CRC代码时(图5的步骤S10),将低电平的CRC_OK信号发送给状态机20。该CRC_OK信号还被从状态机20发送给第1分组检测部14(图7的步骤S52)。由此,第1分组检测部14识别出已检测到CRC代码。
接着,第1分组检测部14推定缓冲器142内的积蓄数据是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中读出分组长(图5的步骤S12)。此外,第1分组检测部14判定缓冲器142内的数据长度是否与读出的分组长一致(即,是否是“分组长OK”)(图5的步骤S14、图7的步骤S54)。在分组长OK的情况下,将低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发送给状态机20(图7的步骤S56)。即,向状态机20进行同步检测通知(图5的步骤S16)。此外,当在图5的步骤S14中不是分组长OK的情况下,再次从步骤S10起进行CRC检测。
在状态机20中,除非从CPU2指示服务停止,否则就继续服务(图5的步骤S18),当从第1分组检测部14接收到低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时(图7的步骤S56),从状态SA向状态SB转移(图7的步骤S58,参照图4)。由此,状态机20控制选择器13、16,以向第2分组检测部15的处理转移。结果,从第1分组检测部14向第2分组检测部15切换从S/P接口12传输1字节数据的传输目的地(图7的步骤S60)。
第1分组检测部14在向状态机20发送低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之后,将请求DMA的DMA_RQ信号发送给DMA控制器17,该DMA用于向存储器3传输保持在缓冲器142内的分组(图7的步骤S62)。并且,将缓冲器142内的分组以1字节单位依次通过总线接口18传输给存储器3(图7的步骤S64)。当向存储器3的分组传输结束时,DMA控制器17向第1分组检测部14和CPU2发送表示DMA已结束的DMA_COMPL信号。该DMA_COMPL信号还被从第1分组检测部14发送给状态机20(图7的步骤S66)。
(B)状态机20处于状态SB时的处理
当检测到最初的分组时,状态机20向状态SB转移(图4参照)。状态机20指示第2分组检测部15开始处理(图6的步骤S22),控制选择器13、16。由此,将来自S/P接口12的1字节数据依次输出至CRC处理部19和第2分组检测部15(图8的步骤S70)进行积蓄。
当从S/P接口12输入数据时,在第2分组检测部15中,计数器152开始计数输入的字节数(图6的步骤S24)。
第2分组检测部15推定从选择器13输入的数据的起始位置是已经检测出的分组的下一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的规定字段中读出分组长(图6的步骤S26)。然后,当利用计数器152计数与读出的分组长相当的字节数时,第2分组检测部15停止计数器152的计数(图6的步骤S28),在该时刻判断出积蓄在缓冲器153中的数据是分组。
优选的是,通过判定读出的分组长是否是作为分组长而预定的范围的值,进行分组长的验证(图6的步骤S30、图8的步骤S74)。如果分组长OK,则作为同步检测通知将低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发送给状态机20(图6的步骤S32、图8的步骤S76),将计数器152清零(图6的步骤S36)。
此外,在图6的步骤S30中分组长不是OK时,第2分组检测部15将高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发送给状态机20。即,向状态机20进行非同步检测通知(图6的步骤S34)。
第2分组检测部15在将低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发送给状态机20之后,将请求DMA的DMA_RQ信号发送给DMA控制器17,该DMA用于将保持在缓冲器153内的分组传输给存储器3(图8的步骤S82)。并且,缓冲器153内的分组以1字节单位依次通过总线接口18传输给存储器3(图8的步骤S84)。当向存储器3的分组传输结束时,DMA控制器17向第2分组检测部15和CPU2发送表示DMA已结束的DMA_COMPL信号。该DMA_COMPL信号还被从第2分组检测部15发送给状态机20(图8的步骤S86)。
以后,在第2分组检测部15中连续进行分组的检测,直至在图6的步骤S38中根据CPU2的指示停止状态机20的服务为止。
此外,在状态机20从第2分组检测部15接收到高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时,即进行了非同步检测通知时(图6的步骤S32、图8的步骤S76),在状态机20内从状态SB向状态SA转移(参照图4),再次开始第1分组检测部14的处理(图5的步骤S20)。
(1-4)从外部TE向便携终端(UE)传输上行数据
接着,参照图9说明从外部TE向便携终端传输上行数据。图9是表示从外部TE向便携终端传输上行数据的流程图。在图9中,(a)~(c)表示外部TE中的数据处理,(d)~(f)表示便携终端中的数据处理。
首先,如图9(a)所示,作为一例假定从外部TE向便携终端传输3个IP分组的情况。第1个IP分组由IP/SCTP头和L3(第3层)消息的有效载荷构成。第2个IP分组由IP/UDP/RTP和图像数据(第1数据)的有效载荷构成。第3个IP分组由IP/UDP/RTP和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短消息服务)数据(第2数据)的有效载荷构成。
这里,SCTP(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流控制传输协议)是用于进行拥堵控制的传输层的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安装在IP协议中的传输层的协议。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是用于实时配送声音或动画等数据流的传输层的数据传输协议。
此外,在图9中,仅仅是为了例示而图示了传输对象的IP分组的内容,传输对象的IP分组的内容可以是任意的。
如图9(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TE在向便携终端传输数据之前,对传输对象的IP分组附加CRC代码。即,外部TE作为与相当于第1~3个IP分组的SDU有效载荷(USB用)#1~3相对的CRC代码,分别生成CRC#1~3进行附加。
接着,如图9(c)所示,外部TE根据USB协议,与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之间按照固定尺寸的数据批量传输附加有CRC代码的SDU有效载荷。此外,如图所示,利用规定值(例如“0”)来填充(Padding)在批量传输数据中不足的部分。图9(d)示出在便携终端侧接收的USB批量传输数据。在USB的批量传输中,与传输数据的分组结构无关地进行固定长的数据传输,因此,如果在便携终端侧没有进行任何处置,则无法取得分组的同步。
在图9(e)中,便携终端进行参照图7和图8说明的上行数据的处理。即,在便携终端的上行数据处理部4中,第1分组检测部14主要进行动作来检测CRC#1,并且推定头而读出分组长,确认分组长是否是OK(正常)。由此,检测附加有CRC#1的最初的IP分组。
当检测到最初的IP分组时,第2分组检测部15主要进行动作,根据接在CRC#1之后的数据来推定头而读出分组长,由此检测附加有CRC#2的下一IP分组。同样,检测附加有CRC#3的下一IP分组。
如图9(f)所示,在图(e)中检测出的各IP分组为PDCP-SDU(PDCP有效载荷)。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可在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RLC(Radio Link Control)层、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中,依次对该PDCP-SDU(PDCP有效载荷)分别附加PDCP头、RLC头、MAC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可通过检测CRC代码来取得IP分组的同步。由此,无需利用PPP等协议即可在IP分组的状态下进行上位层的处理。
(2)第2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作为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
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使第2分组检测部15中的分组的检测可靠性提高。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针对不同点进行以下说明。
(2-1)便携终端(UE)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中,当状态机20处于状态SB(参照图4)时,CRC处理部19(第2检测部)每当从S/P接口12输入1字节数据时,根据依次积蓄在内部缓冲器内的数据生成基于规定的生成多项式的CRC代码。并且,判定生成的CRC代码是否与接在作为CRC代码的生成基础的输入数据(处理对象数据)之后的规定量的输入数据(这里,“规定量”是指作为CRC代码预定的数据量)一致。结果,在一致的情况下,将表示检测到CRC代码的信号发送给状态机20。该信号还被从状态机20发送给第2分组检测部15(CRC检测通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分组检测部15进行以下的处理。即,计数器152(测定部)在从选择器13(S/P接口12)输入的同时开始动作。将来自选择器13的1字节数据依次积蓄到缓冲器153。头分析部151推定从选择器13输入的数据的起始位置是已经检测到的分组的下一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的规定字段中读出分组长。
作为第2判定部的第2分组检测部15根据接受CRC检测通知的时刻的计数器152的计数值来验证读出的分组长是否正确。在该分组长的验证中,判定读出的分组长的字节数是否与计数值一致。在一致的情况下,第2分组检测部15判断为检测(同步检测)到正确的分组。
(2-2)便携终端(UE)的数据处理
接着,参照图10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的数据处理。状态机20处于状态SA(参照图4)时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说明状态机20处于状态SB(参照图4)时的处理。此外,在图10的流程图中对与图6相同的步骤的部位标注同一符号。
在图10中,首先,状态机20指示第2分组检测部15开始处理(步骤S22),控制选择器13、16。由此,将来自S/P接口12的1字节数据依次发送给CRC处理部19和第2分组检测部15进行积蓄。
当从S/P接口12输入数据时,在第2分组检测部15中,计数器152开始计数输入的字节数(步骤S24)。第2分组检测部15推定从选择器13(S/P接口12)输入的数据的起始位置是已经检测到的分组的下一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的规定字段中读出分组长(步骤S26)。
第2分组检测部15当从CRC处理部19接受CRC检测通知时(步骤S27),停止计数器152(步骤S28)。并且,第2分组检测部15读取计数器152的值,判定该计数值是否与在步骤S26中读出的分组长的字节数一致,判断读出的分组长是否正确(步骤S29)。即,进行分组长的验证。
第2分组检测部15在步骤S29中判断为分组长正确时,对状态机20进行同步检测通知(步骤S32),将计数器152清零(步骤S36)。另一方面,在步骤S29中判断为分组长不正确时,对第2分组检测部15进行非同步检测通知(步骤S34)。
以后,在步骤S38中,在第2分组检测部15中继续进行分组的检测,直至根据CPU2的指示停止状态机20的服务为止。
(2-3)从外部TE向便携终端(UE)传输上行数据
图11示出从外部TE向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传输上行数据。图11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9相比,仅(e)中的处理不同。
在图11(e)内,在便携终端的上行数据处理部4中,第1分组检测部14主要进行动作来检测CRC#1,并且推定头而读出分组长,确认分组长的正常性。由此,与图9所示的处理相同的是检测附加有CRC#1的最初的IP分组。
当检测到最初的IP分组时,第2分组检测部15主要进行动作,根据接在CRC#1之后的数据推定头而读出分组长。此外,通过进行CRC代码的检测、基于计数器值的分组长的验证来检测附加有CRC#2的下一IP分组。同样地检测附加有CRC#3的下一IP分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中,使检测到最初的分组之后继续进行的分组的同步不仅依赖于分组长的读出,还基于CRC代码的检测逐次验证该读出的分组长。由此,分组的检测可靠性提高。
(3)第3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作为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
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相对于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实现了数据处理的高速化。为了该数据处理的高速化,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在第2分组检测部中进行控制(管线处理),使得数据的输入输出在时间轴上并列。
(3-1)便携终端(UE)的结构
图12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的结构。在图12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同一符号,不进行重复说明。
在图12内,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中,上行数据处理部4a与图2所示的上行数据处理部4相比,第2分组检测部15a和状态机20a不同。第2分组检测部15a与第2分组检测部15的不同点是,具有构成双缓冲器(所谓乒乓缓冲器)的一组缓冲器(BUF)153a、153b。一组缓冲器153a、153b分别具有与预定的分组大小相当的容量。
第2分组检测部15a每当检测到分组时,在一组缓冲器153a、153b之间交替地切换处理对象的缓冲器。在处理对象的缓冲器中积蓄来自选择器13的1字节数据,处理对象的缓冲器内的数据成为头分析部151和计数器152的处理对象。此时,例如与向缓冲器153a(处理对象的缓冲器)内输入数据的期间並行地从缓冲器153b输出分组。同样,与向缓冲器153b(处理对象的缓冲器)内输入数据的期间並行地从缓冲器153a输出分组。
图13是状态机20a的状态转移图。以下,与各个状态下的上行数据处理部4a内的动作相关联地说明状态机20a中的状态转移。此外,在图13中,将第2分组检测部15a的处理分成一组相位P_a、P_b进行记载。
在图13中,当开始上行数据处理部4a的处理时(服务中),成为由第1分组检测部14进行分组检测(第1分组检测)的状态(状态SA)。由此,控制选择器13、16,将来自S/P接口12的1比特数据依次输入到第1分组检测部14,并且在第1分组检测部14中进行分组检测处理。
另外,当利用CRC处理部19检测到CRC且第1分组检测部14进行的分组长的验证OK时(同步检测OK),状态机20a向第2分组检测部15a基于相位P_a进行分组检测(第2分组检测(相位P_a))的状态(状态SB_a)转移。由此,控制选择器13、16,将来自S/P接口12的1比特数据依次积蓄到第2分组检测部15a内的缓冲器153a。并且,当给出表示可检测分组的信号(低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和表示DMA已结束的DMA_COMPL信号时(同步检测OK且DMA结束),状态机20a向第2分组检测部15a基于相位P_b进行分组检测(第2分组检测(相位P_b))的状态(状态SB_b)转移。
当向状态SB_b转移时,控制选择器13、16,将来自S/P接口12的1比特数据依次积蓄到第2分组检测部15a内的缓冲器153b。并且,当给出表示可检测分组的信号(低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和表示DMA已结束的DMA_COMPL信号时(同步检测OK且DMA结束),状态机20a再次向状态SB_a转移。以后,每当检测到分组时,状态机20a在状态SB_a、SB_b之间转移状态。
此外,状态机20a在处于状态SB_a、SB_b的任意一个状态时,在同步检测NOK的情况下,向状态SA转移。
(3-2)上行数据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14说明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中的上行数据的处理。图14是示出状态机20a处于状态SB_a或SB_b时的数据流的流程图。此外,状态机20a处于状态SA时的数据流与图7所示的相同。在图14中,对与图8所示相同的处理部位标注与图8相同的符号。
此外,在图14中,按照每个相位来区别第2分组检测部15a的处理,因此,分成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a)、第2分组检测部15a(P_b)进行记载。交替地执行各个相位。
当检测到最初的分组时,状态机20a向状态SB_a转移(参照图13)。状态机20a指示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a)开始处理。由此,将来自S/P接口12的1字节数据依次发送给CRC处理部19和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a)(步骤S70)。在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a)内,将1字节数据依次积蓄到缓冲器153a中。
在步骤S72中,CRC处理部19作为CRC检测通知将CRC_OK信号发送到状态机20a。还将该CRC_OK信号发送到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a)。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a)在接收到CRC_OK信号(CRC检测通知)时进行分组长的验证(步骤S75),如果分组长OK,则作为同步检测通知将低电平的PACKET_RCVD信号发送给状态机20a(步骤S76)。
在此时刻,假定状态机20a已经从第2分组检测部15a(P_b)接收到表示在步骤S70之前检测出的分组的DMA传输已结束的DMA_COMPL信号。在此情况下,状态机20a从状态SB_a向状态SB_b转移(参照图13)。由此,将来自S/P接口12的1字节数据依次发送给CRC处理部19和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b)。在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b)内,从来自S/P接口12的输入数据的传输目的地进行切换(步骤S80),将1字节数据依次积蓄到CRC处理部19和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b)的缓冲器153b(步骤S90)。并且,将作为CRC检测通知的CRC_OK信号从CRC处理部19发送给状态机20a,此外还发送给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b)(步骤S92)。
另一方面,第2分组检测部15a在步骤S76之后,将请求DMA的DMA_RQ信号发送给DMA控制器17,该DMA用于向存储器3传输检测出的分组(缓冲器153a内的输入数据)(步骤S82)。然后,将检测出的分组按照1字节数据依次经由总线接口18传输给存储器3(步骤S84)。
这里,步骤S84与步骤S90是针对不同缓冲器的处理,因此,在时间轴上可至少并列进行一部分。
当步骤S84中的数据传输结束时,将表示DMA传输已结束的DMA_COMPL信号从DMA控制器17发送给CPU2和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a)。此外还将该DMA_COMPL信号发送给状态机20a(步骤S86)。由此,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a)成为只要第2分组检测部15a(相位P_b)的同步检测结束就随时能够开始处理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在检测到最初的分组之后继续进行的分组检测处理中进行控制,使得数据输入与分组的输出(传输)在时间轴上并列。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中,使用于分组同步的数据处理高速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分组同步方法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定,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良或变更。
例如,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读出IP分组的分组长的处理,但也可以根据IP分组的版本信息来变更该处理。更具体地说,在IPv4与IPv6中,IP分组的头内包含的分组长的信息字段位置不同,因此,在读出IP分组的分组长的处理中,首先读出版本信息,在识别出版本信息之后从适当的字段位置读出分组长。此外,IPv4和IPv6都将版本信息配置到头的起始。
另外,主要根据取得IP分组的同步的观点说明了以上的实施方式,但显然分组的种类不受限定。即,该分组同步方法以检测附加在邻接分组之间的CRC代码为依据,只要能够从已知的场所读取分组长的信息,则不用管分组本身的种类。

Claims (10)

1.一种通信装置,用于对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数据取得分组的同步,该通信装置具有:
第1检测部,其将规定量的第1输入数据作为检查符号,每当输入单位数据量的数据时,进行将该第1输入数据之前的输入数据作为检查对象数据的检查,得到期望的检查结果,由此检测检查符号;
第1头分析部,其推定利用所述第1检测部检测到检查符号时的检查对象数据的起始位置是第1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中读出所述第1分组的分组长;
第1判定部,其判定利用所述第1检测部检测到检查符号时的检查对象数据的长度是否与利用所述第1头分析部读出的分组长一致;以及
第2头分析部,其推定接在利用第1检测部检测到的检查符号之后的输入数据的起始位置是接在所述第1分组之后的第2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中读出所述第2分组的分组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具有:
测定部,其每当输入单位数据量的数据时,测定从所述第2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起的输入数据长;
第2检测部,其将从所述第2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起的输入数据作为处理对象数据,每当输入单位数据量的数据时,生成与该处理对象数据对应的规定量的检查符号,使生成的检查符号与接在处理对象数据之后的所述规定量的输入数据一致,由此检测检查符号;以及
第2判定部,其判定利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检查符号时的所述处理对象数据的长度是否与利用所述测定部测定到的输入数据长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在利用所述第1判定部判定为检查对象数据的长度与分组长一致之后,利用所述第2头分析部依次读出分组长,由此取得后续分组的同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2判定部中进行控制,使得在处理对象数据的长度与输入数据长不一致的情况下,所述第1检测部进行检查符号的检测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该通信装置由双缓冲器结构构成,以使数据输入和所述第2分组的输出在时间轴上并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分组是IP(网际协议)分组,
所述第1头分析部和所述第2头分析部根据配置在IP分组的头的规定位置上的版本信息,读出该头的分组长。
7.一种分组同步方法,用于对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数据取得分组的同步,该分组同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将规定量的第1输入数据作为检查符号,每当输入单位数据量的数据时,进行将该第1输入数据之前的输入数据作为检查对象数据的检查,得到期望的检查结果,由此检测检查符号;
推定检测到所述检查符号时的检查对象数据的起始位置是第1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中读出所述第1分组的分组长;
判定检测到所述检查符号时的检查对象数据的长度是否与读出的所述分组长一致;以及
推定接在检测到的所述检查符号之后的输入数据的起始位置是接在所述第1分组之后的第2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中读出所述第2分组的分组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组同步方法,该分组同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每当输入单位数据量的数据时,测定从所述第2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起的输入数据长;
将从所述第2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起的输入数据作为处理对象数据,每当输入单位数据量的数据时,生成与该处理对象数据对应的规定量的检查符号,使生成的检查符号与接在处理对象数据之后的所述规定量的输入数据一致,由此检测检查符号;以及
判定检测到检查符号时的所述处理对象数据的长度是否与测定到的所述输入数据长一致。
9.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含第1通信装置和对来自该第1通信装置的输入数据取得分组的同步的第2通信装置,其中,
第1通信装置在对分组附加检查符号之后向第2通信装置输出数据,
第2通信装置具有:
第1检测部,其将规定量的第1输入数据作为检查符号,每当输入单位数据量的数据时,进行将该第1输入数据之前的输入数据作为检查对象数据的检查,得到期望的检查结果,由此检测检查符号;
第1头分析部,其推定利用所述第1检测部检测到检查符号时的检查对象数据的起始位置是第1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中读出所述第1分组的分组长;
第1判定部,其判定利用所述第1检测部检测到检查符号时的检查对象数据的长度是否与利用所述第1头分析部读出的分组长一致;以及
第2头分析部,其推定接在利用第1检测部检测到的检查符号之后的输入数据的起始位置是接在所述第1分组之后的第2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从该头中读出所述第2分组的分组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2通信装置还具有:
测定部,其每当输入单位数据量的数据时,测定从所述第2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起的输入数据长;
第2检测部,其将从所述第2分组的头的起始位置起的输入数据作为处理对象数据,每当输入单位数据量的数据时,生成与该处理对象数据对应的规定量的检查符号,使生成的检查符号与接在处理对象数据之后的所述规定量的输入数据一致,由此检测检查符号;以及
第2判定部,其判定利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检查符号时的所述处理对象数据的长度是否与利用所述测定部测定到的输入数据长一致。
CN200980157960.6A 2009-03-12 2009-03-12 通信装置、分组同步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92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01122 WO2010103574A1 (ja) 2009-03-12 2009-03-12 通信装置、パケット同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9261A true CN102349261A (zh) 2012-02-08
CN102349261B CN102349261B (zh) 2014-06-04

Family

ID=42727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796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9261B (zh) 2009-03-12 2009-03-12 通信装置、分组同步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91558B2 (zh)
EP (1) EP2408139A1 (zh)
JP (1) JP5382109B2 (zh)
CN (1) CN102349261B (zh)
WO (1) WO201010357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05508A (zh) * 2018-04-25 2020-1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及信息处理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9525B (zh) * 2013-09-30 2018-02-06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封包的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与其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US10855409B2 (en) * 2016-10-11 2020-1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dia access control header and transport block formats
US11831743B1 (en) * 2019-01-08 2023-11-28 Xilinx, Inc. Streaming architecture for packet pars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8626B2 (ja) * 1993-03-01 1995-04-2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ワード同期検出回路
US6298387B1 (en) * 1996-07-12 2001-10-02 Philips Electronics North America Corp System for detecting a data packet in a bitstream by storing data from the bitstream in a buffer and comparing data at different locations in the buffer to predetermined data
EP1104961A1 (en) * 1999-12-03 2001-06-06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 Delaware Corporation Deferral of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GB2371954B (en) * 2001-02-01 2003-02-19 3Com Corp Interface system for wireless node and network node
CA2366397A1 (en) * 2001-12-31 2003-06-30 Tropic Networks Inc. An interface for data transfer between integrated circuits
KR100724891B1 (ko) * 2005-09-16 2007-06-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비디오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섹션 검출 및 신뢰성 정보획득을 위한 다중 순환잉여검증 장치 및 방법
KR100981498B1 (ko) * 2006-01-18 2010-09-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버스트 처리장치 및 방법
JP5036353B2 (ja) * 2007-03-13 2012-09-26 オンセミコンダクター・トレーディング・リミテッド データ再生装置及びデータ再生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05508A (zh) * 2018-04-25 2020-1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及信息处理程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103574A1 (ja) 2012-09-10
US8891558B2 (en) 2014-11-18
EP2408139A1 (en) 2012-01-18
JP5382109B2 (ja) 2014-01-08
WO2010103574A1 (ja) 2010-09-16
CN102349261B (zh) 2014-06-04
US20110317724A1 (en) 2011-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12192B (zh) 运动解析系统和运动解析方法
CN102349261B (zh) 通信装置、分组同步方法
CN104008078B (zh) 一种基于fpga的数据传输板之间进行高速传输的方法
CN101635944B (zh) 无线基站装置和传送路径速率控制方法
US7530001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reducing unnecessary retransmission by means of a correlation value of received data with preamble and a method therefor
KR20130135732A (ko) 다수의 네트워크 주소들을 사용하여 시험 대상 장치와 시험을 제어하는 시험 장비의 동기화를 확립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JP5719438B2 (ja) Cpriリンクのエラー・コード・モニター方法、システム及び装置
CN100512156C (zh) 用于检测误码率的方法和测试设备
CN102137441A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8494535A (zh) 一种基于交织的随机接入信道容量增强的方法和装置
CN110248379A (zh) 无线局域网中基站的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4009982B (zh) 基于超短波电台的文件分组群发装置及文件分组群发方法
CN102882587B (zh) 数据通信系统、前导长度最佳化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N101039323A (zh) 多速率多协议比特流处理器
Rowlands et al. Real time data streaming from smart phones
CN116545582A (zh) 基于串行收发器的数据传输方法、收发器、介质及设备
TWI423037B (zh) 一種提升於通用串列匯流排協定中傳輸同時型傳輸類型的封包之效率之方法與裝置
JP5489252B2 (ja) eMBMS伝送のダウンリンク・データ同期を制御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4753640B (zh) 一种基于网络传输链路的适配方法及装置
CN110620639B (zh) 一种用于数据子帧聚合重传的硬件重传电路及方法
JP4581925B2 (ja) データ転送装置およびデータ転送方法
CN112821991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2104537B (zh) 一种通信控制器
RU2009125581A (ru) Способ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хем повторной передачи rlc
CN111800614B (zh) 一种基于水声通信机组网的水质图像采集和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