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8943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8943A
CN102348943A CN2010800127619A CN201080012761A CN102348943A CN 102348943 A CN102348943 A CN 102348943A CN 2010800127619 A CN2010800127619 A CN 2010800127619A CN 201080012761 A CN201080012761 A CN 201080012761A CN 102348943 A CN102348943 A CN 1023489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field
temperatur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control
tes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276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下英彦
山田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48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89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8Refrigerant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2Press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1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6Problems to be solv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artup of the refrigeration cycle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能迅速确保启动时的能力,并能将启动后的过调节抑制得较小。该空调装置(1)利用具有压缩机(21)和由磁性体管(F2)构成外周的制冷剂配管(F)的制冷循环,包括线圈(68)、压力传感器(29a)及控制部(11)。线圈(68)产生用于对磁性体管(F2)进行感应加热的磁场。压力传感器(29a)对制冷循环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压侧的制冷剂压力进行检测。在制冷循环执行制热运转时,控制部(11)使线圈(68)以最大供给电力(Mmax)产生磁场的状态从压缩机(21)的频率处于规定最低频率(Qmin)以上的时刻起一直持续至压力传感器(29a)所检测出的压力达到目标高压压力(Ph)。在达到的时间点以后,进行将比最大供给电力(Mmax)低的稳定供给电力(M2)作为输出的上限施加限制的运转。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能制热运转的空调装置,曾提出了一种出于增大制热能力的目的而具有制冷剂加热功能的空调装置。
例如,在以下所示的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97510号公报)所记载的空调机中,通过利用气体燃烧器对流入制冷剂加热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来增大制热能力。
在此,在该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97510号公报)所记载的空调机中,提出了以下技术:在制热运转时,为防止因制冷剂的温度过度上升而频繁地进行保护动作,根据热敏电阻的检测值对气体燃烧器的燃烧量进行调节。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只是抑制保护动作的频度,而未提出任何着眼于启动时和启动后的负载的不同的控制。
例如,在空调装置启动时,周围的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较大,因而希望迅速接近设定温度,另一方面,在启动时与启动后的负载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大幅超过目标值的过调节。
在制冷剂的加热方式为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加热速度较快,因此上述过调节特别容易成为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迅速确保启动时的能力并能将启动后的过调节抑制得较小的空调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空调装置利用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中对制冷剂配管和/或与在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构件进行感应加热,并包括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构,该空调装置包括磁场产生部、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及控制部。磁场产生部产生用于对感应加热的加热对象部分进行感应加热的磁场。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对与在制冷循环的至少一部分即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状态量进行检测。此处的状态量例如包括温度和/或压力。控制部至少进行启动时磁场产生控制和启动后磁场产生控制。在启动时磁场产生控制中,当在制冷循环中进行制热运转的启动时,控制部从压缩机构处于驱动状态的时刻起开始进入使磁场产生部的输出成为规定最大输出的状态,并在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所检测出的状态量达到第一规定目标状态量的时刻结束使磁场产生部的输出成为规定最大输出的状态。在启动后磁场产生控制中,在启动时磁场产生控制结束后,控制部进行将比规定最大输出低的第一磁场限制基准值作为磁场产生部的输出的上限施加限制的运转。此处,在“在制冷循环执行制热运转时”中例如不包括除霜运转等运转。另外,作为此处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加热,例如至少包括对与制冷剂配管热接触的发热构件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对与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发热构件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及对构成制冷剂配管的至少一部分的发热构件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
在该空调装置中,通过进行使磁场产生部在启动时的输出处于最大的启动时磁场产生控制,能使从制热运转的启动开始至向用户提供温暖空气所需的时间缩短。在启动后磁场产生控制中,能将因过度提高磁场产生部的输出而引起的控制的过调节抑制得较小。藉此,能迅速开始朝用户供给温暖的空气并能将控制的过调节抑制得较小。
第二方面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感应加热的加热对象部分包含磁性体材料。
在该空调装置中,磁场产生部将包含有磁性体材料的部分作为对象来产生磁场,因此,能有效地进行电磁感应的发热。
第三方面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是利用磁场产生部产生磁场的部分。
在该空调装置中,由于能把握电磁感应加热的迅速的温度变化,因此能提高控制的响应性。
第四方面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所检测出的状态量是与在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温度和/或压力。
在空调装置中,能利用用于制冷循环的状态控制的各种传感器来进行此处的检测。
第五方面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是对与在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控制部在启动后磁场产生控制中进行启动后磁场产生PI控制,在该启动后磁场产生PI控制中,对磁场产生部所产生的输出值或输出频度进行PI控制,以将温度检测部所检测出的温度维持在目标维持温度。此处的目标维持温度也可以是与第一规定目标温度相同的温度。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电磁感应加热的温度变化一般要比因流过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化而引起的温度变化激烈。在此,即便在这样通过电磁感应加热使温度急剧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对磁场产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大小和/或使磁场产生部产生磁场的频度进行PI控制,也能将温度检测部所检测出的温度维持在第二规定目标温度。
第六方面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是对与在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控制部在满足磁场水平增加条件后执行启动时磁场产生控制。该磁场水平增加条件是指当进行使磁场产生部所产生的磁场的水平在比规定最大输出低的范围内提高或降低这样的磁场水平变化处理时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有变化或温度检测部检测出温度变化。
若即便在进行了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下温度检测部也不能检测出温度变化,则有可能是温度检测部的安装状态不稳定或处于非接触状态。
对此,在该空调装置中,在这样的温度检测部的安装状态不稳定或处于非接触状态的情况下,不会在未充分产生温度变化的情况下满足磁场水平增加条件。因此,控制部限制磁场的产生以处于比规定最大输出低的水平,不在较高的水平下产生磁场,因此,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在满足磁场水平增加条件的情况下,通过磁场产生部产生磁场,感应加热的加热对象部分发热,温度检测部的设置状态良好,从而能把握准确地识别了感应加热的加热对象部分的温度这一情况。藉此,能抑制因电磁感应加热引起的异常的温度上升而损坏设备的情况,从而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第七方面的空调装置是在第六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通过磁场水平变化处理而被输出的最大的磁场水平的值比第一磁场限制基准值小。
在该空调装置中,能在未确认温度检测部的安装状态处于良好状态的阶段防止利用第一磁场限制基准值程度大小的磁场进行电磁感应加热。
第八方面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是对与在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控制部在满足流动条件后执行磁场水平增加条件的判定。流动条件是指在使压缩机构成为第一压缩机构状态和输出水平比第一压缩机构状态的输出水平高的第二压缩机构状态这两个压缩机构的输出不同的压缩机构状态时,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在第一压缩机构状态下和第二压缩机构状态下有变化。在第一压缩机构状态中包含有压缩机构停止的状态。
在该空调装置中,在未满足流动条件的情况下,制冷剂流不足,即便是以用于判定磁场水平增加条件的水平进行磁场产生部的输出,也可能会产生异常温度上升。对此,在该空调装置中,由于能在确保流过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的制冷剂流的情况下执行磁场水平增加条件的判定,因此能在维持设备的可靠性的状态下进行磁场水平增加条件的判断。
第九方面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是对与在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在开始启动后磁场产生控制后使制冷循环执行与制热运转不同的除霜运转时,控制部进行除霜运转输出控制,在该除霜运转输出控制中,将磁场产生部的输出的上限作为规定最大输出,并根据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来控制磁场产生部的输出。
在该空调装置中,由于能与启动时磁场产生控制相同地提高磁场产生部的输出,因此能加快除霜处理。
第十方面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九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控制部在除霜运转输出控制时进行除霜PI控制,在该除霜PI控制中,进行PI控制,以将温度检测部所检测出的温度维持在比第一规定目标温度低的第二规定目标温度。
在该空调装置中,在除霜运转时,与启动时磁场产生控制时相比不易产生温度的异常上升,因此,通过将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维持在第二规定目标温度并使其比启动时磁场产生控制的第一规定目标温度低,能降低除霜运转时的过调节。
第十一方面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是对与在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空调装置还包括对温度检测部施加弹性力的弹性构件。温度检测部因弹性构件的上述弹性力而与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按压接触。
在该空调装置中,在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下,一般而言,与因在制冷循环中制冷剂的循环状况变化而引起的温度上升相比,更容易产生剧烈的温度上升。
与此相对,在该空调装置中,由于被弹性构件维持在与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按压接触的状态,因此能使温度检测部的响应性变得更佳。藉此,能进行使响应性提高的控制。
发明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空调装置中,能迅速开始朝用户供给温暖的空气并能将控制的过调节抑制得较小。
在第二方面的空调装置中,能有效地进行电磁感应的发热。
在第三方面的空调装置中,能提高控制的响应性。
在第四方面的空调装置中,能利用用于制冷循环的状态控制的各种传感器来进行此处的检测。
在第五方面的空调装置中,能使温度检测部所检测出的温度稳定在第二规定目标温度。
在第六方面的空调装置中,能抑制因电磁感应加热引起的异常的温度上升而损坏设备的情况,从而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在第七方面的空调装置中,能在未确认温度检测部的安装状态处于良好状态的阶段防止利用第一磁场限制基准值程度大小的磁场进行电磁感应加热。
在第八方面的空调装置中,能在维持设备的可靠性的状态下进行磁场水平增加条件的判断。
在第九方面的空调装置中,能加快除霜处理。
在第十方面的空调装置中,能降低除霜运转时的过调节。
在第十一方面的空调装置中,能进行提高响应性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包括室外机的正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室外机的内部配置结构立体图。
图4是包括室外机的内部配置结构的背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室外机的机械室的内部结构的整体前方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室外机的机械室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室外机的底板和室外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8是室外机的拆下了送风机构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室外机的底板与热气旁通回路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0是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拆下了屏蔽盖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电磁感应热敏电阻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保险丝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电磁感应热敏电阻及保险丝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5是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截面结构图。
图16是表示电磁感应加热控制的时间图的图。
图17是表示流动条件判定处理的流程图的图。
图18是表示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的流程图的图。
图19是表示急速高压化处理的流程图的图。
图20是表示稳定输出处理的流程图的图。
图21是表示除霜处理的流程图的图。
图22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A)的电磁感应热敏电阻的安装位置的图。
图23是另一实施方式(F)的制冷剂配管的说明图。
图24是另一实施方式(G)的制冷剂配管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H)的线圈与制冷剂配管的配置例的图。
图26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H)的绕线管盖的配置例的图。
图2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H)的铁氧体壳体的配置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以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具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空调装置1为例进行说明。
<1-1>空调装置1
在图1中,示出了表示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空调装置1中,作为热源侧装置的室外机2与作为利用侧装置的室内机4由制冷剂配管连接,以进行配置有利用侧装置的空间的空气调节,空调装置1包括: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电动膨胀阀24、储罐25、室外风扇26、室内热交换器41、室内风扇42、热气旁通阀27、毛细管28及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等。
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电动膨胀阀24、储罐25、室外风扇26、热气旁通阀27、毛细管28及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收容于室外机2内。室内热交换器41及室内风扇42收容于室内机4内。
制冷剂回路10具有排出管A、室内侧气体管B、室内侧液体管C、室外侧液体管D、室外侧气体管E、储罐管F、吸入管G、热气旁通回路H、分支配管K及合流配管J。室内侧气体管B及室外侧气体管E中有大量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流过,但并不将流过的制冷剂限定于气体制冷剂。室内侧液体管C及室外侧液体管D中有大量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过,但并不将流过的制冷剂限定于液体制冷剂。
排出管A将压缩机21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室内侧气体管B将四通切换阀22与室内热交换器41连接。在该室内侧气体管B的中途设有压力传感器29a,该压力传感器29a对流过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
室内侧液体管C将室内热交换器41与室外电动膨胀阀24连接。
室外侧液体管D将室外电动膨胀阀24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
室外侧气体管E将室外热交换器23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储罐管F将四通切换阀22与储罐25连接,在室外机2的设置状态下沿铅垂方向延伸。在储罐管F的一部分上安装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储罐管F中的至少利用后述线圈68将周围覆盖的发热部分由铜管F1及磁性体管F2构成,其中,上述铜管F1供制冷剂在内侧流动,上述磁性体管F2被设成将铜管F1的周围覆盖(参照图15)。该磁性体管F2由SUS(Stainless Used Steel:不锈钢)430构成。该SUS430是强磁性体材料,当被置于磁场中时,会产生涡电流,并因自己的电阻产生的焦耳热而发热。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配管中的除了磁性体管F2以外的部分都由材质与铜管F1的材质相同的铜管构成。覆盖上述铜管周围的管的材质并不限定于SUS430,例如,能采用铁、铜、铝、铬、镍等导体及含有其中的至少两种以上金属的合金等。另外,作为磁性体材料,例如能列举出铁素体类材料、马氏体类材料及这两种材料的组合,但较为理想的是强磁性体、电阻较高、且居里温度比使用温度范围高的材料。此处的储罐管F需要更多的电力,但也可不包括磁性体及含有磁性体的材料,还可含有成为感应加热对象的材质。磁性体材料例如既可构成储罐管F的全部,也可仅形成于储罐管F的内侧表面,还可通过包含于构成储罐管F的材料中而存在。通过这样进行电磁感应加热,能利用电磁感应来加热储罐管F,从而能加热经由储罐25被吸入压缩机21的制冷剂。藉此,能提高空调装置1的制热能力。另外,例如在制热运转启动时,即使在压缩机21未充分变热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迅速加热来弥补启动时的能力不足。此外,在将四通切换阀22切换至制冷运转用的状态,以进行将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等的霜去除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通过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迅速地加热储罐管F,压缩机21能以迅速被加热的制冷剂作为对象进行压缩。因此,能迅速提高从压缩机21排出的热气的温度。藉此,能缩短利用除霜运转使霜解冻所需的时间。藉此,即使在制热运转中需要适时地进行除霜运转,也能尽快回到制热运转,从而能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吸入管G将储罐25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
热气旁通回路H将设于排出管A中途的分支点A1与设于室外侧液体管D中途的分支点D1连接。在热气旁通回路H的中途配置有能切换允许制冷剂流过的状态和不允许制冷剂流过的状态的热气旁通阀27。热气旁通回路H在热气旁通阀27与分支点D1之间设有毛细管28,该毛细管28使流过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由于该毛细管28能使制冷剂的压力接近制热运转时利用室外电动膨胀阀24使制冷剂压力降低后的压力,因此,能抑制因热气经由热气旁通回路H朝室外侧液体管D供给而引起的室外侧液体管D的制冷剂压力上升。
分支配管K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一部分,为了增大用于进行热交换的有效表面积,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出入口23e延伸的制冷剂配管是在后述分支合流点23k分支成多根的配管。该分支配管K具有从分支合流点23k至合流分支点23j分别独立延伸的第一分支配管K1、第二分支配管K2及第三分支配管K3,这些分支配管K1、K2、K3在合流分支点23j合流。当从合流配管J侧观察时,在合流分支点23j分支而延伸出分支配管K。
合流配管J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一部分,其是从合流分支点23j延伸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出入口23d的配管。合流配管J能在制冷运转时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3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度统一,并能在制热运转时使结霜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端附近的冰解冻。合流配管J具有各分支配管K1、K2、K3的截面积的大致三倍的截面积,流过的制冷剂量是各分支配管K1、K2、K3的大致三倍。
四通切换阀22能切换制冷运转循环和制热运转循环。在图1中,以实线表示进行制热运转时的连接状态,以虚线表示进行制冷运转时的连接状态。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器起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加热器起作用。在制冷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器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加热器起作用。
室外热交换器23具有气体侧出入口23e、液体侧出入口23d、分支合流点23k、合流分支点23j、分支配管K、合流配管J及热交换翅片23z。气体侧出入口23e位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侧气体管E侧的端部,与室外侧气体管E连接。液体侧出入口23d位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侧液体管D侧的端部,与室外侧液体管D连接。分支合流点23k使从气体侧出入口23e延伸的配管分支,能根据流动的制冷剂的方向使制冷剂分支或合流。分支配管K从分支合流点23k的各分支部分延伸出多根。合流分支点23j使分支配管K合流,能根据流动的制冷剂的方向使制冷剂合流或分支。合流配管J从合流分支点23j延伸至液体侧出入口23d。热交换翅片23z是使板状的铝翅片在板厚方向上排列多个并以规定的间隔配置而构成的。分支配管K及合流配管J均以热交换翅片23z作为共同的贯穿对象。具体而言,分支配管K及合流配管J在共同的热交换翅片23z的不同部分沿板厚方向贯穿地配置。相对于该室外热交换器23,在室外风扇26的气流方向上风侧设有室外气温传感器29b,该室外气温传感器29b对室外的气温进行检测。另外,室外热交换器23设有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该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对在分支配管空调装置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在室内机4内设有室内温度传感器43,该室内温度传感器43对室内温度进行检测。另外,室内热交换器41设有室内热交换温度传感器44,该室内热交换温度传感器44对连接有室外电动膨胀阀24的室内侧液体管C侧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
通过使对配置于室外机2内的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外控制部12与对配置于室内机4内的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内控制部13由通信线11a连接来构成控制部11。该控制部11进行以空调装置1作为对象的各种控制。
另外,在室外控制部12上设有计时器95,该计时器95在进行各种控制时对经过时间进行计数。
在控制部11上连接有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设定输入的控制器90。
<1-2>室外机2
在图2中,表示室外机2的正面侧的外观立体图。在图3中,表示关于室外热交换器23与室外风扇26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在图4中,表示室外热交换器23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室外机2利用由顶板2a、底板2b、前板2c、左侧面板2d、右侧面板2f及背面板2e构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室外机壳体来构成外表面。
室外机2通过隔板2h隔出: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及室外风扇26等并在左侧面板2d侧的送风机室;以及配置有压缩机21、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并在右侧面板2f侧的机械室。另外,室外机2具有室外机支承台2g,该室外机支承台2g通过与底板2b螺合而被固定,且在右侧和左侧构成室外机2的最下端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配置于机械室中的左侧面板2d及顶板2a的附近即上方的位置。在此,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翅片23z使板厚方向朝向大致水平方向并在板厚方向上排列多个地配置。合流配管J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翅片23z中最下方的部分沿厚度方向贯穿热交换翅片23z来进行配置。热气旁通回路H以沿着室外风扇26及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方的方式配置。
<1-3>室外机2的内部结构
在图5中,示出了表示室外机2的机械室的内部结构的整体前方立体图。在图6中,示出了表示室外机2的机械室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在图7中,表示关于室外热交换器23与底板2b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室外机2的隔板2h从前方朝后方并从上端朝下端划分,以将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及室外风扇26等的送风机室与配置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压缩机21及储罐25等的机械室隔开。压缩机21及储罐25配置于室外机2的机械室的下方空间中。此外,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四通切换阀22及室外控制部12配置于室外机2的机械室的、压缩机21、储罐25等上方的上方空间中。作为构成室外机2的功能要素的配置于机械室内的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电动膨胀阀24、储罐25、热气旁通阀27、毛细管28及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是通过排出管A、室内侧气体管B、室外侧液体管D、室外侧气体管E、储罐管F、热气旁通回路H等而连接的,以执行图1中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循环。在此,如后所述,热气旁通回路H是使第一旁通部分H1~第九旁通部分H9这九个部分相连而构成的,当制冷剂在热气旁通回路H中流动时,制冷剂从第一旁通部分H1按顺序朝第九旁通部分H9的方向流动。
<1-4>合流配管J及分支配管K
如上所述,图7所示的合流配管J的截面积具有与第一分支配管K1、第二分支配管K2及第三分支配管K3各配管的截面积相当的面积,因此,能使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第一分支配管K1、第二分支配管K2及第三分支配管K3的部分的热交换有效表面积比合流配管J的热交换有效表面积大。另外,与第一分支配管K1、第二分支配管K2及第三分支配管K3的部分比较,在合流配管J的部分汇聚并集中地流过大量的制冷剂,因此,能更有效地抑制室外热交换器23下方的冰的成长。在此,如图7所示,合流配管J是通过使第一合流配管部分J1、第二合流配管部分J2、第三合流配管部分J3及第四合流配管部分J4彼此连接而构成的。此外,还被配置成:流过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分支配管K的制冷剂在合流分支点23j合流,并在将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流汇聚成一处的状态下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最下端部分往返一次。在此,第一合流配管部分J1从合流分支点23j延伸至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最边缘部的热交换翅片23z。第二合流配管部分J2从第一合流配管部分J1的端部以贯穿多片热交换翅片23z的方式延伸。另外,第四合流配管部分J4与第二合流配管部分J2一样,以贯穿多片热交换翅片23z的方式延伸。第三合流配管部分J3是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端部将第二合流配管部分J2与第四合流配管部分J4连接的U字管。在制冷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流中,在分支配管K中被分成多条的制冷剂流被合流配管J汇聚至一处,因此,即使例如在分支配管K中流动的制冷剂在即将到达合流分支点23j的部分处过冷度因在构成分支配管K的各个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不同而不同,由于能在合流配管J中使制冷剂流汇聚至一处,因而也能使室外热交换器23出口的过冷度统一。此外,在制热运转时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打开热气旁通阀27,将从压缩机21排出的温度较高的制冷剂先供给至设于室外热交换器23下端的合流配管J,而后再供给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其它部分。因此,能有效地使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方附近结霜的冰解冻。
<1-5>热气旁通回路H
在图8中,表示室外机2的拆下了送风机构的状态的俯视图。在图9中,以俯视图表示室外机2的底板与热气旁通回路H的配置关系。
如图8及图9所示,热气旁通回路H具有第一旁通部分H1~第八旁通部分H8及未图示的第九旁通部分H9。在此,热气旁通回路H在分支点A1从排出管A分支并延伸至热气旁通阀27,从该热气旁通阀27进一步延伸的部分是第一旁通部分H1。第二旁通部分H2从第一旁通部分H1的端部在背面侧附近延伸至送风机室侧。第三旁通部分H3从第二旁通部分H2的端部朝正面侧延伸。第四旁通部分H4从第三旁通部分H3的端部朝与机械室侧相反一侧的左侧延伸。第五旁通部分H5从第四旁通部分H4的端部朝背面侧延伸至能与室外机壳体的背面面板2e之间确保间隔的部分。第六旁通部分H6从第五旁通部分H5的端部朝机械室侧即右侧且朝背面侧延伸。第七旁通部分H7从第六旁通部分H6的端部朝机械室侧即右侧在送风机室内延伸。第八旁通部分H8从第七旁通部分H7的端部在机械室内延伸。第九旁通部分H9从第八旁通部分H8的端部延伸至毛细管28。如上所述,该热气旁通回路H在打开热气旁通阀27的状态下使制冷剂从第一旁通部分H1按顺序朝第九旁通部分H9流动。因此,在从压缩机21延伸出的排出管A的分支点A1分支的制冷剂先于在第九旁通部分H9中流动的制冷剂流过第一旁通部分H1侧。所以,当从整体上观察在热气旁通回路H中流动的制冷剂时,是流过第四旁通部分H4后的制冷剂朝第五~第八旁通部分H8流动,因此,在第四旁通部分H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容易变成比在第五~第八旁通部分H8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更高的温度。
这样,热气旁通回路H被配置成穿过室外机壳体的底板2b中室外风扇26下方及室外热交换器23下方的部分附近。因此,能在不利用加热器等其它热源的情况下,利用从压缩机21的排出管A分支供给的高温制冷剂来对热气旁通回路H所穿过的部分附近进行加热。所以,即使底板2b的上侧有时会因雨水或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产生的排泄水而濡湿,也能抑制冰在底板2b中的室外风扇26的下方及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方成长。藉此,能避免室外风扇26的驱动被冰阻碍的状况、室外热交换器23的表面被冰覆盖而使热交换效率降低的状况。此外,热气旁通回路H配置成:在排出管A的分支点A1分支后,在穿过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方前穿过室外风扇26的下方。因此,能更优先地防止室外风扇26下方的冰成长。
<1-6>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
在图10中,表示安装于储罐管F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示意立体图。在图11中,表示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拆下屏蔽盖75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2中,表示安装于储罐管F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剖视图。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被配置成将储罐管F中的发热部分即磁性体管F2从径向外侧覆盖,通过电磁感应加热使磁性体管F2发热。该储罐管F的发热部分成为具有内侧的铜管F1和外侧的磁性体管F2的双重管结构。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包括第一六角螺母61、第二六角螺母66、第一绕线管盖63、第二绕线管盖64、绕线管主体65、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二铁氧体壳体72、第三铁氧体壳体73、第四铁氧体壳体74、第一铁氧体98、第二铁氧体99、线圈68、屏蔽盖75、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等。
第一六角螺母61及第二六角螺母66是树脂制的,使用未图示的C型环,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与储罐管F之间的固定状态稳定。第一绕线管盖63及第二绕线管盖64是树脂制的,分别在上端位置及下端位置从径向外侧将储罐管F覆盖。该第一绕线管盖63及第二绕线管盖64具有用于通过螺钉69使后述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螺合的四个螺钉69用的螺合孔。此外,第二绕线管盖64具有电磁感应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4f,该电磁感应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4f用于插入图12所示的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并将其安装于磁性体管F2的外表面。另外,第二绕线管盖64具有保险丝插入开口64e,该保险丝插入开口64e用于插入图13所示的保险丝15并将其安装于磁性体管F2的外表面(参照图14)。如图12所示,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具有电磁感应热敏电阻检测部14a、外侧突起14b、侧面突起14c及将电磁感应热敏电阻检测部14a的检测结果作为信号而传递至控制部11的电磁感应热敏电阻配线14d。电磁感应热敏电阻检测部14a具有沿着储罐管F的外表面的弯曲形状那样的形状,具有实质的接触面积。如图13所示,保险丝15具有保险丝检测部15a、非对称形状15b及将保险丝检测部15a的检测结果作为信号而传递至控制部11的保险丝配线15d。从保险丝15接收到表示检测出超过规定限制温度的温度这一信息的控制部11进行使朝线圈68的电力供给停止的控制,以避免设备的热损伤。绕线管主体65是树脂制的,卷绕有线圈68。线圈68在绕线管主体65的外侧以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作为轴向被卷绕成螺旋状。线圈68与未图示的控制用印刷基板连接,接受高频电流的供给。控制用印刷基板的输出被控制部11控制。如图14所示,在绕线管主体65与第二绕线管盖64卡合的状态下安装着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在此,在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安装状态下,通过被板簧16朝磁性体管F2的径向内侧按压,以维持该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与磁性体管F2的外表面之间的良好的按压接触状态。另外,保险丝15的安装状态也相同,通过被板簧17朝磁性体管F2的径向内侧按压,以维持该保险丝15与磁性体管F2的外表面之间的良好的按压接触状态。这样,由于将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之间的紧贴性保持得良好,因此能提高响应性,并能迅速地检测出因电磁感应加热而引起的急剧的温度变化。第一铁氧体壳体71从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将第一绕线管盖63和第二绕线管盖64夹住,并被螺钉69螺合固定。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收容由导磁率较高的材料即铁氧体构成的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如图15的储罐管F和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剖视图所示,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围住由线圈68产生的磁场而形成磁通的通道,从而使磁场不易朝外部漏出。屏蔽盖75配置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最外周部分,以使仅靠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无法完全聚集的磁通会聚。能在该屏蔽盖75的外侧几乎不产生漏磁通地自己决定产生磁通的场所。
<1-7>电磁感应加热控制
上述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进行以下控制:在使制冷循环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开始制热运转的启动时、在辅助制热能力时及在进行除霜运转时,使储罐管F的磁性体管F2发热。
以下,进行与启动时相关的说明。
在用户将制热运转指示输入了控制器90的情况下,控制部11使制热运转开始。制热运转开始后,控制部11在压缩机21启动后等待压力传感器29a所检测出的压力上升至39kg/cm2,以驱动室内风扇42。藉此,在流过室内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尚未变暖的阶段,防止因在尚未变暖的室内产生气流而使用户感到不舒适。在此,为了缩短压缩机21启动直至压力传感器29a所检测出的压力上升至39kg/cm2的时间,使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在该电磁感应加热中,由于储罐管F的温度急剧上升,因此,控制器11进行以下控制:在使电磁感应加热开始前,对是否处于可以开始电磁感应加热的状况进行判定。作为这样的判定,如图16的时间图所示,有流动条件判定处理、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日文:センサ外れ検知処理)及急速高压化处理等。
<1-8>流动条件判定处理
当进行电磁感应加热时,在制冷剂不在储罐管F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负载仅为滞留于储罐管F的安装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部分中的制冷剂。这样,在制冷剂不在储罐管F中流动的状况下,当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进行电磁感应加热时,储罐管F的温度会异常上升至使制冷机油劣化的程度。另外,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自身的温度也会上升,从而使设备的可靠性降低。因此,在此执行流动条件判定处理,在该流动条件判定处理中,对在开始电磁感应加热之前的阶段已有制冷剂在储罐管F中流动的情况进行确认,以避免如上所述在制冷剂未在储罐管F中流动的状况下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进行电磁感应加热。
在流动条件判定处理中,如图17的流程图所示,进行以下各处理。
在步骤S11中,控制部11对控制器90是否从用户接收到制热运转指令而不是制冷运转指令进行判断。由于在进行制热运转的环境下需要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进行制冷剂加热,因此进行这种判断。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11使压缩机21的启动开始,从而逐渐提高压缩机21的频率。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11对压缩机21的频率是否达到规定最低频率Qmin进行判断,在判断为达到最低频率Qmin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11开始流动条件判定处理,将压缩机21的频率达到规定最低频率Qmin时(参照图16的点a)的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数据及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的检测温度数据予以存储,并开始利用计时器95对流动检测时间进行计数。在该压缩机21的频率未达到规定最低频率Qmin的状态下,在储罐管F及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处于气液两相状态并在饱和温度下被保持在恒定温度,因此,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及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所检测到的温度在饱和温度下恒定,不发生变化。不过,短时间后压缩机21的频率上升,室外热交换器23内及储罐管F内的制冷剂压力进一步降低,饱和温度开始下降,从而使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及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所检测出的温度也开始下降。在此,相对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室外热交换器23存在于储罐管F的下游侧,因此,流过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温度开始降低的时间点比流过储罐管F的制冷剂的温度开始降低的时间点早(参照图16的点b及点c)。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11对从计时器95的计数开始是否经过了十秒钟的流动检测时间进行判断,在经过了流动检测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6。另一方面,在未经过流动检测时间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15。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11获取经过了流动检测时间时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及储罐管F内的制冷剂温度降低的状态下的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数据及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的检测温度数据,并转移至步骤S17。
在步骤S17中,控制部11对在步骤S16中获取的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是否比步骤S14中存储的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数据降低了3℃以上及在步骤S16中获取的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的检测温度是否比步骤S14中存储的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的检测温度数据降低了3℃以上进行判断。即,对是否能在流动检测时间中检测出制冷剂温度的降低进行判断。此处,在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或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的检测温度降低了3℃以上的情况下,处于在储罐管F中有制冷剂流动的状态,判断为处于制冷剂流被确保的状态而结束流动条件判定处理,并转移至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的启动时的急速高压化处理或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等。
另一方面,在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和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的检测温度均未降低3℃以上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8。
在步骤S18中,由于在储罐管F中流动的制冷剂量不足以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进行感应加热,因此控制部11朝控制器90的显示画面输出流动异常显示。
<1-9>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
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是在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安装于储罐管F且空调装置1的安装结束后(也包括在安装结束后、在朝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供给电力的断路器切断后)初次开始制热运转时进行的用于确认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安装状态的处理。具体而言,在上述流动条件处理中判断为确保了储罐管F内的制冷剂的流动量之后,且在进行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的启动时的急速高压化处理之前,控制部11进行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
在进行空调装置1的搬入作业时,有时会因施加意料之外的振动等而使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安装状态不稳定或使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成为非接触状态,在搬入空调装置1后初次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运转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要求其可靠性而在搬入空调装置1后适当地进行了初次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运转的情况下,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之后的运转也可稳定地进行。因此,在上述时间点进行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
在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中,如图18的流程图所示,进行以下各处理。
在步骤S21中,控制部11确保通过流动条件判定处理而被确认的储罐管F中的制冷剂流动量或其以上的制冷剂流动量,并将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在流动检测时间结束的时间点(=传感器未接触检测时间的开始时间点)上的检测温度数据(参照图16的点d)予以存储,且对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线圈68开始电力供给。此处对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线圈68进行的电力供给以未接触检测供给电力M1(1kW)进行作为传感器未接触检测时间的二十秒钟,上述未接触检测供给电力M1(1kW)的输出是比规定的最大供给电力Mmax(2kW)小的输出,是其50%。由于该阶段是还未被确认为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安装状态良好的阶段,因此将输出抑制在50%,以避免以下情况:尽管储罐管F出现异常的温度上升,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却不能检测出该异常的温度上升,导致保险丝15损坏,或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树脂制的构件熔化。同时,由于预先设定成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连续加热时间不超过最大连续输出时间即十分钟,因此控制部11会利用计时器95开始对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持续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对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线圈68进行的电力供给与线圈68在周围产生的磁场的大小是有相关关系的值。
在步骤S22中,控制器11对传感器未接触检测时间是否结束进行判断。在传感器未接触检测时间结束了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3。另一方面,在传感器未接触检测时间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22。
在步骤S23中,控制部11获取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在传感器未接触检测时间结束的时间点上的检测温度(参照图16的点e),转移至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控制部11对步骤S23中所获取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14在传感器未接触检测时间结束的时间点上的检测温度是否比步骤S21中所存储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14在传感器未接触检测时间的开始时间点上的检测温度数据上升了10℃以上进行判断。即,对是否在传感器未接触检测时间中因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而使制冷剂温度上升了10℃以上进行判断。在此,在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上升了10℃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确认了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相对于储罐管F的安装状态良好及储罐管F因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而被适当地加热这一情况,结束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转移至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的启动时的急速高压化处理。另一方面,在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未上升10℃以上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5。
在步骤S25中,控制部11对传感器未接触重试处理的次数进行计数。在重试次数不到十次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6,在重试次数超过十次的情况下,不转移至步骤S26而是转移至步骤S27。
在步骤S26中,控制部11执行传感器未接触重试处理。在此,将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在再经过三十秒的时间点上的检测温度数据(图16中未图示)予以存储,并对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线圈68以未接触检测供给电力M1进行二十秒钟的电力供给,进行与步骤S22、S23相同的处理,在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上升10℃以上的情况下,结束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并转移至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的启动时的急速高压化处理。另一方面,在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未上升10℃以上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5。
在步骤S27中,控制部11判断为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相对于储罐管F的安装状态不稳定或不佳,从而朝控制器90的显示画面输出传感器未接触异常显示。
<1-10>急速高压化处理
结束流动条件判定处理和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在确保储罐管F中有足够的制冷剂在流动并确认了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相对于储罐管F的安装状态良好及储罐管F因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而被适当地加热的状态下,控制部11开始急速高压化处理。
在此,由于确认了即便用较高的输出来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也不会使储罐管F发生异常温度上升这一情况,因此能提高空调装置1的可靠性。
在急速高压化处理中,如图19的流程图所示,进行以下各处理。
在步骤S31中,控制部11并不将对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线圈68进行的电力供给设为如上述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时那样的输出被限制成50%的未接触检测供给电力M1,而将其设为规定的最大供给电力Mmax(2kW)。此处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持续进行,直至压力传感器29a达到规定的目标高压压力Ph。
为了防止该空调装置1的制冷循环的高压异常上升,在压力传感器29a检测到异常高压压力Pr的情况下,控制部11强制地停止压缩机21。该急速高压处理时的目标高压压力Ph被设为比该异常高压压力Pr小的压力值即另一个阀值。
在步骤S32中,控制部11对是否经过了在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的步骤S21中开始计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最大连续输出时间即十分钟进行判断。在此,在未经过最大连续输出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33。另一方面,在经过了最大连续输出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34。
在步骤S33中,控制部11对压力传感器29a的检测压力是否达到了目标高压压力Ph进行判断。此处,在达到目标高压压力Ph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34。另一方面,此处,在未达到目标高压压力Ph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32。
在步骤S34中,控制部11使室内风扇42的驱动开始,结束急速高压化处理,并转移至稳定输出处理。
此处,在从步骤S33转移至步骤S34的情况下,在处于能对用户提供足够温暖的调节空气的状态的状况下使室内风扇42开始运转。在从步骤S32转移至步骤S34的情况下,虽未达到能对用户提供足够温暖的调节空气的状态,但处于能提供一定程度温暖的调节空气的状态,从而能在从制热运转开始起所经过的时间不太长的范围内开始提供热风。
<1-11>稳定输出处理
在稳定输出处理中,将处于未接触检测供给电力M1(1kW)以上且处于最大供给电力Mmax(2kW)以下的输出即稳定供给电力M2(1.4kW)设为固定输出值,对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电力供给频度进行PI控制,以使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被维持在启动时目标储罐管温度即80℃。
在稳定输出处理中,如图20的流程图所示,进行以下各处理。
在步骤S41中,控制部11存储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并转移至步骤S42。
在步骤S42中,控制部11将步骤S41中所存储的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与启动时目标储罐管温度即80℃进行比较,以对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是否处于比启动时目标储罐管温度即80℃低规定温度的规定维持温度以下进行判断。在处于规定维持温度以下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43。在未处于规定维持温度以下的情况下,等待成为规定维持温度以下。
在步骤S43中,控制部11把握从最近的结束朝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电力供给的时间点起所经过的时间。
在步骤S44中,控制部11进行PI控制,在该PI控制中,将连续三十秒钟以稳定供给电力M2(1.4kW)恒定地对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供给电力作为一组动作,若在步骤S43中把握的经过时间越长,则使该组动作的频度变得越高。
<1-12>除霜处理
在继续进行上述稳定输出处理的过程中,当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的检测温度成为规定值以下时,进行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霜溶化的运转即除霜处理。具体而言,使四通切换阀22的连接状态与制冷运转相同(图1的虚线所示的连接状态),将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高温气体制冷剂在其流过室内热交换器41之前提供给室外热交换器23,并利用制冷剂的冷凝热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霜溶化。
在除霜处理处理中,如图21的流程图所示,进行以下各处理。
在步骤S51中,控制部11对压缩机21的频率处于规定最低频率Qmin以上而确保了规定的制冷剂循环量、通过流动条件判定处理确保了能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程度的制冷剂流动量、通过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确保了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安装状态是恰当的这些情况进行确认,并转移至步骤S52。
在步骤S52中,控制部11判断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的检测温度是否不足10℃。在不足10℃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53。在并非不足10℃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52。
在步骤S53中,控制部11使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进行的感应加热停止并发送除霜信号。
在步骤S54中,在发送了除霜信号后,控制部11使四通切换阀22的连接状态成为制冷运转的连接状态,此外,还在四通切换阀22的连接状态成为制冷运转的连接状态后,利用计时器95对除霜开始后经过时间进行计数。
在步骤S55中,控制部11对除霜开始后是否经过了三十秒进行判断。此处,在经过了三十秒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56。在未经过三十秒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55。
在步骤S56中,控制部11将对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线圈68进行的电力供给设为规定的最大供给电力Mmax(2kW),并对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的频度进行PI控制,以使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成为目标除霜温度即40℃(与稳定输出处理时的启动时目标储罐管温度不同)。在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的检测温度低于0℃的情况下,再打开热气旁通回路H的热气旁通阀27,朝室外机2的底板2b的上表面中的室外风扇26的下方及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方供给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以去除在底板2b的上表面产生的冰。在此,由于四通切换阀22的连接状态被切换至制冷运转的状态,因此,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分支合流点23k流动至合流分支点23j,在合流分支点23j上合流而汇聚至一处,从而成为分支配管K的流量的三倍的流量并集中地在合流配管J中流动。由于该合流配管J位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端附近,因此能将大量的冷凝热集中地供给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端附近。藉此,能进一步加快除霜。
在步骤S57中,控制部11对除霜开始后经过时间是否超过十分钟进行判断。此处,在未经过十分钟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58。在经过了十分钟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59。藉此,防止在四通切换阀22的连接状态保持制冷状态的状况下经过十分钟以上,从而不易产生因室内温度降低而使用户感到不舒服的情况。
在步骤S58中,控制部11对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的检测温度是否超过了10℃进行判断。在超过了10℃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59。在未超过10℃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56并反复动作。
在步骤S59中,控制部11使压缩机21停止而使制冷循环内的高低压均压,并结束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进行的感应加热。
在步骤S60中,控制部11将四通切换阀22的连接状态切换至制热运转的连接状态。
然后,控制部11发送结束除霜的信号。此外,控制部11将压缩机21的频率提高至规定最低频率Qmin以上,并进行稳定输出处理,直至再次成为需要进行除霜处理的状态。另外,热气旁通回路H的热气旁通阀27在结束除霜的信号发出之后经过五秒钟被关闭。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特征>
在空调装置1中,进行以下处理:通过进行急速高压化处理,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处于最大供给电力Mmax(2kW),以使朝室内热交换器41流动的制冷剂的高温高压化迅速实现。藉此,能使从制热运转的启动开始至向用户供给温暖的空气所需的时间缩短。此外,在室内一定程度变暖的状态下进行稳定输出处理,从而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限制得比最大供给电力Mmax(2kW)小,将稳定供给电力M2(1.4kW)作为固定输出值。藉此,能将因过度提高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而引起的控制的过调节抑制得较小。
在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下,一般而言,与因在制冷循环中制冷剂的循环状况变化而引起的温度上升相比,更容易产生剧烈的温度上升。对此,在该空调装置1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中,利用板簧16的弹性力使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与磁性体管F2按压接触,在上述电磁感应加热的稳定输出处理中,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对因电磁感应加热而引起的迅速的温度变化的响应性被良好地维持。因此,使稳定输出处理的响应性变得良好,从而能将控制的过调节抑制得更小。
在除霜处理中,由于以最大供给电力Mmax(2kW)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进行感应加热,因此能加快除霜处理。但是,使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成为目标除霜温度即40℃,以将其抑制得比稳定输出处理时的启动时目标储罐管温度低,因此,可将控制的过调节抑制得较小。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加以改变。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以下情况: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以最大供给电力Mmax(2kW)进行输出的急速高压化处理的结束时刻设为压力传感器29a的检测压力达到目标高压压力Ph的时间点。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以最大供给电力Mmax(2kW)进行输出的急速高压化处理的结束时刻设为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检测到以下温度的时间点,上述温度是指根据与流过压力传感器29a安装部分的目标高压压力Ph的制冷剂相应的温度而确定的温度。
即便在该情况下,由于能确认供给至室内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的温度足够高,因此也能作为用于在制热运转开始时开始朝用户提供温暖的调节空气的判断指标来加以利用。
另外,上述这种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并不限于检测储罐管F温度的热敏电阻,例如,如图22所示,在对急速高压化处理的结束时刻进行判断的情况下,温度变化的检测也可以是在制冷剂流动方向上对具有磁性体管F2的储罐管F的下游侧附近的温度变化进行检测的电磁感应下游侧热敏电阻214的检测温度等。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以下情况:通过检测出因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从停止状态变化至产生磁场状态而引起了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变化这一情况,来确认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安装状态是良好的。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从产生磁场的状态变化至不产生磁场的状态来确认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安装状态。在该情况下,根据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降低这样的检测温度的变化,能确认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安装状态是良好的。
另外,也可通过仅改变供给至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线圈68的电力来改变所产生的磁场的大小,并通过调查由此引起的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的变化来确认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安装状态。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下情况:着眼于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的变化来判断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安装状态是否良好,其中,上述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对构成储罐管F的外侧的磁性体管F2的温度进行检测。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通过使用对是否处于规定温度以上或规定温度以下进行检测的双金属片等检测设备并使检测设备的规定温度成为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之前的温度与之后的温度之间的值,来对储罐管F的温度变化进行检测。在该情况下,即便不能检测出进行传感器未接触检测处理时的具体温度,也能通过检出温度变化来确认传感器的安装状态。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下情况:在稳定输出处理中,将用于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固定在70%,并控制其输出频度。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在稳定输出处理中,也可将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频度固定,并根据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来控制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
例如,在稳定输出处理中,也可根据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来对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频度及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这两者进行控制。
(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制冷剂回路10中的储罐管F上安装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情况。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也可设于储罐管F以外的其它制冷剂配管。在该情况下,在设置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制冷剂配管部分设置磁性体管F2等磁性体。
(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储罐管F构成为铜管F1与磁性管F2的双重管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23所示,例如,也可将磁性体构件F2a和两个限位件F1a、F1b配置于储罐管F、成为加热对象的制冷剂配管的内部。在此,磁性体构件F2a含有磁性体材料,其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而产生发热的构件。限位件F1a、F1b在铜管F1的内侧两处始终允许制冷剂通过,但不允许磁性体构件F2a通过。藉此,即使制冷剂流动,磁性体构件F2a也不会移动。因此,能加热储罐管F等的目标加热位置。此外,由于发热的磁性体构件F2a与制冷剂直接接触,因此能提高热传导效率。
(G)
上述另一实施方式(F)中说明的磁性体构件F2a也可在不使用限位件F1a、F1b的情况下将位置定位于配管。
如图24所示,例如,可在铜管F1的两处设置弯曲部分FW,并使磁性体构件F2a配置于该两处弯曲部分FW之间的铜管F1的内侧。即使这样,也能使制冷剂流过,并能抑制磁性体构件F2a的移动。
(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线圈68螺旋状地卷绕于储罐管F的情况。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可如图25所示,卷绕于绕线管主体165的线圈168未卷绕于储罐管F,而是配置于储罐管F的周围。在此,绕线管主体165以其轴向与储罐管F的轴向大致垂直的方式配置。另外,绕线管主体165及线圈168以夹住储罐管F的方式分为两个构件地配置。
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26所示,供储罐管F贯穿的第一绕线管盖163及第二绕线管盖164也可在与绕线管主体165卡合的状态下配置。
此外,如图27所示,第一绕线管盖163及第二绕线管盖164也可按被第一铁氧体壳体171及第二铁氧体壳体172夹住的方式固定。在图27中,例举了两个铁氧体壳体以夹住储罐管F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但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铁氧体壳体也可配置在四个方向上。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也可收容铁氧体。
(其它)
以上,举了若干例子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根据上述记载进行实施的范围内将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适当组合而获得的组合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若利用本发明,则能迅速确保启动时的能力并能将启动后的过调节抑制得较小,因此,在使用电磁感应来加热制冷剂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中特别有用。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6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
10   制冷剂回路
11   控制部
14   电磁感应热敏电阻(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温度检测部)
15   保险丝
16   板簧(弹性构件)
17   板簧(弹性构件)
21   压缩机
22   四通切换阀
23   室外热交换器
24   电动膨胀阀
25   储罐
29a  压力传感器(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
29b  室外气温传感器
29c  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
41   室内热交换器
43   室内温度传感器
44   室内热交换温度传感器
65   绕线管主体
68   线圈(磁场产生部)
71~74   第一铁氧体壳体~第四铁氧体壳体
75   屏蔽盖
90   控制器
95   计时器
98、99   第一铁氧体、第二铁氧体
F    储罐管、制冷剂配管(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
F2   磁性体管(加热对象部分)
M1   未接触检测供给电力(磁场水平)
M2   稳定供给电力(第一磁场限制基准值)
Mmax  最大供给电力(规定最大输出)
Ph   目标高压压力(第一规定目标状态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97510号公报

Claims (11)

1.一种空调装置(1),利用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中对制冷剂配管(F)和/或与在所述制冷剂配管(F)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构件进行感应加热,并包括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构(21),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场产生部(68),该磁场产生部(68)为了对所述感应加热的加热对象部分(F2)进行感应加热而产生磁场;
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14、29a),该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14、29a)对与在所述制冷循环的至少一部分即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F)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状态量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部(11),该控制部(11)至少进行启动时磁场产生控制和启动后磁场产生控制,其中,在所述启动时磁场产生控制中,当在所述制冷循环中进行制热运转的启动时,从所述压缩机构处于驱动状态的时刻起开始进入使所述磁场产生部(68)的输出成为规定最大输出(Mmax)的状态,并在所述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14、29a)所检测出的状态量达到第一规定目标状态量(Ph)的时刻结束使所述磁场产生部(68)的输出成为规定最大输出(Mmax)的状态,在所述启动后磁场产生控制中,在所述启动时磁场产生控制结束后,进行将比所述规定最大输出(Mmax)低的第一磁场限制基准值(M2)作为所述磁场产生部(68)的输出的上限施加限制的运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的加热对象部分(F2)包含磁性体材料。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F)是利用所述磁场产生部(68)产生磁场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14、29a)所检测出的状态量是与在所述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F)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温度和/或压力。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14、29a)是对与在所述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F)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14),
所述控制部(11)在所述启动后磁场产生控制中进行启动后磁场产生PI控制,在该启动后磁场产生PI控制中,对所述磁场产生部(68)所产生的磁场的大小和/或使所述磁场产生部(68)产生磁场的频度进行PI控制,以将所述温度检测部(14)所检测出的温度维持在目标维持温度。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14、29a)是对与在所述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F)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14),
所述控制部(11)在满足磁场水平增加条件后执行所述启动时磁场产生控制,该磁场水平增加条件是指当进行使所述磁场产生部(68)所产生的所述磁场的水平在比所述规定最大输出(Mmax)低的范围内提高或降低这样的磁场水平变化处理时所述温度检测部(14)的检测温度有变化或所述温度检测部(14)检测出温度变化。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磁场水平变化处理而被输出的最大的所述磁场水平(M1)的值比所述第一磁场限制基准值(M2)小。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14、29)是对与在所述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F)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14),
所述控制部(11)在满足流动条件后执行所述磁场水平增加条件的判定,该流动条件是指在使所述压缩机构成为第一压缩机构状态和输出水平比所述第一压缩机构状态的输出水平高的第二压缩机构状态这两个所述压缩机构的输出不同的压缩机构状态时,所述温度检测部(14)的检测温度在所述第一压缩机构状态下和所述第二压缩机构状态下有变化。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14、29a)是对与在所述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F)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14),
在开始所述启动后磁场产生控制后使所述制冷循环执行与所述制热运转不同的除霜运转时,所述控制部(11)进行除霜运转输出控制,在该除霜运转输出控制中,将所述磁场产生部(68)的输出的上限作为所述规定最大输出(Mmax),并根据所述温度检测部(14)的检测温度来控制所述磁场产生部(68)的输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11)在所述除霜运转输出控制时进行除霜PI控制,在该除霜PI控制中,进行PI控制,以将所述温度检测部(14)所检测出的温度维持在比所述第一规定目标温度低的第二规定目标温度。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状态量检测部(14、29a)是对与在所述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F)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关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14),
所述空调装置(1)还包括对所述温度检测部(14)施加弹性力的弹性构件(16、17),
所述温度检测部(14)因所述弹性构件(16、17)的所述弹性力而与所述规定状态量检测部分(F)按压接触。
CN2010800127619A 2009-03-19 2010-03-18 空调装置 Pending CN1023489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69132A JP4826643B2 (ja) 2009-03-19 2009-03-19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9-069132 2009-03-19
PCT/JP2010/001942 WO2010106805A1 (ja) 2009-03-19 2010-03-18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8943A true CN102348943A (zh) 2012-02-08

Family

ID=42739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27619A Pending CN102348943A (zh) 2009-03-19 2010-03-18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06040A1 (zh)
EP (1) EP2410262A1 (zh)
JP (1) JP4826643B2 (zh)
KR (1) KR101233903B1 (zh)
CN (1) CN102348943A (zh)
AU (1) AU2010225944B2 (zh)
RU (1) RU2484390C1 (zh)
WO (1) WO201010680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7848A (zh) * 2020-03-06 2021-09-07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家电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6283B (zh) * 2009-03-19 2014-04-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EP2437009B1 (en) * 2010-09-29 2017-09-27 Panason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KR101387541B1 (ko) * 2011-10-12 2014-04-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상방법
US9528865B2 (en) 2012-11-02 2016-12-2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rmining flow direction using a bidirectional pressure sensor
US20150114018A1 (en) * 2013-10-30 2015-04-30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Viscous heater for heat pump system
JP6330779B2 (ja) * 2015-10-16 2018-05-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加熱装置
CN105571228A (zh) * 2016-01-18 2016-05-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系统及压缩机频率检测和调频方法
WO2020207220A1 (zh) * 2019-04-08 2020-10-1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其空调
CN112797706B (zh) * 2019-11-14 2022-09-23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02446Y (zh) * 1997-04-29 1998-12-30 李文山 燃气热泵空调机
JP2000097510A (ja) * 1998-09-21 2000-04-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媒加熱式空気調和機
CN2444194Y (zh) * 2000-09-29 2001-08-22 邓兆山 热管热泵冷暖空调机
JP2001255025A (ja) * 2000-03-10 2001-09-21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389693A (zh) * 2001-06-06 2003-01-08 邓兆山 热泵空调热管辅助加热器装置
WO2007063916A1 (ja) * 2005-12-02 2007-06-07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媒加熱装置
WO2007091553A1 (ja) * 2006-02-08 2007-08-16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媒加熱装置およびその加熱容量制御方法
CN101270939A (zh) * 2008-05-16 2008-09-24 王全龄 反馈辅热式低温空气源热泵空调
CN201196507Y (zh) * 2008-05-01 2009-02-18 杨迈 数码变频电磁热泵空调加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7574A (ja) * 1985-09-30 1987-04-09 株式会社東芝 冷凍サイクル
JP2701516B2 (ja) * 1990-05-07 1998-01-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冷媒加熱装置を具備した空気調和機
RU2027125C1 (ru) * 1992-08-27 1995-01-20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го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МГТУ им.Н.Э.Баумана Парокомпрессионная холодиль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с дроссельным регулятором расхода хладагента
JP2001174055A (ja) 1999-12-14 2001-06-29 Daikin Ind Ltd 誘導加熱装置
JP3801006B2 (ja) * 2001-06-11 2006-07-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回路
RU2241911C1 (ru) * 2003-06-26 2004-12-10 Ивакин Олег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пособ дистанционного контроля работы кондиционеров и/или холодильных машин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02446Y (zh) * 1997-04-29 1998-12-30 李文山 燃气热泵空调机
JP2000097510A (ja) * 1998-09-21 2000-04-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媒加熱式空気調和機
JP2001255025A (ja) * 2000-03-10 2001-09-21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2444194Y (zh) * 2000-09-29 2001-08-22 邓兆山 热管热泵冷暖空调机
CN1389693A (zh) * 2001-06-06 2003-01-08 邓兆山 热泵空调热管辅助加热器装置
WO2007063916A1 (ja) * 2005-12-02 2007-06-07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媒加熱装置
WO2007091553A1 (ja) * 2006-02-08 2007-08-16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媒加熱装置およびその加熱容量制御方法
CN201196507Y (zh) * 2008-05-01 2009-02-18 杨迈 数码变频电磁热泵空调加热装置
CN101270939A (zh) * 2008-05-16 2008-09-24 王全龄 反馈辅热式低温空气源热泵空调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7848A (zh) * 2020-03-06 2021-09-07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家电设备
CN113357848B (zh) * 2020-03-06 2023-08-18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家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06040A1 (en) 2012-01-12
JP2010223459A (ja) 2010-10-07
JP4826643B2 (ja) 2011-11-30
RU2484390C1 (ru) 2013-06-10
AU2010225944B2 (en) 2012-11-15
KR20110139288A (ko) 2011-12-28
EP2410262A1 (en) 2012-01-25
RU2011142193A (ru) 2013-04-27
WO2010106805A1 (ja) 2010-09-23
KR101233903B1 (ko) 2013-02-15
AU2010225944A1 (en) 2011-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8943A (zh) 空调装置
CN102356283B (zh) 空调装置
CN102348944B (zh) 空调装置
CN102159907B (zh)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CN102348941B (zh) 空调装置
CN102356285A (zh) 空调装置
WO201010682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090099612A (ko) 공기 조화기
JP2012167823A (ja) 冷凍装置
WO201010680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1002189A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20208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