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2362A - 开关装置及使用该开关装置的开关单元 - Google Patents

开关装置及使用该开关装置的开关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2362A
CN102332362A CN2011101718788A CN201110171878A CN102332362A CN 102332362 A CN102332362 A CN 102332362A CN 2011101718788 A CN2011101718788 A CN 2011101718788A CN 201110171878 A CN201110171878 A CN 201110171878A CN 102332362 A CN102332362 A CN 102332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witch
press section
force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718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2362B (zh
Inventor
佐藤贵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32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23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2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23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及使用该开关装置的开关单元,具备:开关(10),根据抵抗用于自己复位的来自开关施力部件(17)的施力的向按压部(11)的按压动作,从第1连接状态切换为第2连接状态;操作部件(30),在一方具有驱动按压部的驱动部(32),在另一方具有配置成当按压操作时使驱动部向远离按压部的方向移动的操作部(31);主施力部件(40),向与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方向相反方向施加比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大的施力;和壳体(50);通过主施力部件的施力,将开关保持为第2连接状态;根据操作部的按压,开关切换为第1连接状态,壳体(50)容许驱动部远离按压部。

Description

开关装置及使用该开关装置的开关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安装在汽车的电子控制式自动变速机的变速杆单元上、用于进行变速模式的切换、手动模式中的齿轮的选择等的用途的按压操作型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按压操作型开关装置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限位开关的结构。该限位开关大致呈图8(a)所示的构造,包括:开关元件130,能够通过按压按钮120来进行导通状态的切换,在从按压状态释放后能够在未图示的开关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自己复位;致动器(actuator)140,具有接受来自外部的按压的操作部;推压棒150,将上述致动器140受到的按压传递给上述按钮120;操作弹簧160,对上述致动器140施力;复位弹簧170对上述推压棒150施力;以及箱180,收纳上述结构部件;通过推压上述致动器140,如图8(b)所示,上述推压棒150按压上述按钮120,由此切换上述开关元件130的连接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75294号
在上述技术中构成为,如果如图8(b)所示按压上述致动器140,则上述复位弹簧170挠曲,上述推压棒150与上述开关元件130的上述按钮120接触,进而,上述复位弹簧170一边挠曲一边进行上述开关元件130的动作行程(stroke)量的动作,然后如图8(c)所示,一边由开关元件130承接按压,一边操作弹簧160挠曲,从而能够进一步按压致动器140,能够确保动作行程比开关元件130的动作行程长。但是,在按压到上述开关元件130的动作行程以上的情况、或对上述致动器140施加了过大的冲击的情况下,压力或过大的冲击施加在开关元件130上,可能导致上述开关元件130的破坏或脱落等。
此外,为了确保开关元件130的动作行程以上的动作行程,通过使用操作弹簧160来增加部件个数,构造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确保动作行程、能够不给开关带来冲击及负担而操作的开关装置及开关单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开关,具有第1按压部和对上述第1按压部施加能够自己复位的施力的第1开关施力部件,根据抵抗上述第1开关施力部件向上述第1按压部施加的施力的按压动作,从第1连接状态切换为第2连接状态;操作部件,在一方具有按压驱动上述第1按压部的驱动部,在另一方具有配置成在按压操作时使上述驱动部向远离上述第1按压部的方向移动的操作部;主施力部件,在与上述第1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方向相反方向上,施加比上述第1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大的施力,并且对上述操作部件施力,以经由上述驱动部按压驱动上述第1按压部;以及壳体,保持上述第1开关;在上述操作部的非按压操作时,上述第1开关在经由上述驱动部的上述主施力部件的施力作用下,上述第1按压部被按压而保持为上述第2连接状态,根据抵抗上述主施力部件的施力的上述操作部的按压操作,从上述驱动部向上述第1按压部的压力减小,从而上述第1按压部驱动,从上述第2连接状态切换为第1连接状态;上述壳体具有在上述第1开关切换为上述第1连接状态后、容许上述驱动部离开上述第1按压部的空间。
根据这样的本发明的开关装置,构成为:根据按压操作部而第1按压部从驱动部受到的压力减小,在第1开关切换为第1连接状态后,驱动部从第1按压部远离的移动余地,从而得到如下效果:即使从外部向操作部施加过大的负荷或冲击,第1按压部从驱动部受到的压力也减小,来自外部的过大的负荷或冲击不传递到第1开关,能够避免负由荷或冲击带来的第1开关的破坏等。进而,在第1开关切换为第1连接状态后,能够确保驱动部能够进一步移动的过冲的余地,所以起到能够防止因从外部施加到操作部上的过大的负荷或冲击而壳体损坏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构成为:根据按压操作部,第1按压部从驱动部受到的压力减小,在第1开关切换为第1连接状态后,容许驱动部从第1按压部远离,由此得到如下效果:能够将以往需要串联两级的弹簧机构减半,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和构造的简单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开关具有用于切换上述第1连接状态和上述第2连接状态的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和收纳上述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箱;在处于没有由上述主施力部件的施力带来的来自上述驱动部的压力的状态时,上述第1按压部在上述第1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作用下,其一部分从上述箱突出,保持上述第1连接状态;在上述第1按压部通过上述驱动部的按压驱动而被向抵抗上述第1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方向按压时,在上述第1按压部向抵抗上述第1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从上述第1连接状态切换为上述第2连接状态,保持上述第2连接状态。
这样的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由于组装了独立发挥功能的开关,所以能够选择并使用适合于使用用途的特性的开关。
此外,本发明的开关单元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开关装置;基体,保持上述开关装置;以及第2开关,设置在上述基体上;上述第2开关具有第2按压部和对上述第2按压部施加能够自己复位的施力的第2开关施力部件,根据抵抗上述第2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对上述第2按压部的按压动作来进行开关;上述第2开关以使上述第2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方向与上述主施力部件的施力的方向不同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基体上。
这样的本发明的开关单元除了第1开关以外还具有第2开关,能够进行复合操作,例如由第1开关进行模式的切换,由第2开关进行由第1开关设定的模式内的条件选择等。
此外,本发明的开关单元在上述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在上述基体上的第3开关;上述第3开关具有第3按压部和对上述第3按压部施加能够自己复位的施力的第3开关施力部件,根据抵抗上述第3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对上述第3按压部的按压动作来进行开关;上述第3开关以使上述第3按压部与上述第2按压部相对置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基体上。
由此,本发明的开关单元除了第1开关及第2开关以外还具有第3开关,能够进行与开关为两个时相比更复合的操作,例如由第1开关进行模式的切换,由第2开关及第3开关进行由第1开关设定的模式内的条件选择等。
此外,本发明的开关单元在上述结构中,具有如下特征:在上述基体上,设有按压上述第2开关的第2按压部的第2杆;上述第2杆具有固定在上述基体上的第2杆固定部、和与上述第2杆固定部连接设置且被可移动地保持的第2杆按压部,在上述第2按压部和与该第2按压部对置的上述第2杆之间设有间隙。
这样的本发明的开关单元由于构成为在基体上安装第2杆,由第2杆对与第2杆操作具有间隙而对置配置的第2开关的第2按压部进行操作,所以当由外部操作部件按压操作第2杆时,能够确保第2开关的动作行程以上的动作行程,并且抑制对第2开关的误操作。
此外,本发明的开关单元在上述结构中,具有如下特征:在上述基体上,设有分别按压上述第2开关的第2按压部及上述第3开关的第3按压部的第2杆及第3杆;各上述杆分别具有固定在上述基体上的杆固定部、和与上述杆固定部连接设置且被可移动地保持的杆按压部,在上述第2按压部和与该第2按压部对置的上述第2杆之间设有间隙,并且在上述第3按压部和与该第3按压部对置的上述第3杆之间设有间隙。
由此,本发明的开关单元构成为:在基体上安装各杆,由各杆对与各杆分别具有间隙而对置配置的第2开关及第3开关的各按压部进行操作,所以当由外部操作部件按压操作各杆时,能够确保第2开关及第3开关的动作行程以上的动作行程,并且抑制向第2开关及第3开关的误操作。
此外,本发明的开关单元在上述结构中,具有如下特征:在上述基体上,设有两端露出的多个金属端子和外部连接用连接部;上述多个金属端子的一端侧分别与上述第1开关、上述第2开关及上述第3开关电连接,并且另一端侧分别形成有上述外部连接用连接部的端子。
这样的本发明的开关单元构成为由形成在基体上的连接部进行外部连接,从而与安装导线来进行外部连接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外部连接时的操作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构成为:根据抵抗主施力部件的施力而按压操作操作部,第1按压部从驱动部受到的压力减小,第1开关从第2连接状态切换为第1连接状态,由此即使过大的负荷或冲击从外部施加到操作部,第1按压部从驱动部受到的压力也减小而不会传递到第1开关,能够避免过大的负荷或冲击带来的第1开关的破坏等。此外,由于具有驱动部从第1按压部离开的移动余地,因此能够确保第1开关的动作行程以上的动作行程,并且与以往技术相比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和构造的简单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构造及动作的构造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开关的构造及动作的构造图。
图3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的构造的构造图。
图4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的构造的构造图。
图5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的构造的构造图。
图6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的构造的构造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部的按入量和第1开关的导通状态、以及第1按压部与驱动部的接触状态的关系图。
图8是表示以往例的开关装置的构造及动作的构造图。
标号说明
10第1开关
11第1按压部
12、13端子
14可动触点
15、16固定触点
17第1开关施力部件
18第1壳体
20主体操作部
30操作部件
31操作部
32驱动部
40主施力部件
50壳体
60第1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
70、200基体
71连接部
72、73、74、75、76、77端子
80第2开关
81第2按压部
82第2开关施力部件
90第3开关
91第3按压部
92第3开关施力部件
100第2杆
101第2杆按压部
102第2杆固定部
110第3杆
111第3杆按压部
112第3杆固定部
120按钮
130开关元件
140致动器
150推压棒
160操作弹簧
170复位弹簧
180箱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2说明将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具体化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构造及动作的构造图(概略剖视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开关的构造及动作的构造图(概略剖视图)。
以下,具体地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6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60如图1所示,包括第1开关10和主体操作部20。
第1开关10例如使用如图2所示的独立发挥功能的开关。通过使用独立发挥功能的开关,能够根据使用环境及使用用途来选择并使用适当的特性的开关。
第1开关10例如如图2所示具有:与外部连接的端子12及端子13;用于切换端子12-端子13间的电连接状态(导通状态)的可动触点14、固定触点15以及固定触点16;第1按压部11,根据按压操作移动上述可动触点14,从而能够切换端子12-端子13间的电连接状态;第1开关施力部件17,对第1按压部11施力;和第1箱18,收纳可动触点14、固定触点15、固定触点16、第1按压部11的一部分(下部)和第1开关施力部件17。
第1箱18中,端子12及端子13向外部突出,内置与端子12连接设置的固定触点15、和与端子13连接设置的固定触点16。
第1按压部11设有可动触点14,以第1按压部11的前端部从第1箱18的开口向一方向(图2的上方向)突出的状态、可沿图2的上下方向移动地收纳在第1箱18内。第1开关施力部件17被弹性接触地夹持在第1按压部11与第1箱18的内壁(底壁)之间,对第1按压部11向一方向(图2的上方向)施力。
在根据对第1按压部11的按压操作而移动的可动触点14可移动的位置上配置固定触点15和固定触点16。根据可动触点14的移动,可动触点14与固定触点15及固定触点16的电连接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和绝缘状态(非导通状态)。
第1开关施力部件17的施力对第1按压部11,向从第1开关施力部件17被弹性接触地夹持的第1箱18的内壁面远离的方向施力,使第1按压部11从第1箱18突出。由此,通过使设置在第1按压部11上的可动触点14远离固定触点15及固定触点16,将端子12-端子13间的电连接状态保持为如图2(a)所示的作为第1连接状态的绝缘状态。
如果向抵抗第1开关施力部件17的施力的方向(图2的下方向)按压第1按压部11,则随着第1按压部11向作为按压方向的另一方向移动,设置在第1按压部11上的可动触点14移动而与固定触点15和固定触点16接触,端子12-端子13间的电连接状态如图2(b)所示,从第1连接状态切换为作为第2连接状态的导通状态。
此外,如果将按压第1按压部11的压力减弱或去除,则如图2(a)所示,第1按压部11被第1开关施力部件17施力,自己复位,并且回到第1连接状态。
主体操作部20包括操作部件30、主施力部件40和壳体50。
操作部件30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如图1所示大致形成为长方体状。在操作部件30的往复移动方向即长度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的一方(上方),形成有由未图示的外部部件进行按压操作的操作部31,在另一方(下方),与第1开关10的第1按压部11对置而形成有按压第1按压部11的驱动部3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30与第1开关10相邻配置,驱动部32从作为操作部件30的另一侧的下部向配设有第1开关10的方向(与操作部件30的往复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伸出。
主施力部件40例如如图1所示由将金属制的线材形成为线圈状的线圈弹簧构成。该主施力部件40在与操作部31对置配置的位置上,设置在操作部件30的另一侧(下方侧)。此外,主施力部件40的施力具有比内置在第1开关10中的第1开关施力部件17的施力强的施力。
壳体50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如图1所示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在内部中配置第1开关10、操作部件30及主施力部件40,并且将操作部件30可往复移动地保持。
操作部件30使操作部31向壳体50的外部突出,并可往复移动地收纳在壳体50的内部,主施力部件40被操作部件30和壳体50的内壁弹性接触地夹持。此外,操作部件30通过主施力部件40的施力对操作部31向朝向壳体50的外方突出的方向施力。
第1开关10在第1按压部11与驱动部32相对的状态下配置在壳体50的内部,以使得在主施力部件40的施力作用下,第1按压部11的前端部与被向图1的上方侧施力的驱动部32接触。即,第1开关10在壳体50内配设成,主施力部件40的施力的方向与第1开关施力部件17的施力的方向为相反方向。并且,由于主施力部件40的施力比第1开关施力部件17的施力大,所以在操作部31的非按压操作状态(初始状态)下,第1按压部11被驱动部32按压,如图1(a)所示,端子12-端子13间的电连接状态保持为从第1连接状态切换到第2连接状态后的状态。
此外,如果将操作部件30的操作部31向抵抗主施力部件40的施力的方向按压,则施加在第1按压部11上的压力变弱,第1按压部11在第1开关施力部件17的施力作用下自己复位,如图1(b)所示,第1开关10的端子12-端子13间的电连接状态从第2连接状态切换为第1连接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是若按压操作部31则施加在第1按压部11上的压力变弱的构造,所以成为即使在操作部31上施加过度的冲击、或被以较强的力按压的情况下、在第1开关10上也不会直接施加冲击或负荷的构造,起到如下效果:防止由施加到操作部31上的冲击或负荷造成的第1开关10的破坏等。
此外,按压操作部31而第1按压部11在第1开关施力部件17的施力作用下自己复位,第1开关10的端子12-端子13间的电连接状态从第2连接状态切换并保持为第1连接状态之后,也如图1(c)所示,在壳体50内确保了主施力部件40对于按压能够收缩的范围、且操作部件30能够移动的空间A。因此,开关装置60的操作部31能够得到比第1开关10的动作行程长的动作行程。
操作部31的压入量能够捕捉端子间的电连接状态、和驱动部32与第1按压部11的接触状态来如图7所示。即,被划分为驱动部32与第1按压部11接触、端子间处于第2连接状态的区间(图7的区间B)、驱动部32与第1按压部11接触、端子间处于第1连接状态的区间(图7的区间C)、以及驱动部32与第1按压部11分离、端子间处于第1连接状态的区间(图7的区间D)。
如图7的区间D所示,在驱动部32从第1按压部11离开后,端子12端子13间的电连接状态也被保持为第1连接状态,所以容易将第1开关10安装到壳体50中,能够防止因来自外部的过大的负荷或冲击施加到操作部31而使壳体50损伤。
如图7所示,第1开关10的第1按压部11的可移动范围是区间B及区间C,相对于此,操作部31的可移动范围遍及区间B、区间C及区间D,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确保了比第1开关10的动作行程长的动作行程。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3说明将本发明的开关单元具体化的第2实施方式。图3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的构造的构造图(概略剖视图)。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如图3所示,包括第1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60、基体70和第2开关80。
第2开关80例如是与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第1开关10同样的构造,具有第2按压部81和第2开关施力部件82,是独立发挥功能的开关。通过设为独立发挥功能的开关,能够根据使用环境及使用用途来选择并使用适当的特性的开关。
基体70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如图3所示,配置第1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60和第2开关80,以使第2开关施力部件82的施力的方向与主施力部件40的施力的方向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开关施力部件82的施力的方向、与主施力部件40的施力的方向以大致正交状态交叉,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基体70也可以由与开关装置60的壳体50相同的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由第1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60可靠地进行模式的切换,由第2开关80进行由第1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60设定的模式内的条件选择等,能够进行复合的操作。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4说明将本发明的开关单元具体化的第3实施方式。图4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的构造的构造图(概略剖视图)。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如图4所示,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追加了第3开关90的结构。
第3开关90例如是与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第1开关10同样的构造,具有第3按压部91和第3开关施力部件92,是独立发挥功能的开关。通过设为独立发挥功能的开关,能够根据使用环境及使用用途来选择并使用适当的特性的开关。
基体200例如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由树脂材料形成。此外,在基体200上,如图4所示,以使第3按压部91与第2按压部81对置地方式配置了第2开关80和第3开关90。另外,基体200也可以由与开关装置60的壳体50相同的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由开关装置60可靠地进行模式的切换,由第2开关80及第3开关90进行由开关装置60设定的模式内的条件选择等,比第2实施方式更能进行复合操作。
如上所述,在进行复合操作的用途中使用多个开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可靠地进行在模式选择中使用的开关的切换,则可以想到在其后的操作中会引起误动作等。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在对模式选择中使用的开关进行了操作时,需要可靠地切换端子间的导通状态。
如果为了模式选择而想要更可靠地切换开关,则可以想到会过度地按压操作部31。在以往技术中,在开关的切换结束后能够进一步动作,但此时在开关上施加到负荷,有可能导致损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c)及图7的区间D所示,即使在第1开关10的切换完成后进一步被过度按压,由过度的按压带来的负荷也不会施加到第1开关10上,所以不会导致损坏,能够根据由开关装置60选择的模式进行基于第2开关80及第3开关90的可靠的条件选择。
此外,在将开关装置60用于模式选择用开关的情况下,如果如图1(c)、图7的区间D所示动作到驱动部32与第1按压部11分离的位置,则第1开关10也不受到来自外部的按压等,所以切换后的状态稳定。通过将第2开关80及第3开关90与开关装置60一起使用,能够在模式切换比以往技术稳定的状态下操作第2开关80及第3开关90,能够简单地实现不易发生误动作的开关单元。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5说明将本发明的开关单元具体化的第4实施方式。图5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的构造的构造图。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如图5所示,是对第3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追加了第2杆(lever)100和第3杆110的结构。另外,在图5中,第2杆100表示非操作状态(初始状态),但关于第3杆110,为了方便,用实线表示操作状态,并且用虚线表示非操作状态。
第2杆100和第3杆110配置在第3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的基体200上。如上所述,基体200也可以由与开关装置60的壳体50相同的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
第2杆100例如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形成。在第2杆100的一端上,形成有从未图示的外部部件接受按压的第2杆按压部101,在另一端上形成有固定在基体200上的第2杆固定部102。
第3杆110例如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形成。在第3杆110的一端上,形成有从未图示的外部部件接受按压的第3杆按压部111,在另一端上形成有固定在基体200上的第3杆固定部112。
第2杆100和第3杆110以第2杆按压部101与第3杆按压部111对置的状态配置在第2按压部81与第3按压部91之间。此外,由第2杆100按压的第2按压部81与第2杆100的一部分具有间隙且对置。同样,由第3杆110按压的第3按压部91与第3杆110的一部分具有间隙且对置。
此外,第2杆100将第2杆固定部102固定在基体200上,当第2杆按压部101被向第2开关80方向按压时,第2杆100一边以第2杆固定部102为支点挠曲一边接触在第2开关80的第2按压部81上并按压,进行第2开关80的电连接状态的切换。
此外,第3杆110将第3杆固定部112固定在基体200上,当第3杆按压部111被向第3开关90方向按压时,第3杆110一边以第3杆固定部112为支点如图5所示那样挠曲一边接触在第3开关90的第3按压部91上并按压,进行第3开关90的电连接状态的切换。
本实施方式例如用于安装在汽车的电子控制式自动变速机的变速杆单元中、进行变速模式的自动模式与手动模式的切换、或手动模式中的齿轮的选择的开关装置。变速模式的切换通过将汽车的变速杆从自动模式的变速滑槽(shift gate)移动到手动模式的变速滑槽来进行。
通过与将变速杆从自动模式的变速滑槽移动到手动模式的变速滑槽的操作连动而按压操作部31,从而进行变速模式的切换,通过与变速杆的调高档(shift up)或调低档(shift down)的操作连动而操作第2开关80或第3开关90,进行换挡。
调高档和调低档的操作通过由安装于未图示的变速杆上的外部部件与变速杆的操作连动而经由各杆100、110来操作第2开关80或第3开关90来进行。即使是从未图示的外部部件接触在各杆上而开始按压到接触在第2按压部81或第3按压部91上的操作范围,通过各杆的弹性力,驾驶者也能够得到如进行换挡的操作感。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通过在各杆100、110与各按压部81、按压部91之间设置间隙,能够得到与确保比第2开关80及第3开关90的动作行程长的动作行程同样的效果,起到与直接操作第2开关80及第3开关90的情况相比更容易感受操作了变速杆的效果。
此外,通过将第2杆100及第3杆110配置在同一个基体200上,与使用杆一体型的开关的情况相比,提高了上述外部部件与各杆的位置精度、以及各杆与第2开关80及第3开关90的位置精度,能够进行更稳定的切换。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是对第3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追加了第2杆100和第3杆110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追加了第2杆100的结构,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的第2杆100的配置结构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6说明将本发明的开关单元具体化的第5实施方式。图6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的构造的构造图。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在图6中,与图5同样,第2杆100表示非操作状态(初始状态),但对于第3杆110,用实线表示操作状态,并且用虚线表示非操作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如图6所示,是对第4实施方式的开关单元的基体200追加了连接部71的结构。
基体200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在基体200中,埋设有用于将第1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60、第2开关80及第3开关90与外部连接器连接的、两端露出的多个金属端子。另外,如上所述,基体200也可以由与开关装置60的壳体50相同的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
在基体200上,形成有用于与外部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71,埋设在基体200中的金属端子72、金属端子73、金属端子74、金属端子75、金属端子76、金属端子77的各自的一端露出到连接部71上,构成连接器的端子。金属端子72及金属端子73各自的另一端与第1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60连接,金属端子74及金属端子75各自的另一端与第2开关80连接,进而金属端子76及金属端子77各自的另一端与第3开关90连接,能够实现基于连接器的外部连接。另外,在图6中,用虚线表示各金属端子72~77埋设在基体200中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通过构成为用连接部71进行外部连接,与在开关单元中另外安装导线而进行外部连接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外部连接时的操作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如以下这样变形而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主施力部件而使用了线圈弹簧,但也可以是橡胶材或板簧等。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开关,说明了第1按压部处于没有被按压动作(按压驱动)的状态时一对端子间的电连接状态为非导通、在被按压动作的情况下一对端子间导通的开关。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当第1按压部没有被按压动作时一对端子间导通、在被按压动作的情况下一对端子间为非导通的开关作为第1开关。在将这样的第1开关用在开关装置中的情况下,上述第1连接状态为导通状态,第2连接状态为非导通状态(绝缘状态)。此外,第2开关和第3开关也同样不限定于上述开关。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开关使用了对应于来自外部的按压操作而可动触点相对于固定触点接触或脱离的开关,但也可以是可动触点总是在固定触点上滑动、在固定触点上部分地设置绝缘部来切换电连接状态的开关。第2开关和第3开关也同样。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电连接的有无来实现的开关,但也可以是基于磁检测等的非接触式的开关。
(5)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2开关和第3开关为正对对置的朝向,但也可以构成为,不正对而有角度地相对。
除此以外,本发明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

Claims (7)

1.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开关,具有第1按压部和对上述第1按压部施加能够自己复位的施力的第1开关施力部件,根据抵抗上述第1开关施力部件向上述第1按压部施加的施力的按压动作,从第1连接状态切换为第2连接状态;
操作部件,在一方具有按压驱动上述第1按压部的驱动部,在另一方具有配置成在按压操作时使上述驱动部向远离上述第1按压部的方向移动的操作部;
主施力部件,在与上述第1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方向相反方向上,施加比上述第1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大的施力,并且对上述操作部件施力,以经由上述驱动部按压驱动上述第1按压部;以及
壳体,保持上述第1开关;
在上述操作部的非按压操作时,上述第1开关在经由上述驱动部的上述主施力部件的施力作用下,上述第1按压部被按压而保持为上述第2连接状态,根据抵抗上述主施力部件的施力的上述操作部的按压操作,从上述驱动部向上述第1按压部的压力减小,从而上述第1按压部驱动,从上述第2连接状态切换为第1连接状态;
上述壳体具有在上述第1开关切换为上述第1连接状态后、容许上述驱动部离开上述第1按压部的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开关具有用于切换上述第1连接状态和上述第2连接状态的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和收纳上述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箱;
在处于没有由上述主施力部件的施力带来的来自上述驱动部的压力的状态时,上述第1按压部在上述第1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作用下,其一部分从上述箱突出,保持上述第1连接状态;
在上述第1按压部通过上述驱动部的按压驱动而被向抵抗上述第1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方向按压时,在上述第1按压部向抵抗上述第1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从上述第1连接状态切换为上述第2连接状态,保持上述第2连接状态。
3.一种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装置;
基体,保持上述开关装置;以及
第2开关,设置在上述基体上;
上述第2开关具有第2按压部和对上述第2按压部施加能够自己复位的施力的第2开关施力部件,根据抵抗上述第2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对上述第2按压部的按压动作来进行开关;
上述第2开关以使上述第2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方向与上述主施力部件的施力的方向不同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基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在上述基体上的第3开关;
上述第3开关具有第3按压部和对上述第3按压部施加能够自己复位的施力的第3开关施力部件,根据抵抗上述第3开关施力部件的施力的对上述第3按压部的按压动作来进行开关;
上述第3开关以使上述第3按压部与上述第2按压部相对置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基体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体上,设有按压上述第2开关的第2按压部的第2杆;
上述第2杆具有固定在上述基体上的第2杆固定部、和与上述第2杆固定部连接设置且被可移动地保持的第2杆按压部,在上述第2按压部和与该第2按压部对置的上述第2杆之间设有间隙。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体上,设有分别按压上述第2开关的第2按压部及上述第3开关的第3按压部的第2杆及第3杆;
各上述杆分别具有固定在上述基体上的杆固定部、和与上述杆固定部连接设置且被可移动地保持的杆按压部,在上述第2按压部和与该第2按压部对置的上述第2杆之间设有间隙,并且在上述第3按压部和与该第3按压部对置的上述第3杆之间设有间隙。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体上,设有两端露出的多个金属端子和外部连接用连接部;
上述多个金属端子的一端侧分别与上述第1开关、上述第2开关及上述第3开关电连接,并且另一端侧分别形成有上述外部连接用连接部的端子。
CN201110171878.8A 2010-07-13 2011-06-23 开关装置及使用该开关装置的开关单元 Active CN1023323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8369A JP5523961B2 (ja) 2010-07-13 2010-07-13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このスイッチ装置を用いた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JP158369/2010 2010-07-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2362A true CN102332362A (zh) 2012-01-25
CN102332362B CN102332362B (zh) 2014-05-14

Family

ID=45484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71878.8A Active CN102332362B (zh) 2010-07-13 2011-06-23 开关装置及使用该开关装置的开关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23961B2 (zh)
CN (1) CN10233236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4742A (zh) * 2019-10-03 2021-04-06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压力开关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8874A (zh) * 2021-09-18 2021-12-17 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枪用开关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25714A (ja) * 1992-05-21 1993-12-10 Fuji Electric Co Ltd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CN200997343Y (zh) * 2007-01-19 2007-12-26 方安林 带工作状态指示装置的急停按钮
JP2008189034A (ja) * 2007-02-01 2008-08-21 Asahi Denso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CN201307534Y (zh) * 2008-11-14 2009-09-09 刘小妹 磁力按键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41543U (zh) * 1987-03-06 1988-09-19
JP2000113768A (ja) * 1998-10-02 2000-04-21 Ricoh Co Ltd 開閉検知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25714A (ja) * 1992-05-21 1993-12-10 Fuji Electric Co Ltd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CN200997343Y (zh) * 2007-01-19 2007-12-26 方安林 带工作状态指示装置的急停按钮
JP2008189034A (ja) * 2007-02-01 2008-08-21 Asahi Denso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CN201307534Y (zh) * 2008-11-14 2009-09-09 刘小妹 磁力按键开关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4742A (zh) * 2019-10-03 2021-04-06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压力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23961B2 (ja) 2014-06-18
CN102332362B (zh) 2014-05-14
JP2012022822A (ja) 2012-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37817B1 (ko) 스위치 및 접점 모듈
CN107924789B (zh) 继电器
KR890001357B1 (ko) 다련(多連)스위치
CN102332362B (zh) 开关装置及使用该开关装置的开关单元
US20030079980A1 (en) Switch, push-button switch and rotary-lever switch
CN203312122U (zh) 一种按钮式复位开关
US7082323B2 (en) Mobile navigation device
CN104685595A (zh) 用于包括至少两个硅酮圆顶形部的开关的控制设备
US8816230B2 (en) Micro-switch provided labor-saving switching
CN106796858A (zh) 接点开闭装置
KR100773318B1 (ko) 회로 차단기의 부속 스위치 장치
CN206349315U (zh) 塑壳断路器的辅助开关
JP5088895B2 (ja) 回転レバースイッチ機構を有する電気スイッチ素子、特にリレー
CN101840807B (zh) 电气安装设备的开关模块
CN109935487B (zh) 一种按动开关
CN108615659B (zh) 电磁继电器
CN201029079Y (zh) 按钮开关
US6449137B1 (en) Multiple break contact device for electrical switchgear
CN109994333B (zh) 用于按钮开关的按钮组件、按钮开关以及电子设备
JP2022552385A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付きの磁気ラッチングリレー
CN215869067U (zh) 双轴驱动微动组合式拨动开关
KR100884688B1 (ko) 슬라이드 힌지
CN215069850U (zh) 一种断路器辅助触点
CN218676967U (zh) 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KR20030091672A (ko) 슬라이드형 전기부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