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26289B - 电池系统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电池系统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26289B
CN102326289B CN2009801572772A CN200980157277A CN102326289B CN 102326289 B CN102326289 B CN 102326289B CN 2009801572772 A CN2009801572772 A CN 2009801572772A CN 200980157277 A CN200980157277 A CN 200980157277A CN 102326289 B CN102326289 B CN 1023262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rechargeable
rechargeable battery
battery
temperature
lith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72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26289A (zh
Inventor
浜口宽
渡边正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26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6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262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62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5Control systems based on ambient temper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07Measures or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attenuating colli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2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 B60L3/0046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relating to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systems, e.g. batteries or capaci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2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responding to state of charge [SoC]
    • B60L58/13Maintaining the SoC within a determined ran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7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algorithms, flow charts, software detail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7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electr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 H01M10/6571Resistive hea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析出的金属锂效率良好地失活(惰性化),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安全性的电池系统和汽车。本发明的电池系统(6)具备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和控制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的温度控制装置(20)。温度控制装置(20)进行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保持规定时间的控制。

Description

电池系统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系统和具备该电池系统的汽车。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便携设备的电源、另外作为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的电源受到瞩目。然而,锂离子二次电池如果在例如低温环境下进行充电(特别是高速率充电),则有时在负极表面析出Li。在负极表面析出的Li的多数,不能有助于电池的充放电反应,所以如果反复进行这样的充电,则有电池容量降低下去这样的问题。近年,曾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5276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根据充电开始时的电池温度设定充电电压,并在该充电电压下进行恒定电压充电的充电方法。具体地讲,充电开始时的电池温度越低,就将充电电压设定得越低。记载了:由此,在低温环境下的充电时,可以防止负极电位因电池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所以负极电位难以降低到锂析出电位,可防止Li的析出。 
发明内容
然而,在负极析出的金属锂活性高。因此,放置在负极析出了金属锂的状态会使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安全性降低。因此,近年,要求使在负极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安全性的技术。但是,专利文献1的方法不能使在负极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来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本发明是鉴于该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析出了的金属锂效率良好地失活(惰性化),可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安全性的电池系统和汽车。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是具备锂离子二次电池和控制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的温度控制装置的电池系统,是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汽车的驱动用电源被搭载于该汽车上,上述温度控制装置进行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保持规定的时间的控制,在经过了规定时间时结束该控制,使在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上析出的金属锂失活的电池系统。 
在上述的电池系统中,温度控制装置进行将作为汽车的驱动用电源被搭载于该汽车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保持规定的时间的控制。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在高于55℃的温度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析出的金属锂效率良好地失活(惰性化)。这样,通过使活性高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另外,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液,若达到65℃以上则有进行分解反应的倾向。针对于此,在上述的电池系统中,温度控制装置进行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55℃<T<65℃的范围内的控制。由此,可以抑制非水电解液的分解,并且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析出的金属锂效率良好地失活(惰性化)。 
进而,上述的电池系统优选是下述那样的电池系统: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汽车的驱动用电源被搭载于该汽车上,上述电池系统具有在上述汽车的停车期间能够使用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的构成,上述温度控制装置进行下述控制:在使用从上述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的期间中,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55℃<T<65℃的范围内。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具备锂离子二次电池和控制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的温度控制装置、且上述温度控制装置进行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保持规定时间的控制的电池系统,是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汽车的驱动用电源被搭载于该汽车上,上述电池系统具有在上述汽车的停车期间能够使用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的构成,上述温度控制装置进行在使用从上述外 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的期间中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55℃<T<65℃的范围内的控制的电池系统。 
上述的电池系统是作为汽车(具体地,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的驱动用电源搭载于该汽车上的电池系统,是具有能够使用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将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的构成的电池系统。在搭载了这样的电池系统的汽车中,有定期地(例如,每隔数日)、规定的时间(例如,8小时左右)、在汽车的停车期间(在车库等停车期间)使用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将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的倾向。因此,通过在汽车的停车期间使用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将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的期间中,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55℃<T<65℃的范围内,可以定期地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 
另外,如果在汽车的行驶中进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控制,则有可能对汽车的行驶性能带来影响,但由于上述的电池系统在汽车的停车期间进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控制,因此没有这样的顾虑。 
进而,上述的任一种的电池系统,优选是上述温度控制装置进行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在60℃保持规定的时间的控制的电池系统。 
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在60℃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抑制非水电解液的分解,并且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析出的金属锂有效地失活(惰性化)。 
进而,上述的任一种的电池系统,优选是下述那样的电池系统:上述温度控制装置在进行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55℃<T<65℃的范围内的第2温度控制之前,进行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35℃≤T≤55℃的范围内的第1温度控制。 
在负极表面析出的锂的多数,不能有助于电池的充放电反应,所以伴随着在负极表面析出锂,电池容量降低。如上述那样,通过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但是,由于暂时失活(惰性化)了的锂不能有助于电池的充放电反应,所以随着使在负极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电池容量降低下去。 
对此,在上述的电池系统中,在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保持规定的时间之前,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在35℃≤T≤55℃的范围内保持规定的时间。首先,最初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在35℃≤T≤55℃的范围内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析出的金属锂效率良好地复原成为锂离子。由此,可以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其后,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使不能复原成为锂离子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因此,根据上述的电池系统,可以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并且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进而,上述的电池系统优选是下述那样的电池系统:上述温度控制装置进行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45℃的控制来作为上述第1温度控制,进行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60℃的控制来作为上述第2温度控制。 
在上述的电池系统中,温度控制装置,进行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45℃的控制来作为第1温度控制,进行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60℃的控制来作为第2温度控制。即,温度控制装置在进行了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45℃的控制后,进行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60℃的控制。 
首先,最初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在45℃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效率极其良好地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析出的金属锂复原成为锂离子,并极其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其后,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在60℃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使不能复原成为锂离子的金属锂有效地失活(惰性化)。因此,根据上述的电池系统,可以极其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并且大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具备上述的任一种的电池系统的汽车。 
在负极析出了金属锂的状态下,使用锂离子电池作为汽车的驱动用电源在安全方面不优选。然而,由于作为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等)的驱动用电源所搭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高速率(大电流)下进行充电,所以由于Li离子的扩散律速而未进入负极中的Li离子容易作为金属Li在负极析出。因此,作为驱动用电源被搭载于汽车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与作为其他的电子设备的电源使用的情况相比,处于容易在负极析出金属锂的环境。 
对此,由于在上述的汽车中,具备了上述的电池系统,所以可以抑制非水电解液的分解,并且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析出的金属锂效率良好地失活(惰性化)。由此,可以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2涉及的汽车的概略图。 
图2是实施例1涉及的电池系统的概略图。 
图3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剖面图。 
图4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体的剖面图。 
图5是电极体的局部放大剖面图,相当于图4的B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使保存温度不同而进行的各循环试验后的Li析出量的柱状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实施例2涉及的电池系统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实施例3、4涉及的汽车的概略图。 
图11是实施例3涉及的电池系统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3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实施例4涉及的电池系统的概略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4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1、21、31...汽车 
6、16、26、36...电池系统 
10...电池组 
20、220、320、420...温度控制装置 
30、230、330、430...微型电子计算机(温度控制装置) 
46...商用电源(外部电源) 
50...冷却装置(温度控制装置) 
60...加热装置(温度控制装置) 
100...锂离子二次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1涉及的汽车1,如图1所示,具有车体2、发动机3、前置电动机4、后置电动机5、电池系统6和电缆(cable)7,是通过发动机3和前置电动机4以及后置电动机5的并用来进行驱动的混合动力汽车。具体地讲,该汽车1被构成为:将电池系统6(详细地说,是电池系统6的电池组10,参照图2)作为前置电动机4和后置电动机5的驱动用电源,通过公知的手段,使用发动机3和前置电动机4以及后置电动机5能够行驶。 
其中,电池系统6被安装在汽车1的车体2中,通过电缆7与前置电动机4和后置电动机5连接。该电池系统6,如图2所示,具备将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单元电池)相互电串联连接了的电池组10和温度控制装置20。温度控制装置20具有微型电子计算机30、冷却装置50(冷却风扇等)和加热装置60(加热器等)。微型电子计算机30具有未图示的ROM、CPU、RAM等。 
电池组10,如图2所示,安装有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的热敏电阻40。该热敏电阻40与微型电子计算机30电连接。由此,在微型电子计算机30中,可以检测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 
另外,电池组10,经由开关41,与冷却装置50电连接。通过使该冷却装置50工作,能够冷却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此外,电池组10,经由开关42,与加热装置60电连接。通过使该加热装置60工作,能够加热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微型电子计算机30判断通过热敏电阻40检测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是否为60℃。进而,在微型电子计算机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不是60℃的情况下,进行加热或冷却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以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变为60℃。 
具体地讲,在微型电子计算机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高于60℃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冷却装置50冷却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详细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30发送使开关41(参照图2)为「ON」、开关42为「OFF」的电信号。由此,从电池组10对冷却装置50供给电力,所以冷却装置50工作,能够冷却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进而,微型电子计算机30在开始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后,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然后,判定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是否达到60℃。在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未达到60℃的情况下,继续利用冷却装置5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 
其后,在微型电子计算机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达到了60℃的情况下,进行停止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的控制。具体地讲,发送使开关41为「OFF」的状态的电信号。由此,切断从电池组10向冷却装置50的电力供给,所以能够使利用冷却装置5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停止。 
另一方面,在微型电子计算机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低于60℃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加热装置60加热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详细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30发送使开关42(参照图2)为「ON」、开关41为「OFF」的电信号。由此,从电池组10对加热装置60供给电力,所以加热装置60工作,能够加热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进而,微型电子计算机30在开始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加热后,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然后,判定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是否达到60℃。在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未达到60℃的情况下,继续利用加热装置6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加热。 
其后,在微型电子计算机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达到了60℃的情况下,进行停止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加热的控制。具体地讲,发送使开关42为「OFF」的状态的电信号。由此,切断从电池组10向加热装置60的电力供给,所以能够使利用加热装置6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加热停止。 
这样,在本实施例1中,可以通过温度控制装置20,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保持在55℃<T<65℃的范围内(详细地讲,60℃)。 
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如图3所示,是具备长方体形状的电池壳体110、正极端子120和负极端子130的方形密闭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电池壳体110由金属构成,具有形成长方体形状的收纳空间的方形收纳部111和金属制的盖部112。在电池壳体110(方形收纳部111)的内部收纳了电极体150和非水电解液140等。 
电极体150如图4、图5所示,形成剖面椭圆状,是将片状的正极板155、负极板156和隔板157卷绕而成的扁平型的卷绕体。该电极体150具有:位于其轴线方向(在图3中为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在图3中为右端部)、且只有正极板155的一部分重叠成涡旋状的正极卷绕部155b、和位于另一个端部(在图3中为左端部)、且只有负极板56的一部分重叠成涡旋状的负极卷绕部156b。在正极板155中,在除了正极卷绕部155b以外的部位,涂布了含有正极活性物质153的正极复合材料152(参照图5)。同样地,在负极板156中,在除了负极卷绕部156b以外的部位,涂布了含有负极活性物质154的负极复合材料159(参照图5)。正极卷绕部155b通过正极集电部件122与正极端子120电连接。负极卷绕部156b通过负极集电部件132与负极端子130电连接。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使用了镍酸锂作为正极活性物质153。另外,作为负极活性物质154,使用了天然石墨。另外,作为非水电解液140,使用了在混合了EC(碳酸亚乙酯)、DMC(碳酸二甲酯)和EMC(碳酸乙基甲基酯)的非水溶剂中溶解了六氟磷酸锂(LiPF6)的非水电解液。 
接着,准备5个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为样品1~5),对于各样品,使条件不同而进行了循环试验。 
具体地讲,对于样品2,在0℃的温度环境下,以20C的电流值进行了10秒钟充电后,以20C的电流值进行了10秒钟放电。以该充放电循环为1循环,进行了10循环。其后,将该样品2在-15℃的恒温槽内保存16小时。将以该充放电循环(10循环)和恒温保存(-15℃)为1循环的「充放电-恒温保存循环」进行80循环。换言之,样品2,在10循环的充放电循环之间设置16小时的恒温保存(-15℃),进行合计800循环的充放电循环。 
另外,1C是指将SOC(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为10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进行恒定电流放电时,能够在1小时达到SOC 0%的电流值。 
另外,对于样品3,将上述的充放电循环进行了10循环后,在25℃的恒温槽内保存16小时。将以该充放电循环和恒温保存(25℃)为1循环的充放电-恒温保存循环进行80循环。换言之,样品3,在10循环的充放电循环之间设置16小时的恒温保存(25℃),进行合计800循环的充放电循环。 
另外,对于样品4,将上述的充放电循环进行了10循环后,在45℃的恒温槽内保存16小时。将以该充放电循环和恒温保存(45℃)为1循环的充放电-恒温保存循环进行80循环。换言之,样品4,在10循环的充放电循环之间设置16小时的恒温保存(45℃),进行合计800循环的充放电循环。 
另外,对于样品5,将上述的充放电循环进行了10循环后,在60℃的恒温槽内保存16小时。将以该充放电循环和恒温保存(60℃)为1循环的 充放电-恒温保存循环进行80循环。换言之,样品5,在10循环的充放电循环之间设置16小时的恒温保存(60℃),进行合计800循环的充放电循环。 
另外,对于样品1,将上述的充放电循环进行了10循环后,与其他的样品不同,不保存于恒温槽内就继续进行充放电循环。这样,进行合计800循环的充放电循环。 
对于样品1~5进行了上述的循环试验后,将各样品解体,取出了负极板156。其后,对于各样品,通过ICP发光分析,测定了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锂量。具体地讲,首先,切取负极板156的一部分,将其溶解于王水后用水稀释,准备样品液。接着,使用ICP发光分析装置(岛津制作所制、ICPS-8100),测定了各样品液中的锂量(即,在负极板156的一部分析出的锂的重量)。基于该测定结果,算出了在负极板156整体中析出的锂量。 
进而,对于各样品,采用固体Li-NMR法,关于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锂,测定活性的金属锂和失活了的(惰性化了的)锂的比例。具体地讲,首先,切取负极板156的一部分,将其放入NMR装置(BRUKER制、固体核磁共振装置、DSX400)的测定管,进行NMR分析。由此,对于各样品,取得了活性的金属锂和失活了的(惰性化了的)锂的比例。另外,作为失活了的(惰性化了的)锂,可举出例如与非水电解液140反应而变成LiF和Li2CO3等化合物的锂。 
将这些结果示于图6。另外,在图6中,将各样品中析出了的锂量(活性的金属锂和失活了的锂的合计量),以样品1为基准(A),以柱状图的长度相对地表示。此外,各样品的柱状图之中,拔白部分表示活性的金属锂的量,阴影部分表示失活了的(惰性化了的)锂的量。 
如图6所示,在样品1中,在负极板156析出的Li量A的全部为活性的金属锂。即,在样品1中,活性的金属锂的析出量为A。 
另外,在样品2中,在负极板156析出的Li量为0.57A,其全部为活性的金属锂。即,在样品2中,活性的金属锂的析出量为0.57A。 
另外,在样品3中,在负极板156析出的Li量为0.3A,其全部为活性的金属锂。即,在样品3中,活性的金属锂的析出量为0.3A。 
另外,在样品4中,在负极板156析出的Li量为0.18A。其中,0.16A为活性的金属锂,0.02A为失活(惰性化)了的锂。这样,在样品4中,能够使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的一部分失活(惰性化),将活性的金属锂的析出量降低到0.16A。 
另外,在样品5中,在负极板156析出的Li量为0.4A。其中,0.11A为活性的金属锂,0.29A为失活(惰性化)了的锂。这样,在样品5中,能够使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的较多部分失活(惰性化),将活性的金属锂的析出量降低到0.11A。 
由以上的结果可以说通过使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保存温度为60℃,可以有效地使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另外,从失活了的Li量(图6中阴影所示)的变动倾向来看,可以说通过使保存温度高于55℃,能够高效地使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 
因此,可以说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在高于55℃的温度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效率良好地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这样,通过使活性高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可以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安全性。 
另外,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非水电解液140一达到65℃以上就进行分解反应。因此,为了抑制非水电解液140的分解,优选: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保存温度低于65℃。 
由以上可以说,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抑制非水电解液140的分解,并且效率良好地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大幅度降低金属锂析出量。可以说特别是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在60℃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抑制非水电解液140的分解,并且有效地使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有效地降低金属锂析出量。 
接着,对于本实施例1的汽车1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控制,参照图7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1中,微型电子计算机30基于来自热敏电阻40(参照图2)的输出信号,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接着,进入到步骤S2,判定所检测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是否为60℃。 
在步骤S2中,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为60℃(是)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S1,进行上述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2中,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不为60℃(否)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3,开始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或加热。 
具体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高于60℃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冷却装置50冷却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详细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30发送使开关41(参照图2)为「ON」、开关42为「OFF」的电信号。由此,从电池组10对冷却装置50供给电力,所以冷却装置50工作,能够冷却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相反地,微型电子计算机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低于60℃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加热装置60加热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详细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30发送使开关42(参照图2)为「ON」、开关41为「OFF」的电信号。由此,从电池组10对加热装置60供给电力,所以加热装置60工作,能够加热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接着,进入到步骤S4,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其后,进入到步骤S5,判定所检测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是否达到60℃。 
在步骤S5中,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未达到60℃(否)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S4,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其后,在步骤S5中,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达到了60℃(是)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6,停止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电池组10)的冷却或加热。 
具体地讲,在冷却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情况下,微型电子计算机30发送使开关41为「OFF」的状态的电信号。由此,切断从电池组10向冷却装置50的电力供给,所以能够使利用冷却装置5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停止。 
相反地,在加热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情况下,微型电子计算机30发送使开关42为「OFF」的状态的电信号。由此,切断从电池组10向加热装置60的电力供给,所以能够使利用加热装置6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加热停止。 
接着,进入到步骤S7,微型电子计算机30判定从最初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为60℃开始是否经过了规定的时间(例如,8小时)。在判定为未经过规定的时间(否)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S1,进行上述的处理。另一方面,判定为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是)的情况下,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这样,在本实施例1中,可以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详细地讲,60℃)保持规定的时间(例如,8小时)。由此,可以抑制非水电解液140的分解,并且效率良好地使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大幅度降低金属锂的析出量。由此,可以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汽车1的安全性。 
另外,上述的步骤S1~S7的处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控制)优选例如每隔规定的期间(例如,每个数日1次)进行。另外,也可以推定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负极板156析出的Li的量,该推定量一达到规定值就进行上述的步骤S1~S7的处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控制)。 
(实施例2)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2,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2的混合动力汽车21示于图1。混合动力汽车21与实施例1的混合动力汽车1相比,只有电池系统不同。 
本实施例2的电池系统26,如图8所示,具备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池组10、和与实施例1不同的温度控制装置320。温度控制装置320具有与 实施例1同样的冷却装置50以及加热装置60、和与实施例1不同的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具有未图示的ROM、CPU、RAM等。 
微型电子计算机330,首先判断通过热敏电阻40检测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是否为45℃。进而,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不为45℃的情况下,进行加热或冷却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以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变为45℃。 
具体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高于45℃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冷却装置50冷却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详细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发送使开关41(参照图8)为「ON」、开关42为「OFF」的电信号。由此,从电池组10对冷却装置50供给电力,所以冷却装置50工作,能够冷却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进而,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在开始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后,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然后,判定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是否达到45℃。在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未达到45℃的情况下,继续利用冷却装置5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 
其后,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达到了45℃的情况下,进行停止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的控制。具体地讲,发送使开关41为「OFF」的状态的电信号。由此,切断从电池组10向冷却装置50的电力供给,所以能够使利用冷却装置5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停止。 
另一方面,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低于45℃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加热装置60加热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详细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发送使开关42(参照图8)为「ON」、开关41为「OFF」的电信号。由此,从电池组10对加热装置60供给电力,所以加热装置60工作,能够加热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进而,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在开始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加热后, 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然后,判定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是否达到45℃。在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未达到45℃的情况下,继续利用加热装置6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加热。 
其后,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达到了45℃的情况下,进行停止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加热的控制。具体地讲,发送使开关42为「OFF」的状态的电信号。由此,切断从电池组10向加热装置60的电力供给,所以能够使利用加热装置6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加热停止。 
这样,在本实施例2中,可以通过温度控制装置320,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在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详细地讲,45℃)保持第1规定时间(例如,4小时)。由此,可以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效率良好地复原成为锂离子。因此,可以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 
其后,本实施例2的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判断通过热敏电阻40检测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是否为60℃。进而,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判断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不为60℃的情况下,与实施例1的微型电子计算机30同样地进行加热或冷却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以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变为60℃。 
这样,在本实施例2中,可以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在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详细地讲,45℃)保持第1规定时间(例如,4小时)(第1温度控制)后,通过温度控制装置320,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详细地讲,60℃)保持第2规定时间(例如,4小时)(第2温度控制)。由此,可以使不能通过第1规定时间的第1温度控制复原成为锂离子的金属锂效率良好地失活(惰性化)。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2的电池系统26,可以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容量,并且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安全性。 
接着,准备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作为样品6),对于该样品6进行了循环试验。另外,该循环试验与对上述的样品2~5进行的循环试验相比,只有将样品在恒温槽内保存的保存条件不同,其他的条件相同。 
具体地讲,首先,对于样品6,进行10循环的与样品2~5同样的充放电循环。其后,将样品6首先在45℃的恒温槽内保存8小时后,接着在60℃的恒温槽内保存8小时。将以该充放电循环和恒温保存(45℃和60℃)为1循环的充放电-恒温保存循环进行80循环。换言之,样品6,在10循环的充放电循环之间设置8小时的第1恒温保存(45℃)和8小时的第2恒温保存(60℃),进行合计800循环的充放电循环。 
对于样品6进行了上述的循环试验后,与上述的样品1~5同样地,通过ICP发光分析,测定在样品6的负极板156析出的锂量。进而,对于样品6,与上述的样品1~5同样地,采用固体Li-NMR法,对于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锂,测定活性的金属锂和失活了的(惰性化了的)锂的比例。将该结果示于图6。 
如上述那样,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特别是60℃)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抑制非水电解液140的分解,并且效率良好地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大幅度降低金属锂析出量。由此,可以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安全性。 
然而,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电池容量相应于Li析出量而降低。特别是一旦失活(惰性化)了的锂,不能有助于电池的充放电反应。 
具体地讲,如图6所示,在保存温度为60℃的样品5中,可以最有效地使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失活,并使析出的金属锂量为最小。但是,Li析出量(金属锂+失活锂)为0.4A,比样品4的0.18A大。 
如果对于样品1和样品4比较Li析出量,则在样品4中,与样品1相比,可以将Li析出量降低82%。即,在样品4中,能够恢复因循环充放电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的82%。与此相对,在样品5中,只能将Li析出量降低了60%。即,在样品5中,只能恢复因循环充放电而降低了的电池 容量的60%。由该结果可以说,样品5与样品4相比,在有效地使金属锂失活并使析出的金属锂量为少量的方面优异,但是在恢复电池容量的方面较差。 
因此,可以说为了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最优选保存温度为45℃。另外,从图6所示的Li析出量的变动倾向(换言之,电池容量的恢复倾向)可以说,在保存温度为35℃的情况下,可以比保存温度为25℃的情况(恢复70%)进一步恢复电池容量。此外,可以说在保存温度为55℃的情况下,可以比保存温度为60℃的情况(恢复60%)进一步恢复电池容量。因此,可以说保存温度若为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则可以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 
由以上可以说,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在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特别是可以说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在45℃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极其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 
在此,对于样品6的结果进行考察。如图6所示,在样品6中,析出的Li量为0.18A。因此,在样品6中,与样品1相比,能够将Li析出量降低82%。即,在样品6中,能够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的82%。这样,在样品6中,能够与样品4同等地有效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这是因为在样品6中,进行了10循环的充放电循环后,将样品6首先保存在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具体为45℃)的恒温槽内的缘故。 
此外,在样品6中,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锂之中,0.05A为活性的金属锂,0.13A为失活(惰性化)了的锂。这样,在样品6中,可以使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的多数失活(惰性化),并将活性的金属锂的析出量减少到0.05A(在全部样品中最小)。这是因为在样品6中,在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详细地讲,45℃)的恒温槽内保存后,将样品6的电池温度T保持在55℃<T<65℃的范围内(详细地讲,60℃)。由此可以认为能够使在45℃的保存下不能复原成为锂离子的金属锂效率 良好地失活(惰性化)。 
由以上的结果可以说,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在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特别是45℃)保持规定的时间后,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特别是60℃)保持规定的时间,可以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容量,同时抑制非水电解液140的分解,并且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安全性。 
接着,对于本实施例2的汽车21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控制,参照图9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U1中,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基于来自热敏电阻40(参照图8)的输出信号,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接着,进入到步骤U2,判定所检测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是否为45℃。 
在步骤U2中,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为45℃(是)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U1,进行上述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U2中,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不为45℃(否)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U3,开始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或加热。 
具体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高于45℃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冷却装置50冷却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详细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30发送使开关41(参照图8)为「ON」、开关42为「OFF」的电信号。由此,从电池组10对冷却装置50供给电力,所以冷却装置50工作,能够冷却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相反地,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低于45℃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加热装置60加热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详细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发送使开关42(参照图8)为「ON」、开关41为「OFF」的电信号。由此,从电池组10对加热装置60供给电力,所以加热装置60工作,能够加热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接着,进入到步骤U4,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其后,进 入到步骤U5,判定检测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是否达到45℃。 
在步骤U5中,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未达到45℃(否)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U4,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其后,在步骤U5中,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达到了45℃(是)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U6,停止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电池组10)的冷却或加热。 
具体地讲,在冷却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情况下,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发送使开关41为「OFF」的状态的电信号。由此,切断从电池组10向冷却装置50的电力供给,所以能够使利用冷却装置5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停止。 
相反地,在加热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情况下,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发送使开关42为「OFF」的状态的电信号。由此,切断从电池组10向加热装置60的电力供给,所以能够使利用加热装置6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加热停止。 
接着,进入到步骤U7,微型电子计算机30判定从最初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为45℃开始是否经过了第1规定时间(例如,4小时)。判定为未经过第1规定时间(否)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U1,进行上述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经过了第1规定时间(是)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U8,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基于来自热敏电阻40的输出信号,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其后,与实施例1的步骤S2~S7同样地进行步骤U9~UE的处理。但是,在本实施例2中,在步骤UE中,微型电子计算机330判定从最初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为60℃开始是否经过了第2规定时间(例如,4小时)。在判定为未经过第2规定的时间(否)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U8,进行上述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UE中,判定为经过了第2规定时间(是)的情况下,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这样,在本实施例2中,可以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在 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详细地讲,45℃)保持第1规定时间(例如,4小时)后,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详细地讲,60℃)保持第2规定时间(例如,4小时)。由此,可以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容量,并且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汽车21的安全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步骤U1~U7的处理相当于第1温度控制。另外,步骤U8~UE的处理相当于第2温度控制。 
另外,上述的步骤U1~UE的处理(第1温度控制和第2温度控制)优选例如每隔规定的期间(例如,每个数日1次)进行。另外,也可以推定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负极板156析出的Li的量,该推定量一达到规定值,就进行上述的步骤U1~UE的处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控制)。 
(实施例3)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3,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将本实施例3的混合动力汽车11示于图10。混合动力汽车11与实施例1的混合动力汽车1相比,电池系统不同。此外,具备与电池系统连接的电源插头8。 
本实施例3的电池系统16如图11所示,具备电池组10、温度控制装置220、转换装置44和电压检测装置80。 
其中,温度控制装置220具有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冷却装置50和加热装置60。另外,电压检测装置80检测构成电池组10的各个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电压(端子间电压)。 
转换装置44由AC/DC转换器构成,可以将商用电源46(外部电源)的电压转换为具有一定电压值的直流恒定电压。该转换装置44通过电缆7所含有的电缆71,与电源插头8电连接。此外,转换装置44借助于开关43与电池组10电连接。另外,转换装置44借助于开关41与冷却装置50电连接,借助于开关42与加热装置60电连接。 
电源插头8被构成为可与商用电源46电连接。该电源插头8与转换装 置44电连接。因此,通过电源插头8,可以将转换装置44和商用电源46电连接。另外,在本实施例3中,可以与电源插头8一起将电缆71引出到混合动力汽车11的外部,并可将电源插头8与脱离混合动力汽车11的商用电源46连接。 
因此,在本实施例3的混合动力汽车11中,在混合动力汽车11的停车期间,通过将电源插头8与商用电源46电连接,使用由商用电源46供给的电力,可以将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充电(以下,也将该充电称为插入式充电)。 
微型电子计算机230监视转换装置44,如果检测到从商用电源46通过电源插头8对转换装置44供给电力,则使开关47、18为OFF,同时使开关43为ON。由此,可以使用由商用电源46供给的电力,将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充电。具体地讲,通过转换装置44将商用电源46的电压转换成具有规定的一定电压值的直流恒定电压,并且将由商用电源46供给的电力通过转换装置44供给到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另外,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在使用商用电源46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充电的期间中,基于由电压检测装置80检测出的电池电压,推定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SOC。然后,在判定为SOC达到了100%时,停止电池组10的充电。具体地讲,使开关43为OFF,同时使开关47、48为ON。 
另外,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在插入式充电中判断通过热敏电阻40检测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是否为60℃。进而,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不为60℃的情况下,与实施例1的微型电子计算机30同样地,进行加热或冷却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以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变为60℃。 
接着,对于本实施例3的汽车11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控制,参照图12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T1中,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开始插入式充电。具体地 讲,判定电源插头8是否与商用电源46电连接。微型电子计算机230监视转换装置44,通过检测出从商用电源46通过电源插头8对转换装置44供给电力,由此判断为电源插头8已与商用电源46电连接。如果这样地判断,则微型电子计算机230使开关47、48为OFF,同时使开关43为ON。由此,可以从商用电源46通过转换装置44对电池组30供给电力,开始构成电池组3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充电。 
接着,进入到步骤T2,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基于来自热敏电阻40的输出信号,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其后,进入到步骤T3,判定所检测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是否为60℃。在步骤T3中,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为60℃(是)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T2,进行上述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T3中,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不为60℃(否)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T4,开始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或加热。 
具体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高于60℃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冷却装置50冷却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详细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发送使开关41为「ON」、开关42为「OFF」的电信号。由此,从商用电源46通过转换装置44对冷却装置50供给电力,所以冷却装置50工作,能够冷却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相反地,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低于60℃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加热装置60加热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详细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发送使开关42为「ON」、开关41为「OFF」的电信号。由此,从商用电源46通过转换装置44对加热装置60供给电力,所以加热装置60工作,能够加热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接着,进入到步骤T5,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其后,进入到步骤T6,判定检测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是否达到60℃。在步骤T6中,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未达到60℃(否) 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T5,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其后,在步骤T6中,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达到了60℃(是)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T7,停止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电池组10)的冷却或加热。 
具体地讲,在冷却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情况下,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发送使开关41为「OFF」的状态的电信号。由此,切断从商用电源46通过转换装置44向冷却装置50的电力供给,所以能够使利用冷却装置5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冷却停止。另外,此时,也不会从电池组10对冷却装置50供给电力(参照图11)。 
相反地,在加热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情况下,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发送使开关42为「OFF」的状态的电信号。由此,切断从商用电源46通过转换装置44向加热装置60的电力供给,所以能够使利用加热装置60进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加热停止。另外,此时,也不会从电池组10对加热装置60供给电力(参照图11)。 
接着,进入到步骤T8,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判定插入式充电是否结束。具体地讲,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在插入式充电中基于用电压检测装置80检测出的电池电压推定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SOC。然后,在判定为SOC达到了100%时,停止电池组10的充电。具体地讲,使开关43为OFF,同时使开关47、48为ON。因此,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在开关43为OFF、开关47、48为ON时判定为插入式充电结束了。 
微型电子计算机230在步骤T8中判定为插入式充电未结束(否)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T2,进行上述的处理。另一方面,判定为插入式充电结束了(是)的情况下,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这样,在本实施例3中,在使用从外部电源(商用电源46)供给的电力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充电的期间中(即,插入式充电中),可以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保持在55℃<T<65℃的范围内(详细地讲,60℃)。由此,可以抑制非水电解液140的分解,并且效率良好地使在负极板156析出的金属锂失活(惰性化),大幅度降低金属锂的析出量。由 此,可以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汽车11的安全性。 
另外,上述的步骤T1~T8的处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控制)优选例如每当进行插入式充电就实施。另外,也可以推定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负极板156析出的Li的量,只要是该推定量达到了规定值的情况,就在插入式充电时实施。 
(实施例4)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4,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4的混合动力汽车31示于图10。混合动力汽车31与实施例3的混合动力汽车11相比,仅电池系统不同。 
本实施例4的电池系统36如图13所示,具备与实施例3同样的电池组10、转换装置44以及电压检测装置80、和与实施例3不同的温度控制装置420。温度控制装置420具有与实施例3同样的冷却装置50以及加热装置60、和与实施例3不同的微型电子计算机430。微型电子计算机430具有未图示的ROM、CPU、RAM等。 
微型电子计算机430监视转换装置44,如果检测到从商用电源46通过电源插头8对转换装置44供给电力,则基于由电压检测装置80检测出的电池电压,推定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SOC。然后,基于预先设定的插入式充电的电流值和现在的SOC的值,算出插入式充电期间(即,通过插入式充电直到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SOC达到100%所需要的充电时间)。其后,使开关47、48为OFF,同时使开关43为ON。由此,使用从商用电源46供给的电力,可以对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进行充电。 
进而,微型电子计算机430在使用商用电源46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充电的期间中,基于由电压检测装置80检测出的电池电压,推定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SOC。由此,可以掌握插入式充电进行到怎样的程度,所以能够判断插入式充电的前半段是否结束。具体地讲,在开始插入式充电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SOC为20%的情况下,推定SOC达到了60%时可以判断为插入式充电的前半段结束了。其后,判定为 SOC达到了100%时,停止电池组10的充电。具体地讲,使开关43为OFF,同时使开关47、48为ON。 
进而,微型电子计算机430首先在插入式充电前半段的期间中,判断通过热敏电阻40检测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是否为45℃。进而,微型电子计算机4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不为45℃的情况下,进行加热或冷却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以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变为45℃。具体的控制方法与上述的实施例2同样。 
这样,在本实施例4中,通过温度控制装置420,在插入式充电前半段的期间中,可以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保持在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详细地讲,45℃)。由此,可以使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负极156析出的金属锂效率良好地复原成为锂离子。因此,可以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电池容量。 
其后,本实施例4的微型电子计算机430判断通过热敏电阻40检测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是否为60℃。进而,微型电子计算机430判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不为60℃的情况下,进行加热或冷却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控制,以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变为60℃。具体的控制方法与上述的实施例1~3同样。 
这样,在本实施例4中,可以在插入式充电前半段的期间中,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保持在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详细地讲,45℃)后,在插入式充电后半段的期间中,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保持在55℃<T<65℃的范围内(详细地讲,60℃)。由此,可以使在插入式充电前半段的期间中不能复原成为锂离子的金属锂效率良好地失活(惰性化)。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4的电池系统36,可以抑制非水电解液140的分解,并且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容量,同时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安全性。 
接着,对于本实施例4的汽车31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控制, 参照图14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V1中,微型电子计算机430基于由电压检测装置80检测出的电池电压,推定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SOC。接着,进入到步骤V2,基于预先设定的插入式充电的电流值和现在的SOC的值,算出插入式充电期间(即,通过插入式充电直到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SOC达到100%所需要的充电时间)。 
其后,进入到步骤V3,开始插入式充电。具体地讲,使开关47、48为OFF,同时使开关43为ON。由此,使用从商用电源46供给的电力,可以将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充电。 
接着,进入到步骤V4,微型电子计算机430基于来自热敏电阻40的输出信号,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其后,微型电子计算机430与上述的实施例2的步骤U2~U6的处理同样地进行步骤V5~V9的处理。 
接着,进入到步骤VA,微型电子计算机430判断插入式充电期间的前半段是否结束。具体地讲,在开始插入式充电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SOC为20%的情况下,在推定SOC达到了60%时可以判断为插入式充电的前半段结束了。另外,微型电子计算机430在插入式充电期间中,基于由电压检测装置80检测出的电池电压,推定(算出)构成电池组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SOC。 
在步骤VA中,判定为插入式充电期间的前半段未结束(否)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V4,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VA中,判定为插入式充电期间的前半段结束了(是)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VB,微型电子计算机基于来自热敏电阻40的输出信号,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温度T。其后,微型电子计算机430与上述的实施例3的步骤T3~T8的处理同样地进行步骤VC~VH的处理。 
这样,在本实施例4中,可以在插入式充电前半段的期间中,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保持在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详细地讲,45℃)后,在插入式充电后半段的期间中,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温度T保持在55℃<T<65℃的范围内(详细地讲,60℃)。由此, 可以有效地恢复因锂的析出而降低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容量,并且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汽车31的安全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步骤V4~VA的处理相当于第1温度控制。另外,步骤VB~VH的处理相当于第2温度控制。 
另外,上述的V1~VH的处理(第1温度控制和第2温度控制)优选例如每当进行插入式充电就实施。另外,也可以推定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负极板156析出的Li的量,只要是该推定量达到了规定值的情况,就在插入式充电时实施。 
以上,根据实施例1~4说明了本发明,但不用说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可以适当变更来应用。 

Claims (5)

1.一种电池系统,是具备锂离子二次电池和控制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的温度控制装置、且所述温度控制装置进行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在55℃<T<65℃的范围内保持规定的时间的控制的电池系统,
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汽车的驱动用电源被搭载于该汽车上,
所述电池系统具有在所述汽车的停车期间能够使用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的构成,
所述温度控制装置进行下述控制:在使用从所述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的期间中,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55℃<T<65℃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系统,所述温度控制装置进行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在60℃保持规定的时间的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系统,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在进行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55℃<T<65℃的范围内的第2温度控制之前,进行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35℃≤T≤55℃的范围内的第1温度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系统,所述温度控制装置进行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45℃的控制来作为所述第1温度控制,进行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T保持在60℃的控制来作为所述第2温度控制。
5.一种汽车,具备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系统。
CN2009801572772A 2009-02-23 2009-02-23 电池系统和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262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53167 WO2010095260A1 (ja) 2009-02-23 2009-02-23 電池システム、及び、自動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26289A CN102326289A (zh) 2012-01-18
CN102326289B true CN102326289B (zh) 2012-12-12

Family

ID=42633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727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26289B (zh) 2009-02-23 2009-02-23 电池系统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43341B2 (zh)
JP (1) JP4905609B2 (zh)
KR (1) KR101192532B1 (zh)
CN (1) CN102326289B (zh)
WO (1) WO20100952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65829A1 (en) * 2010-02-25 2011-07-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utomotive vehic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climate system of same
US20110302078A1 (en) 2010-06-02 2011-12-08 Bryan Marc Failing Managing an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a vehicle and an energy transfer system
JP5853783B2 (ja) * 2012-03-15 2016-02-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力制御方法、車両、及び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WO2015023861A1 (en) * 2013-08-15 2015-02-19 Robert Bosch Gmbh Elevated temperature li/metal battery system
WO2015114637A1 (en) * 2014-02-03 2015-08-06 Phinergy Ltd. Thermal battery for heating vehicles
EP3062381B1 (en) * 2015-02-26 2018-04-11 Magneti Marelli S.p.A. Cooling circuit with cooling fluid for lithium batteries, and a vehicle comprising said cooling circuit
DE102015208106A1 (de) 2015-04-30 2016-11-03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m Einstellen einer Soll-Betriebstemperatur eines elektrischen Energiespeichers
TWM569100U (zh) 2017-01-09 2018-10-21 美商米沃奇電子工具公司 電池組
JP6470804B1 (ja) * 2017-08-31 2019-02-13 株式会社ソフトエナジーコントロールズ コンタクト機能付きマルチチャンネル充放電電源
KR20210078485A (ko) * 2018-10-25 2021-06-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이차 전지의 충전 제어 회로 및 이상 검지 시스템
CN110901397A (zh) * 2019-11-28 2020-03-24 湖南海博瑞德电智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
CN117681665A (zh) * 2024-02-04 2024-03-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08351A (en) * 1995-08-25 1998-01-13 Nec Corporation Battery pack with a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CN1753240A (zh) * 2004-09-24 2006-03-29 株式会社东芝 蓄电系统、再生蓄电系统和汽车
JP2006156024A (ja) * 2004-11-26 2006-06-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システム装置
CN101257130A (zh) * 2007-02-28 2008-09-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锂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5198B2 (ja) * 1991-12-04 2001-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におけるバッテリ温度制御装置
JP2001052760A (ja) 1999-08-04 2001-02-23 Sony Corp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の充電方法
US20050253561A1 (en) * 2004-05-11 2005-11-17 Tibbs Bobby L Temperature sensitive charging of batteries with simple chargers
JP4314223B2 (ja) * 2004-09-24 2009-08-12 株式会社東芝 回生用蓄電システム、蓄電池システムならびに自動車
JP2007087731A (ja) * 2005-09-21 2007-04-05 Gs Yuasa Corporation:Kk 電池の保管容器
JP5078463B2 (ja) * 2007-06-29 2012-11-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JP2009176602A (ja) 2008-01-25 2009-08-06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システム、及び、自動車
JP2010198759A (ja) 2009-02-23 2010-09-09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システム、及び、自動車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08351A (en) * 1995-08-25 1998-01-13 Nec Corporation Battery pack with a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CN1753240A (zh) * 2004-09-24 2006-03-29 株式会社东芝 蓄电系统、再生蓄电系统和汽车
JP2006156024A (ja) * 2004-11-26 2006-06-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システム装置
CN101257130A (zh) * 2007-02-28 2008-09-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锂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05609B2 (ja) 2012-03-28
US20110291622A1 (en) 2011-12-01
KR101192532B1 (ko) 2012-10-17
CN102326289A (zh) 2012-01-18
KR20110111493A (ko) 2011-10-11
JPWO2010095260A1 (ja) 2012-08-16
WO2010095260A1 (ja) 2010-08-26
US8643341B2 (en) 2014-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26289B (zh) 电池系统和汽车
US10056773B2 (en) Battery control device, control method, control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04124728B (zh) 蓄电元件保护装置、蓄电装置及蓄电元件保护方法
US9557388B2 (en) Battery control device
CN102709615B (zh) 一种电车电池加热方法
US10279700B2 (en) Battery system for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1909929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和混合动力汽车
US20140285135A1 (en) Systems for heating a battery and processes thereof
CN108539230B (zh) 燃料电池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燃料电池汽车
CN108682909A (zh) 电池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管理设备
WO2015023311A1 (en) Dual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with lithium ion and lead acid battery cells
CN103475041A (zh) 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控制系统及方法
EP2947750B1 (en) Electrical storage apparatus and startup method
CN103855748A (zh) 一种车辆的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
JP2015187938A (ja) 容量回復方法および容量回復システム
CN110154822A (zh)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的充放电控制方法
US9379416B2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cell balancing of a battery system based on cell capacity values
CN109655753B (zh) 一种电池组soc的估算方法
CN107732986A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快速充电控制方法
CN109823235B (zh) 电池、超级电容与燃料电池混合储能装置能量管理系统
Turgut et al. CAN communication based modular type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03633390A (zh) 锂离子动力电池快速充电方法
CN104659830A (zh) 一种新型智能充电器
CN101741126B (zh) 防止汽车起动蓄电池过放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091971A (zh) 一种蓄电池去硫化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

Termination date: 201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