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2644B -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02644B
CN102302644B CN 201110200487 CN201110200487A CN102302644B CN 102302644 B CN102302644 B CN 102302644B CN 201110200487 CN201110200487 CN 201110200487 CN 201110200487 A CN201110200487 A CN 201110200487A CN 102302644 B CN102302644 B CN 1023026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x
chinese medicine
parts
crude drug
peripheral neuropath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20048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02644A (zh
Inventor
栗明
栗德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 20111020048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026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02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26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026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26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原料药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所占的重量份数为:黄芪10-50、地黄10-50、玄参10-50、苍术5-25、丹参10-50、葛根5-25、当归5-25、川芎5-25、牛膝10-50、穿山龙10-50、益母草10-50、炙草乌10-40。

Description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因素,它是一种以节段性脱髓鞘为主的多发性神经病变。本病多慢性起病,两侧对称,下肢比上肢重,症状通常从远端向近端发展,感觉障碍突出,运动障碍相对较轻,严重者可出现足趾手指无力甚至肌肉萎缩。根据症状不同,又可以分为两型,一是周围神经大纤维受累为主,表现为肢体末端常有麻木针刺感,夜间明显。整个病程逐渐加重而不可逆。二是以小神经损害为主,疼痛症状突出,从钝痛,烧灼感至抽痛,撕裂痛不等,也是以夜间明显,活动后痛可稍解,常有感觉过敏,以致不能忍受盖被。客观检查常发现袜套,手套样感觉障碍,下肢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由于资料来源不同及临床诊断标准不统一,国内外报道其临床发病率差别很大,从4.6%--66%不等。近年来随着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应用,对糖尿病的早期和轻度的神经损害的发现率可高达90%以上。大大提高了本病的早期诊断,为本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糖尿病中医多将其归为“消渴”的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在传统医学中并无确切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学多将其归为“消渴”,“痹证(血痹)”,和“痿证”的范畴。《丹溪心法》曰:“热浮于下,肾虚受之,腰腿枯细骨节酸疼”。《续名医类案》曰:“足膝痿弱,寸步艰难”。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消渴日久,气阴两虚,阴虚燥热,热灼津液,血粘成瘀,瘀血阻络,气血不能达于四肢,肌肉筋脉失养,出现肢体疼痛,麻木不仁。久致阴损及阳,温煦不足,故见四肢厥冷。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加重血瘀的发展,血瘀又影响气血的流通,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逐渐加重,最终肌肉筋脉失去气血的濡养而痿废不用。还有一说认为该病是因先天肾气不充,后天脾失健运,致水谷精微不被蒸化利用,滞留于血脉之中而成瘀,继而发展成血痹。针对其病因病机,中医提出多种治法,以补肾,活血,益气为主要治法,清热,祛湿,化痰,通络,行气,养阴等法佐之。现分述如下:
1.在治疗糖尿病的合并症时,降糖始终是最主要的。有很多单味中药和方剂都具有降糖的作用。
2.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特有的中医发病机理以及它隶属于中医疾病的范畴,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是改善其临床症状的有效治疗法则。实验证明,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显著的抗凝、溶拴、扩血管、强心、降低血小板粘聚性及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和一定的软化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可能减轻或消除血管内皮及神经细胞的充血水肿及玻璃样变性,从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流及神经传导功能。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有丹参、赤芍、桃仁、川芎、葛根、地龙等。
3.在本病发病机制的代谢异常方面,中医补肾的方药能促进胰腺再生及分泌功能。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调节脂的代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具有三个独立的技术方案:
1、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原料药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所占的重量份数为:黄芪10-50、地黄10-50、玄参10-50、苍术5-25、丹参10-50、葛根5-25、当归5-25、川芎5-25、牛膝10-50、穿山龙10-50、益母草10-50、炙草乌10-40。
优选地,原料药的各成分所占的重量份数为:黄芪30、地黄30、玄参30、苍术15、丹参30、葛根15、当归15、川芎15、牛膝30、穿山龙30、益母草30、炙草乌25。
中药剂型可以为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散剂或滴丸剂。
2、一种前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所有原料药的制备原料,加8-12倍量水,水煎提取0.5-2.5小时,提取1-3次,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的清膏获得原料药,利用原料药制备成中药制剂。
优选地,取所有原料药的制备原料,加10倍量水,提取1.5小时,过滤,滤液备用,残渣加8倍量水,提取1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的清膏。
3、一种前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有原料药的制备原料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获得原料药,利用原料药制备成中药制剂。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原料药由黄芪、地黄、玄参、苍术、丹参、葛根、当归、川芎、牛膝、穿山龙、益母草、炙草乌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功效,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黄芪甘温乃补气之要药,益气扶正,增加人体免疫功能,与玄参的滋阴降火相携,可使水升火降而气复津还;地黄甘寒,清热凉血,滋肾填精;玄参、苍术,一甘寒,一辛温,二者相伍,可制其短而用其长,共奏养阴清热之功。益母草、当归、丹参活血通络,祛瘀生新。川芎辛温,行气活血,为血中之气药,在众多的活血药中,用川芎亦有“气行血行”之意;穿山龙、牛膝味苦,逐瘀通络,活血舒筋,补益肝肾,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炙草乌辛热温经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对下肢血管有显著扩张的作用,且有镇痛之效。诸药配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寒温交用:寒凉有生津之功,但过用有伤阳之弊,加以温热之品,可使之清而不过,温而不燥。
甘寒同化:瘀邪尚存则纯甘不可,以其正虚,则纯苦不能,非合不化邪,非并行不用功,二者合用“甘得苦则不呆滞,苦得甘则不刚燥,合而功成也”。
攻补兼施:扶正兼以祛邪,益气养阴配以活血通络,使通中有补,静中有动,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现代药理研究也已证实:黄芪、玄参、地黄、葛根等均有一定降血糖的作用;川芎、丹参、葛根、当归、黄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丹参、地黄等药对醛糖还原酶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治则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佐证。
结合临床实验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选取患者98例,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口服本发明的胶囊制剂加弥可保,对照I组口服本发明的胶囊制剂,对照II组口服弥可保。治疗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3.12士10.41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8年,平均病程6.14士4.13年。对照I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56.14士7.45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17年,平均病程5.51士4.02年。对照II组28例,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7.34士8.7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平均病程5.70士3.45年。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规定的标准,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消渴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发表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内容制定如下诊断标准:凡具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多而甜,形体渐见消瘦等症候者即可确诊为消渴。选择气阴两虚兼有脉络瘀阻的患者。证候为倦怠乏力,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疼痛或行动不便,舌红少津或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舌体胖大,脉弦细或细涩。
1.2.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2009年发布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制定如下诊断标准:①符合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②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表现相符(DPN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④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DPN: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NCV)有2项以上减慢;⑤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死、格林一巴利综合征、淋巴管炎等)。
1.3排除病例标准
(1)年龄在20-70岁以外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2)近一个月内有严重糖尿病昏迷及严重感染者。
(3)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足背动脉波动消失等),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肌梗塞,中风,严重精神疾病等)者。
(4)除外其他原因(如感染,化学物质损害,金属中毒,营养障碍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5)不合作者(指不配合饮食控制或不按规定用药影响疗效或未满规定观察期而中断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
1.4治疗方法:
(1)治疗组:在糖尿病基础治疗同时,加服本发明的胶囊制剂,每次4粒,日三次,温开水送服。同时隔30分钟后服用弥可保,每次500微克,每日3次。
(2)对照I组:在糖尿病基础治疗同时,加服本发明的胶囊制剂,用量和服用方法同治疗组。
(3)对照II组:在糖尿病基础治疗同时,加服弥可保,用量和用法同治疗组。
(4)各组均连续服用2周为一疗程,每个病例均观察两个疗程。
1.5观察指标及方法:
(1)临床症状观察:对主要的症状口渴多饮,五心烦热,肢体麻木疼痛等,详细记录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2)空腹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3)糖基化血红蛋白:采用亲褐色谱微柱法测定。
(4)血流变采用FASCO-3010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由重庆大学维多生物研究所提供。。
(5)血脂以酶学法测定。
(6)神经传导速度:以丹麦产DISA-15W肌电仪测定。
(7)药物副反应情况:详细记录服药后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均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指标。
1.6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卫生部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规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再综合各家医疗科研单位所制定的疗效标准,分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级评定。
(1)显效: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肢体疼痛或感觉障碍基本消失或显著改善。深浅反射及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较以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
(2)有效:治疗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肢体疼痛或感觉障碍有较好的改善。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能完全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3m/s以上。
(3)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无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1.7统计学处理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以
Figure BSA00000539593500071
表示。
2治疗结果
2.1主要临床症状改善(见表1.2.3)
表1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
Figure BSA00000539593500081
表2对照I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
Figure BSA00000539593500082
表3对照II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
Figure BSA00000539593500091
从表1、表2、表3可以得出:三组治疗后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症状改善有效率经X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倦怠乏力,五心烦热,自汗盗汗症状改善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I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和对照II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I组和对照I I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症状改善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I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对照II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对照I组和对照II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治疗前后糖代谢变化的情况(见表4)
表4治疗前后糖代谢变化的情况
表4表明:3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空腹血糖3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治疗组和对照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对照I组和对照II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见表5)
表5治疗前后脂代谢变化情况
Figure BSA00000539593500102
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
表5表明,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治疗组和对照I组的血脂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II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I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I组和对照I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治疗前后血流变的变化(见表6)
表6治疗前后血流变的变化情况
Figure BSA00000539593500111
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
表6表明,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I组的血流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II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照I组与对照II组比较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5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
表7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m/s,
Figure BSA00000539593500121
)
注:Δ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7表明:治疗前后3组自身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I组与对照I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6不良反应观察:3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胃肠道不良反应,查血常规,肝功,肾功未见异常。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能改善或消除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具有明显降血脂,改善血流变的作用。同时能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和弥可保联合用药,能大大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改善血流变,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尤其在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两者单独用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原料药的制备原料及其所占重量份数:
黄芪30、地黄30、玄参30、苍术15、丹参30、葛根15、当归15、川芎15、牛膝30、穿山龙30、益母草30、草乌25。
将前述所有制备原料加10倍量水,提取1.5小时,过滤,滤液备用,残渣加8倍量水,提取1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80℃测)的清膏获得原料药。
可以采用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将原料药加工成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散剂、滴丸剂等任何常规内服制剂。
加工成胶囊剂:将前述获得的清膏(原料药)80℃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将细粉和常规辅料混匀,装胶囊,即得本发明药物的胶囊剂。
加工成片剂:将前述获得的清膏(原料药)加入片剂常用的赋形剂,采用片剂常规制备工艺,制成片剂。
加工成颗粒剂:将前述获得的清膏(原料药)干燥制成颗粒,采用颗粒剂常规制备工艺,制成颗粒剂。
实施例二:
原料药的制备原料及其所占重量份数:
黄芪40、地黄40、玄参40、苍术20、丹参40、葛根20、当归20、川芎20、牛膝40、穿山龙40、益母草40、草乌10。
将所有原料药的制备原料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获得原料药。可以采用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将原料药加工成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散剂、滴丸剂等任何常规内服制剂。

Claims (6)

1.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原料药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所占的重量份数为:
黄芪10-50、地黄10-50、玄参10-50、苍术5-25、丹参10-50、葛根5-25、当归5-25、川芎5-25、牛膝10-50、穿山龙10-50、益母草10-50、炙草乌10-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原料药的各成分所占的重量份数为:
黄芪30、地黄30、玄参30、苍术15、丹参30、葛根15、当归15、川芎15、牛膝30、穿山龙30、益母草30、炙草乌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在于:中药剂型可以为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散剂或滴丸剂。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所有原料药的制备原料,加8-12倍量水,水煎提取0.5-2.5小时,提取1-3次,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的清膏获得原料药,利用原料药制备成中药制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所有原料药的制备原料,加10倍量水,提取1.5小时,过滤,滤液备用,残渣加8倍量水,提取1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的清膏。
6.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有原料药的制备原料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获得原料药,利用原料药制备成中药制剂。
CN 201110200487 2011-07-07 2011-07-07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23026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200487 CN102302644B (zh) 2011-07-07 2011-07-07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200487 CN102302644B (zh) 2011-07-07 2011-07-07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2644A CN102302644A (zh) 2012-01-04
CN102302644B true CN102302644B (zh) 2013-03-20

Family

ID=45376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200487 Active CN102302644B (zh) 2011-07-07 2011-07-07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0264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3506A (zh) * 2003-08-15 2004-07-21 关志国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
CN1686529A (zh) * 2005-05-20 2005-10-26 李素梅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CN101549096A (zh) * 2009-04-19 2009-10-07 丁家轩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冲剂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3506A (zh) * 2003-08-15 2004-07-21 关志国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
CN1686529A (zh) * 2005-05-20 2005-10-26 李素梅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CN101549096A (zh) * 2009-04-19 2009-10-07 丁家轩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冲剂

Non-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评价;柯明远等;《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0210;第15卷(第01期);51-52 *
夏宏再.祛风止痛片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12例体会.《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第10卷(第06期),
林少春等.骨折合并糖尿病治疗体会.《湖北中医杂志》.2000,第22卷(第10期),
柯明远等.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评价.《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第15卷(第01期),
祛风止痛片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12例体会;夏宏再;《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0628;第10卷(第06期);36-37 *
穿山龙对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GLUT4 mRNA表达的影响;陈新焰等;《山东医药》;20091231;第49卷(第49期);24-25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00方析义;詹锐文等;《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1118;第6卷(第06期);440-441 *
詹锐文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00方析义.《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第6卷(第06期),
陈新焰等.穿山龙对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GLUT4 mRNA表达的影响.《山东医药》.2009,第49卷(第49期),
骨折合并糖尿病治疗体会;林少春等;《湖北中医杂志》;20001010;第22卷(第10期);4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2644A (zh) 2012-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8510B (zh) 治疗冠心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1912593B (zh) 一种用于治疗痛经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78800B (zh) 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53909B (zh) 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50532B (zh) 一种治疗心悸的中药组合物
CN102133271B (zh) 一种治疗痛风病的药茶
CN103610769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
CN101670011A (zh) 一种治疗风湿、类风湿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86458C (zh) 治疗脑中风病药物
CN102940785B (zh) 一种治疗眩晕症的中药组合物
CN101584772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
CN102362919A (zh) 一种用于治疗硬皮病的中药
CN103417716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降糖通络片
CN102886019A (zh) 中药降糖膏药
CN101664518B (zh) 滋润浴液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阴血虚疲劳综合症肥胖症药品保健品中的应用
CN104940516B (zh) 一种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800689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2302644B (zh)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83993B (zh) 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
CN103349709B (zh) 一种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的中药制剂
CN103536880B (zh)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
CN102805795B (zh) 一种治疗急性胸胁部软组织损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406872A (zh)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制剂
CN105833059A (zh) 治疗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4940396B (zh) 一种降低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对激素抵抗性的药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