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4681A - 冲击工具 - Google Patents

冲击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4681A
CN102294681A CN201110130152XA CN201110130152A CN102294681A CN 102294681 A CN102294681 A CN 102294681A CN 201110130152X A CN201110130152X A CN 201110130152XA CN 201110130152 A CN201110130152 A CN 201110130152A CN 102294681 A CN102294681 A CN 1022946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shaft
hammer
rotation
anvil block
sliding t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01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4681B (zh
Inventor
平林德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94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4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4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46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illing And Bo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工具,能够在不破坏操作性的情况下切换为钻模式。在冲击改锥中,在主轴的外表面上凹入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槽,在滑动槽内嵌合有挡销,该挡销能够在与锤上设置的卡止凹部卡止的前进位置和与卡止凹部相分开的后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滑动,在主轴上套装有转换圈,在内侧壳体内设置有变换机构,该变换机构在使转换圈切换为第一旋转位置时,使挡销滑动至前进位置,在使转换圈切换为第二旋转位置时,使挡销滑动至后退位置,随着转换圈被操作而旋转至第一旋转位置,挡销滑动至前进位置,从而使挡销跨在主轴和锤上并与主轴及锤卡止,由此能够选择使锤与主轴一体旋转的钻模式。

Description

冲击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向壳体的前方突出的砧座产生旋转冲击力的冲击改锥(impact driver)等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冲击改锥等冲击工具具有:主轴,其在壳体内借助马达而进行旋转;锤,其套装在该主轴上,通过跨在设置于主轴和锤上的槽上与它们嵌合的球连接主轴和锤,在该锤的前表面突出设置爪;砧座,其与壳体同轴地能够旋转地支撑在壳体上,砧座的用于安装工具头的前端向壳体的前方突出,在砧座的后端放射状地形成有臂;螺旋弹簧,其向爪与臂在旋转方向卡合的前进位置对锤施力。即,通过反复进行如下的动作,使砧座间歇性地产生旋转冲击力(冲击),该动作为:在砧座的扭矩大时,通过在槽内移动的球进行引导,使锤后退而脱离臂,再借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一边使锤旋转一边前进,来与臂卡合。
关于这样的打击工具,如在底孔中紧固螺钉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利用电钻贯穿设置底孔,之后利用冲击改锥等冲击工具紧固螺钉那样,根据作业不同,分别使用工具。因而,需要准备和更换工具,操作性差。虽然在冲击改锥上安装钻头就能够穿孔,但若是瓷砖等比较脆的被加工件,则可能因产生冲击而被加工工件发生破损。
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示,发明了一种冲击工具,在锤的后方设置有沿轴向的滑动而与锤的后端卡合脱离的切换圈,通过从外部操作设置在壳体上的旋转滑块来使切换圈前后滑动,而能够对使锤与砧座卡合脱离的冲击模式和使锤总是与主轴一体旋转的钻模式进行切换。根据该冲击工具,不需要分别使用工具。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07003037号说明书。
但是,对于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模式切换机构,在锤的后方配置有能够滑动的切换圈,所以需要另外设置保持切换圈的支撑构件,使得部件数量增加,成本增大。另外,因为在主轴和主轴后侧的减速机构的外侧使旋转滑块和切换圈连接,所以壳体直径大而影响紧凑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低成本且紧凑的结构实现钻模式的冲击工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主轴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槽,在滑动槽内嵌合有销构件,该销构件能够在与锤上设置的卡止凹部卡止的前进位置和与卡止凹部相分离的后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滑动,在主轴上套装有切换构件,能够从壳体的外部操作该切换构件以使其旋转,在壳体内设置有变换机构,该变换机构,在使切换构件切换为第一旋转位置时,使销构件滑动至前进位置,在使切换构件切换为第二旋转位置时,使销构件滑动至后退位置,随着切换构件被操作而旋转至第一旋转位置,使销构件滑动至前进位置,由此,使销构件跨在主轴和锤上并与主轴及锤卡止,从而能够选择使锤与主轴一体旋转的钻模式。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基于技术方案1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变换机构包括:引导槽,其从滑动槽的后端连接设置在主轴的外表面周向上;推压槽,其与该引导槽相向,形成在切换构件的内表面周向上;球,其容置在引导槽和推压槽中,并跨在引导槽和推压槽上;在使切换构件切换为第一旋转位置时,推压槽在周向上与引导槽错开,从而推压球使球进入滑动槽中,以使销构件滑动至前进位置。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基于技术方案1或2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变换机构上设置有:复位构件,其能够前后移动地设置在形成于主轴的轴心且与滑动槽连通的轴孔内,并具有在销构件的前方突出到滑动槽内的突出部;施力装置,其向后方推压该复位构件,通过突出部向后退位置对销构件施力。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除了以往的冲击模式以外,还能够应用不产生冲击的钻模式。因而,不需要分别使用工具,操作性良好。而且,将切换构件的旋转变换为设置在主轴的外表面上的销构件的滑动,来使锤卡合/分离,因而能够在部件数量少且节省空间的情况下进行模式切换,形成低成本且紧凑的结构。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效果的基础上,球的移动量直接变为销构件的移动量,从而能够将切换构件的旋转高效地变换为销构件的滑动。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在使切换构件切换为第二旋转位置时,可靠地使销构件离开锤,模式切换的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冲击改锥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冲击模式)。
图2是内部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图1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A-A线剖视图(钻模式)。
图6是限制销部分的横剖视图。
图7是从图5变换了45°相位的纵剖视图。
图8是振动机构部分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作为冲击工具的一个例子的冲击改锥1。该冲击改锥1具有组装左右的半壳体3、3而形成的用于容置马达4的主体壳体2,在该主体壳体2的前方(图1中的右侧),组装容置了行星齿轮减速机构7的齿轮箱6,并且以使筒状的内侧壳体8的后部插入主体壳体2内的状态,组装内侧壳体8。在内侧壳体8的内部分别容置有主轴9、冲击机构10、砧座11,砧座11能够旋转地被内侧壳体8和固定在其前端的前壳体12支撑,并向前方突出。在主体壳体2的下方形成有把手13,该把手13具有驱动马达4的扳机14。
在马达4的输出轴5上嵌装有小齿轮15,该小齿轮15向着齿轮箱6内的轴心突出。行星齿轮减速机构7具有保持第一级行星齿轮17的第一行星架16和保持第二级行星齿轮19的第二行星架18,使第一级行星齿轮17与小齿轮15啮合。另外,第二行星架18一体地形成在主轴9的后端,在内侧壳体8内能够旋转地被球轴承20支撑。另外,使第二级的行星齿轮19进行行星运动的内齿齿轮21设置成能够在与第二行星架18和行星齿轮19都啮合的前进位置和仅与行星齿轮19啮合的后退位置之间滑动。
在齿轮箱6和内侧壳体8的内周面,容置有与内齿齿轮21的外周卡合的滑动套筒22,并且该滑动套筒22能够前后移动。在该滑动套筒22的外周上设置有突出到齿轮箱6和内侧壳体8的外部的突起23,该突起23被滑动开关24保持,该滑动开关24能够向前后滑动地设置在主体壳体2上。
由此,通过向前后滑动操作滑动开关24,能够通过滑动套筒22前后切换内齿齿轮21的位置,从而能够分两挡地选择主轴9的旋转速度。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冲击机构10具有:锤25,其套装在主轴9的前端上,在该锤25的前表面突出设置有与设置在砧座11的后端的一对臂27、27卡合的一对爪26、26;螺旋弹簧28,其朝向爪26与臂27卡合的前进位置对该锤25施力。锤25通过跨在山形槽29、29和V字槽30、30上与山形槽29、29和V字槽30、30嵌合的球31、31与主轴9连接,其中,所述山形槽29、29从其前端开始朝向后方凹入设置在锤25的内周面上且后端越来越细,所述V字槽30、30使其前端朝向前方地凹入设置在主轴9的外周面上。
使突出设置在主轴9的前端的小径部33与形成在砧座11的后表面轴心的轴承孔32嵌合,从而主轴9的前端与砧座11同轴地能够旋转地被砧座11支撑。在轴承孔32中容置有球35,该球35因螺旋弹簧34而推压小径部33的端面,从而受到推力方向上的负载。
而且,在砧座11的从前壳体12突出的前端形成有工具头的安装孔36,并且为了防止插入在安装孔36中的工具头脱离而设置有装夹机构75,该装夹机构75包括:套筒76,在后退位置时,将设置在砧座11上的球77、77压入安装孔36内;螺旋弹簧78,向后退位置对套筒76施力。
并且,在内侧壳体8内,在第二行星架18的前方,作为切换构件的转换圈(change ring)37能够旋转地套装在主轴9上。该转换圈37为圆盘状,在该转换圈37的前表面内周侧凹入设置有沿周向的推压槽38、38,所述推压槽38、38形成为点对称,在设置于外周的凸缘39的后表面上,在整周上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在放射方向上具有棱线的多个齿40、40……。
另外,在转换圈37的外侧且在内侧壳体8内,能够旋转地容置有前方开口的盘状的从动圈41,在从动圈41的前表面上,在整周上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在放射方向上具有棱线的多个齿42、42……。通过转换圈37的凸缘39的后表面与从动圈41的前表面啮合,使转换圈37和从动圈41一体旋转。在从动圈41外周上的点对称位置,突出设置有沿着半径方向突出的一对连接销43、43。
另一方面,在主轴9外周面上的点对称位置形成有一对L字槽44,L字槽44包括与转换圈37的推压槽38对应的沿周向的引导槽45和与该引导槽45的端部连通并向前方延伸的沿轴向的滑动槽46,3个球47、47……跨在推压槽38和引导槽45上能够移动地与推压槽38和引导槽45嵌合。另外,在滑动槽46中,能够前后移动地容置有成为销构件的挡销48。
49是在转换圈37的前方套装在主轴9上的保持圈,在保持圈49的点对称位置上,形成有一对凸出部50、50,并且在保持圈49上的与凸出部50相差90°相位的点对称位置上,向前方切起一对保持片51、51。对于该保持圈49,通过使凸出部50、50与在引导槽45的前方垂直地贯通主轴9的一对卡止销52、52的两端卡止,并且使螺旋弹簧28的后端与该保持圈49的外周抵接,从而该保持圈49在与卡止销52卡止的位置被保持为限制了前后运动和旋转的状态。在该位置,保持片51、51与滑动槽46、46处于相同的相位,从外侧保持挡销48、48,从而防止挡销48从滑动槽46脱落。
由此,在使转换圈37和从动圈41位于在面向前方的情况下推压槽38向右旋转到稍微偏离引导槽45的第一旋转位置的情况下,推压槽38的端面沿着周向推压最后面的球47,使球47从引导槽45向滑动槽46移动。由此,最前部的球47推压挡销48,向滑动槽46的前方推动挡销48。在该推动位置,挡销48的前端与形成在锤25的后端内周上的卡止凹部53、53卡止,通过挡销48使主轴9和锤25在旋转方向上连接为一体。此外,锤25借助螺旋弹簧28的作用力,在主轴9不旋转的状态下总是处于球31嵌合在山形槽29的尖端和V字槽30的尖端之间的相位,在该相位,卡止凹部53在前后方向上与滑动槽46排列。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主轴9的轴心,形成有前方封闭的轴孔54,该轴孔54经由一对连通孔54a、54a与滑动槽46的前侧部分连通,在该轴孔54内设置有作为复位构件的返回板55。该返回板55在轴孔54内能够前后移动,并且被设置在前方的作为施力装置的螺旋弹簧57向后方施力,另外,使设置在该返回板55的两端的一对突出部56、56贯通连通孔54a、54a突出到滑动槽46内,并与挡销48、48的前端抵接。
因而,在使转换圈37与从动圈41位于推压槽38与引导槽45一致的第二旋转位置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返回板55向后方推压挡销48、48,由此球47也被挡销48推压而从滑动槽46容纳在引导槽45内。在该位置,挡销48、48离开卡止凹部53、53。
58是配置在第二行星架18与转换圈37之间的棘爪板,该棘爪板58的内周与行星齿轮19的支撑轴60的从第二行星架18的前表面突出的端部卡合,从而棘爪板58与主轴9在旋转方向上连接为一体。在该棘爪板58上切起的棘爪片59,分别对应于第一、第二旋转位置与在转换圈37的后表面上凹入设置的两处凹部37a弹性卡止,从而将转换圈37定位在各旋转位置。
能够隔着从动圈41从主体壳体2的外部操作该转换圈37的旋转位置。
首先,设置在从动圈41的外周上的各连接销43贯通沿周向形成在内侧壳体8上的一对狭缝61。该狭缝61的两端分别与转换圈37的第一、第二旋转位置相对应,能够利用棘爪片59对转换圈37进行定位。在各狭缝61的两端形成有向后侧倾斜并向后方引导连接销43的倾斜部62A、62B,从而使从动圈41暂时从被定位了的转换圈37后退。另外,在各倾斜部62B的后端分别连接设置有沿周向的第二狭缝61a。
而且,在内侧壳体8的外周设置有连接套筒63。该连接套筒63具有贯通了狭缝61的各连接销43所插入的一对透孔64、64,另一方面,在该连接套筒6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轴向的一对突条65、65,该连接套筒63能够旋转地套装在内侧壳体8上。另外,透孔64、64形成为沿前后延伸的长圆,以允许连接销43在前后方向上从狭缝61向倾斜部62A、62B移动。
在该连接套筒63的外侧套装有操作套筒66。在该操作套筒66的内表面上具有与形成在连接套筒63上的突条65、65嵌合的未图示的槽,该操作套筒66能够旋转地设置在主体壳体2与前壳体12之间,连接套筒63能够通过操作套筒66的旋转而一体地旋转。67是在操作套筒66的后端内侧点对称地设置在内侧壳体8上的限制销,该限制销67在处于前进位置的锤25的紧后方,能够朝向轴心进出内侧壳体8的内表面。在内侧壳体8的外侧,在限制销67上,在内侧壳体8与设置在限制销67的外端上的簧环68之间套装有螺旋弹簧69,在常态下,螺旋弹簧69向限制销67的内端不从内侧壳体8的内表面突出的外侧位置对该限制销67施力。为了避免与该限制销67干涉,在连接套筒63的中间部位形成有避让部70。
因而,当旋转操作套筒66时,连接套筒63也一体地旋转,通过插入透孔64中的连接销43使从动圈41旋转,从而与从动圈41啮合的转换圈37进行旋转。
另外,如图6所示,在操作套筒66的后端内周,点对称地突出设置有一对山形突起71、71,且一对山形突起71、71周向上的两侧形成倾斜面。在使转换圈37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的操作套筒66的旋转位置上,该山形突起71与限制销67、67处于相同的相位,在该状态下,山形突起71克服螺旋弹簧69的作用力将限制销67、67向内端突出到内侧壳体8内的内侧位置推压。
另一方面,在前壳体12内设置有砧座11的振动机构80。如图2、图7和8所示,该振动机构80包括:固定圈81,其中压入砧座11而与砧座11一体地旋转;可动圈82,其在该固定圈81的后方,能够单独旋转地套装在砧座11上;切换圈83,其能够从后方与该可动圈82卡止分离;螺旋弹簧84,其对该切换圈83向与可动圈82卡止的卡止位置施力;一对连接件85,其使卡止切换圈83与操作套筒66的旋转操作连动。
在固定圈81和可动圈82的相互相向的面上,形成有啮合面86、87,啮合面86、87由棱线沿着半径方向的多个山形齿构成。在可动圈82的后方且内侧壳体8的前表面上设置有环状的支撑件89,该支撑件89支撑与可动圈82的后表面抵接的多个球88、88……,并使所述多个球88、88……能够移动,通过球88、88……支撑该可动圈82,并使可动圈82能够旋转。
另外,在可动圈82的外周,沿周向突出设置有多个外突起90、90……,在内径大于可动圈82的外径的切换圈83的内周突出设置有能够在周向上与可动圈82的外突起90卡合的多个内突起91、91……,在切换圈83套装在可动圈82的外侧的状态下能够限制可动圈82旋转。而且,在内侧壳体8的前表面上突出设置的筒状的保持壁8a内,通过使切换圈83的外周上突出设置的多个限制突起92、92……与在保持壁8a的内表面上沿前后方向凹入设置的引导槽93嵌合,切换圈83被保持为在旋转被限制了的状态下能够前后移动。
连接件85是板状体,其前端贯通点对称地突出设置在切换圈83的外周上的一对小突起94、94,与在内侧壳体8的外表面上凹入设置的引导槽95嵌合,并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在连接件85的后部形成有后端向外侧弯折的卡止片96。
在使从动圈41的连接销43、43在倾斜部62A、62B间移动的操作套筒66的左旋转位置和中间旋转位置之间,该卡止片96与在周向上向操作套筒66的前端内周突出设置的突条97卡止,而克服螺旋弹簧84的施力使连接件85后退。由此,切换圈83离开可动圈82,可动圈82能够自由地旋转。
另一方面,在使操作套筒66切换为从动圈41的连接销43、43移动至第二狭缝61a的端部的右旋转位置时,卡止片96脱离突条97,连接件85和切换圈83借助螺旋弹簧84的作用力前进。由此,切换圈83卡合在可动圈82的外周上,限制可动圈82旋转。此外,在突条97的端部形成有倾斜面98,该倾斜面98对卡止片96与突条97的相对地卡合脱离进行引导。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冲击改锥1中,当左旋操作套筒66时,从动圈41旋转到连接销43、43到达狭缝61的左端的位置,并且转换圈37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而使棘爪片59与一个凹部37a卡止。当从此进一步使操作套筒66旋转到左旋转位置时,从动圈41因连接销43、43进入倾斜部62A而向后方移动而离开转换圈37。
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挡销48通过经由返回板55的螺旋弹簧57的作用力在L字槽44的滑动槽46内后退,因而挡销48形成为不与锤25的卡止凹部53卡止的冲击模式。
因而,当操作设置在把手13上的扳机14使马达4进行驱动时,输出轴5的旋转经由行星齿轮减速机构7传递至主轴9,来使主轴9旋转。主轴9经由球31使锤25旋转,并使锤25所卡合的砧座11旋转,因而能够通过安装在砧座11的前端的工具头紧固螺钉等。
当持续紧固螺钉而砧座11的扭矩变大时,锤25的旋转和主轴9的旋转会产生偏差,因而,由于球31沿V字槽30移动,锤25一边相对于主轴9相对地旋转一边克服螺旋弹簧28的施力后退。
然后,如果锤25的爪26脱离臂27,则锤25借助螺旋弹簧28的作用力,通过球31向V字槽30的前端移动,一边进行旋转一边前进。因而,锤25的爪26再与臂27卡合,从而产生旋转冲击力(冲击)。通过反复与该砧座11卡合脱离来进一步紧固。
另一方面,当右旋操作套筒66时,从动圈41因连接销43、43从倾斜部62A再次复原至狭缝61内而前进,与转换圈37啮合,并旋转到连接销43、43到达狭缝61的右端的旋转位置,并且转换圈37旋转到棘爪片59与另一个凹部37a卡止的第一旋转位置。在进一步将操作套筒66右旋到中间旋转位置时,从动圈41因连接销43、43进入倾斜部62B,向后方移动而离开转换圈37。
在该状态下,如图5所示,挡销48隔着球47被转换圈37的推压槽38推压,而克服螺旋弹簧57的作用力在L字槽44的滑动槽46内前进,因而变成挡销48与锤25的卡止凹部53卡止的钻模式。
在从冲击模式向钻模式进行切换时,锤25的爪26有时不与臂27卡合,而位于臂27的后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锤25未到达前进位置,所以锤25的侧面位于限制销67的突出侧。因而,当旋转操作套筒66时,限制突出的限制销67未位于山形突起71处,与山形突起71发生干涉,从而操作套筒66的旋转被限制。由此,消除锤25不与砧座11连接而作为钻模式使用的情况。此外,对于该限制来说,在冲击模式下,一旦使主轴9和锤25旋转,则复原到锤25的爪26再与臂25卡合的前进位置,因而能够操作操作套筒66使其旋转。
因而,当操作扳机14驱动马达4时,锤25随着主轴9的旋转而旋转,而且锤25和砧座11一体地旋转。
并且,即使砧座11的扭矩变大,锤25与挡销48卡止,后退和与主轴9的相对旋转都被限制,因而锤25不相对于砧座11进行卡合脱离动作。因而,不会产生冲击,砧座11与主轴9一体旋转。
此外,在该钻模式和冲击模式下,如上所述,切换圈83后退不与可动圈82卡合。因而,即使固定圈81与砧座11一起旋转,也因为可动圈82与固定圈81一起旋转,所以不会在砧座11上产生振动。
并且,当从钻模式进一步将操作套筒66旋转至右旋转位置时,从动圈41在保持离开转换圈37的状态下,旋转到连接销43、43从倾斜部62B进入第二狭缝61a的位置。转换圈37处于第一旋转位置不变。
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变成切换圈83前进与可动圈82卡合,限制可动圈82旋转的振动钻模式。在砧座11的臂27与设置在内侧壳体8的内部前表面上的垫圈99之间设置有间隙,砧座11能够前后微动,因而当砧座11旋转时,借助与砧座11一体旋转的固定圈81和旋转被限制的可动圈82的啮合面86、87彼此之间的干涉,在砧座11上产生振动。
这样,根据上述方式的冲击改锥1,在主轴9的外表面上凹入设置沿前后方向的滑动槽46,在滑动槽46内嵌合有挡销48,该挡销48能够在与设置在锤25上的卡止凹部53卡止的前进位置和离开卡止凹部53的后退位置之间向前后方向滑动,在主轴9上套装有能够从内侧壳体8的外部操作而进行旋转的转换圈37,在内侧壳体8内设置有变换机构,该变换机构在使转换圈37切换为第一旋转位置时,使挡销48滑动至前进位置,在使转换圈37切换为第二旋转位置时,使挡销48滑动至后退位置,随着转换圈37被操作旋转至第一旋转位置,使挡销48滑动至前进位置,从而使挡销48跨在主轴9和锤25上与主轴9和锤25卡止,由此能够选择使锤25与主轴9一体旋转的钻模式;由此,除了以往的冲击模式之外,还能够应用不产生冲击的钻模式。因而,不需要分别使用工具,从而操作性良好。而且,将转换圈37的旋转变换为设置在主轴9的外表面上的挡销48的滑动,来使主轴9与锤25卡合/分离,因而能够在部件数量少且节省空间的情况下进行模式切换,形成成本低且紧凑的结构。
尤其,在此,变换机构包括:引导槽45,其从滑动槽46的后端连续设置在主轴9的外表面周向上;推压槽38,其与该引导槽45相向,形成在转换圈37的内表面周向上;球47,其容置在引导槽45和推压槽38中,并跨在引导槽45和推压槽38上。在使转换圈37切换为第一旋转位置时,推压槽38在周向上与引导槽45错开,从而推压球47,使球47进入滑动槽46,以使挡销48滑动至前进位置,因而球47的移动量成为挡销48的移动量,从而能够将转换圈37的旋转高效地变换为挡销48的滑动。
另外,在变换机构上设置有:返回板55,其能够在形成于主轴9的轴心且与滑动槽46连通的轴孔54内前后移动,并具有在挡销48的前方突出到滑动槽46内的突出部56;螺旋弹簧57,其向后方推压该返回板55,通过突出部56向后退位置对挡销48施力。由此,在使转换圈37切换为第二旋转位置时,能够使挡销48可靠地离开锤25,使得模式切换的可靠性高。
此外,能够适当增加设置在主轴的外表面上的球的数量,L字槽和卡止凹部的数量也不限于各一对,能够设置3个以上。另外,挡销的滑动槽和球的引导槽可以不是凹入设置的,而由突出设置在主轴的外表面上的一对突条形成。
另一方面,旋转操作转换圈的结构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例如,不设置从动圈,在转换圈的外周上突出设置连接销并使连接销插入该连接套筒的狭缝中,或者,不设置连接套筒,使操作套筒位于转换圈的外侧,使设置在从动圈或转换圈上的连接销直接结合。另外,可以使连接销与透孔的设置关系相反。
另外,例如,壳体能够适当变更为没有内侧壳体的结构,或不存在内侧壳体和前壳体,而锤箱体与主体壳体结合的结构等,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结构能够适当变更为能够进行三挡以上的速度切换的结构、没有速度切换机构的结构或没有振动机构的结构等。当然,除了冲击改锥以外,在角向冲击改锥(angle impact driver)或冲击扳手等其他的冲击工具中也能够采用本发明。

Claims (3)

1.一种冲击工具,
具有:
主轴,其在壳体内借助马达来旋转,
砧座,其在该主轴的前方同轴地且能够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上,该砧座的安装有工具头的前端向所述壳体的前方突出,在该砧座的后端放射状地突出设置有臂,
锤,其套装在所述主轴上,在该锤的前表面突出设置有与该臂卡合的爪,该锤根据所述砧座的扭矩来发生前后移动而与所述臂卡合/分离,从而将所述主轴的旋转作为旋转冲击力传递至所述砧座;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轴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槽,在所述滑动槽内嵌合有销构件,该销构件能够在与所述锤上设置的卡止凹部卡止的前进位置和与所述卡止凹部相分开的后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滑动,
在所述主轴上套装有切换构件,能够从所述壳体的外部操作该切换构件以使其旋转,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变换机构,该变换机构,在使所述切换构件切换为第一旋转位置时,使所述销构件滑动至所述前进位置,在使所述切换构件切换为第二旋转位置时,使所述销构件滑动至所述后退位置,
随着所述切换构件被操作而旋转至所述第一旋转位置,所述销构件滑动至所述前进位置,从而使所述销构件跨在所述主轴和锤上并与主轴及锤卡止,由此能够选择使所述锤与所述主轴一体旋转的钻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换机构包括:
引导槽,其从所述滑动槽的后端连接设置在所述主轴的外表面周向上,
推压槽,其与该引导槽相向地形成在所述切换构件的内表面周向上,
球,其容置在所述引导槽和推压槽中,并跨在所述引导槽和推压槽上;
在使所述切换构切换为第一旋转位置时,所述推压槽在周向上与所述引导槽错开,从而推压所述球使所述球进入所述滑动槽中,以使所述销构件滑动至所述前进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换机构上设置有:
复位构件,其能够前后移动地设置在形成于所述主轴的轴心且与所述滑动槽连通的轴孔内,并具有在所述销构件的前方突出到所述滑动槽内的突出部;
施力装置,其向后方推压该复位构件,通过所述突出部向后退位置对所述销构件施力。
CN201110130152.XA 2010-06-23 2011-05-17 冲击工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46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2996A JP2012006101A (ja) 2010-06-23 2010-06-23 打撃工具
JP2010-142996 2010-06-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4681A true CN102294681A (zh) 2011-12-28
CN102294681B CN102294681B (zh) 2014-06-11

Family

ID=45355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015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4681B (zh) 2010-06-23 2011-05-17 冲击工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006101A (zh)
CN (1) CN10229468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9343A (zh) * 2012-11-29 2013-04-03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
CN112935339A (zh) * 2019-12-10 2021-06-11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钻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8515B2 (ja) 2013-08-08 2017-09-20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6530012B2 (ja) * 2017-06-08 2019-06-12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インパクト工具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99404A1 (en) * 2004-03-10 2005-09-15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driver
US20060151188A1 (en) * 2005-01-07 2006-07-13 Bodine Thomas J Impact wrench anvil and method of forming an impact wrench anvil
US20090151966A1 (en) * 2007-12-18 2009-06-18 Ting-Kuang Chen Switching Device For Impact Power Tool
CN101543984A (zh) * 2008-03-25 2009-09-30 株式会社牧田 击打工具
US20100000750A1 (en) * 2008-07-01 2010-01-07 Metabowerke Gmbh Impact Wrench
US20100000749A1 (en) * 2008-07-01 2010-01-07 Metabowerke Gmbh Impact Wrench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99404A1 (en) * 2004-03-10 2005-09-15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driver
US20060151188A1 (en) * 2005-01-07 2006-07-13 Bodine Thomas J Impact wrench anvil and method of forming an impact wrench anvil
US20090151966A1 (en) * 2007-12-18 2009-06-18 Ting-Kuang Chen Switching Device For Impact Power Tool
CN101543984A (zh) * 2008-03-25 2009-09-30 株式会社牧田 击打工具
US20100000750A1 (en) * 2008-07-01 2010-01-07 Metabowerke Gmbh Impact Wrench
US20100000749A1 (en) * 2008-07-01 2010-01-07 Metabowerke Gmbh Impact Wrenc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9343A (zh) * 2012-11-29 2013-04-03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
CN112935339A (zh) * 2019-12-10 2021-06-11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钻
CN112935339B (zh) * 2019-12-10 2022-08-12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06101A (ja) 2012-01-12
CN102294681B (zh) 2014-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5583B (zh) 冲击工具
CN102729222B (zh) 电动工具
CN102909681B (zh) 电动工具
CN102909682B (zh) 具有震动机构的电动工具
CN100354074C (zh) 电动工具
CN201644864U (zh) 具有坚固的锤支承结构的锤钻机
JP4291173B2 (ja) インパクトドライバ
CN102829161A (zh) 电动工具
CN100544897C (zh) 电动工具
EP2508303B1 (en) Percussion driver drill
CN202045386U (zh) 电钻
CN107150314A (zh) 锤钻
CN102294681B (zh) 冲击工具
JP2005288682A (ja) インパクトドライバ
AU2005229696A1 (en) Mode selector mechanism for an impact driver
CN102310380A (zh) 冲击工具
CN102729189A (zh) 电动工具
JP5340881B2 (ja) 打撃工具
CN103252513A (zh) 夹头装置
CN102470517A (zh) 冲击工具
JP2010052124A (ja) タレット刃物台
US20060254384A1 (en) Structure of a twin disc type tool turret device of a machine
WO2007129957A1 (en) Portable power tool with drive shaft lock means
JP2005254374A (ja) インパクトドライ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

Termination date: 201905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