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2589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2589A
CN102292589A CN2009801550805A CN200980155080A CN102292589A CN 102292589 A CN102292589 A CN 102292589A CN 2009801550805 A CN2009801550805 A CN 2009801550805A CN 200980155080 A CN200980155080 A CN 200980155080A CN 102292589 A CN102292589 A CN 1022925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source
light
diffuser plate
ligh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50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生田香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92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25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6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with positional variation of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e.g. gradient or patterned diffus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背光源装置(12)具备:冷阴极管(17);底座(14),其收纳冷阴极管(17)并具有用于射出其光的开口部(14b);以及扩散板(15),其以与冷阴极管(17)相对、覆盖开口部(14b)的方式配置,在扩散板(15)的冷阴极管(17)侧,形成有光反射层(30),光反射层(30)构成为在面内光反射率在每一区域中不同,另一方面,在扩散板(15)的与冷阴极管(17)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使光散射的散射结构(31)。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因此,需要另外作为照明装置的背光源装置。众所周知该背光源装置设置于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在液晶面板侧的面中具有开口部的底座、作为灯收纳于底座内的多个荧光管以及配置于底座的开口部且用于将荧光管发出的光有效地向液晶面板侧放出的光学部件(扩散板等)。
该背光源装置为如下构成:在荧光管是射出线状光的荧光管的情况下,排列多个荧光管,并且通过光学部件将线状光转换为面状光,由此实现照明光的均匀化。但是,在不能充分地进行向该面状光的转换的情况下,产生沿着荧光管的排列的条状灯像,使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劣化。
为了实现该背光源装置的照明光的均匀化,例如,优选增加所配置的灯的数量来缩小相邻的灯之间的距离,或者提高扩散板的扩散度。但是,如果增大灯的数量,该背光源装置的成本增大,并且功耗也会增大。另外,当提高扩散板的扩散度时,还产生无法提高亮度,而还是需要增大灯的数量的问题。因此,作为抑制功耗且维持亮度均匀性的背光源装置,已知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背光源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记述的背光源装置设为“其特征在于:形成有发出光源光的光源、将光源光反射到液晶显示器侧的导光板、以及位于光源和液晶显示器之间、且对照射到相当于光源的正上方的部分的光源光的一部分进行遮挡的遮光装置,且具备使射入的光源光成为均匀的扩散光的扩散板”
专利文献1:实开平2-69318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通过遮光装置抑制光对扩散板的面内的每一区域的入射效率,另一方面,扩散板的光出射面成为大致平滑的面,因此,存在如下倾向:向液晶面板射出的照明光具有反映了遮光装置的形态的指向性。因此,在扩散板的光出射面中,有可能产生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并成为亮度不均。特别是在从斜向看扩散板的光出射面的情况下,有可能通过扩散板,遮光装置的形状成为明暗不均而被视觉识别。
为了处理上述问题,可以考虑例如在扩散板上层叠配置扩散片等光学片类。但是,这样的话,光学部件的使用个数,即,部件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在部件办置成本、组装工数等方面不利而结果是导致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以低成本来抑制亮度不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底座和光学部件,所述底座收纳上述光源并具有用于射出其光的开口部;所述光学部件以与上述光源相对、覆盖上述开口部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光学部件的上述光源侧形成有光反射层,所述光反射层构成为在面内光反射率在每一区域中不同,另一方面,在上述光学部件的与上述光源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使光散射的散射结构。
这样的话,从光源发出的光以通过光反射层对每一区域抑制了入射效率的状态射入光学部件,所述光反射层是在面内光反射率在该每一区域不同的光反射层。当射入光学部件的光向与光源相反的一侧射出时,通过散射结构发生散射,因此,射出的照明光难以具有反映了光反射层的形态的指向性,即,可以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另外,在光学部件中形成有散射结构,因此,与假设取代散射结构而对光学部件层叠了其它的光学片的情况相比,可以削减部件数目。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构成。
(1)在上述光学部件的上述光源侧也形成有上述散射结构。这样的话,从光源发出的光在射入光学部件的阶段,通过形成在光学部件的光源侧的散射结构发生散射,因此,可以更良好地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
(2)形成在上述光学部件的上述光源侧的上述散射结构至少形成在与上述光反射层重叠的区域,并且配置在比上述光反射层靠与上述光源相反的一侧。这样的话,光能以与光反射率相应的比例透射过光反射层,此时,通过光散射结构可以使从光反射层射入光学部件的光散射,因此,可以进一步良好地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
(3)上述散射结构包括微观的多个凹部或者凸部。这样的话,可以通过多个微观的凹部或者凸部良好地使光散射。此外,在此所说的“微观的”是指仅看外形难以识别具体的形状,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才可以识别具体的形状的程度。
(4)上述散射结构包括用辊转印到上述光学部件的表面的凹凸图案。这样的话,可以以低成本形成散射结构。
(5)上述散射结构包括在上述光学部件的表面以分散多个的状态附着的扩散颗粒。这样的话,可以通过扩散颗粒良好地使光散射。
(6)构成上述散射结构的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形成为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的分布密度大致均匀。这样的话,可以使光学部件的面内的光的散射程度均匀化,因此,对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是更优选的。
(7)上述散射结构的表面粗度(Rz)为12μm~20μm。这样的话,可以不产生视野角依存性而有效地使光散射。在超过上述数值范围的情况下,例如在20μm以上时,有可能光的散射不充分且不能良好地缓解视野角依存性,另外在12μm以下时,光的散射变得过度且光的使用效率降低,因此,有可能得不到充分的亮度。此外,在此所说的表面粗度(Rz)是指以JIS B0601为标准的十点平均粗度。
(8)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的整个区域中形成有上述散射结构。这样的话,对缓解视野角依存性是更优选的。
(9)在上述光学部件中的至少与上述光源重叠的光源重叠区域中形成有上述光反射层,这样的话,难以通过光学部件来视觉识别光源的存在,对防止亮度不均是优选的。
(10)在上述光学部件中的不与上述光源重叠的光源非重叠区域中也形成有上述光反射层,上述光源重叠区域的光反射率比上述光源非重叠区域的光反射率大。这样的话,在朝向光学部件的光量相对多的光源重叠区域中,光反射层的光反射率相对大,因此,光相对易于被反射,可以使该反射光朝向上述光量相对少的光源非重叠区域。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叠区域中,光反射层的光反射率相对小,因此,光相对易于透射。由此,可以实现光学部件的面内的光的入射效率的均匀化。
(11)上述光反射层设为: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上述光源重叠区域到上述光源非重叠区域连续地逐渐变小。另外,上述光反射层设为: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上述光源重叠区域到上述光源非重叠区域阶梯式地依次变小。
这样,使光反射层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区域向光源非重叠区域形成层次,更具体地说,连续地逐渐变小或者阶梯式地依次变小,由此可以使光源非重叠区域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流畅,进而作为该照明装置整体,可以实现流畅的照明亮度分布。
(12)上述光源在上述底座内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的整个区域中分散配置。这样的话,对防止亮度不均是进一步优选的。
(13)在上述底座中,与上述光学部件相对的部分至少划分为:第1端部;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以及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的中央部,上述第1端部、上述第2端部以及上述中央部中的1个或者2个部分设为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另一方面,剩余的部分设为不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上述光反射层形成为: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比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大。
这样的话,底座的第1端部、第2端部以及中央部中的1个或者2个部分设为配置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剩余的部分设为不配置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因此,与对整个底座无遗漏地配置光源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光源的数量,可以实现该照明装置的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如上所述,在形成了不配置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的情况下,光不会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射出,因此,从底座的开口部射出的照明光有可能在相当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的部分成为暗色,成为不均匀的光。
但是,根据本发明,使以覆盖底座的开口部的形状配置的光学部件的光反射层的光反射率在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分相对大,在与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分相对小。由此,从光源配置区域的光源射出的光首先到达光学部件中的光反射率相对大的部位,因此,其大部分被反射(即,不被透射),可以对来自光源的出射光量抑制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在此被反射的光在底座内反射,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在光学部件中的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可以透射更多的光且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
这样,使从光源配置区域的光源射出的光在光学部件的光反射率相对大的部位向底座内反射,由此向光源非配置区域引导,并且在该光源非配置区域中,使光学部件的光反射层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由此从不配置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也可以射出照明光。其结果是:可以无需对该照明装置整体配置光源而实现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14)上述光反射层设为: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是一样的。这样的话,从光源配置区域的光源射出的光被光学部件的光反射层均匀地反射(或者透射),因此,可以在该光源配置区域中得到均匀的照明光。
(15)在上述底座中,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面积比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的面积小。这样,即使在配置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的面积比不配置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的面积小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构成,也可以将光源的光在底座内向光源非配置区域引导,因此,可以边保持亮度的均匀性,边在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方面期待更大的效果。
(16)在上述底座的上述中央部形成有上述光源配置区域。这样的话,在底座的中央部设置光源配置区域,由此在该照明装置的中央部可以确保充分的亮度,即使在具备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也可以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认性。
(17)在上述底座的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中的任一方形成有上述光源配置区域。另外,在上述底座的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形成有上述光源配置区域。
这样,与该照明装置的使用条件等相应地,可以在底座的任意的部位形成光源配置区域。
(18)上述光反射层形成为: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在离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近的一侧比离其远的一侧大。这样的话,从光源配置区域的光源向光源非配置区域反射而来的光,在光反射层中离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近的部位,相对易于被反射,该反射光还从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向较远的部位传递。而且,在光反射层中离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远的部位,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可以透射更多的光且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因此,可以使光源非配置区域的照明光的亮度大致均匀,作为该照明装置整体,可以实现流畅的照明亮度分布。
(19)上述光反射层形成为: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从离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近的一侧到远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另外,上述光反射层形成为: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从离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近的一侧到远的一侧阶梯式地依次变小。
这样,在光反射层中,使与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从离与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近的一侧到远的一侧形成层次,更具体地说,使其连续地逐渐变小、或者阶梯式地依次变小,由此可以使光源非配置区域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流畅,进而作为该照明装置整体,可以实现流畅的照明亮度分布。
(20)上述光反射层包括具备光反射性的点图案。这样,通过点图案构成光反射层,由此可以通过该图案的形态(数量、面积等)控制反射的程度,可以容易地得到均匀的亮度。
(21)在上述光学部件中,分散地含有扩散颗粒。这样的话,来自光源的光在透射过光学部件的过程中通过扩散颗粒被扩散,因此,可以进一步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
(22)上述光反射层的光反射率比上述光学部件的光反射率高。这样的话,可以适当地控制光向光学部件的入射效率。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面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装置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因此,可以实现显示质量优异的显示。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可以示例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在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电脑的显示器等中使用,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以低成本来抑制亮度不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和底座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扩散板的详细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7是说明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扩散板的与冷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平面图。
图9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扩散板的详细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扩散板的详细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扩散板的详细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扩散板的与冷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平面图。
图14是示出图13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扩散板的与冷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平面图。
图16是示出图15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19是示出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和底座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20是说明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21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2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23是示出图22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4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25示出图24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6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27是示出图26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28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的背光源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和底座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29是说明图28的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30是示出图29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31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的背光源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和底座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32是说明图31的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
图33是示出图32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底座;14b:开口部;14A:第1端部;14B:第2端部;14C:中央部;15:扩散板(光学部件);17:冷阴极管(光源);30:光反射层;31:散射结构;31a、31c:凸部;31b:扩散颗粒(凸部);32:第2散射结构(散射结构);32a:凸部;LA:光源配置区域;LN:光源非配置区域;SA:光源重叠区域;SN:光源非重叠区域;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首先,说明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构成。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在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冷阴极管和底座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此外,在图5中,将底座的长边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短边方向作为Y轴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如图1所示,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夹着而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形成为横长的方形,在纵置状态下被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如图2所示,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外框13等一体地保持。
下面,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参照图2至图4)。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为如下构成:一对玻璃基板在隔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下被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之间封入液晶。在一方玻璃基板中,设有:连接到彼此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的开关元件(例如TFT);连接到该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另外,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中,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按照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11a、11b(参照图3和图4)。
背光源装置12如图2所示,具备: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b的成为大致箱型的底座14;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而配置的扩散板(光学部件、光扩散部件)15;以及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且在和底座14之间夹着、保持扩散板15的长边缘部的框架16。而且,在底座14内,具备:冷阴极管(光源)17;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到底座14的灯夹18;在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负责中继电连接的中继连接器19;以及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群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19群的支架20。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比冷阴极管17靠扩散板15侧成为光出射侧。
底座14由金属制成,如图3和图4所示,板金冲压成形为浅的大致箱型,所述浅的大致箱型包括:矩形的底板14a和从其各边立起且翻折为大致U字状的翻折外缘部21(短边方向的翻折外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翻折外缘部21b)。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穿设有多个用于安装中继连接器19的安装孔22。而且,在底座14的翻折外缘部21b的上面,如图3所示,穿设有固定孔14c,例如可以通过螺丝等将外框13、框架16以及底座14等一体化。
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侧(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侧)配设有反射片23。反射片23由合成树脂制成,其表面成为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而敷设。该反射片23的长边缘部如图3所示,覆盖底座14的翻折外缘部21b而立起,成为被底座14和扩散板15夹着的状态。通过该反射片23,可以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向扩散板15侧反射。
冷阴极管17形成细长的管状,如图5所示,在多根(在图5中是12根)彼此平行地排列的状态下收纳于底座14内。更详细地说,冷阴极管17在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以规定的排列间距并列配置,在底座14的整个底板14a(全部区域)中,无遗漏地分散配置。此外,各冷阴极管17的排列间距大致相等。冷阴极管17被灯夹18(在图3和图4中未图示)把持,由此在与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片23)之间设有微小的间隙的状态下被支撑(参照图4)。
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19的支架20由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形成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该支架20如图4所示,在其表面侧具有可以将扩散板15至液晶面板11载置为不同高度的阶梯状面,并且在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翻折外缘部21a一部分重叠的状态下进行配置,与翻折外缘部21a一起形成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插入销24从支架20中的与底座14的翻折外缘部21a相对的面突出,该插入销24被插入到在底座14的翻折外缘部21a的上面所形成的插入孔25,由此该支架20被安装到底座14。
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外面侧(与配置有冷阴极管17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与冷阴极管17的端部重叠的位置安装有逆变器基板(光源驱动基板)28,从该逆变器基板28向冷阴极管17提供驱动电力。在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具备接受驱动电力的端子(未图示),该端子与从逆变器基板28延伸的线束28a(参照图4)电连接,由此可以提供高压驱动电力。在冷阴极管17的端部所嵌入的中继连接器19内形成该电连接,以覆盖该中继连接器19的方式安装支架20。
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开口部14b侧,配设有扩散板15。扩散板15用于将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线状光转换为面状后向液晶面板11进行照明。扩散板15的短边缘部如上所述,载置于支架20的第1面20a上,不会受到上下方向的拘束力。另一方面,扩散板15的长边缘部如图3所示,被底座14(反射片23)和框架16夹持。通过这样配置,扩散板15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用的冷阴极管17设为:管径为4.0mm、冷阴极管17和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为0.8mm、相邻的冷阴极管17之间的距离为16.4mm、冷阴极管17和扩散板15之间的距离为2.7mm。这样,在背光源装置12中,在各构成部件之间可以实现薄型化,特别是缩小了冷阴极管17和扩散板15之间的距离、冷阴极管17和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这种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10的厚度(即,从液晶面板11的表面到背光源装置12的里面的厚度)为16mm,电视接收装置TV的厚度(即,从表侧机箱Ca的表面到里侧机箱Cb的里面的厚度)为34mm,可以实现薄型的电视接收装置。
在此,用图6至图9详细地说明扩散板15的构成。
图6是示出扩散板的详细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7是说明图6的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8是示出图6的扩散板的与冷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平面图。图9是示出图6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此外,在从图6至图9中,将扩散板的长边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它们的短边方向作为Y轴方向。另外,在图9中,横轴示出Y轴方向(短边方向),成为绘出从Y轴方向的A点到A′点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扩散板15是在由大致透明(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制成(例如由聚苯乙烯制成)的基材中,分散混合规定量的、使光扩散的扩散颗粒而成,在整体上光透射率和光反射率大致均匀。此外,优选扩散板15的具体的光透射率和光反射率设为:例如光透射率为87.5%左右,光反射率为12.5%左右。扩散板15作为整体是与底座14的底板14a同等的大小且形成俯视为矩形的板状,具有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下面,称为第1面15a)和位于与该第1面15a相反的一侧、与液晶面板11相对的面(下面,称为第2面15b)。其中,第1面15a成为来自冷阴极管17侧的光射入的光入射面,与此相对地,第2面15b成为向液晶面板11射出光(照明光)的光出射面。该扩散板15具有将射入的光向面内引导的功能。详细地说,从第1面15a射入且在内部传播的光中的相对于第2面15b的入射角超过临界角的光在第2面15b中进行全反射,之后在第1面15a和第2面15b之间边重复全反射边向面方向(X轴方向和Y轴方向)被引导。此外,当光在被引导过程中碰到扩散颗粒时,在此发生扩散,因此,可以从第2面15b射出。
并且,在扩散板15中的构成光入射面的第1面15a上,如图6所示,形成有光反射层30,所述光反射层30形成呈白色的点图案。通过之字形(锯齿状、交错状)地配置形成俯视为圆形的多个点30a来构成光反射层30。通过在扩散板15的表面印刷含有例如金属氧化物的糊状物来形成构成光反射层30的点图案。作为该印刷方法,优选丝网印刷、喷墨印刷等。光反射层30其本身的光反射率例如是75%左右,与扩散板15本身的面内光反射率是12.5%左右相比,具有较大的光反射率。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材料的光反射率使用由コニカミルノタ社生产的CM-3700d的LAV(测量直径Φ为25.4mm)所测量的测量直径内的平均光反射率。此外,光反射层30本身的光反射率是在玻璃基板的一个整面上形成该光反射层30,根据上述测量方法对其形成面进行测量的值。
扩散板15具有长边方向(X轴方向)和短边方向(Y轴方向),使光反射层30的点图案发生变化,由此,扩散板15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第1面15a的光反射率如图7至图9所示,沿着短边方向变化。即,扩散板15整体为如下构成:在第1面15a中,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重叠区域SA)的光反射率比不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非重叠区域SN)的光反射率大。
更详细地说,在扩散板15的光源重叠区域SA中,光反射率为50%且大致是一样的,在该扩散板15内示出最大值。另一方面,在扩散板15的光源非重叠区域SN中,光反射率随着从离光源重叠区域SA近的一侧远离而连续地逐渐变小,在离光源重叠区域SA最远的部位,即在相邻的冷阴极管17之间的中央部位成为最小值的30%。此外,在扩散板15的光源非重叠区域SN中的相邻的冷阴极管17之间的中央部位且从Y轴方向的B点到B′点的区域中,光反射率为30%且是大致一样的。
上述这种扩散板15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由光反射层30的各点30a的面积(直径尺寸)来决定。即,光反射层30本身的光反射率与扩散板15本身的光反射率相比较大,因此,如果相对地增大该光反射层30的点30a的面积,则可以相对地增大光反射率,如果相对地缩小光反射层30的点30a的面积,则可以相对地降低光反射率。具体地说,扩散板15设为:在光源重叠区域SA中,光反射层30的点30a的面积较大且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叠区域SN(除了从Y轴方向的B点到B′点的区域)中,光反射层30为如下构成:与距离光源重叠区域SA的距离成反比地连续地缩小各点30a的面积。此外,作为光反射率的调整方法,可以使光反射层30的各点的面积相同,而改变该点彼此的间隔。
接着,说明扩散板15的第2面15b的构成。在扩散板15中的构成光出射面的第2面15b上,如图6所示,设有使从扩散板15射出的光发生散射的散射结构31。散射结构31在扩散板15的第2面15b中在其面内的整个区域中形成。散射结构31包括在扩散板15的第2面15b中一体形成的多个微观的凸部31a。就该凸部31a而言,表面的截面形状形成大致圆弧状,在第2面15b的面内分散多个进行配置。各凸部31a的各自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在第2面15b的面内的配置全部为不规则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散射结构31作为“凸部”的集合进行说明,但是如果将相邻的凸部31a之间的成为谷的空间捕捉为“凹部”,则也可以说散射结构31包括多个微观的“凹部”。形成散射结构31的多个凸部31a是在扩散板15的制造工序中形成的,具体地说,是通过将树脂成形的扩散板15在制造过程中所通过的辊的一部分制作成具备规定的凹凸图案的转印辊(未图示),当扩散板15通过该转印辊时,将上述凹凸图案转印到扩散板15的第2面15b来形成的。因此,调整转印辊的凹凸图案,由此可以容易地控制扩散板15的第2面15b的散射结构31的表面粗度、分布密度等。由此,可以以低成本且在扩散板15中容易地形成散射结构31。该散射结构31在扩散板15的第2面15b中其面内的分布密度成为大致均匀的。优选该散射结构31的表面粗度(Rz)为12μm~20μm。该表面粗度(Rz)是指以JIS B0601为标准的十点平均粗度。此外,在此所说的“微观的”是指仅看外形难以识别具体的形状,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才可以识别具体的形状的程度。
本实施方式是上面的结构,接着说明其作用和效果。当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时,在点亮各冷阴极管17时,从各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直接地、或者被反射片23反射后间接地射入扩散板15的第1面15a,透射过扩散板15后,从该第2面15b向液晶面板11射出。下面,详细地说明扩散板15的各构成部位的作用和效果。
在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所射入的扩散板15的第1面15a中,如图6所示,形成有在面内光反射率在每一区域不同的光反射层30,由此可以适当地控制光对各区域的入射效率。详细地说,在第1面15a中的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光源重叠区域SA中,来自冷阴极管17的直接光较多,光量也相对地比光源非重叠区域SN多。因此,相对地增大光源重叠区域SA的光反射层30的光反射率(参照图7至图9),由此可以抑制(限制)光向第1面15a射入,并且大部分光反射并返回到底座14内。该光源重叠区域SA的光反射层30形成为光反射率是一样的,因此,可以使朝向光源重叠区域SA的光均匀地反射(或者透射),可以使光源重叠区域SA的亮度均匀化。另一方面,在第1面15a中的不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光源非重叠区域SN中,来自冷阴极管17的直接光较少,光量也相对地比光源重叠区域SA少。因此,相对地缩小光源非重叠区域SN的光反射层30的光反射率(参照图7至图9),由此可以促进光向第1面15a射入。此时,在光源非重叠区域SN中,通过光源重叠区域SA的光反射层30反射到底座14内的光被反射片23等引导而补充了光量,因此,可以充分地确保射入光源非重叠区域SN的光量。根据上面的内容,可以使光在扩散板15的第1面15a的面内的入射效率均匀化。
射入扩散板15内的光透射过内部后从第2面15b向液晶面板11侧射出。在该过程中,透射过扩散板15内后到达第2面15b的光中的相对于第2面15b超过临界角的光在第2面15b中进行全反射,之后在第1面15a和第2面15b之间边重复全反射边沿着面方向被引导。在该引导过程中,当光碰到扩散颗粒时,在此发生扩散,因此,产生不会超过相对于第2面15b的临界角的光,从第2面15b射出。
但是,射入扩散板15的光如已述那样,由光反射层30来控制其面内每一区域的入射效率,因此,成为具有反映了光反射层30的形态的指向性的光。在此,在作为扩散板15的光出射面的第2面15b假定是平滑面的情况下,具有反映出光反射层30的形态的指向性的状态的光原样从第2面15b射出,因此,有可能产生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特别是在从斜向看第2面15b的情况下,有可能通过扩散板15,光反射层30的形状成为明暗不均而被视觉识别。
在该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作为扩散板15的光出射面的第2面15b中,设有使光散射的散射结构31,因此,通过该散射结构31可以使从第2面15b射出的光散射,可以大致消除出射光(照明光)的指向性。详细地说,当扩散板15内的光到达第2面15b时,由在此形成的构成散射结构31的多个微观凸部31a的表面散射而向外部射出。就该凸部31a而言,形状、大小以及在第2面15b的配置都是不规则的,因此,可以使光的出射方向无秩序。由此,可以避免扩散板15内的光具有反映出光反射层30的形态的指向性的情况下从第2面15b射出,因而,可以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而且,构成散射结构31的凸部31a的分布密度在第2面15b的面内是大致均匀的,因此,第2面15b的出射光的散射程度在面内实现了均匀化,因而,对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是更优选的。而且,该散射结构31的表面粗度(Rz)为12μm~20μm的范围,因此,可以不产生视野角依存性而有效地使光散射。在此,假定当使上述表面粗度为20μm以上时,有可能光的散射不充分且不能良好地缓解视野角依存性,另外,当是12μm以下时,光的散射变得过度,因此,有可能较多地产生照亮液晶面板11所不需要的成分的光,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结果是有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亮度。
<实施例>
下面,通过使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扩散板15的实施例和使用了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的扩散板的比较例来测试亮度不均可以被视觉识别到何种程度,将其结果在下面的表1中示出。在该比较试验中,在将1个冷阴极管配置在扩散板的里侧并点亮的状态下,从表侧看扩散板,表1的“正面视”示出在正上方位置从正面看冷阴极管的情况,“斜视”示出在从正上方位置偏离的位置从斜向45度的方向看冷阴极管的情况。另外,在表1中“◎”示出完全不能视觉识别亮度不均的情况,“○”示出几乎无法视觉识别亮度不均的情况,“△”示出稍微视觉识别亮度不均的情况,“×”示出视觉识别亮度不均的情况。
在比较例1中,使用了如下构成的扩散板:从上述实施方式的扩散板15除去了散射结构31。在比较例2中,为如下构成:在比较例1的扩散板上,层叠并配置了1张比其薄且在内部分散混合规定量的扩散颗粒而成的扩散板(未图示)。此外,比较例2的扩散板整体的光透射率为60%,是一样的。
[表1]
  正面视   斜视
  比较例1   ×   ×
  比较例2   ○   △
  实施例   ◎   ○
从上述表1也可以明白,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扩散板15,可以良好地防止亮度不均。另外,如比较例2那样,如果除了配置扩散板以外还层叠配置扩散片,则亮度不均虽然不及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但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相反地,所用的光学部件的个数和种类有所增加。因此,扩散片的制造成本、管理成本等部件办置成本以及背光源装置的组装工序中的组装工数有所增加,因此,成本变高。在这方面,如果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扩散板15,则可以不用层叠扩散片,而得到极高的防亮度不均效果,因此,可以以低成本采取对策。
如上面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冷阴极管17;底座14,其收纳冷阴极管17并具有用于射出其光的开口部14b;以及扩散板15,其与冷阴极管17相对,以覆盖开口部14b的形状配置。在扩散板15的冷阴极管17侧,形成有光反射层30,所述光反射层30构成为在面内光反射率在每一区域不同,另一方面,在扩散板15的与冷阴极管17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使光散射的散射结构31。
这样的话,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在由在面内光反射率在每一区域不同的光反射层30按该每一区域控制入射效率的状态下,射入扩散板15。当射入扩散板15的光向与冷阴极管17相反的一侧射出时,通过散射结构31发生散射,因此,射出的照明光难以具备反映出光反射层30的形态的指向性,即,可以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另外,散射结构31形成于扩散板15,因此,与假定取代散射结构31而对扩散板15层叠其它的光学片(扩散片等)的情况相比,可以削减部件数量。
另外,散射结构31包括微观的多个凸部31a。这样的话,可以通过多个微观的凸部31a来良好地使光散射。此外,在此所说的“微观的”是指仅看外形难以识别具体的形状,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才可以识别具体的形状的程度。
另外,散射结构31包括用辊转印到扩散板15的表面的凹凸图案。这样的话,可以以低成本来形成散射结构31。
另外,构成散射结构31的凸部31a形成为在扩散板15的面内的分布密度大致均匀,这样的话,可以使扩散板15的面内的光的散射程度实现均匀化,因此,对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是更优选的。
另外,散射结构31的表面粗度(Rz)成为12μm~12μm。这样的话,可以不产生视野角依存性而有效地使光散射。在超过上述数值范围的情况下,例如在20μm以上时,有可能光的散射不充分且不能良好地缓解视野角依存性,另外在12μm以下时,光的散射变得过度且光的使用效率降低,因此,有可能不会得到充分的亮度。此外,在此所说的表面粗度(Rz)是指以JIS B0601为标准的十点平均粗度。
另外,在扩散板15的面内的整个区域中形成散射结构31。这样的话,对缓解视野角依存性是更优选的。
另外,光反射层30在扩散板15中的至少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光源重叠区域SA中形成,这样的话,难以通过扩散板15来视觉识别冷阴极管17的存在,对防止亮度不均是优选的。
另外,光反射层30还在扩散板15中的不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光源非重叠区域SN中形成,光源重叠区域SA的光反射率比光源非重叠区域SN的光反射率大。这样的话,在朝向扩散板15的光量相对多的光源重叠区域SA中,光反射层30的光反射率相对大,因此,光可以相对易于被反射,可以使该反射光朝向上述光量相对少的光源非重叠区域SN。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叠区域SN中,光反射层30的光反射率相对小,因此,光相对易于透射。由此,可以实现在扩散板15的面内的光的入射效率的均匀化。
另外,光反射层30设为在扩散板15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区域SA向光源非重叠区域SN连续地逐渐变小。这样,使光反射层30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区域SA向光源非重叠区域SN形成层次,更具体地说,连续地逐渐变小,由此可以使光源非重叠区域SN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流畅,进而作为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可以实现流畅的照明亮度分布。
另外,冷阴极管17分散配置在底座14内、在扩散板15的面内的整个区域中。这样的话,对防止亮度不均是进一步优选的。
另外,光反射层30包括具备光反射性的点图案,这样,通过点图案构成光反射层30,由此可以通过该图案的形态(数量、面积等)控制反射的程度,可以容易地得到均匀的亮度。
另外,在扩散板15中,分散地含有扩散颗粒。这样的话,来自冷阴极管17的光在透射过扩散板15的过程中,通过扩散颗粒发生扩散,因此,可以进一步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
另外,光反射层30的光反射率比扩散板15的光反射率高。这样的话,可以适当地控制光向扩散板15的入射效率。
上面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例如下面的变形例。此外,在下面的各变形例中,还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附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且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使用图10说明实施方式1的背光源装置12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在扩散板15-1的第1面15a-1中也设置散射结构32-1的情况。此外,图10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详细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在扩散板15-1中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并且构成光入射面的第1面15a-1中,设有与在构成光出射面的第2面15b中形成的散射结构31相同的第2散射结构32-1。第2散射结构32在第1面15a-1的面内分散配置多个微观的凸部32a而成,其形状、大小以及面内的配置是不规则的。第2散射结构32在第1面15a-1的面内的整个区域中形成,因此,相对于光反射层30-1俯视为重叠的关系。并且,光反射层30-1在第2散射结构32上形成,换言之,第2散射结构32配置在比光反射层30-1靠与冷阴极管17相反的一侧,即,配置在光出射侧。因此,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中的从形成光反射层30-1的点30a-1之间到达第1面15a-1的光,在此边通过第2散射结构32发生散射边射入扩散板15-1内。另一方面,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中的透射过光反射层30-1后到达第1面15a-1的光也还是边通过第2散射结构32发生散射边射入扩散板15-1内。如上所述,可以使能具有通过光反射层30-1反映了其形态的指向性的光在通过第2散射结构32发生散射的状态下射入扩散板15-1内,因此,可以在入射阶段缓解上述指向性。而且,当光从第2面15b射出时,通过散射结构31发生再次散射,因此,可以进一步良好地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
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该变形例1,在扩散板15-1的冷阴极管17侧也形成有散射结构32。这样的话,在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射入扩散板15-1的阶段,通过在扩散板15-1的冷阴极管17侧形成的散射结构32发生散射,因此,可以进一步良好地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
另外,形成在扩散板15-1的冷阴极管17侧的散射结构32至少在与光反射层30-1重叠的区域中形成,并且配置在比光反射层30-1靠与冷阴极管17相反的一侧。这样的话,光可以以与光反射率相应的比例透射过光反射层30-1,此时,可以通过散射结构32使从光反射层30-1射入扩散板15-1的光进一步散射,因此,可以进一步良好地缓解亮度的视野角依存性。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使用图11说明实施方式1的背光源装置12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改变扩散板15-2的散射结构31-2的方式。此外,图11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详细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散射结构31-2包括在扩散板15-2的第2面15b-2中以分散多个的状态附着的扩散颗粒31b。扩散颗粒包括无机材料(例如,二氧化硅微珠),在第2面15b-2的面内以大致均匀的分布密度分散配置。另外,扩散颗粒31b通过粘接剂层粘接到第2面15b-2。这样,即使在通过扩散颗粒31b构成散射结构31-2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从第2面15b-2射出的光良好地散射。
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该变形例2,散射结构31-2包括在扩散板15-2的表面以分散多个的状态附着的扩散颗粒31b。这样的话,可以通过扩散颗粒31b使光良好地散射。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使用图12说明实施方式1的背光源装置12的变形例。在此,示出改变扩散板15-3的散射结构31-3的方式。此外,图12是示出扩散板的详细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构成散射结构31-3的凸部31c的截面形状为大致三角形状。即使在使用了这种形状的凸部31c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从第2面15b-3射出的光良好地散射。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
使用图13或者图14说明实施方式1的背光源装置12的变形例4。在此,示出改变扩散板15-4的第1面15a-4的光反射层30-4的形成形态。此外,图13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平面图,图14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光反射层30-4如图13所示,形成为:扩散板15-4的第1面15a-4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区域SA向光源非重叠区域SN阶梯式地依次变小。即,构成光反射层30-4的各点30a-4的面积(光反射率)在光源重叠区域SA中最大,从该光源重叠区域SA向远离的方向阶梯式地变小。详细地说,在光源重叠区域SA中,光反射率是最大值且大致是一样的,与此相对地,在光源非重叠区域SN中,光反射率随着从离光源重叠区域SA近的一侧远离而阶梯式地依次变小,在离光源重叠区域SA最远的部位,即在相邻的冷阴极管17之间的中央部位成为最小值。即,在光反射层30-4的光源非重叠区域SN中,光反射率沿着该扩散板15-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条状地发生变化。
更详细地说,光反射层30-4的光源非重叠区域SN的光反射率如图13和图14所示,光反射率按照从Y轴方向的B-1点(B′-1点)到C-1点(C′-1点)的第1区域33、从Y轴方向的C-1点(C′-1点)到D-1点(D′-1点)的第2区域34、从Y轴方向的D-1点到D′-1点的第3区域35的顺序阶梯式地减少。第1区域33与光源重叠区域SA相邻且最近、在光源非重叠区域SN中光反射率最大。第3区域35是相邻的冷阴极管17之间的中央部位且离光源重叠区域SA最远,在光反射层30-4的整个区域中光反射率最小。第2区域34位于第1区域33和第3区域35之间,其光反射率比第1区域33小,但是比第3区域35大。
这样,扩散板15-4的光反射率按照光源重叠区域SA→光源非重叠区域SN的第1区域33→第2区域34→第3区域35的顺序,即,从离光源重叠区域S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阶梯式地依次变小,因此,可以使从扩散板15-4射出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流畅。而且,通过这样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多个区域SA、33、34、35的方法,该扩散板15-4的制造方法可以成为简便的制造方法且有助于削减成本。
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该变形例4,光反射层30-4设为:扩散板15-4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区域SA向光源非重叠区域SN连续地逐渐变小。另外,光反射层30-4设为:扩散板15-4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区域SA向光源非重叠区域SN阶梯式地依次变小。这样,使光反射层30-4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区域SA向光源非重叠区域SN形成层次,更具体地说,阶梯式地依次变小,由此可以使光源非重叠区域SN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流畅,进而作为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可以实现流畅的照明亮度分布。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
使用图15或者图16说明实施方式1的背光源装置12的变形例5。在此,示出改变扩散板15-5的第1面15a-5的光反射层30-5的形成形态。图15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与冷阴极管相对的面的概要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平面图,图16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光反射层30-5如图15和图16所示,形成为扩散板15-5的第1面15a-5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区域SA向光源非重叠区域SN连续地逐渐变小。即,构成光反射层30-5的各点30a-5的面积(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区域SA向远离的方向连续地变小。详细地说,配置在光源重叠区域SA的Y轴方向的中央,即,冷阴极管17的中心LC上的点30a-5具有最大的面积,各点30a-5的面积随着从该点30a-5到光源非重叠区域SN的Y轴的中央而连续地变小,配置在光源非重叠区域SN的Y轴方向的中央的点30a-5成为最小的面积。即,各点30a-5的面积与到冷阴极管17的中心LC的距离成反比。
根据这种构成的扩散板15-5,作为扩散板15-5整体,可以使照明光的亮度分布流畅,进而作为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可以实现流畅的照明亮度分布。
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该变形例5,光反射层30-5设为:扩散板15-5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区域SA向光源非重叠区域SN连续地逐渐变小。这样,使光反射层30-5的光反射率从光源重叠区域SA向光源非重叠区域SN形成层次,更具体地说,连续地逐渐变小,由此可以使光源非重叠区域SN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流畅,进而作为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可以实现流畅的照明亮度分布。
<实施方式2>
根据图17至图2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改变冷阴极管17的排列状态和光反射层300的形态等的情况,其它的内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
图17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示出沿着图17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19是示出在图17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的概要构成的平面图,图20是说明图17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21是示出图20的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此外,在图20中,将扩散板的长边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其短边方向作为Y轴方向。另外,在图21中,横轴示出Y轴方向(短边方向),成为绘出从Y轴方向的Y 1侧的端部(Y1端)到中央、以及从中央到Y2侧的端部(Y2端)的光反射率的坐标图。
冷阴极管17形成细长的管状,在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彼此平行地排列多个的状态下在底座14内以偏在的方式被收纳。更具体地说,如图17至图19所示,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扩散板150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上均等地划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冷阴极管17配置在底板14a的中央部14C,在此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中,未配置冷阴极管17,在此,形成有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冷阴极管17以偏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方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该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比光源非重叠区域LN的面积小(大约一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以及中央部14C的面积彼此相等(均等地划分),但是该划分的比率是可变的,与其相随地,也可以改变光源配置区域LA和光源非重叠区域LN的面积(两者的面积比)。此外,把持住冷阴极管17的灯夹18仅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光源配置区域LA内。另外,向冷阴极管17提供驱动电力的逆变器基板28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外面侧配置于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即,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中,沿着底板14a的长边方向分别延设有山型反射部(反射部)40。山型反射部40由合成树脂制成,其表面成为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与冷阴极管17相对且具有向底板14a倾斜的2个倾斜面(指向面)40a。山型反射部40成为其纵长方向沿着在光源配置区域LA中配置的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的形状,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借助于1个倾斜面40a指向扩散板150侧。
扩散板150具有长边方向(X轴方向)和短边方向(Y轴方向),通过改变光反射层300的点图案,使扩散板150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第1面150a的光反射率如图20和图21所示,沿着短边方向变化。即,扩散板150整体为如下构成:在第1面150a中,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重叠面DA)的光反射率比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非重叠面DN)的光反射率大。更详细地说,在扩散板150的光源重叠面DA中,光反射率为50%,是一样的,在该扩散板150内示出最大值。另一方面,在扩散板150的光源非重叠面DN中,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重叠面D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在光源非重叠面DN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端部(图21中为Y1端和Y2端)成为最小值的30%。
上述扩散板150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由光反射层300的各点的面积决定。即,光反射层300本身的光反射率与扩散板150本身的光反射率相比较大,因此,如果相对地增大该光反射层300的点的面积,则可以相对地增大光反射率,如果相对地缩小光反射层300的点的面积,则可以相对地降低光反射率。具体地说,扩散板150为如下构成:在光源重叠面DA中,光反射层300的点的面积相对大且是相同的,光反射层300的点的面积从该光源重叠面DA和光源非重叠面DN的边界起向光源非重叠面DN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连续地变小。此外,作为光反射率的调整方法,也可以使光反射层300的各点的面积相同而改变该点彼此之间的间隔。
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背光源装置12中具备的底座14设为:与扩散板150相对的底板14a划分为第1端部14A、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中央部14C成为配置了冷阴极管17的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成为未配置冷阴极管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由此,与对整个底座无遗漏地配置冷阴极管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冷阴极管17的数量,可以实现该背光源装置12的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而且,与冷阴极管17相对配置的扩散板150设为:在其相对面中,作为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的光源重叠面DA的光反射率比作为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的光源非重叠面DN的光反射率大,因此,可以抑制该背光源装置12的照明光的不均匀。
如上所述,在形成了未配置冷阴极管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情况下,光不会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LN射出,因此,从背光源装置12照射的照明光有可能在相当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部分成为暗色,成为不均匀的光。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从光源配置区域LA射出的光首先到达扩散板150的光源重叠面DA,即,光反射率相对大的部位,因此,其大部分被反射(即不被透射),可以对来自冷阴极管17的出射光量抑制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光源重叠面DA中反射的光在底座14内,例如被反射片23等进一步反射,可以到达扩散板150的光源非重叠面DN。在此,光源非重叠面DN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可以透射更多的光且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其结果是:作为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可以实现照明亮度的均匀性。
这样,将从光源配置区域LA的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在扩散板150的光反射率相对大的部位(光源重叠面DA)反射到底座14内,由此向光源非配置区域LN引导,并且相对降低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LN对应的光源非重叠面DN的光反射率,由此从未配置冷阴极管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也可以射出照明光。其结果是:无需为保持该背光源装置12的照明亮度的均匀性而在底座14整体配置冷阴极管17,可以实现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
特别是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实现了薄型化的背光源装置12中,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对抑制亮度不均是有效的。在实现了薄型化的背光源装置12中,冷阴极管17和扩散板150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灯像有可能被视觉识别。为了抑制该灯像的产生,以往设为密集地(即,大量)排列冷阴极管的构成,因此,导致成本增加。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当然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中不会产生灯像。而且,在光源配置区域LA中,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线状光在扩散板150的光反射率相对大的部位(光源重叠面DA)相对多地被反射,因此,线状光难以原样透射过扩散板150,难以产生灯像。其结果是:即使在实现了薄型化的背光源装置12中,在不增加冷阴极管17的配置个数,或者减少冷阴极管17的配置个数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灯像的产生,可以实现低成本且可以实现无亮度不均的照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板150设为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第1面150a的光反射率在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面DA)内是一样的。根据这种构成,从光源配置区域LA的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被扩散板150均匀地反射(或者透射),因此,可以在该光源配置区域LA中容易地得到均匀的照明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小于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这样即使在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的构成那样,通过对扩散板150的面内的光反射率设置变化,可以将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在底座14内向光源非配置区域LN引导。其结果是:可以边保持照明亮度的均匀性,边在低成本化和省电力化方面期待更大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配置区域LA形成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中央部14C。根据这种构成,可以在背光源装置12的中央部确保充分的亮度,即使在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2的电视接收装置TV中,也可以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认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板150设为: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光源非重叠面DN)的光反射率在离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面DA)近的一侧比离其远的一侧大。根据这种构成,到达扩散板150的光源非重叠面DN的光在离光源重叠面DA近的部位相对易于被反射,该反射光还到达离光源重叠面DA较远的部位。而且,该光反射率在离光源重叠面DA较远的部位相对较小,因此,可以透射更多的光且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因此,可以使光源非重叠面DN(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照明光的亮度大致均匀,作为背光源装置12整体,可以实现流畅的照明亮度分布。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板150的光源非重叠面DN的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重叠面DA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这样,使光源非重叠面DN的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重叠面DA近的一侧向多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换言之形成层次地变小,由此可以进一步使光源非重叠面DN(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流畅,进而作为背光源装置12整体,可以实现进一步流畅的照明亮度分布。
上面,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包括下面的变形例。此外,在下面的各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附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使用图22或者图23说明实施方式2的背光源装置12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改变扩散板150-1的第1面150a-1的光反射层300-1的形成形态。图22是说明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23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扩散板150-1为如下构成:如图22和图23所示,光源重叠面DA-1(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中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具有最大的光反射率,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叠面DN-1(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中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中,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重叠面DA-1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阶梯式地依次变小。即,构成为在扩散板150-1的光源非重叠面DN-1中,光反射率沿着该扩散板150-1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条状地变化。更详细地说,如图22所示,在位于扩散板150-1的中央部的光源重叠面DA-1中,形成有光反射率相对大的第1区域41,在位于其两侧的光源非重叠面DN-1中的与第1区域41相邻的部位,形成有光反射率相对小于该第1区域41的第2区域42、42。而且,在光源非重叠面DN-1内,在第2区域42的两端侧,形成光反射率相对小于该第2区域42的一对第3区域43,在第3区域43的两端侧,形成光反射率相对小于该第3区域43的一对第4区域44,在第4区域44的两端侧,形成光反射率相对小于该第4区域44的第5区域45。
在本例中,扩散板150-1的光反射率如图23所示,第1区域为50%、第2区域为45%、第3区域为40%、第4区域为35%、第5区域为30%,以相等比例变化。此外,在从第1区域到第4区域中,改变光反射层300-1的点的面积,由此决定上述光反射率,第5区域未形成光反射层300-1,即,示出扩散板150-1本身的光反射率。
这样,在扩散板150-1的光源非重叠面DN-1中,形成有光反射率不同的多个区域42、43、44、45,按照第2区域42→第3区域43→第4区域44→第5区域45的顺序降低光反射率,由此可以使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重叠面DA-1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阶梯式地依次变小。
根据这种构成,可以使光源非重叠面DN-1(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流畅,进而作为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可以实现流畅的照明亮度分布。而且,通过这样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多个区域42、43、44、45的方法,该扩散板150-1的制造方法可以成为简便的制造方法且有助于削减成本。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使用图24或者图25说明实施方式2的背光源装置12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改变扩散板150-2的第1面150a-2的光反射层300-2的形成形态。图24是说明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25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扩散板150-2为如下构成:如图24和图25所示,在其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光反射率在端部侧比在中央侧小。即,作为扩散板150-2整体,位于其中央部的光源重叠面DA-2(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中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相对大于位于端部的光源非重叠面DN-2(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中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而且,即使在光源重叠面DA-2内和光源非重叠面DN-2内,光反射率也从该扩散板150-2的中央部侧向端部侧变小。
在本例中,扩散板150-2的光反射率为如下构成:如图25所示,在中央为50%,在Y1端和Y2端为30%,从中央向两端在50%到30%之间连续地变化。
根据这种构成,作为扩散板150-2整体,可以使照明光的亮度分布流畅,进而作为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可以实现流畅的照明亮度分布。特别是这种构成在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2的电视接收装置TV中,在使其显示中央部附近的亮度成为较大的亮度的情况下是优选的。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
使用图26或者图27说明实施方式2的背光源装置12的变形例3。在此,示出改变扩散板150-3的第1面150a-3的光反射层300-3的形成形态。图26是说明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27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扩散板150-3如图26和图27所示,光源重叠面DA-3(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部位中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具有相对大的光反射率,光源非重叠面DN-3(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部位中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具有相对小的光反射率。而且,在光源重叠面DA-3内和光源非重叠面DN-3内,光反射率是一样的。在本例中,扩散板150-3的光反射率如图27所示,在位于中央的光源重叠面DA中为50%,在位于端部的光源非重叠面DN中为30%。
可以通过形成下面的光反射层300-3来得到上述扩散板150-3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在光源重叠面DA-3中,使光反射层300-3的点的面积相对增大,且在该光源重叠面DA-3内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叠面DN-3中,使光反射层300-3的点的面积相对缩小,且在该光源非重叠面DN-3内是相同的。
另外,作为不同的光反射层300-3的形态,也可以是下面的内容。在光源重叠面DA-3中,形成点的面积相同的光反射层300-3。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叠面DN-3中,不形成光反射层300-3,由此,扩散板150-3的表面全部露出,可以得到相对小且一样的光反射率。
根据这种构成,仅在扩散板150-3的中央部形成光反射层300-3,因此,扩散板150-3的制造方法成为简便的方法,因此,可以有助于削减成本。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
使用图28至图30说明实施方式2的背光源装置12的变形例4。在此,示出改变冷阴极管17的配置和扩散板15-4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图28是示出本变形例的底座的概要构成的平面图,图29是说明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30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在底座14内以偏在的方式被收纳的冷阴极管17设为下面的排列。即,如图28所示,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扩散板150-4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上均等地划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中配置相同的数量的冷阴极管17,在此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4。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中央部14C不配置冷阴极管17,在此形成光源非配置区域LN-4。即,以冷阴极管17偏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的方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4。
扩散板150-4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第1面150a-4的光反射率如图29和图30所示,沿着短边方向变化。即,扩散板150-4整体为如下构成:在第1面150a-4中,与光源配置区域LA-4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重叠面DA-4)的光反射率比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4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非重叠面DN-4)的光反射率大。更详细地说,在扩散板150-4的光源重叠面DA-4中,光反射率为50%,是一样的,在该扩散板150-4内示出最大值。另一方面,在扩散板150-4的光源非重叠面DN-4中,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重叠面DA-4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在光源非重叠面DN-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部(图30中为中央)成为最小值的30%。
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第2端部14B中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4,而且,在扩散板150-4中,与光源配置区域LA-4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面DA-4)的光反射率比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4重叠的部位(光源非重叠面DN-4)的光反射率大。
根据这种构成,从在底座14的两端部所形成的光源配置区域LA-4射出的光首先到达扩散板150-4的光源重叠面DA-4,即,光反射率相对大的部位,因此,其大部分被反射后向光源非配置区域LN-4引导。因此,在光源非配置区域LN-4中,从其两端侧引导光,在该区域中难以产生未提供光的状态。而且,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4相对的光源非重叠面DN-4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透射更多的光。其结果是:可以可靠地抑制光源非配置区域LN-4成为暗色。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
使用图31至图33说明实施方式2的背光源装置12的变形例5。在此,示出改变冷阴极管17的配置和扩散板15-5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图31是示出本变形例的底座的概要构成的平面图,图32是说明扩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的平面图,图33是示出扩散板的短边方向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坐标图。
在底座14内以偏在的方式被收纳的冷阴极管17成为下面的排列。即,如图31所示,在将底座14的底板14a(与扩散板150-5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上均等地划分为第1端部14A、位于与该第1端部1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4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14C的情况下,冷阴极管17配置于底板14a的第2端部14B,在此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5。另一方面,在底板14a的第1端部14A和中央部14C中,不配置冷阴极管17,在此形成光源非配置区域LN-5。即,以冷阴极管17偏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的一端部(Y1侧的端部)的方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5。
扩散板150-5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第1面150a-5的光反射率如图32和图33所示,沿着短边方向变化。即,扩散板150-5整体为如下构成:在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中,与光源配置区域LA-5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重叠面DA-5)的光反射率比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5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非重叠面DN-5)的光反射率大。更详细地说,在扩散板150-5的光源重叠面DA-5(扩散板150-5的短边方向的一方端部、图33中的Y1端侧)中,光反射率为50%,是一样的,在该扩散板150-5内示出最大值。另一方面,在扩散板150-5的光源非重叠面DN-5中,光反射率从离光源重叠面DA-5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在扩散板150-5的短边方向的另一方端部(图33中的Y2端)成为最小值的30%。
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底板14a的第2端部14B中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5,而且,在扩散板150-5中,与光源配置区域LA-5重叠的部位(光源重叠面DA-5)的光反射率比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5重叠的部位(光源非重叠面DN-5)的光反射率大。
根据这种构成,从光源配置区域LA-5射出的光首先到达在扩散板150-5中光反射率相对大的光源重叠面DA-5,在此其大部分被反射。该反射光在底座14内被例如反射片23等进一步反射,可以到达扩散板150-5的光源非重叠面DN-5。在此,光源非重叠面DN-5的光反射率相对较小,因此,可以透射更多的光且得到规定的照明光的亮度。其结果是:作为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可以实现照明亮度的均匀性。此外,该构成在例如仅在背光源装置12的一方端部中要求高亮度的情况下是特别有效的。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述和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扩散板的面内的整个区域形成散射结构的情况,但是在扩散板的面内部分地形成散射结构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在本来几乎不产生视野角依存性的区域、不参与显示的区域中部分地除去散射结构。当然,除此以外散射结构的形成范围也是可以适当改变的。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形成扩散板的面内的散射结构的凸部(凹部)的分布密度在整个区域中为大致均匀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凸部(凹部)的分布密度具有偏向。例如,可以在扩散板的第2面的出射光量的面内分布中存在偏向的情况下,对出射光量相对多的区域相对提高凸部(凹部)的分布密度,并且对出射光量相对少的区域相对降低凸部(凹部)的分布密度。由此,在出射光量较多的区域中,光的散射程度变高且亮度被抑制,在出射光量较少的区域中,光的散射程度变低且可以实现亮度的提高,因而可以实现亮度的均匀化。
(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散射结构的表面粗度的数值范围也是可以适当改变的。即,散射结构的表面粗度可以与其它部件的性能(冷阴极管的亮度等)、配置(冷阴极管和扩散板之间的距离、冷阴极管和底座之间的距离、相邻的冷阴极管之间的距离等)相应地在最合适的数值范围内进行改变。
(4)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散射结构的具体的形成方法也是可以适当改变的。例如,也可以在用树脂成形扩散板时所用的成形模具的表面形成凹凸图案,当用树脂成形时将该凹凸图案转印到扩散板,由此形成散射结构。
(5)除了上述(4)以外,也可以对扩散板的表面实施喷砂处理,由此形成散射结构。
(6)除了上述(4)、(5)以外,例如,也可以在扩散板的表面擦上研磨剂,由此形成散射结构,或者通过药剂化学腐蚀扩散板的表面来形成散射结构。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扩散板的表面直接形成了散射结构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例如在与扩散板分体的薄膜状的片的表面形成散射结构,将该片贴合到散射板,由此对散射板一体地设置散射结构。
(8)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示出了在扩散板的面内的整个区域中配置在扩散板的第1面中形成的第2散射结构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例如仅在不与光反射层重叠的区域形成第2散射结构。除此以外,也可以仅在与光反射层重叠的区域形成第2散射结构。而且,也可以边横跨与光反射层重叠的区域和不与光反射层重叠的区域来形成第2散射结构,边在扩散板的面内部分地进行配置。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构成光反射层的点图案的各点成为圆形,但是各点的形状不限于此,可以选择四边形、多边形等任意的形状。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扩散板的表面进行印刷来形成光反射层,但是例如使用了金属蒸镀等其它形成方法的内容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扩散板的表面形成光反射层,由此调整该扩散板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但是也可以例如如下地调整扩散板本身的光反射率。扩散板一般具有在透射性基板中分散有光散射颗粒的构成。因此,扩散板本身的光反射率可以由光散射颗粒相对于透射性基板的混合率(重量%)来决定。即,相对地增大光散射颗粒的混合率,由此可以相对地增大光反射率,相对地缩小光散射颗粒的混合率,由此可以相对地降低光反射率。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构成光反射层的点的面积来进行导光板的光反射率的设计、控制,但是作为光反射率的控制方法,例如使用了改变具有同一面积的点的配置间隔,或者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点的方法等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3)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示例了在底座的底板的中央部、或者端部形成光源配置区域的构成,但是例如在底板的中央部和一端部形成光源配置区域等与冷阴极管的光量、背光源装置的使用条件等相应地适当设计变更光源配置区域的形成部分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图示了在液晶面板和扩散板之间存在规定的余隙,但是当然也可以设计为使该余隙几乎消失。
(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在底座内并列排列的冷阴极管的排列间距大致相等的所谓等间距排列,但是本发明也可以是改变冷阴极管的排列间距的所谓不等间距排列。具体地说,可以采用越靠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中央侧,排列间距越窄,越靠画面的两端侧,排列间距越大的排列。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将作为一种荧光管的冷阴极管用作光源的情况,但是使用了热阴极管等其它种类的荧光管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使用了荧光管以外种类的放电管(水银灯等)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作为一种线状光源的冷阴极管(荧光管)用作光源的情况,但是使用LED(发光二极管)等点状光源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使用有机EL等面状光源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TFT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可以在使用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还可以在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将液晶面板用作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也可以在使用了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中使用本发明。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也可以在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中使用本发明。

Claims (29)

1.一种照明装置,
具备光源、底座和光学部件,所述底座收纳上述光源并具有用于射出其光的开口部;所述光学部件以与上述光源相对、覆盖上述开口部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光学部件的上述光源侧形成有光反射层,所述光反射层构成为在面内光反射率在每一区域中不同,另一方面,在上述光学部件的与上述光源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使光散射的散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学部件的上述光源侧也形成有上述散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形成在上述光学部件的上述光源侧的上述散射结构至少形成在与上述光反射层重叠的区域,并且配置在比上述光反射层靠与上述光源相反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散射结构包括微观的多个凹部或者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散射结构包括用辊转印到上述光学部件的表面的凹凸图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散射结构包括在上述光学部件的表面以分散多个的状态附着的扩散颗粒。
7.根据权利要求4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构成上述散射结构的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形成为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的分布密度大致均匀。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散射结构的表面粗度(Rz)为12μm~2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的整个区域中形成有上述散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学部件中的至少与上述光源重叠的光源重叠区域中形成有上述光反射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学部件中的不与上述光源重叠的光源非重叠区域中也形成有上述光反射层,上述光源重叠区域的光反射率比上述光源非重叠区域的光反射率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反射层设为: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上述光源重叠区域到上述光源非重叠区域连续地逐渐变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反射层设为: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的光反射率从上述光源重叠区域到上述光源非重叠区域阶梯式地依次变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在上述底座内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的整个区域中分散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座中,与上述光学部件相对的部分至少划分为:第1端部;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以及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的中央部,
上述第1端部、上述第2端部以及上述中央部中的1个或者2个部分设为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另一方面,剩余的部分设为不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
上述光反射层形成为: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比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反射层设为: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是一样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者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座中,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面积比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的面积小。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座的上述中央部形成有上述光源配置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座的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中的任一方形成有上述光源配置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座的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形成有上述光源配置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15至权利要求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反射层形成为: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在离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近的一侧比离其远的一侧大。
22.根据权利要求15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反射层形成为: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从离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近的一侧到远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
23.根据权利要求15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反射层形成为: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的光反射率从离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部位近的一侧到远的一侧阶梯式地依次变小。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反射层包括具备光反射性的点图案。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学部件中,分散地含有扩散颗粒。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反射层的光反射率比上述光学部件的光反射率高。
27.一种显示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之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29.一种电视接收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27或者权利要求28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09801550805A 2009-01-23 2009-10-0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Pending CN1022925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13298 2009-01-23
JP2009013298 2009-01-23
PCT/JP2009/067612 WO2010084649A1 (ja) 2009-01-23 2009-10-09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2589A true CN102292589A (zh) 2011-12-21

Family

ID=42355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50805A Pending CN102292589A (zh) 2009-01-23 2009-10-0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94780B2 (zh)
CN (1) CN102292589A (zh)
WO (1) WO201008464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4028B (zh) * 2019-08-06 2022-05-11 台煒有限公司 高穿均光擴散模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23459A1 (ja) * 2010-08-20 2012-02-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12058479A (ja) * 2010-09-08 2012-03-22 Asahi Kasei Corp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光源ユニット
CN102456317A (zh) * 2010-10-19 2012-05-16 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可调节部分背光的显示屏
CN202209593U (zh) * 2011-09-08 2012-05-0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6167429B2 (ja) * 2013-01-30 2017-07-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784902B2 (en) * 2013-03-25 2017-10-1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ual-sided film with split light spreading structures
TWI502231B (zh) * 2014-01-06 2015-10-0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裝置
KR20170066974A (ko) 2015-12-07 2017-06-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확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0151A (ja) * 1985-08-14 1987-02-21 Hitachi Ltd 蛍光ランプ
NL8800951A (nl) * 1988-04-13 1989-11-01 Philips Nv Weergeefinrichting.
JPH0269318U (zh) 1988-11-16 1990-05-25
US4936659A (en) * 1989-01-26 1990-06-26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brightness enhancer
JP2001201611A (ja) * 2000-01-21 2001-07-27 Hitachi Ltd 光学的機能性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面状光源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KR100873068B1 (ko) * 2002-06-28 2008-1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TW200523503A (en) 2003-09-29 2005-07-16 Sony Corp Backlight, light guiding pl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ffusion plate and light guid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135092B2 (ja) 2003-09-29 2008-08-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拡散板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95256A (ja) 2004-03-31 2005-10-20 Toshiba Corp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KR101022597B1 (ko) * 2005-01-31 2011-03-16 도판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시트와 그것을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KR20060133484A (ko) * 2005-06-20 2006-12-26 히다치 막셀 가부시키가이샤 조명장치, 표시장치, 광학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US7628502B2 (en) * 2005-09-22 2009-12-08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Light controlling sheet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JP2007256575A (ja) 2006-03-23 2007-10-0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レンズアレイシート、光学シート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
KR20070100003A (ko) * 2006-04-06 2007-10-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확산판,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장치
CN201017139Y (zh) 2006-08-21 2008-02-06 长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组件
US8045093B2 (en) 2007-03-30 2011-10-25 Lg Display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20080088821A (ko) 2007-03-30 2008-10-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556610B1 (ko) * 2007-12-31 2015-10-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학시트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JP4518178B2 (ja) * 2008-04-15 2010-08-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アレイシート、光学部材、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392930B (zh) * 2009-09-21 2013-04-11 Coretronic Corp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US8040461B2 (en) * 2009-10-13 2011-10-18 Entire Technology Co., Ltd. Compound diffusion plate structur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4028B (zh) * 2019-08-06 2022-05-11 台煒有限公司 高穿均光擴散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94780B2 (en) 2014-08-05
WO2010084649A1 (ja) 2010-07-29
US20110285922A1 (en) 2011-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2589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EP2515028B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6808279B2 (en) Lighting device with linear light sources
US8827480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8651683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20169943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EP2511590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CN101688649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EP2161492B1 (en) Lighting apparatus, display unit,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01639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20130050587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00238359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00226146A1 (en) Backlight module
JP5194172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4975189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080001492A (ko) 광학부재 홀더를 갖는 램프 가이드와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액정표시소자
WO2011040427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8807805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EP2416059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101948142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KR100905284B1 (ko) 집광시트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090119393A (ko) 미세 구멍이 분포된 반사시트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용 광학패널
KR200393962Y1 (ko) 확산수단과 프리즘시트가 일체로 형성된 백라이트유닛
KR20060122310A (ko) 확산수단과 프리즘시트가 일체로 형성된 백라이트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