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7960A -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87960A CN102287960A CN2011101955872A CN201110195587A CN102287960A CN 102287960 A CN102287960 A CN 102287960A CN 2011101955872 A CN2011101955872 A CN 2011101955872A CN 201110195587 A CN201110195587 A CN 201110195587A CN 102287960 A CN102287960 A CN 1022879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nerator
- newly
- communicated
- solution
- increas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技术领域。针对低温余热用于溶液第一阶段发生过程、高温驱动热用于溶液第二阶段发生过程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考虑到高温驱动热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大小,增加包括发生器、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在内的其它部件,构成溶液高温发生过程的单效、双效和多效;考虑到余热介质与冷却介质之间的温差大小,增加包括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在内的其它部件,构成溶液低温发生过程的单效、双效、多效、1.5级和回热式单效、回热式双效、回热式多效、回热式1.5级,形成系列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低温余热用于溶液第一阶段发生过程、高温驱动热用于溶液第二阶段发生过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来说,仅有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有效满足或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从热能高效利用的角度看,高温驱动热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大小,对应着溶液高温发生过程的单效、双效和多效;考虑到余热资源参数与数量的多样性,以及余热与冷却介质之间的温差大小,对应着溶液低温发生过程的单效、双效、多效、1.5级和回热式单效、回热式双效、回热式多效、回热式1.5级;再加上两方面的相结合,得到系列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和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三冷凝器、第二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三冷剂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可取消第一冷凝器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的冷剂液管路。
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三冷凝器、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三冷凝器、第二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或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①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②无第三冷凝器时,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6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五发生器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五发生器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6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四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五发生器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2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泵或第四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或第四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第二溶液泵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2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三节流阀、第四溶液泵或第五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或第五溶液泵、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0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2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9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第二溶液泵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0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2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三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第5-12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第5-12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第5-12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7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8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9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3-20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3-20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3-20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3-45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3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5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7-49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7-49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新增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溶液节流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取消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取消第三溶液泵,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和新增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取消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取消第三溶液泵,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取消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取消第三溶液泵,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2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3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经新增溶液节流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新增溶液节流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新增溶液节流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9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5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2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7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5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7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8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9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第5-12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第5-12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第5-12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3-20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3-20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3-20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21-28项内任一一所述且无第二蒸发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溶液泵21,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取消第一蒸发器与吸收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后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后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三冷凝器或第二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三冷凝器或第二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三冷凝器或第二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2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3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2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3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3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3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3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3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3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3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3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3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3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4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4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4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4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4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4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4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4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4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4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5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5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5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5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5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5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中,1-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吸收器/第一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蒸发器/第一蒸发器,7-溶液泵/第一溶液泵,8-冷剂液泵/第一冷剂液泵,9-节流阀/第一节流阀,10-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第三发生器,13-第二吸收器,14-第二溶液泵,1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吸收-发生器,17-分汽室,18-第三冷凝器,19-第二蒸发器,20-第二冷剂液泵,21-第三溶液泵,22-第二节流阀,23-第四发生器,24-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5-第三节流阀;A-新增发生器/新增第一发生器,B-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C-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一节流阀,D-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泵,E-新增第二发生器,F-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新增第二节流阀,H-新增第二溶液泵,I-新增第三节流阀,J-新增溶液节流阀,K-新增吸收-蒸发器,L-新增冷剂液泵。
需要定义和说明的是:
(1)浓溶液提供器——是指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或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以及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向吸收器3提供浓溶液的部件;其中,浓溶液为并列两路或三路时,可视为分路进入或汇合成一路进入吸收器3。
(2)以图3所示为例,图3中第一溶液泵7用于调节溶液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汽化时的压力,此时分汽室17的冷剂蒸汽压力(即第三冷凝器18内的冷剂蒸汽压力)高于第一冷凝器4的冷剂蒸汽压力;选择第三冷凝器18的冷剂蒸汽压力低于第一冷凝器4的冷剂蒸汽压力时,则不设置第一冷剂液泵7。
(3)以图4所示为例,图4中第三溶液泵21的主要作用在于克服溶液流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的阻力以及管路阻力。
(4)以图1所示为例,在采用诸如氨水溶液为工作介质时,发生器为精馏塔,第一精馏塔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精馏塔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5)以图3所示为例,在采用诸如氨水溶液为工作介质时,分汽室的分汽需要精馏过程,此时分汽室增加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进行重复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第一冷凝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9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蒸发器6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和第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冷凝器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余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冷凝器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8加压进入蒸发器6;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9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6;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二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形成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13连通,第二吸收器1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13连通和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1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吸收器13、吸收来自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1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12,余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三冷凝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吸收-发生器1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分汽室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分汽室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18连通,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0与第二蒸发器19连通,第二蒸发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蒸发器19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吸收-发生器16、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1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16的溶液,吸收-发生器16的稀溶液经第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分汽室17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18、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三冷凝器18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20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19、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16提供,分汽室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三冷凝器、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吸收-发生器1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分汽室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18连通,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0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吸收-发生器16、吸收来自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流经吸收-发生器16的溶液,吸收-发生器16的稀溶液经第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分汽室17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18、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三冷凝器18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20加压进入蒸发器6,蒸发器6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吸收器3和吸收-发生器16提供;分汽室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取消第二冷剂液泵20,增加第二节流阀22,将第三冷凝器18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冷凝器18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这里要说明的是,采用第二节流阀22取代第二冷剂液泵20,是为了减少冷剂液泵的数量;付出的代价是冷剂液泵8耗能的少量增加。
图6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三冷凝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吸收-发生器1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分汽室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8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8与第二蒸发器19连通,第二蒸发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分汽室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18连通,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0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蒸发器19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降温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7,分汽室17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18、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三冷凝器18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20加压进入蒸发器6,分汽室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4,第一冷凝器4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8进入第二蒸发器19、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16提供,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吸收-发生器16,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1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16的溶液,吸收-发生器16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2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12;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吸收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2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5,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2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吸收器3;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2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5,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发生器12,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2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2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5,第二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7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增设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发生器1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四发生器23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器1的部分浓溶液经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四发生器23,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2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23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吸收器3,流经第四发生器2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三节流阀25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5,形成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8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12,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四发生器23;第三发生器1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四发生器23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2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2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流经第四发生器2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三节流阀25进入第二冷凝器5,形成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四发生器23,第三发生器1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四发生器23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2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2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三发生器12,流经第四发生器2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三节流阀25进入第二冷凝器5,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形成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吸收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汇合、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新增发生器A,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吸收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汇合、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7所示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E、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8所示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9所示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溶液泵1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13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三发生器1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0所示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1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新增发生器A,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三发生器12;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1所示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20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发生器1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和第三发生器12作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2所示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12;第二吸收器1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3所示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吸收-发生器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16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升温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4所示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取消第三溶液泵21,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J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吸收-发生器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取消蒸发器6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降温降压后进入吸收-发生器16、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16的溶液;吸收-发生器16的稀溶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直接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二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新增发生器A;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和吸收-发生器16,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节流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5所示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6所示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取消第三溶液泵,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增加新增发生器和新增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取消蒸发器6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降温降压后进入吸收-发生器16、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16的溶液,吸收-发生器16的稀溶液直接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和吸收-发生器16,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7所示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16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8所示的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取消第三溶液泵,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取消蒸发器6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降温降压后进入吸收-发生器16、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16的溶液;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新增发生器A,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和吸收-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节流阀J节流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9所示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9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1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13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第三发生器12,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0所示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0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取消第三发生器1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新增第一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和第三发生器12作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4;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第三发生器12,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13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流经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三节流阀I进入第一冷凝器4;第二吸收器1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一发生器1,形成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1所示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取消第三发生器1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I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1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4,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E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12,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第一发生器A和第三发生器12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13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流经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三节流阀I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2所示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吸收-发生器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16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4;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形成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3所示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吸收-发生器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7;吸收-发生器16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4所示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16的稀溶液分成三路——第一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二路直接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第三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和吸收-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4;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7,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7,形成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5所示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7,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6所示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7,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4,形成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7所示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16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和吸收-发生器16,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7,形成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8所示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7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4,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形成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9所示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8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4,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形成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0所示的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9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16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新增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和吸收-发生器16,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7,形成单效-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1所示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一冷凝器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冷剂液泵8加压进入蒸发器6,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2所示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蒸发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蒸发器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K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3所示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蒸发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蒸汽并加热被加热介质;蒸发器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K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4所示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13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1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蒸发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吸收器13;蒸发器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K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形成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5所示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蒸发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蒸发器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K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6所示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蒸发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蒸发器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K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7所示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溶液泵21,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取消蒸发器6与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后吸收-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吸收-发生器16、吸收来自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16的溶液和冷剂液;第一冷凝器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冷剂液泵8加压进入蒸发器6,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8所示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溶液泵21,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后吸收-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降温降压进入吸收-发生器16,吸收-发生器16的稀溶液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16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冷凝器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冷剂液泵8加压进入蒸发器6,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9所示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冷凝器5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节流阀9进入第一蒸发器6,第二路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里要说明的是,在特定情况下,第二冷凝器5的冷剂液全部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此时没有冷剂液经节流阀9向第一蒸发器6提供。
图50所示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分汽室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取消第一蒸发器6与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蒸发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蒸发器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K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51所示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二蒸发器1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1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7,分汽室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蒸发器19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K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52所示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三冷凝器1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1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冷凝器18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0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19,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53所示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分汽室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二蒸发器1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1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蒸发器19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K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54所示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将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吸收-发生器16、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16的溶液,吸收-发生器16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冷凝器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冷剂液泵8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6、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K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16提供,形成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55所示的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吸收-发生器16、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16的溶液,吸收-发生器16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冷凝器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冷剂液泵8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6、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K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16提供,形成单效-回热式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提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丰富了低温余热用于溶液第一阶段发生过程、高温驱动热用于溶液第二阶段发生过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可更好地实现热泵供热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
2.提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当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温差较大时,有利于发挥高温驱动热的作用或降低对高温驱动热的温度要求。
3.利用本发明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在余热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存在以潜热为主的丰富余热资源时,可实现余热温度的进一步提升。
4.能够适应多种工况,扩大了吸收式热泵的温度工作区间,扩展和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
Claims (87)
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第一冷凝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9)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蒸发器(6)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和第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冷凝器(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13)连通,第二吸收器(1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13)连通和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1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三冷凝器、第二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三冷剂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吸收-发生器(1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分汽室(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16)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18)连通,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0)与第二蒸发器(19)连通,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19)连通,第二蒸发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蒸发器(19)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可取消第一冷凝器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19)连通的冷剂液管路。
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三冷凝器、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吸收-发生器(1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分汽室(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16)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18)连通,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0)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三冷凝器、第二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吸收-发生器(1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分汽室(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8)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8)与第二蒸发器(19)连通,第二蒸发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分汽室(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18)连通,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0)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或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吸收-发生器(16)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蒸发器(19)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①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8)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第一蒸发器(6)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②无第三冷凝器时,分汽室(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0)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
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增设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6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增设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五发生器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四发生器(2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2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四发生器(2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2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五发生器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四发生器(2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2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6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五发生器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四发生器(2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2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14)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2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22)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泵或第四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或第四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22)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第二溶液泵(14)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2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三节流阀、第四溶液泵或第五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或第五溶液泵、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14)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0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22)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2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22)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9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第二溶液泵(14)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0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2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三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权利要求5-1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吸收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权利要求5-1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权利要求5-1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7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吸收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8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E)、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9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3-20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溶液泵(1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3-20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3-20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3-4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发生器(1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3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1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5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7-49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发生器(1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I)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7-49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发生器(1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新增第一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I)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吸收-发生器(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J)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吸收-发生器(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取消第一蒸发器(6)或第二蒸发器(19)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取消第三溶液泵(21),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和新增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取消第一蒸发器(6)或第二蒸发器(19)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取消第三溶液泵,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取消第一蒸发器(6)或第二蒸发器(19)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取消第三溶液泵,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2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吸收-发生器(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3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吸收-发生器(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9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5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2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7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5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吸收-发生器(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7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吸收-发生器(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8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9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权利要求5-1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蒸发器(6)或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权利要求5-1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蒸发器(6)或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权利要求5-1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蒸发器(6)或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3-20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13)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1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蒸发器(6)或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3-20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蒸发器(6)或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3-20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蒸发器(6)或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且无第二蒸发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溶液泵21,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取消第一蒸发器(6)与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冷凝器(4)或蒸发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后吸收-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一冷凝器(4)或第一蒸发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后吸收-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一蒸发器(6)或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分汽室(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蒸发器(6)或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连通,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三冷凝器(18)或第二蒸发器(1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三冷凝器(18)或第二蒸发器(1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分汽室(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将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三冷凝器(18)或第二蒸发器(1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将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一冷凝器(4)或第一蒸发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第一冷凝器(4)或第一蒸发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形成以回热式1.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1955872A CN102287960B (zh) | 2011-07-04 | 2011-07-04 |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1955872A CN102287960B (zh) | 2011-07-04 | 2011-07-04 |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87960A true CN102287960A (zh) | 2011-12-21 |
CN102287960B CN102287960B (zh) | 2013-09-18 |
Family
ID=45334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1955872A Active CN102287960B (zh) | 2011-07-04 | 2011-07-04 |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287960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38278A (zh) * | 2012-02-12 | 2012-07-04 | 李华玉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3003982A1 (zh) * | 2011-07-06 | 2013-01-10 | Li Huayu |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3152463A1 (zh) * | 2012-04-09 | 2013-10-17 | Li Huayu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3170406A1 (zh) * | 2012-05-14 | 2013-11-21 | Li Huayu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6969542A (zh) * | 2017-02-15 | 2017-07-21 | 上海交通大学 | 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 |
CN115218548A (zh) * | 2020-03-01 | 2022-10-21 | 李华玉 | 压缩-吸收式热泵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81405B2 (en) * | 2000-02-15 | 2003-06-24 | Jong Hae Kim | Airconditioning system utilizing absorption chiller cell |
CN101694332A (zh) * | 2009-09-28 | 2010-04-14 | 李华玉 |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957093A (zh) * | 2010-08-13 | 2011-01-26 | 李华玉 |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2011
- 2011-07-04 CN CN2011101955872A patent/CN10228796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81405B2 (en) * | 2000-02-15 | 2003-06-24 | Jong Hae Kim | Airconditioning system utilizing absorption chiller cell |
CN101694332A (zh) * | 2009-09-28 | 2010-04-14 | 李华玉 |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957093A (zh) * | 2010-08-13 | 2011-01-26 | 李华玉 |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03982A1 (zh) * | 2011-07-06 | 2013-01-10 | Li Huayu |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538278A (zh) * | 2012-02-12 | 2012-07-04 | 李华玉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538278B (zh) * | 2012-02-12 | 2014-06-25 | 李华玉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3152463A1 (zh) * | 2012-04-09 | 2013-10-17 | Li Huayu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3170406A1 (zh) * | 2012-05-14 | 2013-11-21 | Li Huayu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US20150121938A1 (en) * | 2012-05-14 | 2015-05-07 | Huayu Li | Hierarchy condensation thir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
US9897352B2 (en) * | 2012-05-14 | 2018-02-20 | Huayu Li | Hierarchy condensation thir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
CN106969542A (zh) * | 2017-02-15 | 2017-07-21 | 上海交通大学 | 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 |
CN115218548A (zh) * | 2020-03-01 | 2022-10-21 | 李华玉 | 压缩-吸收式热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87960B (zh) | 2013-09-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87960B (zh) |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095273B (zh) |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183103B (zh) |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57092A (zh)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287961B (zh) | 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042712A (zh)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297541B (zh)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504217A (zh) | 一种回热式发生-吸收体系与高温型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851823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102919B (zh) | 回热式两级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095272A (zh) | 两端供热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53173B (zh) | 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38498B (zh) | 分级发生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1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6A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75331B (zh) | 分路循环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425878A (zh)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19166B (zh) |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79612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252448A (zh) |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35970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545692B (zh) | 异类复合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0B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434996B (zh) | 分级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392970B (zh) | 增加低温供热端的双发生器型吸收式热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