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5964B - 氰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氰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85964B CN102285964B CN2010102123826A CN201010212382A CN102285964B CN 102285964 B CN102285964 B CN 102285964B CN 2010102123826 A CN2010102123826 A CN 2010102123826A CN 201010212382 A CN201010212382 A CN 201010212382A CN 102285964 B CN102285964 B CN 1022859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und
- milliliters
- grams
- formula
- ad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新颖的氰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结构如通式I所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用杀虫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氰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由于杀虫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害虫会对其产生抗性,因此,需要不断发明新型的和改进的具杀虫活性的化合物和组合物。同时,随着人们对农畜产品等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也一直需要使用成本更低、对环境友好的新的杀虫剂。
WO 2004067528A1报道了下列化合物(KC,专利中化合物编号98)的制备及杀虫活性,在250ppm的浓度下对桃蚜等害虫具有高的防治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如本发明所示的氰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其杀虫活性未见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氰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它可应用于农业、林业或卫生上虫害的防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氰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如通式I所示:
式中:
R1选自H或C1-C3烷基;
R2选自H、C1-C6烷基、C3-C6烯基、C3-C6炔基或C3-C6环烷基,所述的烷基上任选的一个氢或多个氢可被下列取代基取代:卤素或羟基;
R3选自卤素、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卤代烷氧基、C2-C6氰代烷氧基、C3-C6烯氧基或C3-C6炔氧基;
R4选自卤素。
本发明中进一步优选的化合物为,通式I中:
R1选自H;
R2选自H或C1-C3烷基;
R3选自卤素或C1-C6卤代烷基;
R4选自F、Cl或Br。
综合合成简便、成本低廉、环保等因素,本发明更进一步优选的化合物为,通式I中:
R1选自H;
R2选自甲基;
R3选自Cl、Br或CF3;
R4选自F、Cl或Br。
上面给出的通式I化合物的定义中,汇集所用术语一般定义如下:
烷基是指直链或支链形式,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等。环烷基包括环丙基、环丁基、环丙基甲基、甲基环丙基等。卤代烷基是指烷基被一个或多个卤原子取代的基团,如氯乙基、三氟甲基等。烯基是指直链或支链烯基,如1-丙烯基、2-丙烯基等。炔基是指直链或支链炔基,如1-丙炔基、2-丙炔基等。卤代烷氧基是指烷基被一个或多个卤原子取代,末端连有氧原子的基团。氰代烷氧基是指烷基被一个或多个氰基取代,末端连有氧原子的基团。烯氧基是指烯基末端连有氧原子的基团。炔氧基是指炔基末端连有氧原子的基团。卤素是指氟、氯、溴、碘。
本发明的通式I化合物可由如下方法制备,反应式中各基团定义同前。
通式II化合物在适宜的溶剂中、温度为-10℃到回流温度下首先与氢化钠反应0.5-2小时,然后与通式III化合物在温度为-10℃到回流温度下反应0.5-48小时制得通式I化合物。适宜的溶剂选自己烷、苯、甲苯、乙酸乙酯、乙腈、THF、二氧六环、DMF或二甲基亚砜等。
通式II化合物可以参考WO2009061991A1、WO2009085816A1、WO2009111553A1或WO2009006061A2中的方法制备。
表1列出了部分通式I化合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表1
同已知的烷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相比,本发明的卤素-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具有意想不到的高杀刺吸口器害虫的活性,特别是对桃蚜具有高杀虫活性。因此,本发明还包括通式I化合物用于控制虫害的用途。
本发明的氰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更为简便、环保,合成成本更为低廉。从而可以实现以较低的成本,达到防治农业、林业、卫生上重要虫害的目的。
本发明还包括以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的杀虫组合物。该杀虫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在1-99%之间。该杀虫组合物中还包括农业、林业、卫生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剂的形式施用。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溶解或分散于载体中或配制成制剂以便作为杀虫剂使用时更易于分散。例如:这些化学制剂可被制成可湿性粉剂或乳油。在这些组合物中,至少加入一种液体或固体载体,并且当需要时可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防治虫害的方法:将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施于所述的害虫或其生长介质上。通常选择的较为适宜有效量为每公顷10克到1000克,优选有效量为每公顷20克到500克。
对于某些应用,例如在农业上可在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中加入一种或多种其它的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肥料等,由此可产生附加的优点和效果。
应明确的是,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换和改动。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合成实例、生测试验结果可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意味着限制本发明。
合成实例
实例1、化合物2的制备
(1)、3,5-二氯-2-肼基吡啶的合成
向500毫升反应瓶中依次加入2,3,5-三氯吡啶(20.00克,0.110摩尔)、80%水合肼(34.30克,0.550摩尔)和200毫升二氧六环,回流温度下搅拌20小时。反应液冷却过夜,有白色晶体析出,过滤,干燥后得固体14.00克,收率:72%,熔点:187-189℃。
1H NMR(300MHz,DMSO-d6):8.12(d,1H),7.84(d,1H)。
(2)、1-(3,5-二氯-2-吡啶基)-3-吡唑烷酮-5-羧酸乙酯的合成
向250毫升反应瓶中加入100毫升无水乙醇和乙醇钠(4.1克,61毫摩尔),3,5-二氯-2-肼基吡啶(10克,56毫摩尔),混合物加热回流5分钟,滴加马来酸二乙酯(10克,61毫摩尔)。继续加热回流10分钟。待冷却到65℃后将反应混合物用冰乙酸(13克,224毫摩尔)中和。混合物用300毫升水稀释,冷至室温,有固体析出。过滤收集固体,用3×50毫升40%的乙醇水溶液洗涤。干燥后得到橙色固体8克,收率47%,熔点:105-108℃。
1H NMR(300MHz,CDCl3):8.14(q,1H),7.65(q,1H),5.07(dd,1H),4.24(q,2H),3.02(dd,1H),2.72(dd,1H),1.2(t,3H)。
(3)、1-(3,5-二氯-2-吡啶基)-3-溴-2-吡唑啉-5-羧酸乙酯的合成
向250毫升反应瓶中加入65毫升乙腈、1-(3,5-二氯-2-吡啶基)-3-吡唑烷酮-5-羧酸乙酯(3.0克,9.8毫摩尔)和三溴氧磷(2.8克,9.8毫摩尔)。加热回流2小时,蒸馏除去30毫升溶剂。将上述浓缩反应物加到碳酸氢钠(10克,120毫摩尔)和40毫升水形成的混合物中,搅拌20分钟至不再有气体逸出。混合物用100毫升二氯甲烷稀释,然后搅拌50分钟。再用二氯甲烷3×100毫升萃取。有机相水洗、硫酸镁干燥后减压浓缩得2.4克深琥珀色油状物,收率:67%。
1H NMR(300MHz,CDCl3):8.02(d,1H),7.67(d,1H),5.20(dd,1H),4.20(q,2H),3.46(dd,1H),3.24(dd,1H),1.22(t,3H)。
(4)、1-(3,5-二氯-2-吡啶基)-3-溴-1H-吡唑-5-羧酸乙酯的合成
向100毫升反应瓶中加入1-(3,5-氯-2-吡啶基)-3-溴-2-吡唑啉-5-羧酸乙酯(2.0克,5.4毫摩尔)、10毫升乙腈和98%的硫酸(1.1克,10.9毫摩尔)。搅拌数分钟后,加入过硫酸钾(2.4克,8.7毫摩尔)。加热回流5小时。反应液趁热(50-65℃)过滤,滤饼用10毫升乙腈洗涤。滤液在旋转蒸发仪上浓缩至大约10毫升,加入50毫升水,过滤收集固体产物,产物用3×15毫升25%的乙腈水溶液洗涤,干燥后得到橙色固体1.6克,收率:80%。
1H NMR(300MHz,CDCl3):8.46(d,1H),7.93(d,1H),7.03(s,1H),4.26(q,2H),1.26(t,3H)。
(5)、1-(3,5-二氯-2-吡啶基)-3-溴-1H-吡唑-5-羧酸的合成
向100毫升反应瓶中加入1-(3,5-二氯-2-吡啶基)-3-溴-1H-吡唑-5-羧酸乙酯(2.0克,5.5毫摩尔)、甲醇10毫升、水10毫升和氢氧化钠(0.3克,5.5毫摩尔)。室温搅拌1小时后,反应完全。在旋转蒸发仪上浓缩形成的深棕橙色溶液到大约10毫升,然后加水40毫升。水溶液用50毫升乙醚萃取,用浓盐酸酸化至pH=4。过滤收集生成的固体产物,用2×50毫升水洗涤,干燥后得到白色固体0.97克,收率:48%。
1H NMR(300MHz,DMSO-d6):8.64(d,1H),8.52(d,1H),7.18(s,1H)。
(6)、1-(3,5-二氯-2-吡啶基)-3-溴-1H-吡唑-5-甲酰氯的合成
向100毫升反应瓶中加入1-(3,5-二氯-2-吡啶基)-3-溴-1H-吡唑-5-羧酸(0.4克,1.2毫摩尔)、10毫升二氯甲烷和草酰氯(0.31克,2.4毫摩尔),再滴入5滴二甲基甲酰胺,有大量气体生成。室温搅拌反应8小时后将反应液减压浓缩至干,再加入100毫升甲苯,减压浓缩后得0.42克绿色固体,收率:100%。
(7)、化合物2的合成
向100毫升反应瓶中加入2氨基-3-氯-5-氰基-N-甲基苯甲酰胺(0.29克,1.4毫摩尔)、10毫升四氢呋喃、氢化钠(0.06克,1.4毫摩尔)室温搅拌半小时后,加入1-(3,5-二氯-2-吡啶基)-3-溴-1H-吡唑-5-甲酰氯(0.50克,1.4毫摩尔),室温搅拌3小时。将反应液倾入100毫升水中,用2×100毫升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后浓缩,残余物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1∶2),得0.32克白色固体,收率:43%。
1H NMR(300MHz,CDCl3):10.24(br s,1H),7.39(d,1H),7.87(d,1H),7.63(d,1H),7.58(d,1H),7.18(s,1H),6.50(d,1H),2.93(d,3H)。
实例2、化合物24的制备
(1)、3,5-二氯-2-肼基吡啶的合成
向500毫升反应瓶中依次加入2,3,5-三氯吡啶(20.00克,0.110摩尔)、80%水合肼(34.30克,0.550摩尔)和200毫升二氧六环,回流温度下搅拌20小时。反应液冷却过夜,有白色晶体析出,过滤,干燥后得固体14.00克,收率:72%,熔点:187-189℃。
1H NMR(300MHz,DMSO-d6):8.12(d,1H),7.84(d,1H)。
(2)、1-(3,5-二氯-2-吡啶基)-5-(2-呋喃基)-3-三氟甲基-1H-吡唑的合成
向250毫升反应瓶内加入4,4,4-三氟-1-(2-呋喃基)丁烷-1,3-二酮(5.50克,26.7毫摩尔)、3,5-二氯-2-肼基吡啶(4.75克,26.7毫摩尔),加入冰醋酸(100毫升),加热回流,反应完全,减压蒸尽溶剂,加入乙酸乙酯(300毫升),水(150毫升)分液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50毫升)、饱和氯化钠溶液(150毫升)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尽溶剂,残余物通过柱色谱分离(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1∶5)得5.66克黄色油状物,收率61%。
1H NMR(300MHz,CDCl3):8.51(d,1H),7.97(d,1H),7.36(d,1H),6.91(s,1H),6.38(dd,1H),6.14(d,1H)。
(3)、1-(3,5-二氯-2-吡啶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甲酸的合成
向100毫升反应瓶内加入1-(3,5-二氯-2-吡啶基)-5-(2-呋喃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47克,4.22毫摩尔)、丙酮(10毫升)、高锰酸钾(3.33克,21.1毫摩尔)的水溶液(10毫升),加热至65℃,反应4小时。反应完全后,过滤,滤饼用热的氢氧化钾溶液洗(10%,10毫升),向滤液中加入乙酸乙酯(80毫升),水(100毫升)分液萃取,水层用盐酸调节pH值至2-3,加入乙酸乙酯(200毫升)分液萃取,有机层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0毫升)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尽溶剂得目标物0.80克黄色油状物,收率:58%。
1H NMR(300MHz,CDCl3):8.48(d,1H),7.96(d,1H),7.34(s,1H)。
(4)、1-(3,5-二氯-2-吡啶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甲酰氯的合成
向100毫升反应瓶中依次加入1-(3,5-二氯-2-吡啶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甲酸(0.40克,1.22毫摩尔)、二氯甲烷10毫升和草酰氯(0.31克,2.44毫摩尔),再滴入5滴N,N-二甲基甲酰胺,有大量气体生成。室温搅拌反应8小时后将反应液减压浓缩至干,再加入30毫升甲苯,减压浓缩后得0.42克黄色固体,收率:100%。
(5)、化合物24的合成
向100毫升反应瓶中加入2-氨基-5-溴-3-甲基-N-甲基苯甲酰胺(0.37克,1.45毫摩尔)、10毫升N,N-二甲基甲酰胺、氢化钠(0.06克,1.45毫摩尔)室温搅拌半小时后,加入1-(3,5-二氯-2-吡啶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甲酰氯(0.5克,1.45毫摩尔),室温搅拌3小时。将反应液倾入100毫升水中,用2×100毫升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后浓缩,残余物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1∶2),得0.19克白色固体,收率:23%。
1H NMR(300MHz,DMSO-d6):10.88(s,1H),8.59(d,1H),8.46(d,1H),8.37(d,1H),8.31(d,1H),7.89(d,1H),7.79(s,1H),2.67(d,3H)。
按照以上方法可以制备本发明通式I中其他化合物。
部分化合物的1H NMR(300MHz,CDCl3)δ(ppm)数据如下:
化合物3:10.06(br s,1H),8.40(d,1H),7.88(d,1H),7.79-7.81(m,1H),7.64-7.66(m,1H),7.16(s,1H),6.28(br s,1H),2.95(s,3H)。
化合物4(DMSO-d6):10.79(s,1H),8.55-8.41(m,3H),8.00-7.90(m,1H),7.79(s,1H),7.45(s,1H),1.52(s,3H)。
化合物5(DMSO-d6):10.37(s,1H),8.40(d,1H),7.87(d,1H),7.51(d,1H),7.39(d,1H),7.37(s,1H),3.01(s,3H),2.81(s,3H)。
化合物6:10.24(br s,1H),8.40(d,1H),7.87(d,1H),7.70(s,1H),7.64(s,1H),7.15(s,1H),6.26-6.30(m,1H),3.45-3.41(m,2H),1.04-0.98(m,3H)。
化合物7(DMSO-d6):10.73(s,1H),8.53(d,1H),8.41(br s,1H),8.37(d,1H),8.14(d,1H),7.93(d,1H),7.44(s,1H),3.43-3.39(m,3H),3.20(t,2H)。
化合物9:10.27(br s,1H),8.39(d,1H),7.86(d,1H),7.64(d,1H),7.60(d,1H),7.20(s,1H),6.38-6.40(m,1H),3.21-3.17(m,2H),1.82-1.80(m,1H),0.96-0.93(m,6H)。
化合物10:9.99(s,1H),8.40(d,1H),7.91(d,1H),7.87(d,1H),7.66(d,1H),7.15(s,1H),5.98(d,1H),4.17-4.14(m,1H),1.29-1.26(m,6H)。
化合物12:10.18(s,1H),8.40(d,1H),7.87(d,1H),7.72(d,1H),7.62(d,1H),7.13(s,1H),6.02(br s,1H),3.78-3.89(m,1H),1.443-1.412(m,4H),0.902-0.827(m,6H)。
化合物13:10.10(br s,1H),8.41(d,1H),7.88(d,1H),7.76(d,1H),7.61(d,1H),7.13(s,1H),6.32(br s,1H),2.87-2.80(m,1H),0.92-0.81(m,2H),0.62-0.58(m,2H)。
化合物17:10.20(s,1H),8.40(d,1H),7.88(d,1H),7.71(s,1H),7.63(s,1H),7.07(s,1H),6.36-6.39(m,1H),2.97-2.95(m,3H)。
化合物18(DMSO-d6):10.82(s,1H),8.57(d,1H),8.54(d,1H),8.47(d,1H),8.02(d,1H),7.81(s,1H),7.42(s,1H),2.70(d,3H)。
化合物20:9.86(br s,1H),8.41(d,1H),7.88(d,1H),7.77(s,1H),7.70(s,1H),7.01(s,1H),6.47(br s,1H),4.16-4.15(m,2H),3.09(s,1H)。
化合物21:10.08(br s,1H),8.42(d,1H),7.90(d,1H),7.78(d,1H),7.63(d,1H),7.06(s,1H),6.34(br s,1H),2.82-2.80(m,1H),0.90-0.87(m,2H),0.74-0.63(m,2H)。
化合物25:10.37(s,1H),8.42(d,1H),7.90(d,1H),7.72(d,1H),7.89(d,1H),7.43(s,1H),6.24(d,1H),2.97(d,3H)。
生物活性测定
实例3、杀虫活性的测定
杀桃蚜活性的测定
根据待测化合物的溶解性,原药用丙酮或二甲亚砜溶解,然后用1%的吐温80溶液配制成所需浓度的待测液50毫升,丙酮或二甲亚砜在溶液中的含量不超过10%。
取直径6厘米培养皿,皿底覆一层滤纸,并滴加适量自来水保湿。从培养桃蚜的甘蓝植株上剪取大小适宜(直径约3厘米)且长有15~30头蚜虫的甘蓝叶片,去除有翅蚜及叶片正面的蚜虫,调查基数后,叶背向上置于培养皿内,用手持式airbrush喷雾器进行喷雾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处理后置于标准观察室内,48小时后调查存活虫数,计算死亡率。
部分供试的化合物中,下列化合物在浓度为100ppm时对桃蚜的防治效果较好,死亡率在80%以上:2、3、4、7、10、17、18、20、24。
按照以上方法,选取化合物2、4、18和已知化合物KC(WO2004067528A1中的化合物98号)进行了杀桃蚜活性的平行测定。试验结果见表2。
表2:化合物2、4、18与已知化合物KC杀桃蚜活性平行比较(死亡率,%)
Claims (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2123826A CN102285964B (zh) | 2010-06-21 | 2010-06-21 | 氰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2123826A CN102285964B (zh) | 2010-06-21 | 2010-06-21 | 氰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85964A CN102285964A (zh) | 2011-12-21 |
CN102285964B true CN102285964B (zh) | 2013-11-27 |
Family
ID=45332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123826A Active CN102285964B (zh) | 2010-06-21 | 2010-06-21 | 氰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2859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72025A (zh) * | 2013-12-03 | 2015-06-03 | 广西新方向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含四氯虫酰胺的药肥组合物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98435A (zh) * | 2007-04-30 | 2008-11-05 |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 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CN101333213A (zh) * | 2008-07-07 | 2008-12-31 |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 1-取代吡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2010
- 2010-06-21 CN CN2010102123826A patent/CN10228596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98435A (zh) * | 2007-04-30 | 2008-11-05 |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 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CN101333213A (zh) * | 2008-07-07 | 2008-12-31 |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 1-取代吡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85964A (zh) | 2011-1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33213B (zh) | 1-取代吡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1875633B (zh) | 吡唑基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JP4861826B2 (ja) | 2−ピリジニルエチルベンズアミド誘導体 | |
JP6139033B2 (ja) | ピラゾリルアミド化合物、及びその使用 | |
CN102285963B (zh) | 3-甲氧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CN110357862A (zh) | 含喹唑啉二酮片段的吡唑类衍生物及其应用和一种农药除草剂 | |
CN103641782B (zh) | 一种吡唑酰腙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6243039B (zh) | 含1-甲基-3-乙基-4-氯-5-甲酰基吡唑结构的吡唑肟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6432081B (zh) | 含4-氯-3-乙基-1-甲基吡唑结构的吡唑肟醚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4193681A (zh) | 4-氯-3-乙基-1-甲基-n’-(2-取代苯氧乙酰基)-1h-吡唑-5-碳酰肼类化合物的制备与应用 | |
CN102285965B (zh) | N-(氰基烷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3130771A (zh) | 6-取代苯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 |
AU2016218073B2 (en) | 2-oxo-3,4-dihydroquinoline compounds a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
CN102285964B (zh) | 氰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CN113549053B (zh) | 一种吡唑喹(唑)啉醚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5712973B (zh) | 一种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9232534B (zh) | 含杂环二芳胺基吡唑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09553615B (zh) | 一种嘧啶盐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 |
CN106831488A (zh) | 一种5-(3,4-二取代苯基)-1,3-环己二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EP3733660B1 (en) | N-alkyl-n-cyanoalkylbenzamide compound and use thereof | |
CN103833744B (zh) | 1‑乙基吡唑基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3833667A (zh) | 苯基噻唑基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CN1927811B (zh) | 一种4-苯甲酸基丁烯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6831646B (zh) | 噻二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应用 | |
CN106831752A (zh) | 一种含噻二唑四氟丙氧基吡啶连吡唑酰胺类化合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22 Address after: 110021 Liaodong Road, Tiexi District, Liaoning, No. 8-1, No. Patentee after: SHENYANG SINOCHEM PESTICIDE CHEM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31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the door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main street, No. 28 Patentee before: Sinochem Corporation Patentee before: Sheny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