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73267B - 控制站、移动台、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控制站、移动台、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73267B
CN102273267B CN200980153717.7A CN200980153717A CN102273267B CN 102273267 B CN102273267 B CN 102273267B CN 200980153717 A CN200980153717 A CN 200980153717A CN 102273267 B CN102273267 B CN 1022732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velling carriage
control station
access network
transmission path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37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73267A (zh
Inventor
新本真史
直江宏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73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3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73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32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04W36/14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26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agreed or negotiated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Abstract

在执行从接入网B到接入网A的切换时,UE 10向MME 30发送附接请求。MME 30基于所述附接请求,在第一接入网上建立承载。UE 10请求MME 30建立保证流所需的QoS的特定承载。MME 30接收针对建立特定承载的请求,建立保证所述流的QoS的特定承载,并建立用于在UE 10和PGW 20之间执行流的通信的路径。这使得移动台能够在移动台执行切换时,从多个流中选择特定流,并直接切换至承载通信路径,从而提供了能够在维持通信质量的同时实现切换的移动通信系统等。

Description

控制站、移动台、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站等,通过移动台和路径对其进行设置,所述移动台能够与第一接入网和与所述第一接入网不同的第二接入网相连,所述第一接入网能够建立承载传输路径,所述承载传输路径保证预定的QoS;以及所述路径用于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执行多个流的通信。所述控制站包括:附接请求接收设备,接收附接请求,以使所述移动台执行从所述第二接入网到所述第一接入网的切换;以及承载建立装置,当接收到所述附接请求时,在所述第一接入网上建立承载。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各种已知技术,用于控制移动台在不同网络之间(例如,在3GPP标准网络和WLAN之间等)的切换。
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2中定义了传统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移动控制(切换)。下面,将参照图13来描述传统移动通信系统。图13中的移动通信系统9是非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例。
在图13的移动通信系统9中,多个接入网(接入网A、接入网B)与核心网相连。UE(用户设备、移动台)910经由接入网也与核心网相连。UE 910能够通过接入网A或接入网B与核心网相连。
此处,接入网A是可以设置QoS的通信路径,例如由3GPP标准定义的网络。假定接入网A是与UE 910相连的eNB(基站)950。UE 910经由eNB 950和网关SGW(服务GW)940与核心网相连。
此外,在核心网中安装向UE 910转发通信数据的PGW(分组数据网关:控制站)920。PGW 920经由SGW 940与接入网A相连。
此外,假定核心网是MME(移动性管理实体:管理站)930,该MME(移动性管理实体)930从UE 910接收针对传输路径建立的请求,并控制建立EPS承载、作为位于UE 910和PGW 920之间的经由eNB 950和SGW 940的传输路径的过程。该EPS承载是位于UE 910和PGW 920之间的经由接入网A的传输路径。
另一方面,接入网B具有与UE 910相连的AR(接入路由器)960,以便通过建立基于DSMIPv6(双栈MIPv6)的传输路径,经由AR 960将UE 910与核心网中的PGW 920相连(例如,参见非专利文献3)。
UE 910通过传输路径(DSMIPv6传输路径或EPS承载),与PGW920相连。在位于另一通信端的UE处,建立类似的传输路径,以便使用经由PGW 920的相应通信路径来执行UE之间的通信。
此外,存在与以下情况相关的已定义的切换步骤,所述情况为:通信改变成经由接入网A的承载传输路径以继续通信,所述改变前的通信为UE 910通过经由接入网B的DSMIPv6传输路径进行发送/接收。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TS 23.402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non-3GPPacceses
非专利文献2:TS 23.401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enhancements for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 Network(E-UT RAN)access
非专利文献3:Mobile IPv6 Support for Dual Stack Host and Routers,sdraft-ietf-next-memo-v4traversal-05.txt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当不存在必需宽带通信的应用时,传统移动通信系统(分组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路径的传输容量是低速的。因此,不需要执行复杂的控制,以针对每一个应用提供分配了该应用所需带宽的单独的通信路径。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爆发性扩展,应用也变得更多样化。各种类型的应用已变为一般应用,比如不需要确保等于或大于预定值的带宽的WEB接入、FTP等等;不需要大带宽,但是需要具有最小带宽的语音通信等等;以及如果不确保大带宽则难以操作的应用,如视频分发等。
如果能够依照应用的特性来确保针对该应用的传输路径,则可以避免向不需要具有大带宽的应用分配具有过大带宽的传输路径,并且还可以向确实需要具有大带宽的应用分配足够大的带宽,从而可以更高效地使用频带。
同样,在上述传统技术中,已提供了通过建立承载作为满足应用所需QoS级别的通信路径来执行通信的方案,从而建立了同时满足高效频带利用和维持通信质量的技术。
然而,在UE经由一个具有QoS保证功能的接入网和多个具有QoS保证功能的接入网与核心网相连的网络中,在保持质量的同时执行切换功能的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上述传统技术中,当正在通过经由接入网B的DSMIPv6传输路径执行通信的UE 910执行到接入网A的切换时,必须首先建立承载作为经由接入网A的通信路径,并将UE 910正在进行的所有通信从DSMIPv6通信路径一次改变到该承载通信路径。
此处,可以假设UE 910正在通过DSMIPv6通信路径执行多个通信流的情形。流是可以基于应用或位于另一端的通信方来标识的通信类别。例如,可以将应用(比如语音通信或WEB接入)标识为不同的流。
在传统切换中,对于流,不控制UE 910和PGW 920的通信路径,并且必须通过在切换时立刻改变所有通信路径来切换UE的所有流。具体地,当从以下状态(即,通过DSMIPv6传输路径实现语音通信流“a”和WEB接入流“b”)执行切换时,首先建立承载作为经由接入网A的通信路径,然后将UE 910和PGW 920中的针对流“a”和流“b”的通信路径从DSMIPv6传输路径改变到承载传输路径,以实现切换。即,不能同时保持承载通信路径和DSMIPv6传输路径。
接入网A和接入网B可以由不同的接入网(比如LTE(长期演进)、无线LAN等等)来构建,这些网络在传输速率、QoS的存在与否以及其他性能方面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取决于每一个应用的属性,应用在所需传输速率、QoS的必要性以及其他特性方面是不同的。相应地,取决于流,适合的接入网是不同的,但是在现有技术中,不存在针对流控制传输路径的手段,使得不可能单独切换特定流。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被定义为要经由接入网A建立的传输路径的承载的是:不保证QoS且不针对特定流的缺省承载(EPS承载1),以及针对特定流保证QoS的特定EPS承载(EPS承载2)。
然而,由于在现有技术中不可能以流为单位执行切换,因此不对QoS给予考虑。当执行从DSMIPv6传输路径的切换时,必须建立缺省承载,然后执行到缺省承载的切换。可以在通过缺省承载的通信继续进行后建立特定EPS承载,使得通过特定EPS承载的通信成为可能,所述特定EPS承载满足流所需的QoS。然而,由于必须使用不满足QoS级别的缺省承载来临时地执行通信,将出现以下问题(即,此时流的质量显著下降)。
采用上述方式,在现有技术中,不可能以流为单位来执行到能够执行承载通信的接入网的切换,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使可以建立支持QoS的承载,也不可能实现到维持其QoS的承载的流切换。
考虑到上述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等,其中,移动台执行切换,从多个流中选择特定流,并直接切换至承载通信路径,以能够在保持通信质量的同时实现切换。
解决问题的手段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控制站是一种控制站,通过移动台和路径对其进行设置:所述移动台能够与第一接入网和与所述第一接入网不同的第二接入网相连,所述第一接入网能够建立承载传输路径,所述承载传输路径保证预定的QoS;以及所述路径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接入网执行多个流的通信,所述控制站包括:承载建立装置,用于在所述控制站从所述移动台接收到针对从所述第二接入网切换到所述第一接入网的切换请求时,在所述第一接入网上建立承载;特定承载建立装置,从所述移动台接收特定承载建立请求,并基于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请求,建立保证流的QoS的特定承载,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请求包括与QoS得到保证的所述流相关的信息;以及路径设置装置,在所述特定承载上建立路径,以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之间执行流的通信。
本发明的控制站的特征在于:针对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请求中包括的所述流之外的流,通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上设置的路径继续通信。
本发明的控制站的特征在于:当切换后所述移动台发送的位置注册请求包括与QoS得到保证的流相关的信息时,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装置建立所述特定承载。
本发明的控制站的特征在于:管理站与所述第一网络相连,所述管理站从所述移动台接收附接请求作为切换请求,并根据所述附接请求向所述控制站发送承载建立请求,以及当从所述管理站接收到所述承载建立请求时,所述承载建立装置在所述第一接入网上建立承载。
本发明的控制站的特征在于:管理站与所述第一网络相连,所述管理站从所述移动台接收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请求,并向所述控制站发送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请求,以及当从所述管理站接收到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请求时,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装置建立保证所述流的QoS的特定承载。
本发明的控制站是一种控制站,通过移动台和路径对其进行设置,所述移动台能够与第一接入网和与所述第一接入网不同的第二接入网相连,所述第一接入网能够建立承载传输路径,所述承载传输路径保证预定的QoS;以及所述路径用于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执行多个流的通信,所述控制站包括:切换请求接收装置,接收切换请求,以使所述移动台执行从所述第二接入网到所述第一接入网的切换,所述切换请求包括与QoS得到保证的流相关的信息;特定承载建立装置,基于所述切换请求,建立保证所述流的QoS的特定承载;以及路径设置装置,在所述特定承载上建立路径,以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之间执行流的通信的。
此外,本发明的移动台是一种移动台,能够与第一接入网和与所述第一接入网不同的第二接入网相连,所述第一接入网能够建立承载传输路径,所述承载传输路径保证预定的QoS,并且所述移动台通过路径来设置,所述路径用于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和控制站执行多个流的通信,所述移动台包括:切换请求发送装置,当所述移动台从所述第二接入网切换到所述第一接入网时,向所述控制站发送切换请求;以及特定承载请求装置,用于请求所述控制站建立保证流所需的QoS的特定承载。
本发明的移动台的特征在于:发送由所述切换请求发送设备发送的附接请求,所述附接请求包括与QoS得到保证的流相关的信息。
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台,能够与第一接入网和与所述第一接入网不同的第二接入网相连,所述第一接入网能够建立承载传输路径,所述承载传输路径保证预定的QoS;以及控制站,通过路径来设置,所述路径用于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执行多个流的通信,所述控制站包括:承载建立装置,用于在所述控制站从所述移动台接收到执行从所述第二接入网切换到所述第一接入网的切换请求时,在所述第一接入网上建立承载,所述移动台包括:切换请求发送装置,当所述移动台执行从所述第二接入网到所述第一接入网的切换时,向所述控制站发送所述切换请求;以及特定承载请求装置,用于请求所述控制站建立保证流所需的QoS的特定承载,所述控制站还包括:特定承载建立请求接收装置,用于接收特定承载建立请求,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请求包括与QoS得到保证的流相关的信息;特定承载建立装置,用于基于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请求,建立保证所述流的QoS的特定承载;以及路径建立装置,用于在所述特定承载上建立路径,以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之间执行流的通信。
本发明的一种移动通信方法是一种移动通信方法,包括:移动台,能够与第一接入网和与所述第一接入网不同的第二接入网相连,所述第一接入网能够建立承载传输路径,所述承载传输路径保证预定的QoS;以及控制站,通过路径来设置,所述路径用于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执行多个流的通信,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所述移动台执行从所述第二接入网到所述第一接入网的切换时,所述移动台向所述控制站发送切换请求;所述控制站基于所述切换请求在所述第一接入网上建立承载;所述移动台请求所述控制站建立保证流所需的QoS的特定承载;所述控制站接收针对所述特定承载的请求,并建立保证所述流的QoS的特定承载;以及在所述特定承载上建立路径,以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之间执行流的通信。
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所述控制站通过移动台和路径来进行设置:所述移动台能够与第一接入网和与所述第一接入网不同的第二接入网相连,所述第一接入网能够建立承载传输路径,所述承载传输路径保证预定的QoS;以及所述路径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接入网执行多个流的通信。所述控制站在从所述移动台接收到针对从所述第二接入网切换到所述第一接入网的切换请求时,在所述第一接入网上建立承载;从所述移动台接收特定承载建立请求,并基于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请求,建立保证流的QoS的特定承载,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请求包括与QoS得到保证的所述流相关的信息;以及在所述特定承载上建立路径,以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之间执行流的通信。
相应地,在切换时,可以不通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建立的承载,而通过在特定承载上建立的路径,使QoS得到保证的流处于通信状态。
根据本发明,针对所述特定承载建立请求中包括的所述流之外的流,通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上设置的路径继续通信。相应地,可以通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和所述第二接入网上设置路径来执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示意本实施例中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方案的图。
图2是用于示意本实施例中的UE(移动台)的配置的图。
图3是用于示意本实施例中的PGW的配置的图。
图4是用于示意本实施例中的流管理表的一个数据配置示例的图。
图5是用于示意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路径建立过程的图。
图6是用于示意第一实施例中的处理流的图。
图7是用于示意第一实施例中的流管理表的一个数据配置示例的图。
图8是用于示意第一实施例中的处理流的图。
图9是用于示意第一实施例中的PGW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用于示意第二实施例中的处理流的图。
图11是用于示意第三实施例中的处理流的图。
图12是用于示意第四实施例中的处理流的图。
图13是用于示意传统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方案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UE
100控制器
110第一收发机
120第二收发机
130存储器
132流管理表
140承载建立处理器
150DSMIPv6处理器
160分组收发机
20PGW
200控制器
210收发机
230存储器
232流管理表
240承载建立处理器
250DSMIPv6处理器
260分组收发机
30MME
40SGW
50eNB
60AR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见附图,详细描述应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例。
[1、网络配置]
首先,将参照图1来描述本实施例的网络配置。图1是用于示意当应用本发明时移动通信系统1的整体方案的图。如该图所示,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接入网A和接入网B与核心网相连。此处,假定接入网A和接入网B是不同的网络;例如,假定接入网A是3GPP标准化网络,同时假定接入网B是非3GPP网络(例如DSMIPv6)。
首先,UE 10(移动台:用户设备)经由多个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相连。接入网A包括与UE 10相连的以及经由网关(SGW 40)与核心网相连的基站(eNB 50)。
核心网安装有GW(PGW 20),该GW将从其他移动台发送的通信数据转发至移动台并与SGW 40相连。此外,核心网安装有管理装置(MME 30),该管理装置从UE 10接收针对传输路径建立的请求,并控制建立承载(EPS承载)作为位于UE 10和PGW 20之间的经由eNB 50和SGW 40的传输路径的过程。EPS承载是位于UE 10和PGW 20之间经由接入网A的支持QoS的传输路径。
接入网B安装有与UE 10相连的接入路由器(AR 60),使得UE 10通过建立基于DSMIPv6的传输路径,经由AR 60与核心网中的PGW 20相连。
接入网A是例如LTE(长期演进),LTE是由移动电话网络的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所定义的无线接入网。接入网B是诸如无线LAN、WiMAX等的接入网。核心网基于由3GPP定义的SAE(系统架构演进)。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的使用分组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UE10通过经由接入网A的支持QoS的承载的传输路径以及通过经由接入网B的基于DSMIPv6的传输路径,与核心网相连。
[2.设备配置]
随后,将参照附图来简要描述每一个装置配置。此处,SGW 40、MME 30、eNB 50和AR 60具有与SAE中的传统设备相同的配置,因而省略详细描述。
[2.1UE配置]
首先,将使用图2中的框图来描述作为移动台的UE 10的配置。此处,假定同时经由多个接入网与核心网相连的终端(比如移动终端、PDA等等)作为UE 10的特定示例。
如图2所示,UE 10包括控制器100、第一收发机110、第二收发机120、存储器130、承载建立处理器140、DSMIPv6处理器150和分组收发机160。
控制器100是用于控制UE 10的功能单元。控制器100读出并执行在存储器130中存储的各种程序,以实现过程。
第一收发机110和第二收发机120是用于使UE 10能够接入每一个接入网的功能单元。第一收发机110是用于连接至接入网A的功能单元,并且第二收发机120是用于连接至接入网B的功能单元。外部天线分别与第一收发机110和第二收发机120相连。
存储器130是用于存储程序、数据等的功能单元,所述程序和数据对于UE 10执行各种类型操作是必须的。存储器130还存储用于存储流信息的流管理表132,所述流信息用于与用于传输的传输路径相关联地标识应用。当分组收发机160发送数据时,参考该流管理表132,以针对每一个流选择传输路径,从而从对应于传输路径的收发机发送数据。
此处,图4(a)示出了该流管理表的一个数据配置示例。如图4(a)所示,将流(例如“流1(TFT1,FlowID1)”)与传输路径(例如,“DSMIPv6传输路径”)相对应地加以存储。
承载建立处理器140是执行以下过程(即,通过SGW 40,建立EPS承载,作为经由接入网A到PGW 20的通信路径)的功能单元。
DSMIPv6处理器150是用于建立基于DSMIPv6的传输路径以经由接入网B连接核心网的功能单元。分组收发机160是发送和接收特定数据(分组)的功能单元。该单元将从上层接收的数据分解为要发送的分组。该单元还实现将接收到的分组传输至上层的功能。
[2.2、PGW配置]
接下来,将基于图3来描述本实施例中的PGW 20的配置。PGW 20包括控制器200、收发机210、存储器230、承载建立处理器240、DSMIPv6处理器250和分组收发机260。
收发机210是与路由器或交换机连线以发送和接收分组的功能单元。例如,该单元使用以太网(注册商标)来执行发送和接收,所述以太网通常用作网络连接系统等。
存储器230是用于存储程序、数据等的功能单元,所述程序和数据对于PGW 20执行各种操作是必须的。存储器230还存储用于存储流信息的流管理表232,所述流信息用于与用于传输的传输路径相关联地标识应用。当分组收发机260发送数据时,参考该流管理表232,以针对每一个流选择传输路径,从而从对应于传输路径的收发机发送数据。
此处,图4(b)示出了该流管理表的一个数据配置示例。如图4(b)所示,将流(例如“流1(TFT1,FlowID1)”)与传输路径(例如,“DSMIPv6传输路径”)相对应地加以存储。
承载建立处理器240是执行以下过程(即,通过SGW 40,建立EPS承载,作为经由接入网A到UE 10的通信路径)的功能单元。
DSMIPv6处理器250是用于建立基于DSMIPv6的传输路径以经由接入网B连接UE 10的功能单元。分组收发机260是发送和接收特定数据(分组)的功能单元。
[3.通信路径建立过程]
接下来,在图1所示的网络中,将使用图5中的序列图来描述当UE10经由接入网B连接核心网以建立DSMIPv6通信路径时UE 10、AR 60和PGW 20的过程。此处,UE 10经由与接入网B相连的第二收发机120来发送和接收控制信息,以实现该过程。
(1)首先,UE 10执行从接入网B获取本地IP地址的认证过程(S100)。如传统地针对DSMIPv6进行的方法那样,通过组合UE 10和AR 60之间的过程以及AR 60和PGW 20之间的过程来执行该过程。AR60是安装在UE 10的覆盖区域中的,并且AR 60是与UE 10相连的AR。PGW 20是基于UE 10之前保有的信息来选择的实体。由PGW 20或AR60使用诸如UE 10的标识信息、订户数据等,基于服务策略,来执行认证和接入许可过程。
(2)然后,如DSMIPv6的传统方法一样,由AR 60向被授权和许可接入的UE 10分配本地IP地址(S102)。所分配的本地IP地址是IPv4或IPv6地址,并用作DSMIPv6的CoA(转交地址)。基于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DHCP或无状态IP地址分配过程来实现该分配方法。
(3)实现用于建立安全关联以在UE 10和PGW 20之间发送/接收经加密的DSMIPv6控制消息的建立过程(S104)。遵循传统的DSMIPv6技术,基于IKEv2、EAP等来执行该过程。
在该步骤,PGW 20通知UE 10IPv6地址或IPv6网络前缀。UE 10将所分配的IPv6地址设置为HoA(归属地址)。当分配网络前缀时,基于该网络前缀产生HoA。通过该过程,UE 10变为能够使用经加密的控制消息,向PGW 20安全地执行位置注册过程。
(4)UE 10向PGW 20发送在DSMIPv6中定义的位置注册请求(S106)。该消息包括UE 10的标识信息、UE 10的HoA和作为位置信息的CoA。UE 10还可以通过该基于DSMIPv6的消息,发起分配IPv4地址格式的HoA的请求。
此处,UE 10发送包括流信息在内的位置注册请求,针对所述请求,使用所要产生的DSMIPv6传输路径来执行通信。所述流信息是使得能够在应用之间进行区分的信息,并且可以使用由IP地址、端口号、协议号形成的TFT(业务流模板)。
此外,当UE 10和PGW 20事先共享“TFT”和“流ID”以标识TFT时,可以使用流ID作为流信息。此外,位置注册请求可以包括多个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发送的请求包括:由TFT1标识的流以及由TFT2标识的流。例如,流1可以针对诸如语音通信等应用,并且流2可以针对诸如WEB接入等应用。
(5)PGW 20建立DSMIPv6传输路径,并向UE 10发送位置注册响应(S108)。位置注册响应包括HoA和CoA。还可以通过(4)中的请求(S106处的请求)来分配具有IPv4地址格式的HoA。此外,已接收到位置注册响应的UE还完成传输路径建立过程。
(6)UE 10和PGW 20开始通过已建立的DSMIPv6传输路径进行数据发送/接收(S110)。即,在DSMIPv6传输路径中,在PGW 20和UE 10之间建立路径。
通过上述步骤,在UE 10和PGW 20之间建立DSMIPv6传输路径。在PGW 20中,通过使流对应于通过DSMIPv6所建立的传输路径,来控制用于发送UE 10的流的传输路径,如图4(b)所示。具体地,流1和流2被控制为,通过DSMIPv6传输路径向UE 10发送。
类似地,在UE 10中,通过使流对应于通过DSMIPv6所建立的传输路径来控制用于发送UE 10的流的传输路径,如图4(a)所示。具体地,流1和流2被控制为,通过DSMIPv6传输路径向UE 10发送。在UE 10和PGW 20中,当发送分组时,通过参考流管理表来选择对应于发送数据的流的传输路径,从而发送分组。在UE 10的另一端实现相同的过程,通过PGW 20使得移动台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
之后,如果需要通过DSMIPv6传输路径进行附加流的通信,可以通过实现添加了流信息的位置注册过程,来执行流的注册。
[4.切换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当移动台从接入网B切换到接入网A时的过程。
[4.1第一实施例]
首先,将参照图6至9来描述第一实施例。
[4.1.1附接类型1的情况]
首先,将参照图6来给出描述。作为切换时的初始状态,UE 10正在通过经由接入网B的DSMIPv6传输路径来执行流1和流2的通信(S200)。在切换时,UE 10进入接入网A的基站(eNB 50)的覆盖区域,并执行切换过程,以经由第一收发机110发送/接收控制消息。
(1)遵循传统方法,UE 10发送切换请求。具体地,UE 10首先向MME 30发送附接请求(S202)。附接请求包括用于认证UE 10并许可接入的与UE 10相关的标识信息。其还包括用于标识要连接的PGW20的接入点名称(APN)。
此处,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之处在于:UE 10能够通过使用附接请求的信息元素,通信具有新的附接类型。该新的附接类型表示发起请求,请求切换通过另一个接入网进行通信的特定流。这指示以下请求:PGW 20将不通过缺省承载向UE 10发送分组,所述缺省承载是在传统切换过程中首先建立的传输路径。
另一方面,由于切换时的传统附接请求不执行以流为单位的控制,因此切换UE 10正在通信的所有的流。假定附接类型“1”是新的附接类型以及附接类型“2”是传统附接请求,将给出以下描述。即:
附接类型1:表示切换自另一个接入网并执行特定流的切换的附接
附接类型2:表示切换自另一个接入网并执行所有流的切换的附接。
作为通知附接类型的特定方法,在附接请求中定义新的流切换标记(下文将其称作“F标记”),使得将“F标记”设置为“开”可以指示附接类型“1”,且将“F标记”设置为“关”可以指示附接类型“2”。首先,图6示出了做出附接类型“1”的附接请求的示例。
(2)遵循传统方法,已接收到附接请求的MME 30通过执行UE 10和eNB 50之间的过程来执行认证和接入许可过程(S204)。MME 30基于在附接信息中包括的UE 10的订户标识信息等来执行认证和接入许可。
(3)MME 30针对被许可连接的UE 10执行缺省EPS承载(EPS承载1)的建立过程(S206)。通过在UE 10、eNB 50、MME 30、SGW 40和PGW 20之间发送/接收控制消息,执行遵循传统过程的过程。
具体地,已接收到附接请求的MME 30向PGW 20发送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当接收到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时,PGW 20执行建立EPS承载的过程。本文中,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包括在附接请求中包括的附接类型(在该情况下是附接类型“1”)。此处,缺省EPS承载不是满足特定流所需的QoS级别的传输路径,而是用于使得UE 10和PGW 20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的传输路径。
(4)在建立了缺省EPS承载之后,UE 10向MME 30发送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S208)。此处消息包括:作为与所要切换的流相关的信息的流标识信息及其QoS级别。流标识信息是能够对应用进行标识并可以使用TFT(业务流模板)的信息,所述TFT由IP地址、端口号和协议号形成。当UE 10和PGW 20都事先共享标识TFT的流ID时,还可以使用流ID作为流信息。这样,UE 10通知需要切换的流以及与该流相对应的QoS级别(针对该流要保证的QoS级别)。在本实施例中,指定“TFT1”,作为在流标识信息中包括的TFT。
(5)MME 30从UE 10接收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并执行特定EPS承载(EPS承载2)的建立过程(S210)。通过从MME 30向PGW 20发送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然后在UE 10、eNB 50、MME 30、SGW40和PGW 20之间发送/接收控制消息,遵循传统过程,执行用于EPS承载建立过程的过程。特定EPS承载是保证UE 10所请求的特定流所需的QoS级别的传输路径,以及使得UE 10和PGW 20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的传输路径。
(6)PGW 20通过EPS承载2的传输路径向UE 10发送流(TFT1),所述流(TFT1)是通过UE 10的请求从已通过DSMIPv6传输路径发送的UE 10的流中选择的。即,对于所选流(TFT1),在EPS承载2中建立路径,使得通过使用EPS承载2的传输路径来开始TFT1的数据发送/接收(S212)。
如上所述,尽管在传统切换中,在执行切换的过程中,必须执行一次到不满足QoS级别的缺省EPS承载的切换,然而,可以执行到保证流所必需的QoS级别的特定EPS承载的切换,而不使用缺省EPS承载。相应地,可以在不使应用的通信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切换传输路径。
具体地,UE 10通过指定流1(TFT1)来发送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以建立保证流1的QoS级别的EPS承载2。图7(a)示出了在该情况下的UE 10的流管理表132。图7(b)示出了PGW 20的流管理表132。这样,在UE 10中将流1的传输路径更新为EPS承载2,且在PGW 20中将流1的传输路径更新为EPS承载2。
在发送分组时,在UE 10和PGW 20中,通过如下方式发送分组:具体地,参考流管理表,基于发送数据来标识流,从而选择对应于流的传输路径。另一方面,使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中未包括的流2保持通过DSMIPv6传输路径进行通信。
(7)在建立了特定EPS承载之后,UE 10基于DSMIPv6,向PGW20发送位置注册请求(S214)。该消息包括UE 10的标识信息、UE 10的HoA和作为位置信息的CoA。此外,与位置注册请求一起,UE 10发送流信息,用于使用所建立的DSMIPv6传输路径执行通信。
(8)PGW 20向UE 10发送位置注册响应,以完成DSMIPv6的位置注册过程(S216)。
作为上述过程的结果,可以执行以流为单位的从接入网B到接入网A的切换,同时保持QoS。在现有技术中,当多个流处于通信中时,必须一次切换所有流。因此,不可能选择适合于每一个流的接入网(传输路径)。
相应地,作为本实施例的结果,例如,选择具有足够大带宽的接入网用于需要较大带宽的流,同时将其他接入网分配给其他流,从而可以使用更适合于流的发送路径,并且因此高效地使用资源。
此处,尽管假定在S210建立特定EPS承载之后立刻实现在PGW 20处的传输路径切换,该切换还可以由在S214和S216所示的DSMIPv6的位置注册过程来触发。
此外,虽然描述了在建立特定EPS承载(EPS承载2)之后给出位置注册请求/响应,然而还可以给出从PGW 20到UE 10的位置注册完成通知/响应。即,PGW 20向UE 10发送位置注册完成通知,所述位置注册完成通知指示完成了切换后的UE 10的位置注册。UE 10向PGW 20发送响应信号,所述响应信号对接收到位置注册完成通知进行确认。此外,PGW 20处的传输路径切换可以由从PGW 20到UE 10的位置注册完成通知/响应过程触发。
[4.1.2附接类型2的情况]
随后,将参照图8来描述附接类型是“2”时的情况。
作为切换时的初始状态,作为前述通信路径建立过程的结果,UE10正在通过经由接入网B的DSMIPv6传输路径来执行流1(TFT1)和流2(TFT2)的通信(S300)。在切换时,UE 10进入接入网A的基站(eNB50)的覆盖区域,并使用第一收发机110通过控制消息来发送切换请求,以执行切换过程。
(1)遵循传统方法,UE 10向MME 30发送附接请求作为切换请求(S302)。该附接请求包括:用于认证UE 10并许可接入的与UE 10相关的标识信息。其还包括用于标识要连接的PGW 20的接入点名称(APN)。此处,UE 10通过不包括F标记的附接类型“2”来做出附接请求。
(2)类似于附接类型“1”的(2),执行认证和接入许可过程(S304)。
(3)类似于附接类型“1”的(3),MME 30针对被许可连接的UE 10执行缺省EPS承载(EPS承载1)的建立过程(S306)。从而,在UE 10和PGW 20之间建立缺省EPS承载(EPS承载1)。即,已接收到附接请求的MME 30向PGW 20发送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包括在附接请求中包括的附接类型(在该情况下是附接类型“2”)。
(4)由于附接类型是“2”,通过EPS承载1建立针对PGW 20的流1和流2的路径。即,在EPS承载1中开始流1和流2(TFT1和TFT2)的数据发送/接收(S308)。
(5)在建立了特定EPS承载之后,UE 10向PGW 20发送位置注册请求(S310)。
(6)PGW 20向UE 10发送位置注册响应,以完成位置注册过程(S312)。
(7)在建立了缺省EPS承载之后,UE 10向MME 30发送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S314)。此处,该消息适于包括作为与流相关的信息的流标识信息和QoS级别。在本实施例中,指定“TFT1”,作为在流标识信息中包括的TFT。
(8)MME 30从UE 10接收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并执行特定EPS承载(EPS承载2)的建立过程(S316)。通过在UE 10、eNB 50、MME 30、SGW 40和PGW 20之间发送/接收控制消息,遵循传统程序执行程序。
(9)PGW 20通过EPS承载2的传输路径向UE 10发送流(TFT1),所述流(TFT1)是通过UE 10的请求从已通过EPS承载1发送和接收的UE 10的流中选择的。从而,在EPS承载2中建立针对TFT1的路径,使得通过使用EPS承载2的传输路径来开始TFT1的数据发送/接收(S318)。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将附接类型设置为“2”,即使过程是传统过程,也可以实现类似的过程,在所述传统过程中,将所有流一次转移至缺省EPS承载,之后转移至特定EPS承载。
[4.1.3控制站中的处理流程]
现在将参见图9的操作流程,描述本实施例中的、伴随承载建立的、控制站(PGW 20)中的处理。
首先,接收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步骤S10)。在本实施例中,MME 30首先从UE 10接收附接请求。MME 30向PGW 20通知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作为建立缺省EPS承载的程序。此时,保留在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中包括的附接类型。响应于该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建立缺省EPS承载,以在PGW 20和UE 10之间建立传输路径(EPS承载1)(步骤S12)。
然后,标识出由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指示的附接类型(步骤S14)。
此处,当附接类型是“1”时(步骤S14;附接类型“1”),MME30等待针对特定EPS承载的建立请求(步骤S16)。然后,当从UE 10接收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时(步骤S16;是),MME 30建立保证QoS的特定EPS承载(EPS承载2)(步骤S18)。然后,PGW 20建立由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指定的流路径(路由),并开始通信(步骤S20)。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4中附接类型是“2”时(步骤S14;附接类型“2”),PGW 20在缺省EPS承载上建立流路径(路由),并开始通信(步骤S22)。
这样,当附接类型是“2”时,PGW 20通过特定EPS承载(EPS承载1)向UE 10发送已被发送至DSMIPv6传输路径的UE 10的所有流。
然而,这与传统切换是相同的;即使当要切换的UE 10的流需要QoS级别时,也通过缺省承载来执行通信,所述缺省承载不满足对应于该流的QoS级别。即,通过不满足应用所必需的质量的传输路径来发送流,因此存在质量显著恶化的风险。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附接类型设置为“1”,可以将流从DEMIPv6传输路径切换至能够保证QoS级别的特定EPS承载(EPS承载2),而不使用缺省EPS承载。
[4.2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10来描述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网络配置和装置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因而省略详细的描述。此外,由于UE10经由接入网B与核心网相连并且建立针对流1和流2的DSMIPv6传输路径的过程也相同,因此省略该描述。
作为切换时的初始状态,UE 10正在通过经由接入网B的DSMIPv6传输路径来执行流1和流2的通信。在切换时,UE 10进入接入网A的eNB 50的覆盖区域,并使用第一收发机110通过控制消息来发送切换请求,以执行切换过程。直到建立缺省EPS承载的阶段(或S206),该切换过程与参照图6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切换过程相同。将参照图10来描述之后的过程。
(1)与第一实施例不同,UE 10向PGW 20发送对于DSMIPv6的位置注册请求。该位置注册请求需要建立特定EPS承载(S350)。此处,该位置注册请求的消息应当包括UE 10的标识信息、UE 10的HoA和作为位置信息的CoA。此外,UE 10发送包括流信息和QoS级别在内的位置注册请求,以通过要产生的DSMIPv6传输路径执行通信。
(2)已接收到位置注册请求的PGW 20实现建立指定EPS承载(EPS承载2)的过程(S352)。通过在UE 10、eNB 50、MME 30、SGW40和PGW 20之间发送/接收控制消息,遵循传统过程执行过程。该特定EPS承载是保证UE 10所请求的特定流所需的QoS级别的传输路径,以及使得UE 10和PGW 20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的传输路径。
(3)PGW 20和UE 10针对在位置注册请求中出现的流(在本实施例中是TFT1)的通信,建立路径。通过该建立,将DSMIPv6传输路径切换为特定EPS承载传输路径,以开始通信(S354)。通过DSMIPv6传输路径,继续除该流之外的流的通信。
(4)在建立了特定EPS承载之后,PGW 20向UE 10发送位置注册响应(S356)。
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在建立特定EPS承载时,可以进行对UE 10的流管理表132和PGW 20的流管理表232的更新以及切换传输路径的过程,或者还可以在完成DSMIPv6的位置注册过程时进行以上过程。
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例中,MME 30基于UE 10的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来控制执行特定EPS承载的建立,反之在本实施例中,PGW 20基于DSMIPv6的位置注册请求来控制建立。
[4.3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网络配置和装置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因而省略详细的描述。此外,由于UE 10经由接入网B与核心网相连且建立针对流1和流2的DSMIPv6传输路径的过程也相同,因此省略该描述。
作为切换时的初始状态,UE 10正在通过经由接入网B的DSMIPv6传输路径来执行流1和流2的通信。在切换时,UE 10进入接入网A的eNB 50的覆盖区域,并使用第一收发机110通过控制消息来发送切换请求,以执行切换过程。将参照图11来描述本实施例中的切换过程。
(1)起初,UE 10和PGW 20正在通过DSMIPv6传输路径发送/接收流1(TFT1)和流2(TFT2)的数据(S400)。
(2)然后,从UE 10的第一收发机110向MME 30发送附接请求(S402)。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UE 10只通过与附接相联系的附接类型“1”来请求认证过程,并且通知不需要建立缺省EPS承载。从而,MME 30在接收到附接请求时执行认证过程,但不执行建立缺省EPS承载的过程。
(3)已接收到附接请求的MME 30通过UE 10和eNB 50之间的遵循传统方法的过程,来执行认证和接入许可过程(S406)。MME 30基于附接请求中包括的UE 10的订户标识信息等,来执行认证和接入许可过程。之后,MME 30等待从UE 10接收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
(4)当被许可接入时,UE 10向MME 30发送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S408)。此处,发送的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的消息包括:作为与流相关的信息的流标识信息(TFT1)和QoS级别。
从而,实现EPS承载建立过程(S410),使得在UE 10和PGW 20之间建立特定EPS承载(EPS承载2)。然后,在已建立的EPS承载2上建立路径,使得开始“TFT1”数据的发送/接收(S412)。
此外,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S214和S216,发送/接收位置注册请求和响应(S414和S416)。在建立特定EPS承载之后的流管理表更新和传输路径切换以及其他过程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因而省略描述。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在切换时附接请求时(S402),仅执行认证过程,而不建立缺省EPS承载,然后UE 10发送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从而,相比于第一实施例,可以在不需要建立缺省EPS承载(EPS承载1)的情况下更快速地完成切换。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二实施例,在PSMIPv6位置注册请求时,可以添加流信息和QoS级别以建立特定EPS承载,取代在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时通过通知流信息和QoS级别来请求建立特定EPS承载。
此外,不用说,当通过附接类型“2”来进行附接请求时,也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传统方式一样执行切换过程。
此外,尽管描述了在建立特定EPS承载(EPS承载2)之后给出位置注册请求/响应,然而还可以给出从PGW 20到UE 10的位置注册完成通知/响应。即,PGW 20向UE 10发送位置注册完成通知,指示完成了切换后的UE 10的位置注册。UE 10向PGW 20发送响应信号,所述响应信号对接收到位置注册完成通知进行确认。此外,PGW 20处的传输路径的切换可以由从PGW 20到UE 10的位置注册完成通知/响应过程触发。
[4.4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第四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网络配置和装置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因而是省略详细的描述。此外,由于UE 10经由接入网B与核心网相连且建立针对流1和流2的DSMIPv6传输路径的过程也相同,因此省略该描述。
作为切换时的初始状态,UE 10正在通过经由接入网B的DSMIPv6传输路径来执行流1和流2的通信。在切换时,UE 10进入接入网A的eNB 50的覆盖区域,并使用第一收发机110通过控制消息来发送切换请求,以执行切换过程。此处,将参照图12来描述第四实施例中的过程。
(1)起初,UE 10和PGW 20正在通过DSMIPv6传输路径发送/接收流1(TFT1)和流2(TFT2)的数据(S500)。
(2)然后,UE 10向MME 30发送附接请求(S502)。此处,本实施例的附接请求包括用于认证UE 10和许可接入的与UE 10相关的标识信息。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所发送的附接请求包括与要切换的流相关的信息(要切换的“TFT1”和QoS级别)。
(3)已接收到附接请求的MME 30通过UE 10和eNB 50之间的遵循传统方法的过程来执行认证和接入许可过程(S504)。具体地,已接收到附接请求的MME 30向PGW 20发送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当接收到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时,PGW 20执行建立EPS承载的过程。此处,缺省EPS承载建立请求包括在附接请求中包括的与要切换的流相关的信息。
(4)类似于第三实施例的图11中的S410,MME 30实现建立到被许可连接的UE 10的特定EPS承载的过程(S506)。
从而,在UE 10和PGW 20之间建立特定EPS承载(EPS承载2)。然后,在已建立的EPS承载2上建立路径,从而开始“TFT1”的数据发送/接收(S508)。
此外,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S214和S216,发送/接收位置注册请求和响应(S510和S512)。在建立特定EPS承载之后的流管理表更新和传输路径切换以及其他过程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因而省略描述。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切换时首先建立缺省EPS承载,然后建立特定EPS承载,反之在第四实施例中,附接请求可以建立特定EPS承载。从而,相比于第一实施例,省略了建立缺省EPS承载的过程,使得可以更快速地完成切换。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二实施例,在PSMIPv6位置注册请求时,可以添加流信息和QoS级别以建立特定EPS承载,取代当特定EPS承载建立请求时通过通知流信息和QoS级别来请求建立特定EPS承载。
此外,如果附接请求不包括流信息和QoS级别时,可以执行传统切换过程。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在建立特定EPS承载(EPS承载2)之后给出位置注册请求/响应,还可以给出从PGW 20到UE 10的位置注册完成通知/响应。即,PGW 20向UE 10发送位置注册完成通知,所述位置注册完成通知指示完成了切换后的UE 10的位置注册。UE 10向PGW 20发送响应信号,所述响应信号对接收到位置注册完成通知进行确认。此外,PGW 20处的传输路径切换可以由从PGW 20到UE 10的位置注册完成通知/响应过程触发。

Claims (6)

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台,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控制站和所述移动台,
其中,
所述移动台用于经由第一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控制站间建立传输路径;
所述移动台用于当使用所述传输路径利用单一的IP地址对所述控制站执行多个流的发送/接收时,通过发送附接请求,经由第二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缺省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作为传输路径;
所述移动台用于通过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向所述控制站进一步发送位置注册请求,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特定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作为传输路径,所述位置注册请求包括流标识信息,所述流标识信息标识多个流中的一部分流;
所述移动台用于在向所述控制站发送了所述位置注册请求后,将用于对流标识信息所标识的流执行发送/接收的传输路径从经由所述第一接入网的传输路径切换至所述特定演进分组系统承载。
2.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控制站,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所述控制站和移动台,
其中,
所述控制站用于经由第一接入网在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传输路径;
所述控制站用于当使用所述传输路径利用单一的IP地址对所述移动台执行多个流的发送/接收时,根据从所述移动台发送了附接请求,经由第二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缺省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作为传输路径;
所述控制站用于通过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从所述移动台进一步接收位置注册请求,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特定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作为传输路径,所述位置注册请求包括流标识信息,所述流标识信息标识多个流中的一部分流;
所述控制站用于在从所述移动台接收到所述位置注册请求后,将用于对流标识信息所标识的流执行发送/接收的传输路径从经由所述第一接入网的传输路径切换至所述特定演进分组系统承载。
3.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控制站和移动台,
其中,
控制站和移动台用于经由第一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传输路径;
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用于当使用所述传输路径利用单一的IP地址执行多个流的发送/接收时,根据所述移动台发送了附接请求,经由第二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缺省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作为传输路径;
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用于通过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从所述移动台向所述控制站进一步发送位置注册请求,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特定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作为传输路径,所述位置注册请求包括流标识信息,所述流标识信息标识多个流中的一部分流;
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用于在所述移动台已向所述控制站发送了所述位置注册请求后,将用于对流标识信息所标识的流执行发送/接收的传输路径从经由所述第一接入网的传输路径切换至所述特定演进分组系统承载。
4.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台的通信方法,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控制站和所述移动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移动台中,经由第一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控制站间建立传输路径;
在所述移动台中,当使用所述传输路径利用单一的IP地址对所述控制站执行多个流的发送/接收时,通过发送附接请求,经由第二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缺省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作为传输路径;
在所述移动台中,通过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向所述控制站进一步发送位置注册请求,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特定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作为传输路径,所述位置注册请求包括流标识信息,所述流标识信息标识多个流中的一部分流;
在所述移动台中,在向所述控制站发送了所述位置注册请求后,将用于对流标识信息所标识的流执行发送/接收的传输路径从经由所述第一接入网的传输路径切换至所述特定演进分组系统承载。
5.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控制站的方法,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所述控制站和移动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控制站中,经由第一接入网在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传输路径;
在所述控制站中,当使用所述传输路径利用单一的IP地址对所述移动台执行多个流的发送/接收时,根据从所述移动台发送了附接请求,经由第二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缺省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作为传输路径;
在所述控制站中,通过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从所述移动台进一步接收位置注册请求,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特定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作为传输路径,所述位置注册请求包括流标识信息,所述流标识信息标识多个流中的一部分流;
在所述控制站中,在从所述移动台接收到所述位置注册请求后,将用于对流标识信息所标识的流执行发送/接收的传输路径从经由所述第一接入网的传输路径切换至所述特定演进分组系统承载。
6.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方法,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控制站和移动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控制站和移动台中,经由第一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传输路径;
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中,当使用所述传输路径利用单一的IP地址执行多个流的发送/接收时,根据所述移动台发送了附接请求,经由第二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缺省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作为传输路径;
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中,通过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从所述移动台向所述控制站进一步发送位置注册请求,经由所述第二接入网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间建立特定演进分组系统承载作为传输路径,所述位置注册请求包括流标识信息,所述流标识信息标识多个流中的一部分流;
在所述移动台和所述控制站中,在所述移动台已向所述控制站发送了所述位置注册请求后,将用于对流标识信息所标识的流执行发送/接收的传输路径从经由所述第一接入网的传输路径切换至所述特定演进分组系统承载。
CN200980153717.7A 2008-11-06 2009-11-02 控制站、移动台、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方法 Active CN1022732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85689 2008-11-06
JP2008285689 2008-11-06
PCT/JP2009/068750 WO2010053066A1 (ja) 2008-11-06 2009-11-02 制御局、移動局、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73267A CN102273267A (zh) 2011-12-07
CN102273267B true CN102273267B (zh) 2015-01-21

Family

ID=42152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3717.7A Active CN102273267B (zh) 2008-11-06 2009-11-02 控制站、移动台、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4) US8885612B2 (zh)
EP (1) EP2352339B1 (zh)
JP (1) JP5148713B2 (zh)
CN (1) CN102273267B (zh)
AU (1) AU2009312069B2 (zh)
BR (1) BRPI0921337B8 (zh)
EA (1) EA028102B1 (zh)
WO (1) WO20100530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91204A1 (en) 2008-02-18 2009-08-19 Panasonic Corporation Home agent discovery upon changing the mobility management scheme
CA2779194A1 (en) * 2009-11-06 2011-05-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gateway apparatu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8908636B2 (en) 2010-06-21 2014-1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QoS context transfer during inter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787172B2 (en) * 2010-06-21 2014-07-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QoS context transfer during inter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380505B2 (en) * 2011-08-12 2016-06-28 Ne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mobile station,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JP5798693B2 (ja) * 2011-10-03 2015-10-21 ノキア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アンド ネットワークス オサケユキチュア リバース単一無線音声通話継続性における音声ベアラ選択装置及び方法
US8982836B2 (en) * 2011-10-17 2015-03-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nimizing loss of IP context during IRAT handover
JP5917965B2 (ja) * 2012-03-19 2016-05-18 Kddi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EP2829040A4 (en) * 2012-03-23 2015-11-25 Nec Corp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N103702364B (zh) * 2012-09-27 2017-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0164929B2 (en) 2012-09-28 2018-12-25 Avaya Inc. Intelligent notification of requests for real-time online interaction via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and/or markup protocol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US9363133B2 (en) 2012-09-28 2016-06-07 Avaya Inc. Distributed application of enterprise policies to 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WebRTC) interactive session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US9294458B2 (en) 2013-03-14 2016-03-22 Avaya Inc. Managing identity provider (IdP) identifiers for 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WebRTC) interactive flow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US9369921B2 (en) * 2013-05-31 2016-06-14 Liveu Ltd. Network assisted bonding
US9980171B2 (en) 2013-03-14 2018-05-22 Liveu Ltd. Apparatus for cooperating with a mobile device
US10205624B2 (en) 2013-06-07 2019-02-12 Avaya Inc. Bandwidth-efficient archiving of real-time interactive flow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US9525718B2 (en) 2013-06-30 2016-12-20 Avaya Inc. Back-to-back virtual 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WebRTC) agent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CN104284376B (zh) * 2013-07-05 2018-09-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承载切换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US9614890B2 (en) 2013-07-31 2017-04-04 Avaya Inc. Acquiring and correlating 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WEBRTC) interactive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US9531808B2 (en) 2013-08-22 2016-12-27 Avaya Inc. Providing data resource services within enterprise systems for resource level sharing among multiple application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US10225212B2 (en) * 2013-09-26 2019-03-05 Avaya Inc. Providing network management based on monitoring quality of service (QOS) characteristics of 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WEBRTC) interactive flow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US10263952B2 (en) 2013-10-31 2019-04-16 Avaya Inc. Providing origin insight for web applications via session traversal utilities for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STUN) message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US9769214B2 (en) 2013-11-05 2017-09-19 Avaya Inc. Providing reliabl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signaling for 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WEBRTC) interactive flow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US10129243B2 (en) 2013-12-27 2018-11-13 Avaya Inc. Controlling access to traversal using relays around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TURN) servers using trusted single-use credentials
US9749363B2 (en) 2014-04-17 2017-08-29 Avaya Inc. Application of enterprise policies to 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WebRTC) interactive sessions using an enterpris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engine,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US10581927B2 (en) 2014-04-17 2020-03-03 Avaya Inc. Providing 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WebRTC) media services via WebRTC-enabled media server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US9912705B2 (en) 2014-06-24 2018-03-06 Avaya Inc. Enhancing media characteristics during 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WebRTC) interactive sessions by using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endpoint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CN105451284A (zh) * 2014-07-10 2016-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网络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US10149307B2 (en) * 2014-08-01 2018-12-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feedback between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s through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60219464A1 (en) * 2014-11-07 2016-07-2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network nodes and user equipments for improving handover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prising a 3gpp access network and a non-3gpp access network
US9843913B2 (en) 2015-06-12 2017-12-1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e911 call continuity for WiFi offload
JP2019145858A (ja) * 2016-06-30 2019-08-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制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WO2018006306A1 (zh) 2016-07-06 2018-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连接配置方法及装置
JP2019216292A (ja) * 2016-10-07 2019-12-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CPF(Control Plane Function)、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2019208089A (ja) 2016-10-07 2019-12-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CPF(Control Plane Function)、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10412648B1 (en) * 2017-01-18 2019-09-10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Idle-mode handoff control in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8924824B (zh) 2017-03-20 2020-10-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eps承载标识的分配方法、装置、smf及pcf
CN109548096B (zh) * 2017-08-11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基站、终端设备和系统
US20220030494A1 (en) * 2019-10-30 2022-01-27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fallback solution in a multi-tenant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1184A (zh) * 2006-01-09 2007-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分组数据网络的方法
CN101166296A (zh) * 2006-10-17 2008-04-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重附着方法、系统及用户设备
JP2008113227A (ja) * 2006-10-30 2008-05-15 Kyocer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08072687A1 (ja) * 2006-12-15 2008-06-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伝送路制御方法
WO2008114449A1 (ja) * 2007-03-20 2008-09-25 Fujitsu Limited ハンドオーバ処理による転送遅延を軽減できる基地局及びその方法
EP1976196A1 (en) * 2007-03-26 2008-10-01 Vodafone Group PLC Data transmis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6733B2 (ja) 2003-08-06 2010-07-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ハンドオーバ方法
WO2007043927A1 (en) * 2005-10-14 2007-04-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multi-acc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1909521A1 (en) 2006-10-02 2008-04-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for supporting quality of service over a connection lifetime
JP5031434B2 (ja) * 2007-04-26 2012-09-19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WO2009018164A2 (en) * 2007-07-27 2009-02-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mobility between non-3gpp to 3gpp networks
CN102084706B (zh) * 2008-10-14 2015-07-15 思科技术公司 通信网络中的流量均衡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1184A (zh) * 2006-01-09 2007-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分组数据网络的方法
CN101166296A (zh) * 2006-10-17 2008-04-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重附着方法、系统及用户设备
JP2008113227A (ja) * 2006-10-30 2008-05-15 Kyocer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08072687A1 (ja) * 2006-12-15 2008-06-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伝送路制御方法
WO2008114449A1 (ja) * 2007-03-20 2008-09-25 Fujitsu Limited ハンドオーバ処理による転送遅延を軽減できる基地局及びその方法
EP1976196A1 (en) * 2007-03-26 2008-10-01 Vodafone Group PLC Data transmiss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73267A (zh) 2011-12-07
EA028102B1 (ru) 2017-10-31
WO2010053066A1 (ja) 2010-05-14
EP2352339A4 (en) 2015-02-18
US10206153B2 (en) 2019-02-12
BRPI0921337B1 (pt) 2020-11-10
US10548060B2 (en) 2020-01-28
JP5148713B2 (ja) 2013-02-20
US20110206013A1 (en) 2011-08-25
EP2352339B1 (en) 2017-06-21
EA201170644A1 (ru) 2011-12-30
US8885612B2 (en) 2014-11-11
BRPI0921337B8 (pt) 2022-07-12
AU2009312069A1 (en) 2010-05-14
BRPI0921337A2 (pt) 2018-10-16
US20170353901A1 (en) 2017-12-07
US20150023322A1 (en) 2015-01-22
AU2009312069B2 (en) 2013-10-31
JPWO2010053066A1 (ja) 2012-04-05
US20190174380A1 (en) 2019-06-06
EP2352339A1 (en) 201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73267B (zh) 控制站、移动台、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方法
JP5204855B2 (ja) 制御局、移動局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7808961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EP1862027B1 (en) Handover between mobile networks
TWI491228B (zh) 多網路上無線存取之頻寬整合方法與裝置
EP1911312A1 (en) Mean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handover characteristics of radio access networks
EP1938545A1 (en) A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a method relating to access of user stations
US20120218897A1 (en) Control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gateway apparatu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4335637A (zh) 接入点检测
TW200401575A (en) Method for exchanging higher layer system information on a wireless system and automatic system selection of a wireless LANs
KR20100072236A (ko) 무선통신시스템 및 무선통신방법
EP2498544A1 (en) Control station device, mobile station device, gateway devic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5966116B1 (ja) セルラー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ユーザ機器の向上したアクセス選択方法、通信ネットワーク、及びユーザ機器の向上したアクセス選択システム
EP2063575A1 (en) Access gateway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ES2330921T3 (es) Asignacion de direcciones ip en una red de telecomunicaciones moviles.
JP4389632B2 (ja) 3g技術に基づく異種無線サービス振り分けシステム
CN101513108A (zh) 对Iu接口的通用接入
CN116567744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KR20190136707A (ko) 기지국 장치와 그 통신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