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3894A - 拍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拍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3894A
CN102263894A CN2011101172567A CN201110117256A CN102263894A CN 102263894 A CN102263894 A CN 102263894A CN 2011101172567 A CN2011101172567 A CN 2011101172567A CN 201110117256 A CN201110117256 A CN 201110117256A CN 102263894 A CN102263894 A CN 102263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graphic images
mentioned
image
shooting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1725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63894B (zh
Inventor
松本康佑
宫本直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63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3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63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3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 H04N5/772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th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the television camera being placed in the same enclos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achieving an enlarged field of view, e.g. panoramic image cap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07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static stores, e.g. stora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memo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1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拍摄装置包括:以第1视角拍摄的拍摄部件;通过拍摄部件按照规定周期连续拍摄的拍摄控制部件;设定应以第1视角拍摄的多个区域,合成拍摄控制部件多次拍摄获得的多个图像,生成对以比第1视角广的第2视角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再现的合成图像的设定部件;判断拍摄控制部件依次拍摄的拍摄图像是否是适合设定部件设定的多个区域中任意1个的拍摄图像的判断部件;在判断部件判断是适合的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将该拍摄图像与该区域建立对应记录于记录部件的记录控制部件。在存在已记录于记录部件的拍摄图像时,判断部件判断进一步由拍摄控制部件依次拍摄的拍摄图像是否是与该已记录的拍摄图像相比更适合与该已记录的拍摄图像建立对应记录的区域的拍摄图像。

Description

拍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在数码相机、具有拍摄功能的便携式电话等中,拍摄视角的界限依赖于透镜的焦点距离、拍摄元件的尺寸等装置本身所具有的硬件规格。
于是,在全景摄影等获得超过硬件规格的广角图像的情况下,具有在沿一定方向使拍摄装置移动的同时,进行连拍,将已获得的多个图像进行合成,由此生成广角图像的技术(例如,日本国JP特开2002-027312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的已有技术文献1的情况下,对于沿一个方向扩大视角的情况是有效的,然而,如果生成沿2个方向扩大的广角图像,则具有以下问题,即,难以把握应当在连拍中对哪个方向进行摄影,并且必须记录通过连拍获得的全部图像,即使具有不适合于全景合成的图像,仍必须记录,必须要求大的存储器容量。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容易而有效地获得广角图像的生成所需图像的拍摄装置。
根据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拍摄装置包括:以第1视角进行拍摄的拍摄部件;拍摄控制部件,其通过上述拍摄部件,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连续的拍摄;设定部件,其设定应当以上述第1视角进行拍摄的多个区域,以便通过对由上述拍摄控制部件的多次拍摄而获得的多个图像进行合成,从而生成对以比上述第1视角广的第2视角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再现的合成图像;判断部件,其判断由上述拍摄控制部件依次拍摄的拍摄图像是否是适合于由上述设定部件设定的多个区域中的任意1个的拍摄图像;和记录控制部件,其在由上述判断部件判断为是适合的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将该拍摄图像与该区域建立对应并记录于记录部件中,
其中,上述判断部件,在存在已记录于记录部件中的拍摄图像的情况下,还判断由上述拍摄控制部件依次拍摄的拍摄图像是否是与该已记录的拍摄图像相比,更适合于与该已记录的拍摄图像建立对应而记录的区域的拍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为用于说明该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的广角拍摄模式的概念图;
图3为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中的透镜的视角和按照广角拍摄模式获得的合成图像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
图4为用于说明该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的广角拍摄模式中的用户操作的示意图;
图5为用于说明该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为用于说明该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动作、以及图像显示部的显示例子的流程图;
图7为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动作的概念图;
图8为表示该第2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动作、以及图像显示部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该第3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动作、以及图像显示部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10为用于说明该第2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为用于说明该第2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动作、以及图像显示部的显示例子的流程图;
图12为用于说明该第3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为用于说明该第3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动作、以及图像显示部的显示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图示例子。
A.第1实施方式
A-1.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结构的方框图。在该图中,数码相机1包括:拍摄透镜2,透镜驱动部3,光圈兼用快门4,CCD5,TG(Timing Generator)6,单元电路7,图像处理部8,CPU11,DRAM12,存储器13,闪速存储器14,图像显示部15,键输入部16,卡I/F 17,以及存储器·卡18。
拍摄透镜2包括对焦透镜、变焦透镜等,并连接有透镜驱动部3。透镜驱动部3由以下构成:分别沿光轴方向对构成拍摄透镜2的对焦透镜、变焦透镜进行驱动的电动机;以及按照来自CPU11的控制信号驱动对焦电动机、变焦电动机的对焦电动机驱动器、变焦电动机驱动器。
光圈4包括图中未示出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按照从CPU11送来的控制信号,使光圈4动作。该光圈4控制从拍摄透镜2进入的光的量。CCD(拍摄元件)5将经由拍摄透镜2、光圈4而投影的被拍摄体的光变换为电信号,作为拍摄信号而输出给单元电路7。另外,CCD5按照由TG6生成的规定频率的计时信号而被驱动。
单元电路7由以下构成:对从CCD5输出的拍摄信号进行相关二重取样并进行保持的CDS(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电路;进行该取样后的拍摄信号的自动增益调整的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电路;将该自动增益调整后的模拟的拍摄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的A/D变换器。CCD5的拍摄信号经过单元电路7,作为数字信号而送给图像处理部8。另外,单元电路7按照由TG6生成的规定频率的计时信号而被驱动。
图像处理部8进行以下处理:从单元电路7送来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像素内插处理、γ修正、亮度色差信号的生成、白平衡处理、曝光修正处理等)、图像数据的压缩·扩展(例如,JPEG格式、M-JPEG格式、或MPEG格式的压缩·扩展)的处理、将多个拍像图像进行合成的处理等。另外,图像处理部8按照由TG6生成的规定频率的计时信号而被驱动。
CPU11为控制数码相机1的各部分的单片微型计算机。特别是,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CPU11对各部分进行控制,以便按照规定周期(时间间隔),对多张图像进行连拍,并按照一部分重复的方式(例如,采用α调和)将已拍摄的多个图像合成,从而生成按照广角拍摄的1张合成图像。另外,图像合成的具体内容将在后面描述。
DRAM12用作暂时存储在由CCD5拍摄之后送给CPU11的图像数据的缓冲存储器,并且用作CPU11的工作存储器。在存储器13中记录有CPU11的数码相机1的各部分的控制所必需的程序、以及各部分的控制所必需的数据,CPU11按照该程序进行处理。闪速存储器14、存储器·卡18为保存由CCD5拍摄到的图像数据等的记录介质。
图像显示部15包括彩色LCD和其驱动电路,在处于拍摄待机状态时,将由CCD5拍摄到的被拍摄体作为直通图像而显示,在记录图像的再生时,从闪速存储器14、存储器·卡23中读取,并显示扩展后的记录图像。另外,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在广角拍摄模式中,显示将连拍的多个图像依次合成的合成图像、以及对用户引导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的记号等。键输入部16包括快门SW、变焦SW、模式键、SET键、十字键等多个操作键,将与用户的操作相对应的操作信号输出给CPU11。在卡I/F 17中经由数码相机1主体的图中未示出的卡槽,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有存储器·卡18。
图2为用于说明该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的广角拍摄模式的概念图。例如,在数码相机1中,假定拍摄图2所示的景色的情况。为了对所希望的范围的景色进行拍摄,与该数码相机1的拍摄系统的视角S相比,必须要求更广的视角。于是,在一次的拍摄中,无法拍摄全部的所希望的景色。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明确拍摄范围、拍摄视角等,按照如图3所示的那样,以图式化的方式对图2的景色进行说明。在图3中,为相对数码相机1的拍摄系统的视角S,视角S1最终生成的广视角的图像的尺寸(视角),其外侧为即使进行了拍摄也没有作为最终的图像而留存下来的区域外。
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在存储器(DRAM12)上确保图像写入用的排列。为了方便,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将其称为背景(canvas)。该背景表示所生成的广视角的合成图像所再现的拍摄范围。即,将已拍摄的多个图像按照一部分重复的方式对位而合成,写到背景中。另外,通过从已合成的图像中,提取在背景上写入图像的区域,从而生成广视角的图像。
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将在广角拍摄模式中拍摄的最初的拍摄图像作为基准图像(相当于图3的视角S的图像),将使该基准图像的纵横例如分别为2倍的大小的区域作为背景(图3的拍摄区域S1),接着,将基准图像粘贴于背景的中心处。另外,背景的大小也可在纵横2倍以外。
另外,基准图像也可不必一定为背景的中心,例如,也可为左上角、右上角等。另外,将已拍摄的多个图像按照一部分与基准图像(或合成图像)重复的方式对位而合成,写到背景中。作为对位的方法,例如,考虑块匹配等的方法。另外,在进行写入处理的情况下,考虑进行投射变换等,采用α调和等的方法,进行重合的方法。
图4为用于说明该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的广角拍摄模式中的用户操作的示意图。如上述那样,通过一次的拍摄,无法对所希望的景色全部进行拍摄。于是,如果用户对于所希望的景色,例如,在中央部按下(半按→全按)快门SW,则在数码相机1中,按照规定的周期(时间间隔),对用于获得广视角的合成图像的图像进行拍摄。用户为了拍摄对于获得广视角的合成图像所必需的全部的图像,必须如图中的箭头所示的那样,以绘制圆的方式,进行运动,以便改变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很难知道如何去操作数码相机1或者说如何确实地获得所需图像。
另外,在用户按照收罗所希望的景色的方式使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运动的期间,仅仅按照规定的周期(时间间隔)而连拍时,图像或者重复,或者不足,由此,为了获得对于将广视角的图像进行合成所必需的图像,必须保存大量的图像,这样就势必占用存储器容量。
于是,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获得广视角的图像,在上述背景中,预先设定多个拍摄区域。另外,在规定周期(时间间隔)下的连拍中,在对于已设定的拍摄区域保存了更适合的图像的情况下,仅仅将该适合的1个图像作为用于图像合成的图像而留存下来,而这以外的图像(最接近的图像以外)即使拍摄到也废弃掉,如此对动作进行控制。另外,在对全部的拍摄区域的图像进行拍摄之后,按照一部分重复的方式将已拍摄的多个图像进行合成,由此,获得广视角的图像。
这样,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可对于已设定的多个拍摄区域的每一个区域,仅仅保存最适合的1个图像(最接近于已设定的拍摄区域的图像),不必要求具有用于保存大量的图像的容量的存储器。即,能够采用用于获得广视角的图像的最小限的存储器容量来实现。
另外,由于对于已设定的多个拍摄区域的每一个区域,仅仅保存适合的1个图像,将这以外的图像废弃,故无论多少张,都可持续进行图像的拍摄,直至获得对于将广视角的图像合成来说必需的图像。其结果是,由于可持续进行拍摄,直至获得完全收罗广视角的图像的图像,故可提高广视角的图像的精度。此外,由于不必要求保存大量的图像,故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拍摄1个1个的图像,这样,可提高广视角的图像的画质。
此外,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在广角拍摄模式中,目前,将按照数码相机1的当前的拍摄方向在CCD5上成像的图像作为预览图像(低分辨率),实时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并且根据作为对于已设定的拍摄区域更加适合的图像而保存的拍摄图像(高分辨率),来生成缩小图像(低分辨率),按照一部分与基准图像(或合成图像:均为缩小图像)重复的方式进行合成,将该缩小图像的合成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这样,在广角拍摄模式中,作为预览图像(低分辨率)而实时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并且将已进行图像合成的缩小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由此,用户能容易识别可将数码相机朝向哪个方向。
A-2.第1实施方式的动作
下面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5为用于说明该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图6A~6D为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另外,图7A~7D为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动作的概念图。
另外,在下面说明的处理动作的期间,在数码相机1中,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数十帧/秒)获取成像于CCD5中的图像,作为预览图像(低分辨率)而实时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
此外,如果图像显示部15的预览图像的显示位置为普通的拍摄,则图像显示部15的中心和预览图像的中心一致(拍摄方向的被拍摄体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的中央处),但是,在该第1实施方式的广角拍摄模式中,以基准图像的拍摄位置为基准,对应于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移动图像显示部15的画面上的预览图像的位置。
例如,在拍摄基准图像之后,如果用户将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相对基准图像拍摄位置)移向右方向,则在图像显示部15的画面上,预览图像也相对基准图像,移向右方向。另外,如果用户将拍摄方向移向左方向,则预览图像也相对基准图像,移向左方向。上下方向的移动的情况下也相同。下面,以这样的预览图像的位置控制为前提,对广视角的拍摄·生成进行说明。
另外,作为连拍拍摄模式的初始处理,如图7A所示的那样,根据广视角的图像所需的必要图像张数,预先在背景中设定拍摄区域。在图7A所示的例子中,除了基准图像以外,将背景分割为8个拍摄区域R1~R8,设定各个拍摄区域R1~R8的中心位置(圆圈符号)。
首先,CPU11判断是否半压快门SW(步骤S10),在没有半压快门SW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10,另一方面,如果半压快门SW,则进行AF(自动对焦)处理(步骤S12),判断是否完全按压快门SW(步骤S14)。在没有完全按压快门SW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10,S12。
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按压快门SW,则首先,以第1张拍摄图像(高分辨率)为基准图像进行拍摄,将其保存在DRAM12中(步骤S16)中,如图6A所示的那样,将上述基准图像30的缩小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的中央处(步骤S18)。
然后,用户如图4箭头所示的那样,按照绘制圆的方式,使数码相机1运动,以便改变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例如,用户按照使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朝向左侧的方式进行运动,则如图6B所示的那样,预览图像31也相对基准图像30,移向左方向。
接着,在数码相机1中,拍摄并获取图像(高分辨率)(步骤S20),计算重合用图像位置(步骤S22),重合用图像位置的计算是指,例如,对拍摄图像的中心位置(坐标)进行计算,并且按照该拍摄图像和基准图像(或合成图像)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进行对位,计算该拍摄图像的背景内的位置(或相对基准图像的相对位置)等。
之后,确定上述拍摄图像P的中心位置最接近的拍摄区域(步骤S24),计算该拍摄图像P的中心和已确定的拍摄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P(步骤S26),判断是否对于该拍摄区域已保存有拍摄图像(步骤S28)。接着,在尚未保存有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即,在上述拍摄图像P对于该拍摄区域,为最初的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对应于该拍摄区域,将拍摄图像P与其距离信息dP一起保存于(写入)DRAM12中(步骤S32)。
例如,在图6B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7B所示的那样,由于拍摄图像31的中心位置最接近拍摄区域R1的中心,故该拍摄区域R1作为最接近的区域而被确定。在此情况下,由于在该拍摄区域R1中,尚未保存有拍摄图像,故对应于该拍摄区域R1,将拍摄图像31与距离信息dP1一起,保存于DRAM12中。
接着,将拍摄图像P缩小,写到空白部分中(步骤S34)。即,按照拍摄图像P和基准图像(或合成图像)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进行合成,写到背景中。接着,将该合成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步骤S38)。
例如,在图6B所示的例子中,按照拍摄图像31和基准图像30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进行合成,将该合成图像40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
然后,判断连拍拍摄模式是否结束(通常,通过离开快门SW等用户操作,结束连拍拍摄模式)(步骤S40),在连拍拍摄模式没有结束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0,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28中,在对于该拍摄区域保存有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判断拍摄图像P的距离dP是否小于所保存的拍摄图像的距离dP(步骤S30)。接着,在拍摄图像P的距离dP小于所保存的拍摄图像的距离dP的情况下,由于与所保存的拍摄图像相比,拍摄图像P更接近该拍摄区域,即,由于拍摄图像P更适合,故在步骤S32中,对应于该拍摄区域,将拍摄图像P、距离信息dP保存于(写入)DRAM12中。
例如,从图6B所示的状态,如图6C所示的那样,如果用户将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移向更左侧,则进行拍摄图像32的拍摄。在此情况下,在该拍摄区域R1,已保存拍摄区域31、和其距离信息dP1。
拍摄图像32的中心和区域R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P2小于已保存的拍摄图像31的距离dP1。由此,对应于该拍摄区域R1,将拍摄图像32与距离信息dP2一起保存于DRAM12中。即,写到先保存的拍摄图像31、距离信息dP1上。
然后,在步骤S34中,将拍摄图像P缩小,写到空白部分中,即,按照拍摄图像P和基准图像(或合成图像)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进行合成,在步骤S38中,将该合成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在图6C所示的例子中,按照上述拍摄图像32和基准图像30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进行合成,将合成图像41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接着,在连拍拍摄模式没有结束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0,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拍摄图像P的距离dP大于已保存的拍摄图像的距离dP的情况下(步骤S30中的“否”),判断为与所保存的拍摄图像相比,拍摄图像P不适合,废弃该拍摄图像P、距离信息dP(步骤S36)。于是,在该情况下,已保存的拍摄图像照原样留存于DRAM12中。然后,在步骤S38中,将合成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在连拍拍摄模式没有结束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0,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例如,从图6C所示的状态,如图6D所示的那样,如果用户将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移向右侧,则进行拍摄图像33的拍摄。在此情况下,已保存拍摄图像32,如图7D所示的那样,拍摄图像33的距离dP3大于该拍摄图像32的距离dP2,由此,将拍摄图像33、以及其距离信息dP3废弃,已保存的拍摄图像32作为拍摄区域R1的图像,照原样留存于DRAM12中。
然后,对全部的拍摄区域R1~R8,反复进行相同的处理。接着,如果通过用户的指示,连拍拍摄模式结束,则将针对每个拍摄区域而保存的多个拍摄区域按照一部分重复的方式对位而合成,最终,生成图2所示的那样的广视角的图像(步骤S42)。
按照上述第1实施方式,可在背景中预先设定多个拍摄区域,在规定的周期(时间间隔)下的连拍中,对于已设定的拍摄区域的每一个区域,按照将更适合的仅仅1个拍摄图像作为用于图像合成的图像而留存下来的方式,反复进行更新记录。另外,由于即使拍摄了适合的图像以外的图像(最接近的图像以外)也将其废弃,故不压迫存储器容量。即,能够采用用于获得广视角的图像的最小限的存储器容量,有效地拍摄对于生成无法通过一次的拍摄而获得的广视角的图像来说必需的多个图像。
另外,由于针对已设定的拍摄区域的每一个区域,仅仅保存1个拍摄区域,将其以外的图像废弃,故无论多少张,都可持续进行图像的拍摄,直至获得对于生成无法通过一次的拍摄而获得的广视角的图像来说必需的图像。其结果是,由于可提高广视角的图像的精度,并且能够以较高的分辨率进行拍摄,故可提高广视角的图像的画质。
此外,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在广角拍摄模式中,将实时地按照数码相机1的当前的拍摄方向在CCD5中成像的图像作为预览图像(低分辨率),实时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并且将已进行了图像合成的缩小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由此,用户可容易地确认接下来可将数码相机1朝向哪个方向。
B.第2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在广角拍摄模式中,如果由用户将快门SW下压,则在图像显示部15中,显示表示数码相机1可朝向哪个方向的记号,由此,对于用户引导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
更具体地说,预先将背景的空白部分分割成多个拍摄区域。在广角拍摄模式中,按照规定的顺序,在已分割的拍摄区域的中心位置,显示记号(例如,白色),并且在数码相机1所朝向的方向的预览图像的中心,显示表示中心位置的记号(例如,黄色)。
用户可按照使显示于预览图像的中心的表示中心位置的记号(例如,黄色)接近于显示于拍摄区域的中心处的记号(例如,白色)的方式,移动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
在数码相机1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广角拍摄模式中,按照规定的周期(时间间隔)而连拍,但是,对于已设定的拍摄区域,仅仅将更接近的1个图像作为用于图像合成的图像而留存下来,即使拍摄了其以外的图像(最接近图像以外)也废弃。
另外,在某拍摄区域中,在该拍摄区域的中心和已保存的拍摄图像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获得针对该拍摄区域的拍摄图像,在下一拍摄区域的中心,移动显示记号。该处理依次对全部的拍摄区域而进行,由此,保存对于生成广视角的图像来说必需的多个拍摄图像(高画质图像)。另外,由于数码相机1的结构与图1相同,故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8和图9为用于说明该第2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图10A~10D为表示该第2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动作、以及图像显示部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首先,CPU11判断是否半压快门SW(步骤S50),在没有半压快门SW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50。另一方面,如果半压快门SW,则进行AF(自动对焦)处理(步骤S52),判断是否完全按压快门SW(步骤S54)。在没有完全按压快门SW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50、S52。
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按压快门SW,则首先,将第1张拍摄图像(高分辨率)作为基准图像而拍摄,保存于DRAM12中(步骤S56),如图10A所示的那样,将上述基准图像的缩小图像30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的中央处(步骤S58)。
接着,CPU11将预先设定的多个拍摄区域中的、任意1个拍摄区域设定为目标的拍摄区域(步骤S60),在图像显示部15中显示表示目标的拍摄区域Ri的记号Mi(i=1、2、...、8)(步骤S62)。
然后,在数码相机1中,对图像进行拍摄,进行获取(步骤S64),计算重合用图像位置(步骤S66)。重合用图像位置的计算是指,例如,计算拍摄图像的中心位置(坐标),并且按照该拍摄图像和基准图像(或合成图像)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进行对位,计算该拍摄图像的背景内的位置(或相对于基准图像的相对位置)等。
之后,如图10A、图10B所示的那样,在拍摄图像的中心处显示记号CM(步骤S68)。用户按照表示当前实时显示的预览图像的中心的记号MC接近记号M1的方向的方式,移动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如果用户将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移向记号M1的方向(左方向),则如图10B所示的那样,预览图像31也相对基准图像30而移向左方向。
接着,确定上述拍摄图像P的中心位置最接近的拍摄区域(步骤S70),计算拍摄图像P的中心与已确定的拍摄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P(步骤S72),判断是否对于该区域已保存有拍摄图像(步骤S74)。然后,在尚未保存有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即,在上述拍摄图像P对于该拍摄区域为最初的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对应于该拍摄区域,将拍摄图像P与其距离信息dP一起,保存在(写入)DRAM12中(步骤S78)。
例如,如图10B所示的那样,拍摄图像31的中心位置最接近拍摄区域R1的中心(在图像显示部15中是记号M),由此,拍摄区域R1作为最接近的拍摄区域而被确定。在此情况下,由于尚未保存有拍摄图像,故对应于该拍摄区域R1,拍摄图像31与距离信息dP1一起被保存于DRAM12中。
然后,将拍摄图像缩小,写到空白部分中(步骤S80)。即,按照拍摄图像P和基准图像(或合成图像)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进行合成,写到背景中。接着,将该合成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步骤S84)。例如,在图10B所示的例子中,按照拍摄图像31和基准图像30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进行合成,将该合成图像40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
接着,判断拍摄图像P的距离dP是否在规定的阈值以下(步骤S86)。接着,在拍摄图像P的距离dP大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具有对于该区域拍摄更适合的图像的可能性,由此,返回到步骤S64,针对下一拍摄图像,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74中,在对于该区域保存有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判断拍摄图像P的距离dP是否小于所保存的拍摄图像的距离dP(步骤S76)。接着,在拍摄图像P的距离dP小于所保存的拍摄图像的距离dP的情况下,由于与所保存的图像相比,拍摄图像P为更适合的图像,故在步骤S78中,对应于该拍摄区域,将拍摄图像P、距离信息dP保存于(写入)DRAM12中。
例如,从图10B所示的状态,如图10C所示的那样,如果用户使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移向更左侧,则对拍摄图像32进行拍摄。在此情况下,在与记号M1相对应的该拍摄区域R1中,已保存拍摄图像31、以及其距离信息dP1。
拍摄图像32的中心和拍摄区域R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P2小于已保存的拍摄图像31的距离dP1。由此,判断为拍摄图像32与所保存的拍摄图像31相比,更加适合,对应于该拍摄区域R1,将拍摄图像32与距离信息dP2一起保存于DRAM12中。即,写到先保存的拍摄图像31、距离信息dP1上。
然后,在步骤S80中,将拍摄图像P缩小,按照拍摄图像P和基准图像(或合成图像)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进行合成,在步骤S84中,将该合成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在图10C所示的例子中,按照上述拍摄图像32和基准图像30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进行合成,将合成图像41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
另一方面,在拍摄图像P的距离dP大于已保存的拍摄图像的距离dP的情况下,废弃该拍摄图像P、距离信息dP(步骤S82)。在此情况下,已保存的拍摄图像照原样留存于DRAM12中。然后,在步骤S84中,将合成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
另外,在上述连拍中,判断已保存的拍摄图像的距离dP是否在规定的阈值以下(步骤S86)。接着,如果拍摄图像的距离dP在规定的阈值以下,则判断为对于该拍摄区域,保存了充分适合的拍摄图像,判断是否获得全部必要的图像(步骤S88)。接着,在没有获得全部必要的图像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60,如图10D所示的那样,将多个拍摄区域中、下一拍摄区域R2设定为目标区域,在步骤S62中,将表示该拍摄区域的记号M2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下面,对拍摄区域R2(记号M2),进行相同的处理。
接着,如果获得对于生成广视角的图像来说必需的全部图像,则将针对每个拍摄区域而保存的多个拍摄图像按照一部分重复的方式对位而合成,最终,生成图2所示的广视角的图像(步骤S90)。
按照上述第2实施方式,可在背景中预先设定多个拍摄区域,在规定的周期(时间间隔)下的连拍中,对于已设定的拍摄区域,仅仅将更适合的1个图像作为用于图像合成的图像而留存下来。另外,即使拍摄了适合的图像以外的图像(最接近的图像以外)也将其废弃,由此,不压迫存储器容量。于是,可采用用于获得广视角的图像的最小限的存储器容量,有效地拍摄对于生成无法通过1次的拍摄而获得的广视角的图像来说必需的多个图像。
此外,由于对于某设定的拍摄区域,仅仅保存1个图像,将这以外的图像废弃,故无论多少张,都可持续进行图像的拍摄,直至获得对于生成无法通过一次的拍摄而获得的广视角的图像来说必需的图像。其结果是,可提高广视角的图像的精度,并且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进行拍摄,这样,可提高广视角的图像的画质。
另外,在广角拍摄模式中,实时地,将合成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并且显示表示应当拍摄的区域的记号M。由此,如果用户按照追踪记号M的方式使数码相机1运动,则可容易而有效地拍摄对于生成无法通过一次的拍摄而获得的广视角的图像来说必需的多个图像,可容易生成广视角的图像。
C.第3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预先将背景的空白部分分割为多个拍摄区域,在广角拍摄模式中,在各拍摄区域的中心位置,预先将多个记号(例如,白色)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在数码相机1所朝向的方向的预览图像的中心处,显示表示中心位置的记号(例如,黄色)。
用户可按照将显示于预览图像的中心的表示中心位置的记号(例如,黄色)接近于显示于拍摄区域的中心位置的记号(例如,白色)的方式,依次使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进行移动。
在数码相机1中,与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相同,在广角拍摄模式的情况下,按照规定的周期(时间间隔)连拍,但是,对于已设定的拍摄区域,仅仅将更适合的1个图像作为用于图像合成的图像而留存下来,即使拍摄了这以外的图像也将其废弃。
接着,在某拍摄区域中,在该拍摄区域的中心和已保存的拍摄图像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P在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获得针对该拍摄区域的拍摄图像,改变表示该拍摄区域的中心的记号的颜色。通过对全部的拍摄区域,依次进行该处理,保存对于生成广视角的图像来说必需的多个拍摄图像(高画质图像)。另外,由于数码相机1的结构与图1相同,故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11和图12为用于说明该第3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3A~图13D为该第3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的动作、以及图像显示部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首先,CPU11判断是否半压快门SW(步骤S100),在未半压快门SW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100。另一方面,如果半压快门SW,则进行AF(自动对焦)处理(步骤S102),判断是否完全按压快门SW(步骤S104)。在没有完全按压快门SW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100、S102。
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按压快门SW,则首先,将第1张拍摄图像(高分辨率)作为基准图像而拍摄并保存(步骤S106),如图13所示的那样,在图像显示部15的中央处,显示上述基准图像的缩小图像(步骤S108)。接着,CPU11如图13A所示的那样,显示表示预先设定的多个拍摄区域的记号M1~M8(例如,白色)(步骤S110)。
接着,在数码相机1中,拍摄并获取图像(步骤S112),计算重合用图像位置(步骤S114)。重合用图像位置的计算是指,例如,计算拍摄图像的中心位置(坐标),并且按照该拍摄图像和基准图像(或合成图像)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进行对位,计算该拍摄图像的背景内的位置(或相对于基准图像的相对位置)等。
然后,如图13A、图13B所示的那样,在拍摄图像的中心处,显示记号(例如,黄色)CM(步骤S116)。用户在确认记号M1~M8时,例如,按照表示当前实时显示的预览图像的中心的记号MC接近于记号M1的方向的方式,移动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如果用户将数码相机1的拍摄方向移到记号M1的方向(左方向),则如图13B所示的那样,还将预览图像31相对基准图像30移向左方向。
然后,确定上述拍摄图像P的中心位置最接近的拍摄区域(步骤S118),计算拍摄图像P的中心和已确定的拍摄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P(步骤S120),判断是否对于该拍摄区域已保存有拍摄图像(步骤S122)。接着,在还没有保存有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即,在上述拍摄图像P相对于该拍摄区域为最初的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对应于该拍摄区域,将拍摄图像P与其距离信息dP一起,保存于(写入)DRAM12中(步骤S126)。
例如,如图13B所示的那样,拍摄图像31的中心位置最接近于拍摄区域R1的中心(图像显示部15中为记号M1),由此,拍摄区域R1作为最接近的拍摄区域而被确定。在此情况下,由于尚未保存有拍摄图像,故对应于该拍摄区域R1,将拍摄图像31与距离信息dP1一起,保存于DRAM12中。
接着,将拍摄图像P缩小,写到空白部分中(步骤S128)。即,按照拍摄图像P和基准图像(或合成图像)的一部分重复的方式进行合成,写到背景中。接着,将该合成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步骤S132)。
例如,在图13B所示的例子中,按照拍摄图像31和基准图像30的一部分重复的方进行合成,该合成图像40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
然后,判断拍摄图像P的距离dP是否在规定的阈值以下(步骤S134)。接着,在拍摄图像P的距离dP大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由于具有对于该拍摄区域拍摄更适合的图像的可能性,故返回到步骤S112,针对下一拍摄图像,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2中,在对于拍摄区域保存有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判断拍摄图像P的距离dP是否小于所保存的拍摄图像的距离dP(步骤S124)。接着,在拍摄图像P的距离dP小于所保存的拍摄图像的距离dP的情况下,由于与所保存的图像相比,拍摄图像P为更适合的图像,故在步骤S126中,对应于该拍摄区域,将拍摄图像P、距离信息dP保存于(写入)DRAM12中。
另一方面,在拍摄图像P的距离dP大于已保存的拍摄图像的距离dP的情况下,废弃该拍摄图像P、距离信息dP(步骤S130)。在此情况下,将已保存的拍摄图像照原样留存于DRAM12中。然后,在步骤S132中,将合成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
另外,如果已保存的拍摄图像的距离dP在规定的阈值以下,则判断为对于该拍摄区域保存了充分适合的图像,将表示该拍摄区域的记号Mi的颜色变为绿色(步骤S136),判断是否获得全部必要的图像(步骤S138)。在图13C所示的例子中,将表示拍摄区域R1的记号M1变为绿色。接着,在没有获得全部必要的图像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12,针对下一拍摄区域,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即,用户在记号M1变为绿色时,如图13C所示的那样,按照表示预览图像的中心的记号CM接近下一记号M2的方式,使数码相机1运动(改变拍摄方向)。接着,如果保存了与记号M2之间的距离dP在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拍摄图像,则如图13D所示的那样,改变该记号M2的颜色,将该缩小图像合成为基准图像(或合成图像),将合成图像42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持续进行该动作,直至全部的记号M1~M8的颜色变为绿色。用户可按照追踪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的记号M1~M8的方式使数码相机1运动。
接着,如果获得全部必要的图像,则将针对每个拍摄区域保存的多个拍摄图像按照一部分重复的方式对位而合成,最终,生成图2所示的那样的广视角的图像(步骤S140)。
按照上述第3实施方式,在背景中预先设定多个拍摄区域,在规定的周期(时间间隔)下的连拍中,针对已设定的多个拍摄区域的每一个区域,仅仅将更适合的1个图像作为用于图像合成的图像而留存下来,即使拍摄这以外的图像(最接近的图像以外)也将其废弃。由此,不压迫存储器容量,即,可采用用于获得广视角的图像的最小限的存储器容量,有效地拍摄对于生成无法通过一次的拍摄而获得的广视角的图像来说必需的多个图像。
另外,由于对于已设定的拍摄区域的每一个区域,仅仅保存1个图像,将这以外的图像废弃,无论多少张,都可持续进行图像的拍摄,直至获得对于生成无法通过一次的拍摄而获得的广视角的图像来说必需的图像。其结果是,可提高广视角的图像的精度,并且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进行拍摄,由此,可提高广视角的图像的画质。
此外,在广角拍摄模式中,实时地,将合成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5中,并且显示表示应当拍摄的区域的记号M,将拍摄完的记号和未拍摄部分的记号设为不同的颜色。于是,如果用户按照追踪记号M的方式使数码相机1运动,则可容易而有效地拍摄对于无法通过一次的拍摄而获得的广视角的图像来说必需的多个图像,可容易生成广视角的图像。
再有,在上述第1、第2、第3实施方式中,数码相机1的移动(拍摄方向的改变)根据拍摄图像相对于基准图像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而判断,但是,也可通过低分辩率的预览图像而进行。
另外,不仅如此,也可辅助地采用加速度传感器等可检测数码相机1的移动的传感部件。通过采用这样的传感部件,特别是,在拍摄无法正确地获得拍摄图像、预览图像的位置的被拍摄体像,例如,不具有对比度的特征的被拍摄体像的情况下,可根据通过加速度传感器等检测到的数码相机1的运动,确定拍摄图像、预览图像相对于基准图像的位置。
还有,表示拍摄区域的记号M也可为上述颜色以外的颜色。另外,既可伴随有闪动等的视觉效果,形状也可为点以外的星型,心脏形等。特别是,在对于拍摄区域保存了拍摄图像的情况下,也可不改变该记号的颜色,而改变形状。或者,也可在对于拍摄区域保存了拍摄图像之后,删除该记号。
此外,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拍摄装置的数码相机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如果为具有拍摄功能的电子设备,也可用于例如,便携式电话等的装置。另外,也可构成下述的方案,其中,通过借助CPU11,运行在程序存储器(省略图示)中记录的规定的程序的方式来实现。

Claims (9)

1.一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拍摄装置包括:
以第1视角进行拍摄的拍摄部件;
拍摄控制部件,其通过上述拍摄部件,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连续的拍摄;
设定部件,其设定应当以上述第1视角进行拍摄的多个区域,以便通过对由上述拍摄控制部件的多次拍摄而获得的多个图像进行合成,从而生成对以比上述第1视角广的第2视角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再现的合成图像;
判断部件,其判断由上述拍摄控制部件依次拍摄的拍摄图像是否是适合于由上述设定部件设定的多个区域中的任意1个的拍摄图像;和
记录控制部件,其在由上述判断部件判断为是适合的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将该拍摄图像与该区域建立对应并记录于记录部件中,
其中,
上述判断部件,在存在已记录于记录部件中的拍摄图像的情况下,还判断由上述拍摄控制部件依次拍摄的拍摄图像是否是与该已记录的拍摄图像相比,更适合于与该已记录的拍摄图像建立对应而记录的区域的拍摄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中,
上述记录部件,在由上述判断部件判断为,由上述拍摄控制部件依次拍摄的拍摄图像与已记录的拍摄图像相比,是更适合于与该已记录的拍摄图像建立对应而记录的区域的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在将已记录的拍摄图像更新为更适合的拍摄图像的同时,对其进行记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中,
上述记录部件,在由上述判断部件判断为,由上述拍摄控制部件依次拍摄的拍摄图像与已记录的拍摄图像相比,不是适合于与该已记录的拍摄图像建立对应而记录的区域的拍摄图像的情况下,废弃该不适合的拍摄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中,
该拍摄装置还包括:
显示部件;和
第1显示控制部件,其将表示由上述设定部件设定的多个区域的信息显示于上述显示部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中,
上述第1显示控制部件显示记号来作为表示上述多个区域中的、任意1个区域的信息,如果对于与该记号相对应的区域,将适合的拍摄图像记录在了上述记录部件中,则将上述记号显示于上述多个区域中的、未将适合的拍摄图像记录于上述记录部件中的其它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中,
上述第1显示控制部件显示多个记号来作为表示上述多个区域的每一个的信息,如果对于与该多个记号中的任意1个相对应的区域,将适合的拍摄图像记录在了上述记录部件中,则改变与该区域相对应的记号的显示形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中,
该拍摄装置还包括第2显示控制部件,该第2显示控制部件在将由上述拍摄部件依次取入的图像作为预览图像而显示于上述显示部件中时,以上述基准图像的拍摄位置为基准,将由上述拍摄部件依次取入的上述图像显示于与此时的拍摄方向相对应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中,
上述判断部件基于由上述拍摄控制部件依次拍摄的拍摄图像是否是对与由上述设定部件设定的多个区域大致一致的区域进行拍摄后得到的拍摄图像,来判断由上述拍摄控制部件依次拍摄的上述拍摄图像是否是适合于由上述设定部件设定的多个区域中的任意1个的拍摄图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中,
该拍摄装置还包括合成部件,该合成部件对记录于上述记录部件中的最适合的多个拍摄图像进行合成,生成比上述第1视角广的第2视角的合成图像。
CN201110117256.7A 2010-03-25 2011-03-24 拍摄装置 Active CN1022638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0552 2010-03-25
JP2010070552A JP4957825B2 (ja) 2010-03-25 2010-03-25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3894A true CN102263894A (zh) 2011-11-30
CN102263894B CN102263894B (zh) 2014-02-19

Family

ID=44656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17256.7A Active CN102263894B (zh) 2010-03-25 2011-03-24 拍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73773B2 (zh)
JP (1) JP4957825B2 (zh)
CN (1) CN10226389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5945A (zh) * 2013-11-28 2014-03-2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全景拍照的方法及其移动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22664A (ja) * 2011-04-11 2012-11-12 Honda Elesys Co Ltd 車載カメラシステム
US20140300686A1 (en) * 2013-03-15 2014-10-09 Tourwrist,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cking camera orientation and mapping frames onto a panoramic canvas
US10306128B2 (en) 2014-06-12 2019-05-28 Ebay Inc. Synchronized media capturing for an interactive scene
CA2993171A1 (en) * 2015-07-20 2017-01-26 Notariz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validating authorship of an electronic signature session
US10885657B2 (en) * 2018-10-31 2021-01-05 Disney Enterprises, Inc. Configuration for indicating image capture device position
CN113422983B (zh) * 2021-08-24 2021-11-23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01895A (ja) * 1998-09-25 2000-04-07 Sony Corp 画像信号撮像装置および方法
US7145596B2 (en) * 2000-06-30 2006-12-05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composing a series of partial images into one image based upon a calculated amount of overlap
JP2009060278A (ja) * 2007-08-30 2009-03-19 Olympus Imaging Corp カメラ及びこれに適用されるパノラマ撮影ガイド表示方法,パノラマ撮影ガイド表示プログラム
JP2009278432A (ja) * 2008-05-15 2009-11-26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における撮像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14201A (ja) * 1994-11-28 1996-08-20 Canon Inc 撮像装置
US6727954B1 (en) * 1998-08-12 2004-04-27 Minolta Co., Ltd. Electronic camera and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US6930703B1 (en) * 2000-04-29 2005-08-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capturing a plurality of images during a pan
JP4285889B2 (ja) 2000-06-30 2009-06-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
JP4048907B2 (ja) * 2002-10-15 2008-0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複数の画像データのパノラマ合成
US7119816B2 (en) * 2003-03-31 2006-10-10 Microsoft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whiteboard scanning to obtain a high resolution image
CN100574379C (zh) * 2003-10-28 2009-12-2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全景摄影或镶嵌功能的数字照相机
JP4947060B2 (ja) * 2007-01-18 2012-06-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画像合成装置、画像合成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263804B2 (ja) * 2007-04-20 2013-08-14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多点測定方法及び測量装置
JP2010250612A (ja) * 2009-04-16 2010-11-04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293427B2 (ja) * 2009-06-10 2013-09-1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及び撮影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352406B2 (ja) * 2009-09-30 2013-11-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合成画像作成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01895A (ja) * 1998-09-25 2000-04-07 Sony Corp 画像信号撮像装置および方法
US7145596B2 (en) * 2000-06-30 2006-12-05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composing a series of partial images into one image based upon a calculated amount of overlap
JP2009060278A (ja) * 2007-08-30 2009-03-19 Olympus Imaging Corp カメラ及びこれに適用されるパノラマ撮影ガイド表示方法,パノラマ撮影ガイド表示プログラム
JP2009278432A (ja) * 2008-05-15 2009-11-26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における撮像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5945A (zh) * 2013-11-28 2014-03-2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全景拍照的方法及其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34855A1 (en) 2011-09-29
CN102263894B (zh) 2014-02-19
US8373773B2 (en) 2013-02-12
JP2011205395A (ja) 2011-10-13
JP4957825B2 (ja) 2012-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63676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4580863B (zh) 摄像装置、显示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02263894B (zh) 拍摄装置
TWI514847B (zh) 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JP5893713B1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02739961B (zh) 能够生成广角图像的图像处理装置
US8767096B2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6162991A (ja) 立体画像撮影装置
JP2003179798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KR20110055241A (ko) 손 떨림 보정 모듈을 구비하는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JP2007336394A (ja)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合成方法
CN102209199B (zh) 图像拍摄装置
CN102572232B (zh)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JP5544917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05086219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撮影制御方法
JP6761303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892211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962974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4145022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2165405A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139123A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5637400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072706A (ja) 撮像装置
JP2016208277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