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3815B -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53815B
CN102253815B CN201110129540.6A CN201110129540A CN102253815B CN 102253815 B CN102253815 B CN 102253815B CN 201110129540 A CN201110129540 A CN 201110129540A CN 102253815 B CN102253815 B CN 1022538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ting
error information
quantification treatment
storage unit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295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53815A (zh
Inventor
竹村秀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riority to CN20141032311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5290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53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3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53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38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8Conditioning data for presenting it to the physical printing elements
    • G06K15/1867Post-processing of the composed and rasterized print image
    • G06K15/1872Image enhancement
    • G06K15/1881Halft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5Halftoning, i.e. converting the picture signal of a continuous-tone original into a corresponding signal showing only two levels
    • H04N1/4051Halftoning, i.e. converting the picture signal of a continuous-tone original into a corresponding signal showing only two levels producing a dispersed dots halftone pattern, the dots having substantially the same size
    • H04N1/4052Halftoning, i.e. converting the picture signal of a continuous-tone original into a corresponding signal showing only two levels producing a dispersed dots halftone pattern, the dots having substantially the same size by error diffusion, i.e. transferring the binarising error to neighbouring dot deci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acsimile Image Signal Circuits (AREA)
  • Color, Gradation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Recor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Printing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Color Imag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在图像处理装置中,即使在要生成的打印数据是12色数据或类似的大数据的情况下,也执行快速误差扩散处理,而不增加误差扩散处理电路的规模。更具体地说,利用误差扩散的量化,通过使执行6色量化处理的图像处理电路进行两次操作来获得12色的二值化图像数据。在这点上,例如,针对扩散到起始光栅中的误差数据以及从最末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访问由具有相对较慢的工作速度的DRAM等实现的RAM。相比之下,针对除此之外的其他误差数据,访问图像处理电路内部的由工作速度快的SRAM实现的误差缓冲器。结果,能够整体提高用于读出和写入误差数据的存储器访问速度。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用于在根据误差扩散来量化图像数据时,减小电路规模以及增加数据访问速度的技术。
背景技术
利用误差扩散的处理作为如下量化处理为人所知,即用于为了获得打印装置所使用的打印数据而将多值图像数据转换成具有更少灰阶数的数据的量化处理。利用误差扩散,针对排布在给定方向上的一行像素、以按照从该行的一端的像素到另一端的像素的顺序执行量化的方式进行量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各像素的量化而产生的误差扩散到与量化目标像素相同行上的像素,以及扩散到该行在与给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所邻接的行上的像素。当针对一行像素的量化结束时,对邻接的下一行像素执行类似的量化。以此方式,依次量化构成图像数据的所有行。
利用该量化,扩散到同一行上的像素的误差数据例如被存储在执行误差扩散的电路上的缓冲器中,直到该行的像素的量化结束。另外,扩散到邻接行的像素的一行误差数据被存储在该电路之外的存储器中,并且当对该邻接行量化之际处理该邻接行上的像素时从该存储器中读出该行误差数据。
在近年来的打印装置中,为了提高颜色再现性,更多类型或者颜色的墨渐渐被使用。另外,还有一种倾向:由于打印图像变得更精细和打印纸尺寸变得更大,因此与先前的打印装置相比,打印装置处理的图像数据量增加。因此,存在更快处理大量图像数据的要求,尤其是存在通过误差扩散来使量化处理高速化的要求。此外,理想的是不增加电路规模、同时不增加成本地实现更快的处理。
日本专利特开平H10-164365(1998)号公报中公开了执行误差扩散处理的如下结构,其中用于误差扩散处理的电路中的行存储器是用于像素数少于一行像素的行存储器。利用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将误差扩散处理电路作为ASIC实现,并且能够使误差扩散处理高速化。
然而,利用如日本专利特开平H10-164365(1998)号公报中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误差扩散处理结构,要扩散到其他行上的像素的一行误差数据被写入到误差扩散电路外部的存储器中或者被从误差扩散电路外部的存储器中读出。因此,该结构需要较大量时间来进行存储器访问。尤其是,在误差扩散电路外部的存储器是诸如DRAM等工作速度较慢的存储器的情况下,误差数据的写入和读出时间变得更长。而且,由于随着诸如墨或者其他打印材料的种类和颜色等因素的增加,要经受误差扩散处理的数据增加,因此要写入或读出的误差数据量也增多,这进一步阻碍了误差扩散处理的高速化。另外,还存在如下问题,即随着由于诸如打印材料的种类和颜色等因素的增加而导致的经受误差扩散处理的数据增加,误差扩散处理电路的电路规模也变得更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高速误差扩散处理、而不增加误差扩散处理电路的规模的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包括:图像处理电路,其对通过排布预定数的光栅而形成的各个带进行处理,在所述处理中,在执行通过误差扩散法对第一色的M值图像数据的各像素进行的量化处理来生成N值打印数据之后,执行通过误差扩散法对第二色的M值图像数据的各像素进行的量化处理,来生成N值打印数据,其中各光栅由多个像素形成,M为大于2的整数,N为大于2且小于M的整数;第一存储单元,其用于存储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向其他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设置在所述图像处理电路的外部;第二存储单元,其用于存储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向其他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所述第二存储单元设置在所述图像处理电路的内部;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是否属于所述带中的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以及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是否属于所述带中的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其中n为预定数;访问控制单元,其在所述确定单元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属于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读出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所述误差数据,作为要扩散到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的误差数据,而在所述确定单元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不属于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读出所述第二存储单元中存储的误差数据,作为要扩散到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的误差数据,并且在所述确定单元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属于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将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写入到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而在所述确定单元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不属于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将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写入到所述第二存储单元。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其使用图像处理电路,所述图像处理电路对通过排布预定数的光栅而形成的各个带进行处理,在所述处理中,在执行通过误差扩散法对第一色的M值图像数据的各像素进行的量化处理来生成N值打印数据之后,执行通过误差扩散法对第二色的M值图像数据的各像素进行的量化处理,来生成N值打印数据,其中各光栅由多个像素形成,M为大于2的整数,N为大于2且小于M的整数;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准备步骤,准备第一存储单元和第二存储单元,所述第一存储单元用于存储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向其他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并且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设置在所述图像处理电路的外部,所述第二存储单元用于存储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向其他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并且所述第二存储单元设置在所述图像处理电路的内部;确定步骤,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是否属于所述带中的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以及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是否属于所述带中的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其中n为预定数;访问控制步骤,在所述确定步骤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属于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读出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所述误差数据,作为要扩散到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的误差数据,而在所述确定步骤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不属于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读出所述第二存储单元中存储的误差数据,作为要扩散到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的误差数据,并且在所述确定步骤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属于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将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写入到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而在所述确定步骤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不属于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将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写入到所述第二存储单元。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生成诸如12色打印数据的大量打印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执行高速误差扩散处理而不增加误差扩散处理电路的规模。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例示根据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的控制和数据处理结构的框图;
图3A至图3C是说明图2所示的图像处理单元处理的图像数据中的像素的图;
图4A和图4B是说明图2所示的图像处理单元处理的图像数据的带(band)模式的图;
图5是说明图2所示的图像处理单元的功能块结构以及要处理的图像数据的格式的框图;
图6A和图6B是说明图5所示的图像处理单元中的各信号的图;
图7A是说明图5所示的各DMAC的访问目的地的图,图7B是说明图5所示的各寄存器的图;
图8A和图8B是说明图7B所示的寄存器的带模式寄存器字段(field)和处理模式寄存器字段的图;
图9是说明通过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阈值进行比较而产生的量化误差扩散的图;
图10A、图10B和图10C是说明在上述量化误差扩散中向邻接光栅的扩散的图;
图11是说明由图5所示的控制电路505执行的、用于将图像数据最终二值化并输出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说明图5所示的误差数据读取DMAC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说明图5所示的误差数据写入DMAC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用于生成12色墨打印数据的处理、尤其是通过误差扩散进行的量化的流程图;
图15A和图15B是说明在图5所示的图像处理电路中对12色图像数据进行量化的情况下的示例性寄存器设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在图1中,打印装置100具有滑架53。滑架53由导轨51和52引导,并被设置为能够在图1中箭头X表示的扫描方向(主扫描方向)上移动。打印头54可拆装地安装在滑架53上。另外,滑架53通过由环带或者其他驱动力传输机构(未示出)传输的滑架电机(未示出)的驱动力,来执行上述移动。结果,打印头相对于打印介质的扫描成为可能。墨经由管从收纳各颜色的墨的墨容器(未示出)提供给安装在滑架53上的打印头54。
本实施例的打印头54设有喷嘴阵列,在喷嘴阵列中,能够喷出墨的喷嘴排列在与扫描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如下针对12种颜色的墨提供喷嘴阵列。换句话说,打印头54具备喷出青色(C)、照片青(淡青色;LC)、品红色(M)、照片品红(浅红品色;LM)、黄色(Y)、红色(Red)、绿色(Gr)、蓝色(Bl)、黑色(K)、消光黑(MK)、灰色(Gry)以及照片灰(浅灰;LGry)的墨的喷嘴阵列。可以使用诸如电热转换器(加热器)或者利用压电效应的压电元件等的元件,作为从各喷嘴喷出墨的机构。在使用电热转换器的情况下,由于电热转换器生成的热而使墨形成气泡,在气泡形成期间产生的气泡被利用来将墨从喷墨口喷出。
对于用作打印介质的纸,卷成轴状的轴式纸55被装在打印装置100中,从轴式纸55拉出的纸张边缘被插入在插入口中。纸张被给送辊56在图1中的箭头Y所表示的、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上输送。通过重复打印操作和输送操作将图像连续打印在打印介质上,其中所述打印操作在打印头54的扫描期间从各喷嘴喷出与打印数据对应的墨,所述输送操作将打印介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与打印头54的扫描给出的打印宽度相对应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打印头的扫描可以进行最大宽度为60英寸的打印。
图2是例示根据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的控制和数据处理结构的框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被构造为包括执行控制和数据处理的图像形成控制器101、由图1主要示出的打印机构提供的打印机引擎122和诸如未示出的电子电路等的元件。
图像形成控制器101从诸如个人计算机的主机装置接收打印指令和用于打印的图像数据,将所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转换成打印机引擎122使用的二值图像数据,并将转换后的数据输出。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控制器101包括CPU 102、通信接口103、操作部控制电路104、显示控制电路105、RAM控制器106、ROM控制器107和扩展总线电路108。另外,图像形成控制器101具备图像处理单元109和打印机引擎接口110。上述的这些块的各个经由各总线线路112a至112i连接至系统总线桥111。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单元的各个被实现为密封在单个封装内的图像形成控制器专用集成控制器(ASIC)113作为系统LSI。图像形成控制器101还具备操作部114、显示单元115、RAM 116、ROM 118和加载功能扩展单元的扩展槽120。
CPU 102管理图像形成控制器101的总体控制。CPU 102通过依次读出并执行ROM 118或者RAM 116中存储的控制步骤,来控制通信接口103、操作部114和显示单元115。CPU 102例如还控制图像处理单元109以将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转化成图像形成数据,并控制打印机引擎接口110以将生成的图像形成数据传送到打印机引擎122。
通信接口103与诸如个人计算机或者工作站等的主机装置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并经由RAM控制器106将从主机装置接收的图像数据存储在RAM 116中。可以将诸如通用串行总线(USB)的已建立的协议用作通信接口103的通信协议。操作部控制电路104针对来自CPU102的读取命令,发出关于作为寄存器信息的、从构成操作部114的开关输出的电信号的状态的通知。显示控制电路105将电信号输出到液晶显示(LCD)装置和构成显示单元115的LED灯。
RAM控制器106控制经由RAM总线117连接到图像形成控制器ASIC 113的RAM 116。换句话说,RAM控制器106响应于来自CPU 102和各单元的读请求和写请求,生成必要的控制信号,并且实现向RAM 116的写入和从RAM 116的读取。ROM控制器107控制经由ROM总线119连接至图像形成控制器ASIC 113的ROM 118。换句话说,ROM控制器107响应于来自CPU 102的读请求,生成必要的控制信号,读出预先存储在ROM 118中的控制步骤和数据,并经由系统总线桥111将读出的内容返回给CPU 102。另外,在ROM 118被实现为诸如快闪存储器的电可重写设备的情况下,ROM控制器107生成必要的控制信号并重写ROM118的内容。
扩展总线电路108控制装在扩展槽120中的功能扩展单元,并控制经由扩展总线121向功能扩展单元的数据传输以及对功能扩展单元输出的数据的接收。扩展槽120例如配备有提供大容量存储功能的硬盘驱动器,或者通过符合诸如USB、IEEE 1394或IEEE 1284等标准的通信功能的方式与主机装置通信的通信单元。
图像处理单元109将从主机装置接收的图像数据转换成可以被打印机引擎122打印的二值打印数据。这里,稍后将使用图5来描述图像处理单元109的详细结构。
打印机引擎接口110在图像形成控制器101和打印机引擎122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打印机引擎接口110包括直接内存存取控制器(DMAC)。因此,打印机引擎接口110能够经由RAM控制器106依次读出由图像处理单元109生成并存储在RAM 116中的二值打印数据,并将读出的数据传送到打印机引擎122。在此,图像处理单元109、通信接口103、扩展总线电路108包括类似于打印机引擎接口110的DMAC功能,并能够发出内存访问请求。
除了具备用于将构成图像形成控制器ASIC 113的各单元连接在一起的功能之外,系统总线桥111还具备用于在从多个块同时发出访问请求的情况下调节总线权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CPU 102和配备有DMAC的各块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发出经由RAM控制器106访问RAM 116的访问请求,而系统总线桥111能够根据预先指定的优先级,适当调节这种访问请求。
操作部114包括与设置打印装置100的操作的按钮链接的开关,并将这些开关的状态作为电信号输出。操作部114具备指示打印装置100接通电源或者关闭电源的电源按钮。操作部114还具备切换操作模式的在线按钮、指示打印装置100显示菜单画面的菜单按钮、用于从菜单画面中选择项目的4路方向按钮、以及确认选择的项目的OK按钮。除此之外,操作部114还具备指示打印装置100停止打印的停止按钮以及选择打印纸给送方法的给送选择按钮。显示单元115包括诸如LCD装置和一个或多个LED灯等的部件。除了显示打印装置100的操作状态之外,LCD装置还能够例如响应于操作部114的菜单按钮的操作,来显示菜单画面。一个或多个LED灯指示打印装置100的操作状态,并指示警告。
RAM 116由例如SDRAM实现,并且是这样一种存储器,其存储CPU102执行的控制步骤、临时存储图像处理单元109生成的图像数据并提供诸如CPU 102的工作存储器的功能。ROM 118由例如快闪存储器实现,并存储CPU 102执行的控制步骤以及打印机控制所需的参数。
打印机引擎122是用于基于从图像形成控制器101发送的二值打印数据,将图像打印在打印介质上的打印机构。在本实施例中,打印机引擎122如前面使用图1所描述的,是通过喷墨打印头将图像形成在打印介质上的机构,并能够使用12色墨,在主扫描方向上以2400dpi的分辨率进行最大宽度为60英寸的图像打印。
图3A至图3C是说明图像处理单元109处理的图像数据中的像素的图。在图3A中,各小方块表示单个像素。要由图像处理单元109处理的各色的图像数据通过浓度值来表现,所述浓度值与分别排列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上的个体像素相关联。由主扫描方向上排成行的一系列像素所构成的行被称作光栅(raster),而其中排列有具有相同像素数的给定数量的光栅的矩形像素组被称作带。这里,构成带的光栅数量和构成光栅的像素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
图像处理单元109在副扫描方向上从起始光栅开始,依次对带中的各光栅执行图像处理。同样,对于单个光栅,从左端到右端或者从右端到左端,一次一个地依次对像素进行处理。图3B和图3C是例示针对单个光栅的处理方向的图,图中的数字表示针对各像素的处理顺序。在正方向(forward direction)处理的情况下,如图3B那样以从左端到右端的顺序处理像素。在反方向处理的情况下,如图3C那样以从右端到左端的顺序处理像素。
本实施例的图像处理单元能够针对带的处理,在双向处理和单向处理之间进行选择并执行。图4A和图4B例示了带的示例,其中一个带由四个光栅构成。图4A和图4B所示的各光栅由6个像素构成。利用双向处理,如图4A所示,针对各光栅在正方向处理和反方向处理之间进行切换的同时,执行图像处理。利用单向处理,如图4B所示,所有构成带的光栅都在同一方向上被处理。同时,在双向处理和单向处理中任何一者的情况下,能够起动以反方向处理开始的图像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与打印介质上的打印区域对应地指定构成上述图像的像素的坐标。利用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如前面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打印区域的最大宽度是60英寸。在具有该最大宽度的打印区域的情况下,打印像素具有2400dpi的分辨率,这给出144000的像素数。相比之下,根据由二值化处理电路基于索引数据获得的2×2像素的点配置图案的关系,图像处理单元109处理的图像数据的分辨率是1200dpi。因此,针对具有上述宽度的打印区域,图像数据中单个光栅的像素数变为最大值为72000,并且图3A中从左侧的像素开始,像素坐标依次为0至71999。能够通过指定要处理的带的最左边像素和最右边像素的各像素坐标,来指定该带在打印介质上的打印位置。例如,如果18000和35999分别被指定为该要处理的带的最左边像素坐标和最右边像素坐标,则该带中的图像将被打印在从距打印片材的左端1/4片材宽度到片材中央的范围内。
如稍后将说明的,RAM 116被准备作为第一存储存储器,图像处理单元109中的误差缓冲器被准备作为第二存储存储器,图像处理单元109处理的图像数据和误差扩散处理中的误差数据被存储在这些存储器中。图像数据和误差数据在存储器中的存储位置,能够由与像素坐标0对应的数据应当被存储的存储器地址、最左边像素坐标和最右边像素坐标计算出来。与像素坐标0对应的数据应当被存储的该存储器地址被称作为原点对应地址。
图5是说明图像处理单元109的功能块结构以及要处理的图像数据的格式的图。
如图5所示,图像处理单元109被构造为包括颜色转换处理电路501、量化处理电路502、二值化处理电路503、寄存器单元504、控制电路505和误差缓冲器510。在本实施例中,误差缓冲器510由SRAM实现。另外,图像处理单元109包括读出图像数据的图像数据读取DMAC 506和读出误差数据的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以及写入各自的数据的图像数据写入DMAC 507和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包括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图像处理单元109,被实现为构成上述ASIC 113的一部分的电路。另外,图像处理单元109是针对打印机引擎122使用的墨的颜色,处理最大6色图像数据的电路。换句话说,针对同一像素(作为处理对象的目标像素),后述的颜色转换处理电路501、量化处理电路502以及二值化处理电路503的处理分别被执行两次。因此,能够缩小图像处理单元109电路规模,进而能够缩小包括该处理器的ASIC 113的电路规模。
更具体地说,颜色转换处理电路501对来自主机装置的图像数据执行颜色校正处理和颜色空间转换处理,其中所述图像数据由红(R)、绿(G)和蓝(B)分别以8比特表现的颜色信号(0至255的值)构成。利用颜色校正处理,对R、G和B的颜色信号,通过结合对应于各颜色信号的一维查找表执行插值计算,来执行伽马校正处理。接着,利用颜色空间转换处理,作为第一次处理,参照由R、G和B的组合获得的三维查找表,结合参照结果执行插值处理,来将颜色信号R、G和B转换成6色墨颜色信号C、LC、M、LM、Y和Red。这些墨颜色信号分别由8比特来表现,并且各自取0至255之间的任意值。
量化处理电路502对六个颜色信号中的各个,以一个像素为单位执行量化处理。通过使用误差扩散来执行量化处理。量化处理电路502输出表现0至4之间的任何灰阶级的3比特5值索引数据。然后,二值化处理电路503应用与该索引数据对应的点配置图案,并输出1比特2值打印数据(图像数据)。
利用针对目标像素的图像数据的第二次处理,首先对构成目标像素的相同的图像数据的颜色信号R、G和B,执行(颜色转换处理电路501的)颜色校正处理。处理结果与第一次相同,利用颜色转换处理电路501的颜色空间转换处理,基于所得到的相同的颜色信号R、G和B执行转换。换句话说,根据第二次处理,通过R、G和B的组合参照三维查找表,并且组合使用插值计算,来将颜色校正后得到的相同的颜色信号R、G和B转换成墨颜色信号Gr、Bl、K、MK、Gry和LGry。接着,在量化处理电路502中,上述颜色信号Br、Bl、K、MK、Gry和LGry分别通过误差扩散被量化(后面将说明其细节),并且输出针对各墨颜色的5值索引数据。然后对应于索引数据的点配置图案被二值化处理电路503使用,以输出二值打印数据。作为第一存储存储器的RAM 116具有指定用于存储量化处理期间生成的12色的误差数据的区域。图像处理单元109中的作为第二存储存储器的误差缓冲器510具有指定用于存储量化处理期间生成的6色的误差数据的区域。误差缓冲器510中指定的区域如下。例如,第一次处理中存储C信号的误差数据的区域,对应于第二次处理中存储Gr信号的误差数据的区域。第一次处理中存储LC信号的误差数据的区域,对应于第二次处理中存储Bl信号的误差数据的区域。第一次处理中存储M信号的误差数据的区域,对应于第二次处理中存储K信号的误差数据的区域。第一次处理中存储LM信号的误差数据的区域,对应于第二次处理中存储MK信号的误差数据的区域。第一次处理中存储Y信号的误差数据的区域,对应于第二次处理中存储Gry信号的误差数据的区域。第一次处理中存储Red信号的误差数据的区域,对应于第二次处理中存储LGry信号的误差数据的区域。
以此方式,本实施例被构造为将相同的图像处理重复两次,来生成由12色墨颜色信号构成的打印数据。因此,能够使用于图像处理的电路规模缩小。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用于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由3色RGB颜色信号构成,但是实施例显然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图像数据可以由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和黑色(K)四种颜色的颜色信号构成。另外,尽管假设墨颜色信号具有最大12色、并且相应地假设图像处理电路规模能够执行针对最大六种颜色的处理,但是实施例显然不限于这种结构。图像处理电路可以制成执行与要使用的墨颜色信号的最大数量匹配的、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分割数量的处理。
在图5中,寄存器单元504由具备诸如图像处理起动寄存器和命令参数寄存器的寄存器组构成,其中图像处理起动寄存器指示图像处理的开始,命令参数寄存器指定针对要执行的图像处理的细节和参数。寄存器单元504还包括用于对如下参数进行设置的寄存器,所述参数与当处理带的起始光栅和最末光栅时的误差数据访问相关。这些参数基于来自CPU 102的指令而被设置。控制电路505对图像处理单元109整体进行控制。例如,控制电路505可根据来自CPU 102的起动指令进行操作,并根据寄存器单元中设置的参数,将必要的控制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109中的各功能块和DMAC。
控制电路505还输出图6A所示的各控制信号,以及未图示的控制信号。在图6A中,“当前光栅处理方向信号”是表示正被处理的光栅的处理方向是正方向还是反方向的信号,在正方向的情况下,信号输出“1”,在反方向的情况下,信号输出“0”。“起始光栅阶段信号”是表示正被处理的光栅是否是带的起始光栅的信号,在起始光栅的情况下信号输出“1”。“最末光栅阶段信号”是表示正被处理的光栅是否是带的最末光栅的信号,在最末光栅的情况下信号输出“1”。“数据传送开始指示信号”是指示各DMAC(506至509)通过进行图像数据和误差数据的读取或者写入来开始数据传送的信号,该信号通过输出“1”来指示“传送开始”。最后,“光栅处理完成应答信号”是响应于从各DMAC输出的光栅处理完成通知而返回的应答信号,该信号通过输出“1”来应答通知。
图像数据读取DMAC 506是用于读出存储在RAM 116中的输入图像数据的DMAC。另外,图像数据写入DMAC 507是用于将生成的二值图像数据(打印数据)存储在RAM 116中的DMAC。图像处理单元109从CPU 102接收图像数据读取DMAC 506和图像数据写入DMAC 507分别访问RAM 116中的区域的指令。寄存器单元504还包括将对应于上述指令的参数进行保持的寄存器。
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是用于读出从邻接行扩散的误差数据的DMAC。更具体地说,根据来自控制电路505的信号,误差数据读取DMAC508选择RAM 116或者误差缓冲器510中的一者,并针对各颜色,读出与其中存储的一行的误差数据中跟处理相关的像素相对应的误差数据。另一方面,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是用于写入误差数据的DMAC。更具体地说,根据来自控制电路505的信号,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选择RAM 116或者误差缓冲器510中的任一者,并以一个像素为单位向其中写入(存储)误差数据。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和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针对一行的误差数据进行上述各处理。
更具体地说,如图7A所示,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和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在要访问的存储器的地址是在从0x00000000至0x03FFFFFF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控制对RAM 116的访问。类似地,在要访问的存储器的地址是在从0xA0000000到0xA009FFFF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和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控制对误差缓冲器510的访问。另外,当相当于一个光栅的数据的传送结束时,各DMAC(506至509)向控制电路505输出如图6B所示的“光栅处理完成通知信号”。
如图7B所示,寄存器单元504被构造为包括指示图像处理的开始的图像处理起动寄存器801,和用于对规定量化处理电路502的操作模式的参数进行设置的各寄存器。寄存器单元504还具备设置颜色转换处理和二值化处理的操作模式的寄存器组(未示出)。关于量化处理电路502的操作模式的参数分别被设置在带模式寄存器802、处理模式寄存器803和光栅数寄存器804中。另外,寄存器单元504具备最左边像素坐标寄存器805、最右边像素坐标寄存器806、共同原点对应地址寄存器807、起始光栅原点对应地址寄存器808和最末光栅原点对应地址寄存器809。
如图8A所示,带模式寄存器802具备指定带处理模式的字段和指定起始光栅的处理方向的字段。另外,如图8B所示,用于执行访问设置的处理模式寄存器803具备作为比特“0”的、指定用于存储误差数据的地址的字段。当比特“0”的值为“1”时,指定存储在起始光栅原点对应地址寄存器808中的地址。当比特“0”的值为“0”时,指定存储在共同原点对应地址寄存器807中的地址。处理模式寄存器803具备作为比特“1”的、指定用于存储误差数据的地址的字段。当比特“1”的值为“1”时,指定存储在最末光栅原点对应地址寄存器809中的地址。当比特“1”的值为“0”时,指定存储在共同原点对应地址寄存器807中的地址。处理模式寄存器803还具备设置其他操作模式的字段。在这些寄存器的各个中设置的内容被提供到图像处理单元109中的各单元作为寄存器设置值信号,并能够被各单元参照。
下面主要说明由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处理单元109执行的、使用误差扩散的量化处理。首先,图像处理单元109的量化处理电路502读出从包括目标像素的光栅之前的光栅(以下称作在前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然后,读出的误差数据被加到从颜色转换处理电路501输出的目标像素的图像数据中。也就是说,由误差数据表现的误差值被与目标像素的图像数据的灰阶值相加。从在前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被存储在能够存储该数据的误差缓冲器510或者RAM 116中。接着,如后面所述,基于执行访问控制的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的控制,根据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从误差缓冲器510或者RAM 116中读出误差数据。另外,量化处理电路502将从与包含目标像素的光栅相同的光栅(以后称作“同一光栅(same raster)”)上已经进行了量化处理的像素扩散的误差数据加到目标像素的图像数据中。要从同一光栅上的像素扩散的误差数据临时存储在量化处理电路502的缓冲器(未示出)中。
量化处理电路502通过将目标像素的图像数据(如上述已经加上从同一光栅和在前光栅上的像素扩散的误差数据)的各颜色信号与阈值进行比较,来对目标像素的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并获得索引数据。该索引数据被发送到二值化处理电路503中,并被转换成二值打印数据,并由图像数据写入DMAC 507存储在RAM 116中。同样,量化期间产生的误差被扩散到同一光栅和邻接光栅上的给定像素。
图9是说明通过与上述阈值进行比较而产生的量化误差的扩散的图。在图9中,通过量化目标像素“P”而产生的误差,根据图9中所示的扩散系数,扩散到周围未处理的像素。更具体地说,扩散到与目标像素P位于同一光栅L1上的像素A和B的误差数据,被保存在量化处理电路502中的缓冲器(未示出)中。另外,扩散到邻接光栅L2上的像素C、D和E的误差数据,被临时存储在量化处理电路502中的缓冲器中,然后,所有要扩散到同一像素的误差数据被进行合计。根据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通过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将合算的误差数据存储在误差缓冲器510或者RAM 116中,其详请稍后说明。
如图10A所示,要从目标像素P扩散到邻接光栅L2上的像素X的误差数据是下列第一、第二和第三误差数据的合算总和值。第一误差数据是根据图9所示的像素E的扩散系数(1/8),从图10A所示的目标像素“P”扩散的误差数据。第二误差数据是根据图9所示的像素D的扩散系数(1/4),从图10B的目标像素“Q”扩散的误差数据。第三误差数据是根据图9所示的像素C的扩散系数(1/4),从图10C中的目标像素“R”扩散的误差数据。
当由于CPU 102向颜色转换处理电路501中写入控制参数的结果而指示开始图像处理时,图像处理单元109从光栅的一端的像素到另一端的像素,连续读出存储在RAM 116中的输入图像数据,并执行颜色转换处理、量化处理和二值化处理。图像处理单元109重复该一系列的处理(也被称作“光栅处理”),并且当针对设定的光栅数的处理结束时,图像处理单元109发出中断并通知CPU 102带处理完成。根据来自CPU 102的指令,通过对副扫描方向上存在的未处理的带进行类似处理,来将全部图像数据二值化。二值化图像数据(打印数据)被连续存储在RAM 116中,并且作为通过打印机引擎接口110将打印数据发送到打印机引擎122的结果,基于该打印数据将图像打印在打印介质上。
图11是示出当执行上述图像处理时,由控制电路505执行的、将输入图像数据最终二值化并输出的处理序列的流程图。图11中所示的处理对应于一条带的数据的处理。当CPU 102通过向寄存器单元504的图像处理起动寄存器801写入“1”,来发出用于开始图像处理的指令时,寄存器单元504将图像处理起动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109的各单元。当从寄存器单元504接收到图像处理起动信号时,控制电路505通过按照图11中的流程图执行图像处理操作来执行二值化处理。
首先,在步骤S1201中,在开始图像处理之前,进行必要的初始化处理和其他操作。在初始化处理中,例如用于对处理光栅数进行计数的内部计数器(未示出)被清零,并且图像处理开始信号被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109的各单元中。接下来,在步骤S1202,更新针对各光栅的图像处理参数。更具体地说,根据对处理光栅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的值和寄存器单元中设置的带模式寄存器802的值,更新图6A所示的“当前光栅处理方向信号”、“起始光栅阶段信号”和“最末光栅阶段信号”并输出。这些信号分别被提供到图像处理单元109中的各单元中。
接下来,在步骤S1203中,图像数据读取DMAC 506、图像数据写入DMAC 507、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和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被指示开始光栅处理相关数据的传送。换句话说,控制电路505通过输出“1”作为图6A所示的“数据传送开始指示信号”来指示各DMAC(506至509)开始数据传送。
接下来,在步骤S1204中,确定是否从各DMAC(506至509)接收到了光栅处理结束通知。当确定已经从所有DMAC接收到了光栅处理结束通知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1205。另外,当确定存在没有接收到光栅处理结束通知的DMAC时,处理再次返回到步骤S1204。是否从各DMAC(506至509)接收到光栅处理结束通知的问题,根据各DMAC输出的光栅处理完成通知是否是“1”来确定。
在步骤S1205中,响应于光栅处理完成通知,将应答返回到各DMAC(506至509),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206。换句话说,控制电路505通过输出“1”作为光栅处理完成应答信号,来应答光栅处理完成通知。
接下来,在步骤S1206中,对处理光栅数进行计数的内部计数器的内容递增1,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207。在步骤S1207中,将由对光栅数进行计数的内部计数器计数的处理光栅数,与用于指定寄存器单元504中的光栅数的光栅数寄存器804中设置的光栅数进行比较(第一确定)。当计数的光栅数与设置的光栅数匹配时,确定带处理结束,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208。在计数的光栅数没有达到设置的光栅数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1202,并且再次重复光栅处理。当针对所有光栅的光栅处理结束时,在步骤S1208中执行带处理终止处理,并且结束本处理操作。在该步骤中,例如,对CPU 102的中断信号被激活。
在本实施例中,用硬件描述语言(HDL)记述了根据图11中的流程图中的处理,并通过基于此进行逻辑合成,来生成能够执行本图像处理操作的逻辑电路。由该逻辑合成生成的逻辑电路进而构成控制电路。
接下来,将参照图12和图13来说明针对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和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的各处理序列。这些处理通过图11的步骤S1203中的处理启动。
首先,在图12的步骤S1301中,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确定是否被控制电路505指示开始数据传送,并且在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已经被指示开始数据传送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302。与此相对,在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没有被指示开始数据传送的情况下,处理再次返回到步骤S1301。控制电路505是否指示了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开始数据传送的问题,根据数据传送开始指示信号是否是“1”来确定。
接下来,在步骤S1302中,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确定被处理的光栅是否是起始光栅,并且还确定是否使用了用于起始光栅的地址(第二确定)。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303,在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304。在控制电路505输出的起始光栅阶段信号是“1”,并且寄存器单元504输出的起始光栅使用地址信号是“1”的情况下,确定条件满足。更具体地说,起始光栅使用地址信号是“1”的情况对应于图8B所示的处理模式寄存器803的比特“0”的值是“1”的情况。这是使得RAM 116中的误差数据的读出有效的设置。另一方面,不满足条件的情况对应于起始光栅阶段信号是“1”并且起始光栅使用地址信号是“0”的情况。这是图8B中所示的处理模式寄存器803的比特“0”的值是“0”的情况。这与以下说明的满足条件的上述情况下的处理不同,尽管处理对象是起始光栅,但是这是使得RAM 116中的误差数据的读出无效的设置。例如,在使用4种颜色的墨进行打印的模式的情况下,利用本实施例中能处理最多6种颜色的电路,能在单个处理循环中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处理操作以获得二值打印数据。因此,针对四种颜色的起始光栅的一行误差数据,能被存储在电路中的误差缓冲器510中。因此,即使处理对象是起始光栅,也使得在误差缓冲器510中而非RAM116中进行误差数据的读出。这类似于稍后参照图13说明的处理最末光栅时写入误差数据的情况。
更具体地说,在处理对象的颜色数相对较大的第一模式(使用六种颜色的模式)下,针对起始光栅和最末光栅的各个的误差扩散处理使得对RAM 116的访问有效。另一方面,在处理对象的颜色数相对较小的第二模式(使用四种颜色的模式)下,针对起始光栅和最末光栅的各个的误差扩散处理使得对RAM 116的访问无效。
再次参照图12,接下来,在步骤S1303中,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使用起始光栅原点对应地址来计算读取源地址,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305。此时,在处理方向是正方向的情况下,由寄存器单元504中设置的最左边像素地址计算存储器地址,而在处理方向是反方向的情况下,由寄存器单元504中设置的最右边像素地址计算存储器地址。另外,从控制电路505输出的当前光栅处理方向信号获取被处理的光栅的处理方向。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04中,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使用共同原点对应地址来计算读取源地址,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 1305。此时,类似于步骤S1303,根据处理方向,使用最左边像素地址或者最右边像素地址,来计算存储器地址。
接下来,在步骤S1305中,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执行关于光栅处理的其他初始化处理,并指定除读取源存储器地址之外的其他参数。并且,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将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中的、对处理像素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未示出)清零。
接下来,在步骤S1306中,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从读取存储器地址中读出误差数据,将误差数据存储在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中的缓冲器(未示出)中,并且还更新读取存储器地址。这里,在正方向上处理光栅的情况下,向增加方向(increasing direction)更新地址,而在反方向上处理光栅的情况下,向减少方向(decreasing direction)更新地址。
在步骤S1307中,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以一个像素为单位,将通过步骤S1306中的处理而存储在缓冲器中的误差数据,输出到量化处理电路502。另外,使对处理像素数进行计数的内部计数器的内容递增1,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308。
在步骤S1308中,确定由内部计数器计数的处理像素数是否达到了一个光栅的像素数。在像素数达到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309,而在像素数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306并继续读取误差数据。这里,一个光栅的像素数被计算为等于1加上最左边像素坐标和最右边像素坐标之差的值。
当读出针对一个光栅的像素的误差数据时,在步骤S1309中,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通知控制电路505光栅处理完成,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310。更具体地说,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通过输出“1”作为光栅处理完成通知信号,来通知控制电路505光栅处理完成。
接下来,在步骤S1310中,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确定是否响应于光栅处理完成通知从控制电路505返回了应答。在返回应答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311,在没有应答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310。是否从控制电路505返回了应答的问题,根据光栅处理完成应答信号是否是“1”来确定。
在步骤S1311中,误差数据读取DMAC 508确定处理的光栅是否是带中的最末光栅。在是最末光栅的情况下,本处理操作终止,而在处理的光栅不是最末光栅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301并继续处理后续光栅。
同时,在图13的步骤S1401中,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确定是否被控制电路505指示开始数据传送。在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已经被指示开始数据传送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402。而在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没有被指示开始数据传送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401。控制电路505是否指示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开始数据传送的问题,根据数据传送开始指示信号是否是“1”来确定。接下来,在步骤S1402中,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确定正被处理的光栅是否是最末光栅,并且还确定是否使用了最末光栅的地址。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403,而在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404。在控制电路505输出的最末光栅阶段信号是“1”,并且寄存器单元504输出的最末光栅使用地址信号是“1”的情况下,确定条件满足。
在步骤S1403中,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使用最末光栅原点对应地址来计算写入目的地址,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 1405。此时,在处理方向是正方向的情况下,由寄存器单元504中设置的最左边像素地址计算存储器地址,而在处理方向是反方向的情况下,由寄存器单元504中设置的最右边像素地址计算存储器地址。另外,从控制电路505输出的当前光栅处理方向信号获取正被处理的光栅的处理方向。
与此相对,在步骤S1404中,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使用共同原点对应地址来计算写入目的地址,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405。此时,类似于步骤S1403,根据处理方向,使用最左边像素地址或者最右边像素地址来计算存储器地址。
接下来,在步骤S1405中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执行关于光栅处理的其他初始化处理,并指定除写入目的地存储器地址之外的其他参数。另外,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将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中的、对处理像素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未示出)清零。接下来,在步骤S1406中,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将从量化处理电路输出的一个像素的误差数据写入(存储)到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中的缓冲器(未示出)中。另外,将对处理像素数进行计数的内部计数器(未示出)递增1,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407。
接下来,在步骤S1407中,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将通过步骤S1406中的处理而存储在缓冲器中的误差数据,写入到写入存储器地址中,并且更新写入存储器地址。在正方向上处理光栅的情况下,向增加方向更新地址,而在反方向上处理光栅的情况下,向减少方向更新。
在步骤S1408中,确定由内部计数器计数的处理像素数是否达到了一个光栅的像素数。在像素数达到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409,而在像素数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406,并继续写入误差数据。这里,一个光栅的像素数被计算为等于1加上最左边像素地址和最右边像素地址之差的值。
当写入了针对一个光栅的像素的误差数据时,在步骤S1409中,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通知控制电路505光栅处理完成,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410。换句话说,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通过输出“1”作为光栅处理完成通知信号,来通知控制电路505光栅处理完成。
接下来,在步骤S1410中,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确定是否响应于光栅处理完成通知,从控制电路505返回了应答。在返回应答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411,而在没有应答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410。从控制电路505是否返回了应答的问题,根据光栅处理完成应答信号是否是“1”来确定。在步骤S1411中,误差数据写入DMAC 509确定处理的光栅是否是带中的最末光栅。在是最末光栅的情况下,本处理操作终止,而在处理的光栅不是最末光栅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401并继续处理后续光栅。
在本实施例中,用硬件描述语言(HDL)记述了根据图12和图13中的流程图中的处理,并通过执行逻辑合成来生成能够执行各图像处理操作的误差数据读取DMAC和误差数据写入DMAC。换句话说,通过该逻辑合成生成的逻辑电路分别构成误差数据读取DMAC和误差数据写入DMAC。
图14是说明在根据上述的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用于生成12色墨打印数据的处理、尤其是通过误差扩散进行的量化的流程图。如前面所说明的,本处理对同一输入图像数据执行两次图像处理来获得12色的打印数据。执行该处理作为针对由64个光栅构成的一个带的量化处理。
首先,在图14的步骤S1501中,CPU 102设置对应于前半部分处理的六种颜色的图像处理的寄存器。换句话说,图15A所示的各设置值被设置在图像处理单元109的寄存器单元504中。
接下来,在步骤S1502中,CPU 102通过将值“1”写入到寄存器单元504中的图像处理起动寄存器801,来起动图像处理。通过该步骤中的处理,如前面参照图5及之后的图所说明的,图像处理单元109执行针对一个带的前六种颜色的图像处理,并生成二值打印数据。
在步骤S1503中,CPU 102等待针对前半部分处理的6种颜色的图像处理结束。可以通过图像处理单元109在图11的步骤S1208的处理中发出的中断通知来确定该图像处理的完成。
当针对前半部分的六种颜色的图像处理完成并且接收到中断通知时,在步骤S1504中,CPU 102设置对应于针对后半部分要处理的六种颜色的图像处理的寄存器。换句话说,图15B所示的各设置值被设置在图像处理单元109的寄存器单元504中。
接下来,在步骤S1505中,类似于上述步骤S1502中的处理,CPU 102通过将值“1”写入到寄存器单元504中的图像处理起动寄存器801,来起动图像处理。通过该步骤中的处理,图像处理单元执行针对一个带的后六种颜色的图像处理,并生成二值打印数据。然后,在步骤S1506中,CPU 102等待针对后半部分处理的六种颜色的图像处理结束。通过图像处理单元109在步骤S1208的处理中发出的中断通知来确定图像处理的完成。
当针对后半部分的六种颜色的图像处理完成时,在步骤S1507中,CPU 102确定是否完成了对全部图像数据的处理。在还剩有未处理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501并继续,而在完成了全部图像数据的处理时,本处理结束。
在上述打印数据生成中,通过在寄存器单元504中设置图15A中所示的各设置值,当处理对象是起始光栅时,从起始光栅原点对应地址寄存器808中设置的地址0x01200000所表示的RAM 116中读取误差数据。这里,从先行处理的带的最末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中,存储前6种颜色的误差数据。另外,第64光栅为最末光栅,利用该光栅,向最末光栅原点对应地址寄存器809中设置的地址0x01200000所表示的RAM 116写入误差数据。在处理后续的带的前六种颜色时,该误差数据作为扩散到后续带的起始光栅中的误差数据使用。相比之下,利用从第2光栅到第63光栅的中间光栅,对由共同原点对应地址寄存器807中设置的地址0xA0000000所表示的误差缓冲器510进行误差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另外,在将图15B的各设置值设定到寄存器单元504中的后六种颜色的图像处理中,在RAM 116中类似地进行起始光栅误差数据读取和最末光栅误差数据写入。另外,利用除上述起始光栅和最末光栅之外的中间光栅,与前6种颜色的情况类似,图像处理单元的误差缓冲器510作为误差数据的存储区域使用。
如上所述,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通过误差扩散的量化,通过使执行6色量化处理的图像处理电路工作两次,来获得12色的二值化图像数据。此时,例如针对扩散到起始光栅中的误差数据以及从最末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访问由具有相对较慢的工作速度的DRAM等实现的RAM 116。相比之下,针对除此之外的误差数据,访问图像处理电路内的由工作速度快(或者换句话说访问时间短)的SRAM实现的误差缓冲器510。
因此,在针对各光栅读出或写入一行的误差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将访问工作速度相对较慢的RAM 116的光栅仅限定为起始光栅和最末光栅。结果,能够整体提高用于读出和写入误差数据的存储器访问速度。更具体地说,多次执行相同的图像处理以缩小执行该处理的电路的规模的情况下,诸如误差缓冲器的内部电路存储器的大小,变为与被分割并处理的数据(如前述实例中的6色数据)的量对应的容量。为此,例如,在处理从前6色转移到后6色时,总计12色的误差数据不能同时存储在误差缓冲器中,而利用诸如RAM 116的处理电路之外的其他存储器。此时,通过将对这种其他存储器的访问仅限于起始光栅和最末光栅,本实施例能够将由于访问该存储器而造成速度降低减至最少。
结果,即使要生成的打印数据是12色数据或类似大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高速进行误差扩散处理而不增加误差扩散处理电路的规模。
(其他实施例)
上述实施例说明了如下情况,即通过将利用多值误差扩散对图像数据进行的量化与点配置图案相结合,来生成二值打印数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并且显然本发明能被构造为实现根据量化处理直接二值化图像数据的二值误差扩散的打印装置。
另外,上述实施例说明了如下情况,其中CPU和各电路块作为密封在单个封装内的系统LSI实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电路块中的一些或者全部也可以由各分立的IC或者其他部件实现。
另外,上述实施例说明了如下情况,其中用硬件描述语言记述的内容被逻辑合成,以生成逻辑电路,并且利用该逻辑电路进行量化处理。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发明还包括如下情况,其中将存储了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的存储介质提供给装置,通过该装置或计算机的CPU读出并执行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程序,来进行量化处理。这种情况下,从存储介质中读出的程序本身实现了上述实施例的功能,存储了该程序的存储介质构成本发明。另外,本发明包括如下情况,其中根据计算机读出的程序的程序代码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或类似软件进行实际处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从而使得利用该处理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
应当注意,在以上的说明的实施例,涉及如图9所示,将误差扩散到与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相同的光栅和位于其下部的一个光栅中。然而,扩散误差的方法并不限于上述方法。例如,也可以将目标像素中生成的误差扩散到与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相同的光栅和位于其下部的预定数的光栅(2个以上的光栅)。这种情况下,针对从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n为预定数量)的范围的处理,进行对RAM 116的访问,并从RAM 116中读取扩散到该范围的误差。针对从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处理,进行对RAM 116的访问,并将从该范围扩散的误差写入到RAM 116中。
(进一步的实施例)
本发明可应用为一种量化图像数据(其表现各像素的灰阶)的方法,并且还可以应用为使用误差扩散来将目标像素的误差数据扩散到该目标像素附近的邻近像素的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这种图像处理装置可以如前面的实施例那样,整体构建在打印装置100中,或者在主机装置中实现。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关于基于量化的图像数据来打印图像的打印方法。因此,这种打印方法可以是除上述喷墨打印方法之外的其他打印方法,此外,实现这种打印方法的打印装置的结构也不被限制。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对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予最宽的说明,以使其覆盖所有这种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9)

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图像处理电路,其用于对通过排布预定数的光栅而形成的各个带进行处理,在所述处理中,在执行了通过误差扩散法对第一色的M值图像数据的各像素进行的量化处理、来生成N值打印数据之后,执行通过误差扩散法对第二色的M值图像数据的各像素进行的量化处理、来生成N值打印数据,其中各光栅由多个像素形成,M为大于2的整数,N为大于2且小于M的整数;
第一存储单元,其用于存储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向其他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设置在所述图像处理电路的外部;
第二存储单元,其用于存储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向其他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所述第二存储单元设置在所述图像处理电路的内部;
确定单元,其用于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是否属于所述带中的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以及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是否属于所述带中的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其中n为预定数;以及
访问控制单元,其用于在所述确定单元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属于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读取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存储的误差数据,作为要扩散到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的误差数据,而在所述确定单元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不属于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读取所述第二存储单元中存储的误差数据,作为要扩散到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的误差数据,以及在所述确定单元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属于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将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写入到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而在所述确定单元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不属于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将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写入到所述第二存储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是仅由所述带中的起始光栅构成的范围,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是仅由所述带中的最末光栅构成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访问设置单元,所述访问设置单元用于将所述访问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存储单元和所述第二存储单元进行的误差数据的读取和写入,设置为有效或者无效,
其中,在所述访问设置单元将误差数据的读取和写入设置为有效的情况下,所述访问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存储单元或者所述第二存储单元进行误差数据的读取和写入,而在所述访问设置单元将误差数据的读取和写入设置为无效的情况下,所述访问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二存储单元进行误差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处理电路能够在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多种模式下执行量化处理,其中在所述第一模式下,误差扩散处理的处理对象的颜色数较多,而在所述第二模式下,误差扩散处理的处理对象的颜色数较少,
所述访问设置单元使得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对所述第一存储单元和所述第二存储单元进行的误差数据的读取和写入有效,并且使得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对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进行的误差数据的读取和写入无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访问控制单元包括:
光栅数指定单元,其用于指定要经受量化处理的光栅数;
光栅数计数单元,其用于对经受了量化处理的光栅数进行计数;
第一确定单元,其用于基于所述光栅数指定单元指定的光栅数和所述光栅数计数单元计数的光栅数,确定光栅是否属于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
其中,在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光栅属于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所述访问控制单元将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写入到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而在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光栅不属于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所述访问控制单元将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写入到所述第二存储单元中,
所述访问控制单元还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其用于基于所述光栅数指定单元指定的光栅数和所述光栅数计数单元计数的光栅数,确定光栅是否属于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
其中,在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确定光栅属于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所述访问控制单元读取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存储的误差数据,作为扩散到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的误差数据,而在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确定光栅不属于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所述访问控制单元读取所述第二存储单元中存储的误差数据,作为扩散到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的误差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从所述第二存储单元中读取数据所需的时间,比从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读取数据所需的时间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向所述第二存储单元中写入数据所需的时间,比向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写入数据所需的时间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打印单元,所述打印单元被构造为基于所述图像处理电路生成的N值打印数据,来进行打印。
9.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其使用图像处理电路,所述图像处理电路对通过排布预定数的光栅而形成的各个带进行处理,在所述处理中,在执行通过误差扩散法对第一色的M值图像数据的各像素进行的量化处理、来生成N值打印数据之后,执行通过误差扩散法对第二色的M值图像数据的各像素进行的量化处理、来生成N值打印数据,其中各光栅由多个像素形成,M为大于2的整数,N为大于2且小于M的整数,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
准备步骤,准备第一存储单元和第二存储单元,所述第一存储单元用于存储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向其他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并且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设置在所述图像处理电路的外部,所述第二存储单元用于存储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向其他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并且所述第二存储单元设置在所述图像处理电路的内部;
确定步骤,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是否属于所述带中的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以及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是否属于所述带中的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其中n为预定数;以及
访问控制步骤,在所述确定步骤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属于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读取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存储的误差数据,作为要扩散到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的误差数据,而在所述确定步骤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不属于起始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读取所述第二存储单元中存储的误差数据,作为要扩散到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的误差数据,以及在所述确定步骤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属于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将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写入到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而在所述确定步骤确定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不属于最末光栅至第n光栅的范围的情况下,将从量化处理的目标像素所属的光栅扩散的误差数据写入到所述第二存储单元。
CN201110129540.6A 2010-05-20 2011-05-18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538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3118.8A CN104052903B (zh) 2010-05-20 2011-05-18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6453 2010-05-20
JP2010116453A JP5528209B2 (ja) 2010-05-20 2010-05-20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3118.8A Division CN104052903B (zh) 2010-05-20 2011-05-18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3815A CN102253815A (zh) 2011-11-23
CN102253815B true CN102253815B (zh) 2014-07-23

Family

ID=449722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2954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53815B (zh) 2010-05-20 2011-05-18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CN20141032311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52903B (zh) 2010-05-20 2011-05-18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311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52903B (zh) 2010-05-20 2011-05-18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730523B2 (zh)
JP (1) JP5528209B2 (zh)
CN (2) CN1022538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32367B2 (ja) * 2019-07-10 2023-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CN115564659B (zh) * 2022-02-28 2024-04-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视频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4359029B (zh) * 2022-03-21 2022-06-21 广州匠芯创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及其装置、系统、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4499A (zh) * 2005-06-10 2008-06-04 爱克发印艺公司 用于降低图像赝像的图像处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2064A (en) * 1984-11-27 1988-01-26 Fuji Xerox Co., Ltd. Drawing output unit
JPH10164365A (ja) 1996-11-28 1998-06-19 Ricoh Co Ltd 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931960A (en) * 1997-10-31 1999-08-03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error diffusion values
JP2000032278A (ja) * 1998-07-13 2000-01-28 Minolta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
US6968026B1 (en) 2000-06-01 2005-11-22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utput data synchronization with system clock in DDR
JP2002094785A (ja) 2000-09-20 2002-03-29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3661624B2 (ja) 2000-10-06 2005-06-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US7336380B2 (en) * 2001-02-13 2008-02-26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Raster gen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cessing raster data
GB2387817A (en) 2002-04-27 2003-10-29 Hewlett Packard Co Page wide array inkjet printer having halftone controller and multiple printheads, each printing different image strips.
AUPS300502A0 (en) 2002-06-17 2002-07-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Generating one or more linear blends
US8009327B2 (en) * 2002-07-11 2011-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processing
US7660998B2 (en) * 2002-12-02 2010-02-09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Relatively unique ID in integrated circuit
US7553611B2 (en) * 2005-03-31 2009-06-30 Sandisk 3D Llc Masking of repeated overlay and alignment marks to allow reuse of photomasks in a vertical structure
JP4953789B2 (ja) * 2006-12-07 2012-06-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記録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4732316B2 (ja) 2006-12-07 2011-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記録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4989378B2 (ja) * 2007-09-03 2012-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JP5526540B2 (ja) * 2008-12-25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アクセス制御方法、アクセス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2142849A (ja) * 2011-01-05 2012-07-26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4499A (zh) * 2005-06-10 2008-06-04 爱克发印艺公司 用于降低图像赝像的图像处理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145856A 2004.05.2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30523B2 (en) 2014-05-20
CN104052903B (zh) 2017-10-24
CN104052903A (zh) 2014-09-17
CN102253815A (zh) 2011-11-23
US20110286017A1 (en) 2011-11-24
US9384431B2 (en) 2016-07-05
JP5528209B2 (ja) 2014-06-25
JP2011244337A (ja) 2011-12-01
US20140218770A1 (en) 2014-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22981B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US8405876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US8643906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US7990578B2 (en) Processing print jobs
JP2009230738A (ja) 印刷制御システム、印刷要求端末、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並びに印刷制御方法
US20200055321A1 (en) Printing method and ink discharge amount upper limit determining method
JP2009233883A (ja) 印刷装置、印刷制御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US20100290067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EP1093923A1 (en) High resolution printing
CN102253815B (zh)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US6940612B1 (en) Data converter, computer, and printer
US20090213160A1 (en) Printing Control System, Printing Request Terminal, Printer, and Printing Control Method
US20050213119A1 (en) Processing print jobs according to size of to-be-printed objects and bands containing same
JP4062125B2 (ja) 印刷制御システム、印刷制御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方法
JP2003011458A (ja) 画像データに含まれる情報に応じて印刷モードが設定される印刷
JP5713594B2 (ja) 装置、記録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3608764A (zh) 处理纵列区域中的图像数据带
JP5714156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7015336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1770586B (zh) 图像处理设备、打印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JP2005354421A (ja) 色空間変換装置、色空間変換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コントローラ
JP2994648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05386A (ja) 画像領域に応じて印刷モードを変更する双方向印刷
JP2005219295A (ja)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用プログラム
JP2004050432A (ja) マルチパス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