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1328B - 原织物状布料及在该布料中使导电丝露出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原织物状布料及在该布料中使导电丝露出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51328B
CN102251328B CN201110136411.XA CN201110136411A CN102251328B CN 102251328 B CN102251328 B CN 102251328B CN 201110136411 A CN201110136411 A CN 201110136411A CN 102251328 B CN102251328 B CN 1022513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cloth
conductive filament
knit unit
source text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641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51328A (zh
Inventor
国贞秀明
藤井隆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51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1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51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132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42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inorganic, e.g. basalt
    • D03D15/275Carbon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4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 D04B1/16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synthetic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04Heat-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16Physical properties antistatic; conductive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5/00Industrial
    • D10B2505/12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42/00Fabric [woven, knitted, or nonwoven textile or cloth, etc.]
    • Y10T442/30Woven fabric [i.e., woven strand or strip material]
    • Y10T442/3976Including strand which is stated to have specific attributes [e.g., heat or fire resistance, chemical or solvent resistance, high absorption for aqueous composition, water solubility, heat shrinkability,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04Processes
    • Y10T83/0448With subsequent handling [i.e., of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原织物状布料及在该布料中使导电丝露出的方法。在原织物状布料(41)中,原织物状布料包括导电丝(31)和非导电的其它纤维(33),导电丝(31)沿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布置。用以制成产品如座套的第一编织部(43)被设置在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第二编织部(45)从第一编织部(43)的两端延伸,导电丝(31)以非干涉方式布置在第二编织部(45)中,以便不与所述第二编织部(45)中的其它纤维缠绕。

Description

原织物状布料及在该布料中使导电丝露出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导电丝的原织物状布料和导电丝露出方法,该方法在该布料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使导电丝露出。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包括导电纤维(即导电丝)的布料,其中当电流流过导电纤维(即,被通电时)时导电纤维发热。这种布料例如用作汽车座椅的覆盖材料,并且通过使得能够调节座椅表面的温度而有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7-227384(JP-A-2007-227384)中说明了一种这样的布料,该申请公开说明了由导电丝和非导电纤维形成的布,其中至少一部分经线和纬线是导电丝。利用这样的布,导电丝在非导电纤维上方或者下方经过,使得照现在的样子难以将导电装置连接到导电丝。因此,在将布裁断至配合在汽车座椅上所需的尺寸之后,金属带被缚接至在布置导电丝的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的表面,并且经由金属带连接车载电源。即,通过将顶部有导电丝的点连接至金属带的表面,经由金属带将导电装置(即,电源)连接到导电丝,由此使得电流供给到导电丝。
发明内容
附带地,利用现有技术,在布料被裁断之前不在原织物阶段进行导电丝的折断检查。由此,考虑到导电丝在布料的制造过程中会折断的可能性,本发明人认为如果能够在原织物阶段对导电丝施加电流,则可以根据电流的量对导电丝进行折断检查。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在布料被整合在产品中时,仅能够在首先将金属带缚接至被裁断后的布片的表面之后对导电丝施加电流。并未构思到在裁断之前在原织物阶段对导电丝施加电流。因此,并未提出使得能够有效地对原织物状布料中的导电丝施加电流的具体装置。
由此,本发明提供了易于使得电流被施加到原织物状布料中的导电丝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原织物状布料,其包括导电丝和非导电的其它纤维。导电丝沿着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布置。用于制成产品如座套的第一编织部被设置在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处,并且第二编织部从第一编织部的两端延伸,在第二编织部中导电丝以非干涉方式布置以不会在第二编织部中的其它纤维的上方和下方经过或者与其它纤维缠绕。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使导电丝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处露出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第二编织部处沿原织物状布料的流动方向切断其它纤维;和通过除去定位在所述切断部位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所述其它纤维而使导电丝在原织物状布料的端部处露出。
根据本发明的原织物状布料,导电丝能够容易地在布料的端部处露出,由此使得能够施加电流。结果,易于将电流施加到导电丝,以如目前那样在被裁断之前利用原织物状布料检查导电丝的折断。
附图说明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目标、特性和优点将变得清楚,其中相同附图标记用以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布料的原织物的平面图;
图2A和图2B是图1中所示的布料的原织物的部分II的放大图,其中示出了露出导电丝的过程;
图3A是沿布料的原织物的图2A中的线IIIA-IIIA获取的截面图,图3B是沿布料的原织物的图2B中的线IIIB-IIIB获取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布料的原织物的平面图;
图5A和图5B是图4中示出的布料的第一编织部的编织图;
图6A和图6B是图4中示出的布料的第二编织部的编织图;
图7A和图7B是图4中所示的布料的原织物的部分VII的放大图,其中示出了露出导电丝的过程;
图8A、8B、8C、8D、8E和8F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修改例的布料的第一编织部的编织图;和
图9A和图9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修改例的布料的第二编织部的编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布料包括导电丝和其它纤维。首先,将说明这些构成材料。这里,术语“原织物状”指处于平坦状态的织物,织物在该状态中将被裁断以制成产品如座套。另外,术语“布料”包括i)通过机织或者针织已经形成布状的布料,或者未经过机织或者针织已经被制成布状的布料,如机织品、针织品或者无纺布,ii)已经经过染色处理和拉幅和热固定处理(即,精整处理)的布料,和iii)经过二次处理、如背涂处理或者其中氨基甲酸乙酯片材被火焰层叠(flame-laminated)至用以制成产品的一部分的处理的布料。
导电丝是其中能够通过电流的导电的纤维状材料。典型地比电阻(即,体积电阻率)是100Ω·cm至10-12Ω·cm。比电阻(即,体积电阻率)能够例如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K7194来测量。导电丝的示例包括碳纤维丝、金属线及镀覆线材等。碳纤维是聚丙烯腈基碳纤维(PAN基碳纤维)或者沥青基碳纤维。在这些碳纤维中,优选地使用具有1000℃以上的着火温度的碳纤维(即,碳化纤维、石墨化纤维、或者石墨纤维),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金属线的材料的示例包括金、银、铜、黄铜、铂、铁、钢、锌、锡、镍、不锈钢、铝,和钨。在这些材料中,优选地使用不锈钢金属线,因为不锈钢金属线具有优秀的耐腐蚀性和强度。这里,并不特别地限定钢的类型。可能的示例包括SUS304、SUS316和SUS316L。SUS304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而SUS316和SUS316L因为包括钼而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尽管用于导电丝的金属线的直径并不特别地限定,但是在强度方面,考虑到柔软性而具有φ10μm至φ150μm的直径的金属线是优选的。另外,可能使用例如复合丝,在复合丝中,其它纤维材料如聚酯纤维用作芯丝并且金属线用作鞘丝,并且其中金属线沿扭转方向S和Z绕芯丝缠绕。在该情况中,通过使用具有小直径的金属线而确保了优秀的柔软性,同时通过芯材提高了拉伸强度。
另外,金属线还可以在其表面上具有树脂涂层。这种金属线由于表面上的树脂层而具有优秀的防锈性。而且,在连接导电装置时通过容易地剥离树脂层而能够露出金属。涂覆树脂并不特别地限定,并且可以是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硅树脂、或者聚酯等,而考虑到其耐久性,优选地使用聚氨酯。另外,树脂层的厚度可以根据聚合物类型、耐久性和用途来选择。例如,厚度可以近似地为0.05μm至500μm。涂覆方法并不特别地限定,而其中优选地使用如下方法:金属线通过聚合物分散液以将聚合物粘附到金属线,然后加热以固定聚合物。另外,在聚合物粉末或者聚合物熔融物被粘附到金属线后,根据需要可以通过加热等固定它。
镀覆线材具有导电性或者非导电的纤维材料的芯部,并且在芯部的表面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上形成金属镀覆部或者合金镀覆部。形成该镀覆部使得非导电纤维材料能够导电。另外,在导电纤维材料上形成镀覆部使得能够提高耐久性。能够用作芯部的非导电纤维的示例包括对位基芳族聚酰胺纤维、间位基芳族聚酰胺PBO纤维、聚丙烯酸酯纤维、PPS纤维、PEEK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纤维玻璃、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和硼纤维。能够在芯部的表面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上形成镀覆部。在镀覆处理中能够使用的金属的示例包括:锡(Sn)、镍(Ni)、金(Au)、银(Ag)、铜(Cu)、铁(Fe)、铅(Pb)、铂(Pt)、锌(Zn)、铬(Cr)、钴(Co)和钯(Pd)。另外,在镀覆处理中能够使用的合金的示例包括Ni-Sn、Cu-Ni、Cu-Sn、Cu-Zn、和Fe-Ni。
导电丝优选是具有比其它纤维更好的耐热性的纤维。纤维热熔的温度或者如果纤维不熔化则纤维燃烧的温度优选地比其它纤维的该温度高。即,导电丝可以比其它纤维具有高的熔点,由此不如其它纤维那样易于熔化或者不如其它纤维那样易于燃烧。极限氧指数(LOI)可用作可燃性指数,并且LOI优选地为26以上。极限氧指数(LOI)可以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K7201或者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L1091(1999)8.5E-2测量。金属线比用作其它纤维的天然纤维或者复合纤维通常具有更高的熔点。另外,金属线的LOI典型地为26以上。例如,不锈钢纤维的LOI是49.6。另外,碳纤维(PAN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不熔化并且具有60.0以上的LOI。
其它纤维是非导电纤维,这种纤维的示例包括基于植物和基于动物的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如人造丝、半合成纤维如醋酸纤维、树脂合成纤维如尼龙或者聚合物,和这些纤维的混合。这些纤维是绝缘纤维,其中比电阻超过108Ω·cm。
其它纤维的情况下,它们热熔的温度、或者如果它们不熔化则它们燃烧时的温度可以优选地比导电丝的该温度低。如果纤维燃烧而不是熔化,则极限氧指数(LOI)可以小于26。作为植物和动物基天然纤维的许多纤维具有小于26的LOI。例如,棉的LOI包括地为18至20,羊毛的LOI包括地是24至25。
另外,许多合成纤维的熔点比导电丝的熔点低。另外,许多合成纤维的可燃烧性比导电丝的可燃烧性高。例如,聚酯的LOI包括地是18至20,尼龙的LOI包括地是20至22。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使用这些纤维材料形成的布料的结构。
将参考图1至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图1和图2都是平面,其图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原织物状布料21的极端框架形式。该布料21是由导电丝11和其它纤维13制成的织物。SUS-PET复合丝被用于导电丝11,在SUS-PET复合丝中,SUS线(φ28μm)沿S扭转方向和Z扭转方向绕聚酯纤维(333dtex)的芯材缠绕。聚酯纤维(333dtex)用于其它纤维13。在图1和图2中,为便于理解导电丝11的布置方式,仅构成纤维中的导电丝11被以夸张和简化的方式示出。附带地,图中箭头示出的参考符号W和L分别标识布料21的宽度方向和流动(即,长度)方向。利用该织物(即,布料21),导电丝11被布置为多条纬线中的一部分,而其余的纬线和全部的经线由其它纤维13形成。导电丝11沿着宽度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布置在流动方向上,并且仅通过导电丝11之间的其它纤维13形成编织构造。图3是示出布料21的截面的框架形式的视图。在图3中,以黑色示出导电丝11以使得导电丝11易于与其它纤维13区分开。另外在图3中,在附在其它纤维13之后的参考符号(Y)标识该其它纤维13是纬线,并且附在其它纤维13之后的参考符号(T)标识该其它纤维13是经线。
如图1中所示,在布料21的宽度方向上存在第一编织部23、第二编织部25和第三编织部27,它们以三种不同的编织构造形成。第一编织部23位于布料21的中央并且是例如被用作产品如座套的材料的一部分。第二编织部25从第一编织部23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延伸,且第三编织部27延伸到各第二编织部25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第一编织部23的编织构造是平织。目标产品所要求的各种织布法的任意一种可以用于第一编织部23的编织构造。例如,第一编织部23可以用平织、斜织、缎织、或者其修改织法、或者特别的织法编织。优选地,导电丝可以通过双层织法布置在背侧,并且更特别地通过双层纬线织法布置在背侧。利用该第一编织部23,导电丝11在作为经线的其它纤维13(T)上方和下方经过,由此与其它纤维13形成连续的布状织物,如图3A所示。
第二编织部25具有其中导电丝11不在作为经线的其它纤维13(T)上方和下方经过的编织构造。在第二编织部25中,通过作为经线的其它纤维13(T)和作为纬线的其它纤维13(Y)编织袋组织(hollowweave)。另外,导电丝11(11a)被布置成不在由袋组织形成的前后布状部分25a和25b之间在前后部处形成布状部分25a和25b的其它纤维13上方和下方经过。
第三编织部27相对密并且具有强韧的编织构造,并且能够由针板拉幅机保持。这里,能够由针板拉幅机保持是指如下事实:针板能够被插入并且耐受沿布料的宽度方向施加的张力。例如,在有梭编织机的情况中,斜纹织物的织边(selvedge of the twilling)优选地是相同织物的逆斜纹织物、重平织物(rib weave)、凸纹织物或者篮式塔夫绸织边等。这些织物能够用作第三编织部27的编织构造。另外,在无梭编织机的情况中,扭织物、包绕织物(两线包绕或者三线包绕)或者皱纹织物等是第三编织部27的编织构造的示例,但优选地采用篮式织物。利用第三编织部27,导电丝11在作为经线的其它纤维13(T)上方和下方经过,由此与其它丝13形成连续的布状织物。
附带地,在图1中,第二编织部25和第三编织部27的宽度被极度夸张地示出。所述宽度尺寸与第一编织部23的比例关系与实际情况极大地不同。第二编织部25仅需要足够宽以使能够露出导电丝和连接导电装置,如将在后面说明的。例如,第二编织部25的宽度可以包括地近似地为1mm至20mm,或者更优选地包括地为5mm至10mm。另外,第三编织部27的宽度优选地包括地为大约10mm至30mm,以防止分散并且用针板拉幅机保持它。
利用具有该结构的布料21,导电丝11能够在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露出,如下面所说明的。如图2A所示,在第二编织部25中的朝向第一编织部23的位置处切断其它纤维13(切断平面线i;第一切断处理)而不切断导电丝11,并且在第二编织部25的朝向第三编织部27的位置处切断其它纤维13和导电丝11(切断平面线ii;第二切断处理)。结果,导电丝11(11a)在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露出,如图2B所示。
即,在第二切断处理中,第三编织部27被沿着图3A中的切断平面线ii从布料21切离(移除),并且与第二编织部25的其它纤维13形成的前后布状部分25a和25b在朝向前后布状部分25a和25b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位处分离,如图3B所示。另外,在第一切断处理中,第二编织部25的其它纤维13形成的前后布状部分25a和25b沿图3A中的切断平面线i在朝向前后布状部分25a和25b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部位处与布料21分离,如图3B所示。因此,第二编织部25的其它纤维13形成的前后布状部分25a和25b也被从布料21切离(即,被移除)。结果,仅已经布置在第二编织部25中的导电丝11(11a)仍存在于布料21的端部处,并且这些导电丝11(11a)延伸到在宽度方向上的外部并且从布料21的布状编织部露出。
在第一切断处理中,切断其它纤维13而不切断导电丝11的一个优选方法包括通过加热装置切断。即,作为其它纤维13的聚酯纤维比用作导电丝11的SUS线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使得可以通过在等于或高于其它纤维13(即,聚酯纤维)的熔点而低于导电丝11(即,SUS线)的熔点的温度下加热而仅熔化其它纤维13而不切断导电丝11。用作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它纤维13的聚酯纤维的熔点是264℃,而用作导电丝11的SUS线(如SUS 316)的熔点包括地是在1371℃和1450℃之间,使得可以通过在包括地500℃至1300℃之间的温度下加热其它纤维13而仅切断其它纤维13。当导电丝11如它们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那样是SUS-PET复合丝时,并且加热装置被用于切断时,用作形成SUS-PET复合丝的芯材的聚酯纤维也能够在第一切断处理中被切断,因此优选地最终除去作为芯材的聚酯纤维以在布料21的端部处仅露出SUS线。
加热装置的示例包括物理上能够连接到布料21的加热器具(比如,冲床机构或者剪刀机构),或者光学加热装置如激光器。在这些装置中,激光器使得能够精确地控制温度(即,输出温度),因此是优选的。激光器的示例例如包括CO2激光器、YAG激光器、受激准分子激光器、UV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LD激光器和LD激发固态激光器。在这些激光器中,CO2激光器对于有机物质(即,其它纤维13)的吸收性是高的,因而是优选的。例如,对于CO2激光器的输出器具,Mitsubishi(三菱)二氧化碳激光处理机(型号:2512H2;透射器类型:25SRP;激光器额定输出:1000W)可以作为加热装置。此时通过将输出设定成等于或大于15W并且小于25W(频率:200Hz,处理速度:1500mm/min),可以熔化其它纤维13而不切断导电丝11。
附带地,能够从布料21的前侧或后侧照射激光。另外,还可以随着照射激光向布料21吹送惰性气体(如氮气或者氦气)。在惰性气体环境下进行第一切断处理使得可以防止或者减小导电丝11由于过热引起氧化(燃烧)。
在上述的第二切断处理中,通过切断全部的导电丝11和其它纤维13而切断布料21。切断方法不受限制。例如,可以使用切断器,或者可以通过采用上述各种加热装置中的任意一种加热装置在能够切断导电丝11和其它纤维13的温度下对导电丝11和其它纤维13加热而熔断或者烧断布料21。例如,当使用上述的三菱(Mitsubishi)二氧化碳激光器处理机作为加热装置时,可以通过将输出设定为等于或大于25W(频率:200Hz,处理速度:500mm/min)而切断导电丝11和其它纤维13。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布料21,导电丝11能够容易地在原织物状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露出,使得能够对导电丝11施加电流。结果,通过使电流流过导电丝11能够检查导电丝11的折断。尽管布料在编织后,在被切断以制成产品之前是原织物状态时经过染色处理和精整处理(其中,布料21由针板拉幅机保持并经历拉幅和热固定),但能够在任何阶段露出导电丝11和检查折断。更具体地,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布料21的情况下,将被露出和连接到导电装置的导电丝11的一部分11a通过布置在第二编织部25的前后布状部分25a和25b之间而被保护,如图3A所示。因此,部分11a在染色处理和精整处理中不易于被损坏,并且在精整处理之后能够露出导电丝11并且进行折断检查。在精整处理中,能够在通过将针板拉幅机的针板(即,针)刺入第三编织部27而利用针板拉幅机可靠地保持布料21的同时,能够施加沿宽度方向的张力。另外,随后将被露出和连接到导电装置的部分11a被定位在第三编织部27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因此即使导电丝11在第三编织部27中被针板损伤(即,折断),也不会影响导电丝11的通电。导电丝11的通电并不局限于在精整处理之后立即进行。即,也可以在进行了二次处理之后露出导电丝11并进行折断检查。例如,可以在将树脂涂层(即,后部涂层)涂覆到布料21的后表面之后或者在层叠氨基甲酸乙酯片材之后检查导电丝11的折断。在本情况中,优选地仅对用作产品材料的第一编织部23进行二次处理,而不对第二编织部25进行二次处理。这是因为如果也对第二编织部25进行二次处理,则即使在第一切断处理中切断了其它纤维13,并且可以由此阻碍导电装置与导电丝11(11a)之间的连接,导电丝11和其它纤维13也会被涂覆材料或者氨基甲酸乙酯材料等粘附,并且其它纤维13也会粘固到导电丝11(11a)上并且残存在布料21的端部处。
附带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还可以以各种方式修改。例如,在上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编织部25的结构使得以袋组织方式形成由其它纤维13制成的双前后布状部分25a和25b。在该结构中,导电丝11(11a)通过被布置在前后布状部分25a和25b之间而被保护。因此,当在导电丝11露出之前将布料21供给到精整处理时,对导电丝11的损伤能够被最小化。但是,第二编织部25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由其它纤维13形成单个布状部分,作为纬线的导电丝11可以布置成连续地经过形成该布状部分的经线的上方。另外,导电丝11和其它纤维13并不局限于SUS-PET复合丝和聚酯纤维。即,可以以适当的组合使用已经详细地说明的各种导电丝和其它纤维。附带地,如果其中已经对金属线的表面涂覆了树脂涂覆的导电丝被用作导电丝11,则对于第一切断处理中的切断,优选地例如使激光的初始焦点从布料21的表面偏移并且使用将加热宽的区域的加热装置进行切断。结果,在除去其它纤维13的同时能够在导电丝11(11a)的端部处除去树脂涂层,由此能够通电。
接着,将参考图4和图7说明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图4是平面图,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原织物状布料41的极端框架形式。该布料41是由导电丝31和其它纤维33制成的针织织物(单面平针织物)。对于导电丝31,其中两条SUS线(均具有φ50μm的直径)被对准并用作芯丝的SUS-PET复合丝在S扭转方向和Z扭转方向(1000T/m)上被用作鞘丝的聚酯纤维(167dtex)覆盖。聚酯纤维(500dtex)被用于其它纤维33。在图4中,为便于理解导电丝31的布置方式,仅构成纤维中的导电丝31被以夸张和简化的方式示出。附带地,图中箭头示出的参考符号W和L分别标识布料41的宽度方向和流动(即,长度)方向。利用该布料41,导电丝31仅用于横列1至24中的横列24,并且导电丝31沿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布置在流动方向上。图7A和图7B是示出布料41的框架形式的放大图。在图7A和图7B中,以黑色示出导电丝31以使得导电丝31易于与其它纤维33区分开。
如图4中所示,用作产品如座套的材料的第一编织部43例如被布置在布料4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另外,第二编织部45从第一编织部43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延伸。
第一编织部43的织法是Kanako织法(1∶1)。图5A和图5B是该编织构造的视图。图5A中所示的织法用于横列1至24中的奇数横列,而图5B中的织法用于横列1至24中的偶数横列。如图7A所示,在该第一编织部43中,网格随着导电丝31与其它纤维33缠绕而形成,并且该网格被整合在编织结构中,这有助于生成连续的布状形式。
第二编织部45具有一种编织构造,其中导电丝31不形成针织织物和皱纹织物的网格并且由此不与其它纤维33缠绕。横列1至22在它们处于第一编织部43中时被编织,但与导电丝31一起编织的横列23和横列24不同。即,图6A中所示的织法用于横列23,而图6B中所示的织法用于横列24。如图7A所示,在第二编织部45中,仅利用其它纤维33形成网格以生成布状部分45a,并且导电丝31(31a)仅形成最小的环并且经过形成布状部分45a的其它纤维33上方。
利用具有该结构的布料41,导电丝31能够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露出,如下面所说明的。如图7所示,在第二编织部45中的朝向第一编织部43的位置处,切断其它纤维33(切断平面线i;第一切断处理),而不切断导电丝31。结果,当第二构造部分45的由构成纤维中的其它纤维33形成的布状部分45a被从布料41切断并且其它纤维33形成的布状部分45a被剥离时,仅导电丝31(31a)残留在布料41的端部,从而导电丝31(31a)从布料41的布状编织部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并且由此露出。附带地,在第一切断处理中,可以使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切断处理中说明的方法作为用于切断其它纤维33而不切断导电丝31的方法。
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布料41,导电丝31能够在原织物状态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露出,并且电流能够施加到导电丝31。结果,通过施加电流至导电丝31能够对导电丝31进行折断检查。
附带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还可以各种方式修改。例如,第一编织部23的编织构造还可以采用目标产品所要求的各种编织结构的任意一种。例如,第一编织部23的织法可以用平缝线迹、斜纹线迹、珠式线迹(pear stitch)、或者修改织法。另外,第一编织部23的编织构造并不局限于单面编织(即,单面平针织物),即,其还可以是双面编织(双面平针织物)。
图8和图9中所示的织法是修改示例的示例,其中第一编织部43和第二编织部45的织法已经被修改为双面织物(即,双面编织物)。在该修改示例中,与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SUS-PET复合丝被用作导电丝,而具有多个不同厚度的聚酯纤维被用作其它纤维。
第一编织部43的编织构造是Mock rody织法。图8A至图8F示出了该织法的视图。图8A中示出的织法用于横列1至24中的横列1、7、13和19,并且使用500dtex的聚酯纤维(即,其它纤维)。对于横列2、8、14和20,采用图8B中所示的织法,并且使用330dtex的聚酯纤维(即,其它纤维)。对于横列3、9、15和21,采用图8C中所示的织法,并且对于横列4、10、16和22,采用图8D中所示的织法,并且使用500dtex的聚酯纤维(即,其它纤维)。对于横列5、11、17和23,采用图8E中所示的织法。对于横列5、11和17,使用330dtex的聚酯纤维(即,其它纤维),并且对于横列23,使用导电丝。对于横列6、12、18和24,采用图8F中所示的织法,并且使用500dtex的聚酯纤维(即,其它纤维)。在具有这些织法的第一编织部43的情况下,导电丝被布置在双面编织的布料的内部作为双面织物的背丝,并且随着它们与所述其它纤维的缠绕而形成网络。
第二编织部45的横列1至22是与图8中示出的第一编织部43相同的编织物,但与导电丝31编织的横列24和横列23的编织物是不同的。图9A中所示的织法用于横列23,而图9B中示出的织法用于横列24。利用这些织法,在第二构造部45中,导电丝仅形成最小化的环,并且被布置成在其它纤维形成的具有双面编织物的布状部分的内侧上,在其它纤维形成的前后布状部分上方经过。
利用具有这种结构的布料,通过首先在第二编织部45的朝向第一编织部43的位置处切断其它的纤维而不切断导电丝(即,第一切断处理)然后剥离第二编织部45的由其它纤维形成的布状部分,导电丝在端部处露出。
根据具有该结构的布料,导电丝被布置在布料的内部,所以它们不易于被染色处理和精整处理损伤,并且在精整处理之后,导电丝能够露出并且能够对导电丝进行折断检查。在精整处理之后在布料的背面被涂覆树脂(背涂)或者氨基甲酸乙酯片材被层叠后能够进行折断检查。在本情况中,优选地仅对用作产品材料的第一编织部43进行二次处理,并且不对第二编织部45进行二次处理。这使得可以防止其它纤维由于其它纤维和导电纤维通过在第二编织部45处的涂层材料或者氨基甲酸乙酯材料粘固在一起而难以剥离。
附带地,即使利用如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或者修改示例中的作为针织织物的布料,能够由针板拉幅机保持的第三编织部(织边部)47也优选地沿着宽度方向上的末端部延伸,如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本情况中,如图4所示,在第二编织部45的朝向第一编织部43的位置处,其它纤维33被切断(切断平面线i;第一切断处理),而不切断导电丝31,并且在第二编织部45的朝向第三编织部47的位置处切断其它纤维33和导电丝11(切断平面线ii;第二切断处理)。结果,导电丝3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露出。即,第三编织部47通过第二切断处理沿切断线ii被切离(即,除去),并且第二编织部45的其它纤维33通过第一切断处理沿切断线i被从布料41剥离(即,除去)。结果,仅布置在第二编织部45中的导电丝31(31a)残留在布料41的端部,使得导电丝31能够在布料41的布状端部处露出。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和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示例给出了一种布料,其中通过对机织织物进行机织或者对针织织物进行针织而形成布料时已经机织或者针织导电丝,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即,还可以使用这样一种布料,其通过将导电丝缝入布料或者粘接到布料而保持导电丝。在本情况中,在第一编织部中,导电丝可以通过被缝入或者粘接到基础织物而整合到基础织物中,并且在第二编织部中,导电丝可以在不被缝入基础织物或者粘接到基础织物的情况下进行布置,由此不连接到其它纤维。
下文中,将在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一个实施方式涉及原织物状布料,其包括导电丝和非导电的其它纤维。导电丝沿着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布置。用于制成产品如座套的第一编织部被设置在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并且第二编织部从第一编织部的两端延伸,导电丝以非干涉方式布置在第二编织部中以不会在第二编织部中的其它纤维的上方或者下方经过,或者与其它纤维缠绕。
在根据该方面的原织物状布料中,其它纤维可以在第二编织部处沿原织物状布料的流动方向被切断,并且通过除去定位在所述切断部位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所述其它纤维而使导电丝在原织物状布料的端部处露出。根据此结构,在第二编织部中,导电丝以非干涉方式布置以不会在其它纤维的上方或者下方经过或者与其它纤维缠绕。因此,如果沿原织物状布料的流动方向切断其它纤维,则易于仅除去定位在切断部位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其它纤维,从而导电丝能够在布料的端部处露出。
在上述的原织物状布料中,由针板拉幅机保持的第三编织部可以沿第二编织部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根据该结构,不仅能够平滑地执行利用针板拉幅机的拉幅处理,而且端部在染色处理等中不会易于磨损。
在上述的原织物状布料中,第三编织部可以被切断并且其它纤维可以在第二编织部处沿原织物状布料的流动方向被切断,并且通过除去定位在切断部位的在该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其它纤维而可以在原织物状布料的端部处露出导电丝。
在上述的原织物状布料中,导电丝的熔点可以比所述其它纤维的熔点高。
在上述的原织物状布料中,其它纤维可以在第二编织部处沿原织物状布料的流动方向被切断,并且通过除去定位在切断部位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其它纤维而可以在原织物状布料的端部处露出导电丝。另外,通过以等于或高于其它纤维的熔点并且低于导电丝的熔点的温度加热第二编织部,可以沿原织物状布料的流动方向切断所述其它纤维。
虽然上面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应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细节,而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改变、修改或者改进来实施本发明。

Claims (6)

1.一种原织物状布料(21;41),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电丝(11;31);和
非导电的其它纤维(13;33),
其中,所述导电丝沿所述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布置;第一编织部(23;43)设置在所述原织物状布料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所述第一编织部用于制作座套类产品;并且第二编织部(25;45)从所述第一编织部的两端延伸,在所述第二编织部(25;45)中,所述导电丝以不干涉的方式布置,以便不与所述第二编织部中的其它纤维缠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织物状布料,其中,第三编织部(27;47)沿所述第二编织部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三编织部(27;47)由针板拉幅机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原织物状布料,其中,所述导电丝的熔点比所述其它纤维的熔点高。
4.一种用于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使导电丝露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所述第二编织部处在所述原织物状布料的流动方向上切断其它纤维;以及通过将定位到切断部位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其它纤维除去,而在所述原织物状布料的端部处使所述导电丝露出。
5.一种用于在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使导电丝露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切断所述第三编织部并且在所述第二编织部处在所述原织物状布料的流动方向上切断其它纤维;以及通过将定位到切断部位的在所述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其它纤维除去,而在所述原织物状布料的端部处使所述导电丝露出。
6.一种用于在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原织物状布料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使导电丝露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所述第二编织部处在所述原织物状布料的流动方向上切断其它纤维;以及通过将定位到切断部位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其它纤维除去,而在所述原织物状布料的端部处使所述导电丝露出,其中,通过在等于或高于所述其它纤维的熔点且低于所述导电丝的熔点的温度下加热所述第二编织部中的朝向所述第一编织部的位置,而在所述原织物状布料的流动方向上切断所述其它纤维。
CN201110136411.XA 2010-05-21 2011-05-20 原织物状布料及在该布料中使导电丝露出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513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7069 2010-05-21
JP2010117069A JP5429045B2 (ja) 2010-05-21 2010-05-21 原反状の布材における導電糸の露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1328A CN102251328A (zh) 2011-11-23
CN102251328B true CN102251328B (zh) 2014-03-26

Family

ID=44978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641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51328B (zh) 2010-05-21 2011-05-20 原织物状布料及在该布料中使导电丝露出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306259A1 (zh)
JP (1) JP5429045B2 (zh)
CN (1) CN1022513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8069B2 (ja) * 2012-03-28 2016-06-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織物
KR101364530B1 (ko) 2012-05-31 2014-02-18 한국패션산업연구원 발열부 및 선로부 일체형 발열섬유제품
JP6453779B2 (ja) * 2013-03-08 2019-01-16 フェデラル−モーグル・パワートレイン・リミテッド・ライアビリティ・カンパニーFederal−Mogul Powertrain Llc 伸長可能な電子機能糸リードを有する巻付き可能な繊維スリーブおよびその構成の方法
WO2014159807A1 (en) * 2013-03-13 2014-10-02 Federal-Mogul Powertrain, Inc. Warp knit wrappable sleeve with extendable electro-functional yarns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US9637843B2 (en) 2013-06-06 2017-05-02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Fabric material
CN104233849A (zh) * 2013-06-08 2014-12-2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布材
JP6146509B1 (ja) * 2016-03-31 2017-06-14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ベルト用ウェビング、シートベルト、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8374228B (zh) 2018-04-27 2020-03-03 织暖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发热功能的扁机编织物及其编织工艺
DE102019103934B3 (de) * 2019-02-15 2020-05-20 Müller Textil GmbH Abstandsgewirkeabschnitt, Verfahren zur Bildung einer Heizanlage aus einem Abstandsgewirkeabschnitt und beheizbares Interieurbautei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GB2583743A (en) * 2019-05-08 2020-11-11 Dartex Coatings Ltd A textile panel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e of a textile panel
US11821115B2 (en) 2019-09-24 2023-11-21 Apple Inc. Stretchable signal path structur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JP7303404B1 (ja) * 2022-02-22 2023-07-04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導電性布帛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47784C (de) * 1948-10-02 1952-08-28 Licentia Gmbh Elektrisch beheizte 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Decke
US5484983A (en) * 1991-09-11 1996-01-16 Tecnit-Techische Textilien Und Systeme Gmbh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in knitted fabric
CN1934302A (zh) * 2004-03-08 2007-03-21 Kb世联株式会社 编织物、扬声器用振动板和扬声器
CN200953663Y (zh) * 2006-09-30 2007-09-26 金庆华 纯棉碳纤维电热布
CN101325826A (zh) * 2008-08-05 2008-12-17 李峰植 压延膜封通极型纺织芯发热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4860A (en) * 1964-03-17 Textile process and product
JPH0620316Y2 (ja) * 1987-07-01 1994-05-25 東レ株式会社 リ−ド線接続端子付織物状発熱体
JPH07272838A (ja) * 1994-03-30 1995-10-20 Daikin Ind Ltd 面状発熱体
DE502006004123D1 (de) * 2006-02-24 2009-08-13 Sefar Ag Flächenheiz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lächenheizelementes
CN102046864B (zh) * 2008-05-28 2013-06-12 瑟尔瑞株式会社 导电垫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47784C (de) * 1948-10-02 1952-08-28 Licentia Gmbh Elektrisch beheizte 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Decke
US5484983A (en) * 1991-09-11 1996-01-16 Tecnit-Techische Textilien Und Systeme Gmbh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in knitted fabric
CN1934302A (zh) * 2004-03-08 2007-03-21 Kb世联株式会社 编织物、扬声器用振动板和扬声器
CN200953663Y (zh) * 2006-09-30 2007-09-26 金庆华 纯棉碳纤维电热布
CN101325826A (zh) * 2008-08-05 2008-12-17 李峰植 压延膜封通极型纺织芯发热体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227384A 2007.09.06
JP特开平7-272838A 1995.10.2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41518A (ja) 2011-12-01
CN102251328A (zh) 2011-11-23
US20110306259A1 (en) 2011-12-15
JP5429045B2 (ja) 2014-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51328B (zh) 原织物状布料及在该布料中使导电丝露出的方法
CN102364987B (zh) 用于椅子的加热器构件和用于生产该加热器构件的方法
US8516697B2 (en) Skin material of vehicle interior equip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JP5510302B2 (ja) 接続部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接続構造体
US7705271B2 (en) Flexible surface heating element, particularly for seat heater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flexible heating element
EP2790464B1 (en) Cloth heater
JP5509824B2 (ja) 布材の製造方法
US20120100386A1 (en) Heating yarn and woven or knitted fabric using this heating yarn
EP3394332B1 (e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yarn and a product including the yarn
CN107109726A (zh) 导电性伸缩针织物以及导电用线束
JP5464063B2 (ja) 布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60095369A1 (en) Heated glov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JP5605247B2 (ja) 布材
KR101588893B1 (ko) 도전성 직물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742460B2 (ja) 布帛
KR20130108954A (ko) 기모층을 갖는 도전선,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구비한 면상체
EP2204482A1 (fr) Structure textile chauffante
JP5505073B2 (ja) 断線検査方法
FR2922405A1 (fr) Armures chauffantes
JP5375746B2 (ja) 布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0110159A1 (en) Thermal mattress cover or thermal blanket
JP7295555B2 (ja) ハンダ付け部含有布帛
WO2019220809A1 (ja) 導電性面ファス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058797A (ja) シート状電気信号伝達生地及びシート状電気信号伝達生地の製造方法
JP2012128981A (ja) 導電糸に導電性部材を接続する接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