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6444B -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6444B
CN102246444B CN200980149147.4A CN200980149147A CN102246444B CN 102246444 B CN102246444 B CN 102246444B CN 200980149147 A CN200980149147 A CN 200980149147A CN 102246444 B CN102246444 B CN 1022464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carrier
signal
modul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ispen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91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46444A (zh
Inventor
增野淳
杉山隆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46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64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464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64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6Assessment of spectral gaps suitable for allocating digitally modulated signals, e.g. for carrier allocation in cognitive rad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6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narrowband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5Seria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2Avoidance of ingress interference, e.g. ham radio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Abstract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含在由多个子载波构成的无线信号的传输中使用的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对要发送的发送对象数据进行纠错编码,使在通过纠错编码得到的数据的发送中使用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至少1个为将子载波的振幅值设为零的空子载波,发送通过纠错编码得到的数据,所述接收装置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所述多个子载波的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纠错译码而得到所述发送对象数据,并且在使用了所述空子载波的子载波中检测出超过预先确定的基准值的接收功率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该子载波产生干扰波。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本申请基于2008年12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8-324412号、以及2009年3月3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9-049785号要求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无线通信领域中,有限的频率资源的枯竭问题变得深刻,希望频率利用效率的提高。作为使频率利用效率提高的技术,存在频率共用型的无线通信。图18是作为共用频带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组合的一个例子表示频率信道不同的2个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系统整体的概念图。
无线通信系统如图示那样,具备无线LAN基站10a、10b以及接收装置20a。无线LAN基站10a使用中心频率是fa的信道CH1的频带进行通信。无线LAN基站10b使用中心频率是fb(fa<fb)的信道CH5的频带进行通信。
接收装置20a配置在无线LAN基站10a、10b的双方的无线信号到达的位置,对中心频率fa的无线信号和通信频率fb的无线信号相互部分地干扰的信号进行接收。
再有,作为相互共用频带的其它的例子,有无线LAN系统、蓝牙(注册商标)以及WiMAX(注册商标)的组合等,也存在不同的通信方式的系统彼此共用频率的情况。
像这样,例如在将无线LAN基站10a作为通信对象的情况下,中心频率是fa的有用信号的发送频带和来自中心频率是fb的无线LAN基站10b的干扰信号的发送频带部分地重叠(干扰)。在这样的频率共用型的无线通信中,接收装置20a为了高效率地进行纠错等而使频率利用效率提高,需要正确地检测出与有用信号的频带重叠的干扰信号的存在。
作为用于检测干扰信号的存在的技术,提出了一种使用例如训练信号(training singnal)、探测信号(sounding signal)那样的已知模式的信号来进行干扰信号的测定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还提出了一种使用突发传输中的非发送区间、在数据区间中有意地设置的空信号区间(null signal interval)来进行干扰信号的测定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821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上述那样的检测干扰信号的技术中,会产生使数据的传输效率下降或对传输路径变动的跟踪性差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一边抑制数据的传输效率的下降一边检测干扰信号的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申请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含在由多个子载波构成的无线信号的传输中使用的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装置对要发送的发送对象数据进行纠错编码,使在通过纠错编码得到的数据的发送中使用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至少1个为将子载波的振幅值设为零的空子载波,发送通过纠错编码得到的数据,所述接收装置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所述多个子载波的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纠错译码而得到所述发送对象数据,并且在使用了所述空子载波的子载波中检测出超过预先确定的基准值的接收功率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该子载波产生干扰。
[2]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按每个以固定时间间隔划分的时隙,对设定为所述空子载波的所述子载波进行变更。
[3]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预先确定将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哪一个子载波设定为所述空子载波。
[4]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所述多个子载波中从频率最高的子载波朝向中心频率的子载波依次设定所述空子载波,并且在所述多个子载波中从频率最低的子载波朝向中心频率的子载波依次设定所述空子载波。
[5]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空子载波被随机设定到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子载波。
[6]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所述多个子载波设定的所述空子载波的数量根据前向纠错码的编码率或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接收装置之间的传播路径特性来确定。
[7]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接收装置向所述发送装置发送表示检测出所述干扰波的子载波的干扰波检测信息,所述发送装置根据发送的所述干扰波检测信息来设定所述空子载波。
[8]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连续的所述时隙的干扰波检测信息,估计所述干扰波在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哪一个子载波、在所述连续的时隙的哪一个时隙中存在,不使用存在该干扰波的子载波的调制符号来进行所述发送对象数据的解调。
[9]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发送装置具备:调制部,对发送的所述发送对象数据应用前向纠错码,对前向纠错编码了的所述发送对象数据进行调制,输出调制信号;以及打孔处理部,对于所述调制部输出的所述调制信号,将对所述多个子载波中设定为所述空子载波的子载波分配的所述调制信号的发送功率设为零。
[10]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接收装置将在设定为所述空子载波的子载波中的接收信号作为无效的信号,不使用该接收信号来进行解调及纠错译码。
[11]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发送装置具备:纠错编码部,对所述发送对象数据进行纠错编码,生成纠错编码位(coded bit);第一调制部,调制纠错编码位,生成多个调制符号;块编码部,对多个调制符号进行一部分振幅值变为零那样的块编码;第二调制部,将块编码了的调制符号配置在各子载波,生成调制信号;以及发送部,根据所述调制信号生成发送信号并发送,所述接收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所述发送信号;第二解调部,从接收到的发送信号中取得按每个子载波进行了所述块编码的调制符号;块译码部,对进行了所述块编码的调制符号,进行与所述块编码部的块编码对应的块译码;第一解调部,对被块译码的所述调制符号进行与所述第一调制部的调制对应的解调;纠错译码部,通过使用解调后的值来进行与所述纠错编码部的纠错编码对应的纠错处理及译码处理,从而生成所述发送对象数据;判定部,基于所述发送对象数据,判定在所述发送部生成的发送信号中振幅值变为零的子载波的频带;以及检测部,从所述接收到的发送信号中,将通过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振幅值变为零的子载波的频带的信号作为干扰信号进行检测。
[12]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判定部通过对所述发送对象数据进行与所述纠错编码部相同的纠错编码,进行与所述第一调制部相同的调制,进行与所述块编码部相同的块编码,从而判定在所述发送部生成的发送信号中振幅值为零的子载波的频带。
[13]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接收装置还具备:干扰带信息信号发送部,基于检测出的干扰信号生成示出产生干扰的子载波的干扰带信息,发送至所述发送装置,所述发送装置的所述纠错编码部或所述第一调制部基于所述干扰带信息信号来决定编码率或调制方式。
[14]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是在包含由多个子载波构成的无线信号的传输中使用的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发送装置对要发送的发送对象数据进行纠错编码,使在通过纠错编码得到的数据的发送中使用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至少1个为将子载波的振幅值设为零的空子载波,发送通过纠错编码得到的数据的过程;以及所述接收装置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所述多个子载波的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纠错译码而得到所述发送对象数据,并且在使用了所述空子载波的子载波中检测出超过预先确定的基准值的接收功率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该子载波产生干扰的过程。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发送装置中,在对要发送的数据进行纠错编码之后,将对纠错编码了的发送数据进行发送的子载波的一部分作为振幅值为零的空子载波进行发送。而且,接收装置从接收到的信号中将空子载波的频带的信号作为干扰信号进行检测,并且通过进行纠错译码来对发送数据进行译码。因此,根据本发明,由于对要发送的数据不加入用于生成空子载波的数据来生成空子载波,所以不会使发送数据的传输效率下降,能检测出干扰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和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2A是表示多载波重叠传输的概念图。
图2B是表示多载波重叠传输的概念图。
图3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空子载波的配置的一个例子的发送帧的概念图。
图4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空子载波的配置的另一个例子的发送帧的概念图。
图5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空子载波的配置的另一个例子的发送帧的概念图。
图6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和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7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空子载波的配置的另一个例子的发送帧的概念图。
图8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工作的次序(sequence)图。
图9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的通过多载波传输来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块编码后的各星座点的出现概率的概略图。
图12A是表示发送信号的概略的概略图。
图12B是表示发送信号的概略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的发送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5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接收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的变形例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7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变形例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8是表示共用频带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组合的一个例子的系统整体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结构和发送装置10及接收装置2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发送数据的发送装置10、以及从发送装置10接收数据的接收装置20。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多载波通信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对应用多载波重叠传输方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多载波重叠传输方式是使频率利用效率提高的1种技术。图2A及图2B是用于说明多载波重叠传输的概念图。如图2A图示那样,通常,使用接近的多个频带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在使用的频带之间设置保护频带,避免相互干扰。
可是,保护频带不在所有的通信中使用,成为阻碍频率利用效率的提高的原因之一。
因此,如图2B所示那样不设置保护频带,以相互的信号进行干扰为前提使进行通信的频带的一部分重叠配置,在产生相互干扰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利用未受相互干扰的影响的信号来进行纠错译码,从而削减无线通信系统占有的频带,改善频率利用效率。
回到图1,针对发送装置10和接收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发送装置10具备:调制部101、S/P(串行/并行)变换部102、打孔模式(puncture pattern)生成部103、打孔处理部104、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部105、P/S(并行-串行)变换部106、以及无线通信部107。
调制部101被输入发送的位数据,对输入的位数据应用前向纠错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将对前向纠错编码了的位数据进行调制了的调制符号输出至S/P变换部102。在此,调制部101在前向纠错编码中使用例如卷积码、turbo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等,在调制中使用例如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16-position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16正交幅度调制)、64QAM(64-position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正交幅度调制)等。
S/P变换部102对从调制部101输出的调制符号进行串行-并行变换,输出至打孔处理部104。打孔模式生成部103生成表示对在通信中使用的子载波中的哪一个子载波分配使发送功率为零的空(Null)的子载波的空模式信息,将生成了的空模式信息输出至打孔处理部104。打孔处理部104将在S/P变换部102输出的被串并行化了(串行-并行变换)的调制符号中的、根据打孔模式生成部103输出的空模式信息指定的调制符号变更成功率为零的空,输出至IFFT部105。
IFFT部105对打孔处理部104输出的调制符号利用逆FFT处理变换成时域的信号,将变换了的信号输出至P/S变换部106。
P/S变换部106对IFFT部105输出的信号进行并行-串行变换,输出至无线通信部107。无线通信部107连接天线,将P/S变换部106输出的被并串行化了(并行-串行变换)的信号上变频至载波的频带,向接收装置20发送。
接着,接收装置20具备:无线通信部201、S/P变换部202、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部203、P/S变换部204、干扰带检测部205、以及解调部206。无线通信部201连接天线,接收发送装置10发送的信号,将接收到的信号从载波的频带下变频,将调制符号输出至S/P变换部202。
S/P变换部202对无线通信部201接收的调制符号进行串行-并行变换,输出至FFT部203。FFT部203通过FFT处理将S/P变换部202输出的被串并行化了的调制符号变换成频域的调制符号,输出至P/S变换部204。
P/S变换部204将对FFT部203输出的变换了的调制符号进行并行-串行变换后的调制符号输出至干扰带检测部205和解调部206。干扰带检测部205对表示分配为空子载波的子载波的空模式信息进行存储,在从与设定为空子载波的子载波对应的调制符号中检测出超过预先确定的接收功率的信号时,检测出在该子载波存在干扰波,将表示判断为受到干扰波的影响的子载波的干扰带信息输出至解调部206。此外,干扰带检测部205对检测出的干扰波的接收功率进行检测。在此,干扰波的检测是例如对应于以控制信号等选择的空模式信息,干扰带检测部205通过检测空子载波的接收功率来进行的。
解调部206在P/S变换部204输出的调制符号中,不使用与根据干扰带检测部205输出的干扰带信息表示存在干扰波的影响的子载波对应的调制符号,输出进行纠错译码和解调而得到的位数据。此外,解调部206将从设定为空子载波的子载波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作为无效的信号,不使用该接收信号进行纠错译码和解调。
接着,针对空子载波的设定和干扰波的检测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空子载波的配置的一个例子的发送帧的概念图。横轴表示子载波(频率),纵轴表示时隙(时间)。各发送帧构成为包含10个各自设置在不同的频率的子载波,包含4个以预先确定的固定的时间间隔划分的时隙。如图示那样,打孔模式生成部103对各个发送帧中的预先确定的子载波(子载波2、4、7、9)设定空子载波。
在以虚线I1包围的子载波中存在干扰波时,干扰带检测部205按如下方式对受到干扰波的影响的子载波进行检测。
在时隙1中,由于干扰带检测部205从与配置的空子载波分别对应的调制符号中未检测出超过预先确定的基准值的功率,所以判定在该时隙中没有干扰带。在此,预先确定的基准值是统计性地或经验性地确定的当检测出哪种程度的接收功率时存在干扰波的值,是考虑白噪声等确定的功率值。
在时隙2~4中,干扰带检测部205在空子载波9检测出由于干扰波存在而具有接收功率超过预先确定的基准值的接收功率的调制符号。由此,因为在应用多载波重叠传输方式的情况下,在通信带的两端容易产生干扰带,所以干扰带检测部205估计在子载波10中也存在干扰波。此外,因为干扰带检测部205因为在子载波7未检测出超过基准值的接收功率,所以判定干扰带的边界位于子载波8或子载波9,并将子载波8~10判定为受到干扰波的影响的子载波,将干扰带信息输出至解调部206。
再有,在此,干扰带检测部205虽然将子载波8判定为受到干扰波的影响的干扰带,但将子载波9~10判定为干扰带也可。如图示那样,在干扰带检测部205在子载波9检测出干扰波、在子载波7未检测出干扰波的情况下,干扰带的边界存在于子载波8或子载波9的任一个。此外,这是因为即使干扰带检测部205做出了和实际不同的判定,而通过纠错译码就能正确地对位数据进行译码的情况很多。
此外,干扰带检测部205在每个时隙判定干扰带,但以发送帧单元判定也可。
接着,图4是表示空子载波的配置的另一个例子的发送帧的概念图。和图3同样地,横轴方向表示子载波,纵轴方向表示时隙。此外,图4示出了在以虚线I2包围的子载波中存在干扰波的情况。
发送帧由10个子载波和4个时隙构成,如图示那样,打孔模式生成部103对按每个时隙而不同的、预先确定的子载波设定空子载波。在图示的例子中,打孔模式生成部103在时隙1对子载波1、10设定空子载波,在时隙2对子载波2、9设定空子载波,在时隙3对子载波3、8设定空子载波,在时隙4对子载波4、7设定空子载波。
如图示那样,打孔模式生成部103在从通信中使用的频带的两端起,朝向通信中使用的频带的中央按每个时隙而不同的位置配置空子载波。这样的话,干扰带检测部205通过以发送帧单位判断干扰带的边界,从而如果在发送帧中干扰带变化不大的话,判定为在发送帧中干扰带的边界位于子载波8,将表示在时隙1~4中,子载波8~10为干扰带的干扰带信息输出至解调部206。
通过如图示那样的、打孔模式生成部103从通信中使用的频带的两端朝向中央将空子载波依次配置在各时隙,从而干扰带检测部205容易估计干扰波对发送帧的哪一个子载波有影响,特别在应用多载波重叠传输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改善对产生干扰波的频带进行检测的跟踪性。
图5是表示空子载波的配置的另一个例子的发送帧的概念图。和图3同样地,横轴方向表示子载波,纵轴方向表示时隙。发送帧由10个子载波和4个时隙构成,如图示那样,打孔模式生成部103对按每个时隙而不同的、预先确定的子载波设定空子载波。在图示的例子中,打孔模式生成部103在时隙1对子载波2、5、8设定空子载波,在时隙2对子载波4、7、10设定空子载波,在时隙3对子载波3、7、9设定空子载波,在时隙4对子载波2、5、8设定空子载波。
像这样,打孔模式生成部103将空子载波配置成梳子形状,由此能对发送帧中的子载波整体进行干扰波的检测,即使在通信中使用的频带的任一个子载波中产生干扰带也能检测出。
以上述方式,干扰带检测部205通过与空子载波对应的调制符号的接收功率来判定作为受到干扰波的影响的子载波的干扰带,将表示判定结果的干扰带信息输出至解调部206。由此,解调部206不使用受到干扰波的影响的、或者、有可能受到干扰波的影响的调制符号来进行纠错译码和解调,因此能使纠错能力提高。
此外,由于按发送帧中的每个时隙进行干扰波及干扰带的检测,所以能对干扰波的产生跟踪性良好地进行干扰波的检测。
再有,已经示出了对空子载波进行配置的3个例子,但以上述的配置以外的模式配置空子载波也可,随机地配置也可。
此外,在各时隙中设定的空子载波数量根据前向纠错码的编码率设定。即使由于设定为空子载波而导致存在未被发送的调制符号,接收装置20在能对位数据正确地进行纠错译码的范围内设定空子载波也可。此时,优选根据发送装置10和接收装置20之间的传播路径特性来确定空子载波数量。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3的结构和发送装置12及接收装置22的结构的概略框图。无线通信系统3具有发送数据的发送装置12、以及从发送装置12接收数据的接收装置22。再有,无线通信系统3和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同样地,作为多载波通信使用OFDM方式,针对应用多载波重叠传输方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发送装置12具备:调制部101、S/P变换部102、打孔处理部104、IFFT部105、P/S变换部106、无线通信部127、定时器部123、以及打孔模式生成部124。再有,由于发送装置12与第1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0相比,打孔模式生成部124、定时器部123以及无线通信部127不同,而其它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对应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101、102、104~106),省略说明。
定时器部123与位数据的传输的开始对应地被复位,以后,对固定时间间隔,例如1发送帧时间间隔、数帧时间间隔、配合通信的特性的实际时间进行计数,当计数完成时,向打孔模式生成部124输出表示经过固定时间间隔的信息,并且复位再次开始计数。
打孔模式生成部124和第1实施方式的打孔模式生成部103同样地,生成表示对在通信中使用的子载波中的哪一个子载波分配使发送功率为零的空(Null)的空模式信息,将生成的空模式信息输出至打孔处理部104,进而,根据来自接收装置22的干扰波检测信息的反馈,生成对空子载波进行设定的空模式信息,将生成的空模式信息输出至打孔处理部104。
无线通信部127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部107的相同地,连接天线,将P/S变换部106输出的被并串行化的信号上变频至载波的频带,向接收装置20发送,进而,从接收装置22接收表示在空子载波检测出超过预先确定的基准值的接收功率的干扰波检测信息,将接收到的干扰波检测信息输出至打孔模式生成部124。
接收装置22具备:无线通信部221、S/P变换部202、FFT部203、P/S变换部204、干扰带检测部225、定时器部227以及解调部206。再有,由于接收装置22与第1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20相比,在具备无线通信部221、干扰带检测部225的方面不同,而其它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对应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202~204、206)省略说明。
定时器部227和发送装置12的定时器部123同步工作,与位数据的传输的开始对应地被复位,以后,对固定时间间隔,例如1发送帧时间间隔、数帧时间间隔、配合通信的特性的实际时间进行计数,当计数完成时,向干扰带检测部225输出表示经过固定时间间隔的定时信息,并且复位再次开始计数。再有,为了使定时器部227和定时器部123同步,例如使用在开始位数据传输时的控制信号等来进行。
干扰带检测部225和第1实施方式的干扰带检测部205同样地,存储空模式信息,在从与被设定为空子载波的子载波对应的调制符号中检测出超过预先确定的接收功率的信号时,检测出在该子载波存在干扰波,将表示判断为受到干扰波的影响的子载波的干扰带信息输出至解调部206,并且对检测出的干扰波的接收功率进行检测。
进而,干扰带检测部225根据定时器部227输出的定时信息对空模式信息的切换进行初始化。
无线通信部221和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部201同样地,连接天线,接收发送装置12发送的信号,将接收到的信号从载波的频带进行下变频,将调制符号输出至S/P变换部202。进而,无线通信部221将干扰带检测部225输出的干扰波检测信息作为控制信道、控制信号等向发送装置12发送。
接着,使用图7及图8对无线通信系统3的工作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发送帧的空子载波的配置的另一个例子的发送帧的概念图。如图7所示那样,在时隙1~4中,以虚线I3包围的子载波8~10成为干扰带。
此外,图8是表示发送装置12和接收装置22的工作的次序图。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定时器部123、227采用以1发送帧完成计数,进行复位的结构。
首先,定时器部123与位数据的传输对应地被复位(步骤S11),此外,定时器部227与定时器部123同步地被复位(步骤S12)。
打孔模式生成部124当位数据的发送开始时,向打孔处理部104输出将子载波1和10作为空子载波的模式1(步骤S13)。
打孔处理部104根据从打孔模式生成部124输入的模式1来设定空子载波,设定了空子载波的调制符号在IFFT部105、P/S变换部106、无线通信部127中依次被处理,将时隙1的信号向接收装置22发送(步骤S14)。
在接收装置22中,无线通信部221接收从发送装置12发送的信号,接收到的信号按S/P变换部202、FFT部203、P/S变换部204的顺序被处理,被输入至干扰带检测部225及解调部206。
干扰带检测部225从与被设定为空子载波的子载波10对应的调制符号中对子载波10检测出超过基准值的接收功率(步骤S15),将表示在子载波10存在干扰波的干扰波检测信息输出至解调部206和无线通信部221。无线通信部221向发送装置12发送干扰带检测部225输出的干扰波检测信息(步骤S16)。
在发送装置12中,无线通信部127从接收装置22接收干扰波检测信息,将接收到的干扰波检测信息输出至打孔模式生成部124。打孔模式生成部124当被输入表示在子载波10中存在干扰波的干扰波检测信息时,为了检测干扰带的边界,将空子载波配置在通信频带的中心频率侧,并向打孔处理部104输出将子载波3、8作为空子载波的模式2(步骤S17)。
打孔处理部104根据打孔模式生成部124输出的模式2设定空子载波,IFFT部105通过逆FFT对设定了空子载波的调制符号进行变换,P/S变换部106对被逆FFT处理了的调制符号进行并串行化,无线通信部127将被并串行化了的调制符号向接收装置22发送(步骤S18)。
在接收装置22中,无线通信部221接收从发送装置12发送的信号,接收到的信号按S/P变换部202、FFT部203、P/S变换部204的顺序被处理,被输入至干扰带检测部225及解调部206。
干扰带检测部225从与被设定为空符号的子载波8对应的调制符号中对子载波8检测出超过基准值的接收功率(步骤S19),将表示在子载波10存在干扰波的干扰波检测信息输出至解调部206和无线通信部221。无线通信部221向发送装置12发送干扰带检测部225输出的干扰波检测信息(步骤S20)。
在发送装置12中,无线通信部127从接收装置22接收干扰波检测信息,将接收到的干扰波检测信息输出至打孔模式生成部124。打孔模式生成部124当输入表示在子载波8存在干扰波的干扰波检测信息时,进而,将空子载波配置在通信频带的中心频率侧,使对干扰带的边界的搜索范围变窄,为了检测出干扰带的边界向打孔处理部104输出将子载波5、8作为空子载波的模式3(步骤S21)。
打孔处理部104根据打孔模式生成部124输出的模式3设定空子载波,IFFT部105通过逆FFT对设定了空子载波的调制符号进行变换,P/S变换部106对被逆FFT处理了的调制符号进行并串行化,无线通信部127将被并串行化了的调制符号向接收装置22发送(步骤S22)。
在接收装置22中,无线通信部221接收从发送装置12发送的信号,接收到的信号按S/P变换部202、FFT部203、P/S变换部204的顺序被处理,被输入至干扰带检测部225及解调部206。
干扰带检测部225从与被设定为空子载波的子载波8对应的调制符号中对子载波8检测出超过基准值的接收功率(步骤S23),将表示在子载波8存在干扰波的干扰波检测信息输出至解调部206和无线通信部221。无线通信部221向发送装置12发送干扰带检测部225输出的干扰波检测信息(步骤S24)。
在发送装置12中,无线通信部127从接收装置22接收干扰波检测信息,将接收到的干扰波检测信息输出至打孔模式生成部124。打孔模式生成部124当被输入表示在子载波8存在干扰波的干扰波检测信息时,假设干扰带的边界位于子载波6~8的任一个,向打孔处理部104输出将子载波6、7设为空子载波的模式4(步骤S25)。
打孔处理部104根据打孔模式生成部124输出的模式4设定空子载波,IFFT部105通过逆FFT对设定了空子载波的调制符号进行变换,P/S变换部106对被逆FFT处理了的调制符号进行并串行化(并行-串行变换),无线通信部127将被并串行化了的调制符号向接收装置22发送(步骤S26)。
在接收装置22中,无线通信部221接收从发送装置12发送的信号,接收到的信号按S/P变换部202、FFT部203、P/S变换部204的顺序被处理,被输入至干扰带检测部225及解调部206。
干扰带检测部225从与被设定为空符号的子载波6、7对应的调制符号中未检测出超过基准值的接收功率(步骤S27),将表示在子载波8不存在干扰波的干扰波检测信息输出至解调部206和无线通信部221。无线通信部221向发送装置12发送干扰带检测部225输出的干扰波检测信息(步骤S28)。
当对1发送帧的4个时隙结束发送时,定时器部123完成计数,对打孔模式生成部124通知结束了1发送帧的发送(步骤S29)。
以后,发送装置12和上述的步骤同样地工作,但将空子载波设定在哪一个子载波根据检测出的干扰波的子载波而不同。
此外,在接收装置22中,定时器部227完成计数,对干扰带检测部225通知结束了1发送帧的量的发送(步骤S29a)。
干扰带检测部225从本发送帧的干扰波检测位置的系列中,判定干扰带的边界位于子载波8,向解调部206输出在本发送帧中将子载波8~10作为干扰带的干扰带信息(步骤S30)。
解调部206在时隙1~4中,不使用子载波8~10的调制符号来进行纠错译码和解调,对位数据进行检测(步骤S31)。
如上所述,接收装置22的干扰带检测部225通过向发送装置12的打孔模式生成部124反馈检测出干扰波的子载波的信息,能高效率地进行干扰带的特别指定。此外,打孔模式生成部124在被通知干扰波的存在时,通过配置较多的空子载波,能以少的干扰波检测次数来检测干扰带的边界。
再有,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解调部206不使用与通过干扰带信息表示有干扰波的影响的子载波对应的调制符号来进行纠错译码和解调,但使该调制符号相对于与没有干扰波的影响的子载波对应的调制符号而作为可靠度低的调制符号进行加权,在纠错译码和解调中使用也可。如上述那样,不使用与受到干扰波的影响的子载波对应的调制符号的工作是相对于该调制符号的可靠度为零的情况。此外,在对调制符号进行加权的情况下,加权系数为固定值也可,使其根据检测到的干扰波的接收功率变化也可。
此外,通过使在调制部101中的编码率变低,增加作为空子载波而设定的子载波数量也可。由此,在干扰波频繁地产生的环境中,能对产生了干扰波的子载波、以及干扰波产生的期间详细地进行检测,能对干扰波的产生提高跟踪性。此外,是否为干扰波频繁产生的环境通过在接收装置中检测出哪种程度的干扰波来动态地进行检测,并向发送装置反馈也可。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对干扰带检测部205、225是存储有设定为空子载波的子载波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在从发送装置10、11、12发送的控制信号等中发送表示设定为空子载波的子载波的空模式信息也可。此时,干扰带检测部205、225根据检测出的干扰波的接收功率来生成对空子载波进行设定的空模式信息也可。
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在内部具有计算机系统也可。在该情况下,上述的设定空子载波的处理、以及检测干扰带的处理过程以程序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通过计算机读出并执行该程序,进行上述处理。在此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指的是磁盘、光磁盘、CD-ROM、DVD-ROM、半导体存储器等。此外,将该计算机程序通过通信线路对计算机分发,收到该分发的计算机执行该程序也可。
<第3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的通过多载波传输来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的无线通信系统5的概略的概略图。无线通信系统5是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具备发送装置50及接收装置60。此外,在无线通信系统5中包含的发送装置50及接收装置60的台数不如图9所示那样分别限定为1台,分别包含多台也可。此外,在图9中,发送装置50是基站装置,接收装置60是无线通信终端,但相反发送装置50是无线通信终端,接收装置60是基站装置也可。
无线通信终端是和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终端装置,例如便携电话机、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终端、WiMAX(注册商标)(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互通微波存取)终端等的装置。基站装置是和多个无线通信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装置,例如在便携式电话网络中的基站装置、无线LAN路由器、WiMAX(注册商标)基站等装置。发送装置50和接收装置60通过多载波传输方式进行无线通信。更具体地,发送装置50和接收装置60通过例如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进行无线通信。
图10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5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如图示那样,发送装置50具备FEC编码部501、第一调制部502、块编码部503、串并行变换部504、第二调制部505、发送部506、天线507。
FEC编码部501按照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前向纠错)对发送对象的数据的位串进行纠错编码,生成纠错编码位。
第一调制部502通过对纠错编码位进行调制处理(映射处理)来生成多个调制符号。第一调制部502通过例如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8PSK(Octuple Phase Shift Keying,八相移键控)等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处理,生成与纠错编码位对应的振幅值及相位值的组合(调制符号)。
块编码部503对通过第一调制部502生成的调制符号进行块编码处理。块编码部503能进行可逆运算(块译码),并应用块编码后的信号的一部分的振幅为零那样的块编码方法。例如,块编码部503使用作为数式1那样的正交矩阵的一种的哈达马矩阵来进行块编码处理。在式1中,d1、d2分别表示调制符号,b1、b2分别表示块编码后的调制符号(块编码调制符号)。再有,块编码部503并不限定于哈达马矩阵,使用M序列、扰码也可。
[数式1]
图11是表示块编码后的各星座点(constellation point,星座点)的出现概率的概略图,纵轴Q表示正交成分,横轴I表示同相成分。图11表示通过等功率QPSK(4星座点)调制的调制符号通过2×2哈达马矩阵被块编码的情况的例子。在该情况下,调制符号d1、d2的组合是16种。此外,块编码调制符号b1、b2的星座点是9种,其中振幅为零的星座点(0,0)的出现概率为25%。
回到图10继续发送装置50的说明。串并行变换部504对通过块编码部503生成的多个块编码调制符号进行串并行变换(串行/并行变换)。
第二调制部505通过将通过串并行变换部504成为并行的各块编码调制符号配置在各子载波,进行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并串行变换(并行/串行变换)、保护间隔的插入来生成调制信号。
发送部506通过对调制信号进行数字/模拟变换、功率放大、上变频等的处理来生成发送信号。
天线507通过无线对由发送部506生成的发送信号进行发送。
图12A及图12B是表示发送信号的概略的概略图。在图12A中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振幅。图12A表示按照现有的多载波方式(QPSK调制、OFDM)生成的发送信号,图12B表示通过发送装置50生成的发送信号。
在图12A中,多个子载波各自的振幅为a1是均等的,没有振幅为零的子载波(以下将这样的子载波称为“空子载波”)。
与此相对,在图12B中,存在振幅为相对较大的a2的子载波、振幅为相对较小的a1的子载波、以及振幅为零的空子载波。空子载波存在于图12B的向上箭头表示的频带,是配置有在块编码部503中振幅值变为零的块编码调制符号的子载波。
接着,针对发送装置50的工作及处理过程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发送装置50的发送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如图13所示那样,首先FEC编码部501按照FEC对发送对象的数据的位串进行纠错编码,生成纠错编码位(步骤S101)。接着,第一调制部502对纠错编码位进行调制,生成调制符号(步骤S102)。接着,块编码部503对调制符号进行块编码处理(步骤S103)。接着,串并行变换部504对块编码调制符号进行串并行变换(步骤S104)。接着,第二调制部505进行IFFT处理(步骤S105),进行并串行变换、保护间隔的插入(步骤S106)。接着,发送部506生成发送信号(步骤S107)。然后,天线507通过无线对发送信号进行发送(步骤S108),在该流程图中表示的发送处理结束。
接着,针对接收装置60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在同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6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如图示那样,接收装置60具备天线601、接收部602、第二解调部603、并串行变换部604、块译码部605、第一解调部606、FEC译码部607、空子载波判定部608、干扰信号检测部609。
天线601接收对通过发送装置50发送的发送信号和通过其它的发送装置发送的干扰信号进行合成的接收信号。
接收部602对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下变频,进而进行模拟/数字变换,生成调制信号。
第二解调部603通过对调制信号进行保护间隔的除去、串并行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使用前导信息的频域均衡处理等,生成多个块编码调制符号。
并串行变换部604对并行地排列的多个块编码调制符号进行并串行变换。
块译码部605对块编码调制符号进行与在发送装置50的块编码部503中的块编码处理对应的块译码处理,生成调制符号。例如,在块编码部503使用如式1那样的哈达马矩阵进行块编码处理的情况下,块译码部605使用如式2那样的哈达马矩阵的逆矩阵进行块译码处理。
[数式2]
第一解调部606通过对调制符号进行与在发送装置50的第一调制部502中的调制处理对应的解调处理(去映射处理),生成纠错编码位。
FEC译码部607通过对纠错编码位进行按照FEC的纠错处理及译码处理来生成成为发送对象的数据。
空子载波判定部608对在发送信号中配置有空子载波的频带进行判定。具体地,通过对由FEC译码部607生成的数据进行与发送装置50的FEC编码部501、第一调制部502、块编码部503同样的处理,生成复制信号,对配置有空子载波的频带(以下称为“空频带”)进行判定。
干扰信号检测部609从接收信号测定在空频带中的信号成分,检测干扰信号。例如,干扰信号检测部609从接收信号测定在空频带中的信号成分的振幅,如果测定结果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话,判定在空频带中存在干扰信号。进而,干扰信号检测部609将在各空频带中检测到的干扰信号的有无、振幅与频带对应起来作为检测结果进行存储也可。在该情况下,当在接收装置60接收的信号的全部的频带中得到检测结果时,干扰信号检测部609输出作为干扰信号的检测结果而存储的各频带数的检测结果也可。
接着,针对接收装置60的工作及处理过程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接收装置60的接收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如图15所示那样,首先天线601对接收信号进行接收(步骤S201)、接收部602从接收信号中生成调制信号(步骤S202)。接着,第二解调部603对调制信号进行保护间隔的除去、串并行变换(步骤S203)。接着,第二解调部603通过进行FFT来生成块编码调制符号(步骤S204)。接着,并串行变换部604对块编码调制符号进行并串行变换(步骤S205)。接着,块译码部605对块编码调制符号进行块译码处理,生成调制符号(步骤S206)。接着,第一解调部606通过对调制符号进行解调来生成纠错编码位(步骤S207)。接着,FEC译码部607对纠错编码位进行纠错译码,生成成为发送对象的数据(步骤S208)。
接着,空子载波判定部608生成复制信号(步骤S209),判定空频带(步骤S210)。接着,干扰信号检测部609在空频带中检测干扰信号(步骤S211)。
在像这样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5中,由于发送装置50的块编码部503进行块编码处理,所以不用有意地设置未包含发送数据的空子载波,能使在发送信号中具有发送对象的数据的一部分的空子载波产生。因此,不会减少在发送信号中包含的数据量,能生成具有空子载波的发送信号。因此,通过在接收装置60中判定空子载波的频带(空频带)并在该频带中进行信号测定,从而一边能抑制数据的传输效率的下降一边检测干扰信号。
此外,在像这样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5中,在接收装置60中只能在空频带对干扰信号进行检测测定。可是,由于在发送信号产生的空子载波的频带不固定的而按照每个发送信号进行变化,所以通过在接收装置60中对发送信号进行多次接收,分别检测干扰信号,从而能对在无线通信系统5、接收装置60中使用的频带整体的干扰信号进行检测。
此外,在如历来那样使用有意地设置在突发传输中的非发送区间、数据区间的空信号区间来进行干扰信号的测定的技术中,由于干扰信号的测定为间歇的,所以也存在对传输路径特性的变动的跟踪性差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5中,通过发送装置50总是进行块编码处理来生成发送信号,从而能使对传输路径特性变动的跟踪性提高。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6及图17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5的发送装置50及接收装置6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发送装置50构成为进而具备干扰带信息信号接收部508也可。此外,接收装置60构成为进而具备干扰带信息信号发送部610也可。在该情况下,发送装置50接收从接收装置60发送的干扰带信息,基于干扰带信息进行工作。以下,针对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的发送装置50及接收装置60进行说明。
干扰带信息信号发送部610基于干扰信号检测部609的检测结果生成干扰带信息。干扰带信息是关于在发送装置50和接收装置60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信号的信息,例如表示干扰产生的子载波的信息、表示干扰信号的振幅的信息。此外,干扰带信息也包含在FEC译码部607的纠错译码处理中计算出的错误率信息。而且,干扰带信息信号发送部610通过对干扰带信息执行纠错编码处理、调制处理、数字/模拟变换处理、上变频处理等的处理来生成无线信号(干扰带信息信号),并从天线601向发送装置50发送。
干扰带信息信号接收部508对通过天线507接收的干扰带信息信号执行下变频处理、模拟/数字变换处理、解调处理、纠错译码处理等的处理,从干扰带信息信号中取得干扰带信息。
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FEC编码部501通过进行基于在干扰带信息中包含的错误率的自适应调制处理从而变更编码率。再有,自适应调制处理能利用现有的技术实现。例如,FEC编码部501在错误率高的情况下,设定比现在应用的编码率低的编码率使对干扰的耐受性变高,相反在错误率低的情况下,设定比现在应用的编码率高的编码率使对干扰的耐受性变低。
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第一调制部502通过进行基于在干扰带信息中包含的错误率的自适应调制处理从而生成多个调制符号。再有,自适应调制处理能利用现有的技术实现。例如第一调制部502在错误率高的情况下,利用与现在应用的调制方法相比调制多值度低、对干扰的耐受性高的调制方法来生成调制符号,相反在错误率低的情况下,利用与现在应用的调制方法相比调制多值度高、对干扰的耐受性低的调制方法来生成调制符号。
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在发送装置50中,不用有意地设置未包含发送数据、振幅值为零的子载波,而作为具有发送对象的数据的一部分的子载波来生成振幅值为零的子载波。而且,接收装置60从接收到的信号中将在发送装置50中振幅值变为零的子载波的频带的信号作为干扰信号来进行检测。因此,根据本发明,能一边抑制数据的传输效率的下降一边检测干扰信号。
再有,在上述的说明中,接收装置60的干扰信号的检测结果是为了对发送装置50的干扰带信息信号的生成而被使用的,但干扰信号的检测结果的用途并不限定于此,在现有的其它的用途中应用也可。例如,以通过将干扰信号的检测结果向第二解调部603等进行反馈来实现与干扰信号对应的解调处理,使解调处理的精度提高的方式构成接收装置60也可。
以上,针对该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该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3、5    无线通信系统;
10、12、50    发送装置;
10a、10b    无线LAN基站;
20、22、20a、60    接收装置;
101    调制部;
102    S/P变换部;
103    打孔模式生成部;
104    打孔处理部;
105    IFFT部;
106    P/S变换部;
107    无线通信部;
123    定时器部;
124    打孔模式生成部;
127    无线通信部;
201    无线通信部;
202    S/P变换部;
203    FFT部;
204    P/S变换部;
205    干扰带检测部;
206    解调部;
221    无线通信部;
225    干扰带检测部;
227    定时器部;
501    FEC编码部;
502    第一调制部;
503    块编码部;
504    串并行变换部;
505    第二调制部;
506    发送部;
507、601    天线;
508    干扰带信息信号接收部;
602    接收部;
603    第二解调部;
604    并串行变换部;
605    块译码部;
606    第一解调部;
607    FEC译码部;
608    空子载波判定部;
609    干扰信号检测部;
610    干扰带信息信号发送部。

Claims (14)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多载波重叠传输方式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装置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纠错编码,分配到被纠错编码的数据发送,针对构成按各时隙设定的各发送帧的多个子载波,产生基于容易估计干扰波的规定的空模式而将振幅值设为零的多个空子载波,并且以能够一边抑制数据传输效率的下降一边检测干扰信号的方式在多个子载波上发送通过纠错编码得到的所有数据,
所述接收装置针对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接收信号进行纠错译码并再现发送对象数据,并且针对各发送帧的每一个在多个空子载波中检测出接收功率超过了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接收装置判定为在该发送帧中产生了干扰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基于规定的空模式,按每个以固定时间间隔划分的时隙,对设定为空子载波的子载波进行变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基于规定的空模式,预先确定将多个子载波中的哪一个子载波设定为空子载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子载波中从频率最高的子载波朝向中心频率的子载波依次设定多个空子载波,
并且在多个子载波中从频率最低的子载波朝向中心频率的子载波依次设定多个空子载波。
5.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个子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被随机设定为空子载波。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子载波设定的空子载波的数量根据前向纠错码的编码率或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接收装置之间的传播路径特性来确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装置向所述发送装置发送表示检测出干扰波的子载波的干扰波检测信息,
所述发送装置根据发送的所述干扰波检测信息来设定空子载波。
8.根据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装置根据连续的时隙的干扰波检测信息,估计所述干扰波在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哪一个子载波、在所述连续的时隙的哪一个时隙中存在,该接收装置不使用存在该干扰波的子载波的调制符号来进行所述发送对象数据的解调。
9.根据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装置具备:
调制部,对发送的所述发送对象数据应用前向纠错码,对前向纠错编码了的所述发送对象数据进行调制,输出调制信号;以及
打孔处理部,对于所述调制部输出的调制信号,将对多个子载波中设定为空子载波的子载波分配的所述调制信号的发送功率设为零。
10.根据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装置将设定为所述空子载波的子载波所对应的接收信号作为无效的信号加以废除,不使用该接收信号来进行解调及纠错译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装置具备:
第一调制部,调制发送对象数据的位,生成多个调制符号;
块编码部,对多个调制符号进行一部分振幅值变为零那样的块编码;
第二调制部,将块编码了的调制符号分配在各子载波,生成调制信号;以及
发送部,根据所述调制信号生成发送信号并发送,
所述接收装置具备:
接收部,接收所述发送信号;
第二解调部,从接收到的发送信号中取得按每个子载波进行了所述块编码的调制符号;
块译码部,对进行了块编码的调制符号,进行与所述块编码部的块编码对应的块译码;
第一解调部,对被块译码的所述调制符号进行与所述第一调制部的调制对应的解调;
判定部,基于所述发送对象数据,判定在所述发送部生成的发送信号中振幅值变为零的子载波的频带;以及
检测部,从接收到的发送信号中,将通过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振幅值变为零的子载波的频带的信号作为干扰信号进行检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部通过对所述发送对象数据进行与所述纠错编码部相同的纠错编码,进行与所述第一调制部相同的调制,进行与所述块编码部相同的块编码,从而判定在所述发送部生成的发送信号中振幅值为零的子载波的频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装置还具备:干扰带信息信号发送部,基于检测出的干扰信号生成示出产生干扰波的子载波的干扰带信息,发送至所述发送装置,
所述发送装置的所述纠错编码部或所述第一调制部基于干扰带信息来决定编码率或调制方式。
14.一种无线通信方法,通过多载波重叠传输方式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过程:
所述发送装置对发送对象数据进行纠错编码,分配到被纠错编码的数据发送,针对构成按各时隙设定的各发送帧的多个子载波,产生基于容易估计干扰波的规定的空模式而将振幅值设为零的空子载波,并且以能够一边抑制数据传输效率的下降一边检测干扰信号的方式在多个子载波上发送通过纠错编码得到的所有数据;以及
所述接收装置针对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接收信号进行纠错译码并再现发送对象数据,并且针对各发送帧的每一个在多个空子载波中检测出接收功率超过了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接收装置判定为在该发送帧中产生了干扰波。
CN200980149147.4A 2008-12-19 2009-12-18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22464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24412 2008-12-19
JP2008324412 2008-12-19
JP2009049785 2009-03-03
JP2009-049785 2009-03-03
PCT/JP2009/007021 WO2010070925A1 (ja) 2008-12-19 2009-12-18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6444A CN102246444A (zh) 2011-11-16
CN102246444B true CN102246444B (zh) 2015-08-26

Family

ID=42268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9147.4A Active CN102246444B (zh) 2008-12-19 2009-12-18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644404B2 (zh)
EP (2) EP2863563B1 (zh)
JP (2) JP5399412B2 (zh)
KR (2) KR101331252B1 (zh)
CN (1) CN102246444B (zh)
WO (1) WO20100709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31252B1 (ko) * 2008-12-19 2013-11-19 니폰덴신뎅와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CN102468914B (zh) * 2010-11-16 2015-0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预编码方法及装置
KR102120106B1 (ko) * 2011-10-13 2020-06-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1871362B1 (ko) * 2011-11-11 2018-06-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진폭 변조 심볼 매핑 장치 및 방법
JP5977666B2 (ja) 2012-12-26 2016-08-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周波数選択性妨害訂正方法
EP2957081A1 (en) * 2013-02-12 2015-12-23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Zero insertion for isi free ofdm reception
JP2015032992A (ja) * 2013-08-02 2015-02-16 株式会社東芝 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EP3051760B1 (en) * 2013-09-24 2019-09-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Use of differential modulation in multicarrier scheme with null symbols for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US9548836B2 (en) * 2013-11-26 2017-01-17 Broadcom Corporation Upstream burst noise detection
EP2916506B1 (en) 2014-03-07 2019-07-31 Vodafone GmbH Walsh-Hadamard transformed GFDM radio transmission
US9673905B1 (en) * 2014-03-18 2017-06-06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marcating data bursts
CN105517663B (zh) * 2014-05-22 2019-05-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发送、接收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0958391B2 (en) * 2014-11-18 2021-03-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one plan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O2016082084A1 (zh) 2014-11-24 2016-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的装置、无线接入节点及方法
US9686114B2 (en) * 2015-06-26 2017-06-2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communicating one or more symbols with multiple pilot signals and nulls
TWI577159B (zh) * 2015-08-13 2017-04-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分配方法、訊號接收方法、無線傳送及接收裝置
EP3537678B1 (en) * 2018-03-08 2022-05-04 Institut Mines Telecom - IMT Atlantique - Bretagne - Pays de la Loire Pseudo-guard intervals insertion in an fbmc transmitter
EP3570467A1 (en) * 2018-05-17 2019-11-20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Receiver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influence of narrowband spurs during an ofdm signal reception
CN112219376B (zh) * 2018-06-08 2024-04-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发送装置、无线接收装置、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方法、控制电路及存储介质
JP7038937B2 (ja) * 2020-03-10 2022-03-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11611459B1 (en) * 2021-08-25 2023-03-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mbol configuration for single-carrier for frequency domain equalization wavefor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02626A1 (en) * 2006-03-09 2007-09-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ase station, radio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08099785A1 (ja) * 2007-02-15 2008-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通信装置および伝送制御方法
CN101278487A (zh) * 2005-07-27 2008-10-01 伟俄内克斯研究公司 跳频多载波系统中音调感测和零化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86576B2 (ja) * 1999-05-18 2004-01-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Ofdm受信装置及びその周波数オフセット補償方法
JP3657948B2 (ja) * 2002-09-12 2005-06-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送信キャンセルサブキャリアの選択方法
WO2004025883A1 (ja) 2002-09-12 2004-03-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送信キャンセルサブキャリアの選択方法
JP3697521B2 (ja) * 2003-04-21 2005-09-21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722752B2 (ja) 2006-04-11 2011-07-1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Ofdm信号受信装置
JP2007312114A (ja) * 2006-05-18 2007-11-29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352351B1 (en) * 2008-12-04 2015-02-25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Control station apparatus, transmitter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0070898A1 (ja) * 2008-12-18 2010-06-2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通信方法
KR101331252B1 (ko) * 2008-12-19 2013-11-19 니폰덴신뎅와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8487A (zh) * 2005-07-27 2008-10-01 伟俄内克斯研究公司 跳频多载波系统中音调感测和零化
WO2007102626A1 (en) * 2006-03-09 2007-09-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ase station, radio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08099785A1 (ja) * 2007-02-15 2008-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通信装置および伝送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35559B1 (ko) 2015-07-09
EP2348655B1 (en) 2015-08-26
US8644404B2 (en) 2014-02-04
EP2348655A4 (en) 2012-09-12
KR20130093690A (ko) 2013-08-22
JP5634582B2 (ja) 2014-12-03
JP5399412B2 (ja) 2014-01-29
KR101331252B1 (ko) 2013-11-19
JPWO2010070925A1 (ja) 2012-05-24
JP2014053904A (ja) 2014-03-20
KR20110088557A (ko) 2011-08-03
CN102246444A (zh) 2011-11-16
EP2348655A1 (en) 2011-07-27
WO2010070925A1 (ja) 2010-06-24
EP2863563B1 (en) 2017-01-11
US20110243268A1 (en) 2011-10-06
EP2863563A1 (en) 2015-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6444B (zh)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141170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pilot tone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 syste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imating channel using it
US7539463B2 (en) Techniques to enhance diversity for a wireless system
CN101882971B (zh) 用于多载波系统的自适应穿孔技术
US10225122B2 (en) Low PAPR dual sub-carrier modulation scheme for BPSK in WLAN
CN103178884B (zh) 多输入多输出(mimo)发射机、设备、系统及在无线网络中进行通信的方法
US8681731B2 (en)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communication slot structures and methods
US20110080963A1 (en) Identification of packet traffic transmitted by various devices operated in multiple overlapped frequency bands in packet-based ofdm systems
US2016036600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generating non-gaussian interference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960038A (zh) 在单载波通信系统中的待发送信号
CN102387105B (zh) 调制方法和装置
WO2021093074A1 (en) Frequency-domain modulation scheme for low peak average power ratio
JP5662955B2 (ja)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US11677604B2 (en) Non-zero insertion based modulation scheme for low peak average power ratio
US20220385513A1 (en) Time-domain modulation scheme for low peak average power ratio
WO2023084538A1 (en) Transform-precoding of a selective set of data for transmission ove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