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4429B - 转子铁心以及转子铁心与旋转轴的紧固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转子铁心以及转子铁心与旋转轴的紧固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44429B CN102244429B CN201110126117.0A CN201110126117A CN102244429B CN 102244429 B CN102244429 B CN 102244429B CN 201110126117 A CN201110126117 A CN 201110126117A CN 102244429 B CN102244429 B CN 1022444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or core
- weld part
- rotating shaft
- raised line
- ax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02T10/641—
Landscapes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转子铁心以及转子铁心与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当利用热压配合紧固不存在端板的由层叠钢板构成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时,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沿轴向变形。转子铁心(12)通过将具有与轴(11)嵌合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多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在形成转子铁心(12)的贯通孔的内周面,在周方向交替地形成有第一凹槽(12a)和第一凸条(12b),第一凹槽(12a)朝径向外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第一凸条(12b)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在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设置有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12b-1)。焊接部(12b-1)从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等车辆中作为旋转电机使用的电动机的转子铁心、以及转子铁心与旋转轴的紧固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紧固电动机(旋转电机)的转子铁心和轴(旋转轴)的方法,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该方法是,在转子铁心和贯穿插入于转子铁心的中心孔的轴之间,夹装有由材质比轴的材质软的材料形成的轴环(collar)部件,从轴向将刀具抵靠于该轴环部件的端面而使该轴环部件的端面变形,由此将转子铁心和轴相互紧固。根据该方法,当利用刀具使轴环部件的端面变形时,该端面的附近部分在径向扩展而压接于转子铁心的内周面、并且压接于轴的外周面,因此,转子铁心、轴环部件以及轴以三者一体的状态相互紧固。但是,由于轴环部件由材质比轴的材质软的材料形成,因此,存在无法耐受因转子旋转时的离心力引起的应力而导致紧固被解除的忧虑。
并且,作为紧固转子铁心和轴的其他方法,已知有被称作“热压配合”的紧固方法,对转子铁心进行加热而使该转子铁心的内周径扩张,将轴贯穿插入于该转子铁心,然后对整体进行冷却而使转子铁心收缩,由此来进行紧固。根据该方法,利用通过冷却而收缩的转子铁心对轴进行紧固,因此,能够以强的结合力紧固转子铁心和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9575号公报
然而,对于旋转电机所使用的转子铁心,为了降低铁损,采用沿轴向层叠多张薄钢板而形成的转子铁心。这样的转子铁心通常利用一对端板夹持转子铁心的轴向的两端面而进行固定,但为了减少材料成本,也存在没有端板的类型的转子铁心。在这种类型的转子铁心的情况下,在利用热压配合与轴紧固时,对转子铁心进行加热,在将轴2贯穿插入于该转子铁心的嵌合孔后进行冷却。
但是,如图22所示,对于转子铁心1,在通过加热而暂时使内周径扩张后,在通过冷却而收缩时,转子铁心1以内周径缩小的方式朝向心方向(轴2的中心轴方向)收缩变形,从而按压轴2的外周面。此时,在仅沿径向和周方向无法完全吸收转子铁心1的朝向心方向的收缩压力的情况下,该收缩压力沿箭头Y1所示的轴向逃逸。在该情况下,由于构成转子铁心1的多张钢板没有结合在一起,所以轴向两端的多张钢板沿着轴2在轴向移动,由此,如图22的圆圈所示,存在转子铁心1沿轴向变形的问题。当像这样转子铁心1沿轴向变形时,相对于因转子旋转时的离心力引起的应力而言强度变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子铁心、以及转子铁心与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当利用热压配合紧固没有端板的由层叠钢板构成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时,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沿轴向变形。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完成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转子铁心,该转子铁心通过将具有与旋转轴嵌合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多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该转子铁心的特征在于,在形成上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在周方向交替地形成有凹槽和凸条,上述凹槽朝径向外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上述凸条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在多张上述钢板设置有焊接部,该焊接部将在轴向邻接的上述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上述焊接部设置于上述凹槽和上述凸条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在形成于形成转子铁心的贯通孔的内周面的凹槽和凸条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焊接部,该焊接部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进而,在利用热压配合将该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紧固的情况下,在将旋转轴贯穿插入于通过加热而直径扩张了的转子铁心的贯通孔后,当对转子铁心和旋转轴双方进行冷却时,转子铁心通过冷却而以贯通孔的直径缩小的方式朝向心方向收缩变形。在该收缩变形时,转子铁心作用将旋转轴的外周面朝向心方向(旋转轴的中心轴方向、以下相同)按压的压力。此时,对于形成转子铁心的层叠钢板,由于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通过设置于内周面的凹槽和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焊接部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避免该压力沿轴向逃逸这样的以往那样的作用动作。由此,利用收缩变形后的转子铁心以规定压力紧固旋转轴,转子铁心和旋转轴被适当地紧固。
因而,根据本发明,在通过热压配合紧固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时,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而导致转子铁心朝轴向变形。并且,由于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设置于转子铁心的内周侧(形成贯通孔的内周面),因此,与将焊接部设置于转子铁心的外周侧的情况相比,焊接部的磁通变化减小,能够减少转子铁心的涡流损耗。
在本发明中,焊接部设置于凹槽和凸条中的至少一方。即,可以仅在凹槽和凸条中的任一方设置有焊接部,也可以在凹槽和凸条的双方设置有焊接部。并且,对于焊接部,为了更可靠地防止转子铁心的朝向轴向的变形,优选该焊接部相对于凹槽和凸条中的至少一方至少设置于轴向两端部。并且,如果遍及凹槽和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整个区域设置焊接部的话,则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转子铁心的朝向轴向的变形。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焊接部从上述凹槽和上述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由于能够将更多的钢板结合成一体,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的转子铁心的朝向轴向的变形。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焊接部设置在从上述凹槽和上述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起的轴向的规定范围。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形成转子铁心的层叠钢板的轴向两侧部分分别结合成一体,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的转子铁心的朝向轴向的变形。并且,与如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那样从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焊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焊接的范围,因此,焊接部处的磁通变化进一步减小,能够进一步缩小损耗。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焊接部连续地设置在从上述凹槽和上述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双方起的轴向的规定范围,从上述一端侧起设置的上述焊接部与从上述另一端侧起设置的上述焊接部以在周方向交错的方式配置。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与如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那样将焊接部相对于一个凹槽或者凸条设置在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双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焊接部的范围减少为大致1/2,因此,焊接部处的磁通变化进一步减小,能够进一步减少损耗。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转子铁心,该转子铁心通过将具有与旋转轴嵌合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多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并且具有焊接部,该焊接部将在轴向邻接的上述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上述转子铁心的特征在于,在形成上述贯通孔的内周面设置有弯曲槽,该弯曲槽由朝径向外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的弯曲面形成,上述焊接部设置于上述弯曲面。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形成于形成转子铁心的贯通孔的内周面的弯曲槽的弯曲面设置有焊接部,该焊接部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进而,在通过热压配合紧固该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情况下,在将旋转轴贯穿插入于通过加热而直径扩张了的转子铁心的贯通孔后,当对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双方进行冷却时,转子铁心通过冷却而以贯通孔的直径缩小的方式朝向心方向收缩变形。在该收缩变形时,转子铁心作用将旋转轴的外周面朝向心方向按压的压力,此时,对于形成转子铁心的层叠钢板,由于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通过设置于弯曲槽的弯曲面的焊接部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避免该压力沿轴向逃逸这样的以往那样的作用动作。由此,利用收缩变形后的转子铁心以规定压力紧固旋转轴,转子铁心和旋转轴被适当地紧固。
因而,根据本发明,在通过热压配合紧固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时,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朝轴向变形。并且,由于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设置于转子铁心的内周侧(形成贯通孔的内周面),因此,与将焊接部设置于转子铁心的外周侧的情况相比,焊接部的磁通变化减小,能够防止转子铁心的涡轮损耗的增加。并且,由于焊接部设置于弯曲槽的弯曲面,所以当紧固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时,能够避免焊接部和旋转轴的干涉。
在本发明中,对于焊接部,为了更可靠地防止转子铁心的朝向轴向的变形,优选该焊接部设置于弯曲面的至少轴向两端部。并且,如果遍及弯曲面的轴向的整个区域设置焊接部的话,则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转子铁心的朝向轴向的变形。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形成上述贯通孔的上述内周面设置有凸条,该凸条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上述弯曲面以与上述凸条平行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凸条的根部,并且,上述焊接部设置于上述弯曲面。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在形成转子铁心的贯通孔的内周面设置有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的凸条,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弯曲面设置于该凸条的根部,在该弯曲面设置有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因而,根据本发明,当通过热压配合紧固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时,能够起到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朝轴向变形等、与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焊接部从上述弯曲面的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
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由于能够将更多的钢板结合成一体,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的转子铁心的朝向轴向的变形。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焊接部设置在从上述弯曲面的轴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起的轴向的规定范围。
根据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形成转子铁心的层叠钢板的轴向两侧部分分别结合成一体,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的转子铁心的朝向轴向的变形。并且,与如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那样从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焊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焊接部的范围,因此,焊接部处的磁通变化进一步减小,能够进一步减小损耗。
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焊接部设置在不与上述旋转轴抵接的部位。
根据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当紧固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时,焊接部不与旋转轴抵接,因此,能够避免在冷却时产生转子铁心收缩变形时的压力集中施加于旋转轴的规定部位的应力集中。
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将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沿轴向嵌合而紧固,上述转子铁心通过将具有与上述旋转轴嵌合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多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并且,在形成上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在周方向交替地形成有第一凹槽和第一凸条,上述第一凹槽朝径向外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上述第一凸条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上述旋转轴在外周面沿周方向交替地形成有第二凸条和第二凹槽,上述第二凸条朝径向外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上述第二凹槽朝径向内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上述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骤,对上述转子铁心的上述第一凹槽和上述第一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规定部分进行焊接,从而设置将在轴向邻接的上述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第二步骤,对设置有上述焊接部的上述转子铁心进行加热;第三步骤,将上述旋转轴贯穿插入于被加热后的上述转子铁心的上述贯通孔,从而将上述旋转轴的上述第二凸条和上述第二凹槽与上述转子铁心的上述第一凹槽和上述第一凸条嵌合;以及第四步骤,对嵌合后的上述转子铁心和上述旋转轴进行冷却。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步骤中,对转子铁心的第一凹槽和第一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规定部分进行焊接,从而设置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接着,在第二步骤中,对设置有焊接部的转子铁心进行加热,在第三步骤中,将旋转轴嵌合于通过加热而直径扩张了的转子铁心的贯通孔,然后,在第四步骤中,对嵌合后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进行冷却。通过该冷却,转子铁心以贯通孔的直径缩小的方式朝向心方向收缩变形,在该收缩变形时,转子铁心作用将旋转轴的外周面朝向心方向按压的压力。此时,对于形成转子铁心的层叠钢板,由于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通过设置于内周面的凹槽和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焊接部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避免该压力沿轴向逃逸这样的以往那样的作用动作。由此,利用收缩变形后的转子铁心以规定压力紧固旋转轴,转子铁心和旋转轴被适当地紧固。
因而,根据本发明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当通过热压配合紧固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时,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朝轴向变形。
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将上述焊接部从上述第一凹槽和上述第一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步骤中,能够将更多的钢板结合成一体,因此,在第四步骤中,当对嵌合后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进行冷却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的转子铁心的朝向轴向的变形。
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将上述焊接部设置在从上述第一凹槽和上述第一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起的轴向的规定范围。
根据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步骤中,由于形成转子铁心的层叠钢板的轴向两侧部分分别结合成一体,因此,在第四步骤中,当对嵌合后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进行冷却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的转子铁心的朝向轴向的变形。并且,与如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那样从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焊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焊接部的范围,因此,能够简化第一步骤中的焊接作业,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方案13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将上述焊接部设置在从上述第一凹槽和上述第一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双方起的轴向的规定范围,并且,将从上述一端侧起设置的上述焊接部与从上述另一端侧起设置的上述焊接部以在周方向交错的方式配置。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记载的发明,与如技术方案12那样将焊接部相对于一个凹槽或者凸条设置在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双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焊接部的范围减少为大致1/2,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第一步骤中的焊接作业,能够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方案14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将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沿轴向嵌合而紧固,上述转子铁心通过将具有与旋转轴嵌合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多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且具有将在轴向邻接的上述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上述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骤,在形成上述转子铁心的上述贯通孔的内周面设置有弯曲面,对上述弯曲面的规定部分进行焊接,从而设置将在轴向邻接的上述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第二步骤,对设置有上述焊接部的上述转子铁心进行加热;第三步骤,将上述旋转轴贯穿插入于被加热后的上述转子铁心的上述贯通孔,从而将上述旋转轴与上述转子铁心嵌合;以及第四步骤,对嵌合后的上述转子铁心和上述旋转轴进行冷却。
根据技术方案14所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步骤中,对设置于形成转子铁心的贯通孔的内周面的弯曲面的规定部分进行焊接,从而设置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接着,在第二步骤中,对设置有焊接部的转子铁心进行加热,在第三步骤中,将旋转轴嵌合于通过加热而直径扩张了的转子铁心的贯通孔,然后,在第四步骤中,对嵌合后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进行冷却。通过该冷却,转子铁心以贯通孔的直径缩小的方式朝向心方向收缩变形,在该收缩变形时,转子铁心作用将旋转轴的外周面朝向心方向按压的压力。此时,对于形成转子铁心的层叠钢板,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通过设置于弯曲面的规定部分的焊接部结合在一起,上述弯曲面设置于内周面,因此,能够避免该压力沿轴向逃逸这样的以往那样的作用动作。由此,利用收缩变形后的转子铁心以规定的压力紧固旋转轴,转子铁心和旋转轴被适当地紧固。
因而,根据本发明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当通过热压配合紧固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时,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朝轴向变形。
技术方案15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旋转轴的外周面设置有凹槽,该凹槽朝径向内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并且,在上述转子铁心的上述内周面设置有凸条,该凸条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且与上述凹槽嵌合,上述弯曲面以与上述凸条平行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凸条的根部,在上述第一步骤中,将上述焊接部设置于上述弯曲面。
根据技术方案15所记载的发明,在形成转子铁心的贯通孔的内周面设置有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的凸条,技术方案14所记载的弯曲面设置于该凸条的根部。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一步骤中,对设置于凸条的根部的弯曲面的规定部位进行焊接,设置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因而,根据本发明,当通过热压配合紧固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时,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朝轴向变形,能够起到与技术方案14所记载的发明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技术方案16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将上述焊接部从上述弯曲面的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
根据技术方案16所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步骤中,能够将更多的钢板结合成一体,因此,在第四步骤中,当对嵌合后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进行冷却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的转子铁心的朝向轴向的变形。
技术方案17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将上述焊接部设置在从上述弯曲面的轴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起的轴向的规定范围。
根据技术方案17所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步骤中,形成转子铁心的层叠钢板的轴向两侧部分分别结合成一体,因此,在第四步骤中,当对嵌合后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进行冷却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的转子铁心的朝向轴向的变形。并且,与如技术方案16所记载的发明那样从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焊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焊接部的范围,因此,能够简化第一步骤中的焊接作业,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铁心的电动机的结构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2是从轴向观察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铁心以及旋转轴的一部分的局部平面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铁心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第一步骤的转子铁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第二步骤的转子铁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第三步骤的转子铁心以及旋转轴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第四步骤的转子铁心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转子铁心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转子铁心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铁心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11是从轴向观察实施方式2的转子铁心以及旋转轴的一部分的局部平面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第一步骤的转子铁心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第二步骤的转子铁心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第三步骤的转子铁心以及旋转轴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第四步骤的转子铁心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铁心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17是从轴向观察实施方式3的转子铁心以及旋转轴的一部分的局部平面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第一步骤的转子铁心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第二步骤的转子铁心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第三步骤的转子铁心以及旋转轴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第四步骤的转子铁心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在背景技术所涉及的转子铁心和轴的紧固时、转子铁心沿轴向移动而变形的情形的轴向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电动机(旋转电机);11、11-1、11-2...轴(旋转轴);11a...第二凹槽;11b...第二凸条;12、12-1、12-2...转子铁心;12a...第一凹槽;12f...凹槽;12b...第一凸条;12e...凸条;12b-1~12b-7、12e-1、12h-1...焊接部;12g、12h...弯曲槽;13...永磁铁;14...转子;16...定子线圈;17...定子铁心;18...定子;G1~G4...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铁心的电动机的结构的轴向的剖视图。图2是从轴向观察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铁心以及旋转轴的一部分的局部平面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铁心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1所示的电动机(旋转电机)10,例如是搭载于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等车辆而使用的电动机,该电动机10构成为包括:定子18,该定子18具有定子铁心17和定子线圈16,且作为电枢发挥作用;转子14,该转子14具有转子铁心12和作为旋转轴的轴11,且作为磁场发挥作用;以及前壳体10a和后壳体10b,该前壳体10a和后壳体10b收纳定子18和转子14,并由紧固螺栓(未图示)连结、固定。
定子18具有:定子铁心17,该定子铁心17形成为圆环状,且具有在周方向排列的多条狭缝(未图示);以及三相的定子线圈16,该定子线圈16卷装于定子铁心17的狭缝,且与电力转换用的变换器(inverter)(未图示)连接。该定子18通过被夹持在前壳体10a和后壳体10b之间而被固定,且隔着规定的间隙配置于转子14的外周侧。
转子14与轴11形成为一体并旋转,该轴11经由轴承10c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前壳体10a和后壳体10b,该转子14具有转子铁心12,该转子铁心12通过将具有与轴11嵌合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多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另外,该转子铁心12是不存在从轴向两侧夹持层叠钢板的端板的类型的转子铁心,如后所述,该转子铁心12通过热压配合与轴11紧固。
如图2所示,转子铁心12和轴11通过花键嵌合而被紧固。即,在形成转子铁心12的贯通孔的内周面、在周方向交替地呈齿轮状地形成有第一凹槽12a和第一凸条12b,第一凹槽12a朝径向外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第一凸条12b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并且,在轴11的外周面、在周方向交替地呈齿轮状地形成有第二凸条11b和第二凹槽11a,第二凸条11b朝径向外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第二凹槽11a朝径向内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由此,贯穿插入于转子铁心12的贯通孔的轴11和转子铁心12相互以凹槽11a、12a和凸条11b、12b嵌合的方式紧固。在该情况下,在相互的凹槽11a、12a和凸条11b、12b嵌合的部分,在径向形成有相互的凹槽11a、12a和凸条11b、12b不抵接的间隙G1。
如图3所示,设置于形成转子铁心12的贯通孔的内周面的第一凹槽12a和第一凸条12b设置成,从内周面的轴向的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延伸。进而,在形成于转子铁心12的内周面的多条第一凸条12b中,在任意一条以上的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与轴11在径向对置的对置面,以下相同),设置有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12b-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焊接部12b-1从第一凸条12b的轴向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设置。在将转子铁心12和轴11花键嵌合时,该焊接部12b-1成为位于形成在所嵌合的第一凸条12b和第二凹槽11a之间的间隙G1内的状态,不会阻碍该嵌合。
并且,在该转子铁心12的面对定子18的内周侧的外周侧,在圆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磁铁保持孔12c,在各磁铁保持孔12c中分别埋入有永磁铁13。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利用呈ハ字状配置的一对永磁铁13形成一个磁极,利用多对永磁铁13在周方向形成磁极交替不同的多个磁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极(N极:4,S极:4))。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12和轴11的紧固方法进行说明。如图4~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紧固方法按照从第一步骤至第四步骤的顺序进行,利用热压配合紧固两个部件。另外,在开始第一步骤之前,准备上述转子铁心12和上述轴11,上述转子铁心12在内周面沿周方向交替地形成有第一凹槽12a和第一凸条12b,上述轴11在外周面沿周方向交替地形成有第二凸条11b和第二凹槽11a。
首先,在第一步骤中,如图4所示,对由多张层叠钢板构成的转子铁心12的任意一个以上的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实施焊接,设置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12b-1。该焊接部12b-1从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的轴向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设置。在将轴11贯穿插入于转子铁心12的贯通孔时,设置有该焊接部12b-1的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位于相互嵌合的凹槽11a、12a和凸条11b、12b不抵接的间隙G1(参照图2)。因此,不会阻碍这些凹槽11a、12a和凸条11b、12b的嵌合。另外,焊接部12b-1例如能够采用TIG焊接等公知的焊接法设置。
在接着的第二步骤中,如图5所示,将在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设置有焊接部12b-1的转子铁心12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从而使转子铁心12的贯通孔的直径扩张到规定的大小。
在接着的第三步骤中,如图6所示,将轴11贯穿插入于通过加热而直径扩张了的转子铁心12的贯通孔,轴11和转子铁心12相互之间成为凹槽11a、12a和凸条11b、12b嵌合的状态。
在接着的第四步骤中,如图7所示,将嵌合后的转子铁心12和轴11放置在常温下或者输送冷风而使其冷却。通过该冷却,转子铁心12以贯通孔的直径缩小的方式朝向心方向收缩变形,在该收缩变形时,转子铁心12作用朝向心方向按压轴11的外周面的压力。此时,由于形成转子铁心12的层叠钢板通过设置于内周面的任意的第一凸条的焊接部12b-1与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避免该压力沿轴向逃逸这样的以往那样的作用动作。由此,利用收缩变形后的转子铁心12以规定压力紧固轴11,转子铁心12和轴11被适当地紧固。由此完成紧固作业。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12和轴11的紧固方法,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朝轴向变形。
如上所述,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12,由于在形成于内周面的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设置有用于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12b-1,所以在利用热压配合紧固转子铁心12和轴11时,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12朝轴向变形。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焊接部12b-1从第一凸条12b的轴向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设置,所以能够将所有的钢板结合成一体,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的转子铁心12的朝向轴向的变形。
并且,由于该焊接部12b-1设置于转子铁心12的内周侧(内周面),因此,与将焊接部12b-1设置于转子铁心12的外周侧的情况相比,焊接部12b-1的磁通变化减小,由此能够减小转子铁心12的涡流损耗。
进一步,在将轴11贯穿插入于转子铁心12的贯通孔时,设置有焊接部12b-1的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位于相互嵌合的凹槽11a、12a和凸条11b、12b不抵接的间隙G1,因此,能够避免阻碍这些凹槽11a、12a和凸条11b、12b的嵌合。并且,在嵌合转子铁心12和轴11时,焊接部12b-1不与轴11抵接,因此,能够减少在冷却时转子铁心12的压力集中施加于轴11的规定部位的应力集中。
另外,代替将焊接部12b-1设置于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也可以将焊接部12b-1设置于第一凹槽12a的槽底面,并且,也可以在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和第一凹槽12a的槽底面的双方设置焊接部12b-1。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1]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转子铁心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如图8所示,将焊接部12b-2、12b-3设置于转子铁心12的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或者第一凹槽12a的槽底面),且设置在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或者第一凹槽12a的槽底面)的、从轴向一端和另一端起的轴向的规定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子铁心12的轴向两端部分的层叠钢板通过焊接部12b-2、12b-3分别结合成一体,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的转子铁心12的朝向轴向的变形。
并且,在将焊接部12b-2、12b-3设置在转子铁心12的轴向两端部分的情况下,与如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从轴向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设置焊接部12b-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焊接部的范围,因此,焊接部12b-2、12b-3处的磁通变化进一步减小,能够进一步减小转子铁心12的涡流损耗。
[变形例2]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转子铁心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如图9所示,也可以配置成,从转子铁心12的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或者第一凹槽12a的槽底面)的一端侧起设置的焊接部12b-4、12b-6,以及从另一端侧起设置的焊接部12b-5、12b-7,在周方向交错。即,在某第一凸条12b的突出末端面的轴向一端部分设置12b-4,在相邻的第一凸条12b的轴向另一端部分设置12b-5,在再相邻的第一凸条12b的轴向一端部分设置12b-6,在又相邻的第一凸条12b的轴向另一端部分设置12b-7。
在该情况下,与如上述变形例1那样将焊接部12b-2、12b-3相对于一个第一凹槽12a或者第一凸条12b设置于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双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焊接部12b-4~12b-7的范围缩小至大致1/2,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焊接部12b-4~12b-7处的磁通变化,能够进一步减小损耗。
[实施方式2]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铁心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图11是从轴向观察实施方式2的转子铁心以及轴的一部分的局部平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12-1,通过将具有与轴11-1嵌合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多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该转子铁心12-1是不存在从轴向两侧夹持层叠钢板的端板的类型的转子铁心,如后所述,该转子铁心通过热压配合与轴11-1紧固。
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转子铁心12-1通过键槽嵌合与轴11-1紧固,在形成供轴11-1嵌合的贯通孔的内周面设置有两条凸条(键)12e、12e,该凸条12e、12e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从轴向一端至另一端沿轴向呈一条直线状地延伸。两条凸条12e、12e设置在错开180°相位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在轴11-1的外周面形成有两条凹槽12f、12f,该凹槽12f、12f朝径向内方侧凹陷且从轴向一端至另一端沿轴向呈一条直线状地延伸,且分别与凸条12e、12e嵌合。在该情况下,在将轴11-1贯穿插入于转子铁心12-1的贯通孔、从而转子铁心12-1的凸条12e与轴11-1的凹槽12f嵌合时,在径向对置的凸条12e的突出末端面与凹槽12f的槽底面之间,在径向形成有相互不抵接的间隙G2。
进而,在设置于转子铁心12-1的内周面的凸条12e的根部的两侧,形成有沿着轴向以与凸条12e平行的方式延伸的弯曲槽12g、12g。该弯曲槽12g、12g由截面呈朝径向外方侧凹陷的圆弧状且沿着轴向以与凸条12e平行的方式延伸的弯曲面形成。在各弯曲槽12g、12g的弯曲面分别设置有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12e-1、12e-1。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接部12e-1、12e-1从弯曲面的轴向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设置。在转子铁心12-1与轴11-1键嵌合时,该焊接部12e-1、12e-1成为位于形成在各弯曲槽12g、12g的弯曲面和轴11-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G3内的状态,不会阻碍该嵌合。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12-1和轴11-1的紧固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2~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紧固方法按照从第一步骤至第四步骤的顺序进行,通过热压配合紧固两个部件。另外,在开始第一步骤之前,准备在内周面形成有凸条12e的上述转子铁心12-1和在外周面形成有凹槽12f的上述轴11-1。
首先,在第一步骤中,如图12所示,对设置于由多张层叠钢板构成的转子铁心12-1的内周面的弯曲槽12g、12g的各弯曲面实施焊接,设置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12e-1、12e-1。该焊接部12e-1、12e-1从弯曲面的轴向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设置。该焊接部12e-1、12e-1设置于弯曲槽12g、12g的各弯曲面,在该弯曲槽12g、12g的各弯曲面与轴11-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3,由此,当将轴11-1贯穿插入于转子铁心12-1的贯通孔时,焊接部12e-1、12e-1不会与轴11-1干涉。
在接着的第二步骤中,如图13所示,将在弯曲槽12g、12g的各弯曲面设置有焊接部12e-1、12e-1的转子铁心12-1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从而使转子铁心12-1的贯通孔的直径扩张到规定的大小。
在接着的第三步骤中,如图14所示,将轴11-1贯穿插入于通过加热而直径扩张了的转子铁心12-1的贯通孔,成为轴11-1的凹槽12f和转子铁心12-1的凸条12e相互嵌合的状态。
在接着的第四步骤中,如图15所示,将嵌合后的转子铁心12-1和轴11-1放置在常温下或者输送冷风而使其冷却。通过该冷却,转子铁心12-1以贯通孔的直径缩小的方式朝向心方向收缩变形,在该收缩变形时,转子铁心12-1作用朝向心方向按压轴11-1的外周面的压力。此时,由于形成转子铁心12-1的层叠钢板通过设置于弯曲槽12g、12g的各弯曲面的焊接部12e-1、12e-1与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避免该压力沿轴向逃逸这样的以往那样的作用动作。由此,利用收缩变形后的转子铁心12-1以规定压力紧固轴11-1,转子铁心12-1和轴11-1被适当地紧固。由此完成紧固作业。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12-1和轴11-1的紧固方法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12-1朝轴向变形。
如上所述,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12-1,由于在设置于内周面的凸条12e的根部的弯曲槽12g、12g的各弯曲面设置有焊接部12e-1、12e-1,因此,在通过热压配合紧固转子铁心12-1和轴11-1时,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12-1朝轴向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焊接部12e-1、12e-1从弯曲槽12g、12g的各弯曲面的轴向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设置,所以能够将所有的钢板结合成一体,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的转子铁心12-1的朝向轴向的变形。
并且,由于该焊接部12e-1、12e-1设置于转子铁心12-1的内周侧(内周面),因此,与将焊接部12e-1、12e-1设置于转子铁心12-1的外周侧的情况相比,焊接部12e-1、12e-1的磁通变化减小,由此能够减小转子铁心12-1的涡流损耗。
进一步,在转子铁心12-1和轴11-1键嵌合时,该焊接部12e-1、12e-1,成为位于形成在各弯曲槽12g、12g的弯曲面和轴11-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G3内的状态,因此,能够避免阻碍该嵌合。并且,在嵌合转子铁心12-1和轴11-1时,焊接部12e-1、12e-1不与轴11-1抵接,因此,能够减少在冷却时转子铁心12-1的压力集中施加于轴11-1的规定部位的应力集中。
[实施方式3]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铁心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图17是从轴向观察实施方式3的转子铁心以及旋转轴的一部分的局部平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12-2与在外周面并未设置凹槽或凸条的轴11-2紧固,通过将具有与轴11-2嵌合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多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另外,与实施方式1和2同样,该转子铁心12-2也是不存在从轴向两侧夹持层叠钢板的端板的类型的转子铁心,如后所述,该转子铁心通过热压配合与轴11-2紧固。
如图16和图17所示,对于该转子铁心12-2,在形成供轴11-2嵌合的贯通孔的内周面,形成有从轴向一端至另一端沿着轴向呈一条直线状地延伸的弯曲槽12h。该弯曲槽12h由截面呈朝径向外方侧凹陷的圆弧状且沿轴向延伸的弯曲面形成。进而,在该弯曲槽12h的弯曲面设置有用于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12h-1。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接部12h-1从弯曲面的轴向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设置。在转子铁心12-2和轴11-2嵌合时,该焊接部12h-1成为位于形成在弯曲槽12h的弯曲面和轴11-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G4内的状态,不会阻碍该嵌合。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12-2和轴11-2的紧固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8~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紧固方法按照从第一步骤至第四步骤的顺序进行,利用热压配合紧固两个部件。另外,在开始第一步骤之前,准备在内周面形成有由弯曲面构成的弯曲槽12h的上述转子铁心12-2、和在外周面并未设置凹槽或凸条的上述轴11-2。
首先,在第一步骤中,如图18所示,对设置于由多张层叠钢板构成的转子铁心12-2的内周面的弯曲槽12h的弯曲面实施焊接,从而设置将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12h-1。该焊接部12h-1从弯曲面的轴向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设置。该焊接部12h-1设置于弯曲槽12h的弯曲面,在弯曲槽12h的弯曲面与轴11-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4,由此,在将轴11-2贯穿插入于转子铁心12-2的贯通孔时,焊接部12h-1不会与轴11-2干涉。
在接着的第二步骤中,如图19所示,将在弯曲槽12h的弯曲面设置有焊接部12h-1的转子铁心12-2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从而使转子铁心12-2的贯通孔的直径扩张到规定的大小。
在接着的第三步骤中,如图20所示,将轴11-2贯穿插入于通过加热而直径扩张了的转子铁心12-2的贯通孔,成为轴11-2和转子铁心12-2相互嵌合的状态。
在接着的第四步骤中,如图21所示,将嵌合后的转子铁心12-2和轴11-2放置在常温下或者输送冷风而使其冷却。通过该冷却,转子铁心12-2以贯通孔的直径缩小的方式朝向心方向收缩变形,在该收缩变形时,转子铁心12-2作用朝向心方向按压轴11-2的外周面的压力。此时,由于形成转子铁心12-2的层叠钢板通过设置于弯曲槽12h的弯曲面的焊接部12h-1与在轴向邻接的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避免该压力沿轴向逃逸这样的以往那样的作用动作。由此,利用收缩变形后的转子铁心12-2以规定压力紧固轴11-2,转子铁心12-2和轴11-2被适当地紧固。由此完成紧固作业。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12-2和轴11-2的紧固方法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12-2朝轴向变形。
如上所述,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12-2,由于在设置于内周面的凸条12e的根部的弯曲槽12h的弯曲面设置有焊接部12h-1,因此,在通过热压配合紧固转子铁心12-2和轴11-2时,能够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转子铁心12-2朝轴向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焊接部12h-1从弯曲槽12h的弯曲面的轴向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设置,所以能够将所有的钢板结合成一体,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热压配合负载而导致的转子铁心12-2的朝向轴向的变形。
并且,由于该焊接部12h-1设置于转子铁心12-2的内周侧(内周面),所以与将焊接部12h-1设置于转子铁心12-2的外周侧的情况下相比,焊接部12h-1的磁通变化减小,由此能够减小转子铁心12-2的涡流损耗。
进一步,在转子铁心12-2和轴11-2键嵌合时,该焊接部12h-1成为位于形成在弯曲槽12h的弯曲面和轴11-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G4内的状态,因此,能够避免阻碍该嵌合。并且,在嵌合转子铁心12-2和轴11-2时,焊接部12h-1不与轴11-2抵接,因此,能够减少在冷却时转子铁心12-2的压力集中施加于轴11-2的规定部位的应力集中。
以上,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
例如,也可以像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或者变形例2那样对上述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3进行变更。
Claims (17)
1.一种转子铁心,该转子铁心通过将具有与旋转轴嵌合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多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该转子铁心的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在周方向交替地形成有凹槽和凸条,所述凹槽朝径向外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所述凸条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
在多张所述钢板设置有焊接部,该焊接部将在轴向邻接的所述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
所述焊接部设置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凸条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焊接部位于形成在所述转子铁心的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铁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部从所述凹槽和所述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铁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部设置在从所述凹槽和所述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起的轴向的规定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铁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部连续地设置在从所述凹槽和所述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双方起的轴向的规定范围,
从所述一端侧起设置的所述焊接部和从所述另一端侧起设置的所述焊接部以在周方向交错的方式配置。
5.一种转子铁心,该转子铁心通过将具有与旋转轴嵌合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多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并且具有焊接部,该焊接部将在轴向邻接的所述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所述转子铁心的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设置有弯曲槽,该弯曲槽由朝径向外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的弯曲面形成,
所述焊接部设置于所述弯曲面,
所述焊接部位于形成在所述转子铁心的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子铁心,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贯通孔的所述内周面设置有凸条,该凸条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
所述弯曲面以与所述凸条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凸条的根部,并且,
所述焊接部设置于所述弯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转子铁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部从所述弯曲面的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转子铁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部设置在从所述弯曲面的轴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起的规定长度的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转子铁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部设置在不与所述旋转轴抵接的部位。
10.一种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将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沿轴向嵌合而紧固,所述转子铁心通过将具有与所述旋转轴嵌合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多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并且,在形成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在周方向交替地形成有第一凹槽和第一凸条,所述第一凹槽朝径向外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凸条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所述旋转轴在外周面沿周方向交替地形成有第二凸条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条朝径向外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凹槽朝径向内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
所述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步骤,对所述转子铁心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规定部分进行焊接,从而设置将在轴向邻接的所述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由此,在将所述旋转轴贯穿插入于所述转子铁心的所述贯通孔之前将所述钢板彼此焊接结合;
第二步骤,对设置有所述焊接部的所述转子铁心进行加热;
第三步骤,将所述旋转轴贯穿插入于被加热后的所述转子铁心的所述贯通孔,从而将所述旋转轴的所述第二凸条和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转子铁心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凸条嵌合;以及
第四步骤,对嵌合后的所述转子铁心和所述旋转轴进行冷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将所述焊接部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将所述焊接部设置在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起的轴向的规定范围。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将所述焊接部设置在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双方起的轴向的规定范围,并且,
将从所述一端侧起设置的所述焊接部与从所述另一端侧起设置的所述焊接部以在周方向交错的方式配置。
14.一种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将转子铁心和旋转轴沿轴向嵌合而紧固,所述转子铁心通过将具有与旋转轴嵌合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多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且具有将在轴向邻接的所述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
所述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步骤,在形成所述转子铁心的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设置有弯曲面,对所述弯曲面的规定部分进行焊接,从而设置将在轴向邻接的所述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焊接部,由此,在将所述旋转轴贯穿插入于所述转子铁心的所述贯通孔之前将所述钢板彼此焊接结合;
第二步骤,对设置有所述焊接部的所述转子铁心进行加热;
第三步骤,将所述旋转轴贯穿插入于被加热后的所述转子铁心的所述贯通孔,从而将所述旋转轴与所述转子铁心嵌合;以及
第四步骤,对嵌合后的所述转子铁心和所述旋转轴进行冷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设置有凹槽,该凹槽朝径向内方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并且,
在所述转子铁心的所述内周面设置有凸条,该凸条朝径向内方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且与所述凹槽嵌合,
所述弯曲面以与所述凸条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凸条的根部,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将所述焊接部设置于所述弯曲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将所述焊接部从所述弯曲面的轴向一端侧至另一端侧连续地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转子铁心和旋转轴的紧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将所述焊接部设置在从所述弯曲面的轴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起的轴向的规定范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11405 | 2010-05-13 | ||
JP2010111405 | 2010-05-13 | ||
JP2011095120A JP5618155B2 (ja) | 2010-05-13 | 2011-04-21 | ロータコア |
JP2011-095120 | 2011-04-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44429A CN102244429A (zh) | 2011-11-16 |
CN102244429B true CN102244429B (zh) | 2014-09-03 |
Family
ID=44962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126117.0A Active CN102244429B (zh) | 2010-05-13 | 2011-05-12 | 转子铁心以及转子铁心与旋转轴的紧固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2444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69946B2 (ja) | 2013-03-28 | 2016-08-17 |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同期リラクタンスモータ |
DE102015206295A1 (de) * | 2015-04-09 | 2016-10-13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Rotoranordnung für eine Elektromaschine |
CN104767306A (zh) * | 2015-04-29 | 2015-07-08 |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机转子及其铁心 |
CN110707847B (zh) * | 2019-10-17 | 2021-01-29 | 中智电气南京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高温低气压环境的永磁电机转子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46973A (zh) * | 1997-10-17 | 2000-03-0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电机叠片铁心、其制造方法、电机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
DE102007032138A1 (de) * | 2007-06-30 | 2009-01-02 | Robert Bosch Gmbh |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von Lamellen- oder Rotorblechpaketen auf einer Rotorwelle oder einem Rotorträger eines Rotor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74234B2 (ja) * | 1995-09-20 | 2004-10-06 | ティーアールダブリュ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ロータ製造方法 |
JP2002209345A (ja) * | 2001-01-10 | 2002-07-26 | Yokogawa Electric Corp | ステータコア、ロータコア及びこれらを有する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JP4602784B2 (ja) * | 2005-02-07 | 2010-12-22 | オリエンタル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のロータコアとシャフトの締結構造 |
-
2011
- 2011-05-12 CN CN201110126117.0A patent/CN1022444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46973A (zh) * | 1997-10-17 | 2000-03-0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电机叠片铁心、其制造方法、电机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
DE102007032138A1 (de) * | 2007-06-30 | 2009-01-02 | Robert Bosch Gmbh |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von Lamellen- oder Rotorblechpaketen auf einer Rotorwelle oder einem Rotorträger eines Rotors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2002-209345A 2002.07.26 |
JP特开2006-217770A 2006.08.17 |
JP特开平9-93878A 1997.04.0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44429A (zh) | 2011-1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18155B2 (ja) | ロータコア | |
JP5913160B2 (ja) |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 |
CN101785168B (zh) | 一种特别地用于汽车驱动的电流激发同步电动机 | |
US7098569B2 (en) | Rotor assembly for a permanent magnet power electric machine | |
US6700288B2 (en) | High speed rotor | |
CN102244429B (zh) | 转子铁心以及转子铁心与旋转轴的紧固方法 | |
US8415856B2 (en) | Ro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US8749109B2 (en) | Rotor disk with spoke openings | |
CN103166385A (zh) | 定子铁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定子铁心的旋转电机 | |
CA2721987C (en) | Rotor for a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achine | |
EP2403107B1 (en) | Permanent magnet type rotary machine | |
CN101861692B (zh) | 卷绕芯及具备其的转子芯、转子、电机、含该电机的设备 | |
EP3082224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laminations of synchronous reluctance motors | |
EP3748816A1 (en) | Electrical machines | |
EP2246962B1 (en) | High speed internal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 |
US11545860B2 (en) | Inserts for motor rotor core | |
CN107465286A (zh) | 一种永磁转子结构 | |
EP3046224B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rotor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 motor | |
US6924575B2 (en) | Electric machine | |
US9133848B2 (en) | Turbocharger embedding an electrical machine with a DC coil | |
US9140262B2 (en) | Turbocharger embedding an electrical machine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
US20040130219A1 (en) | Subassembly of an electrical machine and electrical machine with one such subassembly | |
US20180091010A1 (en) | Electric motor for a vehicle hybrid drive system | |
US9653954B2 (en) | Electric machine rotor with rotor vent and axial slot fluid communication | |
JP2010518801A (ja) | ターボ発電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