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27881B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中继站的方法和中继站 - Google Patents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中继站的方法和中继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27881B CN102227881B CN200980147480.1A CN200980147480A CN102227881B CN 102227881 B CN102227881 B CN 102227881B CN 200980147480 A CN200980147480 A CN 200980147480A CN 102227881 B CN102227881 B CN 1022278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frame
- station
- relay station
- downlink subframe
- down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07—Relay station based processing for cell extension or control of coverag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42—Selecting at relay station its transmit and receive resour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中继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第一模式操作,以及以第二模式操作,其中,该第一模式包括第一子模式和第二子模式,在第一子模式中,基站与中继站间的第一下行链路和第一上行链路被同时激活,在第二子模式中,中继站与移动站间的第二下行链路和第二上行链路被同时激活,该第二模式包括第三子模式和第四子模式,在第三子模式中,第一下行链路和第二上行链路被同时激活,在第四子模式中,第一上行链路和第二下行链路被同时激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更具体的说,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中继站的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遍布于全世界,提供诸如语音和数据的各种类型的通信服务。通常,通过共享可用的无线资源,无线通信系统是能够支持与多用户通信的多址系统。无线资源的例子包括时间,频率,码,发送功率等。多址系统的例子包括时分多址(TDMA)系统,码分多址(C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系统等。无线资源在TDMA系统中是时间,在FDMA系统中是频率,在CDMA系统中是码,以及在OFDMA系统中是子载波和时间。无线通信系统是支持双向通信的系统。通过使用时分双工(TDD)模式,频分双工(FDD)模式,半频分双工(H-FDD)模式等可以执行双向通信。TDD模式使用时间资源来识别上行链路传输和下行链路传输。FDD模式使用频率资源来识别上行链路传输和下行链路传输。H-FDD模式使用时间资源和频率资源的组合来识别上行链路传输和下行链路传输。
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给特定区域(即,小区)提供服务的基站(BS)。根据无线传输技术的特点,无线环境的变化对传输的信号的质量有影响。尤其地,由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散射,移动站(MS)的移动等,无线信道随时间变化。此外,因为接收功率与无线通信实体间的距离成比例的迅速降低,所以存在距离方面的限制。因此,通常,当MS位于BS的覆盖区域内时,该MS可以和该BS通信。因此,由于诸如散射,MS的移动速度,发送与接收间的距离等的多种因素,在 BS与MS之间最大传输速率,小区内用户的吞吐量,和整个小区的吞吐量降低。例如,当MS位于小区边界或者当MS和BS间存在诸如建筑物的障碍时,MS和BS间的通信质量可能不令人满意。
作为克服上述问题的努力,引入多种技术来补偿BS和MS间传输的信号的恶化,从而获得最大传输速率,提高吞吐量,扩大覆盖范围等。出于这个目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采用中继站(RS)。RS可以扩大BS的覆盖范围,并且可以提高小区吞吐量。
根据RS的功能,RS可以被分类为以下的几种类型。
表1
[表1]
[表]
尽管在表1中RS被分类为L1中继,L2中继,和L3中继,这仅是出于示范的目的。上述分类是根据L1,L2和L3中继的主要特性来完成的,并且其术语不限于此。通过引用,表1也提供了毫微微小区或微微小区的功能。假定毫微微小区或微微小区支持表1中示范的所有功能。L1中继是具有放大和转发(AF)功能以及一些附加功能的RS。L1中继放大从BS或MS接收的信号,并向MS或BS传递放大后的信号。L2中继是具有解码和转发(DF)功能以及调度功能的RS。L2中继通过对从BS或MS接收的信号执行解调和解码来恢复信息,通过执行编码和调制来生成信号,并且然后传递该生成的信号给MS或BS。L3中继是具有类似于一个小区的配置的RS。L3中继具有L2中继的功能,并支持呼叫接入,释放,和移动性功能。
通过使用无线资源,RS可以发送或接收数据。可以被RS使用的无线资源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空间资源等。通过子帧,符号,时隙等表达时间资源。通过子载波,资源块,分量载波等表达频率资源。通过空间复用,天线等表达空间资源。可以在BS与RS间或RS与MS间以专用或共享的方式使用这样的无线资源。
RS是最近引入的概念,并且必须支持在未考虑RS的情况下设计的MS。例如,尽管在长期演进(LTE)标准中没有考虑RS,但RS必 须不仅支持符合LTE高级标准的MS,也要支持符合LTE标准的MS。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使用中继站(RS)有效地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本发明也提供一种操作RS的方法,该RS支持在未考虑RS的情况下设计的移动站(MS)。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中继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第一模式操作,该第一模式包括第一子模式和第二子模式,在第一子模式中,基站与中继站间的第一下行链路和第一上行链路被同时激活,在第二子模式中,在中继站与移动站间的第二下行链路和第二上行链路被同时激活,并且该方法包括以第二模式操作,该第二模式包括第三子模式和第四子模式,在第三子模式中,第一下行链路和第二上行链路被同时激活,在第四子模式中,第一上行链路和第二下行链路被同时激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中继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链路与基站进行通信,以及通过中继站和移动站之间的接入链路与连接到中继站的移动站进行通信。根据特定规则来激活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
根据本发明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中继站。该中继站包括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射频(RF)单元,和耦合到该RF单元的处理器。该处理器以包含第一子模式和第二子模式的第一模式操作。在第一子模式中,在基站与中继站间的第一下行链路和第一上行链路被同时激活。在第二子模式中,在中继站与移动站间的第二下行链路和第二上行链路被同时激活。该处理器也以包含第三子模式和第四子模式的第二模式操作,在第三子模式中,第一下行链路和第二上行链路被同时 激活,在第四子模式中,第一上行链路和第二下行链路被同时激活。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中继站(RS)的方法,该中继站不仅能够支持考虑RS而设计的移动站(MS),也可以支持未考虑RS而设计的MS。此外,也提供了一种子帧配置,该子帧配置满足对于长期演进(LTE)标准所定义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向后兼容。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采用中继站(RS)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视图。
图2显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系统的频分双工(FDD)无线帧的结构。
图3显示3GPP LTE系统的时分双工(TDD)无线帧的结构。
图4显示时分复用(TDM)RS的操作的例子。
图5显示能够被RS使用的操作模式。
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采用RS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RS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RS的操作。
图8到图11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RS的操作。
图12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RS的子帧配置。
图13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RS的子帧配置。
图14和图15显示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配置子帧时,取决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的数量的链路利用效率。
图1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RS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的技术可被用于各种无线接入技术,诸如码分多址(CDMA),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等。CDMA可以使用诸如通用地面无线接入(UTRA)或CDMA2000的无线技术来实现。TDMA 可以使用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增强数据速率GSM演进(EDGE)的无线技术来实现。OFDMA可以使用诸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1(Wi-Fi),IEEE802.16(WiMAX),IEEE802-20,演进的UTRA(E-UTRA)等无线技术来实现。UTRA是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的一部分。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是使用E-UTRA的演进的UMTS(E-UMTS)的一部分。3GPP LTE在下行链路中采用OFDMA,在上行链路中采用SC-FDMA。
为了解释清晰,下面的描述将专注于3GPP LTE。但是,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不限于此。
图1显示了采用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被广泛的部署以提供各种通信服务,如语音,分组数据等。
参考图1,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站(MS)10,11,12,和13,基站(BS)20,和中继站(RS)30和31。MS 10,11,12,和13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固定的或移动的,并可以称作其它术语,如用户设备(UE),用户终端(UT),订户站(SS),无线设备等。BS 20通常是与MS 10,11,12,和13通信的固定站,并可以被称作其它术语,如节点B(NB),基站收发机系统(BTS),接入点等。在一个BS 20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小区。RS 30和31可以被提供用于扩展覆盖范围或者由分集效果引起的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并且位于MS和BS之间。RS可以称作其它术语,如转发器,中继器,中继节点(RN)等。也就是,位于BS 20覆盖范围内的MS 10和11可以直接与BS 20通信,而位于BS 20覆盖范围之外的MS 12和13通过RS 30和31与BS 20通信。替换地,为了由分集效果引起的数据传输速率提高,甚至位于BS 20覆盖范围内的MS 10和11也可以通过RS 30和31与BS 20通信。
下行链路(DL)指从BS 20到MS 10,从BS 20到RS 30,或者从RS 30到MS 10的通信。上行链路(UL)指从MS 10到BS 20,从MS 10到RS 30,或者从RS 30到BS 20的通信。BS与RS间的UL和DL是回程链路。BS与MS间或RS与MS间的UL和DL是接入链路。在下文中,为了解释方便,BS和RS间的UL称作第一UL,BS和RS间的DL称作第一DL,以及RS和MS间的UL称作第二UL,RS和MS间的DL称作第二DL。BS和RS间的第一DL和第一UL可以操作在频分双工(FDD)模式或时分双工(TDD)模式下。RS和MS间的第二DL和第二UL可以操作在FDD模式或TDD模式下。
图2显示了3GPP LTE系统的FDD无线帧的结构。3GPP TS 36.211的部分4.1“技术规范;演进的通用地面无线接入(E-UTRA);物理信道和调制(版本8)”(“Technical Specificatio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8)”)可以通过引用结合于此。当在FDD模式中时,DL传输和UL传输在频域上分开。
参考图2,无线帧由10个子帧构成,并且每个子帧由两个时隙构成。例如,一个子帧可以具有1毫秒(ms)的长度,并且一个时隙可以具有0.5ms的长度。在正常循环前缀(CP)的情况下,时隙可以包含7个符号,而在扩展CP的情况下,时隙可以包括6个符号。
在DL子帧中,主要同步信道(PSCH)和辅助同步信道(SSCH)可以被分配给第一子帧的一些符号和第六子帧的一些符号。广播信道也可以被分配给第一子帧的一些符号和第六子帧的一些符号。当电源从关机状态恢复或者当MS新进入小区时,为了与BS同步,MS执行初始小区搜索操作。为此,通过接收来自BS的PSCH和SSCH,MS可以与BS同步,并且可以获得诸如小区标识符(ID)等的信息。此后,MS可以接收来自BS的广播信道以获得小区内广播信息。同时,MS可以在初始小区搜索操作中接收DL参考信号(RS)以估计DL信道情 况。
图2的无线帧结构仅用于示例的目的,并因此包含在该无线帧中的子帧的数量或包含在子帧中的时隙的数量可以不同地改变。
图3显示3GPP LTE系统的TDD无线帧的结构。3GPP TS 36.211的部分4.2“技术规范;演进的通用地面无线接入(E-UTRA);物理信道和调制(版本8)”(“Technical Specificatio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8)”)可以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参考图3,无线帧包括两个半帧。半帧包括五个子帧。
在子帧单元中识别UL和DL。UL子帧和DL子帧由切换点分开。切换点是用于在UL子帧和DL子帧间分隔UL和DL的区域。无线帧具有至少一个切换点。切换点包括下行链路导频时隙(DwPTS),保护时段(GP),和上行链路导频时隙(UpPTS)。DwPTS用于初始小区搜索、同步、或信道估计。UpPTS用于BS中的信道估计,以及用于MS的传输同步。GP是UL和DL之间的用于消除干扰的保护持续时间,该干扰由于DL信号的多径延时而产生于UL中。
表2显示无线帧的结构,该无线帧可以根据LTE TDD系统中UL子帧和DL子帧的安排而配置。
表2
[表2]
“D”表示DL子帧。“U”表示UL子帧。“S”表示特定子帧。特定子帧指示切换点,也就是DwPTS+GP+UpPTS。在配置0到2以及配置6中,UL和DL以5ms的切换点周期而切换。在配置3到5中,DL和UL以10ms的切换点周期而切换。
表3显示在LTE系统中考虑的配置DwPTS,GP,和UpPTS的方法。Ts表示采样时间,并通过1/(15000*2048)(秒)来计算。
表3
[表3]
关于特定子帧,在正常循环前缀的情况下9种组合是可能的,在扩展循环前缀的情况下7种组合是可能的。
图4显示时分复用(TDM)RS的操作的例子。在下面的描述中,MS与RS连接,并且可以是符合LTE标准的MS(下文中,LTE MS)或者符合LTE高级标准的MS(下文中,LTE-A MS)。假定第一DL传输和第二DL传输使用相同频带,并且第一UL传输和第二UL传输使用相同频带。并假定DL传输和UL传输使用不同的频带。
参考图4,在子帧#0中,如果RS通过第一DL接收来自BS的信号,则RS不能通过第二DL向MS发送信号。在子帧#1中,如果RS通过第二DL向MS发送信号,则RS不能通过第一DL接收来自BS的信号。在子帧#5中,如果RS通过第二UL接收来自MS的信号,则RS不能通过第一UL向BS发送信号。在子帧#6中,如果RS通过第一UL向BS发送信号,则RS不能通过第二UL接收来自MS的信号。因此,RS不能通过使用相同的频带来同时地发送和接收信号。
图5显示可以被RS使用的操作模式。
参考图5a,当BS与RS间的第一DL和第一UL被激活时,RS和MS间的第二DL和第二UL被去激活,并且当RS与MS间的第二DL和第二UL被激活时,BS和RS间的第一DL和第一UL被去激活。在下文中,这将被称作第一模式。
参考图5b,当BS与RS之间的第一DL和RS与MS之间的第二UL被激活时,RS与MS之间的第二DL和BS与RS之间的第一UL被去激活,并且当BS与RS之间的第一UL和RS与MS之间的第二DL被激活时,RS与MS之间的第二UL和BS与RS之间的第一DL被去激活。在下文中,这将被称作第二模式。
如图4和图5所示,当第一DL被激活时,第二DL被去激活。因此,连接于RS的MS不能在相应的子帧中接收DL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在连接于RS的MS之中,可能存在不知道不能在相应子帧中接收DL信号这一事实的MS。它的一个例子是在未考虑RS的情况下设计的传统MS(如,LTE MS)。这样的MS可能试图在相应的帧中接收数据,并且可能执行信道质量测量。错误的信道质量测量可能产生MS的错误操作,导致产生不正确的信道质量信息。另外,可能执行小区重配置过程,或者可能完全终止呼叫。因此,需要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假定MS进入RS的小区。通常,通过执行小区切换过程等MS连接到RS的小区。由于RS的有限容量,存在着在RS和MS之间在特定帧中DL和/或UL传输无法达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考虑RS而设计的MS可以理解RS的操作,并因此识别出其中没有执行传输的特定子帧,并然后执行预定过程。但是,在未考虑RS的情况下设计的传统MS不能识别出其中没有执行传输的特定子帧。在下文中,将描述用于在未考虑RS的情况下设计的传统MS的RS信令。
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采用RS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RS的方法的流程图。尽管在此为了解释的方便,示范了RS和MS间的信令,但同样的信令也可以等效地应用于BS和RS之间。
参考图6,MS连接到RS的小区(步骤S100)。此处,该MS可以是在未考虑RS的情况下设计的传统MS。例如,MS可以是LTE MS。在连接到RS之前,MS可能经受小区改变(cell modification)。在这种情况下,假定,如果在特定子帧中第一DL被激活,则第二DL被去激活,并且如果在特定子帧中第一UL被激活,则第二UL被去激活。
RS执行RS的子帧配置(步骤S110),并通过信令向MS发送子 帧配置信息(步骤S120)。例如,该子帧配置信息由下表表示。
表4
[表4]
[表]
因此,RS可以确定无线帧分配周期(即,“无线帧分配周期”),无线帧分配偏移(即,“无线帧分配偏移”),子帧分配(即,“子帧分配”)等,并且可以报告关于其的信息给MS。在这种情况下,RS可以通过物理层或更高层向MS发信令。此外,RS可以通过以位图格式表示子帧配置信息而向MS报告子帧配置信息。
此外,RS可以确定在该特定子帧中激活或者去激活第二DL和/或第二UL,并可以向MS报告关于其的信息。RS可以确定在特定子帧中激活或者去激活第一DL和/或第一UL,并可以向MS报告关于其的信息。特定子帧可以是奇数子帧或者偶数子帧。
RS可以考虑多个方面来配置特定子帧。例如,RS必须从BS接收同步信道(SCH)和/或广播信道(BCH)。因此,可确定在接收SCH和/或BCH的特定子帧中第二DL被去激活。接收SCH和/或BCH的特定子帧可以是子帧#0和/或子帧#5。更具体地说,当符合LTE标准时,SCH位于子帧#0和子帧#5的一些符号中,并且物理广播信道(PBCH)位于子帧#0的一些符号中。以系统信息块(SIB)的形式传输的动态广播信道(D-BCH)可以位于子帧#0和子帧#5中,或者可以位于偶数无线帧的子帧#0和子帧#5中的任何一个中。但是,SCH和BCH的这样的位置仅出于示范的目的,并因此可以根据通信系统而改变。
相应的,当RS不能在接收来自BS的信号的同时使用相同频带向MS发送信号时,可以防止由错误的信道质量测量导致的错误。此外,由LTE标准定义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和由LTE-A标准定义的HARQ能够以无差错的方式正常操作,而没有显著的改变。也就是说,能够确保向后兼容。
同时,由于RS有限的发送/接收容量,在链路配置上RS经受明显的约束。通常,RS不能在相同频率上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相应的,在特定子帧中不能发送数据的情况可能发生。RS的特性对HARQ操作有影响。因此,特定子帧可以被定义为空子帧。为了克服由RS的有限容量导致的问题,建议引入能够支持图7到图11中所描述的所有操作或者仅这些操作的一些组合的RS。
图7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RS的操作。箭头方向指示传输方向。实线指示数据传输。虚线指示控制信号传输。例如,用于传输数据的信道是共享信道(SCH),而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信道是控制信道(CCH)。
参考图7a,当BS和RS间的第一DL和第一UL被激活时,RS和MS间的第二DL和第二UL被去激活。参考图7b,当RS和MS间的第二DL和第二UL被激活时,BS和RS间的第一DL和第一UL被去激活。因此,BS与RS间的链路和MS与RS间的链路可以交替地被激活。为了解释的方便,图7a的方法将被称作第一子模式,而图7b的方法将被称作第二子模式。考虑到LTE系统在DL传输中使用OFDMA方案并在UL传输中使用SC-FDMA方案,优选的是根据RS的情况交替地操作第一子模式和第二子模式。当交替地操作第一子模式和第二子模式时,这种操作模式被称为第一模式。
图8到图11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RS的操作。箭头方向指示传输方向。实线指示用于传输数据的信道。虚线指示用于传输控制信 号的信道。例如,用于传输数据的信道是共享信道(SCH),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信道是控制信道(CCH)。RS可以是在其中DL传输和UL传输使用不同频带的FDD类型的RS。此外,当RS支持LTE或LTE-A系统时,该RS可以是能够同时解调使用OFDMA和SC-FDMA而调制的信号的RS。结果,延时被最小化,并且在系统管理中自由度增加。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RS支持图7的操作,并且可以支持图8到图11的所有操作或这些操作的一些组合。相应的,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RS能够依据信道情况或系统情况而不同地确定RS链路配置。
参考图8,当BS与RS间的第一DL被激活时,该RS和MS间的第二DL被去激活。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信道情况或系统情况,BS与RS间的第一UL和RS与MS间的第二UL能够被选择性地激活。
参考图9,当RS和MS间的第二DL被激活时,BS和RS间的第一DL被去激活。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信道情况或系统情况,RS与MS间的第二UL或BS与RS间的第一UL能够被选择性地激活。
参考图10,当BS与RS间的第一UL被激活时,RS和MS间的第二UL被去激活。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信道情况或系统情况,BS与RS间的第一DL或RS与MS间的第二DL能够被选择性地激活。
参考图11,当RS与MS间的第二UL被激活时,BS和RS间的第一UL被去激活。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信道情况或系统情况,BS与RS间的第一DL或BS与RS间的第二DL能够被选择性地激活。
在图8到图11中示例的方法根据情况从三个可能的链路中选择两个链路。尽管图8到图11的方法中的一些部分与图7的方法中的一些部分相同,但为了理想的模式识别也为了方便解释,在本文中该相同的部分被分开描述。
为了与图7的例子区分,BS与RS间的第一DL和RS与MS间的第二UL被同时激活的情况被称为第三子模式。此外,BS与RS间的第一UL和RS与MS间的第二DL被同时激活的情况被称为第四子模式。优选的是根据RS的情况交替地操作第三子模式和第四子模式。因此,当交替地操作第三子模式和第四子模式时,这种操作模式被称作第二模式。
前述RS的操作模式也能够广泛地应用于HARQ。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假定BS和RS具有单独的调度功能,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在RS和MS间以独立的方式执行HARQ。根据LTE标准,HARQ具有8个子帧的周期。也就是说,从初始传输时间到重传时间的差是8个子帧。因为HARQ是同步HARQ,所以这个值是固定值。这样的限制也直接适用于BS和RS间的UL。
图12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RS的子帧配置。MS可以是LTE-AMS(即,MS 1)或者LTE MS(即,MS 2)。MS可以连接到RS或BS。假定LTE MS可以通过连接到RS而操作。在这种情况下,BS与RS间的子帧索引和RS与MS间的子帧索引可以被以同样的方式或者不同的方式而编索引。在本发明中示范了子帧索引被相同的方式编索引。如果BS的子帧索引被与RS的子帧索引不同地编索引,则BS和RS能够共享索引差异。
参考图12,在子帧#0中,BS和RS间的第一UL和第一DL被激活。在这种情况下,RS能够通过第一DL从BS接收SCH信息和/或BCH信息,并能够通过第一UL向BS发送信号。由于RS的有限容量,在子帧#0中,RS与MS间的第二UL和第二DL被去激活。当在子帧#0中接收到SCH信息时,RS与BS同步。当接收到BCH信息时,RS准备向连接到RS的MS发送BCH信息。
接着,在子帧#1中,RS和MS间的第二UL和第二DL被激活。 在这种情况下,RS能够通过第二DL向MS发送在子帧#0中从BS接收的BCH信息,并能够通过第二UL从MS接收信号。在子帧#1中,RS能向MS发送SCH信息。由RS向MS发送的SCH信息可以是RS本身产生的SCH信息。
接着,在子帧#5中,BS与RS间的第一DL和RS与MS间的第二UL被激活。存在BS必须在特定子帧向RS发送特定控制信号的情况。例如,在子帧#5中,BS向RS发送SCH信息和D-BCH信息。因此,BS与RS间的第一DL被激活,BS和RS间的第二DL被去激活。这种情况下,BS与RS间的第一UL或者RS与MS间的第二UL能够被选择性地激活。但是,RS与MS间的第二UL必须被激活,以便执行用于RS和MS间的数据传输的同步HARQ。
BS和RS之间的在子帧#5中被激活的第一DL可以仅发送控制信号,或者可以发送控制信息和数据。当发送控制信息和数据时,即使传递了UL调度许可,也不能在子帧#9中通过第一UL发送数据。因此,假定BS和RS之间的在子帧#5中被激活的第一DL仅发送控制信息。为避免这样的限制,可以重新设计BS和RS间的HARQ过程。例如,如果在接收到UL调度许可的时间起经过了3个或5个子帧之后发送数据,并且如果在经过8个子帧之后接收肯定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则这样的问题可以被解决。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传输数据的子帧被配置为偶数子帧,则可以解决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偶数子帧仅是出于示范的目的,并因此子帧也可以配置为奇数子帧,以k的倍数编索引的子帧,由预定模式确定的子帧组等。关于预定模式的信息可以通过BS和RS间的信令被共享。
接着,在子帧#6中,RS与MS间的第二DL和BS与RS间的第一UL被激活。在子帧#6中,RS向MS发送SCH信息和/或BCH信息。因此,RS和MS间的第二DL被激活,BS和RS间的第一DL被去激活。在这种情况下,BS与RS间的第一UL或RS与MS间的第二UL 能够被选择性地激活。但是,BS和RS间的第一UL优选地被激活,以便执行用于BS和RS间的数据传输的同步HARQ。
因此,根据特定规则,BS与RS间的链路和RS与MS间的链路可以交替地被激活。例如,可以在奇数子帧中激活BS与RS间的链路,在偶数子帧中激活RS与MS间的链路。可以在偶数子帧中激活BS与RS间的链路,在奇数子帧中激活RS与MS间的链路。替换地,可以在以k的倍数编索引的子帧中激活RS与MS间的链路。替换地,可以在对应于预定模式的子帧中激活RS与MS间的链路。相应的,可以使用激活的子帧执行用于RS和MS间数据传输的HARQ。例如,假定RS和MS间的链路在奇数子帧中激活。当RS在子帧#1中通过第二DL向MS发送UL调度许可时,MS在子帧#5,也就是,经过四个子帧之后,通过第二UL(如PUSCH信道)向RS发送数据。此外,在子帧#9,也就是,从子帧#5经过四个子帧之后,RS通过第二DL向MS发送ACK/NACK。当要求数据重传时,MS在下一帧的子帧#3中,也就是,从子帧#9经过四个子帧之后,通过第二UL向RS发送数据。在其中激活RS与MS间的第二DL或第二UL的子帧的下一子帧中,BS和RS间的第一DL或第一UL可以被激活。
图13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RS的子帧配置。在这种情况下,BS与RS间的子帧索引和RS与MS间的子帧索引可以被以同样的方式或者不同的方式编索引。在本发明中示范了子帧索引被以相同的方式编索引。如果BS的子帧索引被与RS的子帧索引不同地编索引,则BS和RS能够共享索引差异。
参考图13,在子帧#0中,BS与RS间的第一UL和第一DL被激活。在这种情况下,RS能够通过第一DL从BS接收SCH信息和/或BCH信息,并能够通过第一UL向BS发送信号。由于RS的有限容量,在子帧#0中,RS和MS间的第二UL和第二DL被去激活。当在子帧#0中接收到SCH信息时,RS与BS同步。当接收到BCH信息时,RS 准备向连接到RS的MS发送BCH信息。
接着,在子帧#1中,RS与MS间的第二UL和第二DL被激活。在这种情况下,RS能够通过第二DL向MS发送在子帧#0中从BS接收的BCH信息,并且能够通过第二UL从MS接收信号。在子帧#1中,RS能够向MS发送SCH信息。由RS向MS发送的SCH信息可以是RS本身产生的SCH信息。
不同于图12,假定BS不必在子帧#5中向RS发送特定控制信息。因此,在子帧#5中,RS与MS间的第二DL和第二UL被激活,并且BS与RS间的第一DL和第一UL被去激活。
接着,在子帧#6中,RS与MS间的第二DL和BS与RS间的第一UL被激活。在子帧#6中,RS向MS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可以是RS生成的SCH信息。因此,RS与MS间的第二DL被激活,BS与RS间的第一DL被去激活。在这种情况下,BS与RS间的第一UL或RS与MS间的第二UL能够被选择性地激活。但是,BS与RS间的第一UL优选地被激活,以便执行用于BS和RS间的数据传输的同步HARQ。
因此,根据特定规则,BS与RS间的链路和RS与MS间的链路可以被交替地激活。例如,BS与RS间的链路可以在奇数子帧被激活,RS与MS间的链路可以在偶数子帧被激活。BS与RS间的链路可以在偶数子帧被激活,RS与MS间的链路可以在奇数子帧被激活。替换地,可以在以k的倍数编索引的子帧中激活RS与MS间的链路。替换地,可以在对应于预定模式的子帧中激活RS与MS间的链路。相应的,可以使用激活的子帧执行用于RS和MS间数据传输的HARQ。
当第一DL在特定子帧中被激活时,第二DL在该子帧中被去激活。可能存在必须在特定子帧中通过第二DL从RS向MS发送的信道,优 选地,特定控制信道。必须向MS发送的信道可以是SCH,BCH,和寻呼信道中的至少一个。优选地,必须向MS发送的信道可以是主要SCH,辅助SCH,物理BCH,动态BCH(D-BCH),和寻呼信道中的至少一个。因此,通过适当地配置RS的子帧,该子帧能够被配置为使得对于除特定子帧之外的剩余子帧中的一些子帧,第一DL被激活,在该特定子帧中存在必须通过第二DL向MS发送的信道。例如,如果特定子帧是RS的子帧#0,#4,#5,和#9,则其中第一DL可被激活的子帧,也就是在其中第二DL可被去激活的子帧,是子帧#1,#2,#3,#6,#7,和#8。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考虑肯定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传输时间,数据重传时间等来配置该子帧以用于数据传输。也可以进一步考虑从DL传输时间到UL传输时间的延时,从UL传输时间到DL传输时间的延时等。
图14和图15显示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配置子帧时,取决于HARQ过程的数量的链路利用效率。
“HP”列指示在其中HARQ过程能够被成功执行的子帧。当以HP1为例时,在子帧#0,通过第二DL数据被初始地从RS发送到MS。在子帧#4,通过第二UL,ACK/NACK信号被从MS发送到RS。在子帧#8,也就是从初始传输经过8个子帧之后,通过第二DL数据被从RS重传(或初始地发送)到MS。“中继DL Tx”列指示从RS到MS的第二DL是否被使用。“中继UL Rx”列指示从MS到RS的第二UL是否被使用。在“中继DL Tx”列和“中继UL Rx”列,“1”指示使用,“0”指示未使用。“链路利用(DL或UL)”列指示第二DL或第二UL的利用率,并且在第二DL和第二UL中的至少一个被使用时表达为“1”,并在它们都没被使用时表达为“0”。“链路利用(DL和UL)”列指示第二DL和/或第二UL的利用率,并且在第二DL和第二UL两者都被使用时表达为“2”,在第二DL和第二UL中的任何一个被使用时表达为“1”,并在它们都没被使用时表达为“0”。“(n)”列和“(n+4)”列指示相对于在子帧#n通过第二DL从RS向MS发送的控制信道的, 在子帧#n+4通过第二UL从MS向RS发送的响应。本文假定该响应所需的时间是4个子帧。
表5显示基于图14的例子通过分析链路利用效率所获得的结果。表6显示基于图15的例子通过分析链路利用效率所获得的结果。
表5
[表5]
[表]
表6
[表6]
[表]
参考图14和表5,当在子帧#0到#3中,通过第二DL在每一子帧中从RS向MS发送数据时,在子帧#4到#7中,通过第二UL在每一子帧中从MS向RS发送ACK/NACK。在子帧#8到#11中,通过第二DL在每一子帧中从RS向MS发送数据,或者在子帧#0到#3中发送的数据被重传。相应的,不存在RS以第一模式操作的子帧,在该第一模式中BS与RS间的第一UL和第一DL同时被激活。
参考图15和表6,当在子帧#0,#2,#4,和#6中,通过第二DL从RS向MS发送数据时,在子帧#4,#6,#8,和#10中,通过第二UL从MS向RS发送ACK/NACK。在子帧#8,#10,#12,和#14中,通过第二DL从RS向MS发送数据,或者在子帧#0,#2,#4,和#6中发送的数据被重传。所有子帧中的20%既不用于第二DL也不用于第二UL。因此,对于所有子帧中的这20%,RS能够以第一模式操作,在该第一模式中第一DL和第一UL同时被激活。
通过如图15配置子帧能够提高链路利用效率。也就是,如果“链路利用(DL和UL)”列是“0”或“2”,则RS能够以第一模式操作,在该第一模式中第一DL和第一UL同时被激活,或者第二DL和第二UL同时被激活。如果“链路利用(DL和UL)”列是“1”,则RS能够以第二模式操作,在该第二模式中第一DL和第二UL同时被激活,或 者第二DL和第一UL同时被激活。例如,当以第一模式操作时,RS可以根据特定情形执行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要求模式切换的特定情形的例子包括:存在必须在特定子帧中发送的控制信号的情况,模式切换是必需的以便无困难地执行HARQ的情况等。在这种情况下,RS的操作模式可以被RS本身切换,或者被与BS或MS的单独信令所切换。当RS执行与BS或MS的单独信令时,信令过程可以指示在其中切换RS的操作模式的特定子帧,或者可以指示切换操作模式的规则。替换地,信令可以以特定周期执行。
通过如图15所示地配置子帧,能够在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之间减少冲突。也就是,在图15中,在8个子帧之中,为接入链路分配偶数子帧,并因此能够为回程链路分配奇数子帧。替换地,可以为回程链路分配偶数子帧,并且可以为接入链路分配奇数子帧。不同与此,当以不同的比率为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分配子帧时,在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例如,当为回程链路分配8个子帧中的5个子帧时,回程链路使用了8个子帧中全部4个偶数(或奇数)子帧,并额外地使用了奇数(或偶数)子帧。在这种情况下,回程链路可能与接入链路冲突。因此,可以以5∶5的比率为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交替地分配子帧,从而避免回程链路与接入链路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信令从BS接收为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分配的子帧的配置。例如,BS和RS可以共享配置,诸如分配给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子帧的比率(如,回程链路∶接入链路=5∶5,6∶4,或7∶3),子帧的分配模式等,并且通过执行信令BS可以向RS报告用于配置的索引。
图1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RS的框图。
参考图16,RS 100包括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射频(RF)单元110,处理器120,和模式切换单元130。处理器120配置为操作在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中。第一模式包括用于同时激活BS与RS间的第一DL和第一UL的第一子模式,以及用于同时激活RS与MS间的第二 DL和第二UL的第二子模式。第二模式包括用于同时激活BS与RS间的第一DL和RS与MS间的第二UL的第三子模式,以及用于同时激活BS与RS间的第一UL和RS与MS间的第二DL的第四子模式。模式切换单元130配置为使得通过考虑特定子帧,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执行模式切换。
根据软件或编码为执行该功能的程序代码,前述功能可被诸如微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执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该代码的设计,开发和实现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已经通过参考示范的实施例详细地展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其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做出各种改变而不背离由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4)
1.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中继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在基站与所述中继站间的回程链路与所述基站通信;以及
通过所述中继站与移动站间的接入链路与连接到所述中继站的所述移动站通信,
其中,在下行链路频带中在不同的时间执行从所述基站到所述中继站的第一下行链路传输和从所述中继站到所述移动站的第二下行链路传输,并且
其中,在上行链路频带中在不同的时间执行从所述中继站到所述基站的第一上行链路传输和从所述移动站到所述中继站的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以及
其中,当帧包括10个下行链路子帧时,在除帧的第一下行链路子帧、第五下行链路子帧、第六下行链路子帧、和第十下行链路子帧之外,按照特定数目的子帧来配置被用于通过第一下行链路传输接收信号的下行链路子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帧包括在下行链路频带中的10个下行链路子帧和在上行链路频带中的10个上行链路子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帧中的第一下行链路子帧、第五下行链路子帧、第六下行链路子帧、和第十下行链路子帧被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广播信道、以及寻呼信道中的至少一个。
4.一种中继站,包括:
射频单元,所述射频单元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和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耦合到所述射频单元,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
通过在基站与中继站间的回程链路与所述基站通信;以及
通过所述中继站与移动站间的接入链路与连接到所述中继站的所述移动站通信,
其中,在下行链路频带中在不同的时间执行从所述基站到所述中继站的第一下行链路传输和从所述中继站到所述移动站的第二下行链路传输,并且
其中,在上行链路频带中在不同的时间执行从所述中继站到所述基站的第一上行链路传输和从所述移动站到所述中继站的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以及
其中,当帧包括10个下行链路子帧时,在除帧的第一下行链路子帧、第五下行链路子帧、第六下行链路子帧、和第十下行链路子帧之外,按照特定数目的子帧来配置被用于通过第一下行链路传输接收信号的下行链路子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0885708P | 2008-10-27 | 2008-10-27 | |
US61/108,857 | 2008-10-27 | ||
US11795708P | 2008-11-26 | 2008-11-26 | |
US61/117,957 | 2008-11-26 | ||
KR1020090064415A KR101527977B1 (ko) | 2008-10-27 | 2009-07-15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의 동작 방법 |
KR10-2009-0064415 | 2009-07-15 | ||
PCT/KR2009/006152 WO2010050705A2 (en) | 2008-10-27 | 2009-10-23 | Method of operating relay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27881A CN102227881A (zh) | 2011-10-26 |
CN102227881B true CN102227881B (zh) | 2014-05-07 |
Family
ID=42274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47480.1A Active CN102227881B (zh) | 2008-10-27 | 2009-10-23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中继站的方法和中继站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8675542B2 (zh) |
EP (1) | EP2342838B1 (zh) |
JP (2) | JP5406303B2 (zh) |
KR (1) | KR101527977B1 (zh) |
CN (1) | CN102227881B (zh) |
WO (1) | WO2010050705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527977B1 (ko) * | 2008-10-27 | 2015-06-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의 동작 방법 |
KR101632440B1 (ko) | 2008-12-03 | 2016-06-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중계국을 위한 harq 수행방법 |
CN101753198B (zh) * | 2008-12-08 | 2013-04-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中继器和通信系统 |
US9100909B2 (en) * | 2009-01-20 | 2015-08-04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for managing the operation of a radio access point of an access network infrastructure of a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8774081B2 (en) * | 2009-02-11 | 2014-07-0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 uplink signal and feedback information, and relay apparatus using the method |
US8665775B2 (en) * | 2009-05-24 | 2014-03-0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hich a relay station makes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 a multi-carrier system |
CN101925110B (zh) * | 2009-06-16 | 2013-08-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中继链路上行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中继站及基站 |
US8902858B2 (en) * | 2009-07-15 | 2014-12-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Low reuse preamble |
JP5411608B2 (ja) * | 2009-07-17 | 2014-02-12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無線中継装置、無線中継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RU2508614C2 (ru) * | 2009-08-14 | 2014-02-27 | Нокиа Корпорейшн | Гибкие пути индикации конфигураций субфрейма нисходящих/восходящих линий транспортной сети в системах ретрансляции |
KR20110031111A (ko) * | 2009-09-18 | 2011-03-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중계국을 포함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프레임을 설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TWI486018B (zh) * | 2009-10-23 | 2015-05-21 | Ind Tech Res Inst | 無線中繼轉傳系統的傳送方法及其中繼台 |
US9407409B2 (en) * | 2010-02-23 | 2016-08-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s |
KR101406466B1 (ko) * | 2010-03-12 | 2014-06-13 |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 통신 구간 설정 방법, 중계국, 이동국,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
CN102264131B (zh) * | 2010-05-29 | 2015-03-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US8699386B2 (en) * | 2010-08-18 | 2014-04-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ARQ timing and backhaul subframe configuration for TDD relay in LTE-A |
US8670379B2 (en) | 2010-10-02 | 2014-03-1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on the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 LTE-A |
US8885496B2 (en) | 2010-10-08 | 2014-11-1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n backward compatible PUCCH formats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
US8437705B2 (en) | 2010-10-11 | 2013-05-07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ncoding for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and CQI collided with uplink acknowledgment/negative acknowledgment |
WO2012086980A2 (ko) * | 2010-12-20 | 2012-06-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 협력을 위한 프레임 구성 방법 및 장치 |
EP2676508B1 (en) * | 2011-02-14 | 2017-12-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Harq handling at relay node reconfiguration |
EP2501057A1 (en) * | 2011-03-17 | 2012-09-19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Dynamic PUSCH deactivation/activation for component carriers of a relay node |
US9398607B2 (en) | 2011-04-05 | 2016-07-1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2728774B1 (en) * | 2011-06-29 | 2019-05-1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560174B2 (en) * | 2014-06-18 | 2017-01-31 |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 Network routing overlay |
CN106576362B (zh) * | 2014-08-06 | 2020-08-11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lan系统中的多用户帧传输方法 |
US10439791B2 (en) | 2015-08-11 | 2019-10-08 | Kyocera Corporation |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communication configuration for unconnected base stations |
US20190021084A1 (en) * | 2017-07-12 | 2019-01-17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Backhaul and Access In Beamforme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CN108039905B (zh) * | 2017-12-20 | 2019-12-13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基于译码转发的双向中继系统双工方式选择方法及装置 |
CN110557185B (zh) * | 2018-05-31 | 2022-08-19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中继设备的运行模式确定方法和装置 |
CN110557184B (zh) * | 2018-05-31 | 2021-11-16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中继设备的通信、终端与基站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
US11582676B2 (en) | 2018-09-07 | 2023-02-1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relay terminal to transmit and receive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
CN111737004B (zh) * | 2020-06-29 | 2023-10-24 | 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 | 基于双向自由度的遥感卫星数传资源调度方法及装置 |
WO2024036490A1 (en) * | 2022-08-16 | 2024-02-22 | Zte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dd configuration for smart nodes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081502A1 (en) * | 2005-10-06 | 2007-04-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frame to support multilink in multi-hop relay cellular network |
CN1984494A (zh) * | 2005-10-18 | 2007-06-2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使用多个频带的网络中支持多个链路的装置和方法 |
US20070190934A1 (en) * | 2006-01-24 | 2007-08-1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relay mode of relay station in multihop relay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80049718A1 (en) * | 2006-04-03 | 2008-02-28 | Siemens Corporate Research, Inc. | Relay-Assisted HARQ Transmission System |
CN101150384A (zh) * | 2006-09-20 | 2008-03-26 |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
WO2008084748A1 (en) * | 2007-01-08 | 2008-07-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accessing channels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 mobile multihop relay wireless network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65937A (ja) | 1986-12-27 | 1988-07-09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半導体記憶装置のメモリクリア方法 |
JPH0526816A (ja) | 1991-07-10 | 1993-02-02 | Nec Corp | パターン検査装置 |
JPH05259956A (ja) * | 1992-03-11 | 1993-10-08 | Nec Corp | 無線中継器 |
JPH08104195A (ja) | 1994-09-30 | 1996-04-23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 |
JPH0822558A (ja) | 1994-07-07 | 1996-01-23 | Tec Corp | チケット排紙装置 |
JPH0848423A (ja) | 1994-08-04 | 1996-02-20 | Yawata Kouro Concrete Kk | 粉粒体のストック装置 |
JPH0848237A (ja) | 1994-08-08 | 1996-02-20 | Akebono Brake Ind Co Ltd | パーキングブレーキ警報装置 |
JP3564582B2 (ja) | 1994-12-16 | 2004-09-15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スイッチドレラクタンスモ−タの通電制御装置 |
JP2000165937A (ja) * | 1998-11-24 | 2000-06-16 | Hitachi Ltd | 無線中継装置及び無線中継方法 |
EP1324509B1 (en) * | 2001-12-28 | 2010-11-17 | NTT DoCoMo, Inc. | Packet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
JP4319404B2 (ja) * | 2001-12-28 | 2009-08-26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中継局、移動局及びパケット送信制御方法 |
US7143135B2 (en) * | 2002-02-08 | 2006-11-28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Automatic participant evaluation in computer mediated persistent conversations |
US7181666B2 (en) * | 2003-04-29 | 2007-02-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user-multiplexing in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with retransmission |
JP2005026816A (ja) * | 2003-06-30 | 2005-01-2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無線システム |
US7386036B2 (en) * | 2003-12-31 | 2008-06-10 | Spyder Navigations, L.L.C. | Wireless multi-hop system with macroscopic multiplexing |
JP5259956B2 (ja) | 2004-05-20 | 2013-08-07 |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 冷却式マイクロ波化学反応装置 |
DE102004039674A1 (de) * | 2004-08-16 | 2005-11-10 | Siemens Ag | Anordnung zur Signalübertragung zwischen einer ersten Basisstation und einem Funkkommunikationsendgerät |
US8094595B2 (en) * | 2005-08-26 | 2012-01-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ket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systems |
US7660279B2 (en) * | 2006-01-27 | 2010-02-09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Method of scheduling uplink resour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014338B2 (en) * | 2006-04-19 | 2011-09-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relay service in a multi-hop relay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106807B (zh) * | 2006-07-12 | 2012-04-11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一种基于中继器的蜂窝网络以及空分双工通信方法 |
EP1890402B1 (en) * | 2006-08-14 | 2018-10-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relay service in multi-hop relay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GB2440984A (en) * | 2006-08-18 | 2008-02-20 | Fujitsu Ltd |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4907260B2 (ja) * | 2006-08-18 | 2012-03-2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中継システム、無線中継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8218461B2 (en) * | 2006-10-20 | 2012-07-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relay service in multihop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2080309B1 (en) * | 2006-11-01 | 2017-01-11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GmbH & Co. KG | Hierarchichal frame structure for ofdma system with relay |
US7990906B2 (en) * | 2006-11-03 | 2011-08-02 | Fujitsu Semiconductor Limited | Frame structure for a relay station operating in mobile networks |
US7920826B2 (en) * | 2006-11-10 | 2011-04-05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of forming frame in multi-hop relay system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
JP2008172792A (ja) * | 2007-01-08 | 2008-07-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マルチホップ中継方式の広帯域無線接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フレーム情報伝送装置及び方法 |
US8625652B2 (en) | 2007-01-11 | 2014-01-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llision-free group hop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144634B2 (en) * | 2007-02-21 | 2012-03-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Reducing automatic gain control process in time division duplex communication mode |
CN103402239B (zh) * | 2007-04-11 | 2017-07-04 | 奥普蒂斯无线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相邻小区测量的关于参考信号结构的信息 |
US7808882B2 (en) * | 2007-04-17 | 2010-10-05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mized reference signal downlink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291312B (zh) * | 2007-04-17 | 2012-01-1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参考符号处理方法、系统、基站和终端 |
US8014265B2 (en) * | 2007-08-15 | 2011-09-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igen-beamform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8379601B2 (en) * | 2007-08-16 | 2013-02-19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ve use of control channel element based implicit pointing |
RU2474974C2 (ru) * | 2007-09-14 | 2013-02-10 | Нтт Досомо, Инк. |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сигнала вызова, мобильная станция и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радиосвязи |
US8681666B2 (en) * | 2007-10-01 | 2014-03-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artial discarding of cyclic prefix for efficient TDD or half-duplex FDD operation |
US8780790B2 (en) * | 2008-01-07 | 2014-07-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DD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KR100905385B1 (ko) * | 2008-03-16 | 2009-06-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의 효율적인 전송방법 |
KR101511786B1 (ko) | 2008-06-30 | 2015-04-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주파수 분할 이중 중계국을 포함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 및 이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자원의 이용 방법 |
US8473799B2 (en) * | 2008-08-21 | 2013-06-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andling of disrupted synchronou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cycle at system time rollover |
US9294219B2 (en) * | 2008-09-30 | 2016-03-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supporting relay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9203564B2 (en) * | 2008-10-20 | 2015-12-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ata transmission via a relay 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730115B (zh) * | 2008-10-24 | 2013-01-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继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
KR101527977B1 (ko) * | 2008-10-27 | 2015-06-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의 동작 방법 |
US8422439B2 (en) * | 2008-12-31 | 2013-04-16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over a data channel in the absence of user data |
US8341481B2 (en) * | 2009-02-19 | 2012-12-2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for perform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0095887A2 (ko) * | 2009-02-20 | 2010-08-26 | (주)엘지전자 | 릴레이 방식의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백홀 링크의 기준신호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통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CN102388545B (zh) * | 2009-04-09 | 2014-12-1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中继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发送方法和装置 |
-
2009
- 2009-07-15 KR KR1020090064415A patent/KR10152797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10-23 WO PCT/KR2009/006152 patent/WO2010050705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10-23 CN CN200980147480.1A patent/CN102227881B/zh active Active
- 2009-10-23 JP JP2011534382A patent/JP540630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10-23 EP EP09823785.2A patent/EP2342838B1/en active Active
- 2009-10-26 US US12/588,725 patent/US8675542B2/en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8-21 JP JP2013171683A patent/JP572755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1-28 US US14/166,315 patent/US9240833B2/en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12-14 US US14/968,220 patent/US9680557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5-10 US US15/591,911 patent/US1020622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081502A1 (en) * | 2005-10-06 | 2007-04-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frame to support multilink in multi-hop relay cellular network |
CN1984494A (zh) * | 2005-10-18 | 2007-06-2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使用多个频带的网络中支持多个链路的装置和方法 |
US20070190934A1 (en) * | 2006-01-24 | 2007-08-1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relay mode of relay station in multihop relay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80049718A1 (en) * | 2006-04-03 | 2008-02-28 | Siemens Corporate Research, Inc. | Relay-Assisted HARQ Transmission System |
CN101150384A (zh) * | 2006-09-20 | 2008-03-26 |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
WO2008084748A1 (en) * | 2007-01-08 | 2008-07-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accessing channels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 mobile multihop relay wireless network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675542B2 (en) | 2014-03-18 |
US10206222B2 (en) | 2019-02-12 |
JP2012507239A (ja) | 2012-03-22 |
EP2342838A4 (en) | 2017-06-21 |
US20160099767A1 (en) | 2016-04-07 |
US9680557B2 (en) | 2017-06-13 |
WO2010050705A2 (en) | 2010-05-06 |
EP2342838B1 (en) | 2019-10-16 |
CN102227881A (zh) | 2011-10-26 |
JP5406303B2 (ja) | 2014-02-05 |
WO2010050705A3 (en) | 2010-07-15 |
US20140140267A1 (en) | 2014-05-22 |
US9240833B2 (en) | 2016-01-19 |
KR101527977B1 (ko) | 2015-06-15 |
JP2013258756A (ja) | 2013-12-26 |
US20170245299A1 (en) | 2017-08-24 |
US20100103860A1 (en) | 2010-04-29 |
KR20100047114A (ko) | 2010-05-07 |
JP5727559B2 (ja) | 2015-06-03 |
EP2342838A2 (en) | 2011-07-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27881B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中继站的方法和中继站 | |
EP1931155B1 (en) | Wireless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
CN102113398B (zh) | 在包括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对于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的资源分配方法 | |
CN102326347B (zh) | 在中继通信系统中分配回程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发送/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
US9749099B2 (en) |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8942101B2 (en) | Method for relaying data performed by a relay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DD | |
US868172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transmitting backhaul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relay station | |
CN102158978A (zh) |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 |
KR101487562B1 (ko) | Tdd에 기반한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중계 방법 | |
CN101814944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 |
WO2010061053A1 (en) | Relay node backhauling | |
US9001708B2 (en) | Method in which a mobile terminal transmits/receives a signal using a predetermined TDD frame structur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100975726B1 (ko) |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01784125A (zh) | 一种tdd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
CN101877859A (zh) | 一种中继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