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5636B - 电路板湿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路板湿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5636B
CN102215636B CN 201010144476 CN201010144476A CN102215636B CN 102215636 B CN102215636 B CN 102215636B CN 201010144476 CN201010144476 CN 201010144476 CN 201010144476 A CN201010144476 A CN 201010144476A CN 102215636 B CN102215636 B CN 1022156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t cavity
liquid
filter net
net sheet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14447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5636A (zh
Inventor
吴晓斌
陈文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ng Ding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Hongqisheng Precision Electronics Qinhuangda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kui Precision Component Shenzhen Co Ltd
Zh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kui Precision Component Shenzhen Co Ltd, Zh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kui Precision Component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01014447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156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15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56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56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563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槽、第一过滤网片、第二过滤网片、电路板传送装置、喷液装置及液体供应装置,处理槽包括槽体、挡板、第一过滤网片及第二过滤网片,挡板设置于所述槽体内并将槽体的收容空间分隔为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挡板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过滤网片位于第一收容腔内,第二过滤网片位于第二收容腔内,第一通孔位于第一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之间,从而能够将第一收容腔内的液体经过第一回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流至第二收容腔,从而过滤后的液体可以通过与第二收容腔相连通的液体供应装置供应至喷液装置。本发明提供的电路板电路板湿处理装置能够有效的对液体进行过滤并且防止在过滤液体过程中损坏液体供应装置。

Description

电路板湿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板制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路板湿处理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印刷电路板因具有装配密度高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关于电路板的应用请参见文献Takahashi,A.Ooki,N.Nagai,A.Akahoshi,H.Mukoh,A.Wajima,M.Res.Lab,High densitymultilayer printed circuit board for HITAC M-880,IEEE Trans.onComponents,Packaging,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2,15(4):418-425。
在电路板制作过程中,在进行蚀刻形成导电线路之后,需要将电路板表面的感光材料薄膜去除,即进行剥膜工序。在剥膜之后,需要对电路板进行水洗,以去除电路板表面的剥膜药水和剩余的零星膜渣。为了节约用水量,水洗工序的水通常多次循环使用。水洗过的水放置于处理槽中,在处理槽的底部设置过滤结构,过滤结构与泵相互连通,从而使得处理槽中的水通过过滤结构过滤后由泵抽取并再次供应至水洗装置。然而,现有技术中,设置于处理槽底部的过滤结构设置的过滤网的面积和用于与泵相连通的管道的横截面积相等,即过滤网面积较小,当水中的零星膜渣堵塞过滤网时,就会导致没有水供应至泵或者供应至泵的水量不足,从而导致泵被损坏。而且,由于过滤结构设置于底部,在堵塞后进行检修和安装时需要将泵停止工作,影响正常的电路板制作流程。
发明内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路板湿处理装置,能够有效的对液体进行过滤并且防止在过滤液体过程中损坏泵。
以下将以实施例说明一种电路板湿处理装置。
一种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槽、电路板传送装置、喷液装置及液体供应装置。处理槽包括槽体、挡板、第一过滤网片及第二过滤网片,所述槽体具有用于收容液体的收容空间,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槽体内并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为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所述挡板开设有一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过滤网片位于第一收容腔内,且与所述挡板平行,所述第二过滤网片位于第二收容腔内,且也与所述挡板平行,所述第一通孔位于第一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之间。所述第一收容腔内的液体经过第一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过滤后流入第二收容腔。电路板传送装置用于传送电路板,以使电路板通过第一收容腔。喷液装置与电路板传送装置相对,用于将液体喷淋至电路板对电路板表面进行处理,对电路板表面进行处理后的液体流入所述第一收容腔。液体供应装置,所述液体供应装置连通于第二收容腔与喷液装置之间,用于将第二收容腔内的液体抽出并供应至喷液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通过在处理槽的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之间设置第一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增加了用于过滤液体的过滤网的面积,从而提高了过滤的速度,另外,通过设置两层过滤网,可以提高过滤后的液体的洁净程度。在过滤网片更换过程中,无需停止泵,提高的液体过滤及供应液体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去除第一顶壁和部分第四侧壁后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的示意图。
图4是图2沿ΙV-ΙV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2沿V-V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5沿VΙ-VΙ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去除第一顶壁和部分第四侧壁后的示意图。
图8是图7沿VΙΙΙ-VΙΙΙ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图7沿ΙX-ΙX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图8沿X-X线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Figure GDA00002014459400041
Figure GDA000020144594000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多个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路板湿处理装置10,其包括处理槽100、液体供应装置200、喷液装置300及电路板传送装置400。
处理槽100包括槽体110、挡板120、第一过滤网片130、第二过滤网片140及第一液面高度检测装置170。
槽体110大致呈L形,其具有第一顶壁111、第二顶壁112、底壁113、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第四侧壁117及第五侧壁118。第四侧壁117和第五侧壁118均呈L形,第二侧壁115、第二顶壁112、第一侧壁114、底壁113及第三侧壁116依次连接并均连接于第四侧壁117和第五侧壁118之间。其中,第一顶壁111并不与第四侧壁117和第五侧壁118相连接,第一顶壁111与第四侧壁117之间形成第一开口1171,第一顶壁111与第五侧壁118之间形成第二开口1181。第一顶壁111和第二顶壁112均与底壁113相对,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均与第三侧壁116相对。第二侧壁115连接于第一顶壁111和第二顶壁112之间。底壁113与第一顶壁111的间距大于底壁113与第二顶壁112的间距。第一顶壁111、第二顶壁112及底壁113相互平行,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第四侧壁117及第五侧壁118均垂直于第一顶壁111、第二顶壁112及底壁113。第一顶壁111、第二顶壁112、底壁113、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第四侧壁117及第五侧壁118共同围成一收容空间。在底壁113开设有第二通孔1131,用于与泵210相互连通。在第一侧壁114上,开设有垂直于第二顶壁112的观察窗1141,用于观测收容空间内的液体。在第二顶壁112的大致中心处,开设有沿着垂直于第四侧壁117方向延伸的配合孔1121,用于配合插入第一过滤网片130和第二过滤网片140。
挡板120安装于槽体110的收容空间内。挡板120的形状与第一侧壁114的形状相同,并与第一侧壁114平行。本实施例中,挡板120安装并紧密贴合于底壁113、第四侧壁117、第五侧壁118及第二顶壁112,从而将收容空间分隔成位于第三侧壁116一侧的第一收容腔1191和位于第一侧壁114一侧的第二收容腔1192。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挡板120包括挡板本体121、第一滑动部1221、第二滑动部1222、第三滑动部1223、第四滑动部1231、第五滑动部1232和第六滑动部1233。挡板本体121平行于配合孔1121的延伸方向,配合孔1121在垂直于挡板本体121方向的宽度大于挡板本体121的厚度,挡板本体121设置于配合孔1121的中线处。在挡板本体121内开设有第一通孔1211。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211沿垂直于第二顶壁112方向延伸,第一通孔1211的宽度小于配合孔1121的平行于挡板本体121方向的长度。第一滑动部1221、第二滑动部1222、第三滑动部1223形成于挡板本体121第一收容腔1191的一侧,用于配合收容第一过滤网片130。第一滑动部1221、第二滑动部1222、第三滑动部1223依次相连第一滑动部1221和第三滑动部1223位于第一通孔1211的两侧沿着第一通孔121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滑动部1222位于第一通孔1211靠近底壁113的一端与底壁113之间,第一滑动部1221和第三滑动部1223的相对沿各自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凹槽,第二滑动部1222朝向第二顶壁112的表面上也形成凹槽,第一滑动部1221的凹槽、第二滑动部1222的凹槽和第三滑动部1223的凹槽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滑槽122。从而第一过滤网片130可以从第二顶壁112的配合孔1121插入第一滑槽122内,从而使得第一过滤网片130遮挡第一通孔1211。第四滑动部1231、第五滑动部1232和第六滑动部1233位于挡板本体121位于第二收容腔1192的一侧,用于配合收容第二过滤网片140。第四滑动部1231、第五滑动部1232和第六滑动部1233依次连接。第四滑动部1231和第六滑动部1233位于第一通孔1211的两侧沿着第一通孔121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五滑动部1232位于第一通孔1211靠近底壁113的一端与底壁113之间,第四滑动部1231和第六滑动部1233相对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凹槽,第五滑动部1232与第二顶壁112相对的表面也形成有凹槽,第四滑动部1231的凹槽、第五滑动部1232的凹槽和第六滑动部1233的凹槽相互连通,从而形成第二滑槽123。第二过滤网片140可以从第二顶壁112的配合孔1121插入第二滑槽123内,从而使得第二过滤网片140也遮挡第一通孔1211。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6,第一过滤网片130包括第一过滤网131、第一外框132及第一手柄133。第一过滤网131为长方形,其网孔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以能够滤除液体中的杂质即可。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网131的网孔为正方形,其边长为1.5毫米至2毫米。第一过滤网131的网孔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圆形等。第一外框132的形状与第一过滤网131的形状相配合,其围绕第一过滤网131设置并与第一过滤网131相互固定,以增强第一过滤网131的强度,防止在第一过滤网片130配合于第一滑槽122时损伤第一过滤网131。第一手柄133安装于第一外框132的其中一个短边的一侧。当第一过滤网131及第一外框132收容于第一滑槽122时,第一手柄133从配合孔1121中露出,以方便第一过滤网片130插入第一滑槽122或者从第一滑槽122拉出。
第二过滤网片140包括第二过滤网141、第二外框142及第二手柄143。第二过滤网141为长方形,其网孔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以能够滤除液体中的杂质即可。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滤网141的网孔也为正方向,其边长为1.5毫米至2毫米。当然,第二过滤网141的网孔也可以设计为其它形状,如圆形等。第二外框142的形状与第二过滤网141的形状相配合,其围绕第二过滤网141设置并与第二过滤网141相互固定,以增强第二过滤网141的强度,防止在第二过滤网片140配合于第二滑槽123时损伤第二过滤网141。第二手柄143安装于第二外框142的其中一个短边的一侧。当第二过滤网141及第二外框142收容于第二滑槽123时,第二手柄143从配合孔1121露出,以方便第二过滤网片140插入第二滑槽123或者从第二滑槽123拉出。
第一高度检测装置170用于检测第二收容腔1192内的液面的高度,当第二收容腔1192内的液面的高度小于其设定的最小值时,第一液面高度检测装置170发出警报。
液体供应装置200包括泵210、第一抽水管220和供水管230。第一抽水管220连接于底壁113的第二通孔1131与泵210之间,第二收容腔1192内的液体通过第一抽水管220流至泵210。供水管230连通于泵210和喷液装置300之间,用于将泵210抽出的液体供应至喷液装置300。
喷液装置300包括上喷管310和下喷管320。上喷管310和下喷管320均与供水管230相连通,用于将供水管230供应的水喷洒到电路板的表面以对电路板进行水洗等湿处理。本实施例中,上喷管310和下喷管320水平设置,并相互平行。上喷管310和下喷管320均穿过第三侧壁116并垂直于第三侧壁116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喷管310位于下喷管320的上方。在上喷管310上,在靠近下喷管320的一侧,沿着上喷管310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喷嘴311,用于向电路板喷射液体。优选地,多个第一喷嘴311等间距设置。下喷管320靠近上喷管310的一侧,沿着下喷管320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喷嘴321,用于向电路板表面喷射液体。优选地,多个第二喷嘴321等间距设置。
电路板传送装置400包括多个滚轮410,其用于将电路板从第五侧壁118一侧传送至第四侧壁117一侧。本实施例中,多个滚轮410安装于第二侧壁115和第三侧壁116之间,并可以相对于第二侧壁115和第三侧壁116滚动,在竖直方向上,多个滚轮410所在的平面位于上喷管310和下喷管320之间。当电路板位于多个滚轮410上并在滚轮的转动进行移动时,上喷管310对电路板的上表面喷射液体,下喷管320对电路板的下表面喷射液体。多个滚轮410位于靠近第一顶壁111的一侧,从而使得多个滚轮410与第一开口1171和第二开口1181相互对应,使得电路板可以从第二开口1181一侧放滚轮410上,通过多个滚轮410转动,从第一开口1171一侧传送出电路板湿处理装置10。本实施例中,多个滚轮410相互平行设置并垂直于第二侧壁115。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10,第二收容腔1192内的液体,如药水等经过第一抽水管220、泵210及供水管230供应至上喷管310和下喷管320。上喷管310和下喷管320喷射的液体喷洒至电路板传送装置400上的电路板的表面,对电路板的表面进行处理。对电路板表面进行处理后的液体含有膜渣等杂质流入第一收容腔1191内,由于重力的作用及液体的流动性,第一收容腔1191内的液体经过第一过滤网片130和第二过滤网片140过滤后流入第二收容腔1192,第二收容腔1192内的被过滤后的液体通过第一抽水管220及泵210供应至喷液装置300,从而可以如此循环的进行电路板湿处理。并且,在进行过滤和供应液体的过程中,需要对第一过滤网片130和第二过滤网片140进行清洗,可以先将第一过滤网片130抽出进行更换,更换结束后再将第二过滤网片140进行更换,在进行上述的第一过滤网片130和第二过滤网片140的更换过程中,泵210不需关闭,因而可以保证对电路板的湿处理可以继续进行。另外在更换的过程中,通过第一手柄133插入或者拉出第一过滤网片130,通过第二手柄143插入或者拉出第二过滤网片140,更换过程简单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通过在处理槽的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之间设置第一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从而增加了用于过滤液体的过滤网的面积,从而提高了过滤的速度,另外,通过设置两层过滤网,可以提高过滤后的液体的洁净程度。在过滤网片更换过程中,无需停止泵,提高的液体过滤及供应液体的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7至图10,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20,电路板湿处理装置20与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10的结构相近,其也包括处理槽500、液体供应装置600、喷液装置700及电路板传送装置800。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处理槽500还包括过滤器580及第二液面高度检测装置571,但不包括挡板。液体供应装置600还包括第二抽水管640。
槽体510的底壁513、第四侧壁517和第五侧壁518形成有第一滑动部5221、第二滑动部5222、第三滑动部5223、第四滑动部5231、第五滑动部5232及第六滑动部5233。第一滑动部5221、第二滑动部5222及第三滑动部5223共同用于收容第一过滤网片530,第四滑动部5231、第五滑动部5232及第六滑动部5233用于收容第二过滤网片540。其中,第一滑动部5221形成于第四侧壁517,第二滑动部5222形成于底壁513,第三滑动部5223形成于第五侧壁518。第一滑动部5221、第二滑动部5222及第三滑动部5223依次相连。第一滑动部5221、第三滑动部5223相对的表面分别形成有凹槽,第二滑动部5222与第二顶面512相对的表面也形成有凹槽,第一滑动部5221的凹槽、第二滑动部5222的凹槽和第三滑动部5223的凹槽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滑槽522。第四滑动部5231形成于第四侧壁517,第五滑动部5232形成于底壁513,第六滑动部5233形成于第五侧壁518。第四滑动部5231、第五滑动部5232及第六滑动部5233依次相连。第四滑动部5231、第六滑动部5233相对的表面分别形成有凹槽,第五滑动部5232与第二顶面512相对的表面也形成有凹槽,第四滑动部5231的凹槽、第五滑动部5232的凹槽和第六滑动部5233的凹槽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滑槽523。在顶壁512开设有配合孔5121,配合孔5121沿垂直于第四侧壁517延伸,其长度与第四侧壁517与第五侧壁518的间距相等。配合孔5121与第二滑动部5222和第五滑动部5232均相对,并与第一滑槽522和第二滑槽523均相连通。
当第一过滤网片530和第二过滤网片540通过配合孔5121对应收容于第一滑槽522和第二滑槽523内,第一过滤网片530和第二过滤网片540将收容空间分隔成位于第三侧壁516一侧的第一收容腔5191和位于第一侧壁514一侧的第二收容腔5192。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收容腔5191对应的底壁513开设有第三通孔5131。第三通孔5131为圆形通孔。第一抽水管550连接于第二收容腔5192和泵560之间,通过泵560将过滤后的第二收容腔5192内的液体供应至其他需要液体的装置。第二液面高度检测装置571安装于第一收容腔5191内,用于检测第一收容腔5191内液体的高度并且当第一收容腔5191内的液体高度小于预定高度时进行报警。
槽体510、第一过滤网片530、第二过滤网片540及第一液面高度检测装置57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处理槽100中的结构相近,在第一收容腔5191对应的底壁513开设有第三通孔5131。第三通孔5131为圆形通孔。
第一抽水管550连接于第二收容腔5192和泵560之间,通过泵560将过滤后的第二收容腔5192内的液体供应至其他需要液体的装置。第二液面高度检测装置571安装于第一收容腔5191内,用于检测第一收容腔5191内液体的高度并且当第一收容腔5191内的液体高度小于预定高度时进行报警。
过滤器580安装于第一收容腔5191内,并与第三通孔5131相对应。过滤器580包括固定底座581和圆形过滤网582。固定底座581大致为圆环状,其固定于底壁513并环绕第三通孔5131。圆形过滤网582固定安装于固定底座581并覆盖固定底座581。
液体供应装置600包括泵610、第一抽水管620、供水管630及第二抽水管640。第二抽水管640连接于过滤器580和第一泵610之间,并在第二抽水管640上安装有阀门650。当阀门650开启时,第二抽水管640和第一抽水管620相互连通,从而泵610从第一收容腔5191内抽出由过滤器580过滤后的液体。当阀门650关闭时,则第一收容腔5191内的液体不能通过第二抽水管640流入至第二抽水管640和泵610。本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槽,不但可以采用第一过滤网片530和第二过滤网片540将第一收容腔5191内的液体过滤至第二收容腔5192,通过第一抽水管620传送至泵610。也可以将第一收容腔5191内的液体直接采用过滤器580进行过滤,然后通过第二抽水管640传送至泵610。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槽500可以进一步提高过滤液体的速度。并且,可以交替使用过滤器580或者第一过滤网片530和第二过滤网片540进行过滤液体供应之泵。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包括:
处理槽,其包括槽体、挡板、第一过滤网片及第二过滤网片,所述槽体具有用于收容液体的收容空间,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槽体内并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为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所述挡板开设有一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过滤网片位于第一收容腔内,且与所述挡板平行,所述第二过滤网片位于第二收容腔内,且也与所述挡板平行,所述第一通孔位于第一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之间,所述第一收容腔内的液体经过第一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过滤后流入第二收容腔;
电路板传送装置,用于传送电路板,以使电路板通过第一收容腔;喷液装置,所述喷液装置与电路板传送装置相对,用于将液体喷淋至电路板对电路板表面进行处理,对电路板表面进行处理后的液体流入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
液体供应装置,所述液体供应装置连通于第二收容腔与喷液装置之间,用于将第二收容腔内的液体抽出并供应至喷液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液装置包括上喷管和下喷管,所述上喷管位于电路板传送装置的上方,且具有多个与电路板传送装置相对的第一喷嘴,所述下喷管位于电路板传送装置的下方,且具有多个与电路板传送装置相对的第二喷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靠近第一收容腔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滑槽,所述挡板靠近第二收容腔的一侧形成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过滤网片配合收容于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过滤网片配合收容于第二滑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包括底壁、第一顶壁及第二顶壁,所述第一顶壁和第二顶壁均与底壁相对,且所述第二顶壁位于第一顶壁和底壁之间,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顶壁和底壁之间,所述第二顶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位置相对应的配合孔,以使所述第一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通过所述配合孔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片包括第一过滤网和第一手柄,所述第一过滤网配合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手柄从顶壁的配合孔延伸出槽体,以方便将第一过滤网片插入第一滑槽内或者从第一滑槽拉出,所述第二过滤网片包括第二过滤网和第二手柄,所述第二过滤网配合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手柄从顶壁的配合孔延伸出槽体,以方便第二过滤网片插入第二滑槽内或者从第二滑槽拉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设置有第一液面高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液面高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二收容腔内液面的高度,并用于在当第二收容腔内的液面的高度小于第一液面高度检测装置设定的预定高度时发出警示信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开设有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二收容腔相连通,所述第三通孔与第一收容腔相连通,所述处理槽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安装于第一收容腔内并与第三通孔相对应,所述液体供应装置包括泵、第一抽水管、第二抽水管及供水管,所述第一抽水管安装于第三通孔与泵之间,用于连通泵和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抽水管安装于第三通孔与泵之间,用于连通泵与第一收容腔,所述供水管连通泵和喷液状置,所述第二抽水管上安装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控制所述泵与所述第一收容腔是否连通,以使泵与所述第一收容腔相连通时,所述第一收容腔内的液体通过过滤器过滤后由泵抽出至供水管。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槽还包括第二液面高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液面高度检测装置设置于第一收容腔内,所述第二液面高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收容腔内的液面高度,并在第一收容腔内的液面的高度小于第二液面高度检测装置设定的预定高度时发出警示信号。
9.一种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包括:
处理槽,处理槽包括槽体、第一过滤网片及第二过滤网片,所述槽体具有用于收容液体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过滤网片与第二过滤网片相邻地设置于槽体,且均能相对于槽体滑动,所述第一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将所述槽体的收容空间分隔成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内的液体经过第一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过滤后流入第二收容腔;
电路板传送装置,用于传送电路板,以使电路板通过第一收容腔;喷液装置,所述喷液装置与电路板传送装置相对,用于将液体喷淋至电路板对电路板表面进行处理,对电路板表面进行处理后的液体流入所述第一收容腔;
液体供应装置,所述液体供应装置连通于第二收容腔与喷液装置之间,用于将第二收容腔内的液体抽出并供应至喷液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形成有相邻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均位于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过滤网片配合收容于第一滑槽,所述第二过滤网片配合收容于第二滑槽。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路板湿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包括底壁、第一顶壁及第二顶壁,所述第一顶壁和第二顶壁均与底壁相对,且所述第二顶壁位于第一顶壁和底壁之间,所述第二顶壁位于第二收容腔一侧,所述第二顶壁开设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与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相连通,以使所述第一过滤网片和第二过滤网片通过所述配合孔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
CN 201010144476 2010-04-12 2010-04-12 电路板湿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56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44476 CN102215636B (zh) 2010-04-12 2010-04-12 电路板湿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44476 CN102215636B (zh) 2010-04-12 2010-04-12 电路板湿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5636A CN102215636A (zh) 2011-10-12
CN102215636B true CN102215636B (zh) 2012-12-19

Family

ID=44746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4447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5636B (zh) 2010-04-12 2010-04-12 电路板湿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156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2281B (zh) * 2011-11-16 2014-12-03 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cb电镀铜槽
CN109999562A (zh) * 2019-05-14 2019-07-12 高德(江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cb碱性蚀刻剥膜渣体回收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0275A (en) * 1999-01-08 2000-07-18 Cheng; Danny Kwei Liquid filter with density adjustable filter element means
CN2407551Y (zh) * 1999-12-10 2000-11-22 速八科技工业有限公司 具有油尘清除装置的电路板干燥机
CN101219304A (zh) * 2007-10-09 2008-07-16 郑州大学 一种印刷电路板清洗废水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0275A (en) * 1999-01-08 2000-07-18 Cheng; Danny Kwei Liquid filter with density adjustable filter element means
CN2407551Y (zh) * 1999-12-10 2000-11-22 速八科技工业有限公司 具有油尘清除装置的电路板干燥机
CN101219304A (zh) * 2007-10-09 2008-07-16 郑州大学 一种印刷电路板清洗废水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5636A (zh) 2011-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53611U (zh) 一种pcb板清洗输送系统
CN102215636B (zh) 电路板湿处理装置
CN206181583U (zh) 水平式绿油退洗设备
CN203791265U (zh) Pet瓶片清洗液过滤水箱
CN201898664U (zh) 一种线路板前处理机
CN203807587U (zh) 一种fpc板电镀液循环处理装置
CN203695500U (zh) 一种电路板清洗装置
KR101154548B1 (ko) 거품 처리 장치
CN102011162B (zh) 电镀薄板的方法与装置
CN203736950U (zh) 一种药液箱及光刻胶剥离设备
CN201783231U (zh) 基板湿制程液体气泡去除装置
CN208163416U (zh) 一种水循环装置及带有该水循环装置的立磨机
CN203061488U (zh) 多级过滤循环网板清洗设备
CN203987954U (zh) 鞋底清洗机专用水箱及水路循环系统
CN201801621U (zh) 电镀薄板的装置
CN209423131U (zh) 一种油水分离装置
CN207805155U (zh) 一种箱式模块化可进行连续作业的润滑油过滤装置
CN205774866U (zh) 一种图型电镀生产线副槽
TW201138572A (en) Wet process device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210159256U (zh) 一种通信刚挠结合板沉锡药水除铜离子高效的装置
CN204935233U (zh) 具有过滤装置的排屑机
CN211706107U (zh) 一种脱模过滤装置
CN202538467U (zh) 一种印刷电路板膜渣多重带式过滤装置
CN213483609U (zh) 一种带有喷嘴堵塞监测功能的柔性高密度线路板水洗装置
CN201750628U (zh) 一种pcb加工用溶液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103 Shenzhen Province, Baoan District Town, Fuyong Tong tail Industrial Zone, factory building, building 5, floor, 1

Applicant after: FUKU PRECISION COMPONENTS (SHENZHEN) Co.,Ltd.

Co-applicant after: Zhen D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3 Shenzhen Province, Baoan District Town, Fuyong Tong tail Industrial Zone, factory building, building 5, floor, 1

Applicant before: FUKU PRECISION COMPONENTS (SHENZHEN) Co.,Ltd.

Co-applicant before: Hongsheng Technology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ONGQISHENG PRECISION ELECTRONICS (QINHUANGDAO)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KUI PRECISION ASSEMBLY (SHENZHEN)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9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8103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O: 066000 QINHUANGDAO, HEBEI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909

Address after: 066000 Qinhua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bei Tengfei Road, No. 18

Patentee after: HONGQISHENG PRECISION ELECTRONICS (QINHUANGDAO)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n D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3 Shenzhen Province, Baoan District Town, Fuyong Tong tail Industrial Zone, factory building, building 5, floor, 1

Patentee before: FUKU PRECISION COMPONENTS (SHENZHEN)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n Di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05

Address after: No. 18 Tengfei Road, Qinhuangdao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ebei

Co-patentee after: Peng Ding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atentee after: HONGQISHENG PRECISION ELECTRONICS (QINHUANGDAO) Co.,Ltd.

Address before: 066000 Qinhua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bei Tengfei Road, No. 18

Co-patentee before: Zhen Di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HONGQISHENG PRECISION ELECTRONICS (QINHUANGDAO)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